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情书(精选13篇)
古诗中的情书 篇1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
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李煜《临江仙》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夐《诉衷情》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钱惟演《玉楼春》
昔年多病厌芳樽,今日芳樽惟恐浅钱惟演《玉楼春》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范仲淹《御街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御街行》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张先《天仙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明月不知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古诗中的情书 篇2
一、革命与爱情的双线叙事模式
爱情片的叙事模式通常以克服误会、曲折和坎坷等阻力为叙事线索, 最终达到大团圆结局或离散结局。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早期的“革命小说”中就盛行过“革命+恋爱”的叙事模式。在革命的浪潮中, 英雄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拯救将倾的世界, 与情与义之间进行抉择。爱情与革命、正义与事业与太多的社会政治语义合拍, 不仅满足文艺创作主旋律的思维, 也是读者、观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模式。
马克思说:“革命, 难免有分娩时的阵痛”, 爱情, 又何尝不是如此?影片《百年情书》在叙事方式上通过双线交织, 通过叙事线对情与义的抉择进行了阐释和渲染。故事分为两条主线交错进行, 第一条线索描绘了广州起义前夜, 林觉民、林尹民、林文、冯超骧、方声洞、刘元栋等有识青年彻夜未眠, 写下诀别书信以示生者。雨打轩窗, 点点入心入肺, 林觉书和泪写下千古情书《与妻书》, 尔后在黄兴的带领下攻入总督衙门, 焚督署, 擒总督, 该线的高潮在激烈巷战中, 昔日的革命战友一一捐躯, 起义以失败告终, 林觉民也在被捕后慷慨就义。另一条线索则显得细腻感人, 展现了一个童子试便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的柔弱书生的成长历程, 父子情、爱情、友情不断交织。尤其是新婚后与妻子陈意映的爱情描绘, “回忆后街之屋, 入门穿廊, 过前后厅, 又三四折, 有小厅, 厅旁一室, 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 适冬之望日前后, 窗外疏梅筛月影, 依稀掩映;吾与 (汝) 并肩携手, 低低切切, 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将原文中的爱情细节展示得真切感人。该线与枪林弹雨、血溅总督府的悲壮场面两相映照, 不仅成全了一个立体丰满、充满人性的林觉民, 也为这一份倾城的爱情注入了充满悲剧感的壮烈和决绝。
爱情与革命的双线交织出缠绵悱恻的爱情绝唱, 革命与爱情的捆绑不仅仅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也有其内在合理性。革命对爱情进行了升华, 让原本风花雪月的爱情叙事融入了舍身取义的悲壮感;而爱情也柔软了革命, 绕指柔诗化了英雄冢, 把刚烈威猛的气势, 代之以柔情似水般的婉婉道来。
二、古典情致与浪漫情怀相衬的视听语言
观照爱情类型片, 在意象的设置以及视听语言的表现上有着鲜明的特征, 精致唯美的画面, 富有诗意的语言, 尤其是画面的设计使得“唯美画面”在爱情片中成为了“有意味的形式”, 它既有“纯粹的形式”, 也有“丰富的情感”。
在画面场景的处理上, 我们可以看到一贯爱情片中延续的唯美浪漫的风格, 无论是小轩窗正梳妆的神情凝视, 还是赌书泼茶, 书房逗趣的生活情趣, 亦或是离别在即的你侬我依。柔和清丽的色调, 并且应用了许多与浪漫相伴生的场面。如其中一场海边放纸鸢的戏, 用大海的宽博, 来包容爱情的誓言, 也是爱情片常用的手法。
在男女主人公的塑造上, 王柏杰出演的进步学子林觉民敏锐而深情, 对新生活和革命事业满怀热忱;蒋梦婕出演的陈意映婉约富有才情, 骨子里保有新女性的开化和对爱情的忠贞;李雪健饰演的林父精通国学, 对儿严厉又慈爱。三口之家, 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和平衡具有张力。值得称道的是两位青年演员表现得可圈可典, 用青春的写意把“古典”装饰得十分灵动, 无论是“少年不望万户侯”的气场, 还是婉转如水入画的宽厚都传达得十分到位, 虽难免会有青涩之感, 但与青年人的纯粹干净的气质十分契合。
从人物语言上看, 《与妻书》中采用了不少半文言的台词, 如林与陈新婚时, 意映以枣为意与觉民的对话, 不仅衬得女主人公才情风采, 也让两人的新婚生活情致十足;如林觉民和战友们在一起时大声诵读《革命者》中的片段:“革命者, 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 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 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 顺乎天, 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 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一句句掷地有声, 将青春热血的革命情怀淋淋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可见, 古典台词的应用, 不但没有生疏之感, 反而和影片的风格一拍即合, 或小桥流水般的委婉细腻, 或金鼓齐鸣般的壮怀激烈, 滴血带泪中, 让人潸然泪下。
三、深情与励志的时代投射
爱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和传奇, 是现代人孤独心灵的最后救赎。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一遍遍被光影书写, 重复着人们对纯粹情感的渴求。在传统的爱情片上, 我们可以看到, 影片追求的基本主题一般都是爱情至上, 即用爱情来超越一切社会矛盾和现存的价值观。故事往往被放置在遥远的过去时空, 对纯美爱情的讲述不仅是对传奇的向往, 更是对逝去的纯真年代的追忆缅怀。而当残酷现实中折断了爱情的羽翼, 爱情的面目日益变得百孔千疮时, 银幕上的传奇带着观众重温理想, 回味感动。
从《百年情书》为例我们可以看到, 与传统“好莱坞”爱情片相比, 爱不仅是狭义的“爱情至上”, 而更多地带有深思熟虑后的人生抉择。主演之一李雪健老师所说, 这是一部纪念所有革命者的第一枪。这一枪放得响亮且深情。新锐影人金舸执导的《百年情书》, 没有千骑卷平岗的大场面, 也没有光彩夺目的大明星, 只凭一腔赤诚对百年前的革命者致以最纯粹的敬意和怀念, 这份真情实感, 在时下娱乐至上的创作环境中, 已弥足珍贵。
而目前国内主旋律影片的设计上也更多得加入了柔情似水的爱情载体, 让相濡以沫的两心之情加之以同舟共济的时代信仰。与《百年情书》一样, 文艺气质十足。电影于波云诡秘的革命风潮中再添才子佳人的浪漫风情, 营造出一种细腻唯美的艺术质感来。如信所言, 林觉民在遗书中将对妻子一人的爱转化为对天下人的爱—“吾充吾爱汝之心,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所以敢先汝而死, 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 于啼泣之余, 亦以天下人为念,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在和平安定的今日给了今日之青年以感召。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 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 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尽管影片交织着血与火的考验以及热血革命意志的表达, 但影片最终留给人唏嘘的东西, 仍然是遗落在《与妻书》字里行间里的那份深情厚意。霍建起曾说过:在生命的过程中, 必然要面对种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的人类“迷思”, 只要我们把人类最古老的爱情化成一份最真诚的“大爱”, 它就会释放出无穷的力量并转化成无边的智慧, 爱情会因此而更加美丽, 人生也会因此而更加美好。
摘要:电影《百年情书》作为献礼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影片, 将镜头瞄向了参与历史事件的个体——林觉民, 把一段波澜壮阔的倾城之恋置身于家国冲突的大背景, 用影像重新诠释了爱情绝唱《与妻书》。相较其他爱情类型电影, 本片既保持了爱情片的类型符号, 也通过对宏观背景的把握在视听语言、时代投射等方面为爱情片的类型增添了一抹血色浪漫。
英子的情书:风中的思念 篇3
风,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写信了,今夜我要完完全全地属于你,因为明天我就要离开这座洒满了伤心的城市,到一个远离你的陌生地方,从此天各一方,或许今生再没有相见的机会了。
决定给你写这封信是我几夜未眠才做出的最后挣扎。我一直以为自己很坚强,离开你我仍会像从前那个开朗的女孩一样,扬扬头洒脱地走好前方的路。可是到今天我才惊觉,我彻底地错了,因为你已经残忍地占有了我的整个灵魂,想要忘记你我必须做一只浴火重生的火鸟。
窗外的夜漆黑冰冷,一如我现在的心情,落寞,消沉。当我压抑着心中汹涌的激情,平静地摊开纸笔时,不争气的泪水就开始泛滥,泪光晶莹中你的身影又清晰地浮现出来,仍是那么挺拔英俊,目光里蕴含着让我心醉的温柔,微笑地看着我,和无数次出现在梦中的一样。
风,想要对你说的话太多了,执笔之手已不堪重负,此时世上最华美的语言也苍白无力,疲惫地捕捉着我几近麻木的神经。我努力搜索着往昔的快乐,叹息属于我们的时间太短暂了,就像流星滑过夜幕绽出的一道璀璨光芒,虽然只是一瞬间的炫目却燃起了生命的激情。你的目光就是流星的焰火,只一眼,我便心甘情愿地燃烧起来,纵然化为灰烬也笑迎风中。
风,你知道我有多么爱你吗?第一次见到你,我就知道茫茫人海中你就是我要找寻的最爱,我天真地认为你也和我一样,在偷偷地感受着彼此的羞涩和欣喜。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心里却不安起来。你一直在回避着我的目光,一直不肯说出喜欢我,这令我惶恐和忐忑,难道爱一个人的感受竟会是错误的幻觉吗?我不相信自己是被一厢情愿的相思扰乱了思绪。终于有一天你告诉我说,你不能爱我,因为你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好女孩了,她比我先走到你的心里了。你的目光充满了愧疚和怜惜,而我的世界却在刹那间天崩地裂。
风,你现在睡得正香,可知有一个女人在为你独自守候着今夜的寂寞。此时,时针已指向了12点,属于我们的今夜已经过去,从此我的生命中不会再有你的痕迹。风,再见。
阿弥乱弹琴:
寂寞染黑了你的头发
他不是你的梳子
热恋中的爱恋情书 篇4
无论明天的风景美丽与否?我都会好好珍惜相处的点点滴滴。我把心托付在你手心,把我的快乐付托在你的快乐之上,我的心情跟着你而飞扬。我知道你温馨的微笑已能带动我久未扯动的笑,我知道你的温柔击起了我心底久未泛起的情澜。
你我在网上欢笑的分分秒秒,让我在独自相处的日子里,反复回味,那些幸福,无法从心扉离散。我原想带着孤寂的心浪迹天涯,而在未起程时,却邂逅了你我的网恋爱情故事,而我现在能做的,或许只有是加倍的珍惜你我的情感。
我珍惜你给我的情爱,我珍惜你给我的守候,我珍惜你我今后的点点滴滴所有一切。我在我的牵挂里天天想念你,我在我的梦境里时时爱恋你,我接受一切,包括短暂的空白幸福。
我的心离开我,轻捧于手心完整地交付你,快乐与否幸福与否,终有一天你会给我最满意的答案。如果真的可以忘记一切,那么让我看着你幸福的微笑。
未来的人生路程,我是真的想带着你一起行走,和你并肩的齐看,幸福的镜头里,我希望永远会有你的身影。
从网络的相识相知,到一帘幽梦,我相思满枕。 如何才能为你送上我宽厚的肩膀,让你在这个爱情花开的季节,寻找到最坚强的依靠,是我最大的心愿呵!
我的爱情,有你的婉约妩媚,有你的声音滋润,有你的气息抚摸,永远是春天。
江南春竹幽心暖,月朦星亮花香甜。泪湿红尘盼聚首,回眸深处永相伴。我用我的热情等候你,我用我的真心等候你,我用我的生命等候你。
XXX
古诗中的情书 篇5
给你的情人写一封情书,让爱情升华成最美的烟火!作者:思茗(siming2etang.com)
我的初恋在外人的眼里是很荒唐可笑的可是我还是把它写了出来 !
记得上学的时候,一天上完课间操我发现我的书桌的里面竟然有一封信,我看了看没有署名,想一定是给我的吧?看着看着我的脸红了,信里写的语言真的很生动,在我的生命里终于有人给我写情书了,哦,这时我的死党突然把我的信抢了过去,说:小子做什么春梦呢,呦,艳福不浅嘛竟然有人给你写情书,会不会是给错了,正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我突然打了个冷战,想:信没有说明给谁的会不会是真的给错了。但我的嘴还是很硬,你小子是不是眼气了,恩?他说好了:我不打击你了,免得伤了兄弟感情,看了一下署名是邻班那个很漂亮的女孩,她平时很孤傲的,想一下自己的条件,唉还是算了吧。不去想她了。象她这种女孩是我这种B等男生可望而不可及的。可是那天我还是失眠了,在床上碾转反侧的我在想也许她真的喜欢我的,只是也许吧…………第二天我的书桌里又有一封信,当时我的`心情的紧张程度不压于黑色七月中的高考,但我还是把它打开了,信中说:你好,其实昨天是一个误会,我们并不认识,所以我也不可能喜欢你,到了后来我才知道那封信是给我的后桌的,他是我们班的团支书,很帅气,学习也很好。、唉,女孩子都喜欢那种品学兼优的学生。
我呢则只有自己看着女孩子的背影发呆了,我的初恋就这么的结束了,直到许多年以后的今天我还把她深深的埋藏在心里,到了今天我忍不住创作的冲动把她写了下来!!
古诗中的情书 篇6
一、古诗是琴,是画,有声有色
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记忆力强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先用古诗的韵律美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文字韵律上得到满足,接下来再领会诗句的意思。比如,学《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可把诗句内容讲成故事,然后配上音乐让学生体会,在音乐中出示画面:作者乘船回头遥望岸上,汪伦在岸上唱歌作别,水浮船起,一道道水波传递着汪伦对作者的嘱托和不舍。作者回眸之间流露出的感动尽情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时让学生想象一下两人之间会说什么,假如你是汪伦你会说什么,假如你是作者你又会说什么,说出你的感慨。 这样,整首诗的场景就有声有色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故事丰富了, 人物的感情鲜活了,诗句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明了,整个课堂就像情景演出,让学生身临其境。
二、自主创设情境,情景交融
古诗要表达思想感情都要借事或景,叙事就会有情节,写景就会有画面。叙事诗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述故事给大家听,自己发表见解评价故事中的人或事。比如《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讲述渔者怎样的艰辛,想象一下食鱼者的享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学生自己就是作者,可以穿越时空和古人对话,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言而喻了。
动静结合,声情并茂古诗含蓄、深奥,有些情境不容易被小学生理解,但抽象的意境让学生感觉确实很美,却又抓不住,摸不着, 猜不透。比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感觉很美,可美在哪里呢?诗中的山没有特点,山中的小屋也没有描述,只有枫林似乎还是一处不错的景色,但它不能代表整首诗的意境啊!细细品味后引导学生:山中伸向远处歪歪斜斜的小路通往大山深处冒着炊烟的人家,袅袅炊烟和白云相连。可以想象,小屋主人归来沿青石板路回到小屋生火做饭的情景。而“我”当然要停车欣赏火红的枫林了。前两句虽然只是静态的景物描写,却给人足够的遐想空间。在这幅静态的山水画中,我们可以任意的去勾勒动态场面。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动静结合,让学生去遐想,去感触,让诗的意境“活”起来,让诗的画面“动”起来。
三、注重诗句感情色彩的出处
诗人的每首诗都不是单纯的叙事写景,它主要是通过叙事写景来抒发个人感情。在教学中,讲解体会诗的感情色彩和诗人所在的历史时代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故事有它特定的历史环境,课堂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再从诗句中斟词酌句,品味诗意, 最后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学王安石的诗,诗人生活在那样一个腐朽堕落的封建王朝,诗人对现实生活极度不满,所以他的诗大多忧国忧民,具有政治色彩。而李白生活在政治经济相对稳定的盛世时期,所以他的诗多以赞美和思乡为主。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诗句,重点是要理解诗句的思想感情,了解诗句的时代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诗句情境当中,这样学到的古诗才有血有肉,才能体会诗句所赋予的生命力。
四、情景交融,激发兴趣
小学生起初对故事的兴趣只停留在形式上,朗朗上口,和仄押韵,但小孩记得快忘得也快,原因就是不理解,背诵起来出口成章, 但不知所云,更别说所以云。在教学中,我们应借助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比如学《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青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出示画面,按画面去讲解体会, 让学生想象小孩垂钓时怕鱼儿不上钩时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在课堂上学生有交流,有表演,有欣赏,有想象,整个课堂在兴趣中开始, 在兴趣中进行,在兴趣中收获理解。
五、有感而发,理解诗句内涵
古诗是借描写抒发感情,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字面上,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古诗句的意思作为重点,从而来解决抒发感情这一难点。让学生知道古诗词中没有单纯的描写,都要借描写表达一种思想感情, 无论借物咏志还是借景抒情。故事内容是载体,思想感情才是内涵。
古诗能激发小学生对语言艺术的兴趣。教学中以此为契机,教师用情景交融的教学手段,带学生走进古诗所展现给我们的意境, 产生感情,与古人交流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让学生由对古诗形式的赞赏升华到对古诗内涵的欣赏,这才是教学目的。
摘要:为了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展现古诗的深刻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诗配画,乐配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从无声到有声,从无形到有形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诗的意境出发,让学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去感受,去思考。然后有所感,有所悟,欣赏之中出见解,思考当中有交流。在品味古诗内容的同时,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思想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增强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学习古诗的真正目的。
古诗中的雨 篇7
从过程来看,很多是描写雨情的,例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有描写雨前的,如“山雨欲来风满楼”“云青青兮欲雨”。还有描写雨后的,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从季节来看,不少诗作也抓住了不同季节雨情的特点,比如春雨是“清明时节雨纷纷”“沾衣欲湿杏花雨”;夏雨是“白雨跳珠乱入船”;秋雨是“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冬天雨少,且往往伴随着雪,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有趣的是,诗人多喜欢描写夜雨。由于是夜晚,已经看不见雨景了,诗人往往从听觉感受方面入手,从而很好地表现了当时的心情,如“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
诗人还喜欢用雨来烘托自己的心情。有的潇洒,如“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有的缠绵,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有的愉悦,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有的愁苦,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就看诗人是用怎样的心情来感受雨的了。
探寻古诗中的美 篇8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宝库中的珍宝,是历代诗人留给我们的一份文化大餐,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古诗无论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蕴含着美。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挖掘美的因素,让美育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吸取古诗的营养,探索古诗的真谛。
一、感受古诗语言美
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古诗教学中,教师应扣住感情色彩浓、形象鲜明、含义深刻的字眼反复推敲,把诗歌中的语言变成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情感、培养提高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又如: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着重要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比喻,抓住“碧玉”、“绿丝绦”两个词,体会语言的美: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好像是垂着的碧绿的丝带,迎风轻动,让人体会到春天的生机盎然。诗的后两句要引导学生抓住“细叶、裁、似剪刀”等词语的理解,产生美感。一个“细”描绘出了早春二月柳枝刚刚吐新展叶的特点:那么细嫩,那么细巧,那么细密,像细细的眉毛,像弯弯的新月。“裁”字美,诗人把那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比拟出来了,把二月的春风写活了,仿佛就像神奇的裁剪师似的。再读诗句,顿觉那缀满细细密密嫩叶的柳条在春风中轻轻摇曳。
二、感受古诗意境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例如: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绝句,写诗人在江南旅途中,路过苏州枫桥停船过夜的情景。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诗的前两句,写寒夜江上舟中旅客含愁难眠的景象。朗读时,要用较为深沉的语调开始,表达出明月初落,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江枫叶落,渔火点点的凄清、冷寂的氛围。第一句的“落”、“啼”、“满”字应重读加以强调,以渲染清冷、寂静的气氛。第二句的“愁”字是全诗的关键字,更要读得重一些,以突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愁思。后两句写夜半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更添愁思。朗读这两句,可从原来的沉静中略显振奋。“姑苏”、“寒山寺”音调可读得重一些,点明地点。最后一句的“钟声”、“到”字,要读得清晰、扎实,不仅使人似乎耳闻到悠扬的寒山寺钟声,而且也使人似乎眼见一叶客舟正在枫桥边停泊的情景,勾画出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图,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诗所表达的意境之中。
三、感受古诗哲理美
古诗中有不少精当凝练,充满哲理的佳句,饱含着作者深刻的生活感受,思想容量很大,因而千古传诵,益人心智,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益。如《题西林壁》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还有王之涣的《登鹳鹊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诗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教师应充分挖掘诗中包含的哲理,力求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四、体味古诗感情美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南宋诗人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了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心情,从而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再如杜甫在安史之乱平定,天下太平的时候,回到了自己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绝句》这首诗。在这首诗中,杜甫的思想情感是十分明朗的。那是对祥和美好的赞赏!那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那是对未来深情的祝福!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古诗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篇9
有些教师急功近利, 既介绍作者生平, 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 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 往往使学生不知从何学起, 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
2. 信口开河式的问答。
古诗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 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可有些教师在古诗教学中滥用问答法, 一问一答之中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性, 使学生无法很好地领会其意境。
3. 填鸭注入式的串讲。
串讲是古诗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不过课前要注意启发学生预习, 在串讲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思考, 不能进行填鸭式、注入式教学。
4. 文学鉴赏式的分析。
小学古诗不排除分析, 但要注意深入浅出, 注意一个“度”, 不能把握这个度而侃侃而谈, 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反而适得其反。
5. 囫囵吞枣式的翻译。
谈谈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0
一、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 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 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 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 其爱国之心, 感人肺腑, 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白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 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 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杜甫的《望岳》描写了泰山的秀险, 《登高》书写了长江的磅礴气势,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 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 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 强调了以自然为友, 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毛泽东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每一食, 便思稼穑之辛苦, 每一衣, 则思纺织之艰辛”《汉乐府》。教学时, 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 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 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融入热爱家乡的教育
古人言:“美不美, 乡中水;亲不亲, 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张继的《枫桥夜泊》都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思恋, 热爱。教学时, 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 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建设自己的家乡。
三、陶冶亲情友情教育
(一) 亲情教育
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 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 应和睦相处。教学时, 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 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 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二) 友情教育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 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 不仅会孤陋寡闻, 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 如李白的《赠汪伦》, 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 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 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 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四、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古诗文中的“互文” 篇11
怎样辨别句子中有没有用到互文呢?在有疑问时,不妨先直译句子。如《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照字面直译为“谈笑有渊博的学者,往来无浅薄的人”。但是,如果“鸿儒”没有和作者“往来”,又如何“谈笑”呢?可见这一句运用了互文。确定后,可以调整语序,把句子说成“谈笑、往来有鸿儒而无白丁”。这样理解和翻译就不会出错了。
互文有时出现在同一句子中,这叫“本句互文”。如:
(1)“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三峡》)。此句写春冬之时的三峡之景,言雨后初晴,晨霜茫茫,山林和山涧清寒而寂静。“寒”既属林,又属涧;“肃”既属涧,又属林。
(2)“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这句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那就大错特错了。
(3)“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泉是清香的,用这样的泉水酿出来的酒,自然也是清香的。“香”、“洌”同为“泉”、“酒”所有,互为补充。
互文更为常见的是出现在两句之中。如:
(1)“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当窗”、“对镜”互文,因为理云鬓、贴花黄都是木兰一人修饰头面的动作。当窗迎光,对镜照影,是理云鬓和贴花黄的共同需要,决不能说理云鬓只需当窗而不要对镜,贴花黄只要对镜不需当窗。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这句意为不以环境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悦或悲伤。“悲”、“喜”互文,“物”与“己”也是互文。翻译这类互文,要注意调整语序,把一些字、词归到本来的位置上。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受任”、“奉命”意思相同,为互文;“败军之际”与“危难之间”也是互文。这两句可理解为:在“败军之际”与“危难之间”接受了任务和使命。
我们初中课文中的互文例子还有很多,如: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2)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3)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古诗文教学中的“说演”策略 篇12
说演,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说得浅近、有趣, 演得形象生动, 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 化解学习难点, 提高学习趣味。
一、物态说演, 读之舞之
如果在诵读诗歌时能结合拟物状态的身体语言, 把“诗”回归成能“歌之舞之”的“诗歌”, 那样就会别有风味。
比如笔者教学生诵读《江南》和《敕勒川》, 运用了“物态说演”的方式, 学生觉得很有趣, 诵读起来特别开心。
1. 仿物。诵读《江南》, 学着鱼儿的样子, 把手放在身后, 双手晃动成为“鱼尾”, 曲着身子轻快移动, 忽左忽右, 模拟鱼儿“游到东、游到西”, 把“鱼戏莲叶间”中的“戏”的趣味读出来了。
2. 拟形。将诗歌中的形象用夸张的语言或者动作比画出来。《敕勒川》中的“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抬起头, 夸张地用手环抱、张开, 表现“穹庐”;再把张开的手往四面拢下来, 表现“笼盖四野”。用眼神配合拉长音的诵读声表现“天苍苍、野茫茫”, 仿佛能看到敕勒川那苍茫原野一样。
3. 添加。诵读《敕勒川》的最后一句“风吹草低见牛羊”, 把双手手掌部分做成角状, 放在头顶两侧, 再添加“哞———”“咩———”的拟声, 此起彼伏, 遥相呼应, 把牛羊的“现”体现出来, 以动物叫声作尾声, 诗歌一下子活了一般。
诗歌诵读, 把声音运用好, 处理好音节的高低、快慢、轻重、长短, 诗歌就有了“韵”;再加上恰当的眼神、表情和夸张的形体动作, “说”得好了, “演”得活了, 古诗就“舞”起来了!
二、情境说演, 读之悟之
朱文君老师在小古文教学中, 将“说演”的教学用到极致, 边读边说边演, 充分展现了语文“语”的魅力。朱老师用身体语言、手势, 配合抑扬顿挫的声音, 绘声绘色地创设故事情境。学生“边读边演”, 读出了活灵活现的故事, 读出了作品语言的鲜明特色, 更读出了他们个性化的理解, 自己说, 自己演, 这样的说演技巧把学生带进了文本构设的特殊情境中。
这样的“说演”训练, 让学生学得快乐, 学得扎实, 明白了怎样才能把故事“说”得绘声绘色, 那就是要用好自己的嗓子, 利用声音的高低起伏、轻重缓急, 甚至可以用多种戏剧演唱的方法, 配合身体语言, 把文章读出“情”, 把故事人物的形象读活。如在教学《狐与葡萄》中“之”的这一环节, 借助音乐的节拍, 通过长短轻重不同的读, 把这个文言虚词教得充满情趣, 学生把那个“吃不着葡萄”的狐狸的可笑、可怜、可气, 深深印入脑海。
说演, 不仅把文章读“好玩”、读“有趣”了, 更读出“语”味来了。
三、互动说演, 说之得之
在六年级语文综合课《古诗文诵读》的教学中, 一教师用说演故事的方式, 把词牌名的教学与宋词流派的认识整合在一起。请看以下片段。
师:说到宋词, 大家都会想起一个人———苏轼。 (课件出示人物头像) 苏轼, 苏东坡, 大家认识吗?
生:我知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苏轼的弟弟和父亲都很有才气, 并称“三苏”。
师:是呀, 他是宋朝的大文豪, 著名词人、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长得比较高大, 性格也很豪爽。而且, 大家都叫他“大胡子”, 因为他留了一脸的络腮胡子。 (学生笑) 有一天, 苏大胡子心情很好, 约了几个朋友到酒馆喝酒。酒喝得兴起, 要干吗呀? (生答:大家来猜拳) 档次太低了“, 李白斗酒诗百篇”, 文人之间要比文采, 流行填词呢!于是叫一个童子, 拿上一个小竹篮, 里面有很多写了字的板子呢!上面写有“蝶恋花”“虞美人”“青玉案”等等, 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蝶恋花”“虞美人”这些都是词牌名。
师:是的, 这些都是词牌名, 还有很多这样的词牌呢!你们看, 词牌名跟词的内容不一定有关, 但是跟词的什么有关呢?
(课件呈现十多种词牌名, 选“卜算子”与“水调歌头”为例)
师:大家来行令, 闭着眼, 抽个词牌。 (请学生上来当词人) 呀, 我抽到的词牌是《卜算子》, 短词!
(让学生说抽到的词牌)
师:敢问李词人, 您这词的第一句字数是———
(学生纷纷说自己的词牌和填词规矩, 并开始作词、吟诵自己作的词)
学生在课堂上, 和教师互动, 进入到“词人填词”的情境中, 自己当了一回词人。说演故事把关于词的多个知识点直观形象地说清楚了。学生学得有趣, 教师教得也轻松。
运用“说演”的方法, 教师就要敢演敢说, 让课堂充满欢乐趣味, 让古诗文穿越历史时空, 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语感的训练在了解母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更为扎实、有效。抑扬顿挫, 音变而情动。说演扮唱“, 语”化而神往。课堂语言的魅力, 莫过于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古诗鉴赏中的用典 篇13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古人用典,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地、事、人。
所谓“地”,即咏怀古迹,抒发的是昔盛今衰的感慨,物是人非、人生无常的悲叹。这样的诗,内容上大多是吟咏古迹,手法上大多是写景。比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感慨于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诗人怀古伤今,在如梦似幻的气氛中流露了浓重的伤感情绪。另外刘禹锡的《石头城》和《乌衣巷》,也是抒发了相同的感慨。
所谓“事”,即以历史事件入诗,这类诗大多是借古讽今,批判现实,对统治者提出警示。比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词中两处用典,一为“门外楼头”,二为《后庭花》。“门外楼头” 指隋灭陈事。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兵临金陵城下之际,陈后主尚与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赋诗作乐。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以此来点明荒淫亡国之意。歌曲《玉树后庭花》,传为陈后主所作。借用杜牧《夜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结尾的三句借古讽今,寄托着作者对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的看法。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五代欧阳炯的《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首句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 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空有姑苏台上月”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另外,还有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也是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
所谓的“人”,便是把历史人物入诗。在这类诗歌中,典故中的人物往往有两种作用:一类是诗人和典故中的人物有相同或相似的遭际,身世暗合,因而引为同调,大多都是怀才不遇,因而抒发的就是怀才不遇的感伤,这类诗中,典故中的人物之于诗人,是正衬;另一类是诗人和典故中的人物有完全相反的遭际,典故中的人物大多或春风得意,或功业有成,因而二者便形成强烈的对比,以此来突出诗人功业无成的抑郁,怀才见弃的不平与悲愤,这类诗中的人物之于诗人,是反衬。前者如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写于诗人离开长安、政治理想彻底破灭之后,诗中“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陈王曹植可谓才高八斗,然于丕、叡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强烈共鸣,于是,在无数留名饮者当中举出了壮志难酬的曹植,来抒发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
【古诗中的情书】推荐阅读:
海角七号中的情书05-22
热恋中的情书怎么写11-02
表白情书:Love Of My Life(我生命中的爱)07-02
情书格式及情书范文11-13
幽默搞笑情书:《和尚的情书》11-19
《情书》10-15
情书大赛05-30
老婆情书06-20
万能情书07-30
初恋情书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