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作文

2024-10-16

生活化作文(共12篇)

生活化作文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进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以看出,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结合生活实践,才能做到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时往往无从下手,即使写出的作文也往往是东拼西凑,言之无物。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认为较有效的方法是让生活走进作文课堂,引导学生写生活化的作文。下面谈谈几点看法:

一、链接生活,学会观察

在作文课上,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谈作文色变”,这跟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仔细,对写作素材的不积累有很大关系。不管写啥文章,首先在心理上结了一个大疙瘩,好比没上战场先惧三分。导致产生写作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对作文认识不够和对自己缺少信心。

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首先使他们认识到写作文就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要说的话。作文没有什么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启发他们思考,搜索写作素材。

观察是作文的关键,观察的过程就是深入生活的过程,也是获得真知的过程。那么如何观察,观察什么呢?第一,观察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我们不但要了解改革开放,也要了解市场经济;不但了解下岗职工的忧虑与苦闷,也要了解上岗的探索与喜悦。第二,观察自然。我们不但要走进名山大川的雄伟与旷远,也要走进溪流如茵的清晰与雅致,满怀激情地拥抱那青春燕南北,长虹溢彩,金果飘香,白雪皑皑……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引发出一些自感自悟,使人文素养得到熏陶,良好个性得以形成,人格魅力不断升华。

二、链接生活,积累素材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章写得好不好,虽然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连串功夫之前,还有许多功夫,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那许多功夫都是在平时做的,并不是为写东西做准备的。一到写东西的时候却成了极为重要的基础。”这就说明了平时的素材积累才是写作的源泉。

首先,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国际风云、社会生活、身边琐事,从中捕捉写作材料。比如通过央视的《焦点访谈》节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其次,引导学生锁定生活观察重点。只有经常进行有重点对象的观察,并使之形成习惯,成为一种潜意识的行为,才有可能积累起鲜明的写作素材,否则,杂乱无章、毫无鲜明印象的观察是丝毫无济于作文的。对于这一点,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描写就是很好的范例。在文章的描写中,很显然,朱自清先生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观察重点的。他始终把目光投注在“背影”上,无论是对穿着还是动作都进行细致的观察。这一观察是这篇作品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撑点,如果作者没有这种潜意识的观察选择,我们也就难以体味到那样浓郁深沉的父子之情了。所以,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生活,要从众多的人、物、景中择出重点来。

三、链接生活,感情悟理

所谓真情实感也即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情感从生活中来,自然、社会、人生都是写作的沃土。所以要获得实感,根本的经验就是去实感生活。我们要教育学生多面向社会,多关注生活,要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去建立感情,再将这种感情融进写作中,这样就不愁文章没有情感没有感染力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学生真实的生活,走向创作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去体验生活的滋味,抒发自己的情感。

例如:让学生们站在风中、雨中、雪中、月下、花间等,去感受美好的景致。或凭窗远眺,写远山,远水或远天,使他们处于一种想说的写作境界。这样何愁写不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何愁他们思维不活,感情不丰,文章不好呢?”没有实地的观察,亲身体验是决不能写出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感的文章来的。伟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小学生!

四、链接生活,走进作文

当我们把学生带入生活中去作文,就能让学生把作文练习融入到生活中,它不是作业负担,而是变成一种既快乐又有收获的事。同时,由习作练习获取的资源和在阅读教学中获取的资源互为基础,相得益彰,是语文能力生成的有效环节,为了更好的落实到生活中去作文,教师对阅读教学活动和指导习作备课时应有新的认识;阅读教学活动与基础技能训练活动中要有重视学生的口语表达的训练内容,要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为书面表达打好基础,习作训练备课不能只盯住课堂去备,而要放开思路,事先做好有的放矢地做好课外活动安排,如采访活动、参与活动体验、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实验研究为习作而准备。结合课外活动课,开展有益发展学生观察、鉴赏,识别能力的活动,调动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勤于思考的积极性。培养积累知识收集信息的习惯,教育学生做一个富有情感,明辨是非,学有所成的人,体现语文教学活动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写作文。

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作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作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总之,“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文是表达生活、表达情感的载体,这一点如今已成为小学语文界的共识。我们做教师的、做家长的一定要引导学生投身社会生活,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汲取“营养”,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潜在感情给激发出来,指导小学作文时主张贴近生活,提倡写实,用真情谱写文章,只有这样,就一定能使学生增强语文素养,提高写作水平,笑遨于学海之中!

生活化作文 篇2

王香兰老师是一个有心人,他不但自己发现了生活中的美,更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描写美、追求美,她把生活引入了课堂,把作文引向了生活。她返璞归真,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注重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看一看,种一种,养一养,访一访,做一做,悟一悟,赏一赏。。。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亲身实践中,寻找作文乐趣,并且学会了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表达。

看一看。看什么,怎么看,看花,看草,看别人看的,更看别人不看的,看出别人看不出来的。一滴水里看世界,一朵花里看芬芳。她让孩子在“看”中学“看”,在观察中体会: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种一种。窗台上一盆盆绿意盎然的苦菊,盛开的金灿灿的油菜花都是学生动手的杰作,从播种、发芽、抽叶、开花、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亲自动手浇水、施肥、灭虫。。。动手中理解了生活,体验了生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养一养。春夏秋冬,花鸟虫鱼。养蚕、养蝌蚪。。。养出了经验,养出了智慧,养出了美妙华章。

访一访。访校长、访名师、访同学。。。解读名人的密码,让孩子明白“平凡的小事做好了,就不平凡了;简单的事做好了,就不简单了”。

做一做。做风筝,做飞机模型,做学生所有会做的。做出了快乐,做出了心情,做出了新思想。有思想就会有文章。

悟一悟。感悟大千世界,酸甜苦辣,人间冷暖。感悟中学习成长。

赏一赏。她把赏评作为催化剂、加油站、助推器,她总是带着放大镜来评价学生,只要是学生在写,写他们自己的生活,就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的作文。泼墨如水的圈画,不拘一格的评价,大张旗鼓的赏读,不断更新对学生的评价,五花八门的展示,加大鼓励赞美并采取给高分政策,坚决不打不及格分数。这样的评价,让学生在作文后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信任、期望和欣赏。同时,又通过对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促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二、赏评是最好的教法,学生是最好的老师

问题提出的背景

1、师生之间缺乏主动,学生处于被动。

2、教师站在自己的角度或严格按命题的要求来批阅学生习作,缺乏与学生心灵的对话,评语不能真心客观的反应学生的心理。课题研究的方法:

*重视积累和小练笔,让学生坚持写观察积累日记。

*进行快速写作训练。教师先布置任务,提出要求,然后学生观察积累,搜集素材,思考酝酿,最后在40分钟内完成习作。

*师生共同赏评。第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赏评,个人赏读—组内赏读—班内赏读—书写赏语—交流赏语—修改赏语。第二阶段,教师赏评,学生自主交流写后感

*搭建优秀习作展示平台通过对许多的小学生调查后,发现他们对待作文的态度只有一个“写作文干什么?不就是给老师完任务嘛。只要将字数划够,给老师一交就完事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没有正确的写作动机。我们知道,人无论从事什么活动,总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比如,一个学生在学校求学,是因为他有学习的动机,一个顾客去商店采购商品,是因为他有购买的动机,即使是像吃饭、喝水、走路这些简单的活动,也是在不同动机的推动下产生的。动机可以说是人活动的原因和动力。它表明一个人“为什么”去从事某种活动。可见,写作动机对作文有多么大的影响。但是,他们缺少的正是对作文有重大影响的写作动机。

他们不但是如此说,而且也是如此做。从他们的作文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出,“学生是在给老师完任务”的心态促使下写作文的。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不规定文章的字数,他们150个字左右就完成,甚至有100个字就完成了一篇文章。(当然并不是字数少就不能写出好文章)而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一旦规定了字数,他们又是想方设法的凑字数,小学作文中,频率最高的就是“写人”篇。有一个五年级学生在《我的爷爷》的末尾中这样写道:“我奶奶每天给爷爷吃一个鸡蛋,妈妈还说让爷爷多喝点猪油,爸爸也同意他们的意见,我也很高兴。”看了这些后,谁都会说:“这到底是在写谁呢?或许是在写《我的家》。”然而这样的问题在小学生作文中却很普遍。

二、观察少,胸中无积蓄。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想写点什么,可是又写不出什么内容。这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观察少,胸中无积蓄。我们知道:观察是人们发现、认识和理解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笼天地于形内”,方能“挫万物于笔端”。它在写作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观察是引发写作欲望的动因。人们在观察进程中,往往受到观察对象的某些特点和情景刺激、触动。因而诱发和萌生写作的灵感和欲望。这种欲望有时是很强烈的,常常促使观察者进一步观察,调动生活积累,迅速进入写作的构思。2.观察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渠道。任何文章和作品都要反映现实生活,都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物”就是材料。凡在社会中之人物、事物、景物及其形态、色彩、声响,性状、细节、画面等等的获得与积累,无不有赖于观察。“理”就是道理、根据。而道理、根据又常常是通过长期的观察之后得来的。如果缺少观察,所下结论要么是马虎的,要么就成为谬论。这是为获取直接材料作铺垫。其次还有间接材料。那么观察对阅读,接受和理解书刊资料中的间接材料也是大有裨益的。3.观察是认识和发现客观事物的基础。人们认识事物是从观察开始的。写作中说明,描述客观事物,表现事物的形态、性状,特征都需要以观察作基础。如写一篇关于狗的说明文,必须认真观察狗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才能写出来。“狗打喷嚏天要下”,是否真是这样的?“蚂蚁搬家雨稀稀”,像类似的问题只有认真观察后才能下结论。可见,在观察中才能悟出客观事物的意义,并因此而触动情感,产生写作的欲望,完成文章的立意。

三、积累少,字词不能正确使用。要写书面语言,学习书面语言,必须先识字。只有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并且能够正确理解字义,才能够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

1.识字是写作的起点。识字并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文字只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一种工具,识字的目的是掌握语言文字,用以阅读和写作。2.写作的基础是识字。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一篇文章是由若干句话构成的,而一句话又是由最基本的字、词构成。所以字词在作文中处于决定地位。字词使用的正确与否,将对文章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五年级的学生在《祖国,我对您说》中这样写道:“在远古的时候,中国和英国战争不断„„” 显然是有问题。结果学生说他指的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而又不能确定具体的时间,于是他写出了上面的话。可见这个学生对“远古”这个词不理

解。二、引导和训练的方法欠妥。经过调查发现,许多老师也在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但是,他们训练的方法欠妥。比如:在每次寒假或暑假回来之后,老师布置的第一篇作文便是《寒、暑假见闻》。许多学生在写不出新的见闻,又为了能按时完成作业便抄袭他人之作。之后,只要老师布置的作文是《XX见闻》时,他们就会将原来的那篇文章原封不动的搬出来,以应眼下之急。有的为了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要求在课前5分钟让学生说一段自己的经历或见闻。时间一长,学生便将那段感受或见闻倒背如流,并且每次都受到老师的表扬。而真的达到训练目标的又有多少呢?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发学生的写作动机。首先教师要能写出一定的文章,才能指导学生更好地作文。

只有自己动手写“下水文”,才能真正体会到作文之道,指导才会得法。其次,教师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定的文章,以身作则来引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使学生感受到作文写的好还会得到许多的荣誉。教师也可适当地推荐学生去参加一些征文比赛,以此来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

二、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和实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丰富写作材料。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不管是活动,还是电影电视;也不管是实验,还是故事新闻,都应该有选择的组织学生集体参加和观看,以扩大见识,丰富思想。而这些活动、实验、电影、电视的内容,也就是学生写日记、写作文的材料。在组织这种活动的时候,一般应该事先提出明确要求,目的是使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参加完活动和看完影片之后要组织讨论,从而互相启发,活跃思维。这样做,往往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写作也是一样,在写出好文章之前首先要有良好的写作习惯。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习惯是在长期的不断的观察练习中养成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任何时候,不论走到哪里,不用提醒、不用勉强、便能自觉地,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投入对周围的人物、事物的观察中去,使观察成为一种“天性”,并随之做出笔记。我每次在给我的新同学上第一次作文课时,我都会做这么一个实验:每人找一个小器皿,然后跟着我在器皿里面倒点水,加点盐、醋、味精和红蓝墨水。之后用指头搅拌并品尝。我是用中指搅拌,食指品尝,并说“好香”。而同学们由于不认真观察,结果将中指放在口中品尝,摇着头说“好怪的味道”。如此反复几遍,最终让同学们看出其中的奥秘,并且告诉他们不认真观察的结果。这样,就激起了学生认真观察的兴趣。2.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提高写作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首先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要勤动笔、长练笔、不停笔。比如日记,要一天也不间断地记下去,日积月累,作文水平才会提高的 3.养成良好的修人们常说:“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作者在动笔行文之前往往是充满信心的,而等写出初稿后又觉得心里想说的话没能准确完美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要反复修改,以达到最美。古今文章大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视文章修改的美谈。欧阳修改文章是“书而傅之屋壁,出入观省之”;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马克思写《资本论》从初稿到定稿经过多次修改,第二卷前一部分原稿现在保存下来的就有八种之多;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手稿,在反复读了两百遍后才定稿付印。这类例子,举不胜举。在小学时期,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一般低于评价的能力。他们往往能够正确的分析别人的行为,却不善于全面而确切的分析自己的行为。所以,应该让学生从修改其他同学的文章或者教师挑选的文章,逐步过渡到修改自己的文章。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应逐步提高难度。开始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批语或符号动手修改。以后,可以对照教师的讲评自己修改。最后,学生应能在交给老师之前自觉修改。

现阶段农村小学生作文现状的自从我06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农村边远学校任教,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遇到过许多困难,作文教学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难点,而它却始终影响着整个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学生写不好作文,怕写作文,老师难上好作文课,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

我认为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在农村,受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村里大多没有可供人们娱乐的公共场所,生活相对单一,学生相对见识较少。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的循环中度过。课外及节假日的时间也只能在孩子们的嬉闹中度

过,这样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写作文时,找不到合适的写作材料,无从下笔,总想翻阅范文,希望以范文来开阔视野,模仿写作。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没了,写作文的兴趣也没了。第二,农村学生的课外读物极少,农村大部分学校的图书室也很少开放,形同虚设。师生们整天都围绕着这几篇课文,忙得不亦乐乎。从抄写生字到抄写词语,又从抄写课文到抄写词语解释,学生整天被机械重复的作业所困,又哪有时间去读课外书?而现在,学校又都把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领导、教师怕学生外出活动出事,干脆不组织校外活动,校内活动也很少开展。生活的单一,加上某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没有做到读写结合,不注意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和背诵。试想,学生胸无点墨,何来妙笔生花呢?因此,这就使学生作文缺乏激情、缺乏主动性、缺乏兴趣、缺乏真情实感,这是当前农村小学生作文不健康心态的主要表现。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关键。

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山村小学工作已5年有余,深知作文教学在语文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尤其是作文,对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的日常工作、为人处事以及思维方式,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次远程网络培训,我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学到了许多有关作文教学的知识,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经验,我认为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作为农村边远山区学校,要积极利用学校本身的有利条件。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教师要因势利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投身于大自然,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可以让他们在大自然中体验生活,使他们触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入作文教学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应组织一些有意义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参加,如:可以组织学生春游、秋游等,不要怕学生出事就活动一票否决。要让学生有素材可写、有素材想写。生活即作文,作文来源于生活,我们应和学生一起寻找生活的滋味,不论是“酸辣菜”,还是“甜美汤”,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最好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品尝生活,热爱生活,让学生大胆地把生活写出来。写作有了生活,就等于文笔有了源泉。

2、为了发挥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在上作文课时,我会采用范文引导——学生互评的方式,鼓励学生多写多评。在这种方法每次实施之前,我采用示范讲评两三个学生的作文的方法,列出批改标准,让学生互改互评,指出优点缺点,最后教师收上来查阅,贴出优秀作文。这样,学生亲自参与文章批改,对本类作文的写法就理解得更加深刻了。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写作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动笔的欲望。

3、适当增加课外阅读量,使知识得到扩展和延伸。教材内容对学生的作文能起到导航作用,但它有局限性:其一教材内容必竟较少,不可能包括所有的写作知识和技能;其二,写作并非数学公式,每篇文章都有其不同的写作特色;第三,祖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语文教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适当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如班级可以设立图书角,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功能等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每个星期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选择阅读的材料,让学生到学校的图书室借阅自己喜欢的图书,借书看的同学,看后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或摘录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通过长期的坚持,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中,学习和掌握丰富的语言文字,并将课内外的写作知识融为一体,使之转化为写作技能。写作有了技巧,学生作文成功就有了希望。

生活化作文 篇3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多看一看

从学生的作文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所写内容空洞,就算用到了修辞手法,也有些牵强,尤其是在情感表达方面,更显得索然无味。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较少,而教学中教师又将作文和生活孤立起来,从而让学生不知道要写什么,该怎么写。其实,写作的第一步是观察,无论是写景或是写人,观察是写作的基礎。而小学生在观察时缺乏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结合一定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去观察。

如在《海底世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从声音、特点等角度来观察事物,教学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小区、森林中的各种声音、人物进行观察,从不同角度来体现小区或森林的特点。同样,在景物描写中发现,一些学生写树干的时候写叶子,写枝干的时候又加入生长环境的描写,凌乱而没有层次。因此,在写景类作文教学中,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观察,如观察松树,从可生长环境开始,然后是树干、枝干、松针,有了观察顺序再来写作,文章就有了层次。在对人物的观察中,则要紧扣外貌、动作、语言等进行,同时要抓住人物最重要的特点进行观察。

二、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多听一听

在学生作文中还发现,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干瘪,甚至很的是记流水账,从早写到晚。而当问及学生原因时,很多学生都说“找不到写的”。通过这一现象分析发现,学生找不到写的原因是缺乏写作素材。而生活就是最好的素材,尤其是在低段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听故事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听什么?如何听?听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在家中教师可取得家中的配合,给学生经常讲一些成语故事、典故之类,尤其是低段学生,可采用图文并茂的故事书来引导其多听。而高段的学生则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倾听别人的说话。如在广场上,听不同人说出的不同的话。同时要做到“五心”,即专心。无论是听教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教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细心,当别人发言有错时,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用,相互促进。

三、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多说一说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说,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口头表达能力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口头表达都能做到思路清晰、通顺流畅,那么将其付诸于书面形式也就易如反掌。由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多说一说,以在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作文水平。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比如在每堂语文课前开展课前三分钟的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借助这个机会来畅所欲言,可以做个演讲,可以讲个故事,可以就某个事情谈谈自己的观点,可以说说自己的新发现等等,不要拘泥于形式,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表达,从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一定会大幅提高,这样,也就为其作文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引导学生学会写作,多写一写

在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而形式上是以“规定”或“命令”进行,结果学生只能以“完成任务”心态来完成效果不是很好。要引导学生多写,除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外,还要在方法上予以引导,让学生爱写、想写、多写。

首先,要注重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很多教师在写作教师中是“光说不做”,学生也就“懒”了起来。其实,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模仿是较强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作文的同时也可自己写作,甚至要有写日记的习惯,将自己所写的文章和学生分享,让学生能感受到作文的魅力,激发其写作兴趣。

其次,要立足生活引导学生多写。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可能遇到被教师批评,和同学间闹矛盾,在家中和父母争吵,参加学校的活动,帮助父母完成家务,阅读文章后有一定的感悟等,教师都可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进行写作。在写作中,要引导学生表达出真情实感,然后再从结构安排、词语选择、修辞应用方面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想写的基础上会写,逐渐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生活化作文 篇4

一到班上要写作文,不少学生就愁眉苦脸的,有些还咬着笔头子,写不出两三行字。看到这里,我着急学生也难受,真是没办法。后来,一次假期,县里让我们学校派一名教师同其他学校教师一起到省里接受语文新课改培训。我有幸前往。在培训会上,我接触了一些中语会和省里的语文教学中的专家,聆听了他们新课改的讲座。其中一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说得太好了。他说,我们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写作。在几天的培训中,我深刻领会了这位专家的作文教学新理念,我决定要改变我的作文教学思路,我满怀希望地做着新学期开学的准备工作。

新学期一开学,我将假期写好的作文课教案重新梳理一遍后,开始了我的开学作文第一课:《在生活中学会作文》。同学们听得非常感兴趣。我说,作文时我们要学会观察,要在生活中,要在大自然中进行观察,对我们这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鲜花小鸟都要近距离地观察,然后才能写出最真实、最美丽的景色。

在进行了一些必要的细节描写的技能训练后,我将同学们在课外活动时带到了山上,让他们带上本子,只要看到觉得很美的景色就既可以画出来,也可以记下来,然后回学校或者回家后进行归纳整理,用文学的语言将这些景色加以渲染处理。

同学们对这项活动非常感兴趣,他们像过节一样兴奋,在玩玩耍耍的同时,将他们认为好看的、美丽的景色画下来、记下来。既亲近了大自然,又学到了作文知识,他们都非常高兴。后来,我发现同学们的作文变了,不再是空话、假话、口号式的话了。从他们作文的字里行间我看出了他们都在对大自然进行由衷的赞美。后来,只要有机会,我就带同学们上山观察景物、描写景物。一年下来,同学们的作文水平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与此同时,我还时不时地将班上写得好的同学的作文在班上念给大家听,让大家共享,有些特别好的我还向学校和县上推荐参赛,不少同学的作文都获奖了。

让作文走进生活,我并不满足于让同学们在本乡本土这一狭小的范围内进行观察和写作,我们黄渚乡比成县其他乡镇要繁华一些,我们黄渚的铅锌矿蕴藏量位居世界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这里的人们好多都因为开矿、做矿产生意赚了钱,而这里的街道和社区环境也改变了许多,因此我们这里比起其他山大沟深的乡镇要繁华得多。但是,这儿毕竟是乡下,其文化氛围和环境毕竟比不上改革开放多年的成县县城。基于这个问题,我开始鼓励在成县县城里有亲戚的同学利用节假日进城去亲戚家玩耍,并在县城内和城郊像成县杜甫草堂、新大桥、三桥、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地进行参观,去成县八大名景的地方旅游参观,这样既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又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一位同学在《街头中》是这样写的:走出小巷,来到县城中心,那里很热闹。我在一个平台上坐下了。一位年轻的妈妈牵着蹦跳的儿子的手走过我的前面。突然,儿子挣脱妈妈的手,捡起一个易拉罐,把它扔进垃圾箱。儿子调头冲向了妈妈,妈妈兴奋地张开双臂抱住了儿子,他们都带着灿烂的笑容。我举起相机,拍下了这样一张“社会新风尚”。

一位同学在《朋友家》中这样写道:坐够了,我又来到朋友家。一位疲倦的母亲从外地工作回来,女儿立刻迎上去接过母亲手中东西,并端来一杯温开水。“妈,您辛苦了,先喝杯水。来,我帮您揉揉肩。”说完便帮母亲揉起肩来。母亲满意地说:“我的女儿长大了,越来越懂事了。”

还有一位同学在《归途中》这样写道:暮色渐临,但太阳的余晖还洒在大地上。在途中,我观察到有下班归来的父母满足的笑,有放学回来莘莘学子放松的笑,还有温馨的笑,友好的笑,开朗的笑……一张又一张生活中的笑脸彰显出一份又一份生活中的美。那天,我发现了不少生活中的美,坐在窗前细细回味。其实,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要你善于发现,在每一个角落中都会有美好的存在。它们带给你的不是一瞬间的存在,而是永久的回忆……

一位同学的亲戚在武都,他假期去武都看望亲戚,回来时就写了《武都小吃》:武都人特别重视吃和穿,所以小吃的花样特多,比较有名的小吃有以下几种。洋芋饺团:用特制的杏树、桦树、梨树、核桃树做的木槽,将煮熟去皮的洋芋砸成泥糊糊,相当于南方的糯米糍粑,必须是甘肃武都特有的淀粉含量高的洋芋。汤汁是武都特制的醋加武都安化辣椒、武都大红宝花椒粉做成。玉米面面鱼:将玉米面在大铁锅中搅成糊糊,并煮熟。用特制的勺子做出醋辣汤汁或武都酸菜汤。米皮:武都两水汉王大米,先泡一下,再打浆,在特制的木板笼床上蒸熟,汤汁与饺团同吃,可以加蒜汤。面皮:小麦粉洗成面汁,用铁皮蒸盘。酸菜面片:武都酸菜解热消暑的效果很好,手擀面片。豆花子酸菜面:刚刚点出的清香豆花。面条可以多样化,但一般要求是手擀面、荞面、玉米面、小麦面、杂面。荞粉:武都特产山荞,用荞麦贞子洗面汁,煮熟,汤汁和洋芋饺团同吃。鸡蛋面茶:武都茶叶炒熟,泡成茶水,加熟面粉,在特制的陶罐中煮熟,加入炒好的土鸡蛋。炕包(子):包子在平底锅中炕熟。荞面叶子:荞面摊成荷叶一样的薄饼,加洋芋丝、青椒丝炒吃。

小学作文生活化 篇5

开题报告

阳信县实验小学三年级 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

1、小学中年级的作文教学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延续,又是高年级作文训练的准备。既然中年级作文教学处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十分重视中年级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小学生害怕作文的现象相当普遍,他们视作文为苦差事。每到作文课,绞尽脑汁,生憋硬挤,编出一篇作文交差了事,老师一遍遍地帮助他们修改,苦不堪言。针对小学生的作文现状,我们对中年级作文教学进行改革,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习作的积极性,力争使他们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2、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也是作文教学的现状的需要。中年级学生“造句”“造文”的现象普遍存在,机械式的字词句的训练,使学生陷于文字游戏、作文字数而不能自拔。从当前作文教学过程来看,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实际严重脱节,学生缺少“一写为快”的欲望,大多数学生失去了作文的兴趣、信心;从教师的指导来看,作文指导方法机械、呆板、僵化,甚至鼓励学生背例文来应付考试,对学生语言的发展缺乏科学的训练,从而造成学生厌写作文。

3、对于作文教学方面的研究,一些学者曾从学生写作内容的角度出发,研究小学生写作难的问题,从而致力于找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的途径。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以学生为本位,是切实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当然,更有一些学者从小学生写作心理现状探究出发,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纵观学者们的研究,其根本点是致力于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但似乎没有很好地找到其切入点或找到了其切入点——写作兴趣,可是其分析研究又似乎不够全面。因此,我们在前人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小学中年级教学生活化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明确中年级学生写作教学的方向,就似乎显得极其重要。

关于作文走近生活,在我国古代,虽没有人进行系统的研究,但《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也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生活是写作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浙江大学刘力教授的《作文教学上的理论建树与实践突破——评李元昌的大作文观》,其特点有三:一是强调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二是突出写作教学的宏观训练,三是写作育人。

二十多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如山东烟台的“大量读写,双轨运行”作文教学实验,它以发展思维和语言为中心,以不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为前提,以课堂为基础,以扩大阅读量为突破口,使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广东潮州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五步序列训练,”通过五个年级的五步序列,使读写密切结合,充分体现了读中学写,以写促主导的思想,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创立的“情境作文训练”,其核心思想是观察情境作文,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这些作文教学改革,虽然在研究角度和层面上有迥然的差异,但如果对他们的风格进行理性的探寻,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研究有个共同之处:都让作文训练尽可能地与学生生活接近,使他们的生活积累成为作文内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的。近年来,就作文生活化这个话题,已经有不少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研究,如上海吴立岗老师的“实用作文实验教学”、“南京特级教师袁浩老师编著的《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一书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另外,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的“写真话做真人”作文教学改革实验方案,从改革作文评价体系、创立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教学辅助策略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江苏省吴江市的“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从作文内容生活化、作文训练生活化、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了生活作文指导、批改以及生活作文活动体系。这些研究都为本课题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可资借鉴。

本课题拟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通过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与实践,丰富学生生活积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和生活的质量。

二 课题的界定

我们所理解的“生活”主要包括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在这广阔的空间,对其中的人、事、物、景耳濡目染。我们要有意识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通道,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生思考,学会表达,培养学生的生活作文能力。

三 课题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造就一代新人。教育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其中正确的教学活动不仅要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而且能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这是所有学科所共有的特征,作文教学也不例外。

作文心理是作文教学的基础理论。作文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把通过感官获得诸事物的情感在脑中再现,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形式。它依存于客观现实,是生活实践、思维、运动和语言运用的综合统一体。作文源于生活,这是心理学在作

文教学方面的基本观点。作文生活化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良好途径。根据活动心理学原理,儿童的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写作的内部动力。写作必须激发学生的动机。而语言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社会的交际工具,2、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学生这个名词,就是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学会生活,学会交际,是人发展的必须与必然,作文生活化是在生活中作文,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动机,使他们乐写、想写,从动机走向目的。

生活教育理论为作文生活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陶行知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在将来知识经济时代,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就有多广,作文生活化研究是我们在作文教学领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写作教学理论。

叶圣陶先生 指出:“作文这件事永远离不了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原是说话之延伸。作文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之技能。”“大力提倡学生作文,生活作文,为发表积蓄而作文”。

四 研究的目的与价值

通过研究和实践,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同时学会透视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生活质量。理论价值:探索作文生活化可以拓展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途径,可以丰富小学生作文教学理论。

五、研究内容

1、创设有利于作文教学的环境,实现学生从“怕写”到“愿写”的转化,达到会写、乐写。

2、贯彻“大语文”的教学思想,走“生活作文”之路,丰富写作素材,激发表达欲望,提高习作水平,让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

3、构建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

六、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树立“问题即课题,过程即方法,进步即收获”的理念,积极参与教学实践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讲究科学性,注意认真观察、不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

1、调查分析法。

对学生进行关于教师作文课堂教学形式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于教师作文教学形式的态度、看法,了解学生最喜爱的教学形式和类别,进行比较和研究。

2、文献研究法。

通过收集、分析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全面、正确地把握小学生中年级作文生活化研究的实质内容。

3、行动研究法。

根据制定的 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的实施方案,进行实证性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策略。

4、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定期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科学验证和提炼,概括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七、研究设计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情感。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自己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具有健康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善于用孩子的眼光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有趣的事,并有滋有味地描述给学生听,把美好的生活展观给孩子们,激发他们关注生活的情感。

2、顺应儿童心理,培养写作兴趣

(1)调动多种手段,诱发作文需要

(2)运用“迁移”规律,培养作文兴趣

(3)激发自求了解,拓宽作文兴趣

(4)重视作文课上的情绪生、在丰富的生活中指导观察,帮助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在生活化习作的研究中,我们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材料的有心人。

当然,生活不应是作文的唯一源泉,现在大力提倡生活化习作,这其实是一个老观念。作为学生,生活的积累和积淀固然重要,但似乎生活不应是学生作文的唯一源泉,想象,也是学生生活之一,所以,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在想象中学会创造生活。

a.听声想象,b.看物联想,c.动手创作,d.设计生活。

4、课内训练写作,养成良好习惯

有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如何进行写作呢?用姚竹青老师的话说,就是“活写生”,即用语言文字生动逼真地活画出他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实景。但“生动逼真”要区别于词句“优美”、“浮华矫饰”,而是要倡导孩子用最平常、最质朴的语言,心理怎样写,口是怎样说,笔下就怎样写。

(1)教育学生养成说真话,吐真情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认真写作,反复修改。

(3)淡化文体,加强实用文的写作。

(4)培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习作的好习惯。

5、课外交际,自由倾吐,发挥学生写作个性。

(1)在交往中进行习作训练。

a.交友书信b.到朋友家做客c.旅行

可设“作文生活见闻交际课”。“作文生活见闻交际课”摒弃传统的纯作文技巧的传授训练,从内容入手,向生活开放,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学生已有见闻的基础上,创设情景,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写作素材。

(2)开展多种形式的作文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创作的空间。

a.作文展台b.作文报c.作文集

八、研究的步骤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6月)

1.学习掌握有关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作文生活化的大作文教学观;

2.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写出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验阶段(2012年6月~2013年7月)

1.按上述研究设计开展实验;

2.注意实验情况的积累和研究,认真记录实验情况,不断调整,总结经验。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总结阶段(2010年8月~2010年9月)

1.搜集实验资料,并作统计分析;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接受专家评价或行政验收。

六、研究成果形式:

论文:《小学生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习作集:《小学生生活作文》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 王春芝

负责实验研究方案的制定、各项数据和成果的统计分析,并参与实验; 组员: 程玉清 高敏 张梅香 田丰华

参与实验

附:主要参考

1.吴立岗 著:《小学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2.李杏保、陈仲梁著:《纵论语文教育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9。

3.袁浩、戴汝潜著:《从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 篇6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如何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全面参与活动呢?我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其关键在于转变观念,改进教法,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参与整个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树立信心,鼓励学生大胆写

小学生对习作有一种恐惧心理,往往存在着提笔重如千钧,只字难书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从鼓励入手,因材施教。形成学生习作中恐惧心理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他们对写作缺乏信心。如果不树立信心,就难以根治“心理恐惧症”。而满腔热情地循循善诱、积极鼓励,正是增强信心的强心剂。不论是面向全体的教育,还是个别指导,均要把鼓励贯穿其中。因此,我们对语文能力低下的学生不能求全责备,要十分关注他们习作中细微的变化,哪怕是某个词语用得准确,某个句子比较通顺了,也要充分肯定,真心实意地表扬,真正帮助他们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我班有一个借读的小男生,上学时岁数偏小,加上家庭困难、父母又不识字等原因,造成该生基础差。一、二年级还能勉强跟上,升入三年级后,开始学习写作,就感到难上加难了,一到教学习作他就害怕,后来发展到上习作他就请假。家长头疼,老师费力,力气花了不少,可收效甚微。到下学期我改变了对他的要求,第一不再要求他和同学们写同样的作文,只要求他上习作课必须到,能听多少听多少,能写多少写多少,从此习作课再也没请假了。第二对他的习作面对面地批改,及时施教,及时肯定,真心实意地表扬。如在教学习作二:为别人画一张像时,他写的是他的妈妈。文中这样写到:我妈妈有一口整齐的牙齿,白花花的,笑起来可漂亮了,我也想有和妈妈一样的牙齿。我马上对他大加赞扬,在班上表扬了他观察仔细、认真习作的态度,借机批评那些照抄照搬的同学。那天他快乐得像只小鸟,现在虽赶不上好的同学,但已能写200字左右的作文了。

二、选择生活素材,吸引学生乐于写

学生只有处于自然、自由、自觉的状态之中,才能写好作文,而这种状态的获得与他们的生活积累相关联,也与他们的热情与自信紧密相连。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状态,乐于写作,教师必须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师生对话的作用,用自己的机智激发学生渴求写作的欲望。然后与学生一起确定习作的题目和要求,让他们充满激情,信心十足地自觉进行构思和写作。在引导联系生活实际中,我有时通过一个游戏、一个活动让他们兴致勃勃地参与,或者利用办手抄报、图画作文、介绍照片等形式引导他们讲述,然后兴趣盎然地完成习作。有时还引导学生寻找各种有趣的写作形式,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行习作训练。

如在指导学生习作《拔河比赛》时,我带领学生举行了一场比赛,让他们亲身经历、体验了拔河场上的气氛,获得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就生动多了。如一位男学生在作文中描写到,“我队同学咬紧牙,憋着气,脸涨得通红,双手握紧绳子,身子往后倾….渐渐地,对方的阵脚乱了,力量削弱了,绳子一下子被我队拉了过来。当裁判员挥下小旗时,我们情不自禁地跳了起来,大声喊到:‘我们赢了!我们赢了!”这样拔河比赛时的真情实景就自然而然地从学生的笔下流露出来。由此可见,通过讲讲、演演、玩玩、说说等轻松活泼的愉悦形式,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乐于写作。

三、指导观察,引导学生主动写

学生的参与度是衡量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主动学习的重要标尺。小学生参与度不够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写作材料。因此习作时便存在无话可写、内容空洞的现象。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曾有许多专家指出:“指导学生作文,应从内容入手。”而观察生活是获取作文材料的主要手段,所以我们要努力教会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人,熟悉周围的环境,从而积累素材,充实写作内容。如针对学校组织的制作课件比赛,在习作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1)在制作前是如何根据学习生活实际设想构思画出草图,又是怎样对照图纸弄懂零部件的?(2)在制作过程当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3)当你看到自己的作品后,心情又怎样?这些思考题,既可以用于操作动手之前,也可用于操作之后。

四、及时反馈,激励学生勤于写

及时反馈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在习作后对自己的写作状况和结果进行检查与评价,提高写作的积极性,并有利于学生根据反馈的结果对自己的习作采取补救措施。因此,我们要注重信息的反馈,引导学生积极地想、大胆地说,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作文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在教学中为了激励学生勤于写作,一是在教学环节上时时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在看——说——写的操作中得到锻炼,不断加强参与能力,从而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习作四看图写话时,我先让学生仔细看图观察图上有什么景物,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通过看弄清图意,展开丰富的想象。然后引导他们把看到的想到的都说出来。通过说的训练就能发现不足,及时弥补。接着让学生动手写作。这样就能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习作的快乐。

二是在习作教学中,不仅要让基础好的学生发挥作用,还要使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克服恐惧感。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性格内向的这部分学生多采用面批的形式,边批边讲边改,让他们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确实了解自己的不足,在认识、接受、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修改。这样才能渐渐消除他们的恐惧感,树立写作的信心。

总之,作文生活课堂化教学应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习作,促使学生的智力发展,提高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真正做到我写我的生活,我的生活就是我的写作素材。从而达到写中求乐,乐中愿写。

作文教学生活化 篇7

一、习作指导要生活化, 让学生愿写

1. 突破时空, 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现行的课程安排一周两节作文课。于是一篇作文往往要求学生在80分钟内完成。似乎学生习作所需要的信息材料全部储存于大脑之中, 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学写作的小学生。这样看来, 学生在习作时无话可说, 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 责任应在教师。是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 我们首先要打破“一篇习作两课时”的教学模式。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 走进学生生活。在指导时, 首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 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 放手让其到生活中搜集信息, 精心构思, 充分拟稿。因此, 一篇习作的练习周期不是两课时, 而是根据习作的具体要求, 可以是一周, 也可是两周, 甚至是一个月。这样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 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2.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深化生活积累,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记得在一次“六一”庆祝前夕, 偶然的交谈发现, 学生对此次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 便举行“六一应这样庆祝”的习作练习。结果不出所料, 即使平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作文也有“兔尾”变成了“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 且言词中肯, 感情强烈。

二、实施动态指导性评阅, 让学生乐写

1. 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

在评阅学生习作时, 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或教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看待孩子的表述。例如在给学生读例文《偷喝酒的大象》的时候, 一个学生脱口而出“大象还会喝酒?”我没有对孩子幼稚的语言加以批评, 因为他确实是在此刻才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 这难道不可以说吗?所以我借机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勤于思考, 勇于探索.这样一来, 学生当然愿意将自己的心里话, 将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及感受表述出来.

2. 分层而评, 增进习作自信心

面对全体学生, 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 评定等级的标准不同。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 一步步将其引向成功的彼岸。

3. 指导性批阅, 促进学生再发展

批阅这个环节, 应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 采取恰当形式予以指导。然后, 让学生根据知道再改、再练、再提高。如通过批注, 指导学生再修改, 再提高。面对学生, 当面指导, 或对具有典型性的习作进行集体点评。

4. 集思广益, 更上一层楼

作文要流光溢彩, 焕发生命活力。必须在打好草稿之后不厌其烦, 反复修改, 精心打磨, 采用自改自评, 学生互评, 家长评价, 教师评议, 循环修改等办法, 可以集思广益,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这样对提高习作水平大有裨益。

回归生活——生活化作文有效研究 篇8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明确学生观察内容

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改变,但不是每一点变化都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尤其是对于习以为常的事物,很多孩子不会留心,自然不能发现变化的过程。开展作文生活化教学,首先就需要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发现不同之处,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老师需要指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提高学生对日常事物的敏感度,明确观察的内容,做好记录,不断积累写作素材。

例如,从小学生的写作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写景、写物、写人、写事,以及想象作文等类型。比方说,对于写景的作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季节的草木的变化,让学生多留心其外形、颜色等方面的改变。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对于一种植物进行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记录下细微的变化。老师要及时批改学生的日记,对于写得精彩的地方进行表扬,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不一样事物的乐趣,从而强化学生愉快的写作体验,让学生发现写作的乐趣,找到写作的门道。通过分类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学生们清楚的知道要看什么、怎么看,写作时就有话可说了。

由上例看出,生活是充满着变化的,为了让学生做到“心中有物”,就需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细微变化,结合小学生写作的需求,归类观察的内容,记录好自己的发现,为写作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二、丰富学生生活经历,增强学生亲身体验

现在很多学生抱怨说,每天的生活非常的单调,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就是学习了。所以,写作文时真的想不出有什么特别的事情,自然写出来的内容就会空洞。不容否认,由于老师、家长过度地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一切以学习为中心,使学生的日常生活不够多样。因此,老师还需要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

例如,老师可以组织班级的学生开展各类比赛活动、游戏活动、参观游览活动等,以及在课堂上也可以变换学习方式,避免一成不变的学习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变化与乐趣,为学生创造一些新鲜的经历,让学生有一些新奇的体验。比方说,老师在春天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公园,去寻找春天的影子,感受春天的气息。小学生普遍活泼好动,在亲身参与这些活动中,自然就会感受很多。老师再及时地引导学生讲述分享,既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对于活动的亲身体验,为有关春天的写作作好了铺垫。

由此例说明,写作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老师就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多经历一些事情,参与一些别开生面的活动,促使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留下深刻的记忆,让学生的写作变得真实可信,充满着真实的情感。

三、引发学生思考生活,提升学生感悟能力

写作不但要真实地记录反映生活,还要能够揭示深刻的主题,表达深邃的思想,抒发积极向上的情感。大部分小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分析,导致写出的作文缺乏深刻的思想性,内容空洞,无法触动读者的心灵。那么,老师在指导学生的生活化作文时,就需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对一些生活现象的剖析,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

例如,老师开展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时,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例如,在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老师让学生先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有的学生想到了“爬山”,有的学生想到了“读书”。老师让学生一起讨论这些生活中真实的例子。学生说:“再高的山,只要坚持不懈地往上爬,总会爬上山顶。”“不管书有多厚,每天坚持读,总会读完。”最后,老师布置学生完成读后感,结合具体的实例,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大部分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观点,“成功贵在坚持”“只要一步步坚持,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等。老师通过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思考,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感悟能力。

由上例发现,为了写出优秀的作文,不能只是真实地再现生活,还需要进行加工提炼、构思创作。老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领悟,从而写出有深度、有创意的作文。

总之,为了破解学生写作难题,真正让学生能够描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就需要以“生活”为源头,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增强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与发现,从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并且进行加工创作,让写作返璞归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使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创作的灵感,体验写作的乐趣。

摘要:生活是学生写作素材的来源。小学生的写作实际上是对生活经历的再现、加工和创造。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多样化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建立适合小学生的写作素材,增强学生对生活点滴的感受能力,总结生活化作文的有效策略。

作文教学生活化探析 篇9

一.作文生活化概述

所谓的作文生活化主要就是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的生活与作文教学进行充分的融合,将枯燥难懂的教学语言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表现出来,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对作文知识及作文写作方法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兴趣。教师在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充分的了解,尽量的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生活事物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够实现最佳的作文教学效果。

二.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1.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并且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像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作文写作作业,题目为“记生活中一件有趣的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寻找素材,通过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积极的发现生活中有趣的事物,并且结合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写出来的作文更加富有真情实感,作文的质量也会更高。例如,一些学生认为生活中有趣的事与玩有关,一些学生认为有趣的事与动画片有关、与和父母出门旅游有关等等,学生将自己所理解的有趣的事写入作文中,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活,实现作文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并且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也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开展作文教学活动,由于对学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为了充分的实现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的优势,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如下两点。一是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需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狐假虎威”的故事,学生对于小动物会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进而观看角色扮演时也会非常的认真,在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开展作文写作,其写作的主题就是从刚才的角色扮演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学生对“狐假虎威”故事理解开展写作,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二是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坚持难度适中的原则。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过难的话,将会严重的影响到学生作文写作的积极性,因此,像针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小故事、小游戏等创设情境,而针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名人事迹、社会中的一些现象等创设情境,通过科学的把握创设情境的难度,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3.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作文写作任务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作文写作任务,使学生在感受到生活的同时,发挥自身的真情实感,完成作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并且结合这次为父母洗脚的经历,开展作文写作,这样学生一方面能够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另外一方面还能够从中体悟到一些生活哲理,并且将其写入到作文中,像很多学生从这次为父母洗脚的经历中感受到亲情的可贵,感受到父母的伟大等等,而学生将真情实感融入到作文中,能够进一步增添作文的色彩,提高作文的质量,进而发挥出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的优势,实现作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篇10

一、习作素材生活化,让学生有话可说

1. 开放生活情境,提供实践机会。

写作的素材来自生活,小学生的作文要想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就要多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有机会去观察、发现、体验和感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付诸笔端,这样的习作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活动还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让习作不再成为一种负担。通过实践发现,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活动形式有以下几种:

(1)竞赛式活动。拔河、汉字书写大赛、成语接龙、数学门诊、亮一亮我的拿手好戏、人物形象猜猜猜等游戏让学生们玩得开心、感受真切、印象深刻,习作也写得十分流利、生动、形象,赛场景象跃然纸上,人物动态呼之欲出。

(2)访问式活动。这一类活动中,学生变身为小记者。采访的对象各不相同,医生、交警、环卫工人、“感动人物”、驾驶员……学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素材,在习作时加以选择、梳理,选取其中印象最深的事写下来。

(3)体验式活动。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做一次外卖送货员、当一天小交警、做一天娃娃校长……体验不同角色的工作,获得了丰富的体验,这样写出的作文感情会更加真挚。

(4)节日活动。阅读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六一儿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等等,每个节日学校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每一次活动学生都参与其中,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表达的欲望也随之而来。

2. 引导细致观察,注重生活积累。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的生活每天都有变化,即使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只要留心观察,素材就在身边。四季的交替、万物的生长、社会的百态,一次邂逅、一段奇遇、一盘棋局、一场游戏,俯拾之间都是写作素材。要有一双“慧眼”,在意别人从未在意的,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尝试别人不愿尝试的。一位五年级的小学生坐公交车上学,两位乘客因为争抢座位发生了争吵,这不起眼的小事被他写成一篇日记,不仅写清了事情的经过,还对这件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真实而又深刻。

3. 挖掘课文资源,寻找有效写点。

语文教材是一篇篇精彩的例子,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寻找读写结合点,进行迁移运用,可以有效地进行练笔。例如,学习五年级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文中有精彩的春天景色描写和儿童活动的场面描写,在品读课文时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写法的指导,我们就可以进行片段练习,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处景色或是一次活动的场景。

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摘抄,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写作积累词汇、语言。节假日鼓励学生到外面多走一走、看一看,游览名胜古迹,增长知识见闻。

二、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学会表达

1. 打破时间界限。

每周两节作文课,学生要在80分钟内完成拟稿、修改、誊写。文章需要构思,需要反复修改,这都不是仅仅两节课就能完成的,我们应该首先从时间上打破常规,可以提前一周时间就把习作的要求告诉学生,让他们有意识地去搜集资料,谋篇布局,当然其中教师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写一处景点,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有重点、有目的地观察,详细写的地方看清看透,写出景物的特点。这样通过亲身实践,观察体会,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写前准备。

2. 激发写作兴趣。

俗话说“情动而辞发”,当学生情感达到了一个兴奋点,就有了表达的欲望,就能使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才能达到习作的目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一节语文课,学生走进教室,但久久未能安静下来,原来外面下起了大雪,大家都很激动,教师不动声色,就让学生说说这场雪,说说对雪的了解、相关的诗句、有趣的故事,说罢还留了20分钟,让学生和雪来了个亲密接触,但要求回去每个人写一篇关于雪的作文,体裁不限。结果这次作文非常精彩,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的写诗、有的写雪中大战、有的写美丽的雪景,洋洋洒洒,即使习作水平较弱的学生也写得情真意切,有了真实情感的表达,作文就有了生命。

三、习作评价生活化,让学生乐于表达

1. 分层指导评价。

目前的作文评价,教师会给出一个总体评价等级——“优、良、中、差”,习作水平较好的学生都是“优或良”,得“良或中”的学生从头到尾都跳不出“良”“差”的圈子,这样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指导性意义。若要改变现状,可以尝试分层评价,从两个方面分层:(1)班级层面。将班级的学生按习作能力分成几个层次,不同层次评价的标准不同。(2)个体层面。针对习作学困生,每次的评语提出一个要求,从最基础的开始,比如: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习作每一段的开头要空两格等等,逐步提高要求,指导学生习作。

2. 动态追踪评价。

如果一篇作文批改完就结束了,那么教师的评语就起不到指导的作用。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批语,在原文上进行修改,向教师申请二次批阅,如果学生觉得可以改得更好,可以进行第三次修改,申请再做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不仅促使教师的评语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启发性、激励性,还能大大激发学困生的习作信心和兴趣。

3. 多元主体评价。

在习作评价方面,除了教师评,还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评等方法,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评价的主体。例如写学生熟悉的事物,就可以采取互评的方法,由于学生对这一事物有共同的认知,评价起来就更容易、更有效。写家庭素材的作文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共同评价。当然,在自评、互评和家长评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再做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针对作文本身,也可针对前面他人的评价,这样学生不仅增强了作文能力,还提高了评价鉴赏水平。

实施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 篇11

关键词 小学作文 教学 生活化 策略探究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长期以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也难。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第一,多年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看分”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了小学生的写作兴趣,造成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第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囿于课本本身,忽视了教学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学生视野狭窄,词汇贫乏,认知水平低,有话不会表达;第三,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中,没能从整体上把握小学各年级作文教学的阶段特点,忽视了小学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要求普遍偏高,没有遵循作文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因而收效不大。

叶圣陶曾经指出:“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所不曾经验的事勉强拉到笔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人固然为写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担负人的责任,就得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1]也就是说,要解决小学生作文难的问题,必须让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小学生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2]由此可见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势在必行。

一、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定义

“作文”在新华字典上有两种解释,一是撰写文章,二是学生的写作练习。而什么是小学作文生活化,这首先得益于对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思考。他这样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3]它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可以普及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在作文领域对此的探索和实践。因此我们可以把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界定为: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教学策略研究理论的指导下,生活与作文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作文,提高学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探索高效作文的一种方法与途径。

二、生活化作文教學的特点

1.充分发挥学生写作的主体性。写作主体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非与生俱来,它依赖于我们教者的激发与培养,要求教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写作主体的认知需要、成功需要和学生对美的需求,激发其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创作的灵感和创新的火花。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主导的角色,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安排,写什么,怎么写,教师都会教给学生套路。就像万能钥匙一样,学生拿着这个钥匙去开门。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发挥,是与作文生活化背道而驰的。

2.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一天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生的在校生活是写作不可忽视的内容。在校生活可以分为上课时间、下课时间、午餐时间、自习时间、活动时间等等。这些活动很丰富,但并不是小学生用来写作的全部题材,他们还有家庭生活、社交活动等等。教师在帮学生选材的时候要充分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留心自己身边的事物,扩大学生的写作范围,融写作于生活之中。

三、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1.写作素材生活化。“生活即教育”。写作是生活认识水平的反映。提高对生活的认识水平是写作的基础,也是作文教学的内容之一。写作源于生活内容才不会空洞枯燥,我们要倡导作文是生活的写照,并由此引导学生的写作,以写作来反映生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而对生活的深入理解,又能直接促进学生作文深度的发展,最终形成生活与写作结合的良性循环。丰富的校园生活,温馨的家庭生活,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给学生提供了肥沃的写作土壤。

⑴提高学生对学校生活的认识水平。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在学校里度过。在他们眼里,每天都是同一个太阳升起、落下,生活的变化小之又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校园生活的乐趣,认识校园生活,热爱校园生活。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进行观察:①校园自然环境。如春雨蒙蒙的日子,教师就和学生站在走廊里观察这大自然的馈赠;春天校园里的樱花、海棠花、杜鹃花等陆续开放,教师就带领或启发学生利用课间去观赏;夏天遇到雷阵雨,学生的笔下也少不了雨中的校园;秋天的桂花把整个校园弥漫在芳香中,也弥漫在学生的日记本里;菊花的高洁通过学生的描述永远留在他们的心中;冬天那漫天飞舞的雪花铺满了学生的日记本。②校园人际交往。如同学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往都可以启发学生写进自己的作文中。(3)学生的学习活动。上课时,教师采用活动式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感受颇多的情景就可以提醒学生将它变成日记内容,帮助他们积累写作题材;或者是预备铃敲响教师不在,教室里的学习情况;或者教师经常外出学习,写写《班主任不在的日子》。这些文章都可以起到文道结合的作用。教学生做个有心人,在貌似不变的学习生活中,找到需要表达的内容,认识校园生活的精彩纷呈,写作时自然就会轻松很多。

⑵提高学生对家庭生活的认识水平。家是温馨的港湾。可学生每日与父母朝夕相处,很难有这种感觉。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观察:①父母间的相处。在日记中教师经常看到有些家庭和睦,有些家庭“战火连连”。②孩子与父母的相处。这点其实有很多内容可以写的,叛逆期的孩子总是和父母有很多冲突,可以引导他们把这些写下来。③孩子独自在家的情况等。把伙伴带回家,在家里自己动手做些吃的等等。总之,可以启发学生从家庭成员的一颦一笑中去捕捉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追溯事情的由来,体验家庭生活的喜、怒、哀、乐。学生把这样的情感带入作文中,反映出了活灵活现的、朴实而又平淡的生活和家庭的亲情。

⑶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水平。瞬息万变的社会是个大熔炉。小学生作为社会化的人当然也离不开社会的影响与陶冶。教师可从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关注社会:①留心媒体的社会消息,看了这些新闻你有什么感受。②上学、放学回家的路上会看到哪些现象。③家长带孩子接触的各种社交场合等。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五彩缤纷的事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丰富学生生活、提高认识能力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写作素材并不是没有,而是我们没有去用心找。我们在教育中必须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以生活为课堂,享受人生,热爱生活。教育家陶行知有这样的话:“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学生有实践和尝试的自由,也有犯错误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收获。”[4]这样,我们才能从文中见“人”。

2.写作动机生活化。写作动机生活化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能有效地唤起学生作文的内在需要。学习动力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两种类型。内部动力是出自自身生活的需要,因而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和高度的自觉性。写作动机生活化有可能使学生作文的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动力”,使学生有勇气克服言语的痛苦而抒发出“胸中的一腔积蓄”(叶圣陶语)。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淡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只会带来疲劳。”[5]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

⑴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亲验。亲验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直接体验。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6]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生活化情境就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要求六年级的学生写一则关于校园活动的新闻作品。教师知道本班学生非常喜欢“成语接龙比赛”,就用一节课开展了这一活动,另一节课要求他们扮演小记者,把刚才的活动报道出来。学生都很乐于动笔。这样两节作文课让学生感到既有趣又有话可写。还有要求六年级的学生通过采访,写关于人物的记叙文。教师就学生扮演记者如何采访开了一次“采访交流会”,学生带着问题互相采访,气氛很热烈。无论是采访者还是被采访者都有一种新奇感。第二节课整理采访资料,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精神品质。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积累了很多资料,解决了无话可写的难题。

⑵创造对话氛围,引导学生想验。所谓想验是指听者通过讲话者的内容结合自己原有的生活体验引发的积极的思考。“生活化”教学不可能每节课让学生当场亲身经历某些事件。有时候只需要教师创造对话情景,帮助学生唤起原有生活的记忆,激发思维,让其产生共鸣,继而将现在所得与过去体验进行比较,积极思考,同样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泰戈尔讲过:“保护儿童的自由意识很有必要,缺乏对这类本能的熏陶与引导,就谈不上教育,那样的教育实则是训诫与约束。”[7]教师要在“对话式”教学中,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下保护学生的自由意识,让学生的心灵得以舒展。

当然,“对话式”教学的灵魂是师生精神的沟通和心灵的对话。教师满怀热忱,真诚地对待学生,才能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振。有时教师陈述,学生倾听,继而让学生达到与文本对话,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画龙点睛作用。

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要努力符合这样的要求:内容是儿童生活的内容,写作是因生活的需要,变作文外在要求为学生内在的心理要求。

⑶写作训练方式生活化。阅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课堂更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实践的时间占学生生活的很大部分。根据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路改革阅读教学,也是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的延伸。即以写作为手段促进阅读理解,丰富课堂生活,在学生解悟文本中解悟生活从而提高作文的能力。当然,我们应该分析作者的文章与生活的联系。首先,让学生明白一切写作材料都是源于生活。其次,帮助学生明白作者是如何成文的。他们要精心选材,提炼生活。最后,根据作者的写法,让学生联系生活创新练笔。

在教学《黄山奇松》时,教师出示许多黄山奇松的图片,请学生当一回小导游,选择喜欢的一种黄山奇松,展开丰富的想象,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写两三句导游词。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教师在课上设计了一个练笔:“读完了这个故事,你一定感慨万千。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你可以对老天鹅说,可以对天鹅群说,可以对老人说,可以对作者说,还可以对自己说……把它写下来。”课后设计了两个练笔,①续写《天鹅的故事》;②写一条爱鸟护鸟的宣传语。效果就比较好。学生不知不觉地运用了文中及教师的课堂用语。

4.作文指导生活化。作文指导课要优化结构,总结实现结构优化所需的基本板块,把生活引进课堂,指导学生善于观察、思维,学会反思生活,从纷繁的生活中发现、捕捉、提炼写作题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提高生活认识水平的过程。例如上文提到的开展各种活动,带学生走进大自然等。陶行知教导我们:“您必须以大自然为您的生物园,才有丰富的收获。比如研究昆虫,最好是预备一块地方,让它长些野草,昆虫自然要来游玩。真教育是在大自然与大社会里办,不能常到大自然去,还能算是生活教育吗?”[8]

叶圣陶在论及好文章与生活材料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从“留心自己的生活”中获得真实的材料,也就是“有所为而作”,“留心自己的生活”主要指留心自己从事的学习、工作、活动、自己的生活实践,当然留心周围的人和事;“有所为而作”就是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小主人,而不做生活的袖手旁观者。因此,指导生活就是指导学生多做、多练、多“玩”,小学生既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又要痛痛快快地“玩”。在玩中“玩”、玩中“思”、玩中“悟”:做家务、养花、喂养动物、小创作、弹奏乐器、唱歌跳舞、体育锻炼、小试验,一个人“玩”,在小组里“玩”,一边做,一边想,一边讨论,用心灵去实践、去体会、去感受、去创造。在痛快淋漓的“玩”中获得丰富多彩的素材。在不知不觉中你会有一种欣慰在心头,你会发现生活原本是这样妙趣盎然。大千世界是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你还发愁没内容、没材料可写吗?

诚然,没有材料,或者材料不够用,固然写不出好文章;有了材料,如果不加选择,或选材不当,仍然写不出好文章。材料,是准备写进文章里的各种事件和事理根据,要具备从多方面获得材料及收集材料的能力。材料是作文的基础,既是中心思想的来源和基础,又是表现中心思想的根据。人们常常把中心思想比作灵魂,结构比作骨骼,材料比作血肉,语言比作细胞,由此可见,材料是文章的根基。收集材料的能力是作文的基础能力,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劳动、游戏等内容的理解力和感受力,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陈平原.陶行知(卷)生活的教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3]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育中心组.小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王空军.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新西部,2006,(14).

[5]叶圣陶.生活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朱正.叶圣陶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

[7]李吉林.小学语文情景教学 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的谈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刍议“生活化”作文教学 篇12

一、作文命题的生活化

经验告诉我们,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是来自生活中的闲聊。《聊斋志异》中的许多故事自然是得益于“聊”; 很多电视连续剧亦是文人们于闲侃中所得的产物。于是,我们有理由认为,学生在作文之前也不妨先聊一聊。教师将写作的范围和题材( 材料) 先交给学生讨论讨论,他们会在交谈中互相得到启发,打开自己的写作思路。教师要尽量想办法引导学生从他们自身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寻找作文素材,通过讨论、交谈( 包括老师的启发) ,提炼出既具有表现力又能引发真情实感的题目。4 月的一次早自习课,两只燕子飞进教室,被大玻璃隔着飞不出去,读书声停下来了。我刚好巡视到窗外,便从窗口观察着学生的反应。语文课上,我请同学口头描述当时的所见所感。有的说: “看同学们有的异常兴奋,唯恐天下不乱; 有的满怀忧郁,脸上流露出一种迷茫; 听到有的喊‘抓住它,抓住它’,便有人出主意如何抓; 有的喊‘放生,放生’,便有人出主意如何打开所有窗户。这些反映了人性的不同和生存心理的不同。”有人说: “那是不是一对相亲相爱而又被环境束缚的恋人? 他们是命运多舛。”

有人说: “寻找出路不能误打误撞,应该观察研究。”于是,我出了一个题目———《从两只燕子谈起》,学生的创作热情很高,不少学生写出了别具一格的优秀作文。可见,“生活化”的作文命题远比教师个人凭空想象的命题要好得多。

二、作文指导的生活化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遇到一些困难,或思路阻塞,或材料短缺,或难于深入挖掘,或初衷难继等,往往会向教师求助。此时,教师千万不能“有求必应”,代为解决。而应针对其实际情况,分析困难的症结所在,通过旁敲侧击的点拨,引导他们自行克服困难。学生所要的不是教师的严肃教导,而是兄长般的关怀、朋友式的支持。只有如此,学生才会获得家居般的温暖与轻松,也才会渡过写作难关。

我告诉学生说: “大自然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只要我们认真思索,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让大自然的万千景象奔涌眼底,让思维的触角多方接触,并用心去和大自然沟通,把自然属性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与深刻体验联系起来,就会为我们的写作提供无限契机。我们要用心灵去与自然对话交流,要学着因春天小草透出新绿而感悟到‘春风吹又生’,要学着因秋天落花而感悟到‘林黛玉葬花’的心境。关注社会现实同样重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课余时间,同学们三五成群,纵横天下时事,不正是拓展视野、提高辨别是非能力、提高认识的时候? 思想的火花就是这样擦出来的,立意深远的习作就是这样孕育的。同学们生活空间比较狭窄,观察了解社会和深入社会实践的时间有限,但我们平时看报刊、听新闻,不正是了解自然、社会的好时候? 所以,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在构思写作的时候,会不会有意识地去关注自然与社会现实,并且思考人生现象,将自己的作文升华到剖析人性、解读人生的高度。”

如果教师给予学生的总是“多开动脑筋”“再仔细想想”之类的空泛之词,学生一定会非常失望。因为那种“指导”对学生来说是苍白无力、毫无益处的。长此下去,学生会对写作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恶情绪。

三、写作过程的生活化

写作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不必也无须给学生过多的束缚。我们往往要求学生写多少多少字,限于多少时间内完成,否则就怎样怎样。学生作文应当跟作家创作一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实在写不出时不要硬写,不必一气呵成。允许能力稍差的学生有停顿、间歇,亦可迟交、缓交( 但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写作速度,努力赶上,以便尽快地与大家同步)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没有重压,能轻松地作文。有时候,在写作过程中( 如有必要) ,同学间还可以停笔讨论,争辩,写作与诘难并举,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训练,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亦可在讨论、争辩中得以提高,有利于提高作文的质量。

四、作文修改的生活化

语文教师大多习惯于在办公室批阅作文,勾出一些错别字,划出些病句,用线条调整个别语句、语段,然后写几句评语,给出分数。这样批作文,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因为它严重脱离写作主体,极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我认为,修改作文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无仅也不应该帮学生修改作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去修改自己的作文。

修改作文的方式,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修改( 这种方法效率低,因为教师时间有限,不可能细致地指导每个学生去精心修改他们的作文) ; 也可以在班里成立修改小组,找几个功底较扎实的学生,分别修改同学的作文( 这种方法不利于大面积提高作文水平,且生活气息不浓; 还可以让学生面对面互相修改( 这种方法效率高,且所有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我们提倡后一种做法。每次修改作文,教师都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要求和修改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同学间互相修改作文,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遇到舍得探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地组织全班学生集体讨论,以便取得共识。

五、作文讲评的生活化

传统的作文讲评,是教师批阅作文以后,列出该次作文的一大堆优点、一连串毛病,向学生通报。学生听后,有优点者得意,犯毛病者垂头,无优点无毛病者,则不痛不痒。有时,教师将自己的喜怒忧愤带入讲评,把师生之间本应十分融洽的关系弄得很尴尬,学生未必有所收获; 教师也未必讲得痛快,优点未必得到发扬,毛病亦未必得到救治。因为这样的讲评,学生无法参与其中,在脑中无法打下烙印。

我认为,作文讲评仍然要以学生为主体,它是学生应该且必须参与的实际生活内容之一。写作之时学生已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修改之时又吸纳了同学的高见,一定会感慨良多。教师要很好地组织他们进行集体讲评,让他们在讲评中畅言得失。教师以导演的身份参与作文讲评,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点拨,让他们或记取教训,或发扬优点。这样,作文讲评才算落到实处。我深信,学生一定非常欢迎这种讲评方式。因为经过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复思考,认真写作和精心修改,学生们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给他们讲评的机会,小“评论家”们会将自己在写作和修改中的惊奇发现与真实感受,很动情地向大伙全盘托出。这时候,作文讲评实际上已经是“佳作”欣赏了。

总之,“生活化”的作文教学,自始至终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写作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感情,使作文写作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真实可爱、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这将是作文教学获得解放的必然途径。

摘要:作文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活泼自然、生动有趣、色彩斑斓,血肉饱满、情韵十足的,写作不应该是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的苦差事。作为教师,应该多替学生想想:学识贫乏,是否因为教师没有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呢!

上一篇:严格控制成本下一篇:扩大农业科技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