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2024-07-20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共7篇)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篇1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点评: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表现出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但又不是单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杨花都凋谢了,只有杜鹃在声声哀啼,我得知你被贬到龙标,跋涉五溪。

我把愁心托付给明月,与风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

点评: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羁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3、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芯;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思念。

点评: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4、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

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像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前两句写漫无边际的层层阴云,已经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如此荒凉的时候各奔一方,自然容易伤感,但此诗的情调却明朗健康。后两句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不会示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物呢?这两句,既表达了彼此之间深厚情谊,也是对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美,是对他的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送别诗能够写得如此豪迈向上,实在难得。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8、雨霖铃

【北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jiàn,本义:设酒食送行)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对方泪光闪闪的眼睛,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赏析: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8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再从今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划的极为生动。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9、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译文:

在橘柚清香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江风引来江雨感到了夜凉后送友人上船。

好像看到了友人远远的在潇湘的月照下难以成眠,愁绪里听到两岸猿啼一声一声而感到夜长难眠。

赏析: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赏析:

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诗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奇雪奇寒,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真挚友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白雪的语句已经

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是吟雪的代表诗句。“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惟妙惟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同时“梨花”的梨还代表着“离”。“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其中,“愁云”二字亦景亦情,为该篇只“诗眼”。这两句在全篇中起过渡作用.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红旗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壮美的画面,使人宛如回到了南方,见到了梨花盛开的繁荣壮丽之景。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1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京城长安有三秦护卫着,在风尘烟雾中远望,岷江五个渡口迷迷蒙蒙。

要说离别的心情,此时我和你[完全一样,因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远游他乡的人。

好在四海之内,都有你的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仍像是近邻。

不要在分手的路口,让儿女情长的泪水沾湿自己的佩巾。

赏析:

“蜀州”一作“蜀川”。

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12、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赏析:

诗题《送灵澈上人》,诗也正是从“送”字写意,绘景,抒情。诗未着一送字,而送别情状自出。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宋词中的恋情、离情与“谪”情 篇2

关键词:宋词 恋情 离情 “谪”情

诗言志,词缘情。宋词中有不少言情之作,写得缠绵悱恻、含蓄委婉。初读之,似觉词中写的是恋情;再读之,又觉不尽然,词中抒写的应是离愁别绪;深读之,发现不少词的作者乃是失意之人,词中含蓄地表达了或哀怨或豁达的谪离之情。

本文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之词例析之。

一、恋情

古之士子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仕途的最高理想。由于现实之种种原因,他们或失宠,或失意,人生理想无从实现。为此,他们心情郁闷,精神痛苦。此情无以表述,只可诉诸诗词。且受儒家“哀而不伤”之诗学传统及宋代绮靡委婉文风的影响,宋词中出现了不少隐有寄托的“恋情”之作。

且不谈“隐有寄托”,先看“恋情”表象。

以宴几道之《临江仙》为例。此词写别后怀思歌女小蘋。首句“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写抒情主人公午夜梦回,宿酒方醒,只见“楼台高锁”,重重“帘幕低垂”。“楼台”是昔时朋游欢宴之所,而今人去楼空。次句“去年春恨却来时”,写抒情主人公独处一室,倍觉孤独、空虚:“去年春恨”已逝,莫名怅惘;今年残春又到,更添无限惆怅。第三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言孤独的抒情主人公,久久站立于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但见燕子在霏微的春雨里双双轻轻快地飞来飞去——燕犹双飞,人却独立,怎不令人黯然神伤?下片一、二句“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回忆当年身着“两重心字罗衣”的“小蘋”在“琵琶弦上说相思”的情景:弹者脉脉含情,听者知音沉醉;“两重心字”——心心相印。末句“当年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言当年“明月”(抒情主人公)虽在,如今彩云(小蘋)在哪里?慨叹劳燕分飞,知音难再遇。可见,就词之内容而言,宴词《临江仙》是一首抒写别后怀思歌女小蘋的恋情之作。

词起于民间,这可从敦煌曲子词得以证明。其内容多为表现男女恋情及女子不幸命运。晚唐五代衰乱,割据者大都苟且偷安,耽于声色,文人开始填词,词曲艳发,一时成为宫廷风尚。在这种生活背景和文风下从事创作,写的是供宫廷演唱的艳俗之词,言情不离伤春惜别,场景无非芳园曲径,男欢女爱。词风自然轻艳绮靡。后蜀赵崇祚,将之编集,名曰《花间集》。故词入宋初,词为“诗之余”,不少词作仍脱不了“艳科”“恋情”之嫌。

晏几道乃落魄文人,一些素有诗文名的达官也不能免俗。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也擅长写词,但词作之内容仍主要是恋情相思、惜春、赏花之类。《蝶恋花》便是一例。此词写闺怨。上片首句“庭院深深深几许”,问如此深深的庭院到底有多深。次句“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作了回答:穿过一丛丛笼上层层雾气的杨柳,折进一重重低垂的帘幕,庭院是那样的幽深。女主人公——闺怨之人在哪里?词人没作正面回答,而是宕开一笔。第三句“玉勒雕鞍游冶处”,说那儿是女主人公之丈夫乘坐华美的车骑游玩的地方。第四句“楼高不见章台路”,才承接次句,言女主人公——闺怨之人正独处高楼,目光透过重重帘幕、堆堆烟柳,向丈夫经常前往“游冶”的“章台路”上凝神远望。下片首句“雨横风狂三月暮”,说“雨横风狂”催送着“三月暮”春,也催送着女主人公的如水芳年。次句“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言女主人公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于是她感到无奈,只好把感情寄托到命运同她一样的花上——“泪眼问花”,可“花不语”。末句“乱红飞过秋千去”,说女主人公正纳闷,更令她大失所望的是,无情的“乱红”竟冷漠地“飞过秋千去”了,怎不令她伤心呢?可见,就词之内容而言,欧阳修之《蝶恋花》也确是一首哀婉的闺怨之作。

二、离情

细析上述二词,词中所恋思之人均与抒情主人公天各一方。这种词构在宋词中并非是偶然现象。晏几道早年赖祖荫,过着豪华的生活,后少年丧父,仕途上甚不得意,“陆沉于下位”(《黄庭坚<小山词>序》),在歌妓舞女中寻找感情的慰藉。欧阳修虽位居高官,可也仕途多艰,一生曾有三贬(贬夷陵、贬滁州、贬蔡州)。他们词中所写之恋情很可能是隐有寄托的。虽不可说是“离骚“之情,但也确是包涵了自身经历和体验的一种真情——一种失之而不可复得或求之而不可自取的人生“离情”。

其实,词经南唐“李煜”,词之“艳科”之嫌渐减,词的“境界”开阔了。已将个体“恋情”升华为了人生“离情”(家愁变成了国恨)。

且看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这是词人在异乡思念家室的作品。上片写景,融情于景。首句“碧云天,黄叶地”,写连云彩也变得湛青的天穹,下面是一片铺满黄叶的原野。一眼望去,使人感到秋天已经来临。次句“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说这充满秋色的天地,一直向前方伸展,与一派滔滔滚滚的江水连接融合起来。而大江远处还抹上一层空翠的寒烟,让江水与天空更显得迷蒙莫辨。第三句“山映斜阳天接水”,言正是斜阳西下的时候,远近的峰峦映射着落照余晖,把夕阳的残光一步步带到更为遥远的地方。末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写远游他乡的客子见此景色,陡然从心底飘起一缕乡思,随着夕阳的残光远远飘荡开去,一直飘出斜阳之外,飘落于芳草萋萋的故乡家院。

下片词人顺着景物所构成的意境,让思乡之情倾泻而出。首句“黯乡魂,追旅思”,写妻子黯淡凄楚的“乡魂”,与离乡游子的“旅思”两相追寻,在梦幻中相会了。次句“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说不料梦非常短暂,梦醒还是无尽的思念。第三句“明月楼高休独倚”,言梦难寻,起身倚高楼栏杆,然一轮明月,反引起无限愁怀,欲倚还休。末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说入室借酒消愁,可酒入愁肠愁更愁,泪比往日还多。

柳永之《八声甘州》也是一首望乡、怀人、思归之作。上片写景。首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暮秋时节,傍晚时分,一阵凉爽萧疏的秋雨把这秋之“江天”、“洗”得更清凉了。次句“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一番秋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紧,眼前更是一片凄凉:词人所在之“楼”,被即将西沉的残阳照射着,更显凄清“冷落”。第三句“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楼头所见:大自然的花木都凋零了。末句“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暗示自然界的变化,不能不引起人许多的感慨。

下片由景入情。首句“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说“登高临远”,为望故乡,但故乡太“渺邈”,难以望见。映入眼帘的尽是引起相思的凄凉景物,还是不望为好。次句“叹来年踪迹,何事苦淹留”,言怀乡之情如此强烈,但反思自己东漂西荡,究竟为了什么?写出了词人千回百转的心思和四顾茫然的神态。第三句“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写自己由于思归心切,故联想到故乡的妻子也一定在“妆楼”上“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痴痴地盼望自己归家。最后一句“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说词人自喃自语:妻呀,别以为我在外乐而忘返,怎知我现在倚阑远望,也是如此愁苦呀!

宋词中叙恋情、渲离情之作甚多且词风委婉是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的。

晚唐五代以来,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宋代积贫积弱,长期被动挨打,国势衰微。统治者不安邦图治,君臣上下,纵情声色,沉湎于世俗的享乐生活,全社会迷漫着一股绮靡之风。此风严重影响士子文人。他们心态内敛退缩、纤细柔弱,近乎“女性情感”。通达得意时,流连于酒筵樽前,征歌逐舞,按板听唱。以男性欣赏的眼光去写歌女舞姬的花容月貌、莺声柳姿,追求心理上、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如温、韦词。遇挫失意时,追忆往事,写美女的生不逢时,有才难展,孤独、寂寞、伤感,寄寓词人年华虚掷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表达“才人沦落”之悲。如柳永词。甚至连欧阳修、范仲淹也不能免俗。故宋词中不少恋情之作常寄寓着离愁别情的感喟,已成为一代词风。

当然,宋之词坛也有不少例外。某些仕者(如辛弃疾、岳飞等)或宦海浮沉,被贬离京;或主战见疏,远离京师,又屡遭挫折、坎坷,“治国、平天下”之仕途理想无从实现,但诉之于词的“离骚”之情始终未变(尽管表现方法各不相同)。可惜,在宋代,辛、岳等词尚不能成为词坛主流。这也许是宋史的遗憾。

三、“谪”情

说到“谪”情,不能不说苏、辛。他们“以诗入词”,“以文入词”,突破了“词为艳科”、“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有意识地开拓词的题材与意境,使词在很大程度上承担起了诗文所可以承担的职责:不仅可以表现男欢女爱、离情别绪,还可以表现士大夫的宏伟抱负和忧国忧民的“离骚”精神,开“豪放”之一代词风。结合苏、辛生平及他们的词作,可说辛词之“离骚”“谪情”最甚。但数婉约词人,在离愁别绪中“隐有寄托”,委婉又痛心地表达“怀才不遇”之“谪”情的,还以秦观、柳永为最。

秦观才高,东坡素来爱重他。可他一生仕途坎坷,总不得意。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三十六岁才进士及第。北宋元祐年间旧党得势,因苏轼举荐而当一小官。未几,哲宗亲政,新党复起,元祐党人被清洗,秦观就再也没有平安过。宦海浮沉,在不停的贬谪流放中,一点一点磨折了生命。

秦观一生有太多的“谪”情需要排遣,但只可委婉曲折地诉诸词章。请看他在羁放之时写的《踏莎行》。上片首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说“楼台”虽崇高远大,但已被茫茫重雾所掩没;可以引渡的出路,也已经在朦朦月色中完全迷失而不可得见。那“桃源”之乐土不可能存在于人间。次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言“楼台”既“失”,“津渡”已“迷”,“桃源”更“无寻”,那现实“孤馆闭”、“杜鹃声”、“春寒”、“斜阳”、“暮”之情境,又怎堪忍受?下片首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说怀旧情多,路远书难寄,远谪别离之悲,造成了无穷的深恨。末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叹“郴江”(抒情主人公)本很多情,欲绕着“郴山”而转,可造化呵,却那样的无情,竟让它向着潇湘而流去!据《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冷斋夜话》谓东坡读此词,“绝爱其尾两句,自书于扇,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可见东坡对秦观才情的肯定和对他“谪”情的理解。

柳永词才不下东坡。南宋俞文豹在《吹剑续录》中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能令才大如海的苏轼起一时雄竞之心,柳永之才可见一斑。可惜,有才名,却获不了圣眷。宋仁宗一句“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断送了他的三十功名。从此后,他之八千里路云和月,不是天涯羁旅,就是勾栏瓦肆。但他的心是否与庙堂彻底绝缘了,只有他自知。

因此,柳永之词不妨看作为是他深层次“谪离”之情的反叛表现(一己之见)。它是个风流才子,还是个屡试不中的举子,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他词中那流传千古的佳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卜算子漫》)未必不是他深藏于心灵深处之隐痛的另一种表现。否则他怎会玩世不恭地扛着“奉旨填词”的御批招牌,浪迹江湖,寄身秦楼楚馆,整日“浅斟低唱”。其实,“沉沦”也是对“谪离”的一种反抗。

读宋词,尤其是婉约词,不能为“恋情”所惑,不能不思“离情”,不能不解“谪”情。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篇3

自古以来,离愁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关于离愁的诗更是数不胜数,离乡之情,别友之情溢满了文化史。

身处异地,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色凄凉,作者独自一人身处异乡,望着那轮皎洁的明月,思乡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想起自己在故乡的一切,不禁感到无尽的酸楚,只能对月空吟,留下这千古传颂的名句。

背景离乡,李月也曾吟诵到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把自己对家乡的依恋转化为家乡水对自己的万里送别,构思何其巧妙,感情何甚强烈,铺案写下这传颂千古的名句。

与多年好友相别,王勃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吟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好友相交多年,而今日一别,却不知何时才能够再会,自然心生不舍,但诗人却以乐观的态度,抛开惜别之情,丝毫不会哭哭啼啼作儿女态,挥豪写下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

而面对离别,王维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情吐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山阳关无故人。以叙述的口吻,传情的动作表达真挚的惜别之情,青青河畔,折柳相送,轻吟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句。

蝶恋花 离情 篇4

liǔ yǎn méi sāi ,

yǐ jiào chūn xīn dòng 。

jiǔ yì shī qíng shuí yǔ gòng ,

lèi róng cán fěn huā diàn zhòng 。

zhà shì jiá shān jīn lǚ féng ,

shān zhěn xié yī ,

zhěn sǔn chāi tóu fèng 。

dú bào nóng chóu wú hǎo mèng ,

表达离愁别绪的诗句 篇5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 思 张 籍 洛阳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园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一路都是离情 篇6

作者 杨绛

出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时间 2012年9月

定价 23.00元

钱锺书的《围城》,不是空前但也绝后,它那让人常看常新时看时乐的本事,恐怕很难再有人可以复制和超越了。写《管锥编》、《谈艺录》是做学问,写《围城》则是做人,想把人做好,当然要比做好学问难得多。

毋庸置疑,《围城》是伟大的作品,但使它伟大的,却正是散落在字里行间的“小”,写的是小人物的小心思,小知识分子打的小算盘,这些小,汇聚成了大,最后大到竟能够概括浮生百态,你不是方鸿渐,也是赵辛楣,不是苏文纨,就是孙柔佳。说来真是尴尬,人心里的弯弯绕那么多,每个人都藏着掖着点儿什么,都指望着少点儿付出多点儿回报,然而,这般复杂的人心,居然就被一本书一个人三言两语地给写透彻了。看着人们惯用的小小伎俩如此轻易地就被拆穿揭露,在拍案叫绝的同时,怎能没有一点点的自惭形秽。

钱锺书是出了名的淡泊和爱清静,“吃鸡蛋不必认识下蛋的母鸡”的趣事不必多说,此外,据说有人慕名拜访钱锺书,杨绛推脱说锺书很忙不便接待,那人离去的时候往窗口一望,錢锺书哪里是忙,闲得在那儿叠纸飞机玩儿呢。

我想这也就是《我们仨》如此热卖的原因之一。一个人的行事越是低调,他的蛛丝马迹就越是惹人遐想猜测。相反,若是一切都一览无余,反而令人失去了了解的兴趣。作为读者,难道没有带着一种微微窥看名人隐私的兴奋心情来翻开《我们仨》的第一页吗?

我们眼里的钱锺书是一个出色的学者,但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担任一个角色,所以与此同时,他还是个笨手笨脚的丈夫,一个童心未泯的父亲,一个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沧桑老人,想了解这些,只能通过杨绛,这个他身边最亲近的人,也是独自坚守到最后的人。

《我们仨》是一本回忆之书,逆时间的流水而上,文字在此时变作时光机器,载着我们重温无法再来的往日时光。苏伟贞的《时光队伍》,徐晓的《半生为人》都在此列,它们同属于回忆,由时间镀上黄晕,因为生者对往生者的挂念,显出忧伤的温存。

读完全书再回过头去读第一部分,那种恍惚之后的巨大悲恸才会悠然显现。怎么会不痛呢。只是那种痛不能够明说,那一颗颗包含着泪水的血泡被反复磨砺结成老茧,从此拂过伤口,在痛的同时又多了一丝渗透肺腑的酸涩。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读到诸如此类的句子,鼻子当然是会发酸的,但也仅仅是酸一下,之后有的是无限的怅然。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站在岸上的我们除了将那只小船送过一程又一程,又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杨绛当然懂,所以在《我们仨》里,很少能看到痛苦或悲伤,我们读到更多的是平凡快乐的家庭生活,杨绛的眼睛一直跟随着丈夫和女儿的身影,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那才是值得永远保留的珍贵回忆。虽然一家三口聚少离多,但是在难得相聚的日子里,三颗紧紧相依的心感受到的却是无与伦比的温暖。三人相互依靠和支撑,形成世界上最最稳定的关系。

想象一下杨绛这一辈子的遭遇,出国留学,回国,遭遇战乱后逃亡,经历过“反右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女儿、丈夫周而复始地被病痛折磨,最后双双离去,留下她一人对着孤灯一盏写下这本《我们仨》,这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情绪,大概常人无法感同身受。即便如此,杨绛还是以平实温暖的语句完成了《我们仨》,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完成了一次对生命的回望。

钱锺书一辈子守着满腹的经纶无欲无求,但却总是能够遇见真正懂得赏识他才华的人和能够让他发挥才干的契机。杨绛勤勤恳恳,顾家,爱子,在文学上亦有建树,从钱锺书的背后站到了身旁。钱瑗虽然早逝,但她能够生在这样一个美满健康的家庭,走完一段由家人和朋友陪伴的人生,也不枉此生。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篇7

联系方式:***

另一番离愁别绪 ——读沈约《别范安成》有感

“离别”是一个充满伤感的词眼。它是一条长线,一头系着他,一头系着她;它是一条长河,这岸是他乡,彼岸时故乡;它是一封尘封的信,外面是我,里面是友人。提起关于离别的诗,我们会想起诗中古人折柳系离情,我们会想起洒满离别泪的长亭,我们还会想起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胸襟。

有幸读到沈约《别范安成》,却又体会了另一番的离愁别绪,他诗中所写的青年和垂暮之年对离别的不同感受,真真正正地让我将“别离之情”渗到骨子里。让我们却看沈约的《别范安成》是怎样对离别“感他人之不曾感,悲他人之不及悲”!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那时青春年少,那时风华正茂,那时踌躇满志,所以纵使情谊深厚,却依然将离别看的习以为常。离别时我们或许会挽袖大哭,那份离情却在转念之后迅速被搁浅,因为“少年日”时的我们“易前期”。岁月蹉跎,世事蹭蹬,直到再次相聚我们已至垂暮之时,当初的狂放已被时光裹挟而去,留下的徒是一声“非复别离时”。沈约的感悟是建立在时间和空间的转变之上的,与其他离别时的感伤不同,可谓是另一番离愁别绪,也只有这种从青丝到白发的别离与相聚才最能打湿人的衣襟。

人在少年时,狂放与潇洒是从不缺席的,“少年不识愁滋味”更是说明了人处年少时的无所忧虑,所以此时的离别似乎少了些时光练就的成熟与真正入骨的痛彻心扉。我们非常不舍,那是因为人在年少时,将情谊看得很重,但是分别了又怎样?我们各自还都有前程要奔赴!由此,一切便变得非常明显了,人在年少时固有鸿鹄之志,又有青春、活力做我们的资本,便有了纵使头破血流也无所畏惧的豁达和魄力。所以,在离别时,伤感归伤感,不舍归不舍,过后,年轻我们照样绣着自己的锦绣前程,心里一直认为人生之路漫长,相聚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沈约告诉我们,我们错了,我们真的错了。时光的风沙磨平了年少时锐利的棱角,我们终于相见了,却不复当年,你我都已历经坎坷,饱经风霜,须发已白,感叹这直至垂暮之年才可实现的相聚。想着这幅画面,我想起了“物是人非”,这个世上最无情的词眼。是的,一切都“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时。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由青年到垂暮之年,其中体会经历过的许多让我们已不复当年狂放,更多了些成熟与稳重,对“离别”更是有了深刻的体会。几十年的日子,经历了那么多聚散离合,明白了有些人别了可能就再也无法见到了。有句俗话说“见一面少一面”,我现在明白了不只是对老人或者垂危的病人,无论何时、无论对谁它都是成立的,都值得我们铭记。因为生老病死、天灾人祸可能会将某次分离冻结,坐标再也不会移到相聚的时间坐标轴上了。我们就只能悔恨当初“易前期”,却发现除了追忆与缅怀所有的一切都无济于事。

所以,请喝下手中这杯温酒吧,因为下一次的相聚之时又是遥遥无期了,不要让我只能在梦里去追寻你来“慰相思”。回首几十年的忙碌奔波,就算功成名就又何妨?人到垂暮之年时所追求的是一种淡然踏实的安定生活,对亲人朋友的依赖之情也很强烈,相比当年年少时对前程的望眼欲穿,让人心为之颤动。此时,听着锅碗瓢盆的声音似天籁之音,并希望一切都能这么和谐下去,不要有分离,平平淡淡才是真,这种追求平淡的心境是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后悟出的,也是人真正经历过才可懂得的真谛。

上一篇:容我的年度汉字高中作文下一篇:绣球花_六年级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