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散文阅读论文(共12篇)
语文教学中的散文阅读论文 篇1
作为文学作品四大体裁之一, 散文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语文新课标要求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要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 散文教学是重要一环。散文教学需立足于散文的特点, 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散文的特点
在当代散文理论中, “形散神聚”一直被认为是散文特点的最精辟的概括, “形散”概括起来主要指散文取材自由、结构不拘一格、表达方式灵活、语言浓淡相宜等;而对于“神聚”的理解不一, 依据最早提出“形散神聚”理论的萧云儒的观点, “神聚”即“中心明确, 紧凑集中”;“形散”与“神聚”内在统一, 构成散文的基本特点。
这一命题曾给人以深广的启发, 相当长时期内, 散文教学以此散文观为教学的准绳, 要求在散文的欣赏与解读中探究和总结出散文高度明确和集中的主题思想, 这种教学指向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文本解读的模式化, 不符合散文创作和解读的实际, 也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相悖。随着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 我们对于散文的认识也应更全面和深刻。概括起来, 散文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写真纪实, 表现自我
散文中的人和事都是生活中真实的存在, “真实是散文的‘生命’所系, 是散文的‘生机’所在, ”散文“崇尚的、讲究的就是作者所表现的那种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它是一种真实性的文体。一‘假’, 就失去了它的‘天性’, 失去了它的‘魅力’, 也就失去了它的独特的‘价值’” (刘锡庆《论散文创作》) 。所以, 佘树森说:“散文可谓是作者的‘独白’和‘自传’。”
2.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散文的题材广泛, 内容多样, “天上人间、古今中外、宇宙人生、花鸟虫鱼, 什么都可抒写” (刘锡庆《论散文创作》) ;取材自由, 不受时间限制, 不受空间制约,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空间跨度从中国到日本, 再从东京到仙台, 又从仙台回到北京, 接着又写走到厦门, 空间跨度大且转换多, 但层次分明, 详略得当。总之, 散文在题材的范围和选择上, 比其他文学形式更宽泛和自由。
3.形式自由, 手法灵活
散文的形式非常自由, 既可以叙述事情的发展变化, 写成叙事性散文, 也可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写成抒情散文, 也可据事论理, 写成议论性散文, 还可以写成随感录、回忆录、书信、日记等形式;其章法结构也是不拘一格, 既不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和事件的因果关系, 也没有明显的完整的矛盾冲突, 各部分之间或相互平行, 或层层递进, 或多头并进, 或中间穿插, 自然随意;笔法更是自由灵活, 或叙述、或抒发、或白描、或说理, 多种表达, 自由调度。
4.语言诗化, 洗练精美
散文语言优美洗练, 富有韵味。它讲究句式长短结合, 散整交错, 呈现出一种错综美;语音声调平仄相配, 无韵有韵交融, 词义停顿与音节停顿融合, 形成抑扬顿挫、自然和谐的节奏美;同时为增加散文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大量使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排笔等, 呈现出语言的修辞美;正是由于散文语言的精美, 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形成别具一格的诗化语言风格。
二、散文阅读教学策略
散文教学因散文的主要特征有别于其他文体教学, 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意义。通过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与文本对话,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通过朗读, 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培养语感;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 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 把握散文作家的不同的风格;通过捋清线索, 理清散文的结构, 启发学生揣摩作家精妙构思, 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由此, 我们可以将散文教学的策略概括如下:
1.披文入情, 与文本对话
“披文入情”其实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与文本作者展开心灵的交汇、思想的融合, 实现超越空间的精神上的对话。
因此, 在散文教学的文本解读中, 要复原文本作家的原意和思想情感, 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甚至是不可能, 即使是作家自己也未必说得清自己当时的心境, 所以对话中产生多元性的释义又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如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学生在与文本 (作者) 的对话过程中, 有的从文本中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有的感悟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激, 有的则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尊重, 还有的则认为作者是在对人性进行批评与反思。可见, 在对文本的阅读品悟中, 学生的情感化体验是多样化的。
2.重视朗读, 培养语感
叶圣陶就曾指出:“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读得多, 对语言的感受力和领悟力也会随之增强。如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天气愈冷了, 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柔石的牵挂、惦念之情。当得知烈士们被害的消息时, 文中却只用了“原来如此!……”四个字和两个标点符号。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咏, 就能体悟到其中深刻的内涵:它饱含鲁迅对文学青年惨遭虐杀的巨大震惊和无比悲痛, 也有对反动当局血腥暴行的极度愤慨和辛辣鞭挞, 还有对斗争教训的冷静回顾和深刻反思。
3.品味语言, 把握风格
散文语言洗练精美, 让学生徜徉在语言的美妙中, 感受语言的形象美、色彩美、声音美, 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它直接涉及到作家的不同的创作个性、创作风格。课本选用的散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篇章, 要引导学生从语言的品析中感受和把握作者的个性和创作的风格。
4.捋清线索, 理顺结构
线索不是指文章的“主题思想”, 而是指作为文章层次安排和内部关联设置的依据, 它起着连缀全篇的作用。如余秋雨的《信客》, 文章的线索是围绕“做信客”来串连全文的, 即按照“为什么做信客”、“怎样做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为什么做校长、教师”的层次安排, 而文章主题的理解却是多元化的, 有的认为是赞美“为人行‘信’”, 有的认为文章展示了“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进步的足迹”, 有的认为揭示了善恶交织的人性的复杂, 还有的认为文章叙写了现代文明对农业文明下传统道德的冲击等等。
散文结构灵活多变, 不易把握, 通过抓线索, 就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说, 散文的线索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以时间、空间顺序为线索和以作者的思绪、意念为线索。前者如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以“太阳落山”、“霞光消失”、“夜色加浓”、“月亮上来”、“夜已深了”等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为线索, 展示海滨仲夏夜色的变化;后者如巴金的《灯》, 以作者的思想发展变化为线索, 写了很多种灯光, 虚实结合, 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的真实感情, 以及光明必定战胜黑暗, 抗战必定胜利的信心。
散文教学是极富创造性的, 语文教师应积极地进行开拓创新, 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 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和教学风格。
语文教学中的散文阅读论文 篇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散文写作中,最有兴味的或许就是笔调了。笔调,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现代散文中,有一种甚为风行的笔调,就是闲话笔调。胡适曾说:“白话散文很进步了。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这一类小品,用平淡的谈话,包含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这一类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可见所谓闲话笔调就是谈话风格的,或者说用谈话方式来作文。此种笔调经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的提倡,便有了以性灵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之说。
此种谈话风格的小品文笔调,林语堂甚为醉心,并在许多文章中反复申说。林语堂因甚为欣赏谈话风格的行文,还力主扩充散文的篇幅,但要以此来挑战古文的简洁,就不足为训了。用谈话方式来作文自然是很好的,但作文毕竟不完全等同于谈话。若是真将那种谈话过程记录下来,也够拉杂的,更不用说话题的游移了。梁实秋先生力主行文的简练,就要明智得多。呼应于周作人的说法,林语堂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但又格外地张扬了幽默。幽默可为行文增添风趣,但若过分大张旗鼓地提倡,则本身可能成为一个幽默。
闲话笔调是散文中较为自然的言说方式。此种笔调是用说话来交流的,心中存有一个交谈的对象,如此即可展开交流。至于所谈的题目并未限制,照林语堂的说法,正是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所不谈。不过,作家的言说仍不离心灵或性情,因而所谈的题目也是有喜恶的。但不妨假定读者那方面也有同好,如此即可达成沟通。此种笔调虽说有一种涵盖作用,但并不碍于各人的谈论,并非千人一面,可各有面目。比如周作人的创作以闲适为主,从而讲求所谓生活的艺术。但在退隐的心态下,也不无书斋生活的苦闷,于是于闲适中渗出一股苦味来。林语堂虽说倾心幽默,倒也率意而谈,不无名士作风。至于以幽默见长的,或许要算梁实秋。但梁实秋也是心存雅致,幽默只不过是用来抵斥种种不雅的,所谓相反相成是也。而老舍,为幽默而幽默,则并不见佳。他显然是过于看重幽默了,并以之作为作文的主旨,却容易落入油滑。其实,幽默表现于文中,多是一种点缀,可为行文增添谐趣,但若要从头到尾地幽默下来,就往往吃力不讨好。
因而即便同是闲话笔调,也可各有不同的,这才是真正的个人笔调。但个人应当以自我来说话,而自我又处于大我与小我之间,这就得把握其中的分寸。比如周作人将载道与言志对立起来,从而将写作完全地由载道转为言志,却又囿于个人的性情,所得就小了,因此小品文也就沦为小摆设。其实,言志与载道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社会生活的特点就是形成了各种观念,也可谓各有其道。文中若尽是载道口吻,实则就是充当了各种观念的传声筒,这就在文中丧失了自我。但若想将自我完全游离于各种观念之外,恐怕也不现实,正如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一样,各种观念对人也有一种约束作用。郁达夫曾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的强。”换言之,重个性,这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散文。若抹去个性,从而充当某种观念的传声筒,仍又是载道之文了。在散文中,笔调确乎是个人的。而所谓的个人笔调,就是要在散文中形成独具个性的言说方式。
(选自吴永福《散文中的闲话笔调》有删改)
1.下列关于“闲话笔调”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闲话笔调深受林语堂的喜爱,但他的文章过于拉杂,有话题游移的缺点,不及梁实秋先生的行文简练。
B、闲话笔调以性灵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采用谈话的方式和读者进行心灵或性情等方面的交流。
C、闲话笔调是现代散文创作中非常流行的,是由周作人、林语堂、胡适等作家提倡的一种创作风格。
D、闲话笔调散文的言说方式中比较自然的,所写的都是身边平凡的小事,却包含着丰富的意蕴。
2、以下关于各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作人以闲适为主,但在闲适中也带有书斋的苦闷。
B、林语堂追求幽默,但是率意而谈,体现出名士作风。
C、老舍为幽默而幽默,刻意为之,适得其反,具有一股油滑之风。
D、梁实秋行文简练,文章雅致,用幽默来抵斥种种不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平淡的谈话方式来包藏深刻的意味是我国现代散文的一大特点,这是白话散文最重要的进步。
B、一个作家是否成熟,关键是看他是否形成了真正的个人笔调,这种笔调的表现各有不同。
C、因为用谈话的方式来写,便没有古文那样简洁,所以闲话笔调的散文篇幅往往都很长。
D、文中如果都是载道口吻,就在文中丧失了自我,所以写作应该由载道转为言志,表现作者个性。
参考答案:
1、B 解析:A项“但他的文章过于拉杂”无中生有;原文第二段“若是真将那种谈话过程记录下来,也够得拉杂”C项胡适提倡无依据;D项“都是身边平凡的小事”过于绝对化,见第三段“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所不谈”。
2、C 解析:歪曲文意,见第三段“却容易落入油滑”
语文教学中的散文阅读论文 篇3
一、质疑式批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应具备十二项技能,其中一项:“会思考——即会类比、比较、对比,找出不懂的东西;能提出疑问。”学贵在疑。散文是作者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读者,由于阅历受限,学生对于作者的某些感情无法领悟。所以就要鼓励学生挖掘文本,发现问题,大胆质疑。这类批注往往会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江南的冬景》文末有这样一句:“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学生有这样的批注:按动作的先后顺序该是先搁下纸笔,再拿起手杖。是不是当时一只手拿起了手杖,另一只手还在写作?这句绝非闲笔,还是有用意。学生的批注让我心头一震,这个重要细节是我忽视了的。根据批注,笔者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和学生一起研讨这一句。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此时的郁达夫与妻子在西子湖畔修筑爱巢,想要享受人生的精神家园,获得些许慰藉。而政治上对他的迫害更加严重。他不得已写一些游记来保护自己,暂时搁置政治评论。所以文末的细节很好地体现了他“欲放下又难以立即放下”的生存状态。如果不是学生的这个批注,我的教学只会停留在浅层次地欣赏明朗、温润的冬景上,而忽视了文本深层的意蕴。
二、联想式批注
联想式批注是拓展我们思路的一种方法。即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由文中的某个点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人、事、景。某学生在对老舍的散文《我的母亲》的批注中这样写到:老舍的母亲给了他“生命的教育”,形成了老舍软而硬的性格。莫言在《卖白菜》一文中也回忆了倔强、正直的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每一个成功的作家背后都有一位慈祥、坚强的母亲。另一位学生这样批注:老舍在母亲去世一年才接到家信,万般遗憾。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北大才女王帆在《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的演讲中呼吁儿女们,多关注父母。陪伴才是最长情的表白。在对这篇散文的批注中,学生们联想到了主题与之相似的课文,前后联系,寻找共通点,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使语文学习有了系统性。学生还联想到了课外的知识,联系从其它途径学到的语文知识,把课内课外彼此连结,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课文。教师可以利用联想性批注拓宽学生的思维,触类旁通,提高对散文的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
三、点评式批注
真正的个性化阅读是有学生自我思想的阅读,可以指向思想情感、手法技巧、文本结构、语言特色、字词含义等。在讲授杨绛的作品《老王》时,有学生这样批注点评:这篇散文看似平淡质朴,实则意味隽永。文中的很多用词需要推敲琢磨,才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意味。比如第五小节“老实厚道的老王主动半价代送冰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这个“当然”用得含蓄又恰到好处。一般人买东西总想着打折,而作者从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出发,似乎如果让老王减半收费就是在占对方便宜。所以一个“当然”可以看出作者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无形中觉得比老王这个阶层的人有优越感。
这个学生的批注没有人云亦云,而是抓住了文本的细微之处,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她抓住关键词分析了作者与老王相处的心理。正如另一位学生一针见血指出了关键:在他们两个阶层的交往中,老王对作者一家付出的是感情,而作者一家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只是遵循一个“礼尚往来、不占便宜”的原则,付出的是物质。他们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这也是作者在老王死后产生愧怍的原因。尽管他们已经做得够多了。这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帮助社会上的弱者,以怎样的方式去帮助才是最合适的。尽管学生的点评会有片面之嫌,但是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就是在进步。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的点评加以评点,但不宜用否定的方式。
总之,批注式阅读在散文教学中的运用,把教师从课堂上解放出来,不再以自我为中心“霸占”课堂。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的思想可以在笔尖自由地流淌。简约是一种美,教师再花哨的讲授都应返璞归真,让学生发出他们的声音,哪怕稚嫩,哪怕片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实乃当务之急。
散文阅读教学原则摭论 篇4
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学的自主性原则指的是在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 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在阅读的主体地位的原则, 这是人本主义哲学在阅读方面的基本观点。这主要出自三方面的考虑:一是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精神世界, 他们以自己独立的方式感知文本世界, 同作者交流对话, 这才使得文本更有意义与价值;二是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但他们在发展中有时是需要指导和帮助的;三是学生的学习表现为一种独自学习的愿望, 表现在我不仅要学而且能学, 教师的使命就是实现从教到不教的转换, 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奠定基石。
散文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从散文篇章中提取意义的过程, 它实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在散文阅读教学时, 教师的点拨虽然很有必要, 但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这种自主性用美国学者梅里尔·哈明的话说就是“表现为学生能做出恰当的选择, 主导并约束自己, 持之以恒地任意自觉学习, 没有被逼迫的现象”。散文阅读中自主学习包括四个方面, 即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 自由选择学习方式, 自己控制学习过程, 自己反省学习结果。在有效的散文阅读教学中, 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和学习情况要能进行一定的控制, 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过程是怎样的, 有效地发现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并加以妥善地解决, 要能弄清楚显性和隐性的阅读要求, 搞清文本的主要信息, 关注文本的重要内容, 思考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如果与文本内容有所出入当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等。比如散文《长江三峡》一文, 苏教版语文教材安排在高中第三册“祖国土·江山多娇”里。这一专题共有两个板块, 其中包括《长江三峡》在内的第一板块着重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 洋溢着人们对祖国的热情颂扬, 因此本文阅读的一个显性要求是通过研习文本, 进一步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 意识到自己对祖国所应承担的责任, 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隐性要求是感受本文写景状物的特点和用多种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 了解文本创作的时代背景, 揣摩文本创作的意图所在。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了解本文既写三峡水急、滩险、山陡的共性, 又写出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雄、秀、险的各自不同的个性, 那么文本写作的脉络究竟是怎样的呢?体现文本结构的地方在哪里呢?学生自己阅读探讨后得知, 可以抓住第一节与下面章节的关系来展开, 文本的总分关系是不难把握的。假如要更深入地琢磨写景状物的特点, 就会得出本文与前一篇课文《祖国山川颂》写法的不同, 同前篇课文全景式描写的铺陈手法不同, 作者用连环画似的工笔细描手法描写乘“江津号”轮时沿途所见, 情随笔转, 激越奔放地赞美祖国的美丽风光。描写时用了哪些手法, 可先揣摩, 再结合教师的点拨来逐一体会, 至于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出入处, 学生可以再行探讨, 教师的任何观点都可能被怀疑甚至被否定, 当然学生的错误认识自然也可以被纠正。
二、高中散文教学中教的主导性原则
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 学生的自主性应该不容怀疑, 这样说并非是讲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消极地无所作为, 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旁观者。在有效的散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是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高中散文教学教的主导性原则就是指在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起“总导演”的作用, 教师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 筛选相应的教学内容, 掌控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从而创建散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氛围, 为学生的阅读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这是因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人生经验明显优于学生, 理所当然地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最终得靠教师来实施, 学生是可塑性很强的生命个体, 但他毕竟还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人, 是接受教育的对象, 怎样使学生成为我们教育目标中期待的人, 选择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就显得十分迫切。江苏省特级教师蔡明认为:“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不等于教师无所事事;相反, 任务更重, 要求更高。”如果我们光强调学生学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教师教的主导性, 让散文阅读教学变成散沙式教学, 就势必会走极端, 或者事与愿违, 或者事倍功半。
三、目标性原则
散文的阅读教学服务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 散文的目标性原则是指散文教学要实现语言教育目标和真善美教育目标的双重统一。一方面, 散文大多是美文, 散文的语言学习目标是散文教学的首要意图所在, 散文的阅读教学必须建立在大量感知语言, 领略语言意趣的基础上, 这是由语文学科教学的工具性特点所决定的;另一方面, 由于散文是一种本色文体, 追求实话实说, 作者“真实所感和真实所想的质量, 便直接决定了散文本身的质量”, 这使散文成了一种最无法作伪的真性情文体, 散文往往就是靠这种本色自然打动人, 不知不觉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完善学生的人格, 从而实现立人的愿景。因此在散文阅读教学中, 教给学生解读散文所需的知识,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的能力, 感受体验散文蕴含的情感是散文教学的目标所在。
比如《祖国山川颂》作为现代散文名篇收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一篇,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 全文天马行空, 思绪自由驰骋, 联想丰富, 笔锋摇曳生姿, 修辞运用巧妙, 语言优美, 给学生提供了华美的视觉盛宴, 所以教学本文的一个重点应该是放在对本文整体把握之后语言的欣赏和品味上。如“春天, 它穿起了万紫千红的艳装;夏天, 它披着青葱轻俏的夏衣;秋天, 它穿着金黄色的庄严礼服;冬天, 它又换上了洁白而朴素的银装”, 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春的艳丽、夏的婀娜、秋的端庄和冬的安详, 四个季节的四种装束抓住了四个季节的不同特征, 季节的交替变化昭示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比喻、拟人和衬托在丰富文章语言方面产生各自独特的魅力, 通过形象的语言更容易让读者领悟, 比喻用在议论性散文里往往能使散文观点通俗易懂, 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张家界》, 为表明对张家界的看法和印象, 文章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假如有人把它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此处把张家界比作能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即产生类似效果。而比喻在描写抒情性的散文中往往能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比如我们学的《祖国山川颂》。拟人这种修辞化物为人显得亲切自然, 如2000年高考全国卷《长城》用第二人称, 将成城拟人化就便于直接向对方倾诉感情。至于衬托, 是指为突出主要事物, 先用别的事物陪衬烘托, 比如《祖国山川颂》第二节的开头“不要去说什么俄罗斯的森林, 英吉利的海峡, 芬兰的湖泊, 印度尼西亚的岛群了。中国自有壮丽伟大的自然图画。我们有……, 有……”作者用外国的自然风景来衬托祖国河山的优美壮观, 历数祖国优美的自然风光, 倾诉对祖国母亲热忱赞美之情, 文章为什么写得如此优美动人, 这些景物为什么写得让人百读不厌?这不只是语言表现力的问题, 它还源于一个饱经沧桑的知识分子对祖国无比深厚的赤子情怀。由此自然过渡到本文教学的第二个重点, 即在提高散文鉴赏力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文中流露的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从而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崇高的爱戴之情。
散文语言形象生动, 蕴含真切的思想情感, 与其他体类的文学作品相比, 不论是语言文字的动人魅力还是知情意行的教育价值都容易被学生接受, 坚守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性原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
四、体现散文文本个性的原则
散文的不同体式、散文作家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创作个性和才情的差异带给读者的往往是各自不一样的艺术世界。这些作品在语言上, 有的绚烂多彩, 有的质朴无华, 有的雍容典雅;在结构上, 有的起承转合文脉分明, 有的随感情起伏行于当行, 止于不能不止, 有的纵横千里大起大落;在意境的营造上, 有的疏朗淡丽, 有的浓艳繁富, 有的气象浑成……也许在同一篇散文作品中, 语言、结构、意境等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对于具体的作品来说, 值得学生学习和教师施教的地方较多, 但教学的时间又十分有限, 如何在一定的时空限度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取决于任教者的眼光及由此做出的取舍。在阅读教学中, 阅读如果离开了文体, 必定是不得要领的。王荣生先生认为:“在散文阅读教学中, 文体是合理选择、创新散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重要维度;散文的体式特征、语体特征、两栖性特点等, 对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散文的语体有着形象生动的特征, 它与文章语体 (包括科学语体和公文语体) 有别, 散文是艺术, 学生读散文, 以审美悟意作为目的, 文章是写实, 学生读文章, 以得意致用为目的, 这就使得散文的阅读教学重在语言的感悟鉴赏, 而文章的教学重在相关信息的筛选归纳, 散文两栖性说的是散文兼具文学的审美和文章学的实用功能。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包括高考升学的压力, 使得散文的阅读教学一直在文学和文章之间徘徊, 在审美和实用功能之间左右摇摆,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时 (比如高一、高二阶段) 侧重审美功能, 有时 (比如高三总复习阶段) 侧重实用功能。王荣生先生认为选择教学方法的理据有两个方面, 一是要考虑同教学内容的契合程度, 二是考虑有效性问题。他说:“过去的语文教学研究……把教学方法抽象化, 依据什么‘原则’、什么‘理念’, 或者抽掉眼下这一篇课文的这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 谈论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学习氛围什么的, 而压根忘记了学生的积极性是有方向的、学习的氛围是要讲场合的。离开了教学内容的有效实现这一基准, 七方法八方法、这方法那方法, 在我看来, 都是乱方法。”
综上所述, 体现散文的文本个性的原则就是从散文所写的具体内容出发, 因时、因境、因学生情况, 在语言、结构、意境营造等诸多方面权衡比较, 选取对学生较为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的原则。比如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黄玉峰先生教学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时, 在潜心钻研文本时发现有很多东西不好理解, 于是他经过反复阅读, 逐一揣摩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绪, 由此拓展查阅托尔斯泰与茨威格的有关资料, 终于解开了有些词语背后的谜团。黄先生说:“对文本有深入理解后, 决定采用串讲式。一面读一面讲。一面讲文本, 一面结合内心的感受, 联系我的经历, 把自己放进去, 把我们的时代放进去。”在串讲式教学不被看重的今天, 黄老师的做法似乎有些离经叛道, 但仔细想来, 像《世间最美的坟墓》之类的散文, 值得品味的地方很多, 由于生活和学识的缘故, 学生对课文的把握总是显得不够到位, 作为教师, 就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引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的重任, 串讲法自然最合适不过, 这是由文本自身内容所决定的。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美国〕梅里尔·哈明著, 罗法荣译《教学的革命》, 宇航出版社。
[2].蔡明《请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4期。
[3].王安忆《感情的生命——我看散文》, 见《漂泊的语言》, 作家出版社。
[4].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5
一、不安分的 散文 文类
(一)从 文章 中被挤出
文章 这个词语,古今经历了一个 变性 的过程。
文章 原义是 色彩错杂,花文斑斓 ,在先秦,特指有文藻的文字写作。到西汉中
后期, 文章 与 儒学 、儒雅 对举,含义接近现代所谓的 文学 ,指经、史、子著述之外的诗赋等文学作品。2
东汉末年至南朝,已明确区分出 有韵之文 与 无韵之笔 。后者约等于中国古代文 学史所讲的 散文 ,与 诗 对举,包括 古文 、时文 以及科举文、官方使用的应用文等。 无韵之笔 ,仍是文学,它有暗示性和装饰性的特点。3暗示性,是指不把要表现的内容全部在文章表层展示出来,而是尽量克制,要依赖于读者想象的一种性质。这使汉语文章表达往往追求一种言不尽意、书不尽言,富有言外之意的效果。装饰性,是指文章表达强烈地追求着形式美,特别是音乐美。比如古代独占文坛六七百年的 四六文 (骈体文)就具有极度的装饰性,对句式、字数、音节乃至用典等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四六文 以外的文章也或多或少有着旬式、字数、音节等方面的装饰性追求。
延续到近代, 文章 一词,一直在两层含义上使用,或包含有韵之文,或只指无韵之 笔,总之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 文学 。
在现代,西方的文学观念传入,诗歌、小说、戏剧以及与中国传统一脉相承的散文,归 名到 文学 。但直到20世纪前半叶, 文章 一词,仍多与 文学 混用,夏丐尊《文章作法》4不少例子取自《红楼梦》《水浒传》,夏丐尊、叶圣陶合著《文章讲话》5 ,也时常出现李白、杜甫等古典诗词。
文章 变性 为 非文学 ,大概与叶圣陶提出的 普通文章 (普通文)很有关系。 其实国文所包的范围很宽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在国文里还有非文学的文章,就是普通文 。6但 普通文 却也不包括通知、借条等应用文。从叶圣陶 就普通文章的道理跟读者谈谈 的《文章例话》看, 普通文章 指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文章,主体是广义的散文, 它事实上是一本有特色的散文批评之作 7。
1985年,张志公主编的《现代汉语》,明确提出 实用性文体 (实用文)。实用性文体 不是一般常说的那种 应用文 ,它与 文艺性文体 对举, 除了文艺性文体之外的, 都是实用性文体 。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处理各种问题的实用文。 8出版的《汉语辞章学论集》,张志公进一步将 主要诉之于情 的文学作品,与 主要诉之于理 的各种 应用性的文章 加以区别: 无论是政治的(宣传什么或反对什么)、科学的(介绍什么、说明什么、反驳什么)、社会交际的(公关)以及日常应用的(信、公文等),都属于应用性的体裁。 9 实用性文体 、应用性的体裁 ,就是现代意义上的 文章 ,或称实用文章。
一定要注意区分 古代文章学 和 现代文章学 。古代文章学,与古代文学大致重合,所讲的 章法 等,主要指文言散文,往往包括诗歌,以及从文章角度评点的小说、戏剧等,如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西厢记》等。
现代文章学,是正在形成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现代 实用文章 ,一般不包括作为文学文类的现代 散文 。
(二)在 文学 中被另类
从中外文学实践看,文学文类的划分,通常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二分法,指中国古代和古希腊分别出现的一种以有无韵律的文类划分。三分法,指发源于古希腊,按言说方式加以分类:叙事类、抒情类和戏剧类。这种分类发展为在西方通行的小说、诗歌和戏剧三大文类。10四分法,如弗莱提出的喜剧、传奇、悲剧和讽刺作品四分法11。自晚清以来,参照西方的三分法,结合自身的传统,我国形成了独特的四分法: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
将散文视作文学的主要文类,这具有中国特色,也给我们的文学理论和语文教学造成了难题。
我国现当代文学理论,建筑在国外传输的基础上,与之大致相适应的文类,是小说、诗歌、戏剧。
现当代散文研究,问津者向来较少12。早年多是散文作家的经验谈或作品评论,如周作人、郁达夫等,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如杨朔、刘白羽等。以现当代散文研究为学问的,开风气者是林非《中国现代散文史稿》,后来者也多沿治史的路径,如范培松《中国现代散文史(20世纪)》和《20世纪中国现代散文理论批评史》等13。欢章《中国现代散文欣赏》、陈剑晖《现代散文文体论》、丁晓原《 五四 散文的现代性阐释》、傅瑛《昨夜星空 中国现代散文研究》等,侧重于对现当代散文作家作品的理解与评价。
中国散文理论话语的建构, 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新世纪才逐渐形成的 l4。李晓虹《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王兆胜《真诚与自由 20世纪中国散文精神》、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蔡江珍《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想象》,李林荣《嬗变的文体》等,是近年值得关注的论著。但诚如研究者所言: 从整体上看散文研究还处在文学研究滞后的位置,亦步亦趋地跟随小说与诗歌研究艰难前行。 l5港台研究散文的也屈指可数,较有影响的,如不算余光中的话,有卢玮銮《不老的缪思 中国现当代散文理论》,郑明娳《现代散文纵横论》、《现代散文现象论》、《现代散文构成论》、《现代散文类型论》,张瑞芬《台湾当代女性散文史论》。
可以说,新时期中国散文的研究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 l6中小学散文教学可资参考的,除孙绍振《文学创作论》等少量论著外,主要是孙绍振、钱理群、王富仁等文学专家在解读一些散文文本时所显现的解读方式。
一方面,散文是主导文类:一方面,散文理论研究缺位,散文解读理论几近阙如。这就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所处的困境。
(三)在文类演变中 被剩余
散文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概念,它只是在文学实践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文类概念。 17 散文 的定义,向来用 排除法 。也就是说,凡是在文体上说不清、道不明的,就会被放进 散文 这个筐里。
在中国古代,骈文之外,便是 散文 ;韵文之外,都是 散文 。在中国现代,小说、诗歌、戏剧等,被称之为纯文学, 散文 则被称之为杂文学,文学作品中 除去小说、诗歌、戏剧之外,都是散文 l8。
在当代, 散文 的地盘被进一步挤压。凡是形成了文类规范,能指明文类特征的,逐渐从 散文 中分离出去,比如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报刊言论文章、传记、演讲辞、科普小品、学术札记、寓言、儿童故事等。有些亚文类,如回忆录、序言、杂文等,尽管仍然赖在 散文 这个筐子里,但因其文类规范和特征逐渐明朗,往往也被当作相对独立的文类来对待。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 散文 特指 现代散文 19,它主要有两种所指:
(1)宽泛的:除去诗歌、小说、戏剧等 纯文学 和实用文章之外的,并剔除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报刊言论文章、演讲辞、科普小品、学术札记等已经独立门户的亚文类之后,剩余下来的那些作品。
(2)紧缩的:在上述范围之外,进一步圈出回忆录、序言、杂文、散文诗等文体特征已比较清晰的亚文类,所剩余下来的那些作品;或者只收纳其中 文学性 较显著的一小部分,与仍 被剩余 的合并,统称为 文学性的散文 。
二、现代散文的文类特征
散文的文类特征,其实是 无特征 。即使不断清理门户, 文学性的散文 依然是个庞大的家族,成员样式繁多,文体各异;其共性,就是 散 。 散在骨子里 20是现代散文的文类特征,也是现代散文区别于古代散文(文言文)的关键点。
(一)现代散文不拘一格
表现在散文的内容上,是 题材广泛多样 21。散文的内容,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取材十分广泛。22
表现在散文的形式上,是 写法自由和体式不拘 23。 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 24 。散文无边界,可兼采诗歌、小说、剧本和实用文章的要素。散文可混合多种成分,记叙、描写、说明、议论、交织其中。散文的结构方式开放而无定态,无需遵循特别的章法和结构模式。25
正如有研究者所讲,散文无规范,一讲 规范 ,散文就死: 纯、正、高、雅,每个字都能将散文箍死。 26 对散文写法作任何规定,不管是老八股也好,洋八股也好,都会戕害散文的生命。 27
(二)现代散文张扬个性
不拘一格,也就是张扬个性。 散 字的要义不仅在于 形散神不散 之类的命题,更重要的是自由精神。 散 字的内部神韵在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8 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29
散文抒写性灵。散文乃是个体情怀的见证。散文的第一要素,是 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 。30梁实秋深有感触地说: 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掩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露的表现出来。 31
对于散文来说,文类尺度的撤离几乎使个体特征成为唯一的依据。 32谈论散文的时候,人们更多想到的是某某人的散文:鲁迅的散文、周作人的散文、郁达夫的散文、沈从文的散文、汪曾祺的散文、蒙田的散文、尼采的散文等等。不同时期的散文,是不同的样式;不同作者的散文,是不同的样式;同一位作者的不同散文,尤其是不同阶段的散文,往往也是不同的样式。
三、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文言文)的分野
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有传承关系,也有本质的差异。现代散文,讲究 散 ,率性而为,以 无法 为冠冕。而古代散文,则讲究章法。
(一)古代散文的章法
章法 ,是从古代散文(文言文)的范文中归纳出来的`,可以作为后学者效仿的谋篇布局的方法,即古人所说的 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 33。
1.章法有表里两层
表层,即 笔法 ,属于文章形式方面,指谋篇布局的 技巧 ,如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前人从范文中归纳出一系列 笔法 ,并形成一套带有中国特色的章法知识,如起转承合、熊腰豹尾、伏笔铺垫、就题字生情、一字之骨、波澜纵横、曲折翻波、起笔不平、小中见大等。
里层,即 脉络 ,属于文章内容方面,指作者的行文思路。 脉络 以人体血流动脉来比喻文章作品结构组织的内部联系,有时也被称为 意脉 、义脉 、语脉 、气脉 等。作者的行文思路,即内在思想、情感的逻辑性,它是章法的基础。文章的组织构造及技巧运用,都不单纯是写作技能方面的问题;34好的文章,表里统一,体用一致。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宋、元以来,章法知识在文言文学习中,既引导阅读范文,也用于指导写作。阅读文言范文,古人有 上等读法 和 次等读法 之说:
所谓上等读法,先审题,然后 如我当境作文一般,要如何用意下笔遣词,再四沉思 ,再将自己所沉思之文,与范文加以比照, 得失自知矣 。这相当于范文的还原法,以脉络统领技巧,在把握文章思想内容、领会作者行文思路的基础上,体会范文的写作技巧,学习笔法的运用。
所谓次等读法,即 揣摩谋篇 的细读法,从笔法入手,体会行文的技巧,领会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先考明题目来历 , 然后逐字逐句而细读之,看其措语遣辞如何锤炼;由逐节逐段而细思之,看其承接起落如何转变;又将通篇抑扬唱叹缓缓读之,审其音节;又将通篇一气紧读,审其脉络局势,再看其通篇结构照应章法一一完密与否,则于此首古文自有心得矣。 35
(二)章法的 读写结合
从范文中归纳的文章知识,在需写的文章与范文一致的情况下,可以转化为写作知识,即如何谋篇布局的知识。从范文中提炼章法知识,原本目的就是为了便于后学者效仿范文,所谓取法乎上。章法知识服务于 学写古文 ,落点是科举文,尤其是八股文。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以 文章赏析 为教学的手段,以 揣摩谋篇 为教学的核心,以 仿效范文 为教学的目的,由此形成了一种 独步于世界教坛 的 读写结合 。36
而 仿效范文 为目的的 读写结合 ,成功之关键,是要在技法和脉络的统一中把握章法。如果这样,那么所学的章法,便可能成为 活法 流传至今的一些杰出的八股文作品,就是 活法 的榜样。
反之,如果不顾文章的具体内容,脱离脉络,所学的笔法便会成为 死法 ,成为 省闱作文之法 ,成为应试作文的 造文 套路 大量不入流的应试八股文,便是 死法 的标本。
(三)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准则
以古习古,以今对今,这是语文教学务必遵循的准则:
1.章法是古代散文之章法。文言文阅读教学,宜用与文章行文思路原本一致的章法知识,而不能古今错乱,用现代人的一套办法(如 记叙文要素 、说明方法 、论证方法 等),去对付文言文。
2.现代散文 无规范 。现代散文阅读教学,要重在把握每一篇散文的特质,不宜发明什么章法的名堂,尤其不能用古代散文中归纳的章法来对付现当代散文。
3. 仿效范文 为目的 读写结合 ,建立在言文脱离、科举制度等特定历史条件下。文言文阅读教学,在如今己也大可能 读写结合 ;现当代散文教学,则不允许以 仿效 为目的的 读写结合 。 散文不讲究文体规范,要的是自由和开放。 37
四、文学性的散文一的着眼点
(一) 文学性的散文 的里跟外
文学性的散文 介乎文学与实用文章之间,它既具有文章的特性,又体现着文学的特性。
具有文章的特性,主要指它的写实性。散文有 外在的言说对象 :即使没有《荷塘月色》、《幽径悲剧》,清华园里的荷塘、北大校园幽径旁的古藤萝,也是真实地存在着或存在过的。
有外在的、可以指认的言说对象,这是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等 纯文学 作品的差别。诗歌、戏剧自不必说,看起来是 写实 的小说,其实是 虚构 的产物。有记者问莫言: (您作品的)外文版翻译者们为什么去访问高密? 莫言答: 大概都被我小说中的描写忽悠了。吉田富夫去高密,想去看我小说中的磨坊、河流、高粱地等场景,但只看到一条干涸的小河沟,根本没有我小说中那样的澎湃奔流的大河。他问我大河呢?我说,就是长江黄河啊!森林呢?我说在长白山;沙漠呢?我说在内蒙古。 38那其实,莫言的答语还是托词,小说中的磨坊、河流、高粱地,是小说家的语言所营造的世界。
散文体现着文学的特性,根由也在 语言所营造的世界 。散文不尚虚构。散文叙写作者的所见、所闻。但散文的写实,也不是 客观的 写实。散文中的言说对象,是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它唯有作者的眼所能见、耳所能闻、心所能感。在散文中呈现的,是 这一位 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散文对现象的阐释和问题的谈论,也不是 客观的 言说。
换言之,《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是朱自清心灵中独有的镜像,它是世界上任何人从未见,也是平日的朱自清所未尝见过的荷塘;《幽径悲剧》中对古藤萝喜爱、对古藤萝被毁的愤慨,是90岁高龄的季羡林极具个人化的情怀和思绪。
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这是 文学性的散文 与论文报告、新闻通讯等文章的差别。阅读论文报告、新闻通讯等,最终要指向文章的外面,指向客观的言说对象:它们所论述的道理,是否成立?所报道的事件,是否真如所言?而成立与否、是否如实,有公认的判别依据;之所以写论文、发新闻,目的就在于要获得公认或成为公认。
散文不祈求成为公认;阅读散文,也不是为了获取什么公认。作者之所以写散文,是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我们阅读散文,是体认作者所见所闻,分享作者所感所思。阅读散文,自始至终都在 散文里 。外在于散文的客观的言说对象,不在散文阅读的视野里;或者说,与外在的言说对象发生这样那样的关联,是在阅读之后才发生的事。
(二) 文学性的散文 的主体与客体
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那作者眼里的、主观的人、事、景、物,在散文中是记叙、描 写的客体。比如:《背影》中的 父亲 ,《老王》中的 老王 ,《荷塘月色》中的 荷塘 , 《幽径悲剧》中的 古藤萝 ,《安塞腰鼓》中的 打腰鼓场景 等。
作者记叙、描写 父亲 、老王 、荷塘 、古藤萝 ,目的不是要向读者介绍那些人和事,描摹那些景和物。之所以记叙、描写,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所思、所感,是为了表达作者这一主体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散文的关键点,不在所记叙、描述的客体,而在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背影》的关键点,不在 父亲对我的爱 ,而在体认到 父爱 的那双心眼;《老王》 的关键点,不在 老王的善良 ,而在作者能看出善良的那副心肠。《荷塘月色》的关键点, 不在 荷塘的景色 ;《幽径悲剧》关键点,不在 古藤萝被毁的惨剧 ;《安塞腰鼓》的关键点,也不在 打腰鼓场景的威武、雄壮 ;关键点在于发现景色的心境,痛感惨剧的心灵, 为威武、雄壮而奋发、激昂的心怀。
阅读散文,不仅仅是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是通过这些所写的人、事、景、物,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触摸作者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心怀,触摸作者的情思,体认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三) 文学性的散文 的日常与独特
散文是日常的,用常态的心境叙写日常生活。39散文记人,很少是大红大紫的人;散文叙事,很少是大起大落的事;散文描绘的景与物,绝非隔世之景、稀罕之物;散文中的谈资,也很少涉及大是大非。在散文中,人是普通人,事是平常事,景与物是平日里所能见的景物,谈论的多是大家在饭后茶余或许都会聊到的话题,所抒发的情感、所表露的情思,也多貌似我们所具有的,或与我们原已具有的情感、情思相类或相通。
因此,阅读散文,我们会有一种亲近感,往往会很自然地唤起相关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经 验,也很容易用自己的既成经验,去过滤、同化甚至顶替散文中作者的经验,乃至忘记了去体察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
散文叙写日常生活,其实是作者以其独特的情感认知,叙写在日常生活中的独特发现和 感悟他独特的人生经验。
散文中叙写的所见、所闻,是 这一位 作者以其独特的感觉和知觉,对人、事、景、物及其意蕴的发现。散文中抒发的所思,散文中传达的所感,是 这一位 作者依其独特的 境遇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情思。
正因为经验之独特,正因为作者的经验与我们之不同,我们才需要去读作品,才能够通过其散文,感受、体验、分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没有、所不可能有的人生经历和经验,才能够通过阅读,丰富和扩展我们的人生经验。
(四) 文学性的散文 的言和意
意,是散文表现的内容。综上所述,它主要是两个方面:
(1)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那作者眼里的、主观的人、事、景、物;
(2)在散文的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这两方面,归结为一点,就是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 这一位 作者依其独特感觉和知 觉的所见、所闻, 这一位 作者依其独特境遇所生发的所思、所感。
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落根在 这一篇 ,通过独抒心机的谋篇、个性化的言语 表达、流露心扉的语句。
作者的人生经验,融汇在他的语文经验里。 文学性的散文 ,尤其是优秀的散文作品,无不追求精准的言语表达 那些个性化言语所表现的,是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的感官所触、心绪所至。
高中散文阅读教学初探 篇6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基础
现代认知理论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佳状态不是来源于评比或竞赛奖励的外在刺激,而是源于学生对学习内容发自内心的兴趣。高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一定阅读方法,积累一定阅读经验,但仍有阅读速度缓慢、理解不够到位等问题。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小问题会使其在阅读中有挫败的情绪。教师利用课上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一方面能够为教师阅读教学打下良好基础,有利于语文课堂高效展开;另一方面学生因阅读兴趣,才能更好体味与品读作者的中心思想。
高中所选现当代散文篇目一般都是一些文学大家文质优美、思想感情深厚的文章。大的篇目、复杂的思想感情,再加上学生本身的阅读与生活经验缺乏,学生在阅读时会有诸多问题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多加鼓励与启发。第一,对学生初步感知的内容多加表扬少些诘责。高中生容易天马行空,出现各种古灵精怪的想法。比如学生在阅读《荷塘月色》后,会提出作者为什么晚上独自一人出来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时,教师不能回避与忽视,而是要将其转化为阅读教学的铺垫,可以与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等问题相连接。第二,与学生之前的生活与学习经验建立联系。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唤起学生之前的学习与阅读经验。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文章,可以与之前学过的《绿》进行联系与比较。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语言优美。教师在讲《荷塘月色》之前,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绿》的语言特色,有助于课堂之上更好地把握《荷塘月色》写作特点。
二、掌握阅读教学方法是关键
王荣生先生将阅读教学方法分为四个层面:原理、技术、操作和技巧。本部分以高中散文为例从操作方面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教师在课上将这些阅读方法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体味这些阅读方法。
第一步,抓住文章的文眼,理清文章的脉络。文眼是全文的主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统领全文的感情基调,常与一些形容词或者一些转折连词使用,或是几个词或是一句话。如《荷塘月色》开篇作者说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首先要反复阅读,尤其高中所选篇目较难,更需要深入阅读,才能更好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阅读的时候从全文出发,切忌停在一个小点不在行动。佘树森先生指出:“在散文创作的实际上,构思的线索并不止于以上五种(以情、理、物、空间位置、时间次序为线),也不是那么单纯的,常常是时空结合、情物交织的;而且,其线索既有清晰可辨的,也有若有若无的。”其次,阅读时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语或语句,尤其不能放过一些带有议论或抒情性的语句。第三,阅读时善于发现一些内在联系的语句,深挖作者其背后的含义。如《荷塘月色》一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作者行踪变化的空间线索,另一条是以作者感情变化的情感线索。第二条线索不是浮于文章表面,而需要读者仔细品读才能发现。
第二步,感受文中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学会细读,感受作者笔下语言所透露出的意味,品味语言滋味与作者情调。语言特色可以从四个方面来鉴赏。其一,关注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如《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将静的月光充满动感。其二,从句式角度方面考量,有如下几种情况:短句,长短结合,整句,整散句结合。短句的使用使文章显得简洁明了,长短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富于变化,整句的使用使语句富于气势,整散结合则使语句波澜起伏。其三,最重要的一点是从手法角度鉴赏。如《故都的秋》中最后一部分通过描写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北国之秋的色彩与回味浓的特点。其四,从语言的整体风格把握。鲁迅的犀利睿智、真挚深沉,周作人的冲淡平和、渊博儒雅,冰心的清新俊逸、典雅明丽,朱自清的朴实亲切、细致绵密……不同文体风格各有其审美价值,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享受。
第三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思想感情是阅读一篇文章的目的所在,但因为其个性化的表达,读者阅读时会有一些困难。触摸作者情思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难点。首先,引导学生反复细读。一个要学生多读几遍,一个要学生带着问题自己思考进行阅读。巴赫金指出:“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学生要与文本建立对话,教师在其中只做指导者,而不能一味灌输。其次,找准全文的感情基调。阅读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感受“无话可说”与“写一点东西必要”之间矛盾的复杂情感;阅读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感受作者对包弟的悔疚之情。学生只有在反复吟咏的基础上,才能感受到作者的所见所闻,体味到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
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核心
张志公先生认为:所谓阅读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即理解、记忆和速度。阅读首先是读懂,并且能够记得,进而还要读得快。这才算是有较高的阅读能力。这三面的阅读能力都需要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练习获得。这种练习仅靠课堂上师生共同赏析远远达不到,需要学生在课下勤加练习,多加感悟。阅读能力的培养建立在教师为学生打造的一系列高效且完备的训练体系基础上。策略教学观认为熟练的读者运用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灵活的策略去建构文章的意义模式,他们监控正在进行的理解,并在理解出现困难时改变策略。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带领学生鉴赏与赏析“这一篇”散文,还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活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方面,阅读喜爱书目,写读后感。教师在学完一篇散文之后,可以为学生推荐相关篇目以供阅读。然后按照积累名言好句、分析文章写作特色与抒写读后感三部分进行读书笔记的整理。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强化学生的记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今后的自主阅读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相关写作带动学生阅读。每一篇散文关涉一个相关主题,或是与景物有关,或是与人物有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经验,写一篇独具特色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学习的散文中一些独具匠心的表达,在模仿中更好地揣摩作者的用意。
教师利用课堂的时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有想要阅读的想法,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学生可能会喜欢上某一种文体或者某一位作家的文章。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流传多年的文章也大多数是文章兼美、蕴含丰富哲理的文章,学生定会在学习中寻找到自己喜爱的书目。当然,喜欢是开始,而读书也不是盲目读,更不是走马观花地读。学生不仅要记住某些精彩的语句,还要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更要学会欣赏文学的美。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的阅读方法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阅读,从而先借用“工具”阅读,学会阅读,在日常阅读中不断强化阅读。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抛开“工具”,自己阅读。学生在阅读中找寻自我。国际上提倡终身教育,著名特级教师钟孝全先生提出“大语文”观。语文阅读不仅是教师课堂上的事情,更是学生课下需要终身完成的一种习惯。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通过作文开展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HB120495)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程丽蓉:《中学语文教材分析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14.
[3]孙绍振:《审美、审丑与审智》[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4]贾平凹:《散文研究》[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5]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14.
语文教学中的散文阅读论文 篇7
散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加强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能够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想象力层面都比较丰富, 在科学教学手段下能够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1.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的教学特征及现状
1.1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特征分析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有鲜明的特征, 主要体现在自主及个性化的解读特征, 形象性、动态性、角色换位等特征方面。其中在形象性特征方面主要是审美体验的核心, 在散文阅读中对文本情感的体验最简洁的审美刺激是源于直接的形象, 所以形象的输出是学生对文本的自觉审美体验。在动态性特征方面主要是散文阅读审美的层次性所致, 在反复的阅读下也能够有不同的理解[1]。另外, 在角色换位特征方面主要是对学生的要求, 在散文的阅读审美体验过程中要和作者有意识地进行角色换位, 这样在理解上就更深刻。
1.2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现状分析
从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现状看, 还有诸多层面存在问题有待解决,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散文审美阅读的时间上不是很充分, 审美阅读教育和活动是紧密相连的, 只是依靠课堂时间远远不够, 由于受到高考的压力对于散文的阅读审美体验时间的控制就不能充分体现, 影响审美体验效果。
审美输出的概念化使得学生在审美内容上相对立, 审美的过程变量缺失造成审美的标准产生对立, 以及审美的驱动内在封闭造成审美秩序出现对立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的训练比较重视, 忽视学生的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 只注重讲解, 从而在文本的审美特征上没有充分重视, 这些方面造成学生的阅读审美体验效率高。
2.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优化策略
第一, 对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的优化策略实施要从多方面进行, 首先要对散文阅读审美教学体验的情境进行创设, 从而对学生的审美热情加以激发。审美热情是双方面的, 不仅是学生的审美热情, 而且涵盖老师的审美热情。审美热情需要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实现, 通过美的语言及情感的美等让学生对散文阅读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感受, 从而使学生对散文的审美阅读有最佳的感受。
第二, 要有效提高欣赏能力, 在审美鉴赏能力层面得到有效增强, 散文阅读审美欣赏是通过文字构建作品的内在灵魂[2]。散文中含有作者浓郁的情感及独特的见解等, 学生要学会欣赏, 从中找寻暗藏的思想情感, 这样在反复的阅读下就能够增强审美鉴赏能力。
第三, 要从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切入, 结合散文的文体特征及内容的不同, 进行设定引导学生尽快投入课堂中的兴趣的切入点。并要将诵读作为中心感官调动, 散文这一真实展现自我的问题是有感而发的, 其并非是应用文,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要采取美读的方式并带有赏析的目光把作者的情感通过读的方式进行体悟。在美读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对感官的调动, 这就包含视味嗅触听, 散文的个性化能够将作者的真实情况得以体现, 也是作者情绪比较多的文本体裁表达方式, 通过对多种感官的调动就能有效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表达。
第四, 对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在审美效果的强化上充分重视, 有效构建和提升审美人格。教育目的并不是创造某一物质产品, 而是结合社会的需求培养人才及教育人才,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也是如此, 通过对优秀的散文进行阅读欣赏就能够让学生在语文素质上得到提高, 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得以体会, 同时也是对建构和提升审美人格的重要实现途径[3]。这就需要充分重视散文阅读审美体验的教学中, 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加以实现, 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审美水平得以提升。
总而言之, 审美阅读体验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老师要对其充分重视, 在课堂上详细认真地讲述, 课下要认真地引导学生主动对优秀散文作品加以阅读, 经过长时间的阅读学习, 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得到有效提高。此次主要通过对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的特征及问题的简要分析, 提出重要的解决思路, 希望对实际教学发展起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要:处在当前的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 加强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的审美体验教学, 对学生人文素质及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等都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特征及现状进行分析, 并结合实际探究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策略, 希望对实际教学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郁琼雅.中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3 (07) .
[2]王金玉, 杨军, 陈岳纯, 曾强.高中语文教师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02) .
我的散文阅读教学摭拾 篇8
我想通过《我与地坛》的案例, 和各位探讨怎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 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与地坛》是人教版高一上学期的一篇课文 (指课改前的版本) , 这个单元的前两课, 一是《荷塘月色》, 一是《我的空中楼阁》, 一篇语言优美, 一篇意境朦胧, 两文都形象鲜明, 主旨也不难理解, 学生读起来障碍不大, 但《我与地坛》则不同了, 文章的意蕴深厚 (有的地方可以说深奥难懂) , 语言富含哲理, 高一的学生读起来确实比较困难。这样一篇课文, 怎样来教呢?我开始设计了一个方案, 即由教师来讲读, 选出我认为重要的和难懂的段落来为学生逐点讲解, 这个方案肯定可以面面俱到, 把我个人的理解都塞给学生, 但我一直犹豫不决, 觉得这不是一个好方案, 主要是担心这篇课文太长, 恐怕学生耐不住性子来听我的讲解, 结果会费力不讨好 (可能我们许多课文的教学都是费力不讨好的) , 但是我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来。于是, 我让同学们自己先预习课文, 提出不懂的地方 (字、词、句、段都可以提) , 结果汇总上来有几十条, 合并同类项还有二十余条, 可见此文的阅读确实有难度, 难道一条一条地给学生解答吗?不妨从另一方面来看, 学生能提出这么多疑问, 说明他们愿意读这篇他们认为深奥的文章, 说明他们的阅读兴趣已被激发出来。于是, 我干脆改变教学策略, 由教师讲改为由学生讲。首先, 让学生就这些问题分组讨论, 要求:所有的答案一定要有文本依据, 讨论的结果由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在这个讨论式的阅读过程中, 同学们有意见一致的兴奋, 也有看法不同的交锋, 课堂氛围十分热烈, 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给予恰当的评点和引导, 及时发现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 并让这思路提升成为一种方式, 他们以后便会使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 课文第一部分第五自然段最后有一句话“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许多学生觉得这句话不好理解, 讨论后有同学说:“‘荒芜’是因为这园子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这历史‘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坍圮了一段高墙, 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说它‘不衰败’, 是因为作者看见了蜂儿、蚂蚁、瓢虫等弱小的生命都有滋有味地活着, 有情有趣地忙着。还有那‘高歌的雨燕’、‘镇静的古柏’、‘草木和泥土的味道’都给人以鼓舞和启迪, 所以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个精彩回答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这时, 我就提醒同学们注意这个问题的答题思路是怎样的:首先, 分解这句话, 找出它的关键词, 它有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荒芜”, 一个是“不衰败”, 这两个词使得这句话充满矛盾, 造成理解困难, 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要在文中找到这两个词的注脚 (有关的描写) , 这个关键点解决了,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经点拨, 同学们豁然明了。同学们掌握了这一类问题的解读方法,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阅读的能力。课文的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 它不像第一部分探讨人生、探讨生命那么深奥, 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读懂的, 而且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从而产生共鸣。基于这一点, 我便因势利导, 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 从文本中认识和了解史铁生的母亲。作者那深情的叙述、情景交融的描写、发自内心的议论, 深深地打动了大家, 有的同学甚至读到泪下。读完后我要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想, 大家的发言十分踊跃, 因为此时的他们心里有满满的体会要与大家分享。我又开掘一步, 让学生讲讲所知道的关于母亲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有许多, 每一个都触动着孩子们年轻的心。此时我在黑板上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十四个大大的字, 同学们表情凝重, 课堂十分安静。我想, 他们一定在内心体味着这句话深刻的涵义。教完这一课后, 我写下了这样的教后记:我虽然这样备了课 (指我原先的教学方案) , 但我并没有这样教。而是让学生读书、质疑、分组讨论、再读书来回答问题。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做老师的应在开掘学生自身的潜力上下功夫, 以激发出他们的阅读兴趣, 而质疑法正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好方法。这篇难懂的课文, 学生读得兴趣盎然, 我也听得兴趣盎然。而且我和学生都在阅读中得到成长。当然, 这只是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之一, 还有其他一些好方法。比如, 了解作者身世法, 运用诗歌对联导入法, 先读结尾引入法等。
再来谈谈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它在人教版的高中《语文》第三册上。
这篇散文是郁达夫1934年写的。他笔下的故都的秋, 像一首诗, 深沉而含蓄;像一幅画, 美丽而寂寞;像一首歌, 忧伤而苍凉。文章的写作时代离我们学生太远, 文中所表达的感情离我们学生也有点远 (不易理解) , 文字的风格离我们学生还是有点远 (不熟悉, 不好懂) 。这样的散文怎么教给学生读呢?我还是颇费了些心思的。我让学生先读一读, 读完后谈谈整体的感受。读第一遍, 学生说:不知道他想写什么?我说, 文章题目不是说了嘛, “故都的秋”啊!学生说, 可是他还写了好些别的:比如南国的秋, 比如中国的文人学士、外国的诗人对秋的感觉等等。我说:散文的特点不就是“散”嘛。请同学们再读一遍, 专意看关于“故都的秋”的描写, 其余的都撇开。这个阅读要求提的十分明确、十分具体, 学生读起来目的性就很强了, 一会儿就找到了许多故都秋景的描写, 归纳为:碧绿的天色, 槐树下的日光, 牵牛花的蓝朵, 秋蝉的残声, 忽来忽去的秋雨, 淡绿微黄的秋枣。看出一篇文章写了什么, 并不算困难, 这只是阅读的浅层次的要求, 老师的任务应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深入下去。于是我再发一问:北国的秋景肯定不止作者所写的这些, 那他为什么单选了这些来写呢?学生三读此文, 有的同学说:这些景才是作者心中特有的“故都的秋”;有的说:这些景具有代表性;有的说:作者在最后用比喻说北国的秋如同白干、馍馍、大蟹、骆驼, 它特别强烈、有味、耐看。再发一问:那作者在第三段开头曾提到“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 玉泉的夜月, 潭柘寺的钟声”, 这些也是故都的秋景。作者为什么只是提一下, 而不去着力描写呢?学生思考后说:那些都是著名的景点, 在南方时自然很容易想起, 但作者最有感触的、体会最深的并不是这些景点, 而是北国秋的那种清、静和悲凉的韵味。师:回答太好了。作者所选取的正是北国那些具有“清、静、悲凉”特点的景色来写的, 这也正是郁达夫恋着爱着专程“不远千里”, 要从杭州赶来体味的北平的秋啊!这里可以引导一句, 作者选什么素材来写是和他想表现思想感情或主题中心分不开的, 同学们写作时也应如此啊。再问:回到开头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作者只要集中地写了他所喜爱的北国的秋就行了, 为什么还要写南国的秋?为什么还要写中国的文人学士、外国的诗人对秋的特别情感呢?对第一个问题, 此时学生已完全明白, 作者写南国的秋的用意是为了反衬北国之秋的特点。而作者为什么写中外文人们对秋的感情, 学生们还不太明白。我问:去掉这一段可不可以?生答:似乎可以。师:你们回答得不肯定, 用了“似乎”一词, 那就是觉得写了它还是有作用的, 大家仔细想想作用是什么?大家讨论后明确:这一段并没有描写秋景秋色, 而是一段议秋的文字, 这一段对于秋的讨论, 加深了这篇文章的文化底蕴, 说明了不但是“我”, 古今中外的文人诗人们对秋都有“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 何尝有国别, 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只是“我”更钟情于“北国的秋”罢了。原来, 这些散文大家是不会随意地多写一段文字的啊!到此, 这篇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 但我又加上一问, 作者是怎么把这些景物———秋色、秋声、秋雨、秋果组织在一起的呢?我让同学们找一下连接的词语, 这个要求使同学们能够注意到语言运用上的问题, 能细心地揣摩文章的细微之处。他们发现了第三段写秋色, 第四、五段写秋声, 第六至十段写秋雨, 第十一段写秋果, 作者是用一些关联词把他们连接起来的, “就是在一家院子里住着就可以享用秋色”、“北国的槐树, 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来的点缀, 槐树的落蕊, 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更是北国的特产”、“还有秋雨哩”、“北方的果树, 到秋来, 也是一种奇景”, 这里面的“就是”、“也是”、“更是”、“还有”、“也是”等词, 看上去是作者随手写来, 其实细细品味, 这正是作者的用心之处啊, 他是在用这样的语言引导着我们顺着他的眼光、他的思绪一点一点地感受到他所喜爱所钟情的“故都的秋”啊!他眼里的故都的清、静、悲凉的秋, 并不在陶然亭、钓鱼台, 也不在西山和玉泉, 而在每座低矮的房屋内外, 在街道两旁的槐树前后, 在高高的天空里, 在阵阵秋雨过后人们的谈话里。
这很像是个谈话式的阅读,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这种平等的谈话、共同的探讨, 把这种理清作者思路的阅读方法不露痕迹地教给了学生。
阅读教学中品味散文语言美的技巧 篇9
一、诵读美读,整体感知
散文的语言凝练优美,诵读是品味散文语言美的最基本途径。
1.把握轻重音,真情朗读
教学《画山绣水》时,我指定一名女生朗读文本中描写漓江水色的那个片段后,引导全班学生客观评价这位女生的朗读效果。一位男生评价道:“她在朗读时,将课文中的‘围’、‘平’等词语都读成了重音,读出了漓江水的平静之美与清澈之美。”这时,我随机点拨道:“漓江的水平静、清澈、恬静。为了真切体味漓江水梦幻般美丽的山水画意境,充分体味人们沉醉于漓江美丽山水之中时所产生的平静心情,文中的‘围’、‘平’、‘淡墨色’、‘晕糊糊’、‘恬静’等不宜重读,而宜轻读。”学生按照我的指点再次朗读这个片段,收到了极好的朗读效果:充分展示出漓江山水的美丽。
2.捕捉形象,读出层次
以品味《紫藤萝的瀑布》的语言美为例。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整体感知文中描绘的紫藤萝花儿的美,而后引导学生重点朗读文本中描写藤萝花儿繁盛的语句,指导学生感知紫藤萝花儿美的不同形态时 ,必须读出紫藤萝花儿美的层次:“辉煌的淡紫色”的花色美;“活泼热闹”的花形美;“淡淡的芳香”的花香美等,以此传递出蕴含于文本中的紫藤萝花儿“紫色沉淀、泛着银光”的沉静与热烈之美,“宛如瀑布、船舱鼓鼓”的充盈与繁盛之美,“淡紫香气、梦幻笼罩”的梦幻与朦胧之美等。
二、由表及里,潜入心灵
入选语文教材的散文比如《藤野先生》等立意比较深远,语言比较含蓄,不少语句隐藏着深层的含义。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例如《藤野先生》前五个自然段的语言就别具匠心。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走进文本,继之走进作者的心灵:
1.课文开篇“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其中的副词“也”、“无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2.作者是如何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3. 第三自然段“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独句成段,耐人寻味。请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作者为何会萌生出“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念头呢?其中的“如何呢”三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心绪?
4.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去仙台途中难以忘记“日暮里”与“水户”,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其理由是什么?
5. 第五自然段描写作者初到仙台时受到“优待”却认为是“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作者为何要采用这种调侃的语调描述这段经历?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上述问题后,我与学生一道总结归纳道:作者在课文前五段中通过运用委婉含蓄的笔调描述自己烦乱消极的心绪,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对作者有意无意的言行让一个弱国子民看到了藤野先生不同于清国留学生和多数日人的“人性曙光”打下铺垫:藤野先生在人格上毫无偏见,一视同仁;在学术上一丝不苟,严谨治学。同时,也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比较、揣摩、咀嚼
教学散文时,我非常注重运用比较、揣摩、咀嚼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语语言言的的美美,,收收到到了了良良好好的的效果。我常用的方法为:删除比较、添加比较、位移比较等。限于篇幅,只谈谈删除比较法。
删除比较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故意删去文本中的某些字词句等,然后引导学生将之与原文进行比较品味。删除的内容,往往是文本中极富表现力并在表情达意上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句子字词。我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很好地运用了上述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美。
多媒体显示:东京也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像绯红的轻云,花下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油光可鉴,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将脖子扭几扭。标致极了。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多媒体展示的文段,与原文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生1:删去了“无非”、“确”、“也”、“但”、“宛如”、“还要”、“实在”等词语。
生2:这些词语除了“但”是连词之外,其余的全部是副词。
师:上述词语能够删除吗?
生3:原文中用了“无非”一词,表明作者对东京感到非常失望。删除后体现不出作者对东京的极度失望之情。
生4:原文中的“确”、“也”强调樱花的颜色与“绯红的轻云”极为相像。删除后语气显得平淡。
生5:原文中的“但”,表明文章由写景转到写清国留学生。删除,上下文意缺乏连贯。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能力 篇10
关键词:语文,散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中学生与外部世界沟通、获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识的途径, 通过阅读可以让中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 有力拓展学生的视野, 帮助中学生融入更广阔的社会发展空间。尤其是散文的阅读, 能发展学生的语言, 发展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 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思维与审美的能力。因此, 阅读能力关乎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浅谈几点想法。
一重视培养散文阅读的兴趣
作为现代意义的中学散文,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 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 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 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2)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 抒情性强, 情感真挚。 (3) 语言优美:所谓优美, 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 生动活泼, 富于音乐感, 行文如涓涓流水, 叮咚有声, 如娓娓而谈, 情真意切。所谓凝练, 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 自然流畅, 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 勾勒出动人的场景, 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 写情沁人心脾。因此,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 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 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 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 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 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 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持之以恒地阅读, 在阅读中精神也更集中。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作为教师, 要在教学中展现散文的优美, 让学生感受散文的清新隽永, 体会题材的广泛多样、形式自由, 要布置学生不拘一格地写作散文, 要立足于课堂, 应用教师的影响和人格魅力, 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感情, 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化抽象为形象, 化平淡为神奇, 化枯燥为活泼, 使学生深入其中去, 要抽出早读时间, 带领学生深情地朗读, 体会文章的意境。
二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要领
散文是一种重在写实, 充满诗意, 自由活泼, 篇幅短小, 不拘格律声韵, 反映生活表现内心迅速简捷的文学样式。散文阅读, 重点是把握“形”与“神”的关系,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探讨散文的阅读思路。首先是把握文章主旨, 即散文的“神”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散文题材广泛, 形式自由, 但大体上可以分为抒情类、叙事类和哲理类三种。把握主旨要从不同类的散文特征入手。抒情类散文的主要特征是“情景交融”, 有缘情写景、即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几种情况, 无论哪一种情况, “景”都是“情”的载体, 也就是说, 构成散文意境的“情”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而不是客观景物本身所固有的, 所以, 散文中的“景”受作者主观感情的支配。这种特征是景物本身的色、香、味、声、气等, 这些方面恰恰是这一景物区别于其他景物的地方, 又是作者感受最深之处。
叙事类文章一般采取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其中, 记叙是基础, 议论抒情则是记叙内容的点睛深化, 因此要抓住记叙的基本内容。
哲理类散文的突出特征是形象化的议论, 所以又叫议论性散文。它的实质是说理, 只不过语言形象, 充满感情, 借助文学的联想、比喻, 利用文学形象来说明社会生活中的道理。阅读这类文章, 只要抓住首尾段, 各段开头或结尾的句子, 主题不难把握。
三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高中散文阅读教学完善策略 篇11
一、培养兴趣,提高阅读主动性
兴趣是学生恒久学习的无限动力,可以保证学生不间断、持之以恒地对散文展开阅读与学习。带着浓厚兴趣去阅读,学生会集中全部精力领略散文语言、节奏和韵律的优美以及感情的细腻委婉。同时,兴趣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阅读获取,于是阅读效率便大大提升。因此,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应抓住散文的基本特点,采取多种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散文的极致美,让学生在感受散文清新隽永的风格、不拘一格题材的同时,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诵读散文,把握文章主旨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如果抓不住散文的主旨,那么对于这篇散文的阅读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散文背后的东西,从中体会作者写作过程中所寄予的浓厚情感,在把握散文主旨的前提下仔细分析散文的结构和情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散文的写作手法,找到散文阅读的重点。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笔者先让学生去自由阅读,并随时记录自己的疑问与想法,有的学生说:“作者描写的是内心的感受,为什么会联想到描写爱情的《采莲曲》呢?作者为什么会心情不舒畅呢?作者既然要描写荷塘月色,为什么还要描写煤屑路,这是否是偏题?”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了这样的发问,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的收获会更多,久而久之,学生的鉴赏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诵读散文可以促进学生对散文主旨的把握。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在散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节约时间,省去了学生诵读散文的时间,只是让学生简单地浏览一下散文的大致内容,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散文形成正确的认识,而且影响了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这样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大声诵读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在体悟“散文之形”的同时,也会体悟“散文之神”,这对学生正确把握文章主旨是大有裨益的。对于不喜欢诵读、不愿意诵读的学生,教师应及时与其进行沟通,使其了解散文诵读的重要性,真正热爱上散文诵读。
三、品味语言,体会散文之美
散文的魅力在于语言之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都是散文运用的手法,而学生如何才能更好地体会散文语言之美以及这些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借助语言在脑海中想象那样的情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时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所蕴含的情感。其次,教师要将学生从对情节的关注上转向对语言表现的关注上,鼓励学生在日常的文章写作练习中使用类似的语言表达自我情感。如果不对语言进行精细的体会和研究,是无法真正体的教学环境,这些教学元素能够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提升学生参与探究式学习的欲望。这种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者,从而帮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式学习,并以此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水平与技巧,因此,网络环境不仅为语文阅读探究式教学提供了资料、方法基础,也符合建构主义的主要特征。
一、合理选择阅读材料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材料的选择,需要满足实用性、可行性、可探究性和开放性的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指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据,保证阅读材料能够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可行性是指所选择的材料阅读难度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参与探究式阅读的积极性。
可探究性是指为了保证学生在探究阅读过程中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知识的拓展和探索,要求阅读材料要以学生为中心,并且在互联网中比较容易搜索,以方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开放性原则,是指阅读材料的主题突出、明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结合自身的经验、知识和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对问题展开探究,在探究阅读中获得最大的收获,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实现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实现的。互联网技术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查阅资料开展探究式阅读提供了技术基础。教师在保证阅读材料符合探究式教学要求后,要预先进行教学设计,保证教学资料能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阅览室等获取途径找到,并将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和有效的资料查阅途径告知学生,以方便学生搜集。为了提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内容的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探究效率。
三、分析论证、进行构建
为了让学生能够按照科学的方法对阅读材料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分析数据的方法,使学生拥有在阅读探究中进行意义构建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资料的查阅和检索,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完成意义构建,从而实现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目的。在教学活动开展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环境,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自我表达能力,从而实现在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同时,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四、成果展示,完善质量
成果展示是探究式阅读教学的最后步骤,有效的成果展示,能够巩固学生在探究阅读中获取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阅读质量。教师在学生的成果展示中,要多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并能够从学生的探究阅读成果展示中发现学生在阅读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及时有效的解决。探究式阅读的成果展示,不是仅为学生提供表达自我的平台,还是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判断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成果展示环节同样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对成果展示的评价中,从而使学生能够对探究阅读的收获进行讨论,以实现提升学生阅读探究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只有灵活运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资源,才能够达到新课标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时,一定要做好阅读教学的引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阅读方法,以探究式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浅谈散文阅读教学的美感效应 篇12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体会语言的艺术魅力, 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主要的途径就是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活动来完成。语文教材被誉为“语言的图画”、“生动的教科书”, 教材中反映美的存在领域无限宽广, 文学的美不是作家创造的, 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努力创设一个美的情境与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充分注意到师生之间的审美经验、审美理想方面的差异, 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让学生发现美。要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亲口品尝这个“梨子”的味道, 感受阅读的乐趣, 让他们感觉读书如黛玉读《西厢》一样“词句警人, 余香满口”。语文教师要在主动创造的愉悦和兴奋中带领学生走进作品, 用飞扬的激情和智慧的火花去融化作品, 以艺术的魅力和情感的升华去陶醉学生, 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上让学生得到美的启迪。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理解审美对象, 以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起真情。比如《月迹》, 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 含蓄地表现出“光明、美好的事物, 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够得到”这一思想。散文是这样起笔的:“我们这些孩子, 什么都觉得新鲜, 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这一个认识, 正是这篇散文构思的凝聚点。它象音乐中的主旋律一样, 为抒情定下了基调, 开启了整部乐章。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孩子们盼月和赏月时的情景, 不仅抒写了对月亮的赞美、热爱之情, 而且着意地描写了孩子们想要得到它的急切心情, 从而把散文的思想和情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作者努力从追求的角度加以开掘, 表现了孩子们为了得到月亮锲而不舍追求的精神。“我们有了月亮, 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含蓄的寓意深长的语句多么耐人寻味啊!
又如, 《背影》这篇散文, 语言朴实平淡, 不加任何修饰和渲染, 通篇充满父子之情, 却绝无“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 更无华丽的词藻, 于平淡之中见真情。教学中只有通过反复阅读, 才能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之情。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 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细致的描绘:“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里通过“蹒跚”、“探”、“爬”、“攀”、“缩”、“微倾”、“努力”等词语的运用, 就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写得淋漓尽致, 表现了“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这春雨般的父爱。
中国文学巨匠鲁迅以杂文的形式完成了《人间喜剧》, 表现了从“五四”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整个历史的进程。他的杂文如匕首投枪, 笔锋犀利、冷峻、精辟、幽默, 将思想性、战斗性和艺术性高度地融为一体, 具有非常丰富、非常深刻的理论含量。如《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 是鲁迅对雷峰塔倒掉这个社会新闻的评论, 作者以鲜明的爱憎感情为雷峰塔倒掉叫好, 抨击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表现了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精神。鲁迅写自己对雷峰塔的倒掉而由衷地高兴, 并且由己推人, 发出“普天之下的人民, 其欣喜为如何”的感慨。全文以议论为主, 做到记叙与议论巧妙结合, 使文章有理有力, 成为完美的整体。这种体裁的文章不通过阅读, 又怎能体会出它的战斗风格呢?
【语文教学中的散文阅读论文】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08-15
语文朗读中的阅读教学08-24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09-03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09-09
语文阅读中的教学训练10-09
语文教学中的自主阅读06-10
语文教学中的快乐阅读08-01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策略09-12
散文阅读教学论文09-25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