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农业科技的需求

2024-10-16

扩大农业科技的需求(精选12篇)

扩大农业科技的需求 篇1

作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创新战略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OECD于2008年启动了关于需求面创新政策的研究项目,并于2011年5月正式出版了《需求面创新政策》报告。这一报告系统总结了需求面创新政策理论,并介绍了OECD各国政策实践的经验及所遇到的问题。其中许多战略思想、政策措施、政策工具等值得借鉴,将为我国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

需求面创新政策成为政策实践的重要方向

需求面创新政策就是指通过为创新增加需求、改善促进创新吸收的条件,提高对市场需求的认知等途径,刺激市场的出现或重构新的市场。需求面创新政策的目的在于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加速实现创新扩散。尽管需求和市场在促进创新方面的作用早已经存在,但需求问题之所以受到当前多个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背后体现的创新需求和创新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社会公共需求日益强烈,创新需求从竞争领域扩展至公益领域。OECD各国在健康、安全、人口老龄化和环境等领域的社会公共需求日益强烈,希望通过需求面政策来激励创新,从而提高公共财政支出的生产效率。报告表明,OECD成员国的需求面创新政策大多应用在那些单靠市场机制所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领域(如健康、环境),或在私人和公共力量相互作用的领域(如能源供给、交通)。在这些领域,很多国家所采用的需求面政策降低了市场风险,避免了过度分散,在不损害竞争的前提下有效地拉动了需求。

创新模式发生重大变革,线性创新模式逐步转变为基于价值链的创新扩散。原有的线性创新模式是从一项发明、发现或者革新活动开始,依次经过研发—实验发展—应用开发—中试—小试—市场化—大规模应用。基于价值链的创新扩散,是由价值链、知识网络和创新系统连接在一起,由创新者、供给商、消费者等多个主体参与完成的创新活动,在这个价值链内,不同的参与者都在寻求价值最大化。供给与需求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快速。需求面创新政策通过不断激励和创建新的需求,推动创新扩散,促进研发端与使用端的信息交流和互相影响。

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领先市场将赢得先机。一旦新的技术占领了市场,就被赋予“领先市场”的特征,领先市场可以为研发企业创造高于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能够成为市场先行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新并不单独由技术优势引起,还受包括竞争者、消费者和政府规定等市场因素的影响。其他国外市场对创新的资源配置能力等都可以影响到领先市场的形成。

需求面创新政策具有多种形式

OECD成员国从政策战略、政策框架上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行需求面创新政策。主要包括:公共采购、政策法规、标准政策、消费者政策、用户导向型创新计划以及“领先市场行动计划”等。

各国的创新政策用以促进知识资源与商业需求的整合与转化,通过促进知识应用,实现产业需求与公共研究(供给)的匹配。一方面,实施需求导向的科研计划,从研发源头实现产学研联合开发。另一方面,促进公共研究部门对企业的创新服务,加快公共研究部门的知识扩散。

各国的创新政策还用于创造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降低企业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缩短技术转化的时间。其中利用公共采购政策促进创新是最为普遍也是最为成熟的政策工具。第一个层面是在常规性公共采购中,将与创新相关的标准纳入到采购过程中,通过大规模产品和服务的采购来淘汰落后、引导全社会的创新活动。第二个层面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战略性采购中,对特定的技术或服务进行公共采购。采购的目的是满足政府交通、国防、健康等公共需求,采购的内容是尚不存在的产品、服务或系统方案,促进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对创新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第三个层次是直接对研发的采购,也就是在研发的前商业化阶段进行采购,填补企业研发初期的资金不足和研发后期的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各国的政策实践中较为常见的是政府对中小企业提供购买其发展中的创新产品或服务的保证。

各国政府还致力于营造以创新为导向的政策环境,间接地激励和促进创新的发展。一是合理设立和调整技术标准,引导新的技术需求,促进技术进步。二是利用健康、安全、环境等限制性法规,对创新性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产生直接影响。三是实施领先市场战略,采用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培育和发展新的产品和市场,支持企业抢占国际市场。另外,许多国家还根据各自不同的国情,加强宣传与培训,提高消费者的创新需求。

需求面创新政策实施需要科学的设计

与供给面创新政策相比,需求面的创新政策总体上还处于探索和试行的阶段。许多OECD国家政府加强对创新政策的有效评估,最大限度扩大政策计划的正面影响,同时尽量缩小对市场的干扰。由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复杂互动,需求面创新政策遇到一系列的挑战。

创新本身的复杂性与政府的有限能力。创新活动的本质具有内在的不确定性,面临巨大风险。政府为了拉动预期需求,需要实施具有预见性的政策措施。虽然通过监测国际市场、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发展,或通过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来提高对市场发展的监测和跟踪能力,但是预测市场发展依然是极为困难,且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技术路线的多样性与政府选择的有限理性。由政府来纠正市场失灵,同样可能面临政府失灵的困境。另外,由政府主动驱动刺激技术创新,还可能受到原有技术的封锁和垄断。政府需要做出对现有技术或是新兴技术创新的支持。

多主体的参与和政府部门结构的复杂性。需求面创新政策与供给创新政策相比,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动和协调政府内部、政府与私人部门、政府与社会组织等各个参与者的利益关系。需求面创新政策要求政府公共部门在推动创新过程中要承担更为重要的作用,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要求公共部门提高相关能力,加强组织协调。

对我国完善创新政策体系的启示

我国已经到了完善需求面创新政策的重要阶段。有研究证明,在国家或地区逾越温饱线、开始向全面小康甚至富足阶段迈进过程中,社会公共需求增长率逐步高于社会总消费增长率。在人均GDP 1 000美元之上的发展期,社会开始了公共需求超速膨胀的扩张局面。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 000美元,达到1 090美元。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 083元,按照平均汇率折算为5 432美元。国民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令社会步入公共需求大幅度增长与深刻变化期,健康、交通、资源等公共领域对创新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运用需求面创新政策杠杆,拉动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加快对新兴产业的需求拉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仍处于动荡、调整之中,全球科技领域的竞争格局也在不断变化。据统计,近10年来,印度、巴西、中国、韩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科技论文产出均有大幅度增长。同时,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确定了优先发展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领域上来看,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美国、英国、日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重点领域高度相似。可以预见未来的科技与产业竞争将更为激烈。从OECD国家的经验来看,这种竞争不仅是技术研发的竞争,更是“领先市场”的竞争。只有先期启动新兴技术的市场,扩大领先企业的规模生产,才能够提升创新产品和相关产业的竞争力。需要政府加大对新兴产业的需求拉动,加速新技术、新产品的吸收和扩散。

需求面创新政策需要强化政府组织协调能力。需求面创新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充分重视和调动市场力量的基础上发挥引导作用。因此,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涉及到众多主体的利益协调问题。这关系到需求面创新政策实施的成败与否。首先,政府与市场的协调。许多新的技术研发往往涉及到众多的中小企业,因此政策要从选择性政策拓展到普惠性政策。其次,政府部门之间的统一协调。科技相关部门的协调中,还应包括行业部门、财政部门等与科技部门的协调;中央各部门的协调中,还应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协调;政府部门的协调中,还应注意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之间的协调。就科技相关部门来说,我国政府科技经费多头配置,缺乏统筹协调,各部门的科技拨款载体大多是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的形式,存在重复配置和资源浪费现象。因此,需要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科技管理部门在创新友好型需求政策的统筹协调能力。

需求面创新政策的实施需要创新政策工具。除了整体的创新战略、政策框架外,推动实施创新的需求面政策主要开发一系列的政策工具,拉动新产品和服务所需的市场需求和市场规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化需求面创新政策,最为重要的是创新政策的工具和手段。一方面,改革现有需求政策,增加创新导向。如芬兰年度公共采购大概为320亿美元,2009年芬兰政府修订了“政府公共采购战略”,其中就包含促进政府采购创新的指导方针。而2011年我国政府采购规模突破1万亿元,约合1 600亿美元,是芬兰的5倍多。更好地推行创新友好型的公共采购政策,将为我国技术创新注入更大的活力。另一方面,根据创新规律和特点,积极探索现有框架外的政策工具。如,“创新券”“未来远期约定采购”等。

摘要:通过对需求面创新政策实施的背景、对象、工具、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总结了各成员国在政策实践上的积极探索。发现其中许多重要思想值得我国借鉴,为我国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加快技术转移和应用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OECD,创新战略,创新政策,需求面

扩大农业科技的需求 篇2

2010年,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仅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市场消费,让广大消费者得到了实惠,而且也大大促进了消费的升级,对我国经济实现增长起到了重要拉动作用。

在今年两会上,如何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之一。大家全面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认为,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扩大消费仍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工作重点要转变为常态化地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

代表委员们认为,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十二五”时期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应把着力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着力拓展内需增长的新空间。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近80%,也低于一些人均收入与我国接近的周边国家的60%。因此,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很大潜力。而城镇化率的稳步提高,在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随着农村转移人口的融入城市也将带动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其次,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这既是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和挖掘消费潜力的决定性因素,又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十二五”时期,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再次,要改善居民消费环境,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未来我国居民消费将加速转型,这为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提供了良好契机。因此,“十二五”时期要抓住机遇,着力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以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健全现代消费品营销体系;要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树立新型消费理念;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积极培育信息、旅游、文化、养老等消费热点。

与此同时,还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投资,努力实现投资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

关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若干思考 篇3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并且,我国居民的市场消费容量和消费潜力都十分巨大,问题的关键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去拉动居民消费。目前,限制我国居民消費需求的提高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的原因。

人均收入较低,且收入差距悬殊

我国人口的平均收入是偏低的。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1810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幅度不大。农村人均收入就更低了,2011年我国农村全年人均收入仅为6977元,较低的收入水平限制了消费的持续增长。更为糟糕的是,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还相当悬殊。这一方面意味着许多居民实际的年收入水平还达不到官方公布的平均水平,他们的消费能力更加不足。另一方面,高收入者拥有了大量的资本,可他们大多是既不投资也不消费,更有甚者直接把资金转移到国外。结合来看,我们对于中国居民消费疲软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社会保障缺位,居民消费很谨慎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保障面窄,保障水平低,保障资金紧缺三大难题。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的阳光几乎没有照耀到他们,这是造成如今农村居民不敢消费的一大主因。与此同时,城市居民面对越来越高的教育、住房等成本,他们的生活安全感也普遍降低。为了未来的养老、防病、防灾,居民一般不轻易进行大额消费。其实,我国较高的储蓄率也折射出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缺位。

居民未来预期不理想

消费者对经济的未来预期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消费行为。目前,大多数居民预期未来消费品的整体价格会大幅上涨,生活成本将会不断增加。同时,居民对自身工资水平的上升预期却并不乐观,他们认为物价的上涨速度会快过工资的上涨速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工资跑不过CPI”。在这两个预期的交叉影响下,人们对于消费无疑是慎之又慎。

拉动居民消费的四大措施

大力发展经济,积极促进就业

我国要加快经济转型,不断提高社会的就业率,稳定并逐步增加人均收入,这是解决我国居民消费疲软最根本的办法。只有把经济搞上去,人们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才能形成有效需求。我国居民的消费疲软不在于居民缺少消费欲望,而是他们的消费能力不足。因此,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合理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配置,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显得十分迫切。只有这样,居民的消费积极性才会提升。反之,不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上下真功夫,无论国家再怎么支持企业开展“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活动,居民钱袋子不鼓起来,谈扩大居民消费只能是一句空话。

加大社保投入,重点倾向农村

随着经济的崛起,城市的社保体系等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政府也在不断探索发展城市社保的新路子,如广东社保金入市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是,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兴建。因此,在社保政策上应该对农村有所倾斜,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农村的人均收入和消费观念也在逐渐的改变,只要解决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后顾之忧,农村的消费潜力就能得到极大挖掘,必将极大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缩小社会贫富差距,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目前,我国居民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政府应该及时调整分配政策,并利用税收的杠杆作用,不断缩小贫富差距。这里要指出的是:我国收入差距的不正常扩大完全是由改革开放初期提倡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方针造成的吗?我认为不是。从经济学角度看,各竞争者在机会平等的情况下,能者是应该多得的,这才是资源的最优配置,才能不断提高生产率。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坚持认为:“中国的收入不均很大程度是人们在对公共财富和公共产品的关系上机会不平等造成的。”的确,在很大程度上由于机会的不均等造成了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垄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完善社会征信体系,适当扩大信贷消费

信贷消费其实质是一种提前消费,它可以把居民的潜在消费欲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其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但是,我国目前的征信体系并不健全,这直接制约了信贷消费的发展。同时,我国信贷消费的门槛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对消费的拉动作用。由此可见,政府应该尽快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征信体系,不断规范信贷消费行为,扩大信贷消费范围,进而达到挖掘潜在消费能力的目的。当然,我们也应对信贷消费的风险、规模进行密切关注,防止次信贷危机的悲剧在中国发生。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扩大寿险需求的现实路径选择 篇4

关键词: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现实路径

一、我国寿险发展现状

我国寿险在近几年来得到快速增长, 寿险保费收入由2006年的359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9425亿元, 以年均复合增长率14.77%的速度增长。然而在保费收入增长的同时, 寿险业在2013年的赔付总额为2253亿元, 同比增长49.7%, 退保金达到1907亿元, 同比增长59.1%, 这些增长影响了寿险业的资产的增速, 使得寿险业的经营承受了现金流方面的压力。在2011年由于银保新政导致保费收入下降后, 2012年开始又恢复了增长, 2014年上半年更是实现了同比20.35%的增长, 但这一增长与股市、房市投资环境的不佳有一定关系, 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向寿险带来的这一增长仍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另外, 我国寿险发展有着显著的地区差异, 东部地区较为发达, 中西部和东北部发展较为落后。

另外, 与国际水平相比, 尽管我国寿险实现了较高速的增长, 但我国保险业占金融业的比重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较低, 且截至2012年底, 中国寿险业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为1.7%和102.9美元, 与世界平均水平的3.69%和372.6美元仍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但在城镇化水平提高和人口老龄化严峻的形势下, 我国目前寿险的保险深度低、保险密度低、投保率低这三低说明了中国寿险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

二、影响寿险需求的主要因素分析

要发展寿险业, 其核心便在于寿险需求的扩大。因此首先要讨论一下影响寿险需求的几个重要因素。

1.制度环境因素

(1) 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构成。其中,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 当社会保障体系良好地运行且能将筹集来的收入有效率地转移给真正需要它的人之时, 寿险的需求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而另一方面,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居民的财富, 促进消费, 由于商业寿险具有收益增值的投资性, 所以可能会促进寿险需求。寿险需求究竟受到何种影响, 取决于这两种力量的大小关系。从我国的情况来看, 目前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够健全, 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差异, 包括城乡差异和东西部差异两方面。因此, 在解决这方面问题上将有利于商业保险需求的扩大。

2.利率市场化

从传统寿险产品来看, 其合约承诺一定的收益率, 所以市场利率水平与寿险需求有着负相关的关系。当利率上调, 寿险承诺的收益不如其他金融产品, 因而导致寿险需求的下降。在利率市场化的推行下, 银行对居民储蓄将进行更为激烈的争夺, 推动存款利率上升, 使得资金从商业保险流出, 寿险需求受到抑制。面对市场公司, 寿险公司一方面可能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以刺激寿险需求, 另一方面可能通过提高经营杠杆来实现更高收益的承诺。

3.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

2013年8月1日, 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这一文件, 终于将2010年早已启动的改革工作一锤定音。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放开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 把定价权交给公司和市场;明确法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对国家鼓励的养老保险业务实行差别化的准备金评估利率。这一改革的推行给了寿险公司更高的自由度, 更高的定价利率意味着更大的保费下降幅度, 有利于更多符合投保人需求、质优价廉、性价比高的创新产品的推出, 从而刺激寿险需求、提高寿险规模, 需求规模扩大的收益可能超过价格下降带来的收益损失。

(二) 宏观经济变量因素

1.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都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寿险需求有着正相关的关系。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 居民储蓄存款增多, 购买力增强, 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余开始考虑防范风险、提高生活品质的问题, 从而将潜在寿险需求转化为直接需求。

2.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可能通过价格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影响寿险需求, 一般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 尤其是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 这样的负相关关系更是无法避免。由于保险合同的履行方式是先缴交保费后支付承诺收益, 价格效应使得投保人缴交的保费实际费率过高, 从而降低寿险需求;收入效应使得投保人实际收入增长率低于名义收入增长率, 从而降低了寿险需求;替代效应则是与金融产品间的替代问题有关, 消费者会倾向于购买相对收益率高的金融产品, 通货膨胀可能改变不同产品间的相对收益率关系, 从而改变寿险需求。

(三) 社会环境因素

1. 人口结构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现今的家庭当中独生子女家庭占了多数, 且出现了不少丁克家庭, 从而使得社会中老年人口比例增大, 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严峻。因此一方面, 退休金支出增多, 财政负担加重, 其他社会保障方式的补充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另一方面, 家庭中子女赡养义务的负担加重, 因此需要更为稳健的财务安排以解决面临不测疾病、意外风险时的困扰。这些都将增大全社会对寿险的需求。

2. 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与寿险需求的关系存在着两种观点。认为其之间呈正相关的观点认为, 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 一方面他可能拥有更高的收入, 承担寿险保费支出的能力越强, 另一方面他通过购买寿险防范风险、保障退休后生活的意识越强, 因而可能促进寿险需求。而另一种观点认为, 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 他在购买寿险时可能更加谨慎而不会遵从于从众心理, 甚至根据自己的理财能力选择其他投资渠道为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储蓄资金。

3. 城市化水平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联较农村松散, 相比农村村民间的相互扶持, 将更依赖于社会的风险分散机制, 因而城市化进程将带来寿险的潜在需求。其次, 城市中寿险的消费者在地域上较为集中, 从而降低了保险公司销售和理赔的成本, 促进了寿险的供给进而促进寿险需求。此外, 城市化为农村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 也为寿险增添了这部分人口的需求。

(四) 寿险公司内部因素

寿险公司的经营和销售行为对寿险需求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一方面, 寿险产品的创新和营销手段是刺激消费者需求的直接因素, 直接影响了某一产品能否吸引人们的眼球;另一方面, 寿险公司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 可以增加寿险产品的内在价值, 同样的寿险产品其销售价格一样则具有良好的信誉和形象的产品更能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从而其需求比其他同类产品多。

三、扩大寿险需求的几点建议

(一) 发展经济, 不断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寿险的需求需要居民的购买力支撑, 这与居民的收入水平直接相关, 而经济发展水平正是影响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发展经济, 推进城市化进程, 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从而居民的储蓄增加, 也更有余力考虑防范未来风险的问题, 所以发展经济是扩大寿险需求的核心。东部地区寿险业较为发达与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是分不开的。

因此, 一方面要缩小东西部差距, 政策向中、西部倾斜, 加大力度建设完善中、西部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 要缩小城乡差距, 在城镇, 要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 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的机制, 进一步落实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政策;在农村, 加大“三农”投入, 推进发展现代农业和其他非农产业, 培养新型农民, 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从各方面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经济, 释放社会潜在的寿险需求。

(二) 国家宏观调控

由于寿险需求受国家政策、制度和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所以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 随市场变化调整战略措施以推动寿险市场健康发展。由于高通货膨胀对寿险需求的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影响很大, 投资者必然选择更能抵御通货膨胀、收益随通货膨胀调整的金融产品。因此, 通货膨胀应该得到一定的控制以使寿险投保人的利益得到保障。

此外, 面对大环境的经济波动和国家政策的调整, 寿险公司也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在控制经营风险的同时针对新形势开发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 寿险公司应该注意产品的多元性, 以更好地应对经济波动的风险, 扩大寿险需求。

(三) 监管机构对寿险市场的监管

面对大量存在的寿险市场违法违规现象, 监管部门要严格监管执法, 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将责任落实到位。监管机构应改进监管的机制, 提高监管的信息化水平和监管人员的素质, 进一步提升科学监管、依法监管和有效监管水平。监管部门应妥善处理监管与发展的关系, 在监管过程中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 规范寿险市场。

(四) 寿险公司的销售行为

居民购买寿险规避风险的意识与购买行为直接相关。现在人口老龄化刺激了人们对寿险的需求, 但由于传统文化、受教育程度等多方面原因, 部分消费者未能主动购买保险, 社会上仍存在着大量潜在需求有待挖掘。因此, 要挖掘这部分需求, 应当加强对居民的普及宣传, 让居民了解购买寿险的好处和必要性, 提高居民的寿险意识。其次, 要通过多种渠道、方式宣传、营销寿险产品, 拓展行销渠道, 突破目前大多依靠自销和个人代理销售的困局, 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 拓展银行代理、网上营销等新渠道。此外, 要培养专业的销售人员。销售人员与客户面对面交流, 由于客户的辐射作用使销售人员在寿险销售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销售人员应在了解顾客需求的基础上推销与其相适应的产品, 重视保单质量, 建立良好的信誉和口碑。

(五) 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一方面, 我国寿险产品单一且险种同质现象非常普遍, 因此寿险公司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针对不同目标群体的消费者进行产品的创新, 使得寿险产品具有多元化和有针对性的特点。针对创新点会很快被同业者所复制的现象, 国家应该建立更完善的机制来保护和鼓励创新。

另一方面, 寿险公司提供服务的内容和手段也应该进行创新, 如通过网络、讲座、趣味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居民普及寿险知识、提供新产品的信息等;在缴交保费、缴费通知、保单查询、保单变更、索赔、投资理财等环节的服务进行更人性化和个性化的设计;通过与医院、社区居委会合作, 提供定期免费体检、医疗健康讲座、疾病咨询、理赔等服务等等。通过创新服务形式, 使得寿险深入人心, 从而扩大寿险需求。

参考文献

[1]潘军昌.我国寿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管理, 2010, (02) .

[2]凌秀丽.对当前寿险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保险, 2014, (06) .

[3]刘俊青.我国寿险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 2014, (07) .

[4]张建鹏, 李冰.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及寿险业应对策略[J].新金融, 2014, (06) .

[5]钟春平.寿险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中国寿险需求为何低[J].经济研究, 2012, (01) .

[6]匡娴.我国寿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湘潭大学, 2011.

[7]蔡攀攀.我国寿险需求区域差异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2.

扩大农业科技的需求 篇5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

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指出: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谈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专项整治

近日在山东省潍坊市召开的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第二次现场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发表重要讲话。她强调,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动力,更加扎实地开展工作,坚决打好打赢专项整治这场特殊战役。

在充分肯定第一次现场会以来专项整治行动取得成效之后,她指出,做好下一阶段工作必须坚持一手抓巩固,一手抓深入,形成机制,养成习惯,走向规范;在强化流通环节整治的同时,狠抓源头和生产环节,规范生产行为。

第一,巩固前一阶段专项整治成果。要进一步明确责任,抓紧建立规范,迅速制修订急需的标准,继续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加强部门的协同配合。每个县市区政府都要确保本行政区域内没有制假售假窝点。每个监管部门都要严格依法全面监管,消灭监管盲区。当务之急是,抓紧建立台账和索证索票等规范,补充、增加食品卫生标准、农药残留量标准和生猪屠宰环节相关标准。第二,深入抓好农产品和猪肉质量安全整治。一要抓好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大张旗鼓地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养和提高全体农民的质量意识,引导和帮助农民掌握科学知识,养成安全生产习惯,增强对消费者、对社会的责任感。二要抓好农业生产行为的约束规范,把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生产放心农产品等列入农村的道德建设规范。三要抓好标准化的示范引导,引导农民自觉采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规范。四是抓好农产品质量日常监测,把监测工作从批发市场、超市等向田间地头延伸。五要抓好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六要抓好农业投入品供应的监管,管住禁限用农药和饲料添加剂。七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严格生猪定点屠宰制度,加强生猪防疫工作,抓好病死猪和其他召回农产品的无害化处理。

第三,高度重视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监管。关键是关口前移,严把原料关、技术设计关和产品出厂出口关,确保用料合格、设计安全、生产规范、包装环保。要加强对企业进货渠道的监管,加强对重点产品生产原料的检验,严防不合格原料进入生产过程。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及时发现质量安全隐患,帮助企业加以改进。扩大对重点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面,严格执行召回制度,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教育。第四,各监管部门要集中精力做好专项整治工作。要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和督查,经常组织‚回头看‛,不断巩固和扩大整治成果;建立监管台账,动态管理,提高执法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沟通,共享信息;加强对统计数据的监管,确保真实性。

国务委员陈至立谈职业教育发展

近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在湖北考察中等职业学校时说,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二要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重点抓好实训基地建设、职教中心建设和高水平示范性高职建设,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要落实好各项资助政策措施,使更多的学生能接受职业教育。四要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

她强调,各级政府要切实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

商务部姜增伟副部长谈沐浴业

人像摄影业发展

近日,在我市召开的全国沐浴业人像业交流会上,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到会并做重要讲话。他强调:一是各级商务部门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加大力度,积极主动地抓好引导促进工作;二是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创新发展模式,适应和满足不同层次服务需求,重点发展满足低收入群体消费的便民浴池和面向农村的摄影服务;三是加快行业立法,完善行业标准,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四是大力促进行业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支持行业做大做强;五是发展‚绿色服务业‛,促进行业节能、环保;六是发挥协会作用,完善统计体系,加强人才培训,全面提高相关行业发展水平。

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近日,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在吉林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现场会上强调指出,要重点抓好农家店建设质量和完善政策环境两项工作,又好又快地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他指出,2007年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的第三年。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建和改造了9万家农家店,累计新建和改造农家店已达25万多家,覆盖了全国75%的县(市、区),提前完成了三年建设和改造25万个连锁化农家店的目标。

在谈到下一步的工作时,他指出,要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村市场网络的认识,抓好两项工作:一要进一步提高农家店建设质量,重点是逐步提高农家店的统一配送率,以确保农村商品,尤其是食品的安全流通;二要继续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商务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农家店税费负担以及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市商委主任秦文武谈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在市商委传达贯彻十七大精神会上,市商委主任秦文武就商委系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

第一,要充分认识党的十七大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商贸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自觉性、坚定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商贸发展全局上来,统一到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上来,努力完成‚十一五‛商贸流通发展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商贸中心和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直辖市。

第二,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首要的政治任务。商贸系统也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工作放在首要位臵。一是要精心组织。要按照中央和市委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热潮。商贸系统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好党员干部的学习讨论活动,同时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十七大精神的宣传,真正把十七大精神传达到最基层、贯彻落实到最基层。机关的‚两网一刊‛也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开设专栏、专题等形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的学习宣传。在学习宣传贯彻中,委机关、直属企业、三所学校要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宣传;各处室要分别召开一次有分管领导参加的民主生活会,谈学习十七大精神的体会,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使党的十七大精神真正深入基层、深入人心。二是领导要带头。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领导带头是关键。中央明确要求,‚要坚持以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推动全党的学习贯彻。‛商贸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机关处级以上干部和企业、学校领导干部,要带头认真学习,真正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十七大的精神实质。领导干部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一定要在全面学习、整体把握上下功夫。要认真研读十七大文件,尤其是要原原本本学习十七大报告和党章,按照中央提出的‚七个深刻领会‛的要求,全面准确领会十七大精神。既要注重从整体上、宏观上领会和把握,也要注重从细节上、微观上加深理解和认识。三是要确保学习效果。一方面,商贸系统广大广大干部职工要坚持通过学习,认真查找在我们解放思想上存在的差距,查找在精神状态上存在的差距,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另一方面,要坚持通过学习,真正把十七大报告中与商贸流通工作实际密切相关的精神和政策学懂吃透,提出和制定更加符合中央要求、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目标、措施和办法。

第三,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扎实抓好各项工作。党的十七大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十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是一个深孚众望、深受爱戴的领导集体,是一个朝气蓬勃、开拓奋进的领导集体,得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一致拥护。中央这次安排汪洋书记和***部长进入政治局,这正是从全国发展大局来通盘考虑的,是对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地位和作用的肯定,是对全国商贸流通工作的认同。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倍加珍惜面临的难得机遇,倍加努力地做好工作,为贯彻落实好十七大精神、在新起点上加快全市商贸发展做出新贡献。

今年以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商贸流通工作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1-9月,全市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8.52亿元,同比增长17.2%,比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加快。与上年同期相比,城镇增长18.2%,农村增长14.8%;‚一圈‛ 23个区县占全市总量的79.4%。二是新的消费增长点较多。在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食品类增长37.4%。与住房相关的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增长28.7%;家具类增长86%;建材及装潢材料类增长52.7%。高档消费品中金银珠宝、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2.7%和32.2%。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服装、鞋帽及针纺织类增长25.7%。会展节庆活动促进消费成效明显,共举办72个会展节庆活动,涉及参展参会企业2.45万家,成交(签约)额398亿元,拉动消费78亿元。

当然,当前全市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商业设施结构性矛盾突出,主城区大型商业设施目前闲臵一年以上的近200万平方米;县及县以下农村小门店较多,大型商业铺面较少,缺乏可以承接大型商业企业进驻的条件。二是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企业规模小、成本高。三是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假冒伪劣、恶性竞争、商业欺诈等问题时有发生。四是商业文化建设滞后,无论是商圈、商业特色街的建设,还是美食之都的打造,都缺乏对商业文化的挖掘和体现。需要大家在当前和今后的工作中,结合十七大精神的学习贯彻,严格按照汪洋书记7月5日到我委视察指导工作时提出的‚扩大规模、打造中心、强化文化、统筹城乡‛的16字要求,履行好奇帆副市长9月25日提出的‚规划布局、业态统筹、要素资源的配臵整合、行业管理和市场秩序、城乡统筹、重要的商业设施规划‛的六个方面的职能职责,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推进商贸流通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商贸系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主要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充实调整商贸流通规划。结合十七大提出的新目标新举措,汪书记黄市长对商贸流通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以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修订完善商贸流通产业综合发展‚十一五‛规划,‚一圈两翼‛和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子规划和实施意见。

另一方面,要以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为主线,突出重点抓好各项工作。当前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以“双建”、“双进”、“双十”、“双带”、‚双会‛、“双转”等‚六双‛工程为突破口,构建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市场体系;二是以连锁经营规范化、现代物流集约化、电子商务社会化等“三化”为主要抓手,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流通现代化;三是加强商贸人才培训工作;四是加强商业文化建设。

第四,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为动力,切实抓好当前工作。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二是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三是继续深入开展危化行业、特种物品安全隐患排查、生猪质量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切实抓好民爆器材的安全监管,继续抓好信访稳定排查;四是及早谋划明年工作;五是牢固树立真抓实干的作风,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把十七大精神落到实处。

市商委副主任黄伟谈

生猪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10月22日,在全市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会议上,市商委副主任黄伟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市猪肉质量专项整治工作‚部署动员‛及‚全面检查‛两个阶段工作已基本结束,从前一个阶段开展的总体情况看,效果较好。各区县做到了领导重视,重点突出,措施有力,宣传到位。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各地整治工作开展不平衡;二是部分地区打击私屠滥宰的力度不够;三是部分区县对定点屠宰企业监管乏力;四是一些地区基础工作不扎实,信息报送不及时、不准确。

他要求,各区县商贸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市政府、商务部和市商委的会议精神和工作部署,扎实抓好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一是高度重视专项整治工作,切实把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作为四季度商贸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县城进点屠宰率达100%,乡镇进点屠宰率达95%目标的全面完成。二是全面清查定点屠宰企业,对不符合要求的定点屠宰企业限7日内整改完毕,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取消定点屠宰资格。三是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联合相关部门,对城乡结合部的违法私宰窝点以及屡禁不止的顽固窝点进行重点打击,反复检查。四是严查市场餐饮单位猪肉,确保市场和餐饮用肉单位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五是切实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六是着力建立长效机制。七是认真做好信息报送和舆论宣传工作。

政策规章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重庆市促进现代物流业

发展政策实施意见的通知

(渝办发“2007”283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 O七年十月十一日

重庆市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的实施意见

为了进一步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05)70号),培育现代物流企业,推进重点物流项目建设,促进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土地政策

按照渝府发(2005)70号文件精神,对符合全市‚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并经市政府现代物流联席会议认定的重点现代物流项目和重点现代物流企业用地,按照工业园区用地的相关政策执行。

(一)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前提下,对重点现代物流项目用地优先予以保障。

(二)重点现代物流项目建设用地,涉及农村集体土地的,应依法按实际用途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耕地开垦费和征地管理费按用地项目所在区县(自治县)规定标准的下限收取。

(三)重点现代物流项目非经营性用地(即不含项目配套的商业、旅游、住房、加油站等经营性用地),按工业用途和工业出让最低价标准实行招拍挂有偿使用。

(四)入驻重庆市‚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的物流基地的重点现代物流项目非经营性出让用地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实行‚收支两条线‛,先征后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地方分成部分(存量分成),由市财政扣除政策规定的相关规费后,返还物流基地所在地区县(自治县).政府,按规定用于土地开发整理和物流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等。

列入重庆市‚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或新增的重点现代物流项目,未进入规划的物流基地的,经市政府现代物流联席会议批准,可参照执行上述政策,享受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返还优惠。

(五)重点现代物流企业以土地为条件引进资金和设备建设物流配送中心,企业原土地使用权属划拨用地的,可按工业用地补交土地出让金后,办理出让手续。

(六)重点现代物流企业对影响周边居民生活的设施进行易地搬迁,原企业使用的土地,由国土部门按照城市规划确定的用途依法收回后重新供应。相关企业经市政府批准纳入环保搬迁范围,原企业用地出让所得土地出让金可返还用于搬迁安臵。

(七)经出让的物流发展用地,必须依法按出让合同约定的开工日期执行。严禁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用作房地产开发等其他经营性项目;对经市政府现代物流联席会议审批后,根据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改变用途的土地,由国土部门依法收回后,按新的用途重新招拍挂出让,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二、税收政策

用好现有税收优惠政策,开展物流企业税收改革试点,完善征收管理,扶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及现代物流业整体发展。

(一)凡在我市设立的物流企业,符合西部大开发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经批准可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在2010年前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少数民族地区的物流企业,经批准可减按7.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新办的独立核算的物流企业,自开业之日起,经批准可享受国家支持新办第三产业企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三)在国家确定的‚老、少、边、穷‛地区新办的物流企业,经批准可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三年。

(四)物流企业在我市范围内设立的跨区域分支机构(包括场所、网点),凡在总部领导下统一经营、统一核算,不设银行结算账户、不编制财务报表和账簿,并与总部微机联网、实行统一规范管理的企业,经税务机关审核认定后,其企业所得税可由总部统一缴纳。

(五)物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项目所购臵的国产设备,按相关政策规定,经审查批准,享受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六)物流企业在保税园区、保税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区投资用于自营物流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购臵的进口设备,按相关政策规定,经审查批准,可享受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政策。

(七)对经认定的重点现代物流企业,经市级税务部门审查批准,参照国家物流税收改革试点政策,执行相应的营业税计征管理办法和货物运输发票抵扣增值税的规定。

(八)经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认定的物流电子商务、信息平台、软件开发和关键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所需新建或购臵生产经营场所,自建成或购臵之日起,经批准五年内免征房产税。若国家出台新的税收政策,上述优惠政策与新政策不相一致的,按新的税收政策规定执行。

三、规费政策

减免重点现代物流企业和重点现代物流项目相关规费,降低物流企业和物流项目建设、经营成本,推进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扶持集装箱运输和规模运输。

(一)对列入‚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的大型物流项目和新增的市级重点现代物流项目,免征城市建设配套费。

(二)新建、改建、扩建重点现代物流项目,确因地质、地形等条件限制,不能配套建设防空地下室的,减半征收人防易地建设费。

(三)国际标准集装箱运输车享受高速公路收费优惠政策。

(四)凡在重庆登记注册的核载吨位在20吨以上的单车、国际标准集装箱运输车享受运管费缴纳优惠政策。牵引汽车列车的半挂牵引车按其整备质量的50%核定运管费计征吨位。核载吨位超过20吨的国际标准集装箱运输车(整车形式)、承载国际标准集装箱的半挂车、其他载货汽车按20吨计征运管费,其超出部分免于计征。

(五)重点现代物流企业在缴纳公路运输管理费时,按企业营业车辆总吨位大小,可分别按75%一89%的比例包缴。重点现代物流企业新增的车辆,按企业当年享受的包缴比例缴纳公路运输管理费。

四、其他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把现代物流发展工作落到实处,为现代物流企业发展和重点物流项目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形成推进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合力。

(一)市现代物流联席会议办公室统筹全市物流工作,统一协调重大问题,组织实施《重庆市重点现代物流企业和重点现代物流项目认定办法》,把好准入关,提高政策扶持的质量和效益。(二)各级各部门要简化办事程序,加快政策落实,加强政策实施的监督和检查,及时纠正企业违规骗取优惠政策的行为并收回政策优惠。

(三)实施大通关,推行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放行监管模式,减少货物中转,加快通关流程。

(四)本意见中所称新办物流企业,指本实施意见钱发日期以后设立的物流企业。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重庆市民用爆炸物品行业

“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渝办发“2007”282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民用爆炸物品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民用爆炸物品行业 “十一五”发展规划

为促进我市民用爆炸物品(以下简称民爆)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全市国民经济‚十一五‛期间保持快速发展的需要,根据国防科工委《民用爆破器材行业‚十一五‛规划纲要》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重庆市商贸流通产业‚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推进,我市民爆行业紧紧抓住机遇,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十五‛规划总体思路,立足改革,开拓创新,使全市民爆行业持续保持了产销两旺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绩,实现了‚十五‛规划主要目标。

(一)基本情况

‚十五‛末,全市民爆企业共46家。其中:生产企业6家(其中:现场混装炸药民爆生产企业1家),共有14条生产线(不含现场混装生产线),核定炸药凭照能力50500吨/年(其中:现场混装炸药生产能力12000吨/年),雷管4600万发/年;生产企业产品总库5座,核定储存能力为860吨,生产的主要品种有:铵梯类炸药、乳化炸药、铵油类炸药、火雷管、电雷管、导爆管雷管。销售企业40家(射孔弹销售企业1家),专用仓库35座,核定储存能力为981吨;销售的主要品种有:铵梯类炸药、乳化炸药、铵油类炸药、火雷管、电雷管、导爆管雷管、导火索、导爆索、塑料导爆管、射孔弹等。

(二)重点工作

1.坚持创新原则,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创新。坚持推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快淘汰老产品和落后的传统手工操作工艺。‚十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1.5亿元资金,对5家生产企业的7条炸药生产线和3条雷管生产线,35家销售企业的35座爆炸物品专用仓库进行了大规模的安全技术改造,使全市工业炸药核定生产能力从2001年的29,500吨增加到50,500吨,雷管核定生产能力由2,700万发增加到4,600万发。生产的品种在原有铵梯炸药、乳化炸药、铵油类炸药、火雷管、电雷管传统品种基础上,新增粉状乳化炸药、膨化硝铵炸药、导爆管雷管,进一步优化了产品结构。

2.坚持‚三化‛原则,创建‚三位一体‛新机制。为实现民爆经营规模化、管理现代化和服务社会化的‚三化‛目标,努力创建民爆生产、销售和服务‚三位一体‛新机制,优化市场组织结构,适应民爆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引导和支持市内民爆企业加快了联合步伐。2004年1月,经国防科工委批准,市内5家生产企业和38家销售企业联合投资组建了重庆市广联民用爆破器材有限公司,公司连接43家企业的仓库、运输车辆等资源,发展物流配送,形成了统一的生产销售网络,全市销售配送网点达到1,500多个,民爆专用运输配送车150多辆,对有条件的爆破作业单位实行了销售配送。公司的设立和有效运作,对规范重庆民爆市场购销渠道、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既强化了安全管理,又为客户提供了优质服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得到了国防科工委的充分肯定和业内人士的赞同。

3.坚持发展原则,再创生产和销售的历史新高。2000年,全市生产工业炸药25,455吨,工业雷管3,126万发,销售工业炸药25,797吨,工业雷管3,305万发。‚十五‛期间,我们始终坚持安全发展的原则,积极支持民爆生产、销售企业加强安全管理和技术改造,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支持民爆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生产销售规模。2005年,民爆生产工业炸药53,726吨,工业雷管6,863万发,销售工业炸药53,792吨,工业雷管6,767万发,工业炸药和工业雷管的生产、销售量均比‚九五‛末翻了一番多,确保了我市民爆行业持续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4.坚持‚安全第一‛原则,全面开展专项整治。自2001年以来,我市对民爆生产企业的生产线、车间、危险品中转库、总库和销售企业民爆仓库进行了全面专项整治;5家民爆生产企业投入3,000多万元,搬迁农户几十家,撤除l万多平方米安全隐患工房,更换、新增消防、防雷等安全设备、设施;35个民爆销售企业自筹资金9,000多万元,分别对6座仓库原地改建、12座仓库异地重建、17座仓库局部整改,整改面达100%。通过整改全面提升了我市民爆企业的本质化安全水平,使我市民爆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率先达到国家规范要求,民爆生产企业第一批获得国防科工委安全生产许可。

5.坚持科学管理原则,建立健全安全监督管理机制。我市建立了8家民爆企业的23个生产场所和仓库重大危险源数据库,重新修订印发了《重庆市民用爆炸物品行业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预案》和《重庆市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编制了《重庆市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子预案),指导我市民爆企业按照事故(险情)分类,修订企业应急预案。

6.发挥协会作用,组织开展特种作业人员上岗资格培训。指导和帮助重庆市民爆行业协会成立了民爆培训中心,成为全国民爆行业中首家具有民爆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资质的协会。2004年,重庆市民爆管理办公室、重庆市民爆行业协会共同组织开展了民爆特种作业人员培训,973人取得特种作业培训证和上岗资格证。

(三)主要问题

1.本市生产企业核定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每年有相当一部分产品从市外计划购入,长途运输安全隐患多。

2.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小、散、低‛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抗市场风险能力弱,远远不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3.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生产企业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技师严重缺乏,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4.生产企业技术水平总体上相对较落后。生产设备陈旧,工艺技术和生产方式落后,连续化、自动化及监控水平低。

二、“十一五”发展形势展望

民爆行业是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性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民爆产品的需求将逐步增加。‚十一五‛时期,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我国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平稳、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西部大开发和重庆直辖将为重庆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重庆‚十一五‛规划的重点科技及建设项目将得到较好的实施,这为我市民爆行业提供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市年平均需用工业炸药12万吨,工业雷管2亿发,工业索类火工品2,000万米。同时,从民爆行业自身看,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贯彻实施,《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施行,民爆行业的管理和发展将发生积极而重大的变化,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民爆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将进一步深化,产品进一步 优化,科技含量高、环保型的民爆产品将占市场的主导地位;一些生产规模小,管理、装备水平低,工艺、产品落后的生产企业及经营理念陈旧,管理落后,仓储设施不符合要求,信誉度不高的企业将面临被兼并和出局;民爆市场和产品价格逐步放开,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将被打破,区域性、行业性的竞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十分激烈,民爆行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民爆企业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任务十分艰巨。民爆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深化改革,加强内部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延伸服务领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会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国防科工委‚十一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和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深化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推进结构布局优化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促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提升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企业经营模式,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规范完善的民爆市场体系。

(二)目标任务

1.依法管理,完善法制建设体系。根据《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制定出台《重庆市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办法》;制定、公告重庆市民爆销售企业行政许可办事指南;制定重庆市商业委员会民爆销售企业行政执法规范文书;加快建立完善重庆市民爆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和相关信息报送制度。

2.明确安全监管职责,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实行安全生产分级管理。重点落实民爆生产、销售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企业所在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对民爆生产、销售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及其监督管理职责。督促区县(自治县)民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等相关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为依法履行好监督管理职责创造条件。

3.强化安全管理,督促企业改善安全生产状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完善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十一五‛末,工业炸药、工业雷管等主要产品生产线基本实现连续化、自动化、规模化生产,强化安全监管手段,全面实现生产线、危险物品仓库安全远程电子监视监控,企业安全评价全部达到安全级。按照国防科工委文件精神和行业标准,严格控制危险工房、作业场所人员数量,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杜绝重大燃烧爆炸事故和多人伤亡事故,重伤率控制在O.2‰以下;轻伤率控制3‰以下,力争实现安全生产无重大死亡事故的目标;三废排放达标,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有效控制。

4.调整重组生产企业,择优扶强提高企业产能。‚十一五‛期间,不新增民爆生产企业。在产业布局上,重点扶持优势企业,鼓励优势企业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重组规模小、安全生产本质条件差的生产企业,通过调整重组,减少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为解决我市供需突出矛盾,鼓励企业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形式,逐步提高生产企业的产能。到‚十一五‛末,淘汰5条铵锑炸药生产线、4条落后乳化炸药生产线、1条火雷管生产线;新改扩(迁)建炸药生产线10条,改建、迁建雷管装填装配生产线5条。不再新增民爆生产企业,力争将现有民爆生产企业培育为2家,年产达到工业炸药12万吨、工业雷管1.5亿发,现场混装生产炸药10万吨的生产、配送、爆破作业一体化民爆集团。

5.加快技术改造更新,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的步伐,鼓励企业发展技术先进、性能优良、质量过硬、安全可靠、节能环保型产品,引进安全性能高的先进生产技术。2007年底,全部淘汰铵梯炸药和火雷管,重点发展乳化炸药、铵油炸药和毫秒延期电雷管、导爆管雷管等,发展低感度、散装、系列化的含水炸药和环保型高性能粉状包装炸药,到‚十一五‛末,达到炸药生产能力总量的80%以上。同时,积极做好新产品使用引导和宣传工作,帮助用户改变长期形成的使用习惯,使新产品、新技术得到及时推广应用。

6.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构建统一有序的市场体系。努力建立布局科学合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民爆市场体系,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现有民爆销售企业改革、调整和重组,支持销售企业延伸服务范围,发展销售配送、爆破服务,培育民爆销售大集团、大公司。按国防科工委要求,积极推进民爆销售企业调整重组,到‚十一五‛末,不再新增民爆销售企业,现有各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民爆销售企业不多于一个,力争现有民爆销售企业减少一半,促进民爆行业向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7.严格储存配送管理,控制新增危险源点。对储存量偏小的民用爆炸物品专用仓库,可通过改建、扩建或异地迁建的方式增容,原则上不再新增民爆物品专用仓库这一危险源,要通过加大配臵新型民爆物品专用运输车辆,进一步完善民爆物品配送管理体系,提高配送率。

8.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民爆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坚持‚质量为本、用户至上”,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过程控制,提高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在线质量监控能力,努力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满意的服务。逐步建立完善市级民爆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质量认证(简称IS0质量认证),积极推行民爆产品质量认证制度。明确各级民爆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依法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督促落实民爆产品质量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民爆企业质量监督员制度,坚持和督促落实民爆产品质量送检制度。

9.重视人才培养,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民爆行业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机制,引入民爆行业专业技术职务和技能等级岗位的竞争上岗机制。重视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增加人才培养投入。采取定向培养、委培学习、专题培训、岗位培训、技术等级培训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我市民爆行业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整体素质。到‚十一五‛末,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到在岗职工总数的15%以上,培育一支有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职工队伍。

10.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加强企业安全宣传和教育,‘大力倡导和创建现代企业安全文化,努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氛围。更新民爆企业安全观念,提高安全素质,规范安全行为,鼓励民爆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开展国内、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服务方式;指导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规范、规程和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安全行为规则,提升重庆民爆企业安全文化整体素质。

11.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提高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评价体系,.逐步推广安全体系认证制度,建立民爆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提高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制订和完善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对处臵重特大事故和突发事故的能力。

12.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充分发挥中介机构服务功能,深入开展政策和市场研究、信息咨询、技术论证、教育培训、成果推广等服务工作,使其为政府行政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撑,为规范市场秩序,改善市场环境,发挥应有的作用。

13.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继续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国外、市外同行业的信息交流和业务往来,组织企业赴国内外学习考察,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鼓励有条件的市内民爆企业将产品出口国外或到国外投资,建立我市民爆企业境外生产基地。

四、保障措施

(一)积极争取国防科工委的支持和市级相关部门的配合,调整增加我市民爆生产企业能力,满足本市对民爆产品的需求。

(二)依法严格审查民爆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条件,不符合条件的,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不予年审或不予换发安全生产、销售许可证。

(三)加大执法查处力度,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违反行业管理规章制度、违法组织生产销售的企业,严格依法查处;对发生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的企业,原则上不得恢复生产经营。

(四)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增加人才培养投入,合理安排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采取多种方式,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素质,确保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达到在岗职工总数的15%以上。

(五)进一步引导民用爆炸物品公司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和经营模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驾驭市场的能力。

工作动态

重庆市商委积极传达贯彻十七大精神

10月26日,市商委召开传达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会议。在家全体委领导,机关正副处、各支部书记,直属企事业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机关离退休总支各支部书记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秦文武主任主持。范光明副主任传达了十七大精神,秦文武主任传达了全市传达贯彻十七大精神电视电话会议,并就商贸流通系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进行了安排部署。(办公室)

各地商委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沙坪坝区商委将通过举办学习会、讨论会、演讲、讲座等形式,组织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开展学习活动,交流学习心得,努力把十七大报告学精学透。

铜梁县贸易局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加强党的建设,提高认识,扎实工作。

合川区商委一是要加强学习,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十七学习推动当前工作;二是要坚守职责,落实责任,加大对重大危险源的监管力度,保证不出安全事故;三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做好对重点人员的稳控工作,确保‚四无‛目标。

万州区商委一是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通过中心组、党员干部、全体职工三个层面,采取初学、深学、精学三种方式,及时、全面、准确、系统的学习十七大精神;二是将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与保安全、保稳定紧密结合,促进商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将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抓好业务工作相结合,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四是将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与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责任,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综合)

商务部在四方面支持重庆市加快城乡

商贸统筹发展

第一,支持重庆市商贸立法工作。

第二,支持重庆市加快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一是支持重庆市调整完善商贸流通产业综合发展‚十一五‛规划,并充实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等子规划,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二是继续支持重庆市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在核准‚双百市场工程‛项目和安排资金方面继续予以支持;三是支持重庆市发展社区商业;四是支持重庆市发展现代商业流通;五是帮助重庆市发展会展经济;六是积极支持重庆市传统服务业创新发展;七是积极支持重庆市运用开发性金融支持流通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八是积极支持重庆市商社集团跨区域购并,做强做大。

第三,支持重庆市加强农村商务信息服务。

第四,将重庆市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纳入部市合作,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城市机制。(办公室)

全国沐浴业人像摄影业交流会在渝召开

16-18日,全国沐浴业人像业交流会在渝召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商务部门,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交流了重庆、长沙、咸阳、济南、北京等地商务主管部门、有关协会和企业在推动沐浴、人像摄影业发展方面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考察了重庆富侨、哈曼皇宫、北海道、融侨半岛等洗浴企业和金夫人婚纱摄影企业,与会代表结合各地实际,针对我国沐浴业、人像摄影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就如何进一步促进其规范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餐饮处)

商务部姜增伟副部长在渝视察

10月17日上午,姜增伟副部长一行视察了天星桥街道社区商业中心、沙坪坝中心商圈商贸服务业发展情况,视察了沙坪坝区猪肉市场,了解猪肉质量安全及市场供应情况。

10月18日,姜部长一行视察了西彭新世纪超市、恒安百货、西彭世纪商业中心和白市驿重客隆超市,并察看了超市商品采购台帐和随附单,并随机抽查了路边商店和饭店。(综合)

商务部深夜检查永川生猪定点屠场

2007年10月18日晚,商务部工业建设司司长曹德荣率市、区商贸流通主管部门部门负责人检查了永川区肉类联合加工厂、青峰屠宰厂、跳石河肉食品加工厂等机械化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设施达标情况、从业资格证明等,并对生猪来源、宰前宰后的检疫检验情况、票证、进出厂台帐等资料进行了细致的查看,全程监督生猪从麻电、放血、脱毛、剖腹、劈半、整理内脏、实施检疫检验到出厂上市销售各环节操作情况。

他对该区生猪定点屠宰、猪肉专项整治工作成果表示了充分肯定:一是永川区生猪定点屠宰和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工作扎实;二是定点屠宰机械化程度较高,操作规范;三是检疫检验人员尽岗尽责,猪肉安全卫生,质量使人放心;四是基础工作做的扎实有效。

他要求:一是要对猪肉质量安全整治工作不能放松,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人民的生命健康负责;二是加大打击私屠滥宰、宰杀病死、注水猪肉的力度。三是加强对屠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尤其是要把好检疫检验这道关口,保证人民群众的用肉安全。(永川区商委)

大足县深入开展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一是由贸易局会同公安、卫生、工商、畜牧、农业、质监等部门,在龙岗、棠香、龙水分别进行街头宣传咨询活动3次,共提供咨询服务200人次;制作展板1个,横幅3条。

二是召开定点屠宰厂(场)负责人会议,按照要求将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了每个定点屠宰厂(场),全面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和质量安全承诺书。

三是及时向社会公布了举报投诉电话,安排了专人值班接听。四是组织5次共64人次对全县范围内特别是城乡结合部进行拉网式的检查和打击。

五是严格按照定点屠宰规划要求执行,坚决打击取缔非法屠宰场点,确保了县城100%,乡镇95%生猪进点屠宰率。(大足县经贸局)

荣昌县打造十大专业特色市场

助推经济发展

一是继续加大对西部饲料兽药市场、汇宇建材市场、丰谷农资市场等三个专业市场的扶持力度;

二是扶持和发展仔猪市场(双河镇)、禽苗市场(龙集镇)、夏布市场(盘龙镇)、蔬菜市场(吴家镇)、禽蛋市场(铜鼓镇)、条粉市场(河包镇)、陶器市场和兰草市场(安富镇)等七个特色市场;

三是鼓励建设农产品、畜产品、粮油、旧货等专业批发市场,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和辐射力。

四是完善镇级流通发展规划,延伸商品流通链条。做好边贸市场发展规划,形成‚市场+基地‛的良好格局,增强边贸镇的集聚和扩散效应。五是继续实施‚双建工程‛,活跃农村商业市场。稳固提升现有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不断扩大出口的品种和规模,培育壮大外贸出口企业。(荣昌县商委)

数字商贸

前三季度全市商贸流通产业运行情况

据统计,1—9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8.52亿元,同比增长17.2%,比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加快0.4个百分点。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城镇加快发展。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8.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2%,同比加快2.3个百分点,占全市的73.3%,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二是农村加快升温。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8%,同比加快1.4个百分点,其中100个重点中心镇商业服务业完成销售总额207.90亿元,增长21.6%,同比提高7.3个百分点,占农村市场的65%,成为县以下市场的主要载体。

三是‚一圈‛核心增长级作用突出。‚一小时经济圈‛23个区县预计实现社零总额951.14亿元,占全市总量的79.4%,比上半年又提高0.1个百分点,特别是主城几大成熟商圈的聚集效应明显,国庆黄金周零售总额增长51%。

四是各行业竞相发展。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社零总额1003.28亿元,增长17%,同比加快2.3个百分点;餐饮住宿业实现社零总额168.99亿元,增长20.7%,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拉动社零增长2.8个百分点,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占社零总额的比重达14.2%,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餐饮业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五是新的消费增长点正在涌现。食品类消费增长迅速,在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食品类实现零售额56.69亿元,增长37.4%。与住房相关的产品热销,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实现零售额46.98亿元,增长28.7%;家具类增长86%;建材及装潢材料类增长52.7%。高档消费继续升温,金银珠宝、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2.7%和32.2%。服装类消费较快增长,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服装、鞋帽及针纺织类实现零售额56.24亿元,增长25.7%。

六是会展节庆活动促进消费成效明显。共举办72个会展节庆活动,参展参会企业2.45万家,人员331万人次,成交(签约)额398亿元,拉动消费78亿元。(市场监测处)

1-3季度,重庆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

今年以来,在新老历史发展机遇的促进下,重庆经济社会进入了‚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的新阶段,整个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全市消费品市场购销活跃,发展明显加快,逐渐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一、消费品市场总体状况 1-3季度,全市消费品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8.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2%,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13.9%。其中:城市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8.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1%;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8%。

二、消费品市场运行特征

(一)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全市消费品市场在去年较快增长的平台上,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各月增幅稳步高走,呈现出高开高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从各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情况看,除1月份以外,其他各月增长速度都在16%以上,3月份更是达到了20.1%的高速增长。

(二)批发和零售业增长显著。1-3季度,重庆市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实现零售额1003.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0%,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3.7%,拉动零售总额增长14.2个百分点,成为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

1、限额以上企业领跑消费市场。随着城乡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对消费环境要求提高和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使大中型商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明显优势,各类大中型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连锁经营的专卖店、专业店遍地开花。1-3季度,全市新增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149家,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共实现零售额388.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5%,占批发和零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5.0%上升到38.7%,且呈持续上升之势。

2、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支撑消费品市场发展。重庆作为大农村大城市,限额以下商贸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支撑了全市消费品市场发展。1-3季度,限额以下商贸企业实现零售额614.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2%,占批发和零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1.3%。

(三)餐饮业增势强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市民的消费观念、消费主体、消费方式不断转变,给餐饮业带来无尽发展空间,成为全市消费品市场的重要组成。1-3季度,重庆市餐饮业继续快速发展,实现零售总额168.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7%,拉动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8个百分点。其中:星级住宿业和限额以上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1.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0%;星级以外住宿业和限额以下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37.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5%。

(四)市场销售热点明显。随着居民消费升级进程加速,住房、汽车、通讯电子、教育、旅游休闲成为主要消费点。据统计显示,1-3季度,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的零售商品销售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大商品类:一是吃的商品持续快速增长。物价的上涨,推动了食品、饮料、烟酒类持续快速增长,据统计,1-3季度食品、饮料、烟酒类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6.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4%,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个百分点。特别是粮油类商品因价格上涨因素带动销售额增长迅猛,实现零售额11.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7.1%。二是金银珠宝类和服装鞋帽类销售保持强劲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金银珠宝和各种服装等商品的购买力需求不断增强。1-3季度金银珠宝类和服装鞋帽类商品分别实现零售额7.00亿元和56.24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2.7%和25.7%。三是居民住房及其相关家居类商品的消费。1-3季度,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实现零售额6.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2.7%。家用电器和日用品类商品分别实现零售额46.98亿元和17.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7%和31.1%。四是汽车消费增长明显。随着汽车销售价格的大幅降低和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居民家庭个人购车消费明显增加。截至9月末,重庆每百户城市居民拥有家用汽车3.5辆,是上年同期的2倍。据对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统计,1-3季度全市汽车类实现零售额86.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2%,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个百分点。由此带动的石油及石油制品实现零售额32.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3%。

(五)一圈两翼联动发展。为更好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在深化总结‚三大经济区、四大工作板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重庆着力打造全市‚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以主城特大城市为内核的‚一小时经济圈‛,快速聚集各种资源要素,消费品市场发展快速;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两翼‛,消费品市场发展加快,呈现出‚一圈两翼‛联动发展的新格局。1-3季度,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火车头‛的一小时经济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1.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8%;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器‛的两翼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8%。其中:渝东北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9%;渝东南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6%。

三、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的原因

(一)城乡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随着重庆综合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1-3季度,重庆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一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2%;农村居民现金收入275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5%。收入的不断增加,使城乡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1-3季度,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支出分别为8118元和202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4%和13.7%,有效刺激消费品市场增长。

(二)物价上涨推动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今年以来,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持续上涨,1-3季度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明显上涨,从而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3个百分点。价格上涨显著的食品零售价格比上年同期增长11.6%,金银珠宝零售价格比上年同期增长5.1%,燃料零售价格比上年同期增长7.5%,建筑材料及五金电料零售价格比上年同期增长9.5%,成为拉动商品大类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三)居民消费环境不断改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的商业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商业业态升级和便民利民商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商业经营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一座座大型综合商厦不断涌现,一条条商业步行街、餐饮街、特色街等的建成,使购物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极大的刺激了居民消费欲望,成为全市消费品市场发速发展的一大动力。

(四)会展等特色经济拉动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近几年来,全市各种会展明显增加,使大量的人流涌入重庆,促进了全市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发展。据专家测算,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入是1,那么相关产业收入则为9。今年以来,全市先后举办了‚第 98 届中国日用百货商品交易会‛、‚2007年春季全国糖酒交易会‛和‚第十七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等全国性的大型会展,以及重庆第三届中国火锅美食文化节、生态旅游年、直辖十周年庆典等一系列会展活动,为我市消费品市场注入了活力,成为拉动全市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的新的动力。(重庆公众信息网)

简讯8则

近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厨师节会上,我市鑫茂大酒楼总经理郑朝静以及陶然居的郑展智、顺风123的邢亮、菜香源的张铭、凯香龙的陈友健、统景温泉渡假村的童琪、油大行餐饮公司的夏驿荣荣获2007‚中华金厨奖‛。我满店香食府制作的巴山羊排、鸡汁赛鲍鱼获得由中国烹饪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中餐技能创新大赛金牌,鱼跃龙门、巴渝仔排获得第二届全国中餐技能创新大赛银牌。(餐饮处)

近日,市商委邀请市法制办有关专家对委机关具有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的业务处室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这次培训主要从行政执法理念、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依据、行政执法管辖、行政执法行为、行政执法程序、行政执法责任、行政执法监督、行政执法赔偿、行政执法文书等10个方面进行。通过培训,大家普遍认为受到了一次依法行政的学习和教育,加强了依法行政意识,增强了执法观念。(政策法规处)

1-9月,市商委扶贫集团已完成扶贫捐赠资金277万元,捐物折价52.5万元。(市场处)

前三季度,全市拍卖企业达到92家(今年新增8家),举办拍卖会937场,成交额653400.94万元。(特商处)

1-9月,全市纳入统计的28家重点商品市场累计实现交易额601.5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86%。其中:日用品类227.2亿元、农副产品类109.76亿元、生产资料类264.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44%、17.62%和22.67%。(市场处)

前不久,重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平医药物流中心在沙坪坝区上桥正式启动。该项目占地38亩,仓库总建筑面积2.69万平方米,总投资1.96亿元。项目设计年出库量40亿,平均储存约12万箱。预计日出库峰值8000箱,日处理订单2700张。(沙坪坝区商委)

最近,渝中区成立果品行业协会。该协会作为联系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桥梁,有利于促进农村果品生产基地、加工、包装、贮运、流通等环节密切联合,提高果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推进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渝中区商委)

近日,杨家坪直港美食街芭芭啦休闲会所开业,该休闲会所营业面积3000多平方米,总投资1000万元,集商务、休闲、娱乐、保健、沐浴等一体,按照三星级标准打造,是杨家坪地区目前档次较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休闲、娱乐中心。(九龙坡区商委)

报摘

海零售物业挖掘寸金之地

为了满足日渐增长的租赁需求,上海市中心区的零售物业正各显神通,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挖掘非传统区的一些历史老建筑,开辟新商铺,获取更高租金回报。

据仲量联行最新发布的第三季度研究报告显示,三季度上海主要购物中心租金为41元/平方米〃天,环比增加4.7%,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1.4%,空臵率下降为6.21%。

加大对地下层的利用

据报告显示,为了缓解优质零售物业供应紧缺,南京西路沿线项目的空臵率已经达到历史最低水平,而业主们正设法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使其收益最大化。由于本来都是满租,业主们只能从现有租客调整或者地下空间上花心思。近期,位于中信泰富的原星巴克铺位,现已让位给万宝龙作为其全球旗舰店,WAGAS咖啡则再让位给星巴克,自家转为在户外露天位臵。恒隆广场看上了原本作为员工餐厅的地下一层,将开出一家钟表廊。上海商城则计划最大化利用其地下空间来创造更多的商业空间。

同时,一些相对小型的项目也正通过扩建的方式来扩大其可租用面积。例如位于南京西路、茂名路口的通利大厦原先仅有两层高,定位为中高端商铺,近期已宣布将在原有基础上加盖三层,并预计于2008年5月完工。

硬件升级并调整租户

另一个零售市场的热点区域是浦东的张杨路商圈。随着浦西的两大主要商圈——南京路沿线及淮海路沿线已经逐渐完成了其作为市中心高端商铺的转型,张杨路沿线也开始呈现这一趋势。比如华润时代广场近期正在进行定位提升,并已开始将其租户组成向奢侈品牌调整。通过引入包括Gucci、Trussardi、卡地亚在内的主要商户,华润时代广场已明确了同其他奢侈品购物商场竞争的目标,其租金水平也有明显提升,目前其底层商铺租金为3美元/平方米〃天,而之前该项目底层租金为2-3美元/平方米〃天。业主也表示将根据新租户的要求进行硬件升级,预计在明年一季度左右,这些新租户将全面开张迎客。

仲量联行中国区董事商铺部总监柯磊森告诉记者,附近的新梅联合广场虽然也在不断调整租户,但是受制于新梅自身单层面积较小,因此会影响品牌的入驻考虑。就该区域供应量而言,虽然目前张杨路商圈其他零售物业还没有大规模的品牌提升计划,但鄂尔多斯的上海湾外立面建设已完工,将成为区域内的新的供应来源。

非传统区发掘老建筑

柯磊森称,随着过去几年中进入上海的零售商不断增多,许多高端零售商们已开始将其目光转向那些位于非传统商业区。当地的一些具有一定历史背景、文化或内涵,独具风格的建筑,正被经过改造,营造出新的购物体验。

位于虹口区沙泾路上建于1933年的老建筑,原来是一个屠宰场,已经被成功改造成一个时尚而富有设计感的高端商业地产,并命名为‚1933‛。改造后的项目包括写字楼、零售商铺,目前已引进的租户主要以餐饮、时尚品牌为主。由于楼层和位臵差别较大,租金价格也从60美分-4美元/平方米〃天不等。项目外庭还设计了一个大型的露天休闲广场,成为娱乐活动的场地。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当地政府对此类项目提供了大力扶持,比如在这一项目的周边1.1平方公里内,为提升区域商业氛围还增建了诸多新的配套设施。而这一做法正被越来越多的区域接受和认可。(摘自《中国商报》)“拍脑袋”VS“保守” 中外零售企业差距多大?

黄光裕这边还在嘲讽百思买‚幼稚‛,那边阻击百思买的鹏润电器却悄然歇业;百思买在上海的第一家店则有望位列全球门店营业额50强;家乐福已无可争辩的成为中国最大的大卖场公司;B&Q百安居现已成为中国家装建材超市的第一品牌……

以加速度发展的中国零售业似乎正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一方面,‚中国零售业要坚持走自己的发展之路‛之类的观点正在遭受愈来愈强烈的臵疑;而另一方面,搬来外资零售企业种种‚独门秘诀‛的国内零售企业遭遇挫败的亦不在少数。

中国零售业同国外零售业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国外零售业的运作方式是否真不值得借鉴?又如何借鉴?同时在中国和美国两地一起运作的零售品牌咨询公司GRID2格立图咨询公司(上海)总经理、董事傅显仁日前接受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藉与国内外零售业客户的不同经历纵析上述难题。

以‚短跑‛方式‚长跑‛?

对于中外零售业的不同,五星电器总裁汪建国曾说,中国的家电连锁是以‚短跑‛的方式‚长跑‛。接触过许多不同国家和地区零售商的傅显仁亦认为,这恰恰可以合适地描述整个中外零售业的不同。

通过服务国内外零售业客户的不同经历,傅显仁认为,中外零售企业从经营者到股东心态的不同,是影响他们在这个行业愿意坚持走多远、追求眼前的利益还是长远的回报的根源所在。由此导致哪怕进入一个新商圈抑或开出一家新门店的方式都会具有很大差异。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国内特有的零售企业发展生态环境。‛而国内零售企业为何热衷于‚短跑‛呢?傅显仁将此归结为‚抢机会‛。‚中国的市场太大,经济增长太快,企业一年翻两番的例子太多,这让中国零售业的CEO们不能不动心,因此害怕按部就班的作业会使自己在经济高速成长的过程中失去做大的机会。‛

事实上,中国零售企业从创立第一天开始,就面临着‚速度‛的压力。傅显仁说,中国迈步现代零售业只有30年的历史,而这30年的头20年,市场空白很多,先进入者就是赢家;而近十年来,‚人多(企业多)地少‛成了又一个压力,占先机者才能成赢家;再加上市场环境多变,更让中国零售企业‚快‛字当头——‚短跑‛的快速正是国内零售商追求的效果。

因此,中国的经营者通常会采取变通的措施,诸如市场报告、可行性评估等等。他们所追求的也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年开工,当年开业,当年盈利‛。

国外零售业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基于完全不同的经历和环境,思考的角度也完全不同。傅显仁告诉记者,外企的死板在中国常会被当作笑柄。同样是开店,国外零售业者会长时间做审慎的研究,为了打响品牌而站在战略面来思考各个层面的问题。表面上看来外国的零售企业非常保守,很少快速地去做某个大型项目,不懂‚拍脑袋‛的变通。事实上,他们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打品牌,按部就班——完整的市场调查报告、投资分析、市场可行性报告一个都不能少,而且一再挑战其中发现的问题,很有逻辑、很审慎地打造核心竞争力,绝不马虎。

此外,国外零售业者更看重长期的投资回报,如IRR(内部投资报酬率)。一般来说,国外零售企业可以忍受三年的亏损来培养一个商圈,以实现长期盈利的目的。他们通常对某个市场或门店的经营有着长期的投资策略,擅用长期的投资工具如IRR来评估投资回报,因而对一个商业网点的投资通常会付出很扎实的努力经营过程。

在格立图咨询看来,国外零售业不是通常人所认为的‚口袋深‛,而恰恰是国外零售业者眼光长远的明证。‚他们有清楚明晰的投资策略,一切都在预算范围之内,倘若超出预算而又无力改善,口袋再深也要撤,欧倍德撤出中国就是这个道理。‛傅显仁说。

‚抢字当头‛并不是抢业态

要‚快‛必然就要‚抢‛。国内零售业者要抢的地方很多,业态要抢先、好店址太抢手、人才更要抢夺、时间当然分秒必抢、好商品哪能不抢……

在GRID2格立图咨询打造出定位高端的进口食品超市上海城市超市后,由于他们在经营上取得的很大突破并得到商务部的推崇,格立图咨询发现国内不少零售企业也开始涉足经营进口食品超市。同样,国内不少零售企业通常都以类似的市场空白业态为立项元素,开出定位同质的卖场超市,进而遭受失败。

不可否认,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由于零售市场不够成熟,有着许多空白,抢先开出新业态往往更容易成功,但在零售业全面开放几年后,尤其是在较早开放的国内一线城市,很难见到这样的‚侥幸‛。

‚外资零售企业在决定进入一个市场时,并不会因为是当地市场的新业态而刻意抢时间,而是先对业态、对市场环境进行细致的调研,再有步骤地开始新市场的拓展。其时间表就能显现其先期研究的认真度。‛傅显仁如是说。

以百安居进入台湾市场为例,首当其冲的工作就是市场调研。台湾的每个家庭在家装建材DIY方面的支出约为每年385美元,台湾有500多万个家庭,那么整个市场差不多是20亿美元。而当时台湾还没有‚家装建材中心‛的概念,如果在重要的城市设立据点,那么未来3到5年拿下10%的市场份额是比较可行的。因此,百安居计划3到5年内开10家店,销售收入达到每年2亿美元。

不可否认,‚抢业态‛本质上完全吻合‚retail is change‛的理念,即零售业必须不断地创新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创新是有风险的,必须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创新,才能保证创新能够被消费者认同,才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这也就是外资零售业慢条斯理的原因所在,而外资零售企业的品牌也让消费者感到更加扎实,更值得信赖。反观国内零售企业的那些创新却常常很难有此‚幸运‛。

拍脑袋还是打品牌

国内零售企业的速度的确让外资零售同行傻眼。傅显仁告诉记者,在国内的设计项目通常能争取到三个月的作业时间已经非常难得,更有客户第一次接触后就要求一周内出设计图,甚至1个月内连门店也要装修完成的都不在少数。

而国外零售商会用很多的时间用于一个项目的启动,比如世界第二大书店Borders的新一代门店设计项目,从项目启动会议到完成第一家店长达7个月;用6个月为台湾HOLA打造新门店系统已经创造之前的新纪录。

国内零售业主对此的解释是出于房租的压力。对国内零售企业而言,动辄数万、数十万一个月的租金,加上筹备期的人力成本等等,晚开店一个月,意味着少一个月的收入、浪费一个月的租金、多一个月的人力成本……因此,国内零售企业一般不会有很长的筹备期,由决策到实施的时间都很短,三到六个月很常见,更有甚者,把三年的事情浓缩在两个月内做完,一个新门店或甚至新项目的基本概念在仓促间便可实施完成。

其实,外资零售企业也遭遇同样的压力,甚至更重,其开店费用通常是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国内零售企业。一个项目是几十甚至上百年的事情,同样的逻辑放到一个门店,少说也是十年、二十年,早一个月或晚一个月开业,不过是总时间的1/120甚至1/240。如果为了节约这点时间成本而将不到位的团队、不完美的商品、不完美的门店形象呈献给消费者,那么,将来再去弥补消费者不良印象的代价必然远远超过这一个月的费用成本。‚顶多是不到1/100的损失,换来的却是更好的品牌效应和更丰厚的回报。‛这就是外资零售企业的逻辑。

‚遗憾的是,国内零售企业往往细致不下去。‛傅显仁直言,其实惊人的速度很多来自于决策过程的简化,‚拍脑袋‛为主,因此,品牌这个建立在策略和科学思考基础上的产物,自然也就被简化。随着开拓新门店变得越来越不易,好的店址无不是被抢得天昏地暗:看哪个地方没人开店,就见缝插针。某个地方人流量挺大,感觉不错,就开下去了,地貌不好、‚三流两口‛(人流、商流、物流、出口、入口)不畅也照拿不误,惟一的理由就因为它在闹市。近年来,国内零售企业跑马圈地近乎疯狂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因为害怕地盘被竞争对手抢走而只好‚拍脑袋快速决策‛。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零售企业一直抱怨那些商业地产商崇洋媚外,不支持国内品牌或企业。通常,与外资同行竞争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地产商太偏向外资企业——给外资同行便宜,给本土零售商则很贵;另一种则是地产商见钱眼开,外资同行出得起更高的价钱,当然就给外资企业。

其实,站在地产商的角度,倾向外资零售企业带来的高收益是再自然不过的市场选择。虽然地产商给外资企业的地价更便宜,但外资企业的品牌可以经营盘活整个商圈,地产商整体获利会更大。此外,外企详尽的调研,让地产商也比较容易信任其长期的经营和获利能力,这能保障地产商长久稳定的高收益。而地产商只需要店址在逻辑上符合外资企业开店的原则。

面对这种竞争,中国零售企业通常是在选址之前缺乏规划,对于究竟能出多大成本来抢点缺少有力依据,只好全凭感觉,很多条件良好的商业网点资源因此被外资同行企业抢走。

此外,国外零售企业人才选择标准与国内企业也存在不同。人才的缺乏是国内零售企业普遍抱怨的难题。只要闻听某人对这个行业比较熟,就会想尽办法挖角请其来做经理人。说到抢人才,外资零售企业虽然也是如此,但他们在中国一般不会盲目去争抢业内最热门、名气最响的所谓高手,而是争抢更能支持、响应、落实其事业概念的人才。‚外资零售企业并没有盯着行业经验找人,他们找的是适合自己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而人才的选择面自然宽泛很多,外企因此能找到更多的他们需要的人才。‛

事实上,中外零售企业真正的不同可能从第一步就已开始。一些国际零售巨头创始人的人格特质都很相似,都是非常的坚持,非常的执着,他们把零售业当作毕生的事业,十年、二十年甚至终生都在为之努力的拼搏。

中国零售企业的创立呢?GRID2格立图咨询称,如百联集团,来自于合并;多数国有零售集团的拥有者只是国资委;像国美黄光裕、苏宁张近东这样从自己的热情开始萌发开创的零售企业,多数规模还不大。其中许多国内零售企业的创立是因为在别的行业已经获得了成功,由于看到零售业的商机才转而投资零售业的。‚因此,可以说国内零售企业从创业开始的梦想和驱动力很多就来自于‘赚钱’。‛

建立一个在独特价值观基础上的品牌,是国内多数零售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惟有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理念,坚定不移地把理念透过品牌机制落实到企业的每个岗位上,才能真正让零售企业建立自身发展的优势,中国零售业才能真正长跑起来。而建立统一的价值观,不是随意‚拍脑袋‛就能推进的,恰恰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这也正是外企打品牌的过程。(摘自《中国商报》)

城乡市场同步增长繁荣活跃

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21.3%提高到2006年的30.2%,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25个百分点提高到 4.1个百分点。城乡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差距也逐渐缩小,由2002年的7.7个百分点缩小到2006年的1.7个百分点。近日开业的广西花鸟交易市场内,一位姑娘正在为顾客插花。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商品交易市场已成为我国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重要集散地和价格信息发源地。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宏观调控措施的积极作用下,商品市场供应充裕,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新型流通方式快速发展。国内市场呈现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态势,保持着繁荣活跃的景象。

商品供应日益丰富,供求结构趋于合理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供应市场的商品品种、数量增多,质量档次明显提高。市场上吃穿用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品种更加丰富多彩,极大地满足了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几年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取得了丰硕成果,市场有效供给不断增加,买方市场占主导地位的市场格局已得到确立,消费者在购物消费方面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以手机、计算机为代表的IT商品,方便居民出行的汽车,用于改善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的住房装饰商品、家用电器等商品大量增加,使市场商品供求结构趋于合理。

据商务部对600种商品市场供求排队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全部商品的比重由2002年的12.0%提高到2006年的28.7%;而供过于求的商品由88.0%下降到71.3%,长时间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已经消失。市场供求状况的根本改变,推动了我国商品市场格局由生产销售者占主导地位转向由消费者占主导地位。

城乡市场开拓成效显著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消费品市场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2年的4813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6410亿元,年均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

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增强了农民的购买能力,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明显加快,城乡之间消费增幅的差距不断缩小。2006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1543亿元,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4867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64.3%和48.4%,年均增速分别为13.2%和10.4%。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21.3%提高到2006年的30.2%,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2.5个百分点提高到4.1个百分点。与上年增幅相比,城乡市场消费品零售额的差距也逐渐缩小,由2002年的7.7个百分点缩小到2006年的1.7个百分点,表明城市消费一头热的状况正在逐步改变,呈现出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共同繁荣的可喜局面。

消费热点不断涌现,贡献率提高

近几年来,以体现提升生活质量的汽车、住宅、通讯等为主的消费热点基本形成,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的商品,也就是居民消费中扩张最快的一些新兴领域主要集中在:以移动通讯和信息为代表的通讯信息消费;以私人汽车为代表的交通消费;与住房相关的商品消费;以教育、旅游为代表的精神文化消费。2003年—2006年,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23类主要商品零售额中,年均增速最快的是汽车类(52.3%)、通讯器材类(50.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28.9%)、家电、音像器材类(18.3%)和金银珠宝类(17.4%)。2006年对零售额贡献率最高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石油及制品类(29.3%)、汽车类(22.9%)和食品饮料烟酒类(11.4%)。一些新型高科技产品、消费比重不大的升级消费品,已逐渐成为市场新宠。如家电和音像器材、金银珠宝、通讯器材等对市场销售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2%、2.7%和1.9%。

市场调控能力增强,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市场调控能力大大增强。由于国内市场供求总体稳定,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及时有效的调控能力和消费者对市场短期波动的承受能力增强,使市场运行活跃而稳定。

市场运行平稳,波幅减小。平稳是近年来市场运行的主要特征,2003年—2006年4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最高的2006年(13.7%),与最低的2003年(9.1%),增幅落差为4.6个百分点,月度之间的增长率仅在1个百分点之内上下波动,表明市场运行的稳定性趋好。

居民消费心理趋于成熟,消费行为更加理性。过去几年,国家深化了住房、医疗、教育等多项改革,强化了居民的支出预期,但由于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提高了居民的抗风险能力和对市场变化的经济承受力。消费者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成熟和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各项改革带来的支出压力,量入为出,理性消费,对商品的消费量稳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品零售额由2002年的3761元增加到2006年的5833元,增加2072元,年均增长11.6%。

流通大中型企业领跑市场

从行业结构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由2002年的4092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64326亿元,年均增长1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由5547亿元增加到10346亿元,年均增长16.9%。从增量上看,批发和零售业与零售总额同步增长,2006年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8%,拉动零售总额增长11.5个百分点,成为市场商品销售的主体。

大中型企业商品销售增长仍居领先地位。在几年的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规模大、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它们充分发挥规模大、环境优、信誉好的优势,成为城乡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首选消费场所,在竞争中领跑消费品市场。2006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商品销售额109883亿元,占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49.3%提高到55.8%,在市场中仍居于领先地位。

餐饮消费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创新,居民外出就餐、亲友团聚的次数增加。加之社会上各种类型的公务、商务活动频繁,国内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直接拉动了餐饮市场的商品销售。餐饮业零售额一路走高,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格局,呈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销售局面,在零售总额中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2006年,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6.4%,对市场起到较大的拉动作用,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11.5%提高到2006年的13.5%,提高2个百分点。流通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并深化了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快了市场建设步伐。商业经营形式发生巨大变革,多种业态共同发展。几年来,专卖店、专业店、超级市场、便利店、百货店、折扣店等各种业态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均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其中专卖店和专业店显示出较强的增长势头,大卖场已成为国内零售市场的主力业态。作为现代流通手段之一的连锁经营成为商业企业采用的主要经营组织方式,连锁商业从少到多、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2006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和餐饮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5%提高到14.5%。营销手段的多样化,零售业态的日益完善,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消费者购物更加方便、快捷。

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得到不断完善。为了改变广大农村消费者长期以来购物难的问题,商务部在2005年开始了以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为主要内容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试点工作,2006年又启动了重点建设100家现代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100家大型产品流通企业的‚双百工程‛。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不断得到完善,并进入全面加速发展阶段。据统计,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以来,全国已累计建设连锁化的农家店12万个,使14亿农民受益,扩大农村消费400亿元左右。市场建设加快,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商品交易市场已成为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重要集散地和价格信息发源地,在活跃商品流通、方便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底,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达3876个,比2002年增加618个。成交额10亿元以上的市场有743个,比2002年增加486个,成交额占全部亿元市场成交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52.2%提高到2006年的75.5%。

国内消费品市场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诸多有利因素。首先,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国内市场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扩大内需、优化消费环境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为释放消费潜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国内市场的加速发展给予了政策的推动。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加快,购买力得到明显提高,对消费的拉动力增强。四是充足的商品供应保证了居民多样性的需求,商品价格的稳定与质量的提高,为消费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摘自《经济日报》

商务天气预报‛开辟了一条为民服务之路 去年10月末,媒体报道了一则新闻,我国陕西某地芹菜收购价格跌至每斤0.08元,不足以弥补收割费,菜农开着拖拉机绞碎芹菜,埋在地里。而与此同时,深圳市芹菜批发价格每斤1.6元,海口1.5元,东南部城市平均每斤0.8元左右。发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产前,农民以上年行情决定当年的生产,去年该地区芹菜播种面积比前一年翻番;产后,供销衔接信息不畅,区域性供需矛盾突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但市场信息滞后、失真和不对称性,削弱了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主体行为盲目趋同、商品供求失衡等问题。商务部清醒地意识到市场信息对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重要作用,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创办‚商务天气预报‛,发布商品市场信息,提供公共信息服务。

‚商务天气预报‛是商务部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发布信息的窗口,历时3年基本建成。它包括8大类、527小类指标,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和特殊内贸行业4个直接监测系统,社会信息搜集、专项调查和专家评估3个间接监测系统,以及信息储存系统——全国商品流通数据库,信息发布系统——‚商务天气预报‛。目前,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有直接监测样本企业1.5万多家,直接监测市场价格和销售的单品240多个,样本企业涉及批发、零售、餐饮、旅馆、美容美发等22个流通行业。监测的地市占地市总量的97%,监测的县市占市县总量的35%。今年以来,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平均每月采集信息140多万条,发布信息1.1万多条。商务部建立了绩效考核、奖励、培训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力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全方位、多渠道发布市场信息,实属一大便民举措。商务部充分利用报纸的方便阅读、网络的巨大容量、电视的生动形象、广播的覆盖面大等优势,通过多种形式,把商品市场信息向社会广泛传播,并取了一个颇有寓意的名字——‚商务天气预报‛。发布内容涵盖商品动态分析、预测预警、价格走势、热销排行、订单库存、指数指标、经济要闻等。本报开辟了‚商务天气预报‛专栏,每周定期刊登食用农产品和工业消费品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市场信息。商务部依托政府网站建立了网络版‚商务天气预报‛,以一托三,即在商务部统一平台上,建立部、省市、地市3级‚商务天气预报‛,信息容量和发布时间不受时空限制,还方便读者下载。自去年5月创建以来,网络版‚商务天气预报‛发布信息10多万条,其中,消费品市场信息4万多条,生产资料市场信息3万多条,市场综合类信息3万多条。‚商务天气预报‛被社会媒体广为转播。‚商务天气预报‛在本报发布后,转载引用其市场信息的网站约230家,其中政府网站近80家,综合性网站20多家,涉农网站近130家。另据初步统计,转载引用商务部‚商务天气预报‛网络版的网站有356家,报纸有25家,电视台有20多家。

关注‚商务天气预报‛的人越来越多。据了解,网络版‚商务天气预报‛平均日访问量从最初的几千次增加到目前的700万至800万次,今年8月30日突破了890万次,是去年的最高点190万次的4.7倍。‚商务天气预报‛发布的现货数据直接采集于企业,大到汽车、石油,小到米、面、油、盐,细微的有单品价格,综合的有指数,不同的人群各取所需,因此广受好评。河北省物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称:商务部门在向企业‚要数据‛的同时,给企业反馈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企业可免费查询钢材、煤炭等多种物资最新价格走势,并参考这些数据进行决策。长沙马王堆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在网上留言:前两个月,长沙市香菜供应紧缺,每公斤由9元涨至17元,企业通过‚商务天气预报‛得知永州和怀化市场有香菜供货的信息,而且价格相对较低,便很快联系到当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采购货源,获得了较高的收益。洛阳市王府井百货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冬今春,受暖冬影响,洛阳气候异常,企业通过‚商务天气预报‛了解到暖冬会导致春季过早来临,夏季服装销售将是今后市场主流,企业对换季产品拿出了应对方案,研究市场走向,将色彩艳丽的新款夏装提前投放市场,销路很好,服装类销售同比增长35%以上。山西太原唐久超市有限公司表示,本报刊登的‚商务天气预报‛为超市运营提供了非常专业的参考资料,为公司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山东一位观众评价‚商务天气预报‛:数字加曲线的形式让观众可以更直接地掌握各方面的情况,对比上调、下降的比例,再经过专业人士的分析和讲解,让大家能了解到价格涨跌的原因,是一个很好的预报。

扩大山东居民消费需求研究 篇6

关键词:消费需求;消费结构;居民收入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山东省居民的消费需求在不断扩大,但是受到收入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山东省居民的消费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还有很大的消费潜力。因此,对扩大山东省居民消费需求的研究,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现实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山东省居民消费需求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社会经济实现了发展,居民消费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逐渐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居民收入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日益改善,居民消费需求水平快速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本文将选取2001年—2010年山东统计年鉴数据来分析山东省居民十年来消费需求变化情况和特点。

(一)山东省居民消费水平分析。2001年以来,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得到了快速增长,从2001年的7101.08元扩大到2010年的19945.83元,2010年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为2001年的2.8倍,年均增长20.1%。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山东省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2010年是2001年的1.5倍,年均增长16.6%;平均每人全年生活消费支出2010年比2001年增长2902.23元,年均增长16.9%。

(二)山东省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山东省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衣着、居住占据了较大的支出份额,将近60%。其中,城镇居民衣食住三项支出占比从2001年的57.58%上升到2010年的61.23%,处于增长趋势;农村居民衣食住三项支出占比从2001年的62.24%下降到2010年的58.3%,处于下降趋势。城镇居民三项支出增加的主要因素在于食品和居住项目,衣着占比在下降。

二、山东省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山东省经济十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各省份第三位。但是,经济发展并没有相应拉动居民消费的增加,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消费倾向不高,都影响了居民总体消费需求的提高。影响山东省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较低,阻碍了消费需求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严重阻碍了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提高,也制约了经济社会化的健康发展。其次,消费结构不均衡,限制了其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总体来看,居民消费结构并不是十分优化,存在不均衡现象。然后,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较为落后,阻碍了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提高。消费的理念和习惯是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表现,消费理念和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外部环境很大的影响。最后,收入分配不平衡,导致消费需求倾向下降。

三、扩大山东省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居民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国民经济健康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近十年来,山东省居民消费面临着消费倾向下降、消费水平层次底下、居民消费意愿不足、消费需求发展缓慢等现象,严重阻碍了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制约了山东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因此,要建立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增强居民持久消费能力。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关于扩大山东省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第一,建立居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建立居民增收长效机制重点在于农村。要积极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发挥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时,要兼顾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第二,优化升级居民消费结构。需要优化升级居民消费结构,加大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支出份额,从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未来需要继续促进汽车产业发展,降低汽车销售价格,实施汽车下乡补贴政策,促进通讯设备产业发展,增大居民消费需求。改革教育体制,扩大免费义务教育范围,实施高水平大学教育,加大对学前教育和技术培训教育的投入力度;促进娱乐业发展,丰富居民业余生活,提高文化娱乐需求,从而扭转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下降局面。第三,培育良好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要培育居民良好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摒弃只重储蓄而忽视消费的理念,培养居民对高品质、高质量产品的消费需求,具备一定的品牌意识;改变攀比、烟酒、赌博、人情等不良消费习惯,培养健康、合理的消费需求。第四,调节收入差距,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要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要打破部分行业垄断体制,平衡行业发展,制定行业收入分配指导办法,完善行业间工资总额和标准调控政策。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居民收入分配,逐步提高农民工工资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制定扶持农民工资上涨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保障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快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完善农村福利政策,改革农村产权制度。要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打击整治非法收入,遏制腐败蔓延,制止灰色收入,完善社会收入环境,建立合理收入分配制度。第五,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制。要完善公共服务制度,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比重,扩大公共服务范围,保障公共服务质量,推进均等化公共服务。要加快建立覆盖面广、层次多、投入大、可持续性强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要重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投入比例,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民纳入到城市保障体系中,统一社会保障标准,取消社会保障地域限制,缩小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社会保障差距,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贫困标准,加大对城乡低收入阶层保障力度。要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调整教育发展格局,鼓励民办教育和技术培训教育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建设一批高水平一流高校,扩大学前教育规模,完善教育配套设施,加大对农村教育倾斜力度,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培育高水平教育人才,促进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四、结论

本文基于对山东省经济发展及经济结构的调研,搜集了山东省统计年鉴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十年来山东省居民消费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山东省居民消费现状,找到了影响山东省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扩大山东省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政策研究 篇7

关键词:农村,消费需求,制约因素,政策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方向和速度逐渐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同时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是保证居民消费需求的关键。近几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人均消费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从总体来看全国的人均消费需求状况已经达到了有效的水平, 但是从农村消费需求状况来看, 中国农村目前仍处于消费需求不足阶段,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消费预期、消费信贷、消费环境等因素都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使之与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差距明显。为了扩大目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本文主要就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状况进行分析, 找出问题所在, 并为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一、中国目前的消费需求现状

(一) 消费结构变化缓慢

消费结构是指某项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随着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农村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 消费结构逐步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向着逐渐降低生存消费比重、不断提高享受和发展性消费比重变化, 基本生存资料中的食品支出比重逐渐下降, 其他享受和发展性消费支出比重不断提高, 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 保险服务性支出到2009年达到283.5亿元, 另外, 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的支出比重稳步提高。2010年, 农村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23.18%。虽然农村居民消费逐渐升级, 但升级速度在逐年减缓, 且与城镇居民相比, 消费水平差异进一步扩大。

(二) 消费方式单一

在城乡流动过程中, 农村的消费方式虽然逐步贴近城市由过去的低生存消费转向享受性消费, 但是旧时期的消费方式依然大量存在, 由于大多农村地区距城市较远, 农民不会采取类似城市的购物方式, 同时大量的农民还是以种田饲养家畜为主要生活方式, 因此对于消费的需求较低, 所能使用的消费方式大多是在定期的“集市”中来获取自己生活的必需品。由于农村的生活条件差、硬件设施不齐全导致其消费方式单一, 这对农村消费需求造成了相对的影响。

资料来源:2011年国家统计数据库。

二、扩大农村消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较快增长, 尤其是2003年以后GDP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10%以上, 但应该看到, 中国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 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拉动, 出口、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呈下降趋势。2000—2010年, 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由65.1%下降到36.8%, 拉动率由3.8个百分点下降到5.5个百分点。同时, 在最终消费中, 居民消费支出比重则趋于下降, 由77.2%下降到57.3%, 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作用渐弱。

目前, 这种主要由投资、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中国经济增长过热、经济结构失衡, 人民没有分享到经济增长应有的成果, 因此,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而目前中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作用渐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 而消费水平较为低下, 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严重抑制了消费总需求的扩张。因此, 研究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及政策选择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资料来源:2011年国家统计数据库。

三、制约农村消费需求的因素

(一)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从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来看, 消费是由收入唯一决定的, 随着各种收入的增加, 消费也将增加, 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 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是农产品的出售和劳务收入, 这些收入的增长速度并不快, 这是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原因。尽管全国加大了对农业的补贴力度, 但农民消费能力仍受到很大制约, 一方面, 农村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 产品附加值低, 农民从中获利较少;另一方面, 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再次, 失地农民数量较多, 无社会保障,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由于中国农村居民受其收入水平并不高的影响, 与他们的物质消费饱和还存在一段距离, 这也意味着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从下页图1可以看出, 城镇居民收入从1978—2010年差距逐年增加。

(二) 农民收入预期和消费预期

持久收入的消费理论支出,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是由持久收入决定的。由于农村市场风险性大, 农民生产的物品不是完全依据市场周期性的变换, 导致农民务工工资的收入来源相对不稳定, 所以农民只能将增长缓慢的家庭经营收入视为持久性收入, 而将务工工资收入暂时储存起来。因此储蓄倾向提高便会带来平均消费倾向的降低, 进而加剧了农村居民消费率的下降。

(三) 农村居民消费信贷

中国农村的的金融体系不健全, 消费信贷环境缺乏也造成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降低。首先, 农村银行机构数目少、贷款权利小、种类少、放贷额度也小, 因此不能满足农民的消费信贷需求。其次, 银行贷款条件高, 发放贷款时限制的条件苛刻、手续烦琐, 也难以使得农民选择消费信贷方式。最后, 在农村地区对于消费贷款宣传不够, 农民认知率低, 同时国家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 影响了农村消费贷款业务的拓展。因此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客观上造成了农民消费的流动性约束, 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

资料来源:2011年国家统计数据库。

(四) 农村居民消费环境

目前中国农村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 农民消费渠道问题严重, 造成农民买卖困难, 成为制约农民扩大消费的重要因素。一是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商品集散和辐射功能不强, 很难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二是流通方式落后, 集贸市场、露天交易的方式加之规则不完善同时造成消费需求的降低。三是缺乏符合农民消费特点的产品, 可以达到刺激农民扩大消费的商品较少。四是农村产品的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般情况, 在地级市或县城才设立相应的产品售后服务机构, 因此给农村产品维修带来了不便, 制约了相关产品的消费增长。五是农村市场秩序混乱, 造成了大批量的假货涌入, 多数商品质量低下, 导致了农业生产减产。

四、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一)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1. 发展现代农业, 优化农村和农业产业结构, 稳步保持农业内部增收动力。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农产品品种技术更新, 延长农业产业链, 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以及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大政府对三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相应地调整农、林、牧、渔业内部结构;促进农用土地的合理流转、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 提升农村土地收益, 切实保护好农民权益。

2.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增强农业外部增收动力。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扩展就业的增收空间。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适当的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中国约有两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要提高务工人员的技能素质就要加强对其的职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同时还有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开辟“绿色通道”, 实现农民工“就地转移、异地输出、返乡创业”。

(二)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稳定农民消费预期

1. 逐步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支持解决农民“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社会保障问题, 稳定农民消费预期。加大政府对农民参保的补贴力度, 在开展养老保障的农村地区政府大力给予支持, 在没开展的地方加快建设, 支持解决60岁以下农民“生有所靠”的问题, 最终要建立起覆盖面广、标准较高、制度健全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

2.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筹措机制。

针对农村特殊的金融环境制定一套完整的法律, 使农村金融活动更为合理健康的运行, 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的方式来提高农村的金融供给能力。政府在充分考虑农户的收入来源、未来经济承受能力和信贷风险的同时, 根据相关政策采用贷款证、农户联保贷款等多种形式发展农民消费信贷。另外, 还要建立信用风险测评机制, 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事业, 使之稳定快速发展。

(三) 完善农村消费政策, 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1. 完善农村消费信贷政策。

目前中国消费信贷占整个信贷余额的比例相对于发达国家少之又少, 因此消费信贷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汽车消费来看, 发达国家汽车消费80%都是靠消费信贷, 中国现在只有12%, 消费信贷还会有一个较大增长的空间。当前, 应把发展消费信贷作为刺激农民消费的重要途径, 针对农村市场的消费热点, 积极引导农民的消费需求。在拓宽消费信贷领域的同时创新消费信贷品种, 进而不断扩大农村消费信贷规模。

2. 加强农村市场环境建设, 提高消费质量。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规划建设一批农村商店与农村物流配送中心, 增加农村商品统一配送品种;通过引导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对接, 以及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来促进产销衔接;在农产品重点产销区建设和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 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冷链、质量安全可追溯、安全监控等实施建设。良好的秩序和服务质量是扩大消费的前提条件,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强化对农村市场的监管, 健全农村维权监督网络, 加大维护农民消费权益的工作力度。

参考文献

[1]张皓.扩大内需应着力促进消费[J].发展研究, 2009, (2) .

[2]张玉霞.扩大中国农村消费的政策思考[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2) .

[3]刘以顺.扩大农民消费问题研究[J].理论建设, 2005, (4) .

[4]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农村消费[EB/OL].人民网, 2009-06-16.

关于中国扩大消费需求的思考 篇8

一、中国消费需求增长的制约原因分析

在我国, 制约消费增长的因素相当复杂, 既有长期因素, 也有短期因素;既有需求层面的因素, 也有供给层面的因素;既有影响消费能力的因素, 也有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居民收入增长滞后, 制约居民总体消费能力提升。

近年来居民收入增速逐渐加快, 但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其他部门的收入增长而言, 居民收入增长仍相对滞后。一是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GDP增长, 比重明显下降。1989—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7万亿元增长到30万亿元, 增长了16.8倍。而同期居民总收入从1.1万亿元增长到15万亿元, 仅增长了12.4倍。居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89年的67%下滑到2008年的50%。二是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政府和企业的收入增长。1989—2008年我国财政收入从2665亿元增长到61317亿元, 增长了22倍, 而同期居民总收入仅增长12.4倍。居民收入增长慢于经济增长以及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收入增长, 直接导致居民储蓄相对于企业和政府部门下降。这是居民消费增长滞后于企业投资和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2、收入及财富分布不均, 制约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提升。

一是从基尼系数看, 根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 (UNDP) 发布的2007/2008年度报告, 我国2007年的基尼系数高达0.469, 明显高于报告中127国家的基尼系数平均值 (平均值为0.409) , 属于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国家。二是从城乡收入差距看, 1989年城镇人均实际收入与农村人均总收入之比为1.59, 2008年该比例上升为2.55, 差距总体不断扩大。三是从城镇居民之间和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看, 最高收入人群与最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极差值近年来持续扩大, 城镇居民收入极差值从2000年的1万元左右扩大到2007年的3万元, 农村居民收入极差值从2000年的5000元扩大到2008年的1万元。一般讲, 高收入户虽然收入增长较快, 但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户虽然边际消费倾向高, 但收入增长较慢。因此, 收入及财富分布的不均衡也是制约我国消费整体增长的重要因素。

3、预防性储蓄快速增长, 抑制了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意愿。

近十几年来, 我国的教育、住房、医疗三大项目支出增长过快、比重过高, 对家庭消费倾向和储蓄意愿产生较大影响, 增加了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 挤占了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一是教育支出大, 1995年以来,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平均在7%左右, 而同期美国和英国人均教育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只占1.5%~2.5%左右, 远高于发达国家。二是住房支出高, 近年来, 由于房价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 导致许多家庭为积攒高额的首付款和支付月供而抑制其他方面的消费。如2008年,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消费 (包括房租、物业费以及水电煤燃料) 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93年的6.6%提高到10.2%, 同比增速达16.6%, 高于总消费支出增速。如果将商品房销售额占城镇居民总收入的比重统计在内, 那么住房支出占城镇居民收入的30%以上。三是医疗支出多, 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的问题没有明显解决, 医疗收费超过多数市民的承受能力, 尤其是老年人、低收入者, 往往为应付大病小灾进行预防性储蓄, 从而降低其他消费意愿。

4、消费性服务供给不足, 导致中高收入人群消费意愿减弱。

从供给方面看, 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消费性服务供给不足也是制约消费增长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 人们研究消费增长问题大多关注收入对消费能力的影响。但对于中高收入人群而言, 高端产品和发展享受型的服务性消费供给不足是导致中高收入人群有钱“花不出去”的重要原因。

根据国际经验, 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 居民对服务性消费的需求开始上升;人均从3000美元进入到5000美元时, 对高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品和奢侈品的消费支出比重呈加速上升趋势。我国目前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 部分城市人均GDP已达到5000美元。对发展和享受性的服务、文化创意产品和高端消费品的需求开始上升, 但由于相关的产品供给却仍然滞后, 制约导致中高收入人群有钱“花不出去”, 从而制约消费总量扩张。

二、中国消费需求增长的内在潜力

1、高储蓄为居民消费提供巨大购买力。

我国是高储蓄的经济体。2008年储蓄率高达51.3%, 而同期美国储蓄率仅12%。储蓄率高一方面说明我国消费不足, 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购买力较为充足, 扩大消费支出的潜力很大。我国居民长期有储蓄传统, 债务负担较低。截至2009年6月末,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9万亿元, 消费贷款余额仅4.39万亿元。这也说明扩大居民消费支出的潜力巨大。

2、人口规模与结构变化将拉动消费增长。

首先, 人口规模决定市场容量和消费潜力。200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8‰, 新增人口近700万人。据初步测算, 这700万新增人口, 仅对商品性消费的需求每年大约300亿元, 拉动零售额增长约0.5个百分点。按服务性消费占最终消费总支出的40%估算, 每年新增人口将增加服务性消费支出170亿元左右。两者合计拉动最终消费支出约0.1个百分点。

其次, 人口结构的变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结构与规模。2008年, 我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 15—59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69%, 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8.3%。根据国际经验, 个人消费支出的高峰期一般在40—45岁左右。可见, 我国目前的人口结构正是以适龄人口为主, 离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还有15年左右。这意味着2010年前后10年将是我国消费增长最快的时期。

3、城市化进程加速将直接提升消费水平。

我国2008年城市化率为45.7%, 按照国际惯例, 城市化率在30%—70%属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20年, 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5%左右, 到本世纪中叶, 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75%左右。这意味着未来十几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以每年1%左右的速度增加。而据测算, 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 就会有100万—12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由于城市人口消费是农村的2.7—3倍, 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

4、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农村人口数量众多, 市场容量大。但目前农村消费水平严重滞后于城市。1995—2008年, 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年平均增长率为8.2%, 城镇为9.3%;2008年农村人均消费支出3660.68元, 城镇为11242.85元。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 以及国家启动农村消费的各项政策效应显现, 农村消费将成为未来消费需求的新增长点。

5、服务性消费将成为未来消费增长的重点领域。

根据国际经验, 本人认为服务性消费即交通通讯、旅游娱乐、医疗保健等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消费增长的重点领域。

三、中国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1、通过减税和增加财产性收入, 切实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在外需急剧下滑时期, 为在短期内迅速扩大内需, 通过增加政府财政补贴、发少量红包、消费券等措施促进即期消费是有一定意义, 但是效果不会很大。根本的解决途径还要依靠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现在提高工资的呼声较高, 但本文认为, 根据我国国情,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普遍大幅度提高工资是不现实的。工资是市场调节的, 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仍处于买方市场的情况下, 企业没有大幅度提高劳动者报酬的动力和压力。如果采取行政力量提高工资, 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而且会导致显性的社会失业增加, 最终适得其反。尤其是在当前危机冲击下, 企业处境本身就相对较为困难, 此时要求其提高员工工资不是合乎情理的做法, 长期而言也不符合员工的利益。可行的选择有两个, 一个是提高个税起征点;一个是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就前者而言, 虽然短期内提高个税起征点会减少财政收入, 但居民收入的增加将对消费产生明显的刺激效应, 有利于扩大未来消费税收;就后者而言, 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对刺激消费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因此, 采取措施促进股市和房市稳定健康发展不仅对金融稳定而且对整个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进一步深化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和社保体制改革, 增加公共财政投入, 减少居民消费后顾之忧。

要让老百姓敢花钱, 就要消除老百姓在子女教育、住房、医疗和养老方面的后顾之忧。这就亟需推进社保、教育、医疗体制改革, 增加公共财政对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 减少居民的支出负担。同时, 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尤其是要逐步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消除居民后顾之忧, 降低储蓄倾向, 以此提高各阶层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意愿。

3、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大力发展中高端消费型服务业。

无论从促进就业提升消费能力的角度, 还是从增加供给满足消费需求的角度, 服务业对扩大消费以及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都起着关键作用。如上世纪90年代后期, 美国兴建许多主题公园或大型游乐场所, 发展旅游、娱乐和消遣业, 使得娱乐消费增长已超过医疗和衣食住行。日本也在前几年通过大力发展数码产业和多媒体产业开发出数码消费和多媒体消费。当前应借鉴国际经验, 通过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培养新的消费热点, 放宽服务行业对民间资本的准入条件, 增加各类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刺激中高收入群体潜在的消费欲望。从现实考虑, 未来应特别重视中高端消费型服务业的发展, 如房地产和物业服务、家政服务、医疗卫生、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健身等服务业, 促进服务消费结构升级。这不仅可以更有针对性满足中高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 而且能增加服务产业的就业和收入水平, 进而促进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 形成良性循环。

4、加快城镇化步伐, 提升农民工进城定居的经济能力。

通常而言, 城市人群的平均消费水平要高于农村, 城市化特别是城市定居人口比重提高的过程, 也就是消费比重持续扩大的过程。如何通过提高城市化水平使更多的人在城市定居, 应成为扩大消费的一个长期战略。推进城市化首先应着眼于提高农民工自身在城市的定居能力,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如住房、交通、学校、医院的投入力度, 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发挥金融对促进消费的积极作用。

美国消费率之所以高, 与其信贷市场发达和借贷消费文化盛行不无关系。我们不能因为美国的过度借贷消费导致金融危机而否定消费信贷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实际上, 我国的消费信贷不仅谈不上过度, 而且是非常不足。由于消费信贷市场尚不发达, 个人的消费支出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个人的收入支付。居民为未来购置诸如住房和汽车等大额商品进行较长时间储蓄, 而不得不减少当期的消费。因此, 未来应采取一些发展消费信贷的措施, 研究出台一些鼓励汽车和住房信贷的措施, 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有利于促进信贷消费的金融产品, 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以及支付结算、财富管理、保险等金融服务, 发挥金融对促进消费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巍:金融危机下我国消费动力依然强劲[J].中国金融, 2009 (11) .

[2]吴振坤:把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立足点[J].理论视野, 2007 (6) .

[3]谭崇台: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丰裕中贫困”[J].经济学家, 2003 (1) .

[4]荆林波、叶子:扩大消费内需, 实现消费升级的关键[J].中国食品, 2009 (7) .

[5]周小川:扩大内需应着力扩大消费内需[J].中国政府采购, 2009 (1) .

[6]吴旻: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差异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 2009 (7) .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税收对策建议 篇9

关键词:扩大内需,消费需求,经济增长

1 我国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原因分析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 使世界经济增长放慢, 而我国自然也不能摆脱这一影响。这些年我国经济的增长有将近20%是由出口拉动的, 而这次经济危机使美国及我国主要出口国的经济严重受损, 直接导致我国外部需求的减弱, 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降低。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 使我国不得不加快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

2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可行性分析

2.1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众所周知, 中国长期以来采取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模式,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 消费相对于出口和投资而言“跑得最慢”。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的贡献率逐年下降, 自2003以来一直低于40%, 大大低于70%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自1999年以来, 我国经济中的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持续下降, 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9年的74.4%降至2007年的40%。这一方面说明, 自1999年以来,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我国经济内部国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和消费福利在持续下降。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消费需求存在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2.2 居民财富的不断增加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了先决条件

2007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2456美元, 2008年8月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超过20万亿元。按国际通行说法, 这正是消费水平快速成长的黄金时期。这次世界经济大萧条对我国经济来说既是一次危机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由外向型经济模式向以内需拉动为主转变的大好机遇。

2.3 农场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在扩大消费需求方面, 我国应把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摆在突出的位置。我国有13亿人口, 有8亿多农民, 但是长期以来, 我国城乡“二元格局”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尽管近些年来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 消除城乡“二元格局”的战略方针并组织实施, 但是农村发展还远远滞后于城市, 农民收入也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据有关调查显示: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已扩大到3.33∶1, 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在这种情形下, 农民的消费需求是很难得以提高和满足的, 导致我国农民的消费意愿很强但是消费能力严重不足。农村巨大的消费市场可能成为我国拉动内需避免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我国经济下滑的支撑因素之一。

3 扩大消费需求的税收对策建议

我们知道我国居民的储蓄存款突破20万亿, 居世界首位, 但贫富差距也是位于世界前列, 从而使我国低收入人群消费能力不足, 而高收入群消费意愿不足, 是导致我国居民消费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还有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也是导致我国居民消费意愿不足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因此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首先要提高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其次要刺激高收入群体的消费意愿, 还有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使居民消费以后有保障。下面就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刺激居民消费意愿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几点税收建议:

3.1 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开拓农村市场的力度

“农民不富, 中国不富”, 因此首先要增加农民的收入, 加大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收入, 提高农民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边际消费倾向远远高于城镇, 因此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支撑点。要增加农民收入可以通过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 通过税收改革减轻农民的负担, 我国农民购进的农业生产资料目前还不能抵扣增值税, 根据税赋转嫁的原理, 农民的税收分担很重, 不利于农民增加收入, 我们应该将农民纳入增值税增收范围, 允许抵扣进项税额, 对农民的增值税免征。还有为减轻农民的贷款困难, 可以考虑对向其提供的贷款的金融机构免征营业税。

3.2 改革个人所得税,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个人所得税对所得课税, 能够对居民收入差距进行直接调节, 从而调节消费和储蓄行为。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很不完善, 需要进行改革。首先我国应该实行综合所得税课税和分类所得税课税相结合的混合所得税模式;要合理确定个人收入课税费用扣除额;其次减少工薪收入税率级次, 调整税率结构。同时在合理划分收入差距的前提下, 缩减累进税率的级次, 对诚实劳动的综合类收入实行低税率, 使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级次起到“调高、扩中、提低”的作用, 真正发挥其调控收入的职能作用。第三, 对居民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实施全方位的监控管理, 重点加大对高收入阶层的监控。

3.3运用税收政策扶持企业开发新产品, 提高居民消费意愿

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收入者消费意愿不强, 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与我国目前消费品的种类不多, 消费服务还处于较低水平, 难以满足收入水平较高的消费者对于消费品升级换代和消费服务高水平、消费多样性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在企业开放新产品方面提供税收优惠, 促使企业开发新产品, 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

3.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转变居民消费观念

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我国居民不敢拿出储蓄来消费, 从而形成我国的居民储蓄存款很高而但消费却不足的矛盾。要使居民转变消费观念, 将储蓄拿出来消费, 刺激国内消费需求, 首先就必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在在城镇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初具雏形的社会保障体系, 但是社会保障基金面临巨大缺口。2005年5月, 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 在一定假设条件下, 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 2001年—2005年间,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社会保障资金支付的巨大压力是我国未来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面临的难题, 因此将社会保障费改为社会保障税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怡建, 朱为群.税收学[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2.

[2]许生.扩大内需的财税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 2009, (1) .

[3]辛小莉.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税收对策选择[J].税务与经济, 2009, (2) .

[4]温家宝.内需为主并积极利用外需拉动经济[N].人民日报, 2009.

民生改善对扩大消费需求的影响 篇10

一、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宏观经济最重要的拉动力量是三驾马车:即对外贸易、投资需求和国内消费需求, 而后者作为一国内部持久稳定的力量, 它的拉动对于一国的经济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它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发动机”。

消费需求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 也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投资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引发的, 其自身不能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动力。在规模与增长速度上, 投资需求又受约于消费需求。没有消费需求的增长, 投资需求就会萎缩。只有消费需求带动投资需求, 才能为整个社会投资提供市场导向和市场容量, 使行政启动变为市场启动, 使需求变为有效需求。消费需求的拉动可以促使市场由疲软走向繁荣。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 存在着需求饥渴, 扩大投资需求对拉动经济增长起过重要作用。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如果脱离作为最终需求的消费需求, 用行政力量扩张投资需求, 刺激经济回升, 这种经济增长只有短期效应, 而且是只有速度, 没有质量的。只有把投资需求建立在消费需求上, 共同推动经济增长, 才能使整个国民经济进入良性循环。因此, 必须把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放在启动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上。

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大。下页表中的数据是有力的证据。自2001年来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一直落后于投资, 直到2007年, 消费才以0.1个百分点的略微优势超过投资, 拉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 (1) 2008年1—11月从增速看, 消费以0.8个百分点落后于投资需求的实际增速 (15%) , 两者增长的协调性增强。 (2) 据国际经验, 一国人均GDP超过2 000美元, 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2007年我国的人均GDP达到2 456美元, 同期最终消费率只有49%, 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8个百分点, (3) 也低于亚洲国家平均水平。 (4)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预判, 2008年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消费率仍有可能进一步下滑。消费明显不适和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

(一) 实际收入分配状况

近几年, 我国的消费率不但不增, 还随着GDP的增长持续走低, 而投资率却不断升高。高投资率就意味着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 社会产品不断增加, 源源不断的商品应该出售给谁?生产和消费的和谐关系如何维持?社会没有符合生产规模那么大的消费力量, 生产的相对扩大和社会相对小的需求形成鲜明矛盾。商品不能全部卖出, 就会有社会产品剩余, 自然就会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在凯恩斯的经济学词典里, 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需求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分析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状况, “橄榄型”社会还未形成, 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造成我国大多数人民生活水平低, 社会存在大比例的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 构成“金字塔”型的社会构造。高收入者只有塔尖一小部分, 却控制着社会大量的收入和财富, 他们生活奢侈, 消费倾向却很低, 大部分收入不用作消费, 尤其不用作占消费品大多数的日常消费品的购买;而中低收入者虽然消费倾向高, 但是收入水平低, 自发消费都难以满足, 引致消费更难有所改善, 没有购买必需商品的能力, 进而造成整个社会购买力低, 消费需求严重不足。

数据来源:根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二) 社会保障的影响

一般来说, 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 社会保险是核心内容。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这是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种后备保障, 人民无论是现在有无收入, 将来有无报酬, 都能在完善的保障中满足个人的衣食住行和保健、养家、养老需求, 无需再对未来持谨慎的态度, 也无需将现在的收入的一部分“强制性”地拿出来当做储蓄, 预防有朝一日收入降低时, 生活质量受损或不能满足温饱。因此,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促使人民将当期的储蓄转化为消费, 从而提高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 使有效需求提高, 推动经济总量增加。

(三) 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使人民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人民勤俭持家, 将浪费看作是可耻行为, 对于未来, 总是习惯于有后备的储蓄。由于这些习惯, 即使在城市中收入水平和发达国家无异的个体, 也很少会出现将收入大部分甚至全部用于消费的情况, 更不可能去透支未来的收入而当现期的消费。越是在不发达的地区, 传统思想的影响越是根深蒂固。

三、民生改善对消费需求影响

民生问题首先是人民作为生存的个体, 生活得到改善的问题。全面的民生政策, 不仅包括民众的基本生存和基本生活状态, 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的状况, 还包括围绕民众生活的社会福利状况等。重视并改善民生, 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种长期有效的动力, 促进消费,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 民生改善对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

重视并努力改善民生, 就是从根本上彻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可以让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普遍提高, 使他们未来的生活有所保障, 这样便可以减少居民由于谨慎动机而持有的储蓄, 将其转化为当期的消费, 使当期的消费水平提高, 从根本上降低我国一直以来的高储蓄率。与此同时, 由于国家提供的各种改善措施可以提高实际的生活质量, 从而改善产品相对剩余的现状, 使经济向更均衡的方向发展。从另一方面说, 人民生活得不到关注的社会会产生很大的负效应。比如, 一个满是饥饿者的社会, 对于饥饿者个人, 会有很大的外部负效应, 简单的说, 会增加犯罪, 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二) 民生政策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对消费的影响

具体地说,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使得社会中大多数人民无论是在天灾人祸还是自然规律面前基本生活都有所保障。养老制度的完善使人民可以老有所养, 尤其是对于农民, 可以改变他们“养子防老”的旧观念, 能从根本上降低生育率, 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 而且孩子数量的减少还可以降低机会成本, 增加家庭的致富机会, 提高消费水平。医疗保险能改变人民“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的情况, 使得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得到缓解, 身体素质将会有所提高。对贫困家庭在教育方面的优惠政策, 使贫困家庭的学生上学有保障, 使全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 提升社会的整体人力资本, 以自身知识和技能为手段获得收入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人员流动性会加强。拥有一技之长使个人失业率越来越低, 教育的附加还会使人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总而言之, 民生改善在社会保障制度上的改革解决大多数人的实际收入问题, 从而延伸到刺激消费, 减少低收入群体的比例, 增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这样一来, 更容易形成中产阶级占多数的“橄榄型”社会, 使更多的社会成员的购买力明显提升, 社会的总体消费量增加, 社会才会更稳定地发展。社会成员的购买力普遍都上去了, 内需才能在真正的意义上扩大, 我们国家的经济才能得到有效持续的拉动。

(三) 民生改善对传统观念形成冲击

民生改善使大多数人民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 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和法律保障, 人民再不用担心自己的未来, 因为有强大的国家做后盾。当稳定而全面的民生改善形成之后, 人民就会发现, 储蓄作为预防动机, 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 而且还要承担通货膨胀而贬值的风险, 不如当期消费, 这样收入的实际价值就不会受到损失。因此, 完善的民生政策能解除人民的后顾之忧, 并进一步冲击人民的传统文化, 使人民逐渐改变储蓄习惯, 促进当期的消费。

摘要:民生改善在近几年受到广泛关注。民生改善不仅能够让人民分享到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 更能体现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项政策, 民生改善还对消费需求甚至国家的经济增长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民生改善,消费需求,经济增长,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

[1]葛敬豪.消费需求的增长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J].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 :1-4.

[2]刘敏英.充分认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J].贵州商专科学报, 1999, (3) :1-4.

扩大农业科技的需求 篇11

关键词:消费需求;以人为本;居民收入

一、烟台市扩大消费需求的现实意义

(一)扩大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有效需求总是不足的,其根源在于三个“心理规律”: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二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三是流动偏好。而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由这些原因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只能通过政府干预措施来扩大有效需求。其理论还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固然分为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但前者是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因为消费乃是一切经济活动之唯一目的、唯一对象,资本不能离开消费而独立存在。实践经验也证明,通过政府干预来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能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扩大消费需求是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扩大消费需求,要求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改善居民消费预期。这与保障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根本要求,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

(三)扩大消费需求是应对当前经济风险的现实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烟台市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增长。但与此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即投资、消费和出口存在明显不均衡甚至是失衡状况,并呈现加剧趋势。主要是,投资增长过快,出口持续大幅波动,消费增长相对缓慢,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动力的这种失衡状况,导致重大经济关系失调,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加大。摆脱目前这种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扩大国内需求,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的同时,重点扩大消费需求,形成三大动力协调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烟台市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1)努力提高就业水平。通过就业获得劳动报酬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应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并举,通过实施结构性减税等政策措施,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从而扩大就业容量,满足不同层面、不同素质劳动者的就业愿望。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职业专项技能水平,增强劳动者参与市场就业的竞争能力。完善面向“4050”人员、残疾人、长期待岗人员等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创新就业援助模式,形成长效帮扶机制,增强就业的稳定性。建立完善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人力资源市场,构建供求信息网络系统,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和有序流动。(2)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中,要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行企业职工工资增长与CPI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既保障职工收入增长高于物价上涨,又保障职工能够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积极稳妥推广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加强区域性、行业性和基层工会组织等协商谈判主体建设,形成和完善市场化、职业化的行业工资标准。建立健全公务员工资决定机制,根据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合理调整公务员工资标准。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工资分配制度。(3)疏通民间投资渠道。加快理财产品创新,降低投资理财产品门槛,设计提供更多适合中低收入群体,兼顾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金融产品。积极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大力引进创投公司,鼓励引导居民以专利、土地、设备入股等方式开展投资创业。

(二)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夯实扩大消费基础。(1)完善农村流通网络。加强规划引导,不断完善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主体、村级为基础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鼓励通过兼并重组、连锁经营等多种形式,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培大做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龙头企业。加强连锁农家店的信息化改造和配送中心建设,探索完善一网多用功能,增加医药、电信、邮政、金融等产品和服务,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鼓励振华、家家悦等城区大型企业进军农村市场,建立健全日用品消费网络和农资消费网络,并根据农村消费变化趋势,适时调整农村日用品结构,组织适销对路的商品进入农村市场。(2)加强商圈规划建设。当前,在全面提升海港路市级商业中心档次和水平的同时,应加快打造迎春大街中央商务区,着力构建芝罘区南部、福山区、牟平区、开发区、高新区等区级商业中心,大力培育滨海广场1861开埠商业街、渔人码头、青龙山鲁菜一条街等特色街区,使新兴商圈尽快成为人们购物、消费、娱乐、休闲中心。(3)培育新型消费模式。抓住电子商务蓬勃发展这一重大发展机遇,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建立网上销售平台,引导中小商贸企业、商品交易市场经营业户等利用淘宝、京东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店或专区,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实体与虚拟相融合的营销网络,探索发展“线上营销、线下成交”、“线下体验、线上交易”等经营模式。

(三)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挖掘消费增长潜力。(1)培育特色餐饮消费。发挥烟台作为鲁菜发源地的独特优势,加快“中国鲁菜之都”创建工作,待条件成熟后进一步启动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加大文化营造力度,加快鲁菜文化博物馆、鲁菜文化街区等载体建设,推进鲁菜标准化工作,深入开展鲁菜文化挖掘、整理、推广活动,编辑出版《烟台鲁菜地图》等一批宣传鲁菜文化的著作资料。加大特色打造力度,组织好中国(烟台)国际美食节、鲁菜创新大赛等活动。(2)着力扩大旅游消费。扩大旅游消费应重点在吸引境外游客和促进游客消费两方面下功夫。在吸引境外游客方面,通过设立旅游推广中心、举办专题推介会等形式,加大烟台旅游业对外宣传力度。增加面向韩国、日本、香港、台湾、俄罗斯等主要游客来源地的航班或包机数量,加快烟台国际邮轮母港和停靠港建设,进一步提高烟台旅游的通达性。在促进游客消费方面,应加快旅游景点特别是长岛、养马岛、崆峒岛、芝罘岛等魅力海岛的开发建设,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大力推进大型主题乐园建设,策划举办以八仙过海等为主题的实景演出,设计开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规划建设日韩商品、黄金首饰等旅游购物街区,充分发挥旅游集游、娱、购于一体的综合消费功能。(3)繁荣发展节会消费。一方面,拓展节假日消费规模。充分发挥大型商场、超市、批发市场、餐饮企业等节假日促销作用,组织开展让利销售、购物有奖、折扣促销等活动,扩大消费规模。另一方面,放大会展消费效应。不断增强葡萄酒博览会、果蔬会、中日韩食品博览会、黄金珠宝展、苹果节、大樱桃节等现有展会的消费带动力,加大糖酒会等大型消费类展会的招引力度,积极探索与富士康、浪潮乐金等企业合作创办消费电子产品展,与日韩贸易促进机构合作创办日韩进口商品展,鼓励民间机构举办糖球会、海鲜节、财神节、渔灯节等民俗节会,进一步繁荣发展会展经济。

(四)优化城乡消费环境,提高居民消费意愿。(1)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在现行行政体制下,烟台市应重点通过“完善一项机制、打造一个平台、组建一支队伍”来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完善一项机制,就是要建立市场监管联席会议机制,整合卫生、商务、药监、工商、质监等部门的监管资源,加强组织协调,实现市场监管的全覆盖。打造一个平台,就是要打造统一、便民、高效的消费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并实现投诉举报受理、应急指挥调度、信息汇总分析等功能的有机融合。组建一支队伍,就是要组建一支综合执法队伍,整合各部门的执法力量,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制假售假、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营造公平、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2)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加快组建商业联合会、电子商务协会、会展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更好地引导和规范行业发展。加强对行业组织建设的指导,促进各类行业组织建立健全规范运作、诚信执业、公平竞争、信息公开、奖励惩戒、自律保障等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招标等方式,有重点地扶持一批具有示范导向作用的行业协会,运用政策引导行业组织的发展。推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针对诚信企业和失信企业分别建立红黑名单制度,形成褒奖诚信、惩戒失信的长效机制。(3)畅通消费维权渠道。引导企业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消费纠纷处理能力,对于一些事实清楚、责任明确的消费争议直接赔付,最大限度地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同时,依托各部门现有资源,建立消费者申(投)诉举报“即时受理、及时分派、快速处理、迅速反馈”的工作机制。针对消费者权益受损往往属于小额侵权,维权成本较高的特点,建立健全程序简捷、费用低廉的小额纠纷诉讼机制,专门受理和解决争议标的额较小、案情比较简单的消费纠纷,为消费者提供一种简便的司法救济途径。

(五)完善消费促进政策,合理引导消费走向。(1)强化财政扶持政策。适应城镇化加快发展带来的需求变化,加大在“菜篮子”、放心早餐、农贸市场建设改造等方面的政策资金扶持。适应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特点,围绕商品市场建设、特色街区建设、社区商业发展、夜间经济发展等科学制定引导政策,促进消费市场繁荣发展。瞄准打造东北亚会展名城,扩大会展业专项资金规模,着力引进知名度高、拉动力强的品牌展会。针对品牌消费趋势增强的新情况,制定鼓励国际商业品牌引进的政策,大力吸引珠宝类、名表类、化妆品类、服装服饰类等国际知名商业品牌和国际知名连锁酒店入驻,减少购买力外流。(2)创新消费信贷政策。鼓励金融机构适当降低消费信贷门槛,改进消费信贷服务方式,不断创新产品体系,推动信贷消费由以住房、汽车等为重点逐步延伸到旅游、教育、家庭耐用品、网络购物等更多领域,合理引导负债消费和超前消费,在居民中形成更加科学的消费观。提高城乡居民的信贷消费水平,大力推广信用卡、贷记卡、个人支票等消费信用工具。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连锁经营企业给予仓单质押、商标权质押贷款等信贷支持,更好地满足消费品生产和流通企业的融资需求。(3)完善产业发展政策。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发挥烟台作为中国最佳休闲城市并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的优势,加快养老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健康消费。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废旧物品回收和节能环保商品销售的长效机制,引导居民绿色消费、低碳消费,加快形成可持续的健康消费模式。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新趋势,加大对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高端游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从工业品生产转向最终消费品生产,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

参考文献:

[1] 屈晶.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24):12-13.

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篇12

“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保持农村居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 是增加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因此应采取各种措施加以解决。第一,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设施农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以科学技术为依托, 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第二, 加大惠农补贴力度, 降低因农药、种子、化肥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而提高的生产成本, 提高农技培训、农机采购、良种推广等补贴水平。第三, 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 通过实施农产品保护价收购、粮食储备、价格调节基金等措施, 稳定农村居民收入预期。第四, 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提高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 进而优化农村地区产业结构, 拓宽收入来源, 推进城镇化进程。

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只有建立、完善医保、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提高保障水平, 真正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 才能最大限度的改善消费状况, 释放消费潜力。首先, 应注重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消除二元差异。对于进城务工人员, 应降低城市准入门槛, 给予其与城镇居民相同的权益保障;对于因城市建设等原因而失地的农民, 应在最低生活保障、失业援助、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给予提供完备的服务支撑。其次, 通过建立新农合、新农村养老金、农业风险保险金等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消除农村居民因养老、医疗、教育等带来的现实压力以及极端恶劣天气、市场供求失衡等不可抗拒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解除农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第三,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提高财政支出比例, 加强各类保障金监管, 保证发挥实效。

三、营造安全绿色消费环境

第一, 调整消费品供应结构, 鼓励企业深入农村, 调查了解农村居民消费习惯, 根据其实际需求和消费水平, 研发生产出真正适合农村居民的消费品, 以满足农村居民因消费偏好与档次的不同而形成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第二, 深化物流体制改革, 积极引导、鼓励实力强、诚信高的消费企业将注意力从中心城市转移到农村, 开展“名牌、名品、名店”下乡活动, 使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购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 方便快捷的享受到高品质的售后服务与保障。第三, 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和法律监督机制, 保障消费安全, 加强质检工作, 把好消费品市场准入源头关, 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知假买假、哄抬物价等违法违规行为, 特别是加大对食品、药品等消费品的安全保障措施, 提高居民消费信心, 保障居民健康及安全;健全专门服务于农村居民消费者的维权机构, 宣传普及维权知识, 提高农村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维权意识。第四, 借助城镇化, 积极推进农村市场工程建设, 引导大中型企业向农村地区延伸, 下力度整顿市场秩序, 改善和提升农村市场购物环境, 确保农民安全消费、放心消费。总之通过实施多种措施, 提高消费意愿, 改善消费结构, 促进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四、引导树立科学消费观念

在某种程度上, 消费观念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应加大消费观、消费理念教育, 积极引导农村居民摒弃固有的落后的、消极的消费习惯, 逐步形成科学的、积极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推进“双结合”工程, 注重将引导农村居民树立科学消费观念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业余文化活动, 努力消除广大农民因农闲时无事可做而参与封建迷信、聚众赌博等现象, 通过“农技大讲堂”等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 引导这一群体消费观念的转变;注重将引导农村居民树立科学消费观念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居民用电、饮水、道路交通、网络等建设, 拓展流通渠道, 建立健全农村市场, 促进农村居民将对家用电器、健康用品等改善生活品质的潜在需求转化成现实消费。

摘要: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是拉动内需的战略重点, 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本文从大幅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营造安全绿色的消费环境, 引导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消费环境, 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环境,农村,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妍, 赵婕, 程桂荣.河北省当前消费率偏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经济与管理, 2010 (1) .

[2]刘金花, 郝志文.河北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1 (3) 37-38.

[3]齐福全, 陈孟平.京津沪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变动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 (3) .

[4]田学斌.消费需求扩张的制度变革路径一消费能力视角[J].消费经济, 2008 (2) .

上一篇:生活化作文下一篇:油田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