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语文教学

2024-06-08

小学阅读语文教学(精选12篇)

小学阅读语文教学 篇1

小学生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认识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阅读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小学生的阅读存在很多难点。教师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其阅读兴趣。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弊端

(一) 忽视兴趣的培养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模式仍然比较单一, 教师在阅读课上往往采用课本上的一些材料, 让学生一遍遍地读, 然后再让学生做练习, 最后对答案。这种方式是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却忽略了阅读方法以及阅读技巧的指导, 在这种方式下,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而非主动地学习,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从而失去了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1]。

(二) 不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的主要方式之一。如果学生在阅读时没有自觉心理、不专心思考, 久而久之这种习惯会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另外, 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 随手做笔记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 它不仅能扩充小学生的知识结构, 而且具有开拓视野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三) 语文教材内容比较滞后

现在的阅读教材大多比较老套, 严重与时代脱节, 很多教材缺乏改动, 没有新意, 形式单调, 激不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在教材图文方面, 内容和形式都比较枯燥, 缺乏创新, 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有时甚至会出现图文不合的现象, 比如小学二年级上册有识字课文, 但是, 如果想要在插图中找到“菱藕、夕阳”等十分困难。

二、强化小学语文阅读, 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一) 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必须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阅读是一个吸收语言信息, 进而分析语言、判断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能使小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与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 要提醒学生在看到一篇课文时, 自己要理解一下它的含义, 猜想课文要讲述的内容。其次, 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 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通读之后再认真阅读课文;最后, 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了解课文, 探索文化[2]。

(二) 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首先教师要起模范作用, 主动地带头阅读名著, 在平时讲课的过程中多引用名言警语, 给学生形成一种老师有学问, 是通过阅读而形成的。教师也可以与学生谈一些自己的阅读体会与收获, 引起学生读书的欲望。比如在小学课本中有一篇课文是《可爱的草塘》, 在讲解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理解题意, 对此可以设置为:本文的关键词是什么?或者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题目的等这样的问题, 学生就会对课文有个大致地了解, 不至于阅读课文时泛泛而读, 读过之后不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抓住重点, 这样学生能很容易地理解文章, 不会产生厌倦情绪,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 丰富阅读材料, 创设阅读情境

在小学生语文阅读课上, 教师要通过各种丰富的阅读材料, 积极创设小学语文阅读环境。不同的阅读材料能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知识, 扩大学生的视野, 而且还能够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感受文化带来的乐趣, 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比如讲解《桂林山水》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做课件时多找一些桂林山水的优美景色的图片, 或者是宣传桂林山水景色的视频, 配合优美的音乐, 把美的享受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刺激学生的视觉系统与脑部神经,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这种情境的创设把枯燥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 使学生在心情愉悦、舒畅的环境下完成整个阅读过程, 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掌握课文主旨,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结语

总之, 小学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 教师要积极配合学生的学习, 利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与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 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其阅读能力。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 语言是交流的首要因素,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今后小学生发展的基本条件, 语文阅读是培养语言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小学阶段是培养人阅读素养形成的主要阶段, 这个时期如果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将会受益终身。另外, 小学语文阅读的学习, 能为以后高年级的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学习中更加轻松。本文则重点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语文阅读,阅读能力,兴趣培养,情境创设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路向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 2011 (1) .

[2]刘红梅.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热情的几点教学思考[J].东方教育, 2014 (2) .

[3]翟军刚.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结构的因素分析[J].语数外学习 (语文教育) , 2013 (5) .

[4]张铭凯, 范蔚.小学生语文能力研究二十年:回视与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3 (2) .

[5]袁华莉, 余胜泉.网络环境下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07) .

小学阅读语文教学 篇2

一、沉入语言,细细推敲词语

1.替换比较中领略词语运用的适切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感受在同一个语境中不同词语所具有的不同表达效果,让学生通过替换比较,体会作者在用词上的独具匠心。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比较“一根”与“一把”的表达效果。学生经过讨论很快明白作者的用意:小女孩之所以擦燃一整把火柴,是极度渴望留住这世上唯一疼她的奶奶,反映了她多次失望后孤注一掷的心情,是表现绝望的绝佳描写。

2.增减比较中知晓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同一语句在去掉某一词语前和去掉某一词语后的比较阅读来品味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如有学生在读《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将“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读成了“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去掉“似乎”一词后意思有什么区别,让学生明白这只是作者的错觉,如果去掉这个词语,就变成真的了。

3.褒贬比较中品味词语运用的独创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词语的褒贬等感情色彩上领会作者在课文语言运用中的妙处,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课文《珍珠鸟》中,“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神气十足”本身是个贬义词,但用在这里却刚好表现出小鸟的生气勃勃。

4.词义比较中理解词语运用的情景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语句中词语的本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引申、比喻等相关联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运用语言的技巧能力,感受语言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如《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寒”就要从句子中去体会,不能照本意去理解。

二、由内而外,潜心品读句子

1.从修辞比较中感受语句的意境

指导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体会和感悟作者在语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造句水平。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一句,这里把邱少云比喻成“千斤巨石”,突出了战友对英雄的钦佩。

2.从句式比较的角度揣摩语句的情感

指导学生通过对特定语句中句子的语气或句式的理解,来体会语言运用的优美。如《忆江南》中的最后一句可让学生换成陈述句表达。讨论之后,学生觉得不要说诗人自己,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就连欣赏佳作的后人都难免会产生欲去江南一睹为快的想法,其作用不言自明。

3.从标点比较的角度斟酌语句的核心点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理解书面语言。教师要将标点符号的表达作用让学生来解读,尤其是一些比较特殊的标点符号,更不能忽视。如《草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小学语文课时特训》上就有这么一问:句子中这样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什么?建议学生先谈谈这里的标点有什么特殊之处。“河”的前面有破折号后面又有感叹号,作者想表达什么?学生思考后茅塞顿开,原来作者在表达他见到河之后的满心喜悦――草原的心脏就是河。

三、把握结构,用心研读段落

1.语段的内容对比中激发探究的兴趣

许多文章的前后段落存在很大的起伏穿插,这些内容的强烈反差容易构成比较。如《草船借箭》的首尾就存在着很好的可比性,对比可引发学生的兴趣。

2.语段的详略对比中把握文章的重点

作者在安排文章的详略时都有自己的考虑,其目的无非是突出文章的主题而又不落俗套。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原来教过的郑振铎的《劳动的开端》,文章写了两次挑煤的经历,第一次没有成功但写了近三十个自然段,第二次成功了但只有短短一个自然段。其用意在于突出挑煤的艰辛。

3.语段的形式对比中领悟文章的中心

有的文章的不同段落表达形式反差很大,内容也不一致。

有些写人的文章前面采用的往往是概括介绍,到后面就会出现事例介绍,其详略程度也相同。有些文章前面有意地抑,到后面则充分地扬。此类文章适合对前后段落作表达形式的比较。如《特殊的葬礼》,教师可补充资料,播放视频。在反复的比较阅读中,学生深切体会到塞特凯达斯瀑布现在的虚弱与无奈以及人们的心痛与遗憾。

四、关注个性,快速浏览群文

1.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比中感受作者的丰厚历程

名家名作因其规范、精彩而特别值得小学生阅读。借助比较阅读,我们可以异中求同、管中窥豹,了解该作家的文学创作风格乃至个人的思想性格,从而帮助我们在对教材理解上更加准确、深入,达到更高的层次。如在老舍先生的《猫》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他对猫的百般怜爱;在他的《养花》中,我们又可以感受到老舍在养花过程中的丰富情感与收获。“老舍更爱花,还是更爱猫?”将两篇文章放到一起细细品读,就会发现:老舍的生活中充满平凡而又高雅的情趣,他既爱猫,又爱养花;他经历坎坷,又有腿疾,可他始终那么热爱生活,对所有的生命充满爱心,对自然界的一切充满敬畏与珍惜,而这种高尚的情感正是这两篇作品的灵魂。不经比较阅读,是难以有此深刻感悟的;而这种感悟,又会在老舍的其他作品如《趵突泉》《草原》《林海》中得到进一步印证。

2.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之比中体会编者的匠心独运

很多文章在进入我们的课本前编者都作过改动,这中间有很多修改成功的例子。如萧红的《火烧云》原来是这样的:“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红堂堂的了,一会金洞洞的了,一会半紫半黄的,一会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大黄梨、紫茄子,这些颜色天空上边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的,见也未曾见过的,诸多种的颜色。”改动后的“红彤彤”“金灿灿”读起来较为响亮顺口,适合学生理解。“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样出现,能让学生更容易找到色彩词语的合成规律。

3.同一主题的不同特色之比中领略作者的创作个性

经常性地选择一些相同题材或相近文体的文章进行“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品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能学习到风格各异的语言表现风格。如“走近鲁迅”单元,虽然写的是同一个人物,但描写手法、表现形式却存在很多区别,适合进行比较阅读。

小学阅读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由阅读观念;阅讀教学;问题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认知能力、自身素质以及逻辑思维等。老式的阅读惯用的形式多半是任务式阅读模式,即教学工作者要为学生安排阅读的任务和目标,学生以此为依据进行阅读文章,进而高效完成教学工作者布置的教学任务。在学生完成操作后,教学工作者要对其进行相关的评价,并帮助学生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在教育改革浪潮的袭击下,教学工作者开始更多地注重自由和人文精神。因此,自由阅读得到了学生和教学工作者的青睐,被认为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涉及的问题

就以往的阅读教育而言,教学工作者过度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此基础上就忽略了引导学生对各种文学作品进行品读,因此,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1)导致学生思维定式的形成。一篇优秀的文章必定是一篇充满感情的作品,以往的阅读教育往往会使学生忽视对文章所要表现情感的体验而去过分关注文章中出现的知识点。(2)导致学生欠缺体验美的能力。审美教育也是语文阅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审美教育离不开“情感教育”,以“美”中生“情”,以“情”为美是语文审美教育的核心。过去语文教材为了适应时代潮流,过多地选取了政治性较强的文章,片面地追求功利化的文学教育,使学生的感情日趋冷漠。这样缺少温馨的人情和平和的心态,使学生变得狭隘呆板,对社会缺乏真正的体悟,也使学生缺乏对美的感悟。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仅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文学不是一个推理的过程,而是一个形象感悟的过程,模式化、公式化的“阅读理解”只会把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缺少情感的陶冶。情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的灵魂,也是文章的灵魂。没有感情的作品是苍白无力的。

二、对“自由阅读”理念的认知

自由阅读是指教学工作者应该给学生较为自由且独立的空间进行阅读活动,对于学生想要读哪种题材的文章,阅读目的、阅读方式及其使用何种阅读手段都要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各种题材以及内容的文章。自由阅读从某种程度来说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再以教学工作者为中心开展阅读活动,而是将学生作为核心元素开展阅读的教学模式。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完全从学生的爱好出发,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完全把课堂当作学生锻炼阅读能力的场所,充分考虑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形式多样的想法。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自由阅读的重要性

经过了教学改革的小学语文教学指出:注重激发学生宽泛的阅读爱好,拓宽阅读面,加大阅读量,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活动。教学工作者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总是参考上述要求来安排学生的阅读活动。人们普遍了解,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应目前的教学模式,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摆脱以教学工作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替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较为自由的阅读教学模式。自由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此外,还具备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入自由阅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乐趣,进而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行百里者半九十,因此,教学工作者要十分注重在课堂开始时让学生对课堂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进行后续的学习。而自由阅读的理念就是由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十分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安排阅读任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让其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和文章、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任务,进而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2.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入自由阅读能够使学生的审美观得以塑造,进而提升审美能力。好的阅读方式以及阅读好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情操和文学素养。我们所提倡的自由阅读,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处于一种较为自由宽泛的阅读空间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品位,为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四、阅读教学如何引入“自由阅读”理念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入自由阅读,不是单纯的理论应用,还要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应用。教学工作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制定较为明确的实践应用计划和规范。值得注意的有:(1)自由阅读不等于放任阅读。充分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在引导学生进行自由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制订相应的规范。由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自我约束能力和判断能力都十分欠缺,教学工作者要对其进行指导和监督。在进行自由阅读的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要时刻注意学生的阅读方式和内容,发现不足,要予以指导和改正,还要适当传授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阅读技巧。(2)教学工作者需要采取间接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在理解自己的阅读目的的基础上进行阅读。(3)教学工作者可以适当安排些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入自由阅读观

念,能有效地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而达到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以及培养认知能力的需求。同时,自由阅读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较为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学书.自由阅读理念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34):39.

[2]靳利霞.自由阅读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10):90.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灰墩中心小学)

自主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魂 篇4

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源于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质疑,鼓励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学生提出“战士离敌这么近,而邱少云身上燃烧发出的浓重的棉布焦味,不会使敌人起疑心吗?”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但表扬提问的同学,还让他们自己通过讨论去寻求答案,在质疑到明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还点燃了智慧的火花。再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这么一处描写:“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大年夜冻死了。”一位学生对作者运用“微笑”一词很不满意,认为应该为“哭笑”,理由是大年夜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这个小女孩都冻死在街头,她会微笑吗?作者是不是用词不当?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勇于质疑的精神,并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去理解,并加上适当点拨,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进了一步。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问难蕴含可贵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示,热情鼓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质疑,以疑激思,在质疑到解疑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激发情趣,乐于发现

人的情绪倾向表明,被动接受总是枯燥乏味、缺乏乐趣的苦差使,而主动发现则往往风光无限,其乐无穷。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调动他们乐于发现的内驱力。这是营造阅读教学发现机制的重要手段。一位老师导读《我要的是葫芦》这篇文章,先要学生用文章中“细长的葫芦藤”、“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等词语连起来说一段话,并根据板书图示分别说说“根”、“藤”、“叶”和“葫芦”的关系:我们给葫芦施肥、浇水后,这些养料被吸收了,通过藤,送到葫芦的叶子上,叶子经过阳光照射后,把这些养料加工成葫芦生长需要的营养,使葫芦慢慢长大。这时,教师修改部分图示(摘去“叶子”和“葫芦”之间的箭头,在“叶子”旁加上“蚜虫吃”字样),对学生说,学到这里,聪明的小朋友一定知道了为什么那么可爱的小葫芦还没长大就落了。(自修改的图示,引导学生去发现)于是学生很有兴趣地自己获得了结论:“因为叶子上生了蚜虫,蚜虫吃掉了葫芦的叶子,叶子不能制造葫芦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小葫芦就‘饿死’了。”

显然,生动的图示在这里起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把“叶子”与“葫芦”的抽象关系形象化,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发现的乐趣。

三、积极探究,善于发现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同理,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固然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即学生的那种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和自行发现的能力,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

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一位学生说:“能通过一条小船的洞怎么能说成是‘孔隙’呢?说‘孔隙’正确吗?”教师抓住这一疑问,引导学生去探究。教师启发:“既然是‘隙’,必然是联系前后或内外之间的部分。我们得先看看这内外洞有多大,与‘孔隙’比较一下怎么样?”于是有的说学生说:“我从‘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不觉得拥挤’等描写中,体会到外洞是非常大的。”有的学生则说:“课文中有‘……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等语句,这说明内洞比外洞更大。”……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作了充分肯定后说:“请大家想象一下,站在这样的大洞里,从外洞到内洞的通道,会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相比之下,确实那只是个‘孔隙’了”。有的还介绍了那只小船是怎样的小(上船后只容两个人并排仰卧),过孔隙时人又是怎样归纳提问:“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才获得正确答案的?”学生便齐声回答:“用了比较对照的方法。”

四、注意培养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第五条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两句话就是说,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仅要能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比喻说明、对比说明、举例说明、列举说明等),而且还要仔细琢磨文章叙述的顺序,领悟文章表达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在学生作文时能做到按一定顺序写,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培养学生领悟表达方法有很多种。有的可按事情发展(包括时间顺序)的顺序写,如《赤壁之战》《我的战友邱少云》等;有的可以按地点转换(包括空间位置)的顺序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迷人的张家界》等;有的可以按文章的不同内容或问题不同方面的顺序写,如《将相和》《小英雄雨来》《冀中的地道战》等;还有的可以按总分、分总、或总分总的顺写,如《为人民服务》《桂林山水》《养花》《林海》《詹天佑》等。总之,要根据情况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王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武镇中心小学

王宁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同样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 分。《新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其中的有感情

绝非是老师或学生完全个性的释放以进行二度创作,而是在理性地深入了 解课本内容后,尽可能地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原文章的本色,通过正 确处理停顿、语调、语气,再现文本内容。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意自 现。”这里的读书就与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紧密相连。从过去 和现在的阅读教学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过于古板和落后,比如:课 堂上,一段感人至深的话语,经由学生口中道来,平淡无奇,甚而有念读、唱读之势,老师可能原有的一腔激情,顿遭瓢泼冰雨„„针对这种语文教

学的弊端,我想就此谈谈自己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看法:

(一)应清楚地认识到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 诵背十分强调,但在我们的眼中这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不 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只有读熟了课本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过去和 当前的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 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使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 考的能力。因而阅读教学应做到让学生感知后有所领悟,只有这样我们的 阅读教学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当然,在读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定 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读,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流利。

(二)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句子、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课的线索。

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 地朗读?我认为因该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创设情境,诱发孩子高涨的朗读热情

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 可分。”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认知过程中必须有良好的情感的 参与。我们说: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 儿来的。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 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读 出味来。

第二,巧用示范,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可以老师示范,让学生听,也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让其他学 生模仿。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语感还没有成熟,而且模仿能力很强。教师 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怎么用示范?一 是老师示范在难点上,在关键处,在美文中;二是尽量让学生来示范,老 师“示范”多了,就会喧宾夺主,占据课堂宝贵的时间。正如于永正老师 说的:指导低年级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倘若老师只是从道理上讲应怀 着什么感情读,哪个字读重音,哪里应该读得快,哪里应该读得慢„„是 不够的,而且,“强加”的东西只能是“外在”的。俗话说:说十遍不如 做一遍。教师范读一下要现实的多,有效的多。

第三,多形式练,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 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 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 读教学更是如此,要想学生都能有感情的朗读,多练习,多种形式的读是 关键。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在教学中,应由教师的指令性转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自 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学生主 体了,积极性也就高了。

第四,互动评读,提升孩子感情朗读的能力

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体的 差异,在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已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

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 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 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听老师这么一 说,一部分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学生读完后,我经常组织 学生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 样读吗?”“哪里读得还不够,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谁也想来展示一 下?”„„实践下来发现,评读,使大部分学生得到了发展,课堂上学生 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倾注自己的体会,虽然读法有别,各具特色,但都进

入了境界。这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 激励、唤醒、鼓舞。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87-01

一、对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辩证思考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进行了深刻的变革。我们要正确的对待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辩证的对其进行审视。

(一)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缺陷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学中的绝对主导,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老师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情况下,学生“唯师独尊”,以老师的观点为标准答案,不敢有自己的想法。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尤其在阅读中,不同人的根据自身的情况会对文字有独到的见解。过于强调老师的威严性便打消了学生思维的释放,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小学阅读教学注重智育,教师将大量的应试知识和应试技巧灌输给学生,过度注重练习,淡化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小学生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黄金时期。过于强调知识灌输和机械练习,打压了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不利于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

小学语文不仅具有文学性,《小学语文教学新大纲》明确了小学语文的工具性。传统的小学阅读教学常与实际生活脱轨,更多的强调阅读的文学性,造成语文成了一门华而不实的学科,学生也难以学以致用,语文课变成了单纯的语言训练课。

(二)传统小学阅读教学的经验

虽然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着诸多不足,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改革程中传统的阅读教学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以“精讲”为主,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有过整体把握之后,对文章中心思想进行剖析,针对重点段落集中讲解。学生既整体理解了文章内涵,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情感的认知,对重点的字词句也有大致的把握。但是精讲也要有度,一定不能忽略文章的整体行。上文所述,传统的阅读教学注重讲练结合,在讲解完文章之后教师针对重点问题提出问题对知识进行巩固。合理的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传统阅读教学还重视朗读练习。朗读也一门再创作的艺术,通过教师的前期铺垫,在学生对文章有一定了解基础上,运用朗读的技术可以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更容易被文章所打动。只是,传统的阅读教学阅读形式较为单一,需要改进。

二、提升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新课程标准提出新的理念下,以为是笔者提出的对改革小学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倡导教学中师生主体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要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对老师观点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想法。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时候,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析,多用积极的话语赞扬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如老师应多用“这位学生说的很好,连老师都没想到”“太棒了”或“这个想法是不错,不过你看……”一类的语言。这样可以提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学习中取得了主导权。

(二)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阅读是对文字进行理解,通过文字的形式接受作者情感的过程。要激起学生对阅读的热情,就要引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教师可以在课上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给学生,组织学生开办图书角、图书交流会的活动,教师也可以充当导演的角色,对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带领学生进行小型舞台剧的表演。学生的兴趣有了,自助学习的良好品质也会在兴趣的推动下慢慢形成。儿童阶段形成的良好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朗读可以是学生加深对文字和语句的印象,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朗读虽然是传统阅读教育的有益经验,但是传统的朗读形式和手法过于单一。传统的朗读方式无非是老师带着学生分段齐读、找个别学生单独朗读、找不同学生分段朗读的形式,比起学生的自读,这种形式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强化。在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朗读营造情景,在学生朗读是用优美的图片作为背景,用动听的音乐作为陪衬。这样容易是学生融情于景,对美的感悟更加深刻。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参与到角色扮演中去,这样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学生对角色感情的拿捏。

综上所述,阅读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分必要。对于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我们要“扬弃”,针对新课改提出的理念对现有的阅读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郭宏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析[J].学科教育,2008(08).

小学阅读语文教学 篇7

一、强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满足新课标阅读教学的基本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充分说明了阅读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使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作品, 还要在对文章的表现形式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对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进行强化, 就意味着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 教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作品剖析、作品解读等, 使学生懂得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写作方法、情感的传达, 对作品进行体会和评价。由此可以确定, 强化阅读教学的确能够满足新课标基本要求。

2.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和语言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为将来的文学鉴赏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强化阅读教学活动, 会在课堂中进行教材文学作品欣赏的同时, 适当穿插课外文学, 使学生可以对多种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欣赏, 了解作品人物描写、情感的表达、写作风格的体现等, 长此以往可以逐步增长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由此可见, 强化阅读教学活动, 可以使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文学作品欣赏, 从中锻炼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表达, 促使学生文学鉴赏水平不断提高。

3.提高学生习作水平。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措施。因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 会学习文学作品的写作方式、词语运用方式、人物描写等, 促使学生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都有所提高, 再加之学生日常学习中, 写作练习, 学生的习作水平将会逐渐提高。所以, 强化阅读教学水平有利于提高学习作水平。

二、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 可以确定教师的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但综合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佳。对此, 应当以新课标为准,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进, 具体的做法如下。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展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 是以教师为中心, 按照教师的意愿来展开教学,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使学生的主动性受到限制, 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为了避免此种情况, 长期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效果, 应当对阅读教学进行调整,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学习成绩等, 规划设计阅读教学活动, 使其围绕学生特点展开,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 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阅读文学作品、思考作品、体会文学作品, 使学生阅读水平提高。

2.重视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还要语文教师重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 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而适当地指导学生, 可以使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阅读, 提升自身文学欣赏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那么, 如何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①指导学生选择与教材相关的课外文学作品阅读。因为引导学生选择与教材相关的课外阅读, 可以使学生对同一类型的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与学习, 对同一类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探索, 从中寻求到新知, 扩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量、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与此同时, 还能够使学生再次复习课堂教学内容, 巩固知识。②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课外阅读。针对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 选择适合的方式来进行阅读,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还能够使学生有效获取知识。所以, 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正确地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 提高自身阅读效率。

3.正确运用教学方法, 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为了使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满足新课程要求, 还需要在阅读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 (1) 设置问题情境, 开展趣味性的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为提高文学阅读效果, 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融入到情境氛围中,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地参与文学作品阅读, 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 在组织学生进行《北大荒的秋天》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投放秋天的场景。在此基础上, 教师让学对秋天进行描写, 如此每个同学, 脑海中都会有一个秋天的场景。此时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的?②与我们所熟悉的秋天有什么不同?③课文是从那两个方面写北大荒的景色优美的?④第三段中为什么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教师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来阅作品, 对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答案。在教师情境的影响下, 加之教师正确地引导,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认真地进行文章阅读, 解答问题。 (2)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提高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下, 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中, 注意与写作相联系, 鼓励学生借鉴文学作品, 进行作文写作。如此, 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会认真地阅读文章, 学习文章的写作风格、表达方式等, 促使学生将所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运用到作文写作中。采用此种方法来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 某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雅鲁藏布大峡谷》文章阅读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对文章中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描写分析, 并借鉴文章中风景描写的方法, 来对自己生活中的一景进行描写。如此, 学生认真阅读文章, 对其中风景描写的部分进行分析, 了解其中采用的写作手法、写作风格、词语的运用。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运用文章所应用的写作手法、词语等来完成写作。

三、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当然, 要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教师还需要注意强化以下几方面。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以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都是根据教材内容来讲述作品写作背景、作品简介、段落划分、概括文章中心、说明文章主题思想以及分析文章的特色等, 而学生则是按照老师讲授文章的顺序, 被动地进行作品阅读与理解, 学生自然不会充分地理解文章, 提高自身阅读能力。所以, 在改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即教师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自由、轻松的空间, 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文章阅读, 思考文章, 说明自己的对文章的理解及感受, 逐步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2.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至关重要。所以, 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 应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①引导学生静心阅读。学生好动、爱玩, 很难静下心来阅读文章。为了改变学生这一陋习,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应当注意营造安静、轻松的氛围, 鼓励和引导学生静心阅读。长此以往, 学生将会养成专心阅读的习惯。②鼓励学生尝试理解文章。学生在作品阅读的过程中, 还要鼓励学生对文章前后段落进行思考、分析, 并体会文章情感, 最好使学生能够与文章情感产生共鸣, 从而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中心思想。

3.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阅读文章, 主动思考文章, 日积月累, 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必然能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基于此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应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以此为依据, 规划设计趣味性强的教学活动, 展开阅读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此, 学生会主动地跟着教师的步伐进行文章阅读, 逐步提升学生自身阅读能力。所以, 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结束语

在新课程要求的背景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要。阅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见闻, 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所以, 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佳, 未能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情况, 应当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 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为学生以后良好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高传虎.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课外语文 (教研版) , 2014, (1) :117.

[2]李海燕, 臧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2) :132.

[3]李文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培养[J].课外阅读 (中旬) , 2013, (9) :101.

[4]张志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 2013, (10) :16-17.

[5]王丽.浅析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都市家教 (上半月) , 2015, (8) :5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8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 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 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 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 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 一路介绍下来, 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接受的是教师对作品的解读, 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 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 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 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 只是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 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 形成阅读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 有不认识的字, 读读拼音, 词义不懂的, 查查字典, 真正不能解决的, 教师帮助解决。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 (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 提出来。如果学生确实提不出来, 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 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 确实解决不了的, 才由教师讲解。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 仅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 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 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一时难于解答, 但通过发动学生讨论就把疑难解决了。有位教师在教学《蜘蛛的网》后, 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 它自己却不会粘住, 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 发动学生, 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 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所以, 学生多看课外书, 既提高了阅读能力, 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在教材中没学过的词语, 可见, 学生是通过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 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平时, 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 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学生广泛阅读, 必能丰富知识, 开拓思路, 这无疑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四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能“读书”是阅读教学的目的

教师不可能教授学生所有的知识,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具有自己“读书”的能力。教师要利用阅读教学,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以便其有自主学习人类无限知识的能力。教师的教不能只是为了考试, 而应该是让学生有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我曾看到这样的一句话:“过去的文盲是不识字的人, 而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 如果我们的学生不会读书、不会学习, 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将是教学的重大失误, 也将是教师的失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 篇9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要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学生自然会积极参与到阅读中来。具体作法如下: (1) 以疑激趣。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因此, 教学中把鼓励、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 (2) 以读生趣。如阅读《中彩那天》和《可贵的沉默》可采用“以读激趣、以情悟文、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 (3) 以境引趣。如阅读《黄山奇石》和《美丽的小兴安岭》可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课文中具体、鲜明的画面, 让学生从中感受意境美。

二、掌握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有朗读、默读、快读、慢读等基本方法, 而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 都不能读死书、只看个大概或选有故事情节和精彩的一面看, 这样读书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反而养成丢三落四的坏习惯。所以, 我要求学生:每看一篇文章, 首先明确“读”的意义, 细细地看, 理解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 从作者的精美语言中、从文字所承载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之中逐步吸取, 体会出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接受祖国文化的熏陶, 从而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及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 逐步养成准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习作的兴趣, 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在阅读教学中, 要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 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 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教学的一大重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学法。而要使学生掌握学法, 必须启迪学生的思维, 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因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如《再见了, 亲人》这一课, 前面三个自然段的教学可采用“扶、引、放”的方法。在教学时将第一自然段课文当作“例子”, 采用“扶”的方法, 通过讲读, 使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中心句子、分清层次, 领会感情。第二自然段则可采用“引”的方法, 引导学生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学法, 学习、讨论第二自然段的课文。第三自然段则采用“放”的方法, 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这一方法, 学生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 实现一个飞跃。

四、在阅读教学中, 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 使教师错误地认为“启发”就是“问”, 把预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 像丢手榴弹一样一个个投向学生, 通过“问答”的形式逐一解决。这种长期牵着学生走的局面, 根本就没有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既然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就只需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或请有阅读经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 给学生自学的机会和充足的时间,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问、自得。同时教师的提问、讲解应降到最低限度, 为学生创造个性自由发展的空间。如阅读《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 根据低年级阅读着重培养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理解词句的特点, 要理解“面黄肌瘦”, 就需要联系上下文中描写的“小萝卜头”在监狱中吃的是发霉发臭的牢饭、穿的是改小的囚衣、住的是阴暗潮湿的牢房等词句, 来体会“小萝卜头”的生活条件差, 就不难理解“小萝卜头”的身体状况, 从而知道“面黄肌瘦”就是面色发黄, 身体瘦弱, 形容营养不良、不健康的样子。这样的课堂不但形成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并实现自主发展。

五、以训练为主,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遵循这一目标, 在教学中, 教师可采取多种训练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爬天都峰》一课中, 学生对小女孩和老爷爷能够爬上天都峰体现出的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体会不深, 教师可引导学生: (1) 画出描写天都峰高和陡的句子; (2) 把文中的小女孩或老爷爷换成“我”; (3) 就像自己在爬天都峰一样体会着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奋力向上爬的句子; (4) 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环境中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又如《会摇尾巴的狼》一课中, 狼掉进陷阱里, 为了让老山羊救自己说了很多讨好的话:“我一定好好答谢你, 给你舔毛, 帮你咬虱子……”教学中可让学生想象省略号省去的是些什么样的好听的话,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狼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表现出的不择手段,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能够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 篇10

首先, 明确教学目的, 不仅要打有准备的仗, 更要打准备充分的仗, 绝对不能打糊涂仗。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不仅仅是局限在简单的能做题, 能程序化, 机械化的复制答题模式, 而是在阅读后有所思, 有所想, 有所领悟。要明确这种教学目的, 首先要明确何谓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明文规定, 即掌握学过的常用词语, 理解句子的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比较熟练的默读, 划分段与归纳段意, 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学习, 我们就已经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目的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对学习过的字词、句子熟练掌握, 并能流利的朗读和默读, 还要能归纳段意, 提炼中心思想。

其次, 要有明确的计划。在明确了教学目的之后, 就要以此目的为中心, 作出明确的提高阅读能力的计划。要有长远的战略安排, 也要有近期的细节策划。具体到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详细的计划。比如, 在一年级的时候, 可以开始对阅读能力进行培养,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但主要还是着眼于阅读基础的夯实。将教学重点放在字词的识记方面。到了二年级, 逐渐增加对阅读能力的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比较流利的朗读和阅读, 依此类推, 循序渐进, 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实行, 在阅读教学中, 必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 注意正确的方法。老师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教学实践中, 关键在于交给学生方法, 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中, 常常抱怨做了各种努力, 可学生就是不会, 抱怨学生领悟能力太差, 却不改进自己的方法。在教学中, 学生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但并非有天壤之别, 其中的大多数学生在教师正确的方法的教育下, 都是能够掌握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并达到大纲要求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生的学, 而在于教师的教, 在于教的方法。

具体到怎样的方法,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有许多的经验可与大家共同分享。比如熟练的朗读, 一味的让学生不停的读, 学生虽然照办, 却一直在自己的错误中往复循环, 不能进步。我一直都先自己为学生作示范朗读, 再让学生自己练习, 之后叫学生在全班当众朗读, 为其指出错误。通过这些努力, 学生的朗读能力都步上台阶。再以中心思想的归纳为例, 要教会学生如何看文章各段的意思相似之处, 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看文章的关键词句, 看文章的题目, 看文章的主要人物, 看其不同的类型。通过长期的训练, 使学生具体的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提高其阅读的能力。

第四, 营造课堂氛围。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就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抽查各位同学对文章的看法, 课堂上随堂做一些练习, 以此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作出训练。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哪些方面的理解存在着问题, 并加以引导。

第五, 在作文练习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要求学生作文时, 可以要求他们首先写提纲, 中心思想,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作文练习, 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作文能力, 而且可以提高阅读能力, 一举双得。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11

关键词:阅读;教学;训练;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091-01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教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 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如在教学《我们的校园》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 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 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 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上好重点课,教学法。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篇12

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努力凸显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尝试、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一、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

从我们出生那天起, 我们就用眼睛观察着这个世界, 用心感受着这个世界, 用头脑思考着这个世界。起初我们不会说话, 我们用各种表情和手势, 表达着我们的需要与想法, 与父母交流着。渐渐地, 我们学会了说话, 学会了写字, 于是我们开始用语言、用文字表达我们的观察, 表达我们的感受, 表达我们的思考, 表达我们的心声。同时, 倾听和阅读别人的表达。这种语言的交流与对话在我们上学以前一直自然地进行着。

儿童带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初步的观察、感受和思考, 来到一个叫学校的地方, 倾听成人对这个世界的科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 数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 艺术的观察、感受与思考, 文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 哲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儿童带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朴素的解读, 在学校里与成人对这个世界的科学的解读、数学的解读、艺术的解读、文学的解读、哲学的解读开展交流与对话。在此基础上, 丰富、充实、深化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感受与思考。

在语文课上, 当学生面对一篇篇课文、一部部作品时, 他们实际上是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初步的观察、感受与思考, 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朴素的解读, 与另一个人 (作者) 进行交流, 倾听与理解他所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观察、感受与思考。这样, 阅读首先是学生通过文本 (作者的作品) 与作者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学生阅读作品, 本质上是通过解读文本, 解读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最终理解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观察、独特感受与独特思考。这就是阅读的本质。

二、阅读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在阅读之前, 学生与这个世界有一个对话的过程 (即观察、感受与思考的过程) , 学生与世界对话的结果是学生获得了对这个世界的解读。在作者写作之前, 作者与这个世界也首先有一个对话的过程, 其结果是作者获得了对这个世界的解读, 并以文学的手法表达出来成为作品。作品是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解读的意义的载体, 即“文本”。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首先与文本开展对话 (即解读作品字面意思的过程) , 通过与文本的对话, 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和交流, 达到与作者就这个世界的某个方面 (即作品的主题) 开展对话与交流的目的。因此, 阅读从其自然固有的本来面目来说, 它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作品 (文本) , 探索、研究、理解、发现作者对这个世界某个方面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学生之所以能够去主动探究, 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识。当然, 在学生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时候, 教师要适时地提供帮助与指导。

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强调尝试探究式学习

过去我们上语文课, 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 注重课文分析 (分段、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重点语句与词语的剖析) 。学生主要在教师带领下阅读课文, 除回答一些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外, 以倾听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是引导学生加深对某一篇课文的理解。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强, 基本上按照教案中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进程一步步进行。一位教师在不同的平行班教同一篇课文, 教学情形基本相似。

现在, 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 除古诗文外, 对选文没有具体限定。各套教材根据标准可以自由确定各自的选文, 不同版本教材的选文将会有很大不同。将来的考试 (包括高考) 是根据课程标准来出题的, 而不是根据某套教材出题。试题不会与课文扣得太紧, 而是与课文游离的 (不与某些课文直接相关) 。试卷重点考查的不再是学生对某些课文的理解, 而是考查学生的一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

因此, 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就不应该再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某一篇课文的理解上, 如让学生理解并记住某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精彩句段分析等, 而应把重点放在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课文的自主探究,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作品的能力和水平。探究这些课文只是手段,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和水平才是真正的目的。探究哪些课文并不重要, 只要是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课文, 都可以用做学生探究的材料。也就是说, 这些课文并不是不可替代的。

当然, 教材编写者精心挑选的这一篇篇的精美的课文, 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是最适合不过———不仅力求每篇课文适合作为学生学习阅读的范例, 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 而且力求每篇课文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情感、美感。如果教师出于某些考虑, 想对这些选文作些调整, 也是完全可以的。一方面, 教材本身就是供实验检验的;另一方面, 根据现在“校本设计”的最新课程与教学理念, 教师有责任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 确定校本或班本课程与教学, 拥有课程和教学的最终决定权。但最终的语文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那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

上一篇:加密安全服务下一篇:国家级主要补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