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2024-07-31

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积累(共12篇)

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篇1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总会发现这些现象的存在:有些学生说话吞吞吐吐, 畏首畏尾;有些学生句子写不通;有些学生看图说话语无伦次……这是因为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 平时没有积累。正所谓:胸无点墨, 怎能下笔成文?如今“学习语文, 不是靠传授, 而是靠积累”已成为了教育界的共识。2011 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由此可见,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必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的积累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和途径很多, 近几年来研究和探讨本课题的学校和老师也很多, 也从中找到了一些方法和途径。纵观这些方法和途径, 我坚定地认为课堂阅读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渠道, 也是促进学生积累语言并内化为自身语言的主要阵地。下面, 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 也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一、读背结合, 积累语言材料

语文学习要积累的材料很多, 但最基本的莫过于词语的积累。冰心奶奶在谈及语言积累时曾经说过这样一个例子:“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 笔下却形容不出来, 而有的孩子只好以‘好看极了’、‘好玩极了’、‘有意思极了’等等简单模糊的字句, 轻轻带过就算了”。可见, 词语积累越多, 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 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 文本中散落着精美的词语。我们可以将课文中的词语依据某种线索组合起来, 帮助学生积累。如《剪枝的学问》这一课, 就散落着一连串的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教学中, 我们就可以随课文内容将其相继出世, 帮助学生归类诵读, 积累这方面的词语。

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但死记硬背不可取, 背诵应该在阅读时进行准确的感知和透彻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所以, 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要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如《乌鸦喝水》这一课, 我们可以在导入环节帮助学生积累“反哺”一词。首先, 老师组织孩子们玩“听句游戏”, 每讲一个句子, 让孩子重复一次:乌鸦妈妈老了, 飞不动了。小乌鸦叼回虫子, 喂给妈妈吃。然后, 引导孩子们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最后, 告诉孩子们, 乌鸦的这种行为叫“反哺”。于是, 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 深深地记住了这个词, 积累进了自己的词库。当然, 积累词语不能靠一朝一夕, 要持之以恒, 积少成多。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时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通过朗读和背诵, 学生能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 精美篇章, 不断充实语言库存。

二、比较发现, 积累语言图式

积累是手段, 表达是目的。学生积累的语言材料如同颗颗散落的珍珠, 需要用“线”串起来才能真正为表达服务。这根线, 就是语言图式。口头语言有两种形式———“会话语言”和“独白语言”。心理学一般将“聊天、座谈、讨论等情况下言语活动使用的语言叫“对话语言”, 也叫“会话语言”。这种语言有很多意思不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 而是在共同的语境中彼此意会出来的, 在文法结构和逻辑系统方面不严谨。“独白语言”一般是指报告、演讲、讲课等较长时间的独自的言语活动中使用的语言, 也叫“独自语言”。这种语言有一定的内容, 并围绕此内容组织自己的发言或安排发言的前后顺序, 需要有专门的言语训练。可以说“, 独白语言”更接近“书面语言”, 是用口说的“书面语言”。学生在入小学前, 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会话言语”水平, 但是“独白语言”还处在起始阶段。小学阶段是独白语言的训练黄金期, 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交际中关获得“独白语言”材料的机会不多, “独白语言”材料的获得和运用的最重要的场合就是学校的语文课。

语文课文中包含着大量的“独白语言 (书面语言) ”的材料, 对于语言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的小学生来说, 每一篇课文中不仅存在着生字新词, 还存在着不少新的语言图式。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看菊花》中, 有这样一个句子: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这个句子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理解并不困难, 然而一让他们说, 许多学生都会说成“它们正迎着风开放”。有一个同学, 老师反复指导了五遍, 他还是说“它们正迎着风开放”。用“图式理论”来分析, 就是该学生在前语言结构中没有这个句子图式, 在“风”前面加上了“深秋的、寒”这些定语修饰, 就变成了新的句子图式, 学生就不会说了。所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 发现新的语言图式, 让学生熟悉并适应“独白语言”图式及其构建习惯, 并逐步形成语感, 有效提高表达能力。

三、尝试运用, 内化积累语言

课文中学过的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对大部分学生而言, 仅仅是储存在记忆里的“消极语言”, 难以自觉地转化为“积极语言”。不少学生已经上高年级了, 无论是说话还是作文, 依旧词语贫乏, 所用的句子还是一些大白话式的最简单的句子, 并且不连贯、有语病。可见, 储存在记忆仓库里的词语和语言图式, 只有通过及时地反复地运用, 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才能得心应手地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学生有意识地在运用自己已有的积累语言, 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 设计灵活形式, 让学生尝试运用, 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 并沉淀积累。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揭示《鹬蚌相争》一则寓言的寓意前, 引导学生在角色的朗读中体验鹬蚌相争的情境, 又巧妙地运用课文中语言表达的结构, 设计了填空式的句式训练, 并问学生:“你能不能仿照课文的句式也写一段话, 立即让鹬蚌停止相斗?”再出示句式:你这只傻____ 啊!今天不_____, 明天______, 你 (们) 就会____。记住:____________。这样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掌握了课文中的新的语言图式, 积极使用语库里的积累语言, 促进了积累语言的内化。尝试运用, 为学生在今后的其他语言环境中独立运用新学语言搭建了一级台阶, 架设了一座桥梁。

四、激励评价, 养成积累习惯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 是目前形势下我们所追求的。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但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课堂教学中的口头评价。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积累需要激励性口头评价。学生的语言积累的兴趣需要教师的激发和维持, 进而形成习惯, 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 给予及时、恰当的肯定和激励, 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例如苏教版三年级《军神》, 课文中出现“沃克医生”这个人物。“沃”是个生字, 需要学生掌握它的音、形、义。学生通过预习能读准字音, 但记忆并不深刻, 更别说运用了。课堂教学中, 初读之后, 我问:课文中是说医生的名字叫———沃克, 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个字?学生们开始思考, 答案纷纷呈现:沃尔玛、沃尔沃……我适时评价:生活就是学语文的地方啊!同学们真会学习!于是学生愉悦的、高涨的情绪产生了, 良好学习氛围形成了, 积累语言的途径孩子们也不知不觉中知晓了。

事实证明, 除非经常给小学生以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否则他们只为最终的奖励而长期努力是不现实的, 小的但又经常的表扬, 比大的但极少的奖励更具价值。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时, 一定要注意运用激励性评价。课堂上教师善意、用情、适量、适度、适时的激励性评价, 不断地在学生心中点燃求知的的火花, 使他们品味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快乐, 这对激发学生积累语言兴趣、养成语言积累习惯有着重大作用。

课堂阅读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阵地, 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隐藏着的语言特色、表达特色, 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 引导学生利用、模仿文本的语言进行交流、运用, 达到新语言结构的同化。同时, 要努力使学生养成自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习惯。这样, 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 习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

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篇2

听了很多特级教师、名教师的课,我最大的感慨是: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太厉害了,竟然能把课堂教学演绎得如此的精彩,“润物细无声”。通过学习,我慢慢地发现如果我还停留只关注、模仿名师的教学环节这个层面上,是难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的。小学语文课文这么多,没可能都能让我先听名师上一遍,然后再“依葫芦画瓢”,即使能找到相关课例,但学情不同,我的教学基本功跟不上,那最多也只能是学到其“形”,而学不到其“神”。

反思自身的情况,我觉得自己当前最需要的是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深知精妙的语言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能使教学环自然流畅,能使我们的学生兴趣盎然,回味无穷,能使我们课堂教学时如鱼得水……

因此,我的听课关注点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的我在听别人的课时,更关注别人的教学语言的.运用,喜欢摘抄其中的一些精妙语言,为我所用。例如:在长安中心小学邱会容老师的《搭石》这节课中,我摘录以下语言:

1、同学们,进入第六单元,我们每节课都浸泡在动人的真情故事里。今天,我们随着作家刘章爷爷来到他的家乡……

2、你写的字很有笔锋,真好看!

3、对!没有读完的就继续读,这是很好的习惯。

4、你真会提问题!会提问题的孩子,是个聪明的孩子。

5、谁来读一读,美美地读一读?

6、虽然你读得还不够有力,但是我觉得你已经有进步了,继续努力!

7、说得真好!你说到“谦让”。这是多好的民风啊!

8、是啊!尊老爱幼、扶老助残……这村民们早已看成了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9、让我们在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篇3

积累的目的是提高语文素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是生活对人提出的要求,现代生活竞争力的增强越来越要求人们具备高水平的文化素质,同时,语言知识和能力又是语文考试一项重点内容。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读中积累、学中积累、说中积累、用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积累,使学生的语言素质达到应有的水平,这是语文教师的使命。

语言积累应包括:词句的积累、古今中外文化常识的积累、广博的课外知识积累、典范文章积累等。

语言积累教学的常用方法:

1、抓好课内外阅读,在博览中积累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每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

首先要重视对课内典范语言的积累。熟读和内化典范语言是完成语言积累的捷径。在课内要通过朗读、诵读、赏读、熟读、背诵,使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达到熟记在心,在“读”中感悟到作品语言的内涵,把别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此,教师要加强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勤作评注。自觉做到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在读中积累,学中感悟。

其次,强化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积累。博览群书是许多文学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成功的捷径。教师要帮助指导学生制定明确的课外阅读目标,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自主阅读的意识。如阅读小说可采用浏览故事情节,细读精彩片断;读诗歌重在浓情朗读,背诵品味;读散文在体验中感悟,理解内在思想涵义。

2、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律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学习和掌握语言,若能要做到运用时随心所欲,得心应手,就必须对语言文字做多次重复,强化诵读,细心咀嚼,用心体味。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的含义、使用规律、情味等在头脑中扎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中心,指导学生加强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将名言佳句、精妙语段化为己有。

3、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丰富语言的积累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言的习得,需要大量的实际。积累是表达的基础,而运用则能强化、深化、发展原有的积累。只有通过运用,才能真正使语言内化,完成语言知识的构建。

一是在练笔活动中积累语言。在练笔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已积累的信息的回忆、交流、筛选、提炼,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是更高层次的语言积累。重视学生的练笔,增加作文密度,让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激活自身的语言积淀,深化积累语言。

二是在看、听、说的活动中积累语言。引导学生观看的过程中记录优美的好词佳句;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听到别人交谈时流露出来的谚语、对联和富有哲理的语言,要做好记录,并且进行品位欣赏;加强学生说的训练,让学生把自己从影视和生活中积累的语言,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交流,从交流中运用语言,丰富语言,提高鉴赏语言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

语文课堂具体运用:

1、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

教师可利用讲课前的三分钟,开展一些积累语言的活动。比如三分钟演讲、介绍一本名著、背诵欣赏一首诗、评价一种社会热点话题、听一段名家朗诵等等。凡此种种,均可于有限三分钟中获得无限收获,使学生的语言素质得到培养。

2、指导学生建立摘抄本

学生阅读的是否有效取决于他读后是否有积累,建立摘抄本对指导缺乏自学能力的学生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进行摘抄,不单单是知识、语言的积累,也是思维、思想的训练。当读书进入一种境界时,他所获得的又岂止是简单的“摘抄”。

3、在语文阅读课上明确语言的积累要求

每次阅读,都让学生同时摘抄好文好句,并于阅读后写出感想,适当时组织学生交流体会,坚持下去,学生进步迅速。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生活是语言之泉,语言的活力在生活中张扬。无论是电视中的广告节目,还是报刊杂志上的各种文章;无论是人民大众的日常用语,还是名篇名着中的书面雅言,它们都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沃土。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取之于民”,最终还是要“用之于社会”的,奔驰在广阔的生活原野中,语言之树将永远青翠。

5、让学生坚持写日记

写日记将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写日记将使学生锻炼毅力、丰富语言,写日记将让学生留下生命成长的欢歌、低吟,写日记将随时积累、锤炼语言……日记是最有利于发挥语言价值的武器,是教师学生的良师益友,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见证,是童年的花、青春的诗、成年的哲理……

6、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

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①每周星期六的语文活动课,便让它成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词句接力赛”、“美文欣赏会”、“朗诵擂台赛”等。②在班上的学习园地中,我专门开辟了“读书”专栏,其中设有 “知识角”等小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以互相交流学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语言积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一要坚持,二要有计划,三要注意梯度,四要勤于运用。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篇4

一、朗读中丰富积累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重视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善于读,功莫大焉。”

例如,《你姓什么》一课是一首儿歌,介绍了许多音近形异姓氏。儿歌有三段,第一小节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我请两名学生和我一起配合读,一方面注意读出一问一答的语气,另一方面注意人称“你、我、他”的使用。接着,我请学生三人一组合作自由读,再请两个小组上讲台交流读,既读出了语气又加深了理解。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如《国庆节的晚上》一课,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国庆节晚上天安门广场美丽的景象,尤其是描写焰火形状的几句话写得特别好。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这段话,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再把喜爱的感觉读出来,配上动作表演,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学生融入优美的文字中,在有感情朗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了语言。

二、分析中深化积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分析中学习和积累语言。我们强调在分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要学生读文章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如《小山羊和小熊》一课,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小山羊路过小熊家,对小熊说:“熊哥哥,外面风大雪大,能让我在您这儿住一夜吗?”一个夏天的夜晚,下着倾盆大雨。小熊路过小山羊的家,对小山羊说:“山羊弟弟,外面风大雨大,让我在您这儿住一夜吧!”同样是请求住宿,可是小山羊和小熊问话的语气是不一样的。我让学生读读这两句话,找找有什么不一样。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最后得出:小山羊是在请求住宿,说的时候很客气,从多了个“能”字和一个问号可以看出;而小熊则是在要求住宿,从“让”字和一个感叹号可以看出。

又如《小兔和树的对话》一课,秋天,小兔看到枫树的叶子变红,感觉很奇怪;看到桦树叶子快掉光了,感到很担心;看到松树叶子又多又绿,感到很着急。在学生学习了课文,理解了内容后,我又一次带学生回归到整体,问:“奇怪、担心、着急这几个词能否交换?”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不能交换。”奇怪是因为小兔对枫树叶子颜色由绿变红感到疑惑,担心是因为桦树掉叶而怕他生病,当小兔知道了掉叶是为了平安过冬,看到松树还有很多叶子,就很紧张,怕松树不能平安过冬,担心的程度越来越深,就变得着急了。这样,学生在品词、赏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了语言,丰富了语言储备。

三、背诵中沉淀积累

背书的过程,就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的过程。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佳作,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重要方法。小学低年级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较好的时期,教材中的儿歌、短文朗朗上口,语言浅显易懂,通过背诵可让学生不断充实语言库存。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更高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在指导学生背诵的时候,我告诉学生,读到能背下来时不要停下来,应再读几遍,这样才能记得牢。背诵后忘得最快的是刚背好后的十几天,因此,在熟读成诵后隔三差五就要复习一下。平时,我也经常对学生进行情境训练,以便对背诵的内容巩固、运用。如学《一粒种子》时,我问:“种子钻出地面以后,会看到什么?”学生就把前一课背诵的内容复述了出来:种子看到了在雨中穿梭的燕子;种子看到了绿色的柳叶、红色的桃花;种子看到了一条清凌凌的小河,河里的鱼儿欢快地摇动着尾巴……曾经背诵过的内容顷刻间变成了自己的语言自如地运用起来,学生感到十分自豪。

四、运用中内化积累

浅谈小学生语言积累教学的优化 篇5

【摘要】

语言积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基础性的要求。但是,就这一方面而言,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为数不少的学生主要靠的是死记硬背。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本文进行了一些剖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言积累 优化策略

语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它是我们人类交换看法、交流情感等的最重要工具。基于此,作为承担母语教学主要任务的语文学科来说,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就显得举足轻重。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这种积累是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这一过程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是逐渐积聚有价值事物的过程,是让学生能力慢慢增长各方面素质得以逐渐完善的过程。所以说,我们平时教学之中要加强语言积累这方面的工作。

一、引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夯实积累基础

影响学生语言积累的因素有大有小,可以说是方方面面。就积累的途径特别是有效途径来说,笔者认为,还是从课堂教学中积累。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主要方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一主要方法应该是熟读成诵。我们先用的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是文笔极佳的精品。我们完全可以要求学生将其整篇,当然更多时候是将其最为精彩的部分,通过反复诵读给背下来。

比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篇课文。笔者在对学生已经有了熟读的基础上,特别是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理解之后,笔者就引导学生重点背诵这篇课文的第2自然段。在背诵开始之前,我要求学生先考虑自己将会怎样去做才能记住,然后同桌或者同组之间交流一些记忆的`方法。之后,笔者在综合一些学生有价值的记忆方法的基础上,又给学生提出了一条仅供他们进行参考的记忆脉络:告别(注意亲友的表现和当时的心情)一送行(哪些人送行;用什么方式)一嘱咐(何人嘱咐;嘱咐什么;体现了什么)一离去(做了些什么;那时那地的所思所想)。末了,让学生试着练习背诵。这时,我们可以当堂对学生的背诵情况做一调查,了解诵读的效果。

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主要是从记忆线索上给学生提出背诵参考。事实上,对于很多文章来说,如果抓住了篇段的主线,循着这一主线进行背诵,就能提高背诵的效率和达到持久的效果。当然,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适当的向课外进行拓张性背诵,以进行这方面的积累。就这些方面,可以说,

二、自悟,让学生在自我感悟中提升积累水平

对课文文段的背诵是一种积累,但是从学生记忆的特点来看,这种积累层次还不够深。如果学生的积累建立在自己的感悟之上,也就是学生将一定的积累对象进行了内化理解,这种的积累就具有相当的厚实性和时间层面的持久性。

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杜甫)这首诗时,我就非常强调学生的自读和自悟。为了避免学生做起来有可能的盲目性,这时还是离不开我们教师一定程度的引导。具体我是这样引导的:第一步,先对这首诗的意思有个粗略了解。为此,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综合上下文来做。其间,可以强调学生注意对“漫卷”“青春”两词的理解。特别是“漫卷”一词的字面意思及在诗句中的含义的理解;第二步,学生自由谈自读有何感受体会怎样。当然,这一步要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之上进行;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教师引导可以通过设计一些问题来进行。而这里笔者要强调一点就是我们所设计的问题宜少不宜多。这里就从“喜欲狂”入手设计问题就行了:(1)这首诗最能表现诗人的心情的词语是什么?这一词语的字面意思是什么?(2)你是如何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心情的?请结合该诗中的具体诗句来说明?(3)是什么让诗人高兴到这种程度?这样学生经过渐进式思考,并且通过自我的吟诵,然后,再根据具体的诗句,就逐层次的解答了问题。最后,再将诗人这种心情和这些行为放到提升到诗人所表现出来的感情。这样,学生就能轻松的体会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三、拓展,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积累动力

以上说的两点,主要还是局限在课内。从一定程度上说,课内这一块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并不全面。为此,我们还要拓展途径,让语言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一)解决好读什么。鉴于小学生年龄等因素的特殊性,如果让学生自选读物,就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所以说读什么,需要我们教师予以必要的指引和推荐。我们要给学生推荐好书,这是毋庸置疑的。那具体要“好”在什么地方呢?笔者认为,一要对学生身心有好处;而要与课内课文同步;三要与学生生活有联系。如果能做到三个方面,就能很好的克服掉学生自我选择的盲目性。

(二)培养好的习惯。一般说来,对学生课外读物的阅读情况,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来把控。让学生有痕迹的去读,就是一个好方法。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读物上可以做圈点批注(对于一些符号有必要给予指导,规范阅读),也可以让学生做阅读笔记。做阅读笔记是很好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本本的读书笔记放在跟前,学生自然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在心头。这可是他们坚持阅读的难得的动力所在。

综上所述,要从根本上解决小学语文语言积累教学方面的只管看不管用的情况,课堂上要做的工作不能存在囫囵吞枣现象,要做到扎实有效。当然,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讲这种工作渗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它成为学生的生活常态。

【参考文献】

【1】张文质。“教师的‘微革命一’”【J】,师资建设, (9)

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积累 篇6

语文教学 语言积累 朗读

2011版新课标鲜明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还提出“学习语文必须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重视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积累。那么,应如何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呢?

一、加强朗读,自然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我们默读时,仅仅调动了心和眼,而朗读时则心、眼、口、耳全部调动了起来,对于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就会有成倍的收获。”还说:“朗读的时候对于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徐世荣先生对朗读教学的意义做过这样的阐述:“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本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剖析,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有人说:“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所以,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加强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如《搭石》一课,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荡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学习时我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围绕“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展开交流和讨论。特别是第三自然段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摹,实实在在地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我将这段文字变成诗的形式,通过不同方式的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领会一行人走搭石动作的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学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二、强调背诵,勤于积累

背诵,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江泽民同志曾说:“不论学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不浅。”巴金先生也曾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巴金先生的话给我们的启发是很深的。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都具有博闻强记的特点,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成为一代大师。现在的好多学生害怕写作文,或作文干干巴巴,都是因为看的书少,背的东西太少,脑中无“米”,说起话来,作起文来,怎能不困难呢?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积累多了,才能融会贯通。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下一番功夫来背诵。

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时期,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学习《校园交响诗》时,我几乎没做任何分析,只是引导学生去感情朗读,读通读顺后就让学生去背诵。这样美的散文,这样富有诗意,令人回味的语言,任何讲解都是多余的,唯有让学生背过,才能转化成他们自己的语言,变成自己的东西。

不只要背诵教材中的文章,还要补充课外的优秀诗文去背诵。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我又补充几首其他的送别诗让学生去背;学习陆游的《游山西村》,我又会引导学生去背陆游的其他诗词;学习老舍的《猫》,我不仅让学生背诵这篇课文,还带着他们背熟课后阅读链接中周而复先生和夏丏尊先生写的有关猫的片段……

我还利用晨读和午读时间带着学生背诵我们的校本教材——《传统文化》《中华古诗文精品》,让学生在经典诗文中流连,在优美语言中熏陶,天长日久,勤于积累,学生定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三、广泛阅读,丰富积累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实在地讲,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教给孩子基本的学习方法,而最重要的,能够影响孩子一生的学习,则依赖于大量的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阅读的作用怎么说都不为过。”2011年新课标也提出:“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并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小学六年课外阅读145万字以上。此举旨在引导教师抛弃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的教学方法,改革并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旨在用规定课外阅读总量的办法,引起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以较大的阅读量来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

深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平时教学中我就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读什么呢?商友敬先生说:“首选,当然是儿童文学作品,这是孩子们自己的文学,是他们自己的读物。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有孩子自己的心灵花园,是孩子自己的趣味天地,用的是孩子自己的习惯话语(当然也是规范的、生动活泼的、优美形象的),他们的趣味、情感、想象力和语言能力,都能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得到滋长。今天,一个人在童年时代没有读过《安徒生童话》,没有读过怀特的《夏洛的网》,没有读过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没有读过《哈利·波特》,没有读过曹文轩、梅子涵、秦文君等人的儿童文学作品,没有读过任溶溶老先生的儿童文学译作,他的精神世界是有缺陷的,他的童年是苍白无趣的。”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读书,老师必须先读,这样才能与学生聊书,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读书;还需要我们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我规定每天下午上课前的20分钟为阅读时间,不要小瞧这20分钟,坚持下去,会是很大的财富;每周我安排一节阅读交流课,交流读书收获,并向伙伴们推荐自己读过的好书,评出这节课的书香学生。学生们要交流读书所得,要推荐所读之书,就必须把书研究透,艺术地推荐给别人,才能被别人认可。持之以恒地引领学生广泛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定能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学好语文。

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篇7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以教材为主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吸取课文中的语言精华, 不断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下面以朱自清的《春》为例, 谈谈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滴做法。

一、整体把握, 感受语言

1. 在“读”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美。

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应从朗读开始, 因为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式, 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表现了春草的柔嫩、春花的烂漫、春风的温暖柔和、春雨的细密、人们的喜悦, 而这些特点, 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味觉表现出来的。

2. 在“读”中训练学生的语感。

语文的核心是语言, 语言的核心则是语感。《春》一文文质兼美, 十分适合朗读。教学中笔者采用范读、集体读、小组读、学生个体读等方式, 抓住具有感染力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让学生通过比较, 想象理解, 发现其中的意蕴。

3. 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词句的妙用。

学习朱自清的《春》,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体会到大量叠词、儿化音运用, 短句和长句、整句和散句交错运用所构成的轻松明快、亲切柔和的节奏和韵律。

二、读品结合, 领悟语言

品主要包括品课文中的音乐美, 品语言的生动真切, 品修辞诗意的美感。

1. 品课文中的音乐美。

《春》一文的语言清隽简约, 充满诗意。比如“春花图”中的“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 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通过让学生听配乐范读, 这种以排比、儿化韵的交错构造的散句, 宛如山间溪流, 清脆悦耳, 会使学生深深陶醉在语句所带来的音乐美中。

2. 品语言的生动真切。

《春》一文, 作者以看似平淡却异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卷春的图画, 谱写了一曲春的赞歌。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去朗读品味, 才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开篇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 从“盼望着, 盼望着”反复的语句中就可品味到。还如“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偷偷的”用拟人的手法, 一个“钻”字活化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雨密密的斜织着”, “斜织”两字把微风吹动雨丝的情景写得精确传神;“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中的“闹”字不仅有形, 似乎还有声, 让人仿佛看到了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竞相采蜜的情景。

3. 品修辞的诗意美。

《春》一文中对比喻、拟人、排比的大量运用, 使文章的语言有了一层光亮的色彩。比如写春花, 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各种花的情态色泽, 花朵之多, 花色之艳, 争春比美, 互不相让;写野花,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品读这些修辞句, 学生会获得诗意的美感。

三、拓宽视野, 积累语言

只有读得多, 记得多, 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积累语言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 课前搜集资料, 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春》之前, 笔者让学生搜集有关“春”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展示所搜集的资料:春字的不同写法, 春天的节气, 春天的物候, 含“春”字的词语, 含“春”字的古诗词及文学作品, 描写春天的优美语句, 等等。学生对资料搜集、介绍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

2. 熟读课文, 积累语言材料。

朱自清的《春》是名家名篇。课堂上,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笔者引导他们对课文中的佳句、精彩片段有感情、有节奏地反复诵读。笔者还通过播放视频、配乐朗读来创设情境,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欣赏作者的精彩描述、感悟表情达意的奥妙中, 与作者产生共鸣, 使情感升华, 从而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

四、读写结合, 运用语言

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篇8

一、课外初“相识”,拓展词汇空间

扩大词汇量,最佳的方法就是阅读课外书籍,这已被众多教师认同,许多积累作业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他们边阅读,边摘录好词好句。教师很少参与其中,只是进行简单的检查批阅。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小学生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较差,词汇积累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只是记在纸上。所以教师要做恰当的引导。在起步阶段可以用范文进行示范,让学生知道积累词汇的要点。首先知道学生进行词汇的分类整理。例:写人类可分外貌、动作、心理、语言,写季节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物候,写物类分色、形、味。其次教师在学生课外抄摘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选择出一些词汇,或成讲义,或成小黑板,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印象,以备课堂上提取。比如《石榴》一文,我抓住文中三个训练点:一是看实物运用课外词汇,描写石榴果实的外形;二是描写石榴果实成熟的一些拟人句;三是描写石榴味道的词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外积累描述果子色、形、味的词语,描写开心的心情词语,分类抄于卡片上。通过课外的积累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能更好地学会运用所积累的词汇,“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

二、课内再“熟悉”,强化词汇学习

如果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语境,让学生回忆课外获得的词汇,再加以运用,那么日复一日,所掌握的词汇量就相当可观了。在《石榴》一文的教学中,我作如下设计:

1. 看图用词。

将一幅逼真的石榴树挂在黑板上,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我先让学生仔细地观察石榴树的叶子、花,然后说出石榴的颜色、形状,通过生活经验讲讲石榴的味道。由于课外的铺垫,学生的学习难度已相对降低了,学生一下子就说出嫩绿、密密麻麻、火红,青中带黄、甜滋滋、酸溜溜等词语。学生通过运用课外所学词语对石榴的描述,加深对石榴的认识,这对理解文中石榴成熟时用了众多的拟人句也无疑起到了过河桥的作用。

2. 比较用词。

课文第二小节,描写石榴花的样子时,用了一个比喻句:“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我出示喇叭的图片,请学生找出喇叭和石榴花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学生一下子说出两者具有相似的外形,然后请学生根据这外形的特点,想想石榴的果实像什么呢?有孩子说像灯笼、像汽球、像小火球等等。这样,既巩固了学生词汇,加深了学生对比喻句的认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3. 体会用词。

课文第三小节描写石榴果实成熟,这些果实的心情会如何呢?从哪些词上可以看出很开心。然后请学生找出相关词语,接着引导学生说出一拟人的情感的词语,使孩子感知拟人句的用法。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积累词汇的兴趣。

4. 外种形式用词。

将以上所学的词汇制成卡片,在课堂上适时贴在黑板上,给学生直观印象,总结课文时,以比赛游戏的方式再巩固一遍。课后,又将卡片贴到教室的“学习园地”上,确保这些词语在学生面前的再现率。

通过课外积累和课堂识词相结合,使学生摆脱了积累词汇的盲目状态。每个词语经过信息编码,贮存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强化了词汇学习。

三、作文里交朋友,内化词汇学习

沉淀语言积累, 扬帆阅读教学 篇9

一、朗读促积累, 培养语感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也是理解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手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日常教学中, 首先, 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朗读时间。教师必须正视朗读的重要作用, 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 以便在读中品味文章内涵, 避免出现为赶进度, 以讲代读、以析代读的现象。其次, 采取多种朗读方式,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方式有很多, 如领读、范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评读、快速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课文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 让学生在朗读中思维、领悟, 将规范的语言储存进自己的大脑, 不仅品尝了“原汁原味”的语言, 而且有效地进行了语言积累。长此以往, 这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是大有帮助的。

二、背诵促积累, 沉淀语言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杜甫亦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 背诵是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背得多了, 记得多了, 学生的大脑中储存了很多优秀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甚至有些已经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了, 在需要用的时候就能脱口而出、下笔成文了。因此,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正确地看待、使用“背诵”这种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科学的背诵方法, 让学生在理解中背诵、记忆, 让学生主动地背、轻松地背, 避免死记硬背。只要学生坚持不懈地背诵, 就能将语言材料沉淀在大脑中, 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那么, 在恰当的时机就会喷涌而出、妙笔生花了。

三、摘录促积累, 丰富材料

摘录也是促进语言积累的好方法。俗话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将文本中的精彩语句、片段节选摘录在自己的本子上, 并且经常翻阅、鉴赏, 在这样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过程中, 一是可以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形成摘抄的意识, 将精彩的语言材料都积累下来, 以备不时之需。二是有利于学生的记忆、理解。眼过千遍, 不如手抄一边, 学生在抄录的过程中, 手、脑、眼并用, 注意力高度集中, 一边抄录一边思考, 不仅能够很好地理解文本, 而且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丰富了语言材料, 开拓了学生思想。摘录有价值的语言材料, 能够使学生满腹经纶, 而且扩大了视野,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 培养创造性思维。

四、复述促积累, 转换语言

复述就是将阅读到的文字材料用自己的语言重复讲述一遍, 是将学到的规范语言转换为自己语言的过程, 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重要方式。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复述方式, 比如根据课文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和情节进行详细的复述, 或者让学生发散思维对文本进行再加工和改造, 然后进行复述, 此外, 还可以按照提纲进行复述、按照关键词复述等等。复述要力求完整、通顺、连贯、精练, 有感染力, 但切忌照本宣科。通过这些对文本的复述, 学生可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 也能把握课文脉络, 把文本资料和自己的知识架构整合, 将这些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等到应用的时候就能厚积薄发, 脱口而出了。

五、练习促积累, 发展思维

练习就是通过各种习题训练的方式来提升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要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多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 蕴含着很多很丰富的智慧言语、智慧表达,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来进行语言练习, 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发展学生的思维。这些练习的方式包括品词、仿句、填充课文、句式变换、挖掘空白内容等等, 比如仿句练习, 就是利用课文中的精彩句子进行仿写练习, 在《桂林山水》中, 关于桂林的山和水的描写非常经典,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这样句式的仿写。再比如句式变换练习, 可以将“把字句”变成“被字句”, 将陈述句变成反问句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这些练习, 以便发展思维, 促进语言积累。

六、改写促积累, 提升素养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叙述严谨、语句优美, 如果将这些有特点的课文进行改写, 或改变文章的叙述方式、或改变文章的文体, 都是进行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这种改写中, “以写促读”, 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升学生的语言素质。比如, 在学习了《草原》《迷人的张家界》后, 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出导游词, 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来讲述。这种形式的改换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素质。

倡导语言积累 诗化语文课堂 篇10

一、强化背诵, 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传统的语文教学采用的是“以理解为目标, 以讲解为手段”的阅读模式。为了理解得透彻, 老师唯有不停地讲, 岂不知越讲得多, 教学效率就越低。所以, 我认为, 现代语文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 以熟读背诵为手段”。为了强化这一手段, 我采用了3条措施:

1. 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

就现用的教材来看, 不论是意境优美的散文, 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 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 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 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不多。为了增加背诵量, 我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外, 每单元还挑选了一些精彩片段让学生熟读成诵, 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内容, 对在校内外举行的“经典诵读比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奖励。

2. 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 加强朗读、背诵训练。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课教完后, 要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朗朗上口、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下来, 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

3. 开阔视野, 每周补充一篇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 要求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现用教材虽精选部分古诗文和中外名篇, 但数量太少, 所以我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篇目, 让学生博闻强记, 并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加以强化诗词歌赋的内涵。久而久之, 学生就掌握了大量的诗化语言, 可以出口成章, 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

二、注重结合, 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博览群书, 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 而在阅读过程中, 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 使大脑中已形成的练习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小学生在实现“量”的积累的同时, 对所背诵的古诗文能达到朦胧理解即难能可贵, 随着他们阅历、知识的增长, 这种朦胧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 天长日久, 运用也就水到渠成。

1. 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 但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 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 包括摘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和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是属于读的外延, 富有创造性, 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 自行查阅资料, 形成自己的见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行理解、领悟的积极性, 我们经常开展一些激励性活动, 如“读书报告会”、“好书推荐会”, 等等。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他们进阅览室、跑书店、听讲座, 通过读书笔记获得不少知识。

2. 给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 学生增长了知识, 开阔了视野, 掌握了许多精妙语句, 他们内心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肯定, 一展所学。因此, 我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能力。 (1) 组织学生多欣赏。我们经常利用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收听诗文诵读及赏析讲座, 观看配画、配乐诗朗诵录像。学生从讲授者口中、从动人的画面上、从轻松的乐声中, 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 (2) 引领学生多评析。对中高年级学生, 我们每周开设一节诗文评析课, 主要在选材、立意、构篇、遣词等方面进行评价, 提高他们对内心体验的倾吐能力, 增强诗文的朦胧理解。 (3) 发动学生多交流。在班上的学习园地中, 我专门开辟了“读书”专栏, 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精词妙句、经典诗词、百科知识等发布上去, 互相交流学习。

三、引导想象, 感悟诗文意境

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古诗的语言凝练, 行文跳跃, 在诗句背后隐藏着大段的空白, 这就为想象提供了空间。古诗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 产生移情和共鸣, 让学生展开想象, 引起联想, 由此及彼, 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 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 才能人境悟情。

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篇11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言体验;认知规律;形象直观

语文是由丰富多彩的文章和语言知识组成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程,是我们体验母语学习的主要载体。由于小学生处于心智发育初期,多以形象认知为主,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时时注意结合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来引导学生进行形象认知和语言品味。

一、借助形象认知,初步体味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是根据小学生的形象为主的认知规律设计的,采用形象活泼、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孩子们先产生直接的感官刺激,并唤起连贯性的形象思维,进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自主探索和理解,然后我们再引导教材进行对比、归纳和学习。比如我们引导孩子们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可以让孩子们先观察几幅关键图片,同学们可能就会根据知识经验,对故事进行推理:第一个画面同学们看到一群小蝌蚪甩着尾巴游,让大家学习“甩”这个动词;第二个画面是小蝌蚪迎上鲤鱼的画面,让孩子们看图体味“迎”这个动作。依此类推,同学们通过几幅图片,在串讲故事的同时,初步感触一些比较形象的东西,诸如“追、蹲、蹬、跳、蹦”等,然后再让大家通过看着画面结合这几个动词复述故事,这样很快就理解了词语,并深化理解教材内容。

二、倡导诗歌朗读,体验语言韵味

语言在于积累,只有厚积薄发才能培养出灵活的语感,才能为将来语文学习奠定基础。小学生可能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说教,但是对于朗朗上口的诗歌还是非常敏感的,其实教材编写者也注重引进朗朗上口的歌谣体来引导学生实现初步语言积累,也为将来充分汲取诗歌精华,浸润传统文化,丰富自己的语言构建基础。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联系课外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诗歌诵记活动,才能产生语言知识积累,培养语文素养。

比如,笔者就经常参照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计活泼的动作和语气来引导他们诵读,学生在活泼的环境下边表演边背诵,不但可以加强对诗文的感触和理解还会与诗歌传递的情感产生共鸣。比如,一年级上册初次生词课就设置的儿歌体《一去二三里》,我们就可以先让孩子们当儿歌诵读,短短几句,流利欢快,读来朗朗上口,不一会儿大家就倒背如流了,同学们在诵记的同时,深深感触了母语的韵律,与语言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相见恨晚,一见钟情的感觉。这时我们再有计划地加以引导,让同学们对诗歌描摹的景物产生了形象的概念。最后老师再引导大家和着节拍进行入情入境的表演朗诵,一定能取得积极的学习效果。

三、摘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体验

小学阶段是我们记忆力最强的时候,这就为初步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客观条件。新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这些短小精悍的文章,往往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因此,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富裕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将华美的语句和精彩绝伦的段落背诵下来,先进行囫囵吞枣的知识“掠夺式积累”,然后厚积薄发,细细咀嚼进行语言内化迁移。另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同学们推荐各自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来的精彩语句,指导他们将这些经典语段摘抄下来,然后大家相互交流、讨论,通过相互启发,感悟精美语言的巧妙运用,然后再熟读至背诵。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给孩子们一定的时间留白,放手让他们自己品读文章的精妙之处,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效果,从而完成知识内化,举一反三,推陈出新;课外,引导大家完善阅读来扩展、延伸和深化语言知识,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打好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开辟内化语言积累的崭新天地。

四、挖掘生活素材,体验语言魅力

语言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然而,语言知识是无穷的,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细心观察和乐于记录生活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脑海中完成语言知识的初步积累。可以说,语言是鱼,生活是水,语言只有放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笔者告诉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就常常鼓励他们积极做生活的有心人,对于我们常用的歇后语、常见的谚语、精炼的标语以及一些意味深长、丰富有趣的小品、相声等活泼用语,都要想一想创作者为何这样设计,这样才能探骊得珠,感悟到语言的真谛。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带领大家访问、参观文化馆,来放开空间对学生思维的束缚,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小桥流水、日落余暉等情境中,反刍自己的语言积累,体味语言的妙处。久而久之,他们在遇到同类的情境时,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与之相关的丰富的联想。

例如,笔者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从他们喜欢看的少儿节目中记录趣味性语言。每天课堂前给出5分钟,大家交流识记。少儿节目一般设计用语比较贴近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语言都形象、活泼、灵活生动。如此引导下,同学们摆脱了以前看热闹的习惯,改之以边看边思考这句台词为何这样设计呢?这样在活泼的情景中体验语言知识,更容易内化成能力。

五、训练口语能力,体验语言奥妙

语言的奥妙不仅在于学习和输入,酣畅淋漓的表达更能体会语言的快感。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素材的同时,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和训练。否则积累再多的知识也无法激活,只能落寞地消失在记忆的角落里。笔者就紧紧抓住教材设计的口语训练内容,积极引导学生体验语言,表达意向。比如,我们在学习《爱吃水果》时,笔者先让学生参照图片,进行思考,然后组织自己的语言,进行生动活泼的描述和交流。现在的学生对绝大多数水果都不陌生,都能很形象地说出他们的颜色、味道和形状,我的课堂上就有同学这样描述:“西瓜像个绿色的圆皮球,里面鲜红的瓤和汁水,特别甜”语句不长,但是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进行了描述,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比喻……这足以说明,孩子们通过有意识的语言运用体验,可以激活自身的语言积淀,并积极吸收新鲜语素,生成自己的特色表达。

以上是笔者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语言积累心得和体验规划。然而,教无定法,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某些抽象的理论说教,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积极总结出符合学生实际学情的教学方案,以此来引导学生积累知识,体验语言运用,最终内化知识迁移,形成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樊双武.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

[2]施小燕.让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体验乐趣[J].语文教学参考,2008(27).

[3]苏才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如何积累语言[J].小学语文教学,2010(35).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岭市横峰小学莞渭校区)

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篇12

一、妙引格言,使语言深刻

杰克·伦敦的作品《沉寂的雪原》是一篇以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为主题的小说,歌颂了人无比顽强的精神。在布置预习的时候,我留了积累作业:积累有关歌颂生命、赞扬顽强精神的格言。在研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把自己积累的格言穿插到回答的内容里。这样,在回答问题“你对文中人物怎样评价”时,评价梅森这个重要人物学生就恰当引用了米歇潘的话“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和罗曼·罗兰的“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等语句,增强了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回答“怎样看待梅森之死”时,引用积累的内容使学生增强了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引用泰戈尔的名言“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的句子,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二、巧用对联,增加趣味性

在对《范进中举》这篇课文的研读中,学生的发言兴趣很高,我思考一下:一是因为“范进”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另一原因就是我给了学生一架“梯子”,这架“梯子”就是对对联练习。对对联作为教材的一项训练内容,把它的积累和运用贯穿于教学之中,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所以,在学习本课时,我要求把对课文的理解用一个对联来体现,学生对文中的人物情节、社会环境以及主题就做出了这样的对联总结:“嫌贫爱富胡屠户;攀高结贵张乡绅”、“范进中举扬眉吐气;乡邻贺喜争先恐后”、“十年寒窗老丈人横眉怒目全怪女婿不争气;一朝高中范举子耀武扬威只因大喜险发疯”等。巧对对联,既锻炼了对句能力,又增加了对文本的理解,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三、敢说流行语,贴近生活

好的语言在生活里比比皆是,在积累的同时要能够正确运用,才能起到丰富语言内涵的效果。所以课上发言引用流行语,能够使发言更精彩。在灌输给学生这样的理念后,就可以在课堂上听到很多精彩的流行语了。品读《五柳先生传》一文,古今结合,用流行语解读古人心态,课堂学习充满了时代气息。理解五柳先生的心态,学生就用“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网络流行个性签名来解读;看待五柳先生隐居的选择,学生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话赢得一阵喝彩。

四、亮精彩背诵,装点语言

在平日的积累中,每天都有好句背诵,这样学生就有大量的来自于满分作文的精彩语句。积累多了,就渐渐有了分类,美景、亲情、友情、理想等各种类别的都有。怎样把这些积累通过课堂发言让学生利用呢?还是从教材的特点入手。结合不同的课文主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时,就可以根据主题,由自己对应的语句积累作为回答问题的“开场白”,提高了课堂语言的质量。例如《也许》是一篇怀人为主题的诗歌,所以课前发言的内容就为背诵“怀念”系列的积累;傅雷的《家书》里有浓浓的父爱亲情,所以课的起始都引入了“父爱”“亲情”系列的背诵积累。平日的背诵在课堂上随时都有了可用之处,提高了背诵积累的积极性,不至于背诵与运用脱节。

四、讲寓意故事,训练分析能力

既然语文的积累是“无孔不入”,所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多途径。对于哲理性文章的学习,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来进行。在学习曾国藩《谨言箴》一课时,我就采用了哲理故事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办法。《谨言箴》是一篇对人怎样说话进行规劝的文章,因此预习时分发关于“说话”的一些哲理笑话、寓言故事、名人轶事的资料,在分析箴言的过程中谈出对资料内容的理解,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的见解深刻,真正地接受了曾国藩的“谨言”主张,有效地将生活与文本结合并相互促进,解决了“只读书,不思考、不运用”的难题。

语言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全方位的,它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以上的做法只是我从运用积累的角度,抱着“要表达好”的目的,体现出课堂上做法的一方面而已。从小学阶段的“敢说”到初中的“说好”是要有一个过程的,要慢慢地进行训练,不能焦躁,要根据学生的积累情况和课文的特点来进行。

上一篇:新行政诉讼法下一篇:医院财务收支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