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2024-06-12

阅读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共12篇)

阅读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篇1

在我国小学教育中, 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由语文教学承担,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比重最大。阅读教学的质量, 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质量, 不仅是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而且是影响整个小学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现有几种方法和大家探讨。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准备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吃透教材,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

1. 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 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 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 只有做到文本细读, 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 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 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2. 选好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 教师要细读文本, 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 因文而异, 因情而异, 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 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 并形成自己的教路, 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

二、轻拢慢捻抹复挑———指导篇

1. 静思默想, 酝酿情感

在阅读中,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 慢慢地读, 静静地读, 边读边思考, 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 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 待明白后, 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 沉浸于文本之中, 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 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 进而产生独特的体验。

2. 读书如见, 感同身受

自古以来, 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 嘴巴读出来, 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 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 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 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 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

3. 技巧指导, 锦上添花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 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 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 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 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 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三、大珠小珠落玉盘———展示篇

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除了课前悉心准备, 课堂上有效指导外, 课余, 组织学生开展朗读展示活动, 不但可以增强展示学生的自信心, 获得满足感, 促进朗读的积极性。而更多学生则在榜样的影响下, 自然而然激起朗读的欲望, “我也可以读得这么好”“我可以读得更好”等念头在学生的脑中闪现, 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高。

总之, 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工夫, 寻找有效的方法, 相信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一定会书声琅琅。

阅读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篇2

乌苏市第五小学

巴音其米格

摘要:如果把阅读比作精神大餐,那么小语教材就是这道大餐中的“母乳”,而与教材配套的两套读本,则是最贴近“母乳”的“婴儿配方乳粉”。

关键词:主题阅读 一主两翼 单元教学

自2010年4月我校引进深圳市黄田小学“主题阅读”课题以来我们采用“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我校的语文教研,语文教学活动有了明显的改变。“一主两翼”中的 “一主”即以人教版教材为主体,“两翼”,一翼是指与教材单元主题配套的《新语文主题阅读》;另一翼是与之配套的《主题式·经典诵读》,前者侧重自主朗读,后者侧重积淀吟诵。正像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如果把阅读比作精神大餐,那么小语教材就是这道大餐中的“母乳”,而与教材配套的两套读本,则是最贴近“母乳”的“婴儿配方乳粉”。教学中我们以单元主题为主线采用 “主题式单元教学法”用14课时完成人教版教材中的4篇课文,《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8篇文章《主题式·经典诵读》中的10首经典诗歌等22篇文章的教学,是传统教学效率的5倍。教学时,以单元主题为核心,进行整体设计、整体施教。正像特级教师陆恕所说:主题和课文,好比“藤”与“瓜”的关系,单元主题好比一根藤,一篇篇课文好比藤上的瓜。以“藤”串“瓜”,取法自然,道在其中矣!作为一名“主题阅读”教学实验教师我经历了初步实验过程中的艰辛,更是尝到了“主题阅读”单元教学模式的甜头。

一、“主题阅读”“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增加了孩子们的阅读量

记得两年前我在一次研讨课上讲四年级下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是抓住文章的人物情感变我通过采用《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再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深深地觉得语文课不能“挖地三尺”,不能“刨根问底”,不能老师唱主角,我们应该做到“三多三少”。即“少做题,多读书;少提问,多读书;少讲解,多读书”。这样以来就能解决我们语文老师长期以来最困扰的两个问题,那

化来体会人物品质,体会小钱身患绝症奄奄一息,在生命边缘苦苦挣扎;台湾青年在摇摇欲坠的环境中为杭州的小钱捐献骨髓,而李博士在地震面前沉着冷静,救死扶伤的精神令我们感动。在这节课上我讲了本课的第二课时。

两年后当我再次讲四年级下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同样是一篇课文,同样是那些人物,不同的是今天我在讲《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采用了“主题阅读”“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课堂上我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为主,还让学生阅读了《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难忘的八个字》《买上帝》两篇和《主题式经典诵读》中的《老师,天堂里我还要做你的学生》、《爱心》两首经典的诗,在一节课40分钟里以教材为主,以《新语文主题阅读》和《主题式经典诵读》为两翼,一节课上学生在同主题下阅读五篇文章,学生的阅读由课内引向课外,由文章扩展为文化。

主题阅读教学的课堂不再是以前那样一个单元学四篇文章,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再提问,学生再回答,在教师的引导,讲解中逐步入境入情,而是在一个单元的学习中学习同主题的22篇课文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五倍以上,在课堂上学生只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去阅读不同的文章,读一篇,两篇,三篇,读每一篇文章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体验,每读一篇文章孩子都会有极大的满足。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影响力。这样的课学生课前有期待,课上有表现,课后有回味,是最适合儿童心灵,适合儿童成长的。这样的课堂对孩子起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就是:一,课外阅读难以落实,阅读量不够,效果不佳。我们把课外阅读纳入课内,切实保证了学生的读书时间。二,解决了学生自学时间难以保证,自学能力难以提高的问题,是课外阅读的方法在课内指导,有效的减少了许多提问和繁琐的讲解。学生从“多读书”向“会读书”发展,实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与课外”。只要解决了这两大难题,我们还害怕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好,习作能力不好吗?

二、“主题阅读”“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改变着教师们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时常过于偏重分析课文的内容。教师把课文内容挖掘得特别深,分析得非常透,自己感觉讲得很精采,很到位。到头来才发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没什么提高。整个课堂都成了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上基本上是教师问,学生答,一节课下来老师忙于追问,学生忙于回答,导致课堂上“读”不到位,朗读练习“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在 “主题阅读”“一主两翼”的教学模式中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以单元主题为核心,进行整体设计、整体施教。我们在备课时将三套教材中的三个单元整合成一个大单元,认真备课,找准每一篇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相同点或不同点;精心设计单元中心问题,以这一个问题统领整个单元教学。这样就可以让繁琐的“讲讲,问问,答答”给读让位,课堂走出了“满堂灌-满堂问”的怪圈。课堂上孩子有了读书的时间,没有了种种“枷锁”,孩子们尽情畅游在书海中,每读一篇文章都获得读书的乐趣,课堂成了孩子们公平竞争,展示自我的平台,孩子们真正获得了学习的乐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们则为学生学习而服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总之,“主题阅读”单元教学模式不是一篇一篇地教课文,而是整合三套教材三个单元为一个大单元,进行整体施教。对教师来说不是“教教材”,而是“整合教材”;对学生来说不是“读教材”,而是在“学文化”。学生有主题地阅读,有主题地积淀,在阅读中打开思路,积累情感,在主题阅读实践中慢慢完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转变。一个主题就是一个思想,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情感,一个主题就是孩子的一个精神世界。一篇篇感人的文章,一首首精美的诗歌感动着学生,感动着老师。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走出文本,超越文本,孩子的体验连接着现实生活,从而使学生因文而感,因感生情,使课堂充满生机力,充满感激,充满创造。主题阅读把丽歌和绝唱都融化在孩子们的心上,孩子们的心里绽放着五彩缤纷的花朵。

参考文献《主题阅读三人行》第45页,第48页第53页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篇3

一、读的方面

读好课文内容是做好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功效体现。在读的方面我让学生运用三种方法的读。

(一)略读。根据学生学习或写作上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这样的文章采用略读法。略读课文要注意以下两点:

1.从内容上说,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

2.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我在教学中大胆放手,留够时间,课堂上让学生有充足的自读时间,有充分的实践机会。比如,《小英雄雨来》是一篇篇幅长、故事性较强的略读课文。我在进行这一课教学时,先让学生读书三至五分钟,检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一些术语的理解;然后提出问题“文章写了雨来的哪几件事?”引导学生再次初读,放手让学生概括。当学生把雨来的几件事找出来之后,让学生深入阅读,结合课文后面的思考题“面对敌人,雨来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引导学生做自读笔记,抓住雨来的做法,语言和心理活动,体会雨来与敌人英勇、顽强、机智地作斗争的英雄品质。感悟雨来的英雄形象,使学生对人物有更深的认识。”学生在一次次阅读中,运用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二)精读。对课文中某些重点段落应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这时的阅读应该采用精读法。进行这样课文教学时,先让学生读对,读懂,弄清课文写什么,逐段读说段意。基本说清多数段落谁干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整体读说大意,大体说清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景等要素。然后,再完成上面任务之后,让学生继续读,这时就要求学生读顺,熟读,了解为何写?理解积累重点句群,重点词或典型段落,体会文章的情感或人物的特点。再利用文后的要求,以“你最喜欢什么?哪些内容让你感动?哪些地方让你心灵有一定的震撼……”切入或展开,感悟重点句段,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了很多优美的句子、段落和词语。比如,《荷塘旧事》中,在自己处在危险之前,危险之中,危险之后,自己的心情变化过程。之前的满不在乎,骄傲,之中的不可名状的恐惧,之后的后悔和感激。通过这一系列的读和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感情波动,感受到城乡差别,乡村的淳朴和善良。

(三)默读。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例如,小学六年级《第一只笔》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贫困家庭中求学上进的少年和辛勤劳作的母亲围绕一支钢笔展开的故事。精细的描写让人如临其境,身同感受,读来令人心酸。这样的课文就应该让学生采用默读法,需要每位学生沉下心来静静地读,并认真加以感受体会。我给学生适宜的读书情境,不允许学生齐读,也不允许高声读,这时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用心体会出母亲和孩子那种心情,那种为别人着想和为别人分担责任的行为。在读的过程中,心情随着主人公的心情变化而变化,从而也教育了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才能对得起自己的母亲和自己的家人,也使自己的人格得到一次升华,培养了学生的素养,提高了写作能力。

二、问的方面

在提出问题方面我做到以下三点:

(一)兴趣提问。我把所学的知识变成与生活有关的事情,利用做游戏来吸引学生,用生动的故事把同学带到书中,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进入到学习中。比如,《荷塘旧事》这一课,我先问同学,“你们夏天炎热时最想干什么呢?在水中你们爱玩什么游戏呢?”有游泳呀,有打水仗……学生发言积极,说出自己的童年小事。同时,我也把微笑带进了课堂,把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都奉献给学生。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提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也要给予鼓励。

(二)有目的的问。我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

1.看题目。如,学习《特殊的作业》一课,问:(1)什么作业是特殊的作业?(2)这样特殊的作业怎样完成的?(3)文章的结果又如何呢?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找中心句。如,《一夜的工作》一课的中心句:总理的生活如此简朴,工作如此劳苦,总理的生活环境怎样?工作又是怎样的?可以看出总理是怎样的一个人?

3.作比较。如,《别饿坏了我那匹马》一课我与残疾人的做法和表现,用比较的形式找出人物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中人物的特点和性情。对文章了解更加深刻。

(三)问题延伸。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现在我打破了旧思想,在学生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如,《穷人》一课中,结尾桑娜拉开帐子,将有什么故事发生呢?桑娜家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请同学们回去后叙写故事。第二天,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在班级中展示,收获自己的成功喜悦。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不断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学习经验,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越上越有趣有效,我们的学生才会从教学中更加获得新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成为时代的建设者,成为现代社会的接班人。

(作者单位 辽宁省北票市东官营镇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点滴体会 篇4

提起阅读能力,很多老师就自然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就是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这是对阅读能力的误解。没有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做到“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其实读懂并不难,问题是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读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这里说的是“重点”,自然还有其他能力。课标还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当然还应当有语感、朗读、默读、背诵以及速读等能力等。这种综合能力还被表述为独立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是独立阅读能力的基础和核心。

课标提出的每一条阅读教学目标,都需要我们从各年段发展的连续性上整体把握,认真学习领会,认真贯彻执行,绝不能只关注本年段的目标。

这种语文教学每天都“这样重复昨天的故事”,削弱了孩子的阅读需求,扼杀了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也是学生厌恶语文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阅读教学首先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阅读过程中充分理解文本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怎样进行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阅读兴趣的激发

1. 加强朗读训练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朗读训练是实现这一目标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张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要辅之以朗读技巧和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将一句话、一个片段、一篇文章读正确、读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一般来说,朗读训练主要有两条途径:(1)教师范读“激情”—师生小结“言情”—学生依“情”朗读—体会感情,了解文意。(2)学生尝试“激情”—师生矫正“言情”—学生依“情”朗读—体会感情,了解文意。这里的“情”,指的是课文中某句话或某个自然段特定的语境和情境中所蕴含的感情。

2. 恰当的鼓励

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教师应把爱心、微笑、激动、感受带给学生,营造一种配合、民主、愉悦的氛围,变苦学为乐学、趣学。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如在教学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时,先让学生理解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然后才能入情入境地读,抒发自己的情感。具体朗读时,教师给予学生适时的评价:“你敢于站起来朗读就是了不起的进步”“你读得真甜美”“你会读好的,相信你能行”“你简直就是一位了不起的演讲家!”……这样的评价语,往往让学生心花怒放,大大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真正做到了自己与作者、与文本融为一体。

3. 小学阅读教学是融多方面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综合训练

小学阅读教学是一项基础工程、系统工程,是融多方面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综合训练,有其特殊性。因此教师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纲,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不随意提高阅读的门槛,不人为地设置阅读的障碍,相信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正确、精心引领下,是可以逐步建立信心,激发阅读欲望和兴趣的。

二、阅读教学应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氛围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太阳》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的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课外,这位教师还让学生组织了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在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让学生去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

三、把握文章脉络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所谓思路,就是作者写文章的思维脉络,是作者构思文章的顺序。

从教学上讲,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之前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构思特点,那么,就可以驾驭教材,并根据文章的脉络进行阅读教学。从学生来讲,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前初步摸清了作者的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脉络,就会学会独立阅读的方法,也就会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开放思维发展的质疑点,培养阅读能力

“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体现,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会思维、开放学习思维的质疑点。

五、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课前可以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1.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检查预习效果,进行总结评比,久而久之,熟能生巧,阅读能力自然形成。

2. 培养学生细读深究的习惯。

首先,教给学生自读课文的方法,每篇课文都要求多读,并带着问题读,每次读的要求不同;其次,要教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着重解释,让学生知道只有用词准确,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3. 让学生依据文章的内容想象情景,创设情境,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 为学生提供阅读的空间和阅读的材料,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阅读。

5. 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积累词汇,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通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将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教师在这方面要予以足够的重视,采用最佳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投入学习精力,更能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然而,无论如何阅读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离不开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离不开对生活的感悟,离不开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问题”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摘要:<正>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为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环节。提起阅读能力,很多老师就自然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就是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这是对阅读能力的误解。没有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做到“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乐霞.语文教学“读”领风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

[2]王新民.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J].中国:东盟博览,2013.

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篇5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最让许多老师感到头痛。常听学生诉苦:作文太难写了,找不到好写的内容。这是多年来在小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着的大难题。如何上好作文课,如何教学生写好作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要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有不少教师认为作文是练出来的,只有勤练多写,作文水平才会提高。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教学生怎样说学生就怎样写,要想写得流畅必须说得流畅,正确,要想让学生写出通顺连贯的作文来,就一定要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要求,采用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如开展故事接龙比赛等。

第三,要指导学生从阅读和生活中收集材料。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是作文内容材料的收集之处。指导好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吸取知识,是收集材料的一个直接途径。为了让学生扩展知识面,开拓眼界,提高认识,陶冶情操,我在班上开展了“看谁读的书最多,谁收集的精彩句子最多”比赛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想尽各种办法去找书来读,丰富了知识又增加了词语、句子的积累。生活实践也是收集写作材料的重要来源,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我经常让学生把自己所做的事,所看到的事先说出来,再进行作文训练,脑海中的内容多了,就不愁没有写的东西。

第四,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材。许多学生在选材时视线总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写出的作文没有新鲜感,我就指导他们观察身边周围的事物,启发学生选择最佳的观察对象,捕捉典型材料多用各种感官和思维、判断来获取丰富的材料。

第五,要教会学生怎样练、怎样写,变被动为主动。如果仅靠写日记、读后感等枯燥的练法和写法,恐怕学生迟早会写不下去或养成事事应付的恶习。因为写日记、读后感,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的“要我写”的状态中,学生个体主观上并无写作欲望,我们只有变学生被动的“要我写”为主动的“我要写”,才能真正地起到写和练的实效性。写出来的作文才会生动、具体、真实、感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点滴体会 篇6

提起阅读能力,很多老师就自然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就是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这是对阅读能力的误解。没有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做到“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其实读懂并不难,问题是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读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这里说的是“重点”,自然还有其他能力。课标还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当然还应当有语感、朗读、默读、背诵以及速读等能力等。这种综合能力还被表述为独立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是独立阅读能力的基础和核心。

课标提出的每一条阅读教学目标,都需要我们从各年段发展的连续性上整体把握,认真学习领会,认真贯彻执行,绝不能只关注本年段的目标。

这种语文教学每天都“这样重复昨天的故事”,削弱了孩子的阅读需求,扼杀了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也是学生厌恶语文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阅读教学首先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阅读过程中充分理解文本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怎样进行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阅读兴趣的激发

1.加强朗读训练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朗读训练是实现这一目标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张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要辅之以朗读技巧和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将一句话、一个片段、一篇文章读正确、读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一般来说,朗读训练主要有两条途径:(1)教师范读“激情”—师生小结“言情”—学生依“情”朗读—体会感情,了解文意。(2)学生尝试“激情”—师生矫正“言情”—学生依“情”朗读—体会感情,了解文意。这里的“情”,指的是课文中某句话或某个自然段特定的语境和情境中所蕴含的感情。

2.恰当的鼓励

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教师应把爱心、微笑、激动、感受带给学生,营造一种配合、民主、愉悦的氛围,变苦学为乐学、趣学。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如在教学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时,先让学生理解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然后才能入情入境地读,抒发自己的情感。具体朗读时,教师给予学生适时的评价:“你敢于站起来朗读就是了不起的进步”“你读得真甜美”“你会读好的,相信你能行”“你简直就是一位了不起的演讲家!”……这样的评价语,往往让学生心花怒放,大大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真正做到了自己与作者、与文本融为一体。

3.小学阅读教学是融多方面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综合训练

小学阅读教学是一项基础工程、系统工程,是融多方面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综合训练,有其特殊性。因此教师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纲,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不随意提高阅读的门槛,不人为地设置阅读的障碍,相信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正确、精心引领下,是可以逐步建立信心,激发阅读欲望和兴趣的。

二、阅读教学应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氛围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運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太阳》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的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课外,这位教师还让学生组织了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在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让学生去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

三、把握文章脉络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所谓思路,就是作者写文章的思维

脉络,是作者构思文章的顺序。

从教学上讲,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之前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构思特点,那么,就可以驾驭教材,并根据文章的脉络进行阅读教学。从学生来讲,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前初步摸清了作者的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脉络,就会学会独立阅读的方法,也就会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开放思维发展的质疑点,培养阅读能力

“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体现,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会思维、开放学习思维的质疑点。

五、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课前可以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1.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检查预习效果,进行总结评比,久而久之,熟能生巧,阅读能力自然形成。

2.培养学生细读深究的习惯。首先,教给学生自读课文的方法,每篇课文都要求多读,并带着问题读,每次读的要求不同;其次,要教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着重解释,让学生知道只有用词准确,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3.让学生依据文章的内容想象情景,创设情境,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为学生提供阅读的空间和阅读的材料,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阅读。

5.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积累词汇,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 通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将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教师在这方面要予以足够的重视,采用最佳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投入学习精力,更能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然而,无论如何阅读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离不开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离不开对生活的感悟,离不开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问题”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乐霞.语文教学“读”领风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

[2]王新民.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J].中国:东盟博览,2013.

浅谈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7

一、多读多写, 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感知课文内容、思想内涵;精读课文, 学习重点句段;品读课文, 走出文本, 扩展视野。从中可以看出, “读”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

由读渐到写是一个过程, 这里说的“写”是指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 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 这并不是一日之功, 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帮助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 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 兴趣的激发是阅读课堂教学的关键,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以教材为突破口, 找准聚集点, 捕捉契机, 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并把学生引入情景,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萌发求知欲, 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

同时, 教师还要善于借助多媒体教学, 比如对比白鹅和鸭的步调, 通过和大家一起观看鸭、鹅走路的录像, 同学们一下子就能看出鹅的从容、鸭的急促不安。借此机会, 教师充分利用这活跃的气氛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样子和活动的动作, 学生有的说了外形, 有的说了步态、叫声、吃相, 有的还能模仿动物的叫声和动作等, 随后让学生写一写, 许多同学写得很形象、很具体。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 课课有练笔。久而久之, 教师不布置读写任务, 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 捕捉信息, 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就会稳步上升。

二、教给要领, 自学成法

(一) 强调预习, 重教要领

预习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于是, 我力求上好预习引导课, 教给学生预习要领: (1) 熟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边读边想, 读后能正确地复述课文的重要内容; (3) 要借助字典认字, 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这一课时, 让学生按上述预习要领学习课文, 当学生熟读课文, 说出课文重要内容, 并借助字典认字, 明确重点词语, 把不理解的句子找出来以后, 再让学生反思刚才的学习历程,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要领和步骤。这样, 在课堂上再指导学生阅读三篇或四篇课文, 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预习要领和步骤。

学生课前做好预习, 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 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 而且学生通过预习还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使阅读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二) 教好精读课文, 自学略读课文

阅读课本是按单元分组编写的, 教师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以精读带略读, 以课内带课外, 以一篇带多篇, 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 使学生逐渐掌握独立阅读的本领。因此, 要上好精读课, 教给学生读书要领很重要。

三、敢于质疑, 深入探究

(一) 从课题入手, 提出质疑,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小学生天生就充满好奇, 许多课文的课题极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然后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开展自主阅读探究, 这样学生既乐于参与, 又能较好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何乐而不为呢?如在教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 教师板书课题: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读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是谁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之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并探究问题。

(二) 引导学生找出理解的难点, 提出质疑, 再进行自主阅读探究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阅读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质疑, 引发思考。作为教师———阅读引导者, 需设法让学生边读边思, 产生疑问。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自主解答。这样持之以恒的教学, 学生就能逐渐学会提问题, 学会自主探究。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突出重点, 抓住难点, 启发学生质疑解难。例如, 教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自然之道》, 在学到“我们”看见嘲鸫啄太平洋绿龟时, “我们”很着急而向导却若无其事地说:“叼就叼去吧, 自然之道。”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出疑问:为什么向导能这么平静, 还说出那样的话?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 联系上文去思考, 再通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感悟什么是“自然之道”。由此可见, 通过对课文难点的质疑, 引导学生在释疑的过程中理解、感悟语言及内容,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也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阅读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篇8

一、阅读笔记的内涵

阅读笔记是通过阅读把自己的阅读所得记录下来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阅读可以陶冶志趣情操, 可以品味人生百态。而读后所得, 则又是一番学习境界, 积累起来都是一笔财富。读书必动笔, 读中写, 写中悟, 读写同步, 以这种方式亲近文学是选择阅读笔记作为读写一体化训练的一个出发点。

二、阅读笔记的运用

1. 确定学生的阅读内容

(1) 名著大餐, 饕餮美食

名著的阅读要侧重经典, 立足于广度, 在教学中可选择可读性较强的中外名著, 推荐给学生供之阅读。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繁星、春水》……外国作品《巴黎圣母院》《简·爱》《安徒生童话》《鲁滨孙漂流记》……

(2) 名家美文, 书中三味

名家作品立足生活, 可选择能反映生活, 或真挚感人, 耐人寻味的素材。比如, 朱自清、老舍、巴金、史铁生、张丽钧、毕淑敏、余秋雨等人的哲理短篇。莫泊桑、欧·亨利等人的优秀作品都在可选之列。让学生读出趣味, 读出品味, 读出人味。

(3) 读古品今, 传承文化

读“孔孟”而识礼仪, 品史书能知兴替, 诵诗词可以怡情。古代优秀灿烂的文学作品选择一部分供学生品读, 如《论语》《史记》等, 可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有进一步的深刻认识。

2. 阅读笔记的整理形式

(1) 摘录式笔记:摘录妙笔, 熬制心灵鸡汤, 原汁原味地品享书香

在阅读中让学生把随时读到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积累, 以卡片、日记等形式记录下来,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反复咀嚼品味, 并试着在以后的写作与口头表达时应用, 以达到读写同步的目的。

(2) 评注式笔记:文苑漫步, 置身字里行间, 圈点评画中品味乐趣

学生不必把书看得崭新, 读书要学会“吃书”, 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学会见缝插针, 蝇头小语, 三言两语, 养成随读随悟的习惯, 自己的见地随时迸发出火花, 不拘泥于形式, 力求字字千锤百炼。过段时间再翻书反刍, 从前的观点跃然纸上, 这样清晰地比较一番, 也可再次欣然提笔, 温故知新。

(3) 心得式笔记:读有所得, 感悟作品思想, 丰富学生思想, 提升自我精神追求和审美品味

摘抄评注多了, 习惯养成了, 自然便读书必动笔, 读中写、写中悟, 自然会对某一类作品产生阅读倾向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 这样的心理感受写出来便能折射出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 教师也会以此为中介, 恰当地进行人文教育与关怀。

三、实施方法

第一阶段重点放在摘录笔记的整理上, 学生每学期自读一本推荐的名著, 每周设置一节课内自读时间, 每天记住一句优美语句, 每节课前朗诵一段美文, 每周上交一次阅读笔记备查。采用的评价方法灵活多样, 如, 名句诵读比赛、作文集精编、三分钟演讲等。

第二阶段重点放在评注上, 第一阶段的良好学习习惯不变, 但要加上评注作品。通过学生手中的一些阅读材料, 引导学生圈点评画, 说真话, 诉真情, 这样的评点不仅仅体现在课外阅读上, 在课内教师也要把此列为重中之重, 同时学生的作文批改也采用“我写文章, 我评我文章”的方法, 在眉批上下工夫, 认真评注, 相互促进提高。

第三阶段要注重学生心得式笔记的训练。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人类文化的优秀文本, 与古今中外文学对话, 促进批判性的思考, 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最终达到身心和谐发展。

读书心得以随笔的形式装订成册, 在班级出刊学生的作文集, 促进学生的成就感以及学生对文学的亲近感。

新课改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篇9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改更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和学生的探究过程。

一、发掘、设计让学生乐学、善学、易学的教学情境

新教材设计了很多的“思考”、“探究”、“观察”、“?” (对比、类比、思考内容) 、“钥匙” (解题技巧、方法) 等, 再加上每章节承上启下的引入语、“探究与发现”、“阅读与思考”、“实习作业”等这些都为学生自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同时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数学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从生活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从而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引导学生开发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比如:极坐标的教学, 直接从课本提供的思考入手, 直观快捷, 学生主动联系生活中的定位习惯, 即刻就能给出新坐标系的概念。

然而好的教学情境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教学实践的长期积淀和教师的善于发现和利用有益于教学的情境。谐音记忆法, 也是我在情境教学中一个很好的例子, 如果我直接把这个谐音记忆法直接告诉学生, 而没有复习提问的尴尬, 就收不到这么好的记忆效果。虽然这个教学实例很难登上大雅之堂, 但却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很有实效, 同时轻松有趣的教学情境也为学生掌握众多的三角函数公式, 探求更好的记忆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开端。

当然, 情境的创设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还不能过于复杂, 更不能偏离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并不是要求每节课都要煞费苦心地去创设教学情境, 有些内容开门见山, 效果反而会更好。

二、更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过程

新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探究过程, 改变了以高考为指挥棒的传统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传统教学更注重的是知识的结论, 而不是知识的探究过程。新的教学教改则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很多问题不能只是教师讲给学生, 而是要求学生自主探索, 自己去发现问题, 寻找规律,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要适时的把教材设置的思考或探究大胆地“抛”给学生, 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及教材设置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对于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以充分体验到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以充分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价值, 增强学生自信心。但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不要教师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引导”上下功夫。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激发求知欲望。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 面对高考我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无奈:给学生更多时间探究会不会探究不好, 是不是会浪费时间, 教师还要回来继续讲解?面对高考还是应该直接告诉学生结论, 题海战术更有实效?带着这样的疑问在我所带的两个班内进行对比教学。选择一个成绩较好的班进行传统教学称为“传统教学班”, 而另一个成绩较差的班进行新教改称为“实验教改班”, 开始了我新教改的探索历程。

在高二的第一学期学校安排《必修3》第三章《概率》, 《选修2-1》的《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整本书。通过对整体教学内容分析后, 笔者觉得《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 也是高考的难点, 而高考的另外一个重点内容《概率》虽然在这儿也讲, 但相对较简单, 而且在理科教学的选修教材中还要进一步学习, 所以我在“传统教学班”中选择的教学方式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 而且单刀直入直接切入重点, 如:《概率》一章中直接讲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 而其它基本概念、细节略去或由学生课下阅读, 《常用逻辑用语》也是直接告诉学生四种命题、充要条件的概念和如何使用, 并直接告诉学生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转换方法而将重点内容都放在了《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上, 而且直接接轨高考。但是学生在学习、做题过程中对某些知识点总感觉来的太突然, 衔接不上, 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感觉也跟不上去。这样的教学教师是感觉节省了时间, 但是学生却有严重的厌学倾向, 并且感觉疲惫不堪。而在“实验教改班”我按照教学大纲的课时要求, 利用新课程理念包装自己, 包装学生, 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 体会知识的生成——发展——成熟——应用的程序, 体会知识的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过程。新教材的课程设置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比如:立体几何在《必修2》第一、二章讲了传统立体几何思想, 在第第四章又给出了空间坐标系, 而到了《选修2—1》第三章又给出了《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外表看起来这些知识并不系统, 学生学习也不系统, 不利于教学, 可是经过教学发现, 这种“螺旋”上升式教学更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 我也慢慢喜欢上了这种教学体系。

给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 给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生成过程的机会, 使他们逐步提高探究新知的能力。虽然耗时较长, 但学生学的轻松, 他们善学、乐学, 每一步的基础打的扎扎实实, 能力逐步提高。在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过程中和对比“传统教学班”和“实验教改班”的成绩, 两个班的成绩差距在逐步缩小, 而且在期末考试中“实验教改班”的平均成绩超过了“传统教学班”, 并且高居年级第一。

通过对比实验教学, 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自我探究的重要, 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确立了他的主体地位, 相信成绩不是问题。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篇10

一、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多数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读音规则, 对英语单词读不准、拼不对。

对他们而言, 英语单词就像天书, 背完就忘, 效率很低。久而久之, 对单词渐渐失去了兴趣, 对英语学习也产生了厌烦的心理。

2. 许多老师对词汇教学不够重视, 认为词汇教学没必要

在课堂上占太多的时间, 只要教会学生读单词, 课后让学生自己去背就行了。

二、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1. 音、形、义相结合的教学。

学习单词必须先要知其音和义, 再由音带形, 音、形、义三结合, 所以在学字母时, 就可在每一个字母后面注上音标, 这时不要求学生写音标, 只是让他们感知音形。既有利于学生借助小学学拼音的基础读准字母, 又为今后音标教学作了铺垫, 同时特别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五个元音字母在单词中的准确读音及规则。如在学生第一次接触name, bag时特别强调元音字母的发音, 在以后的教学中, 不断复习、归纳比较, 此后就给学生讲解什么是重读开音节, 什么是重读闭音节, 并启发学生按读音规则读出生词, 如these, desk, sit, close, dog等。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元音字母组合、辅音字母组合, r音节发音规律。另外, 还要特别强调一些特殊和不规则的发音, 如为了使学生避免将c写成s, 告诉学生c一般在e, i, y前发[s]音, 并列出一些单词供学生观察对比音形的不同, 如nice, decide, bicycle。这样音形结合, 温故知新, 不断加深印象, 养成了良好的拼读习惯, 帮助学生逐步解决了发音问题, 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单词的能力。另外, 单词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每一个单词熟练拼写, 还应加强词性、词义的教学, 也就是学习单词要知其性, 由性记义, 体会不同词性在句中的不同用法, 从而让学生领悟词性在句中的作用, 同时也要重视一词多义的运用, 让学生体会、理解一词多性、一词多义在句子中的作用。

2. 创造语境, 在情境中教词汇。

教师可利用实物、图片创设情境, 通过语调、动作及表情等来揭示词义。如:教cold, hot, wet, dry这些词时, 尽量利用实物教学。可以准备两个杯子, 一个装冷水, 一个装热水。老师拿起冷水的杯子, 叫几个学生摸一下, 然后说:“Is it hot or cold?It’s cold.Is that so?”帮助学生回答:“Yes, it’s cold.”然后将cold写在黑板上。再用同样的方法教hot。老师拿出两张纸, 将一张放进杯里浸湿后拿出, 拿起湿的那张纸问:“Is it wet? (Is it dry?) ”帮助学生回答:“Yes, it is. (No, it isn’t) ”将wet, dry写在黑板上。学生从直观上就明白了wet与dry的意思。这种运用情境教词汇的方法, 学生比较感兴趣, 能够较容易地掌握所学的词汇。

3. 适时归纳, 帮助学生构建词汇体系。

教材按单元顺序和字母顺序来编排词汇, 这样略显“杂乱无章”, 不便学生记忆。记忆实际上是信息的输入、存储、编码和提取过程。如果把单词仅看成一个个彼此孤立的语言来学习, 那就会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记忆难度大。心理研究表明, 经过理解加工并加以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便于贮存、应用。当你把单词联系起来进行学习, 记忆就方便多了。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把单词进行科学分类,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而且可以引发联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们可把与“看”相关的词汇归结为look, watch, see等。定期归纳和总结可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词汇体系。因此, 在词汇教学中, 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复习, 以便强化记忆, 加深理解, 巩固所学单词。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 复习要“趁热打铁”。

三、提高教师对词汇教学的重视程度

阅读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篇1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朗读指导

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存在的问题

我从事了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听了许许多多教师的公开课,发现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虽然在教学环节设计诸多读的训练,而且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如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分角色朗读等,但整节课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在读中教师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指导,如引导学生用什么语气读,语速快还是慢,语调要高昂还是低沉等,导致学生朗读时缺乏目的性,结果朗读时心不在焉,好像是老师叫我读我就读,应付了事,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厌倦情绪,最终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学生读的时间严重不足。

因为语文课一节只有40分钟,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怕完成不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怕朗读占用太多的时间,因此采用以讲代读的方式,在学生未充分读完读通的情形下,就急匆匆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1)“将”和“相”分别指谁?(2)文中讲了哪几个小故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可是,教师让学生读不到1分钟的时间,就开始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像这样长的课文,学生读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

3.师生点评不到位。

朗读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评价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朗读水平。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发表意见。评价还要使学生正视自己朗读中的优点和不足,激励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不断进步。但是现实教学不尽如人意,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后,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哪位同学来评评他刚才读得好不好?”在听课中,经常听到这样简单的回答:“好,不好。”很少有学生能说出好在哪里或不足在什么地方。有的老师则直接点评:这位学生读得真棒。用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评价朗读效果,根本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

4.没有兼顾各种层次水平的学生。

为了上好公开课,有的教师课前就挑出部分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课上就盯住这几个学生来读,大部分学生只能规规矩矩当听众,没有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既违背教育规律,又导致全班的朗读能力不能提高。

二、朗读指导的策略

纵观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做到有目的地读,还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而且要兼顾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导。因为朗读方法的指导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朗读与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读。

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采用“体验有回旋”这一教学方法,把朗读与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过这一课的教师都知道,文中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难以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感受作者那种强烈的感情。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也许各位教师指导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我认为利用“体验有回旋”这一方法教学最后两段是非常好的。如何让学生在理解与感悟后读出对总理无比崇敬之情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首先让学生根据前面的板书设计,再次回顾周总理一夜工作的劳苦及生活的简朴,而后发问: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样?然后让他们来朗读最后两段;接着再次发问:总理只是一夜这样劳苦地工作吗?让学生把搜集到的信息拿来,让学生全面、细致地交流交流,我作适当补充,让学生再次朗读,此时学生虽然对总理的崇敬之情已经有进一步的升华,但我认为读得不够体现情感,抒情不到位,声音不洪亮,语速过急,像是为朗读而朗读;最后我再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周总理与中国历代的领导人相比、与世界各国的总理相比,他的所作所为难道不值得人们崇敬吗?作者想把他一夜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人民说,同学们,你们也想把他的事迹向全世界人民说吗?请同学们再次带着这种对总理无比崇敬之情再次放声的读给全世界人民听。这样的教学既能体现新课标以“读”为主的目标,又能很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及表达的中心,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愉悦的朗读氛围。

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愉悦的朗读氛围,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朗读要用感情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才能有良好的语感。创设朗读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利用导语,利用范读,利用多媒体课件等都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朗读情境。现在我校基本实现班班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课件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声音、动画等效果,对学生很快进入朗读情境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例如在教学《下雪啦》指导朗读时,我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把自己收集到的图片,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制作成动态的图片,让学生看图,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让声、像、形、感同步的“动态”画面把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不同的情境体验中激发对朗读的兴趣,真正把“要我读”转化成“我要读”。

此外,朗读指导还有许多方法,如教师示范性朗读、教师引读、师生对读……只要我们用心指导,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定会提高。

阅读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篇12

一、激发表达欲望, 提倡真实写作

教师要指导学生“如实地”和“自然地”写作, 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想哭就哭, 想笑就笑, 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 描绘自己熟悉的景物, 充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以我手写我口, 我以我口说我心。”在极富个性和自由的情况下, 学生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彻底消除写作的心理障碍。这样做犹如帮助学生打开了心灵之窗, 他们会快乐的去听、去想、去观察、去体验, 他们会脱胎换骨, 会自由飞翔。

良好的写作情感是作文的发动机, 会产生永不枯竭的动力, 引来写作的源头活水。为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进行了—些尝试。

1. 创设情境, 激发灵感。

写作灵感往往来自于外在刺激, 某种特定的情景、环境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 唤起其潜在的意识。恰如白居易诗言:“来如春梦几时多, 去如朝云无觅处。”灵感往往是一闪而逝的, 但灵感一旦诞生, 便如同倾闸之水。教师可以利用这—点, 创设某种能使学生心理亢奋、激动的情境, 使学生在这种情境的感染和牵引下, 唤起其已有经验, 不知不觉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进而产生创作的冲动和欲望, 激发出灵感。

如一次作文训练时, 我拿出一个透明的玻璃杯让学生观察, 猛然间我把那精致的杯子掉在坚硬的水泥地上, 地面上到处都是玻璃碎片, 学生一片哗然……在学生惊诧之际, 我请他们写出“玻璃杯被掉坏之后”的故事。学生们反应积极, 思维活跃, 灵感进发, 写出了很多合情合理的情节, 当然也有由此产生的议论。

2. 滤奇人趣事, 溢欢声笑语。

写作本身充满了快乐, 如果学生感受到这一点, 其创作热情与创作水平自然会逐步提高。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 引导学生用笔去写淘小子的顽皮, 靓女生的扮酷, 班主任的“弹指神通”, 同桌的蹩脚音乐会, 酒神爸爸、烟鬼舅舅, “狼号乐队”课间演出, 梦游太虚擒“拉登”……学生笔下出现了久别的成语、传说、格言、歇后语、武侠小说、天文地理、闲文野史、幽默笑话……那呼之欲出的人物, 极富个性的语言, 丰富大胆的想象, 独到鲜明的见解, 无一不是真实而又淋漓的展现。

3. 说孰是谁非, 引源头活水。

离开了生活, 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在作文教学时, 我让学生走出小课堂, 进入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走进社会, 去调查和采访身边的人和事,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嘴和自己的笔, 去写自己有感想的事, 说别人不敢说的话, 抵制陈规陋习和不正之风, 弘扬先进思想和良好风尚。于是, 《迷信活动何时休》《自私的村干部》《垃圾肆虐谁之错》等作品也就应运而生了。

生动鲜活的生活是学生写作的催化剂, 是写作的源泉和沃土:社会的进步, 家境的变化, 宿舍的冷苦, 集体的温暖, 同窗的苦读, 课间的快乐, 考试的无情, 恩师的教诲, 友情的珍贵, 春风秋雨, 蓝天白云, 青天绿水, 花鸟虫鱼……—切都囊括在学生的视野中, 在自由的状态下, 学生很愿意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素材从记忆库中调出来, 并把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融合其中。这样能使学生调动写作兴趣, 激活创作思维, 发挥表达潜能, 触发倾吐激情, 敞开心扉, 把作文的过程由“痛苦”转为“享乐”, 变苦作为乐作。

教师只有解除对学生的诸多束缚, 鼓励学生说真话, 抒真情, 大胆想像, 勇于创新, 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让学生的心灵插上翅膀, 在作文的园地里自由地翱翔。

二、置创新土壤, 绽写作新芽

学生的生活只有扎根在创新土壤上, 在创新氛围中, 才能写出富有创新的作文。在教育和教学上, 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鼓励和引导学生奇思异想。创新的源头是奇思异想, 放开一切框架束缚, 思别人所未思, 想别人所不敢想, 想象越奇特, 看法越独到越好, 追求与传统不同, 追求与众不同。

落实创新的几种途径有:

1. 立意要创新。

思想认识的高低对文章的质量起着决定的作用, 思想认识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先决条件, 叶圣陶曾说:“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 有质料是首要的, 没有质料如何能写?”同样, 没有创新的思想, 就不能写出创新的文章。

立意创新是指打破陈旧的认识, 适应改革开放潮流, 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而不是不合常理的思想观念。在写作训练中, 学生曾这样确立中心:“不被理解又何妨?”“失败, 你来吧!”“缺乏斗志的无名战士!”……

2. 取材上要创新。

生活积累是写作能力的基础。时代在前进和发展, 周围的人和事都在变, 作文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发现独特的、富有时代特色的素材, 这样学生的笔下出现了如《点子王“某某某”》《有手段的“某某老师”》《令人佩服的好校长》等优秀作文。

3. 表现形式要创新。

作文有了内容就要用一定的表现形式来表达, 表现形式的创新对提高写作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大胆丰富的想象、曲折离奇的手法、与众不同的布局构思、构思独特的角度,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 写作时, 学生可以以临考老师的身份在考场上观察学生, 可以变成蝌蚪去向人们倾诉不幸, 可以化幻成蛤蟆精在地狱里报复人类……

上一篇:《时代》眼中的中国人下一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