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创新之路论文

2024-07-26

语文阅读教学创新之路论文(通用12篇)

语文阅读教学创新之路论文 篇1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 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 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进入情境, 由此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 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 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等,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激励学生思维, 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当然, 阅读教学离不开抽象思维, 更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实际教学中, 一般教学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性因素, 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 其结果是:本来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作品, 经过肢解、剖析, 只剩下干巴巴的几根筋。这种单调枯燥的情绪体验, 怎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乃至最终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呢?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 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 锻炼思维能力, 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下面, 我就谈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具体包括“精读、略读、浏览”三类。在这个基础上还要重视朗读教学, 因为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也有利于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 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 语句通顺、连贯, 句式灵活、多样, 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 通过朗读课文, 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把握各种句式, 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 从而促使其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古语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育心理学家向我们揭示:“学的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有目的地设置问题, 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 从而引起学生认识兴趣和认识上的矛盾, 形成探究的愿望, 造成一种心理紧张, 是激发学生自主地、积极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思考, 进行阅读实践的有效方法。可以说, 有效地提问是学生主体性阅读教学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的外显标志。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后习题, 结合本班实际, 设计教学问题, 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并促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三、拓展阅读范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把读书讲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 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教师的指点让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选用适宜的活动形式, 设计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活动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应大胆创新, 既可以将语文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表演、游戏、竞赛中, 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语文, 又可以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 促使学生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达到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

打破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 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空间, 构建平等的教学氛围是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倾听学生,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教会学生互相交流彼此的阅读体验, 以期引起学生的共鸣。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应有效挖掘教材, 拓展教学空间, 让他们在各学科领域自由驰骋。

总之,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 有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性情、培养品德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们要接受的信息和知识越来越多, 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我们语文老师必须遵循新课标的要求, 认清自己的责任, 探索出更多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 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E-mail:jdjx_100@126.com

语文阅读教学创新之路论文 篇2

嘉兴市秀城区教研室

王晓红

“新课程动了教师的奶酪了”,“传统型的教师该下岗了”。经过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后,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议论,其中担忧和困惑多于满腔热忱和殷切盼望。许多老师在新课程面前觉得茫然,课到底该怎样上,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呢?这种茫然揭示了一个问题——教师怎样将更新了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理念和行为之间必须架设一座桥梁,而这座桥梁需要教师自己来架设,也只能是在自身不断地领会、内化和实践、反思中构建起来。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瓶颈”,经过几年的改革,正在逐步改变“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那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加快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步伐,使新课程下的教学创新突破“瓶颈”?笔者建议不妨把以下三种策略,作为架设“桥梁”的材料。

一、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创新的生长点。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搞)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不仅扩大了阅读教学内容的外延,还提高了阅读教学过程的新方法。这种现代课程理念,打破了传统课程下,阅读教学模式单

一、教学过程程式化的框架。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新课程下的课就应该每一节课都要进行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小组讨论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如果这样岂不是又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了。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有许多弊病,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我们应该注意继承和发展,创新不是抛弃传统、隔断历史,而是对传统弱点的一种合理扬弃,是继往开来。人们经常用“满堂灌”来批评传统的阅读教学,但也有“灌”得十分精彩的,我听过一节《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优质课,执教老师在课上没有提一个问题,而是用诗一般优美的语言,饱满的情感,深情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当他最后一遍朗读课文时,学生含着眼泪跟着读,声音由杂乱变为整齐,由小声压抑变为大声激越,整堂课在听课老师热烈掌声中结束,他的“灌”不是强迫的,而是把准了文本情感的脉搏,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他们的交流是情感的流动,是人性的共鸣。这种体现语文以丰富人性的阅读教学课,无论它的形式多么传统,都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我们反对的是用冷漠的知识分析、肢解完整的文本感情,压抑学生的个性和潜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人文精神的弘扬是我们阅读教学继续和创新的生长点。阅读教学的精神贯注、文化熏陶是影响终身的。我们注重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这个神就是语文精神中丰富的人性。

二、运用多元解读法,寻找阅读教学创新的增长点。

新课程的理论支柱之一就是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的阅读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目标、内容上,还是在教法和学法上都应该是多元的。首先,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是多元的,因为“读者是作品的最后完成者”,我们应当鼓励学生“见仁见智”地从文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特殊感悟,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合理的假设推理,甚至是想象。例如:我在教授《雷雨》时,引导学生对周朴园从阶级性、人性和社会性等的不同角度去进行评价,在涉及到个人情感时,允许保留他们对周朴园的不同看法。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也应该是多元的,我们不光要多角度地理解文本意义,同时要结合自己的教学个性和学习个性来探索不同的阅读课型,例如,诵读、品读、析读、探读、研读等课型,也可以打破这些课型的“常式”,根据具体的学情来设计课型的“变式”,例如:新教材中《散步》一课,既可以上成诵读课,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亲情的咏叹,也可以上成探读课,让学生捕捉词语传达的语言信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脉络,同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亲情的理解。课堂教学是生存的,阅读教学是师生对于文本的一种心智活动。文本原体不可能机械地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学生,要通过师生双方互相融合、互为扬弃、互动发展来完成,阅读教学活动是一种生命活动,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把握了这一点,才是找到了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增长点。

三、回归生活,寻找阅读教学创新的伸展点。

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程标准建议: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以本为本”的教科书垄断地位,对于课本和教参,我们除了使用它以外,还要学会建设它,甚至也可以批判它,我们还应该把自身的语文素养(包括对人生和作品的特殊感悟)融入阅读教学中,来引导学生步入文学殿堂,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一种独立、自我有别于他人的阅读体验。例如:我在教舒婷的《致橡树》时,给学生提供了《双桅船》、《神女峰》和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等诗歌材料,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与《双桅船》相比,感悟女性的独立精神。与《神女峰》相比,感悟反叛和批判精神,与《我愿意„„》相比,感悟无私的崇高精神。这样的拓展除了教师的阅读经验、人生感悟外,还可以是学生的,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动他们的阅读情绪,经常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各种媒体收集材料,在教学中形成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共享共进。同时,也要打破传统阅读教学的空间概念,延伸阅读的空间,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生活有多广阔,阅读的空间就应该有多广,语文课堂应该向社会生活延伸,可以通过一些古文化寻源活动、调查访谈活动等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在学会读文本的同时,也学会读人,读社会,读生活。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思想、个性以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

语文阅读教学创新之路论文 篇3

可是,目前很多地方的语文阅读教学,在处理教材中的课文时,仍然停留于对单篇文本的孤立分析,学生通过课文所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碎片化的,彼此之间缺乏关联,学生不能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因而很难做到迁移运用。

而深度学习对于改变目前的阅读教学“碎片化”现象非常有效。

一、深度学习的定义及特征

深度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

它有几个基本特征:抓住学科本质和教学内容的关键特征,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相互关联,主动组织和建构知识体系,强调来自学习者自身需求的内部驱动。

它有四个核心要素:深度学习主题、深度学习目标、深度学习活动、持续性评价。

二、深度学习对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碎片化”现象的巨大作用

围绕着深度学习的四个要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进行深度学习,教师首先要挖掘教材,分析教材所承载的课标中的知识能力点,确定深度学习单元主题和单元学习目标。再设计深度学习单元活动,这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预设一个真实的合理的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预设情境中的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要解决新颖的有挑战的问题,必须根据当前的学习活动去调动、激活以往的知识经验,了解自己原有知识、经验和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差距,从而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多方思考、尝试,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另外,在进行深度学习单元活动的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完成活动、解决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标准的制定是围绕单元目标的,这种评价又是贯穿单元学习活动的始终的,是有别于传统评价方式的一种持续性评价。

按照深度学习的思想来进行阅读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有关联性,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提升思维品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语文素养、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为例,通过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和深度学习阅读教学方式的比较,来具体阐明深度学习对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碎片化”现象的巨大作用。

本单元教材选取四篇优美散文,其中既包括朱自清、老舍这样的名家名篇《春》《济南的冬天》,也包括文章频频出现在中高考试卷中的现代作家梁衡的大作《夏》,还有古代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的作品《三峡》。单元学习提示中特别提到:“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写出景物之美,关键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从编者的话中不难看出:本单元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发现美、展示美。这种引导教育从语文学科角度而言,它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欣赏美文,创作美文;从对学生人格培养的角度而言,它可以让学生更善于发现美好事物,更加热爱生活。

如果按照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老师一般会按照教材呈现的顺序来带领学生依次学习四篇文章,即《春》《三峡》《济南的冬天》《夏》,并且参考教参的设计,把四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分别设定如下(见表一):

这样来处理教材、进行教学,有以下弊端:1.学生对于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特点、写景抒情散文的常见表现手法、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一般方法等规律性东西缺乏明确、系统的认识,知识是零散的碎片化的;2.各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交叉重复的地方,是对有限课堂教学时间的一种浪费;3.学习四篇文章的顺序不符合人们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4.对教材的处理只停留在“听说读”的层面,没有把读写有机结合起来。

如果按照深度学习的思想来处理“多彩四季”单元,首先通过对单元内容和学习者的学情分析,确定本单元深度学习主题为“品味四季之美,书写热爱之情”,整个单元的深度学习目标确定如下(见表二):

并把教学四篇文章的顺序调整为《春》《济南的冬天》《夏》《三峡》。每篇文章的学习紧紧围绕单元总目标,又各有侧重,如表三所示:

这样处理教材,从整体上设计四篇文章的深度学习主题和目标,依据课文特点和人们的认知规律来确定教学顺序,就避免了传统阅读教学中知识零散、碎片化的问题,每篇文章的学习都紧紧围绕单元总目标,又各有侧重。最终,使得学生能够在整个单元学习之后形成一个系统的写景抒情散文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学生在本学段应该掌握的关于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知识和核心能力,如表四所示: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碎片化”现象往往使得教学成为低效的、重复性的劳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零零散散不成系统,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不利于学生思维习惯养成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学生也缺乏学习兴趣,阅读教学成为“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运用深度学习思想来改进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结构性、系统性的知识网络,掌握学科核心知识,促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整体理解,并促进学生的持续探究。

参考文献

①叶晓芸:《论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教育技术导刊》,2006年第1期。

②龚雷雨,袁锦明:《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设计例谈》,《生物学通报》,2010年第10期。

③徐松:《警惕语文学习中的“碎片化”现象》,《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第12期。

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之路 篇4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 教师没有及时评价与指导, 忽视学生独特的见解

就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况看, 学生能够进行自主阅读的机会非常少。对于学生毫无感情的阅读, 教师并没有及时地进行评价及指导, 导致大部分学生丧失了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另外, 当学生在课堂中提出自己对于课文的独特见解的时候, 大部分教师视而不见, 或者是以“与答案不符”进行评价, 然后就依照答案进行一板一眼的单一教学, 这也是造成学生对于阅读失去兴趣和热情的原因之一。

2.教师的教学修养较为低下

不少教师长期受到传统观念和陈旧教学理念的影响, 把掌握语文知识视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把语文课本的教学视为语文教学的全部, 严重的甚至还混淆了学习语文和研究语文两者的区别, 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语文讲深、讲透, 忽视了学生自身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针对实际的教学情况, 校方应自觉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或教育, 建立阅读教学创新教育理念, 调整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

1.朗读训练

阅读, 最重要的是读。在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的时候, 教师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并加以多方的指导, 适当的时候还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能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阅读, 可以放飞学生的心灵, 主动让学生学会思考, 久而久之, 即可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好各阶段的学生的学习状况, 做到有目的性地进行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在阅读中识字、认字, 以学习普通话为主要目标, 务求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发音正确且流利有感情;而对于中年级的学生, 则可以开始让他们自由阅读, 并开展讨论, 进行交流, 课余时间则可以多写读后感, 积累语言, 培养良好的语感;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则需要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同时进行思考, 学会欣赏课文, 拓展阅读视野。

2.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笔者认为, 语文教学工作应该富有人文性, 其中,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凸显学生这个主体, 不仅要按照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工作的准备和开展, 极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 还需要对每位学生的语文知识、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多加留意, 力求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3.师生间进行互动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生生之间进行合作, 共同解决问题。讨论完成后, 每组可派代表上台进行汇报, 而其他小组也可提出问题, 让全班同学讨论, 务求达到交流的目的。当教师发现有学生对于课文的句子意思理解不透的时候, 可适当地提出合适的建议,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然后再让学生认真地阅读, 在读中感悟。同时,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也需要熟读课文, 并向学生表达出自己对于课文的感悟, 这样才能够成功地构建和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桥梁。

总而言之, 我国正开展着教育改革, 那么传统的教育制度也应随之改变。想要学生们主动地、积极地、不断地学习、学好语文, 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 再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探索出一套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 这样不仅有利于创新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 更有利于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孙传峰.多媒体使语文教学更精彩[J].新课程 (小学) , 2010 (07) .

语文阅读教学创新之路论文 篇5

摘要:阅读是学生获取外界信息,感知事物特性,锻炼逻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尽快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和效率是我们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重点。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效率低下,阅读兴趣不高,大多数时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引导方法不当而引起的。对此,我依据以往经验和课堂实践总结进行一些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感知

新时代下素质化教育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讨论非常激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尤其受到教师和学校的重视。阅读是体现一个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习基础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授给学生阅读技巧,修正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成为了我们研究讨论的重点。针对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实践方案,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课堂总结,得出了一些观察结论和实施建议。

一、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的几个错误

(一)错误引导方向

素质化教育形式下,教学课堂的模式也改变了许多。新的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到一个引导、提示、监督的作用。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综合素质。但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引导方式不当,让学生快速阅读完一篇文章后不给出明确的讨论话题方向的引导就匆匆让学生开始讨论。这样做让学生不知从何讨论起,一堂课下来漫无目的,不仅没有取得目标效果,反而降低了上课效率,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舍本逐末的教学模式

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习惯把文章分段来逐段分析。这样做不仅没有使文章更好地得到理解,反而阻碍了学生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和感知。且教师喜欢代替学生独立思考,直接把文章的结构组成、修辞手法和中心思想灌输给学生。这样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反而使学生养成了凡事借鉴别人,不自己独立思考的坏习惯。

(三)拘于形式的“前沿”教学模式

有的教师提前接受了先进的教学思想启迪,明白要将“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阅读模式带入课堂中,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做支撑,导致阅读课堂拘泥于形式,浮于表面,无法对文章进行深入研究。如一味追求先进的课堂形式而忽略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个性化思想的表达,问题设计不到位,教学目标模糊,将导致整体课程效率低下。学生阅读体验也会随之降低。

二、实现新模式课堂教学的有效建议

(一)提供高效率阅读环境

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阅读,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自主创新和感知感悟阅读内容,让学生在兴趣浓厚的学习环境中逐渐成长,提升感知文章,体验作者思想和观察文章结构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与文章融合到一起的阅读境界。例如,在对寓言小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感知能力和学习体验的培养,在进行阅读之前,让学生做了一个小游戏:请一个学生从一楼向窗外望,写下他的观察和体验,另一个学生站在楼顶向外面望,写下他的感受,并拍照上传到课堂多媒体中。让学生体验从不同的视角对事物的不同认知,让他们明白事物如果不看全面,会产生错误的认知且局限思维的道理,再开始今天的阅读。

(二)采用科学的阅读引导教学模式

新模式下,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整个课堂应以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我感知文章以获取信息为主,而老师则要注意对学生思考和讨论方向的引导。我们应在开课前明确这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在学生讨论之前就给出明确的探索目标,并传授一定阅读技巧以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阅读,更好地理解文章。如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在学生讨论阶段,我给出了几个讨论目标:“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小女孩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怎样的?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了当时的天气情况?你若是小女孩,最后会对自己说些什么?”通过这样给出问题,我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带着目标问题去思索和高效地掌握阅读方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三)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展阅读个性

每个人的阅读方式都不尽相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也不一样。我们在做语文阅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引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阅读个性,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创造性,而不仅仅只局限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和阅读方式中。例如,在《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堂课中,我针对文章中父亲和家人被捕的情节描述现场提问,要求学生通过作者的.细节描述回答出当时作者的心理感受,被叫起的一个学生却一个字也不说。他沉默了一会说:“老师,我特别理解这个作者的感受,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形容这样的感受,我可以读给你听。”这位学生抑扬顿挫的语气把文章中的情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来。全班同学,包括我都被他的朗读所打动,带入当时经历的事件当中去了。这是这个学生对于阅读感知的天赋,也是他最有个性的地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和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三、结束语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应该重视起来,并迎合新模式下的素质化教学,整理出适合自己的科学的教学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培香.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0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创新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097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首在阅读,重在阅读。在阅读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理解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情操得以陶冶,精神得以升华。下面我就结合个人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

一、明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由于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形式上有了很多的亮点。然而,透过这些表面现象,我们会发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是在老师的问题上。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切为了考试”的教学观念依然存在,在许多课堂上阅读成为了老师一个人的才华表演,真正留给学生的时间却非常少,教师对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不能全面把握,不能正确理解其精神内涵,以至教学陷入盲目的境地。再有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上,尽管有了许多突破,但教学过程僵化、途径封闭依然是阅读教学的瓶颈,阅读内容忽视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阅读仅仅当作一项教学任务来布置,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来完成特定动作。

其次是在学生的问题上。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作者所渗透的真实情感,这些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但是,大多数小学生读课文却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只是一味地呆读、傻读,读书感悟很少,没有正确理解老师“以读为本”的教学真谛。再有就是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少,往往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自主探究意识淡薄,答案往往都是统一的,没有个性化的思维思考。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策略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动力。教师是课堂的指挥者和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语文阅读中,学生出现知识性错误是正常的,例如学生在阅读中出现错别字,某一语句结巴,老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纠正他们的错误,给学生以尊重,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这只会降低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同时,老师还要有意识地带动学生阅读,比如某篇文章,某个段落,老师可以用温和的口吻问学生:“谁愿意读一读这个段落,读错了没关系,希望同学们勇于尝试”,这样,学生就会有了心理安全感,使课堂的氛围比较融洽,也能帮助学生建立阅读自信。在这样轻松的教学氛围中,能够充分唤起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学带来了新的变革。“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授课模式因多媒体技术而发生变革。传统的授课模式往往让学生只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久而久之学生不免会感到枯燥、乏味。语言的意义往往是多样的,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而且往往很抽象,如果仅仅依靠查字典和教师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会十分困难。多媒体技术集影像、图片、文字等多感官为一体,使词意、语句的表达更为具体生动,既能让小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又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教材中的文章经常配合着某种意境,小学生年龄小,想象能力还比较弱,但多媒体的影像技术既能读出情感,又能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意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高潮。这样,再次阅读过程中,学生就会带着情感、带着联想去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印象也能更为深刻。

(三)利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是一门艺术,充满了精彩。语文的学习需要某种方式把它表现出来,情境教学能充分展现出这门艺术的精华。语文阅读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语感,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导语创设情境,比如说,在开始讲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提问法,问学生:“同学们去没去过庐山,庐山的云雾很美的。”,学生们肯定回答说没有,这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对学生们说:“那就让我们带着好奇去阅读这篇《庐山的云雾》好不好”。学生会高兴地进入到阅读中去。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实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堂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考虑自己应该用什么样的口气来阅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站在课文人物中心的位置,理解教材内容,还能帮助学生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进行一些阅读小游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四)分组阅读,科学评价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全体学生的掌握,依据个性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对每一组下达相应的阅读任务,小组成员作为集体的一份子,会带着更高的热情展现自我能力,积极参与,使小组间能够有效协调,以最优方式、最快效率完成阅读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小组成员的阅读能力,提升了组员间的友谊,还能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小组过后还可以共同完成阅读报告,培养学生阅读后的自主探究意识。当然,还可以让小组间进行阅读竞赛,评选出优秀小组,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同时,我们不能忘记阅读评价体系的建立,这直接影响到了小组的阅读积极性。因此,评价体系要以鼓励为主,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品评。比如把小组集体和小组个人表现相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价,也可以展开小组互评,使各小组能够认识到自身问题,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使小组成员人人爱阅读、人人想阅读。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还有很多,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树立创新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于红波.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J], 赤子.2015(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 篇7

首先, 情感交流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强化环节。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情感交流, 当然是与文章的意蕴结合在一起, 通过阅读, 情感得到碰撞, 师生情感产生共鸣, 通过这样的阅读更有利于文章内涵的升华, 理解得更透彻。在教学改革中, 愉快教育、互动教育、角色教育等其实都是以情感为主线, 把文章的内涵融入这条主线, 提升了教育效果。

其次, 培养阅读兴趣,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学生的特点, 我认为应首先考虑的问题是怎样让学生入门。要入门, 先得有兴趣, 有了兴趣, 他们才会自觉地参与阅读, 也才会在阅读中受到启发, 阅读教学才能收到良效。怎样培养兴趣呢?教师可概括介绍中外名著, 特别是我国四大名著, 人物繁多, 角色变化大, 且各具特色, 再加上形象生动的语言, 能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再者, 巧妙设置情境, 也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情景切入,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呈现文章中的情境, 同时以音乐、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 这样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视听觉, 进而提升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良好习惯, 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两者相辅相成,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所以,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若语文阅读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 还要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并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 这样就会使学生开阔知识面, 提高教学效率。做读书笔纪要从简单的做起, 如先写批注作评价等, 进而学会写读后感。此外,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做读书笔记对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性。

最后, 优化阅读教学教法, 提高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教学实践中, 要根据文章的题材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 设计一定的教学环节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变色龙》这类适合学生表演的课文时, 可以让学生把文章改编成剧本或电影的模式, 然后由他们组成演出队伍, 精心排练, 教师做好组织工作和后勤服务, 把主动权给学生, 通过表演、观看, 学生对课文中的情节、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把阅读、思考、讨论和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教育的效果。

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方法 篇8

关键词:创设情境,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如何使阅读教学合理高效?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具体方法:

一、创设情境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只要有了兴趣, 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 而是执着的追求。小学语文教材里, 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 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内容具体, 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练的语言,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 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 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 他们就会被形象的面面所吸引, 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 越读越爱坊, 在阅读当中得到乐趣, 如:讲《海底世界》一课时, 板书课题后, 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 海底将是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有的说:海底漆黑没有一点光亮;有的说:海底很静, 没有声音。老师不急于纠正, 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二、利用多媒体设备, 再现真实场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适时地使用电教媒体, 可以为学生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 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 从而达到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的良好学习效果。

例如, 学习《乡下人家》一齐全, 在理解“几场春雨过后, 到那里走走, 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 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一句时, 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快很快, 这句话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 尤其是一个“探”字, 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 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来, 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 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理解这句话时, 要多让学生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从而使自己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巧用评价, 激活阅读

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 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 激活学生的情绪, 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 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 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 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 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 都能更信心十足地投入学习。

有一次公开课, 我不经意地让一位女同学读课文, 这位同学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 我激动地为这位同学竖起了大拇指并真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 都可以和中央电视台播音员一决高下了。在读这篇课文上, 我不如你, 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 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 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 学生既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 又享受到了语文阅读的欢乐。

四、读练结合, 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 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 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 训练语言 (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 , 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为重要。”

读练结合, 切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对低段学生而言,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推敲和品味, 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其次以说代写, 融口语训练和思想品德为一体。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最后一个环节里, 我进行了两个拓展训练: (1) 出示海底世界画面, 说说小鱼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 (2) 如果你看到了一种受伤的动物, 你会怎么做?这样, 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启发了他们的思维, 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 又把问题引申到实际生活中。高年级段的练笔形式多种多样, 如仿写、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 我们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相关练笔。

语文教学中如何创新阅读教学 篇9

一、抓住关键词语创新

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 当邱少云烈火烧身时, 我们的心情极度难过, 多么盼望出现奇迹。这里的奇迹有哪些可能性?让学生充分想象:有的学生说, 突然间倾盆大雨把火浇灭;有的说, 一场沙尘暴卷来把火埋灭;还有的说, 《封神榜》里的土行孙突然钻出来把他抱进洞穴里……总之, 学生是多么盼望救出这个伟大的战士, 充分表达了学生对邱少云的爱戴, 这样, 中心突出, 思想明朗了。

二、在人物心理处创新

心理描写是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之一, 但由于行为节奏、感情抒发、详细安排、叙述人称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作者不可能连篇累牍地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因此, 问题形成了部分心理“空白”, 这时, 可让学生填补心理空白进行想象创新。如《小音乐家杨科》一文, 当小杨科看到地主仆人墙上的小提琴时双膝跪下、两手前伸。此时此刻, 让学生补充:“杨科多么想……”这样一练, 充分说明小杨科多么酷爱音乐, 为了音乐他可以不忘耻辱, 甚至用生命来换。

三、在文中结尾处创新

为了达到言虽尽意未止的效果, 许多文章结尾处往往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如《金色的鱼钩》结尾写道:“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 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鱼钩为什么会有金色的光芒, 试想, 不外乎是指老班长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 让他那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党的精神激励、鞭策我们前进。

四、在课文插图中创新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创新教学 篇10

一、激发兴趣, 培养创新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会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把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列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课前激趣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设计一段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 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 成功的导入语就是良好学习的开端。另外, 组织开展读书活动, 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体会, 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进行有趣的辩论赛等, 也能使学生品尝到阅读的甘甜, 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 主动地学习。高明的教师还可以通过种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把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富有情趣,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让阅读成为一种妙不可言的享受, 从而构建起充满情趣的阅读课堂。

二、创设情境, 唤起创新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 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明朗的, 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因而, 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的力量,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设一个自由驰骋, 宽松自如的情境, 让学生在此情境中迸发智慧火花, 唤起创新意识。创设情境可以采用插图、录像、录音、多媒体等, 有意识地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如教学《孔乙己》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本文的标题是主人公的名字吗?为何自认为满腹学问的人竟连个姓名也没有呢?”这样一问, 学生想了解孔乙己身世的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就被激发了出来,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了旧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处境。在理解人物的情况下, 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也就加深了。如教学《甜甜的泥土》, 首先可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大家熟悉的歌曲, 让学生体会母爱的温暖, 有妈妈和没妈妈的不同感受, 进而明白有妈妈的幸福, 再去阅读文章, 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就会积极置身于课文所创设的氛围之中, 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就增强了, 也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

三、鼓励质疑, 激活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于漪也说:“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积极引导其自行解决问题, 不失为一个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只有常有疑点、常有问题, 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 教师要想让学生思考创新, 必须善于设疑、激疑。因此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为学生创造生疑、质疑的条件, 精心设问, 激活创新思维, 启发诱导他们把这方面的能力培养起来。由此, 激发学生思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引导、讨论, 获得新的见解。如教学《社戏》一文, 有的学生提出:文章的题目是“社戏”, 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不多, 而多写社戏以外的内容, 建议将题目改为“平桥村的一夜”或“看社戏前后”。学生的这一问题很有价值, 于是我让大家展开讨论, 经过辩论, 学生们自然就理解了作者的用意。设想, 如果教师不是让学生质疑讨论, 而是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 学生是不可能理解得这么深刻的。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 让他们各抒己见, 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四、教给方法, 促进创新

“教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 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各门学科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良好品质, 使学生终生受益。教师应指导学生获得基本的阅读方法: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快速获取信息等, 以达到开卷有益的目的。

同时, 阅读方法以讨论为主, 自主思考。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 死而不学则殆。”学生对所读的书籍应当会形成自己的看法, 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某本书或某类书的讨论会, 讨论会的主角是学生自己, 让学生把在读书过程中所得到的感悟发表出来。比如, 读《三国演义》, 关于曹操这个人物形象, 有的学生对曹操推崇有加, 有的却对他全盘否定, 于是两派唇枪舌剑, 各不相让。这种讨论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 更是一种自主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

另外, 还可采用探究性的阅读方式, 学生借助阅读载体, 对探究性的对象进行感悟、审美、体验, 从而深刻领会作品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这种探究性的阅读, 教师更多起着指导作用, 在相互的学习与合作中, 教师应以自己的智能优势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

五、展开联想, 促进创新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在阅读教学中, 想象是经常用到的思维方式之一, 想象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内涵。学生的阅读过程, 实际上是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再创造一个新形象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推进是离不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的。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比如, 可用人物形象的再塑造, 故事情节的续写, 诗歌意境的再现等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习《孔乙己》一文后, 我让学生对课文结尾进行改写。有的学生写孔乙己最后死了, 死时他的手里还拿着酒壶, 歪倒在蒲垫下面;有的写看见孔乙己走路一瘸一拐的, 在店铺帮人家写字;也有的写孔乙己60岁时终于中了秀才。这是多么富于创造力的想象啊!

六、更新观念, 促进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是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 课堂以教师为主, 教师一人为主宰, 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这样的教学谈何创新呢?因此,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 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 拓宽自己的阅读面, 这样, 在阅读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阅读, 在教学中灵活应变, 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总方向。教师的创新意识有多强, 自身素质有多高, 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创新程度就有多高。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 建立一种“大语文”观, 变单一课本知识传授为多样化传授, 让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 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 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索创新, 注重学生的知识发展过程。做到这些, 关键是要我们教师能够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有敢于进行创新教学实践的决心和毅力, 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教学改革, 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 以取得创新教育的成功。

创新理念 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11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许多教师的阅读教学工作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教学成效提高不快,主要缘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应试模式仍为主要教学形式

在许多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是以应试目标作为唯一的指导方向,应试知识点成为阅读教学的全部,学生的能力与情感被放置脑后。在这种理念指引下,阅读教学成为支离破碎的知识点教学,学生按照分段、归纳了解中心的方式,对一篇优美的文章进行肢解式分析,将其细化为一个个知识点,无法从整体意境上去感悟。

2.单向被动阅读教学成效低下

部分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是按照自己讲解为主的方式进行,认为教师的义务是将所有知识点讲解完毕,学生的任务是听取教师讲解,这样陈旧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进去,学习动力没有能够得到有效激发,自主能力培养相对薄弱。

3.写作能力迁移效果未能显现

阅读教学是写作能力的重要前提,教师在阅读分析中,要指导学生掌握教材的写作技巧,尤其是掌握选题立意、间架结构、材料组织、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的内容,并将其有效迁移到作文写作之中。部分教师人为地将阅读教学与语文教学割裂开来,阅读教学中没有渗透写作技巧的指导,导致阅读教学中本应能够巩固掌握的写作技巧成为了忽略的角落,与作文教学之间没有形成有效互动。

4.阅读时间空间未能得到保障

除了抓好课堂阅读指导之外,教师还要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技巧有效运用到课后阅读之中。但是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课外阅读作用的发挥,初中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学习较为紧张,校园生活节奏较快,没有专门的时间用于阅读活动,学生也无法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增加文学积累,制约了阅读学习成效的提高。

另外,一些教师在阅读分析教学中,往往注重知识性目标的完成,忽视能力与情感目标的实现,尤其是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或是简单停留于口号式的表达,对学生的引导流于形式,深度和渗透力都较为有限。

二、对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面临着很多困境,这与教师的理念创新不足有关,作为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始终坚持创新为指导,全面深刻地分析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时俱进地优化与改进,促进阅读教学成效提升。

1.以素质教育理念取代应试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促进综合素养提升。教师应当以素质教育理念替代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而且要能够在学习中感悟文章的写作手法技巧,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在思想能力知识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三维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给予学生更加全面、完整的阅读教学,让学生能够尽情地遨游文学的海洋,提升阅读鉴赏以及创作能力。

2.以师生互动教学取代单向被动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空间和平台,不能再以教师单向讲解的方式主宰整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阅读分析之中,要设计探究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分析的方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问题的答案,加深对文章内容、意境、情感、思想的感悟,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语文阅读教学才能够更为互动、有效,才能够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许多教师的语文教学实践也验证了这样的效果,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对于优化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用较为明显,是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

3.以联系作文写作取代狭隘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学生掌握的写作技巧正是开展作文写作的良好基础。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写作方法技巧指导,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感悟文章的间架结构,鉴赏文章写作技巧、手法特色,并将其与自身的写作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可以通过续写结尾、仿写文章等形式,让学生将阅读教学所得有效迁移到作文写作训练之中,学以致用,提高掌握效果。许多学生在谈及自己作文写作技巧的时候,除了谈及课外阅读感悟方面的影响之外,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的收获也是重要的方面,教师应当强化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之间的联系,充分提升阅读教学对作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4.以课内课外联动取代单纯课堂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还要进行课内外相结合。课后的拓展练习,能够有效突破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拟定课外阅读计划,将预期阅读量分解到各个不同的时间段,并且规定阅读的范围、内容,可以通过推荐青少年优秀读物的篇目供学生进行选择,让课外阅读增加丰富的文学积累,既补充了课内阅读量不足的弊端,同时也能够将课内阅读中所掌握的浏览、详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手法、分析方法运用并得到巩固。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外读写活动来深化阅读教学成效,让学生在多读多写之中掌握技巧,熟能生巧。

5.以情感思想渗透取代纯粹字面理解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走出知识点分析讲解的狭隘阅读教学模式,要让思想情感教育渗透其中。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重点字词、典型场景的分析,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感悟,在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与教材内容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效激发,内心产生强烈共鸣,在感同身受的思想与情境之中,加深对文章思想意境的感悟。

综上所述,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反思和改进之处仍有许多,最为重要的是,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创新为动力,立足教学工作实际,注重理念创新优化,全面提升阅读教学成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篇12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 重在能够让学生正确真切地体会作者情感目标, 只有正确理解作者情感目标, 才能在此基础上完成教学训练以及让小学生的阅读各项能力。在阅读教学中, 老师要善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方面, 想象力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的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因此, 帮助学生发挥想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 学生在发挥想象的同时更能够接近作者情感, 比如, 当作者描写景物时, 老师们让学生们根据阅读中的语句描绘画出一幅图像, 在绘画过程中,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参与能力以及思考还有想象能力, 这有利于学生们更好地走进作者的思想中去。因此, 老师要多引导和鼓励小学生在阅读课堂中发挥想象。比如, 通过绘画的方式, 通过观察阅读配图的方式。老师还可以给课堂多增加一些创新元素, 比如, 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发挥想象。老师可以把阅读中出现的事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 比如, 用PPT或者是音频、视频等, 这样的方式都能够帮助学生发挥想象, 有利于学生们在想象过程中更好地理解阅读文章的内涵,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二、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对于小学生来说, 小学阅读课堂是他们学习基础知识, 积累阅读技巧的重要时期。哲学上说量变促成质变。为了从本质上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 应该有义务引导学生们拓展阅读的视野。比如,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老师应该在每节课结束之后, 给学生们分配一定的学习任务, 类似于当天学习内容的阅读练习, 或者是一些与阅读中知识相辅相成的阅读内容。作为老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在平时课堂教学中, 老师要给学生们抽出特定的时间进行阅读, 每周的阅读课, 老师应该尽量安排在每周的相同时间, 这有利于学生们在同一时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学生自主的阅读教学课中, 老师可以给学生们安排特定的时间让学生们互相交流自己所阅读的作品和内容, 让小学生们在阅读的时候将自己觉得有用的内容摘抄下来进行知识积累。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不仅能够增加学生们的视野, 提高学生们对不同阅读作品类型的兴趣, 还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另外, 作为老师, 也要适时地给学生们推荐一些有利于提高阅读的课外读物。以上这些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 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水平, 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建和谐课堂环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 良好和谐的课堂环境更有利于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和投入。作为小学语文老师, 应该努力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努力与学生们建立师生友谊。举个例子, 在阅读课堂上, 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分角色阅读课文, 这样有利于学生们投入情节, 提高课堂的活跃性; 老师还要在阅读课中对学生们的进步予以表扬, 这样有利于学生们增强学习自信和兴趣; 老师要多与学生们进行交流和沟通, 多了解学生的想法, 走进学生的生活, 试着与学生打成一片。我们在很多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可以发现, 很多学生上课不听讲很多时候是因为课堂没有活力和吸引力以及对于老师的生疏。所以说, 作为老师, 要做走近学生,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只有这样, 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小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四、避免题海战术,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 很多老师在阅读课结束之后会让学生们完成相应的阅读练习。还有老师会在阅读课结束之后给学生们分布一定的额外练习甚至给学生布置超负荷的习题。这些现象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阅读教学产生反感的情绪。因此, 作为小学阅读老师一定要明确不能实行题海战术, 这只会消耗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耐力。另外, 在习题的布置与讲解过程中, 老师不要照搬答案只根据答案进行完成练习, 还要在做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多问一些为什么, 多补充一些问题, 这样的阅读教学方法才能够不仅达到检验阅读理解的目的, 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在阅读教学中, 每当完成一定数量的教学, 老师一定要进行及时地讲解, 否则练习只会变成没有作用和效率的练习, 错误没有得到改正, 学生下次遇到还是会错。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们之间互相帮助, 对所完成的阅读内容进行互相提问。比如, 老师把学生们分成两个小组, 在深入分析一片阅读文章之后, 老师可以让学生们以所在队伍为单位进行互相提问, 如果能够答对对方小组的问题, 则可以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加分; 如果回答错误, 则提问的小组加分。这样的教学方法, 不仅能够更好地检验学生们的回答问题能力, 还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 让学生们更善于提出问题, 分析阅读文章。同时, 也让教学课堂更有活力。

总而言之, 小学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离不开广大小学语文老师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改善提高, 不仅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也要注重对学生量的积累以及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 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小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语文整体教学的重要部分, 其中阅读教学无论在应试教育中还是学生的能力培养中都占据着重要部分。因此,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 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上一篇:趣味师生问答下一篇:思想政治工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