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语言魅力

2024-11-29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魅力(共8篇)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魅力 篇1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也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可见, 强调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必须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 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 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这个核心, 教学的种种措施和行为也都应该紧扣这一核心目标, 而阅读教学更能体现这一点, 更能发挥语言的魅力。

一、阅读教学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 通过对课文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

看《冬阳·童年·骆驼队》中的一段文字:“我站在骆驼的面前, 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 那样长的牙, 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 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 大鼻孔里冒着热气, 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 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这样的一段平实的文字, 你能读出什么来?骆驼的吃态, 我的神态, 骆驼咀嚼的样子, 我看呆的样子, 跃然纸上。不细读, 无法品味其更深的内蕴, 不细读, 也无法品味出老师教给“我”的道理。

“老师教给我, 要学骆驼, 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 慢慢地走, 总会到的;慢慢地嚼, 总会吃饱的。”

如果不是对这一段文字的品味, 怎么会有对生活如此深的感悟?又干又冷的冬天, 骆驼队缓缓地一步一步走来, 铛、铛、铛的驼铃声寂寥悠长, 唤起我童年无尽的遐想, 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 没有一点点声响, 正是那磨来磨去咀嚼的干草, 战胜了三天三夜的饥饿与干渴。

童年的“我”从中看到了乐趣, 而老师却悟出了人生哲理, 慢慢地走, 总会到的;慢慢地嚼, 总会吃饱的;作家的“我”懂得了, 一篇巨著的完成要靠慢慢地写, 默默地想;读过这篇文章的我们, 从中得到什么呢……

阅读和阅读教学不同, 阅读只要读懂内容即可, 而阅读教学要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要教会学生阅读。因此, 在教学上必须体现两个过程:一是由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的过程;阅读一篇文章, 首先要整体感知语言, 达到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这是让学生读懂文章写的是什么?这时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如果停留在这个过程上, 仅仅是阅读, 而不能称为阅读教学。阅读教学要负责教会学生去读———怎样读懂、读透、读熟;怎样学写, 读写是结合的。所以阅读教学还有第二个过程, 即由思想内容要点———语言表达的过程;是理解作者写文章的过程, 是学生的思维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用什么语言承载了这些内容, 即理解作者怎样写的。这才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引导学生阅读, 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 即于其处提出问题, 令学生思之, 思而不得, 则为之讲明。”所以我们在讲解的时候, 一定要靠讲明语言的运用和作者的思路, 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而不那么说, 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 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而不用那种口气, 所有这些, 都跟文章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把两者分开来讲, 这一堂讲思想内容, 另一堂专门讲语言;教师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 这堂课才算成功。

二、感悟语言魅力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 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

朱自清《<文心>序》中曾写到:“在阅读教学中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 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标点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 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 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事实上, 很多的时候我们还确实忽略了很多细节, 往往也就错过了精彩的一瞬。

“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 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 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 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这是多么朴素的一句话, 这里用的是多么常见的分号, 然而这分号却举足重轻, 这是生死抉择的一瞬间。五壮士选了分号前的路, 就选择了“活”;五壮士选择了分号后的路, 就选择了“死”。“生, 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在生死抉择面前, 选择“舍生取义”“以身殉国”这是壮士之举。这是我们这个民族世代遗传下来的“骨气”。文章的意蕴就在两条路的对比里浸润着神圣的洗礼, 语文课的种种实质也就落在了实处, 这样的课堂感悟着语言的魅力, 陶冶着美丽的心灵, 更提升着灵魂的高度。

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对语言文字之美与灵性的敏锐的捕捉, 感性的品味, 以及情感与生命的投入。感悟语言美的魅力, 必须在语言文字的运用里捕捉。我们通常的阅读, 比如, 读报、读小说, 透过文字懂了它“说了什么”就可以了, 至于它是“怎么说”的, 也就是语言文字如何, 就不管它了。反正语言是过河的桥, 过了河, 桥的好坏就可不用管了。这叫“得意忘言”, 也叫“过河拆桥”。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明白了它“说什么”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揣摩它是“怎么说”的, 从中去领悟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语言运用的本领。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魅力 篇2

教师语言,也就是教师的课堂语言,泛指教师课堂所说的所有的话,尤其是教师用来组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语言。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也曾经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无论是亲身经历还是自身在教学中的实践都让我非常赞同教育家第斯多慧的话。每听一节课,我都会想教师语言怎样组织会更利于课堂?每上一节课更会思考,教师到底怎样组织语言能更高效?也正因如此我十分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言谈,因为我明白也许因为我的一句话会改变学生的命运。这就是教师的语言,用语言去发蒙,用语言去启智;用语言去激励,用语言去引悟;用语言去赞美,用语言去督促。教师的语言是实现伟大的教育功能的基本途径。我觉得,教师的语言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的语言要平实。教师的课堂语言,其作用就是引领学生,如果能使学生的思维有深度,便是有用的语言,如果没有这个作用,那无论多么深奥的,多么华丽的语言都只是炫耀卖弄而已。于是,我想到了“平实”一词,平实的语言,平实的课,并不是就一定不好。教师语言作用几何?作用很大——引领学生,鼓励学生,评价学生„„就是没有炫耀,更不能有卖弄之嫌。这也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时,努力改进自己的语言,力求简洁而富有说服力,作用于学生,作用于课堂。至于自己的功底,我深信,“腹有诗书气自华”,简洁有用的语言定不会埋没了它们!

2、教师语言要幽默。为师者,谁都希望自己的讲课或说话收到最佳效果。而教师语言的魅力是师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桥梁,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武器。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话如果没有文采,不讲艺术性,就不能打动人,因而也不能广泛、长远地流传。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对教师语言就颇为重视。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好坏,制约着教学效率的高低。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规范性、还要讲求艺术性。语文教师是更直接地同语言打交道的,因此,对其语言的要求也应更严格。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在准确鲜明、简洁明了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风趣幽默。幽默语言是教师睿智的思想、广博的学识借助诙谐含蓄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的再现。它的恰当使用,可以创设出一种风趣动人的情境,驱除了学习疲劳,引发学习兴趣,强化知识记忆,往往会收到令人忍俊不禁、余韵隽永的艺术效果。在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这种现象,教师备课仔细认真,讲课也很卖力,语言也较简洁准确,但学生就是不爱听,课堂效果与教师的努力程度不成正比。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只重视了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却忽视了它的艺术性,因而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必须加强思想文化的修养,丰富铸炼自己的语言,并努力培养开朗、明快和乐观的性格,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3、教师语言要机智。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上《林海》一课,当研究大兴安岭为什么美得不空洞时,有位模样英俊的男孩讲得头头是道,最后他说:“所以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老师马上接口道:“你也美得并不空洞,不光人帅,也肯动脑筋,你的名字是不是叫小兴安岭?”顿时课堂里一片笑声,这个学生也高兴地笑了。这样的评价是根据特定的教学进程随机引发的,不仅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而且巧妙地把“空洞”一词的含义由课内扩展到课外,使评价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

4、教师语言要有激情。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激情是语文的魅力,对缺少激情的语文课堂,学生缺乏兴趣,听着不过瘾,看着不解渴,课堂实效不高。我们说,语文是对诗意的追求;是要呵护学生心底最柔软的东西;是要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所有这些理想的信念,无不需要激情的支撑。老师没有了激情,追寻诗意、高效的课堂就成了一句空话。要想提高课堂实效。教师首先要有情感、有激情,始终是想学生所想,和学生一起共享着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激情需要点燃,需要一个教师以自己的激情去影响学生,去感染学生。

5、教师语言要有激励性。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激励性语言评价可以触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探究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例如:在排队时,简单的一句:老师看我们哪个小组行动最快?学生就会用最快的行动去集合队伍。又如:“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跑步比赛,看谁跑得最快?”等等。虽然是几句很简单的话,可对学生来说,有时就是他们的“动力”。对待做的不到位的同学并不一定非要正面否定,去表扬做得好的同学其实也是一种无形的批评。特别是对那些不遵守纪律、任性顶撞老师的学生,言语上要掌握一些方式方法。学生的逆反心理本来就很强,如果教师说出一些过气过激的话,可能会使学生在人格和感情上受到伤害,反而产生更加抵触的心情。

6、教师要注重肢体语言。人的体态是人类的无声语言,负载着大量的信息,是人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重要补充。出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身体的相关器官的作用,通过适度的动作、姿势、体态、造型等,配合自己的有声语言,达到一种更加完美的境界。教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让学生感受到爱和支持、信任,我们应利用一切机会,有效运用体态语言,增强活动的效果,千万不要吝啬运用微笑和肢体语言去激发学生发出积极的信息。不过,体态语言的运用要少而精,要自然朴素,不可生搬硬套。身为教师,你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应自然而然。否则将陷入画蛇添足的尴尬局面。张弛有度,相得益彰。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魅力 篇3

一、搜集信息,感悟语文之趣

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学生虽已具备初步的搜集信息的能力,但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差,往往会从电脑上、书上直接下载或摘抄。资料繁琐,不能为课堂服务。为了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学习每篇课文以前,我也要搜集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再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我向学生描述了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的经历:五百年是生不如死啊,孙悟空捶打着地面,揪着乱草,无限伤心地看鸟飞在天上,看叶飘在空中,看牧童骑着黄牛,吹着竹笛,在夕阳下慢慢归去。我和学生深情地朗读了几遍。学生内心对石猴充满了怜悯之情,也就清楚了为什么说石猴的幸福是“短暂的”这个问题。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现在石猴的生活真是快乐至极,再读,果然效果好了很多。

二、理解词语,感悟语文之意

强化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生活。如“拮据”是一个书面词语,学生生活中很少听到、用到,理解掌握“拮据”也是对学生书面语言的丰富和充实。学生们有的说他家没有米,吃了上顿没下顿;有的说他家孩子穿着打补丁的旧衣服;这时,我让学生们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家的生活情况,他们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拮据”这个词语。

在理解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足”字,我是这样处理的:(采取自读自悟理解字词的方法,生自由汇报)

生:我读懂了“鸡豚”的意思,就是鸡和猪。

师:就是鸡、猪?

……

师:“客”是什么意思?

生:客人。

师:客人是谁?

生:包括陆游,把客人、把陆游留下来。

师:留下来,鸡豚有什么用呀?

生:吃啊!鸡豚就是鸡肉、猪肉。

师:吃的仅仅是鸡肉、猪肉吗?

生:羊肉、牛肉、烤羊肉、烤牛排、炖羊肉……

师:这么多好吃的啊。用个什么词呢?

生:丰盛,美味佳肴……

师:诗中哪个词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生:足

师: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村民的热情好客。

从“足”字引导中,学生们体会到了村民的热情好客,理解了诗意。以上这两个教学实例中,学生已经在文本、生活中走了一遭,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采用生活体验和联系上下文相结合的方法,相信学生不仅理解了“拮据”、“足”等词语,而且将它们深深的刻在了心里。

三、朗读理解,感悟语文之韵

我对朗读的指导首先体现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上。而精心的讲解,巧妙的提问有助于学生理解、感受、想象,进入情境。在拿到《梅花魂》这篇课文时,我认为它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不好把握教材。我先放声朗读了一遍课文,发现文中常年漂泊他乡的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令我为之动容。我与文本之间产生的共鸣使我找到了教材的突破口:通过朗读感悟,它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定能打动学生的心。

初读,我让学生找出这组反义词。“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的回味。我搜集了铁索桥的图片,让学生想想站在桥上时怎样的感觉,首先就有“心惊胆寒”的感觉。再读,让学生把这种体会读出来。然而,这只是“寒”在表面的意思,当年桥对岸是敌人疯狂的射击,桥下是湍急的河水,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可想而知,有多少战士中弹,坠入河中。“寒”字包含了对牺牲战士的悼念,这样的胜利是悲壮的。三读,让学生从中体会。这样层层推进,缓解了朗读指导的坡度,学生从诗句中感受到长征之难,感受到红军战士“不怕难”。

四、读写结合,感悟语文之情

在文学创作中,为了追求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作者往往有意识地留出空白。教学中,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空白,从课文内容延伸开去,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记述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给“我”钱买书的故事。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从中感受了母亲挣钱的辛苦和塞钱的爽快,母亲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打动作者,打动读者。我利用这句话中的省略号,补充教材中情感空白,让学生结合课文,结合实际写一段话,再配上深沉的大提琴乐曲,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已经不是孩子们在代作者表达了,而是他们在表达对自己母亲的一片心声!

论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教学语言魅力 篇4

一、注重教学语言魅力对新课导入的重要性

初中美术课程已经摆脱了小学阶段的幼稚和基础, 在美学艺术方面相应地提高了一个层次。不再像小学阶段那样写写画画就可以了, 更多地涉及美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绘画技巧等,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成为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对于美术教学这样的转变, 可能很多学生都比较难以接受, 而美术理论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内容, 学生难以理解, 导致学生容易丧失学习兴趣,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针对这类情况, 教师如果在导入新课上下些工夫, 比如说, 教师注重自身教学语言的应用, 以一种积极、活泼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如, 采用猜谜、或者讲故事的方式来导入新课, 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佳容易地接受新课程, 使课堂教学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在课堂上注重启发性问题对教学效果带来的益处

在教学过程中, 语言魅力不仅仅指的是语言简洁明了、有趣生动,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的魅力还表现在教学提问方面, 教师适当、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美术课堂上, 启发性的提问更能够使得课堂效果呈现出良好的效果。比如说, 如果学生要画一幅关于森林的画, 学生画好了一片森林之后, 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思考:“森林一定要有树, 那么森林里除了树之外还有什么呢?”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之下, 可能就会思考以及展开想象, 就可能还会画上河流, 还有小动物。教师还可以再进一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启发, 比如说, 如果学生画了鸟儿, 那么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有了鸟, 就该有鸟窝等。

参考文献

王辉丽.管窥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语言魅力[J].考试周刊, 2014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魅力 篇5

摘要:

商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大众媒体影响力的日益剧增,使商业广告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广告不仅仅是一项商业或公益性活动,我们更应该从语言学的角度去分析探讨,来指导我们广告的写作,提高我们广告的质量,也为商家赢得更多的利益。关键词:

语言、广告、表达手段 研究目的:

通过对广告中广告语言运用的分析和归类,着力展现广告语中的不同表达手段所产生的效果。从而探究语言运用对广告的巨大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研究方法:

主要借助于文献、资料的查阅为主进行研究。

一、引言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商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大众媒体影响力的日益剧增,使商业广告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广场、街道、电视媒体,我们被广告所包围,以至于有人用“广告轰炸”来形容我们现在所处的位臵。而广告也常常以其短小、精妙的广告语而被大众所喜欢。为此,我选取了许多大众喜闻乐见的广告语,希望借从他们用语的巧妙,从 新闻传播大类新闻学 罗圣雄 12300130014 而初探中国语言文化的精深。

二、广告语的作用

广告语的作用大致有三点: 首先,广告语能够点出产品自身特色或企业文化精髓。当人们看到这个广告语的时候,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从中理解到其中的经营理念,使人们对这个产品有种信赖感。就好像著名手机生产商诺基亚的“科技以人为本”,让人能感受到其产品对于人性的关注,体会到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方便。

其次,广告语还可增加产品或品牌的附加值。通过广告塑造品牌,由品牌在消费者心理中的认知作用,可以产生附加值,这取决于消费者的主观认知和心理感受。全球著名体育运动休闲品牌NIKE(耐克)的广告语“just do it”,赢得了许多年轻人的青睐。消费者一想到耐克,就会跟时尚、自由、舒适联系起来,无形之中增添了品牌价值。

再次,广告语能够塑造品牌形象。奥格威说,“每一则广告都是对产品品牌形象的长程投资”。修辞的语言手段在广告语中的体现主要是通过语音、词汇和语法这三要素来实现的。首先从语音来说,广告语需要讲究声音的配合。我们通常看到的广告语大都十分注意音韵协调,让人听起来有种音乐美,念起来能够琅琅上口。如雪碧的广告语“晶晶亮,透心凉”,所用的六个字,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也能够让人联想到冰凉的雪碧下肚的感觉,且瞬间又了消费的冲动。从词汇上来说,广告语要加强对词语意义的锤炼。汉语词汇是异常丰富的,各种类型的词各有特定的表达功能。有的表义准确,而有的模糊,有的 新闻传播大类新闻学 罗圣雄 12300130014 庄重,有的则通俗,这就为完成复杂多样的修辞任务提供了得心应手的材料。从语法上来说,广告语主要是要注意对其句式的选择。我们知道广告语应该力求简洁,前面已经提到。在句式的选择上,我们就要尽可能的采用短句。

三、知名广告语的具体分析

(1)巧用联想。代表:“德芙”巧克力,“柯达”胶卷。

不能忘记的是德芙的经典广告语——“此刻尽丝滑”。每每看到这样的广告语,就自然联想到了牛奶巧克力丝滑的口感。巧克力高贵的品质、以及极佳的口感使观众在广告语的引导下便得到如此享受。以至于凭借这样简单的一句广告语,德芙便赢得万千粉丝。

柯达的经典广告语是“串起生活每一刻。”生活的点滴需要一些美好的事物串起才能让我们铭记。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相片巨头柯达巧用串联式胶卷比之串联生活的纽带,巧妙地将相机胶卷与生活相关联。在看到这样的广告语时,我们不禁马上就将两者联系到了一起,并暗自佩服公司的独具匠心。(2)一语双关。代表:“联想”电脑、“Lucky Strikes”香烟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主赞助商,联想凭借其过硬的技术在世界电脑行业占据重要一席。同时,他的广告语也因其的精妙而红极一时。“联想”,一指人类头脑中的想象力,失去了这样的想象力,人类世界就会变得枯燥乏味,自然缺少生气;二则指代“联想”牌电脑,生活中失 新闻传播大类新闻学 罗圣雄 12300130014 去这样功能全面的电脑,世界也会少了一份精彩。巧用这样的一语双关,将电脑的作用提升到了想象力的层次,既表达出联想公司致力于创新的理念又传递出联想电脑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利用这样巧妙的广告语,联想在市场宣传中取得如此成功也就不足为奇了

“Lucky Strikes,it is toasted.” “toasted”在英文中有两个意思。一是“烘焙”。显然“烘焙”作为制作香烟的主要工序,直接点明了商品的属性;另一个意思则是“举杯庆祝”。在欢庆时刻,需要的就是举杯庆祝,在这里则暗含了庆祝时刻也需要“幸福时光”香烟的助兴。通过这样的一语双关,既点明了香烟这一商品,又暗含着它的重要作用。不得不佩服设计者的巧妙。

(3)仿词。代表:“斯达舒”胃药、鸡蛋销售商

“胃(喂),你好吗?”这是一则胃药广告。化用同音的“胃”指代“喂”。使广告语瞬间贴近了观众,消除了商品的隔阂感。同时,也借这样的问候语,表达了品牌胃药对消费者身体状况的关注。使商品属性显而易见的同时,又增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

“we know eggsactly how to sells eggs”单从广告语看,就知道这是来自一则鸡蛋销售商的广告。广告巧妙地通过同音的“eggsactly”与“exactly”来贴近生活。一方面表达了商家在鸡蛋上销售领域的专业性,同时又借此幽默化的语言使广告 新闻传播大类新闻学 罗圣雄 12300130014 语易于被消费者接受。从而赢得市场宣传推广的先机。(4)对偶手法。代表:“辉煌”太阳能、“夏普”电器

“辉煌”太阳能广告:“取天上太阳,用人间辉煌”。这样的广告语,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受。对偶本身就具有增强语势,读来朗朗上口的特点。再加上太阳能“辉煌”的品牌名称,更强化了产品宣传中注重气势的要求,使产品非凡的气度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From sharp minds,come sharp products”夏普广告的中文翻译是“来自智慧的结晶”,但显然中文翻译没有英文广告语这样精妙。即使是英文,运用了对偶的手法,读来也同样让人感到亲切。广告语在对偶的作用下,不仅更加的简化,也因其语言的对称更能加深消费者的印象。

(5)语气夸张。代表:“太平洋”保险、“特仑苏”牛奶

“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太平洋保险的这则广告语气夸张。但这种夸张也恰好切合了保险公司经营的理念,这种恰到好处的夸张手法令人印象深刻,传神的表达出了保险公司的特点。

“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特仑苏牛奶的这则广告给人以非凡的力量与气度。有一种“横扫一切”的气势蕴含其中。广告夸张的表达了对自己产品的自信,恐怕也只有这样的奶业巨头敢喊出这样的口号。而这样夸张的自信非但没有使消费者产生厌恶,倒是更增加了对其的信任。新闻传播大类新闻学 罗圣雄 12300130014(6)迎合消费者心理。代表:“巴黎欧莱雅”、“自然堂” 无论是“你值得拥有”还是“你本来就很美”,两个化妆品牌都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讲出了消费者自身的心里话。化妆品牌这种从消费者出发,不夸赞自身转而夸赞消费者的逆向策略显然俘获了大量的观众。在这样的广告宣传语下,消费者才真正感受到了“上帝”的待遇。

四、总结

分析了这么多广告语,那怎么样的广告语才算得上优秀呢?对于优秀广告语的定义,早在古代便可窥见一斑:大文豪苏东坡被贬谪到海南岛詹县时,应一个做油馓子的老太婆的邀请,写过这样一首广告诗:“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腰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这首诗巧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馓子色鲜、酥脆的特点。读罢此诗,人们不免垂涎欲滴,便想一试,从而使老太婆的生意兴隆,馓子供不应求。所谓优秀的广告语,无非就是通过简短的语言就可以让消费者记住并产生购买欲望。而这些广告语中,或是巧妙把握了消费者的心态,又或是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来吸引消费者。这其中,对语言的运用成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广告不仅仅是一项商业或公益性活动,我们更应该从语言学的角度去分析探讨,来指导我们广告的写作,提高我们广告的质量,也为商家赢得更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何修猛 《现代广告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语言魅力数学教学中的金钥匙 篇6

数学是一门纯抽象性的学科, 它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部分中下生, 他们感觉到数学非常的难学, 所以一到上数学课就觉得厌恶、烦躁, 久而久之就开始放弃数学.教师可以在一上课就巧妙的提出问题, 引起学生共鸣, 一下子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住.如, 在九年级 (下) “圆”第一课时,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接着马上追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如, 三角形、四边形……”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 纷纷回答:“不能, 他们无法滚动.”教师可再问:“那就造成这样的形状吧 (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椭圆) !行吗?”学生始而茫然, 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 车子前进时就会一忽儿高, 一忽儿低.”老师接着追问:“为什么造成圆形就不一忽儿高, 一忽儿低呢?”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答案不一, 这时, 抓住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 教师面带微笑地说:“同学们, 想知道答案吗?那老师就带领你们进入一个神秘的王国, 这里的国王叫做‘圆’” (板书课题) , 同学们开心地大笑, 在愉快的笑声中, 他们带着疑惑、充满期待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风趣幽默, 变枯燥为生动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诙谐幽默的语言具有神奇的诱惑力, 可起到活跃课堂气氛, 启迪心智、激发兴趣的作用.

如, 在讲“正比例函数”时, “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减小) ”这个性质很是枯燥乏味, 学生也很难理解, 教师可以举例说明:“我在教学楼7楼楼顶放了十份神秘的礼物, 下课后你们爬楼梯去取回, 上楼梯的过程中高度y随着时间x的增大而增大;这就叫做y随x的增大而增大;取到礼物后, 你们就迅速撤退下楼, 下楼梯的过程中高度y随着时间x的增大而减小, 这就叫做y随x的增大而减小.明白了的同学就可以得到这份礼物.”学生大笑, 低头一沉思, 继而都点头说明白了, 课后还有同学兴奋地问老师:“真的有礼物吗?”

三、自甘示弱, 激发探究热情

布鲁纳认为,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 学生应主动地进行学习, 强调自我思考和探究事物, 不应该消极地接受知识, 要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 成为一个发现者.

学生的好胜心、自尊心强, 爱表现自己, 所以教师可以自甘示弱, 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去积极探索和发现.如, 八年级《乘法公式》练习课上, 教师对学生说:“昨天有个学生问我一道题目, 哎呀, 我做了一个小时都做不出来, 太难了!”学生好奇的问:“什么题目啊?”教师故意说:“反正你们都做不出来, 算了, 懒得说.”学生很不服气地说:“你说嘛, 我们试试.”老师把题目写在黑板上:计算 (2+1) (22+1) (24+1) … (232+1) , 学生一看, 傻眼了, 真是很难哦, 既不能用平方差公式, 又不能用完全平方公式, 怎么办呢?但好胜的他们不愿服输, 开始小声讨论和演算……看到还是一筹莫展的他们, 老师适当点拨:“这个式子有点象平方差公式, 可惜缺了带减法的因式, 假如, 我送一个因式给你们, 你们最需要什么因式?”马上有同学说, 要是有项 就好了, 老师接着说:“行了, 我就把它送给你们了, 赶紧试试, 能不能算出来.”很快同学们就算出来了.

看着兴奋不已的同学们, 老师微笑着说:“我刚才借给你们的式子你们不用还给我吗?”同学们一听更乐了:老师我们没借你的, 因为 =1.老师也笑了:“啊!你们太厉害了.”

原本是一道大家都不愿做的难题, 在老师的激将下, 同学们积极思考, 勇于探索, 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这些耳熟能详的新理念老师们往往都知道.但在大多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老师们往往又自觉不自觉地强化了自身的主体地位, 生怕学生不能掌握而滔滔不绝.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 老师也可以不露痕迹的出错, 巧妙地将学生推到了学习的前台, 给老师纠错, 这不仅让学生感到新奇, 更多的是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

如, 人教版九年级《圆》中讲完“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 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接着讲推论一:平分弦 (不是直径) 的直径垂直于弦, 并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老师故意把括号里的“不是直径”四个字省略不写, 而且强调:这条弦是普通的弦, 包括直径.不一会儿, 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 你讲错了!”真是一语惊四座!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 此时学生的求知欲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教师可故意表现出惊讶, 并问:”我哪里讲错了呢?”这就激起了学生挑战老师的欲望, 学生都变的很兴奋, 都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中, 并不时的有些讨论和小声的争执, “如果这条弦是直径, 那这条性质就不成立”, 她讲的理直气壮, 马上有许多同学在下面小声附和.老师立刻表扬了她置疑的的勇气, 随即又紧接着问:“那你能否论证给大家看看呢?”, 这个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图, 解释说: 他的讲解清晰明了, 同学们会心一笑, 原来如此.这时, 老师重新强调:垂径定理的推论一中的“弦”必须强调不是直径.他的置疑也告诉了学生, 要做学习的主人, 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

数学教学不只是数字、公式、定理的大展览, 而是有血有肉, 有滋有味, 有形有色, 有情有理的奇妙艺术, 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这门“艺术”的掌握.只要老师找准数学教学中的金钥匙—发挥语言的魅力, 我们的教学内容就会鲜活生动, 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充满欢声笑语, 成为真正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志公.修辞概要, 三联书店出版社[M].1999.

[2]吴庆才, 马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新变化[J].新课程研究, 2006 (10) .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魅力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随着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 教学语言的纽带作用随之有所减弱。但我认为无论运用什么样的现代教育媒体, 也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语言, 相反它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因为我们授课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 教师富有情感地面对学生用口语讲解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尤其是在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方面, 是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与之相比的。

一、质疑——发现课堂语言艺术的不足

深入课堂, 我们常发现存在这样的想象, 教师语言令人嚼之如蜡, 黯然无色,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流水帐”语言:一堂课, 教师表情严素, 语调平淡, 没能突破重点, 教师照着原先的教案走流程, 类似“是不是呀?”“对不对呀?”“懂了吗?” (2) “指令性”语言:“我再说一遍。”“请大家给我听好了。”“打开书, 读第一自然段”。 (3) “接话式”语言:一节课, 处处铺石搭桥, 生怕学生回答不出, 教师说前半句, 学生补充后半句。 (4) “打断式”语言:在课堂上我们也经常听到“不对!请坐。”“错了。谁再来?”“能不能多想想?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 学生必然“金口难开”, 从而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 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可见, 语言艺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 如何才能发挥课堂语言艺术的魅力, 以提高课堂效率呢?

二、思考——发挥课堂语言艺术的魅力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该精致, 它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精确的、有生命力的。用韦志成老师的话来说有‘四美’:1.音美, 要讲普通话;2.意美, 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生动美;3.形美, 追求修饰美、多样美;4.情美, 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但这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字字珠玑, 句句似诗。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于日常口语, 但又不同于‘大白话’, 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 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 又要有美丽严密的书面语言, 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美丽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 受到教育和感染。”

三、行动——走进课堂语言艺术的殿堂

如此看来, 走进课堂语言艺术的殿堂并不是无迹可寻的, 根据教学实践,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1. 唤起生活体验激发爱好。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 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 能感染学生, 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 能吸引学生, 让他们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使教材化难为易, 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我曾看过一些教学视频, 有位老师教学《笋芽儿》时是这样操作的:教师问“你曾撒娇过吗?”生齐声回答“没有。”显然, 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 要理解“撒娇”这个词语似乎有些难, 于是, 教师又问:“比方说, 你和妈妈一起出门, 看见了一条非常漂亮的裙子, 你很喜欢, 可是, 妈妈不给你买。这时, 你会拉着妈妈的手, 说……”教师一边说, 一边做动作, 学生看了, 也模拟她的样子, 细声细气地说:“妈妈, 给我买吧, 给我买吧!……”有了这样的铺垫, 再回到课文中学习, 小朋友很快就领会了小笋芽撒娇时的语气。可见在教学中, 老师将这些较难理解的词语, 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来引导, 将抽象、枯燥的词语具体化、生活化,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这样的听课过程中, 激发了学习的爱好, 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某些难词的意思。同时, 也能较轻松的将这些字词进行迁移, 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 展现优雅体态激发情感。

教师的课堂教学, 也是在“台上”的活动。通过课堂观察可以看出, 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不仅得力于好的有声语言, 也必然伴随着自然、得体的教师体态语。教师的教学行为, 不仅是一种智力的投入, 而且是教师整个人体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 一个赞赏的微笑, 一个肯定的点头, 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几乎一切无声的语言, 即体态语言都可以用来作为人际间沟通的手段, 都可以用来为教学服务。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医院儿童心理咨询部主任罗伯特·布鲁斯曾说:“体态语言对于教师帮助学生长时间注重以便于完成任务而言, 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措施。”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魅力 篇8

启发式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用多种方式, 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 启发式教学有两个历史渊源, 一个是东方的圣人孔子, 一个是西方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作为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论著《学记》, 也继承和发扬了启发式教学的优点, 它提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道尔弗牵则和, 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 可谓善喻矣。”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 这种教学思想却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漠, 而是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中愈发显示出它特有的朝气和魅力。这么多年过去了, 它依然在人来教育史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它那博大精深的教学思想依然在人类的今天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二、美术教师语言魅力的内涵

俗话说, 身教具有榜样的力量, 言教具有感人的魅力。生命的闪光之处莫过于教师运用其语言的魅力使学生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所谓语言魅力就是教师运用聪明、巧妙的语言使学生能够理解, 掌握所要达到的目标。上海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学生的, 教师的, 组成语言交流、思想碰撞的情境, 使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操的教育双落实。语文课文是无声的, 教师要精心选择训练的角度和方式, 善于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 发挥语文教材特有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虽然她是针对语文课程与教材说的, 但同样适用于我们美术课的教学。因此,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 无论是讲课还是辅导, 都需要用心去锤炼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语言不仅要输送到同学们的耳朵里, 而且还要镌刻在学生的心中, 使这种语言的魅力不因为时光的流逝而销声匿迹, 不使学生上完课后脑中没有一点雪泥鸿爪。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的一段名言:“在拟定教育性谈话的内容的时候, 你时刻也不能忘记, 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 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因此, 一位美术教师如果想成功地驾驭45分钟的课堂, 必须发挥自己独有的语言魅力, 从兴趣, 思考以及感情等方面对学生们进行有效地启发, 从而真正地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优点。

三、如何运用语言魅力进行启发式教学

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曾经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因此,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美术学习的过程不像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一样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是一个积累的凝聚, 需要每天持之以恒地日积月累, 才能增加自己的艺术素养和文化内涵, 培养自己独特的艺术敏感度。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成为众多美术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语言, 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作为一位优秀的美术老师, 不仅要把自己的绘画功底展示给学生, 把自己的欣赏能力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时刻注意斟酌自己的语言。例如, 在一次野外写生活动中, 作为教师, 并不仅仅告诉学生欣赏美景, 然后埋头开始干自己的事情, 而应该首先欣赏周围的景物, 用自己独具的慧眼待素描的景物一一查看, 然后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区描述给学生, 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开发学生思维的大门, 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开始绘画, 从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术教师对所讲的内容要一往情深。无论是讲自己的专业知识, 还是描述美丽的景物。但见灿烂光华, 心醉神痴, 流连忘返。讲起课来, 头头是道, 津津有味, 眉飞色舞, 娓娓动听,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生动有效的讲课中达到自己预想的结果。

一段优美的语言, 就像一段和谐的音符, 能给歌曲的歌唱效果带来不一样的听觉效果。有些时候, 往往美术老师的一句话就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开启学生的灵光之门, 从而能够完成一幅优秀之作。

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学生的引路人, 因此他们的每一句话都要重视学生的创新发展, 呵护学生独有的创新精神, 允许和大胆鼓励学生学会标新立异, 甚至可以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无中生有, 使他们每一寸创新精神都得以展现, 甚至投入现实。因此, 有时候教师的语言也许就是为他们创设了和谐的创新氛围。如果教师还始终本着一种师道尊严, 居高临下的态度, 让学生始终都是望而生畏, 那可能就是“启而不发”了, 也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有个精彩的说法:“不好的教师只给学生传授真理, 好的教师是使学生自己寻找真理。”因此一个好的美术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而是用自己独特具有魅力的语言区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他们能够在积极的思维中去寻求自己的真理。

后记:

要想强有力的推进启发式教学, 美术教师首先就要大力强化自我修养, 同时也要不断地博览群书, 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语言基础。因为只有这样美术教师才能在每一节课堂上, 甚至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都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而且能够以一些比较行之有效的语言去选准启发的角度、调动思维的阀门, 开启创新的门户, 真正做到启发式教学。学生一旦有了疑问, 教师适时启发, 而不需要浪费大量时间去查资料、找出处, 反而能够可以随口拈来。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只要教师用语言启发得好, 启发得妙, 就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摘要:作为“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孔子, 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曾经在《论语.述而》中说道:“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当今, 这种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依然被广泛采用和推广。而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启发式教学, 美术教师的语言魅力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著名的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语言不是密, 但可以粘住东西。教师的语言要锤炼, 准确, 生动, 流畅, 优美, 像磁石吸铁一样, 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 只有教师运用语言的神奇魅力才能在兴趣, 思想, 感情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和引导, 从而收到启发式教学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美术教师,语言魅力,启发式教学,影响

参考文献

[1]朱昌流, 论启发式教学的有效实施, 教育与职业, 2007-06-21

上一篇:兴趣让学生爱上英语下一篇:疏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