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

2024-10-15

《情书》(共11篇)

《情书》 篇1

著名作家老舍在和爱人胡契青相恋时, 喜欢给胡契青写情书。

老舍在三十三岁那年, 已经是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了, 但是, 他当时还是单身, 未有成婚。就在这时, 朋友们见老舍和胡契青的性格、爱好都比较一致, 就想撮合他们成为伴侣, 所以, 朋友们就轮流请他俩吃饭。这样一来二去的, 老舍和胡契青两人都明白了朋友们的好意, 他俩也都比较满意对方, 彼此悄悄爱上了对方。于是, 老舍给胡契青写出了第一封情书。

老舍在给胡契青的第一封情书中写道:“我们不能总靠吃人家饭的办法会面说话, 你和我手中都有一支笔, 为什么不能利用它———这完全是属于自己的小东西, 把心里想说的话都写出来。”

老舍写给胡契青的这封情书写得诚恳而坦率, 虽然无比朴素, 却打开了两个人爱情的闸门。

接着, 老舍和胡契青两个人约定, 每天都给对方写一封情书。

约定之后, 老舍和胡契青两个人开始了频繁的情书来往。如果哪天老舍没有收到胡契青的情书, 他就像丢了魂儿似的, 总是坐立不安。

年轻时代的胡契青是个心灵手巧的姑娘, 她爱做衣裳, 而且做得很好。朋友们对老舍说:“你看胡契青, 每天准换一身衣裳。”老舍赶忙给胡契青写情书说:“……我可没钱供你, 看来, 你跟我好, 就得牺牲这衣裳。我不能像外国人似的, 在外面把老婆捧得老高, 回家就一顿打。我不会欺负你, 更不会打你, 可我也不会像有些外国男人那样, 给你提着小伞, 让你挺神气地在前头走, 我在后头伺候你。”

老舍在给胡契青的情书中说, 他坚持认为选择爱人的标准是:“两个帮手, 彼此帮忙, 是上等婚姻。”他还在给胡契青的情书中写道:“美不是一切, 太太不是图画与雕刻, 可以用审美态度去鉴赏。人的美还有品德体格的成分在内。”

老舍和胡契青在情书中互诉衷肠, 谈论人生和理想, 彼此有了心灵的共鸣, 爱得更深了。

后来, 老舍和胡契青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结成了相爱的伴侣。

《情书》 篇2

第一封

洋娃娃:

过得好吗?

她,还是跟着别的男人走掉了。我也终于感受到你当时的感受。过去的我,错了。突然间,我明白了两件事:为什么每当我处于困难、痛苦、孤独的时候,我想的都是你,因为在我的生命中,你才是最重要的。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才明白。还有,就是生活对待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生活的天平已给我添加了应有的砝码──惩罚。我无话可说,该当其罪。

我曾到过郑州,也看见过你,可是又觉得无颜面对。直觉告诉我你过得很平静,这已足够了。

我也终于理解了爱的一面,不是征服,不是呼喊,而是鼓励,是理解,是共同共通的心声,是无言而又有价值有意义的付出。

无数个梦境都是同一个画面,你坐在我身边,微微笑地面对着我,犹如当初那恋爱的时节。于是我又拥有了无数个彻夜难眠。温馨而又折磨。

我只是想问你,还能不能回到那个堆着垃圾堆的地方?(只有你才懂我的话。)

告诉我,好吗?

祝一切平安!

常斐

第二封

××:

现在我的心跳,就像是一只失控发了狂的大象,把什么理智矜持全部都踩在脚下动弹不得了。请不要来试探我的勇氣,因为我觉得自己全身颤抖得很厉害,比上次去纽西兰玩绑紧跳(即蹦极──编者注)还忐忑,而脑血压上涨的速度,更胜你翻页的速度。

昨天,下了一场大雨,你没有打伞而一如往常地朝地铁走去。其实,我一直在背后跟着你。不为什么,我只想和你淋同一场雨,在你笔直的路线上,也留下我的印记。虽然后来我感冒了,也不得不去医务所吊了两个小时的盐水,但心里就是暖乎乎的,因为我们对2001年1月13日的下午5点20分有着同样的回忆。

人真的是另类的动物,既单纯又复杂。就像我,明明有对可以观望整个世界的眼睛,却宁可把画面在你身上定格,然后慢慢再也移不开了。北川若瑟说过:“人的位格是我们尘世最原始的寓所,恋爱使我们流离失所,除非,我们寄生在爱人的自我里。”

嗯……你听过蔡淳佳的《他和她》,看过几米的《向左走,向右走》吧!是的,我们才隔了不过几个窗口,下一次,或许你会愿意和我往同一个方向走。

我承认,我不懂得如何写一封完美的情书。但我真心希望你会明白我在说什么,因为爱你。

护颍

母亲的情书 篇3

第二天上午, 邮递员路过村口, 母亲把信交给他捎走了。从信寄出的第一天起, 我常常发现母亲掰着手指计算日期。

父亲终于回信了。我至今还记得母亲从邮递员手中接过信时羞涩而激动的神情。她脚步匆匆往家走, 一进院, 就把我喊到跟前:“永儿, 快拆开, 看看你爹都写些啥。”我拆开信, 一字一句念给母亲听。父亲在信中夸我会写信了。问奶奶身体好吗?问母亲心口疼病又犯了没有, 嘱咐我好好学习。我念信时, 母亲聚精会神, 脸上溢满幸福的笑容。

第二天, 母亲就让我回信。我在作业本上一字一句记录着母亲的话。母亲把对丈夫深沉的爱隐藏在心底, 即使想念丈夫, 也不露在表面, 而是换一种说法。比如, 她把想念丈夫变成孩子想念父亲, 说孩子夜里做梦常常梦见他爹, 醒来之后就哭闹, 非要爹爹回来。我把写好的信一字一句念给她听, 满意了, 就点点头;不满意, 就一本正经地说哪里需要改动。于是, 我撕了重写, 直到她满意为止。

1975年, 父亲调到了另一座矿山。也许因为工作太忙, 临近年底, 父亲还没有回来。母亲变得神不守舍、焦躁不安, 常常对着西北的方向出神儿。半夜里, 我被翻来覆去的母亲弄醒。睁开眼, 清冷的月光里, 母亲仰靠在那里, 我分明看见有两行亮亮的东西在母亲脸上闪烁。

那天, 母亲实在忍不住了, 说:“永儿, 给你爹写信, 就说我病了。”我抬起头, 不解地说:“娘, 你不是好好的吗?”母亲的脸倏地红了, 立即又板着脸说:“叫你写, 你就写!这孩子恁不听话!”

我按照母亲的叙述写好了信。信邮出去的第五天夜晚, 大雪纷飞, 一阵风刮过, 院子里忽然响起沉重的踏雪声。母亲支棱起耳朵听了片刻, 忽然放下手中的活儿, 站起来说:“永儿, 许是你爹回来了。”

我刚拉开门, 一个“雪人”出现在门口。母亲激动得声音都颤了, 她上下打量着父亲, 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爹, 你、你真回来了!永儿, 快、快接过你爹的提包。”

母亲把父亲让进屋, 先是用毛巾把父亲头上、身上的雪拍打一遍, 然后又让父亲坐在火塘前烤火。父亲缓过神来, 端详了母亲半天, 说:“你又病了?啥病呀?”母亲愣了:“没有呀?”父亲说:“那信上写着你病了, 让我挂念得饭都吃不下去。”母亲羞红了脸, 低下头说:“好了, 好了, 你一回来就好了。”母亲感到说漏了嘴。又“扑哧”笑了:“他爹, 你还没吃饭吧, 我给你做饭去。”

母亲走进灶屋, 刚往锅里倒上, 就喊:“他爹, 过来烧火。”我丢下作业, 跑进灶屋。母亲见是我, 嗔我一眼说:“谁让你来啦?去, 叫你爹过来!”

不算情书的情书 篇4

不算情书的情书

前言:别人总是说我文笔很好,那是不懂欣赏的人的看法。无病呻吟,或自做多情。当然,也有许多眼高的人,看得出来,我的无聊。用文字去堆砌浮躁的词汇,表达很幼稚的思想。所以我至今没有对人写过情书,因为无法用文字去表达我内心执拗的情感。近来,我们常常疏于联系。源于逃避。源于胆怯。源于最后仅剩的可悲的自尊。你或快乐,或烦恼,看似无关,却无形之中影响到我的生活。我或孤寂,或悲伤,看似与你有关,其实是我强加给你。幻想的肥皂泡,刺破是对美丽的残忍。残忍是对现实最好的反应。我们己疏于联系,快乐的笑脸己得不到热切的回应。但我仍愿用我常被人耻笑的文字,写下最后的回忆,算是情书吧,不算是情书的情书吧。不曾忘却的纪念,没人读懂的情书。

怎么去写好这封无法寄出去的情书,是个命题,也是个难题。说你的漂亮,你会说这很肤浅。你也会说,和你又有何关系了。漂亮和谁都无关,属于青春,属于时间。总有一天你不会貌美如花,但我依然在赚钱养家。可是说一见倾心,却不可否认是因为美好容颜的关系。日子一天天的流逝,因为依赖,因为习惯,感情 与日俱进。

怎么去写好这封情书,这是个命题,更是一个难题。写你的才华,或许你会淡然的笑笑。无法否认你的歌声如夜莺般动听。很多个无眠的夜里,单曲循环你的保留曲目。我的歌声里,离不开你。你说我的声音,很苍老。只因为我的不足,才如此去欣赏你。或许你会说,我的好声音,不是你的欣赏而存在,而你的存在,才让我有幸去聍听你美妙的好声音。来自我心底灵魂的共鸣。

怎么写好这封情书,这是一个命题,也是一个难题。写你的心地或者你的性格。虽然认识很久了,我却无法去读懂。像雾像雨又又像风,像闪电,像雷鸣。有时又乖巧得像个小孩,有时如同愤怒的巨人。有时我感觉到你的含蓄的情感,有时又觉得自作多情。猜不了心,看不透你,才越陷越深。了解很明白的人,只能成为朋友,却成不了恋人。

怎么去写好这封情书,这是个命题,也是一个难题。我如写下,你若安好,必是睛天。你一定会说我附庸风雅。可是不能说,你若安好,必是暴风骤雨。暴风骤雨,那是老师对学生的严厉,是家长对孩子的苛责,是老板对工人的责骂。可是如果一定要我写下什么,我只能无奈的写下,我若离去,后会无期。

怎么去写好这封情书,这是个命题,也是个难题。对于我们来说,不是简简单单的说声我爱你。也不是满怀深情的说在一起。而是应该在你的地盘等你。我曾说过,会来看你。我知道你也满怀心喜。可是,许多无奈,无法前行。现在想想,相见只是离别。又何意义。你或者你的未来,相见成了牵绊,又是多么的.得不偿失。你有你的未来,而且这种未来是可以预见和把握的,我又何必让你的生活掀起不必要的波澜。如果我的承诺,不可靠,那是因为你的幸福。

我常常在做一个同样的梦,某一个空闲的日子,真诚约你去海边。看那红日跳出海平面。红得像那燃烧的火,炽热得像爱情。稍纵即逝像青春。沙滩,海风,椰树,你光着脚丫,踩在松软的沙滩,海风掠过你秀发。我们追逐,我们嬉戏,也可以在海边漫步,留下脚印成双成对。梦的尽头,总记得我被波浪无情的卷走,能力欠缺,总不能苦渡这浩渺的爱情海。在这天堂,我随波逐浪,坠入海底,或者地域。我在地域,也能幻想得到,你生活在幸福的彼岸,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也常常把自已想像成一个完美的人。除了不帅。我性格温柔且随和,幽默且智慧。细心且体贴。可是我越来越觉得,这只是一个想象,不帅且不壮,粘人,缺乏安全感,好似一陈旧的玻璃瓶,躲在无人关注的角落,坚硬脆弱。固执冰冷。以前还有青春,现在已慢慢老去,悲伤慢慢沉积成一曲人生的挽歌。如此不完 美,怎能给你想要的未来。

爱过你,对不起。我不该爱你。

爱情本是有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看过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绝路。

不算是情书的情书,也算是情书。现在我只能最后说:

女儿的“情书” 篇5

这样的学生,在任何一所学校里都待不长。所以,初三还没毕业,女孩子已经转了5所中学。转到最后,已经没有学校肯接收她了。

然而这一切,都还不至于叫妈妈彻底绝望。有一次,妈妈无意中发现抽屉里的一封信,整个人顿时傻了。她拿着那封信哭着去找女儿,问她怎么回事。女孩子轻描淡写地说:“是我写给我老婆的情书啊,有什么好奇怪的。”

妈妈的眼前一黑,双膝一软,就给女孩跪下去:“孩子,我求求你,你告诉妈妈,我们还能怎么做?”

是啊,孩子的成绩不好没关系,这个世界上成绩不好的孩子多着呢;考不上大学也没关系,没上大学照样混口饭且混得好的也多着呢;孩子早恋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早恋在青少年孩子当中也很正常,正确引导就是了。可现在,女儿竟然恋上一位女生,还写出那么一封火热的情书来。

女孩的爸爸妈妈都慌了。爸爸放下手头的生意,和妈妈专程飞往北京寻找心理咨询师。面对那个刀枪不入的女儿,这是他们最后的希望。

在心理咨询师的办公室里,妈妈哭诉:这孩子我们是没辙了,从小到大,她说要什么我们从来都不会犹豫一下,可她太不懂事,逃课、打架……现在,还给女同学写情书……

在很长时间里,都是那位妈妈自己在哭诉。女孩子在一旁始终低着头,额上的头发耷拉下来,盖住了她的半边脸。她的脸上,几乎面无表情,真是一副刀枪不入的样子。

“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但是你别着急。你愿意让我看一下孩子写的情书吗?”心理咨询师问。

那封被揉得皱皱巴巴的情书到了心理咨询师的手上。“亲爱的老婆大人……”心理咨询师轻声念,女孩开始低着头“吃吃”地笑。

“写得挺好的啊,这封情书一定会打动很多姑娘的芳心。那么,我问你一句,孩子,你真的能像信上写的那样对你的‘老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愿意为她洗脚捶背一辈子?”看完那封信,心理咨询师微笑着问女孩子。

“我有病啊,谁愿意替她做那些。”女孩一咧嘴,调皮地笑了。

“也就是说,这些信上写的全是假的,你们也就是为了好玩?”

“是啊。我是女孩子,还要找老婆,我有病啊。真搞不懂你们大人,多大个事儿啊,非让我来这里……”

“好吧,两位家长,你们看,孩子只是为了好玩才写了这封情书,事情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糟糕。现在我请你们找出女儿身上的10个优点来……”

“优点?什么优点?”妈妈想了半天,竟然找不到一条孩子的优点。

“对,我就是他们眼里的坏孩子,我哪有优点啊!”爸妈的沉默激起了女孩子的愤怒,她起身就要离开。

最后心理咨询师留住了她,而她愿意留下的唯一理由就是,心理咨询师竟然会从她那封写得乱七八糟的情书里读出她编故事的一份才情来,还当着她父母的面把她表扬了一番。

这是发生在某心理咨询中心的真实一幕,我作为一名实习助手,有幸目睹了那天的全过程。

女孩子后来到底怎么样了,是否安安分分背起书包重返校园,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天,女孩子走的时候,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笑容来。

一个孩子们之间原本很平常的小把戏,却让家长觉得天塌了。而明明需要他们关注的,他们反倒忽略了。

一个从小生活在父母的挑剔与呵斥里的孩子,即使每天锦衣玉食也不能够快乐地成长。孩子的叛逆,也就有情可原了。

《情书》的个性特色分析 篇6

1. 节目形式创新化

和其他娱乐节目一样, 《情书》也有自己的一个框架以保证节目的流程和发展方向, 每一期节目都在此框架下进行, 只是换了嘉宾、游戏、笑料, 只不过《情书》中的娱乐元素突出的是标新立异。《情书》以季为单位, 每季的框架都有所不同, 不过总的来说就是在主持人的指挥下, 男、女嘉宾各自通过唱歌、跳舞、游戏等方式展示自己的魅力, 以打动意中人的芳心, 最后成为情侣。《情书》中的舞蹈秀一直是节目的一大看点, 更是一大笑点。各位艺人尽显超群的舞技, 其中也不乏搞笑舞蹈。《情书》每一季的节目形式、游戏类型、嘉宾、地点都不一样, 有时还会走出摄影棚拍摄外景, 这不但给节目注入了新的活力, 还有效地解决了观众长期看同一形式的节目所产生的“审美疲劳”。

2. 节目过程游戏化

对于娱乐节目来说, 游戏化就是节目所设置的游戏环节和嘉宾、主持人有意无意的搞笑表演, 这两种方式给观众带来了运动的快感和身心的放松。游戏化在节目的具体运作中主要体现在游戏环节的设置和幽默搞笑的表演上。

游戏环节的设置, 与游乐场中的游乐设施一样, 是游戏类娱乐节目的灵魂, 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搞笑和幽默, 更是一种身体的放松和游戏的快感, 因此不必在乎它是否幼稚, 是否过于简单, 最重要的是要让观众觉得新奇、好玩, 让嘉宾和观众在游戏的过程中, 得到放松和快乐。

《情书》中设置的游戏都很简单, 有些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传统游戏, 比如看起来比较幼稚的“斗鸡”、“抢椅子”等等, 但是因为有了新的游戏成员和新的惩罚方式, 就会显得“新颖”, 观众也饶有兴趣。也有一些新的游戏, 如“爱情背背看”、“平衡木翻跟头”、“爱情旋转旋转”等, 还有很多动作类的竞技游戏, 如挑战极限的“踢高”、“踢泡沫板”等。通过这些游戏让嘉宾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节目中来, 充分调动参与者和观众的积极性, 无论是现场嘉宾, 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都会在游戏中得到快乐的感受。

作为一个娱乐节目, 光是靠简单的游戏显然是不够的, 因为游戏规则本身并不能直接提供搞笑的成分, 要吸引观众, 就需要在游戏的过程中安排更多的搞笑元素———幽默搞笑的表演。在《情书》中嘉宾和主持人经常会不顾自己的形象, 配合游戏而做出的各种夸张的动作和表情, 把节目的搞笑做到极致。令人喷饭的表演, 再配以后期制作的卡通或搞笑版画外音、表情捕捉等, 使整个节目现场充满活力, 游戏味道十足, 充分发挥了节目的娱乐风格。

3. 节目嘉宾明星化

《情书》把握了年轻观众的心态, 在嘉宾的邀请上做足了功夫。参加《情书》节目的所有嘉宾都是韩国演艺界当红的偶像派明星, 先不说节目内容如何, 单这些明星就已经能紧紧地吸引住观众的眼球了。在节目中, 也常常会看到明星或主持人出错, 会看到他们在言语或动作上的尴尬, 而后期制作中还会故意将嘉宾的失误播出, 将错误细节放大并在屏幕上用动画效果圈出, 在《情书》中我们看到的都是不完美的明星, 游戏扯掉了明星身上的光环, 露出他们更率真更可爱的一面, 而这一面正是他们的真情性, 这才是观众喜欢的明星形象, 这样的明星更加自然, 更加有亲和力, 在无形中缩短了与观众间的距离感。明星配对较之普通人配对, 本身就够劲爆, 再加上节目组的刻意制作, 明星的大力配合, 更是看点十足, 这些优势全都转化为节目的特色, 使《情书》在众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

4. 主持人风格幽默化

我给学生写“情书” 篇7

“龙飞凤舞的文面, 有王羲之的风格, 却少点王羲之的神韵, 老师多么盼望你形神兼备啊!”

“读完这篇文章, 老师腰酸背疼眼花腿抽筋, 为了老师的健康, 为了让老师更加体会到文章的美, 我们把字再化化妆如何?相信你将是一位出色的美容师!”

“娟秀的字体映入老师的眼帘, 让老师心旷神怡;生动形象的修辞运用, 流畅的表达, 让老师如沐春风;文章细腻的感情浸入老师的心扉, 引起了共鸣。美字美文美情, 妙哉!老师期待你更精彩的下一篇!”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童真童趣, 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开头与结尾时的诗化语言, 充满想象与韵律之美, 令人愿读、爱读、不忍释手, 不失为一篇佳作!”

每当有作业或作文发到学生手中的时候, 教室里的学生总是竞相传阅、诵读我给他们写的“情书”, 也有同学在悄悄地津津有味地咀嚼着这份精神食粮。

“情书”的网络解读为:用来表达内心真挚情意的信件或留言, 让对方看了能满心欢喜, 感动不已。

师者, 常为学生作业的不认真和出现的错误而引发无名之火, 大笔一挥“重写”“把这五个字的注音每个写十遍”“作文卷面不清, 重抄!”等等。结果呢, 老师一顿火, 学生无动于衷, 有时还会引发师生矛盾, 僵化了师生关系。亦或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简单地画个√或×, 有时划个×都“力透纸背”, 以发泄心中恨铁不成钢的怨恨, 标个等级, 打个分数, 写上个日期了事。

我在工作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新方法, 用美妙的文字和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 或意深隽永, 或诙谐幽默, 给学生以激励或娓娓相劝。

我把“情书”写在学生的作业里, 激扬文字灿春秋。

有一次某生把“戊戌”写错了, 我在作业后写上了“请把这些字注音并认一认好吗?戍、戌、戊、成、戎、戒”, 后来学生回复“老师, 这些字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

有一次默写古诗, 一名学生偷偷地把课本打开抄写, 我假装没发现, 后来我在作业本上写到“老师不希望看到从课本上复制粘贴的知识, 我多么盼望你睿智头脑的映像展示在作业本上啊!”当学生打开作业本的时候, 我看到学生的脸红了, 偷偷地瞟了我一眼。当作业本再收上来的时候, 作业上多了一句话:“老师, 对不起, 我一定在学习上做个诚实的学生。”

我把“情书”写在作文评语里, 自在娇莺恰恰啼。

如“对于景色的描写, 语言简练而准确, 触景生情, 情景自然融合。全文清新秀逸, 亲切委婉, 朴素而不落俗套, 值得借鉴。文章的细节描写尤其突出, 看来是生活的有心人哦!做一个对生活有心的人, 生活会回报给你丰厚的财富!”

“文章以细腻的笔触、饱满的感情抒发了对母亲的尊敬和热爱!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回报那些深深爱着我们的人!”

我把“情书”写在学生的随笔里, 源头活水汩汩流。

学生的随笔处处可见对人生、家庭、甚至是社会的感悟, 反射出了成长的欢乐与苦恼。

一名学生曾写到了爸爸的冷漠, 因为一次挨打产生了对爸爸的怨恨, 甚至有离家出走的念头。这可是一种不健康的情绪, 要马上制止。我写到:“在爸爸冷漠的外表下蕴含着一颗深爱孩子的心, 只是他表达得含蓄了些, 不信, 请回想一下生活中的点滴, 比如爸爸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叮咛……请记住, 每一个孩子的父母都是如此强烈而深沉地爱着自己的孩子的, 只是我们缺少了发现爱的眼睛和体会爱的机会。”在后来的随笔中, 学生留下了新的痕迹:“原来爸爸是爱我的!他无时无刻无处不深爱着我, 只是体现的方式有时候会过激……”

一名学生写到自己因为轻微的口吃而不愿意和人交流, 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 很多说话的机会都选择了放弃。我这样告诉他:“人都是有缺点的, 就看你选择面对还是回避, 请对着镜子练习说话, 你会看到自己在一天天进步!不信你试试!”半学期下来, 他成了班上发言最积极的一个, 顺畅的表达令全班同学瞠目结舌。“不告诉你们, 这是个秘密!”其实, 这秘密, 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

“教师的语言如钥匙, 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 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 能深埋在学生的心田。”就这样, 在十几年的教学时光里, 我不断地给学生写着“情书”, 鼓励他们写字、朗读、交际、写作、学习、成长。

林萱写给体育舞蹈的情书 篇8

邂逅

第一次,看见体育舞蹈,是隔着一扇玻璃门,练功房里面是一群哥哥姐姐正对着镜子练舞,是恰恰,我记得很清楚。他们认真得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汗流浃背却神情专注,好像舞蹈就是自己的整个世界,转身干净利落,身子周围形成了一阵魔法旋风,充满魅力,要把我吸过去一般,站在玻璃门外的我,虽然听不见音乐,却也感受到了他们得对舞蹈的热爱和激情,自己也跟着他们扭起来,那时我就下定决心,要能像这些哥哥姐姐一样,舞动。

挣扎

我如愿以偿的上了舞蹈班,小学三年级时,我也学习舞蹈三年了,这三年里,除了上学,就是练舞,很少像学校里的其他同学一样有丰富的娱乐活动了,而舞蹈动作只是一遍一遍的重复。手接手、纽约步、前进步后退步……音乐也是重复的那几首,舞鞋也练坏了一双又一双,本该平滑的脚底更是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于是,我累了,开始想放弃。我告诉了妈妈,说;不去上舞蹈课了,妈妈说不行,必须去,我就在家耍赖,哭着闹着不肯练舞。妈妈不想我这么多年的努力白费,恨我的半途而废,就把我原本一直心爱的舞鞋从窗户仍了出去。没了舞鞋,就不用练舞了,就可以课余和学校的同学一起玩了。我停止了哭泣,可眼泪没有止住。盯着舞鞋消失的窗口,我愣住了,内心好像被掏空了般。我的舞鞋!我打开门,朝楼下冲去,怕黑的我竟不顾楼道的黑暗摸着满是灰尘的扶手边哭边跑。那时,我才知道,我是真的爱体育舞蹈。

依恋

当然,三年级的我没有放弃舞蹈,而是坚持走到了习舞的第十二个年头。我享受着舞蹈带给我的快乐,汲取着舞蹈给予我的力量,生活中烦扰的琐事在舞蹈中变得渺小,我的舞蹈让我忧愁平复、让快乐升华。然而,在我高三时,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不得不与我挚爱的舞蹈暂别。“戒舞”的日子真的不好过啊,每到周末的下午六点半,本该去练舞的时间,我在家里便坐如针毡,回想着自己在练功房里挥汗如雨的练功,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舞伴默契的配合……总有些无奈,少了他们,我的生活不再完整。体育舞蹈,对我而言,已不仅仅只是十支舞那么简单了,是良师!是益友!是恋人!是一份扯不断的情!

想成为舞蹈圈的明星?

想在第一时间掌握舞界资讯?

想与你关注的最新舞蹈潮流同步?

想做舞蹈圈内NO.1的时尚生活达人?

立即订阅《尚舞》中国第一本舞者时尚生活志!订阅12期全新《尚舞》仅180元

订阅途径:

1.邮局订阅:

●刊名:《中国体育·尚舞》杂志

●邮发代号:80-628

2.通过各地舞蹈协会订阅

3.通过各地尚舞联盟成员订阅

4.通过《尚舞》杂志读者订阅中心订阅

●订阅电话010-67135284 010-67110066-583

●汇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8号

●收款人:《尚舞》编辑部

●邮编:100061

《燕歌行》:写给事业的情书 篇9

关键词:曹丕,《燕歌行》,创作视角,政治忧虑

文人大抵都是渴望乱世的, 一来是期望在改朝换代中逢遇明君, 一展抱负, 于是慷慨激昂, 各抒己见;二则是以观望态度笑看人生, 给平静的生活添油加醋, 于是见景抒情, 诗兴大发;再或者是动荡年代, 经历颠沛流离, 艰难困苦继而在文学史上大放异彩。但无论从哪个原因出发, 这些诗赋的流传不仅让我们欣赏到语言的优美, 还可以推测历史事件, 探测作者的内心世界。

建安时期属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曹魏年间风云变幻激烈壮阔的一个阶段, 历史上有名的政治人物大多也在文学史上做出突出贡献。曹丕作为其中卓越的代表, 更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典论·论文》里, 曹丕在文体论中提出:“本”指文章的本质特征, 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末”指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 即文体特征或文章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而“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 不可力强而致”。曹丕所说的“气”是才气的意思, 文章是作者风度才气的体现。由于作者各自不同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使得无论哪一种文体都是作者用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感情的一种创作方式。许善述《“子桓以下, 纯乎魏响”———也谈曹丕诗风之变》指出了曹操和曹丕在诗风上的区别:曹操作诗直抒胸臆,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曹丕诗歌注重内心表达;曹操的诗歌气势浩瀚, 曹丕的诗歌韵味深美。在建安诗坛上, 由曹操开创的古朴凝重的“汉音”, 经过曹丕等人的继承和发展, 逐渐转变为清新绮丽的“魏响”, 为实现诗歌纯抒情化和文人抒情诗传统的形成,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燕歌行》历来被归为曹丕这个特点的代表作品。

《燕歌行》是反映地区生活的乐府题目, 燕处于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相邻的地方, 因为战争频发而受到历年统治者重视。建安十二年曹操北伐乌桓的战争, 就发生在这古燕国的北部, 今辽宁省兴城一带。动荡年代, 曹丕经常跟随曹操南征北战, 亲眼目睹战争的惨烈, 对于下层人民的关心与同情也自然而生。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以景起兴, 秋风中飘摇的草木、叶上的露霜, 渐凉的天气来以视觉, 听觉和感觉描绘出萧瑟衰落的环境, 营造一种空旷寂寥的感觉, 还未言情就已情满于纸。在秋天凄凉萧瑟的背景中女主角借景抒情地表现内心的愁苦与忧虑:“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短短几句将女主人公心理感情描绘的淋漓尽致, 又勾勒出一个矜持雍容却因思夫而急切热烈的女子形象又充分利用对秋月夜景致的衬托及女子细节动作的描写, 来外化而构造出具体的人物形象, 来深化诗歌内容的闺中思君之情。郭茂倩《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魏文帝‘秋风’‘别日’二曲言时序迁换, 行役不归, 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又引《乐府广题》说:“燕, 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 而为此曲。”清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点评此诗:“倾情、倾度、倾色、倾声, 古今无两。从‘明月皎皎’入第七解, 一径酣适, 殆天授, 非人力。”曹丕对于女子的心理描写的细腻贴切, 同“情”心理使得透露出一种清丽缠绵的阴柔之美。

胡旭在《汉魏文学嬗变研究》中总结:“建安时期的文人身上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就是普遍具有政治抱负。尽管我们把建安时期看做文学的自觉时代, 但在其时文士的心目中文学其实远没有政治重要。文学从来没有像政治那样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苦恼。”曹丕也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 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在曹丕看来, 文章的两大功能一则是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 再则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从“诗赋欲丽”的提出, 曹丕就开始将文艺作品从非文艺作品中界限出来了。逐渐开始突破儒家“诗言志”的理论框架, 更加突显“文学的自觉性”。而在这里, 曹丕更是将文章与对生命个体的自身价值的思考联系起来了。他是以政治家的身份来兼任诗人的职位的, 政治地位的变化左右着他的风格和内容。所以在曹丕的诗文中, 除了自然情感的抒发, 很难不让人揣测其中的政治意图。通常人们说起《燕歌行》, 关注点更多的是在诗歌的形式和写作手法上面, 但细细想来, 曹丕的心思或许在诗中也有体现。

自屈原香草美人起, 文人就开始流行这种借人之口抒己之情的手法, 像朱庆馀的“画眉深浅入时否?”柳永笔下的“想佳人, 妆楼颙望, 误几回, 天际识归舟”, 借女子之口, 叙日常琐事, 表自身鸿鹄大志或者难以言说的政治立场。结合曹丕的经历和性格, 《燕歌行》似乎更像是他对于自己人生的诉说。“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孤苦无依的女子在寂寥的深夜只能独守空房, 以思夫为事, 泪落沾衣。作为众人羡艳的将门之子的曹丕耳濡目染的将国家社稷作为自己的事业, 驰骋疆场作为自己的追求。但是曹操为曹氏天下的大业考虑, 迟迟不立太子。不仅如此, 《诸儿令》中明确提出:“儿虽小时见爱, 而长大能善, 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思臣吏, 儿子亦不欲有所思。”在曹操早年的一系列诛杀行为中, 不止是发现谁有颠覆政权的行为, 哪怕只是一丝念头都会落得杀无赦的下场。况且当时曹植深受曹操的偏爱, 曹丕的野心只得妥善的隐藏。但青年人正值笑傲沙场, 建功立业实现理想的时候, 所有的心思只能埋藏在心中, 每一天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满心的苦闷自然难以纾解。“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满腹愁思却无从说起, 刻画出千回百转, 凄凉哀怨的景象。这样欲言又止的情感更像是是曹丕内心真实想法的暗喻和指代。“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 星河沉沉向西流, 忧心不寐夜漫长。牵牛和织女何等无辜啊!为什么要受到相思的阻隔呢?疑问结尾, 不仅意味深长, 引人思考, 还使主题得到了升华。女子思念而见不得的远游丈夫不就像曹丕那个时期可望而不可即的政治理想吗?曹丕正是利用诗歌来抒发隐藏的愿望与激情, 寄托自己的壮志与豪情, 同时也化解苦闷与失意, 从而继续努力。与其说《燕歌行》记述了女子对丈夫思念, 不如说它是曹丕写给自己事业的一篇真挚而内敛的情书。

曹丕现存诗四十六首, 残句十四处。归纳其特点, 不难发现曹丕除了注重诗歌的审美功能, 而且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诗歌中赋、比、兴、用典、对偶句的运用在诗歌中十分突出, 使用辞藻华丽, 内容具有含蓄曲折的意境之美, 耐人寻味。这样的创作特点与曹丕的人生经历和人格形成息息相关。而另一方面, 人格不仅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也决定了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 影响了他的创作内容和视角。纵观曹丕的一生, 他的文学创作以政治生涯为依托大体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作品有歌颂父亲文治武功, 亦有描写宴游之乐, 抑或是抒发其人生感悟。这个时期曹操接班人选尚未确定, 曹丕一些诗中有暗含心中忧虑和“忧来无方”的内心感受。中期作品是当上太子之后对于修德, “戒盈”和感叹时光飞逝的无奈。后期作品则是从太子到魏王再到最终成为皇帝的时期, 文章中充盈着梦想实现的自豪和强烈的自我价值意识。

曹丕是一个很了解自己又很会审时度势的人。正如老话说的:“第一个把姑娘比作花儿的是天才, 第二个是庸才, 第三个则是没头脑的蠢材。”在曹氏父子中, 曹丕的诗没有曹操那种慷慨悲壮, 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的气势, 也不同于曹植那种积极热血, 奋发报国的激情, 曹丕另辟蹊径, 更多的则是以女性的口吻来倾诉满腹的愁苦哀怨。除了《燕歌行》、《寡妇诗》、《代刘励出妻王氏作》、《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等, 《猛虎行》也是其中的典范, 将这样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与君媾新欢, 托配于二仪。充列于紫微, 升降焉可知。梧桐攀凤翼, 云雨散洪池。

这一年曹丕的儿子仲雍夭折, 兄弟之间的争斗到达白热化的阶段。这首诗中曹丕以出嫁新妇自喻, 黯然伤感的词句中表现了对于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惆怅以及亲离子逝、兄弟相争的伤感。不论是什么地方,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已经成为定律, 众人都为此争得头破血流。诗的最后一句惨淡的意境似乎也将曹丕心中的不安与难过渲染到了极致。

牛建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忧”———试论曹丕的生存困境及其消解方式》指出曹丕的生命之忧既有在立嗣背景下的现实生存之“忧”, 又包含着他从自身生命困境出发的生命终极之“忧”, 这两种“忧”合在一起, 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承受之“忧”。自古以来流传的优秀作品大多都是作者忧愁, 烦恼和痛苦的抒发和宣泄。因为生活的困境, 内心的苦闷和人生的苦痛创作出的文字才格外的悱恻动人。而曹丕的苦闷正是来源于对政治前途的忧虑, 来源于同胞相争的内心煎熬, 同时也来源于政治生活中的如履薄冰, 举步维艰。

史书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曹操出征前曹丕曹植等人去送别, 曹植率先赋诗一首, 内容磅礴, 语调高昂, 赢得一片赞叹, 曹操也十分高兴。同样作为儿子的曹丕这个时候如果也再赋诗一首, 以他的文学才能, 虽然说不上东施效颦, 却也毫无新意可谈。这样的战前激励就像《曹刿论战》中所说:“再而衰, 三而竭。”曹丕机智地选择了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两步上前, 抱住曹操大哭, 曹操当然很受感动。这样的故事虽说有些夸张, 但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当时兄弟之间激烈的明争暗斗。而曹丕虽然获得了父亲的赞赏, 但这一局毕竟赢得不怎么光明磊落。都说“男儿流汗不流泪”, 弟弟以诗作别而自己却迎风痛哭, 这个时期的曹丕内心想必也是极其焦虑的。

不同于曹丕的敏感内敛, 曹植的旷达纵情作为跳板突出了他的才华横溢, 突出的文学才华受到曹操的赏识, 因而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曹植“每进见难问, 应声而对, 特见宠爱。”曹植也不负期望, 陆续写了《白马篇》、《离思赋》、《公讌诗》等诗文表达心志。曹操看到文章中年轻人朝气蓬勃的抒发豪情壮志, 又细腻温柔的表达兄友弟恭的殷殷亲情, 使得曹操对于其仁孝大加赞赏, 因此对曹植更加喜爱, 被认定为“儿中可定大事者”。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 曹丕早期的作品中有一种回避政治的倾向, 以一种隐忍节制的态度与理性来隐匿自己的野心, 为争夺王位而深沉张远的谋策。在建安时代社会混乱, 现实破败的时期, 人命如草芥, 纵然是亲子关系也毫无顾忌的为自己的利益而用, 那么只有时刻保持警惕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因此他更多地表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理、精神状态, 去反映思妇的哀怨、离别的感伤、爱情的执着等等, 以“诗言志”“诗缘情”的方式, 用特有的细腻敏感表现于关注内心细微的情感来抒发生命的情绪, 这对于高高在上胸怀壮志的统治阶级来说极为可贵。另一方面, 也正是因为曹丕这样特殊的生活背景与成长经历, 因而形成的敏感多思的性格, 他才得以将那些思妇, 征夫的口吻和内心描写的生动而深刻, 进而成为他独树一帜的情感内在, 风格含蓄的阴柔之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如是评价曹丕和曹植:“魏文之才, 洋洋清绮。旧谈抑之, 谓去植千里, 然子建思捷而才俊, 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 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 典论辩要, 迭用短长, 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 雷同一响, 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 思王以势窘益价, 未为笃论也。”这样的点评结合曹植、曹丕各自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十分的贴切。面对曹操宠爱曹冲“此我之不幸, 而汝曹之幸也”又偏爱曹植“儿中最可定大事”的前提下, 曹丕的“虑详而力缓”更像是一种明哲保身的策略, 这首《燕歌行》与其说是替思妇征夫所作的伤感之作, 倒更像是一首对于壮志难酬, 忧虑前程的隐秘宣泄。曹丕就这样寄托了满腔情思在自己的诗中, 含蓄隐忍的诉说着内心深处的渴望与热爱, 谱写着一首首对于事业的情书。

参考文献

[1]许善述.“子桓以下, 纯乎魏响”——也谈曹丕诗风之变[J].安庆: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7 (2) .

[2]王夫之.古诗评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3]牛建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忧”——试论曹丕的生存困境及其消解方式[J].太原: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2 (1) .

[4] (晋) 陈寿, (宋) 裴松之.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5] (梁) 刘勰,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才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6]胡旭.建安文学嬗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03.

[7]范海浪.燕歌行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9.

[8]韦运韬.魏文帝曹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3.

[9]宋战利.曹丕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07.

不曾发生的情书 篇10

我很惨,从来没有收到过情书。3封勉强能充数的——竟都是在我终于捡了一个“别人不要的”男人、向朋友们炫耀般地宣布结婚的喜讯之后收到的。

一个是大学同学,他在信中说是终于看到了我的归宿,所以终于可以把那份对我的执著深藏在内心,从此在心里祝愿我将来的幸福,原来这个害羞的大男孩一直把对我的感情藏在心底。

另一个是我初次离家去上大学在火车上邂逅的邻座少年文。我还能记起他刚满16岁的棕色的脸。其后的日子里我们再没有见过面,只有通信,信里也没有暧昧。但7年之后的今天,文突然急急地来信,说我结婚太过惶急,还说我和男友相识太短,请我三思。

文告诉我这么多年他不曾忘了那个火车上的女孩,说他认识了不少女孩后,愈发觉得那个女孩的特别。我很感动,但也知道偶然的同行能带来的未来是多么有限。若真成就了一段姻缘,那只能是一个浪漫极了的故事。

我在公司的前同事大米,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我们相识的7年后,他看到了我儿子的相片,后来在一次信上说,他希望有一天能再见到我,一个作为美丽母亲的我。那时他早已离开公司,自创前程。信的末尾大米署名:你的秘密倾慕者。

我吃惊的同时又一时哑然。原来我以为自己是不可能被人真正地当作恋人来爱恋的,只能作为知己来欣赏的罢了。不然为什么他们都是在有可能的时候保持着沉默,在时过境迁的时候来表白。

“小学生情书”报道的围观道德 篇11

曝光“小学生情书”, 这不是第一次。一家广东媒体报道, 安徽某小学二年级班主任李老师也没收了一封情书, 因“情书”中有一句“你根本就不爱我”而“轰动”。各式各样的学生情书, 时不时就会在媒体上露露脸并引发一阵热议。这些“情书”是真是假, 有时很难判断。媒体对其所报道的新闻具有核实责任, 刊发就意味着其要承担失实之责。不知道热衷于刊发此类情书的媒体, 是否做到了“客观报道事实”?

退一步说, 如果“情书”是真实的, 它又该不该公之于众?当个人的私密信件被随意公开并成为其他人的笑料和谈资时, 对当事孩子的心灵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没收”信件的老师是在什么情况下将其公开的, 他 (她) 具有这样的监护权利和曝光隐私的授权吗?如果爆料者因此拿到了媒体的“爆料奖励”, 又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

媒体也许会说, 公开孩子的“情书”, 除了让受众感到“现在的孩子真了不得, 早熟得让人惊讶”之外, 还可以反思存在的社会问题。比如, 3岁半的孩子要妈妈给漂亮的女同学代写情书, 称要给对方“买房”, 这不正是高房价下社会问题的折射吗?推动社会改进, 不正是“童年无忌”带给舆论的正能量吗?

“小学生写情书”值得关注和探讨。小学生是未成年人, 相比于成年人, 他们的隐私更应该受到重视和保护。接受新闻的时候, 受众一般都有好奇心, 这也是很多新闻得以引起轰动的原因。但如果媒体仅仅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和满足成年人的好奇心, 就公开孩子们的“情书”, 至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在人人都是爆料者的网络传播时代, 须更加重视围观的道德。相比于“热闹非凡”的自媒体, 大众传媒更需要坚守责任和品格, 不能以猎奇的态度窥探孩子的隐私, 他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话语, 可能只是“有口无心”, 不该被随意放大。

对于涉及个人 (尤其是未成年人) 隐私的爆料, 媒体不能来者不拒, 要有所选择, 谨慎报道。尽管公开的情书中, 抹去了孩子的名字, 但将“情书”完整呈现, 并拍照为证, 已然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发现新闻线索、发掘社会话题固然重要, 但是, 考虑和照顾当事孩子的感受, 尊重他们的意愿, 不为吸引眼球而炒作, 是媒体更重要的“围观道德”。

上一篇:作文教学改革管理下一篇:风险监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