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模式

2024-05-19

小学语文阅读模式(共12篇)

小学语文阅读模式 篇1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四个基本理念, 构成了标准的内核, 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充分发扬师生双方在教学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该切实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精神。彻底解决我们的思想, 努力更新我们的观念, 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 我努力寻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模式,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体现教育思想, 落实素质教育理论, 让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达到省时、高效的标准,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积极实践和勇于创新。

1 重点引导式

讲读课文是授知、育德、育能的重点课, 也是阅读教学模式之重点, 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 尝试“重点引导式”, 可以集中精力对单元训练、项目进行重点训练, 引导学生学习应该重点学习的内容, 帮助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其他内容自学自读, 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其基本模式是:自读自学找重点 (难点、疑点) —生生互动释重点—启发引导破难点—全文总结扣重点。

2 读写结合式

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告诉我们:在同一个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不仅要发挥各自的功能, 更要发挥互相联系而形成新的功能。阅读和作文是小学教学这个系统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把这两个部分有机结合, 不但能帮助教师克服读写两张皮的现象, 更能促进学生能够读写能力的提高。为此, 我积极尝试读写结合模式, 让学生结合课文写重点、写难点、写由课文引起的丰富联想等, 这不但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法, 提供练笔的广阔空间, 而且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起到了相互作用的目的。其基本框架是:阅读理解课文—讨论读写结合点 (重训、写法、内容等) —段篇练习—自评互赏。运用此模式, 比较成功地在低年级的《丑小鸭》, 中年级的《海滨小城》, 高年级的《落花生》课文中进行了尝试, 效果很好。

3 自学讨论式

阅读课文属于独立阅读性质的课文, 是学生听说读写实践和运用的重要环节, 教学时更要重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讨论问题, 解决问题。其基本框架是:自学—讨论 (思考中的难题) —质疑 (讨论中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好的) —再自学再讨论—总结。许多独立阅读课文, 如《梅花魂》《宇宙之谜》《童年的发现》, 我在教学时, 运用了自学讨论式。

4 好句佳段赏析式

讲读课文中, 不少课文情文并茂, 文质兼美, 不乏体现主题内容的好句佳段, 抓住一些课文精华组织赏析, 从中体会作者如何观察、体验生活, 如何表情达意, 然后联系全文总结升华, 变为学生自己的情感和理性认识,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 享受审美的乐趣。其模式是:自读勾画好句佳段—自读赏析好句佳段—欣赏好句佳段—联系课文总结升华。《可爱的草塘》《鸟的天堂》《草原》《第一场雪》等, 较好的尝试了这一模式。学生不但很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而且闪现出不少超文本的思想火花。

5 角色扮演式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角色分明, 人物对话的课文, 如《争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这些课文一般道理浅显, 语言明了, 如仍抱着不放, 会使学生厌倦。让他们扮演其中的角色表演课文, 可以极大激发兴趣, 培养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 我积极为学生创造快乐学习, 合作学习, 展示才能的空间, 让他们在语言实践中的过程中主动发展。模式是:自读, 找出有特色的的角色—熟读, 体会角色—合作, 扮演角色—联系课文, 评议角色。运用这一模式学生很活跃, 课堂气氛很好。

6 以读代讲式

根据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 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 则功至伟”的指导, 遵循小学语文大纲对阅读教学的“四读要求”, 我们要求教师千方百计给学生读书的机会, 引导学生在一次又一次阅读中体会道理, 揣摩语言文字的魅力, 逐步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 进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培养爱美的情趣。主要环节是:一读, 感知有关内容:二读, 感悟思想感情:三读, 引导感情朗读;四读, 陶冶学生情操。这一教学模式既继承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方法, 又贯穿了新的教学理念, 适用于各种类型课文的教学。

7 课内外阅读互补式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 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 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学生封闭在狭小的语文课堂上, 割断与生活与课外阅读的广泛联系。应该树立大语文观, 把课内外阅读、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 把学生引向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让他们多读好书, 多交朋友, 多拜名师, 多长见识,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其基本结构:A阅读课文—引进课外读物 (组合学习, 对比体会, 拓展深化) —评价赏析。B阅读课文—结合课前有关阅读谈体会—再读有关文章, 总结升华。在此基础上, 我还尝试了“学科互补式”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的联系音乐、美术、自然、社会等学科有关内容学习, 帮助学生拓宽思维空间, 加大思维力度, 从中也学习一些整合的思维方法, 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阅读模式的尝试”过程中, 由于遵循了学生的阅读心理, 遵循了语文教学的规律, 教给学习的方法, 提供了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同时也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比较好的解决了阅读教学中少、慢、差、费等现象, 因此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学, 阅读教学质量得以明显提高, 也促进了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能力也得以提升, 学生语文成绩突飞猛进。

参考文献

[1]杨绪华.浅谈常用几种课堂教学模式及其优缺点和功能[J].消费导刊, 2010 (08) .

[2]赵孟静.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培养创新能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08 (06) .

[3]于义良.“预、探、点、做、思”五环节主体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述评[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08 (01) .

[4]张自力, 陈飚.论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构建[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05) .

小学语文阅读模式 篇2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以学定教,顺学而教,顺学而导)

1、“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 “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 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2、“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 “自读—交流—积累(扩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篇3

一、 强化读书训练,以读代讲

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采用强化读书训练,以读代讲的策略,就是“要把学生的“读”扩大到最大限度,把老师的“讲”压缩到最小限度”。例如:笔者在教学五年级第十册课文《索溪峪的野》时,是这样来处理“读与讲”的关系的:“自求自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笔者出示三个问题(1)索溪峪在什么地方?(2)索溪峪的野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3)索溪峪的野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读课文,自己去寻找答案,也可以用课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以读代答,有些句子的意思只能意会,难以言传,可以先让学生去咀嚼、体味、感悟,将“心得”用表情朗读回答。品读课文,细细体味,笔者在导学这一教学过程时描写索溪峪山的那部分,出示了“几十丈高地断崖拔地而起,半块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游人仰望而掉帽,望石而惊心”这句话,先让学生轻读,接着出示问题:读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只能用课文当中的“惊险”一词回答,再让学生自己续读,最后学生根据句子固有的语气,体会到了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虽然这个“问”是通过“读”来完成的,但是由读设问,读中求悟,读感就油然而生,并逐步升华。

不求甚解,课文中有些词语对理解课文没有直接关系,可以不讲。例如文中“亭亭玉立”、“窈窕淑女”等词语学生能会意就可以了。

以读助想,学生边读边想象,可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生动的情景,通过大脑加工改造,随着语言的流动,建立“音”与“像”的联系,形成生动的“图像”再现在大脑屏幕上,学生则能够更深刻地体会文中的语义,《索溪峪的野》有这样一段话:“水是野的……”这段话描写了索溪峪和山路相依相绕、相互嬉戏的样子,笔者首先采用逻辑引读法并播放主席古筝曲《高山流水》,用音乐渲染与语文课堂相似的氛围,去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再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让学生边读边联想,在脑海中产生一幅图画,并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

二、强化读书指导,以问促读

“以朗读为主线”强化读书,我们主张让学生会读、读懂和读好,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读书,“以问促读”就是我们采取的主要的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

口咏心惟,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想,笔者在讲解课文前先出示教学目标。

手披目视,要求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能根据读书要求动笔圈画、动手查阅资料,对课文《索溪峪的野》中解决了和的存在疑难的重点句、句群以及段中的关键字词都分别作注或存疑。

质疑问难,笔者在教《索溪峪的野》的过程中,揭示课题后,学生质疑,然后读书、讨论,最后解疑。

三、探究尝试,以读代讲

课程目标中提出了探究性阅读:“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是探究学习的一种,它要求学生围绕一定的目标,即为了探究、研究、解决某一个问题,从而广泛地搜集相关材料,进行阅读。

确定一个阅读目标,也就是说从生活中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提不出来,就无法进行探究性阅读。要根据农村实际,结合学生实际,有步骤、分层次的提出阅读目标。

要有适合进行探究性阅读的环境和条件。如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学生可以自由地查阅各种图书资料。家里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上网查阅资料,以此丰富学生的视野。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途径是多方面,让学生经常并反复地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语言的内化阶段,从而使学生准确、敏锐的语感能力得到迅速而有效的提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篇4

一、明确读的目的, 保证读的时间

初读课文, 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如教《钱学森》一课, 我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钱学森生平的资料。接下来设疑:钱学森在美国有那样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为什么他会毅然放弃而一心要回国呢?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这种目的明确的阅读, 效率极高。如果只读不思, 就不可能深刻掌握文章的内容。所以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充足的思考空间。

二、创设读的情境,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精读课文, 要注意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学习古诗, 我是借助图画再现情境的, 把课文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图画面前, 学生看得清楚, 感受得真切, 从画面的颜色、明暗中能迅速地感知课文内容。如教《荷塘月色》时, 我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和挂图, 配以柔和的音乐, 再现教材所描述的意境,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池塘的美景:清澈见底的池塘有源源不断的水流进来, 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 池塘边长满了水草……通过创设情境,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

第一, 创设问题情境。“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 觉醒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学生的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科学怪人”》前, 先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 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科学怪人”是谁?为什么称他“科学怪人”?他的“怪”说明了什么?然后教师确立研究的重要问题, 让学生在自读中探究问题, 在探究中感悟语言。正因为教师给学生创设了“生疑”情景, 才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欲望。

第二, 借助媒体情境。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介入, 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广阔领域, 学生能得到来自于课堂内外的各种知识信息, 使语文课堂富有时代气息和立体感。如我在教《詹天佑》时, 在引导学生探究“八达岭”和“居庸关”隧道不同的开凿方法时, 先让学生阅读课文, 尝试画一张示意图, 然后让学生把画的作品拿到视频展示台上进行比较, 以深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习“设计‘人’字形线路”时, 学生对“原先推的火车头拉, 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一句提出了疑问:火车怎么会掉转头行驶呢?这时我适时演示多媒体动画片, 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教给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学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而学生如何学习, 就涉及到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 学生探究性阅读方法的获得, 除了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以外, 更多的还是需要教师来进行训练和培养。

第一, 重视质疑能力的训练。一是抓住课题, 设置学习悬念。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如教《燕子》一文时, 问:有的家长在给孩子起名字时为什么喜欢带一个“燕”字?有的学生说, 因为燕子聪明伶俐, 有的学生说, 因为燕子很勤劳……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句段。如我教《草船借箭》时, 引导学生围绕文中关键词“神机妙算”提出问题: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为了保证借箭成功, 他还算到了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体会人物特点。

第二, 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性阅读过程中, 我对一般性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决, 对解决不了的关键性问题,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教材, 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二是作简明扼要的讲解, 以突破教学难点。倡导自主学习, 不能全盘否定教师必要的讲解, 对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疑难, 我还是要讲, 而且要讲深讲透, 取得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四、注重课内的联系和延伸, 提高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 课内时间是有限的,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指导学生广泛阅读, 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及时掌握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适时鼓励、引导、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很多课内的问题在课外阅读中解决了。有谚语说:“生活是无字之书, 眼光敏锐的人能看见精彩的词句, 书是有字的生活, 情感丰富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学习《一个地球》后, 我让学生观察身边环境保护的情况, 然后在班上汇报。有的说控制“白色污染”, 有的说到河边、树林里放标牌, 提醒人们不要把垃圾倒进小河, 不要把污水排进小河, 不要乱砍乱伐树木……看到同学们的收获, 证明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提高了。

小学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总结 篇5

21世纪的到来,世纪迈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的国家与民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将关系的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可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经过几年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我看到小学语文的情境教学法革除了传统阅读教学的“枯燥乏味”、“机械注入”、“低效分析”,压抑儿童身心发展、阻碍儿童智力、情感、审美、个性特长和健全人格等弊端。而情境阅读教学法通过创造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情境,开展审美活动,给人以全人教育。情境教学将“育人以情”为中心和纽带,沟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的关系。

二、理论思考

(一)当代语感学的语言发展理论。

叶圣陶先生指出:“要抓住语言文学的意义和情味,才能辩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了作者的旨趣的希望”。他明确的提出来要培养语言的敏锐的感觉,从理解语言文字的“语义”进而体味内涵的“情味”,最终根据作者的写作目的,达到“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上述关于语感的论述告诉我们,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内涵的最敏锐、最丰富的把握和感悟。抓住语感训练,便抓住了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的核心。

情境阅读教学法中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联想,激发美感、情感,展开理性感悟,进入品味语言表现的音色美、情感美、形态美等审美活动中去。以此发展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

(二)情感驱动原理

情境教学突出情感的要素,是一种既以情感为手段,又以情感为目的的全人教育。情境教学将以“育人以情”为中介和纽带,沟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的关系。

情境教学特别重视在创设及优化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美感、道德感、理智感,通过美的形象感化儿童,诱发儿童的情感,使儿童移情于境。这种移情作用的过程,使儿童的情感活动与认知过程相结合,从而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

(三)角色转换原理

小学情境阅读教学把教育的影响定位于情境,承认情境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又把活动视作儿童的主体活动,实现了儿童情境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小学的情境阅读教学在优化的特定情境中进行,既有教师的意图,又有根据教学目标设定的角色使儿童投入,再现教

学内容的角色,体验角色和评价角色的心理活动中,产生进入情境角色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既有担当角色的知觉,产生体验角色的情感,又有发展角色的体验合乎情理地感悟出相应的行为和语言。学生从过去只是静静听老师施教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的角色,进入教学活动情境,强化了主体性投入的意识。在情境阅读教学中,通过这种角色转换使阅读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充满乐趣,学生乐于接受。

三、实施措施

我采用行动实验法,运用情境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通过教学实践来研究和探索一种能利用情境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语言,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使阅读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充满学趣,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阅读教学模式。整个实验这样进行:

(一)基本模式

导入情境――角色体验――入境朗读

(二)下面分别阐述情境阅读教学模式中三个主要环节的运用。

1、导入情境

教师要用语言把学生带入模拟的情境中,那么教师的语言描述要有意境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言描述情境的形象性要具有感染作用和导向作用。语言描述情境的感染性是指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特定课文的具体情境做绘声、绘色、绘形的描摹,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色,如睹其形,产生人在情境中的感受,加强儿童对情境的具体感受。

教师语言描绘的导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描绘引导学生的认知活动、审美活动、情感活动、道德评价活动和语言描述活动。

当教师的语言描述的形象性有感染作用、导向作用时,学生才能有意识的把课文语言和想像结合起来,获取对特定情境的整体感受,才能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句、段、篇,学习课文语言。如在教学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我这样导入教学如下:我们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顺罗甸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的油桐树,紧接着看到是不知从何处流出的一股溪水。好,同学们,我们先观察一下溪水有什么特点?那好,我们就把溪水做为上山的向导吧!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双龙洞的外洞,既然来了,我们就先看看外洞的样子,用你们的眼睛观察,抓住什么特点,用什么样子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呢?(突兀森郁)那外洞还有什么特点呢?边读课文边看画。

这一段的最后一句是这样说的:其实外洞并不是溪水的发源地,那溪水到底由哪流出的呢?噢,溪水是从一个孔隙流出的,孔隙到底有多大呢?闭上眼睛,听老师说,用心感受一下。我们坐船过去吧。啊!我终于通过来了,咱们这么不容易从孔隙中通过,里面会不会是柳暗花命柳暗花明又一村呢?那么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请你们描绘一下你们脑中的画面,看看你的画面美还是我的画面美。

这篇课文用语言描绘来设置情境,想像情境,在情境中逐词逐句逐段 的学习推理想像,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再现内容,产生进入情境的感觉,真正把学生放到了主体位置,使阅读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充满学趣,学生乐于接受。

2、角色体验

(1)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

教学中,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适时指导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表演,会使枯燥的语言文字,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同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这篇课文的教学,老师投影出示原句: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顶得住大风,所以也能生存下来。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地消失了。

师:这段话中写了几种昆虫?

生:写了三种:没有翅膀的,翅膀特别大的和翅膀不大的。

师:当大风吹来的时候,这三种不同的昆虫就有不同的遭遇,请你做其中的一种昆虫,说一说自己的遭遇好吗?

(学生准备后,边说边表演)

生:我的翅膀特别大,当大风吹来的时候,我毫不畏惧,用力地扑闪这我有力的翅膀,飞到安全的地方。

生:我的翅膀特别小,大风一吹,我弱小的生命就挡不住大风了,一下子被吹到海里(作死状),完蛋了。

生:我是没有翅膀的昆虫,所以我经常躲在岩石下、草丛里,大风吹来的时候,我照样可以慢慢的爬行。

学生唯有将他们所有感觉、情感和智慧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投影出示后的这段话看似简单,但对低年级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此基础上“投其所好”,让学生演一演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学生化物为我,入情入境,主动地理解文字,并将课文语言创造性地化为自己的语言,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设置模拟情境中的角色转换。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往往忽视学生内在情趣的体验,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某些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形式不仅仅包括认知,还包括感受、体验、内省等多种形式。这就提醒我们,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应生活,更要注意从学生的思想、情感、愿望的角度来理解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活泼的气氛中努力学习和探索。例如教学《翠鸟》一课时,在熟读理解课文之后,虚拟采访情境。我问学生喜不喜欢翠鸟,愿不愿意做一次翠鸟,然后我即兴组织了一次采访活动。

师:我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想采访你们,写一篇关于翠鸟的报道,让全世界人民都来保护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

采访中,我分别问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你们是声音那么好听,怎么回事?书上怎么说的?

②你们嗓子那么好,唱一首歌曲好吗?

③听说你们的名字又叫“叼鱼郎”,你们又是怎样捕鱼呢?

④你们的家在哪里?

实践证明,这种采访情境的设置调动并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理解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统一了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3、入境朗读

课文中美好的景象或形象,使学生受到感染,教师需要凭借想像让学生入情入境“美读”,使读者的角色转化为语言角色。如在教学《月光曲》这一课时,可让学生欣赏《月光曲》的音乐,在和谐优美的旋律中,学生的身心深入愉悦,心灵倍感震撼,智力得以开发,脑海充盈想像,整个身心完全融合于音乐的意境之中,学生很快便感受到最初是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洒满银光,这时,音乐是舒缓的,而朗读的语调是轻柔抒情的;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有了曲折,朗读该是加速,音调稍高;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音乐高昂激越,朗读时该是语调激昂,震颤心弦。学生在想像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因而当指名读、小组读,或是全班读时,能够“设身处地”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了

四、结论

(一)情境阅读教学在教师的积极引导后,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情感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创造。创造是人类成长与发展本质特征的最高层次,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的进步,每一次创造都把人类的成长与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进入情境后,不会满足于理解课文内容,而是同样以创造为第一需要。所以语文学习不在于“教”而在于“学”,学生的每次即兴表演,每一席话都是创造。而情境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好更有效的条件和机会,充分满足了儿童创造性活动的需要。

(二)情境阅读教学培养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凭借情境,理解了句子,训练了语言,陶冶了情操。学生由被动的听到主动的学。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就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最大限度地充分

满足学生的求知的需要,最大限度地丰富他们学生语言;阅读伴随着认知理解、记忆、注意、联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是最有效的无形的思维发展训练活动……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篇6

一、模式基本特点

1、主动尝试: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能真正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模式,转变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发军教师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获得知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建立实验小组,拟定了与教改实验同步的设计方案、教材分析、教法的探究。看录像课,不断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我们尽快掌握“四结合”教改试验这种新型语文教学模式,从而达到“一个目的”,即和谐的双轨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2、发现创新: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本教学模式正体现了这一点,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们不满足于常规的思考方法,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看法,善于直觉思维,有强烈的创新意识。3、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在小语“四结合”教改实验当中,多媒体计算机走进了课堂,优化了阅读教学,将读书由被动强化为学生主观上的需要,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份新鲜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多媒体刺激下,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助于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模式操作过程

1、在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准备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读准字音了解大概内容后,便会积极主动地带着问题探索知识。在此,教师不做任何提示,或者可帮助复习一个旧知加深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保证下一步活动的顺利进行。当然,对于小学生初读感知的能力不够强,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提出问题:学生在自己初步预习的基础上,掌握了部分知识,但还有一部分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会被学生五花八门的提出来,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3、合作交流: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借助各种手段指点学生进行交流、思考、发表意见的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与鼓舞下,好奇心与成功欲就行到极大的满足,被动地接受就会变成主动地探求,主要汇报: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同学帮你解答。在这个过程中,采用自由交谈,主动发言、教师协调配合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意见,教师除指出语病外,暂不发表意见,学生不用举手,大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手、脑、眼、口全部放开,让思维纵横驰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互助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教师一般不要替代,而当学生经过思考、合作、讨论、交流后仍处于困惑之中,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讲解,同时鼓励学生摘记精彩章节、词句、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能力与自学能力。经过交流与汇报,学生已对教学争议的问题重点讲解,便使学生及时地将整篇课文融会贯通,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反馈归纳:在教学过程的小结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揭示主题,使学生的思维形成能力,不要机械重复,只是高度概括,这一环节也可留给学生来完成,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和余地。使学生在总结过程中,感悟乐趣、激发热情、发挥想象、形成认知结构。

三、实验效果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收到了这种阅读模式带来的良好效益,其中试验教师的整体素質得到提高,试验班级的教学质量有了质的变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某些非智力因素也较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这种教学模式的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对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起到了推进作用。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得到锻炼。“少讲多读、少理解多感悟、少分析多体会”已逐步在我校教师心中达成共识。“你认为课文哪一段最精彩,为什么?”“你能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出来吗?”“你能为课文画一幅图吗?”类似于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有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只要我们用欣赏、信任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相信学生,用“ 以学生为本”的态度而对学生,创新教育的成功之日将指日可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7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要培养学生的人才素质, 对于老师的教学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产生了许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例如, 如何使学生对小学语文阅读的基础知识牢牢掌握, 还能培养学生对阅读文章的深入思考, 如何减轻在学生眼中越来越沉重的学习任务并且营造一个高效的阅读课堂呢?在传统的教学中, 语文老师并没有将语文阅读知识的传授在每一堂课中, 只有在考前, 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专门的阅读练习, 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部分小学语文老师对教学的目标认识得不够清楚, 只会在课堂上传授一些语文阅读基本知识, 只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基本理解能力, 重视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深层理解。不能从学生个体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自身阅读能力。同时在课堂上, 一些语文老师在阅读课堂上, 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被动跟着老师对于文章的想法走, 学生自己不能思考一些问题, 限制了学生对文章的思维能力。在这样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 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 被老师灌输着语文阅读知识。学生常常对于文章的理解感到迷惑, 所以学生在使用这些阅读知识时往往会感到比较生疏, 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理解处于一个浅层次方面。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思考

1.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语文阅读方面是否有着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 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蹴而就的学习并不能长久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 在课堂的开始, 语文老师能够通过一些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引导着学生进行课堂内容的学习。例如, 老师可以利用草船借箭、三顾茅庐、乌鸦喝水等故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可以提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本堂课的内容。当然, 引导学生注意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老师可以用一张图片、一个笑话或是一段音乐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所以, 语文老师要对学生展开长时间的教导, 在平常的语文课堂中, 鼓励学生经常进行语文阅读训练。同时, 培养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 将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训练落实到实处。只有学生有了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 才能在内心里愿意进行语文阅读, 完成一个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的转变。

2.从简入繁,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许多事情往往在刚开始时是比较困难的, 在小学语文阅读方面的学习也不例外。如果在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一些比较困难的语文阅读训练, 学生在阅读时对文章的意思理解不透彻, 面对习题不知所措, 不知从何答起。这样会打击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积极性。所以, 老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 要将语文训练落实到实处, 不能一味地依靠考前突击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成绩。同时, 进行语文阅读训练的题材要从简入繁, 从简单的开始, 逐步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学生对于语文阅读有了一定的兴趣后, 再进行比较难的阅读练习。例如, 从阅读文章《生命的礼物》进行简单的训练, 让学生从这种初步理解文章意思就足够解答问题开始练习, 经过一段时间后, 老师可以逐渐地提高难度, 让学生进行《欣赏是一种善良》的阅读练习, 让学生不仅从文章的表面去理解意思, 还要从更深处去理解文章, 这样才能更好地解答问题。在从简入繁的过程中, 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开阔阅读视野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知识无疑是非常有限的, 老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鼓励学生开阔自己的语文阅读视野。在这个过程中, 语文老师要以身作则, 积极地进行课外阅读, 只有自己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基础, 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文章, 才能为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课堂做好铺垫。在生活中进行阅读, 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到的阅读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同时, 语文老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实践, 让学生将阅读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 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 老师要培养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由简入繁, 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地在生活中实践, 将阅读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 真正地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赛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0.

[2]蒋碧野.“感受—升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建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新模式的尝试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意识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学中, 教师把学生当成容器, 把学生都培养成整齐划一的一个模式, 忽视学生的个性。

在计划经济时代, 还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时代, 就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国家教委和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指示: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作好青少年的思想工作, 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 我们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因此,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是非常重要的。至从推行素质教育以来, 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 不断地实践, 发现“主体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明确目的

以学定教, 是让师生明确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在学习课文之前, 让学生说说他从课文题目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读后又让学生汇报知道了此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如在学《捞铁牛》一课时, 我先出示课题, 让学生说出他从课题知道了什么, 一学生说:“我知道课文是写事的文章。”我又追问:“写什么事呢?”“写捞铁牛的事。”“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我想知道是谁捞铁牛?”“为什么捞?”“怎么捞?”“捞的结果怎样?”在学《西门豹》时, 学生说:“我知道课文是写人的文章, 写的是西门豹。我想知道西门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写了他的什么事?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写?”最后,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经过梳理, 板书在黑板的一侧, 它就成了师生双方在课堂上需要达到的共同目标。

二、把握原则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把握“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 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原则, 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上例中, 由于学生想急于知道问题的答案, 就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的主动性, 让他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努力解决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在学生读课文的时候, 为了使汇报或复习时更加方便, 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内容作上记号, 还可以在记号旁作上必要的批注。遇到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画上问号或提出问题。这样学生不但解决了前面的问题, 掌握了读书的方法, 还发现了新问题, 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在汇报读书情况时, 充分调动中、差生的积极性, 让中、差生多表演, 优、良学生来补充。为了增加学生们动口的机会, 就让学生同桌或小组互说。遇到有争论性的问题, 就让学生讨论, 要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时, 教师进行指导:说出自己的观点, 说出自己的理由, 用自己的观点去驳倒别人的观点。如在给《科利亚的木匣》分段时, 学生为“妈妈带着科利亚离开, 四年后, 妈妈又带着他回来”的四、五两自然段是分在“埋木匣”中, 还是归在“挖木匣”中发生争论。一学生说:“1~3自然段, 就已经把‘埋木匣’说清楚了, 4、5自然段是为‘挖木匣’作铺垫, 应该归到‘挖木匣’中。”在小语第七册《基础训练7》的“作文练习一“中, “晚上, 我做了个梦:向日葵长得又高又大……”与“过了几天?, 向日葵真的长出来了……”谁排在先谁排在后发生争论时, 一学生抓住“晚上”和“真的”两词说:“‘晚上’是指星期天的晚上, 与前面联系紧密, 应该排在前面;‘真的’相当于果然, 在预料之中, 应该在梦的后面。”解释得多好哇!学生不仅知其然, 还知其所以然, 学生不仅学到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且学会了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讲究方法

1.讲究课堂教学方法

小学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 是编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年段特点编排的。我们就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 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多样的教学方法, 让一篇篇的课文“活起来”, “趣起来”, 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语言,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陶冶学生的情操。我们要根据年级段的训练重点、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特点以及课时的要求, 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在《曼谷的小象》的第二课时中, 我让学生摹仿阿玲指挥小象拉车、洗车的动作, 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小象聪明、乖巧、可爱的特点。在预习《会摇尾巴的狼》《陶罐和铁罐》时, 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让学生通过角色对比, 初步体会角色特点。在《珍贵的教科书》的第三课时中,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分组表演课文, 使学生充分体会战争环境中读书条件的艰苦和指导员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 感受到今天生活的幸福和现代生活的来之不易, 从中受到教育。有的课文预习课时, 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教师精心设计的图表来把握结构, 理解内容。如《人民大会堂》《颐和园》《高大的皂荚树》……

2.讲究过程管理和调控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尽量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以饱满的热忱投入教学, 使学生始终处在轻松、愉快、兴奋、和谐的状态, 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在课堂上, 教师要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 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积极发言, 哪怕学生说错了也要对他的这种举动给予肯定, 让他们充满信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上, 要加大信息反馈量, 要善于把握学生对目标的达成情况。对学生达成的目标的情况要及时反馈、矫正、巩固, 把学生的失误和失误积累降低到最低限度。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有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必要时可把学生按好、中、差分成一些学习小组, 让学生在课堂中共同讨论、互相学习、互相带动、互相牵制, 增加学生动口、动手的机会,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3.讲究单元测试的评、析方法

单元测试是学完一单元后, 对本单元所要达成的目标进行检测的一种形式。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都来源于外界对他们的看法。小学生可塑性大, 为了减小思维定势对他们的负面影响, 因此, 单元测试的评、析一定要讲究方法。如何进行评价呢?

(1) 师生都要有正确的考试观。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让学生成才。学习是为了掌握方法, 学到知识, 提高能力;考试划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以便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弥补缺陷, 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2) 要有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减轻学生由于考试而带来的心理负担。

(3) 要充分发挥考试的调节功能。考试后, 教师可把试题分门别类, 根据各种题型的失误情况, 认真分析试卷, 让师生都能从中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及时采取弥补措施, 改进教、学方法, 从而促进教学。还可以公布优、良、合格、不合格的人数比例来激励学生团结奋进, 努力拼搏。

小学语文阅读主题式教学模式探析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模式,主题式教学

当前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新的教学模式,对实际教学效率提升就有着促进作用。主题式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就能有效促进学生的阅读水平,增加学生在语文素养层面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阅读主题式教学特征分析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小学教学的模式转变也有着要求。主题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堂教学外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开展的阅读活动,在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下,将阅读教学的主体作为发展的核心]。通过对语文阅读教材以及课外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结合,对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阅读比较重视,这样在多文本的交融下,就能够实现开放式的教学目标,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对学生的阅读效率提升有着积极作用。

另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主要是将阅读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能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全面性了解,在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下,老师能够将课本阅读内容和课外的阅读知识取得联系,从而开展一个开放式的阅读活动。在一定的主题下,按照这一主题对教学活动得以顺利的开展,让学生沿着这一主题进行阅读,相互的促进,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题式教学的原则和应用策略

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题式教学的原则分析

将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以应用,要遵循着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将这一教学模式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对阅读语言承载的内涵要有深刻的认识,将语言学习和内容有效结合,要明确语言的学习价值体现,将其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语言的输入以及输出是反复刺激和加深的过程,所以老师要为学生多提供阅读的材料,让学生能在丰富的阅读内容中,获得语言能力上的提升。

在对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下,要将凌乱语言的组织作为重要的任务。通过一个阅读学习的主题,将这一阅读教学模式的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将文本内容和课外内容建立相应的联系,发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这样对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才能起到积极作用。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题式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主题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要在阅读的内容上得以科学的选择,在主题上加以确定。这是对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基础,主题的设计是这一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缺少了主题就使得阅读活动缺少了目标和灵魂。故此要在主题上先加以确定。阅读活动前,老师要对共同点进行准确的抓取,并要充分的和学生进行结合,对文本阅读的主题加以确定。

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要将阅读教学的主题得到有效的呈现。学生方面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跟着老师选定的主题来开展阅读活动。在学生进行阅读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引导作用的发挥,让学生能够对阅读材料的疑问有效的找到解答的方案。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信息辨别以及筛选的能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发展。

主题式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老师要充分重视对实际教学资源的利用。每一单元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都要将利用的资源与之相结合,教材是语文阅读教学资源的核心,在资源的选择中要尽量和生活实际相契合。这样对学生才能引起共鸣。在当前的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下,可以将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以应用,将丰富的资料从中加以提取或者动态化的呈现,这些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都有着积极作用。

老师在主题式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实践加以拓展,让学生能围绕主题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力方面得到有效加强。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和生活,对语文阅读能够有更深的体会。例如在学习了《母亲河》的课程之后,就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对这一课文阅读的体会进行思考和探索,老师要将文中的内涵进行解说。并推荐给学生相关的内容供学生阅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将主题式教学模式加以应用,能够使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别出心裁的发挥优势,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也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老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阅读的积极主动性,此次主要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了重点分析,希望对实际教学发展有所促进。

参考文献

[1]杨宕军.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6(01).

小学语文阅读模式 篇10

一、教师应注意在课前备课设计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教师将先进的科技与教学相结合, 这对教师教学存在很多便利。但是, 部分教师利用先进的科技, 可以便利的在网上快速的下载教学课件, 为节约自己的时间, 减轻自己的工作量, 没有经仔细的核查与加工就直接用来教学, 这是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 也严重的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因此, 教师应注意在课前的备课设计, 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1.关注学生, 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学生的兴趣爱好。2.读懂教材内容, 领悟文章内涵, 思考适合的教学方法。3.根据教学内容查阅相关的资料, 灵活运用资料, 加深学生的了解。

例如, 教师在讲到《迷人的张家界》这篇课文前一天,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问题:“同学们喜欢外出旅游吗?”, “大家去过张家界吗?”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张家界的资料, 也可以让去过那里的学生为大家讲一讲它眼中的张家界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文, 查阅文中的生字词, 然后熟读课文。同时, 教师应在网上或是学习资料中查阅与教学相关的教学素材, 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 将适合的素材插入到多媒体课件中, 充分完成的课前教学准备。

二、教师应注意在课堂引导设计

在当今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怕自己讲太多会使学生丧失主体性, 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所以, 在很多地方该积极引导学生的时候也错过了, 从而使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缺失了及时的引导。因此, 教师应注意在课堂对学生的引导设计, 教师可以:首先, 在阅读前为学生设置阅读任务, 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教师设置的问题。然后, 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提问,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的理解。之后, 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后, 进行拓展训练,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最后, 教师应积极的引导、辅助学生, 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例如, 教师在讲到《触摸春天》这一教学内容时, 教师可以课前为学生设置引导问题:“同学们认为春天可以触摸到吗?”, “同学们你们怎么知道春天来了?”利用这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然后, 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出:“同学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下《触摸春天》这篇课文, 在学习之前请学生们先自己读一遍课文, 然后我请几位同学告诉我通过课文他读懂了什么?或者说他明白了什么?当然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 然后我们一起去解决它。”用这种引导方式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的读课文, 并通过思考从中获取更多知识。在学生读课文后, 教师可以请学生回答之前的问题, 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所掌握的知识范围。然后, 教师可以先请几位同学站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与理解。另外, 教师让学生在读完第一遍就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如:“安静的眼睛看不见, 但是为什么她还整天在花香中流连?”然后教师先不要回答学生。教师可以在学生熟悉课文之后, 给学生反问一些问题:“为什么安静的眼睛看不见, 但是早上我们在做操的时候, 能看见安静在花丛中可以走的很流畅, 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呢?”逐渐提出深层一些的问题, 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时候就会学生通过思考后回答:“因为安静每天都在花香里流连, 对这里很熟悉, 并且安静的嗅觉很灵敏。”通过这样的引导, 辅助学生解决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教师应注意在课外延伸设计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断的训练, 积极地阅读, 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 很明显短暂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还应将阅读教学做好课外的延伸, 使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逐渐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所以, 教师在为学生课外延伸阅读练习时可以:一、了解学生间的差异, 与学生的阅读能力, 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阅读内容。二、为学生举办班级阅读比赛。三、鼓励学生每天阅读。

四、总结

经实践证明, 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不断的思考、实践中, 可以逐渐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然后, 带着责任的去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由于小学生年纪尚小, 只是储存量较少, 词汇量也相对较少, 所以, 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关注学生并做好教学设计, 让学生自主阅读, 主动探究, 通过大量的阅读逐渐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并能从阅读中积累生活和学习的经验。本文就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阅读教学设计模式的策略进行的一些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常见,阅读,教学设计,模式,探讨

参考文献

[1]陆芳芳.面向复杂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 2015.

[2]周婷.小学语文常见阅读教学设计模式[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5, 09:103-104.

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学模式初探 篇11

下面,我以小学语文第五册《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教学尝试和体会。

一、创设情景,初读课文,感知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无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收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效果。

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我首先制作了会张嘴的小羊、会张嘴和会摇尾巴的狼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陷阱里是谁?陷阱上面是谁?它们的嘴巴一动一动地正在对话。它们在说什么呢?这样一来,就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这时候,让学生们去读课文来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一遍不清楚就自觉再读一遍,然后纷纷举手回答。从他们把手举得高高,左顾右盼的神情不难看出,他们对课文内容之美,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

二、理解情景,读懂课文,欣赏美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因此,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进一步提出朗读要求:找出狼和山羊的五次对话读一读。应该用什么语气读?想一想,在狼对山羊的五次说话中,狼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讨论、交流,你对狼有什么认识?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狼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前后变化来认识狼的本性。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读--找--品--读的方法来学习。通过“读”培养语感,通过“品”领悟言中之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分析狼当时的心理、神态,用适当的语气朗读,突出表现狼的虚伪与狡猾,山羊的机警与聪明。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了狼的态度变化--谎话揭穿前,花言巧语;谎话揭穿后,凶相毕露。从而加深对山羊聪明的赞赏之美

三、深化情景,美读课文,表现美

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是新课程标准强调的观点。所以,在学生反复读过对话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读,再选出好的给全班读,体会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变化。首先通过分角色,读出不同的语气,学生们体会到狼再会伪装,最终也会露出它凶恶的本性,达到了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先讨论各个角色的表情、动作,再上台表演,由同学们评议表演效果(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给动画片配音)。在演、评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因为分角色读和表演课本剧(或给动画片配音)都是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再加上亲身体验了角色,所以演、评的过程气氛一直是认真而热烈的,且评起来能有感而发,体会深刻。突出了同学们的表现之美

四、延伸情景,读活课文,创造美

新编语文课标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课文内容上,还应读活课文,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造美。我决定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我采用了以下两个步骤:

1、续写课文。课文结尾是:“老山羊轻蔑地看了狼一眼,说:‘你不会活多久了,猎人会来收拾你的。’说完就走了。”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老山羊走了以后狼会怎样?猎人来了吗?猎人来了结果又怎样?猎人没来,又可能发生什么事?续写课文。学生们兴趣盎然,想出了许多不同的结尾,内容十分丰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议一议。生活中有没有这种“会摇尾巴的狼”式的坏人?哪些人是这种“会摇尾巴的狼”?遇到这种“会摇尾巴的狼”我们应该怎么办?

通过这样的反复读,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诵读,学生们不仅懂得了狼是狡猾的,狼虽然会伪装,但最终还是要暴露出它凶恶的本相,还了解了一些生活中“会摇尾巴的狼”式的坏人的一些表现以及怎样识别善于伪装的坏人的一些方法,增加了一些自我保护知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活动;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没有老师主观的“教”,只有学生自主的学,使师生都获得充分的身心愉悦。同时也真正创造了美。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淡化理解,加强诵读”的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学模式值得倡导。

小学语文阅读模式 篇12

关键词:小学,阅读,悦读,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小学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这一要求的核心要义,开启“悦读”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文本选择符合年龄特点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完全依照文本内容进行教学,学生依葫芦画瓢,缺乏自我阅读中的独立思考过程,也无法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将“阅读”转变为“悦读”,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学习空间,为学生选择适合阅读的文本,导入阅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大量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经典文本,而如何精选文本,将学生“阅读”转变为“悦读”,则是教师的重点任务。“悦”的引导,要从教材本身的阅读价值出发,而阅读趣味性便渗透在自主阅读教学当中。比如,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文本中具有一定趣味性特征,对学生阅读具备吸引作用。在学习《哪座房子最漂亮》时,根据本文本身隐藏的趣味性,教师可以从中导入质疑、想象、提问等多种阅读元素,比如,将城市的繁华与农村的自然风光对比,引申至青砖绿瓦与鸟语花香的畅想,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将会被引入其他领域知识的思考上,随着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最后再将学生拉回至课文本身“到底哪一座房子最漂亮?”选择文本,导入主题,不但巧妙地实现了内容的拓宽与重点的导入,而且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方法指导贵在得法

在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中,情境的置入是重要的阅读学习方法与手段。首先,教师置入阅读情境,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阅读氛围,为学生自主“悦读”提供环境条件。其次,情境作为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学生进入阅读情境后能通过这些材料最大限度地激发阅读积极性,并自我选择强化的内容与知识,从而在阅读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再次,情境置入的方法还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阅读思考空间,通过置身其中感悟文本内涵。最后,置入情境的学习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发现“悦读”兴趣,找到愉悦的真谛。比如学习《秋天的图画》,文章浅意为让学生认识秋天、了解秋天,而教师则更应充分挖掘学生对秋天的情感,并引申到联想秋天的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阅读前就要思考秋天的图画是怎样的?有哪些果树?是青草还是落叶?进而联想到秋天美丽景色下的辛勤人民,作者如何对劳动人民表达赞美之情。随后,教师通过课堂上有关秋收主题视频的播放,为学生导入阅读情境,在丰收之喜悦中营造“悦”的氛围,于是进一步解读了秋天丰收以及秋天背景下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深层次含义,从而达到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

三、展示成果突出阅读体验

在小学语文自主悦读过程中,其趣味性与教育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教师应该正确拿捏两者的联系,在展开自主阅读学习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了解学生特征及兴趣,从兴趣点出发,以促进悦读过程的推进。比如《小儿垂钓》,教师可以请出有钓鱼爱好且有亲身钓鱼经验的学生描述自己钓鱼的经过,引导其他学生联想垂钓小孩的场景,体会垂钓过程中天真烂漫的童心与童趣,积极采用情景创设、实物再现、语言引导、联想启发的形式,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兴趣点,最终结合学生的情感与兴趣进入“悦读”过程。悦读教学既要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性,又要体现悦读的愉悦感,因此,通过活动方式的引领,以朗读故事作为主线,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其享受悦读的重要方式。比如学习《狐假虎威》一课,在学生进行自我朗读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角色与小组的划分,比较不同小组间学生的模仿能力及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能力,如模仿狐狸的口吻要模仿其“狐假虎威”的嘴脸。在训练与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模仿老虎的学生是否音量达标,无损老虎山中之王的威严,而模仿狐狸的学生,是否展现出巧言巧语,语调表述又不失傲慢。同时还要注意学生朗读语音的停顿和语速快慢的变化,只有通过阅读展示惟妙惟肖的表演,才能确保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的内涵,激发表演欲望,且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在表演活动的推进下享受悦读的乐趣。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将“阅读”转变为“悦读”的过程非常重要。在确保学生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教师还要努力通过文本选择、方法指导、兴趣激发、活动引领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悦读”模式,全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寓教于乐,为“阅读”到“悦读”的转变提供良好氛围与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永华.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6,11(5):120.

上一篇:学习资源中心下一篇:《百变PS》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