椎管扩大成形

2024-06-09

椎管扩大成形(共7篇)

椎管扩大成形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单、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老年颈椎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在该院行椎管扩张成形术的74例老年颈椎椎管狭窄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37例实施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 而观察组37例患者实施双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 就两种不同手术方案后患者的优良率、日本骨科学会 (JOA) 评分以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 (NDI) 三项指标进行详尽对比。结果 对照组总优良率是75.68% (28/37) , 而观察组联合治疗后总有效率则是94.59% (35/3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治疗后的JOA评分 (11.37±2.85) 分, 观察组JOA评分为 (14.79±3.61)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于单开门对于老年颈椎椎管狭窄疗效更优, 术后患者颈椎活动度高, 大幅改善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椎管扩大成形术,颈椎狭窄,老年

我国老年人口近年来不断增加, 很多城市已经步入老龄化城市。 由于生活压力的增大, 生活节奏的不断变快, 人们越来越缺乏时间锻炼身体, 导致尤其是老年人中颈椎椎管狭窄的患者比例逐年上升[1]。 临床治疗老年颈椎椎管狭窄以外科手术为主, 疗效确切。 其中手术方式主要有单开门、双开门两种, 该文旨在探讨两种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疗效情况, 现整群选取2013 年9 月—2015 年9 月期间在该院行椎管扩张成形术的74 例老年颈椎椎管狭窄患者的相关研究资料整理总结,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13 年9 月—2015 年9月期间在该院行椎管扩张成形术的74 例老年颈椎椎管狭窄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中男25 例 (67.57%) , 女12 例 (32.43%) , 年龄61 岁~83岁, 平均年龄 (68.9±6.5) 岁, 病程1.4 年~6 年, 平均病程 (2.9±1.7) 年, 平均JOA评分 (8.48±3.69) 分, 平均椎管矢状径 (10.2±2.4) mm;观察组中男26 例 (70.27%) , 女11 例 (29.73%) , 年龄60 岁~82 岁, 平均年龄 (68.2±5.8) 岁, 病程1.4 年~6.2 年, 平均病程 (3.2±1.8) 年, 平均JOA评分 (8.67±3.54) 分, 平均椎管矢状径 (10.1±2.1) mm。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标准

①74 例患者均明确诊断为颈椎椎管狭窄; ②无手术禁忌症, 无风湿性炎症, 无颈椎外伤史;③患者意识清晰, 本人及家属表示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全麻后消毒铺洞巾, 在患者颈后正中作切口, 逐层分离暴露出椎板值双侧小关节, 切除C6 和7 的部分棘突, 在棘突和椎板连接处打孔, 并在右侧小关节内侧缘进行开槽。 将左侧小关节内侧用咬骨钳较短, 暴露出椎管, 把椎板用10号线悬吊在椎旁肌肌膜上再植入碎骨。 观察组采用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同样行全麻后在后正中线作切口, 逐层分离, 根据黑川双开门法将3~7 节的颈椎棘突分开, 在颈2 棘突后方的1/2 处划一条平行于椎管后壁的半弧形线, 用磨钻小心磨出弧形槽, 再用枪钳咬出椎管后壁间的骨质部分, 神经剥离子分离出部分黄韧带, 依次分离切除, 探查颈椎后方椎管的通畅性, 待通畅后完成减压, 将T型人工骨块交叉捆绑固定完成椎管扩大成形。 两组患者均放置引流管24 h后拔除。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优良率、JOA评分以及NDI。 采用JOA评分及Hirabayashi改善率评价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2]。 JOA评分:13~16 分为轻度颈脊髓损害;8~12 分为中度颈脊髓损害;7 分以下为重度颈脊髓损害。 改善率=[ (随访评分-术前评分) - (正常评分-术前评分) ]×100%。改善率在80%以上时为优, 改善率为50%~79%之间时为良;当为25%~49%时为中, 当改善率<25%时为差。

1.5 统计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 软件统计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结果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结果采用t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优良率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优良率, 其中对照组总优良率是75.68% , 而观察组联合治疗后总有效率则是94.5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2 组患者JOA评分和NDI

对比两组患者的JOA评分, 其中观察组改善程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老年患者颈椎椎管狭窄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 随着病情的进展, 会有脊髓压迫的临床表现, 若不能及时的治疗干预, 容易导致脊髓功能的衰退甚至是消失, 极大程度影响了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 临床中多采用单、 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手术方案来治疗颈椎椎管狭窄[3,4]。 李文蛟[5]在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前路椎间盘摘除治疗椎管狭窄伴椎间盘脱出效果观察一文中的研究指出单开门手术的优势在于手术操作简单, 更加容易推广, 也易于被骨科医师所掌握, 但是单开门手术术后容易导致神经根性的麻痹、 颈部活动受限等并发症的发生, 分析原因猜测可能由于单开门手术方案中椎管结构不对称, 使得脊髓不能均匀的漂移所致[6]。而双开门手术正是采用对称性的扩大狭窄的颈椎椎管, 因此脊髓受力均匀, 大幅降低了术后神经根性麻痹并发症的发生率。

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可知, 对照组总优良率是75.68%, 而观察组联合治疗后总有效率则是94.5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治疗后的JOA评分 (11.37±2.85) 分, 观察组JOA评分为 (14.79±3.61)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也充分说明了双开门手术方案对于改善临床效果、 提高患者JOA评分的相比于单开门更具有优势, 这和陈永和等人[7]的研究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 在临床实施颈椎椎管扩大术主张首选双开门手术方案[8], 尽管手术操作相对复杂, 但是能够使得脊髓受力更均匀, 对神经根牵拉作用降低, 因此术后患者疗效更优, 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于宪贵, 沈广荣.自体棘突植骨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板成形术中的早期效果评价[J].重庆医学, 2014, 43 (24) :3238-3240.

[2]邢伟, 刘剑峰.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发展及其临床应用和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4, 46 (7) :809-811.

[3]王林伟, 董宇启.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 (10) :7-8.

[4]姚杰, 邹月芬.新的MRI分级标准对评估退行性颈椎椎管狭窄的临床意义[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 25 (7) :1265-1267.

[5]李文蛟.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前路椎间盘摘除治疗椎管狭窄伴椎间盘脱出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 (4) :53.

[6]王提学, 聂林, 侯勇, 等.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Neulen钛板内固定术后轴侧骨愈合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3, 23 (5) :454-458.

[7]陈永和, 唐劲忠, 黄胜, 等.两种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5, 12 (1) :10-16.

[8]陈果, 王清.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并发症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 2014, 16 (4) :430-432.

椎管扩大成形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9月~2010年12月,邢台市人民医院对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保留颈半棘肌肌止,切除颈3椎板,C4~7“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其中28例获得回访,术后随访13~20个月(A组)。B组25例患者行传统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开门节段为C3~7,翻转的椎板以缝合在关节囊上的缝线悬吊固定,手术适应证选择同A组。术后随访14~18个月。

1.2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患者取俯卧位,将头部固定于屈曲位,取颈后正中纵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及筋膜层。以C2棘突为解剖标志,依次确定C3~7棘突,骨膜下剥离颈4(C4)棘突水平以下双侧椎旁肌,纱布填塞止血,钝性分离显露C4~7的椎板棘突,采用SHIRAISH法[3]显露C3椎板,先用磨钻从C3棘突中间将其劈开,然后于棘突根部将棘突切断,骨膜下剥离椎旁肌,显露C3椎板(见图1)。用后颅窝拉钩和单钩拉开肌层,显露C3~7椎板,一侧为绞链侧,一侧为开门侧,分别于C5及C7绞链侧侧块打入长度为12 mm的带线铆钉(根据患者情况,可于C4~7侧块分别打入4枚带线铆钉),用尖嘴咬骨钳及椎板钳完成受压节段单开门,翻转椎板,收紧铆钉线,将翻转的椎板固定于铆钉上。以垂体钳小心咬除C3椎板,潜行切除C2~3间的黄韧带,使脊髓获得充分减压,将两侧留下的C3棘突缝合修复。术后伤口低位放置引流管1枚,根据引流量情况,于术后24~72 h拔引流管。拔管后指导患者在颈部围领保护下开始逐渐活动,行四肢功能锻炼,术后患者颈部围领制动3周,3周后去除围领,逐渐开始行颈部肌肉功能锻炼。

1.3 评估指标

1.3.1 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根据JOA评分方法[4]对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分,计算改善率,改善率=(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17-术前JOA评分)×100%。改善率≥75%为优,50%~74%为良,25%~49%为可,0%~24%为差。

1.3.2 术后轴性症状的评估

根据曾岩等[5]的轴性症状评定标准,将轴性症状严重程度分为4级:差,症状频繁(>l00 d/年),明显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颈部肌肉明显压痛或痉挛,需服用止痛药物,止痛效果一般或不好;可,平时症状经常出现(<100 d/年),日常工作和生活受一定影响,颈部肌肉轻压痛或轻度痉挛,需服用止痛药物,止痛效果良好;良,于劳累或受凉后出现轻度症状,但能很快恢复,对日常工作和生活无明显影响,颈部肌肉无压痛,无或轻度痉挛,不需服用止痛药物;优,颈部无任何异常感觉,无压痛和肌肉痉挛。将评定为可和差者为有轴性症状,优和良者定为无轴性症状,计算轴性症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神经功能评分采用t检验,两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采用两组频数分布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A组患者恢复率为(58.0±20.4)%;B组为(56.7±19.2)%。两组患者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4,P=0.952)。

2.2 术后轴性症状

A组患者中4例术后有轴性症状,发生率为14.3%;B组患者12例有轴性症状,发生率为4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7,P=0.021)。

典型病例:女性,63岁,脊髓型颈椎病,分别于颈5、7侧块打入铆钉固定,术前JOA评分7.5分,术后14分,改善率68.4%。术后6个月复查,于劳累或受凉后出现轻度颈肩部疼痛症状,但能很快恢复,轴性症状评定为良。见图2。

3 讨论

3.1 术后轴性症状(AS)的临床表现

颈椎后路单开椎管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确诊。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严重者可伴有长期的颈项部及肩背部疼痛、僵硬和肌肉痉挛,疼痛或酸痛常见于颈后旁正中、肩胛间区等部位,并向枕部、肩部和肩周放射。患者常常主诉颈部疼痛、僵硬、酸胀、活动受限,且常伴有头痛[6]。颈部疼痛常伴有向肩部及上肢的放射痛,但是多数并不符合神经皮节分布,多数患者的轴性症状通过休息可缓解减轻,而在劳累或受凉后加重,反复发作,症状严重者发作频繁,对工作和生活有较大影响。

3.2 影响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的因素

轴性症状发生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许多研究表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与手术时颈后肌肉韧带复合体的损伤有关,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破坏了维持颈椎稳定的结构,并切除了部分棘突、棘间韧带及棘上韧带,对维持颈椎生物力学的基本结构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患者术后出现生理前凸的丢失,出现鹅颈畸形等颈椎不稳现象,导致轴性症状的发生。颈半棘肌收缩所产生的后伸力矩占后伸肌群总体收缩力矩的37%,是颈椎后方重要的动力性稳定结构。椎板成形术中重要的技术环节是维持颈椎后结构的稳定性[7],在传统的单开门C3~7椎板成形术时,要显露C3椎板并翻转开门,就不可避免地部分或完全剥离颈半棘肌在C2棘突上的肌止,然而颈半棘肌肌止被剥离后,颈椎正常的后伸机制将受到很大影响,活动度减少,术后颈椎生理前凸丢失[8],从而引发术后轴性症状的出现。此外,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时在过度使用电刀、椎板剥离以及强力拉钩的作用下可对紧贴椎板的椎旁肌或脊神经后支造成损伤,术后长时间佩戴硬质围领又可进一步造成后伸肌群的废用性萎缩,使颈后肌群处于生物力学不利状态,难以维持颈椎正常生理前凸,最终发生疼痛、疲劳、肌肉痉挛等临床症状,孙宇等[9]认为锚定法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不仅避免缝线悬吊对小关节囊的刺激,而且提供了刚性门轴固定,患者在手术后可早期行功能锻炼,可减少术后AS的发生。

本改良术式可以减少对颈椎后伸机制的破坏,又避免了悬吊对小关节囊的刺激,术后可早期行功能锻炼,减少了术后颈部肌肉萎缩的发生,将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降低,从而使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降低,是一种有效降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的手术方式。

摘要:目的 探讨保留颈半棘肌肌止,颈3椎板切除,颈4~7“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管成形术,与传统术式相比是否具有同样的脊髓减压效果及减少患者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方法 2008年9月~2010年12月,2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A组),25例患者行传统颈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作为对照组(B)组,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进行JOA评分,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并评估两组术后颈椎轴性症状严重程度,了解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恢复率,A组为(58.0士20.4)%,B组为(56.7士19.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14.3%,B组为4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颈半棘肌肌止,颈3椎板切除,颈4~“7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管成形术,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同样的脊髓减压效果,同时还减少了患者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关键词:颈半棘肌,脊髓型颈椎病,轴性症状,椎管扩大成形术

参考文献

[1]KAWAGUEHI Y,KANAMORI M,ISHIHARA H,et al.Mini-mum 10-year follow-up after en bloc cervical laminoplasty[J].Clin Orthop,2003(411):129-139.

[2]王少波,蔡钦林,党耕町,等.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远期疗效观察[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9):519-521.[2]WANG SB,CAI QL,DANG GT,et a1.Long-term Results of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 of Cervical Spine[J].Chin JOrthop,1999,19(9):519-521.Chinese

[3]SHIRAISH T.A new technique for exposure of the cervicalspine laminae.Technical note[J].Neurosurg,2002,96(1 Suppl):122-126.

[4]YONENOBU K,OKADA K,FUJI T,et a1.Causes of neurologicdeterioration following surgical treatment of cervical myelopathy[J].Spine,1986,l1(8):818-823.

[5]曾岩,党耕盯,马庆军.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曲度变化与轴性症状和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14(9):520-523.[5]ZENG Y,DANG GT,MA QJ.Curvature change of fused seg-ment and asial syndrome/neurological function after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J].Chinese Journal of Spine and Spinal Cord,2004,14(9):520-523.Chinese

[6]HELEWA A,GOLDSMITH CH,SMYTHE HA,et al.Effect oftherapeutic exerciseand sleeping neck support on patients withchronic neck pain a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ournal ofRheumatology,2007,34:151-158.

[7]KEITH D,LUK MD,VIJAY KAMATH MD,et al.Cervicallaminoplasty[J].Eur Spine J,2010,19:347-348.

[8]IIZUKA H,SHIMIZU T,TATENO K,et al Extensor musculatureof the cervical spine after lam inoplasty moiphologic evaluationby coronal view of th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J].Spine,2001,29:2220-2226.

椎管扩大成形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2例, 男7例, 女5例, 年龄45~68岁, 平均57岁。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5例,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2例, 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伴颈椎管狭窄5例,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椎摄片、CT及MRI检查, CT检查明确骨性椎管狭窄, MRI检查了解脊髓受压情况, 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资料一致。开门节段C2~C5 2例, C3~C6 4例, C3~C7 5例, C4~C7 1例。所有患者术前无明显手术禁忌, 手术时间为50 min~90 min, 平均手术时间75 min。

1.2 方法

12例患者均采用钢丝管气管插管全麻下取改良俯卧头低屈颈位[3], 头部用Mayfield头架固定。取后正中切口, 切开项韧带和白线;从侧面采用骨膜下剥离技术从椎板上剥离颈后肌至侧块的斜坡, 暴露出C3~C7椎板棘突、椎板及侧块;用球形磨钻在开门侧椎板与侧块联合处磨出纵行骨槽“开门”, 用磨钻在另一侧开槽作为“铰链”侧, 开门宽度约1.5 cm;见脊髓减压满意, 于开门侧以CENTERPIECETM内固定系统固定以维持开门不至于关闭;观察脊髓硬膜无受压, 椎管明显扩大, 减压及开门理想, 硬脊膜明显膨起;充分止血至无活动性出血后, 反复冲洗创面, 置引流管引流, 缝合切口。

2 术前准备

2.1 术前访视

术前1 d由手术室巡回护士携术前访视单访视病人, 进行自我介绍并介绍手术室环境, 使病人对手术室的陌生环境有所了解;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术前准备的注意事项;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讲解颈椎病的基本知识, 介绍以往治疗的经验和成功病例以消除患者对手术的焦虑、恐惧的心理, 指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准备手术。

2.2 器械与物品准备

除骨科手术的一般器械和物品外, 还需特别准备以下物品:CENTERPIECETM内固定系统器械、Mayfield头架并熟悉其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单极电刀、双极电凝、磨钻及仪器、长条型硅胶体位垫、长约束带、甲强龙1.0 g。

3 手术护理

3.1 巡回护士配合

3.1.1 核查患者信息, 建立静脉通路

选择上肢静脉建立静脉通路, 协助麻醉医生行全身麻醉、深静脉穿刺、必要时行动脉穿刺。

3.1.2 正确安置手术体位

患者全麻后协助医生置患者于俯卧体位, 将两个长条型硅胶体位垫分别放在病人上胸部及肋弓下避免胸部、腹部受压;头部使用Mayfield头架固定, 调整头部颈部使其微曲, 使颈部皮肤展平无皱褶, 椎间隙充分展开, 利于手术暴露;双手放置在紧贴身体两侧用中单固定, 双膝下、胫前、踝部垫厚海绵软垫, 使足尖离开床面, 约束带分别固定患者髋部及腿部防止松动。

3.1.3 维持患者正常体温

注意保暖, 减少暴露, 手术间室温应保持在22~25 ℃, 湿度50%~60%, 输入液体加温至37 ℃。

3.1.4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术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等的变化, 保持输液通路的通畅, 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提醒医生和麻醉师。遵医嘱配置甲强龙1.0 g静脉滴注。

3.1.5 加强手术间管理

手术期间严格控制手术间内人员流动, 督促所有人员的无菌操作, 防止术中感染。

3.1.6 术后正确搬运病人

手术完毕后由四人共同搬运病人, 保持脊柱的轴线稳定, 避免因为颈部被转动而引起的脊髓损伤。

3.2 器械护士配合要点

3.2.1 术前做好充分准备

器械护士术前要与医生沟通, 了解手术的入路, 事先熟悉手术基本步骤和主刀医生的习惯, 掌握手术所用CENTERPIECETM内固定系统的组成以及特殊配套器械的名称、使用方法等, 尽可能配合默契并能随机应变。

3.2.2 手术配合要点

暴露颈椎后用球形磨钻磨出开门侧骨槽及铰链侧骨槽, 递1.0的枪钳咬除残余的内板骨质完成开门, 递2.0或3.0的枪钳咬除黄韧带, 打开椎管。利用试模确定每个节段所需钢板的尺寸, 用持板钳把钢板固定维持开门, 钻孔将螺钉植入。

3.2.3 严格无菌操作, 加强手术区域的管理

器械护士要在手术的全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 绝对保证手术区域的无菌性, 严防医源性感染。

4 讨论

1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由于术后患者长时间卧床, 有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 因此静脉通路均建立在上肢, 用延长管延出, 妥善固定避免脱落。此手术风险大, 患者致瘫的可能性大, 因此护理配合时需正确安置体位, 摆放过程中动作轻柔, 膝部应垫硅胶软垫, 足尖部避免受压, 注意眼部保护。器械护士密切观察手术进展, 熟悉此内固定系统的器械名称、型号等, 准确熟练地传递所需器械, 可以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出血。手术全过程需要严密的无菌配合, 减少人员走动, 物品准备齐全,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巡回护士密切关注手术进程, 脊髓减压前配置甲强龙静脉滴注, 预防性保护脊髓, 防止脊髓的再灌注损伤。

摘要:总结了12例患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TM内固定术的手术护理配合经验, 表明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的体位放置、严格的无菌操作以及密切的术中配合, 是保证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关键词: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内固定,手术护理

参考文献

[1]任素珍, 刘秀兰, 张杰敏, 等.颈椎后路单开门加侧钉块钉棒固定术的手术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9) :864-865.

[2]李涛, 崔彦彬, 张培林, 等.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86例报告[J].河北医药, 2007, 29 (7) :722-723.

椎管扩大成形 篇4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选取

南昌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6例颈椎标本(取自意外死亡的年轻成年男性尸体),截取其C3~ C7部位的脊柱颈段,经肉眼观察及X线检查,排除先天性疾病、骨质疏松、肿瘤和骨折等,标本获取时保留周围软组织的完整。

1.2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模型的建立

实验前将标本自然解冻,剔除颈椎标本所有肌肉及韧带,用福尔马林液浸泡处理,6例标本分离为30个节段,所有节段选定右侧为门轴侧,左侧为开门侧。首先在颈椎右侧关节突内缘内侧约1.5 cm处用磨钻磨除单层骨皮质及骨松质,保留对侧骨皮质, 再用磨钻在左侧侧块内侧缘磨透双层皮质,椎板钳固定左侧椎板向右侧开门,使门轴处形成青枝骨折, 所有标本椎板开门宽度为1.0 cm。

1.3实验分组

根据固定方式的不同,将30个颈椎节段随机分为3组。

1.3.1螺钉和丝线组螺钉和丝线组(A组)以Magerl法进钉,进钉点位于侧块后壁中点内上方,外倾30°平行上关节面钻孔,钻透对侧皮质,测深后拧入3.5 mm皮质骨螺钉,在棘突上打孔,将10号丝线穿过棘突并固定于螺钉上。

1.3.2钛板组钛板组(B组)使用直径2.0 mm的自攻螺钉将长度适宜的重建钛板一端固定于侧块处, 另一端固定于棘突根部,进钉时椎板侧垂直进钉,侧块侧可垂直或稍向外进钉,不可穿透对侧骨皮质 。

1.3.3钉棒系统组 钉棒系统组 (C组) 采用Roy-Camile技术在侧块植入螺钉(威高钉棒系统), 以棘突和椎板的交界 、 椎板头尾方向的中点为进钉点,沿椎板方向分别植入螺钉,然后选择合适长度的棒并以顶丝固定维持开门 。 见图1 、 2 。

1.4力学测试

1.4.1拔出力测试本实验采用南昌大学力学实验中心微机控制电子试验机,将手术后的颈椎标本固定于特定的固定夹具上,拔出装置穿过丝线/ 钛板/ 棒的下缘,测试前调节标本角度使拉伸方向与开门后关节突关节侧的侧块垂直,并将拔出力的初始数据归零,以免产生正向和负向的初始力,依预试验结果设置试验机速度为2 mm/min。测试前、开始加载后,螺钉大部分拔出即中止测试,螺钉拔出破坏的标准载荷- 时间曲线出现最高点加载后,通过软件可以直接得到拔出过程中的拔出力变化,从而得出最大拔出力。

1.4.2再关门负荷测试应用MTS 880生物材料实验机对各颈椎节段进行生物力学性能测试,于标本正后方垂直向下加载载荷,直至掀开的椎板完全关门。描记载荷- 位移曲线,记录每个标本的最大负荷及关门时负荷,并计算从加载载荷至开门椎板完全关闭时的功耗,关门过程中的功耗由载荷- 位移曲线的峰值和曲线积分按梯形面积求和计算得出。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5组间运动范围变化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方差不齐时用Welch法校正,进一步的多重比较用LSD法,方差不齐用Games-Howell法,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钉棒系统的拔出力明显高于螺钉丝线组及钛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全相等。两两间行LSD检查,钉棒系统组和钛板组椎板再关门的最大负荷及完全关门负荷明显高于螺钉丝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钉棒系统组的最大负荷及完全关门负荷高于钛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n =10,N, ± s)

3讨论

3.1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固定方式

HIRABAYASHI[8]最早应用缝线固定棘突和椎旁肌或关节囊,但椎旁肌及关节囊相对薄弱,固定强度不足,容易造成丝线切割脱落,并且丝线还会破坏关节囊的解剖结构,影响颈椎的稳定性[9]。此外,在门轴侧尚未达到牢固的骨性融合之前,椎板的回缩易使掀起的椎板原位回复,出现关门现象,造成颈椎管再狭窄,影响远期疗效,甚至造成神经功能急剧恶化[10]。

为重建成形术后的稳定性,许多学者尝试对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进行改良,目前常用的包括锚定法[11]和微型钛板固定技术[12]。各种固定方法均将同一节段相互连接成整体。锚钉法固定的方式是将同一节段的椎板和侧块连接为一个整体,使开门后的椎板在颈椎伸屈和旋转的过程中不受任何应力,同时能有效固定开放椎板,实现刚性门轴固定。锚钉固定在侧块上,能有效地防止手术操作时损伤颈动脉。锚钉本身的设计可以预防锚定固定过程中的拨出及松动。锚定固定可有效保护关节囊,避免对小关节囊的刺激和损伤,把小关节囊的干扰降低到最低限度。可早期加强颈部活动,减少术后颈部僵硬和轴性症状的发生。但有以下缺点:1内固定相对不牢固,开门侧缺乏刚性支撑,锚定的线易引起断裂;2使硬膜囊暴露于椎管外,术后瘢痕增生易造成脊髓再压迫[13]。

此后,很多学者[14,15]尝试将钢板桥接在开门侧的椎板及侧块之间,使抬起的椎板术后即刻稳定,在扩大椎管的同时使椎管真正成形。优点:1不仅恢复椎管管状结构与完整性,也将硬膜囊完全保护在椎管内,防止术后瘢痕增生造成的脊髓再压迫;2钛板固定对门轴侧起到牢固的稳定作用,对门轴侧骨质的生长融合起促进作用。缺点:微型钛板螺钉固定钉道较短,较易松动,而且钢板跨越开放的椎管,安装困难[16],操作不当会加重脊髓损伤,甚至可能损伤颈动脉。

3.2钉棒系统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

棘突椎板螺钉和侧块螺钉固定技术操作较为简单,不受解剖因素的限制,从而克服以往固定方式的弊端,有学者[17]提出,应用钉棒系统固定侧块和椎板,然后以棒固定。学者们认为钉棒系统能对开门侧形成真正的刚性支撑,维持脊柱后结构在手术时的固定位置,达到术后即刻稳定,有效维持扩大椎管,防止因术后再关门或角度减小,引起椎管再次狭窄,进而引起脊髓压迫症状。固定稳定的患者可以早期行颈部功能锻炼。另外,由于椎板螺钉和同侧侧块螺钉钉道相对较长,螺钉较粗,理论上较微型钛板固定更坚强。

笔者研究发现,钉棒系统组的最大拔出力[(198.37±46.88)N]明显高于螺钉丝线组[(13.88± 4.34)N]及钛板组[(100.65±14.15)N],而在椎板再关门过程中,钉棒系统组和钛板组的关门最大负荷及完全关门负荷明显高于螺钉丝线组,虽然钉棒系统组关门最大负荷及完全关门负荷高于钛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因此,笔者认为钉棒系统在拔出力及关门负荷方面有一定的力学优势,从力学上能够减少再关门的现象,从而提高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远期疗效。

摘要:目的 评价钉棒系统固定侧块及椎板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力学稳定性。方法 选用6例无损伤的人尸体颈椎标本(由南昌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每例选取C3~C7节段。经随机化处理分为3组,每组10个节段,所有节段进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根据固定方式分为螺钉丝线组(A组)、钛板组(B组)和钉棒系统组(C组)。应用南昌大学力学中心生物材料实验机对各颈椎节段进行生物力学性能测试,分别测量每组的拔出力、椎板再关门的最大负荷及完全关门负荷并进行分析。结果 A、B、C组的最大拔出力分别为(13.88±4.34)、(100.65±14.15)和(198.37±46.88)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再关门负荷过程中最大负荷分别为(14.68±3.14)、(746.84±170.09)和(769.88±146.89)N;完全关门负荷分别为(14.68±3.14)、(746.84±170.09)和(769.88±146.89)N。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钉棒系统固定侧块及椎板在颈椎单开门扩大成形术中具有一定的力学优势。

椎管扩大成形 篇5

关键词: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颈椎管狭窄,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椎外伤伴有颈脊髓损伤是一种致死率或致残率极高的骨科创伤,其中以颈椎骨折或脱位常见,但临床上也有不少患者颈髓损伤却不伴有颈椎骨折脱位。1982年Pang 将此列为外伤性颈髓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本院自2005年7月~2009年9月收治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患者23例,均采用颈后路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男19例,女4例,年龄35~68岁,平均53.3岁。伤后1~48 h入院。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5例,高处坠落伤3例,下楼梯踏空2例,前额碰壁致伤1例,骑单车跌倒2例。损伤机制划分:颈部过伸型损伤17例,屈曲型损伤4例,受伤机制不明确2例。

1.2 临床表现

患者伤前均无神经系统症状。受伤后出现脊髓损伤的表现:四肢肌力不同程度的减退,感觉减退或消失,或出现上肢感觉过敏、病理征阳性等。术前按Frankel评分B级4例,C级12例,D级7例。

1.3 影像学检查

入院后23例患者均常规行颈椎正侧位X线、CT及颈椎MRI检查,均未发现有骨折脱位征象。在X线片上测量发现颈椎存在发育性椎管狭窄8例(椎管/椎体比值连续三个节段<0.75),5例为椎体后缘骨赘压迫脊髓,10例出现后纵韧带骨化或黄韧带肥厚以至椎管呈退行性狭窄改变,其中12例MRI提示合并多节段椎间盘突出,颈脊髓多段受压呈串珠样改变。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颈围领制动或枕围领牵引,伤后8 h入院患者(12例)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MP方案),余病例采用常规脱水、营养神经治疗。入院后3 d内手术14例,7~10 d接受手术9例。完善相关术前检查,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后进行手术。23例患者均采用全麻,患者俯卧位,颈部屈曲,头部固定于头架上,常规消毒铺巾,取颈后正中切口,以C2棘突宽大、分叉,C7棘突最长作为解剖定位标志,充分显露C2~T1棘突、椎板及两侧小关节突,在棘突基底部穿孔以便在椎板掀起后穿线悬吊固定,将C2~3及C7~T1的棘上、棘间韧带切断,于双侧椎间关节内缘垂直椎板用双关节尖嘴咬骨钳(或气钻磨)纵行开槽,一侧椎板作为开门之活页侧,将对侧椎板切断,同时向活页侧轻轻缓慢地掀起“开门”,开门幅度以45°~60°为宜。椎管扩大后,多可见硬膜搏动,伤口彻底止血后,用盐水反复冲洗伤口后,放置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伤口。

1.5 术后处理

术后颈部围领制动,颈椎手术围手术期常规治疗与护理,术后给予脱水、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 d,术后24~48 h拔除伤口引流管。术后4~6周可解除颈围领于小范围内行颈部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病例中所有患者术中未出现血管、神经等严重并发症,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00 ml,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脑脊液漏等现象。其中18例术后复查X光片及CT片均未见关门现象。本组23例病例随访时间为10~36个月,平均22个月。按Fankel分级评定,术后17例提高了2个等级,6例提高了一个等级,患者自觉恢复情况满意。

3 讨论

3.1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发病机制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是由多种综合因素造成的,包括解剖因素、动力因素与血管因素等。而颈椎管发育性狭窄或退行性椎管狭窄是此类损伤的解剖基础,也是影响此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而外力则是颈椎损伤的直接原因。在老年患者中,颈椎椎体后缘的骨赘、后纵韧带的骨化及黄韧带的增厚使椎管发生退行性狭窄而使椎管有效储备减少甚至消失,这在发育性椎管狭窄时更为严重,此时如颈椎遭受过伸或过屈的外力时,颈椎间盘可发生较小范围水平的一过性脱位,使颈髓受到挤压,因椎管狭窄而使相对容量缩小,致代偿到极限的脊髓发生损伤[1]。

3.2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特点

(1)此类损伤以中老年人居多,颈椎退变明显,多存在多节段椎间盘膨出、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及多节段退变性椎管狭窄等基础病变。如此组病例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3.3岁,影像学资料多显示有椎管狭窄等病变。(2)致伤的外力较轻,但脊髓损伤可能很重。受伤以过伸型损伤较多,临床表现以颈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多见。(3)MRI显示损伤范围多见于多个节段,平面多发生在C4水平以上。

3.3 后路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适应证及原理

对于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过去常用保守治疗,如用颈围领制动、脱水、营养神经和高压氧治疗等,患者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效果十分有限。笔者认为,早期手术减压能使肿胀的脊髓消肿和避免受压,改善脊髓的血液循环,避免或减轻脊髓的继发损伤。手术应尽早进行,72 h内为最佳,如超过72 h未进行手术者,应在一周后进行,期间制动、药物治疗等[2,3]。脊髓的病理改变是进行性不可逆的,如压迫的时间越长,则损伤越重,减压过晚不利于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于伴有颈椎退行性狭窄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且伴有脊髓多节段受压或脊髓水肿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应首选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其手术治疗的原理:(1)单开门椎管扩大后,对颈椎后方的压迫有直接减压的作用。(2)对于压迫来自前方的颈椎管狭窄征,根据“弓弦原理”,脊髓向后退让,脊髓前方得到间接减压。(3)通过受压节段的颈脊髓后移,缓解颈脊髓压迫,改善脊髓血运,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4)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地保留颈椎的运动节段,对脊柱的稳定性破坏较少。对于局限性脊髓腹侧的压迫,如单个颈椎间盘突出、孤立性后纵韧带骨化等患者,不适宜选用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可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4]。

3.4 手术注意事项

(1)手术操作要轻巧,切勿粗暴,防止因动作过大而加重损伤的颈脊髓。(2)减压充分的必要性,范围应从C3~7,症状较重侧为开门侧。(3)术中硬膜要小心剥离,避免硬膜撕裂而致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如硬膜撕裂尽量用较小的肌腱缝线修复。(4)术中要注意彻底止血,根据笔者经验采用双极电凝止血是不错的选择。(5)如术前影像学资料显示颈椎节段不稳者需行侧块钢板螺钉固定或侧块钉棒固定,也可在不稳定节段行植骨融化[5,6]。

综上所述,利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操作不复杂,容易掌握,且手术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晓岚,刘社庭,罗为民,等.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因与手术疗效观察[J].脊椎外科杂志,2004,2(5):272-275.

[2]朱振军.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J].中原医刊,2004,31(18):95-96.

[3]任亮,申勇,冯建书,等.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术式选择初探[J].河北医药,2008,30(8):1139-1141.

[4]洪毅,张庆民,李想,等.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中的作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2):83-86.

[5]Dare Ao,Dias MS,Li V.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rrelation in Pediatric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y[J].J Neurosurg,2002,12(2):90-92.

椎管扩大成形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用的对象为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期间本院采用23例改良椎管成形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 并以此作为观察组, 另选取20例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腰椎管狭窄患者, 作为对照组。在观察组患者中, 男性患者12例, 女性患者11例, 年龄最大的为65岁, 年龄最小的为44岁, 平均年龄为 (54±1.5) 岁;在对照组患者中, 男性患者14例, 女性患者6例, 年龄最大的为70岁, 年龄最小的为49岁, 平均年龄为 (59±1.5)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相比, 差异不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法治疗。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 俯卧位, 使腹部悬空, 取脊柱后正中病变为中心纵行切口, 依次切开显露棘突、两侧椎板、至关节突关节, C臀定位下于病变处椎体置入椎弓根钉, 然后去掉棘突、椎板至关节突内侧缘、切除肥厚的黄韧带、增生骨赘及内聚的关节突部分、保护硬膜囊及神经根、扩大椎管, 彻底减压, 保护下两椎体间智入椎间融合器, 收紧椎弓根钉固定, 切口置引流管引流。观察组患者采取改良椎管成形术治疗。术前做好相应检查, 确保无手术禁忌证。对患者采用联合组织或硬膜外麻醉, 俯卧位, 悬空腹部, 脊柱后正中切口在病变处显露棘突、椎板至关节突内侧缘, 在棘突根部两侧上下关节突内侧缘连线用磨钻截断椎板, 提起棘突椎板骨块, 将椎板下粘连及侧方黄韧带切断, 截骨时切面与垂直30°且正快去下完整椎板和关节突并用生理盐水纱布包好备用, 在保护硬膜囊及神经根前提下彻底行椎管扩大成形, 同时将狭窄神经根管扩大, 椎体后方骨赘可以在保护下切除或嵌平, 完成减压后将椎板复合体置于原处, 两侧用钢丝或坚固的缝合线固定, 可以两侧植骨促进愈合, 术后置引流管引流。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并发症发生情况。1.4统计学分析:对此次研究所产生的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来表示, 对数据结果用t进行检验, 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观察组患者中, 手术时间为 (38±5) min, 术中出血量为 (118±6.42) m L, 并发症发生率为3.8%;在对照组患者中, 手术时间为 (58±9) min, 术中出血量为 (312±8.42) m L, 并发症发生率为25.0%,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相比, 差异较大,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 很多人的腰椎间盘开始退变, 椎间盘内的脊索细胞衰老凋亡, 导致椎间盘髓核蛋白多糖和含水量下降, 失去正常的弹性, 在较轻的外力作用下即可以发生外层纤维环的破裂。腰椎管狭窄症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 它可分为先天性腰椎管狭窄症和后天性腰椎管狭窄症。先天性腰椎管狭窄是早期发育不正常引发的结果, 腰椎椎管的前后径及左右径均比正常狭小;后天性腰椎管狭窄是由于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钙化, 黄韧带肥厚、椎体增生等引起的神经血管发生炎症粘连、充血、水肿而造成的椎管狭窄。针对腰椎管狭窄疾病, 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疼痛, 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 严重的还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2]。为此, 及时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本院对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改良椎管成形术治疗后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有效地保证了脊椎的完整性, 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进了患者的健康。

改良椎管成形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手术方法, 它是在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的基础上的改良[3], 对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改良椎管成形术, 它可以最大限度的保住腰椎后柱的复合体, 确保椎骨的完整性, 避免了椎管内术后再粘连的发生[4], 改良椎管成形术手术不需要特殊器械, 容易掌握[5]。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法是将螺钉置于椎体, 以便固定腰椎。然后, 经置钉、复位和穿棒等一系列操作完成治疗[6]。然而在手术治疗过程中, 术中出血多、神经根暴露困难, 手术操作损伤神经根的风险极大[7]。为此, 在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中应当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尽可能的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8]。通过此次研究发现, 改良椎管成形术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显著, 治疗过程中有效地保证了椎管的完整性, 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 促使了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分析改良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期间本院采用23例改良椎管成形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 并以此作为观察组, 另选取20例用传统常规治疗的腰椎管狭窄患者作为对照组,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观察组患者中, 手术时间为 (38±5) min, 术中出血量为 (118±6.42) mL, 并发症发生率为3.8%;在对照组患者中, 手术时间为 (58±9) min, 术中出血量为 (312±8.42) mL, 并发症发生率为25.0%,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相比, 差异较大,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改良椎管成形术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显著, 手术时间短, 出血量少, 疼痛小、并发症发生率低, 能够保存神经功能和椎骨完整性。

关键词:改良椎管成形术,腰椎管狭窄,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巴根, 贾长青, 梁峰, 等.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个体化手术治疗及临床疗效观察[J].东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5, 34 (11) :22-26.

[2]徐碧海.改良腰椎管成形术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5, 8 (12) :451-453.

[3]周亚东.改良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15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16 (10) :156-157.

[4]高磊, 魏开斌, 叶红.保留棘上韧带的全椎板截骨回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 2011, 8 (21) :14-17.

[5]刘志明, 李志荣, 李越, 等.改良腰椎管成形术在腰椎管狭窄病变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 (23) :44-45.

[6]刘守正, 刘加元, 张成亮, 等.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 2013, 8 (14) :688-689.

[7]刘志明, 李志荣, 李越, 等.改良腰椎管成形术在腰椎管狭窄病变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 (14) :44-45.

椎管扩大成形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1998-2005年, 我院共实施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52例。男31例, 女21例, 年龄40~75岁, 平均57岁。其中颈椎病46例,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6例。病程平均13.6个月 (1~60个月) , 其中受损平面3个节段12例, 3个以上节段40例。上述病例均经过系统的牵引、制动、脱水药物等保守治疗, 因疗效不佳, 反复发作, 症状进行性加重而决定手术治疗。术前均行X线、CT、MRI检查, 其中28例存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37例在矢状位T2加权像上脊髓及硬膜囊多节段前后受压。

1.2 手术方法

本组采用黑川法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全麻, 俯卧位, 颈椎呈前屈位, 颈后正中入路。显露C2-7部份棘突, 切除棘突尖端, 保留棘突根部1~1.5 cm, 切除部分经修剪后用于植骨, 球形磨钻分别于两侧椎板做纵形槽沟, 呈V形, 磨钻将棘突纵行正中劈开直达硬膜外, 撬拔开门, 将修剪后的棘突骨块植于棘突间隙, 丝线固定。

1.3 术后处理

术后仰卧位, 术后3 d在颈托保护下可坐起或行走, 术后2周拆线, 去除颈托。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复查。

1.4 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前后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 (JOA) 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定, 同时计算功能改善率, 影像学改变。并发症。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为100~240 min, 平均160 min。、

2.2 出血量

出血量为200~550 ml, 平均330 ml。

2.3 神经功能改善

JOA评分术前平均7.5分, 术后平均13.1分, 改善率为58.4%。

2.4 影像学结果

通过中立位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生理曲度, 测量C2椎体下缘与C7椎体上缘连线的夹角, 10°上为前凸, 0°~10° 为曲度变直, 小于0°为后凸。术后共有9例出现后凸, 其中7例后凸不足10°, 是轻度后凸患者;有2例后突>20°。这9例患者JOA评分的改善率平均为57.3%, 另外43例改善率为59.4%, 无统计学意义。

2.5 术后并发症

脑脊液漏4例, 采用加压包扎、体位控制, 腰椎脑脊液引流等方法完全控制。术后硬膜外血肿继发神经症状加重1例, 及时发现后急诊手术去除, 症状改善。未发生C5根麻痹。术后轴性痛4例, 均为轻度患者, 不需服用抗炎镇痛药。

3 讨论

针对颈椎病应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 以及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等术式是目前已被临床所确定的术式, 有很多报道证明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的良好效果[1]。虽然这些年来有许多学者认为前路的效果好, 减压更直接, 但对于特殊类型的颈椎病, 如多节段退变、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等病例前路手术仍存在一定不足, 且风险相对较大。据文献报道, 多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平均改善率为59.3%, 后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的平均改善率为59.4%[4]。另有很多研究表明, 随着前路手术节段的增多, 融合率逐渐下降, 单节段可达到92%~100%的融合率, 两节段降为73%~80%, 3节段降为44%~70%[5], 可见随着节段的增多, 前路手术的风险增大, 而改善率却相差不大。从前路、后路术式选择上, 目前仍有许多争议。总之在入路选择上还应视病情而定[6]。目前普遍认同的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的适应症为:①颈椎病涉及3个以上节段病变并有椎管狭窄和脊髓压迫症状;②颈椎管外伤或发育性狭窄有脊髓压迫症状者, CT片示椎管矢状径绝对值小于10 mm;③散在型或连续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有脊髓压迫症状, 前路手术难以减压者;④颈椎病曾行前路减压术仍有脊髓压迫症状者。本组病例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为58.4%, 同其它的报道[4]比较, 改善率无显著差异。

从术后后凸变形来说, 出现的后凸率较低, 而且程度轻。近年来椎管成形术后颈肩痛的问题即轴性疼痛出现原固尚不清楚, 但有报道指出, 术式的掌握程度及缩短外固定的时间可以减轻疼痛。笔者的这组病例中4例出现轴性症状, 占总数的7.7%, 明显低于报道的20%~60%[2], 可能与术后只采取1周外固定有关。根性麻痹, 尤其是颈5根麻痹是伴随椎弓成形术随机发生的, 正确的开门程度可能有一定预防作用, 这组病例无1例发生。双开门式和其它术式相比, 有报道称发生颈5根麻痹的机率相对较低[7]。关于后路成形术的JOA成绩提高、后凸畸形、轴性疼痛这些问题及产生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以更好地提高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分别从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的疗效、并发症等方面探讨该术式应用的必要性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采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脊髓压迫症52例, 其中颈椎病46例, 后纵韧带骨化症6例。分别从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后JOA评分、生理曲度改变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58.4%, 术后出现后凸畸形9例, 但程度较轻, 与未出现后凸畸形的病例比较, 其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差别;存在轴性疼痛4例;未发生C5根麻痹。结论在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 应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

关键词:颈椎病,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参考文献

[1]千葉一祐ら:片開き式脊柱管大術後の髄節性麻痺の検討、臨床整形外科, 2000, 35:607-610.

[2]川上守ら:頚椎症性脊髄症に対する後方支持組織温存脊椎管大術の成績、臨床整形外科, 2001, 36:417-422.

[3]丸岩博文ら:頚椎症性脊髄症に対する片開き式脊柱管大術の長期成績--術後10年以上、臨床整形外科2000, 35:411-416.

[4]Wada E, Suzuki S, Kanazawa A, et al.Subtotal corpectomy versuslaminoplasty for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a long-term follow-up study over 10 yearsSpine, 2001, 26 (13) :1443-1448.

[5]Cho DY, Lee WY, Sheu PC.Treatment of multilevel cervical fusionwith cages Surg Neurol, 2004, 62 (5) :378-385.

[6]杨有庚.颈椎病外科治疗相关问题探讨.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7, 17 (2) :89-93.

上一篇:网络金融下一篇:大学决策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