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

2024-07-04

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精选8篇)

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 篇1

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的阶段小结

金鸡滩镇中心小学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们,并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假话连篇,缺乏生活经验,没有了自己的主张,写出的东西严重脱离生活实际。于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努力做了以下工作:

(一)走进生活,丰富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停”。在生活作文的研究中,我们希望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1、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的方法。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同时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进行记事作文的训练时,可以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作文。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我打算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

(二)描绘生活,谱写生活

1、从点切入,夯实基础小学生作文,往往对客观事物描摹得不够具体,不够真切.而单项素描,是小学生作文十分重要的写作基础训练。基本功练得好,学生写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笔自如。因此我打算首先强化学生的单项素描,指导学生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对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动作等多方面的特点进行形象地描绘,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通过训练,希望学生练就基本功,为作文综合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分线入轨,掌握写法小学生习作,无非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写好这类文章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写法,把握规律。比如,写人可通过一件事写人,可通过几件事写人;可表现人物一方面的特点,可表现人物几方面的特点。为了表现人物的特点,必须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特点;必须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打算结合范文剖析让学生掌握这些写法,并让学生从读写中领悟。

3、全面拓展,自由倾吐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三)创造生活,展示新天地

1、看物联想。小学生想象力往往是随着外界事物刺激而引发的,具有无意性。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作文课上,我打算有意识出示几件小物件,给学生直观刺激。引导他们看物件,想联系,构环节,写成文。

2、动手创作。我计划组织学生开展小制作竞赛,让学生联系生活的一些具体现象和问题,开展动手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大胆地发挥创造才能,并引导学生把构想的过程和实践经过通过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从而升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设计生活。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未来的老师、厂长、医生、工人„„去设计符合自己愿望和理想的社会、生活、职业、工作、成果。

(四)改变评价机制。

1、评语生活化。作文评语是老师批改的主要阵地,是师生交流的另一片净土,起着独到的催化作用。传统的“中心突出,详略得当,语句通顺”已让学生感到厌倦。实践证明,生活化的评语学生不但乐于接受,而且兴趣极高,也给学生留下了自我创造、修改的空间,因此我打算努力使自己的评语生活化。

2、批阅方式生活化。由教师的单一批阅转变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开放性批阅。如:教师点评、家长点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各种形式。

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 篇2

一、收集生活信息, 生活问题数学化

1. 引入“生活素材”, 还原数学原型。

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创造条件, 将学生日常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 运用日常数学经验学习数学。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原型, 将之引入课堂, 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替换、改造或补充。

如, 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时, 教师出示一张超市购物的电脑小票, 让学生自主构造数学问题, 并设法解决这些问题。由于这一材料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直接相连, 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学生在构造数学问题时, 注意到了“物品价值+找零”和实收之间的不对等。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引导, 学生对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但是, 在数学教学中只靠生活素材的引入是不够的。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 现成的数学素材显得较为欠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 设计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生活实例, 将教学内容置于模拟的、但接近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让学生在以真实情境的分析和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学习数学。考虑到单一的情境可能限制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运用, 在教学中还应要求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相关的材料进行分析、思考、解决, 以实现数学知识、原理的抽象和内化, 促进数学知识的迁移。如在学习“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有关知识后, 可根据教材内容布置学生记录自己家庭的收支日记账, 一个星期后进行核算, 并让每个学生对自己家的收支情况进行评估, 尝试着给家长提出家庭支出中应注意的问题。

2. 返回“生活天地”, 解决实际问题。

学数学的目的在于用数学。在现实生活中, 小学生有较为丰富的数学生活背景, 购买学习用品、买菜、去超市购物、商品的促销活动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 但学生很少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判断、选择和策划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 当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后, 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 另一方面要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及其魅力, 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

如, 教学“12+8×3”时, 对于为什么要“先做乘法, 后做加法”的运算顺序, 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买卖东西的生活体验中悟出。第一步, 展示生活情境。一个标价12元的铅笔盒和3本标价8元的图书, 询问这两样物品一共多少钱。学生列式12+8+8+8或12+8×3。第二步, 讨论“12+8×3”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12和8的和, 再乘以3;有的说先算8与3的积, 再加上12。经过讨论, 意见趋于一致时, 教师又追问:“为什么要先算8与3的积?请根据具体事例说明。”最后让学生清楚计算这两种物品的总价, 首先要分别知道书和铅笔盒各是多少元, 然后再算它们的总和。第三步,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平时购买两种物品的情境和计算总价的方法, 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从接受者向实践者、探索者和策划者的角色转换, 将有效促使他们学以致用。

二、体现数学价值, 数学教学生活化

1. 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关键在于构建数学问题与学生经验背景的联系。数学教学生活化并不是生活素材的简单引入, 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 重组教材, 调整教材, 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的体验。所以, 教师不能想当然地运用生活材料, 必须在分析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选择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材料来充实教学内容。

2. 数学教学系列化的重点在于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只有亲身经历形象而生动的数学过程, 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才能在自主的活动中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 使之与当前的学习材料进行积极的互动, 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所以, 必须让学生自主分析和处理相关信息, 构造数学问题;自主探究,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3. 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方式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生个人的建构会因经验的局限而陷入片面, 合作交流是突破个人局限, 实现知识建构, 使个人理解更接近于数学本质的重要方式。而且, 实践的数学活动通常是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的, 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常常需要通过交流、协商来解决, 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数学学习的方法。

对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0-036

随着新教改的深入发展,每位数学教师既追求教学质量,又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与革新。据日前一些报道显示,可视化教学法、激趣教学法等新形式的教学方法应用在教学实践中,都收效良好。笔者为了促进新形式教学法在教学中能够进一步运用,以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为例,就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实践展开一系列论述。

一、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定义及效果

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将数学的学习与生活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使数学知识的传授由教师单一的“满堂灌”转变为实际生活的应用。

生活化教学,使得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效探究,让学生全面掌握相关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实践

1.创设生活情境,开展生活化教学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少,而数学这门学科又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从而加深学生对生活和数学知识的理解,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得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如在讲授“面积与周长”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桌的长度和宽度,并使用花边美化课桌的四周,于是,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需要用多长的花边呢?那么,如果给课桌镶上防潮板,又需要用多大的防潮板呢?”这样提问,不但使得学生对生活有进一步的体验,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与生活实例相结合,开展生活化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除了一些包含单一的数字问题,还有一些包含数量关系和空间几何形式的内容。对于这些数学,只有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后才能真正理解。如讲授“利息和利率”一节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某个银行进行参观,使得他们真正明白利息和利率等这些概念,然后拿自己的压岁钱模拟学习利率的变化,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3.由生活实践开展生活化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有密切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怎么样在生活实践中找到数学的基本模型,这样当学生养成一定的应用数学思维之后,才会把数学知识和自身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例如:讲授“土地的面积计算方法”一课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家知道自己宿舍有多大吗?我们学校操场的面积又是多大呢?还有大家每天都在这个教室上课,有人知道教室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吗?”这样的问题马上引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及主动思考,教师这时还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有几种测量方法?相比较而言,哪种测量方法是最快捷的?”接着,让学生分组探究,然后布置一个与实际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对自己感兴趣的物体(如电视、电脑显示器、学习园地等)的长和宽进行测量。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不仅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也对自己生活实践和实物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应用生活化教学时需注意的事项

1.掌握好数学生活化的“度”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加强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又应该高于生活,它是对生活实践的加工,是生活实践的基本模型,但绝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或粘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握好“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之间的关系。

2.教学时刻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师在使用教材教学时,既要相信教材,但是又不能迷信教材。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教材的编写往往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材内容与当地的生活实际不符,这时候,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地方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从而使得学生能在学习中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在实际中,很多学生觉得数学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因此在学习中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这样势必会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产生一定的影响。生活化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把它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校园生活二三事小学作文 篇4

升入初中,随着学科的增多,课程也增多了。因为学习上的压力,所以大多数同学都喜欢上那些娱乐放松的课。体育课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将近篮球赛了,同学们都积极的为此辛勤的准备着。空余的篮球架少了,围在操场打篮球的同学多了。我也是篮球队的一员,说实话,在这之前,我还真的没有认真打过篮球。自从参加了篮球队后,我才渐渐懂的得了一些打篮球的技巧与方法。就在这样一个小小的篮球队却发生了许多小故事。那天中午体育课,我们照常飞奔操场集合,同学们火热的激情简直比当时的太阳还热,一个个沉醉在这场精彩的比赛中。就在大家忘情拼命的时候,却发生了一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故,一个同学在传球时,一不小心偏了方向,不争气的球只见“砰”的一声重重的砸在了一个同学的头上,那同学却还在柔着头笑着说:“哎呦,都把我给砸成脑震荡了!”她的一句话引起了一片哄堂大笑。尽管这样我们还是把她围成了一团。这个问一句怎么样,那个问一句没事吧。哎谁要她是我们同学呢。

在小学就认为初中的班主任很严厉,到初中才知道其实初中的班主任也并不是只有“严厉”一词可形容。比如还有“幽默风趣”等也是与初中的班主任蛮相称的吗。你看,这不就是吗——“叮铃铃”上课铃响了,同学们纷纷坐好在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做好课前准备,“噔噔”门外传来熟悉的皮鞋声,大家一齐把目光投向老师,老师也回应了同学们,向全班同学扫视了一遍,然后就是再熟悉不过的“上课起立”、“坐下”。班主任是我们的地理老师,由他上我们的地理课,我们每个同学都精神充沛。“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极地”老师用一贯严肃的语气说,当然这“一贯严肃的语气”也是只有讲课的时候出现得最多。过了一会儿,同学们开始讨论南极洲为什么比北极洲要冷的原因。老师说在南极一杯烧开的水从空中还不要落到地上就会结冰。然后一个同学问道:“老师,那么一个人站在南极会怎样呢?”他的问题使全班同学忍俊不禁,但又不敢笑出声。老师看了他一眼,然后微微笑着回答道:“你这么想知道,你去试试咯!”终于,同学们再也忍不住了,紧接着迎来的是一阵笑声。

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 篇5

论文摘要:结合教学实践,以“建筑构造”课的专业特点为依托,对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活学活用”建筑构造原理和方法,提出了以实战性教学和延伸性学习为核心的教学相长的模式。

论文关键词:建筑构造;教学;实战性;延伸性

一、问题的缘起

“建筑构造”课是建筑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建筑学学生要进行建筑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就必须全面、灵活地掌握并运用建筑构造的基础知识。“建筑构造”课相对来说,学生易懂,但真正让学生自主进行构造设计时,往往会出现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那么如何立足“建筑构造”课堂,结合建筑构造实习,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基地,使学生在扎实掌握构造原理和方法的前提下,融会贯通地把理论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就成为当前“建筑构造”课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当前建筑设计院对建筑学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往往是要求刚毕业的学生上岗就能独立完成包括构造设计在内的工程设计任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建筑学学生培养模式,急需完善对建筑学学生构造设计能力的培养,实现建筑学学生对建筑构造理论和方法的“活学活用”,能够有真正的综合设计能力。

笔者在“建筑构造”课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建筑设计课程、工地认识实习,对“建筑构造”教学和学习中的瓶颈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问题的展开

1.“建筑构造”课自身的特点

(1)“建筑构造”课涉及的知识面广,要求的程度高,关联性强。

“建筑构造”课的内容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非建筑领域的包括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生物学知识等,建筑领域的包括建筑制图、建筑结构、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经济、建筑设计等。而且需要在学习“建筑构造”的过程中,把这些知识联系起来,并能交叉和重叠,充分利用这些知识,才能使学生拥有“活学活用”构造原理和方法的基础。

建筑市场上新材料层出不穷、新技术应用广泛,建筑构造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可以说建筑构造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和相关专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如高分子防水卷材的出现,带来了防水构造的发展,要完成这一构造就必须了解高分子防水卷材的材料性能,在特定气候条件下的受力特征,施工中要采取的构造处理,任何没有考虑到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构造设计的失败。所以仅从书本出发的记忆性的建筑构造学习是很难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

学习“建筑构造”的关键是掌握不同材料、不同构造的连接。我们把这些连接部位称为“节点”。以建筑防水节点为例,仅从墙面(包括墙上的门窗)和屋面防水来看,这里涉及不同的部位(墙体、门窗、屋顶等)、不同方向的表面(竖向的墙面、门窗,以及水平方向的屋面)、不同的防水材料(墙面的灰浆或石材、门窗的玻璃及其框、扇材料等),这些防水节点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防水构造设计。

(2)“建筑构造”课的知识内容庞杂琐碎,更新速度快。

建筑构造涉及的内容包括建筑围护系统(保温、隔热、防水、防潮、隔声、防火)的`构造做法、建筑装修构造做法,以及隔墙、隔断、门窗、建筑变形缝的构造做法。这些内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具体到某一个构造(如外墙保温构造),则依据材料、做法、具体位置的不同拥有各式各样的构造形式,要想通过“建筑构造”课记住所有的构造形式是绝对不可能的。按照《建筑构造》教材理顺“建筑构造”的体系是基础,但要学好“建筑构造”就必须在掌握建筑构造原理和方法的前提下“活学活用”。

建筑构造形式的发展突飞猛进,课本上的知识往往落后于当前的工程实践。如玻璃幕墙构造是当前建筑设计中使用比较多的构造形式,在技术更新的推动下,大量的新构造不断出现,要想使学生对其有所掌握就必须把它引入课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基本的构造解析,让学生掌握基本构造原理和方法的同时,能够对新构造有分析能力,以利于学生对建筑构造知识的灵活掌握,提高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发挥建筑构造的专业长处,具体设计时能够做到思路活,上手快。

2.如何“活学活用”

(1)教学过程的实战化。

学校教育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在“建筑构造”课教学过程中,要从建筑构造的原理和方法入手,学习和掌握“建筑构造”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教学要让学生着眼的不是某一个建筑构造是怎么做的,而是这个建筑构造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如果每学习一个新的构造做法,都能搞清楚为什么这样做,那么,每一次的学习就变成了对建筑构造原理的一次强化,这样实战化训练的效果绝对是事半功倍,举一反三。 建筑构造的做法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往往用生活中实际的例子来讲解相关的构造知识。如运用墙面结露、泛霜、长毛的实例来讲解冷桥构造保温的做法;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过来补充”的生活常识,来分析被动式太阳能通风保温隔热墙构造;用水的热容量大和蒸发散热,来解释蓄水屋面的工作原理,进而理解蓄水屋面的构造;在讲筒体构造时联系竹节的构造;在讲薄壳结构时联系鸡蛋壳的构造;在讲悬索结构时联系晒衣线;在讲见到楼梯时联系麻花的构造等等,这样做就能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对构造原理的掌握真正做到“活学”。

在讲解建筑构造原理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把当前实际工程中的构造设计向学生讲解和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绘制相应的构造节点。在真正遇到没有见过的构造设计时,可以根据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合理的类比,独立地进行构造设计,使学生真正做到“活用”。实际工程中的构造设计都是有针对性的,仅靠书本的知识是无法解决的,但书本上的构造原理和方法又是基础,要想“活用”就必须有书本知识的积累和工程实践的积累,二者缺一不可。把本应在设计院完成的实践,实战化地引入课堂,从培养阶段强化工程实践,是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

(2)学习过程的延伸化。

学生学习一个新的建筑构造做法,掌握其中的原理和方法需要的是一个动态的提高过程,需要相关专业知识做支撑。仅仅依靠课堂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的构造学习延伸到相关的课程和工程实践中去。

将“建筑构造”教学与建筑设计课中的建筑构造设计相结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建筑设计方案进行相应的墙面保温、隔热构造设计,屋顶的防水构造设计,吊顶的构造设计等,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把所学的构造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建筑设计中进行自主的构造设计。通过主动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加之教师的指导,学生构造设计能力会有质的提升。

注重工地认识实习的作用。与“建筑构造”课相配套设置的工地认识实习是学生构造设计能力得以延伸的重要契机。在工地认识实习中应强调构造做法在实际工程中的特殊性——如何使构造做法从施工的角度较为便捷,从造价的角度较为节约,从使用的角度较为美观、安全。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际的工程实践透过构造现象看到构造原理的本质,在未来将要遇到的工程中可以借用或移用已有构造实例。

学习过程的延伸化实际上就是对构造知识的改组和重建,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实践,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学习特点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教与学的协同关系,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喜欢挖掘深层次的问题,在关键时刻能够得到教师的指导,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对学习过程的延伸化大有裨益。

三、问题的结论

建筑构造的具体设计形式千差万别,要想全部掌握是不可能的。在讲授“建筑构造”课时,就应培养学生掌握建筑构造的原理和方法,实现对其“活学活用”的理念。这就需要“建筑构造”课的任课教师能够以建筑构造的原理和方法的传授为前提,运用相关的工程案例、容易理解的原理实战性地分析构造做法,结合当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使学生在纷繁的构造形式中提炼具有核心价值的原理,达到对构造知识的“活学”。

“活用”就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应用构造原理进行合理的构造设计。这就需要把构造设计和相关的建筑材料课、建筑设计课、建筑物理课等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更为符合实际的构造设计思路,充分把构造设计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尤其是工地认识实习,实现对“建筑构造”课的延伸。

联系生活学数学 篇6

联系生活学数学

作者:肖梅芳 巫春福

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11期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生物之谜,火箭之快,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句话对数学的应用做出了精彩的描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特别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建议“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情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选择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要求教师在选择数学素材时,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筛选学生熟悉、典型的生活素材进入课堂。上课伊始,教师采用新奇的课堂引入方式,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由于这部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且无从下手,在上课开始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家人在“好口福”蛋糕店为豆豆过生日挑选食品的情景,并显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豆豆已经是四年级学生,可自出生以后,到2000年2月底,只过了3个生日。请大家猜一猜,豆豆今年几岁?学生看过后,兴趣盎然,议论纷纷,气氛十分活跃。就连一些原来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积极“开动机器”,都急于想知道答案。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着重进行平年和闰年的比较教学,通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答案。

巧用生活素材,激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在“统计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借六一儿童节时学生要参加歌咏比赛这一机会,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两个提名的学生中选拔一人为代表,我做记录,在黑板上写名字时我故意创设麻烦累人的情景,这时学生忍不住提议:“老师,我有更简便的方法!可以用名字下画圆的方法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想起平时积累的经验,提出画三角、打钩、画五角星等方法,还有的学生提出画正字就可以了。这些方法远远超出课本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激活了学生个性化思维。

兴趣对学生学习活动和个性发展是多层次的,而在认知活动中,学生的内在认知需要最为重要,教师如能借助生活中学生关心的话题,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就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独立、积极、深入地探索问题。(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一小学 江西省南康市第五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周瑜芽

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 篇7

一、生活化的课堂导入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经常出现已经上课了学生还在东张西望,不能集中注意力的现象,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知识进行数学教学导入,通过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进行数学教学,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不再抵触数学,能够积极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从而实现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人民币的问题时,小学生日常生活中会见到人民币,有熟悉感,但是对于应用它却倍感陌生,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能够快速集中注意力。教师提问:你们有到超市去买过东西吗?买了什么东西,带了多少钱,你们是怎样付钱结账的呢,然后利用多媒体出示生活中人民买东西的场景,留下疑问,如果小明有125元钱,要买55元的篮球要怎样付钱呢?让学生回答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设“购物”活动,让学生们拿钱去买自己需要的商品,并计算出要付多少钱,需要找回多少,让学生在实际购物中获得体验。

二、生活化的教学设计

要促进数学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教师就需要进行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通过数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兴趣以及好奇心得到提升,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使数学教学内容能够顺利的完成。

例如,在学习《可能性》的问题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在一个艳阳高照的夏天,小鸟在天空中飞来飞去,忽然乌云密布,小鸟们全部都飞走了,学生会感到好奇,这时教师询问学生天气突然阴沉下来,下面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有学生会说,有可能会下雨,有可能会刮风打雷、下雪,还有学生说可能一会儿天就又晴了,然后教师边讲边进行演示,同学们说的都有可能发生,并且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大,有些会很小,那么在我们身边有什么事情是可能发生的,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呢,通过这一情境创设,学生对“可能性”就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更加有兴趣学习下面的内容。

三、生活化的意识培养

当学生掌握一定数学知识后,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和体会数学,在体验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师只有将学生融入到生活中,并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购物、自己家庭中的现象找到数学知识,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

四、生活化的作业训练

学习完数学知识,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布置生活化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对课堂中的数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把握,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是存在于人们生活各个角落的。

例如,在学习完《线段》问题后,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校园中寻找线段的身影,学生的兴趣很高,纷纷到操场、教师门口、花园中寻找线段,这种生活化的作业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存在,明白数学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从而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而且在长期生活化作业的影响下,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感悟数学,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使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小学阶段,数学是十分重要的学科,对于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预期目标,推动小学数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玲.让数学与生活比翼齐飞——摭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的创设[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05:92-94.

[2]乔虹.新课程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误区探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7(7):147-148.

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 篇8

关键词:建筑构造;教学;实战性;延伸性

作者简介:杨振(1976-),男,辽宁义县人,黑龙江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黑龙江哈尔滨15002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92-02

一、问题的缘起

“建筑构造”课是建筑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建筑学学生要进行建筑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就必须全面、灵活地掌握并运用建筑构造的基础知识。“建筑构造”课相对来说,学生易懂,但真正让学生自主进行构造设计时,往往会出现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那么如何立足“建筑构造”课堂,结合建筑构造实习,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基地,使学生在扎实掌握构造原理和方法的前提下,融會贯通地把理论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就成为当前“建筑构造”课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当前建筑设计院对建筑学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往往是要求刚毕业的学生上岗就能独立完成包括构造设计在内的工程设计任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建筑学学生培养模式,急需完善对建筑学学生构造设计能力的培养,实现建筑学学生对建筑构造理论和方法的“活学活用”,能够有真正的综合设计能力。

笔者在“建筑构造”课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建筑设计课程、工地认识实习,对“建筑构造”教学和学习中的瓶颈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问题的展开

1.“建筑构造”课自身的特点

(1)“建筑构造”课涉及的知识面广,要求的程度高,关联性强。

“建筑构造”课的内容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非建筑领域的包括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生物学知识等,建筑领域的包括建筑制图、建筑结构、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经济、建筑设计等。而且需要在学习“建筑构造”的过程中,把这些知识联系起来,并能交叉和重叠,充分利用这些知识,才能使学生拥有“活学活用”构造原理和方法的基础。

建筑市场上新材料层出不穷、新技术应用广泛,建筑构造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可以说建筑构造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和相关专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如高分子防水卷材的出现,带来了防水构造的发展,要完成这一构造就必须了解高分子防水卷材的材料性能,在特定气候条件下的受力特征,施工中要采取的构造处理,任何没有考虑到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构造设计的失败。所以仅从书本出发的记忆性的建筑构造学习是很难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

学习“建筑构造”的关键是掌握不同材料、不同构造的连接。我们把这些连接部位称为“节点”。以建筑防水节点为例,仅从墙面(包括墙上的门窗)和屋面防水来看,这里涉及不同的部位(墙体、门窗、屋顶等)、不同方向的表面(竖向的墙面、门窗,以及水平方向的屋面)、不同的防水材料(墙面的灰浆或石材、门窗的玻璃及其框、扇材料等),这些防水节点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防水构造设计。

(2)“建筑构造”课的知识内容庞杂琐碎,更新速度快。

建筑构造涉及的内容包括建筑围护系统(保温、隔热、防水、防潮、隔声、防火)的构造做法、建筑装修构造做法,以及隔墙、隔断、门窗、建筑变形缝的构造做法。这些内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具体到某一个构造(如外墙保温构造),则依据材料、做法、具体位置的不同拥有各式各样的构造形式,要想通过“建筑构造”课记住所有的构造形式是绝对不可能的。按照《建筑构造》教材理顺“建筑构造”的体系是基础,但要学好“建筑构造”就必须在掌握建筑构造原理和方法的前提下“活学活用”。

建筑构造形式的发展突飞猛进,课本上的知识往往落后于当前的工程实践。如玻璃幕墙构造是当前建筑设计中使用比较多的构造形式,在技术更新的推动下,大量的新构造不断出现,要想使学生对其有所掌握就必须把它引入课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基本的构造解析,让学生掌握基本构造原理和方法的同时,能够对新构造有分析能力,以利于学生对建筑构造知识的灵活掌握,提高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发挥建筑构造的专业长处,具体设计时能够做到思路活,上手快。

2.如何“活学活用”

(1)教学过程的实战化。

学校教育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在“建筑构造”课教学过程中,要从建筑构造的原理和方法入手,学习和掌握“建筑构造”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教学要让学生着眼的不是某一个建筑构造是怎么做的,而是这个建筑构造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如果每学习一个新的构造做法,都能搞清楚为什么这样做,那么,每一次的学习就变成了对建筑构造原理的一次强化,这样实战化训练的效果绝对是事半功倍,举一反三。

建筑构造的做法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往往用生活中实际的例子来讲解相关的构造知识。如运用墙面结露、泛霜、长毛的实例来讲解冷桥构造保温的做法;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过来补充”的生活常识,来分析被动式太阳能通风保温隔热墙构造;用水的热容量大和蒸发散热,来解释蓄水屋面的工作原理,进而理解蓄水屋面的构造;在讲筒体构造时联系竹节的构造;在讲薄壳结构时联系鸡蛋壳的构造;在讲悬索结构时联系晒衣线;在讲见到楼梯时联系麻花的构造等等,这样做就能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对构造原理的掌握真正做到“活学”。

在讲解建筑构造原理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把当前实际工程中的构造设计向学生讲解和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绘制相应的构造节点。在真正遇到没有见过的构造设计时,可以根据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合理的类比,独立地进行构造设计,使学生真正做到“活用”。实际工程中的构造设计都是有针对性的,仅靠书本的知识是无法解决的,但书本上的构造原理和方法又是基础,要想“活用”就必须有书本知识的积累和工程实践的积累,二者缺一不可。把本应在设计院完成的实践,实战化地引入课堂,从培养阶段强化工程实践,是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

(2)学习过程的延伸化。

学生学习一个新的建筑构造做法,掌握其中的原理和方法需要的是一个动态的提高过程,需要相关专业知识做支撑。仅仅依靠课堂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的构造学习延伸到相关的课程和工程实践中去。

将“建筑构造”教学与建筑设计课中的建筑构造设计相结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建筑设计方案进行相应的墙面保温、隔热构造设计,屋顶的防水构造设计,吊顶的构造设计等,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把所学的构造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建筑设计中进行自主的构造设计。通过主动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加之教师的指导,学生构造设计能力会有质的提升。

注重工地认识实习的作用。与“建筑构造”课相配套设置的工地认识实习是学生构造设计能力得以延伸的重要契机。在工地认识实习中应强调构造做法在实际工程中的特殊性——如何使构造做法从施工的角度较为便捷,从造价的角度较为节约,从使用的角度较为美观、安全。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际的工程实践透过构造现象看到构造原理的本质,在未来将要遇到的工程中可以借用或移用已有构造实例。

学习过程的延伸化实际上就是对构造知识的改组和重建,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实践,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学习特点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教与学的协同关系,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喜欢挖掘深层次的问题,在关键时刻能够得到教师的指导,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对学习过程的延伸化大有裨益。

三、问题的结论

建筑构造的具体设计形式千差万别,要想全部掌握是不可能的。在讲授“建筑构造”课时,就应培养学生掌握建筑构造的原理和方法,实现对其“活学活用”的理念。这就需要“建筑构造”课的任课教师能够以建筑构造的原理和方法的传授为前提,运用相关的工程案例、容易理解的原理实战性地分析构造做法,结合当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使学生在纷繁的构造形式中提炼具有核心价值的原理,达到对构造知识的“活学”。

“活用”就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应用构造原理进行合理的构造设计。这就需要把构造设计和相关的建筑材料课、建筑设计课、建筑物理课等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更为符合实际的构造设计思路,充分把构造设计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尤其是工地认识实习,实现对“建筑构造”课的延伸。

构造设计能力强是建筑学学生上手能力强的先决条件。在学校阶段学生就能够通过课程的培训实现对建筑构造的“活学活用”,将大大提高建筑学学生的设计院工作能力,真正实现对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维菊.建筑构造设计[M].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李必瑜,王雪松.房屋建筑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燕良轼.高等教育心理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5]周谦.学习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孙晴)

上一篇:蜜蜂作文说明文下一篇:建环专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