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生活积累

2024-12-27

作文教学中的生活积累(精选12篇)

作文教学中的生活积累 篇1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它们都是写作的源头, 尤其是在校学生,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之一, 阅读同样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之一, 只有两个源头在学生的大脑中“会师”, 涓涓细流才会汇集成滔滔江水。本文就小学习作教学中的生活与阅读积累谈谈个人的所思所为。

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写作教学更应从关注和体验生活开始

观察是扩大视野、获取素材的重要途径。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整理与思考, 学生脑子里的素材会越积越多, 认识生活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当代作家曹文轩教授跟学生讲:没有经过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每个人都是非常有财富的人, 而最大的财富就是你自己。如果你的作文写不好那是因为你没有仔细打量和揣摩这个世界。这个世界非常奇妙, 它的丰富奇妙需要通过你的凝视来发现。写作首要的基本功是观察, 应该逐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我们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沉入日常生活, 还得主动地挖掘“生活”, 在拓展学生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多做文章。虽然为了考试和升学, 教师和学生都很大程度上被禁锢在校园里, 但“什么也阻挡不了一个有创意、有奉献精神的老师”。 (雷夫·艾思奎斯《成功无捷径》) 我们应该利用节假日开辟语文学习的“生活课堂”, 让学生走进色彩斑斓、瞬息万变的社会大课堂。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坚持让学生走向社会, 通过亲自参加社会实践而丰富生活体验, 然后回来写作, 从而使学生走出了无病呻吟的怪圈。每年的环境日这一天, 我带领学生举着宣传横幅走上街头, 捡拾垃圾;在重阳节, 我带领学生走进本地的敬老院, 为老人们打扫卫生, 陪老人们聊天, 给他们表演节目, 替他们缝补衣服……通过亲身体验, 学生感受到了社会生活劳动的酸甜苦辣, 人生观得到了升华, 在体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 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二、“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写作教学还得紧扣教材强化阅读

1. 阅读教材文本, 奠定“精神”的底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教科书中有相当篇目是中外名家名篇, 注重经典性, 同时兼顾时代性。这些作品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与文明成果的标志, 往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 学生在学校里阅读这样的文章, 可以打下一点“精神”的底子, 使他们终身受益。如, 读《陶校长的演讲》可以体会健康是生命之本, 道德是做人之基的道理;读《少年王冕》可以感受王冕孝敬母亲、自强不息的中国儒家精神;读《船长》可以感受到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平等博爱的伟大精神;读《孔子游春》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教育中“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因材施教、平等对话的精髓;读《水》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健康的人生观。

在这样的阅读中, 学生不但可以扩大视野, 积累丰富的素材, 还可以提高品德修养与明辨是非的能力, 可以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 砥砺意志, 健全人格。阅读教材文本, 是学生获得精神食粮的一个重要渠道。

2. 把课文讲好, 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

虽说文无定法, 但写作还是有一定基本方法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叶圣陶先生说:“把课文讲好, 使学生学习每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 语言是怎样运用的, 这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 力求帮助学生得意、得言, 得法。

(1) 得意。文章的好坏, 首先取决于立意层次的高低。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水》, 一般教师都将文章主旨定位在“苦”上, 其实这就误解了作者的本意, 作者的立足点是“乐”, 苦中作乐, 苦中有乐, 作者提倡一种快乐的人生态度。这样, 一篇文章的境界就出来了。对于学生习作构思也是颇有益处的。

(2) 得法。写作方法的选择是为主题服务的, 之所以选择这种方法不选择那种方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如, 在《钱学森》一文伊始, 就将钱学森站在归国的海轮上远眺祖国方向的镜头呈现出来, 这是一种倒叙的手法, 作者这样安排就是为了表现钱学森归心似箭的心情。

(3) 得言。学习语言无非向生活和书本学, 而好文章的语言往往又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好的文章就是语言的典范。学习规范、优美语言的途径就是向书本学。学生只有从阅读中寻找并汲取营养, 这才是学生作文水平得到提高的必由之路。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生活与阅读积累双管齐下, 学生的习作能力必然会得到飞跃发展。

作文教学中的生活积累 篇2

【关键词】卡片积累法 作文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B-0032-0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耗时低效。部分教师的写作教学漫无目的,随心所欲。多数学生写作不得要领,词不达意,空洞无物。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没有把学生写作的欲望调动起来,归根结底是学生“无米下锅”。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作文教学的问题,让学生想写作文,写好作文,必须让学生学会找“米”并储存一定量的“米”,而且在写作时“有法可依”,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积累材料,积累方法,“厚积”才能“薄发”。

积累写作材料和写作方法是写作的基础工程,其方法多种多样。笔者尝试在作文教学中采用卡片积累法,让学生学会“厚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一开始笔者要求学生购买约为A4纸的四分之一(两次对折裁成)大小的便条纸当成卡片使用,在上面分类抄录好词好句、作文素材、写作方法、写作心得等,定期做分类整理、分册装订,平时浏览记忆,以充实语言库存,积累写作的方法。一位历史学教授曾对学生说:“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笔者认为,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作文教学。

一、用卡片积累语言材料

写作是运用语言的艺术。要想自如准确地表情达意,生动形象地刻画描写,做到文思泉涌,随心所欲地表达,必须借助语言这个载体。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才能在写作中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地遣词造句。这些语言材料包括字词短语、名言警句、佳句好段等。

(一)积累字词短语

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元素。积累语言要从掌握字词短语开始,首先要建立一个词语库。笔者要求学生先从收集课本中的重点词语入手,再收集课外读物中的好词,按词的类别或适用的对象记录在卡片上。主要是积累精彩的动词、形容词和一些表意丰富的名词性短语。一张卡片一般记录5个词语,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需标注在卡片背面。要求学生每天至少积累5个好词,不但要写在卡片上,而且要熟记在心里,尝试用这些词说话造句。这样下来,学生每周至少可以积累35个好词,感兴趣的学生积累得更多。笔者每周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表扬做得好的同学,在笔者的引导和激励下,学生们参与的热情不断提高。

(二)积累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是能揭示一定道理的精辟语句,如名人所说的具有概括性和哲理性的话语等。积累名言警句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在说话和写作中表意丰富,说理透彻,言简意赅,大大提高了表达效果。笔者要求学生利用卡片摘录名言警句,一卡一句,并注明作者、出处和所属类别,按首字音序整理排列。常见的类别大致分为立志、读书、成才、自信、修养、交友等。笔者把古诗文中的名句也纳入名言警句范畴。学生可通过课本、书报、杂志、网络等媒体以及在生活中获得名言警句。要求每人每天精选2句,工整地抄写在卡片上,每周做一次分类整理,并反复朗读,以求成诵。此外,笔者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写作和口头表达中学以致用,以求巩固。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可积累200多句名言警句,数量非常可观。

(三)积累佳句好段 茅盾先生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学生的写作是从模仿开始的,尤其是语言。要想作文时语言生动丰富,遣词造句得心应手,必须积累大量的佳句好段,借鉴模仿其写法,或学炼字,或学修辞,或学描写,或学结构等,都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利用卡片积累一些佳句好段,便于学生分类整理和记忆,将这些佳句好段放在语言仓库里,条理清晰,印象深刻,易于掌握。例如四大名著中人物肖像描写的佳句好段: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水浒传》中的林冲: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怎生打扮,但见: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爪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迭纸西川扇子。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脑后又有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脸就像个猪的模样。

此外,还有一些富有哲理性和励志作用的佳句好段,也值得积累。例如《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徒生童话》中的“只要你是天鹅蛋就是生在养鸡场也没什么关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临终前他就可以自豪地说:‘我已经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等。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精短的美文,读一读,背一背。对于中学生来说,能背诵积累数十篇美文,对写作一定会大有裨益。

二、用卡片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会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内容千篇一律,老生常谈,言之无物,言之无情,言之无趣。其原因是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事物,不关注生活,不积累素材,虽然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很多学生却不能有意识地感知生活,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素材熟视无睹。要让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储备写作的原料,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写作素材,解决“无米下锅”的困局。学生可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在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中,积累生活经验,丰富生活阅历;也可从阅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在与古今中外的作家和作品的对话中,获取间接的生活经验,汲取精神的养料。

(一)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即语文,写作就是生活的记录和提炼。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第225页)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写作的素材就像溪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汇集起来,形成取之不竭的江河湖海,对学生的写作很有好处。如何引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呢?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用小卡片记录生活中的小故事、小片段,这些故事或生活片段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耳听目睹的。笔者要求学生平时随身带一些空白卡片和笔,随时随地记录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人和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自由选择。还要将记录的材料分门别类,按生活范围可分为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按情感类别可分为亲情、友情、爱情、恩情、师生情、爱国情等。分类整理后就可以按类别记忆储存在脑海里,写作时,就可随时调用这些素材,写起来自然就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了。

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要求学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一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见事善观察,勤思考;二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角度,按一定顺序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三要告诉学生记录的主要内容、要素,学会取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取有价值的东西。记录写作素材还要讲究格式和条理,一般要有时、地、人、事等要素。

(二)从课内外阅读中积累素材

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写作是阅读能力的一个外在体现。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的课内外阅读不但使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并且可以积累大量的语言,积累写作素材和写作方法。比如,要求学生积累表现亲情的素材时,可通过课内阅读积累朱自清的《背影》中描写父子车站送别的动人场景:“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又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的父亲虽然严厉,但其中蕴含了深厚的父爱,课文同时也表现了“我”对爸爸的深切眷恋,也可作为表现亲情的作文素材。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积累表现亲情的素材,如高尔基的《童年》中外祖母对阿廖沙的慈祥怜爱,使他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人性的美好,在年幼的阿廖沙心底播撒下爱与希望的种子。要求学生将这些动人的或者有价值的素材收集起来,仔细品味感受,就能提升理解和思考能力,还能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

三、用卡片积累写作方法

有人认为,作文素养构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思想(思考)、语言(表达)、技巧(写作的方法技巧)。除了会思考和善表达之外,我们还要关注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写作的文体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写作的环节有审题、立意、构思、开头、结尾、过渡和照应等;写作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这些都需要相应的法则来支撑。还有各种写作技法,如抑扬法、擒纵法、虚实法、悬念法、详略法、衬托法、对比法、铺陈法、巧合法、动静法、伏笔法等,学生都需要学习和积累。

(一)积累教师指导的写作方法。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要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每次作文指导会重点讲到一两种方法。学生在学习和写作实践中要认真积累这些方法。笔者要求学生采用卡片积累法,将写作的方法分类积累,可避免混淆,也便于记忆,还可以随时补充新的方法。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写作方法和规则,写作时就可依“法”行文了。

(二)积累自己在阅读和写作中感悟出来的方法。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之后,在阅读时,有了理论的指导,更能吃透文本,融会贯通,读出更多的味道。在作文批改和讲评中,与同学、老师讨论习作时,学生会悟出一些写作的技巧,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将这些技巧按类别充实到自己的写作方法库中。日积月累,提高写作能力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用卡片积累写作灵感和心得

(一)积累写作灵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飞跃,是人们在艰苦的构思和创造实践中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对于写作而言,灵感应该是作者因脑海里长期积累的素材由量变到质变,在一瞬间迸发的奇思妙想。灵感具有突发性,但它并非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灵感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实践,要获得创作灵感,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去积累素材、感悟生活。而灵感又是稍纵即逝的,所以,笔者要求学生一旦有了写作的灵感,就要及时捕捉,用卡片记录下来,做到随时产生随时记录,一有空就进行构思创作,就能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二)积累写作心得

作文教学中的生活积累 篇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学生的真实情感。然而,“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八字,对于许多学生甚至老师来说都是很难做到的,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善于指导,为他们打开生活这个源头,写作的活水就会源源不断地奔涌而出。

【关键词】

阅读 积累 发现

一、钟于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

阅读是“吸”,写作是“吐”,没有足够的吸收,又怎么会有恰如其分的表达。可见,阅读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环节,学校和教师应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

现在,大部分学校都营造了“书香校园”的氛围,让书香溢满校园。教师应精心挑选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教育性的儿童文学作品,推荐给孩子们。也可以结合语文课本的教学,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者文章,安排几节课外阅读课,以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如教学《海伦·凯勒》时,就让孩子们读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他们进一步走入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感受她顽强的品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就推荐他们看看《水浒传》,书里面精彩的人物刻画一定会让他们爱不释手……

当然,课堂上的阅读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如何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课外,特别是家中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呢?除了减少学生的书面作业,教师的身体力行也能最直接的影响到孩子们。教师可以每天抽半个小时和孩子一起读同一本书,比赛背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还可以时不时故意跟他们聊聊故事情节,谈谈个人体会,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撞击思想,获得人生感悟。

在阅读,谈话的过程中,手中都离不开“一笔一本”,将有感触的语句,精彩的片段,新颖的开头,自己独特的感受,分门别类的摘录下来。从眼睛看,心里想,到嘴上说,笔下写,就会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语言美,形象美。对阅读的钟爱,会影响学生的一辈子。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坚持进行扎扎实实的课外阅读,一定会使学生语言的宝库“富有”起来。

二、走进生活,采撷人生的浪花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有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富,溪流自然而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可以说,儿童的生活正是他们真正意义上写作的最初来源。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材料,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文章的,即使写出来了,文章肯定显得空洞,缺乏真情实感,“无病呻吟”。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引导学生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观察生活,亲历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

许多美妙的事物往往是“昙花一现”,如果你不懂得观察,它常常会在不经意间来,又会在不经意间溜走。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让学生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的素材。为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便于学生随机观察,教师可以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摘录本”,把看到的、听到的、印象深的内容用简介的话语随时记下来。为开拓学生的观察思路,我还组织学生及时进行观察交流,这样,学生的观察内容就会越来越丰富多样:由于争强好胜而做出的傻事;看电视收到的教育和启迪;大自然中奇特的现象;与朋友交往中难过的场景……教师还应带领学生亲历生活,到生活中去参加活动,然后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件,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日积月累,每位学生就有了一个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材料库。素材越多,再加上教师对学生的思维不再束缚,就会使学生克服在作文选材上的千篇一律,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写作提供了流之不尽的源泉。

这样,学生就能在丰富的实践中亲身和感受生活的多彩;记录自己独特的生活;流露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

三、艺术命题,激发写作的灵感

“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就是告诉我们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眉眼盈盈能给人清新脱俗、耳目一新之感,能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给文章起题目是一门艺术,老师给学生出题写作文叫“命题”。因为学生必须按照题目去写文章,所以,命题更要讲究艺术,一个好的命题,能擦出学生的火花,使他们迸发出无限的灵感。

命题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内容可写,这是最主要的,决不能让学生去做“无米之炊”。今年春天,我们班级展开了放风筝比赛,比赛回去后,我要求学生每人写一篇小习作,可班中一女孩没去,我便独自为她设立了这样一个题目:《家里,只有我自己》。我特地在“家里”后面加个逗号,让她细细读读,这一读一想,把她那天在家的孤独无奈都触动了。于是,她写了一篇真实、细腻、感人的文章,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在家中,却也能和这次放风筝紧紧联系起来。可见,从学生实际出发来命题,会少“空谈”,多“真情”。

命题要有趣味性,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翻开以前的作文备课,这样的题目比比皆是:《一件难忘的事》《一件有趣的事》《我熟悉的一个人》……作文命题少了趣味性,学生的主动性就会减少大半,就像做菜少了油盐就提不起人的胃口一样。这时候,老师就应学会“添油加醋”。比如写《我》,单一个字,“老生常谈”学生毫无兴趣。倘若适当添加几个字,几个标点,或许就会“焕然一新”:《嘿,我这个人》《哈,我这个人》,这不,看似简单的题目却在孩子们心湖中激起了涟漪,使他们想起了一件件往事,还会为写作发愁吗?教师要善于开凿文章的“泉眼”,使学生产生写的欲望,让学生一看便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谈作文教学中的积累 篇4

一、观察积累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想一想,学生在大自然边游览、边观察、边构思,这样写作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啊。当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一棵树时,学生不仅仅会看到树的高低,还能嗅到树的气味,摸到树叶的薄厚,也许还会尝一尝树枝和树叶的味道,他们还能看到在树上唱歌的小鸟和咀嚼树叶的小毛毛虫……因此,教师应根据季节的特点,让学生写春夏的雨,冬天的雪。雨雪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情地看、听、尝、摸、玩,同时得到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感觉等各方面的经验,再去作文,从而得到丰富多彩的内容。小学生往往对身边的事物熟视无睹,以致无话可说,甚至胡编乱造,东一榔头西一棒,不着边际,不知所云。如果学生能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通过有意识的观察,主观体悟,情由景生,写作文时便不会无话可说。

二、语言积累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首先感受到的是文章的语言,通过多读,可以加深对语言的感受,进而能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最后,由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的阅读,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进行适当的指导。如,推荐文章和书籍,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写出读后感,背诵优美的词句、片段甚至是整篇文章,并把学习到的词句运用到自己的实践语言中。这样既开阔了视野,也积累了语言。有了丰富的语言“库存”,到了需要的时候自然会“滔滔不绝”。

三、生活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样子。”可见,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深入到社会和自然中去,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1.写日记。学生坚持写日记,记下自己身上和身边发生的以及自己听到、看到的事情,记下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写作文时需要什么样的素材,根据中心对日记进行整合、取舍、加工即可。教育名著《爱的教育》又名《一个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就是亚米契斯根据儿子的日记加工改编而成的,由此看来,日记对写作有着巨大的作用。

2.调查访谈。小学生阅历浅,如果让三年级学生写《家乡的变化》,对于家乡的过去,学生知之甚少,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家乡的过去。当然,教师要做好访前指导工作。先明确采访目的———了解家乡的过去;采访对象———家里人、邻居;做好采访记录。通过采访,学生了解了过去家乡的面貌,与近日相比,自然会写出家乡的变化来。

四、方法积累

1.得法于范文。语文教学都是围绕一篇篇的范文来进行的,这些范文无疑是学生习作的一个很好的例子,除了前面讲到的语言之外,还有其表达方法和修辞方法。在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说声“对不起”》是写事的范文,《葡萄沟》《小镇的早晨》是写景的范文,《翠鸟》是写物的范文……这些范文都是同类文章的常式,学生是可以效仿的。

2.拓展思维法。学生思维的单一性和狭隘性也是导致学生无话可说的重要原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渗透指导学生展开联想的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三克镭》时,可引导学生联想到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和英雄人物,甚至可以联想到与居里夫人截然相反的人物,如,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的人。在学完《修鞋姑娘》后,让学生想象作者见到修鞋姑娘后的情景,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重类似的引导,可以丰富学生的联想,活跃学生的思维。

3.创设情境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形式,便很容易激发学生要说、要写的欲望。首先,我们选择主题时应该抓住学生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特征。其次,根据不同的话题可创设适当的情境,使学生进入角色,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让学生有话可说。最后,再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谈感受。这样的设计,学生感受深刻,让学生进行作文也比较容易一些。

摘要:<正>“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运用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运用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运用各种材料的方法。”这段话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小学生写作的评价建议之一,其体现了材料对学生作文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搜集和积累材料。一、观察积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想一想,学生在大自然边游览、边观察、边构思,这样写作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啊。当学生有

生活需要积累作文800字 篇5

伯拉罕·林肯,他的一生不知失败了多少次。从他23岁竞选本州众议员的职位的失败,到47岁他的党推荐他为副总统后选人的失败,伯拉罕·林肯不知失败了多少次。尽管不断失败,但他总是能总结教训,积累先前失败的经验,直到51岁成为共和党总统,最终取得了成功。

又像历史上的另一位伟人爱迪生。他在发明电灯时,不知失败了多少次。但他百屈不饶,坚持寻找灯丝,直到找到乌丝。在积累了很多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最终成就了他这一让世界为之震惊的发明,也使他成为当时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失败使我创新,失败使我提高,失败更使我积累了丰富有用的经验。

失败是令人痛惜的,但失败并不意味着终止,在生活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向往成功,但每个人都会有失败,仅有那些不畏失败、勇于前行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价值。在成功的标志下,回首来时的路,失败正如一块块基石,仅有不断积累这一块块基石,才能够铺成一条通往成功的路。

在我们的周围,有在为成功喝彩的同时也给失败者以鼓励的人,但更多的只是对失败者的讽刺,瞧不起。失败者常常为此痛苦不堪。但失败是避免不了的,祈望成功之路没有失败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在强者眼中,失败不是阻挡前进的障碍而是助己攀登的阶梯。对于不敢应对挫折失败的懦弱者永远没有享受成功的喜悦。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河,显赫一时。然而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他遭了暂时的失败。应对失败,项羽没有总结当初失败的原因,没有积累这一失败,没有吸取教训。他丧失了信心,遣散士兵,自刎于乌江,放弃了东山再起的机会,一代英雄,仰天长叹,留下千古悲歌。所以,我们应当用健康的心态对待失败,积累失败,不停止奋斗与努力,总会有成功之时。

作文教学中的生活积累 篇6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积累的现状

1.作文素材积累意识淡薄

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师生都没有意识到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性。由于学生平时没有积累作文素材的意识,当写作时才东拉西扯,生搬硬套,或者是定下作文题目后才寻找有关素材,没有为写作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也忽视了作文素材积累的重要性,而且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系统性,使学生真正作文时倍感鲜活素材的匮乏。

2.作文素材积累条理性不强

中学生随着写作的不断实践,部分学生开始意识到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性,但积累写作素材只停留在浅层次上,即只收集信息,而缺乏对素材的有效处理,因此,要很好地利用收集的素材就成了一句空话。低层次的积累无法使素材体现本身应有的价值,这样下去,作文素材积累得愈多,学生反而愈受材料的束缚。

3.作文素材积累比较单一

中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写作缺乏专项指导,同时学生肩负繁重的课业负担,更谈不上课外阅读,因而所积累的作文素材类型非常单一。另外,一些学生不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缺乏发散思维,难以触类旁通,因此,学生在作文时所用的素材丰富性不够,不能做到灵活运用素材。

二、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和方法

1.留心生活

(1)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人或事,并做到有侧重、有选择性地进行观察,获得鲜活的作文素材。例如,在写有关人物这类作文时,学生一定要留心所描写人物的语言、行为、外貌甚至表情,经过多次观察之后,人物的形象会留在脑海中。而且,在写类似作文时,即使不再观察,只要给出作文题目,学生大脑中就会浮现相关的词语或语段,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写作素材。

(2)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利用闲暇时间,随时随地观察社会上的人、事、物。生活就是舞台,“节目”随时会上演。例如,鼓励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观察广场里的某一场所,其中的人、其中的事、其中的景……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商场的经营者,诸如他们的商品,他们的销售方法,了解他们在交易过程中与客户的接触、交流,揣测客户的心理、经营者的心理等。

学生亲身感受了生活,在作文时就会有感而发,写出的文章就会富有生活气息。例如,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春夏秋冬,季节轮换,万物枯荣,形态各异,各领风骚,教师或家长要抽出时间带着学生实地考察,观察身边常见却从来没有真正感悟的大自然之景,从中体悟生命的真谛和大自然的伟大。诸如此类,有了生活这一源泉,长期积累,学生自然会构建一个作文素材库,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2.拓展阅读

阅读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然而作为中学生,随着课堂学习任务的加大,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课后的时间也要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这就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数量,进一步阻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对此,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1)从教材中积累作文素材。中学教材所选的文章基本都是经典之作,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精读乃至背诵,精选一些优美词语与段落。对于所选文章中的典型人物,还要学会评价。例如,人教版高一语文中《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文章,作者紧紧扣住主人公郭荣庆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展开了细腻生动的描写,以此表现人物的幽默、技艺高超等特点。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学生限于课外阅读时间,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有效利用学校的各类公共阅读资源,从而达到学生阅读的生活化、常态化。比如,可以在校园的长廊中放置书架,延长阅览室开放的时间,在教室设立图书角等,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有机部分。

(3)注意提高阅读书籍的质量。中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但当代的中学生更沉迷于网络小说、卡通漫画等,忽视了对名家名篇的关注。所以,教师要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把名家名篇等内容纳入课外阅读范围。

(4)加强对历史文化类素材的积累。中学生的作文在选材和立意上往往缺少文化厚重感,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历史文化类的作文素材。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许许多多历史人物与事件值得我们为之感动乃至震撼。学生只要在作文时能够做到将历史文化类素材纳入作文中,那么文章自然会气势恢宏,具有可读性。

总之,积累写作素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学生要想从实质上改变自己的写作水平,就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做阅读的有心人。有了充足的素材积累,学生在写作时才能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写出佳作。

参考文献:

杨崇理.浅谈中学作文“有效教学”的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5(2).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是说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只要用心观察、不断积累,就可以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作文素材积累的有关问题作一剖析,以便提高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效果。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积累的现状

1.作文素材积累意识淡薄

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师生都没有意识到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性。由于学生平时没有积累作文素材的意识,当写作时才东拉西扯,生搬硬套,或者是定下作文题目后才寻找有关素材,没有为写作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也忽视了作文素材积累的重要性,而且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系统性,使学生真正作文时倍感鲜活素材的匮乏。

2.作文素材积累条理性不强

中学生随着写作的不断实践,部分学生开始意识到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性,但积累写作素材只停留在浅层次上,即只收集信息,而缺乏对素材的有效处理,因此,要很好地利用收集的素材就成了一句空话。低层次的积累无法使素材体现本身应有的价值,这样下去,作文素材积累得愈多,学生反而愈受材料的束缚。

3.作文素材积累比较单一

中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写作缺乏专项指导,同时学生肩负繁重的课业负担,更谈不上课外阅读,因而所积累的作文素材类型非常单一。另外,一些学生不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缺乏发散思维,难以触类旁通,因此,学生在作文时所用的素材丰富性不够,不能做到灵活运用素材。

二、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和方法

1.留心生活

(1)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人或事,并做到有侧重、有选择性地进行观察,获得鲜活的作文素材。例如,在写有关人物这类作文时,学生一定要留心所描写人物的语言、行为、外貌甚至表情,经过多次观察之后,人物的形象会留在脑海中。而且,在写类似作文时,即使不再观察,只要给出作文题目,学生大脑中就会浮现相关的词语或语段,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写作素材。

(2)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利用闲暇时间,随时随地观察社会上的人、事、物。生活就是舞台,“节目”随时会上演。例如,鼓励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观察广场里的某一场所,其中的人、其中的事、其中的景……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商场的经营者,诸如他们的商品,他们的销售方法,了解他们在交易过程中与客户的接触、交流,揣测客户的心理、经营者的心理等。

学生亲身感受了生活,在作文时就会有感而发,写出的文章就会富有生活气息。例如,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春夏秋冬,季节轮换,万物枯荣,形态各异,各领风骚,教师或家长要抽出时间带着学生实地考察,观察身边常见却从来没有真正感悟的大自然之景,从中体悟生命的真谛和大自然的伟大。诸如此类,有了生活这一源泉,长期积累,学生自然会构建一个作文素材库,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2.拓展阅读

阅读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然而作为中学生,随着课堂学习任务的加大,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课后的时间也要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这就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数量,进一步阻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对此,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1)从教材中积累作文素材。中学教材所选的文章基本都是经典之作,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精读乃至背诵,精选一些优美词语与段落。对于所选文章中的典型人物,还要学会评价。例如,人教版高一语文中《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文章,作者紧紧扣住主人公郭荣庆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展开了细腻生动的描写,以此表现人物的幽默、技艺高超等特点。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学生限于课外阅读时间,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有效利用学校的各类公共阅读资源,从而达到学生阅读的生活化、常态化。比如,可以在校园的长廊中放置书架,延长阅览室开放的时间,在教室设立图书角等,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有机部分。

(3)注意提高阅读书籍的质量。中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但当代的中学生更沉迷于网络小说、卡通漫画等,忽视了对名家名篇的关注。所以,教师要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把名家名篇等内容纳入课外阅读范围。

(4)加强对历史文化类素材的积累。中学生的作文在选材和立意上往往缺少文化厚重感,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历史文化类的作文素材。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许许多多历史人物与事件值得我们为之感动乃至震撼。学生只要在作文时能够做到将历史文化类素材纳入作文中,那么文章自然会气势恢宏,具有可读性。

总之,积累写作素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学生要想从实质上改变自己的写作水平,就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做阅读的有心人。有了充足的素材积累,学生在写作时才能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写出佳作。

参考文献:

也谈作文教学中的积累指导 篇7

我常听到学生这样说:“我不知道写什么?”即使学生敷衍写了文章, 普遍毛病也是语言干瘪, 下笔千言却是空话套话, 一成不变的开头和结尾, 这些都暴露出学生的知识面狭窄, 肚里无水,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河”, 只有长期有目的、有计划的积累, 在写作中才能有江河之势, 文思才能如泉涌、滔滔不绝, 而且语出如金, 字字珠玉。怎样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素质呢?

一、积累丰富的语言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基本手段, 作文只有过好语言关, 用恰当的语言作为手段, 才能顺利传达出文章的意图。

1、从课文中吸取。

每篇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 具有典型性, 文中总有新词出现, 句式也不尽相同, 文采也各有特色。可采取让学生仔细复述课文, 摘抄其中优美精彩的语句片断, 甚至熟读成诵, 融会贯通。长期坚持, 强化学生对语汇的记忆储存, 日积月累, 将课文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的储备和财富, 一旦用时会自然涌上笔端,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

2、从课外读物和传播媒体中获取。

我鼓动学生平时多看一些课外书刊, 读报、看电视、听广播, 开阔视野, 获取知识, 增加新鲜语汇。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提倡他们交流学习感受, 互通有无。通过大量的阅读、收听、观看来获取、积累, 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汇, 又活跃了写作思维。

3、制作文摘卡。

我让学生将摘录的内容分成人物、动物、景物及其它几大类, 把人物又分成若干小类。如将人物又可分为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 以便于以后能分门别类地摘录所遇到的好的、新的语汇, 变零散积累为整体积累, 变机械积累为意义积累。既保证积累内容、数量的丰富性, 又保证了写作时提取的快捷性。同时还教学生给文摘卡编上索引, 一旦需要查找, 打开文摘卡, 历历在目随手拈来, 不再有大海捞针的困难了。经常拿出文摘卡诵读品味, 天长日久, 受其熏陶。作文时, 所需词句、内容就会随着思绪自然流淌出来, 奇妙组合, 写起来也就感到得心应手, 妙语连珠。

教师为了督促, 要定期检查、评比, 可评比出“积累能手”、“最会用词标兵”等, 以激励学生的兴趣, 我班的幸哲茜同学认真完成教师的积累要求, 多次被评为“积累能手”。她从入学时的作文语言平谈, 到现在能用丰富的语汇入文, 作文中的语言较生动, 形象。邹思琪同学以前的日记均只有乏味的几句话, 现在已经能写出生动的段落。在课堂上, 我也经常要求用积累过的词语来换用表达教师的意思, 或是积累词语的即兴比赛。教师上课的时候, 也经常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意思, 让学生明白、感悟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潜移默化、长时间的感染学生,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慢慢提高, 久而久之, 你会发现, 学生会说话了, 善说话了, 口语表达能力提高, 书面表达也会相得益彰。

二、积累精彩篇章

一篇好的文章, 值得借鉴的东西很多。学生应在心中熟记几篇好的文章, 并慢慢品味其成功过人之处。这样的要求一开始学生可能达不到, 我给他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要求:针对一篇好文章, 我首先要求摘抄品味其中好的字、词、句、段;其次再让学生分析题目、开头、结尾、层次结构的特点, 并写出简单的评语;再次让学生针对文章的立意、选材进行品味, 也要求写出感受;对这篇文章深入理解后, 最后要求仿写。可能学生开始写评语有一定困难, 要求不能太高, 教师点拨后现练, 多写几次, 学生就能准确到位。对于刚入初中的中学生, 作文中普遍言之无物、言之无情, 选材大, 话语空, 所以从引导学生借鉴范文中的小事入手, 以情感的写法是重点, 经常点拨学生推而广之, 举一反三多观察能入文的“小事”, 并引导挖掘深入主题。这样, 学生身边的小事, 辅以丰富的语言付诸笔端, 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就会减少, 随着学生鉴赏力的增加, 甚至会消失。

三、积累精彩名言警句

由于学生认识能力有限, 对事物的理解会有局限性,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积累。其中, 引导学生积累摘抄名言警句, 以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宽度, 并在每句名言警句下写50字左右的感悟, 定期让学生整理成册, 在班级传阅, 取长补短。可先布置积累材料的范围和类别:如爱国类、理想类、勤奋类、艰苦奋斗类、生命价值类、读书类等, 要求学生按各类别搜集整理, 也可不按类别先碰到什么摘抄什么, 最后再分类整理, 这样可促使学生视野遍及学校、家庭、社会。坚持一年或两年, 每个学期再根据写作计划的要求作适当调整。教学中, 也不能让这样积累的东西睡大觉, 引导学生用此表情达意, 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四、积累精彩的生活点滴

“生活就是一本大百科全书”, 要引导学生从吸取养料, 生活中的人、物、事、感悟、思绪都要作及时积累, 留心观察周围的人物, 各有什么特点, 用日记的形式记录, 当作文时就有现存的题材。班上的陈真同学就做得很好, 甚至能摹仿班里有特点同学的言行, 变成文字后归纳整理积累, 因而其他学生长期坚持, 细水长流, 其收效是不容小视的。

当我们从呱呱附地到长大成人, 当我们从懵懂无知到熟谙世事, 无一不是得益于积累。积累让我们睿智, 积累让我们丰富, 积累让我们精彩……“才能就是持之以恒的积累”, 让学生在积累中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作文教学中的生活积累 篇8

一、作文指导的主线之一———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生活积累, 学生将无话可说, 无事可叙;没有语言积累, 学生作文将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学生内心有情不会抒发, 内心有感不会表达;没有写作技巧的积累, 学生作文将不能做到“言之有序”, 缺乏感染力。

积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和习惯。我们在学生作文指导中要树立大语文观, 带领学生走向自然, 走向社会, 观察和体验生活, 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没有生活积累就没有写作素材, 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应该把作文看成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 一种朴实的生活行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作文是生活的必需,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生活是多彩的, 喜怒哀乐, 美丑善恶无时不在我们身边发生。然而, 学生常常对此熟视无睹, 更没有仔细观察、想象, 丧失了许多写作的好素材。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留心生活是充实学生作文素材的源头。事实上, 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日新月异、丰富多彩, 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即使每天在往返于家庭、学校的路上, 只要留心观察, 写作素材就在身边。坑洼的小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 路旁的荒地建成了幢幢洋房, 破旧的房屋改成了气派的高楼, 还有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次改选、一场游戏, 俯拾之间都是写作的素材。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变化性决定了写作材料的丰富性, 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是学生写作的好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 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 善于发现, 学会思考。

“夫人之立言, 因字而生句, 积句而成章, 积章而成篇。”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 而后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

1. 扎实课堂, 感悟语言

积累是个过程, 首先要立足课堂, 进行有效的教学, 引导学生掌握积累的方法。要让学生有积累语言的意识和方法, 教师首先要改变阅读教学方式:在教学目标上变学习课文为学习语言, 在教学内容上变分析为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在教学方法上变讲解为学生自我感悟, 在教学要求上变理解为运用。

2. 指导阅读, 积累语言

首先, 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我要求学生课本上的优美诗文必须熟读成诵。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来源很广, 我根据学生特点, 向他们推荐课外书报目录, 对阅读范围进行指导, 激励学生大量阅读各种题材、体裁的课外作品, 各种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和名家名著, 以及中华民族的瑰宝———经典诗文。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要浏览、精读相结合;要边读边思, 展开丰富的想象;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及时作批注并写好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

其次, 为促使学生自觉阅读, 我定期开展各种活动检查课外阅读效果。“古诗朗诵比赛”“背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是我班每学期必须举行的活动;摘抄好词好句在《采蜜本》上, 是我班学生每天的“工作”。

3. 指导单项训练, 积累写作技巧

丰富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是学生写作文的前提条件, 要写出语言流畅、言之有序、有感染力的作文来, 还必须在各种单项训练中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表达技巧。所谓积累技巧, 就是通过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各种作文单项训练, 让学生掌握一些表达思想的技巧, 它包括语言表达的技巧、篇章结构的技巧、选材立意的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 我还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片断训练。如进行总分式、并列式的语序结构训练;进行仿写拟人句、排比句、比喻句的语言感染力训练;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的描写训练;还可以对课文进行扩写、缩写、续写、改写;可以练习各种形式的开头结尾, 可以结合相关课文练习写景、状物的写作顺序;可以联系课文的题目分析作者选材、立意的目的。在进行片断训练的同时, 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进行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技巧的训练, 鼓励学生写童话式、畅想式、科幻式作文, 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水平。

二、作文指导的主线之二———激励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 学生的作文兴趣明显冷淡。怎样采取恰当方法, 切实提高作文兴趣, 是整体提高班级作文水平的首要目标。

1. 积极发展学生作文的兴趣。

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来改进作文教学模式:

(1) 自主性。习作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 用自己的耳朵聆听, 用自己的大脑思考,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任何人都不能代替, 具有自主性。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 他们自主地参与, 充分地体验, 自由地表达, 并在教学活动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和写作的规律。

(2) 开放性。开放, 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放, 才能体现自主。开放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召唤。作文教学的开放性包括:教学渠道的开放, 除课堂教学外,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活动和家庭社会活动都可以为写好作文服务;写作方式的开放, 除个人作文外, 还可以采用合作作文等方式;作文评价的开放, 除教师评价外, 还可以让同学、家长评价, 甚至让习作走出校园, 由社会来评价。此外还有题材的开放、体裁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等。

(3) 创新性。习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具有创新性。创新, 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博采众长, 不断创新, 把学生吸引到习作教学中,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 要从学生身上做起。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 在题材、结构、思想、表达上充分发挥自主性, 使作文具有一种新概念的特征。

2. 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

作文指导中, 教师可以引进一些作文“新思维”, 介绍一些新的人文评价标准。我组织学生成立了手抄报编辑部, 办有《小作家》《我的家园》《语文园地》《阅读之友》等手抄小报, 这些手抄小报均由学生负责组稿、编辑、抄写。

3. 榜样激励, 让学生追求成功。

首先把学生的优秀作文送到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广播, 或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向《作文报》等报刊、杂志推荐发表, 凡有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文, 我必定大力宣传, 鼓励学生们向他学习。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心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在老师、家长、同学的赞扬声中获得了力量, 也给全班学生树立了榜样。其他学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作文积极性空前高涨。其次, 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作文竞赛, 赛前认真指导, 赛后总结经验、教训。

4. 激励学生求真求实, 表达真情实感。

情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学生只有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情感才能引发出写作的动机。学生对一些社会生活现象并非没有自己的看法, 一篇文章, 不管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 好恶褒贬等态度无不在作文的字里行间表现出来。坚持求真求实的写作态度,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鼓励学生说真话、诉真情、求真知、做真人。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审美指导, 让学生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体验, 追求真善美, 摒弃假丑恶。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在文章中体现自尊和他尊、理解与信任、同情与人道、平等与博爱。这样, 学生对生活、人生的情感态度就会自然而然地在自己的文章中表现出来。有了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作文才能真正做到求真求实, 写出真情实感。

5. 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让学生获得写作的乐趣。

学生在初步接触作文时, 肯定是进退维谷、无从下笔。此时, 教师应努力引导、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其找到作文的窍门, 愉快地学习, 发挥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求全责备, 或者不加考虑、不屑一顾地全盘否定, 使学生无法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表达情感和欲望, 多次消极的体验就会发展为对作文的厌恶, 原先掌握的一些技能也会自行消退。特别是一些水平稍差的学生, 他们对作文本身就存在畏惧心理, 教师若再不给他们信心, 就更容易使其产生反抗的心理和一蹶不振的自卑感。

6. 尊重学生劳动成果, 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作文教学中的生活积累 篇9

1 让感知生活走在物理学习之前

新课标下教师要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的生活认知来开展。对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来说,物理的体验只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有广泛的生活基础,当课堂上的情景或事例没有体验过时,就无法与学生形成共鸣,情景的创设就形同虚设,哪怕激发一时的兴趣,也是过后就忘。因此,让必需的生活感知早于正式的物理学习有其必要性。

(1)利用寒暑假的大量空闲时间,有计划、有指导的进行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感知。特别是七年级升八年级的暑假中,物理教师要根据八年级的物理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在假期中的感受生活作出指导。

(2)利用双休日的有限时间,有针对性地对下周教学内容进行感知“预习”。每周的教学内容都有其教学重点,针对这些重点有目的地安排一些预习感受,必会对课上的内容理解的更好,效率更高。

2 让亲身体验赶在网络信息之右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课程标准中“通过实验探究……”“通过实验了解……”“通过实验认识……”等的阐述,说明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既然是实验,就必须亲手去做、去体验。比如:物态变化中的“白气”现象,同学们刚开始学习时都认为是气体,哪怕在这之后教师一再强调是液体都没用。而只要在学习之前让学生在自家浴室里对着灯光观察白气,就能很直观的看到白气是一个一个的小液珠。这比设计的再好的实验,拍的再好的视频都有效果。

同时,物理课堂上不管是教师做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做的探究实验,只能是有限的数量;而要获得更多的体验,加深理解和应用,就必须在课前或课后,利用身边的东西、生活中的用具来进行必要的亲身体验了。对物理知(下转第147页)(上接第131页)识的生活体验,不需要用到专业的实验仪器,其实只要我们在生活中,时刻做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实践,发挥聪明才智,常见的生活资源便可变废为宝,让生活资源成为课程资源。其方法是:(1)看见一个生活物品,就立即想,这个物品能做什么实验,它有什么特殊的功能,联想它在自己教学实验中的用处;(2)课本中或是探究过程中的实验,思考要用什么日常生活资源,能否可使实验效果明显、可见度大、具有奇异性、成功率高或能否设计出另一个巧妙的方案等。例如:塑料饮料瓶上扎上几个高低不同的孔就成了液体压强演示器。玩具激光笔可用来做光学实验。用玩具放大镜和硬纸板可制成小照相机,帮助学生理解实际照相机的结构。当学生用漆包线、铁丝和磁铁制成的小电动机开始转动时,他们的探究兴趣就更高了。如铅笔、玻璃杯、输液器、小耳机、橡皮泥、等各种生活物品都能在物理体验和学习上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取材于生活即能贴近生活,让学生有亲切感,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让生活经验走进物理课堂之中

物理学习中技能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其实也并不局限于物理的学科学习中。很多生活中的经验与体会都能很好的起到引导和拓展作用。

在学等效电阻时,许多学生难以真正理解“等效作用”。笔者利用这样一个生活经验:问学生,“我口袋中有二张伍角的钱,我说我口袋里有一元钱,有没有问题?”“没问题”又问“我说我口袋中有一张一元钱,行不?”“不行”“噢,二张伍角的钱和一元钱的购买力相同,但口袋中却没有一张面值为一元的钱”,可以说,一个有效的例子,可以胜过百十句的解释,故我们需用心去寻找生活中大量可以与物理知识类比的例子,效果勿庸置疑。

4 让观察感悟跟在课堂学习之后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提示了教育与生活的同质关系。通过学生的课前体验,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同时养成观察感悟的习惯,为课堂学习提供翔实的事实依据;通过课后的探究,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融会贯通,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进行简单的创新实践活动。让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总之,物理知识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的奇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生活走向物理”,广大的物理教师也能紧紧围绕生活现象展开物理教学,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生活经验知识。当代中学生虽然生活在科技日益进步、信息日益繁荣的网络时代,但是他们物理生活经验的拥有量,即直接、感性的积累和体验却逐年下降。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试从时间安排、方式选择、经验拓展、课外延伸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以期能对这一现象有所帮助。

关键词:生活,物理,体验,感悟,探究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逢贤.学与教的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着眼农村生活积累作文素材 篇10

房屋前的桃树下、旷野里的渔塘边、收割后的稻田里, 都可以见到孩子们欢快活泼的身影。农村孩子在大自然里陶冶性情, 在与父母一起劳动生产实践中增长见识。正如陆游所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劳动的过程中, 孩子们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锻炼技能的同时, 情感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总能激发他们倾吐的欲望。在这样一个广阔天地里, 面对如此多彩的乡村生活, 如果说农村学生在作文时还感觉“无话可说”, 那就是没有看到这丰富生活中的潜在因素。因此, 教师要正确引导农村孩子在生活中认真观察, 潜心体悟。“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心中对乡村生活的见闻和感受, 解决他们作文过程中内容空洞、取材雷同、创意不新等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向生活要作文素材, 这是农村语文教师不可忽略的教学工作。下面介绍几种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收集作文素材的途径。

一、观察身边的农作物、家禽家畜, 为作文积累素材

形形色色的农作物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遍地都是, 春夏秋冬, 四季不绝。对花草植物的描写, 是小学生习作训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广大乡村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学生身边丰富的练笔资源,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观察农作物通常可以采用两种方式, 一种是走出去。就是在作文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 或者在课前让学生自行观察, 体味具体的写作感受。还有一种方式是带进来。就是教师在作文课前将采集好的学生熟悉的花草植物标本, 带到课堂上来指导学生观察。课堂上引导他们将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区分清楚, 再按照由表及里或者由部分到整体的顺序进行说话或写作练习。此外,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回家观察小动物动态或静态的生活习性, 描绘它们的外表, 然后指导学生练笔。

二、观察或参与田间劳动收集素材

农忙时节, 教师可以让学生适当放下书本走进生活, 到田间地头去, 认真观察农民的生产劳动过程, 可以与农民进行零距离的交谈, 记录下他们在参与劳动过程中获得的切身感受, 亲身体会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快乐, 然后再指导他们将耳闻目睹的劳动场面和内心的体会记录下来。

当然, 教师在习作前指导学生观察要讲究方法, 如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观察马路上的马车一样, 顺风行驶的马车和逆风行驶的马车不一样;马车上坡的时候和下坡的时候不一样;暴雨中的马车和烈日下的马车不一样……因此, 引导学生观察农民的劳动场面, 顺风挑担的农民和逆风挑担的农民, 走起路来姿势肯定不一样。……学生通过深入田间一线留心观察, 切身体悟, 写起作文来当然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了。

三、让学生在做家务活中练习写作

俗话说,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农村长大的孩子不但懂事, 还会干活、能吃苦。大家都熟悉辛弃疾写的那首词:“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乡村人家, 总有农忙的季节。家长在田间地头忙不过来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后, 适当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一来减轻家长的负担;二来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三呢, 还可以让学生在亲自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 亲身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比如, 拾麦穗的时候体会“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的辛劳;比如, 扫地收拾房间、帮父母洗衣服……在亲自参加劳动的过程中体会父母平时的辛苦, 同时让自己的心灵受到来自现实生活的强烈撞击。学生内心激发出的情感冲动, 是写好作文的内在前提。

四、参与民间节日活动, 收集农家新鲜事, 积累作文素材

城市有城市的特色, 农村有农村的风情。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乡风民俗, 丰富的民间文化往往被我们所忽略。泼水节、竹竿舞、赛马、摔跤等等, 各地的乡土文化异彩纷呈, 内涵丰富。

除了上述这些欢腾的生活场景,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向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了解过去和现在的生活, 了解社会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和喜人的面貌, 畅想农村生活的美好未来, 让学生们张开想象的翅膀, 通过自己有感而发的语言描绘, 给家乡的美好蓝图抹上绚丽的色彩, 为家乡明天的建设树立理想。谁能说, 让学生将如此美好的农村生活在作文中描绘出来, 不是一幅迷人的画卷呢?

浅论初中作文的生活基础积累 篇11

关键词: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生活经验;初中教育

作文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和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内容。受应试教育、网络传播、电视娱乐等影响,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城里的初中生,还是农村的初中生,现在的作文内容都越来越远离实际的生活、远离真实的自我,空话连篇、想入非非,读之无物,评之可气。有必要呼吁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作文在初中教育和初中语言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从事关孩子一生、事关一代人成长的角度出发,重视作文教学的生活基础积累和生活内容转化,形成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的机制,推动初中作文与实际生活更加紧密融合,真正实现作文源于生活、生活造就美文的目的。

一、初中作文应当源于生活,体现生活

有别于小学语文教学重在识物识字,高中语文教学重在识势识理,初中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要教会学生认识并理解现实生活。作为初中语文教育最重要内容的初中作文,应当源于真实生活,体现真实生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教育以教会学生写文章为宗旨,具体到初中阶段,就应当旗帜鲜明地强调,写作文就是写生活,惟有快乐的生活,才有快乐的作文。

强调初中作文应当源于生活,体现生活,首先是因为初中的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知其然而不一定知其所以然,与其让他苦思冥想、乱发议论,不如让他观察生活、表现生活,让他因为生活的丰富、快乐而更加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为快乐作文而更加积极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其次是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造就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为初中生作文源于现实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们没有必要让学生避开火热的生活不写,避开对生活的真情实感不写,而去绞尽脑汁写一些假大空甚至玄幻“穿越”的东西。 第三是写作最终要为生活服务。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用生活来教育,要为生活而教育。初中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为将来真正通过写作解决问题而锻炼真功夫。如果现在都不知道为什么而写,那将来又何谈写出有用的东西。

二、初中作文中存在不少脱离生活、误解生活的情况

语文并不是空中楼阁,美文更应当源于美好的生活。但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初中作文教学越来越深地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陷入网络化、现代化的误区,为拿分而教学,为写作而写作,逼着没有生活积累的孩子面对作文题目一筹莫展,搜肠刮肚仍然腹中空空、脑中嗡嗡,只得抓耳挠腮,无病呻吟,挤出那些与实际生活越来越远、越来越格格不入的东西。不少初中生的作文说假话,写假事,内容空洞,子虚乌有,毫无童心童趣;有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抄写别人的作文;有的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

细究原因:首先是应试教育之害。初中阶段本应是孩子们一边学习书本知识、一边体验实际生活的最重要成长阶段,却因为对名校的盲目追求、因为没完没了的作业而被牢牢地束缚在教室里、限制在作业上,大量本应当用来深入生活、感受生活的时空被挤占为上课再上课、练习再练习,家长们无微不至的包办代替使得孩子们近乎“不食人间烟火”,当然也汲取不到应有的生活素材。学生缺乏必需的生活积累,“为作文而作文”,只能胡编乱造,应付了事。其次是IT发达之害。网络、计算机、电子设备越来越发达,广大初中生尤其是城里的初中生在享受IT发达之便利的同时,也付出了学习能力因此而受到种种侵蚀的代价。不少学生写作文时生活语言不多,网络语言不少;真情实话不多,假话套话不少;读的书不少、看的东西不少,但记得住的不多、写得出的更不多。第三是庸师误导之害。一些语文老师本身就脱离生活,不深入观察生活,满足于就技巧讲技巧,就案例讲作文,既没有成体系的作文教程,也没有较科学的训练序列,教得学生只知道模仿,不知道写真,只知道套路,不知道原理。特别是教师及相关部门对初中作文的评价以考试为主流,以高分为追求,过分追求选材典型、立意深刻,先违背了作文求真求实的原则,使学生写作时不得不挖尽心思,提炼素材,拔高主题,写一些迎合考试标准的套作。

三、大力推进初中作文的生活积累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没有生活基础、没有自我体验的作文就没有真实可言,没有深刻可说。初中作文必须回归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积累情感,积累思考。这是解决初中作文题材低幼化、单一化和虚无化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初中生写作思想贫乏的关键所在。特别是我们的现代生活丰富多彩,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只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导他们不断发现,不断积累,自觉撷取有意义的、生动的、鲜活的东西存入脑海,就一定能让孩子们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作文来。

积累素材并不是一日之功,也不能假以他人之手。引导初中生深入生活,积累素材,除了要减轻应试负担、减少IT危害之外,在内容和方法上也要锐意探索,不断完善。从内容上讲,要引导初中生积累自然美景之素材,春云夏雨、秋月冬雪,大山小溪、鲜花小草、绿树嫩果,唯有实地观察才能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积累社会万态之素材,男女老少、贫富贵贱、真善假恶,让孩子们因为参与而了解,因为感悟而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积累活动事件之素材,好动喜玩是孩子的天性,鼓励初中生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判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从方法上讲,要指导孩子们写作时务必从生活出发,首先要写实。叙写真切的生活体验,抒发真情实感,表现真知灼见。要教会孩子除了亲历亲为的经验和体会之外,更多地学会移植他人的经验,把生活中耳闻目睹的现象通过组合“典型化”到“自我”身上。其次要写准。要通过观察生活,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来写出生活,尤其要关注生活中的感动之处,关注生活中的独特经验,关注生活中的哲理真知。

四、科学实施生活素材的作文转化

有好的素材不代表就有好的作品,初中生在深入生活而获取大量生活素材以后,能否顺利地转化为有用的作文内容,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训练。要下功夫寻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良好途径,构建作文的训练能力渐进体系。首先要有个逐步递进的过程,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一句话作文训练,引导学生用一句话写春天,写一句话的人物素描,自创警句、格言,拟校园标语等;举行丰富多彩的片断作文训练;实施生动活泼的情景作文训练,以及富有创意的模仿、借鉴作文训练。其次要有个潜移默化的引导过程。要注重作文命题的生活化,尽量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从自身实践活动中寻找作文素材,提炼出既具表现力又能引发真情实感的题目来;注重作文指导的生活化,引导孩子们在写作中更好地体验生活;注重写作过程的生活化,理解学生在课堂上“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事实,打破“一篇作文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作文教学”,提前一天甚至一周布置题目,让孩子们带着题目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构思主题,写出内容。

参考文献:

1.曾华普.开掘生活源泉,激活写作灵感,初中作文教学初探[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1(7).

2.罗茂德.回归生活,感悟真情——浅谈初中作文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8).

3.张少波.捕捉生活诗意 深化情感体验——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7).

4.谢小青.初中作文教学生活化初探[J].科教导刊,2011(15).

5.孙伟.体验生活,抒写心灵——初中作文教学实践初探[J].教育,2011(6).

作文教学中的生活积累 篇12

一、从身边人物观察做起, 增加生动素材积累

人物描写对于小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各类社会人物缺乏直观细致的观察, 存在于脑海中的是模糊的形象, 没有能够变得更为清晰和棱角分明, 这就导致学生无法描写出更具震撼力的文章。针对这样的状况, 笔者指导学生从身边的人物观察入手, 积累生动的素材, 要求学生放眼自己的生活圈, 对一些典型人物进行全面的观察, 如每天凌晨就开始打扫卫生的清洁工, 为我们提供热情服务的售货员, 维护社会治安的警察同志等等, 这些人物具有鲜明的行业或岗位烙印, 观察起来相对容易一些。笔者还带领学生走进一些先进人物的世界, 如带领他们拜访本地区公路系统一位省级劳模, 听他讲自己和整个团队的服务事迹, 这样的观察活动能够让学生对不同的人物具有更加鲜明的认识, 所刻画出的人物形象也更具生活气息。由此可见, 教给学生人物观察的方法, 让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圈开始, 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二、从社会热点分析入手, 提高判断梳理能力

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 其中一些热点事件成为了广泛关注的焦点。而小学生长期往返于家庭与学校, 对这些热点不够关注, 要想提高他们的素材积累, 需要将他们的目光从单纯的死读书中解脱出来, 放眼观察这个精彩的社会。例如许多地区假冒伪劣商品伤人事件时有发生,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对此, 教师可以选取这一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假冒伪劣商品的来源, 从生产到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 哪些部门存在着工作失职, 让学生对假冒伪劣商品产生的根源、背景以及过程中监管缺位等方面具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 笔者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圈搜集假冒伪劣商品的信息, 如冒牌色拉油、三无生活用品等等, 从这些假冒伪劣商品入手, 思考各个部门在这一方面应当承担的职责, 并写出调研报告, 向全社会发出抵制伪劣商品的倡议。经过这样的活动, 笔者成功引导学生从这一社会热点的分析入手, 积累了生动的写作素材, 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的是非能力。

三、从实践活动参与切入, 丰富学生直观感知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之中, 能够引导他们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增加感知印象, 提高素材积累。例如本地区开展了文明城市创建活动, 创建文明城市、改善生活环境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 对此, 笔者按照学校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 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走进城市社区、走进街道帮助环卫工人清除电线杆上的小广告, 以及刷洗临街墙壁上的乱涂乱画。这样的活动赢得了群众的广泛称赞, 学生在美化环境的同时, 心里也觉得很快乐, 受到了群众的赞扬, 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对学生来讲也是积极情感得到满足的过程。笔者还要求学生在参与这一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认真观察不同人物的表现、社会各界的反映, 对这次活动的效果、意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看到了很多, 也想到了很多, 在活动结束后进行的写作中, 无论是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真情实感, 还是文章素材的生动性以及写作的篇幅, 都具有了明显的提高, 由此可见, 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通过增强直观感知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

四、从发展变化对比着力, 深刻领悟建设成就

当前的小学生是生活在幸福中的一代, 他们很少经历过艰苦的生活, 许多学生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所发生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 缺乏深刻的印象。为了教育学生感恩社会、感恩家庭、感恩生活, 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笔者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观察, 琳琅满目的超市商品、宽阔的马路、穿梭的汽车以及漂亮的学校、现代化的医院等等,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观结束后, 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投影图片, 是学生所观察的这些地段改革开放前的面貌, 从低矮的平房到高耸的大楼, 从泥泞的马路到宽阔的街道, 图片所展示的景象与学生所观察到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通过生活中的现实对比, 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从本地区变化这一角度可以感悟到整个社会发生的变化, 较好地渗透了情感教育, 同时帮助学生积累了生动的素材。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生所写出来的文章, 情感更加浓厚, 震撼力更为强烈,

上一篇: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下一篇:节水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