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技巧

2024-09-21

小学语文阅读技巧(共12篇)

小学语文阅读技巧 篇1

一、前言

教学改革是切实落实“十二五”规划关于科教新国战略的重要体现。小学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 在阅读教学环节上, 教学模式、教学形态、教学角色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与新课改需求形成矛盾。在面对新课改需求的背景下, 针对教学技巧来优化课堂教学, 是阅读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并已形成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技巧的枯燥化, 尤其是僵化的教学模式衍生了固化的教学形态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突出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以灵活的教学形态适应小学生的个性需求。小学语文在新课改的大潮下, 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牵引式”为主, 把阅读教学变成了学生定向性的阅读要求。在定向性的阅读教学常态化下, 僵化的教学模式衍生了固化的教学形态, 阅读教学旨在答案的模板化、课外阅读的形式化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多以固定的教学技巧进行, 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 再跟进式地对课文大意进行阐述和归纳, 学生得到的阅读在答案和思想上, 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版, 强化了应试教育的需求。

2. 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 尤其是传统的教学角色定位消极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学生主体化的教学地位是实践课改需求、深化阅读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对待阅读教学上, 以“敷衍、灌输”的态度来支配教学角色的定位, 这就决定了学生处于“被学”的状态。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 进行着阅读训练、阅读做题、阅读总结等, 一连串的阅读技能培养, 被教师“一手操办”, 学生成了课堂的“观众”。我们知道, “观众”做久了, 势必造成小学生情感元素的疲惫感, 学生消极地应付教师, 教师疲惫地应对课改要求, 这样一来, 就形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痼疾”。

三、基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技巧, 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1. 以自主学习为主线, 让学生在自主提问中调动阅读的积极性

小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 在自我感知上喜欢自主性, 这就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以自主学习为教学主线, 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学生在自主提问的激发下, 阅读的参与性被调动。表面上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走, 但实质是学生在自我阅读的问题意识下, 形成潜在的阅读动力。例如:在《棉鞋里的阳光》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大家在阅读过程中, 对于阳光在棉鞋里有什么看法 (疑问) 吗?”学生纷纷开始提问道“为什么阳光可以让奶奶暖和?”“为什么小峰觉得阳光下的棉鞋格外的温暖呢?”“课文的阳光到底寓意什么?”此时, 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中心意义入手, 让学生在阅读的感知下, 去感知和体验“阳光”和“棉鞋”。于是, 学生所遇到的问题被逐一解决。教师的这一自主问题的设问法, 把僵化的课堂交予学生手中, 学生无形中成为了课堂的“导演”, 教师只是配合学生“演完”一堂高质量的课堂。

2. 以拓展性阅读为导向, 让学生在宽广的阅读面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对于新知的欲望是无穷的, 这就强调了课堂教学以拓展性阅读为导向是非常必要的。在拓展性阅读的导向中, 不能以阅读量来“曲解”这一教学技巧。丰富的拓展性阅读, 应该以“针对、自主、兴趣”为元素导向, 让学生在扩展阅读中快乐学、善于学。教师在拓展性阅读教学中, 要立足于教材、整合于学生个性需求, 以针对性的阅读元素, 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渐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是一门语言, 多阅读是培养语感、养成语文素养所必经的途径。对于小学生而言, 让学生多朗读是一种无形的、有效的教学形态。同时,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针对个性喜好, 选择名家的作品来作为拓展阅读的素材, 这也是良好自主学习所需求的。

3. 以学生的想象力为元素, 让学生在角色感中融入阅读情感

阅读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强调在角色感中融入情感的元素。我们知道, 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 在好奇心的支配下,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挖掘。在实际的教学中, 关于优美词句的赏析, 是语文阅读教学所必需的。优美的语句展现的是一幅幅迥异的图景, 学生在丰富想象力的支配下, 往往可以进行图景元素的“再生”和拓展。于是,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抓住学生这一特性, 以学生的想象力作为教学的元素, 以角色的融入开展以活动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例如, 教师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让学生在角色中, 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急切, 妈妈对于小蝌蚪的牵挂心, 这样就可以在活动中, 实现教学的目标, 并让学生养成合作的精神, 整个课堂氛围都被调动起来了。

四、结语

小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 在阅读教学中, 应强调学生阅读感知和认识的培养。目前, 传统的阅读教学已固化了教学形态、僵化了教学模式, 这些都制约着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对此, 以教学技巧作为阅读教学的优化点, 是针对语文课程特点、整合学生需求的重要优化手段。

参考文献

[1]单宗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J].科技文汇, 2012 (03) .

[2]迟国庆.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散文阅读, 2011 (08) .

[3]房娟.小学低年级阅读模式新探[J].现代阅读, 2011 (08) .

[4]杨俊.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J].现代阅读, 2011 (05) .

小学语文阅读技巧 篇2

常见考点1:描写方法的作用

常见题型

①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②在这段话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

①肖像(外貌、神态)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动作(行动)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品质)。

④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帮事情节的发展,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衬托人物......心情。

常见考点2:理解句子含义或作用

常见题型

①你对文中画线句子如何理解?

②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③写出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技巧

1.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

①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从而理解句子的含义。

②联系上下文,找出与语句相关的信息,结合具体的语境,通过对所问语句前后句含义的分

析,判断所问语句的正确含义。

③含有修辞手法的语句,可通过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来理解。

④考虑句子与文章整体的内在联系,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从整体的角度来更理解语句的深刻含义。

⑤联系自已生活实际,展形联想,分析语句的含义。

2.分析语句的作用

先弄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再分析其作用。

在文章的开头:①引出下文;②点眀帮事所要描写(说明、议论)的对象;③照应文章标;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⑤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文章中间: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文章的结尾:①总结全文;②揭示全文主旨;③照应前文;④照应文章标题。

常见题型

文中的X

X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题技巧

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模式是:X X是一个具有……性格特点(思想品格、职业身份或影响力)的人。具体方法有:

①事件提炼法:筛选出文章中所写的与该人物有关的事件,在事件中提炼出人物形象。

②言行提炼法:从行文中找出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的描写,提炼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③提关键词语:行文中的总领句、过渡句、段落中心句、开头段、结尾段中的某些关键词直接点明了该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些关键词可以直接借用。

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技巧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在语文考试试卷中,阅读题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因此,掌握阅读答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本人结合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经验,谈谈小学语文考试中阅读题的一些答题技巧。

一、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二、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三、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四、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五、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六、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七、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八、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初探 篇4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就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谈一些教学体会和浅见:

一、速读原文材料——优化阅读方法, 讲求阅读实效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 就是能认真地阅读给出的文字材料, 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 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 除了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以外, 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快速阅读能力, 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和理解方法,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 严格要求, 严格练习。

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 有许多不良习惯, 有的喜欢小声朗读或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 逐词逐句慢慢读, 以为这样读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针对这些不良读法, 在阅读练习时, 我要求他们做到:集中注重力, 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 独立思考;快速阅读, 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的时间内, 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阅读。

2. 教给读法, 自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读法指导上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 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 达到在感知中认读, 在速读中感知。

3. 捕捉信息, 重点突破。

学生阅读, 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释的过程”, 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阅读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词或句子, 以便及时解决。

二、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 切忌粗心大意

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 所以教师要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 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回答问题时也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 不可不答。

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 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 不可不答, 不答则无分。

2. 不能乱答。

学生不联系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 我们称之为乱答题, 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 不得分。我们在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 但并不是让学生胡说和乱说, 写一些没用的东西。答题时要抓住要点, 不能偏离题目要求。

3. 懂得取舍。

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 要先放一放, 以免影响回答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 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在解答阅读题时, 让学生千万不要慌, 要静下心来, 按照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 先从容易的入手, 逐渐地打开思路。

4. 言之有据。

“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 找依据, 不能只是简单的一个词语和句子, 显得理由不充分, 更不能凭空瞎说。

三、认真回答问题——掌握答题技巧, 力求言之有据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 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 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 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 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 基础知识, 牢牢掌握。

阅读题型多种多样, 但是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 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 摘抄比喻句、划出中心句等等。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 课堂里一定训练过, 粗心的同学却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

2. 生字新词, 不要着急。

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 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 如果没有注出词义, 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 (1) 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2) 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 (3) 有的生词是故意不给注释的, 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 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 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第二种情况相对于难度小一些。

3. 弄清问题, 巧用“原话”。

对于一些题目, 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 要善于利用阅读材料中的“原文”, 进行回答。 (1) 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 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 (2) 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 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 (3) 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 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 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 想像说话, 联系生活。

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 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像写话, 例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 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或是:读了这个故事, 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 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 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平时的训练中, 提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5

1)反复的读题,理清题目所要求的

2)抓文章中心句

3)答题要简单明了

4)如有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 一般的都要回答到人物、地点、干了什么事(需要的情况下简单的

述一下背景、和任务的心理描写)

技巧是:

1。最重要的一点是不管题目有没有要你说中心思想,你都要在脑子里打好草稿,因为所有题目都是围绕这个出的。

2。如果要你说这个句子的含义,你要从三方面回答:(1)表面意思。(2)深层含义。(3)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 概括文章中心:

一篇文章写了什么,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只有正确地理解和概括出中心思想,才真正地读懂了一篇文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思维能力,煅炼语言概括能力。那么,怎样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呢?

首先,对一篇文章一定要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一边读,一边想,弄清楚全文写了什么,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其次,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再根据不同的文章进行具体分析,运用不同的方法,掌握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从而用概括的语言归纳出中心思想。

※ 归纳中心思想主要有三点要求:

1. 确切。即能准确、恰当地找出文章所反映的思想感情。

2. 完整。即用恰如其分的句子把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主要思想感情不遗漏地表达出来。

3. 简洁。即在确切、完整的前提下,用最简明扼要的文字来表达。

※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审题概括法。

有些记叙文的题目,标题就十分明确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伟大的友谊》标题点明了中心。我们可以考虑用扩句的方法,在题目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词语,扩展成意思完整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当然,用这种方法概括中心思想,还要先认真阅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仔细考虑题目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

2. 摘句法。在阅读和分析文章时,找出文章中心句,对概括中心有很大的帮助。

有的文章在开头和结尾点明中心思想。如《桂林山水》一课,开头就点明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中心。《一夜的工作》一文结尾一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点明了中心思想。有的中心句在文章的中间,有的中心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几次。

从表达方法上看,记叙文的中心句又往往在文章的抒情或议论部分。如《少年闰土》一课,“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高墙上的四角天空。”这段议论的句子含蓄地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当然,找到了中心句后,我们还必须仔细分析。它是否完整地概括了中心思想。一般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地加工、修改,才能准确、完整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 主要内容概括法。

有的文章中心思想往往不是一目了然的。一般记事的记叙文,是在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写人的记叙文是通过主要人物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言行来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在阅读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进一步推敲,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半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通篇写了小女孩悲惨的遭遇。同学们读后会产生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在这基础上,理解到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中心思想也就十分明确了。

※ 互相照应的句子有可能是点题,如文章的第一句于文章的最后一句,经常出现两个句子的意思相同,那么这两个句子就是相互照应的,他们的作用是点明主旨,即点明文章的中心。

词语也是一样

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 什么是阅读,阅读包括哪些内容。

一般来说,阅读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认读部分,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词组、磁联词、标点、修辞和句式等,这是阅读的基本层次,只有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进一步理解文章,掌握文章的各个脉络;另一个是理解部分,包括句段、篇章、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阅读的目的是理解,而绝不是孤立地认识几个字、词或认识几个人物。如果把阅读仅仅停留于认识的阶段,就不可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更不能领略文章的精彩之处

因此,阅读文章必须经过熟读深思,心领神会,把文章中可供利用的精华,很自然地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能指出文章的是非。只有这样,学生在阅读中领会到文章的精微奥妙之处,才能获得内心的喜悦,把阅读文章当成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享受。例如,阅读一篇记叙文。首先要掌握记叙文的有关知识,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顺序,记叙的人称,记叙中的描写等,特别是记叙线索。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时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并沿着它一步步弄清各个段落、层次,直到全篇的思想内容。这是阅读一篇记叙文的基本方法。当然阅读是个充满感情色彩的思维活动,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角度,侧重点不完全相同,感受也有差异,但是我们都应该遵循阅读理解的一般规律,达到阅读的理解要求,即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特点,由认读理解,到完全消化,这是阅读的必走之路。

当然教师的指导阅读要力求选文内容丰富,适合学生的阅读,要结合大量的富于生活气息,反映当前生活,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时代精神面貌。引导阅读作品要符合时代要求,要通过作品中的语言,展开想象,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进一步地思索,领略文章的精髓,找到文章中精确的反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达到感受和理解的统一,学生在阅读中才能得到实际性的效果。

平时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要做到持之以恒,要有一个相当长的练习过程,要勤于阅读,有恒心,长期坚持阅读中的精读、速读等训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也说明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事实证明,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阅读能力很难得到提高。每天要定时定量地阅读,注意阅读的积累,平时要多花时间在课外扩大阅读量,以补充课内所学的东西,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学生做到持之以恒,不懈地把阅读当作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 先将文章和问题快速浏览一遍,再度两边文章,找出中心思想和要表达的意思,在做题,做完以后在浏览一遍文章,看一遍问题和答案。就ok啦!不过速度一定 要快,不然可以把检查放最后。!这个对于任何人都可以适用!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驱使 ; 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 “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小学生语文阅读技巧的培养 篇6

随者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各行各业需要不断提高阅读水平,及时准确地处理各种资料和文件,这无疑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重视不重视阅读知识和能力,其后果是大不相同的。现在西方国家普遍重视阅读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他们经常举办各种阅读讲习班、研究班,在短期内掌握阅读方法。他们以此来求得工作效率的提高,这是很可贵的,值得我们借鉴。目前,在我国阅读能力差是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怎样才能高效能地提高国民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质量,应该是我国教育科研的重大课题。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在小学阶段就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培养他们的阅读技巧,可以为他们的长远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本文尝试研究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技巧,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参考意义。

二.小学生语文阅读技巧的培养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技巧能促使他们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效率,有助于加速学习的进程;还能增强学生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良好的学习技巧更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技巧的掌握与否,需要教师的培养和引导。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技巧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灵活处理

从根本上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悟、理解、欣赏、吸收、评价的过程。所以教师首先要灵活处理语文阅读教材,从教材中挖出有利因素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技能。首先,教师要深入领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并自觉、合理地将它们融入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去,有的放矢地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技能。第二,教师要通晓语文教材体系。语文教师一定要通读全套教材,从整体上把握编者编写教材的意图、编排体系,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层次清晰的知识体系。第三,教师要精读全册教材,把握单元组合的规律。第四,要吃透每篇课文,依据它在单元整体中所处的位置,提出每篇课文的教学要点。最后,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只是一些成功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范例。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换、信息的传递,还有意义的分享、灵魂的碰撞和精神的融通,课文意义就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生发,直到无限。

2、以读为本

顾名思义,阅读课就是读书课,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指导下的看书读书活动。因此,培养阅读技巧的第一要务是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重视阅读实践,要以读为本。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必须通过自主的阅读实践实现。以读为本,必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要充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去读书。要让学生主动地读,自觉地读,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最终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取代教师的“一言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感悟、体验来补充教师的见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读,然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讨论,在“头脑风暴”中,学生必能得出新的见解,新的想法,阅读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最终都是要通过学生的变化来加以体现。当然,阅读课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是抹杀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光是让学生读,教师还要进行范读。在范读过程中,教师要付诸足够的感情,带领学生进入一个新奇的世界,张开想象的翅膀,与作者一起产生心灵共鸣。在教师的带动和指导下,学生必能以新的状态投入阅读活动,得出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理解。

3、珍视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珍视”即珍惜重视。“独特”,即独有的、特别的,具有个性的,包含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价值取向。这一理念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即学生是阅读的主人,阅读教学应体现学生自读自悟,鼓励个性化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富有创见的教师会注意营造良好的阅读情境氛围,激发学生完全敞开心灵,自由自在地显出个性去阅读,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作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从而促进学生个性、情感积极健康发展。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活动情境。从突破教学重点入手,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以跃跃欲试的心态参与阅读活动,提升对文本的认识,对文本的感悟。也可以营造想象情境,依据对作品语言的描述,借助音乐、图画等道具,启迪学生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中获得新的启示。

4、培养语感

在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不止一次提到:“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增强语感,锻炼思维。”“阅读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过程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由此看来,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语言积累,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感,这已经成为语文界的共识。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内涵的直觉领悟能力。人们对语言文字的表层理解和“言在意外”的深层次的理解,都需要凭借语感,才能领会其中的含义、情味和旨趣。培养语感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语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必要的途径,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培养训练才能获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语言材料,强化语言训练,鼓励想象联想,加强朗读和诵读等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多读、多说、多听、多记忆,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形成良好的语感。另外,教师要在阅读课堂上多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此增强他们对问题的直接敏感力,提升语感,从而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探究的欲望,从而激励学生去自主、能动、积极地思考。

5、注重课外

首先,要重视课内外沟通。一是加强课堂内外联系。学生阅读的内容绝不应囿于教科书。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在课中穿插阅读相关文章,还可以指导学生课后开展拓展性阅读。二是加强校园内外沟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访问、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随家长外出旅游,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利用现代视听手段,拓展语文学习渠道。三是加强学科之间融合。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语文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材料中必然包含有社会、自然的知识,包含有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因素,这就使得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与科学课、品德与生活课等课程的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阅读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有很强的艺术性,这使阅读教学与艺术课中的音乐、美术息息相通。因此,阅读教学要主动与其他学科联系,加强融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其次,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小学不少于145万字)。这种开放的阅读教学观,对于学生拓展文化视野、积淀人文素养、丰富思想内涵,优化言语能力具有长远的积极效应。

三.结束语

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技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尊重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他们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凸显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相信他们的阅读能力,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阅读技巧,促进他们的长远发展。教师还要注意认真、充分地备课,因为小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爱问、爱看,教师只有提前准备,尽可能预设各种问题,教学效率才有可能真正提高。

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技巧 篇7

一、摆正师生在教学中的位置

在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作为教师,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应当是学生, 而非我们。因此, 我们必须强调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让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应注意思考以下两点:①让学生去自行探索, 课堂提问的重心不是解决问题, 而是锻炼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然而, 问题是教师提, 还是学生自己主动提出, 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学生提的效果往往要好于教师提, 因此, 我们要多给他们一些时间, 让学生主动去动手、动眼、动脑, 教师则设疑激趣, 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向积极的状态;②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 因此,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在教学精讲、教学训练中采取有效的技巧与方法, 用示范性、简洁、明了的方法去引导课堂的展开。

二、做好教学情境的引入, 激发学习兴趣

任何教学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而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在这方面有很大不同, 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是在语言的引导下, 利用本学科的定理、概念、推论来归纳和总结, 而语文阅读训练却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语言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媒介, 更是教学内容, 学生要想理解语言传递的信息, 必须通过感知、想象等思维方式进入情境, 才能理解。在实际教学中, 部分教师只重视文章中的理性因素, 忽视了蕴含在字词句中的情感因素, 原本情感强烈、情节丰富的在解剖之后仅剩下几条干巴巴的主线, 导致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失去学习动力。因此, 我们必须通过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的方式, 引导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主动去获取知识, 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我们应想方设法地创设情境, 一步步把学生引导向柳暗花明处。如课文《草原》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播放与草原有关的图片、视频或歌曲, 创设情景, 让学生入情入境, 体会到草原的形态, 认识到草原的宽广, 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

三、突出情感因素,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言作为人们交流的工具, 本身就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 而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章, 尤其是各类诗、词、歌、赋, 其蕴含的对人、对物、对事的态度和感情更是强烈, 而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显著区别于数理化类学科的明显特点。要想使语文阅读教学变的活泼, 教出趣味, 以情动人, 就必须突出情感因素, 不管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说明文, 都要引导学生去体验文章中蕴含的褒贬之意, 憎爱之情, 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文章的含义和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 教师可以安排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蝌蚪妈妈对孩子的牵挂心情, 通过切实的感受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

同时, 在小学阶段, 小学生对新事物存在很强的求知欲, 但自身知识储备相对不足, 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屡屡受挫, 很可能会降低对阅读课的兴趣, 因此, 教师要注意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孩子们使用工具书、勤于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 让小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课堂联系生活, 激励学习

语文阅读课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结合, 丰富的阅读素材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应, 因此, 语文技能和语文知识与人们的现实交际需求有密切的联系, 而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也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语文阅读课不是为了教课文而教课文, 而是要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际,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有所用”, 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主动去获取知识, 运用知识, 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五、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

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情境性与思维性强调教师运用的教学语言必须鲜明、形象、准确、富有渲染力, 能够如实呈现作品中描绘的画面, 成功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联想,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无论是描述还是讲解, 所使用的语言都必须新颖、活泼, 富有魅力, 善于引起学生的注意, 给学生美的熏陶和享受, 让学生不自觉地去模仿和学习。

语文阅读课的艺术性还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条理清晰, 能够严密、准确地阐释某事物, 或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的描述, 或冷静客观、简明扼要的分析。总而言之, 要想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艺术化, 语文教师必须着力于锻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让自己的语言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典范。

六、结语

总而言之, 阅读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十分重要, 小学阶段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 在小学阶段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 也会使学生一生受益。因此, 我们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阅读, 给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 从多个角度去开展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阅读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技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苏丽娜.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J].阅读与鉴赏 (中旬) , 2011 (02) .

[2]陈永杰.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索[J].考试周刊, 2011 (87) .

[3]叶秀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拓展方法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 (09) .

小学语文阅读技巧 篇8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误区

首先,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比较空洞,缺乏深度, 让学生无从下手,容易形成提问之后卡壳或冷场的现象,无法实现提问的目的。其次,问题过于表面化与形式化,针对这种问题,学生无需深入思考就能够获得答案,虽然从表明上来看符合提问教学法的要求,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提问方式比较浅显,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思维萎缩。再次,问题过于直白单调,学生的思维空间较小,只是简单地按照顺序提出一个个知识点,从而导致学生思维容易僵化,无法充分激发其学习动力与探究兴趣。最后,教师采用一定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进行回答,限制了他们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提问方式比较单一,一直用“教师问、学生答”, 很少用“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答”,缺少互动。还有教师把提问作为教学的唯一手段,整节课都在提问,让学生“应接不暇”。也有教师在提问之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短,学生的思考时间比较有限,所以无法对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一)加强启发性的课堂提问

对于小学生来说,提问是思维的起点,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提问时,首先需要对问题进行自信推敲,所设计的问题是否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是否具有启发性, 是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启发式的课堂提问,需要强调学生的积极思考与主动探究意识,是拓展学生思维的基础。教师运用启发式提问,可以促使学生与课文内容产生积极互动,可以帮助其在思考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幸福是什么》 教学中,教师首先就可以提问学生:自己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课文中人物对幸福的追求又是什么?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且与课文内容产生互动,理解问题的中心思想与真实含义。另外,通过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还能够渲染课堂氛围,提升学习效率。

(二)加强艺术性的课堂提问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进行提问时,需要充分考虑问题的艺术性、科学性与有效性。在提问之前,教师应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要考虑到问题的挑战性、启发性与变通性,最终挑选最具有教学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运用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 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让其思考层次更具深度。而对于那些不经思考、无从下手的问题就无需提问,提问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范围与学习能力。例如,在进行《鸟的天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没有看到鸟?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很多鸟?学生们就会思考为什么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提升问题的艺术性。

(三)加强针对性的课堂提问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且是经过仔细斟酌而筛选的文章,对于重点内容的思考与探究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认真深度钻研教材,要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充分突出课文重点,不能过于笼统,也不能太空太大,否则,学生对于文章的分析就会支离破碎,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例如,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阅读教学中,为了提升提问的针对性,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当时的人们都绝对相信亚里士多德吗?人们相信与崇拜亚里士多德到什么程度?伽利略对这个观点的怀疑是否有依据呢?这些问题贯穿着整个文章内容,还是文章重点?所以针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对于学习这篇课文来说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四)教师重视课堂提问态度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态度,会对小学生思考以及回答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对问题比较重视,学生在思考与回答过程中也会重视该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问题时,神态需要自然而安详,表示对问题的重视,从而帮助学生提升问题的重视程度以及树立回答问题的自信,教师不能故意使用问题来为难学生,应该以服务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态度进行提问。例如,在进行《一夜的工作》阅读教学时,教师提问学生时,为了体现出对问题的重视程度,神态应该安详自然,表示凝重,设置的问题可以是:从哪里可以体会到周总理的简朴生活?从哪里可以体会到总理的劳苦?对问题的重视也能够体现出对周总理的尊敬,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

三、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技巧 篇9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技巧培养的现状

虽然小学语文教学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但阅读技巧教学所受重视程度不足,大多数小学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阅读学习兴趣。

1.教师对阅读技巧教学重视力度不足

受到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长期影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没有意识到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也忽视了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学生对于文章中语言知识的理解以及课后问题的解答,只顾着让学生背诵诗词,对文章进行必要的抄写与背诵。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虽然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点,却无法满足学生的语文阅读情感需求,不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对阅读技巧教学的忽视,直接影响了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阅读教学范围较窄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阅读学习活动就不能只限于语文教材的讲解上,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引入课外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以此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重视语文阅读学习内容的课外补充,才能丰富小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在多方面阅读之后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技巧。在当前的教学中,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认为课外阅读的拓展没有太大必要,会分散小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的注意力。还有教师受到学校教学环境与条件的限制,无法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影响了小学生阅读认知能力的提高。

3.阅读教学中技巧的传授较为死板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技巧,引导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在阅读观念,需要教师长期、反复的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完成阅读技巧教学任务,会像讲定理与概念一样向小学生传授阅读技巧。比如在传授略读技巧时,教师会在课堂中告诉学生:略读就是粗略地读,不需要读文章中的每一次,只抓关键词与关键语句。这样的讲解,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没有意义,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干巴巴的讲解不利于小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反而会加重小学生的阅读学习负担。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阅读技巧培养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阅读技巧讲解与传授,需要教师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改革传统的语文课堂结构,给小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让小学生在阅读技巧的帮助下成为快乐的阅读者。

1.利用预习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教师要重视预习教学,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是阅读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次开展预习活动,也是小学生掌握阅读预习方法的重点。每一次阅读教学之前,给小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小学生在与文章初次接触的过程中进行自学,将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标注,思考不理解的地方,自主开发方法去解决问题,能够促进小学生阅读思维的完善。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学案导学,让学生针对学案中的内容完成阅读预习活动。

比如,在讲解《我们眼里的秋天》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学案:第一,阅读全文。第二,找出文章中不认识的字词,并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认识它们。第三,就文章内容提出不懂问题,再次阅读解决问题。第四,记录下不能自主解决的疑问。教师的科学引导,会让小学生理解预习的重点所在,能够在未来的阅读学习之前自主开展有效预习。

2.做好词句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词句训练,是提高小学生阅读学习技巧的重要方式。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要么情感真挚,要么语言优美。词句是文章的基本构成要素,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阅读技巧,就要关注小学生对于文章中词句的理解,以词句为出发点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阅读中去发现他们认为用得好的词与句,借助阅读实践活动让小学生意识到词句在阅读学习中的重要性,让小学生形成一双能够在阅读中发现美的眼睛。

比如,在学习《大自然的声音》时,文章大量运用修辞手法,给读者展示了形象与灵动的大自然。像“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运用了排比手法,加强了语气,也让“风”这个音乐家更有真实感。“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这一句中,除了拟人手法,作者还用了“淙淙地、潺潺地、哗啦啦地”这样的叠词,让文章更加活泼。引导小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积极去发现词句之美,有利于小学生感受阅读文章的魅力,更好地理解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每一次传授阅读技巧之后,教师要关注课内外阅读活动的结合。像在讲解了《大自然的声音》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外选择一个与大自然主题相关的文章,让学生利用课堂中所讲解的词句分析技巧,对课外阅读文章的词句运用进行分析,巩固细微但重要的阅读技巧。促进课内外教学活动的结合,有利于小学生全面掌握阅读技巧,实现阅读技巧提升的目标。

3.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让阅读技巧得以有效培养的重要前提。在阅读技巧的传授中,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小学生成为阅读技巧学习与开发的积极参与者。

积极创设阅读学习情境,让小学生将阅读文章中的文字与自己的想象思维结合在一起,通过想象感受阅读文章所描述的景物、人物与事件,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讲解《动物王国里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小学生呈现动物王国的图片,创设形象的情境,让小学生意识到联想的作用,以联想来降低阅读学习难度。除此之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中针对阅读学习内容进行交流,让小学生意识到讨论与交流带给阅读学习的转变,在互动中形成阅读兴趣,吸收不同的观点,促进阅读课堂的多元化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活动中向小学生传授多样化的阅读技巧,能够巩固小学生的课堂所学,促进小学生理解课本文章知识,让小学生意识到语言的魅力。把握好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利用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小学生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深入到文学作品之中,分析、判断文学作品的价值,有益于教学活动效率的提高。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面临改革的重任。语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的必修科目。社会文明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人才要求。阅读能力,有关于学生未来的竞争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好阅读教学,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才能给未来的语言能力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探寻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阅读技巧培养为主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技巧,方法,现状

参考文献

[1]张海波.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07):203-204.

[2]李再广.论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4,(10):38.

[3]朱娜.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3,(34):34.

[4]王晓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35):65.

小学语文阅读技巧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表达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是学生个体学习行为,教师要展开多元设计,为学生自觉阅读创造条件;表达形式无非是说与写,教师要设计不同训练形式,促使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并在具体训练中形成学习认知和能力。

一、多元阅读,构建学生感性认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读书的重要学习价值。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在具体操作中,要让学生真正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手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也有规范要求,首先是强调学习探究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要从多角度设计朗读训练;其次是重视默读训练,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提升阅读效率;再者是强化部分文本的诵读,要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文本内容,从背诵中感知文本内涵,形成崭新学习认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为学生认知文本奠定基础。

学习《桂花雨》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找出描写桂花雨突出特点的字词。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很快就找出描写桂花雨的关键词:香、多、鲜。教师板书这些关键词,并让学生根据关键词展开小练笔训练,自由选择一种景色展开描写,可以借鉴文本写法展开。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有阅读文本的,有查阅资料的,也有奋笔疾书的。课堂展示时,很多学生表现得比较出色。有学生写到:我们家附近有一片桃树林,每到花季来临,到处能够闻到桃花香气,随处可以看到粉红色的花瓣飘落,特别是风起的时候,那些花瓣会满天飞舞,犹如天女散花,真是美轮美奂。周末时,络绎不绝的人群来到这里,与那桃花合影留念。大家都说,这里是世外桃源。

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找出表现桂花雨特点的词语,学生完成这样的任务很轻松,教师延伸要求,让学生展开自由练笔活动,选择自己熟悉的景物进行描写,促使学生体会语言表达的应用技巧。教师综合学生小练笔情况,选择精彩描写进行展示,极大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这样的小练笔设计,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历练。从学生练笔情况可以看出,能够利用多种修辞手法展开,说明学生表达意识已经有了明显提升。

二、阅读互动,创设课堂表达契机

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是最为常见的教法应用,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展开个性十足的互动阅读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阅读互动中展开多种形式的交互活动,这对提升学生表达能力有重要帮助。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最重要的学习形式,但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小组讨论,在阅读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从几个角度展开考量,以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首先是科学分组,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其阅读表达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要根据阅读内容对学生展开分组,同质分组、异质分组或者是自由组合,具体需要采用哪种方式,需要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选择。其次是丰富合作学习形式,小组检查读、轮流读、齐读、分角色读,谈阅读体会、写阅读感知、评阅读质量、复述文本情节等,都属于阅读表达的可操作形式。

在学习《童年的发现》时,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便引入互动: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学生快速展开互动。学生甲:我发现过蜗牛爬行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沿线。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并给出阅读问题:“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学生快速介入阅读之中,并自发展开集体讨论。有学生认为:“我”是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了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功夫,这样产生了探索欲望。也有学生说:“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说明了主动探索的必要性。

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引入互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触发了学生童年记忆,为课文学习做好情感铺垫。在自主阅读学习时,教师设计阅读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讨论互动学习,学生在具体感知体验中形成了完善学习认知,其表达能力也得到一定锻炼。

三、演绎复述,提升学生表达兴趣

所谓演绎式复述,就是用说书艺术展开的课文复述活动。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在具体复述时,往往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障碍。有一味使用原文句子的,有大体讲述的,也有讲不下去的,教师不仅要传授复述技巧和方法,还要对学生进行积极鼓励,帮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列出复述提纲,用关键词进行串联,形成完整情节链条,这对顺利复述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其次,教师要给出示范复述引导,或者亲自示范,或者先找学优生进行展示,让学生有学习的榜样,以提升复述成功率。再者,可以设置片段复述,以降低复述难度。

小学生复述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具体指导时,要给出不同的要求和提示,以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复述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让学生从前面五个自然段中找出一个段落展开复述,并给出复述提示:先阅读文本,理清情节思路,然后用几个词语列出复述提纲。复述开始后,学生复述展开比较顺利。有学生这样复述:敌人又疯狂地扑上来,只见马宝玉毫不犹豫地拔出手榴弹,快速拧开盖子,使出全身力量,将手榴弹投向敌人。随后是一声震天的巨响,手榴弹在敌人堆里爆炸了。敌人哭爹喊娘,乱成一团。

学生复述之所以这样顺畅,与教师的科学设计分不开。首先是选择一个小段展开,这样大大降低了复述难度,其次是给出复述提示,让学生列出复述提纲,让学生弄清复述路线,这样设计之后,学生语言设计就比较自然,复述进行很顺利,训练效果非常显著。

四、展开仿写,历练学生表达能力

仿写是重要表达形式,教师要针对教学实际设计多种形式的仿写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形成表达能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在遣词造句等方面还存在差异,教师要做好写法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一定习作基础,为书面表达做好一定准备,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个体差异巨大,教师要做多种预案设计,从习作角度选择、习作表达语言选择、习作主题树立等方面展开引导。特别是课堂展示评价,能够产生巨大激发动力,教师要对学生习作表现给出更为科学的评价,提升学生习作参与热情。

仿写训练时,教师要多从写法上给出引导。如《草原》学习结束时,教师安排一次仿写活动:学习课文写法,选择自然景观展开描写,要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注意句式和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重新阅读文本,然后展开仿写。有学生这样写道:站在校园中,可以看到远处有一座大山,它威严地挺立在那里,给人们带来一种挺拔坚韧的感觉。春季里,大山呈现灰色,草木刚刚要发芽,大山顶上还在沉睡吧;夏季里,大山呈现翠绿色,让人看不到山的肌肤,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感觉;秋季里,大山呈现金黄色,也许大山到了收获的时节;冬季里,满是白雪覆盖,大山呈现的是银白色,像是害羞的姑娘。

学生学习文本写法展开仿写,能够用上一些修辞手法,丰富了表达手段,其表达效果也有明显提升。如果教师经常展开仿写活动,对快速提升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一定会产生重要帮助作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朗读与表达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强化文本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表达能力。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根据学生阅读基础实际展开教学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和表达习惯,通过不同阅读学习和表达训练,获得语文素质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静欣.阅读教学应指向语言表达之美[J].小学语文教学.2015(11)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朗读训练的技巧 篇11

关键词:朗读;情感;技巧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是学生识记、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水平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以下是我结合自己在平时的朗读教学活动实践中得出的几点初浅的认识。

一、通过教师的范读感染学生的感情

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听,通过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初步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正确把握自己的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的情感,并把它通过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以激活历史人物和事件,鼓动和感染学生的情感。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学生听中生情,成为一种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朗读的兴趣。

二、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

1.提出要求教師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要读通句子。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同时要求学生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2.注重朗读语气的指导 一般说来朗读的语气有平静、惊喜、悲切、得意、兴奋、激动、担忧、紧张、恐惧、自信、迫切等与心理活动息息相关的轻重缓急语气。例如《观潮》中,在人们久等之后,出现潮由远及近的壮观,这段文字要吸足气,高声朗读,读出人们见到大潮时喜悦、兴奋之情。《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灵车开来的一段文字,朗读时吐气要缓慢,声音低而深沉,这样才会让人感受到失去总理的悲痛之情。《南京长江大桥》中由远及近看大桥的两段文字,朗读时送气要平而匀,声音要柔和,以表达出作者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赞美之情。《手术台就是阵地》中描写敌机轰炸,环境越来越危急的句段,用气断而不连,声速急促,这样才能反映出人们为白求恩生命安全担忧的焦急心情。《你们想错了》一课中,敌人在方志敏身上什么都没搜到,气疯了,威吓方志敏的几句话,朗读时送气要粗,声音要重,这样才能把敌人恼羞成怒的神态活现在人们的眼前。《再见了,亲人》一文,各段写法类似,均由话别引出发生在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令人荡气回肠的往事。教学时应凭借朗读理解其意,感知其情。在朗读描写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吃的这一部分时,对描写大娘动作的词要求重音朗读,辅以缓急的语气,读出大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心挂念志愿军战士的慈母之情。

3.停顿合理停顿是语调的组织要素,在朗读中有调节气息,显示句意,突出重点的作用。朗读时在什么地方停顿,应停顿多长,除了标点符号外,还要根据语句结构,感情表达的需要来确定。在课文中出现的长句子,应该如何指导停顿呢?(1)抓关键词停顿。指导学生读出逻辑重音,重音要通过增加声音的力度及强度体现出来。如在《借生日》一课中“她正要往外拿,小云跑过来,按住妈妈的手,……”我先引导学生画出句子中的动词,学生很快找到了“拿、跑、按”,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明白这些词里的关键词语,因此,学生自然就用重音读出来,同时也加深了对句子的理解。(2)抓标点符号停顿。在让学生读句的同时,还要教学生会读标点符号。根据标点符号不同的作用,读出合理的停顿,“句号”要读得平缓,“问号”要读出升调,“感叹号”要读出加重的语气,如“下雪啦!下雪拉!”第二个“下”字读得稍重,强调下雪时高兴的心情,读出喜悦的语调。(3 )抓住句子结构停顿。要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还必须注重分析句子结构,为了读好长句,我引导学生把长句子从课文中找出来,自己试读,接着互相读,指名读,然后大家评析,从而使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明白这句话写了什么或谁怎么样了等等,再根据句子前后表示的意思来停顿,可用“/”画出停顿并正确朗读,如“森林里的动物/都很感激/小熊一家”。这一句就可以根据所画的停顿来朗读。

4.注重朗读形式多样性 朗读的形式有齐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自由朗读、领读等,采用什么形式因文而异,老师要根据教学灵活安排,让朗读课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性情的舞台。如《小溪流的歌》这篇美丽的童话,有诗一般的境界,乐观、热情、不怕困难阻扰的清泉汨汨流淌在其中,最终汇成欢快胜利的强音,让人为之动情,深受启发。文中有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枯草、枯树桩、泥沙、沉船等八个角色。课堂上,我先让小组讨论每个角色如何读,并且选择自己读得好的角色;再利用多媒体辅以相应的课件图片,8位同学很快进入了情境,用不同的声调、语气、感情读出了每个角色的特点;其余同学都听得津津有味,好像自己也变成了小溪流,正在克服重重障碍而成长强大起来,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5.词语的连贯性 朗读时应该一个词语一个词语或一个短语一个短语地读,读出节奏感。当碰到“着、了、过、在、的”等字时,一定要读得轻快,不能读成重音或拖长单调。

6.抑扬顿挫 在朗读中语调高低升降的变化,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感情态度。

7.快慢适宜 朗读时,音节相连有长有短,有快有慢,长短快慢的反复交替,形成了一种自然节奏。掌握快慢变化,要根据文章体裁,思想情节,人物形象而确定。

语文阅读教学及解题技巧 篇12

一阅读步骤教学

1. 现代文阅读教学

第一, 粗读文本。对于一篇文章, 首先浏览全文, 然后再进行如下两个步骤: (1) 解决生字词, 尤其是关键字词, 生字词要做到会读、会写、能释义; (2) 理解文章大意, 主要是读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 读题 (指文章的标题) 。没有哪篇文章标题是信手拈来的。每一篇好的文章的标题都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后拟定的, 一定要搞清楚文章标题与文章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 了解作者。任何一位作者都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 会把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得更客观更准确。同时, 一个成熟的作者会有自己的写作风格, 熟悉一些作者对理解文章很有帮助。

第四, 认准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征、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文章的结构、文章的顺序以及文章所要表现的侧重点都不同。不同文体作者的写作技巧也会不同。所以要判别文体才能有的放矢、有所侧重地理解文章。

第五, 文章的脉络。了解作者的谋篇布局, 理清文章的思路, 这样才能更好地读懂、读通、读透文章。

第六, 精读。这一步要读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弄清文章的主题思想, 清晰地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当然, 有些文章更倾向于整体把握, 不要教条主义, 把文章生硬地切割开来理解。

第七, 细读。细读就是要细腻地品味文章, 体味文章的字、词、句、语段, 包括语法、句法、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效果和作用, 还可以进行相近、相似或相关联文章的比较阅读。

第八, 拓展延伸。很多文章不仅具有历史意义, 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古为今用”是我们读书应有的态度和收益。所以需要适时、适度挖掘分析并得出结论。拓展延伸还可以指导学生模仿习作,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 阅读理解因人而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本身存在着主观因素, 要注意尊重原文, 尊重作者的本意。

2. 文言文阅读教学

第一, 会读然后背诵。读文言文要注意区分古今读音的不同, 要注意句读停顿, 要注意特殊句式, 还要注意语气词以及相关的语气。熟读成诵不仅是为了考试, 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第二, 释义。古今义的差别, 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 固定用法、特殊句式的掌握, 搞清楚这些, 疏通了文义, 才能真正读懂文言文。

有了以上两点为基础, 结合现代文的阅读方法就可以很好地阅读文言文了。

3. 诗歌阅读教学

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代诗词, 阅读教学的关键都应从诗歌自身的特点入手。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体现在于诗歌的语言特征以及诗歌独有的格式特征。诗歌的内涵丰富, 知识点很多, 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作后盾, 要求学生理解透彻是不现实的。所以, 目前诗歌考查的重点主要是名家、名篇、名句的默写以及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因此诗歌阅读教学主要是在整体理解诗歌主题基础上的熟读背诵。

二阅读理解

解题技巧也可以说是应试技巧, 是指在语文考试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更准确、有效地答题。这个解题技巧主要是指现代文阅读理解的技巧。文言文和诗歌的阅读解题主要是在记忆基础上的知识迁移, 这个技巧也可以适当借鉴。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简言之, “答案在文中找”, 具体分为三个步骤: (1) 初读全文, 尽可能多地从文中获取有效信息; (2) 浏览所有的问题, 然后带着疑问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再读文章; (3) 解决问题, 在文中找出每个问题的答案。当然, 这个过程需要分析、需要归纳, 还需要知识的迁移。有些问题的回答还需要依靠平时的积累, 甚至是跨学科的积累。

上一篇:聚β羟基丁酸酯下一篇:动画创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