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共5篇)
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 篇1
在中国,除了舞蹈,古诗词与音乐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国古诗词讲究意境优美和对仗工整,体现在古诗词吟唱中, 诗词吟唱有一定的韵律,给人一种清新悦耳的感觉。从诗词吟唱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首先要掌握正确的咏诵和赏读的方法,在朗诵和吟唱的过程中渐入诗境,才能够感受到古诗词艺术中的韵味。
一、中国古诗词吟唱概念
古诗词的吟唱是一种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其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诗词和音乐之间的相互联系。古诗词吟唱是古人的一种唱读方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这门艺术来自民间方言及民间音乐的密切结合。随着普通话的朗读与朗诵的倡导和推广,吟唱之道早已成为历史了,作为一门艺术其产生发展乃至消亡自有其内在与外在的原因。古诗词吟唱的艺术价值很高,中国和外国对于这类诗词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20年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已经成为声乐表演中重要的一环,对古诗词艺术歌曲鉴赏、美学特征、艺术特征、 创作特征、演唱特点等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和深入探索,是我们声乐工作者目前要着手的工作。古诗词艺术歌曲文化意境很美,这种类型的音乐艺术不但和文学有关系,跟音乐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传承了中国古代文词的特点,意境高雅随性,体现了较高的文化修养。文学和音乐两种艺术相辅相成, 也具有各自的特点,从中寻找可以利用的地方进行系统的引用,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二、中国古诗词吟唱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区别
中国古诗词吟唱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有所不同的,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在古代著名诗词之上进行深加工,并配合音乐进行伴奏演唱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将古诗词底蕴和现代乐器进行结合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段。
而中国的古诗词吟唱,往往强调其传统吟唱方式,也带有很强的民族特点,一般其节奏比较松散。对比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古诗词吟唱往往不拘泥于硬性的节奏和唱法, 讲求随心随性,强调根据个人的喜好和看法进行吟唱。其形式上更加活泼,内容感强。
比较而言,中国古诗词吟唱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各有其特点,都以古诗词为蓝本,但是各自的节奏曲调却并不一致。如果说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阳春白雪的话,那中国古诗词吟唱就一定是下里巴人了。分不清哪个更好,但是它们都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瑰宝。
三、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方式
( 一) 中国古诗词吟唱的传承。在传承此类古诗词吟唱艺术的时候,应该采用传统古典的教授方法,让练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学习闺怨诗和送别诗之间的上平下仄,然后再从对仗工整和诗词之间的音调变化的细节进行讲学。只有采取接近传统的古诗词教授方法,才能够把握住古诗词文化中的精髓,体现出古诗词文化的古色古香和原汁原味。
山水田园诗歌在吟唱的过程中,风格比较清新和婉转, 它在诗词意境的表达中,塑造了一个悠远和闲适的文化氛围。尤其以陶渊明的诗词适合作为吟唱类型的诗词来表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常见的风格比较朴素和自然,给人一种平淡和质朴的视觉享受。中国古诗词吟唱演绎中的闺怨诗和送别诗,由于诗词的风格缠绵悱恻,诗词的句意比较含蓄,适合进行吟唱表现。尤其以南唐李后主李煜的诗词为上佳,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这种类型的诗词吟唱含蓄且隽永,练习者在吟唱的时候朗朗上口,歌词表达一气呵成,很容易引发听者的共鸣。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纳兰性德的闺怨类型诗词飘逸雅致,在吟唱的过程中有一种浪漫的气质,容易受到广大古诗词爱好者的欢迎。
( 二) 中国古诗词吟唱的创新表现形式。在具体的传承活动中,为练习者播放高水平的诗词吟唱的音频文件,在投影仪上配合诗词背景文化图片的展示,让练习者迅速进入到诗词古典厚重的意境中去,并且在逐句逐字的吟唱模仿活动中,显著提高自己对于古诗词艺术的理解。在古诗词文化的传承利用与创新价值开发活动中,应该积极地运用媒体推广的方式,提高公众对于古典诗词传唱技法的掌握;可以在广播音乐进行古典诗歌唱诵精品推送,安排社会知名的歌星参与到古典类型诗歌唱片的录制活动中去,利用他们的影响力,让古典诗词和歌词艺术更加能够被群众接受。
叙事说理类型的古诗词也是吟唱者经常选用的表现题材,在诗词艺术表现中,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能够让听众很快明白作者的表达意图,而且能够丰富听众的情感世界。除此之外,叙事说理诗词在吟唱艺术表现的过程中,曲调比较清新和明快, 叙事风格简洁自然,带给演唱者较强的内心振动。在古诗词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传统和经典吟唱歌曲的艺术价值开发,从而让更多民众喜闻乐见的诗词类歌曲被人传唱。
( 三) 古诗词吟唱与人文背景的融合演绎。边塞诗、怀古诗也是我国古诗吟唱艺术表现的重要类型。边塞怀古风格的诗词寄托了作者对于遥远家乡的思念,屈原的怀古诗在我国诗词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怀古诗沉郁顿挫,在厚重和内敛中表现了诗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思。它的风格比较慷慨和悲壮,例如曹操的诗词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在萧瑟和灰暗的感情基调中表现出了一种庄严和肃穆的思想感情。在古诗词吟唱的传承与创新中,应该从此类诗词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人文背景进行分析,深入剖析时代的发展对于古诗词文化发展的具体影响。在吟唱活动中,根据诗词中原有的感情基调来确定表现的节奏,这样才能够保证诗词吟唱活动更加贴合它的原有风格。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应该从诗词咏诵的语音、乐音的运用技巧进行分析,从而体现对于古诗词的背景文化的深入把握。
四、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创新形式
中国古诗词吟唱要得到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在现代社会与音乐相结合,创作出大众喜爱的音乐作品。特别是需要将当前的流行元素结合诗词进行相应的谱曲创作。当前,已经有了一些优秀的现代歌曲与古诗词的吟唱相结合的例子。
( 一) 以《滚滚长江东逝水》为例的创新形式。如《三国演义》电视剧中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在《临江仙》的基础上进行的词曲创作。其词曲的演唱不仅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特点,其中的诗词意境也与电视剧中的剧情紧密贴合。不仅融情入境,以歌传情,结合电视剧还给了很多人以思考的余韵,其传唱之广,也就不足为奇了。
( 二) 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优势分析。费玉清的《一剪梅》和王菲的《明月几时有》都是利用古诗词配合现代曲风进行的音乐创作。古诗词,特别是词,其长短句结合,与音乐节奏感有着天然的契合,变化形式也较为丰富。由于处理得当,上述歌曲都在语言、音乐和音韵上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传唱,是当前比较典型的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创新与传承的范例。
五、结束语
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要注意多个方面的配合,其一是对古诗词有所了解,并对其意境的鉴赏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只有对古诗词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在吟唱方面更加理解其意境并饱含感情。其二是要注意每首古诗词的各自特点和背景,并在传唱过程中积极结合当前的新趋势、新技术提高演唱的效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结合实际,创造出受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只有受到大家欢迎,被广为传唱, 才是对古诗词吟唱的真正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沈松勤.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2]杨海明.唐宋词美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 篇2
大家都知道 会理论不会写诗这是一个很大弊端,作为一个诗词爱好者,会讲、会点评,这只能说是理论的的一些东西,战争片大家可能不陌生,应该是经常看吧?理论学的再多不会动手, 那只能说是个先生。
想做将军,就得会实际,所以要理论与实际结合,即要会理论
也要会实际的战术,说这么多,就是要告诉大家,学习诗词是同样的道理,要动笔写,下面我看是说下写作的技巧,可能在讲课的时候
有些老师说过,毕竟啊!万变不离其宗,道理都是一个。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主要有以下八种方法:
(一)动静结合。在描写景物时注重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或有动有静,或以静写动,或以动写静。
1.《山居秋暝》 王维(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场大雨刚刚过去,深山中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撒落下斑驳的倩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竹林中传出洗衣姑娘的谈笑声,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顺流而下的渔船划破了荷塘的宁静。任凭春天的芳草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尚可自由自在地留连观光。
此诗选择了初秋雨后终南山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系列景物,既有动态的清泉、青莲、渔舟,又有静态的明月、青松、翠竹、山石,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把景物和人物和谐、完美地配置在一幅画面上,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和理想中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
文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很多人取名为“松月泉石图”,视觉、听觉、触觉,一应俱全,暖色、冷色、中和之色,交相辉映。山泉清澈,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这是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之美啊!又如唐代诗人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河滩,船尾大鱼跳出水面发出拔刺的响声的情景,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二)点面结合。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有点有面,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2.《江雪》 柳宗元(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人的踪影。只见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老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独自垂钓。
这首诗像电影的摄像头一样先从万里高空采摘“千山鸟飞绝”的雪景,从千山万壑遍查“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再从万里高空将镜头推向山上的小径,又从一个小径“摇”、“晃”飞掠过所有的小径,再将镜头锁定在寒江的波流,悄悄地聚焦在寒江之上的一叶孤舟,再缓缓推向孤舟中垂钓的蓑笠渔翁,然后镜头从俯视的角度调整为平视,再慢慢推进特写钓者的身形和神态,直到特写出钓者平和从容的身态,直到刻画出钓者恬淡怡然的心态,直到展现出诗人广阔畅达而丰富细腻的襟怀。
文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两句没有一个“雪”字,但写出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境界,具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韵味。“千山”、“万径”又把满天的雪景写得非常开阔,给人以无涯的想象,“鸟飞绝”、“人踪灭”是大雪后的效果,启发人们去想象雪之大。“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月”属于点的描绘,因为河水在严冬不结冰,才有了披蓑戴笠的渔翁垂钓寒江,因为孤独的鱼翁与大雪背景形成对照,雪的背景被反衬得更加辽阔深远。因为满天雪景的映衬,渔翁也越发显得生动而有内涵。全诗点面结合,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突出了人物坚韧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三)诗画结合。写景状物时,运用工笔手法,描写出一幅幅美术画面,表现出一种诗的意境。
3.《春游湖》 徐俯(北宋)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天空中,成双成对的燕子悠然自乐地飞翔,不知它们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地面上两岸的桃花像蘸着水面一样朵朵盛开。这几天下了一场春雨,湖水猛涨,将桥淹没,游人不能过去。怎么办呢?这时摆渡的小船正从远方的柳树下向游人缓缓撑来。
此诗通过描写春天游湖所见的双飞燕子,夹岸桃花,春雨断桥、柳荫小船等四种具体可视的美景,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生动优美的春游画面,图画中有动有静,有人有物,景与物完美地融合为一体,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喜悦之情,体现了中国古代写景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这首诗全诗无一“游”字,是如何表现游的呢?诗人在漫长的湖堤上游春,走到“春雨断桥”的地方,小桥被淹,就过不去了,对称心快意的春游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挫折。可是凑巧得很,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了一条小船,这一次春游就更富有情趣了。断桥这个地方,集中了矛盾,是春游途中的关键,从前进中受到阻碍,又在阻碍中得到前进,这个“游”字就在这样的行动中被表现出来了。
又如唐代诗人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极富诗情画意。
(四)虚实结合。现实中的景物事与想象中的景物事相互映衬,相互渗透和转化,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思想或情感的艺术手法。
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南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里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在阳光映照下荷花显得分外艳丽和鲜红。
诗中前两句虚写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看似突兀,实则造句大气;后两句实写西湖六月的风光,用充满强烈色彩的句子,描绘了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无穷的碧绿之中,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艳丽,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非常优美。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又如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中实写眼前桃花依旧,虚写去年人面桃花,表达了对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之情。
(五)抑扬结合。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表扬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从而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5.《闺怨》 王昌龄(唐)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阁里的少妇不知道忧愁,趁着春天的大好时光,浓妆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欣赏风景。忽然看见田野路旁杨柳青青春意正浓,真后悔让夫君为了封侯长年在外征战不休。
这首诗本意写少妇的忧愁,前三句却着墨于“不知愁”,第一句点出不知愁,第二三句写不知愁的具体体现,最后方说“悔”,先抑后扬,欲擒故纵,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又如唐代诗人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歌前三句以“求”、“访”、“虚前席”等极力渲染称颂孝文帝求贤若渴的美德,最后一句点明“求贤”的真正目的是“问鬼神”,而非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先扬后抑,欲抑先扬,辛辣地讽刺了不顾民生的昏聩统治者,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六)起兴结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一种描写方法。
6.《艳歌行》
乐府民歌(汉)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绽。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大堂前的燕子冬天缓缓飞去,夏天又疾疾地飞来,它们都有一定的时间。而我们兄弟两三人却久出不归,长期流落他乡。天长日久,衣衫破烂,旧衣要补无人补,新衣当缝无人缝。有幸遇上这家的女主人,她很是贤惠,原意为这些流浪汉缝补旧衣。没有想到女主人的丈夫回家来了。他不与妻子欢叙,也不与客人打招呼,而是侧身倚门,瞟眼斜视。在这矛盾聚焦的节骨眼,还是流浪汉先说话了:请您不要斜眼看,我们和你家女主人之间的关系,早晚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不必多心。尽管水清石见,一切清白,流浪汉远行在外,还是不如回家的好啊!
此诗围绕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写流浪汉的凄苦,情节紧张,矛盾集中,以小见大,这对表现主题有十分显著的艺术效果,同时也显示了乐府作者观察生活、把握生活、再现生活的卓越才能。诗拟流浪汉口气,声口肖似,语句活泼,以谐驭庄,既表现了严肃的主题,又颇富谐趣之美。全篇以“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开头,比兴而起,巧妙地引发诗兴,过渡到诗的本体,结尾又用比收,轻松自然,浑然天成。
文中“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丈夫从外地回来,看到了妻子为流浪汉缝补衣服的情景,不免心有所疑,但又不明底里,不好发作,所以他不与妻子欢叙,也不与客人打招呼,而是侧身倚门,瞟眼斜视。作者通过对这一瞬间表现特写镜头的描写,把三对矛盾、三个方面人物的内心世界,即:夫妻之间,夫与流浪汉之间,流浪汉与女主人之间,此时各生想法,各具心态,各有难言之隐描绘得栩栩如生。
又如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一文,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开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在构思上也有统摄全文,引起故事的作用。
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 篇3
①了解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对应关系。
②了解对同一“情景”描写的不同手法与特点。
③对同一题材的作品试作研究性的分析。
[重点与难点]
①唐诗中音乐描写的“各有侧重”分析。
②相关的音乐描写的“不同手法”分析。
[思想方法与人文因素教育]
①时代造就了诗人,诗作反映了时代。
②个性化的风格,创作出风格化的诗作。
[教法与学法]
①比较阅读,专题讨论。
②对象、手法、目的三者间的协调统一。
[课前预习]
查找有关描写某一情境的诗句。
[教学步骤]
师(导入):中国传统诗词的创作,非常讲求“景与情”的对应关系,无论是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或词人都很注重对有关“景”的信息的撷取。讲究对有关“景”的信息的转达,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概莫能外。今天,我们就以“唐诗中的音乐描写”为话题,从分析《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手法和特点入手,通过比较阅读来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对同一景况或情境,因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表述的基本特点。
师:这里的“景与情”的对应具体指什么?
生:用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要合乎情理。
师(提示):大家应该记得《琵琶行》中有关音乐描写的句子吧!下面分小组来背诵一下。
生:背诵诗句。
(边打出幻灯片,边请上网查阅过有关资料的同学说明这些有关音乐描写的句子的共同特点)
让我们在诵读中聆听——《琵琶行》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边归纳边打出幻灯片)
师:如此的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生:分别回答。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
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
间关莺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
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师(阶段小结):白居易的描写“常物设喻,朴实自然,可见可闻”。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李贺《李凭箜篌引》是如何描写音乐的。请大家打开课本67页,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生:集体朗读。
师(提示):根据课文前面的提示,找出描写音乐的句子。
师: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对音乐的描写,明显与《琵琶行》有区别,大家一起来分析分析。
生:《琵琶行》侧重于对音乐本身的描写,《李凭箜篌引》侧重于对音乐效果的描写。
师:总体的风格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里?
生:浪漫主义。
(归纳并逐条打出幻灯片)
鬼泣神惊 妙不可言
——《李凭箜篌引》的音乐效果
乐声使神女感动得悲啼不止
乐声使天帝感动得变暖天气
乐声使天惊石破落下萧萧秋雨
乐声使神妪感动得也来求教李凭
乐声使鱼龙感动得随波起舞
乐声使吴刚忘情而夜不能眠
师生共同归纳: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瑰丽的比喻。
白居易——侧重于音乐的形象描写
李贺——侧重于音乐的效果描写
师:下面请10位同学把他们查找到的有关音乐描写的诗句朗读并分析一下。
生:分别朗读并分析。
师归纳:音乐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大致如此。
(打出幻灯片)
对好音乐的描写与赞叹: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师: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欣赏一下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一首同样是描写音乐的诗歌——《听颖师弹琴》。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生: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师:与《琵琶行》及《李凭箜篌引》比较,《听颖师弹琴》中音乐描写的角度及手法又有哪些特点或不同?
生:既有有关音乐本身的描写,也有相关音乐效果的描写。
师:很准确!我们再请几位同学就具体的诗句来赏析一下。
(在学生赏析的过程中适时打出幻灯片)
生:正面比喻写琴声:
纤柔甜润如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喁喁私语。
高亢昂扬如英勇的战士奔赴杀敌的战场。
轻盈飘逸如蓝天上的白云微风中的柳絮。
热闹喧嚣得像一群鸟儿栖集在一棵树上。
群音中一声独起像一只凤凰在引颈领唱。
愈转愈高的孤凤长鸣就像攀岩已到绝顶。
瞬间的急速下降如同悬崖撒手直落深谷。
生:侧面渲染写感受:
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得音乐的耳朵。
一窍不通竟也被音乐激动得坐立不安。
最后被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
再也不能承受琴声对感情的牵扯,赶紧伸手止住颖师不要再弹下去了。
好本事啊!你弹琴给我听,简直就是:一会儿放块冰在我的心里,一会儿又放块炭在我的心上。
师:现在我们可以把三位诗人诗作中的音乐描写作一番归纳小结了吧!
(打出幻灯片)
白(居易)诗移人——笔下的琵琶曲使人心动神移
李(贺)诗泣鬼——笔下的箜篌音乐使鬼神动情落泪
韩(愈)诗惊天——笔下的琴声使天地为之惊叹
师:可见——诗国乐声别具一格,诗作状乐各具特色。
[布置作业]
课后查找、阅读与整理:
“愁”(包括忧、悲、恨、恼等等)是一种感情活动,如何才能形象而又生动地把它表现出来呢?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比喻。
请从你所阅读过的诗词和正在阅读的课文中,回忆和查找出借助比喻来描写“愁”的诗句。要求如下:
1、写出具体的诗词原句,能标明作者和出处最好。
2、在原句下注明喻体并说明此句突出表现了“愁”的何种情态。
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 篇4
一、以画传情, 创设诗词意境
很多古诗都具有“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特点。这是因为诗人的情感都融入到景物或事物的描写中了。在音乐课堂中引导学生了解这种情感, 就必须要从这渗透了“情”的景物中入手。在中、低年级段的古诗音乐课堂中尤其有效, 学生会被眼前如诗如画的画面所吸引。与诗意相近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直观的感受, 对画中的意境有一种具体的感知, 从而能够自然地引领到诗人所表达的情境中来, 为乐曲的学唱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 在执教《游子吟》一课时, 我首先让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观看几幅根据诗意精心挑选的图画, 从母亲在蜡烛下一针一线为儿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场景, 再到儿子在月光下坐在母亲的身边聆听母亲教诲的画面, 最后是年迈的母亲拄着拐杖望着远去的儿子背影久久不愿离去的动人一幕, 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的字字情感, 帮助其感受乐曲的意境。
二、以词传情, 感受诗中内涵
在教学古诗歌曲时, 抓住诗中的“诗眼”, 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些作品中的点睛之笔、传神之处若能让小学生理解透彻, 那就是学好乐曲的关键所在。笔者首先在让学生通过画面的意境渲染之后, 回归到文字中去想象其声其境其美, 然后助其抓住关键词、字展开联想, 最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去表达。
例如, 在学唱《春晓》吟诵版的时候, 让学生在每个乐句中找出所能“听”到的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很快学生从诗中的几个动词“眠”、“啼”、“来”、“落”中想象出了“呵欠声”、“鸟叫声”、“风声”、“雨声”、“花瓣落下的声音”, 并且在乐句的长音处一起进行声势表演。学生对这种表现形式十分喜爱, 而且能够在乐曲的强弱处理上做到变化, 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以韵传情, 吟诵经典韵味
在古诗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 然后在此基础上画出正确的停顿标记。一般来说, 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按照这样的节奏进行声势训练, 学生都会非常感兴趣, 课堂气氛就会比较活跃, 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会被激发起来。而节奏的把握和速度的变化, 也会为古诗词歌曲学唱增添更多的光彩。
以《悯农》这首乐曲的学唱为例, 音乐课本中就有二声部节奏的训练。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用拍手跺脚的身势律动来练习不同节奏的伴奏, 他们会感到非常快乐和兴奋!
同样的, 除了节奏的变化, 还可以进行速度变化以及力度变化。如在让学生对比欣赏两种不同版本的《春晓》歌曲时, 让学生在对比吟诵两种不同节奏之后总结其区别, 交流体会———
童声齐唱版 (陈炳铮吟诵) :速度缓慢
童声合唱版 (谷建芬曲) :速度稍快
然后在这个对比总结的基础上, 进行二声部节奏的创作, 让学生寻找出诗中的大自然的声音, 在歌曲中用声音去描绘出来。如下———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次小小的改变都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一个高潮, 他们会在一轮轮的变化中乐此不疲地反复练习、表现, 从而更好地掌握诗歌, 感受到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四、以演传情, 传唱古诗精髓
在古诗新唱的学唱过程中, 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表达也是十分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征的。让学生沉浸在古代人文意境的同时赋予它新的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活动。正所谓“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我们力求让古诗自身的美感和音乐的美感融为一体, 让学生在古诗新唱中获得美的体验、美的感受。通过表演来展示学习成果是再现古诗意境的好办法。这种“表演”可以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生动的直观形象, 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因而在教学易表演的古诗时, 在学生能够较为完整地唱好歌曲之后, 适当地激发学生上台表演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
古诗新唱在当前弘扬中华五千多年的大批优美诗、词、曲十分重要, 如何让“古诗音乐化”?如何在音乐课堂中教好学生演译好古诗词?如何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去感悟古诗的意境?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去探索、去解决。每每徜徉在中华经典古诗词中, 我们都会有各自种种的感受, 而它与音乐的内涵与外延的结合, 又显得相得益彰。也正是这种诗情画意的结合, 使学生不断获得感知、创造音乐美与鉴赏音乐美的能力, 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与抒发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让古诗词走进音乐课堂,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被古诗的魅力所打动, 更能让中华古诗这非物质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
摘要:古诗新唱给音乐教学引入了新的教学内容。文章结合教学课程进行归纳, 总结了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如何进行古诗新唱的教学;引入“画”、“词”、“韵”、“演”四个方面, 对新唱古诗进行教学, 并引用教学案例进行说明。教学实践结果显示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古诗的意境, 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古诗词中的描写技巧与表现手法 篇5
描写技巧
1、衬托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或者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反衬,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衬托,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如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以声衬静,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寂静。
2、对比
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如元代王冕《白梅》的前两句:“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用“混芳尘”的桃李反衬“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衬托出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例: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问】《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技巧,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无尽的情味。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问】陆游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诗人以“林莺巢燕”的无声,反衬杜鹃的有声,好处是以寂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这首诗在写作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语中带情。(桑无叶,土生烟)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雨心忧如焚之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陶者(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3、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前两句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打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这里为声衬静,用了衬托,也用了对比。
4、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如杜甫的七律名作《蜀相》,由诸葛亮的祠堂写到这位蜀汉贤相的一生事业。其颈联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之所以显得格外厚重,就是因为它所包容的内容异常丰富:前一句,抵得一篇《隆中对》,后一句,抵得两篇《出师表》;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他与先主刘玄德的君臣遇合,从七擒孟获到六出祁山,他治蜀的政绩和北伐的功业;“天下计”言其宏图,“老臣心”表其忠贞;……。老杜以外,哪个诗人曾有过这样的笔力?类似这种手法,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5、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如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再如元稹的小诗《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诗云《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养一斋诗话》称它:“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究竟妙在何处?在于“小处寄慨,倍觉喝叹有情”(纪昀)。
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谈资以消磨时光。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所以,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
下列小诗,都是以细节描写为中心组织全篇,显得摇曳多姿,昭畅述情,各显其妙: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通过“燕子”的细节,抒发了古今盛衰的感慨;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致使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推崇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6、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
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7、观察角度的变化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 仰视。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 低头。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8、白描手法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用白描手法,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表现手法 1.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2、联想和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藉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又如李贺的《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在诗人的眼中茫茫中国大地上的九州岛成了微不足道的尘烟九点,浩淼无边的东海成了杯中之物,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抒写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
3、抑扬关系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例:《红楼梦》中《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
《过泰论》对陈涉的描写也是贬陈涉行军用兵不及向时几国,实则褒其用兵出奇制服。
【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推荐阅读: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文中所有的古诗10-21
中华古诗文描写大全08-27
描写清明古诗07-19
秋分古诗赏析 描写秋分的古诗有哪些?08-12
描写夏至节气古诗05-23
描写桥诗句古诗07-05
描写春节的古诗09-30
描写乡村的古诗10-04
描写四季的古诗11-15
描写梅花的古诗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