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的积累

2024-07-20

古诗词教学中的积累(精选10篇)

古诗词教学中的积累 篇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要求:高中学生应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 在积累的过程中, 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 扬长补短, 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法。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能根据需要, 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 切实提高语文素养。课标的这段话很明确的告诉我们, 高中阶段, 学生还应该注重积累与梳理, 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一个极重要的途径。我们的学生之所以读不懂诗, 读不懂文言文, 写作文时有想法也无法表达出来,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少积累与梳理。下面我想就古诗词的积累和梳理方面谈谈我的一点浅见。

学生是诗词鉴赏的主体, 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鉴赏的过程。所以积累不只是学生的事, 老师的知识积累也要扎实。

首先, 教师应提供或指导学生自己了解相关背景, 对文本本身的历代主要注疏也要事先了解。“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 , 这句话提出了“知人论世”的理论, 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观念, 时至今日也仍是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例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如果没有对石头城曾是国祚极短的六朝都城的介绍, 学生是无论如何都体会不到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的。

其次, 教师还必须具备打通诗内诗外各种知识的能力。中国诗歌的题材、主旨、意象往往都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比如悲秋, 教师必须讲清楚古人对于秋天的特殊情怀, 才能让今天的学生真正明白一首表达“悲落叶于劲秋” (陆机《文赋》) 的诗或词。再比如说讲“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时, 我们能体会到梧桐在这里寓指离愁别恨, 丈夫去世, 独守空房的李清照, 遭受国破家亡的痛苦。此时, 女词人独立窗前, 雨打梧桐, 声声凄凉, 孤独无助的她, 在深切地怀念着自己的丈夫。这时候, 教师应让学生去总结梧桐在古诗词中还有哪些意义。比如说有象征高洁美好品格之意。如“凤凰鸣矣, 于彼高岗。梧桐生矣, 于彼朝阳” (《诗经·大雅·卷阿》) , 诗人在这里用凤凰和鸣, 歌声飘飞山岗;梧桐疯长, 身披灿烂朝阳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梧桐枝干挺拔, 根深叶茂, 在诗人的笔下, 它又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通过对这些诗词的介绍总结, 学生就会明白, 梧桐已不是一棵树, 而是承载着各种感情的文学意义的存在。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梳理的过程。如果教师没有这方面的能力, 是无法胜任的。

对学生来说, 首先要有听的积累, 听是为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教会学生诗歌朗诵的要领, 培养自觉的朗读兴趣和能力。然后是读, 读是为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诗歌的音韵、内涵。古人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古诗也是如此, 在一定的基础之上, 多读多背, 定会加深对诗歌含义的理解。而且这个任务不能留到高三再做, 要从高一, 甚至初中、小学就要开始。很多大学问家, 比如钱钟书, 他就背过很多文章, 所以他做起文章来得心应手。

有了丰厚的基础积累, 下一步就是把这些积累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这里又提到了学生需要的另一种积累, 即生活积累。古诗词的魅力和生命力在于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 直达我心, 触动我们的灵魂, 让我们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叹。不能引起共鸣的诗歌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当生活中出现某个场景, 突然间古人的一句诗涌上心头时, 学生才会感觉此情此景个中滋味竟已被古人写尽, 这时他才会真正明白古诗词的妙处, 由此产生对古诗词强烈的兴趣。课堂上,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 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生活情境, 从各自的生活经历中寻找相似的景特别是相似的情, 在共鸣中加深对诗作的理解。

当然, 要学会鉴赏古诗词, 还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工作。要积累的东西也远不止上面说的那些。但是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积累与梳理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希望老师同学们都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做好积累与梳理工作, 让我们的语文学习更上一个新台阶。综

葛玲, 郭安贵, 教师, 现居湖北沙洋。

古诗词教学中的积累 篇2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而古诗则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绝好教材。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积累十分重视:《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75篇,而且在附录中还列出了推荐的篇目。这两点就足以说明古诗文的积累在整个语言积累中的地位。

一、积累背诵背景

为了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尽快的让孩子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我们开展“倡导经典诵读,营造书香校园”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为此,学校安排了学生诵读主要内容包括《笠翁对韵》、各年级主题学习丛书、教师指定背诵主题古诗词等。

本次以“植物”为主题的古诗词、成语积累,不仅是让学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感受古代文化中关于大自然实物的描写,体会其中的人文情怀,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古诗词、成语积累以“植物”为主题,可从如下类别积累:(1)按季节不同,分别列出不同主要植物;(2)按植物类别不同,花、草、树、木等;(3)按诗体类别不同,分唐诗、宋词等。

为了落实诵读、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我们将每周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抽测检查,下面简单介绍如何落实:

1、指定内容,周周检查。(主要是《主题丛书》、教师指定背诵的诗词名句的诵读情况)

2、落实晨读、晚写的制度。晨读,让孩子们养成晨诵的良好习惯;晚写,课前先读书后写字,巩固一天所得。

3、开展“演讲”“诵读”比赛。

二、落实积累

(一)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1、趣味诵读,激发兴趣

在《古诗韵律操》的影响下,让孩子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积累古诗,也可以模仿着古人摇头晃脑念古诗。让孩子们在这些有趣的活动中,加深对古诗的记忆,从而激发孩子们积累古诗的热情。

2、动作表演,激发兴趣

我们都知道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她在领着孩子们学习古诗时,配上了动作,入情入境,孩子们乐此不彼。因此,当有人问她的学生:“窦老师领着你们背了那么多古诗,你们会不会觉得负担太重?”时,她的学生说:“窦老师教古诗就像玩游戏一样,我们都上瘾!她要不让我们背,我们还不行!”透过窦老师的事例,在班上我也做了大胆的尝试,效果事半功倍。

(二)以量为基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古诗文量的积累,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

1、背诵记牢,直面经典的熏陶

背诵是儿童的天性,此时儿童的记忆是“无意识记忆”,国学大师南怀瑾指出:“背诵是不需要理解,不用分析,是在脑筋愉悦的状况下记住,所以,对小孩身心有益。“让学生在一生中学习,在记忆里最好的时候,背诵经典,接受经典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这也是再做一种可以终生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同时达到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2、真心接触,享受审美乐趣

古诗文不是无情物,读书也不是为了读而读,应把外部的获得,通过学生主体的消化吸收,成为内部的知识积累,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个体的语文素养。其

一、铺设平台,开展精彩纷呈而又实实在在的活动,引领学生走进古诗天地,领路古诗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和创造力。有了古诗韵律操的铺垫,可以让学生唱、吟、做动作表演等形式帮助学生背诵。其二,古诗的特点是平仄讲究,声调和谐,对仗工整,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意境深远,而这些特点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吟、唱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化经典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化经典的兴趣。

(三)日积月累

1、见缝插针

“一日三诵”是指每天三个时间段的背诵。我们都知道这个时间段的孩子记得快忘得也快。于是我努力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每天与古诗文见面。每每上课铃响起,“小老师”就领着同学们有滋有味地诵读古诗:或对诗,或齐诵,或唱诗。

2、有目标、计划

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我们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周背两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一个月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由于每次复习都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这样反反复复,正背倒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每学期必背的诗就能巩固住了。

3、避免随意性

学生积累的古诗没有主题,就如一盘散沙存在于学生的头脑。如果我们在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时随意性,时间久了,学生们脑海中的诗词也会慢慢地流失。如果有一个主题,那么这些古诗就可以凝聚成一个金字塔。这一颗沙子和另一颗沙子紧密相连,互为依存,就不容易遗忘。兴趣就好像每一个戏剧的引子,每一个风景点的引道一样,先把孩子从声、光、色的世界里引进古诗的殿堂,然后教师借助主题给学生指出一个个路径,让学生有可能走进更多的诗人、更多的古诗,在生活中进行更丰富的古诗积累。诵读古诗使孩子们取得了“既学语文,又学做人”的双重效果。

让我们把良好的古诗诵读习惯带给学生,在他们记忆力最好的年龄阶段,将祖国古典诗文的精髓奠基在他们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吧!

古诗词教学中的积累 篇3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策略;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文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在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基础上,在学生的积累和感悟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为了让学生积极地投身到学习古诗词的教学中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带领学生投入到优美的意境中,感受古诗词的美妙。笔者依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一、营造诗词氛围,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环境中,在学生真实的感触中,促进学生的感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室环境进行别有新意的装扮,将古诗词的意境搬到课堂中来,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感悟古诗词的优美意境。例如,在描绘“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教师可以将教室后面的黑板当成一张画布,通过在画布上画出一副相应的图画:优美、稚嫩的荷花刚刚开始发新芽,就已经招来了蜻蜓与它相伴,围绕其上。这样的环境设置,不仅使教学环境得到了美化,还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感受,让学生在新奇、享受的过程中,感受到古诗词的优美。其次,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古诗词的书法作品,使学生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动手练习,在写书法的过程中体会、感悟古诗词,并从中选取出好的书法作品进行悬挂,激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进行书法创作。这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喜爱古诗词,从而自主进行古诗词的学习。

二、通过了解诗词背景,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每首诗词的创作都是作者的有感而发,学生在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时,只有通过全方位的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和人生经历,才能更深入地感受作者在创作古诗词时的心灵感触和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古诗词之前,亲自去搜寻、查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所学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怀。例如在教学李白的古诗《赠汪伦》时,教师在教学之前让学生自行搜寻与李白相关的资料,了解李白在何时、何地,以何种心情创作了这首古诗,从而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了解到,李白在游历时,在桃花潭受到了汪伦热情的款待,两人甚是投缘,在李白临行时,汪伦带领许多村民一起踏步唱歌为李白送行,引起了李白的感触,从而创作了《赠汪伦》这首古诗,送给汪伦,以表感动与感谢。在诗词的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汪伦的感激之情,千尺的桃花潭水都有所不及,以示感情的深厚。通过让学生搜集与古诗词相关的资料,能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古诗词形成初步的了解与认识,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

小学生处于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学生们进行诗词的背诵,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教师可以将古诗词按照季节进行分类,让学生在不同的季节感受中,学习古诗词。例如,教师可以将《春夜喜雨》《春晓》《小池》等描绘春天景象的故事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对春天的感受中,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再者,教师可以将古诗词按照言志诗、叙事诗、写景诗等进行分类,在学生们表达自己与朋友间的友情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言情类的古诗,让学生感受自身友情的同时,感同身受的体会诗人的情感。为学生展示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让学生感受古代人的友情。此外,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优美的画卷,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理解来描绘出一幅幅画面,从而感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小学生处于想象力、记忆力绝佳的年级,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产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古诗词,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小红.基于经典文化积累的古诗词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6(2).

[2]余惠玲.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S2).

[3]陈建伟.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2).

古诗词教学中的积累 篇4

教师要对古诗词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胸有成竹, 列出清单便是一个有效举措。为此, 教师要通读所使用的特定版本的教材, 把整个教材这出现的古诗词罗列出来, 弄清具体篇目和分布情况, 同时把《课程标准》附录中推荐的篇目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归入到三个不同的学段, 再根据当地学生实际, 加入自己觉得需要积累的篇目, 这样, 教学就既能反映出客观规定性, 又能反映出主观能动性, 而且能够体现古诗词的积累的有的放矢、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二.采用少教多背的思想。

少教多背, 顾名思义就是减少教师细致入微的讲解, 让学生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大量地背诵积累。这是基于儿童学习规律和心身特征的古诗词教学策略。“少教多背”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根本和主体。“少教”不是不教, 也不是简单地减少教的内容和时间, 而是指切中教学重点和难点, 突出教教师讲解的精炼性与点拨性, 开启学生的悟性, 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小学生凭借自己独特的记忆优势, 进行大量的语言积累、意境积累、想象积累、文化积累, 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夯实基础。

1.囫囵吞枣式的背诵。《论语》中有一段话:“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孔子重视例子的启发作用, 他希望教师举一例后学生就能够“反三”, 如果举一例后学生不能反三, 就暂时停下来, 等待时机成熟再教育。孔子的这一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的, 像《诗经》这样的古诗, 学生是做不到举一反三的, 因为它的语言风格与意境是小学生很难理解的, 让小孩子囫囵吞枣地背诵就行了。小孩子天生有高超的记忆力, 要抓住这一天性, 增大他们的背诵量, 就像牛吃草, 先吞下去, 到时候再慢慢反刍。死记硬背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 教育家黎锦熙说:“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 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

2.有所感悟式的背诵。有些诗词, 学生能够在老师的点拨中有所感悟, 但仅仅是“有所”感悟, 即感悟的不是很多, 不是很明白, 是少而浅的比较模糊的一点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理解, 这种理解有时候可能还和诗词的本意完全不一样, 只要学生能够在学习这构建起自己的一点理解就行了, 不要让学生一味地去探究诗词的内涵意境, 让他们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记诵下来就行了。

3.激发兴趣式的背诵。有些诗词, 浅显易懂, 真乃“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教学时, 不妨先看图说“画”, 再学文, 即让学生在欣赏画面内容后, 根据自己的独特观察和理解描述一番所画的景与情, 建立起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诗歌形象, 这样, 既能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 又能为理解诗歌的本来意义提供比较的材料, 使学生在对比理解中把诗歌的意境理解得更准确, 更深刻。这样, 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们课堂学习的出发点, 也是探索前行的不竭动力。要想吸引学生, 我们必须对手中的内容进行处理, 整合、增删……如烹饪一样, 色香味俱全时, 学生才可能垂涎欲滴、眼前一亮, 从而实现真正的主体能动, 主观参与。

古诗词积累练习 篇5

(一)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1、在括号里填上带“春”的词语。(1)()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3)()潮水连江平,海上明月共潮生。(4)()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5)()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6)()无处不飞花,寒食东来御柳斜。(7)()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8)忽如一夜()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在括号里填上动物或植物名。(1)()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故人西辞()楼,烟花三月下扬州。(3)西塞山前()飞,桃花流水()肥。(4)枯()老树昏(),小桥流水人家。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才能没()蹄。(6)儿童急走追(),飞入()无处寻。(7)泥融飞(),沙暖睡()。(8)柴门闻()吠,风雪夜归人。(9)()外()三两枝,春江水暖()先知。(10)()才露尖尖角,早有()立上头。(11)童孙未解工耕织,也傍()阴学种()。(12)江晚正愁余,山深闻()。

(13)留恋戏()时时舞,自在娇()恰恰啼。

3、下列诗句写的是哪个季节?诗题是什么?作者是谁?请填在括号里。

季节

诗题

①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③天间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

》(⑦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

古诗词积累

(二)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1、按诗词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地名。(1)山外青山楼外楼,()歌舞几时休?

(2)故人西辞()楼,烟花三月下()。

(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一日还。

(4)()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6)但使()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7)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无故人。

(8)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天际流。

(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

(10)晓看红湿处,花重()。

(11)()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13)()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请你根据诗句内容,写出与它相关的名胜。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给下列古诗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1)日暮()山远,天寒()屋贫。

(2)()蓑笠,()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月()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4)杨柳()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5)()雀桥边野草花,()衣巷口夕阳斜。

(6)遥望洞庭山水(),()银盘里一()螺。

(7)日出江花()胜火,春来江水()如()。

(8)千里莺啼()映(),水村山郭酒旗风。

(9)()云翻墨未遮山,()雨跳珠乱入船。

(10)接天莲叶无穷(),映日荷花别样()。

(11)()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2)返景入深林,复照()苔上。

(13)两个()鹂鸣()柳,一行()鹭上()天。

2、读下面的小故事,默写诗。

有位厨师精通诗词,每做一道菜,都能对出一句优美的诗句来。一位秀才故意出难题,给厨师两个鸡蛋,要他做几道菜,并且每道菜要表示一句古诗。厨师欣然接受,做了四道菜。第一道菜是两个纯蛋黄,几根青菜丝;第二道菜,把熟鸡蛋白切成小块,排成一字形,下面铺了一张青菜叶子;第三道菜是清炒蛋白一撮;第四道菜,一碗清汤,上面漂着四只蛋壳。秀才见了,深表佩服。

(1)你知道这四道菜表示哪四句诗吗?默写下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这首诗的题目是:《绝句》,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3、根据要求填写诗题及作者。

诗题

作者

(1)描写母亲的有:

《游子吟》

(孟郊)

(2)描写秋天景色的有:

《山行》

(杜牧)

(3)描写送别的有: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4)描写对亲人思念的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4、人们常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赞美黄河的雄伟气势。你能借用古人的诗句来赞美下面的事物吗?

(1)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2)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3)小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4)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5)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7)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默写下列诗人写的一首诗。(先写题目,再默诗句。)

李白:

杜甫:

苏轼:

古诗词积累

(三)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1、你了解下列诗人吗?他们分别是谁?

大杜:(杜甫)

小杜:(杜牧)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诗鬼:(李贺)

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王维)

唐代边塞诗人有:(高适、崔颢、岑参等人)

古诗词积累

(四)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12、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更上一层楼)。

(2)小明是个顽皮的孩子,五年级的学生还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岭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当我们回忆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晖。)”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朝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汗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当“比”讲,它与(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中的“于”意思完全相同。

(8)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9)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蒙蒙胧胧地照着大地,清风拂面,不由撩起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来到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了朵朵美丽的水花。望着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1)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我很快解开了这道难题。

(12)爷爷七十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笑了,摸着我的头说:“就你会贫嘴!”

古诗词积累

(五)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13、给诗句填上数字

(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4)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14、唐代诗人对自然现象、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描写细致而生动,尤其对日、月、雨等的描写更见功夫,令人赞叹。请就下面句子中有关日、月、雨的内容填空

有关描写“日”的句子:

(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描写“月”的句子:

(1)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今夜明月人相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描写“雨”的句子:

(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15、唐代诗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填写下列诗句中与“酒”有关的句子。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5)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6)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世上酒家眠。

(7)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16、填空

诗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诗圣(杜甫),字(子美),其诗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诗语言通俗,老妪能解。

王维,字摩碣,官至尚书右丞,故又称王右丞。其诗多以歌咏(山水田园)为主。人称诗佛。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县)人,世称柳河东。曾担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刺史。

中学生古诗词课外有效积累策略 篇6

关键词:古诗词;课外积累;班级活动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好古诗词,而积累是现今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要在班级内创造学生学习古诗的环境。例如,可以不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或者作诗比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总之,让古诗渗入学生的精神家园,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传承祖国的文化。但古诗词的积累与运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把功夫放在平时,教师指导要得法。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改进教学策略,还应在课外采取多种方式。

一、搭建平台,营造氛围

1.利用班级文化的平台,营造古诗词学习的氛围

教师可以利用班级文化这个平台,营造古诗词学习的氛围。例如,黑板报开辟出古诗词专栏,每周更新,张贴学生誊写的精美古诗。鼓励学生根据古诗描写的情景做成绘画,让全班学生评选出优秀作品张贴起来。也可以不定期举办诗歌创作活动,将优美诗歌张贴起来,并在开班会时让学生在台前读给全班学生听……以此创作古诗词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利用资源整合学习古诗,事半功倍

整合同一主题的作品。有不少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是相同或相近的。如送别诗、咏古诗、战争诗、边塞诗、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言志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就拿“送别”主题来说,如李白的《送友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整合不同朝代诗人的诗歌。如唐朝的诗人有李白、王勃、王昌龄等;宋朝的诗人有苏轼、李清照、王安石等,然后将他们的诗歌分别列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

把握同一题材的作品。归纳出写季节的诗句、思乡的诗句、爱国的诗句、描写节日的诗句……分类学习古诗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二、利用班级活动,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当学生在学习、吟诵古诗的同时,可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1.诵古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首先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词,然后熟读,最后要能熟读成诵。首先以小组为单位朗诵,然后由各小组选送一名自己组员代表自己组在全班进行朗诵比赛。教师可以为各比赛选手配备背景音乐,这样朗诵时更能快速地使学生进入到诗歌情景中。

2.唱古诗

在古诗文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勉励学生根据自己爱好的歌曲旋律唱读古诗文。可以让学生在编入自己的游戏中,如可以将韵律好的诗歌作为拍手歌,或者跳皮筋时的歌曲。教师也可以收集古诗词改编的歌,如《明月几时有》《月满西楼》《无题》《满江红》《烟花三月》等,播放磁带,全班学唱……在歌唱中,学生会得到诗歌韵律的熏陶,更加爱上诗歌。

3.画古诗

画家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让学生将自己领悟到的诗歌意境画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助长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往往学生在作画过程中会不断思考。学生作好画之后,教师要对其作品进行点评,并在全班评出写意最好的几幅画张贴在教师黑板报上,供学生欣赏。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学生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这种诗画结合的样式,既是学生心血的结晶,也是学生全面素质的答卷。

4.写古诗

学生的心灵世界是丰富、纯真的。教师要让学生将自己内心的丰富想象化作文字表述出来。因此,教师可以经常鼓励学生创作或者改变诗歌。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享受了快乐,也提升了自己学诗的兴趣。

5.演古诗

学生不仅可以读古诗、抄古诗、背古诗、画古诗、写古诗,还可以演古诗。学生可以根据诗歌中描写的情景,改编成课本剧,从而使古诗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起来,使古诗中的景物生动起来……通过学生的表演,学生在笑声中培养了想象力,从起到以演促学、以美育情的作用。

6.用古诗

鼓励学生学有所用。学习了古诗词,如果放置不用,久而久之,就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或者平时的说话中多多引用诗句。诗句简洁明了,引用独有一番韵味。比如可以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形容要谦虚好学,从别人身上学习。

平时还可组织开展古诗擂台赛、古诗闯关、古诗积分卡、诗词书法绘画赛、古诗会演等一些生动的活动,让古诗渗入到学生的精神家园,使学生品味学诗的情趣,释放了学生的智慧,滋养了学生的诗情。

总之,古诗词是思想的精华,智慧的源泉,文化含量极高,我会继续在古诗词教学方面不断实践探索,为青少年的语文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石。

古诗词教学中的积累 篇7

一、营造诗词氛围,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环境中,在学生真实的感触中,促进学生的感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室环境进行别有新意的装扮,将古诗词的意境搬到课堂中来,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感悟古诗词的优美意境。例如,在描绘“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教师可以将教室后面的黑板当成一张画布,通过在画布上画出一副相应的图画:优美、稚嫩的荷花刚刚开始发新芽,就已经招来了蜻蜓与它相伴,围绕其上。这样的环境设置,不仅使教学环境得到了美化,还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感受,让学生在新奇、享受的过程中,感受到古诗词的优美。其次,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古诗词的书法作品,使学生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动手练习,在写书法的过程中体会、感悟古诗词,并从中选取出好的书法作品进行悬挂,激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进行书法创作。这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喜爱古诗词,从而自主进行古诗词的学习。

二、通过了解诗词背景,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每首诗词的创作都是作者的有感而发,学生在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时,只有通过全方位的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和人生经历,才能更深入地感受作者在创作古诗词时的心灵感触和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古诗词之前,亲自去搜寻、查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所学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怀。例如在教学李白的古诗《赠汪伦》时,教师在教学之前让学生自行搜寻与李白相关的资料,了解李白在何时、何地,以何种心情创作了这首古诗,从而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了解到,李白在游历时,在桃花潭受到了汪伦热情的款待,两人甚是投缘,在李白临行时,汪伦带领许多村民一起踏步唱歌为李白送行,引起了李白的感触,从而创作了《赠汪伦》这首古诗,送给汪伦,以表感动与感谢。在诗词的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汪伦的感激之情,千尺的桃花潭水都有所不及,以示感情的深厚。通过让学生搜集与古诗词相关的资料,能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古诗词形成初步的了解与认识,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

小学生处于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学生们进行诗词的背诵,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教师可以将古诗词按照季节进行分类,让学生在不同的季节感受中,学习古诗词。例如,教师可以将《春夜喜雨》《春晓》《小池》等描绘春天景象的故事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对春天的感受中,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再者,教师可以将古诗词按照言志诗、叙事诗、写景诗等进行分类,在学生们表达自己与朋友间的友情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言情类的古诗,让学生感受自身友情的同时,感同身受的体会诗人的情感。为学生展示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让学生感受古代人的友情。此外,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优美的画卷,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理解来描绘出一幅幅画面,从而感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小学生处于想象力、记忆力绝佳的年级,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产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古诗词,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小红.基于经典文化积累的古诗词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6(2).

[2]余惠玲.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S2).

古诗文教学中诵读积累的有效策略 篇8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长廊中最绚丽多姿的古诗文, 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教学呢?实践证明, 我们只有采取最本朴最实效的诵读、积累、感悟、运用等策略来教学, 才能让学生把古诗文中的名言佳句、规范表达等领悟在心, 运用在手, 才能将优秀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以及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内核镶嵌于灵魂, 传承给后代, 并使之生生不息、发扬光大。但要提高学生的诵读积累水平,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 要靠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对学生进行训练。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诵读积累教学呢?笔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联系平时的一些教学实践, 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文章的选择, 架起文学桥梁。倡导学生诵读, 必先选择适当的文章, 并不是所有文章都需要诵读的。可以找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 或是形象生动、扣人心弦的, 再或是哲理深刻、发人深思的文章。语文教科书每一单元都有古文或古诗, 每一册语文课本后面都有10 首课后古诗, 新课标规定对这些古诗文美文应要求学生诵读并学会欣赏, 而必背古诗文应要求学生反复诵读, 直至成诵。总之, 短小精美, 声情并茂, 这些课本中提供的材料就是学生选择诵读材料的主要标准。

2.激发学生的兴趣, 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好的诵读, 能愉悦人的心情, 陶冶人的情操, 还能让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要达到这种境界, 首先要对诵读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通过课内诵读教学, 激发学生对诵读的兴趣, 让学生乐于参与, 无疑是培养学生诵读能力的前提与保证。课堂上,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 使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 这样既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是反馈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阵地, 翻开现成的文本能发现有很多文章留给了学生想象与表达的空间, 要让学生诵读中的火花拥有燃烧的机会, 教师必须潜心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问题, 巧妙地搭建这座让学生自由表达的平台, 做到时间充足, 准备充分, 让他们树立自信, 享受诵读背后的精彩。发扬学生的个性精神和创造精神, 这样学生积极性会更高。另外, 在课堂上, 教师还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感染学生, 激发他们想读的兴趣。

3.体会作者的情感, 尊重个性化理解。叶圣陶曾经说过诵读就要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这样才是好的诵读。要达到这个目的, 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局面语言文字的内容、思想。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书面语言中所包含的意义、思想、意境、感情进行认真准确地理解, 深入体会, 展开联想和想象, 让学生慢慢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中去, 如此才会使诵读事半功倍。如《行路难》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李白的悲愤与苦闷, 体会他的追求与幻灭, 体悟他浪漫主义的特点。教师要引导不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入长安而不断遭到权贵排挤谗谄的时候, 虽因理想不得实现而悲愤万端但仍未失去进取的信心, 这为学生诵读作了求通达悟的前提准备, 如此学生在诵读时便容易进入语言环境, 产生移情体验, 充分体会诗中人物的心情, 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4.指导朗读的技巧,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古诗文教学的育读积纱, 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朗读中缺陷较多, 教师应针对学生普遍音量偏小, 速度过快, 破句多等到缺点加以指导, 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直至熟读成诵。

(1) 首先要响亮。朱熹说:“须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在响亮的基础上要达到纯熟, 达到自然成诵。学生诵读时要特别强调运用普通话, 教师要注意纠正某些学生先天性、生理性、地方性不正确的发音方式, 并要求他们吐字清楚, 声音响亮。

(2) 处理好重音。平常读书所强调的重音表现在一句话里的关键词语上, 重读词语一般可用凸现明朗的态度、观点和形象鲜明的事物。处理好重读音节, 能让朗读做到抑扬顿挫。

古诗词教学中的积累 篇9

1.画线的地方应填入哪一句? ()

独怜幽草涧边生,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A两个黄鹂鸣翠柳B上有黄鹂深树鸣

C北风吹雁雪纷纷D映日荷花别样红

2.下面的诗句中, 哪句描写了夏天的景色? ()

A清明时节雨纷纷B霜叶红于二月花

C北风吹雁雪纷纷D映日荷花别样红

全市抽样调研了14个班级, 其中第1题正确率最高的班级为100%, 最低为95.8%, 14个班的平均正确率为98.9%;第2题正确率最高的班级为100%, 最低为65.7%, 14个班的平均正确率为89.5%。

命题者的意图很明显, 第1题是考查学生是否将教材练习上要求读读背背的古诗熟记于心, 第2题旨在考查学生透过诗句提取信息、自主理解分析的能力。

一、古诗词教学现状剖析:轻重失衡

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组数据反映出的是学生古诗文学习现状。许多教师对诗词阅读目标仅仅定位于“丰富学生的记诵积累”, 由此导致了诗词的教学基本上停留在“技术”的层面, 不够深入。

现状一:重技巧朗读, 轻情感诵读

“三分诗, 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足见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诗文在阅读上与现代文有隔膜, 当然在朗读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因此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重点进行示范朗读, 教学生划统一的节奏线, 甚至不惜牺牲时间一遍一遍地带读。这样的教学方法偏重于技巧指导, 看似整齐划一、节奏明快, 实则是机械朗读, 缺乏情感投入。学生在教师的强制要求下进行多遍咿咿呀呀的无心朗读, 而非自觉自愿的用心诵读。

现状二:重知识灌输, 轻自主感悟

在古诗课堂教学中, 许多教师缺乏正确的引领, 缺乏情境的创设, 缺乏诗意的构想, 缺乏等待的心态, 在学生该静思默想时教师急急忙忙把古诗词的意思翻译好了抄给学生。不是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而是带着学生急急忙忙去“赶悟”。这种教学偏重知识的灌输, 缺乏学生的自主参与和情感体验的表达, 学生又怎会入心?学一首诗就只会这一首诗, 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又怎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接触到新的古诗词, 孩子们就会陷入一片茫然之中。

现状三:重字面了解, 轻深度解读

如今古诗词课堂教学更多的还是采用传统的字词句解释, 然后总结出一个中心思想, 最后满足于让孩子能当堂背诵。教学看似过程清晰、结果高效, 却使课堂呈现出简单化倾向。教师抓不住佳妙, 品不出趣味, 甚至误入歧途还没有觉察。学生往往诗会背诵了, 而诗意则早已荡然无存了。

二、基于现状思考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巧妙融合

古诗词的积累与感悟, 孰轻孰重?法国诗人瓦莱里指出:“这些徒劳和野蛮的方法只会从童年起就毁掉对诗的感觉, 甚至于这种感觉可能带来的关于乐趣的概念。实际上, 我们的诗词教育完全走向了诗词的反面, 最终将导致对诗词本身的取消。”的确, 最能体现语言文化精华的诗词, 却在教学中显得如此苍白, 应引起我们郑重的深思。假如我们的古诗文课只满足于学生熟读成诵, 而忽视对学生的点拨, 结果学生读来读去, 还是在浅层次上徘徊, 而难窥到语言的精妙, 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对诗的语言的欣赏, 除了点拨外, 还可引导学生品读。只有学会品诗, 才能学会悟情。课堂上我们要把读诗和品诗、读诗和悟情融为一体。

策略一:巧引妙对, 深入理解古诗意思

学生原有的认知是有限的, 对诗词中的人或事的理解局限于某一个层面, 解读不够深入, 感悟不够透彻, 如搁浅的小船, 驶不进广阔的知识和情感的海洋, 这时, 教师应当精心设计, 巧妙地拉一拉、推一推, 给搁浅的小船引航, 学生定能心领神会。

笔者执教《渔歌子》时, 在学生初步读懂词作字面意思的基础上, 让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自己课前预习中了解到的词人张志和的相关资料。师生相互交流, 补充完善:“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 还精通音律。16岁就写折子给皇帝, 写的是治国良方, 皇帝很喜欢, 赐名‘志和’。后来因一些官场纠纷被免去官职, 从此再不做官, 隐居在太湖一带, 扁舟垂钓, 自称‘烟波钓徒’。”由此引出本课拓展的词《渔父》:“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师生和诗, 巧妙地升华学生对“不须归”的理解。

策略二:巧接妙点, 深刻体会诗人情感

对于诗词的读法, 叶圣陶先生是这样看的:“文学这东西, 尤其是诗词, 不但要分析地研究, 还得要综合地感受。所谓感受, 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 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 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时隔千年, 我们透过诗词仿佛还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绪, 感受诗人或欣喜、或怡然、或惆怅, 或孤苦的内心。教学中, 适时适当地了解诗人, 能更深刻地体验诗人嵌于字里行间的情感。

一位教师执教四下《池上》, 教学中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偷”, 让学生想象小娃兴冲冲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 以期让学生感受小娃的天真无邪、烂漫活泼。然而学生中却有指责小娃偷采白莲是不道德的声音出现, 显然, 这和诗人所要表达的诗情背道而驰。此时教师适时讲述了诗人创作《池上》的背景:“诗人白居易生性喜爱荷花, 他住在江南时, 自家庭院里总是栽有荷花, 白居易精心侍弄、悉心照料。当他搬到洛阳后, 便请人将荷花运到洛阳, 小娃偷采的白莲便是白居易自家荷花池中的。白居易并没有训斥, 反而静静地看着, 微微地笑着。”此时, 再请学生揣摩白居易的内心, 学生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感知就深刻了, 他们明白了白居易爱荷花更爱小娃的情感, 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也因此更饱满了。

策略三:巧结妙启, 深远体悟诗中意境

最能体现出诗词艺术特征的是意境。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是“情”与“景”的艺术结晶。意境的创造是由读者最后完成的。境由“意”成, 情由“意”生。教学时, 教者可巧妙地引领学生感受意境与诗韵,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感觉尤为重要。

笔者在执教《江雪》一诗时, 在学生理解全诗的基础上介绍背景:“一首好诗往往蕴含着一个故事, 甚至是一段历史。诗人柳宗元曾经是朝廷的大官, 为官期间, 一心为国, 但就是这‘片忠心, 满腔赤诚’却遭到了恶势力的镇压, 被发配到这千里之外的永州。”教师适时让孩子体会诗人的心情, 之后再介绍:“祸不单行, 诗人到永州不到半年, 老母亲便离开了人世, 第二年, 妻子和幼女也相继去世。”教师又启发孩子想象诗人的心境。孩子自然而然体会到诗人没有了事业, 没有了亲人, 甚至连一个朋友也不在身边这样一种“千万孤独”。此情此境深深震撼了学生。

古诗词凝练精致, 字字珠玑。课堂上教师应引领学生在诗词中诗意徜徉, 透过诗词走进诗人的内心, 理解其中复杂的情感, 将古诗词教学引向深入, 让古诗词积累与感悟齐头并进。

古诗词教学中的积累 篇10

我国是诗的国度,古今优秀诗词浩如烟海,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让我们通过品读诗词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求思索,促进学习成功。中学语文通过诗词教学,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所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是必要的、迫切的。那么,如何学习古诗词的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发掘诗歌的境界

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诗教足以养心。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1.从形象入手,着眼于诗中描写的客观物象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从形象人手,抓住诗词所表现的客观物象,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或多幅画面.从而能在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内容。如崔颢的著名七律《黄鹤楼》,教师可以问学生: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此诗包含了几方面的内容?诗的前四句出现了三个“黄鹤”,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渺不可知的感觉.黄鹤象征了历史,前四句为诗人抒怀古之幽情。而白云贯穿古今,引出了眼前景物。西面是汉阳树.北面是鹦鹉洲,家乡在哪里?只有一片烟波浩荡而已。黄鹤为虚景,汉阳树、鹦鹉洲为实景,在虚虚实实之中,诗人不露痕迹地把思乡、怀古之情融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抓住这几个饱含诗人情感的物象,全诗就较易理解了。

2.由直觉到联想。扩充诗的境界

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诗的境界进行横向扩展。由于语文知识的积累,中学生已逐步形成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初读诗词,学生可凭语感觉察诗词中所表达的主要情绪,通过字面所提供的物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表象,但这一表象是单调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联想及想象,在简单的画面上添加,从单线条到多线条,从黑白到彩色,从简到繁,使之成为波澜壮阔的画卷,诗词的境界无形之中就被扩大了。

二、感悟诗歌的情感

李渔在《窥词管见》中曾说:“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可见,古诗词的最主要特点是抒情性。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扫除诗词的字词障碍后,应注重对情感的体味。

1.透过文字感悟作者之情意

诗词为了追求意境,一般都含蓄隽永,留存了大片空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让读者去品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从诗词描写的物境中走向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悟作者的情意。

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这是一幅题画诗。在教师简要分析后,学生脑海中很容易产生一幅画面:竹林外绽放着三两枝桃花.春天的江水中几只鸭子在自由地嬉戏。教师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只描摹三两枝桃花?这里的“暖”字体现了什么?学生在细细揣摩词句后会发现这幅画面又具一番情趣:桃花三两枝。似蜻蜓点水.却将春意透出;江水的冷暖画家是无法表现的.而苏轼却以鸭子示水暖,那一个“暖”字带给人的是春机的盎然,将苏轼由惠崇的画得到的感受再传给读者。此时读者眼前浮观的已不再是惠崇原有的画,而是苏轼笔下的动态画,感受到的是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敏感。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文字的桎梏,得到丰富的意趣。

2.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

古诗词教学应变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因为文学具有不确定性.由于读者的感受和理解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所以对于作品的内涵,不同的读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中学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思辨色彩进一步加强,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时。哪怕是幼稚的,也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气氛被激活后.学生的思维也更易活跃。当然,教师在讨论中的“向导”地位也不可忽视。一般而言,教师讲授的诗意是最合理的,通过对多种解释的比较,可使广大学生形成清晰的判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三、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靈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

上一篇:教师专业的成长下一篇:职教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