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考点

2024-07-15

小学语文阅读考点(精选8篇)

小学语文阅读考点 篇1

第一读出作品:理解内容,品味语言

【要点】

理解文章内容可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

【方法】

首先从感知形象入手,一篇散文作品总有表达作者情感的载体――某人或某物,因此感知文章就要从分析形象入手,概括文中形象的特征,形象的特征概括出来了,文章内容概括就迎刃而解了。

例:学习《白杨礼赞》,只要抓住华北平原上白杨树的形象进行分析即可。

其次感知关键语段入手,有的散文主要信息集中在某一关键语段,只要把这个语段的内容概括清楚了,整篇文章的内容就尽在其中。

例:《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第一段通过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再次,从感知重点语句入手,一些散文所蕴含的道理往往就集中在某一关键语句上,只要能把该语句的含义分析清楚,文章的主旨自然而然就显现出来了。

例:《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集中概括了文章的`哲理。

散文为了能够完美地表情达意,作者会在遣词造句上下一番功夫,选用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词语,尤其是一些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我们只有多留心,多认真品味这些词语,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

【提示】

此外,散文还会使用一些修辞方法,使用率最高的是比喻、拟人、排比等,首先要判断其语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其次根据每一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准确分析,最后分析其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感知文章内容。

小学语文阅读考点 篇2

考点分析

小说考查着重围绕小说的体裁特点进行考查,具体说就是从人物以及人物的语言、表达技巧、情节、环境等方面设题考查。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题型分类

一、分析综合——重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情节的把握,主题的概括。

1.寻找线索

线索是连接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常见的线索有:人线、事线、物线、情线、时间线、空间线。如山西省《唐家寺的雨伞》中以雨伞为线索,广东省的《词典的故事》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孔乙己》则以“我”这个人为线索。

2.辨析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鉴赏结尾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1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不仅在意料之外,同时又在情理之中。

3从主题上看,揭示事情的真相,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1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3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阅读这样的小说,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1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2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3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情节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它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4.对主旨的把握

小说的主旨是文章的核心,只有主旨把握正确了,人物、环境才有章可循。概括中心的关键在于对文章中的人、物、事的整体性思考,要把重点集中在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上、人物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上和通过在对人命运的考察中领悟到的哲理上等等。还要多注意抒情议论式的句子,作者的观点往往隐于其中。再者,主旨的卷面表达也要注意其规范性,一般的模式为“通过 ____ 事表达一种 _____ 现象(思想、品格)。还有一种情况是: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二、鉴赏评价——重点分析词语的理解,人物的刻画,环境的作用。

1.题目含义的分析

题目是文眼,其作用不言而喻,主要有以下几点:

1点明中心,如大连市《冰冻百合》、锦州市《高等教育》。

2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如《冰冻百合》、河南的《六个馒头》。

3本文的线索,如山西省《唐家寺的雨伞》。

4主要人物,如鲁迅的《孔乙己》。

5主要内容,如临汾的《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般来说,这类题目结合上下文,根据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在这个环境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或者其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此知识点在湖南益阳的《白蝴蝶花》中就考查到。在做题的过程中可借助“代入法”将自己的理解代入文中,检验一下这种理解与上下文的意思有无不协调甚至冲突的地方。

3.人物形象的刻画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1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2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描写主人公。例如《:多收了三五斗》中米行老板的描写正烘托了“旧毡帽”的悲惨命运。3细节描写。通过分析人物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从而准确把握形象的性格特征和这一形象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4.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但是我们的考查往往是以自然环境的描写为主,并且是屡考不衰的知识点,它在小说中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其作用一般有:

1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开头的“我”回故乡的一段凄凉的景物描写。

2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的心情。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对“炎热”和“暴雨”的描写就突出了祥子的坚韧性格和悲惨命运。

3推动情节发展。如云南省的《你遗失了感动了吗》中第20题。

4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5为下文所写内容做铺垫。

6以优美的景物来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以恶劣的环境来刻画人物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

而社会环境主要就是指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

三、探究归纳——重点分析作品的内涵,创意的解读,个性化的表达。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小说是作者用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与态度的。从不同的人物角度往往能够发掘出作品不同的意蕴;从作品的不同价值角度也可分别挖掘其社会意义和文学艺术意义。另外,从作品本身所发掘出的意蕴,与联系作者思想经历、作品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各方面所发掘出的意蕴也会有所不同。

2.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就是鼓励读者有所创新,有所发现,使阅读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也使解读活动全面、深刻而充满智慧,从而多角度地认识作品的不同内蕴。由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审美趣味等不同,对具体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独特解读,不存在唯一的标准和固定的方面、角度。但要注意的是,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都要建立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而且这种解读要合情合理,能自圆其说,不可胡乱解读。注意是“个性化”而不是“自由化”。

3.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考点点拨 篇3

散文阅读考点一,理清文章脉络,具体考点有:找出行文线索,说明行文思路,划分层次等。散文阅读考点二,把握文章大意,具体考点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取有关信息,挖掘题目含义,归纳文章主旨等。散文阅读考点三,品读重要语句的含义,具体考点有:指出词语在文中所指代的对象,品味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深层意义,品味词句所用的修辞方式及表达效果,品味词句所包含的深刻哲理与思想感情等。散文阅读考点四,语言特色,具体考点有:词语的生动性、形象性,语句所用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风格等。散文阅读考点五,散文中生动的形象,具体考点有:景物的特征,景物的象征意义,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散文阅读考点六,体味作者的情感,具体考点有:重要词语中作者的情感,景物描写中作者的情感,人物描写中作者的情感态度等。

小说阅读考点一,梳理概括故事情节,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梳理故事情节,指的是弄清小说中人物间的关系、事件及其意义,叙述故事情节的方法及其作用。具体考点有: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指出某个情节在文中的作用。小说阅读考点二,把握小说主题,主题是指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具体考点有: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主题,结合小说主题谈谈自己对某句话或某个问题的理解与看法等。小说阅读考点三,分析环境描写,小说的环境描写,指的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通常包括自然景物、居住环境、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俗等方面。具体考点有: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联系全篇,简要分析社会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等。小说阅读考点四,把握人物形象,从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入手,是理解小说主题的有效路径。具体考点有:判断与赏析小说进行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包括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等。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揣摩人物的心理特征与思想感情,根据自己的理解评价小说中的人物等。小说阅读考点五,赏析小说的语言,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中充分体现了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因而赏析小说语言在小说阅读中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考点有:关键词语的含义,句子的含义,词句的表达效果,句子运用的修辞方式,揣摩人物语言的深层意义等。小说阅读考点六,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中考小说阅读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布局谋篇和表现手法。具体考点有:小说在布局谋篇方面的特点,小说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在小说中的表达效果等。

说明文阅读考点一,明确说明对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就是文章要说明的某个事物,解释的某种现象,阐述的某种道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一类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说明文阅读考点二,理清说明文的层次与结构,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主要指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是三部分,开头揭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介绍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常用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说明文阅读考点有: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和层次等。说明文阅读考点三,说出文章说明的顺序,说明文中对事物的介绍总要依照一定的顺序,即说明顺序。具体考点有:直接指出文章运用的说明顺序,解析相连的几个自然段不能调换顺序的理由。说明文阅读考点四,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初中阶段须掌握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等。具体考点有:判断语段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说明文阅读考点五,体味说明文语言,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简洁。具体考点有: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作用等。

小学语文阅读考点 篇4

生命中的土地

① 提及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已在民族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

②贬居黄州的次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岗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质朴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

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进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是当中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像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

④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也是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东坡》一诗中:“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⑤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之于豁达放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禁要为苏轼赞叹了!“词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诽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无限地延展开了。此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⑥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黄安祥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互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⑦又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倾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桐城之于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⑧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1.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东坡“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④段写到了柳宗元,有什么作用?(2分)

3.第⑤段中,作者说“中国的历史上……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从上下文来看,“思想者”和“艺术家”的内涵分别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 _

_____ _____ ___

4.结合全文的内容,谈一谈你对“生命中的土地”的理解。(5分)

答案:

1.答案要点:①东坡只是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②在黄州的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也是最寂寞的一段时期。

2.构成对比,突出了苏轼的乐观豁达、心胸开阔。

3. “思想者”指苏轼对无端的中伤、恶意的诽谤、曾经的羞辱能坦然面对,从困难的生活中找到精神寄托,心胸豁达。“艺术家”指苏轼完成了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

4.“生命中的土地”实际上是人们心中的一种精神寄托,在这里,“生命中的土地”是苏轼的精神寄托,它代表了苏轼那种豁达的心胸和不屈的精神,面对困难时的坦然心境。(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解析: 1.

试题分析:通过对语义地再理解,“浪漫的想象的遥远”即是“无法有浪漫的想象”,答题区间的寻找落在“‘东坡’为什么不浪漫”上,相对而言就容易多了。综观全文可以知道,“不浪漫”一是因为东坡仅是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二是这个阶段的生活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也是最寂寞的日子。

2.

试题分析:这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从内容上说,柳宗元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而苏轼走得更远,突出苏轼乐观豁达、心胸开阔。从结构上说,与苏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从上下文来看”,可见本题答案需要联系上下文。第⑤段注意从苏轼的思想方面来写,第⑥段是从艺术方面来写,因此,需要对这两段进行概括。“思想者” 无端的中伤、恶意的诽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无限地延展开了。 “艺术家” 指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黄安祥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

4.

小学语文阅读考点 篇5

Ⅰ 掌握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一、掌握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基本方法 1.有关归纳、概括知识的概述

阅读理解文章,分析理解是基础,综合归纳是核心,概括表述是关键。甚至有人这么说: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归纳、概括能力上。归纳、概括能力是考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谈到归纳内容要点这个问题时,我们要先明确一下归纳和概括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意思。归纳和概括的含义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所谓归纳,就是从不同的事物中寻找共同点,在共同点里总结出带有共同性的论断。概括不一定都要寻找共同点,它更要求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一个集中点。由此看来,概括有时要用到归纳的办法,但又不等同于归纳。

文章的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可以是全文的,也可以是文章局部的。

所谓“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之后,经过提炼概括,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转述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归纳内容要点要求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能条分缕析,说明它有几层意思,并能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对内容要点的提炼概括过程就是理解分析综合的过程。提炼概括的结果如何,标志着对文章内容准确理解的程度如何。

2.归纳、概括的基本方法(1)摘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这些重要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或尾或中间。归纳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并法

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3)舍取法

①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②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在考试过程中,更多的是借助相关的词句标志来归纳、概括。由于概括能力试题突出了对文章首句、结尾句、中心句、关键词句等方面的考查,在多数情况下,文本中都会有一些词句在归纳内容要点时是可以利用的。这些标志性词句往往具有很重要的提示概括作用,常常是提炼段落层次或全文内容要点(或中心思想)的依据,给我们找准答案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答题时,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词句,并反复地进行品味和揣摩,就能省时省力,迅速找到 打开思路的钥匙。

归纳内容要点可以利用的标志性词句,和分析层次结构所利用的标志性词句是有异同的。前者利用的是表现文章内容方面的词句,后者利用的是与层次结构有关的词句。

归纳内容要点可以利用的标志性词句包括文章的标题、重要的词语、段落中心句、首括句、概括句、总结句、过渡句,等等。它们往往与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思想密切相关。因此,在归纳、概括阅读题目时,应留心这些词句,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拿文章的标题来说,它一般是概括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标题所反映的内容信息,就抓住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在一些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尤其重要。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比较省力的途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这叫作联词归纳法和摘句归纳法。一些局部概括题目,需要概括回答的问题,如要求考生从某一段话中,或者从几段话中归纳出作者的观点、被描写物的特点等,都要注意一些相关的语句。

二、掌握归纳、概括内容要点题的审答规范 1.掌握答题的基本要求:准确、全面

(2015·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到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特殊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节选自邓琴《纸上故乡》)1.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②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意思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要扣住语句中“精神层面的影响”来回答此题。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领起本段最后一句“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下一段“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这些句子中抽取关键词作答即可。

精要点拨

“答准答全”,不仅是对文本信息题的要求,也是对整张试卷的要求,反映了一种答题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也很复杂,它对答题者的思维品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里,我们只能从微观的角度,从做题实践当中提出几点注意事项,以便考生逐渐达到“答准答全”这一要求。

1.注意筛选的范围

有的题目筛选的范围很明确,但多数考题没有明确的筛选范围,只提供了题干原句,这时,确定筛选范围对于答全要点至关重要。一般而言,确定筛选范围首先要遵循“就近”原则。凡是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均是答题要点密集的地点。确定了这一范围,就掌握了主要答题点。其次是适当扩大筛选范围,这个较大范围是指题干原句或原句中的关键词语出现的其他地方,剩下的答题要点有可能在这些地方。

2.注意内容的层次

当筛选范围确定后再出现答题要点不全问题,恐怕就与未把握好内容层次有关了。一般而言,要对信息集中的段落仔细阅读,划分层次,分层提取要点,这样才可以保证要点不遗漏。

3.注意整合、概括的方法

大多数考生做此类题一般采用直接摘录法,这种方法用在某些题的某个要点上是合适的,但大多数试题的多数要点是不能用这种方法的。解答此类题靠的是对某些关键词语的组合,换个角度的转述,用一个更“上位”的词加以概括;有的则需要自己挖掘概括。记住:全用原文的话太呆板,全用自己的话太危险,原文的话与自己的话相结合最保险。

4.要有“因分赋点”意识

这种题不像其他题1点2分,而多数情况下是1点1分,甚至答满6点才得4分。因此要根据分值的多寡来大致确定要点的数目。

2.有针对性地掌握三种具体题型的审答规范(1)思想感情概括题(2015·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节选自范烟桥《太湖碎锦》,有删改)2.该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该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

(2)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解析 本题考查散文的概括要点和理解作者感情。回归原文进行分析是关键,该段是总分结构,3~11句具体阐述,特别是第9句是答题的关键。感情的表达主要蕴含在作者对太湖美景的描写和最后一句对太湖人的直接赞美中。

精要点拨

对散文思想感情的考查是高考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对情感的分析概括,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如2012年高考安徽卷第12题,2013年高考广东卷第18题。这类题往往直接要求概括,如上面的2015年高考四川卷第16题,有时要求梳理、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等。

答题时首先会从文段中摘引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其次,对无法直接提取的文字,要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概括。另外,要会根据人物所碰到的人或事来进行推断。答题时还要注意使用相应的情感词语,如赞美、批评、期望等;有时情感是复杂而变化的,也要予以注意。

(2)特点概括题

(2013·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浙江的感兴

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 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山色而顿时感到清爽。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算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几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得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有删节)3.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的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点一:模糊了市区与郊外的界限,虽处闹市,却清净脱俗。要点二:明媚但更显清幽、素淡,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要点三:因环湖的群山而具有了厚重的性格。精要点拨

特点概括题要求概括的是散文中的人、物、景、情及环境的特点(特征),是概括题的常见题型之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具有怎样的特点(特征)?(2)请概括×××的形象特点。

审题要特别注意阅读区间的把握。特点题的概括区间一般较大,不只在一段中。答案语言一般为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这些词语可以从原文中提取,多数情况下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对一些人、物特点的概括,不要忘记形、神两方面。(3)原因概括题

(2015·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四堡雕版 冯骥才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

[注]

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 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的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⑦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⑧其实并非如此。直到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一个谜。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地遍地开花。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 受到一种失落!

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我相信他的话。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⑪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⑫那么,谁救四堡呢?(节选自《癸未手记》,有删改)注 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印刷业兴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4.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2)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3)民间对先人文化遗产的漠视;(4)政府和专家重视不够。

解析 本题考查对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的分析概括。分析文本内容时要划分层次,逐层进行分析概括。

精要点拨

原因概括题的特点:题干呈现的往往是作者的观点(或结论),要求筛选、概括出作者持该观点的理由或依据。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2)综观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3)结合文意,说说作者为什么×××。答题时要有两个意识、两个结合原则:(1)两个意识

一是因果意识。要善于由果溯因,一果多因。

二是层次意识。对相关文字划分层次,是不遗漏要点的重要保证。(2)两个结合原则

一是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范围(区间)在概括题中特别重要。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题点最密集的地方,故一定要“就近”思考。还有一两个要点在离题干语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可适当扩大搜索范围。

二是显性要点与隐性要点相结合。概括题一般都有隐性和显性两种信息要点,而隐性信息要点易遗漏,作答时必须坚持挖掘隐性要点的原则。

另外,可用因果法检验答案是否正确。用“因为……所以……”的形式把原因与结论连起来读一读,如果因果关系成立,则基本正确;如果生硬,则可能不正确,或语言组织不到 位。

Ⅱ 掌握概括中心意思(主旨)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一、掌握概括中心意思(主旨)的基本方法

中心意思(主旨)指作者的思想、观点、意图在文中的表现。概括主旨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与写作意图的概括。概括中心意思(主旨)的基本方式有以下五种:

1.解读题目法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中心意思(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中心意思(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主旨)。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中心意思(主旨)。

4.因文而异法

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作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性散文的中心意思(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

5.联系背景法

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进而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掌握概括中心意思(主旨)题的审答规范(2014·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粮 食 学 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 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猪娃子耶,回来哟!”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了角力场,成了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 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选自《散文》,2013年第10期。有删节)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

②可以从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等角度来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具体略。解析 本题从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看法的角度考查“概括作品主题”和“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本文从“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写起,详细地叙写了一粒种子成为粮食的过程,人们养猪的过程和对猪的感情,生动地体现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然后转入大机器时代粮食被“篡改”的叙写,表现了对“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的现象的反思,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该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

精要点拨

概括中心意思(主旨)题多数情况下采用直接提问的形式,如:请概括本文的主题。(2013年高考江西卷)也有采用间接提问方式的,如:①文中借“燕子窝”表达了“我”的什么情感?请简要说明。(2014年高考福建卷)②“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2014年高考大纲全国卷)概括中心意思(主旨),必须对全文有整体的把握。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提炼整合。既要重视细节与局部,又要跳出细节和局部,舍弃枝叶,取其主干,切忌断章取义。散文所谓的“主题”,无外乎文章所体现的情感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意蕴),概括时尤其要抓住文中议论抒情性的词句。

概括中心意思(主旨)题的答案由“写什么(主要内容)”和“为什么写(写作目的)”两部分构成。“写什么”是指作者叙述的事件,描述的人物、景物;“为什么写”是指作者的写作目的,或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出来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情感。

小学语文阅读考点 篇6

一、(2017·原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导学号:76392033)

书香书院门

①作为一个十三朝古都,西安曾是世界上最繁华的最国际化的大都市。虽然,那时候离现在已经很久了,那一座辉煌的城市,已经消失在历史里,留下的是一个破旧的残骸。但是,这样的一座城市,总会留下点东西——不仅仅是在书本上。当一个辉煌的城市渐渐从岁月里走远的时候,至少,他会留下一个背影,耐人寻味,书院门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②书院门的地名起源于在它里面的关中书院,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西北四大书院之冠。

③据说,它是一个明代的叫做冯从吾的工部尚书,给皇帝上书,说皇帝“沉溺酒色、荒于朝政”,结果被革职回家,然后潜心研究易理,在宝庆寺讲学,后来又拉上陕西省当时的最高行政长官汪可受,进行“联镳会讲”,来听讲的人足有几千人,所以从此把那个地方修了一所书院,就是关中书院。

④冯从吾积极参与当时的政治斗争,与“千人所指,一丁不识”的魏忠贤势不两立,成为东林党人在西北的首领。并在此设立书院,以此作为阵地,以“天地万物一体为度量,出处进退一丝不苟为风操”作为兴学宗旨。中国书院大致始于初唐而盛于南宋,但在中国文化史上东林书院绽放和折射出来了独特的光彩。关中书院就是它的光和影在这儿的摇曳。那幅脍炙人口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依然闪烁在这里。当时一群文化人在此开始了他们的文化远征,这里不是遗老遗少的“诗酒文会”,不是空谈心性的象牙塔,也不是钻营苟且名利之场。这里曾是一群文化血性男儿的神圣祭坛,在这里他们讽刺朝政,裁量人物,指针时弊,在风雨飘摇中为一片明朗的天空大声疾呼。他们躬行实践,高标独立。研究经世致用之学,于万马齐喑中开启明清实学思想的先河,但家国天下之事他们时时念念于怀。片纸尺牍背后凸现出的强烈忧患意识,令人五内沸然。现在漫步在这古色古香的街巷,也许脚下的土地就是昔日的大贤们走过的地方,照耀了他们的日月依然在这里普照。“江山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关中书院建成以后不久,魏忠贤灭了东林书院的一帮文人,顺便把关中书院也收拾了一下,冯从吾也被累及。然后,熹宗一道圣旨把关中书院拆了。一直到康熙3年,关中书院才被重建起来。

⑤书院建筑规模宏大,中间讲堂6间曰“允执堂”,左右南屋4间,东西号房各6间,讲堂后边有假山,“三峰耸翠”,“宛若一小华岳”,讲堂前半亩方塘,竖亭于中,砌石为桥。书院有门两重,大门二楹,二门四楹,郡丞刘孟直书“八景诗”以壮其观,学者王大智书隶字为书院题名。

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当时成为西北5省的最高学府,民国时改为省立师范学校,直至解放。现在为西安师范学校及附小。

⑦1990年8月,碑林区政府开始对书院门进行大规模改造。1991年6月,书院门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当年十月,书院门这条古文化街旧貌换新颜。

⑧改造后的书院门恢复了昔日的文化色彩。厚重、有力的颜体街名使街西的牌坊与街内的建筑浑然一体。于是“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这副楹联便也名副其实。过去的关中书院如今是“西安师范学校”,当年的莘莘学子为了金榜题名,而在此挑烛攻读,孜孜发奋。他们留下了书斋、留下了学堂、留下了功名,也留下了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如今的一代代新人又从这里起步,再继教书育人之伟业,再作学子,再作园丁。

⑨如今的书院门,已成为古都西安的书画荟萃之地。在这里,名人字画与业余作者竞相生辉,这里既有现场泼墨的作品,又有传世的精品的展出,既有街头地摊铺排出售,又有高 1 雅之堂陈列标价。人物、山水、花鸟,应有尽有,书画作品争奇斗艳,凡爱好者人人皆可作画,也可卖画。

⑩漫步在这条艺术的长街,面对这对仗奇巧、妥帖正稳、言简意深的楹联,面对文房四宝散发的墨香,我们感叹老街的变化,我们感叹智慧的西安人,修复了一段传奇,也修复了一道风景。

1.开头第①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1)引出说明对象—书院门。(2)突出了书院门“历史悠久”的特点,西安是十三朝古都辉煌历史的一个“背影”。(3)为文章营造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书院门的?请简要概括。

从书院门的命名、历史、建筑、布局、沿革、现状等方面来介绍的。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请具体分析。

逻辑顺序。书院门是西安的一个历史遗址,文章首先从它的名字谈起,联系到历史,再说到它的建筑规模。再由古及今,说到书院门的历史沿革现状。这个思路也就是人们了解一个历史遗迹的思维顺序,即逻辑顺序。

4.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C)A.书院门的地名起源于在它里面的关中书院,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四大书院之冠。

B.中国书院始于初唐而盛于南宋,但在中国文化史上东林书院绽放和折射出来了独特的光彩。关中书院就是它的光和影在这儿摇曳。

C.书院建筑规模宏大,中间讲堂6间曰“允执堂”,左右南屋4间,东西号房各6间,讲堂后边有假山,“三峰耸翠”,“宛若一小华岳”,讲堂前半亩方塘,竖亭于中,砌石为桥。

D.改造后的书院门恢复了昔日的文化色彩。厚重、有力的柳体街名使街西的牌坊与街内的建筑浑然一体。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导学号:76392034)

蓝田玉

①蓝田玉是中国开发利用最早的玉种之一,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蓝田县位于西安市东南,县城距西安40公里。县境除东、南部为秦岭山区外,余为川原丘陵地带。绕流长安的八水中的灞河和浐河即发源于此,著名的白鹿塬便夹居于灞、浐之间。战国时期,秦置蓝田县,因为玉之美者曰蓝,县产美玉,故名蓝田。现为西安市辖县之一。

②人类聪明智慧的祖先,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发现了蓝田玉这样坚硬的品质、细腻的纹理与美丽的颜色,用之于制造工具和礼器。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125件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中,就有一件用蓝田玉制作的菜玉铲。铲呈草绿色,刃端并夹有浅褐色,长梯形,体扁薄,平直背残一角,刃微斜,圆穿偏于一边,长16.8厘米,宽7.5厘米,极薄锐,厚仅0.2厘米。到了战国时期,蓝田玉得到较大规模的开发,甘肃天水市发现的战国大玉钺,有着蓝田玉特有之绿灰色和斑驳的纹理。该大钺体扁平作板铲状,宽弧刃,两角翘出。钺体两侧有美丽的内收弧线并各透雕两个长方形孔。因其功能为礼仪用器,不便装柄,故于装柄部位开一方形缺口来表示此即装柄之部位。钺末端作凤鸟或云朵状,前接一张口卷尾虎。钺体两面花纹相同,各以浅浮雕镌出兽面纹。其形象横眉内勾,“臣”字形眼,U形鼻,鼻翼两旁吊下垂外撇之长髯。兽面纹上方,各有弓形突纹左右对称,并向下延伸囊括兽面而闭合之,于是形成与突弧刃平行的一道弧线纹。接近透孔的钺面各饰有战国秦特有的方折卷云纹,旁填S纹。近柄部缺口旁雕平行的二道直线纹,与柄缺对应处有二圆点纹。末端两面亦饰方折卷云纹和圆虺纹。华丽壮伟,精美异常,给人以庄严神秘与强烈的震撼。

③蓝田玉古往今来素有盛名。据说秦始皇初定天下,命丞相李斯采蓝田玉制玉玺,上曰:受命于天,帝寿永昌。今人赞曰:观之其味无穷,藏之价值连城。本产品选料精良,做工精 2 细,造型优美实为收藏之佳品。

④“蓝田玉”之名也正是因其产于西安北部的蓝田山而得名。但后来大概由于矿点被采空,后世人找寻不着,对“蓝田产美玉”之说产生疑问,推测蓝田只是个玉石的集散地,而不是产玉之地。1978年,地质工作者在陕西蓝田县发现了蛇纹石化大理岩玉石,以与汉代等出土文物相比照,认为其极为可能就是古代记载的蓝田玉。尽管对古代蓝田玉是否就是现今的“蓝田玉”还有争议,但大部分学者,如周南泉、栾秉傲等均认为现今发现的“蓝田玉”就是《汉书》等古籍中记述的蓝田玉。

⑤也就是说,中国古代著名的蓝田玉,就产于蓝田,其玉质为蛇纹石化大理岩。其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次为叶蛇纹石等。颜色以白色为主,也有黄色、米黄色、浅绿至绿色等。质地细腻、洁净,加工性能良好。现今蓝田县开采的蓝田玉,被雕琢成各种工艺品,如茶具、酒具以及玉枕、玉镯、健身球等,销往全国各地。

1.文章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厚仅0.2厘米”中的“仅”有什么表达效果?

“仅”是表示程度的副词,是“只有”的意思;强调了菜玉铲很薄,表达了对古人加工蓝田玉技术的赞叹。

2.文章第③段为什么举秦始皇玉玺的例子?

举秦始皇用蓝田玉制玉玺的例子,真实准确地说明了蓝田玉古往今来素有盛名这一特点。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主要介绍了蓝田玉的哪些内容?

逻辑顺序;介绍了蓝田玉的作用、蓝田玉素有名气、蓝田是否产玉。(或蓝田玉的主要矿物成分。)4.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C)A.蓝田玉是中国开发利用最早的玉种,已有4000年的历史了。B.蓝田玉的品质坚硬,因而只被用来制造工具。C.甘肃天水市发现的战国大玉钺主要功能是礼器。

D.发现蛇纹石大理岩玉石后,蓝田自古是否产玉的争论方休。

三、(2016·雅安改编)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让塑料成为环境之友

①现代生活离不开塑料,它体轻、防水、价廉,是包装的首选材料。但众所周知,生产普通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等稳定物质及少量添加剂,而以这些原料生产的塑料制品不易分解,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

②据法国蒙彼利埃农业与环境工程小组的专家介绍,为解决塑料制品给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近年来,法国科学家和国际同行合作,一直试图研制和完善各种可(生物)降解塑料。但就目前而言,世界各国生产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所使用的原料不一,有的含有纤维素,有的含有淀粉和人造聚合物,还有的含有亚麻、大麻、椰子壳等天然纤维。然而,不管怎样,这些所谓的可生物降解塑料都不能100%降解,而且降解程度和降解所需时间均与周围温度、湿度、土质等有直接关系。

③法国专家表示,他们的研究目标是生产能够完全变成农肥的可降解塑料。但是,即便如此,由于这些塑料的成本比普通塑料高出2到3倍,除了用于农业薄膜外,可生物降解塑料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取代普通塑料。这就需要研究经焚烧处理后不对空气造成污染的塑..料,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④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法国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塑料袋基本上是可以焚烧的,即燃烧后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有害气体的塑料袋。[甲]为此,法国各有关部门经常通过各种途径号召人们重复多次使用同一塑料袋。[乙]与此同时,法国各报刊和新闻媒体也经常刊载和播出一些有关塑料的基本常识,告诫人们随地乱扔塑料袋的各种危害和塑料回收的重要意义。如法国 《费加罗报》最近报道,法国人每小时平均消耗100万只塑料袋和大量的农用塑料薄膜。在法国,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家庭垃圾重量的11%,体积的30%。

⑤在法国某著名连锁超市的塑料包装袋上,醒目地画着一个大灯泡,上面写着:请不要随地乱扔此袋;如果把它放进垃圾箱,回炉后它产生的能源可以使一只60瓦特的灯泡照明10分钟。在包装袋的另一侧,又这样写道:在我们的商店里,这个袋子为您提供包装服务;最后,您可以把它放到垃圾袋里,让它转化成其他能源。

⑥一个普通塑料袋产生的能源可以供一只60瓦特的灯泡照明10分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看见这句话,恐怕没人再把它随地乱扔。如果再知道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全法国家庭垃圾体积的30%,恐怕谁也不会再把还能继续使用的塑料袋轻易随便丢弃。

⑦如今,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问题。法国这种科教结合、全民动员的方法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选自《科普之友》2011年第10期,有改动)1.(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法国解决塑料制品污染的方法(措施);(2)作者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进行说明;(3)本文主要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D)A.说明文主要有三种: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科学小品文。本文即是事物说明文。B.“但是,这些塑料制品体积大、重量轻,给焚烧处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句话应该插入原文的[乙]处。

C.全文简明平实而又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塑料污染已经成了法国环境污染中最严重的问题,而别的国家稍好些。

D.读了本文后,我们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应该自备购物袋,尽量少购买和使用新的塑料袋;少用一次性塑料袋;增强垃圾分类意识,将塑料袋加以回收。

【点拨】A项,本文不是“事物说明文”;B项,应放入甲处;C项,有关法国的陈述错误。

3.第③段加点词“完全”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散文阅读八大考点答题指津 篇7

散文, 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篇幅短小, 形式自由, 语言清新明丽, 意境隽永深邃, 素有“美文”之称, 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近年中考的阅读选材中, 散文阅读材料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纵观2012年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 发现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有: (1) 理解文章内容, 把握文章的主题。 (2) 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写作顺序。 (3) 品味文章的语言, 理解字词含义, 赏析词语的妙用, 分析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4) 分析语段 (开头、中间和结尾段) 在文中的作用。 (5) 判断修辞手法, 分析修辞效果。 (6) 分析文章中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的作用。 (7) 联系生活谈阅读文章后的感受, 仿写文中优美的句子等。散文阅读的题型除少数选择题外, 大多以主观题为主, 一般为简答题和填空题, 也有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由于中考命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命题的不断探索, 预测在2013年的中考命题中, 整体上仍然会呈现出“大稳定, 微调整”的格局。

【考点剖析】

根据近年中考的命题角度和题型特点, 散文阅读的备考可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

(一) 感知文章内容, 把握文章主旨

中考散文类题型的命题角度主要是考查: (1) 概括全文主题或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给文章拟个标题或写出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3) 概括文中作者从哪些方面去描述事物或评价形象。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是: (1) 抓标题, 初步感知内容; (2) 抓每段的中心句 (重点句或关键词语) , 概括每段内容; (3) 深入研究末几段, 找到文中的中心句或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 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掌握中心思想; (4) 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答题时要注意的是:尽量运用文中的原句, 文章中有些语句本身就是中心句, 概括了文章的主题。如果没有中心句时, 我们就要认真阅读材料, 看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情感, 从而找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概述时要深思精写, 不可全用原文语言或自己的语言, 宜以摘取原文关键词句加自己的概括语言合成答案, 同时要分点作答, 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 做到言简意赅, 又不漏掉答题要点。

(二) 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写作顺序

“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写作顺序”是中考散文阅读的一个常见考点, 命题时一般又以如下两个知识点来呈现:

1.理清线索。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凝”, 其行文线索既可以是某个人, 也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 某件物品, 还可以是作者的情感。考查形式一般为: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答题时, 我们要特别注意文章的标题 (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有的标题暗含线索) 、反复出现的词语、文中的议论抒情的句子 (特别要注意文末的语句) 。

2.把握顺序:这类题型通常有以下两种考查方式: (1) 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2) 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 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答题时, 首先要了解三种叙述方式 (顺叙、倒叙、插叙) 的特点和作用, 其次要注意审题, 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 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 出题人在命题时会有暗示。同时, 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 不管能还是不能, 都要谈为什么, 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 品析作品语言, 感受文章魅力

散文的语言很具特色, 它往往融叙述、抒情、议论于一体, 语言优美、畅达, 富有节奏感, 有的还蕴涵深刻的哲理。品味散文语言这一考点, 通常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字词的含义。字词的含义包括本义和语境义 (引申义或比喻义) 。此类考题常常是在原文中给出一个词语的拼音, 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 解释词语要“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去揣摩、体味和推断。我们答题时要注意: (1) 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 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 (2) 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 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答题时可采用以下套路:……的意思是……, 这里指……, 写出 (表现、表达) 了……

2.词语的妙用或表达效果。考题一般的表现形式有: (1) 句中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2) 品析文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表达效果) 。 (3) 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 为什么?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 (1) 词语 (在语境中) 的含义; (2) 用到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3) 词语的感情色彩; (4) 词语适用的对象和范围; (5) 词语的表达效果; (6) 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其答题模式为:……这个词语准确 (生动、形象、传神) 地写出了……, 写出 (揭示、反映) 了人或物……的心理 (情景、景象、情状) 。

3.选填或替换词语。此类题型考查对同义词或近义词的辨析, 从近年各地中考的情况看, 辨析词语的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2) 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替换为“……”?为什么? (3) 如果把“……”换成“……”,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题时可从以下角度入手: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 辨析词语的轻重, 分析词语适用的对象和范围, 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词语搭配的角度等。对于选择类题型, 可直接选择填空;对于替换类题型, 通常可以套如下答题套路:不能替换, 因为原文中“……”这个词语, 准确 (生动) 地写出了……, 表达 (反映、突出) 了……, 如果换成“……”, 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4.分析词语所指代的内容。此类题目旨在考查学生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在命题形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 (加点词语) 在文中指什么? (2) 请指出…… (加点词语) 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加点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 通常出现在该词语所在句子之前的句段中, 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找到指定词语在文中出现的位置, 然后向上检索, 仔细阅读之前的语句, 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中寻找答案, 尤其要关注句子的主语。最好采用摘录、截取或概括的方法, 提取出符合要求的词语或短语。

5.分析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这样的题, 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 有时也会单纯考重点语句的含义, 答题时关键要抓住中心词, 从句子本身及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入手, 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或言外之意) 。答题模式为:这句话的本意是……, 在这里是指……

(四) 分析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段落内容在文章中的作用, 需根据它在文章中的位置来确定。

1.开头段的作用。 (1) 开篇点题, 其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 点明题旨。 (2) 若没有点题, 其作用一般是开启下文, 或为下文作铺垫。 (3) 开篇是景物描写, 从结构上看, 其作用可能是起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 可能是衬托、勾勒环境, 提供背景, 或营造 (渲染) 某种气氛。 (4) 首段连续发问, 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5) 开篇连续感叹, 则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2.中间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 一般包括其在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在结构上, 主要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 一般需要关注中间段之前、之后的作用, 即前面讲了什么, 后面又讲了什么, 尤其是出现代词的时候, 需要把代词指代的内容分析明白。

3.结尾段的作用。结尾段的作用, 总体上说是收束全文, 或总结上文, 但因为结尾段的类型不同, 也会有不同的作用。如以诗情画意的语言结尾, 会让读者展开想象, 给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回味空间;议论或抒情性的结尾, 会起到点明主题或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与开篇呼应式结尾, 能起到总结全文, 照应开篇, 使文章结构严密的作用:总之, 在分析结尾段的作用时,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段落的类型去分析其作用。

解答段落在文中作用的题目, 关键是要看段落所处的位置以及它与其他文段或内容的联系, 要整体思考, 不可断章取义。另外, 段落内容在文章中的作用, 要从形式与内容两个角度来分析, 力求全面到位, 不遗漏答题要点。

(五) 判断修辞手法, 赏析修辞的表达效果

中考散文阅读题对修辞手法的考查, 从命题形式上看, 一般包括两个考查点, 一是判断指定语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二是赏析使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其中, 第二个考查点, 既是重点, 又是难点。解答此类题目, 要求考生能够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特征, 并熟悉掌握不同修辞手法的作用。对修辞手法的赏析, 主要是从表达效果方面进行, 具体来说, 又可以分为内容和情感等多个角度。常见的修辞手法很多, 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引用、对偶等, 它们的表达作用虽然各不相同, 但赏析时却有相对固定的套路, 如: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 (刻画) 了……,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表达了……的感情。

借代:用……代……, 使 (被借代的) 更加具体, 生动突出了……感情 (特点) 。

夸张: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使……形象更加鲜明, 使人印象深刻。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 气势更强烈, 强调了……, 突出了……感情。

设问:引起读者对……的关注, 给人以启迪, 突出了…… (中心思想) 。

反问:加强了语气, 写出 (突出、强调) 了…… (观点、态度、情感) 。

引用:通过对…… (引用内容) 的引用, 有力地证明了…… (观点、态度) , 同时还使文章更有文采。

(六) 分清表达方式, 理解特殊作用

对于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考题, 关键是要弄清楚表达方式有哪些。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分别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散文中的叙述主要是交代事情的经过, 是作者抒情的基础。散文中的描写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 景物描写主要考查意境描写的作用, 答题时, 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 (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 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题的) 。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的作用。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 其作用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散文中的议论, 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对于散文中的抒情, 我们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 一般也不单独出题, 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散文中的说明, 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 但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

(七) 揣摩表现手法, 深入理解文章

“表现手法”一般不包括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而是专指在某种特定文体中运用的行文技巧。我们接触较多的表现手法有:衬托、对比、象征、伏笔、照应、联想、想象、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在命题形式上, 此类题目通常要求学生先指出表现手法的类型, 然后再对其作用进行赏析。对于不同的表现手法, 赏析的角度也有区别, 如联想、想象手法主要从心理和感情的角度进行赏析;对比、烘托手法主要从描写对象的角度进行赏析;而悬念、照应、伏笔等手法, 赏析的时候则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布局。解答此类题目, 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既要能识别不同表现手法的特征, 又要熟悉不同表现手法的具体作用。如象征, 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形象、含蓄和深刻,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伏笔, 对后文将要出现的……这一事件作出暗示, 为情节发展作铺垫;照应, 使文章结构严谨, 令主题更加鲜明等等, 我们了解并掌握了这些知识, 也就等于拿到了理解散文的“钥匙”。

(八) 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 谈出自己的感受

近年来, 在散文阅读中常出现仿写、谈感受等形式的题目, 这是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阅读感悟的开放性热门试题, 往往出现在阅读理解的最后一题, 属于综合性的题目, 难度相对较大。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把握文章主题, 结合自身感受谈体会、启示。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打开思路, 能从多角度思考, 如从文章描写的对象, 人物的情感态度, 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富有特色的语言等方面进行思考。二要紧扣题旨,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 从“我”的角度和文章主题的角度去分析对人物、事件等的看法, 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做到有理有据, 观点鲜明, 而不能模棱两可, 似是而非, 且语言表述要简洁、准确、流畅。其答题模式一般为:文章通过……表现了……主题, 在生活中, 我们……, 所以我认为……

【典例引路】

(2012年重庆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 回答问题。

春光美

周海亮

⑴街路划一条漂亮的弧线, 探进公园深处。公园绿意盈盈, 却有桃红粉红轻轻将绿意打破。柳絮纷飞, 落满松软的一地。鸽子们悠闲地散步, 孩子们快乐地追逐, 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春天属于山野, 属于城市, 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⑵公园的小径上走着一位女孩。女孩的棍子畏畏缩缩, 慌乱且毫无章法。棍子戳戳点点, 碰到了毫无防备的老人。

⑶老人轻微地“嘘”了一声。

⑷“对不起”, 女孩急忙停下来, “对不起……戳痛你了吧……真的对不起, 我是一个盲人……”

⑸“没关系的”, 老人轻轻地笑, “我知道, 你只是有些不便”。

⑹“只是有些不便?”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 “可是我看不见了, 永远看不见了……”

……

⑾“花儿就像你, 你就是花儿……为什么闷闷不乐呢?为什么要放弃开放的机会呢?为什么要放弃整个春天呢?”

……

⒆女孩是笑着离开的。她的棍子在甬路上敲打出清脆的声音。她步履轻松。她像春的精灵。

⒇然后, 老人轻轻拍拍她身边的导盲犬。她说:“虎子, 我们该回家了。”她戴着很大的墨镜, 悄无声息地走向春的深处……[来源:学科网ZXXK]

(——选自《青年博览》, 有删改)

1.细读全文, 题目“春光美”中的“美”, 除了景色美之外, 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联系文章语境, 品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 (春天) 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的小花。

(2) 女孩的神情霎时下来。

3.联系上下文, 品味文中画线句子, 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1) 我知道, 你只是有些不便。

(2) 花儿就像你, 你就是花儿。

4.文中的女孩, 是因为明白了什么道理, 才由先前的“畏畏缩缩”变得“步履轻松”的?

5.文章独具匠心, 直到最后才告诉读者, 老人也是一位盲人。说说这样结尾有哪些妙处?

解析:第1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深层含义的能力, 阅读文本结合文章主旨, 不难看出老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美好善良的心灵和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 这些其实都是作者笔下的“美”。答案示例:老人善良美好的心灵、老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老人讲述的深刻道理、女孩走出阴影变得积极乐观。

第2题考查学生理解关键词语含义的能力, 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原文进行。如第 (1) 句中的“丑丑”在本文中含有深意, 不单单指花儿的不美, 还暗指女孩残缺自卑, 答题时需把这深层含义表达清楚。第 (2) 句中的“黯淡”一词用来描写女孩的神态, 本着“透过神态看心态”的原则可分析女孩此时的心理状态。答案示例: (1) 指 (小花的) 不美, 也暗指女孩的残缺卑小, 表现作者对残缺卑小生命的怜爱。 (2) 指小女孩情绪低落, 流露出小女孩的悲观心理。

第3题是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 应注意联系上下文来作答。如第 (1) 句“我知道, 你只是有些不便”的表达作用, 联系上下文, 对于女孩用棍子碰到自己的事, 老人只是“轻嘘”, 对于女孩的歉意, 老人报以微笑及一句善解人意的话, 这都可以看到老人对女孩的尊重、包容与关心。而对第 (2) 句“花儿就像你, 你就是花儿”的分析, 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 除能看出比喻的修辞, 还要熟知其作用一定是“生动形象地……”, 作用中的具体内容要往段意或中心上靠拢。答案示例: (1) 委婉含蓄, 体现了老人对盲女孩的尊重, 表现了老人的善良和爱心。 (2) 运用比喻,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老人对女孩的希望和鼓励:虽残缺卑小, 但仍然要像花儿一样勇敢开放, 乐观生活。

第4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难度不大, 只要仔细阅读文本, 就可从老人的话中读出深意, 特别是 (11) — (15) 自然段, 可帮助你领悟到文章的主旨, 即本题的答案。答案示例:花儿的开放与残缺、卑小无关, 任何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都可有所作为;一个人只要用心、用爱去感受世间万物, 就能体会生活的美好。

小学语文阅读考点 篇8

“提问”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不简单”指的是即使在家做阅读,也要给孩子树立像对待考试一样态度认真的意识,同时,在向孩子发问前,家长们要明确孩子在做阅读题时存在什么弱点,经常翻翻孩子的试卷就清楚了。提问最好参照试卷中常设的问题,强化提问孩子总出错的问题,这样的提问才是高效的。

爱的针法

乔 叶

一次,我在一位朋友家小坐,发现他给父母打电话的时候拨了两遍号码。第一遍拨过之后,铃响三声就挂断,再拨第二遍,然后通话。

“为什么拨两遍?是没想好说什么吗?”我随意问。

“不是的。”他笑了笑,“你不知道,我爸妈都是接电话非常着急的人,只要听见铃响,就会跑去接。有一次,妈妈为接电话小脚趾还被桌腿绊了一下,肿了很长时间。从那以后,我就和二老约定,接电话不准跑。我先拨一遍,给他们预备的时间。”

我心底最柔的那根弦被拨动了,平日人们都常说如何如何孝敬父母,这个小小的细节,不是对父母最生动的疼惜吗?“爱”是一件大衣衫,衣衫是要讲究式样、色彩、衣料,甚至于时尚和流行的。但是,对于穿衣服的人来说,更需要这样细密而熨帖的针法,才能让这件衣衫变得真正温暖舒适起来啊。

【家庭辅导提示】

当孩子读完这篇文章后,父母可以预设哪些问题呢?我们来盘点一下试卷喜欢从哪些角度考察吧。1.概括文意或分段,概括段意;2.谈谈对文中某一句话的理解;3.仿写文中的句子;4.结合文章表达的情感,谈谈自己的感受。

上一篇:小学生校园安全教育演讲稿与小学生校园安全演讲范文下一篇:信息化视角的农业经济发展创新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