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生活化研究(共12篇)
小学作文生活化研究 篇1
摘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不仅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地位,不断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指出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合理策略,以期能够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生活化,作文教学,现状,策略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注意作文教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得作文教学的整体质量不高,所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加强作文教学的生活化,不断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体性的地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较低,生活阅历不足,缺乏真情实感,导致写作模式固定,作文内容枯燥、空洞,从而严重制约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而且,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知识储备较少,写作素材不足,观察能力不强,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使得学生对写作产生厌倦、抵触的心理。另外,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只强调学生的写作格式、写作内容,忽视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导致学生的写作质量较低、写作积极性不高。
二、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合理策略
(一)培养观察能力,激发写作热情
对于学生而言,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提取写作材料,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产生写作灵感,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描写“秋天的图画”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观察秋天的颜色、感受秋天的气息、秋天景色,以引发学生的兴致,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进行写作之前,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互相讨论一下自己对秋天的看法和感受,以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丰富写作素材,培养写作习惯
目前,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写作积极性不高的现象,这种现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学生的写作素材较少、生活阅历不足,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断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提供《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以及中国优秀成语典故等书籍,让学生进行阅读,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开阔学生的写作视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布置写日记的任务,让学生记录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贴近生活实际,提高写作质量
受到成长规律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低、学习能力不强,生活经验不足,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作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充分挖掘生活素材,合理安排写作任务,不断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布置“可爱的小动物”“我喜欢的亲人”“美丽的学校”“漂亮的花儿”等写作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写作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合理指导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批改作文是教师的教学工作,在批改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作文格式、写作内容等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合理制定教学策略,不断提高作文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在进行作文批改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真实感情,注重学生的写作质量,不断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创新评价方式,合理指导学生的写作行为,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班级QQ群,展示一些同学的优秀作文,让学生进行赏析和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另外,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修改病句、找出错别字的方式,让学生准确使用字词正确组织语句,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质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不断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中.浅谈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3(12).
[2]董文艳.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与途径[J].考试周刊,2013(99).
[3]王艳华.论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J].中华少年,2016(18).
[4]朱鑫昱.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J].学子(理论版),2015(9).
小学作文生活化研究 篇2
执笔:程劲松 彭春林
一、课题的提出
提出《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基于对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现状的思考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作文教学改革已初具成效,学生习作已由以往的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转变为说“真话”“趣话”“情话”,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再品尝,教师也逐步树立了“为情趣而作文”、“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作文教学追求做人的真谛。趁着这股改革的东风,我校提出“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课题一定会让我们语文教师更多地吸取人家的经验,更好地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师生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
2、基于我校作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我校的作文教学有一定的科研基础。2006-2007年我们承担了县级课题《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与矫正》研究并结题。随着近两年的推广取得了较喜人的成绩,我们的语文教师进一步积累了一定经验,对作文教学的内容、方法指导、评价机制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因此,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课题具有更大的意义,使以往课题研究的成果得以推广,得到滚动式发展。
3、基于我校农远应用的条件
我校为农远模式二学校,2005年被评为县“优秀学校”,所有教师均能熟练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大量阅读,进而提高作文水平。随着我校信息技术硬件装备的不断完善,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习作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已成可能。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起来,能够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二、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中的“生活”主要指学生所有的日常生活积累,教师创设的各类活动或情景,和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拓展的学生的生活时空。
作文教学生活化,即在作文教学中,让作文教学的内容从学校、家庭向社会、自然延伸,要写生活内容,反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生活走进作文教学的课堂,让作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面对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作文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作文走近学生生活,为作文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
其实,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作文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生活。作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活生生的生命活动过程,作文是学生表达、交流的需要,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理论基础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学。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生效。”“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总称。教育的范围与生活的范围相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陶行知生活理论拓宽了教育的时空,形成社会教育的大教育观。它主张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奉自然为宗师,以社会为大课堂,也就是把课堂、书本、学校延伸到大社会、大自然中去,也把大社会、大自然引进学校、课堂,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2)其他教育家、作家的“生活教育”理论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叶老的话,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充实的生活,丰富的积蓄是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作家茅盾曾经指出:“我们身边应该时时有一支笔、一本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一样地敏锐,把你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语文教师要科学地营造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投入于生活,强调作文教学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搜集生活中感知到的材料,启迪他们触发灵感,概括生活,创造生活,学生就能写出感情真挚、触摸心灵的优美作文。著名作家老舍在他的《三年写作自述》中说过:“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和卖酸杨梅、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写它。它是一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这就道出了一个作文的道理:只有真正地贴近生活,让生活“原汁原味”地从我们的笔下流淌出来,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善于调动入微感觉,捕捉生活中令人心灵颤动的极细小的生活“切片”。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语文与生活同在,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有怎能学得好呢?”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镇西的作文教学就力主“生活化”,他在教学作文时所用的训练材料,都尽可能来自学生生活,要求学生作文时必须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他说:“每一位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一个同学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他写出来的东西就应该是自己心灵的轨迹和生活的镜子。”
作家契诃夫认为,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3)、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活动内化理论和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础生活经验基本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4)、新课程改革理论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十分强调:“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各门功课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新课程强调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强调不仅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构建学习,学生学习的内容应当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强调教育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了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
四、研究的目标
1、作文是为了同别人交流思想、情感、经验,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因此,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培养交际能力,尤其注重培养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生活作文目标是作真文与做真人的统一,生活作文研究必须树立做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的目标,以期达到生活与写作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为达到生活教育理论求真人的目标服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文的习惯: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及时地以“我手写我心”;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4、探索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实验研究,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作文教学的策略。
5、生活作文指导课与作后评讲课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6、构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评价体系: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相评价,教师家长评价。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致力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与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我们的首选策略是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自觉性,通过生活作文的研究来丰富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深入的实践,没有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的生活作文实践是难以奏效的。
2、牢固确立作文教学的生活本源观——所谓“本源”,是指事物产生的根源。学生作文的本源是来自生活。“生活本源”,是指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是贯穿小学作文教学始终的主线。让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4 内容,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生活中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水平。
3、追求多种形式的生活作文表达方式,丰富生活作文的写作内容
(1)“循环日记”——日记是作文的辅助形式,“循环日记”是作文的补充和延伸。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组长和组员,排列好先后顺序。每组同学合用一本日记本,依次轮流写作。每天轮一个人,写什么内容,什么体裁都由自己决定,任何人不加干涉。后写的同学要先当读者,认真阅读自己前一位同学的日记,并写上“评语”。然后,再做作者,也写一篇日记做交流。这样,每天都有若干个同学同时习作。轮到小组内作后一个学生写完后,就是“一轮回”。一轮回,一评比,评出班内这一轮的“最佳习作小组”、“最佳作者”、“最佳读者”。评比的重点是感情是否真挚和语言是否顺畅。评出的优秀日记,每天都要抽空让小作者在班里朗读。写“循环日记”可以使学生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使他们的眼睛和大脑迅速敏锐起来。“循环日记”可以使学生健步踏入一个“生活——写作——生活”的良性循环轨道,可以把读和写、写和评、写作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写作的轻松,协作的快乐,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画生活中的画,写生活中的事——手画、眼观、嘴说,可调动各种感官,有利于语言表达。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以丰富生活,积累情感;多思考,以获取灵感,提高认识;多练笔,以表达意愿,巩固技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一句话,要让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充满幻想和想象的内心世界、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做到了这一点,小学生能绘童心、露童趣、叙童乐,就能写实在的事物,写丰富的想象,抒发真情实感。多引导低年级的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了解、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或者要他们走到社会上去,体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再用笔把他们记录下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一句,就写一句;能写几句,就写几句。对写的内容再配一幅漂亮的画。写得好,画得好,及时鼓励。“绘画写话”,学生喜欢,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作文!
(3)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写出精彩。教师要经常引导并带领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积累有关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记录他们的见闻和感受,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 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备、误解时的难过与愤慨„„引导学生把这一切装进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开辟第二课堂活动阵地,“玩”出文章——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学生们通过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的活动,一定有很多的收获与感受,如果记下来,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生活的印记,生命的律动。
(4)捕捉时机,即兴写作——抓住点滴灵感,尝试激情写作。
在生活中,永远会有新奇的事物使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点滴灵感,尝试激情写作。每位学生自备课外练笔本,教师提倡学生自由表达,不规定内容,不规定题目,自由写作,个性表达,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学生们能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去描绘那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姿的自然生活。让学生们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笔诉真情”,从切身的生活中来,到缤纷的生活中去,让生活作文充满情趣。
(5)利用电教,让习作插上翅膀——(作文过程是学生尝试使用学会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他们对生活素材的描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大量阅读,进而提高作文水平。随着我校信息技术硬件装备的不断完善,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习作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已成可能。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起来,能够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4、加强生活作文指导课的研究
作前指导是学生习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储存,完成见闻、思想、情感等信息的输出。作前指导一是夯实表达基本功,即做到“能以妙笔绘春秋”,用扎实的训练提高写作技巧;二是要打开学生思路,调动生活积累,减少训练作文的“假”的因素,以激发动机,提高兴趣,促进生活作文的良性循环。此外,还要重视写中指导,除了传统的课堂巡视、个别指导外,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可以采用“现说现录”“现评现改”的“现场教学”新方式。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有说到写、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既让学生高效地掌握 基本的习作知识与技能,又真切地体会到了作文的轻松快乐,还完整地呈现了作文的过程与方法。这样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的课应该是比较理想高效的。
5、生活作文评讲课的研究
作后评讲是在作文批改的基础上进行的,作文评讲必须体现发展性,通过评讲发展学生的认识和表达生活的能力。通过评讲,解决本次作文的普遍问题,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可以先示范评改,然后集体尝试修改,再由每位学生作自我评改,让学生们逐步养成“推敲”的作文习惯。
6、生活作文批改方法的研究。
生活作文坚持“学生是作文批改的主人”的观点,研究改革批改方法,切实提高作文批改的效能,克服“教师批得累死,学生无动于衷”的弊端,变教师埋头苦批为学生互批互改,变书面集中批改为分散轮流批改,变统一要求批改为分层批改。同时,我们鼓励每个学生阅读批改,小组讨论批改。让学生懂得:“文章不厌百回改”;“好作文往往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7、师生共同开展“大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教师要读读文学作品,增强文化底蕴。要求孩子们读的书,教师首先要去读一读,真正成为孩子们阅读、作文的引路人。
8、教师要养成写下水文的习惯。一方面,让学生们“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们的专业成长,让师生在课题研究中共同成长。
9、家校携手,形成合力。教师还应该多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多给予孩子参与家庭生活活动的机会,多带孩子外出活动,公园、工厂、乡村、田野„„教师甚至可以把此项活动作为回家作业布置给学生及家长,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社会、自然中去,感知现实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这样,我们的生活化作文才会走到一条光明大道上来。
六、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增加学生亲身活动的机会,注重主体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积累,通过实际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手、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以实现学生写作素养的形成,人的发展。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当然也是学习的主人。生活作文强调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在作文指导、评讲、批改中,学生都是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 7 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真正成为主人,培养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开放性原则。针对以往作文课堂封闭、作文内容封闭、指导和批改封闭、训练手段封闭、习作心理封闭等弊端,在实施这一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开放教师的训练观念,拓展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开放心境,内容上注重时代性、社会性、教育性,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形成开放性的作文教学渠道。
4、因材施教原则。人与人之间不仅先天遗传有别,每个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要让作文教学生活化,就必须在作文教学中“目标分层、命题分解、教学分档、指导分类、评批分度、修改分次”,使每个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5、愉悦性原则。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愉快地教,学生才能愉快地学。教师要通过丰富生活内容帮助学生搜索和提炼写作素材,用富于感染力的教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艰苦的写作过程中,体会到表达的乐趣,师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共同体验教与学的美感和愉悦,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6、发展性原则。生活向前发展,作文也向前发展。发展性是生活作文的原则之一。作文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和生活能力的发展。
7、和谐性原则。生活作文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特别强调学生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和谐发展,生活作文也正是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与表达的统一。
七、研究方法
1、现状调查法:课题组教师选定研究对象,分析学生现有作文水平,教师授课方式,教材内容,学生生活等,找出对策。
2、文献资料法:通过搜集资料,总结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学经验,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动态和特色,从而不断调整本课题的研究策略。
3、行动研究法:根据研究目标与策略进行实践,边实践边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效果。
4、经验总结法: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5、效果对比法:将实验前后情况作比较,以了解实验的成效。
八、研究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2009年5月~2009年6月)
(1)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并申报立项。
(2)落实课题组织人员,分析教师、学生作文教学现状。(3)组织课题研究组人员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方案的内涵。
2、中期实施阶段(2009年6月~2010年1月)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实施,并做好对实验目标、实验内容进行调查、记录、调研、研讨展示等工作。主要工作安排:
(1)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积累和甄选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经验总结、论文等作研究借鉴用,逐步构建作文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
(2)开展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活动。如问卷调查、课题研究课、教学沙龙、教学竞赛等。
(3)做好中期阶段分析总结工作,并修订完善实施方案。
3、后期实施总结阶段(2010年2月~2010年6月)
(1)根据中期实施阶段的经验和调整的实验方案,继续做好实验工作,进一步完善实验的作体系。全面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2)组织课题结题,接受上级检查、评估、验收;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学生作文集;教师论文案例集等)。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 负责人:
程劲松:男,39岁,校长,本科文学学士,高级教师,安徽省“乡村教师育人奖”获得者,东至县首届“教坛新秀”,池州市第三届骨干教师,池州市第二届小语会理事,负责县级课题并按期结题一项,十余篇论文获县级以上奖,其中全国一等奖1篇。
彭春林:男,42岁,副校长,农远管理员,本科,高级教师,参与县级课题并按期结题一项,5篇论文获县级以上奖,其中市一等奖1篇。
成员:
何东升:男,49岁,专科,高级教师,参与县级课题并按期结题一项,1篇论文获县级奖。
黄福田:男,52岁,专科,高级教师,参与县级课题并按期结题一项,5篇论文获县级以上奖。
十、课题实验成果表达形式,预期产生以下一些成果:
1、《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生活化小学作文课堂教学材料与相关教学论文的汇编。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训练方式的有效转变。
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一、现状分析
回顾现实,我们发现现在的小学课堂给了我们这样一幅场景,一方面,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高密度与低水平引来了人们对“生活化”的质疑;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很多只限于教室和书本,内容以书本、教材为准,偏离儿童的生活,教学形式单调,与儿童所要求的生动活泼相去甚远。绝大多数的教师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依赖性、被动性、模仿性十足,社会适应能力差,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强。于是,当加强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数学课堂改革的一个重点时,数学教学生活化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二、案例分析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他认为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充分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归到生活中去,最终服务于生活。
案例:简单平均数问题。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原始资料。比如,回家收集今年第一季度家庭的用电情况,将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为学习平均数问题做好准备。在本节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练习题:
我校今年1—3月份用电情况如下表:
由于讲的是自己学校的情况,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教师问:“你们有什么数学问题要提?”学生说:“(1)三个月一共用电多少度?(2)三个月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度?根据学生提的问题,鼓励他们列式解答。学生非常投入,仅几分钟时间就做好了。特别对(2)的解答发生了争论。绝大部分学生采用(930+960+990)÷3=960(度)进行计算;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种方法太麻烦了,我有更简便的方法。移三月份的30度到一月份,可以直接知道平均每月用电960度”。学生开始议论,有的说:“用900度作标准,用900+(30+60+90)÷3=960(度)”……在学生的争论和不同解法面前,教师及时表扬了学生:“你们真爱动脑筋。”接着提问:“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今年前三个月的用电量一个月比一个月多,今后应该节约用电”。于是教师表扬并提醒学生:“你们的观察力真强,节约用电要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教师接着问:“请你们预测一下五月份大约要用多少度电?”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通过合作、交流,既让学生学习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节约用电的习惯。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开放式的思考和结合现实生活对于数学问题产生新的理解掌握,对学生和教师都有极大的意义:
1.极大培养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对于教师来说,生活化的教学考验了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也考验了教师将知识点和生活情境相结合的联想力和创造力。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材料,将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同时要建立一个合适的生活模型,这些都是对教师创造力的极大考验。
2.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开学生思维的窗户
对于学生来说,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对于思维的一次新的打开。数学知识的学习不能只是简单呈现,这种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力,而放手让学生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氛围更宽松、师生关系更和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创新的基础,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实践、探索、交流,在探索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产生新的思考方法,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3.提高课堂积极性,有利于数学教学的深入和发展
数学生活化的开展有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有利于营造一种具有思考习惯的课堂氛围,从而形成一股自发、自主学习的课堂习惯,在这种课堂的影响下,学生将更可能养成自我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更能够享受学习的乐趣。
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标教育的必经之路,也是必然发展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生活化思考的逐步加入也是课堂发展的已有趋势。教师与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共同对数学的思考,才能使数学教育真正百分之百地发挥应有的思维锻炼效果。
参考文献:
[1]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M].陆怡如,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9.
小学作文生活化研究 篇4
一、主题生活的生态作文教学的规律与原则
通过课题研究, 我认为, 生活化作文教学可以构成一个循环:生活—作文—生活。即从生活到作文回到生活再到作文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 生活的质量会因学生对生活认识的改变而提高, 相应作文的能力也会随之而提高, 生活作文可达到优化这个循环, 从而造就生活与作文的双向提高, 促进人的整体和谐发展。在作文训练中, 我们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生活作文—训练作文—生活作文的交替方式。训练作文由教师提供一些作文素材, 让学生进行表达层面的训练, 使其掌握扎实的写作方法, 然后迁移到真实生活中进行表达。为了达到终极目标, 生活的真, 可采用训练中的“假”, 逐步达到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真”。在主题生活的生态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贯彻以下原则:1.生活性原则。要使学生个性得以体现必须让其接触生活。作文教学应当源于生活, 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生活性原则, 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生活和学习的主人。通过生活要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 使学生在作文指导、评讲、批改中都是主人。3.发展性原则。生活是不断进步的, 作文也应向前发展。通过作文教学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生活质量的进步。4.和谐性原则。生活作文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 特别注重学生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是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与表达统一的体现。
二、主题生活的各类作文指导课的基本教学模式
学生习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是加强作前指导,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储存, 完成见闻、思想、情感等信息的输出。通过作前指导, 一是利用扎实的训练提高学生写作技巧, 二是要通过作前指导, 调动学生生活积累, 促进积极思维, 尽可能减少生活作文“假”的因素, 以激发动机, 提高兴趣, 促进作文教学的稳步发展。在课题引领下, 我校作文指导课, 逐步形成了多种课式的教学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1.看图写话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或谈话导入新课。 (1) 出示图画, 让学生独立仔细观察, 并说说图意。 (2) 根据学生的发言,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并说说。 (3) 分小组说,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启发学生认真想, 准确领会图意。 (4) 抓住重点说, 努力把语言说通顺。其他同学评一评。 (5) 点名发言, 师生点评。 (6) 学生写一写,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7) 根据学生情况修改, 主要从标点符号、语句两方面来修改。2.活动类作文教学模式:第一课时: (1) 激趣或活动导入新课。 (2) 活动过程:①学生自由讨论比赛规则。②确定比赛规则。③比赛开始。④比赛结束, 宣布比赛结束。⑤同学们喜欢自己的活动吗?说说自己的心情。 (3) 回顾活动过程:①活动开始宣布内容—讨论规则—确定规则—比赛开始。②活动情况 (同学语言、神态等方面) 、参赛同学的情况、观看同学的情况。③活动后人们的心情。 (4) 练习复述:①根据上述顺序练习说说。②小组说说, 评评。③全班交流汇报。 (5) 动笔练写, 老师巡视指导。第二课时: (1) 回忆活动过程, 理清顺序, 分清层次。 (2) 评价作文。①自评, 修改不通顺, 混淆不清的地方, 改正错别字。②生生互评。③找出优、中、差三个典型逐句逐段在全班修改。④再次自己修改, 誊写作文。3.写事类作文教学模式:第一课时激趣揭题—确定作文内容 (说说本次习作要求、总结要求、回顾学习的写作方法、再次明确写类似文章的要求) —练习口述 (打开思路想想自己所要说的事;学生代表口述, 师生评议;同桌或小组说说, 从事件是否叙述完整, 语言是否通顺来评价;根据情况写出思路或提纲。) —学生习作, 指导。第二课时组内品评习作 (交流、品评, 推荐优秀作品。) —全班交流 (学生上台朗读佳作、师生点评、学生再次根据点评修改。) —个别指导: (1) 找一篇或两篇中下等的文章, 全班修改。 (2) 明确习作要求, 再次修改。 (3) 生生互改。 (4) 师小结修改注意事项, 再次修改, 誊写作文。4.写景类作文教学模式: (1) 迁移式。在作文训练中, 充分运用迁移理论, 这种课型大致上包括三个步骤:A.抓住每个单元作文训练点, 复习和作文有关的典型课文、再由课文迁移到本次习作;B.抓住训练重点, 运用范文, 深入研究语言文字 (只要突出一、二点即可) ;C.学生能将范文中学到的语言文字进行迁移, 易借鉴模仿, 又不限于范文题材, 能多个方面拓展思路。 (2) 展开式。在写作中可由模糊整体到部分细化再到完整整体, 逐步展开学生的生活实践和体会。A.指导学生编写文章梗概;B.指导学生进行生活点滴回忆和具体叙述;C.指导学生对文章结构进行整体优化。
三、主题生活的生态作文批改方法
主题生活作文在批改上, 我们进行了尝试, 由教师单一批改, 转化为“学生是批改作文的主人”的观点。通过批改方法的改变, 来提高作文批改的效能, 克服“教师单一批改, 学生是观众”的弊端。通过研究, 我们认为, 作文批改方式可进行三个转变:1.变教师单一批改为学生合作批改。2.变书面集中批改为分散轮流批改。3.变统一要求批改为分层批改。在批改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做到:1.每个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阅读批改。2.鼓励学生小组讨论批改。3.鼓励学生间进行指评。
四、主题生活的生态作文评讲课的方法
作后讲评是在作文批改的基础上进行的, 作文评讲中要充分体现发展性原则, 通过讲评发展学生的认识和生活表达的能力。通过每次作后评讲要努力达到二个目标:一是解决本次作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二是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作文评讲课在环节设计上, 通常有以下三步:1.教师示范性评改。2.学生集体评改。3.学生互相进行评改。在课的具体设计中可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 如运用电教手段和教具进行评改, 边读边修改。讲评方法可采用:1.自我讲评。2.对比讲评。可采取前后对比、正正对比、正反对比等方法。3.自我修改。4.撰写体会。在实际操作中, 作文指导、作文评讲在课堂教学中有相互借鉴的一面, 在指导课中可渗透评讲环节, 评讲课中也可进行指导, 而作文批改是对作文教学成败的评判, 是为作文评讲提供依据, 三者之间相依相存。
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学习和生活活动的过程, 是极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有责任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生活的存在和发展, 根据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时间、空间, 提供学习的手段, 使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要:长期以来, 学生作文存在着一种假、大、空及废话连篇的现象, 广大教师也对学生千人一面的作文深感头痛。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主题生活的生态作文教学”正是以学生体验为写作之源, 创新为写作之魂, 通过改变教学模式, 创新批改方法和评讲方法, 把作文由一种任务变成一种生活情趣, 使学生作文成为充满灵性的文章。
小学生作文生活化的策略研究 篇5
南志宏
作文是学生生活经历和语文综合能力的反映,作文训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训练,它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认识水平的训练,依据小学生语文大纲的教学要求提出语文是要学生激发出内在的表达欲望和表达要求,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为核心,使作文教学成为教师辅导下的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快乐的学习活动,认多样性、综合性的训练形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从而生动地去反映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多样化和综合性的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这需要教师本身有较扎实的语文功底,能站在较高的角度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而多样化可以体现在训练体裁的多样性,训练内容的多样化等。总之,要以新颖、活泼、多变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难题,轻松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材料。综合性是指在作文训练中,以多方面有利因素的结合,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这种训练方式,避免了过去单调、枯燥、缺乏情趣的写作套路,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乐于表达,乐于写作,需要我们在教学策略和教学形式上进行研究工作,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扩大阅读面,注重知识积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开放性的语文环境中进行,并注
重与其他学科,其他知识的碰撞,注重知识的积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我经常鼓励学生阅读书报收听广播,观看电影,从而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把这些间接的生活素材与生活积淀成丰富的作文材料。这样积累的越多,作文越能得心应手,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泵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所以教给他们如何去观察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1、走向大自然。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亲自感受:草绿花香,风霜雨露,鸟虫鱼兽等,让学生和它们交朋友,成为写作的好素材。
2、完成“生活作业”。“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叶圣陶先生的这番话道出了作文与生活息息相关,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平时的教学中,力求做到灵活训练,时常让学生写一些自由性作文,如第一次在家做家务,写出如何去做的,之后有什么收获,或是自己亲自养几条小金鱼,观察它的成长,写观察日记等等。
3、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平时要求学生不仅要多看,多听,还要多想,多问,养成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从生活中获取人生教养,从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中悟出人生的哲理,从瞬间的感受和联想中寻找生活底蕴。只有这样,才能更真实,更确切地反映现实生活。
教师要有目的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是解决学生写作缺乏材料的“治本措施。”指导时教师培养两种学习能力:一是学会从多次仔细观察中发现以前对事物来发现的特点的方法;二是学会记录这些新的发现,合理的想象并整理,分析转化为作文材料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作观察生活的有心人。
4、开展各项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把有最有趣的玩用文字表达出来,在文章中调动童趣,表达童心,抒发童趣。如河边捉鱼,观看展览,跳绳比赛------富有童趣的活动,往往会拨动儿童的心弦,他们会主动地找到写作的素材。
5、编写好书推荐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写好文章,除了有生活基础之外,还要多读点书,多吸收些营养,写起文章来才得心应手,读好书,具体做法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最喜爱的好书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值得阅读的原因,以及部分精彩语句的摘录,编写带孔的卡片上,最后标上推荐人的姓名,还可以画上装饰性的花边图案,卡片制做好后,挂在教室的图书角上,供同学们参阅、交流。“好书推荐卡”人人制做定期更换,不断为同学提供好书信息。这样不担提高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以及鉴赏,选择好书的能力,推动了读书活动的开展,体现出作文综合能力的训练。
6、编写制做“百科知识卡”材料的积累。功夫在平时,靠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百科知识卡体现了这样的结合,很多学生不满足于课文中有限的知识提供,他们的头脑中还有很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得不到解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获取相关信息来弥补课堂教学与课内阅读的不足,为作文做积累的准备。比如,学生学完《蜣螂搬家去澳洲》一课后,还想知道更多的有关它的知识,我就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把感兴趣的问题写在卡片上,并用简短的语句写出自己的收获和感受,最后标明信息来源,制卡人姓名,还可以粘贴图片,绘画插图以配合知识内容,“百科知识卡”可布置在教室的知识角,随课文的进程而更换。它给同学们开辟了一个补充知识更新知识的新天地。
课外活动的延伸和“双卡制作”活动把观察、阅读、思考、收集、摘抄、写作、绘画等方面结合在一起,大大开扩了学生的视野,日积月累,为作文做好语言和素材的准备,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体现了作文训练的多样化和综合性,也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走向生活,参与活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思考生活,使事物在头脑中形成了丰富的表象,并通过记忆把它存储下来,这便于素材的积累过程。
二、口头作文与即兴作文的训练和指导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口头语言先于局面语言,口头语言是基础,教师要遵循从说到写的规律,设法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自由交流,把头脑中存储的表象说出来,通过学生
说、议,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形成初步的写作构思。这种机会愈多,气氛愈民主,愈能挖掘儿童自身的潜在力量。因此,作文教学应当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说写紧密结合,由说到写,说写结合,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我在作文课前经常安排先说后写的步骤,这样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借鉴别人的长处,并从中受到启发,而口头表达中暴露的问题通过师生及时点评,大家可以共同吸取教训,避免同类缺陷在作文中重复出现。同时教师可以及时捕捉到反馈的信息,便于习作中指导、帮助,事实证明:口头作文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有效的。然而从每周一次的作文课中挤出时间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也难以实现人人参与,人人表达,既不能满足说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听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别辟蹊径,创造时机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
1、“谈天话地”。从每天的语文课中或从早读,课前的时间内挤出几分钟,给学生演讲的机会,每天安排1-2人,轮流进行,每次演讲没有内容限制,尽量要求内容要完整,用词准确,语句连贯,有一个中心思想,如果能摆明自己的观点或讲出自己的感受就更应加以表扬。学生的表现欲和自尊心都很强,他们绝不会让一个毫无准备,语无伦次的自己展示给同学们,他们一定会为自己的演讲做充分的准备,他们会期待演讲中老师欣赏的目光与同学们热情的掌声。通过这样的训练使他们的综合语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
2、即兴演讲,好的教师应该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利时机,巧妙安排学生口头作文训练,因为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学生有感而发,他们会不经意地表达出更真实、更自然的思想思想情感,表现出更有激情的一面,甚至脱口而出几句绝妙精彩的语句。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最佳时机,引导学生即兴作文,开拓写作思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创造力。由于抓住了最佳训练时机,学生们情动而辞发,争相发言,语言生动,富有个性。这样的训练即引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作文训练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加以训练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作文教学中应用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把作文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加以训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乐于表达,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的能力,不仅仅是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开朗的个性心理,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也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在过去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已有不少作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训练表达式,如日记、书信、请假条、表扬稿、读书笔记等,但我们还应该使作文的实际应用范围更广,更实际,更生活化。当学生丢失了心爱的物品时,教师教给他们写一篇充满感情的寻物启示,当学生面临困境而得到他人的热情帮助时,鼓励他们制做一张热情洋溢的“感谢卡”,当自己做错了事,伤害了别人时,建议他们制做“歉意卡”表达自己内心的愧疚,争取他人的谅解,当学生对班级建设有许多好的建议时,也可鼓励他们写一份“建议书”------此外,作文可以与平时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如:新年快到了,鼓励学生为联欢会编写话剧,小品的剧本,也可以设计贺年卡,编写新年祝词,运动会上,让同学写出运动员的精神面貌,比赛时的热情,为大会献词,组织学生制做游戏规则------
通过多样,别致的有趣的训练形式,不仅使学生在兴趣中写作,在写作中尽兴而且把作文与生活,作文与活动,作文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提高了作文的综合能力。
四、自我评价,修改与互相评价,修改相结合进行有效的作文训练
鲁迅先生说得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叶老说:“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能老师改。”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应独揽大权,而应引导学生参与其间,让学生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成为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意识,让学生在互助、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作文能力,使学生在同伴互助中成长,是新程程提倡的学习方法。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不必死守教师指导,评改的传统形式,应放手让学生参与到修改评判的活动中,这里所说的“放手”,绝不是把教师的工作完全推给学生,而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判断以及自我修改,自我完善,客观评价与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教给学生自评,自改的方法,及互评互判的参照标准,学生依据评改要求,自改、互改、边评边改,交换意见,共同商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既让同学们学习优秀作文的长处,又让学生用“放大镜”找出差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评判方式多样,可以集体评,小组评,同桌评,口头评或书面评,可以对一篇作文评判,也可以把几篇作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共同的优点和集中的问题。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增强了作文的时效性,既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又锻炼了学生修改,品评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集体评改。就是以具有指导意义的作文作为测评,重点加以指导,组织学生集体评议改,教师把学生的习作(含好、中、差)复印之后,每小组发放一份,让学生从八个方面进行常规检查,①格式是否正确,②有无错别字,③有无病句,④有无标点错误,⑤中心是否明确,⑥选材是否恰当,⑦结构是否完整,⑧表达方式是否符合指定要求。通过集体评改,能使学生掌握修改方法,收到举一反三,触类言通的效果。
2、独立修改。在集体评改或教师分类批改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独立修改,给学生宽松的空间去尝试修改,在修改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
3、小组互改。这样做增强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他们以一个小老师的身份去看别人的作文,既看到自己的作文进步,又看到自己作文的不足,这样会对自己的文章有个正确认识。
这样,让学生参与修改作文,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作文的性趣,别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学生畏作的情绪,学生在评改的过程中不断地争辩,碰撞,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在畅所欲言,各抒已见中得到启迪并迁移到修改自己的习作中评判的内容可多种
意见并存,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生活经验;实践活动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谈两点个人体会。
一、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拉近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我们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拉近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大大提高。
比如,在学习“时、分、秒”这一节时,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道:“同学们,你们家里都有钟表吧,可以说,它的用处是十分巨大的,比如它可以提示我们该睡觉了、该吃饭了、该起床了,新年倒计时时,也会以它为标准,跳绳比赛时,也会根据它上面的时间来决定胜负,那么,关于钟表上的时分秒,你是否了解它们全部的知识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对时分秒这些时间知识进行学习。”这样,我通过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知了时间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拉近了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开展生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积极开展一些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运用知识的机会,让学生懂得,学习知识并非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而是为了学以致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比如,在学习《测量》这一节时,在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之后,我就组织学生在课前去寻找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如课桌、门框、玻璃、黑板、课本、花坛等等,并将各个物体的测量结果及时的记录下来。这样,我通过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要总是把学生捆绑在教科书里,记忆枯燥的数学概念和公式,而是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构建一个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杨巧婧.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生活经验,实践活动
下面, 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 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谈两点个人体会。
一、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 拉近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 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我们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从而拉近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如此, 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大大提高。
比如, 在学习“时、分、秒”这一节时, 一上课, 我就对学生说道:“同学们, 你们家里都有钟表吧, 可以说, 它的用处是十分巨大的, 比如它可以提示我们该睡觉了、该吃饭了、该起床了, 新年倒计时时, 也会以它为标准, 跳绳比赛时, 也会根据它上面的时间来决定胜负, 那么, 关于钟表上的时分秒, 你是否了解它们全部的知识呢?今天这节课, 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对时分秒这些时间知识进行学习。”这样, 我通过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感知了时间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拉近了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开展生活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应积极开展一些数学课外实践活动, 给学生创造运用知识的机会, 让学生懂得, 学习知识并非是为了应付考试的, 而是为了学以致用,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比如, 在学习《测量》这一节时, 在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 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之后, 我就组织学生在课前去寻找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 如课桌、门框、玻璃、黑板、课本、花坛等等, 并将各个物体的测量结果及时的记录下来。这样, 我通过开展生活实践活动, 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 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不要总是把学生捆绑在教科书里, 记忆枯燥的数学概念和公式, 而是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构建一个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篇8
一、创设生活化数学学习情境
数学问题是从生活中的问题抽象而来的, 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的痕迹, 合理地优化这些数学问题就变成了我们所学的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创设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化数学学习环境。这样, 学习才贴近生活, 更吸引学生。教师切不可仅仅关注抽象化的数学模型, 与实际生活脱节。学习一个新的数学问题时, 应首先使学生认识到, 这个数学问题源自何处, 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这样提纲挈领地建立正确的、系统的数学学习体系, 对学生后续的学习非常有利。将生活中的经验与数学模型的建立相联系、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能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提高学习兴趣, 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增加数学的实用性。这种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 因为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 也许学生之前不会留意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但在这种学习环境下, 学生不仅会注意到数学, 更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加倍关注数学。
二、组织数学活动, 领悟数学价值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但是学习数学知识还是要回归生活, 帮助解决现实问题, 让学生学有所成, 学为之用。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数学活动, 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并在活动中发现有关数学问题, 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数学活动中, 学生会发现很多与生活相关的问题, 从而从侧面反映出数学的魅力和用途之广。比如学生乘车时, 可以联系到路程问题;修下水管道施工时, 可以联系到工程问题, 等等。生活化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师在准备上“统计”一课时, 可以组织一次相关知识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了解同学、家人及朋友等人的出生年月, 然后提出问题:“是不是有很多人出生日期一样? 如何表达出来会让人一目了然呢? ”然后引入统计知识。在课中, 教师参与活动, 统计班级学生的出生年月, 然后向学生展示统计表、画统计图, 同时还向学生解释相关注意事项。这样使得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提高了教学效率, 并且在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 增进了感情。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努力接近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感知数学的生动有趣,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与其他学科不同,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时, 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由于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心智技能的活动, 具有内在的隐匿性特点, 教师必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通过一些外在的动作技能和显性活动使之彰显。如在教“混合运算”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与营业员。让扮演顾客的学生到超市要买几样自己最喜欢吃的食品, 看看一共要花多少钱? (教师用视频演示超市的食品和价格) 学生显得非常活跃。有的说:“我买2块德芙巧克力每块6元总共12元。”有的说 :“我要买1杯珍珠奶茶和1个汉堡包, 一共8元。”还有的说:“我买2包牛肉干和1盒酸奶……”教师说:“大家要买的东西可真多。那合起来一共多少钱?你们会计算吗?请大家自己先算算再和营业员算的核对一下看对不对。”学生在讨论后说出了各自的计算结果。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在这种日常生活情境下, 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数学算式变得富有生活气息了。学生通过自主构建实现了数学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的转化。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创设的生活化情境,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 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 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要求我们认真耕耘好生活这块“土壤”。一方面,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 认识到数学知识的来源, 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 围绕问题的解决, 逐步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另一方面, 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 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
摘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教学生活化。本文就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作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高红蕊.试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 2011 (14) .
[2]刘毅.小学数学史教学策略谈[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 (11) .
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开展教学活动,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更快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使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学生乐学、会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教学, 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境,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注重点拨、引导, 使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学会思考,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把教育放在生活世界的大背景下, 使教学真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才能对学生进行“完整的人”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具体而言, 首先, 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 关注学生的生活, 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方式、生活经验、个性品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其次, 教师要学会倾听, 学会宽容和期待, 尊重学生的个性, 理解学生的成长性, 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中迎接挑战、打破常规, 在学生犯错误时, 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所犯的错误, 将重点放在弄清出错的原因与改进上, 从而使教学更具开放性, 更有生活气息, 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结合生活实际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我们并不是一下子就能从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原形,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生活, 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 然后再将实际生活和教材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学生会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并不陌生和抽象,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此外, 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使学生善于捕捉、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例如, 在教学“数据的收集”时, 教师可让学生数一数自己有几本书、几只笔以及家里一些物品的数量。学生善于观察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观察中不断思考, 在研究中不断尝试, 不断创新, 从而不断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 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最终提高综合能力。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一)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情景, 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 使学生加强感知, 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将枯燥的数学符号和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具体场景,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实物或挂图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比如, 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 教师可利用公交车上人数的实例来创设情境, 告诉学生公交车上原来有多少人, 上来多少人, 下去多少人, 让学生算出现在有多少人。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教师可以出示自行车挂图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和认识自行车的轮子的形状。这样, 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化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能化抽象为具体, 化难为易, 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演示平移两个面完全重合, 化抽象为具体,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相对的棱长度也相等。
(二)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在学生掌握知识后有针对性地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使学生学以致用。首先, 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发现、思考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 加强实践操作,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以致用,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就要加强实践操作, 使学生勤动手, 多动脑, 提高实践能力。例如, 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后, 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 让学生测量计算旗杆的高度。旗杆很高, 学生开始可能不知所措, 这时教师可以拿一根竹竿, 笔直地插在操场上, 让学生测量竹竿和竹竿的影子的长度, 然后启发学生利用比和比例的知识, 测量旗杆影子的长, 算出旗杆的高。在这样的实践操作活动中, 学生获得了知识, 锻炼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 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在生活中发现和积累数学知识, 学好数学, 用好数学。这样, 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 以及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 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 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景标.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2 (12) .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研究 篇10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实施策略
(一)注重将教材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在小学品德教学的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注重将生活中较为浅显的道理渐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思想品德知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有利于提升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幼,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发展还较为稚嫩,且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层次不够。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着手,将生活中较为熟悉的道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在此环节中,教师要注重搜集学生生活中出现的相关思想品德实例,注重发现学生思想品德优秀的一面以及不好的一面,将这些行为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身的卫生进行教育,教师可以拿一件干净的衣服、一件脏的衣服,让学生评价哪件衣服整洁,通过让学生进行选择这一行为过程,让学生理解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并使其养成爱干净、讲卫生的好习惯;而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大环境卫生的教育。比如,让学生懂得维护自己班级环境的卫生,保护整个校园环境卫生等等。通过将教材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真正领悟思想品德教育的含义,提升教学质量。
(二)注重为学生积极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选择部分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活情境的教学内容,来开展教学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能够从生活情境中切实感悟到思想品德教学相应的知识,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素养。这种情境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教材,还能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出现的相关现象,这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社会观的形成。比如,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团结合作”这一节课程,教师在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规模的拔河比赛,一方团队是7个人,另一方团队是10个人,通过鲜明的数据落差,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团结合作的益处,让学生真正理解“团结合作”的含义,通过创建生活情境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会伴随着人的一生,也影响着人的一生。因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外,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其受到环境的影响也就各有不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比如,教师可以在周末组织学生开展“为敬老院献爱心”这一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帮助敬老院孤寡老人收拾生活住所、照顾老人生活起居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高尚思想道德教育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以此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采用各式各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各种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使得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便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一定影响。基于这种现状,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采用各式各样的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进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学习“爱国小英雄”这一思想品德课程时,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教学中,通过为学生播放小兵张嘎等爱国电影,让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升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懂得国家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以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需要把握的注意事项
(一)生活化教学并非是简单地堆砌生活素材
生活化教学较为注重教学和生活间的联系,主张利用生活素材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将生活素材进行堆砌,同时应注重引入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素材至课堂教学中,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
(二)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课堂教材和日常生活,注重找到二者间的共同点,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纳入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和学生间的互动,对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三、结语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各种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充实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笔者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阐述了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又详细探讨了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需要把握的关键点,期望能够为同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
数学的现实意义在于其应用价值,数学的应用范围涉及大可到金融、建筑,小到各种形式的成本-利润计算等。考虑到小学生的心智发展阶段及生活经历情况,对于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宜趋于简单化、贴近生活,因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可以使教学工作更有成效地展开,也能在知识灵活生动传授的同时使小学生对于社会生活及知识的生活化应用有更明晰地理解。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本身的学科特点是其对逻辑与推理的要求,重视理性思维,而小学生所处的心理和智力发育阶段其思维特征以直观理解为主,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而生活化教学理念在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的探究中,可以通过增强数学知识的生活特性及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来有效调和这一矛盾,同时形式新颖的数学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引导学生领会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上给学生带来一种成就感,这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这种学习兴趣创造了一种心理环境。
2.培养探究精神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以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理解和应用知识为目标,不仅要求教学工作要以生活为基础和素材来源,更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巧妙地应用到具体的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难题”,即来自生活并回归生活。教师通过这个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发地认识到知识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生活规律,培养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和处理生活问题的实践精神。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具体实施举措
1.课前备课过程
教材是一种有组织有逻辑的展现知识的工具,如何以生活化的理念合理地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将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
备课过程需要对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有明确的理解,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安排,规划每堂课、每周、每个月的教学进度。备课过程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及学生的学习情况,选取典型且简单易懂的生活实例来阐释数学知识,逐步展开教学活动。备课过程需要对具体一堂课的展开形式、知识量、知识层次进行评估和限定,注意知识的联系及深度的把握,让一堂课由开始到高潮再到收尾科学有序地进行。
2.课堂授课过程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战场,在课堂上如何把握授课方式、授课技巧,把握一堂课的节奏最直接地影响着教学成效地实现。
在课堂教学流程上可以进行如下设置,课程开始时先用简单的生活情景描述知识点所包含的内容,如在行程问题中,可以以两个同学同时由各自家中出发去少年宫,设置不同的速度组,让学生思考并计算谁先到达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同探究该行程过程,并对每组不同的行程速度进行讨论分析,总结行程过程“时间-速度-路程”的关系,由此引出这堂课的主体知识背景。而在课堂重点知识讲授过程中要注意适时地穿插符合学生心智理解能力的生活实例,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宜,因为学生对于实际的生活现象的理解能力要好于书本的知识,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以诙谐、富有活力的语言进行授课,并加强课堂的互动过程,以师生间互问互答的形式实现教师与学生双向的教学检测,既让学生即时说出心中所惑,又让教师捕捉到学生对知识接受情况的讯息,以此来把握课堂教学的进度。
3.课后跟踪巩固
课堂教学虽然能使学生最大限度、集中高效地掌握知识,但不能保障学生对于知识的消化吸收。数学生活化需要教师重视小学生课后的学习过程,无论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掌握程度如何,课后的拓展巩固都会对提升学生知识理解程度有所帮助。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操作与计算兼具的课后探究作业,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认识知识的存在形式,以及尝试用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拓展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实现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获得提升的双重保障,既符合当前国家教育改革形势,教学理念变革的要求,更符合国家对于创新型人才,多面化发展人才的要求,因此要不断探究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力求为当前小学生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梁绍玲.浅谈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3).
[2]张艳丽.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2012(20).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篇12
一、从生活中寻找例子, 导入课堂教学
儿童心理学认为, 引发小学生好奇心的“兴奋点”来源于生活:生活中遇到了但不能解决的问题、听到了但不能解释的事物、见到了但对之知之甚少的东西。下面以计算机病毒这节课为例, 说明如何从生活中的例子导入课堂学习。
一上课, 教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老师生病了, 反应的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 头痛, 请学生给老师诊断。
学生:老师感冒了!
师:感冒是怎样引起的?
学生:流感病毒传染。
…………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 人感染了流感病毒会发烧、咳嗽, 出现各种各样不好的反应, 这个时候, 就要去医院请医生帮忙。可是, 同学们想想, 我们的电脑是不是也会感染病毒呢?电脑感染了病毒以后是什么样的?会发烧、咳嗽吗?谁来给电脑看病呢?
在这个例子中, 我选择了生活化的话题导入病毒, 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描述遭遇计算机病毒的经历, 紧接着提出研究课题——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尽管接下来的教学方法是讲授, 但不用担心学生心不在焉, 因为生动的导入已经提起了学生的兴致。由此可见, 将抽象的课本知识转为学生密切接触的生活常识, 对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学科整合, 凸显信息技术课程优势
新课程改革中提到了学科整合的概念, 在实际的教学中,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 可以融合其他学科内容, 为我所用同时服务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笔者现在使用的西安交大版《信息技术》课本中从三年级开始就已经接触到互联网的基本操作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 由此信息技术教师可经常与其他学科老师沟通, 将学生的预习查找资料的环节放置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完成。
三、运用类比, 使讲授深入浅出
类比作为人们所熟知的几种逻辑推理中, 最富有创造性的一种, 尽管不能代替论证, 但可以为理解新知识、概念和规律提供依托。同时, 教育学当中提到, 儿童记得最牢固的知识就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鉴于此, 笔者认为, 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意义的东西类比计算机当中的概念来进行讲授,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融合生活让学生懂得生活规律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学生却容易忽视其中的规律, 而简单的生活规律又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如, 在教学《我给文件找个家》一课时, 笔者是这样将简单的生活规律融合到实际教学中的。
有一次, 有个男孩子反映, 存在电脑里的作品找不到了。我就跟他解释说, 可能是被在这台电脑上操作的另一个班的同学误删了。男孩子当时很气愤。我建议他跟对方谈谈。他哭丧着脸说“不知道是谁干的。”由此笔者在进行《我给文件找个家》一课时依据上例, 举例家中的衣柜, 提问学生是否会发现其中的规律, 很多学生却无法回答。此时教师引导学生, 我们的衣服种类很多, 衣柜作为衣服存放的地方, 其中有很多的抽屉格挡, 是为了方便人们将衣服分类存放的。不同的衣服放置在不同的地方, 不同人的衣服放置在不同的格挡, 再引上例中小男孩的遭遇, 提出自己的东西一定不能随意放置, 要有一定的调理和规范, 在讲解文件夹建立的时候, 将文件夹内建立分类的文件夹概念很容易就灌输给学生, 学生也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同时,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也明白了身边的生活细节中总是融入了方方面面的知识。
【小学作文生活化研究】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工作报告10-27
国庆生活小学作文09-10
美好的生活小学作文05-18
生活需要目标小学作文06-09
我寒假生活小学作文07-04
小学生活记录作文:围棋07-17
小学暑假生活见闻作文09-02
小学生活的英语作文09-09
小学生活作文900字09-15
未来的生活小学作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