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论文(精选11篇)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论文 篇1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新课标明确要求:“小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标准提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为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即个性化阅读,如何重新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异彩,唯一的途径就是将阅读的主导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打造个性化的阅读平台。
一、再现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调动一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来参与阅读,在阅读中生成深刻的内心体验。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参与到阅读中。而在此过程中, 借助多媒体重现情境,可以收到极佳的效果,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因为,多媒体可以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运用多种手段来传递信息、创设情境,实现了由抽象到形象,由无形到有形,由静态到动态, 由无声到有声的转变,可以再现情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三亚落日》一文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三亚落日的美丽风光,将学生置于风光旖旎的美丽情景中,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进行配乐朗读,吸引学生进入阅读境地。优美的图片、动听的乐曲、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领略了作品的画面美与意境美,体会到了作者对三亚落日美景的无限热爱。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学生更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
二、自主探究,各抒己见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要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时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阅读中形成深刻的个人感受,形成独特的见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张扬个性,放飞思维,让他们畅谈个人的阅读感受,尽展自己的内心体验,教师适当点拨,给予及时点评,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来。
如教学《海伦 ? 凯勒》一文,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海伦的内心世界;借助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再现海伦的内心世界。教学中,我先引导同学们回忆自己看过的美好景色,听到过的美妙声音,以及自己当时幸福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 让学生强烈感受到“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给小海伦所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悲哀。学生精读课文后,各抒己见,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我们提倡个性化阅读就是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个性化的见解,这正是个性化阅读的精髓之所在。
三、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对小学生来说,仅仅读好课文还不够,还必须有一定的课外阅读相配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既能使学生在课内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锻炼,也有利于教师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树立大语文观,相信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要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去观察,去感知,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
如《我和祖父的园子》这一课,学生经过充分的阅读,沉浸到作者那愉快而美好的童年生活中。那么,萧红的童年生活果真是这样的吗?我让学生课后去阅读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让学生走近作家,了解作家,进一步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美的享受,更引导学生课外拓展阅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元性。
四、适时练笔,感悟体验
随堂练笔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适时采取随堂练笔的形式,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作者的情感, 将其展示出来,既让学生明显的去感受体会,更培养学生的习作技巧。如教学《爱之链》一课,乔伊醒来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我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学生讨论,让他们发挥充分的想象,进行思考, 将其写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情感被点燃了,思维活跃异常。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续写《乔伊醒来之后》。通过这次练笔, 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做人要友爱互助,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 我们都应该伸出援助的手去帮助别人,关爱他人。学生在这样的续写中受到了深刻的爱的教育,生成了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总之,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极为重要,对学生的成长和素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也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接受书香的熏陶,浸润在书的海洋中,他们的个性才会得以充分滋养,也才会不断生成个性化的感受。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不断引领学生步入阅读的更高境界,让学生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终身阅读意识才会伴随学生终生, 学生的素质也才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完善。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论文 篇2
教育学(小学教育)11本1 1117034226 谢雯娟
摘要:针对新课标提出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这一理念,进行了对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探究,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健全学生的人格,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无穷的生命活力。本文主要从什么是个性化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意义以及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个性化阅读教学需要时间以及实践的证明。
关键词:小学 语文 个性化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进行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使学生得到他人或前人未曾有过的独特体验和新结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感受和理解,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传统教学中往往被教师忽视的方面,现在随着新课标的修订,这又成为了当今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响应新课标的号召,有时盲目的尊崇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违背了新课标的初衷。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当真正理解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使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贯彻新课标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为学生负责!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概念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个性化阅读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那到底什么是个性化阅读呢?什么是个性化阅读教学呢?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个性的概念。
所谓个性,各个学科有各个学科不同的说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个性就是作为社会的个人在社会领域中起独立作用的社会性质。”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个性是与共性相对的概念,是指“单一事物的个体性、独特性,强调此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差别。”在心理学上,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爱好等)的总和,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合。而教育学则认为,个性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根本属性,是某人之所以成为某人的特点。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是与他人不同的独立的个体,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也是独立的个体,教育中的个性是指通过教育活动获得自己独特体验,得到自我提升,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人格。
那什么是个性化阅读呢?首先阅读指的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先把书面材料变成声音,后达到对书面材料的理解。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从阅读的概念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阅读本身就是个性化的,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把这一点忽视了。个性化阅读就是阅读的主体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喜爱的方式,结合教材的特点及教师恰当的指导,对教材进行自己的解读,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这些体验往往是不同于他人的。
个性化阅读教学则是教师个性化的教与学生个性化的学相统一的过程,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学生主体,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化阅读教学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让学生自己体验教材的内涵,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意义
1.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有利于解放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个性化阅读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都会写好教案,在课上就按着教案的内容来教学,忽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这样的课堂是僵化的。学生久而久之也会丧失自己的思考能力。而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后,学生是主体,教师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先自主学习,可以自己提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可以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而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究学习,把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最后不会的由教师解疑。刚开始,也许学生的思考没有深度,但这至少是学生会思考的一个开端,将学生从禁锢中解放出来,自由的翱翔在知识的海洋。
2.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也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我们现在的社会,缺乏的是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的人才。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下,学校很难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单看中国这么多年都没出几个诺贝尔奖就可以知道。个性化阅读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能变得善于思考,善于质疑,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机械的学习,通过机1 械的学习可能在最后的学业评定中能够获得一个好成绩,但通过机械训练得来的成绩含金量着实太低,但是经过创造性思维、有个性化的东西获得的成绩,含金量才高。个性化阅读教学可能一开始并不能对提高学业成绩有帮助,但经过一段时间,必定对学生的发展有所帮助,它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社会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学生的发展带动社会的发展,因为学生才是未来社会的主人!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尊重学生思想的差异性
在对教学是否有效进行衡量时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学习体验。学习体验是看不见的,但是它又非常非常重要,如果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欢乐,那就是整个童年的幸福,也是一生的幸福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学生只有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够养成学习习惯,才能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有了乐趣,才有学的动力,才能积极展开思考,获得自己的学习体验。但是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那么他们必然存在着思想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思想都是宝贵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就是这些差异性擦出美丽的火花,使得教学过程划上完美的句号。
2.及时引导学生偏离轨道的误读,引导学生误读变悟读
虽然教师要倡导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但教师不能为了个性化而个性化。将学生的任何体验都当作对的,渐渐脱离文章的原意,越走越远。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前提是尊重原文,不能将原文理解的面目全非,这并不是创新文本,超越文本,而是曲解文本,游离文本,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司马光》时,问到学生觉得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做法好不好,有的学生回答“司马光的办法不好,砸坏了公园的缸,有可能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有的学生也附和“对,小石头都会砸伤人,这么大的石头真的会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缸片飞出来,还会把外面的小朋友砸伤,这办法危险。”但是该文主要是赞扬司马光在危急时刻不慌不忙、急中生智、挺身救人,这几位同学对文章的独特体验,完全脱离了文本,将大智大勇的司马光批的体无完肤,教师在这时就要及时引导二不是赞扬学生的理解新奇,应该将学生往司马光勇敢救人的品质方面引导,不能让学生再这样理解下去,这样只会误导其他学生。学生在学习时经常会出现类似的偏差,例如在《狐狸与乌鸦》中,认为“狐狸很聪明!你看,它为了得到肉,很会动脑子”;在《秦兵马俑》中,认为“我觉得应该感谢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举世无双的兵马俑了”;《虎门销烟》中,认为“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几百万1 斤烟渣冲入大海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污染!石灰冲入大海,对大海动植物的危害更大!”教师对于这些脱离文本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要及时引导,让学生抛弃这些误读,转而悟读。
3.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冲突,包容教学过程中的意外
教师在课前通常会进行备案,写教案,预设课上的种种情况,但是教师不能按部就班,不能教案上怎么写,课就怎么上。学生是活动的个体,课上肯定会出现意外,肯定有教师没有预设到的问题。教师要对这些意外足够包容,这些意外就很可能是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能因为教案中没有预设到,就直接无视这些意外。教案是死的,教学活动是活的,教师不能把一堂课上成死课。例如在上完《南郭先生》一课后,老师让班上的同学来评说“南郭先生”,绝大多数学生都顺着老师的意思把南郭先生批了一通,最后一个小男孩怯生生地站起来说:“老师,在我看来,南郭先生也不是一无是处的,要是大家肯帮他一把,他就不会滥竽充数了。”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美丽的意外,因为这位学生也是班上的南郭先生,所以他才有这样的独特体验,与别人都不一样,这种体验是有价值的,教师肯定没有预设到,但是教师此时就应该正视这个意外,鼓励其他同学一起来帮助他们班上的南郭先生,二不是一带而过。
4.课后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
这里的自由时间指的是非学习时间,包括必要的游戏、休闲、玩耍、劳动、制作、审美、交友等相关的精神生活,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杜威提倡教育即生活,教育的来源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实践,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生活中去,而不是埋头在书房中做练习,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情商。这样,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更能够获得自己的体验,因为教学也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5.对老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一些老教师教了十几年的书,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也许这套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老教师也以自己的这套教学模式为荣,但是这套教学模式不适应现在教学大发展的话,就需要改变,但是要想改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对老教师进行再培训,以现在的理念对老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的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老教师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结合现在的教学理念,又能发挥出巨大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发展。
6.重新编排座位方式
现在很多的课堂中,学生的座位编排方式通常是两人坐一起或者一人一座,这样的编排方式虽然使得教室整个看上去很整洁,但是无形之中给人一种严肃的感觉。如果学生能够几个人围1 着坐,几张桌子拼在一起,这样既便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也有利于课堂氛围的调动。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更容易思考,更乐于探讨,而轻松的氛围也能使学生大胆发言,不受拘束。
四、总结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个性化阅读教学使教师以本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注重学生的发展,但是教师又不能为了个性化而个性化。教师不能忽略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前提是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一切脱离文本散漫的体验都不是个性化,需要及时引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敏.试论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以小学语文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3].《江西教育》,2006年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初探 篇3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形成一个多折射的心理场。在这样特定的心理场中,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学习活动,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阅读的感悟一定更加深入,从而促使自身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协同发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创设生动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先播放一段夏的乐章,又用多媒体呈现一组夏景图:“夏天小姐姐就在大家的呼唤中来了……她飞过荷塘,荷花静静地开放了。今天,我们就变一回夏天的精灵,去她那儿游玩,好吗?”在上课伊始,教师就创设情境,借助天籁唤起了学生对夏天充满迷幻色彩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而后借助语言的描绘,引发学生亲近自然、融入自然。
二、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种选择不仅是学习方式,也包括对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练习和答案的选择。教师应该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见解,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一株紫丁香》一文时,可让学生反复通过不同目的的“五读”(读通、读懂、读好、读熟、读深)完成课文学习,学生在“一读”时,针对“读通”的要求,找到长句子练习朗读,这样很快克服了朗读难点。在“二读”时,学生又找准“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一株紫丁香”这个理解难点,相互讨论,解决并读懂“一株紫丁香”实际就是学生的一片心意。由于有了以上的理解,学生在“三读”环节中就能有深情地读,渐渐地进入了“读熟”这一学习环节。最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使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总之,把自主阅读的机会留给学生是使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的重要保证。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某一自然段来学,这样把长课文化成短课文,学生更容易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学起来就不会感到吃力,更愿意学。
三、阅读感悟,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清代学者袁枚说:“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可见一篇篇优美的课文都是作者感情的产物。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阅读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对解读作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学《西湖》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交流, “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明静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这些句子,可借助课件,让学生表演读,小组内合作读,挑战读,进而背诵课文,加深情感体验。整个环节,学生始终沐浴在温馨、优美的环境里,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体悟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感染。
阅读是最富于个性化的活动,我们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分析理解,去欣赏吸收。语文的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看文章的角度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读者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寻找自己的直觉经验,按照自己的方式解读作品,不一定非要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四、在阅读中超越文本,展开想象
展开或引发丰富的想象,是个性化阅读的鲜明特征。阅读是创造活动个性化的阅读,又是一种体验性阅读。阅读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能促进读者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捕捉文本的空白点,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释放丰富的情感,将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既促进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又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语言实践中超越文本,回归人性,唤起心灵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将爱与尊严、真诚、善良、悲悯的种子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上。让学生“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阅读也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学生凭借已有的阅读材料,发生联想,进行想象,促进思维多向发散,提出新异的见解,从而进入创造性境界。创造能力是阅读的最高层次,其思维活动是更有具体性、独立性、批判性和选择性。这是人们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思维,具有创新性、综合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如,《去年的树》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词句,用白描手法,写出鸟儿对大树的真挚情谊,略写鸟儿在寻找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笔者首先抓住“只剩下”这三个字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只剩下树根,没剩下什么呢?让学生各抒己见,使深情在自主阅读中自然生成。于是学生既有表达大树诚信至上的“拳拳之心”,又有抒发大树对小鸟深情厚谊的眷眷之恋,还有对伐木人乱砍乱伐,使小鸟无安身之所的愤愤之意……在阅读过程中生命倾情投入,润泽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刍议 篇4
一、个性化阅读要求实施对话活动
1.教师与学生对话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指出,对话必须建立在平等、关爱、谦虚、信任的基础之上,也即对话的双方须是平等的。师生对话的前提就是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实现对话,首先必须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要“弯下腰”甚至“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地相处,让学生感到亲切。学生只有面对亲切的老师时,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和学生交流时,说话语气必须有亲和力,必须具启发性。要尽可能免去居高临下的问话语气,也要设法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不要先预设一个方向,用话语去导引学生往既定的方向思考,这种预设方向的做法会抹杀学生的创造性。某教师在《海力布》一文的执教中启发学生发表对海力布的看法,不少学生都赞美海力布的善良,其中一位学生却认为海力布笨。同学们听到这位同学的说法后,哄堂大笑,教师却鼓励学生继续往下讲。学生说:“海力布如果把石头放在乡亲们的嘴里,让他们自己去呼鸟的话,乡亲们就会相信他,这样乡亲们得救,他自己也不会变成石头了。”这显然是一种独特的意见,如果教师不善于诱导,恐怕全班同学都不知道问题还可以这样去思考呢。
2.学生与文本“对话”
阅读其实就是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依靠已有的知识,对文本作出再创造的解释的过程。不过,在现实阅读中,学生面对的文本往往并非完全凭学生已有知识就能理解,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地补充相应的知识背景。这种知识背景的补充不宜直接单向传递式地告知,最好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索,找到可以帮助理解文本的知识。
小学语文中《草原》这篇文章描写了辽阔的蒙古草原,以及美丽的草原上的人民对客人的热情友好。很多学生并没有见过草原,草原对他们来说是未知的或说是模糊的,因此阻碍了他们与文本间的“对话”。这种情况下,运用多媒体展示草原图景给学生,让他们感知草原的状况是很有必要的。一定量的草原图片展示完成后,学生对草原便多了不少了解,这时无须教师归纳概括,学生也大体能说出对草原的印象来。
3.学生与学生对话
个性化阅读中,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也是很重要的。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在于“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于“解”,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则在于“思”。学生与学生对话即是在理解文本之后各自发表意见、不同意见相互碰撞而产生思想火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会进一步彰显,主体作用会进一步强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理解文本时遇到的一些疑难就会迎刃而解。
二、个性化阅读要注重课文批注
在与文本对话时,边阅读,边理解,有自己的想法时,就在相应的地方作批注,这就是课文批注。小学生往往不懂如何批注,也没有这种习惯。教师就要注意教给他们批注的方法,并培养他们批注的习惯。
1.符号式批注
学生初读课文时,可以用符号式批注,如用彩色笔勾画出不懂的字、词、句,或在相应的地方标上自己明白的符号(比如圆圈、小三角形等)。不过,如果用特殊的符号来作标记,应让学生学会确定自己画的符号的意义,比如小圆圈表示重点,小三角形表示不理解等。注意避免一段时间后就不知道自己当初标注的意义的现象。
2.感想式批注
阅读文本时,读到一些字、句、段时,可能会有一些自觉重要的感想,这种感想如不记下来,很快就会消失。为使之变为永恒可查的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句段间的空白,写下自己的这些临时的感想。要让学生一方面懂得利用文中的空白,另一方也要注意感想要写在恰当的空白,而且还应注意排版美观。切不可这里写点,那里写点,结果弄得很散乱。
3.补写式批注
文本总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空白”,让读者去补充和完善。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非常宝贵的。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对文本内容作出相应的补充,并把补充的内容写在适当的空白处。
课文《再见了,亲人》叙写了志愿军战士回国时,在火车站与朝鲜人民话别的情景。话别涉及两个人物,但课文中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那么,这个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这正是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予以补充的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文本信息,想象在两相惜别之时,朝鲜人民会怎么想?他们会说什么?然后从大娘、小金花、大嫂中任选一个,写一写她们分别时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通过这种办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初探 篇5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模式;创新精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与新课程理念相背离的观点和课堂教学实践。虽然教学模式、教师角色在不断的重新定位,但是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的不在少数,很多作文缺乏有灵性的思想以及對生活阅历的感悟。究其根源,除了学生本身材料单一,对生活的感悟不深以外,还与课堂上教师繁琐的提问和讲解关系甚密。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只有在阅读中张扬了“个性”,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思维火花与创新精神。
一、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理解个性化阅读精髓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感到,要让学生学得灵活,富于个性化,必须研究课堂教学模式,深刻领会个性化阅读精髓。
1.研究课堂教学,纠正错误倾向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很好地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必须深刻领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教学要求,纠正错误倾向,尤其是纠正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生搬硬套别人课堂教学模式”的两种错误认识。
(1)纠正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改变了过去“高耗低能”的状态。改变了过去“读、背、分段、总结中心、概括写作特点”的模式,把语言文字训练纳入了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训练过程全由教师掌握和控制。只有个性化阅读,才能充分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只有蹲下来走进学生,才能开启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去体会学生内心的独特感受与生命活力。
(2)纠正盲目照搬各类教学模式的弊端
各类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它毕竟不是万能的。它有自身的局限性。究竟采用什么模式进行阅读教学,要在“活”字上下工夫。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刻体会文本,把握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创造空间,克服盲目跟随的现象。
2.创新——个性化阅读的精髓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人的创新性。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谨记,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智慧的个体,我们要点燃个性的种子,让他发芽,唤醒学生潜在的智慧,让他们在阅读中读出新的感受,发现新的东西。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因此,阅读教学应真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注重内心体验与感悟,抓好课堂阅读教学
阅读就是要抓住学生内心的独特体验与感悟,充分感受文本思想,实现与文本的“和谐交流”。
阅读是心与心的对话。尤其是小学生形象思维丰富,为此,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或者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笔者在上《鸟的天堂》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榕树”的“大”,从网上下载了作者描绘的大榕树的图片。又如,在第二部分描写“百鸟齐飞”的景象,又找来相关资料,让学生感受到众鸟的声、形、色,化静为动,集声、光、电为一体,将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中去,使学生身临其境,迫不及待地想说,其个性感受在不自然状态下迸发出来,且带着真实、带着自我,带着个性。
三、诱发学生内部潜力,培养创新精神
创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很多事实都证明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国家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模仿和抄袭。”由此看出,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特别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同样要把握个性化阅读的精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创设教学情境,训练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2.挖掘教材空白,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留有一定的空白。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空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穷人》这课时,当学生学完本课后,我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孩子在西蒙家会过得怎样呢?他们自己都很穷,能养活两个孩子吗?假如两个孩子现在已经长大了,他们又会怎样对待养他们的恩人呢?这一连串的问题,调动了学生潜在的好奇心,纷纷思考。教师只要用好了这些空白,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就会慢慢得到发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个性化的阅读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扉,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朝着积极健康的轨道发展。也只有个性化阅读才能让学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浅谈 篇6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主动与文本作者形成对话、交流的关系,以引起共鸣、产生感情,从而达到阅读活动真正的目的。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呢?
一、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阅读活动应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它需要读者自行理解、体验、感悟这种“寄托若干意义的符号”。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应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应留给学生自主的阅读权利,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原文上,并以其原有知识结构为底座,独立地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在读中积极思考,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一个目标一个台阶式地前进,进而完成全程阅读。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秋的原野》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反复通过不同目的的“五读”(读通、读懂、读好、读熟、读深)完成课文学习。在“一读”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课文,对不认识的生字作好记号,然后利用工具书或学习小组自行来解决生字,也就是说:“一读”重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上下功夫。在“二读”时,学生边读边带着问题思考“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景物来进行描写,突出了秋天原野美的特点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读书的过程中,既要动口又要动手的良好习惯,通过边读、边勾、边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由于有了以上的理解,学生在“三读”环节中就能深情地读,渐渐地进入了“读熟”这一学习环节。此时教师就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也可以朗读全篇课文,最后让学生进行展示读、挑战读,使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上一个新的层次。总之,把自主阅读的机会留给学生,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重要保证。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批注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喜欢“人云亦云”,不敢提出或不能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阅读。而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对课文语言文字、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的感知,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批注就怎么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需要。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当读到“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到达了洛阳”时,我让学生回答从“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学生谈得很好,有的学生从孔子的意志品质方面进行理解;有的从用词的准确性方面进行理解;有的学生还从这个词中进行想象,把孔子一路走来所遇到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描绘得的绘生绘色,让人感动。
三、激发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发自我思维,这是阅读活动的最高境界。作为阅读引导者,教师要设法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产生疑问。实际上,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越能帮助他们深刻地理解文章。当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较高层次或较有价值的问题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他们,区别对待,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给予解答。这样,让优等生“吃饱”,让中等生“消化”,后进生“解渴”,做到“上不封顶,下能保底”。在质疑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答、坚持训练,学生们就能逐渐学会质疑问题,学会自主探究,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如学习《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质疑来理解“一阵沉默之后,一位小男孩颤抖地把手举起来,然后放下去又举起来”这句话。在质疑时,有的学生抓住“颤抖”一词提问:小男孩的手为什么会颤抖?有的学生则围绕小男孩的举动质疑:从举、放、举说明了什么?也有学生根据整体发问:从小男孩的举动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深刻地理解了文章,而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
四、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读者与文本的相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了整个阅读活动的全过程。情感的不同、经验能力的不同,使学生对文本必将产生多元解读。阅读活动只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允许学生带着个人情感去表达阅读结果,就有可能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效果,就有可能超越文本,产生出新的阅读创意,拓展出新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阅读质量。比如教《一株紫丁香》一文,让学生读“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汇报朗读时会出现不同的朗读效果,有的学生将“时时”重点强调,“因为老师每时每刻都把我们挂在心上”;还有的学生将“挂牵”重读,其原因是他读到此句时想到了教师最关心他的一件事。由此可见,当学生的独特体验被充分尊重后,学生就会饱尝个性思维被肯定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自己的自主意识,发挥自己的个性创造潜能。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坚决摒弃繁琐的分析和抽象的说教,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学生通过阅读自有一番见解和感受。
浅谈小学语文的个性化阅读 篇7
语文的个性化阅读, 最终落实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 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每一个学生都彰显生命的活力。
一、认真研读文本, 针对学生特点进行阅读指导
农村孩子由于受家庭教育、方言习惯等的影响, 在学习课文时总是难以和作者产生共鸣, 以至于不能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一说读课文, 学生便摇头晃脑开始唱读, 老师想尽一切办法, 也无济于事。其实, 这和老师没能深入文本有很大的关系。对此, 我县张焕梅老师的教学讲座——“语文应该充满诗意和情趣”, 让我受益颇深。她说, 自己到农村小学听过许多课, 好多教师对孩子们的“唱读”不以为然, 天长日久, 孩子们总也改不了“唱读”的习惯。面对篇篇生动感人的文章, 教师为什么不能引领孩子与作者产生共鸣呢?这和自己不能深入文本, 不能深入了解学生有很大关系。农村孩子家庭情况各异, 性格各不相同, 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特点, 很好地进行阅读指导。张老师介绍自己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 十分激动。她为了让学生很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用自己的切身体会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她告诉孩子自己十三岁就没了母亲, 与孩子们一起读到文中的“我”怎样探望生病的母亲, 想起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心情怎样愧疚……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她说, 当年的母亲也一样的瘦骨嶙峋, 一样的疲惫劳累!小小年纪就眼睁睁地看着母亲残酷地离去……
此情此景, 不用老师多作强调, 孩子们也早已感动万分!大家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发誓要做一个孝敬父母、助人为乐的好少年。
所以, 认真研读文本, 结合学生特点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至关重要!文章读生动了, 读感人了, 学生也就自然被课文熏陶和感染了, 哪还有教不好语文的道理?也就不会出现“唱读”、“齐读”的现象了。
因此,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以学生个性自由、健康、快乐发展为宗旨, 努力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习惯以及家庭生活背景, 尤其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方面的差异, 才能学好语文。
二、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性质, 尊重学生独特体验
以往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缺少读教材的主动性, 更谈不上“个性”, 因为“教参”包办了一切, “教参”对教材的解读先入为主地占据了教师的阅读空间。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秋游景山》一课时, 问学生:哪个词语最能概括故宫的特点?学生回答:“雄伟的故宫”、“伟大的故宫”, 老师都说是错的。叫了好多个学生, 最后有一个学生回答出老师所期望的书上所写的:“庄严”的故宫。此时, 老师才如释重负地把这个词语写下去。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师特别注重个性化阅读, 结合生活阅历来理解、阐释阅读内容。通过教师的有个性、有创意、有发展的阅读理解, 读出作品的精神与魅力, 读出有自己个性色彩的感悟和收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例如, 《狼和小羊》一课最后一句“狼说着就向小羊扑去”。那么后来小羊怎么样了呢?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小羊被狼吃掉了;有的说小羊跟狼搏斗, 用羊角把狼顶死了;有的说小羊跑了, 但最后还是跑不过狼被狼吃了;有的说这时候刚好来了一个猎人把狼打死了;有的说羊爸爸和羊妈妈来找小羊……正是在这样丰富多彩的阅读过程中给这一教学情境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如果我们教师对教材缺少个性化的解读, 找不出“自己的哈姆雷特”, 又如何引导学生去“寻找自己的哈姆雷特”呢?所以, 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是教师自己对教材的深入解读。
在以往“应试教育”的桎梏下, 我们教师其实有过“个性化地读教材、读学生”, 但担心与“教参”、与考试的标准答案不符, 所以只能将教参的答案照搬了事, 埋没了自己的思想。新课程改革解放了教师, 让教师的个性与魅力得到充分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要敢于破除陈规陋习, 敢于张扬个性,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用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来诠释知识, 用教师的个性色彩来铺就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
例如, 我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 放手让学生对“中部凿井法”提出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中部凿井法”就是先从顶往下打一口竖井, 再由竖井处分别向两头开凿, 有的学生认为詹天佑应该通过四个工作面同时施工, 即竖井处两个从里向外凿, 隧道两头各从外向里凿, 这样一来工期才会缩短。可是, 有个学生兴奋地说:“多打几口竖井就好了, 这样工作面越多, 工期不就越短吗?”好多学生不同意他的说法, 认为打竖井也需要时间, 所以并不是竖井打得越多工期就越短。说“定点、勘测、计算一定要精密, 不能有一点马虎”。这一系列的“思维碰撞”, 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获得思想启迪。所以,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 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主动发展。大胆、灵活地处理教材、教参和自己的思想认识, 实事求是地表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总之, 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地、耐心地俯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声音, 用一双热情、冷静、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一个富有个性的幼小心灵, 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智慧, 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张扬。
(编辑:龙贤东)
2013.5 118
摘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等新课程理念渗透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地倾听孩子的声音, 去发现、珍视每一个富有个性的幼小心灵, 因材施教, 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智慧, 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张扬。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化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倡个性化阅读, 不仅仅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价值观的取向。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的自读自悟, 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 通过个性化的思考、个性化的选择、个性化的质疑、个性化的积累、个性化的表达, 使“个性”在阅读中得到张扬。
然而, 很多教师认为所谓的“个性化阅读”就是要把阅读权、言说权完全下放给学生, 让学生自由言说, 只要他们能说就达到了“个性化阅读”的目的。其实, 教师忽视了自身在其中的主导身份, 学生的言说往往浮于表面。笔者认为“个性化阅读”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自我表达, 真正做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生成。
一、密切关系, 和谐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交流思想、沟通个性想法的过程, 诚如《标准》里一再强调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 一言堂和满堂灌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尽管教师也向学生提出问题, 但要么是答案已经固定, 提问只是形式, 要么提问的内容答案昭然若揭,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没有多少深度。为此, 教师要明确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是一个个性化展示的课堂。
二、积极评价, 养护个性言说
学生有了个性言说的欲求, 教师就要积极保护, 不能用挖苦、讽刺的语言以及漠视的态度打击学生个性言说的积极性。因此, 在平时的个性化阅读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用积极的评价, 养护学生的个性言说。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阅读教学里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是阅读的主人, 教师要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 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阅读主体地位, 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读书的主人。使学生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者, 而不是教师活动的追随者。
四、倡导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
个性化阅读是体验性阅读, 学生带着热情, 凭自己的经验能力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 是以自己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 体验文本的, 这时他的独特的心理感受, 情感意志, 想象理解都将在文本上打下鲜明的个性的印痕。为了能让学生真切的感悟体验文本, 教师应该针对其心理特点, 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 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 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阅读磁场,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探知欲望, 在对文本的还原和体悟中感受阅读的妙趣横生。
例如, 在教学《井底之蛙》时, 我问: “青蛙跳出水井之后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热烈地讨论后, 纷纷举手, 其中, 有一只小手羞怯怯地举着, 不那么得自信。我为了鼓励她, 就请她发言。她害羞地说: “老师, 我觉得青蛙没法跳出水井。”如果这时我说: “小朋友, 听清楚问题哦, 我问的是青蛙跳出水井后看到了什么? 我不是让你研究青蛙能不能跳出水井。请坐!”那么, 我就会扼杀这位学生积极的思考。于是, 我说: “嗯, 你思考得很细致。那么, 青蛙为什么没法跳出水井? 那应该怎么办呢?”小女孩继续说: “青蛙本来就爱跳, 而在井底生活这么久都没有跳出来, 可能是因为水井太高了, 所以它无法跳出来。我现在也不知道要怎么帮它。也许, 可以用一根绳子。”“你说的太好了。请同学们用掌声鼓励她, 也鼓励一下青蛙, 让它尽力地跳出来。生活中不乏障碍物, 就像青蛙一样, 不是它不想知道, 而是因为水井这个障碍物太强大了, 他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跨越, 需要借助于外在的力量。现在, 请同学们赐给它力量, 让它跳出来。你们会给它什么呢?”
这堂课真是“教学相长”, 从积极评价、养护学生的个性言说中, 阅读教学进入了更深的一个层次。
五、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 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 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 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 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 可以是边想边读, 可以是边表演边读, 可以集体读, 个人读, 也可以是批注阅读, 学生通过有感而发, 有疑而注, 有得而写, 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 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 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 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 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 而不是被迫的痛苦和无奈。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指导策略分析 篇9
一、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现状
首先, 教学目标需要调整, 在新课改背景下, 阅读理解是人才的基础技能之一。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阶段, 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师更是培养人才阅读技能的主要内容,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但是, 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 教师仍然强调对语文知识的掌握, 在学生没有建立初步阅读好感的基础上, 就对大量的语文知识进行灌输, 从而不利于个性化阅读的实现。其次, 教师方法单一, 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所面临的另外一个严峻问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信息量庞大, 需要吸收一定的新教学内容, 不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不少语文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 仍然是识字、组词、造句、写作文等, 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并且单一的教学方法还会导致课堂氛围沉闷, 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率。
二、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指导策略
1. 指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意识
现阶段,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学生可以通过个性化阅读来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提高小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意识, 同时加强其自主思考能力。另外,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活动, 让学生体会阅读材料中的情感, 并且通过使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 从而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认识。在小学教育阶段,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与社会经验较少, 在情感体验方面能力较差, 多文字的欣赏力有效, 所以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 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个性化阅读, 不具备较强的个性化阅读意识, 因此, 就需要教师对小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意识进行有效指导, 逐渐帮之其树立个性化阅读意识, 逐渐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2. 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也是如此, 所以教师要想提升个性化阅读教学质量, 就需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逐渐增强他们对语文个性化阅读的认识。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 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就需要运用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 如角色扮演法、情境再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问题讨论法等, 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进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感悟文章的情感。例如, 在《草船借箭》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 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与黄盖等, 让学生深入课文内容, 通过自己的角色表演来再现课文内容, 从而激发其参与阅读的兴趣, 并且能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其个性化阅读能力。
3. 指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 其思维模式比较简单, 对于教材中枯燥的阅读内容很难提升其阅读兴趣, 并且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往往比较倾向于阅读一些故事性的文章。所以,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促使其能够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情感。另外, 由于小学生在语文知识理解层次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课文的解读也存在不同, 教师就需要善于让他们表达对课文阅读之后的感受, 对其阅读体验进行有效指导。例如, 在《山中访友》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需要对课文语言与阅读节奏进行揣摩, 然后通过对文章的阅读, 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让小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对大自然进行更好的了解。
4.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差异性
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树立学生为主体地位, 把阅读的权利交给学生, 让其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小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教师需要充分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 让其能够自由主动的进行阅读, 这样以来能够充分体现个性化阅读的特征, 可以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他们在自由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乐趣, 从而对课文学生产生独特的见解, 提升其语文阅读水利与理解能力。例如, 在进行《幸福是什么》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喜欢着三个孩子中的哪一个?为什么?不同的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也有所不同, 教师可以让他们进行自由阐述, 根据自己的思路去阅读和学习课文。可以给小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能的机会, 并且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学习效率就能够得以有效提升。
总结
总之, 现阶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 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理念, 对于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与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运用, 发挥其价值与作用。
摘要: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关键途径。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展示, 不能够由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出现不少问题, 影响着小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笔者主要针对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作分析, 并且制定一些有效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姜智勇.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闪光[J].学周刊, 2015, 08:43.
[2]吕吉军.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J].语文学刊, 2015, 01:175-176.
让个性化阅读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 阅读体验;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无庸置疑,在小学语文阅读活动中,我们应当珍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情感,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走进文本,理解和感悟文本所表达出来的内容美,形式美,意境美,从而为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与表达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一、营造个性化的阅读氛围
阅读是一个思想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新课程理念强调语文阅读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的创新阅读形式,给学生更多自由阅读的空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把学生阅读的空间局限在课堂之上,对于文章的理解也会与心中的“标准答案”进行对比和衡量。这样的做法,严重的伤害了学生的阅读情感,因为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生活经历各异,因此在阅读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标新立异”的想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了营造个性化的阅读氛围,笔者有时会打破常规的课堂集体阅读形式,组织学生以自由结组的方式在校园里进行有声阅读。这样的方式看似自由散漫,实则给了学生更多的观察空间和想象空间,从而得到更加深刻的个性体验。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看菊花》时,笔者就让学生边观察校园内盛开的菊花,边阅读课文,学生在这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中,对满园菊花五彩纷呈、争奇斗艳的繁盛景象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对菊花的品质也都有了个性化的理解。
二、尊重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卢梭曾言,“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在语文阅读活动中,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大海睡了》时,一些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在理解上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充分了解大家的想法,笔者鼓励他们各抒已见。有的学生说,“大海很大,像是把明月和星星抱住。”有的学生说,“夜晚天是深蓝色,大海也是深蓝色,向远处看,天和大海仿佛是一体的,所以说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还有的学生说,“明月、星星倒映在水中,像是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事实上,幼儿对大海是熟悉又陌生的。他们很多情况下都是在电视、图书上见到大海,黑夜中大海恬静、柔美的形象他们并未亲身感受过,因此在阅读活动中会出现很多奇妙的想法也是情理之中,难能可贵的。通过反复阅读课文,结合教师借助于多媒体CAI呈现的“明月”和“繁星”在水中的画面,学生能够很快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达到水到渠成的阅读效果。
三、尝试个性化的阅读交流
阅读活动既是一种群体行为,也是一种个人行为。对于同一篇文章,由于阅读者的生活阅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因此在理解上也会存在差异。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交流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因为通过阅读,我们会获得人生的启迪,会收获心灵上的愉悦,这些美好的事物是应该分享的。传统的阅读交流,教师总是希望学生的回答尽可能接近教材给出的“标准答案”,交流的对象也总是局限于师生之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应拓展学生阅读交流的方式和途径,如可以实现师生在线交流,生生论坛交流,甚至学生与作者直接交流等。这些个性化的阅读交流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会让阅读活动逐步走向深入。如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乌鸦喝水》时,教师就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乌鸦能喝到水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倘若你是那只乌鸦,你能否会想到更多喝到水的办法等。
四、提升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语文阅读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正确的运用祖国的文字,而且还应通过阅读获得积极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在阅读前,教师应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全身心的投入到文本之中,做到对文本先悟其情,心领其旨,后发其声,这样才能身临其境,透过文本发现美,感受美。
例如,笔者在指导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名篇《春晓》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笔者没有直接让学生进行阅读,而是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春天里的一番景象……然后再想象一下春天里早晨一觉醒来又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最后笔者再借助多媒体CAI向学生呈现春天的一些画面,指导学生阅读古诗《春晓》。在诗里,学生们感受到的是扑鼻的花香,是啾啾的鸟鸣,是夜里朦胧的风雨之声……这样的阅读,学生们会以自己的视角和体验对文字获得全新的认识和感受,同时对于提升自己的审美情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个性化阅读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阅读情感,了解其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语文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搭建个性化阅读的平台,鼓励他们求新求异,让阅读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个性飞扬,获取人生启迪与智慧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殷建锋.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学习,2012,(06)
浅谈小学语文如何实现个性化阅读 篇11
一、突出学生阅读的趣味性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推动与促进作用。要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就必须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只有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才会展开主动阅读、思考与分析, 才能从阅读中体会到满足与愉悦, 这样才能让学生将阅读当作一种乐趣、一种爱好。可以说个性化阅读就是建立在学生对阅读材料浓厚的兴趣基础之上。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枯燥的阅读教学模式,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以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1. 音乐渲染。
音乐是跳跃的符号, 比起单一、枯燥而静止的文字, 更加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 更能愉悦学生的身心, 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 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 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让学生畅游其中, 进而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2. 画面烘托。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认知阶段, 他们对直观的图片与形象的画面更加感兴趣, 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 并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将文本转换成图片与图像, 以刺激学生的视觉, 激发学生的想象, 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动机。
3. 语言吸引。
语言是一门艺术, 如果只是用不变的语气与语调, 即使是再优美精彩的内容也无法表达出来, 只会让学生感受到干瘪而空洞。相反善于运用肢体语言、语气语调等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渲染效果, 使得文字更感人、更煽情。为此我们要讲究语言艺术, 要学会运用语言来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性
个性化阅读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臆断, 而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基础之上。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核心环节。因此在教学中要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就必须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对文章的讲读式分析、填鸭式教学, 而是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 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而融洽的教学氛围,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 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
我们要深入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要从高高在上的教者、不容质疑的师者转换成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主体, 与学生真正站在平等的位置上, 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明白, 自己并不是教师的附属, 而是与教师有着平等权利的共同参与者, 是阅读的主人, 是主动的行为者, 而不是被动的追随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阅读中来, 不是教师要我们读什么, 怎么读, 而是我们需要读什么, 应该怎么读。这样学生才能以主体身份展开阅读, 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 与教师、文本进行积极的互动。
三、保证学生思考的独立性
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孟轲提出:“尽信书, 不如无书。”这些都指出了思考在阅读中的重要性。阅读是大脑对知识的存储过程, 思考是大脑对知识的筛选过程。如果只“存储”而不“筛选”, 就只能成为“书袋”也就是装知识的容器, 对文本根本谈不上深刻理解, 只是局限于文字表面的肤浅记忆, 这又如何实现个性化阅读呢?
要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必须要让学生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 保证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思维的积极性, 这样学生才能不仅获取文本的基本信息, 而且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能够将书本知识加以灵活运用, 促进学生知识的真正内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有更多阅读的时间, 而且还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作用, 不要让学生的阅读只是浮于文字表层, 而是要为学生的思考留有充分的余地, 让学生展开独立的思考与思维。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通过巧设疑问, 以富有探索性与启发性的问题来拓宽学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让学生能够真正将读与思结合起来, 将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在设计时要突出问题的开放性、探索性。开放性就是说问题的答案不能拘泥于文字表面, 而是要打破文本的限制, 能够将文本与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更能开阔学生的思考, 能够将学生的思考延伸到宽广的现实生活, 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 这样才能依托文本、超越文本, 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又可以真正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 让学生学会用文字来表达, 用所学来指导行为。
四、体现学生阅读的独特性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目标, 而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教材上, 让学生按照教师预定的思路以固定的模式来进行阅读。学生的阅读体验是标准化, 是教师所预想的教参的标准答案。这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忽视了学生的个体体验, 无法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个性化阅读。为此我们要从预设走向生成, 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与感悟。这就需要广大教师首先要打破视教材为经典与权威的教学观, 具有批判精神, 同时更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挑战, 为学生创设情境, 还原生活、回归生活, 让学生能够将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 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更多独特见解与感受, 才能畅所欲言, 这样学生才能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的个性化阅读09-28
浅谈小学三年级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05-09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论文07-31
小学语文传统阅读教学论文09-1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论文09-26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与学论文08-03
论文---农村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浅谈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