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论文

2024-08-15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论文(共12篇)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论文 篇1

在当前的课改背景之下, 加强课堂上的合作互动, 构建小学语文互动教学模式已经迫在眉睫。目前已经有很多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 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 这只是个开始, 还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一、互动合作教学的作用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阶段。这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 普遍活泼好动, 学习能力不强, 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语文、爱上语文, 主动加入到语文的学习中来, 而互动学习恰好可以填补这方面的不足。通过互动学习, 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积极性。教师在讲授课程时, 可以穿插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或者和学生做游戏, 安排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比赛、合作学习等,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 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

互动学习是一种高效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通过互动学习, 可以帮助学生互相整合信息与资源, 增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加深她们的友谊。互动学习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借鉴别人已经总结出来的学习经验和成果, 可以将一项繁重的任务分担给几个人完成, 这样就能够为我们节省更多的时间来获取更多的知识, 以此来取得高质量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在现在, 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 课业负担重,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在合作学习中, 每位组员分担一部分, 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压力, 而且还提高效率, 可谓一举两得。

(三) 增强学生团结互助意识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居多, 独生子女一般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不愿意和他人分享合作, 他们的整体思想都比较自我化, 做任何事情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 很少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这种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很不利, 这样长久下去, 会让学生无法与她人和谐的相处, 对以后学生走向更远的社会来说非常不利。所以, 我们在小学阶段就要纠正这一不好的习惯, 要鼓励学生多多互动交流, 擅于和同学、教师进行沟通, 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意识, 加强集体荣誉感。

(四) 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联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不是可以相互倾诉、相互交流的好朋友。因此, 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主动和学生做朋友。例如, 在教授《从现在开始》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扮演狮子大王, 以狮子大王的语气激发“小动物”通过读文感悟交流, 这样就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教师面前真正做到畅所欲言。通过互动教学的模式, 恰好可以很好地实现这种关系的转变, 教师和学生也能恳切地交谈, 也能就同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 合作学习还能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 培养良好的友谊。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构建互动教学模式

(一) 创设“表演”情境

创设情境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创设表演情境的教学方法, 可以帮助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效率。例如, 在教授《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的时候, 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个和乌鸦有关的物品, 然后在课堂上将学生进行分组, 每组四至五人, 每位组员挑选一个“乌鸦喝水”中出现的角色, 其中一名组员头戴“乌鸦帽”, 饰演乌鸦, 全组共同合作将乌鸦喝水的故事表演出来。当然, 不一定要照搬书本中的内容, 还可以酌情地添加或改变故事情节, 这就需要组员的充分想象了。通过这种表演情境, 将学生的积极性都带动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我们不仅能够让学生轻松地了解“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与“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这两个难点, 还能通过表演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 学会倾听

互动的课堂模式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另一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说到师生互动, 就涉及教师要善于倾听的问题。教师要做好一个倾听者, 细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在这里, 教师一定要放下身段, 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好朋友、好伙伴, 让学生能够“放心”把自己的心里话说说来。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主动和自己进行探讨, 通过这样的互动, 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心里想的是什么, 再根据学生的心理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

(三) 给予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

我们一直在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事实是现在的课堂上并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仍然是以教师传教为主。因此, 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 应努力体现开放性, 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探索。例如, 还是之前的《乌鸦喝水》一课, 在表演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就提出了不同的方法, 比如说将瓶子打碎, 往瓶子里填塞土块等等, 这时候, 我们一定要给予学生积极肯定, 不能扼杀学生的思想。虽然课文中的乌鸦也很聪明, 但是这的确不是唯一的办法, 我们的学生能够想出这些方法, 是值得鼓励的。教师要提倡学生创新、发散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大胆地拓展思维。

参考文献

[1]王香荣.低年级小学语文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应用浅议[J].华章, 2011 (6) .

[2]颜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技能训练的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 .

[3]王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方法的浅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5) .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论文 篇2

一、模式名称: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后,经过几年的思考与实践,继承与创新,我初步探索了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简称“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模式”。

二、模式目标

1、促进教师围绕“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教师在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要依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师的教要很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3、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建构语文知识,形成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能力及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三、“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新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首要。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性、富有个性的过程。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接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以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构建活动。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把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不断地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勤于阅读,善于积累,乐于写作。在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中,教师从学生和文本的特征出发,决定给予学生多少支持和什么类型的支持。

3、叶圣陶先生自能读书的观点。

叶老认为: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所以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云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增,乃为善教者也。可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必要性。

4、小学语文教学专家的观点。

语文教学要实实在在四、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学生主体教学模式”可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启情导入,交代学习任务。

第二部分,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部分,再读课文,重点认知。

教师从全文入手精心设疑或启发学生从全文入手质疑,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启发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受到文本内容的熏陶,获得丰富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并揣摩、体会写法技巧。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文本,先自主学习,然后合作学习,最后汇报交流。在合作中互相启发,在汇报中拓展思维,强化重点、难点。在重点认知环节运用的基本手段:

第一,引导学生重视多读,注意每次读的目的性,方法的科学性、多样性(如默读、朗读、指读、练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引导学生把读书和思考相结合,摒弃表面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读书方法的选择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真正读进去。

第二,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重点词、句或难理解的词、句,方法有: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要避免烦琐分析。

第三,三年级开始要求逐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表达方法。学生的认识一般由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逐步深入;三者之间又互相联系,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统一体,因此设计问题时可以考虑合理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争吵》一课,在重点认知环节教者问到:“文中的安利克、克莱蒂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这个问题能够直接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进入文本内容,同时对内容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在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重点抓住对安利克的心理活动内容的认知,体会到心理活动描写的精妙。

第四,适当挖掘课文创新点,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

第四部分,反顾整体。

基本建议是首先再次自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特点,或背诵积累语句,或练习复述,或表演再现课文内容。落实教学中注重语言的积累的理念。

第五部分,拓展延伸。

教师根据课文特点,根据训练的需要,适当安排小练笔,或进行一篇带多篇的拓展阅读。

第六部分,基础训练。把握汉语言文字音形义结合的特点,学会生字、新词;练习掌握多音字、形近字等基本语文知识。

说明:作为一种模式,我们尽可能完整地展现语文阅读课教学的过程,课时的安排,一节课教学内容的确定,方法和过程的选择,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确定。无论怎样,语文阅读课要力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追求高效、扎实地完成教学任务。当然,作为一种新生教学模式,我们只是处于研究探索中,更完善、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实践、总结。

“自主参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

三、模式的基本特征

“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模式的构建不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更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同时还要体现模式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基于以上观点,我将模式的基本特征用下图来表示:

教师活动特征:导入激趣—导读提示—导引点拨—导情设境—导标反馈—导练拓展 学生参与特征:唤起参与—自读质疑—精读评议—披文入情—自我小结—举一反三

认知动态过程:认知准备—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情感内化—理性加工—巩固运用

当然,这模式的上述特征只反映教学中各环节的基本关系,具体到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课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的,可作适当的调整。

四、模式的操作程序

1.导入激趣。语文课的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如执教《林海》一课前,我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投影片和《林海》一文的投影片重新组合成连续抽动片出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既获得了视觉上的满足感,又感性地认识了兴安岭“岭多、林广、花艳”的特点。

2.导读提示。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在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导读提示非常明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如在教学《趵突泉》一课时,我的学生回答了:①我知道了大泉纯洁、活泼、鲜明,小泉多而且比大泉有趣;②我不知道课文为什么说“只有自然才有这样的力量”。③我还想知道这大泉为什么叫“趵突泉”。……这些问题有的是重点,有的是难点,有的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有的则成为老师讲授新知的切入点。此环节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沉浸于主动探求新知的愉悦之中。

3.导引点拨。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先精心设问,让学生“碰壁”、“遇险”;接着组织课中评议,并适时点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理解,理解再读,品评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动积累,运用语言。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挑选了学生自提的一个问题设疑: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在评议中,有的说:“巨石太重不动,邱少云还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有的说:“石头本身是不会发出声音的,邱少云也没发出一声呻吟。”更有一个同学说:“巨石是烧不化的,邱少云也是烧不化的。”这个同学的发言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驳,认为邱少云在烈火中肯定会被烧化。一阵深思之后,我发话了:“邱少云的身体是会被火烧化的,但是他的什么不会烧化呢?”“精神。”有一位同学很快领悟到了,令其他同学恍然大悟。

4.导情设境。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如在教《凡卡》一文读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这句时,我创设了一个想象情境,让学生遐想凡卡甜蜜的希望实现了的情景,再把学生拉回现实中来,让学生在这希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体验作者同情凡卡的悲惨命运,憎恨当时的黑暗社会的感情,并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爱憎分明”的情感因素。

5.导标反馈。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依据课前的既定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理性加工,自我小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所用的学法,并将结果反馈给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新知的能力。如在学习《泊船瓜洲》一诗后,我引导学生逐步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抓字眼—解诗题;想意境—明诗意;反复读—悟诗情。

6.导练拓展。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依据目标设计有层次、多形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顺向迁移。如教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后,我让优生全文仿写,中等生和后进生进行段落仿写,结果人人都能完成当堂练习的任务,我也能当堂评价。课后,我还布置学生去图书室查阅有关小兴安岭的书籍,更多地了解小兴安岭。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的课堂教学水平、教学效益都在不断提高。学生也特喜欢听我的语文课,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很快。我执教的十多节省、市、镇级公开课深受同行的赞誉,所担任班级的语文成绩更是名列全镇前茅。

语文阅读课中指导学生做笔记的一点尝试

“自主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指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经过积极、主动地认知活动及合作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课教学中采用了“自学—讨论—交流”的教学模式,并在自学环节中指导学生做笔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效果较好,本文就在阅读课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做笔记,谈一点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自学过程中蓝笔作记

在自学环节中,笔者根据教材及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不同疑问,整理合并(简为整合)出综合性问题,然后精心设计出自学提纲来引导学生自学。学生以自学提纲为依托,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反复品读课文,明确自己读懂了什么,怎么读懂的,还有什么疑问(即使因知识基础不同或因智力发展不同等因素会出现多个层次的答案,但毕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和想法),我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用蓝笔在文中圈点勾画,在旁白处记下自己的初步理解,在质疑本上将不理解的地方设计好问题准备提出。如我教《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经过师生整合设计出一个中心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科利亚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书上勾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文侧写下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看法或理解,并将疑难处设计成问题写在质疑本上。学生们经过自学理解,多数学生都写下了⑴科利亚善于动脑,发现妈妈挖出东西后,确信自己的宝贝还在;⑵他分析了找不到东西的原因是自己长大了,步子也大了;⑶随着时间变化,事物也在发生变化„„可见,无论学生基础如何,领悟力如何,但那些基础的文中显而易见的观点几乎是每一个学生都可理解的,只不过理解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自学过程中做笔记时间充裕,促进了学生分析、整理的能力,激发了求知欲和成功欲,而且避免了一些孩子因基础差而造成的课上只做听众,不敢发表意见的现象,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巡视、调查、了解学生思维的误区,找准了需要反馈的信息点,以此为下一环节教学精心准备,对部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可进行专门指导,这样做培养了学生“读

书动笔”的好的学习习惯。

二、小组讨论中红笔标注

自学之后,笔者安排同学们先在小组中交流看法,统一认识,让学生们在组中充分讲述自己的理解,哪怕是观点的认同,也要求他们说出来,在自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那么一两点认识是正确的,这样使那些存有自卑的学生增强了自信心,使有独特见解的通过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述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并产生荣誉感,而且通过别人的补充还可以扩大自己的认识,在同学们面对面的没有丝毫压力的条件下,既有利于说的同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发挥,也利于听的同学分析认可的自愿性。此时,大家均处于充分自主、自愿状态,让他们在自己的观点上用红笔加以“增、改”,这样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将成为每一个学生此时的收获,使其观点、认识更加完善,也为全班交流时每一学生的发言提供充分的依据。

三、全班交流后彩笔加注

论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创新教育

“语文教学更多地像农业,而不是工业”。依我的理解,那就是语文教学是种庄稼,而不是做产品;语文课堂是庄稼地,而不是流水线;语文教师是农夫而非工人;语文教育是春种秋收的整体,而不是各司其职的零部件生产;师生间是农民对种子的期盼与热情,而非工人与车床对零部件的冷漠。

一、语文教育现状

现在学生想听的,很多不是老师所讲的;而学生要说的,老师又无暇去倾听。讲什么、怎样讲,基本上是老师说了算,学生几乎成了一块橡皮泥,任由老师去塑造。长此以往,学生变乖了,听话了,但我们又不得不痛心地发现,他们也越来越呆了,越来越不听话了。如果把责任都推到语文老师身上,显然有失公平,因为语文老师其实也越来越呆了。大家可以想想,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的心是不是都有些浮躁了,我们的眼光是不是都有些“势利”了,我们不再悉心关注学生从文字中、从文学中得到了多少营养,享受了多少愉悦,我们过多地关注他们的结果,过多地盯住他们一堂课学到了哪几点知识。

于是,春风化雨少了,条分缕析多了;自由生长少了,拔苗助长多了;体味把玩少了,条条框框多了;开怀大笑少了,忧愁烦躁多了;畅所欲言少了,恭敬倾听多了。最后,学生的喜爱少了,厌倦苦恼也多了。功利的语文教育把分数与位次作为学语文的第一目标甚至终极目标,语文的生命必将枯萎。

二、像种植一样教语文

我们希望学生都能自由地呼吸、快乐地生长,享受语文的智慧、吮吸语文的营养,让生命拥抱语文,用语文滋润生命。 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头脑,让学生能想;解放眼睛,让学生能看;解放双手,让学生能干;解放嘴,让学生能谈;解放空间,让学生能接触自然;解放时间,让学生能学自己想的东西。给他们自由,让他们成为主人。我们常说,“温室里的花朵开不艳”,同样,笼子里的鸟儿也不可能飞得多高。在这方面,我们的许多老师作了不少艰难的尝试。尝试合作学习,小组竞赛;尝试表演交流,改编课文;尝试音乐、影视辅助教学。种种努力,都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我们感叹的是这样的课太少了,就像“打牙祭”一样。这样几节课也如同“死水微澜”,学生不过瘾,老师也觉得有些伤感。

三、语文教学应融入情感教育

学语文的人是需要一点感情的。麻木的人只会学死板的语文,当然也学不好语文。语文教育更讲一个“趣”字,一个“情”字,一个“活”字。我们常常高喊采用诱思教学,吸引教学。但我们往往少了些耐心,少了点童心。比如,在教学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时,我们因为课时紧,任务重,也因为料想学生不太感兴趣,大概都是作为自读课文让学生自己看看了事。恐怕我们很少有人会像吉林长春五中的肖礼老师那样去做:他抱着一个大纸箱走上讲台,顿时引来学生一片好奇。他要学生自告奋勇地蒙住眼睛,然后从座位上到讲台前去抓取箱中的东西,然后用手摸,用鼻子闻,猜出它是什么东西。学生的猜测五花八门,有不少都猜错了。这样做了以后,肖老师才让学生进入课文。课后一位学生写道:“我感谢我们的语文老师给了我海伦似的感知世界的机会,感谢通过这样的感知,让我对现实生活充满了以前并不珍惜的爱。”

知识可以传授,感受必须体悟,而我们的语文课也常常把体悟的东西当做传授的内容,这样就难免死板。英国一所学校,要求学生必须扮演一天残疾人,有扮演盲人的、也有扮演瘸子的、还有扮演聋哑人的。校长说,爱心是需要感受的,只有自己曾经是“残疾人”,才会有真正的感受。并且只有这样,将来面对残疾人时,才能从人性的角度平等地帮助他们、爱他们,因为自己曾切身感受到别人的帮助。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语文就是生活。把学生引向生活,把生活带进语文,让学生触摸鲜活的、亲切可感的生活化语文,学生便能感受到语文的生命脉动。陈奂生离我们远去了,但千百万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还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惊心动魄远去了,但朱总理答中外记者的妙语连珠还在;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远去了,但装在分数里的学生还在;买人血馒头的华老栓远去了,但练法轮功的天安门前自焚者还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宽,心就该有多宽。

四、语文训练要像种庄稼一样精耕细作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篇4

一、明确读的目的, 保证读的时间

初读课文, 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如教《钱学森》一课, 我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钱学森生平的资料。接下来设疑:钱学森在美国有那样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为什么他会毅然放弃而一心要回国呢?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这种目的明确的阅读, 效率极高。如果只读不思, 就不可能深刻掌握文章的内容。所以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充足的思考空间。

二、创设读的情境,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精读课文, 要注意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学习古诗, 我是借助图画再现情境的, 把课文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图画面前, 学生看得清楚, 感受得真切, 从画面的颜色、明暗中能迅速地感知课文内容。如教《荷塘月色》时, 我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和挂图, 配以柔和的音乐, 再现教材所描述的意境,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池塘的美景:清澈见底的池塘有源源不断的水流进来, 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 池塘边长满了水草……通过创设情境,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

第一, 创设问题情境。“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 觉醒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学生的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科学怪人”》前, 先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 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科学怪人”是谁?为什么称他“科学怪人”?他的“怪”说明了什么?然后教师确立研究的重要问题, 让学生在自读中探究问题, 在探究中感悟语言。正因为教师给学生创设了“生疑”情景, 才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欲望。

第二, 借助媒体情境。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介入, 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广阔领域, 学生能得到来自于课堂内外的各种知识信息, 使语文课堂富有时代气息和立体感。如我在教《詹天佑》时, 在引导学生探究“八达岭”和“居庸关”隧道不同的开凿方法时, 先让学生阅读课文, 尝试画一张示意图, 然后让学生把画的作品拿到视频展示台上进行比较, 以深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习“设计‘人’字形线路”时, 学生对“原先推的火车头拉, 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一句提出了疑问:火车怎么会掉转头行驶呢?这时我适时演示多媒体动画片, 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教给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学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而学生如何学习, 就涉及到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 学生探究性阅读方法的获得, 除了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以外, 更多的还是需要教师来进行训练和培养。

第一, 重视质疑能力的训练。一是抓住课题, 设置学习悬念。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如教《燕子》一文时, 问:有的家长在给孩子起名字时为什么喜欢带一个“燕”字?有的学生说, 因为燕子聪明伶俐, 有的学生说, 因为燕子很勤劳……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句段。如我教《草船借箭》时, 引导学生围绕文中关键词“神机妙算”提出问题: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为了保证借箭成功, 他还算到了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体会人物特点。

第二, 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性阅读过程中, 我对一般性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决, 对解决不了的关键性问题,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教材, 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二是作简明扼要的讲解, 以突破教学难点。倡导自主学习, 不能全盘否定教师必要的讲解, 对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疑难, 我还是要讲, 而且要讲深讲透, 取得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四、注重课内的联系和延伸, 提高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 课内时间是有限的,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指导学生广泛阅读, 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及时掌握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适时鼓励、引导、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很多课内的问题在课外阅读中解决了。有谚语说:“生活是无字之书, 眼光敏锐的人能看见精彩的词句, 书是有字的生活, 情感丰富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学习《一个地球》后, 我让学生观察身边环境保护的情况, 然后在班上汇报。有的说控制“白色污染”, 有的说到河边、树林里放标牌, 提醒人们不要把垃圾倒进小河, 不要把污水排进小河, 不要乱砍乱伐树木……看到同学们的收获, 证明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提高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篇5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串讲串问式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中实行讲解的模式由来已久,1923年《小学国语课程标准纲要》中就提出了这种教学方法。解放后,在1956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又明确提出了“阅读教学的进行采用讲读法”,“讲读的基本特点在于阅读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导”,讲解主要体现在课文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分析上,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串讲模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主体性教育”的开展,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于是在语文教学中又兴起了串问的教学模式,即通过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完成阅读任务。

串讲串问式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为依据,充分体现教师在分析问题方面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串讲串问式模式的目标是,通过串讲串问,主要达到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至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并没有充分考虑在内。

串讲模式操作程序是:

(1)读课文,提出应该分析的字、词

(2)学生读课文、划分课文段落

(3)教师逐字逐句地分析课文

(4)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归纳中心思想

(5)教师分析写作特点

(6)布置作业

串问模式操作程序是:

(1)读课文,提出应该分析的字、词

(2)学生读课文,划分课文段落

(3)教师逐句逐段地发问,学生随着教师的发问回答并理解课文

(4)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归纳中心思想

(5)教师分析写作特点

(6)布置作业

串讲串问式模式的教学主要采用“讲授--练习--强化”的策略。这种策略要求教师要讲清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教师的讲授应尽可能要言不烦,抓住要领,适合儿童的理解水平。练习设计要有层次,循序渐进,尽可能减少同一层面的机械重复。加强反馈矫正,以巩固学生的练习成果。

这种策略如果使用得当,可以使学生尽快地获得前人积累的知识,设计精当的练习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落到实处。但使用这种策略,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主动性不易发挥,反复的练习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二、导读式教学模式

为了改变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弊病,从九十年代开始,形成了“导读式”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导读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第一现代语文教学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为目标,这是该模式建立的主要依据。所谓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诱导和指导的作用,设计最佳教学方案,采用最佳教学手段、探索最佳教学结构,取得最佳教学效能。所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使他们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深入钻研的学习品质、有效的读书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所谓以能力发展为目标,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程度。

第二,语文教学本质上是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在教育原则上,应该贯彻“以读为本”、学生群体参与语言实践的原则。努力做到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积极创设和谐气氛,保证学生的参与兴趣,变“讲堂”为“学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在教学观念上,牢固树立教为学服务,教以学为依据,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思想,导读式教学模式的目标是:教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学读,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主要方式,通过扎实有效地序列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在构建过程中,旗帜鲜明地针对“应试教育”表现在语文教学中的“重教轻学”、“重讲轻读”、“重知轻能”的弊病,确立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学会学习相统一、语文知识学习与语文能力训练相互促进,最终实现语言教学“内化为学生素质、外化为学生能力”的目标。

导读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引导预习。预习可在课前,也可在课上。预习的实质是教师把学生引入读书的殿堂,进入课文的境界,开始读书实践的第一步。与过去一般意义上的预习不同,“导读式”教学赋予预习以崭新的含义,即培养学生学会读书和捕捉语言信息的能力。教师着力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设计预习提纲,设置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通过圈、点、批、注,使学生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引起思考。

(2)指导精读。这个环节是针对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住重点问题,以学习提示的形式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与所谓“串讲”、“串问”截然不同的是,“导读法”要求教师牢牢把握本课的教学目标,整体地而不是肢解地,重点地而不是泛泛地指导学生在反复读书中去领悟课文的思想和语言。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师与生、生与生的群体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使学生将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大胆地说出来,经过相互启发、借鉴、补充和矫正,得出正确的结论。“导读法”强调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议论、发表和交流的机会,做到有读有议,有启发,有共鸣,有争辩。所有结论的得出,都不是来自教师的灌输,而是来自学生自己的思考。这样就打破了教学参考书的框框和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真正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

(3)辅导练习。这一环节主要是辅导学生进行阅读基本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习写作以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导读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宜采用“示范--模仿--迁移”的教学策略。采用这种策略,要求教师的示范阅读和分析应力求规范,确实能起到指导作用。教师应创造条件,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模仿。教师要设计好有助于迁移的教学情境,尽快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这种教学策略因其直观、富有鲜明的指导性,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因此收效比较明显。

三、自主学习式模式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九十年代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与导读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一致的。

首先,现代语文教学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为目标,这是该模式建立的主要依据。所谓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诱导和指导的作用,设计最佳教学方案,采用最佳教学手段、探索最佳教学结构,取得最佳教学效能。所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使他们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深入钻研的学习品质、有效的读书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所谓以能力发展为目标,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程度。

其次,语文教学本质上是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在教育原则上,应该贯彻“以读为本”、学生群体参与语言实践的原则。努力做到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积极创设和谐气氛,保证学生的参与兴趣,变“讲堂”为“学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儿童天生好奇,求知欲旺盛,如果不刻意压抑,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会提出许多问题,并设法去解决它。

第四,根据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发现法更为关心的是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实践,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活动。

自主学习式模式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自主学习式模式的操作程序是:

(1)独立学习。在这个环节学生主要按“五步常规教学法”完成自学任务。这五步自学法是:查,查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和写作风格等资料。定,根据教师设计和课文前面的提示,明确学习目标。找,找出课文中易错的字、词和问题。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分,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划分段落。

(2)讨论与交流。根据教学重点,安排学生有组织的进行讨论,并请有关同学汇报学习情况,在群体交流中达到释难、解疑、明理的目的。

(3)评议归纳。评议归纳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学习内容的评议归纳。教师应指导学生回顾课文的结构,明确课文的知识要点以及训练的基本要求。二是对学习过程的评议归纳。教师应引导学生就自主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运用进行总结、分析,并指出以后应注意的问题。

(4)巩固练习。根据课文要求,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练习,以巩固学习成果。

自主学习模式可采用“操作--领悟--运用”的教学策略,也可以采用“质疑--研讨--小结”的教学策略。但不管采用那种策略,学生的操作、质疑、研讨一定在前,教师的结论在后。实施这种教学策略,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运用于实践。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作用看,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作用只是定向、点拨。十分明显,这种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由于采用这种教学策略费时太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好教学设计,精选教学内容,探索教学规律,指导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网络教学模式探究 篇6

网络优势

建立了新型的语文学习环境 由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永远开放、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知识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形式的特点,这正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倡导。

加强了语文学习的教学实效性 传统语文教学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语文材料的容量。网络对于语文学习的实效性,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笔者教低年级语文便是大大地得益于网络。低年级儿童的学习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注意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这就使得苦口婆心的劝说、枯燥乏味的教学效果不佳。但如果教师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教学,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达到乐学、善学的境界。如:在区分b-d时,可以设计马在沙漠上飞奔后留下的脚印以及马跑步时“得得”的音响效果。学生在观看“d”型的马蹄印时,牢记“d”的字型;在听声音时,记住“d”的读音。学习“b”时,可以直接借助录音机,拉长天线显示“b”形,并播放“b”音;还可以用动画直接显示“6”慢慢变形为“b”,强调“像个6字bbb”,反之就是“d”。区分“ei—ie”时可设计字母“i”和“e”左右跳动,排队报数。谁在前面先报谁的“名字”,后面那个字母的名字轻轻带过。

第二,增加了阅读量,加快了阅读速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朗读教学的三个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少,要达到这一要求并非易事,运用电教手段发挥电教媒体的各种优势,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雨点》,一上课,老师便出示一幅动画:天空中飘着几朵乌云,云层里陆陆续续向下飘落雨点。老师指着画面说:滴答,滴答,下雨啦!下雨啦!一滴滴可爱的小雨点从天上落下来了。它们落到哪儿去了?在那儿干什么?小朋友们想知道吗?答案就在第2课《雨点》中,小朋友们愿不愿意去找?小朋友都被吸引住了,齐声回答:愿意!然后画面推出整篇课文内容,不等老师发令,学生们就都抢着去阅读课文了。

第三,个性化与合作式学习得以实现。笔者在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语境,弥补图片的枯燥单调,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积极思维的空间。如:笔者在教《我们来讨论》时,课前笔者将本课的插图利用PowerPoint系统软件全部制成动画图像,有目的地出现字样:他们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学生顿时各抒己见,这样一来,既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发展,又使其思维得到了训练。

第四,提高学生获取知识、整合的能力。如:在教学《学会做客》时,设计了两个情景。情景1:(录像)今天班里的王浩生日,几位同学去祝贺他生日。情景2:(录像)星期天,许明有道题不会做,到王老师家去请教。笔者让学生观察后,配上对话,表演。安静的教室里马上沸腾了,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有分寸地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句式、话语。

实现了语文课堂学习的研究化进程 作为课堂学习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发性、全员性。即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求知;以研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发现规律技巧,课文和社会都是研究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但学习的内容存在个性化差异,如学习过程探究化、练习问题课题化。这三个特性提高了一线教育者参与行动研究的可能。

网络创设了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 网络驱动了这种最完善的学习方式,使学习以发展式形式出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学生过分地依赖教师、依赖教材、依赖练习,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使学生一改过去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自主获取信息,动手、动眼、动脑三维一体,多重刺激,学习兴趣增强了,创新能力增强了。

网络改变了师生关系 事实证明, 网络环境有助于形成素质教育的一种氛围。网络环境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广播者,教师除了主要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包括教学资源的设计、制作、整合、试验、测试等)作用外,还在教学当中起到辅导个别、督促个别、察看全体学习过程的作用。

运用误区

一是自身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手段脱节,滥用甚至误用多媒体教学,使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成了实施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屏障。网络与语文联姻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将多媒体工具全面地应用到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但有一些教师只是一味追求教育手段的先进,而忽略了教育思想的更新。于是在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技术的美丽外衣下,仍旧演绎着死灌硬教的教学传统,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

二是教师淡化甚至忽略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放映员”和“解说员”。多媒体就是教师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吗?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接受新信息并最终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仅仅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也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有些教师把多媒体说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致使学生感觉是在看教师演戏。多媒体教学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教师不能只当“放映员”和“解说员”,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三是以视听代替想象和朗读,以屏幕代替黑板与粉笔。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从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此外,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是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这对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显然是利少弊多的。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也越来越小,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徘徊与抉择

不同时代,不同的教学方式,结果不相上下。很多人认为两者很矛盾且无法统一。诚然,新的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势必将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正在注入新的内容。但传统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道理,依然是现代教育改革必须遵循的教育理念。网络教学方法的缺点通常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而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也往往是网络教学方法的优势。

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任务选择网络教育或传统教育教学方法,锐意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时表现在同一节课,要分阶段分别运用网络教育或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有时表现在同一章节教学内容的多课时中,要分不同的课时分别运用网络教育或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在一段教学时期中实现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各有其优势和不足。由于长期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忽略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对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影响;同时也不能因为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片面刻意追求网络教学方法。一概而论否定其中某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坚持固守另一种教学方法都将会导致停滞不前或得不偿失。要采用求同存异的策略,使两种教学方法相互补充,有益共存。清醒地认识两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有策略地融合两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实践,才能更进一步地真正体会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实践方法。

探析小学语文合作教学新模式 篇7

一、合作教学的含义

上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界最先提出“合作教学”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互动和人际合作,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新模式,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合作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协调活动,相互促进,教学相长,激发潜能,从而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合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形式单调

合作教学的教学模式,既包括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同样包括教师与整个小组、生生小组之间、生生个体之间的互动。然而,在目前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大部分只采取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形式较为单调,无法充分发挥合作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

2. 重形式,轻实质

很多教师为紧跟教学改革的步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教学的教学模式,然而却仅仅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将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合作教学的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是否是独立思考,是否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探讨,是否能做到真正的合作,有无进行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优势。如果小组成员间并没有分工合作,没有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也没有从旁进行指导和提醒,那么合作教学的模式形同虚设,并不能达到合作教学的真正效果。

3. 小组成员参与度不均衡

合作教学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然而在进行学生分组时,往往采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法,这就容易造成在一个小组内部优等生占主导地位,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困难学生则成了听众,在小组讨论中很少发言,消极对待讨论内容,越过独立思考环节,仅仅从优等生那里获取思想和信息,小组成员之间的参与度不均衡,影响合作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4. 教学深度不够

合作教学的模式,旨在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形成互助的氛围,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相互讨论,延伸课外,拓展思维,则会带动整个班级的气氛,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忽视对学生的深入启发,缺乏学生对学生对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激烈的辩论,更没有对观点的反驳。教师应认识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往往认为老师说的就是对的,不会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这就造成了课堂的互动仅仅是浅层的,没有思维的碰撞,无法使小学语文课堂活跃,无法真正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三、合作教学有效性策略

1. 营造合作氛围和环境

合作教学模式可以发挥学生间最大的学习能力,在合作教学的模式下,教师采取分小组的方式让学生互助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发挥1 + 1 > 2的效果,同时能够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良好品格。比如,可以让学生分组对文章进行分角色朗读,场景再现,表演课文内容。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束缚少了,能够更好地、真实地进行自我表达,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在合作中形成团结协作的意识,在今后的学习中把他作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教师需注意,在学生合作讨论组织时,不可完全放开,而要适当进行指导。

2. 合理分工,动态分组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不仅要确定合理的小组人数,还要对小组内的角色进行动态变换,按照小组内各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分配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小组中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发挥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小组内部的合作效应。

同时,小组内部的成员并不能一成不变,而应进行动态分组,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发展。教师应实时关注所有学生的变化,通过分组持续激发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兼顾同质分组,异质分组两种分组方式,切实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更加的踏实、善学。

3. 理性分析,全面评价

教师评价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在课堂上,教师需对学生在合作中出现的困惑予以解答,发现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表扬合作中的优秀表现,引导学生正确思考,激励学生更加向上,使学生进行高效的合作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外需对整个教学模式、教学成果进行客观评价,优化实际教学中的不足,坚持实际教学的优点,不断完善合作教学模式,使合作教模式更加成熟。

合作教学的模式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还存在这很多问题,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使合作教学的模式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更加成熟,更好地发挥合作教学的优势,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合作教学的新模式开始逐渐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自主探究能力,是符合现代语文高效教学的有效方法。然而,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合作教学的新模式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此背景下,探析小学语文合作教学的新模式。

小学语文案例教学模式探析 篇8

小学语文案例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单一、僵化的局面, 大大提高语文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增强课程的吸引力。那么, 在实施小学语文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究竟如何提出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呢?笔者通过案例教学的模式分析入手, 把案例教学分为兴趣主导模式、情景主导模式、文本主导模式这三类, 以此来探讨小学语文案例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兴趣主导模式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 兴趣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味的知识灌输是远远达不到良好效果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笔者认为, 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认识到小学生爱玩、好奇、对新事物比较关注的特点, 利用他们的天性举出一些学生共同感兴趣的案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鼓励他们去表达, 须知, 乐趣所引发的思考与表达是学生最乐意的, 能把心中的话表达出来, 是一件多么痛快的事。这就是笔者所谈的第一个案例教学模式:兴趣主导模式。这种模式应当遵循三个原则。

1. 学生主体原则。

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应把学生放在主动发展的位置上, 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效率就会很高。因此,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推行案例教学的基础, 只有遵循这一原则, 才会使学生的整个身心都得到解放, 在教师引导、帮助和促进下,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 案例趣味化原则。

案例教学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趣味性元素, 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手, 只有找到学生心理的契合点, 与孩子的心灵产生了共振, 才可以轻松地实现课堂目的, 增强教学效果。

3. 语言形象化原则。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对幽默风趣的课堂无动于衷, 在列举案例时, 如果教师的语言能更形象一点, 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底线, 用生动的语言阐释一个又一个案例, 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 这样的案例教学就是成功的。

二、情境主导模式

情境主导模式就是指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应巧妙挖掘教材资源, 通过创设一个完整的情境来引出案例, 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说自己所想, 说自己所思, 在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 也会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 也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断成长。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创设案例情境, 笔者举出三种方法。

1. 逼真情境设置法。

在逼真的情境中引出案例, 让学生身临其境, 充分发掘真实情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 能设身处地地从实际情境出发, 设想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思考问题的多种可能方式。

2. 情感情境设置法。

这种情境设置法目的是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 感悟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教师只有试着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表达情感, “触摸”形象, 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

3. 影像情境设置法。

这一情境设置方法主要是采用多媒体手段立体化地展示案例, 比如,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 教师就可以用投影仪再现庐山瀑布的真面目, 或者可以给出几张学生从未见过的庐山风景, 用图说话, 用影像说话, 把学生带入情境, 使学生心灵感受到教材所表现不出来的震撼。

三、文本主导模式

小学语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需要通过大量课外的案例来充实、表现, 但是归根结底, 这些案例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阐释课文。因此, 发掘教材中的案例材料, 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魅力, 也是案例教学的模式之一。

文本主导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 注意联系, 强调整合。

在教学过程中, 孤立地去理解某个词语, 而不是把文本中的词语联系起来整体朗读、感悟的方法是错误的。文本主导的案例教学应该教会学生联系地理解词语, 整合文本中的情节、故事和场景, 让学生在融合的语境和相似的联想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词语的含义。

2. 化抽象为具体, 化具体为形象。

抽象的词语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一直是个难点。比如在教学过程中, 提到“军国主义”一词, 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以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很难理解, 我们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军国主义的概念, 这种抽象化的解释达不到我们的教学效果, 那么, 我们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读课文, 了解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学生通过阅读, 对军国主义一词产生初步感受, 然后通过回忆电视、电影和课外书中看到的情形, 唤醒生活积累。最后老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词语的意思。这时候, “军国主义”一词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抽象的概念了, 而是一个非常清晰的形象。

3. 关注学生需求, 解决学生问题。

文本案例的阐释和发掘应该关注学生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即使教师解决不了, 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而应发起讨论, 在讨论中得出结论, 在讨论中启发思维, 引导学生思考。

结语:

小学语文采用案例教学,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 案例教学也还要和其他教学法配合使用, 以系统的效能来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不过, 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和运用还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探讨, 只要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案例教学的经验教训, 分析案例教学的方式方法, 那么案例教学就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效能。笔者的对案例教学模式的探析就是从这一点出发, 试图为所有同仁提供一个审视自身教学方式的契机, 相信只要开动脑筋, 多多分析小学语文案例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就一定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案例教学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更好地实施案例教学, 笔者将小学语文案例教学分为兴趣主导模式、情景主导模式、文本主导模式三类, 并试图分析每种模式设置的原则和方法, 以此来推动小学语文案例教学的创新。

关键词:小学语文,案例教学,主导模式

参考文献

[1].黄露珊, 黄燕舞.由“一声不经意的叹气声”谈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案例分析.中国校外教育, 2007, (5) .

[2].邓锐琴.练习设计的六大追求——新理念指导下的小学阅读练习设计案例分析.小学教学参考, 2006, (2) .

略谈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构建 篇9

一、识字是基础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更快更牢地记住生字。

1.融趣味于识字教学

如果说语言是一种无形的交际工具, 那么有形交际工具就非汉字所属了。学生学字写字, 就是为了掌握这种有形的交际工具。工具是被人使用的, 使用工具的人会把自己的情感态度溶于语言文字中, 好比素描着色, 洋溢着人的生活情调。另一面来说, 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尤其是我们的汉字, 蕴藏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史诗。其中, 我们可以利用象形字的直观性作形象的描绘, 利用会意字巧妙的形义联系作富有情趣的解说:比如, “娃”这个字, 其意思是小孩子, 它的读音就是取自婴儿哭的声音等。通过锻炼学生的想象、创造, 语言表达能力, 使得原枯燥的东西一下子有了生命的活力。

2.融生活于识字教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学生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 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 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我们的识字教学任务就是要将小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变真实生活为识字的背景和舞台。

二、词汇是辅助

若把汉字比做一个点, 整篇文章比做一个面的话, 这两者之间的桥梁就是词汇了。有人说: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说明了词语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往往只注重对课文内容的讲解或过于仔细的分析句子、段落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对词语的训练。

1.重视词语的理解并掌握词语

只有学生准确的理解词语, 才能牢固的掌握词语。

2.注意词语的积累

不仅要掌握词组, 还需要大量的累积词组。许多小学生写的文章中总能看到一个词语重复用, 一种素材重复写。只有头脑中存储大量的词汇, 才能在使用的时候游刃有余, 因此积累词组刻不容缓。

三、古诗是点缀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的学习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体系中也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一首古诗, 它的诗人在创作时必定有一定的背景, 不同的人来读诗总会有不同的内心共鸣。

1.多积累古诗

找不同的古诗来读, 不同的古诗能带你进入不同人文世界。“烈火焚烧若等闲”的坚毅,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绝,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期待。

2.多背诵古诗

找不同的古诗来背, 品味古代诗人的情怀。

四、阅读是提升

阅读是一个人提升自我素养的最好的途径。在选择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时, 应该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而定, 它要受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的环境等诸因素影响和制约。研究阅读教学的模式, 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所学内容, 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有效阅读, 及时给老师以反馈。

1.指导精读

在进行阅读时, 先通读文章, 找准主旨。接着再理解每字的意思, 每句的意思, 每段的意思。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边读边想、边批注边感受, 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2.指导速读

在当代社会中, 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每段话都要细细斟酌, 则很难立足于当前。所以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根据自身所需读物进行有选择的速读, 这样学生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信息。

3.指导读书笔记

在阅读文章的同时, 要对遇到的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 精彩生动的语句摘录下来, 为以后的作文进行丰富的语言词藻积累。由于学生对单一的抄录也可能产生乏味, 所以在摘录时可以将格言警句写在各种各样的卡片纸或者便利贴上, 置于显而易见地方, 便于背诵。

五、口语交际为实践

口语交际, 就是交际者为了一定的目的,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 运用标准口语并加以肢体语言进行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表达情感的一种活动。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实践性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课堂教学与口语交际的实际结合

课堂教学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渠道, 课本的内容大都是进行口语交际的经典教材。在口语交际学习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大胆想象, 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情感认识选择语气、声调, 进行声情并茂的演讲。

2.集体活动与口语交际的实际结合

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行为、情感、认识参与, 陶冶情操, 从而达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3.课外阅读与口语交际的实际结合

课外阅读是积累语言材料、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古人云:慧于心秀于口, 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为了让学生“言之有物”, 可以在班上展开读书比赛等活动, 掀起一股读书热流, 让学生在这股热流中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 在课堂上, 老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识字、累词、诵诗, 让学生在乐趣中接受所学的知识。在课堂外, 老师要引导学生阅读, 口语交际, 尽量对语文的学习做到感知、领悟。最后, 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 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他们在课堂上用机会展示自己, 绽放个性。

参考文献

[1]王彩彩.增加识字乐趣激发识字意愿.教学月刊, 2008, (10) .

[2]时光霞.浅谈课外识字方法和途径.小学语文教师, 2009, (2) .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论文 篇10

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相对于其他学科见效慢, 是长效性和连续性的教学成果的体现, 传统的语文教学效能相对于其他学科不明显。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弊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 忽视启发和引导。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小学生面前像说书人那样无休止地讲解, 同时要求学生安静地认真听讲, 局限于机械记忆和正确识记知识点, 从字、词、句的含义和用法几乎都有固定模式。所以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反映, 小学生几乎在语言运用方面都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结果造成语文教学效率长期难以提升。主要原因为不注重变换方式地对孩子们进行启发和引导, 结果每次的语文课程教学实践, 只是教些孩子们应该学的东西, 而孩子们在这一教学活动中究竟得到什么启发, 教师也不清楚。虽然某些教师为了便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采用知识互动等创新方法, 但根本不思考所选的内容是否适合小学生。尽管语言活动离不开改编和仿编, 以故事辅助教学无疑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一定发展, 但收效不是太理想。结合近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与实践探索, 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所以一定要摒弃那些概念化的理念, 不能机械地把知识要点“灌”给孩子, 而应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让小学生在积极互动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过去某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停留在对学生审美情趣的表象感知, 没有从孩子已有的经验出发, 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动因, 促使他们凭自身感受、领悟生活中语言的美, 而是把自己认为好的“字、词、句”强行地“注入”学生的头脑。总之, 教师由于对小学语文教材的钻研不透彻, 把握不好核心内容的主线, 自然无法理想地启发和引导学生, 无法较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育专家指出, 构建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学生与老师平等。只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能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通过自己读书、自己动脑、自己体会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往往学生忽然间觉得自己把书读懂了, 不觉得是因为老师的帮助。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们丰富想象力和勇于创新的最佳阶段, 是唤起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期, 语言方面创造力的启发和培养指的是为小学生创设能够即时被鼓励, 有效促进形象思维发展空间的形成, 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挖掘学生富于创造性的语言表达智慧, 打破传统教育教学影响模式下的教师完全给予而学生只有认真听课、被动接受的局面, 进一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语文课堂教学最关键的问题是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教师根据自身的文化修养充分利用教材中文学语言的魅力, 感化每一位学生,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掌握语言的实际情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这样才能教得实, 学得更实。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固定的认知结构。有了具有人文情境化的和谐课堂教学氛围, 孩子们就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小学生有自己的权利、尊严、思想感情和需要, 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环境的营造方面。

三、培养积极创新的探索精神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发展的关键是在传统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创新与探索, 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强化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记忆。创新需要探索精神, 更需要文化氛围和良好环境的支持, 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改革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小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让孩子们由被动教变为主动学, 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积极探索, 提高教学实效, 为加强素质教育、培养有用人才奠定基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通过创新发展的教学行为得以体现, 包括语言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语言、有效学法的指导和教学效果检测反馈等, 而这一切都需要有充满人文情趣的课堂教学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学生与老师平等, 尤其和谐的教育氛围才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实效。与此同时, 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正确评价应该更关注实际效果, 其评价的标准应该以素质教育为基本目标, 主要考虑教师能否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看教师是否能够充分把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更关注小学生语言自主表达能力的提高, 看每一个班级的整体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是否得到提高。语文学科有很强的人文性, 应该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有所感悟, 但不一定有很深刻的体会, 也不一定要求他们立刻用语言表达出来。思想教育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渐进的, 要定好位, 不要随意拔高, 不要搞成贴政治标签, 特别反对搞“微言大义”式的架空分析。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鼓励那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老师不应停留在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的层面上, 而应综合学生的办法, 通过演示、引导, 使学生恍然大悟, 进一步探索创造性的语言教学实践活动, 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而不懈努力。

四、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模式探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27-01

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应清楚地认识到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诵背十分强调,但在我们的眼中这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只有读熟了课本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过去和当前的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使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因而阅读教学应做到让学生感知后有所领悟,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当然,在读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定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读,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流利。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的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多形式练,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教学更是如此,要想学生都能有感情的朗读,多练习,多种形式的读是关键。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在教学中,应由教师的指令性转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学生主体了,积极性也就高了。

五、具体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六、互动评读,提升孩子感情朗读的能力

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已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

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听老师这么一说,一部分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这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总之,语文中的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只要我们教师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一个班出现几个读书出色的学生不难,难的是让全班同学能够有滋有味地读书,爱读书,这就不容易了。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重视平时的课堂教学的中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养成有感情朗读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孟庆伟.注重现代学法指导,凸现学生主体地位[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03)

[2]范雪娇.浅谈合作学习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 2011(09)

[3]梅妙聪.“图式”与快乐阅读——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 小学教学设计. 2009(15)

[4]潘建忠.图式与句式教学:一个转折复句的教学实验[J]. 心理科学. 2000(06)

小学语文本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篇12

一、本色课堂的构建

小学本色课堂注重儿童本身的天性, 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可以将“ 本色”理解为尊重教师的付出、尊重学生的本性,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积极引导,使其掌握知识,感受探索的喜悦。 下面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阐述本色课堂的内涵。

在教师方面, 一名真正的语文教师一方面应向学生有效传递知识,另一方面则应陪伴学生成长。 一名受过专业训练,拥有扎实教育学和心理学功底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在语文课堂上使自己化身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设计者。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该不受“ 教参”以及“ 权威”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融入学生自己的感受。

在学生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是稚嫩的,也是个性鲜明的。 每一名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需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学生的种种表现给予理解。 在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个体差异,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唤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学习的过程视为一个主动的过程,变传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思考和探求。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体会到审美的乐趣。

二、教学案例

这里以笔者对于古诗《 画》 的教学( 片段) 为例。 课堂上,笔者首先展示一幅画,请学生说出画的内容。 学生回答说:有山、有水、有花、有鸟。

笔者继续发问:假若让你把画的内容“ 说”给另外一个人,该如何说呢? 有学生举手说:巍峨的山,茫茫的水,魅力的花,调皮的鸟。 师:假若规定不许说具体的事物,怎样才能让别人知道画的内容呢? 学生陷入思考中,此时教师展示《 画》 这首诗,学生纷纷说,画里的内容很逼真, 看起来就像真的一样啊! 笔者继续引导,《 还珠格格》 形容香妃很香,没有提过“ 香”字,只说“ 蝴蝶围着她飞”。 有学生举手说,如果一个人很臭,可以说“ 有苍蝇围着它”。 此时的学生自主精神已被唤醒,教师可以将课程中的内容逐步展示出来,引导大家思考和记忆。

上一篇:技术贸易在中国下一篇:对话式英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