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市场

2024-09-15

扩大市场(共12篇)

扩大市场 篇1

摘要:以“勇闯市场, 扩大经营”的为企业发展理念, 论述了它在煤炭地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指明勇闯市场、扩大经营是煤炭地质勘探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途径, 并从政策、资源配置、市场发展、人才引进等6个方面论述了在煤炭地质经济发展中如何做到勇闯市场, 扩大经营。

关键词:勇闯市场,扩大经营,煤炭地质经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勇闯市场、扩大经营”是每一个企业必须不断思考并要坚决实施的课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日益完善, 在资源配置方面, 政府将逐渐地集中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公共事务管理、影响国民经济布局和走势等关键领域、关键部位, 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将越来越大。研究市场、适应市场, 发挥本企业各种资源优势, 勇闯市场, 扩大经营, 实现企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每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 勇闯市场、扩大经营是煤炭地质勘探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途径

1.1 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企业化改革的要求

国务院国资委作为中央企业的监督和管理机构, 担负着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优化国民经济的产业布局等重任, 对当前中央企业的管理进行了战略性的布署, 即到2010年以前, 通过重组、兼并、合并、股份制等改革措施, 完成中央企业现有的154家减至80~100家, 努力打造中央企业的航空母舰, 更为有效地实现中央企业向国际市场进军, 优化国民经济产业布局和结构, 引领、导向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1.2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对煤炭地质勘探单位的要求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制订的《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提出了煤炭地质勘探单位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的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措施, 战略目标是:经营收入、利润总额、职工人均收入三项指标“十一五”期末比“十五”期末均翻一番。在2007年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工作会议、经济运行分析会议上, 把2007年当作“爬坡攻坚”年, 要求各单位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 突出主业, 发展主业, “做大做强”, 实现煤炭地质勘探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3 勇闯市场、扩大经营, 是煤炭地质勘探单位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和途径

2004年至2006年, 总局煤炭地质勘探经济实现了快速、持续的发展, 国有资产实现了大幅增加, 经济总量和职工人均收入有了大幅提高。但是, 与兄弟单位相比, 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较慢, 经济总量仅占全国煤炭地质勘探单位总和的五分之一多一点, 职工人均收入也比兄弟单位少了许多, 资本利润率也公有2%多一点, 而其他煤炭地质勘探单位的资本利润率在10%左右。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某勘探局2004至2006年, 就企业自身而言, 主要经济指标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年年超额完成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下达的经营业绩考核目标, 但是, 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该勘探局的经济规模、经济效益、职工人均收入水平在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考核的12家业绩考核单位中相对落后, 没有达到应有的排名名次, 以2006年为例, 经营收入排名第五, 利润总额排名第三, 但职工人均收入排名仅为第八, 主要是因为企业的职工人数较多, 在十二家单位中排名第二。

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 要生存乃至发展, 必须研究市场, 勇闯市场, 扩大经营, 做大做强。

2 如何勇闯市场、扩大经营

2.1 适时地调整发展战略规划并坚决实施

战略规划的调整应与当前乃至今后几年面临和可能面临的形势紧密相关, 重点抓住几个方面:

2.1.1稳固、挖潜国内市场。发挥好自身的优势, 我们自身的优势就是比较全面了解并掌握国内煤炭地质勘探资料, 拥有一支煤炭地质勘探的专业队伍。只要我们能沉下心来, 认真、仔细研究所拥有的地质报告、资料, 其中商机无限。

2.1.2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充分运用我们已经走出去的大好时机、高层面地、多层次地与开发商和矿产地政府沟通, 争取为对方多矿种、多方位的服务。

2.1.3紧紧抓住矿权, 做好矿权经营, 经营好矿权。如何把探矿权与采矿权进行有机地结合, 需要我们有战略思想、战略思维、战略意识和战略决策的气魄和胆识, 敢于投入, 敢于挑战。

2.2 加快企业化改学步伐科学配置资源, 做大做强主业

2.2.1努力实现局级大公司的实质性运行。按照上级事企分体运行, 专业化重组的精神, 做好机构、人员、设备、投资、资质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完善大公司运行前的各项基础性工作, 早日实现大公司的实质性运行。

2.2.2加快机械加工与制造业企业重组、改制的步伐, 使其真正成为勘探企业的经济支柱。抓住企业化改革的机遇, 按照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关企业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和做大做强主业的要求, 在现在已完成机加工与制造业企业重组、改制初步方案、财务审计的基础上, 尽快完成资产评估、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工作。

2.2.3早日完成部分下属单位的改制工作, 实现企业总体经济的跨台阶发展。

2.3 紧紧盯住市场, 既要巩固、发展国内煤炭地质勘查市场, 更要极度扩张国际市场

2.4 扩大资本投入, 购置市场需求的大型设备

抓住国内国际市场利好的机遇, 加大资本投入, 购置市场需求的大型设备。应该认识到, 我们的设备的性能、技术含量还比较低, 市场竞争力还不强, 因此, 装备的更新仅靠财政拨款和自身的积累来还远远不够, 要拓宽思路, 广辟资本源, 如社会资本、金融机构贷款、职工股本投入等, 运作好资本, 迅速壮大自身。具有了充裕的资本、良好的先进的装备与技术, 我们的市场竞争力就会增强, 实现扩大经营、经济做大做强的目标。

2.5 坚持走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路子, 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引进人才既要靠优厚的待遇, 又要能够给人成就感, 在当前我们的经济条件还不是太好的时候, 我们要打破常规, 不拘于旧的制度, 千方百计来提高对人才的各项物质条件和待遇, 同时对引进的人才能够给予一个适合他们的工作环境, 使他们在工作中感到舒适、顺心、工作有成就感。单位领导还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呵呼、表扬。对现有的人力资源也要进行梳理、分析, 对急缺的、关键的岗位的人才进行有计划的培养、深造, 进行知识更新, 这样将有可能实现短时间解决人才短缺的困难, 我们的科研、技术、管理、施工水平将会迅速提高。

2.6 努力实现管理与生产活动的紧密结合, 着力提高经济效益

从近几年的统计、财务数据来看, 有些单位的利润总额每年都在提高, 但是, 从整体上来看, 资本利润率仍然很低, 仅有百分之二多一点。究其原因, 与我们的重生产、轻管理有关, 与管理工作游离于生产活动之外有关, 项目合同的签订不算帐, 合同签订后没有进行项目的预算、成本与费用的测算, 材料的采购无计划, 劳动成本心里没数, 更多地靠拍脑袋。加强管理与生产活动的紧密结合, 着力提高经济效益是我们勇闯市场、扩大经营的有效措施之一。我们应把管理置于生产活动的全过程, 制定并完善有利于生产发展、经济效益提高的各项管理制度, 并有效地实施, 我们的经济效益将会大幅提高。

市场为企业提供了发展壮大的平台, 使得英雄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同时市场又是一把双刃剑, 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煤炭地质勘探单位已经到了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打铁还需要自身硬, 只要我们认真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 抓住机遇, 更新观念, 锐于进取, 勇闯市场, 扩大经营, 我们的煤炭地质勘探经济就会不断地跨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 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扩大市场 篇2

扩大云南农村市场有效需求的思考

扩大云南农村市场需求,应加快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大农业科技含量,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深化乡镇企业体制改革,提高市场竞争力;确保农民增收.同时,应提供更多适合农村消费的商品及服务,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市场一体化,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扩大农村市场才能落到实处.

作 者:李建新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034刊 名:云南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年,卷(期):“”(6)分类号:F014.32关键词:农村消费:调整结构 农民增收:健全市场

蝶变13 AKG扩大民市场 篇3

在“蝶变13”发布会上,AKG共推出了8款新品,如计算不同颜色,则有16款全新耳机推向市场,从发布会的名字也能看出,这16款耳机将是HARMAN和雅登中国联袂在2013年主推的产品。

8款新品分别为入耳式耳机K374、K375,三款降噪耳机K495NC、K490NC、K391NC,与苹果兼容的封闭式参考级耳机K551,以及DJ耳机K618和色彩丰富的K619。涵盖了从耳塞、耳机到降噪耳机及搭配苹果的各种类型,适用于不同需求的消费者。

重视iPhore用户群

在新品中,最大的亮点是K551,这是在8款新品中个头最大、外观最“奢华”的产品。众所周知,在专业耳机品牌中,针对iPhone用户群开发的中高端耳机并不多见,K551将打破这个僵局,作为一款参考级的苹果耳机,K551采用了AKG高端50毫米驱动单元,虽然个头较大,但重量轻,阻抗低,完全可以用苹果手机推动,虽还没有最终定价,但预计售价将在2300元左右,非常有竞争力。

剑指降噪耳机市场

发布会上一口气推出的三款降噪耳机K495NC、K490NC、K391NC,既有轻便的耳塞,也有做工精良的头戴式耳机,和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降噪耳机不同,K391NC携带方便,独立的降噪模块续航能力长达40小时,自带麦克风便于和手机搭配,非常适合移动使用;K490NC和K495NC的降噪模块集成在耳罩内,并且无需电池,通过USB充电后可使用超过40个小时,电量耗尽还能够当做普通耳机使用。这三款产品将在2013年和其他品牌的产品分庭抗礼。

扩大民用市场

归功于产品的高品质及雅登的潜心耕耘,目前AKG在民用市场的排名仅次于Sennheiser和铁三角,如果说K3003让AKG坐上了高端民用耳塞霸主的宝座,那么发布会上推出的K374/K375以及两款DJ耳机则显露出了AKG继续扩张民用市场的宏图,这四款产品的定价预计在千元左右,加以AKG的高品质,在中高端民用市场非常有竞争力。

论企业如何有效扩大市场份额 篇4

最大的市场份额并非等同于最大的企业利润。首先, 由于规模报酬递减规律, 企业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呈U形, 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由递减转向递增, 由规模经济转向规模不经济。而企业片面追求市场份额, 生产规模过大, 则会引起运输紧张、动力不足、管理效率下降等, 从而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即长期的平均总成本递增, 进而减少企业的利润。其次, 高的顾客满意率和忠诚度是企业获得长期盈利能力和良性发展的有力保障, 某些企业片面追求市场份额, 导致企业服务水平的降低, 损害顾客的利益, 顾客的满意率水平和忠诚度下降, 进而致使企业的后期开发成本越来越高, 企业的利润降低。最后, 当前我国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是价格战和广告战。企业的低价竞争导致企业产品市场定位模糊, 品牌地位和形象无法确立, 非理性的价格大战致使企业透支自身资源, 损害了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进而降低了企业长期的利润。而在广告大战中, 企业利用消费者信息不对称和盲从心理, 炒作营销概念, 夸大产品功能, 误导消费者, 结果使顾客期望满意值和实际满意值相差甚远, 市场份额增加了, 而产品的竞争力却下降了, 进而导致企业利润下降。

企业有效扩大市场份额就是企业在追求市场份额最大化的同时也能带来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有效扩大市场份额不是一件孤立的事, 而是需要上下协同、多家公司合力来完成。上游企业的发展滞后、下游渠道的市场开拓没做好等等其实都会影响到企业自身的业绩。所以要扩大市场份额和上下游的配合和协调是十分重要的, 否则自己再努力也是事倍功半。与下游渠道共进退, 与上游企业同发展, 与员工共成长。除此之外, 市场的外因也不可忽视, 保持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与下游渠道共进退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商业竞争, 营销渠道已经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在商战中胜出的战略性资源。企业在扩大市场份额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是否可以通过开辟新的渠道, 或者激励原有渠道向新的领域发展来扩大市场份额, 这是一个双方的合作性的问题, 与渠道方面的愉快合作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还要考虑渠道的效率, 做企业的目的实际上不是做大, 而是要赚取更多的利润, 所以有时侯应该反观渠道的效率, 检查他是否浪费了过多的成本, 是否对老顾客的忠诚照顾不周, 特别是稳定而又竞争激烈的领域, 产品的信誉是一方面, 但老顾客的光顾和成本的节约经常是企业内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二、与上游企业同发展

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上游企业提供的原材料, 下游企业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没有下游企业生产制品投入市场, 上游企业的材料也将英雄无用武之地。各个行业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都应该同甘共苦、互助互盈、共同生存发展。所以企业要想扩大生产规模, 抢占市场份额, 必须协同上游企业共同发展, 只有这样做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上游企业充分的资源支持。若企业在缺乏充分的支持资源的情况下, 急切地抢占市场份额, 会导致企业服务水平降低, 损害顾客利益, 顾客的满意率水平下降, 不满意顾客不再购买且散布不利于企业的言论, 企业的后期市场开发成本会越来越高。

三、与内部员工共成长

商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表面上看, 员工的培训和给予员工成长的空间与扩大市场似乎是关系不大。而实际上, 员工的因素在开拓市场时的作用之大怎么形容都不为过, 一个素质过硬的员工可以一个人开发一个二级城市的市场。所以培养员工与公司共同成长是企业很重要的一项政策。首先就是基本的培训, 比如产品培训、产品推广技巧培训等。在公司的层面, 要给每个员工以充分的上升空间, 只要能力达得到, 就有其发挥的舞台。同时, 公司发展到哪个阶段, 就预先培养相应的人才。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企业应努力使员工的奋斗方向和企业本身的奋斗方向保持一致, 使员工对企业有最大的认同感。这样培养出来的员工素质过硬, 目标一致, 每个人出去都能独当一面, 都可以为扩大市场份额提供强大的助力。

空谈扩大市场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没有足够的实力和准备就去盲目地扩大市场往往会事倍功半。以上的三点都做到位, 市场份额的扩大就是水到渠成, 自然而然的事情。当然, 这些并不是全部,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 那就是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发现什么产品的前景比较好, 哪些消费领域和行业的需求会提升, 哪些区域的市场潜力比较大, 这些都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这也是体现企业差别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张英奎:市场营销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

创业者该学的十个扩大市场的方法 篇5

做事情往往要视野阔而起点高。起点高,才能让视野更加广阔。现在做企业做产品,如果仍然只是盯住国内的市场、身边的市场,那么你的企业、你的产品要想做大做强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因为现代经济竞争,区域的乃至国界的概念都在慢慢淡化,企业家如果没有市场竞争的国际眼光,你的产品就无法走向国际市场。所以企业家应以国际眼光,必须看到国际市场的需求。如果一开始就能够以国际眼光和走向国际的标准来规划企业的扩张计划,并且按照这些规划产品的设计、生产和宣传,企业才能有充足的蓄积和动力向海外市场开拓、发展。

2.积极寻求海外合作伙伴

积极寻找海外合作伙伴,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企业直接在海外寻找经销商或代理商进行合作;二是企业在取得一定出口销售经验之后,直接在海外市场寻找当地合作伙伴。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积极寻找海外合作伙伴不仅能够开拓国际市场,而且能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寻找海外合作伙伴,是私营公司实现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较好的途径。但是与海外企业合资经营,如果当地合伙人的利益与外国投资商的利益相冲突,则合资经营会使外国投资商的战略规划落空。为了维持合资企业的生存,外国投资商就不得不迁就当地合伙人的利益。因此,对于私营公司来说,合资经营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就是选择一家合资企业的目标与观点一致的合伙人。

3.直接在海外建立销售公司

企业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之后,就逐步开始脱离合作伙伴,建立自己的海外销售公司,营造海外销售网络,以提高经营自主性并且通过控制促销、宣传等活动来体现其经营意图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我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产品出口,二是对外直接投资,即直接在海外建厂,设立销售公司。

4.依靠产品质量打入海外市场

积极分析国际市场动态,研究其长期发展趋势,靠发展优质名牌产品打人市场,是企业成功跻身于国际市场的重要战略。知名企业的国际化市场战略包括设计研发国际化,采购供应国际化,还有营销网络和服务网络国际化。只有做到这三方面,才会使之成为世界名牌有了坚实的基础并获得强有力的支持。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进占国际市场的途径,但是我国企业起步晚,不一定起点就要低,而是仍旧在各个方面都按照最高的国际标准去做,这才能够凭借优质可靠的名牌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

5.通过宣传推广产品或企业形象

宣传是进占国际市场的必经之路。出色的宣传能够推广产品,在消费者心中打造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任何企业所围绕的中心是营销,而营销的窗口就是广告宣传,广告运用的好坏直接牵涉产品的推广效果及广告的成本控制。所以巧用广告宣传是企业决策者与企划人员重点研究的大事。广告宣传如过于夸大其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而太平淡则可能缺少冲击力度。

曾经变形金刚在美国热销过一段时间,为了迸一步开拓市场,他们把目标锁定为拥有3亿儿童的中国市场。在进行了一年的市场调查之后,变形金刚的生产公司开始实施一系列的推销战术,他们先将美国自拍的《变形金刚》动画片无偿赠送给中国的大中城市播放。这一系列动画片果然起到了非常出色的推销效果,给中国小朋友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之后,大量变形金刚玩具从屏幕上走下来,进入了中国市场,从此畅销不衰。

6.创造消费需要,打开消费市场

过去的营销观念是迎合消费者的需要,为了满足空缺的市场需要而进行产品营销。但是更新的观念应该是创造消费需要,引领消费市场,制造空缺,刺激消费者消费。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风俗文化习惯,很多风俗甚至是当地独有的,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人从来没有接触过。面对新产品,他们很可能抱着怀疑甚至是抗拒的心态。所以当引进一个新产品到外国的时候,一定要做好产品的宣传和推广,主动创造消费需要,引导消费者感兴趣并且购买,最终打开消费市场。

7.使出口产品融入当地消费习惯

当产品被引进一个新的地区或者国家时,不能只是保持原来的产品特色和风格,而更要考虑到新地区的消费习惯,使得原有的产品能够符合新地区消费者的需要,从而更便于被接受和喜爱。就像是每个地区的菜系如果要被引进另一个地区,就一定要进行口味的改良。川菜推向其他地区,都会或多或少地降低辣的程度,并使口味更加柔和,容易被接受。同时,考察当地的消费习惯,也能够便于市场营销人员制定销售策略。因为不同地区的人消费的时间和消费心理也都各不相同,根据当地的喜好制定销售策略,也是使产品容易推销出去,打开新市场的重要手段。

8.实施Cl战略展现企业形象

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内外市场接轨,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已经是大势所趋。而CI(CorporateIdentity)直译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意译为企业形象设计。cI是指企业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自己企业的各种特征向社会公众主动地展示与传播,使公众在市场环境中对某一个特定的企业有一个标准化、差别化的印象和认识,以便更好地识别并留下良好的印象。cI导入是企业追求内在美和外在美和谐统一的过程,而同时企业的cI战略实施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系统工程。它要求企业根据自身各个时期的不同情况加以修正、补充与创新,这样企业才有可能长久保持和发挥cI的强大作用与优势。

9.企业本土化,发展二级销售商

要想打人国外市场,应该更大范围地选择你的竞争对手,不要总是和中国的同业竞争,而要学会和外国公司竞争。如果通过一个平台向外国展示自己的公司和产品,那么在同一个平台上,外国客户也能搜寻到很多中国公司,这样你不可能把价格抬得太高,甚至还要受到被其他公司挖走客户的危险。所以应该主动到海外寻找客户和开拓市场,二级经销商通常是非常本土化的外国公司,他们对中国的市场不是很了解,对最低价也没有心理价位,他们是最适合开展业务的,他们甚至会教你一些当地的文化知识和产品知识。只有发展好一批二级销售商,这样才能够最终实现企业本土化。

10.借助综合商社开拓国际市场

综合商社是日本企业在进占国际市场中创造的一种方法,就是在进占国际市场的初期,通过商社代理来出口自己的产品,并借助商社获得所需信息和贷款。这种办法也称出口进入模式。日本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进程中,综合商社是其借助的最主要的外部力量。

中国应扩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放 篇6

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曾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荣誉。

中国经济增速高位下行不可避免,过去依靠发达国家拉动外需的局面发生了变化,从而带来两方面困局,一是企业和地方政府要应对成本、债务、产能三块“石头”;二是从整体结构看,生产能力与市场能力不匹配的问题更加突出。应对这一困局,我们可以向新兴市场进行对外投资,为中国产能开拓新市场。中国不能完全靠内源式发展,中国经济的升级版离不开有针对性地扩大开放。

中国经济增速从2007年二季度的15%降至今年二季度7.5%,三季度增速略微回调到7.8%。虽然中国经济短期“企稳向好”,然而,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几乎减半,虽然这可促使结构调整,对长期发展有好处,但也使企业承受巨大压力。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是由三方面因素造成的。第一是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导致的全球普遍增速下滑和外需乏力;第二是新世纪以来,国内为调控经济过热而不断增加的行政管制;第三是真实利率发生变化使企业面临困难。

经济增速趋缓使企业和地方政府面临“水落石出”的局面,压在头上的“石头”使得他们的日子很难过:不断上升的成本、企业债务压力;严重的产能过剩。在高速增长下行后,原来支持增长的生产能力变成大问题。这个清理过剩产能的过程并不容易:关掉工厂将导致工人失业,失业人口数量过多将对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影响。因为,在外需乏力的情况下,很难指望内需来替代。

中国很多产能从一开始就不是为内需而生,尤其是多年来扭曲的汇率机制导致国内外相对价格信号出现很大误差,使国内生产者产生错误价格预期,这些过剩的产能很难靠内需去消化。而消化成本压力、债务压力和产能压力需要时间,不可能迅速恢复高速增长。寄予较大希望的城市不会马上刺激内需。城镇化首先是体制机制问题,不把这些调整好,到处建新城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

改革释放红利需要时间。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改革,越留在后面的,改革难度越大,要改出效果需要时间。对中国来说,继续开放非常重要。中国过去的开放模式遇到严峻的挑战。从建立特区到现在,中国的开放步伐基本上停留于针对发达国家市场出口产品这个阶段。

发达国家有三个特点:第一是有现成的购买力;第二有现成的商业通道,只要我们有能力生产出产品,香港的订单物流配送渠道、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可以保证产品很快销售出去;更最重要的是,发达国家有相当成熟的信用体系,这也是中国出口非常顺利的主要原因。然而以2007年的金融危机为拐点,发达经济体成熟的购买力、成熟的设施、成熟的体系遇到了全球化以来最大的一次冲击。尽管这套体系还很成熟,但是吸收新增流量的能力下降了。

那么,为什么说中国继续开放还有潜力?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随着汇率扭曲局面的改观,人民币升值较快,中国的旅游、境外活动、对外投资迅速升温。我们在降低关税、扩大进口等方面有很大潜力。另一个潜力就是,中国企业面向新兴市场扩张带动国内生产能力面临新机遇。

新兴市场经济总量的全球占比从15.4%上升到29.7%,西方七国“G7”则从65.4%收缩到47.3%。中国的产能原来主要面向发达国家,如今新兴市场国家的全球份额正在快速增长,如果我们抓住新兴市场将大有机会。

我们对新兴市场国家了解少、销售能力差。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还有一个很大区别是没有现成购买力,但有潜在购买力;没有现成成熟的商业基础设施,以及很好的信用与服务体系,但是有改善的机会。在全球化方面,中国企业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华为、联想、海尔。在东盟、中亚、东欧和非洲等地,可看到一批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仅购买资源,而且介入当地的投资和建设,出现以对外投资带动对外贸易的新苗头。

聚氨酯扩大下游市场潜力巨大 篇7

我国汽车市场的强劲增长,以及消费者对汽车舒适性、轻量化的要求不断提高,都为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国内多家聚氨酯原料、产品和设备生产企业,纷纷瞄准了车用聚氨酯材料这一蛋糕。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4年1 - 7月份,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350万、1330万辆, 同比增长9. 5% 和8. 2%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 2014年我国汽车总产销量有望达到2383万辆,比上半年增长8. 3% 。与此同时,随着汽车用聚氨酯产品使用量日益增多,包括汽车座椅、坐垫、头枕、地垫、仪表盘、遮阳板、门板、顶棚衬罩等内饰件以及汽车涂料、天窗、轮胎、隔音降噪材料、密封材料等领域都要用到聚氨酯硬泡、半硬泡、软泡、自结皮、聚氨 酯弹性体、胶黏剂、聚氨酯涂料、合成革、水性聚氨酯等产品,聚氨酯材料在汽车工业上的应用大有潜力。

针对汽车发展的新趋势,烟台万华化学开发了一系列的车用聚氨酯产品解决方案,开发了全新的座椅、吸音泡沫、自结皮泡沫玻纤增强聚氨酯材料、聚氨酯涂料等产品。

汽车座椅是汽车内用量最大的聚氨酯部件之一, 其发展趋势是轻量化、低密度、低厚度、安全环保、低气味、高舒适性和耐久性。对此,万华化学开发了一系列应用于发泡汽车座椅系统的改性MDI产品,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和耐久性,不仅可以满足汽车行业日益提高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加工宽度和较宽的密度范围。

烟台万华化学的产品以改性MDI为原料,由于蒸汽压较低,相比TDI体系,大大改善了储存运输和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以及产品的安全性,符合环保的发展趋势。并且由于改性MDI产品结构设计灵活度大,可以提供各种独特的适用和加工性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为解决汽车内部的噪音及震动极大影响乘车舒适性和安全性的问题,烟台万华化学采用改性MDI设计的全水发泡弹性及黏弹性消音组合料,可以在橡胶片层材料背面浇注发泡,一次合复成型形状复杂的前围、通道、主地毯隔音垫等,有效解决由于噪音、震动带来的乘坐不舒适性。此外,该公司针对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材 料开发了 适用于长 玻纤注射 成型工艺 ( LFI) 、喷涂蜂窝工艺 ( PHC) 、结构反应注射成型工艺 ( SRIM) 的系统料。其中,LH系统料可以用于客车和卡车仪表板、行李架盖板、风道产品、PHC系统料可用于天窗、后备箱搁物板等材料,SRIM系统料可用于汽车天窗。

江苏长顺集团董事长顾仁发表示,企业现在很看好车用聚氨酯材料的市场。目前,该集团已经投资760万美元,引进整套德国生产流水线,专业生产聚氨酯车顶板材、DVD隔音板,发动机罩用轻质泡沫、新型环保麻纤夹材料,生产能力达780万平方米。顾仁发说: “我们公司已经服务于通用、福特、大众、起亚、现代、奇瑞、长安等知名汽车厂家。”

再就是建筑保温市场是另一个很有前景的领域。业内专家指出,目前,虽然聚氨酯硬泡在建筑保温市场平均使用量不足10% ,但由于性能突出,增长速度较快,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特别是在温差较大、节能标准较高的地区市场占有率提升更多。如在北京老旧小区综合履行项目中,硬泡聚氨酯的市场占有率从2012年的50% 增长到2013年的76% ,自GB8624 2012在2013年实施以来,行业内竞相开展BI级聚氨酯保温材料开发,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阻燃性结构聚醚研发,生物基、植物油基聚醚,三聚氰胺改性聚醚等材料通过鉴定验收; 含有阻止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多元醇、高耐热性的芳香族聚酯多元醇等高耐燃性材料也都展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

据业内专家介绍,聚氨酯保温建材阻燃技术发展主要有无卤化、抑烟化和无毒气化的趋势。目前,材料阻燃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添加阻燃剂,另一种是在分子结构中引入阻燃元素,添加阻燃剂依然应用比较广泛,但添加量过大会使聚氨酯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大幅度下降,影响材料的使用性能。

针对添加性阻燃剂的缺点即时间长了小分子阻燃剂会从泡沫中迁移出来,降低泡沫的阻燃性能。现已研究出新的方法,在聚氨酯中引入含阻燃元素的多羟基化合物等反应型阻燃剂,或在聚醚多元醇结构中引入阻燃元素而获得阻燃性能,实行本质阻燃改性。这种方法具有阻燃性能持久、对物理机械性能影响较小等优点,同时可以使聚氨酯材料具有更高的耐热性、尺寸稳定性和压缩强度,是目前聚氨酯阻燃改性的研究重点。通过微胶囊和纳米复合材料等技术,开发稳定、低毒、廉价、低用量的阻燃剂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现在国内有好几家企业都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新型阻燃聚氨酯建筑保温材料。如南京红宝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年产18万吨聚氨酯组合聚醚,是亚洲最大的聚氨酯硬泡组合聚醚制造商。2014年3月,该公司研制的难燃型硬泡聚氨酯复合保温板外墙外保温系统通过专家鉴定。该项目通过实现结构阻燃的方式, 突破了传统的外加阻燃剂技术,实现了防火阻燃,填补了国内空白。

山东联创节能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出LCPU产品,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防水性能、尺寸稳定性、防火性能,可以广泛应用于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保温装饰一体化系统、屋面保温系统,应用前景看好。

此外,江苏绿源新材料有限公司现在拥有年产1000万平方米的聚氨酯保温板材生产线,致力于开发BI级难燃、低烟、低毒聚氨酯材料。

基于扩大内需的农村市场建设 篇8

一、农村市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收入预期不确定和保障制度不健全抑制消费欲望。

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9.5%, 人均收入不到城镇的1/3。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 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严重落后于城镇, 在农村, 治病难、养老难已成为普遍现象。农民对未来的顾虑仍较多, 自我保障意识强, 储蓄用于防老养病、子女教育仍是首选, 即期消费受限制。同时, 受农村传统消费观念影响, 多数农民消费仍以“量入为出”为主, 这些直接制约了农民购买力的提高。

2、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较低, 缺乏统筹规划。

与城镇相比,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 缺乏统筹规划与合理布局, 市场建设存在着相当大的盲目性。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市场几十年如一日, 呈现“乱、小、散、脏”等特点, 信息、交通、通讯、金融、仓储、加工、保鲜等设施十分薄弱, 缺乏现代化交易手段与方式的多功能市场, 集散辐射功能不强。一些市场由于开始没有选好场址, 理想的市场建设用地被其它项目挤占, 造成了外来交易者进交易市场的不方便, 也给商品配送、运输的带来不方便, 造成了“有场无市”。

3、“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

我国农产品生产的显著特点是零星分散、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商品率低, 缺乏强有力的营销组织, 加上交通、信息等条件的制约, 一家一户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和流通模式, 很难适应大规模的大市场的需求, 商品供求矛盾就比较突出, 经常出现“买难”和“卖难”现象, 造成流通不畅, 使农村市场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抑制。

4、市场上的产品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 不少生产者和经营者, 把开发新产品和推销商品的着眼点放在城市市场, 追求高附加值。许多工业企业的产品开发以城市市场为中心, 多数商品的品种、功能、价格不能适应农民的消费需求, 缺乏能刺激农民进一步消费的代表性产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设计多数是以城市需求为基础, 造成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商品结构趋同性问题十分突出。

5、流通组织滞后, 流通中介组织严重不足。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农村部分干部的市场观念、市场意识淡薄, 只重视抓生产而忽视流通组织的建设。大部分已存在的农村市场建设规模小, 没有形成网络, 配套设施差, 服务功能严重不足, 市场带动作用很弱。相对集中的现代化市场与分散的农户之间, 缺乏必要的中介市场主体, 分散的农户不可能直接参与市场交易, 而真正参与交易的主体又不代表农民的利益。

6、消费环境较差。

主要体现在绝大多数农村地区信息不足, 信息服务发展滞后, 真正用于农民消费、生活信息指导不多, 信息质量不高, 鱼目混珠的现象时有发生, 令农民不敢轻信;信息网络不够健全, 农民不能得到必要的商品信息。另外, 当前农村市场存在秩序混乱、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的现象, 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 严重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权益, 使得农民原本有限的购买力还要大打折扣。而且长期以来, 在打假治劣方面, 也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这些都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影响了农村的消费环境, 使农民正常的消费需求不能顺利实现。

二、农村市场在扩大内需中的发展潜力

1、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中国农村消费对于启动内需的重要作用, 已得到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的重视。早在几年前, 商务部就启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希望通过贴息、补助等形式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开拓农村市场,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中央还多次提出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方针。在多重对农村市场发展利好政策的交叉作用下, 农村市场正由低迷走向繁荣, 这对于抵御当前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 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2、农民消费能力逐渐增强。

在一系列惠农政策下, 农民收入状况和消费能力明显改善。据国家统计局公布, 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 比上年增长21.6%, 增速比上年加快4.8%, 其中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4753亿元, 增长20.7%, 加快4.9%。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 由2005年的29.7%提高到2008年的30.9%, 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3.8%提高到6.7%, 表明城市消费一头热的状况正逐步改变。

3、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农村消费需求有待开发。

中国农村消费市场规模和潜力相当惊人, 农村消费市场总额每年可达3万亿元, 农村市场消费对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商务部对1万户农民抽样调查显示, 想要购买冰箱、电脑、洗衣机、摩托车、空调机、手机的农民比例都在20%以上。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钱的消费支出, 将对国民经济新增2元消费需求;农村家电普及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就可增加238万件消费需求。

4、国内产能过剩为扩大农村消费提供了新契机。

尽管国家层面的财政刺激案通过基建投资拉动需求, 但复苏伊始, 沉积多年的产能过剩包袱依旧难以在短期内消弭。通过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村消费, 尽可能多地利用和消化一些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近10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 农民的消费能力、消费水平不断增加, 企业进入农村市场的积极性提高, 也为通过扩大农村消费吸收产能过剩提供了可能。

三、扩大内需下农村市场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有效载体, 对发展农村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使信息化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提升, 充分展现流通基础设施的社会公益性, 逐步形成农村商品市场网络, 逐步实现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与流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2、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和各项保障措施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当前形势, 只有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国内消费才能提高。因此,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和提供各项保障措施是启动农村市场的前提。一是要建立大市场, 提高农副产品的产销比重,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按照市场需求, 更新品种、提高品质, 通过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条, 解决优质农产品开发和大规模生产问题, 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 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政府采取相应措施, 对农民的后顾之忧提供保障。三是扩大农村内部相互间的服务领域, 促进第三产业更快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目的, 形成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良性经济互动。

3、建立健全农村营销网络, 发展新型流通模式

目前, 全国县及县以下商业零售机构有近1000万个, 分布在4.5万个乡镇, 极为分散且规模狭小, 不适应农村地域和购买力相对分散的特点, 这决定了企业在营销网络的构建上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要大大加强。

(1) 合理布局农村商业网点。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要按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优化结构。商业网点要点线面相结合, 适应农村市场的特点, 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的销售网络, 使农民购物有方便的途径和良好的市场环境。

(2) 大力发展农村连锁商业。连锁店会使得流向农村的一些大众化的日用商品、农资产品的成本和销售价格大幅度降低, 即使在农民收入既定的情况下, 也意味着农民购买力的相对提高。据商务部对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问卷调查, 传统夫妻店改造为连锁店后, 销售额一般增长2~8倍, 物流成本平均下降5~6%。政府应鼓励国内外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 加快农村城镇店、超市、便民店等现代流通业态的发展, 依托和整合现有农村服务组织, 开展农副产品、农资和消费品的连锁经营, 实行统一配送, 形成现代流通网络, 拓展分销渠道, 为农民提供各种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3) 改革农村供销合作社。供销合作社是我国最大的合作经济组织, 是农村市场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市场开发和组织网络上的传统优势, 利用其对农村商品流通的组织管理经验, 培育一批示范性的专业市场, 大力推进改革创新, 增强发展活力, 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和软件实力, 促进现代农村市场体系快速建立和发展。

(4) 引导和扶持私营和个体商业。私营和个体商业为农民购物提供了方便, 小店铺完成了大流通, 构成了农村商业网。在现代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中, 要继续坚持发展私营和个体商业的政策, 通过建设行业协会, 开展各种培训班, 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和行业信誉, 通过联盟、连锁等方式做出品牌, 形成规模经济。

4、多渠道筹资, 加大农村市场的资金投入

由于比较利益低下, 靠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自身积累来建设现代化的农村市场体系是不现实的。在当前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情况下, 以多渠道筹资来加快农村市场建设是启动国内需求、消除过剩生产能力的有效措施。一方面改善单一依靠财政建设的传统模式, 进一步缓解国家和各地方财政的压力, 通过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 进一步调动各方面对农村市场建设投入的积极性, 吸引更多资金。另一方面, 投入方也可以通过对农村市场建设的投资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从而形成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5、培育市场流通主体,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

一是放宽农民进入市场的政策, 降低准入门槛, 放宽注册资本最低限制, 允许涉农公司制企业资本分期到位, 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不验资。二是引导培育流通中的龙头企业, 特别是营销型、市场型的企业, 鼓励企业打破地区和产品类型的限制, 形成物流网络, 发挥规模效应;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 形成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经营模式, 促进农业企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 组建企业集团,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发展贸、工、商一体化经营。三是发挥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的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他们的知识和阅历, 引导他们回乡领办生产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 成为农村市场建设的动力。

6、加强市场监管, 努力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创造农村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就是要建立健全农村市场法律体系, 加强市场监管。在消费环境维护方面, 应加快农村市场体系立法工作, 消除不利于市场体系建设的法规、法律和政策, 逐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和加强各种检查监督机构, 提高执法的严肃性, 当好市场竞争的”裁判员”, 保护合法正当的经营活动;加大整治市场力度, 制止和打击各种非法经营活动与欺诈行为、抵制假冒伪劣商品, 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为农民消费创造良好环境。

7、建立贯通农村市场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灵敏快捷的农村商品市场信息网络, 能为政府、农户、商户提供有价值的各类信息。目前, 全国97%的地市、77%的县农业部门设置了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 47%的乡镇成立了信息服务站, 发展了10多万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全国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约有2万个, 占乡镇总数的40%以上。多功能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全国, 政府公共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从而对缩小城乡信息鸿沟, 缓解农村市场信息阻滞和农民盲目生产。通过信息网络, 商业企业及时将收集、汇总的信息反馈给生产企业和农民;生产企业可通过新闻媒体和其他有效方式向农民传递产品信息。

8、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创造消费新热点

从需求特点上来看, 我国农村居民基本上还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 即比较强调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物质利益, 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值和精神享受。企业要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村, 研究农村市场的需求结构, 探索农村收入水平、文化层次、生活环境以及消费的新特点, 并以此来调整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 加快产品更新, 用物美价廉、功能简单、经济实惠、经久耐用的商品打开农村市场。要在对农村市场进行细分并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的基础上, 针对农民的现实需求, 改进产品设计, 去掉过剩功能, 使产品适销对路, 价廉物美, 提高对农村市场的有效供给, 刺激农村消费形成新热点。

参考文献

[1]黄身发.贸易顺差:反衬我国农村市场开发不足[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8, (3) :61-63.

[2]陈文晖.不发达地区经济振兴之路[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232-233.

[3]万蓬勃.关于新农村市场开发策略的思考[J].经济与科技, 2007, (12) :41-42.

[4]贺珍瑞.关于构建现代化农村市场体系的思考[J].理论导刊, 2007, (3) :64-66.

扩大市场 篇9

关键词:市场,中国制造,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在发展中也应认识到自身在消费空间上潜在的巨大优势, 在努力扩大外需的同时, 应将目光同时集中于国内市场, 以通过不断发掘国内市场的潜能, 促进我国经济在当前相对低迷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

1 关于“市场在中国”

1.1“市场在中国”的提出

“市场在中国”最早于2006年由麦肯锡研究所首次提出, 这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有着重要的关系, 尤其是“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以及逐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种标志性特征之一, 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经济学家及国际性经济研究机构的关注,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由于中国经济相对较小的波动, 更使得中国成为国际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对中国经济的关注也同时发生了视角的转换, 由过去习惯上在“中国制造”下将中国定义为制造业大国而逐步转化为对中国消费市场的关注, 由中国拥有的广大的劳动力市场以及中国经济自身具有的发展潜能, 而衍生出对中国劳动力的重新认识———在一个具有经济发展潜能国家的广大劳动力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 必将同时也是一支存在巨大消费潜能的消费群体。因此, “市场在中国”逐步得到全球许多经济发展实体的关注, 并企图通过在中国境内拓展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全球性的经济份额, 来保持经济旺盛的增长潜力。

另外, “市场在中国”不仅是基于“中国制造”衍生出的对中国经济的新认识, 而且同时是国际经济格局发展变化中对新兴经济体关注程度日益提高的结果。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新兴经济体的规模不断扩大化, 并作为经济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培育体而不断得以关注, 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发展也逐步受到发达国家的关注, 并逐步将中国定义为新兴经济体之一而成为拓展海外市场的目标之一, 基于此种经济发展趋势和情形, 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中国经济仍能持续保持一定的增长率, 更加成为发达国家拓展消费市场的重要目标之一, 因此“市场在中国”的提出也是一种国际经济发展格局变化调整下的必然结果。

“市场在中国”的提出并非只是一种发展口号, 而是一种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当前国际经济发展态势相对不容乐观的情况下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是在拓展海外市场中, 经科学研究和分析而作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目标, 即将开发中国市场作为经济增长率提升的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市场在中国”的提出也充分表明了中国经济在未来发展中的美好前景, 以及巨大的发展空间, 表明中国经济相对较好的发展态势已经得到全球性的认可。而同时, “市场在中国”的提出也给了国内经济学家以及各企业新的发展启示, 即依靠拉动内需保持经济较稳定的增长率以及良好的发展态势, 将是我国经济在未来发展中重要的发展策略。

1.2“市场在中国”的前景预测

“市场在中国”是一种基于经济发展的经验和理论分析而得出的比较科学的结论, 且在此基础上继续对“市场在中国”进行进一步的前景推测, 可预见在未来的发展中, “市场在中国”将可以继续保持较持久的发展空间。首先, 对中国经济在近些年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 并对照同期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发现, 中国经济在未来的数十年仍将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率。台湾曾有报道即指出, 中国的GDP在2025年之前能持续保持高于5%的增长率, 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国在未来仍能继续维持较好的经济拓展能力, 而中国居民的消费必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同步保持持续的增长空间, 基于中国人口巨大的基数, 在未来的发展中, 居民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必将持续对消费市场产生较强的刺激。另外, 随着我国“十二五”计划的逐步实施, 在“十二五”期末时如能完成预期经济发展目标, 中国经济将出现新的较大增长, 对于消费空间的拓展将产生直接的明显影响。其次, 经国际经济学家对中国消费趋势作出的直接分析得知, 中国在未来的经济消费中, 将保持持续的增长空间, 且消费总能力将在2015年超过全球总消费力的10%, 而相比于美国这一第一大消费体将具有比较惊人的消费增长空间, 2020年将超过美国, 而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消费体。而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消费体。总之, 不管是由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中国消费空间的增长情况进行推测, 还是直接基于当前中国消费市场的扩展态势进行预测, 中国在未来仍将继续保持良好的消费增长速度, “市场在中国”在未来也仍将具有较广阔的发展空间。

2“市场在中国”与扩大消费内需

2.1 基于“市场在中国”的消费结构

“市场在中国”不仅是国外经济学家以及经济研究机构对中国经济关注下, 主要满足发达国家拓展海外市场的目标, 同时, 也启示我国经济学家重新对借助内需的增长实现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展开认识和探析。“市场在中国”不仅是当下市场在中国, 同时也是一种全球经济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因此, 基于以上分析, “市场在中国”需要我国通过不断调整消费结构来达到当前对“市场在中国”前景的美好预测, 以真正发挥“市场在中国”的重大作用。

当前国内的消费还缺乏构建较大的、完善的不同层次的消费市场, 要通过内需的不断增长实现国内经济较高的增长速度, 应从实际出发, 科学化分析和建构起系统化的消费群体, 并根据消费群体的规模和需要程度采取不同的消费品供应策略。同时, 应注意科学预测随我国经济发展可能出现的巨大的消费群体, 并根据消费群体自身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扩大消费市场占有力度的策略。

我国目前对未来经济发展和消费空间的拓展将产生较大影响力的消费群体, 主要包括不断兴起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城镇消费群体、农村消费群体以及西部消费群体, 另外, 奢侈品市场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也将在未来我国经济消费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城镇化的不断发展, 以及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推进和西部经济的继续崛起和进一步发展, 必将促使中产阶级消费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 农村消费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以及西部消费力度的不断增强;另外, 伴随我国整体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高收入人群在生活品质以及对消费品的需求上将不断与发达国家实现接轨, 对奢侈品的消费力度将不断加大。

此外, 除全方位单纯于国内进行新的消费结构的调整外, 以中国为中心, 将消费群体不断衍生和辐射到周边的亚洲地区, 借助中国经济的影响力以及消费方式的不断科学化, 带动和影响周边亚洲地区消费群体, 并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贸易消费区, 将以一种泛义上的内需增长促进中国消费市场的不断发展。

2.2 基于“市场在中国”扩大消费内需的建议

首先, 转变发展观念, 积极将目光瞄向国内市场。要想通过扩大内需来进一步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 国内各企业应充分认清当前国际经济发展形势, 以及我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和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从而转变旧有的盲目看好国际市场的认识, 能积极将眼光回放到国内, 并通过认真研究和分析当前以及未来国内的消费空间和消费趋势, 来对今后产品生产制订新的计划, 以能满足不同的或者特定的国内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 不仅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 且借助各企业的联合作用, 实现国内经济整体的良性循环发展。

其次, 构建不同层次的消费市场。鉴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几个不同层次的新的消费群体, 应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实际情况, 构建不同层次的消费市场, 以能在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基础上, 更好地实现内需的增长。针对城镇化不断发展促成的新的中等阶层的消费群体, 应积极构建中等层次的消费市场, 并根据中等层次这一未来庞大的消费群体的消费观, 通过强大的宣传作用, 打造出属于他们的消费理念, 以通过耳濡目染让中等层次的人群逐步认同打造出的这一消费理念, 并在日常的消费中无意识按照此种消费理念完成消费, 通过消费理念对消费群体思想上的作用, 久而久之形成他们特定的消费需求和方向, 而这种消费方向与需求正是基于为他们专门打造的消费理念之下的。同样, 针对农村的不断发展和西部经济的发展, 应打造专属于他们的消费商品以及消费理念, 并不断提升他们的消费层次, 以促进我国整个消费结构的不断科学化。对于高收入的人群应积极向发达国家汲取经验, 以不断促成和培育起奢侈品消费市场, 借助高收入人群巨大的消费潜力促进整个消费力度的不断增加。

最后, 应不断促进内需范围的拓展, 以我国为中心, 通过促使亚洲周边地区在消费上向国内市场的聚拢, 实现内需更加广泛意义上的增长, 并借助我国经济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促使国民对消费国产商品的热情不断提高, 以此来反哺国内市场, 进一步拉动内需的增长。

3 结论

“市场在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并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而逐步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外市场的关注, 拓展中国的市场空间已经逐步使得很多海外的企业改变了基于“中国制造”形成的对中国是制造业大国的认识, 而逐渐认识到中国存在的巨大的消费市场空间。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应积极转变旧有的极力拓展海外空间来实现增长的发展理念, 而应主动将目光回放到国内的市场中, 认识到国内需求的巨大潜能, 从而能借助对内需的拉动, 继续保持我国稳定的经济发展态势, 并实现我国经济在未来的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定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贸易[J].经济视角 (下) , 2012 (3) .

[2]胡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策[J].现代商业, 2012 (24) .

[3]毛蕴诗, 李洁明.从“市场在中国”剖析扩大消费内需[J].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5) .

扩大我国农村消费需求的市场环境 篇10

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既有深远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不仅关系到我国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而且, 就当前全球金融动荡形势来说, 还担当着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大任。金融危机对以出口拉动为主导的中国经济带来致命打击, 直接导致我国经济出现增速减缓甚至大幅下滑。而通过深化农村改革,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全力拓展农村市场, 扩大消费、增加内需是当前的最优选择, 也是避免国际金融动荡给我国经济带来滑坡威胁的出路。据2009年农村工作会议获悉, 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 实际增幅6%以上。从启动消费、拉动内需上说, 农村潜力巨大, 中国的重要发展契机就在农村。

二、当前农村消费需求现状

(一) 农民的消费需求结构呈现“四多二少”现状

1. 食物消费多和居住消费多。

由于当前农民收入还较低, 决定了农民的收入大部分用于食物消费支出。目前, 农村贫困人口仍较多, 对农村低收入人口解决饮食问题是他们的第一要务。虽然农民家庭都有一定的用于自给的食物 (粮食、瓜菜、大米等) , 但由于他们每月的平均消费水平较低, 每天平均用于饮食的支出占了他们消费的绝大部分。

由于多数农村家庭人口多、住房面积小, 农民对居住环境有迫切要求, 同时受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 一辈子省吃俭用为子孙置业建房。在调查中, 他们都表示一有钱就一定会拿来建房屋。但是, 建一间比较好的房屋至少也要几万元, 这对那些收入不高的农民来说, 是一个天文数字。

2. 人情消费多和教育消费多。

传统的农村风俗根深蒂固, 农民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联系。一般地说, 他们之间在婚丧嫁娶上都要互送礼金, 一次几百上千的礼金占去了一个农户全年收入的绝大部分, 令他们不堪重负。而在清明, 过年等重大节日里, 他们都会花几十甚至上百元去拜神祈福, 还有那些用来修建墓穴、建庙敬神的消费更令他们雪上加霜。

农民大多数有多个儿女读书, 虽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 但在培养过程中的其他支出及高中和大学阶段的教育支出, 这些费用对于一个年收入仅为4000多元的农民来说, 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此, 迫不得已, 为了节省开支, 农民的儿女很少升高中, 能读大学的更是少之又少。

3. 家用设备少和医疗消费支出少。

大多数农民家里有少量的家用电器如洗衣机、老式彩电等, 由于考虑到电费负担, 使用率极低, 老化加快, 但更新速度极慢, 能用便用;大多数农民家庭里都有自行车、摩托车, 而轿车就简直不可妄想了。农民医疗保健意识十分薄弱, “小病不医, 大病难医”的落后意识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 并且, 在农民家庭里, 是很难找到备用药物, 有的只是一瓶驱风油而已。

(二) 农民的传统消费观念落后

许多地方的农村消费观念存在自给性、封闭性、非理性。在日常生活消费中, 他们存在一些消费误区。如在重要节日时过度消费, 他们把全年平时省吃俭用的积蓄在中秋、过年等重大节日尽情消费, 更有甚者讲排场、摆阔气, 不惜举债大操大办, 形成了“日常节俭克制—重要节日过度消费—日常节俭克制”的恶性消费循环。农村还存在着严重的人情消费, 非科学消费现象。在送人情、敬鬼神上, 他们会很大方, 甚至举债操办, 使本来消费水平不高的农民希望尽快改善生活水平的愿望难以实现。

(三) 农村的消费设施落后

目前, 农村家电普及率与城市相比要落后10年, 如彩电的普及率只有城市的一半, 电脑更少。但相当一部分农民家庭里没有电视, 不是农民买不起, 而是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 如有的地方电压不稳, 或是电视信号不好, 电视频道少且接收差 (有的地方只有一个频道, 且模糊不清) , 还有就是电价偏高且不时停电。再如洗衣机, 很多农民没买的主要原因是用水问题, 在农村约有60%的地方还没通上自来水。农村的通信覆盖范围都很小, 信号又不是很好。

(四) 农村的消费维权困难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市场监管和整治力度的加大, 商品市场秩序有所改善, 但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市场, 掺杂使假花样翻新, 假冒伪劣仍很严重。一些外地不法商人看中了当地农民消费水平不高、贪图便宜和自身权利保护意识差, 便把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运到农村倾销, 使广大农民深受其害, 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据商务部去年对全国1万户农民进行的问卷调查, 75%农民买到过假冒伪劣商品。由于农村交通不便, 外出成本高, 一些农民就近购买商贩走村串户送来的商品, 而这些商品往往容易出现假劣问题。商品供应比较单一, 在村里的小卖店, 只能买到方便面、洗衣粉、铅笔等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另外, 农民购买力低, 在一些贫困地区, 农民购买的主要商品是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

三、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措施

(一) 完善各项减负措施

1. 做好村集体经济的监督工作。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是一项与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当前, 内部会计管理不完善, 外部监管力度不足, 大部分的村 (社) 普遍存在财务管理透明度不高, 一些地方财务公开内容过于专业化或流于形式, 公开的质量和效果较差;有相当部分村 (社) 的财务公开仅公布资产负债表及收益表, 马虎应付, 没有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通俗、专项、详细的公布, 规章制度不落实。要完善村集体组织会计监督工作, 维护农村的安定团结和广大村民切身利益, 就必须积极推进新会计制度的实施, 完善各项内部监督制度, 健全民主理财监督制度, 加快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加强审计监督, 推行会计委派 (选聘) 或代理制, 建立健全问责制。

2. 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民具有既投资又要消费的双重身份特征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极不完善, 使农民未来消费支出预期增加。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还有赖于农村各项体制改革的完善。城市居民拥有社会福利和保障机制, 而农民的生老病死大部分由自己承担, 所以, 他们都不敢积极消费。因此, 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对农民的消费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另一方面还要采取有效措施, 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制,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并加快制定相应的法规。这些法规的出台, 对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必将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3. 进一步减轻农民的负担。

稳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清理农村各种不合理收费, 把农民负担降低到最低程度,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避免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全民动员, 做好农村弱势贫困人口转化。农村贫困人口不仅影响到农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 而且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 因此要把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 扶持经济相对落后村组发展集体经济, 进一步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 把扶贫工作与工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相结合, 把帮扶贫困户工作落实到每个部门, 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政府要加大对资金、土地的投入, 使相对落后的村组尽快脱贫。

4.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进一步提高科教事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 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抓好老区、山区小学改造, 严格执行中小学收费“一费制”, 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鼓励发展民办高中, 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打好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推进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发展继续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

另外, 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控制人口数量。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关系, 引导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 探索农林土地资本化运营, 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二) 完善各项增收措施

1. 加大农村的产业升级力度。

随着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 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证明, 从产业和产品层次来说, 越是初级产业和产品其社会需求和价格弹性往往越低。而提高产业和产品层次不仅可以使附加值增多, 而且能扩大市场需求。因此, 在农产品总量平衡并有结构性过剩的情况下, 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农村产业和产品结构。一是抓好农业产业化工作。壮大龙头企业, 延伸产业链条, 健全市场网络体系, 发展县域资源优势、规模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抓好支柱产业。重点抓好无公害和绿色产品生产, 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通过专业认证。全力打造农业品牌, 培育品牌, 创新品牌。三是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和推广。搞好科技示范工程, 引导农民广泛采用先进技术, 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引进推广名优良种为重点, 加快良种工程建设。推广实施农业高新技术, 走农、科、教, 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 实施大范围科技覆盖, 提高科技贡献率。抓好为农服务。加强对产业化进程中各种契约、合同的规范化管理, 建立健全各种法律保证机制, 为农户提供信息和技术指导。重要的是要加快观念转变, 多途径、多方式地扶持和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实现农业运行机制市场化的良性发展。把集约经营和自然循环有机结合, 多途径地节水、节地、节约能源, 既要适应市场高层次需求发展有机农业, 还应建立起用消费带动生产的新机制, 使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和营养结构趋向协调。

2. 促进支农政策的制度化、规范化。

建立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 将惠农政策、举措、方法等制度化、规范化, 从制度的层面保证政策、措施的连续性、有效性。杜绝形式主义, 防止朝令夕改。之所以要将政策制度化, 是因为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只有好的制度安排, 才能将各种要素合理均衡地投入到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中, 并迅速将各种要素转化为生产力, 提高农民收入。

(三) 妥善处理农民工“返乡潮”

国家发改委近期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 2008年上半年, 我国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由于倒闭的企业主要是出口导向型兼劳动密集型企业, 因此农民工成了失业的一部分, 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农民工“返乡潮”。农民工失业、返乡, 势必会延缓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影响农民增收。当前失业的农民工返乡, 农村就发挥了“蓄水池”的作用。农民工不仅是打工者也是技术工人, 他们经历了一般的农民工与生产工人之间的磨合期, 综合素质相对较高, 是一股潜在的创业力量。因此, 积极引导农民创业, 不仅可以消化农村转移劳动力, 更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这对当地企业人才的提升也是一个机遇。面对农民工返乡, 当地政府应从就业的供需两方面入手:首先, 刺激就业需求, 增加就业岗位。农村要放宽政策, 鼓励和支持当地中小企业发展;同时, 加大公共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以增加就业需求。其次, 在供给上, 一方面, 对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失地人口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 以适应承接产业转移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 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 给予回乡创业的农民工以相应的土地、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 为其再就业开辟路径。农民工“返乡潮”正是培训农民工、提升农民工素质的有利契机, 我们应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 对返乡农民工加强培训、指导, 进而促进劳务产业升级, 提高农民工在劳务市场中的竞争力。

非农产业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是农民增收的关键。因此, 要为返乡民工的创业工作提供政策、项目及资金的扶持;同时要加快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的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 且发展潜力巨大。因此, 要进一步加大企业改革、改制、资产重组力度, 并通过实施民营企业国民待遇, 使民营企业的机制优势得以更充分的发挥, 推动其做大做强, 增强农民增收后劲。

(四) 保护农民的消费权益

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市场大行其道, 使广大农民群众深受其害。有关的部门要制定政策鼓励优质名牌产品和服务, 限制劣质消费品, 支持工商企业开发符合农村特点的具有文化色彩的消费新领域和新产品。要制定政策保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与公平, 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等不法行为。规范农资市场管理, 不间断地打击假冒伪劣农资的生产与销售, 净化农资市场环境, 规范农资市场经营行为的长效机制。要加大对流通领域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 严厉查处农资市场的违法行为, 在第一环节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民手中。完善农资管理法规, 健全农资管理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 有关部门要积极探讨农资市场的治本之策。一些地方的投诉站在打假维权的同时, 帮助建立农村连锁店、服务店, 统一进货、统一配送, 从进货渠道上保证农民买到放心的产品, 帮助经营户降低成本。培育农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 建立完善农资物流配送体系, 集中采购、统一配送, 发展连锁经营, 建立规范的农资物流配送体系。

(五) 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

引导农民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农民的小农意识强, 传统的保守消费观妨碍了他们的消费。保守的消费观、非科学的消费对消费的恶性循环发展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因此, 通过加强农民消费教育, 鼓励合理消费是转变消费观、走出消费误区的根本。有关部门可以在农村的圩日向农民群众派发一些消费教育宣传单, 通过广播电视对他们进行科学消费教育。科学消费教育不是教他们只是吃、穿、用, 而是介绍科学的消费知识和经验, 帮助农民确定合理的消费期望, 培养其把握消费的意识及合理进行消费决策的能力, 以减少消费随意性和盲目模仿性。

如何启动农村消费、拓宽农村消费市场、刺激内需, 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我国社会的稳定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同时也是我国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乃至刺激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发展农村经济, 是促进“三农”经济发展的必要之举, 是贯彻落实中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我国“三农”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 为党和国家战胜困难、攻克时艰赢得了战略主动, 为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基础支撑, 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武少俊.强化消费需求启动措施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J].金融研究, 2003 (, 5) .

[2]刘国光.中国经济前景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扩大市场 篇11

【关键词】 航运市场;开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沿海捎带业务

从国际来看,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议(TTIP),以及多边服务贸易协定(PSA)谈判的加速推进,体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动向;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治理现代化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的推进,对航运业开放提出了新要求;从行业来看,航运和港口业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上述国内外的新趋势及航运业态的新变革都深刻影响着航运市场,相应的政策体系需要在新形势下作出优化和调整。

1 我国航运市场开放度评价

我国航运市场分为内河运输、沿海运输和远洋运输。内河运输和沿海运输市场没有对外国船公司开放,而远洋运输市场已经实现了较高程度的开放。世界主要航运和贸易国家出于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考虑,均未开放外国籍船舶从事沿海运输和内河运输。自1988年我国放弃实行货载保留政策以来,航运市场开放不断向前推进。1992―2000年,外商独资船务公司(自有船舶的揽货、签单、结汇和签订海运业务合同)的让步,放弃了双边海运协定的要求。

2013年,上海自贸区开展了3项开放政策:允许中资公司拥有或控股拥有的非五星旗船,先行先试外贸进出口集装箱在国内沿海港口和上海港之间的沿海捎带业务;放宽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国际船舶运输企业的外资股比限制;允许设立外商独资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2014年,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又新增了2项内容:以合资、合作形式从事公共国际船舶代理业务,外方持股比例放宽至51%;允许外商以独资形式从事国际海运货物装卸、国际海运集装箱站和堆场业务。

从总体看,除了沿海运输权以外,我国航运市场的对外开放已经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体现了足够的开放度,在上海自贸区试行的部分政策中,甚至超出了一般航运大国的开放度,如中资方便旗船可以从事沿海捎带业务。与此同时,航运业对内开放还存在一定的滞后,如理货没有对所有内资开放、与港口相关的诸多服务受到港口方的限制等。航运市场的开放,在广度和深度上都需进一步推进。

2 航运市场开放的基本原则

2.1 海运强国

航运市场扩大开放不是在新形势下因外部环境的推动不得不开放,而是要站在海运强国战略的基点上,通过对航运市场各环节的认真梳理,给出开放的领域以及开放的边界。开放的直接效果应当对我国航运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真正的促进作用,真正能够促进我国航运在竞争性、引领性和保障性等方面得到提升,进而提升海运服务贸易水平和减少海运服务贸易逆差。

2.2 公平、公正

航运市场扩大开放有利于消除航运市场在运行过程中政策和制度逐步产生的不公平、不公正,有利于良性、规范的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能够在同一规则下同台竞技,同时消除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强化投资者尤其是民营资本的稳定预期,营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成为规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的航运市场。

2.3 分步推进

航运市场开放需要在不同领域把握节奏,分步推进,逐步积累经验,不断深化改革。市场开放是利益格局的调整,通过建立机制使利益相关者充分博弈,将博弈的结果充分反映到政策的决策过程中,最终形成制度演进的基本路径。依法行政要求政策的制定应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下进行,部分不符合当前社会背景的法律法规应作出调整或修改,这就决定了市场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设定市场开放事项的时间表和任务表都是不科学的。

2.4 试点试验

航运市场开放的政策应在自贸区进行试点试验,充分评估政策试点的利弊得失,并作为下一步政策调整、优化和复制的依据。上海自贸区设立的目的之一就是形成能够复制、推广的政策。天津、福建和广东的自由贸易区获批成功,意味着航运市场开放有了更大的试验空间。“试验”的涵义,意味着政策“可进可退”,但应当秉持给企业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的原则,而不能因为“试验”就可以“朝令夕改”,政策一旦制定就会形成利益分配,收回政策必将遭遇阻力和付出成本。对试验效果很好的政策,应抓紧复制到其他具备条件的区域。

3 航运市场开放的总体目标

3.1 提升航运市场对外开放的质量

航运市场对外开放的领域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需要通过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完善与市场公平竞争相关的包括限制垄断、防止价格欺诈、申诉和惩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减少审批环节,下放审批权限,提高政府行政办事效率,加快和简化办事流程,在进入条件及形式、许可证制度、运营和管制环境等代表市场开放度的商业存在领域切实提高效率和减少限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及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强化事中和事后的监管。

3.2 提升航运市场对内开放的水平

航运市场扩大开放的重点应放在对内开放上,包括消除部分领域的垄断及对民营企业的开放方面,核心就是建立公平、公正的航运市场。

就公平而言,既消除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又不应利用进入壁垒保护国有企业,还应消除对民营企业设立的“玻璃门”“旋转门”和“弹簧门”,做到国企、外企和民企一视同仁,实现公平的市场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并不会有损国家利益,只有借助民企和外企的“鲶鱼效应”,才能够增强国企的活力,提高其竞争力。

公正是指程序公正,即要建立一套举报、申诉、公示和惩罚的制度。应对核实无误的举报给予举报人一定的激励,同时也要给予被举报企业申诉和抗辩的机会。目前的《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诉讼法》可以支持企业通过适当的程序维护其正当权益。应对确认无误的违规行为通过公示警示利益相关方,并对违规企业进行有力度的惩罚。目前的罚款额度相对较低,需要结合《行政处罚法》的相关实践,在航运领域中探索提高惩罚力度、切实维护市场规则的具体办法。

4 航运市场开放的政策体系

4.1 航运市场对内开放政策

4.1.1 取消对国内市场的准入限制

对于航运业和航运辅助业来说,除了涉及人身安全和节能环保领域的业务需要行政许可以外,应允许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国内航运市场。消除航运市场对民营企业设立“玻璃门”和“旋转门”,使民营企业真正享受到市场开放带来的利益;通过加强市场监管,消除非技术因素引起的市场垄断,形成良好的市场优胜劣汰机制,使致力于创新和服务的企业有机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对航运业的所有收费项目进行清本溯源,使所有能够由市场决定的价格回归市场,取消竞争性服务收费项目的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解放思想,缩小非竞争性服务收费项目的范围。

对于理货来说,一方面需要下放审批权限;另一方面需要理顺收费结构,降低具有公益属性服务收费项目的政府指导价,通过对国内市场开放,引入更多的服务主体,优化具有一般服务属性的收费,使得各项货物的理货费率与相应的服务相匹配。

通过政策制定和严格执法,打破因港口方的强势地位而形成的企业垄断,切实在拖船、船舶供应等领域放开市场,引入竞争机制。

4.1.2 形成公平、透明的航运市场扶持政策

航运业是国家战略基础性产业,同时又是巨幅波动的行业,需要在特定时期通过国家扶持来保持一定的运力以支撑国家战略。航运市场的扶持政策应当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形成公平、透明的扶持政策。既不应当对国企有所倾斜,又不应当对民企有所青睐,公平、透明的政策体系才能扶持在非常时期能够发挥真正作用的我国航运企业。公平透明的政策体系能够重塑民营企业的信心,重构民营企业的价值观,重振民营企业的竞争力,进而形成支撑市场运行和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

4.2 航运市场对外开放政策

4.2.1 严格隔离沿海和远洋两个市场

由于沿海航运市场与远洋航运市场相比较,存在税负不平等、成本不平等、燃油价格不平等等差异,若开放沿海和远洋航运市场,有可能形成3个不公平现象: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不公平,外资企业会在国内市场获得强大的竞争优势,进而对国内航运企业造成伤害;大型企业与小企业的不公平,大型企业可以通过统筹国内和国际市场获得成本优势,而小企业不具备这样的优势;国企与民企的不公平,占据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国企比仅仅只有国内市场的民企具备更多相应优势。因此,严格隔离沿海和远洋航运市场是航运市场开放的基本准则。不允许外籍航运公司经营沿海航运市场,即使合资和参股经营也应禁止;同样,不允许中资方便旗船舶经营沿海业务,同时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沿海捎带行为(包括到釜山换舱单的变相捎带),取消在上海自贸区开展的中资方便旗船沿海捎带业务。对于航运辅助业来说,只要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存在可能的不公平竞争领域,都不应进行市场开放。

4.2.2 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开放格局

与国际接轨,意味着我国航运市场开放程度处于不落后于主流航运大国的市场开放度。由于我国航运业尚处于发展阶段,仅仅是航运大国还不是航运强国,航运政策体系还受到国家总体的法律、税收和佣工等政策的牵制,航运市场的开放不可能脱离我国整体经济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航运市场开放与国际接轨是当前市场开放的总体方向,航运市场开放的创新不会超前于主流航运大国的市场开放度。

4.2.3 形成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航运市场的对外开放应以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模板,形成能够面向全国的对外资准入的标准管理模式。上海自贸区先后公布了两张清单,其中牵涉航运市场的有5项内容。由于具有试点的性质,需要通过后评估来判断这些政策的未来走向。航运市场设立负面清单的原则应当是通过限制外资进入以保护我国航运企业免受航运发达国家的航运公司的冲击,保护我国航运企业在国际通行的方便旗登记制度下能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负面清单需要与我国航运市场开放的进程相一致,且不能因航运负面清单的长短对航运市场的开放度加以评判。不应当开放的领域坚决不开放,过去不应当开放但已经开放的领域应当收回,即使增加负面清单项目也没关系。[1] 同时,继续沿用双边海运协定的相关内容,对航运市场开放可能更为适合,契约国之间彼此对等的开放有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负面清单需要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兴行业和新兴业态预留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负面清单的动态优化,并为负面清单的推广奠定基础。未来,随着国内邮轮公司的发展,有关邮轮公司的准入限制应当纳入到负面清单中。

4.3 加强航运市场事中、事后监管

4.3.1 明确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

“法无授权不可为”,通过“权力清单”限制政府的乱作为。目前,交通运输部已经推出权力清单,水运局和海事局也推出了相应的清单。水运行业的权力清单在交通运输部的清单中占绝大多数内容,这与水运行业的相关监管更多属于交通运输部职责有关,而在公路运营过程中的相关许可和市场监管主要由公安部的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水运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高,同时也牵涉诸多与国家安全、人身安全、污染环保等领域,需要通过设定相应的许可来维护市场秩序,保障行业健康发展。在责任清单领域,水运行业仍存在政府“缺位”的弊端,需要通过法律授权、综合执法,以及发挥中介组织作用,提升事中和事后监管的水平,切实履行责任清单。

4.3.2 强化法制建设和综合执法

由于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都是以法律为准绳而确立的,因此,需要通过法制建设,使这两张清单的每项内容都通过具体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予以明确规定。通过公布清单并明晰办事程序和办事周期,使政府职权行使透明化,提高政府效率和政策的可预期性,减少企业办事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高航运市场开放的质量。推进水运领域的综合执法,通过引入多元执法主体,减少执法队伍的数量及执法成本。

4.3.3 推进非政府组织发挥作用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公民等都是治理主体,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事中和事后监管应从发挥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协会的作用入手,政府应购买非政府组织的服务,最终形成新的监管模式;协会应当建立企业违规标尺,即确定违规尺度。因此,非政府组织应当在行业标准、规范和服务等方面下功夫,真正成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并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起到政府简政放权后市场监管真空的防火墙作用。同时,通过构建审计制度对航运企业的运行进行监督。航运信息服务机构应当构建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市场信息透明,使航运企业从信息增值服务中获益。随着国家征信系统的不断完善,海运业的企业信用管理也需要航运信息服务机构发挥作用。科研机构通过综合企业、行业协会和航运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充分感知市场运行基本面和规律,进而对行业发展的战略、政策等提出改进方案,支撑政府决策。

参考文献:

扩大市场 篇12

从监测的主要品种看, 九大类生产资料产品价格环比均有下降, 且大部分品种呈现跌幅加剧的势头。其中, 有色金属、化工产品和成品油跌幅较大, 超过2个百分点, 呈现明显下跌走势;有色金属本月环比下降2.27%, 跌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同比下降8.17%, 累计同比下降6%;化工产品本月环比下降2.17%, 跌幅比上月扩大0.51个百分点, 同比下降2.95%, 累计同比上涨0.01%;成品油本月环比下降3.27%, 跌幅比上月扩大2.45个百分点, 同比下降9.42%, 累计同比下降3.33%。

黑色金属、原煤和机电产品次之, 跌幅在1到2个百分点之间;其中, 黑色金属价格本月环比下降1.26%, 跌幅较上月扩大0.28个百分点, 同比下降12.06%, 累计同比下降1 0.4 6%;原煤价格环比下降1.11%, 跌幅较上月扩大0.33个百分点, 同比下降21.24%, 累计同比下降20.02%, 机电价格当月环比下降1.09%, 同比下降0.97%, 累计同比下降0.86%.

建材类和木材及制品类价格跌幅较小。其中, 建材类产品价格环比下降0.42%, 降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同比下降5.71%, 累计同比下降6.23%, 木材价格环比下降0.09%, 同比上涨1.51%, 累计同比上涨2.73%。

钢材价格

3~4月份, 本是钢材的需求旺季, 但是今年旺季需求却没有超预期的表现。钢厂粗钢产量居高不下, 库存大幅上升, 在上游矿石价格大跌, 钢贸商出货倒挂, 下游需求释放缓慢的整体环境下, 如此高的产能释放显然对市场形成了不小压力。加上一季度经济数据不佳, 期待中的换届效应、投资升温的景象并未如期出现, 相反却是新国五条细则出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整顿以及债券市场整顿, 黄金白银暴跌, 城镇化会议延后召开等一系列利空打压, 钢材市场价格一跌再跌。

4月份, 下游需求虽然保持稳步增长, 但在高产量、高库存的压制下, 钢材价格跌多涨少;而钢厂也是一边维持超高的产量, 同时不忘继续打压原材料市场, 迫使铁矿石、钢坯、煤炭等主要钢铁炉料市场难有起色, 整个钢铁行业低迷难改。面对上游供应压力的加大, 在总体需求没有明显改变的前提下, 大部分钢贸商无奈的采取降价保量的市场操作策略, 钢材价格呈现继续下行格局。

4月份的原材料市场尽管依旧处于弱势下行的格局, 但整体企稳的态势十分明显, 其中铁矿石、钢坯价格先涨后跌, 焦炭、废钢价格继续弱势下跌。虽然钢厂还在有意识的压制原料成本, 但始终维持高位的生产计划使得其对铁矿石等需求在增加。焦煤价格的大幅走低, 使得钢厂在4月份的生产成本有较大的下跌空间, 钢企盈利空间有所改观, 宝钢、鞍钢、武钢三巨头对5月份钢材调价难得出现一致下调的统一局面。尽管钢厂出厂价出现回调, 但与不断走跌的现货钢价而言, 倒挂的情况已然存在, 市场在后期主动下调报价的意愿会减弱。

钢材市场4月份平均价格环比下降1.26%, 跌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同比下降12.06%, 累计同比下降10.46%。监测的主要品种全线下跌, 其中优质钢材、中板、线材、型材、薄板价格环比分别下降2.0 3%、1.95%、1.74%、1.08%和0.85%;同比分别下降12.81%、12.47%、16.32%、12.73%和7.22%。

从目前情况来看, 钢厂原料采购不积极, 原料库存也处于相对偏低水平, 而二季度进口矿的供应量将逐渐上升, 原料价格或有进一步下跌风险。同时, 当前各地主导钢厂出厂价格与市场价格处于全面倒挂状况, 而钢厂库存又处于历史高位, 为缓解订单压力, 钢厂出厂价格仍将面临较大的下调压力。而新“国五条”出台后, 开发商拿地意愿受到抑制, 土地购置面积增速也出现下滑, 预示着下半年新开工和房地产投资也不容乐观, 增速有继续下行的可能。同时从钢材市场资金面来看, 当前银行对钢贸企业仍限制相当严格, 普遍收缩信贷额度, 钢贸市场资金紧张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影响国内钢价走势。

综上所述, 当前钢铁企业已转入全面亏损, 部分钢厂减产、检修增多, 对原料需求减弱, 预计5月份铁矿石、焦炭等原料价格仍将小幅下跌, 后期钢厂出厂价格仍将面临较大的下调压力。

有色金属价格

尽管美国就业人数和房屋销售数据有稍许好转, 但是4月份制造业PMI却降至6个月低点, 显示其经济复苏势头并不强劲。而欧元区更令人失望, 西班牙一季度经济衰退程度加深, 而德国商业信心指数大幅下降, 失业率依旧高企。全球经济增长疲弱, 美元指数持续上升, 导致金属上涨乏力, 国际期货市场价格延续之前的下跌走势。

与之相应, 国内有色金属价格当月环比下降2.27%, 跌幅较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同比下降8.17%, 累计同比下降6%。所监测的主要品种中铜、铝、铅、锌、锡环比分别下降3.98%、0.23%、2.89%、2.54%和4.7%, 同比分别下降7.24%、9.82%、9.37%、4.45%和11.3%。

化工产品价格

由于宏观经济前景预期暗淡加之原油价格下跌, 导致产业链各环节产品出现系统性的同步下跌。供需方面, 尽管目前石化企业装置检修较多, 但因下游需求提振乏力, 致使市场货源流通速度缓慢, 石化企业库存压力增加。为减轻压力, 近期石化企业频频下调出厂价, 且跌幅较大, 加之期货连续走跌, 重挫市场信心, 多数商家后市信心不足, 积极让利套现。目前来看, 后期需求或将继续减弱, 且随着前期停车装置的陆续开车, 供应压力也会再次增加, 因此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

4月份, 橡胶产品、塑料原材料及芳烃类产品价格普遍下降, 带动化工产品整体价格继续环比下降2.17%, 跌幅较上月扩大0.51个百分点, 同比下降2.95%, 累计同比上涨0.01%;监测的36个主要品种中, 价格环比上涨的仅有6个, 占17%, 价格下跌的品种有30个, 占83%。

从主要品种变化情况看, 其一, 受市场供需影响, 天然橡胶、合成橡胶4月份当月环比分别下跌9.79%和7.12%, 跌幅分别比上月扩大2.36和6.3个百分点, 同比分别下降30.02%和25.23%。其二, 受到国际原油价格影响, 本月单体市场继续低迷, 通用塑料产品全线下跌, 其中, 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环比分别下跌0.8 9%、0.4 6%和1.1 9%, 同比分别下跌1.8 3%、2.32%和8.69%。其三, 同时受国际原油价格低迷影响, 芳烃类产品价格也出现较大幅度降幅, 其中, 纯苯、甲苯、二甲苯环比分别下跌4.05%、4.21%和4.93%, 同比指数方面, 纯苯价格上涨13.77%, 甲苯和二甲苯价格分别下降4.13%和1.11%。其四, “三酸两碱”等基础化工原料产品价格涨跌各异, 硫酸本月环比下降2.35%, 同比下降7.26%;纯碱价格本月环比下降0.4%, 同比下降0.31%。

煤炭价格

一季度国内宏观经济走弱, 行业下游需求低迷状况未有改善, 伴随着煤炭行业由需求旺季逐步转入传统的需求淡季, 需求支撑进一步减弱。虽然突发的安全事故、区域性限产政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短期内煤炭产出规模的扩张, 但受制于需求的疲软, 同时国外煤炭价格跌幅相对较大, 其价格优势进一步巩固, 进口煤炭继续冲击国内煤炭市场, 国内煤炭企业销售状况依旧不佳, 且恰逢电煤合同并轨初次实行, 煤电双方价格博弈激烈, 煤炭企业议价能力偏弱, 煤炭价格持续下行。

中转地价格方面, 4月份, 秦皇岛港动力煤价格稳中有降, 截止5月1日, 秦皇岛港5800大卡港口平仓价为650~660元/吨, 5500大卡港口平仓价为605~615元/吨, 和上月末相比跌幅在5元/吨以内。5500大卡环渤海动力煤市场平均价格从上月末的618元/吨跌至613元/吨, 降幅为0.91%, 再度刷新该指数自发布以来的最低值。

从我中心监测的流通环节煤炭价格指数来看, 4月份国内煤炭市场价格延续弱势下行走势, 市场价格继续回落, 环比下降1.11%, 跌幅较上月扩大0.33个百分点, 同比下降21.24%, 累计同比下降20.02%。其中烟煤、无烟煤环比分别下降1.2%和0.75%, 同比均下降21.24%, 累计同比分别下降19.91%和20.44%。

二季度将是煤炭需求淡季, 预计火电、钢铁行业煤炭需求难有明显改善, 煤炭价格仍将延续低位运行。

成品油价格

世行、美联储、高盛及德意志银行等全球重要金融机构均下调对未来经济的增长预期, 位居世界石油需求前两位的美中经济增速放缓打压市场信心, 三大能源机构下调原油需求预期, 投资者对原油供需矛盾进一步担忧, 原油价格近期大幅走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黄金价格骤然崩跌导致恐慌情绪蔓延, 重挫大宗商品市场, 原油价格跌幅更加深化。

受此影响, 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自4月25日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395元和400元, 测算到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 (全国平均) 每升分别降低0.29元和0.34元。并同时, 将内地成品油调价周期由原有的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 取消“平均价格波动4%”的调价幅度限制并适当调整了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的国际市场原油品种。流通环节成品油价格指数本月环比下降3.27%, 降幅较上月扩大2.45个百分点, 同比下降9.42%。其中, 柴油、汽油和燃料油环比分别下降3.56%、3.39%和1.66%, 同比分别下跌10.4%、8.8%和7.35%, 累计同比分别下跌4.13%、2.21%和3.52%。

进入5月份, 亚洲炼厂陆续恢复开工, 尤其是中国、日本炼厂加工量提升, 将对亚洲原油市场带来支撑。美国方面也将迎来夏季出行高峰, 这有望对原油期货价格带来支撑。但是基于整体经济环境依然不乐观, 需求不足导致的汽油库存高涨仍将成为制约国际原油期货价格走势的最直接利空因素。供应端来看, 美国原油自足程度在逐渐提高, 美国石油产量已居于1997年来最高水平, 同时利比亚、伊朗等提高石油产量的意向高涨, 这均将加剧全球供需层面的矛盾。

建材、木材价格

上一篇:定量分析下一篇:说话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