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宣传(共10篇)
扩大宣传 篇1
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始于留学生招生工作的进行。随着教育国际化形式的不断明朗, 来我国进行学习的留学生数量呈迅速上升之势, 来华留学生的接受主体———高校在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同时, 对扩大其来华留学生规模也未有丝毫放松。招生工作的成效, 影响来华留学生的规模、质量、结构等目标的实现, 招生工作因而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 如何做好招生, 避免留学生人才流失, 减少招生成本, 一直都是各个高校不断探索的课题。2012年我国共计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28, 330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9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 (以上数据均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 较2011年增加35, 719人, 同比增长12.21%。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拓展招生渠道, 除了发掘新的生源, 更重要的是通过其提高宣传水平, 使学校的招生信息尽可能地达到潜在生源市场而提高对潜在生源的吸引力。无论是对于已经积累了雄厚声誉的精英大学, 还是对于办学历史并不悠久的新兴高校, 信息全面、特色鲜明且有针对性的宣传都有助于提升其竞争力。
因此, 招生工作首先要重视学校自身信息的收集、整理、完善, 做到对外提供的信息全面、统一、丰富、完整、生动;其次, 需要准确定位, 要对学校的专业特色以及相应的人性化服务进行特点分析, 加以辅助说明;再次, 通过不断重新整合现有招生宣传渠道以拓展出新的宣传途径, 使信息能够准确到达生源市场。
一、提供全面的学校信息
学校自身信息的收集包括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科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等, 应当保证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实效性, 也可根据不同潜在生源群体的需求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宣传。
二、特色品牌建设
谈及大学品牌建设, 通常首先考虑到的是现实因素:办学历史、学术声誉、就业质量、科研成果等, 而这些因素都不足以成为一所大学独一无二的品牌标签。对于一所大学的宣传规划, 可通过下图简单表示, 如图[1]。
第一, 招生宣传上的“特色”既可以基于目前形势, 也可以展望未来, 适当承诺未来将会实现的特色优势。第二, “特色”既可以全面描述、整体战略式的;也可以是另辟蹊径, 专攻式的。总结起来:在时间的维度上, 分为现状和未来;在内容的维度上, 分为整体和局部, 都可以构成不同的选择组合, 但一定要对学生产生价值。
三、信息的有效发布
就信息渠道和信息的有效发布而言, 网络招生以其受众范围广、交互性强、多媒体立体展示以及传播快等特点已经成为国内外高校招生的重要渠道。因此, 招生网站是国外潜在生源了解学校、获取学校信息最便捷的渠道, 也是与学校接触的第一印象所在。因此, 资源丰富、内容结构合理、更新维护及时的招生网站是其最有力的工具。维护良好的招生网站, 对于减轻工作人员的咨询工作压力等方面, 也有积极的作用。
同世界上国际教育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高校在来华留学生招生方面对网站建设往往重视不够, 内容匮乏陈旧, 信息疏漏错误, 联系响应迟缓, 难以形成对潜在生源的吸引力。同时, 与潜在生源的沟通仍然依赖电话、传真、信函等传统渠道, 便捷性和准确性都落后于形势需要。尤其是对于招收欧美等发达国家生源, 更需要健全和完善我国高校的来华留学生招生网站。
一所大学独特优势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积淀, 而招生宣传上的鲜明特色, 如果用心营造, 则可以在短期内收到效果。我们在同高校合作过程中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没有首选本校的理由在于“缺乏了解”。如何为更多的人所知, 是中国绝大多数高校在招生中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我国高校的来华留学生招生, 亟需借鉴欧美高校招生经验, 结合中国特有的招生环境, 形成一套符合自己实际特点的营销法则。在这种形式下, AS-AS教育新媒体营销应运而生。从接触信息到最后购买的消费者行为, 结合留学行业的特点, 最终形成AS-AS (Attention、Search、Apply、Service) 营销法则, 以达到利用网络营销和服务营销的模式共同招生的目的, 如图[2]所示。
AS-AS营销法则第一步:引起学生关注
鉴于社交网站在年轻人当中的受欢迎程度, 许多美国高校已经意识到, 通过社交网站塑造良好的形象和口碑, 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学生申请。
根据美国数据调查公司卡普兰的调查:2010年, 美国94%的高等院校首选高校推介会作为主要的招生途径;而到了2011年, 82%的美国一流院校都在Facebook上设立了学校主页, 其中, 77%的院校主页内容是面向潜在学生的。数据还显示, 招生官员在招生过程中, 对三大社交媒体Facebook、Twitter、You Tube的利用率分别达到82%、56%和56%。同时, 70%的高校把浏览申请人在Facebook上的简介作为招生过程中的一种媒介或首选。
因此, 我国高校的宣传不应局限在学校网页和友好交流上, 应更多地利用国际知名媒体如维基百科、Google+等进行宣传。
AS-AS营销法则第二步:搜索学校信息
网络营销的核心是搜索引擎营销, 搜索引擎营销的核心是搜索引擎优化, 搜索引擎优化的核心是关键词优化, 关键词在网络营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同样水平的高校, 同样的招生专业设置, 同样的人性化服务, 如果其搜索关键词不准确, 可能就很难被用户搜索到。只有真正了解用户需求和心理, 才能选对关键词。所以, 我们在做SEO的前提依旧是要了解学生, 了解其最喜欢的搜索引擎以及关键词。
AS-AS营销法则第三步:在线提交申请
学校的招生网站是学生了解学校的最直接的信息平台, 国内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建立一个英文的招生平台的重要性, 因此部分高校直接在现有中文网站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改版。但是由于英文和汉字在形状上的区别, 导致整个页面空洞变形;还有些高校的英文宣传网站, 没有策划没有设计, 密密麻麻的文字排列, 既无美感也无吸引力, 让访问者迷失在繁杂的信息里, 无从下手。这样的招生平台都不利于招生和学校品牌的传播。
在内容上, 合理的招生内容应以学生及家长为诉求对象, 只需呈现家长和考生最关心的信息, 如热门专业、申请流程、奖学金设置、学生服务等;在形式上, 应多以图片和视频辅助展示, 帮助访问者减少阅读负担, 便于更直接、更快速地获取信息;在功能上, 应以学生为服务主体, 老师为辅, 如在线下载各类申请表格和须知等;在技术上, 应兼顾到访问速度、浏览器兼容性、数据库安全等方面。
总之, 招生网站需要艺术的设计、精巧的构思, 从学生及家长的心理需求出发, 展现学校为学生成长所能提供的帮助, 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向往和憧憬, 从而真正起到吸引学生和家长的作用。
AS-AS营销法则第四步:提供专业服务
新生录取作为未来大学生活的开端, 决定着学生对学校的最初印象, 这样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着新生的最终选择。鉴于此, 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奖学金、学费折扣、免费接机、宿舍预定等服务来争取潜在生源。
为了更进一步体现学校的专业服务, 学校可以从服务流程标准化、申请进度可视化、学生管理差异化和特色服务人性化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让学生在还未报到就感受到温暖, 从而影响其家长和朋友对学校的印象, 亦达到口碑传播的效果。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国际知名度的逐渐提升, 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将是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挖掘地区优势及特色, 精选学校优势学科及专业, 应用网络化手段提高宣传力度, 扩展招生渠道, 节约招生成本, 提高服务质量, 从而逐步影响区域来华留学生规模与质量, 形成区域联盟, 资源共享, 联合推广, 提升该地区高校招生竞争力。
扩大宣传 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推动全区“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活动的深入开展,根据中共重庆市双桥区委、重庆市双桥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的意见》(双桥委〔2008〕36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宣传报道方案。
一、宣传报道重点
(一)深入宣传开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具体安排。深入宣传大讨论是正视发展差距、保持清醒头脑的迫切需要,是营造发展氛围、推动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扩大对外开放广度深度、增强发展动力活力的迫切需要。深入宣传大讨论必须坚持高举旗帜、围绕总纲、突出主题、促进发展,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干部存在的不敢解放思想、不愿解放思想、不会解放思想的问题。宣传努力实现“三个明显”的目标,为早日把我区建成“经济开发区、改革实验区、党建先进区”和现代化园林汽车城、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深入宣传***同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宣传双桥要把“314”总体部署落到实处,取得更大发展,关键在解放思想,核心是扩大开放。宣传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清醒认识形势,勇于面对差距,居安思危,自加压力,促进双桥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科学发展。
(三)深入宣传开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的主要任务。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深入宣传大讨论围绕双桥面临的形势,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城乡统筹,营造宽松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转变职能改进作风等4个专题,开展讨论、查找差距、寻求对策,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冷静中解放思想,在科学中求得发展。
(四)深入宣传“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开展的有关活动。宣传“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构建和谐、科学发展”大家谈、专题培训、“请进来”和“走出去”、巩固“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改活动成果、“创新创造创业”竞赛等系列活动情况。宣传各级领导干部开阔视野,切实看到差距,加压驱动,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开放、锐意进取的能力和水平。
(五)深入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开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的进展情况。深入报道各单位各部门组织开展大讨论的进展情况以及在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全面反映各单位各部门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的新思路、新举措,生动展现全区党员干部群众呈现出的饱满热情和崭新风貌。
(六)深入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开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的反映、体会和成效。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对“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的强烈反响,宣传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314”总体部署、现代经济知识,推动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的体会文章;报道广大干部群众为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开展讨论,献计献策以及关注发展、参与发展的情况。
二、宣传报道形式
(一)电视宣传
区电视台要在《双桥新闻联播》开设“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专栏,按照学习动员、讨论调研、整改提高三个阶段,做好大讨论的各项动态性报道,每天都要有消息和新闻。尤其是重点宣传报道区委、区政府关于大讨论活动的措施、要求,反映各单位各部门在大讨论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典型以及开展大讨论活动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并选送相关材料到市级电视台进行宣传报道,充分反映我区大讨论活动的开展情况。
(二)报刊宣传
主动邀请《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重庆青年报》等市级主流媒体来区采访,报道我区组织开展大讨论的进展情况以及好做法、好经验和好典型,反映各部门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扩大我区大讨论的影响力。同时,组织新闻工作者和业余通讯员积极向市级媒体投稿,及时反映我区大讨论开展情况。
(三)网络宣传
华龙网双桥网页—双桥新闻网、双桥区公众信息网要开设“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专题,及时宣传报道大讨论的进展情况,组织刊发一批体会文章、调研文章,转载市属主要新闻媒体刊播我区的报道,通过背景介绍、资料链接、专家解读、网民论坛、网民跟帖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报道。
(四)标语、橱窗、板报宣传
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区委“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采取会议发动、标语口号、橱窗板报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大讨论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具体安排、进展情况等内容,认真抓好对广大干部群众的宣传发动,努力形成全体党员、干部、群众关心大讨论、支持大讨论、参与大讨论的良好局面。
(五)专报信息宣传
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相关工作组要及时收集整理撰写全区大讨论活动开展情况的动态信息。重点报送我区组织开展大讨论活动的进展情况以及好做法、好经验和好典型,报道各部门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开展大讨论活动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力争一周报送2—3篇,充分反映大讨论活动的进展、动态和成效。
三、宣传报道计划
整个大讨论活动共分三个阶段,宣传工作要紧紧围绕这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3月底—6月下旬),学习动员,提高认识阶段。宣传工作重点放在对“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活动的重大意义、历史背景、具体安排上,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跟踪报道各镇街、各部门召开动员会,进行安排部署,搞好宣传发动的进展情况。
第二阶段(7月上旬—10月上旬),讨论调研,查找问题阶段。重点宣传报道各单位各部门结合本单位实际深入讨论,开展调查研究,征求意见,针对现状谈问题、找差距的情况。
第三阶段(10月中旬—12月底),整改提高,交流总结阶段。联系实际,集中宣传报道全区各级各部门针对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的情况。重点做好对各行业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典型经验和典型做法的宣传报道,以及大讨论活动后形成的长效机制,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积极变化。
四、工作要求
各单位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大讨论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做到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切实把各项宣传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做好大讨论的宣传报道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大讨论活动成立宣传报道工作组,负责宣传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策划。各单位各部门也要有领导和工作人员负责此项工作,确保整个宣传报道工作有序进行。要加强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明确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区电视台要抽调骨干记者编辑组成专门的采访报道组,切实做好宣传报道。
(二)精心组织,搞好策划。要充分发挥区内各媒体的优势和特色,加强策划,通过消息、评论、专访、特刊、图片图表、读者互动等多种体裁和形式,生动形象、及时准确地报道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大讨论活动的真心拥护和热烈反响。整个报道既要有声势又要有深度,要见物见人更要见精神。要结合不同节目、栏目、版面的定位和受众,采取灵活多样的报道形式和体裁,使整个报道生动活动,喜闻乐见。
(三)密切配合,沟通协调。各单位各部门要加强与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沟通,及时利用简报等形式反馈活动开展情况。双桥区公众信息网、双桥新闻网、双桥区电视台等各媒体要团结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整体合力。要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主阵地作用,根据全区大讨论活动的部署,加强正面宣传引导,营造强大舆论声势,为大讨论的成功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附:“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宣传标语
附件:
“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宣传标语
1、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构建和谐,科学发展
2、思想大解放,双桥大发展
3、解放思想路子多,扩大开放天地宽
4、解放思想,敢想敢干,破除陈规,开拓创新
5、解放思想观念新,扩大开放发展好
6、战胜自己破思想瓶颈,发展双桥除陈规桎梏
7、双桥要振兴,思想先解放
8、区小志大,压力自加,负重自强,敢为人先
9、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创新、科学发展
10、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
扩大宣传 篇3
11月11日,江苏省侨务宣传工作座谈会在南京召开。省侨办主任王华,副主任孙彬、季俊秋,纪检组长周林,副巡视员许开洪、徐金亮,以及13个省辖市侨办领导,华人时刊杂志社、中新社江苏分社、华侨之家的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省侨办副主任徐开信主持会议。
会议通报肯定了江苏省2014年侨务宣传工作在海外媒体宣传、江苏侨网建设、侨务内宣交流和以文化为载体“走出去”和“请进来”活动的开展等四个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指出了新时期侨务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徐开信说,2015年全省侨务宣传工作要突出重点,加大力度,进一步发挥侨务宣传平台的重要作用,加强与海外华人、华媒的联系和交流。
王华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新形势下,侨务工作已经到了“显山露水”的关键时刻,“侨务工作的内涵发生了更深层次的改变,新时期的侨务工作大有可为,舞台很大。希望各级侨办在工作上上台阶,在理论上上水平。”
王华要求全省各级侨办要树立“大侨务”理念,上下联动,积极利用外事、侨务、侨联等对外联络平台,加强各类资源涵养,扩大海外联络点建设;要注重宣传依法治国,深入开展侨务调研,提高依法护侨的工作水平;要加强与五侨的联络交流,多关心归侨侨眷生产生活,多报道江苏侨智、侨资发展的良好环境,让侨务工作惠及更多的海外华人华侨与国内归侨。他强调,当前侨务宣传工作要做到内外宣并举,重点做好内宣,利用好海协会、侨商会等文宣载体和“一刊一社”(《华人时刊》和中新社)、“一网一讯”(江苏侨网和《江苏侨务通讯》)等媒体资源,加强与国内外媒体合作,打造优质侨务宣传阵地,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全面扩大江苏影响力。
会上,华人时刊杂志社总编王继林就推进办刊订刊及改版发展情况作工作汇报,表示新时期《华人时刊》将发挥“老品牌”侨刊的“新优势”,突出特色、贴近需求、创新传播、做好服务,为江苏侨务宣传搭建海内外信息交流的良好平台。中新社江苏分社社长陈光明介绍了相关情况。
各市侨办代表先后进行交流發言,讨论侨务宣传工作新形势下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发展,纷纷表示会后将继续深入研究和贯彻会议精神,互相学习和借鉴宝贵经验,尽心尽力做好侨务宣传。
扩大宣传 篇4
一、以“三个到位”确保措施落实
一是资金到位。四川省散办在对各地的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拨付中单列了宣传经费, 为各地宣传周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二是组织到位。四川省散办提前一个月及早下发了《四川省散装水泥办公室关于开展2015年散装水泥宣传周活动的通知》 (川散发[2015]6号) , 确定了宣传周活动开展的时间、主题、重点和要求, 为各地开展宣传周活动明确了宣传方向, 统一了宣传口径, 赢得了筹备时间。全省各市 (州) 、扩权试点县 (市)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散办高度重视此次宣传周活动, 从成立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活动方案、协调相关部门和企业联合行动、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等方面做了详细、扎实的筹备工作。三是落实到位。为督促、指导各地开展好宣传周活动, 四川省散办分成2个组赴成都市、广安市开展了督导工作, 各地市散办对区、县 (市) 宣传周活动的开展进行了督导, 既了解掌握了当地宣传周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 也促进了当地对开展宣传周活动的重视度和积极性。
二、以“三个面向”扩大社会影响
一是面向市民。通过在城市中心广场、公园、社区拉横幅、悬空飘、竖展板、喷绘, 播放宣传短片, 发放宣传资料、购房小贴士、爱心卡片、环保宣传袋、宣传雨伞、宣传纸杯, 进行散装水泥知识有奖竞答等形式, 实施对市民的互动性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手机网络、LED显示屏, 公交车及公交车视屏广告等媒介, 实施对市民的覆盖性宣传。二是面向企业。通过在施工现场, 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运输车辆, 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站悬挂宣传标语, 在重点工程场地放置宣传展板, 深入在建工地发放宣传手册, 组织企业人员进行座谈、培训和现场观摩等活动, 实施对企业的零距离宣传。三是面向农村。通过在县城街道、广场、工地悬挂横幅标语, 散发宣传画和资料, 动用宣传车进行流动宣传, 在重点乡镇集市设立宣传咨询点, 在农村基层设施工程进行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使用的现场演示等方式, 向广大农民进行通俗性宣传。
三、以“三个结合”聚焦民生话题
一是宣传主题与“宜居”话题相结合, 引导群众了解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是绿色建筑的必然选择, 增强老百姓对房屋质量的知情权, 提高老百姓的维权意识。二是宣传主题与“雾霾”话题相结合, 引导群众了解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对治理扬尘、打造碧水蓝天的积极作用, 增强老百姓对空气质量的环保要求, 提高老百姓对共同参与扬尘治理的积极性。三是宣传主题与“生态”话题相结合, 引导群众了解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对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贡献, 提升老百姓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灾后重建美丽家园和新农村建设的更高期望和更美愿景。
扩大宣传 篇5
区关工委
一、为什么会加大关工委工作的宣传力度
在职领导同志常说,五老有坚定的信念,崇高的情操和丰富的经验,他们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我们也常说,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是我们关工委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宗旨。广大五老和各级关工委组织到底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做了些什么呢?宣传好“五老”和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对上述说法的诠释,也是对“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创新务实、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和关工委工作宗旨的具体认定。这是我们之所以加大宣传力度的思想认识之一。“有作为才有地位”,非常准确地点明了要想赢得社会尊重的因果关系。但有时候并非有作为都有地位,特别是像我们以老同志为主体的特殊群体组织就是如此。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想有地位,就必须要让大家知道你的所为。这是我。
爱,点击率也因此逐年提高。在北仑政府网62个子站中,08年浏览量均在50位以后,09年则提高到前30位,2010年基本在前20位上下,在我们写这则发言稿的1月4日下午,区关工委网站的点击率竟排在第10位。这是我们自己都意想不到的。
3、借助影像平台,通过视频扩大影响。借助影像、视频扩大影响,它所产生的效果更直接、更生动、更有力。2010年,我们在利用视频扩大关工委影响的工作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全年在电视台播出北仑关工委工作新闻的时间累计在60分钟以上。其中宁波电视台录制的反映我区假日学校的在宁波电视台一套播放的时间就达3.7分钟。在区关工委20周年庆典活动前一段时间,北仑电视台总共用12天播放了各类关工委工作典型12次,使我区9名关工功臣的先进事迹和区关工委20年来的主要经验、体会家喻户晓。在重视利用电视新闻宣传我关工委工作的同时,我们还看好各关工组织自己编制的ppt组合,最近,我们已对春晓镇慈岙村假日学校制作的《假日学校活动纪实》进行了修改,这则长达10分15秒反映乡村假日学校生活的视频准备在今年6月召开的“将假日学校办得更好”的动员大会上放映,以求发挥“一石激千浪”的作用。
4、编纂文集画册,通过书画扩大影响。近二年来,我们先后编写《瞧这一家书香气》、《为了祖国的明天》文集二册,编印了《家乡巨变、北仑新貌》大型宣传图片一套,在20周年大庆庆典结束后,我们又编印了《难以忘却的瞬间》相册一本。《瞧这一家书香气》与上千家家庭见面,一方面能让更多家庭从中受到启发,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关工委创导的书香家庭创建活动在引领一方文明中所起到的作用。《为了祖国的明天》一书的发放与赠阅,让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关工委了解了区关工委20年来的基本成绩,主要经验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家乡巨变,北仑新貌》大型宣传图片在建国60周年前与大家见面,不仅为北仑增加了建国60周年翻天覆地的鲜活教材,同时也让社会感受到了区关工委的能量。编印《难以忘却的瞬间》相册,一方面是感谢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关工委工作的支持,更是希望全体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志士同仁再接再厉,继续努力。
三、多渠道扩大关工委影响力所产生的正效应
扩大宣传 篇6
近多年来, 农村消费市场一直委靡不振的原因在于, 农民增收缓慢、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增收基础还比较脆弱, 增收门路和渠道还不多,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 收入增加了, 农民才有能力去消费。当前, 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增收难度大的原因主要在于:
1. 务工工资性收入较低而且不稳定。
据统计, 中国农民工总数已达2.1亿人, 2000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28.3%, 2005年提高到38.2%, 提高了9.9个百分点;2007年农民工月人均工资性收入1 596元, 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6%。2008年, 中国农民平均收入达到历史最高的4 761元, 其中非农收入也就是就业工资性收入占到57%, 说明近两年农民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持续上升, 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是, 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很不稳定。一方面, 农民工就业的单位多属于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这些行业受国际、国内经济影响波动较大, 工资收入自然也随其发生变化。如受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下半年东南沿海大部分中小企业停工、停产导致一半以上农民工返乡。2008年上半年外出就业劳动力月平均工资为1 240元, 而下半年的月工资水平仅为1 064元, 比上半年减少14.2%。另一方面, 工资拖欠严重, 由于农民工就业的大多是一些民营的中小企业, 由于受业主的逐利行为加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限制, 在企业经营困难, 订单减少、开工不足、资金周转难等原因的影响下, 一般会采取普遍减薪或拖欠工资等手段, 导致农民工收入无法保证。
2. 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但所占比例逐年下降。
2000年, 家庭经营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67.1%, 2005年下降为56.8%, 下降了10.3个百分点, 年均下降2.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中, 由于农业本身为弱质产业, 受自然风险影响较大, 加之基础设施落后, 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农作物价格不稳定。另一方面, 土地流转推广难度大, 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受到约束, 使得农产品生产无法形成专业化、产业化经营, 形不成整体经济效益, 农产品质劣价廉, 难以走进大市场, 缺乏竞争力, 出现卖难情况, 农民种粮收益不断下降。养殖业也受市场价格、原料成本及疫病威胁, 收益面临较大的风险。第二、三产业的收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 多数农户缺乏资金和技术, 无能力或条件进入第二、三产业。调查显示, 在当前发展第二、三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时, 77%的农户认为缺乏资金, 47%的农户认为项目选不准, 难决断, 32%的认为技术没保障, 28%的认为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当前, 农村餐饮业、服务业、旅游业也不断扩展和壮大, 但还是星星点点, 形不成线和面, 对农民的收入造成一定的影响。
3. 转移性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比例不断上升, 但不可能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难问题。上半年农村居民转移性现金收入大幅增加, 为人均189元, 增加45元, 增长31.4%。上半年农村居民获得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项补贴”人均达到57元, 增加18元。但是在中央不断加大对农民种粮补贴的同时, 各地不同程度的仍存在占用、挪用支农资金等现象。2009年5月审计署发布的4号审计公告中, 公布了10省区市财政有关部门违规使用财政支农资金26.93亿元, 不规范管理资金45.75亿元。财政支农投入政策在一些地方未完全落实到位。中央对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加大补偿, 只是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负担, 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的解决。
4. 在财产性收入中, 农民主要靠利息、租金和土地征用补偿, 一方面收入结构单一, 渠道不畅。
另一方面, 存在政策上的压制等因素的影响, 收入甚微。从2006年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构成看, 增加较多的是土地租金收入和土地补偿收入, 其中土地租金收入人均25元, 比上年增长22.6%, 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人均22元比上年增长21.7%。可以看出, 虽然农民土地财产收入增长速度较快, 但由于基数很小, 土地的财产性功能尚未显现, 土地作为农民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财产, 但由于产权主体不清晰、产权内容不明确, 导致土地市场化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在土地征用和流转过程中, 相比土地增值总额, 得到的收入和补偿都是微不足道的。利息作为传统的理财方式虽安全、可靠, 但是存款利率低, 对农民来说增收效果甚微。
5.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导致农民有钱不敢花、不能花。
农村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 也给困难家庭子女教育补贴, 但在边远山区好多乡镇缩编、生源减少的情况下, 出现了合并、撤校现象, 导致生源向较大、较远的乡镇集中, 为此农民为了子女上学不得不花费更多的生活成本, 如交通费、生活费用等支出不断上升。另一方面,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实施虽缓解了农民看病压力。但农村仍存在看病贵、看病难现象, 看病扎堆集中向城里跑, 造成城里医疗资源的紧张和乡镇医疗资源的闲置。某些地方还存在侵占农民医药补贴和变相卖药现象。农村养老问题虽在不断的改革和推进之中, 但基础养老保险的55元难解农民饥渴。在各种保障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 农民存在不敢消费、不能消费之举动, 使得农村消费举步不前。
在目前农村消费持续低迷不前的情况下, 应抓主要矛盾, 解决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 在家庭经营收入仍占农民收入的主导地位下, 应优先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多下工夫, 保证农民最基本收入来源的稳定和持续扩张。首先, 加快土地流转的规模, 充分发挥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种植的优点和效益, 使中国农业种植向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其次, 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的组建。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然产物, 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 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
第二, 在农民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不断持续提高、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的情况下, 继续大力支持农民工外出就业、创业, 保持农民工工资的持续性、稳定性的增长。一方面, 保持农民工就业岗位的增加, 降低城市就业准入门槛, 让农民工享有就业平等权, 必须实行市场化就业机制。在这一机制下, 农民与市民应一视同仁, 在就业领域、条件和机会面前一律平等。这是农民工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和权利, 也是实现农民市民化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 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 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首先要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岗位职业能力和经营能力, 提高就业能力。
第三, 财政应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从2008—2009年, 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农民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提高了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 又实施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的补贴。农村各种税费的减免、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农村新合作医疗的实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逐步建立都为农民切实减轻了负担。今后, 国家财政还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倾斜力度, 一是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设施, 如农田水利、基本农田建设等投入力度;二是对农民生产生活设施, 如农村安全饮水、电力沼气、交通、垃圾处理设施等不断加强;三是对农村社会事业设施, 如文化、教育、卫生等不断提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物质基础,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不但可以直接增加农村投资, 还可以带动农民投资, 而且通过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刺激农民扩大消费。
第四,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促进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一方面, 农村商业网点少, 布局分散且规模小, 再加上通讯设施落后, 农民消费余地不大。在农村许多地方至今仍延承过去的消费模式, 农民只能逢集赶会采集所需要的日用消费品, 消费环境脏、乱、差, 拥挤不堪, 物品、市场的排放无序、简单, 且农村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大力建设农村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 鼓励城市商业和产品下乡, 建设城乡一体化的销售网络, 创新市场流通形式, 开展农村连锁、代理、配送服务, 大力开发适应农村市场质优价廉的商品, 适应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
第五,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提升农民消费信心。农民消费水平低下、消费结构单一、消费观念滞后的主要原因除收入增长缓慢外,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导致农民有钱不敢花、不能花, 用于预期的看病、养老、子女教育、婚丧娶嫁、住房修建等费用的储存。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 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 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是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如果真正解决了农民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 农民就会减轻基本的生活负担和压力, 增加消费支出比例, 提高生活标准。
摘要:当前, 扩大国内需求是中国保增长、保就业的关键。扩大国内需求从长远来看, 要从扩大人口基数较大、内在需求较旺的农村居民入手。但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不健全是阻碍农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原因, 当前应主要从农民务工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解农民增收难的原因, 从多方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扩大农民消费需求, 保证国民经济的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民,消费需求,增收,扩大内需
参考文献
[1]李跃.中国农民市场消费分析[J].农村经济问题, 2009, (5) .
[2]魏杰.出口导向型增长方式与投资拉动性增长方式都不可取[Z].中国经济之变局, 2009:4.
[3]陈锡文.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N].经济日报, 200-07.
勇闯市场扩大经营 篇7
关键词:勇闯市场,扩大经营,煤炭地质经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勇闯市场、扩大经营”是每一个企业必须不断思考并要坚决实施的课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日益完善, 在资源配置方面, 政府将逐渐地集中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公共事务管理、影响国民经济布局和走势等关键领域、关键部位, 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将越来越大。研究市场、适应市场, 发挥本企业各种资源优势, 勇闯市场, 扩大经营, 实现企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每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 勇闯市场、扩大经营是煤炭地质勘探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途径
1.1 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企业化改革的要求
国务院国资委作为中央企业的监督和管理机构, 担负着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优化国民经济的产业布局等重任, 对当前中央企业的管理进行了战略性的布署, 即到2010年以前, 通过重组、兼并、合并、股份制等改革措施, 完成中央企业现有的154家减至80~100家, 努力打造中央企业的航空母舰, 更为有效地实现中央企业向国际市场进军, 优化国民经济产业布局和结构, 引领、导向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1.2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对煤炭地质勘探单位的要求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制订的《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提出了煤炭地质勘探单位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的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措施, 战略目标是:经营收入、利润总额、职工人均收入三项指标“十一五”期末比“十五”期末均翻一番。在2007年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工作会议、经济运行分析会议上, 把2007年当作“爬坡攻坚”年, 要求各单位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 突出主业, 发展主业, “做大做强”, 实现煤炭地质勘探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3 勇闯市场、扩大经营, 是煤炭地质勘探单位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和途径
2004年至2006年, 总局煤炭地质勘探经济实现了快速、持续的发展, 国有资产实现了大幅增加, 经济总量和职工人均收入有了大幅提高。但是, 与兄弟单位相比, 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较慢, 经济总量仅占全国煤炭地质勘探单位总和的五分之一多一点, 职工人均收入也比兄弟单位少了许多, 资本利润率也公有2%多一点, 而其他煤炭地质勘探单位的资本利润率在10%左右。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某勘探局2004至2006年, 就企业自身而言, 主要经济指标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年年超额完成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下达的经营业绩考核目标, 但是, 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该勘探局的经济规模、经济效益、职工人均收入水平在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考核的12家业绩考核单位中相对落后, 没有达到应有的排名名次, 以2006年为例, 经营收入排名第五, 利润总额排名第三, 但职工人均收入排名仅为第八, 主要是因为企业的职工人数较多, 在十二家单位中排名第二。
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 要生存乃至发展, 必须研究市场, 勇闯市场, 扩大经营, 做大做强。
2 如何勇闯市场、扩大经营
2.1 适时地调整发展战略规划并坚决实施
战略规划的调整应与当前乃至今后几年面临和可能面临的形势紧密相关, 重点抓住几个方面:
2.1.1稳固、挖潜国内市场。发挥好自身的优势, 我们自身的优势就是比较全面了解并掌握国内煤炭地质勘探资料, 拥有一支煤炭地质勘探的专业队伍。只要我们能沉下心来, 认真、仔细研究所拥有的地质报告、资料, 其中商机无限。
2.1.2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充分运用我们已经走出去的大好时机、高层面地、多层次地与开发商和矿产地政府沟通, 争取为对方多矿种、多方位的服务。
2.1.3紧紧抓住矿权, 做好矿权经营, 经营好矿权。如何把探矿权与采矿权进行有机地结合, 需要我们有战略思想、战略思维、战略意识和战略决策的气魄和胆识, 敢于投入, 敢于挑战。
2.2 加快企业化改学步伐科学配置资源, 做大做强主业
2.2.1努力实现局级大公司的实质性运行。按照上级事企分体运行, 专业化重组的精神, 做好机构、人员、设备、投资、资质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完善大公司运行前的各项基础性工作, 早日实现大公司的实质性运行。
2.2.2加快机械加工与制造业企业重组、改制的步伐, 使其真正成为勘探企业的经济支柱。抓住企业化改革的机遇, 按照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关企业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和做大做强主业的要求, 在现在已完成机加工与制造业企业重组、改制初步方案、财务审计的基础上, 尽快完成资产评估、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工作。
2.2.3早日完成部分下属单位的改制工作, 实现企业总体经济的跨台阶发展。
2.3 紧紧盯住市场, 既要巩固、发展国内煤炭地质勘查市场, 更要极度扩张国际市场
2.4 扩大资本投入, 购置市场需求的大型设备
抓住国内国际市场利好的机遇, 加大资本投入, 购置市场需求的大型设备。应该认识到, 我们的设备的性能、技术含量还比较低, 市场竞争力还不强, 因此, 装备的更新仅靠财政拨款和自身的积累来还远远不够, 要拓宽思路, 广辟资本源, 如社会资本、金融机构贷款、职工股本投入等, 运作好资本, 迅速壮大自身。具有了充裕的资本、良好的先进的装备与技术, 我们的市场竞争力就会增强, 实现扩大经营、经济做大做强的目标。
2.5 坚持走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路子, 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引进人才既要靠优厚的待遇, 又要能够给人成就感, 在当前我们的经济条件还不是太好的时候, 我们要打破常规, 不拘于旧的制度, 千方百计来提高对人才的各项物质条件和待遇, 同时对引进的人才能够给予一个适合他们的工作环境, 使他们在工作中感到舒适、顺心、工作有成就感。单位领导还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呵呼、表扬。对现有的人力资源也要进行梳理、分析, 对急缺的、关键的岗位的人才进行有计划的培养、深造, 进行知识更新, 这样将有可能实现短时间解决人才短缺的困难, 我们的科研、技术、管理、施工水平将会迅速提高。
2.6 努力实现管理与生产活动的紧密结合, 着力提高经济效益
从近几年的统计、财务数据来看, 有些单位的利润总额每年都在提高, 但是, 从整体上来看, 资本利润率仍然很低, 仅有百分之二多一点。究其原因, 与我们的重生产、轻管理有关, 与管理工作游离于生产活动之外有关, 项目合同的签订不算帐, 合同签订后没有进行项目的预算、成本与费用的测算, 材料的采购无计划, 劳动成本心里没数, 更多地靠拍脑袋。加强管理与生产活动的紧密结合, 着力提高经济效益是我们勇闯市场、扩大经营的有效措施之一。我们应把管理置于生产活动的全过程, 制定并完善有利于生产发展、经济效益提高的各项管理制度, 并有效地实施, 我们的经济效益将会大幅提高。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篇8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工作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2009年到期的“五缓四减三补贴”就业扶持政策延长一年。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 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的机制。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重点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健全劳动力输出输入地区协调协作机制, 引导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有序流动。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我们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让广大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摘自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编辑牛励耘
扩大开放是长期战略 篇9
数据显示,中国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1.5万亿美元,连续22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世界投资报告2014》显示,2013年中国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动中表现不俗,全年吸引外资达123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3%,居全球第二位。
中国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同时,外资企业也通过中国市场收益不菲。在中国投资的85%的外企是盈利的,90%以上的外商愿意继续在中国扩大投资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抽样调研显示,在2013—2015年期间,中国仍被看作世界上最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中国吸引外资投资的过程本身就是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外资在中国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体现在提升中国整体的经济实力方面。中国现在成为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出口大国,包括我国外汇储备的积累方面,其实都与以往重视外商投资有关;其二,中国能成为全球性大国,也是在逐步与国际接轨的过程,比如贸易规则以及市场标准、贸易标准等跟国际接轨,在这个过程中,外资起到了标杆性的积极作用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在我国吸引外资过程中,真正能提升中国技术和研发水平的部分,其实还远远不够。汪洋强调,中国引进外资,不再是简单引入资金,更重要的是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经济体制和机制,这对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至关重要。
之前我国吸引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低端制造业方面,很大一部分贸易增加值其实是被跨国公司占有。现在我国调整了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目录,包括市场准入门槛、负面清单制度以及外商备案审查制度等,这与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很大关系。我们不是排斥外资,我们更希望这些外资在中国经济由大到强的过程中、中国经济转型和全面升级的过程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国际资本流向已发生改变,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对吸引外资的作用愈发凸显。中国投资合作的环境是不断优化的、我们越来越意识到,高质量的外资更加看重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和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而不是一时的优惠政策。
中国希望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欢迎外国的投资者,将原来的生产中心变为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将总部搬到中国来,更靠近中国的市场;其二,在吸引外资过程中要退出超国民待遇,布场化国家不能有双重标准,真正的市场化应该靠资源来决定市场配置,实际上无论是民企、同企还是外企,都应该在同一起跑线上现在我国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外商备案审查制度以及反垄断等等,不是排斥外资,而是要把外资放在和内资公平竞争的平台上,对待内资、外资一视同仁。
同时,优化投资软环境正在加强。中国将一边抓简政放权,规范政府行为,坚决看住向企业、向市场乱伸的“手”;一边抓法治建设,引导企业合规经营,坚决管住扰乱市场秩序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我国现在已经采取了一些管制和规制的手段,但更多的应该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进行金融市场化改革、要素市场化改革、国企改革等,这才是更长效,也是可持续的制度创新。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阶层 篇10
(一) 中等收入阶层的界定
目前, 理论界对中等收入阶层的界定标准众说纷纭, 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统一的标准。主要看法有几种。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 现代的中等收入阶层是指以专业人员为主的一个阶层, 有房子、汽车并不是中等收入阶层的标志, 收入水平才是划分中等收入阶层的唯一标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刘吉认为, 中等收入阶层既包括小资本家, 又包括小业主、个体生产者这些占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还包括广大不占有生产资料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 以及高级技术工人等十分广泛的人群。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份最新调查结论:“6万元—50万元, 这是界定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收入 (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计算) 的标准。”在我国, “中产”首次得到了这样清晰的数字化界定。
(二) 中等收入阶层的主要特点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现阶段我国中等收入阶层除经济地位居社会中间水平外, 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脑力劳动为主, 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 以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 有一定的闲暇生活质量;对劳动、工作对象有一定支配权;具有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中等收入阶层的共同特点是收入处于社会结构的中间, 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 包括占有住宅、自备汽车等高级生活资料, 主体是脑力劳动的“白领”。
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现状及意义
(一)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比例较小, 远远没有形成一个稳定而庞大的社会群体。与此同时, 部分中产阶层抗御风险能力变弱, 出现不同程度向下流动苗头, 特别是医疗、教育和住房三大改革将成本大量转嫁至每个社会成员身上, 出现低收入群体无力承担、中等收入群体难以承担的现象。
(二)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意义
首先, 又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有利于社会稳定。如果一个社会中等收入阶层占据主流, 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稳定、理性和务实。其次,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有助于扩大消费, 拉动经济增长。此外,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三、提高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途径
(一) 完善收入分配政策
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 使收入分配的金字塔形变为橄榄球形, 就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调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目的是要促进经济的增长, 把蛋糕做大。制定倾斜政策, 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坚持效率优先、抑制垄断性经营收入和非法收入。二是再分配注重公平, 以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 实现共同富裕。坚持兼顾公平的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的收入分配调节能力, 提高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性, 缩小部分不合理的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三是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增加农民收入。四是要采取适当措施缩小收入差距。
(二) 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的步伐,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通过产业结构的转换实现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扩大。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实行职业结构的调整, 使得以蓝领为主体的职业结构变为以白领为主体的职业结构, 从而让多数人成为中等收入阶层。
(三) 科教兴国
认真切实落实“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把经济纳入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要大办造就庞大知识分子的教育。仅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 还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社会, 必须在社会地位上、经济收入上、生活质量上给予全社会以知识分子导向。唯有如此, 如此才能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并从根本上扩大中等收入者, 并提高中等收入者抗风险能力。
第一, 加强财政对教育的投入, 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从长远看,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应当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 它能够促进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快速发育, 实实在在地扩大中等收入阶层, 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使他们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中等收入阶层。国家财政应保障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 使有学习愿望和能力的适龄儿童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基础教育的普及是最为重要的平等因素, 它为低收入者的子女获得就业机会、改变贫穷状况创造了前提条件。为此应改革农村教育的财政支撑体系, 由国家财政来支撑农村教育。
第二,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类似金字塔形,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目标是形成橄榄形。从金字塔形转变为橄榄形, 一项重要内容是使处于较底层的人群逐渐上移至中部。低收入者的一大特征是受教育程度比较低, 就业能力和收入能力比较差, 因此必须加强对低收入阶层的人力资本投资。
(四) 强化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强化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可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使其尽早进入到中等收入阶层队伍中来, 而且可以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抗风险能力, 切实保障并扩大中等收入阶层。
总之, 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比例较小, 其中部分中等收入者抗风险能力较低。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提高, 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 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才有可能形成稳定的中等收入者比重, 从这个意义上说, 大力发展经济是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根本之策。但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提高也与制度安排和社会政策密切相关。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也是一个需要为之长期努力的目标。
摘要:中等收入阶层对于稳定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 需特别注重培育我国社会的中产阶层。我国中产阶层比例较小, 远远没有形成一个稳定而庞大的社会群体。扩大中收入阶层,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是一个长期才能实现的目标。
关键词:中等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的界定,中等收入阶层的特征
参考文献
[1]郑云.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经济学分析[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2005, (1) .
[2]刘吉.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是当务之急[J].每日经济新闻, 2005.04.29.
[3]纪玉山等.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扩大及“橄榄型”财富结构的达致[J].社会科学研究, 2005, (2) .
[4]李亚.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2005,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