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情别绪

2024-09-21

离情别绪(精选7篇)

离情别绪 篇1

诗歌, 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 凝练含蓄的语言, 真挚醇美的情感, 成为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化审美情趣, 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特别是书写离情别绪已经成为古诗中的一大主题, 诗人笔下的离情或豁达、或深情、或豪放、或婉约, 当然, 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这首词可谓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佳作, 千百年来以它的凄婉柔美, 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所以我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谈谈如何提高学生鉴赏离情诗歌的能力。我在课堂的教学分三大步, 第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步细部理解, 第三步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首先我在课间播放一首表离情的琵琶曲的轻音乐, 营造一种学习氛围, 让学生提前进入创设的特定情境。紧接着投影一组诗句, 让学生齐读: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引导学生说出以上诗句均为写离别, 抒写离情别绪已经成为古诗中的一大主题, 从而导入新课。

二、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诗歌鉴赏中有个重要的方法叫“知人论世”法, 为了达到深入理解诗歌的目的, 有必要了解作者与背景。先让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柳永”。然后我进行补充。

1. 整体感知

首先播放录音朗读, 让学生整体把握一下诗歌的感情, 体会这份离情别意。听完录音朗读后, 引导学生找出能够体现感情基调的词眼, 学生很容易找出:“多情自古伤离别”。把握了诗歌的整体感情后, 我作朗读指导:这首诗歌感情基调低沉, 应读得慢些, 深沉些, 尽量走入诗人创设的意境中。

2. 细部理解

通过以上诵读, 学生对诗歌感情脉络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下面进行第二步, 对诗歌作细部理解, 努力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中去。

为了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此首词进行意境赏析, 我出示一幅无任何点缀的恋人别离图, 并告诉学生这是一幅表现柳永与心上人的别离图。并用动情的语调说:“本已愁苦不堪的一对恋人, 生离死别, 千言万语, 万般愁苦都包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 可谓‘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啊!但是作者用他细腻的笔触, 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感人的画面。”并要求学生结合全词和生活经验为图添背景。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 为以上的别离图选背景, 在活跃的课堂气氛当中, 我适时地进行点拨和小结。

长亭:古人设在路边的亭舍, 用作饯别歇脚的地方。暗示离别, 不是有“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的歌曲吗?庾信也说过“十里五里, 长亭短亭”。《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的告别不也是在长亭吗?

兰舟 (船夫) :一个留恋一个催, 尖锐的一对矛盾, 更显依恋。

流水:水路告别。流水无情人有情, 水可以象征愁苦。

千里烟波, 暮霭:色彩浓重, 暗示诗人心情的沉重, 与心上人分别的愁苦, 相见的渺茫, 前途的未可知, 种种在其中, 真是“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寒蝉:心情的体现, “以我观物, 故外物皆着我之色彩”。

杨柳岸晓风残月:几个并列词语合在一起, 几个最能代表离愁别恨的事物放在一起, 有了慑人的力量, 杨柳 (留) 、晓风 (凌晨的风) 、残月 (诗人伤心欲绝的心境) ,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借酒浇愁, 结果“举杯消愁愁更愁”, “离愁渐远渐无穷”, 这句诗凭借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良辰好景:以乐景写衷情。以问句作结, 似奔马收疆不住, 言有尽而意无穷, “余音袅袅, 三日不绝”。

3. 小结

柳词之美, 美在有景, 有物, 有人, 有情, 惟有景, 才使万物美丽;惟有物, 才使万物丰富;惟有人, 才使万物生灵;而惟有情, 才使万物富有神韵。

三、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

通过对柳永《雨霖铃》的鉴赏, 我们感受到了离情诗歌深沉的离愁别绪, 也从中归纳出诗歌鉴赏的几种方法:知人论世;诵读涵咏, 整体把握生活图景;理解词句, 再造想像;迁移创造。

离情别绪 篇2

亲爱的陈:?

没有离别就没有相逢,人在天涯,心在咫尺。?记得想我。?

辰?

2月12日

【公文模式】

称呼、表达离别之情、祝福语或结束语、署名、日期。

【适用范围】

适用于情侣或伉俪在对方离去时表达感情所用,感情基调一般较低落,同时也有表达自己的坚贞和忠诚、思念和缠绵等多种含义。一般写在互送心意的贺卡、留言册、信里或其他材料上。

【关键词】

称呼表达离别之情之语

【模仿秀】

盛风:?

还没有道别,你已蓦然地消失于远方的地平线。我站在那里,如同一株小树那样平静;其实,我的心早已随你而去,不知你是否有感觉??

眉?

巧用音乐,领悟离情 篇3

为了让学生领悟“笙箫”这一意象所蕴含的离情别绪,我先问学生:“在‘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中,留学西方并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作者徐志摩为什么使用‘笙箫这一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而不是西方的‘钢琴或‘小提琴?‘笙箫和‘钢琴、‘小提琴演奏的音乐效果有何不同呢?”这问题一抛出,学生马上就在下面讨论起来。我接着说:“大家先暂别讨论,现在请欣赏由这三种乐器演奏的乐曲,认真体会其音乐效果有何不同,再作讨论。”学生一听语文课竟然可以听音乐,既兴奋又期待,马上就安静了下来。

于是,我先播放一段钢琴独奏《黄河大合唱》,问学生有何感受,他们说很有激情、气势。接着播放一段小提琴独奏《小夜曲》,学生说很舒缓、柔情。最后播放一段笙箫合奏《枉凝眉》(《红楼梦》插曲),学生一致反映,乐曲很哀婉、伤感。

我问:“作者在这里用‘笙箫这一意象来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由于对这三段音乐都有体会,学生对“笙箫”这一民族乐器加深了认识,因此,他们大声齐说:“是用来表达一种离别的伤感之情的。”

离情别绪 篇4

王昌龄“特工边塞和闺怨宫怨之作” (《唐诗人行年考》) , 但他的送别留别诗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题材, 不仅数量在各类题材中所占比重大 (仅七绝就有近三十首) , 而且质量上也不乏上乘之作。这些赠别诗关系作者的亲身经验与感受, 在旷达之中温婉倾诉出淡淡的离愁别绪。

王昌龄之多别离诗, 且常抒写离愁别绪, 大概与他屡见贬谪的经历和好交游的性格有密切关系。

关于王昌龄的生平经历, 史书记载不多。在《旧唐书》王昌龄传中简单记载:“王昌龄者, 进士及第, 补秘书省校书郎, 又以博学宏辞登科, 再还汜水县尉。不护细行, 屡见贬斥, 卒。”并说他和崔颢、高适、孟浩然“皆名为不振”。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考证王昌龄曾漫游四方, 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 授汜水尉, 十九年, 登博学宏词科, 改校书郎, 二十六年谪岭南, 天宝元年左迁江宁丞, 天宝七年贬龙标尉。足见王昌龄在仕途上屡遭贬谪且位卑职小。

另外唐朝士风之一是交游。王昌龄作为诗人, 也有广泛的交游。他不仅与当时的边塞诗人如岑参、高适、李颀、王之涣等有交谊, 也与其他不同艺术风格的诗人如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有来往, 他与李白不仅在七绝上并称, 而且交谊很深也很动人。这些从他们互相应答赠别的诗中可以看到。如岑参《王大昌龄赴江宁》、李颀《送王昌龄》、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等。

既然有了这么多的朋友, 又有那么多的贬谪宦游经历, 也就有了太多的离别, 有了王昌龄众多的离别诗, 并在离别诗中理所当然地流露出离愁别绪。但作为一个不拘小节的诗人, 一个曾游历边地、经历血与火洗礼的诗人, 一个欣逢盛世期待有所为的诗人, 王昌龄写送别虽不像“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爽洒脱, 但也绝不像“今日送君须尽醉, 明朝相忆路茫茫”的怅惘忧愁, 而是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委婉写出淡淡的愁绪, 在离别孤冷的心境下折射出友情温馨的光影。

下面就循着王贬谪的经历, 结合几首诗简单谈谈。

大约于开元二十六年, 王昌龄由校书郎贬谪岭南, 这次贬谪引王的话是“得罪由己招, 本性依然若” (《见谪至伊水》) , 可见诗人出于侠者之气, 耿直的性格使他或者仗义执言, 或者打抱不平, 从而惹祸上身。诗人此时还没有对业已显露腐败的唐王朝失去信心, 而把遭受贬谪归咎为自取, 因此这一时的送别诗如《巴陵送李十二》:摇曳巴陵洲渚分, 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 日暮蒹葭空水云。全诗不着一愁字, 只是透过秋城、日暮、蒹葭、水云这些清淡秋景, 让人感觉到一缕淡淡的愁绪而已。而在《留别伊阙张少府郭大都尉》中更有“日晚劝趣别, 风长云逐开。幸随板舆远, 负谴何忧哉”的旷达, 但也正是“负谴何忧哉”这种貌似无忧之中却又流露出一种忧愁, 淡淡的。

王昌龄由岭南谪地遇赦后, 出任江宁丞。当时“皇帝受玉册, 群臣罗天庭”, 而“王兄尚谪宦, 屡见秋云生” (岑参《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 , 因寄王大昌龄》) , 可见王昌龄出任江宁丞仍系贬谪。王昌龄对江宁丞职务并不满意, 在《送韦十二兵曹》中一再说:“县职如长缨, 终日检我身。平明趋郡府, 不得展故人”, 并感慨“出处两不合, 忠贞何由伸”。此时的王昌龄已由“负谴何忧哉”的达观转为“向晚茫茫发旅愁”的忧愁了, 他的赠别诗与谪岭南时的赠别诗读来已大不相同。如《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鞍马上东门, 徘徊入孤舟。贤豪相追送, 即棹千里流。赤岸落日在, 空波微烟收。薄宦忘机括, 醉来即淹留。月明见古寺, 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 夏夜如凉秋。江月照吴县, 西归梦中游。

诗中用孤舟、落日、空波微烟、明月、古寺、高楼等一系列常用来表离别之情的意象来抒写离愁别绪, 虽也委婉含蓄, 而“徘徊”“淹留”等词, 却已让人感受到离别之际那依依不舍的情义和忧伤。

再如《芙蓉楼送辛渐》一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中以苍茫的江雨、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 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把一个如屹立于江天之中的孤山似的孤介傲岸的诗人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并以一片冰心让人感受到他的一片深情。

诗人之作赠别, 抒写离愁别绪乃人之常情, 然而乐观自信旷达的盛唐精神时时掩映其间, 即使再度被贬谪龙标尉, 处恶境也未改变。殷璠《河岳英灵集》说王昌龄“晚节不矜细行, 谤议沸腾, 再历遐荒, 使知音者叹息”。常建《鄂诸招王昌龄张债》中写王昌龄“谪居未为叹, 谗枉何由分。午日逐蛟龙 , 宜为吊冤文”。王昌龄只因不矜小节就遭贬谪之冤, 得公正舆论的支持同情, 但诗人似乎并未沮丧也未悲伤, 而是满怀信心地期望“尧时恩泽如春雨, 梦里相逢同入关”, 坚信“明主恩泽非岁久, 长江还共五溪滨”。此时期的送别诗中, 诗人把离愁别绪蕴藉于对友人的同情与慰勉之中, 婉转道来。如《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送别友人, 难免忧伤, 诗人却用“不觉有离伤”刻意回避离别的伤感, 三四两句诗人更用两地相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表达“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以期宽慰友人, 减轻对方的离愁, 字里行间体现着诗人对友人的体贴、关心, 渗透着浓浓的情谊, 折射出友情的温馨。

摘要:王昌龄之多别离诗, 且常抒写离愁别绪, 大概与他屡见贬谪的经历和好交游的性格有密切关系。本文对王昌龄的送别诗进行了简要分析。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共 篇5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向西走出了阳关,

就可能再也碰不到认识的人了。

赏析:

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直接表现对朋友真挚的感情。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点评: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作诗,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几席,览千春于瞬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是不相同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这两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比较疏散。这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也有其独到的妙处。开头如千尺悬瀑,从云端奔泻而下,接着便落入深潭,潺潺流来,飞韵清远,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再接下去,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诗人高尚的志趣远远超出流俗的常情,诗人广阔的襟怀真的可以囊括世界;这两行名句发出的光亮简直要使一切送别诗黯然失色。诗的气势到此又掀起更大的波澜,象大鹏举起翅膀,挟着浑浑的旋风直冲霄汉,显出诗人的绝大笔力。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流泪沾巾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有的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这首诗是采用第二种手法结尾的。欣赏古代诗歌,特别是象五律这样既严整又短小的诗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还要领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顿挫、腾跃,变化和发展。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如此。

宋词中的恋情、离情与“谪”情 篇6

关键词:宋词 恋情 离情 “谪”情

诗言志,词缘情。宋词中有不少言情之作,写得缠绵悱恻、含蓄委婉。初读之,似觉词中写的是恋情;再读之,又觉不尽然,词中抒写的应是离愁别绪;深读之,发现不少词的作者乃是失意之人,词中含蓄地表达了或哀怨或豁达的谪离之情。

本文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之词例析之。

一、恋情

古之士子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仕途的最高理想。由于现实之种种原因,他们或失宠,或失意,人生理想无从实现。为此,他们心情郁闷,精神痛苦。此情无以表述,只可诉诸诗词。且受儒家“哀而不伤”之诗学传统及宋代绮靡委婉文风的影响,宋词中出现了不少隐有寄托的“恋情”之作。

且不谈“隐有寄托”,先看“恋情”表象。

以宴几道之《临江仙》为例。此词写别后怀思歌女小蘋。首句“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写抒情主人公午夜梦回,宿酒方醒,只见“楼台高锁”,重重“帘幕低垂”。“楼台”是昔时朋游欢宴之所,而今人去楼空。次句“去年春恨却来时”,写抒情主人公独处一室,倍觉孤独、空虚:“去年春恨”已逝,莫名怅惘;今年残春又到,更添无限惆怅。第三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言孤独的抒情主人公,久久站立于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但见燕子在霏微的春雨里双双轻轻快地飞来飞去——燕犹双飞,人却独立,怎不令人黯然神伤?下片一、二句“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回忆当年身着“两重心字罗衣”的“小蘋”在“琵琶弦上说相思”的情景:弹者脉脉含情,听者知音沉醉;“两重心字”——心心相印。末句“当年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言当年“明月”(抒情主人公)虽在,如今彩云(小蘋)在哪里?慨叹劳燕分飞,知音难再遇。可见,就词之内容而言,宴词《临江仙》是一首抒写别后怀思歌女小蘋的恋情之作。

词起于民间,这可从敦煌曲子词得以证明。其内容多为表现男女恋情及女子不幸命运。晚唐五代衰乱,割据者大都苟且偷安,耽于声色,文人开始填词,词曲艳发,一时成为宫廷风尚。在这种生活背景和文风下从事创作,写的是供宫廷演唱的艳俗之词,言情不离伤春惜别,场景无非芳园曲径,男欢女爱。词风自然轻艳绮靡。后蜀赵崇祚,将之编集,名曰《花间集》。故词入宋初,词为“诗之余”,不少词作仍脱不了“艳科”“恋情”之嫌。

晏几道乃落魄文人,一些素有诗文名的达官也不能免俗。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也擅长写词,但词作之内容仍主要是恋情相思、惜春、赏花之类。《蝶恋花》便是一例。此词写闺怨。上片首句“庭院深深深几许”,问如此深深的庭院到底有多深。次句“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作了回答:穿过一丛丛笼上层层雾气的杨柳,折进一重重低垂的帘幕,庭院是那样的幽深。女主人公——闺怨之人在哪里?词人没作正面回答,而是宕开一笔。第三句“玉勒雕鞍游冶处”,说那儿是女主人公之丈夫乘坐华美的车骑游玩的地方。第四句“楼高不见章台路”,才承接次句,言女主人公——闺怨之人正独处高楼,目光透过重重帘幕、堆堆烟柳,向丈夫经常前往“游冶”的“章台路”上凝神远望。下片首句“雨横风狂三月暮”,说“雨横风狂”催送着“三月暮”春,也催送着女主人公的如水芳年。次句“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言女主人公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于是她感到无奈,只好把感情寄托到命运同她一样的花上——“泪眼问花”,可“花不语”。末句“乱红飞过秋千去”,说女主人公正纳闷,更令她大失所望的是,无情的“乱红”竟冷漠地“飞过秋千去”了,怎不令她伤心呢?可见,就词之内容而言,欧阳修之《蝶恋花》也确是一首哀婉的闺怨之作。

二、离情

细析上述二词,词中所恋思之人均与抒情主人公天各一方。这种词构在宋词中并非是偶然现象。晏几道早年赖祖荫,过着豪华的生活,后少年丧父,仕途上甚不得意,“陆沉于下位”(《黄庭坚<小山词>序》),在歌妓舞女中寻找感情的慰藉。欧阳修虽位居高官,可也仕途多艰,一生曾有三贬(贬夷陵、贬滁州、贬蔡州)。他们词中所写之恋情很可能是隐有寄托的。虽不可说是“离骚“之情,但也确是包涵了自身经历和体验的一种真情——一种失之而不可复得或求之而不可自取的人生“离情”。

其实,词经南唐“李煜”,词之“艳科”之嫌渐减,词的“境界”开阔了。已将个体“恋情”升华为了人生“离情”(家愁变成了国恨)。

且看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这是词人在异乡思念家室的作品。上片写景,融情于景。首句“碧云天,黄叶地”,写连云彩也变得湛青的天穹,下面是一片铺满黄叶的原野。一眼望去,使人感到秋天已经来临。次句“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说这充满秋色的天地,一直向前方伸展,与一派滔滔滚滚的江水连接融合起来。而大江远处还抹上一层空翠的寒烟,让江水与天空更显得迷蒙莫辨。第三句“山映斜阳天接水”,言正是斜阳西下的时候,远近的峰峦映射着落照余晖,把夕阳的残光一步步带到更为遥远的地方。末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写远游他乡的客子见此景色,陡然从心底飘起一缕乡思,随着夕阳的残光远远飘荡开去,一直飘出斜阳之外,飘落于芳草萋萋的故乡家院。

下片词人顺着景物所构成的意境,让思乡之情倾泻而出。首句“黯乡魂,追旅思”,写妻子黯淡凄楚的“乡魂”,与离乡游子的“旅思”两相追寻,在梦幻中相会了。次句“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说不料梦非常短暂,梦醒还是无尽的思念。第三句“明月楼高休独倚”,言梦难寻,起身倚高楼栏杆,然一轮明月,反引起无限愁怀,欲倚还休。末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说入室借酒消愁,可酒入愁肠愁更愁,泪比往日还多。

柳永之《八声甘州》也是一首望乡、怀人、思归之作。上片写景。首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暮秋时节,傍晚时分,一阵凉爽萧疏的秋雨把这秋之“江天”、“洗”得更清凉了。次句“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一番秋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紧,眼前更是一片凄凉:词人所在之“楼”,被即将西沉的残阳照射着,更显凄清“冷落”。第三句“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楼头所见:大自然的花木都凋零了。末句“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暗示自然界的变化,不能不引起人许多的感慨。

下片由景入情。首句“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说“登高临远”,为望故乡,但故乡太“渺邈”,难以望见。映入眼帘的尽是引起相思的凄凉景物,还是不望为好。次句“叹来年踪迹,何事苦淹留”,言怀乡之情如此强烈,但反思自己东漂西荡,究竟为了什么?写出了词人千回百转的心思和四顾茫然的神态。第三句“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写自己由于思归心切,故联想到故乡的妻子也一定在“妆楼”上“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痴痴地盼望自己归家。最后一句“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说词人自喃自语:妻呀,别以为我在外乐而忘返,怎知我现在倚阑远望,也是如此愁苦呀!

宋词中叙恋情、渲离情之作甚多且词风委婉是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的。

晚唐五代以来,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宋代积贫积弱,长期被动挨打,国势衰微。统治者不安邦图治,君臣上下,纵情声色,沉湎于世俗的享乐生活,全社会迷漫着一股绮靡之风。此风严重影响士子文人。他们心态内敛退缩、纤细柔弱,近乎“女性情感”。通达得意时,流连于酒筵樽前,征歌逐舞,按板听唱。以男性欣赏的眼光去写歌女舞姬的花容月貌、莺声柳姿,追求心理上、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如温、韦词。遇挫失意时,追忆往事,写美女的生不逢时,有才难展,孤独、寂寞、伤感,寄寓词人年华虚掷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表达“才人沦落”之悲。如柳永词。甚至连欧阳修、范仲淹也不能免俗。故宋词中不少恋情之作常寄寓着离愁别情的感喟,已成为一代词风。

当然,宋之词坛也有不少例外。某些仕者(如辛弃疾、岳飞等)或宦海浮沉,被贬离京;或主战见疏,远离京师,又屡遭挫折、坎坷,“治国、平天下”之仕途理想无从实现,但诉之于词的“离骚”之情始终未变(尽管表现方法各不相同)。可惜,在宋代,辛、岳等词尚不能成为词坛主流。这也许是宋史的遗憾。

三、“谪”情

说到“谪”情,不能不说苏、辛。他们“以诗入词”,“以文入词”,突破了“词为艳科”、“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有意识地开拓词的题材与意境,使词在很大程度上承担起了诗文所可以承担的职责:不仅可以表现男欢女爱、离情别绪,还可以表现士大夫的宏伟抱负和忧国忧民的“离骚”精神,开“豪放”之一代词风。结合苏、辛生平及他们的词作,可说辛词之“离骚”“谪情”最甚。但数婉约词人,在离愁别绪中“隐有寄托”,委婉又痛心地表达“怀才不遇”之“谪”情的,还以秦观、柳永为最。

秦观才高,东坡素来爱重他。可他一生仕途坎坷,总不得意。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三十六岁才进士及第。北宋元祐年间旧党得势,因苏轼举荐而当一小官。未几,哲宗亲政,新党复起,元祐党人被清洗,秦观就再也没有平安过。宦海浮沉,在不停的贬谪流放中,一点一点磨折了生命。

秦观一生有太多的“谪”情需要排遣,但只可委婉曲折地诉诸词章。请看他在羁放之时写的《踏莎行》。上片首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说“楼台”虽崇高远大,但已被茫茫重雾所掩没;可以引渡的出路,也已经在朦朦月色中完全迷失而不可得见。那“桃源”之乐土不可能存在于人间。次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言“楼台”既“失”,“津渡”已“迷”,“桃源”更“无寻”,那现实“孤馆闭”、“杜鹃声”、“春寒”、“斜阳”、“暮”之情境,又怎堪忍受?下片首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说怀旧情多,路远书难寄,远谪别离之悲,造成了无穷的深恨。末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叹“郴江”(抒情主人公)本很多情,欲绕着“郴山”而转,可造化呵,却那样的无情,竟让它向着潇湘而流去!据《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冷斋夜话》谓东坡读此词,“绝爱其尾两句,自书于扇,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可见东坡对秦观才情的肯定和对他“谪”情的理解。

柳永词才不下东坡。南宋俞文豹在《吹剑续录》中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能令才大如海的苏轼起一时雄竞之心,柳永之才可见一斑。可惜,有才名,却获不了圣眷。宋仁宗一句“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断送了他的三十功名。从此后,他之八千里路云和月,不是天涯羁旅,就是勾栏瓦肆。但他的心是否与庙堂彻底绝缘了,只有他自知。

因此,柳永之词不妨看作为是他深层次“谪离”之情的反叛表现(一己之见)。它是个风流才子,还是个屡试不中的举子,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他词中那流传千古的佳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卜算子漫》)未必不是他深藏于心灵深处之隐痛的另一种表现。否则他怎会玩世不恭地扛着“奉旨填词”的御批招牌,浪迹江湖,寄身秦楼楚馆,整日“浅斟低唱”。其实,“沉沦”也是对“谪离”的一种反抗。

读宋词,尤其是婉约词,不能为“恋情”所惑,不能不思“离情”,不能不解“谪”情。

离情别绪 篇7

关键词:人称指示语;《老人与海》;语用移情;语用离情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04-02

一、引言

指示语(deixis)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话题,这是因为指示语与语境密切联系。任何话语的所指或语境离开了特定的交际语境便无法确定。何自然等人(2011:24)认为指示语就是行使指示功能的语言结构形式,如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时态、某些情态助动词和表示移动的动词、时间、和地点副词、某些称谓以及在特定语境中表示事物和人物的社交关系的词语和结构。目前对于指示语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各种指示语功能的研究,如人称指示语、时间指示语、地点指示语。涉及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和离情的研究很少。冉永平(2007)在《指示语的语用试点、语用移情和离情》中提出了“语用离情”的现象和概念。本文主要应用冉永平所提出的语用移情和语用离情,对于小说中人称指示语的选择进行研究分析。

二、语用移情和离情

指示语的人际意义主要体现在移情和离情两个方面,“移情”主要是拉近与说话者的距离,是一种感情的植入,而“离情”主要是为了疏远与说话人的距离,是一种情感的远离(冉永平 2007)。语用移情和离情的实现方式主要通过人称的转换、行为动词的使用、呼语的选择和时态这四种方式。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人称的转换这一方面。

(一)语用移情。

“移情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不同的认知和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人们通过直接地感知和想象,理解和感受其他人的情感状态”(转引自Nils, Hans 2012)。“在人际交往中,移情主要体现的交际双方之间的情感及心理趋向”(冉永平 2007)。冉永平(2007)认为移情的目的在于缩短与说话人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人际关系,实现预期的交际效果。

(二)语用离情。

语用离情正好与语用移情相反,语用离情是说话人故意拉大与听话者的距离,凸显对其的心理反感,制造很大的心理距离,从而疏远与其的社交关系。当类似的人称指示语出现在特定的语境中时,使用语用离情就能很好地凸显出说话者与所指称的对象的情感和心理差异,从而疏远他们之间的社交关系(冉永平 2007)。

三、《老人与海》中的语用移情和离情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具有代表性、影响力大的一部作品。舍利曾经说过《老人与海》是一部字字珠玑的不朽作品。我们可以从他的英文原著中发现,他的作品的确可以给人留下极深的影响,这就是海明威作品的魅力所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涉及到的只有十来个人物,并且在小说中都是间接被提到,主要的人物只有老人和两个孩子。正是因为人物少、篇幅短,所以在小说中才会大量地应用指示语,尤其是人称指示语,其中第三人称出现的频率最高。

在《老人与海》中,通常被我们认为用来指代人的指示语,在这部作品中却被用来指代事物、动物、概念等。

例1:He always thought of the sea as a mar which is what people call her in Spanish when they love her.Sometimes those who love her say bad things of her but they are always said though she were a woman.

這段主要描述的是老人出海捕鱼,在夜色降临时,老人突然想到了他的一位老朋友-鸟雀。与广袤无垠的大海相比,鸟雀是渺小无比的。但是在老人的眼中,大海是亲近的、美丽的和温柔的,就像一位女性一样。尽管有时候,她会给他们带来灾难,但是在他眼中,大海依旧是温柔亲近的。一般情况下,我们会用it来指代事物,像这里的sea一样,但是这里作者将sea用人称指示代词her来代替,采用语用移情的手法,拉近他与大海之间的距离,体现了老人对于大海的无比热爱之情。

例2:I wish I could feed the fish,he thought.He is my brother.

这句话主要出现在老人与鱼经过激烈地战斗之后,老人越来越了解鱼的作战手段,因此对鱼就莫名其妙的产生一种仰慕之情。在句话中,老人将鱼当作他的兄弟,并用人称指示代词he代替fish,用语用移情的手法,表明了他对于鱼的特殊情感,他把鱼当作了他的朋友、亲人,在心理层面,拉近了与鱼的情感。

例3:He remembered the time he had hooked one of a pair of marlin. The male fish always let the female fish feed first and the hooked fish,the female made a wide,panic stricken,despairing fight that soon exhausted her,and all the time the male had stayed with her,crossing the line and circling with her on the surface.

一般人会认为,句中的he/his和she/her只是作者用来区分是公鱼还是母鱼,并没有任何感情而言,但是在老人的眼中,大海中的鱼都是他的朋友,作者使用人称指示语的手段,借助语用移情的手段,拉近了老人与大海中鱼的距离,将公鱼对母鱼的谦让和依依不舍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加凸显了老人对于鱼的感情的深厚。

nlc202309011522

例4:Luck is a thing that comes in many forms and who can recognize her?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知道老人虽然天天出海,但是每次都是空手而归,一无所获。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对于运气是特别渴望的,因此他用her来指代运气,表明了他对于命运的感伤,对于运气的无比期待之情。

例5:Afterwards I will see what he can eat.“What a fish it was”,the proprietor said. “There has never been such a fish.Those were two fine fish you took yesterday too”.

在老人的眼中,鱼是他的朋友、亲人,但是在老板的眼中鱼就是鱼,并不是什么灵性的东西,因此,老板还是用it来指代它。从语用离情的角度来说,表明了老板对于鱼的一种反感,特意的拉大他与鱼-这种动物的心理距离,制造心理空间。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采用语用移情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表达老人与鱼的一种特殊的情感。采用语用离情的方式,表明了老板对于鱼的一种普通之情,拉大与它的心理距离。

四、结论

在这部小说中,虽然篇幅很短,人物少,但是作者应用大量的人称指示语去指称一些事物、物体或者概念,采用语用移情这种方式,拉近他与指称对象的距离,无论在情感方面、心理方面和认知方面,都很好地刻画出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人物的微妙情感变化,尤其是老人对于鱼的一种特殊情感。而相反,作者采用语用离情的手段,很好地拉远了与指称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凸顯心理差异,在这部小说中,尤其是老板的话语,在这方面表现地最为明显。通过对这些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和离情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这些人称指示语的选择,再结合特定的语境,可以很好地反应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为我们以后对于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小说的主题意义产生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关德英.人称指示在汉语、英语中的语用对比分析[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3 (3).

[3] 董瑞红.英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功能[J].南通大学学报, 2006(3).

[4] 海明威. 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5] 冉永平.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语用移情与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05).

[6] 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离情别绪】推荐阅读: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07-20

离情的散文06-14

新年将离情难舍祝福语09-07

上一篇:警示标识下一篇:中药材认识实习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