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导入技巧论文

2024-06-05

小学语文导入技巧论文(精选12篇)

小学语文导入技巧论文 篇1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新课导入是这门艺术中极重要的环节。新课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之后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高低和整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 可见导入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因为这是课堂教学的开端部分, 直接关系到之后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由此,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务必注重导入的技巧,力求通过精彩的导入,叩开语文学习的大门。

一、导入要注意趣味性

设计导入要引人入胜, 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是不会保留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导入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以便引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身学习活动,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形式上看,教师可以从解题入手,单刀直入;也可以从文中提出问题,引起悬念,顺势导入。此外,引一条格言,打个比方,解释一个典故,介绍作者的生平逸事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极浓厚的兴趣;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猜谜语、做智力游戏做实验等形式唤起学生求知欲、激发学习情趣,教师的导语设计应尽可能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当然,导语设计追求生动、活泼、有趣,但绝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那样反而会冲淡和影响新课教学。

二、以多媒体动画导入

“教学的艺术在于唤醒、诱导和激励”。在语文课上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 把被感知的对象直观呈现。通过音响效果、色彩渲染、动态画面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学习热情高涨持久,继而使学生较快地掌握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教学《小池塘》一课时,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笔者设计制作了精美、趣味盎然的多媒体课件:将池塘、芦苇、太阳、星星、月牙儿的图片配上一段音乐和适当的解说。教学伊始,先用大屏幕放给学生,那美丽的画面加上画龙点睛的解说, 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学生, 学生欣赏着、赞叹着……意犹未尽之时,再学习课文内容,师生一同欣赏课文中作者是怎样向我们描写如此美丽的情景的。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以设疑入文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 “疑”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抓住此契机诱导学生解决悬念,以求教与学达到最佳结合点。巧妙的导语如果蕴藏丰富的问题情境,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着急之态, 引领学生很快进入课文。如:笔者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第二课时时,师:“小黑兔和小白兔参加跑步比赛各是什么结果? ”在学生回答之后,笔者用激情的语言引出问题:“是啊,小黑兔真了不起,蘑菇该奖给它吧! 可兔妈妈却把蘑菇奖给了小白兔, 想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不自觉地对兔妈妈的做法产生疑问,激发想探究下文的欲望。当然,设疑式导语的设计不是单纯的一种,它的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疑,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意境法

饱含情感,用艺术语言描述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借助形象的描绘,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心驰神往地进入知识新天地。

比如在讲授《桂林山水》一文时,我设计了如下导语,创设教学情境:“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大好河山壮丽多姿,有数不清的胜景,有描不完的神韵。广博无垠的草原牛羊如云;白雪皑皑的冰峰,树立壮观;千万条涓涓细流与星罗棋布的湖泊纵横交错,奇山险峰,怪石嶙峋,又是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祖国的版图,简直就是一幅迷人的画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景散文《桂林山水》,看作者是怎样用那细腻的笔,描绘出桂林山水的神奇特点的。”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思路迅速引入寻觅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之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奇特功效。

五、生活导入,激活学生思维

语文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有极密切的关系。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二者有机结合,以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现象与事物导入新知学习,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亲切感与认同感, 从而积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进行新知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要以生活的眼光审视教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挖掘学习内容,在教材中挖掘生活元素。一方面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辅助学生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源于生活,提高学生的提取能力,另一方面以学生在课上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服务于生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只有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愉悦而积极地参与教学。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得法,就要针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情景精心设计导入方法,巧妙导入新课,从各方面刺激学生,使他们产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欲望,然后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新课学习中。

摘要:成功的课前导入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注重课前导入,以成功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从而让学生乐学,最终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技巧,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导入技巧论文 篇2

邹议语文课堂的导入技巧

【摘要】:语文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起始环节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向学生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关。明代文学家谢榛谈及文章的开头时说:“起句当如炮竹,骤响易彻。”那么一堂课的开始,也应该如此。

【关键词】:课堂导入、激发兴趣、形式、举例

如何才能把好课堂教学的第一关,顺利地导入课堂教学呢?笔者试着从以下几种导入方式来谈谈自己教学中的体会。

一、情境导入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被引入课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加强直观形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思维力,激发学习兴趣。情境导入指教师通过多媒体及多种辅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生多种感官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或引发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或情绪感染中就势转入课文学习的一种导课方式。例如教学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可用一组幻灯片展现“文革”对人性的残害,使学生能更直观的了解那个特殊的年代从而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创设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具有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当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处于极致时,学生的认识功能也发展到极致,教师的教授能力也得到最佳状态的发挥,会产生忘我的精神状态。上述例子,即通过多媒体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深刻体验教材内涵之美。

二、故事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效果很好,教师在课前做大量搜集,精心挑选,合理改编,使所选择的故事必须与课堂内容配套。而且要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如果使用合理、适度,课堂气氛就会很活跃,课堂内容就会很丰富。比如学习聂钳弩的《我若为王》,可以这样导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是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权力,为了争王,楚汉之争,持续四年,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为了争王,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两位兄弟血溅当场;为了争王,明代“靖难之役”让朱棣、朱允文叔侄俩儿反目成仇。再看看王统治下的奴才又是何等气象,为了满足齐桓公想吃人肉的贪念,易牙竟然烹子;五代节度使石敬唐,居然把比自己小十岁的辽太宗奉为父皇。那么《我若为王》又是何等情形呢?这种故事导入法,使学生对课文引起极大兴趣。青少年学习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本身就有一种吸引人的神奇力量,用故事导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名言导入法

文章《谏太宗十思疏》是这样导入的:一代名臣魏征去世时,唐太宗痛哭失声,他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给予了魏征很高的评价。一个帝王竟能如此之高的评价一个臣子,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一篇文章《谏太宗十思疏》。又如在谢冕的《读书人是幸福人》时可以这样导入的:“生活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谢冕的世界,一同感受他的《读书人是幸福人》。

名言警句一般都有很强的警策力,它以强烈的感染力在生活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多数青少年学生都有搜集和诵记名言警句的习惯。用名言导入就比较容易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其自然掌握所学内容。

浅谈小学语文导入技巧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入;语文课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乐曲讲究好的“引子”,文章讲究好的“开头”,讲课同样讲究好的“导语”。课堂导入作为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往往预示着整节课的教学质量。成功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快速引入正轨,向他们展示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成功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一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技巧:

一、巧借故事导入

“故事是孩子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学生对所要学的教材的興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作为孩子,无论多大年龄,多活泼好动,爱听故事是他们的天性,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假如》这一课时,教师先向学生讲述了《神笔马良》的故事:“从前有一个贫穷的孩子,特别喜欢画画,而且他画得画特别逼真。有一天马良得到了一支神笔……”老师由娓娓动听的故事转到“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什么?今天我们学习儿童诗《假如》。”学生对于老师精心设计的故事有了强烈的探索欲,必然开动脑筋,想象自己神笔在握会实现哪些梦想,最终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状态。

二、揭示文章题意导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概括文章的内容,有的揭示文章的主旨,有的能引起联想,内涵极为丰富,统摄全篇的作用。审题,就是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题入手,由题目生发开去,激发阅读兴趣。例如,一位教师在上《狼牙山五壮士》时,就紧扣“题眼”,巧妙导入。上课开始,这位老师佯装郑重地板书课题:狼牙山五壮战士。刚刚写完,全班学生一下子都嚷了起来,“老师,你写错了!”“老师,不是‘战士,是‘壮士。”……这时老师故作吃惊的样子说:“我写错了吗?”只见他边说边拿起课本看了又看,尔后抬起头来半真半假地说:“壮士和战士不都是当兵打仗的?一个样嘛。”他话音刚落,教室里又炸开了锅,“不一样,虽然壮士也是战士,但他们不是一般的壮士,他们是勇敢顽强的,不怕牺牲的战士。”教师欣喜地说:“这位同学回答的真好!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壮在哪里?”……这样破题入手,不但使学生了解这个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而且激发了阅读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课文的内容。

三、巧用歌曲导入

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作为表情艺术,能动之以情,通过音乐来打动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心情。因此,我在有些课的开头,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或者传统的歌曲与课文的主题或情节联系起来,让学生唱这些歌,然后自然地导入新课,产生共鸣。

例如教《景阳冈》这篇课文时,正好可利用中央电视台播放过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学生对剧情基本了解,尤其对主题曲《好汉歌》更是情有独钟,都能把这首激烈跳跃直抒胸臆的主题曲唱得出神入化。我并紧扣学生的这个兴奋点,在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把这首歌大胆地齐唱了两遍,学生的积极性倍增,都想早些知道课文是怎样深入细致地描绘他们心目中的好汉的。

四、借道具点燃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那么怎么才能让导语在第一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我觉得在导入的时候借用一下道具,可以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我在教《贝壳》一文之前,我先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贝壳。上新课时,让学生将贝壳放在讲台上,一起观赏,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教学。又如教授《小柳树与小枣树》时,我运用FLASH课件作为导入新课的辅助材料,它融画面、文字、音乐于一体,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很快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它们之间形体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

适当地借助教学道具可以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状态。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强化学习气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升入理性。

小学语文导入技巧初探 篇4

一、故事导入法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讲故事、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小孩子是不感兴趣的。教师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显得亲切自然,课堂上一定鸦雀无声,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同时,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例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当时的心理状态,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一趟,那满眼的奇山秀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动人的神话故事。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父子俩,姓龙,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起来也非常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死逼着父子俩连夜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好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被他们搜刮完了,不要闹饥荒,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藏在这里的岩洞里,因没有吃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到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麽密山,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喜欢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吗?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

二、巧设悬念法

从心理学角度讲,悬念是指人们心理活动过程中一种强烈的想念和紧张的心理,这种心理活动有很大的诱惑力,能给学生造成一种强烈的心理,一种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紧迫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急于阅读的兴趣。大教育家孔子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形象地说明了如何巧妙运用悬念法。

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悬念:“我们一般怎么向别人借东西呢?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向谁借的呢?为什么用‘草船’借箭?能借到吗?怎么借的?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章节,从中找出答案。”

三、直接导入法

这种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通过简短的导语,把所要学习的课题一下子出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接触课题后迅速转入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节奏,而且有一定的新鲜感。这种方法适用于高年级,且课文写的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的导入,文章是围绕邱少云来写的,用的是第一人称。作者是邱少云生前所在班的班长,叫李兴元。这篇课文是他在朝鲜战场上夺取三九一高地时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感人事迹。

四、歌唱导入法

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作为表情艺术,能动之以情,通过音乐来打动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心情。因此,我在有些课的开头,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或者传统的歌曲与课文的主题或情节联系起来,让学生唱这些歌,然后自然地导入新课,产生共鸣。

例如教《景阳冈》这篇课文时,正好中央电视台刚刚播放过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学生对剧情基本了解,尤其对主题曲《好汉歌》更是情有独钟,都能把这首激烈跳跃直抒胸臆的主题曲唱得出神入化。我紧扣学生的这个兴奋点,在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把这首歌大胆地齐唱了两遍,学生的积极性倍增,都想早些知道课文是怎样深入细致地描绘他们心目中的好汉的。

五、意境法

饱含情感,用艺术语言描述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借助形象的描绘,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心驰神往地进入知识新天地。

比如在讲授《桂林山水》一文时,我设计如下导语,创设教学情境:“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大好河山壮丽多姿,有数不清的胜景,有描不完的神韵。广博无垠的草原牛羊如云;白雪皑皑的冰峰,树立壮观;千万条涓涓细流与星罗棋布的湖泊纵横交错,奇山险峰,怪石嶙峋,又是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祖国的版图,简直就是一幅迷人的画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景散文《桂林山水》,看作者是怎样用他那细腻的笔,描绘出桂林山水的神奇特点的。”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思路迅速引入到寻觅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之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奇特功效。

六、图画导入法

这是低年级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借助教材中的插图挂图,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想象有意识地将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愉快思维中接触课文,如《诚实的孩子》可利用书中插图导入:“图中画了几个人?他们在望着什么东西?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又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这种导入法具有直观性,有益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导入的技巧 篇5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成为整个教学内容的基础,促使整个课堂一气呵成。因此,应追求导入技巧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主要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和新课标理念,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的方法,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开门见山,揭示新课”导入法

当前教学中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进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语言》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语言,是我们人类交际的主要工具。怎样使文章的用语口语化、规范化?学习《谈语言》这篇课文后,我们就会找到答案。”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二)“联系旧知,揭示新知”导入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所以,我们在教授新知识的同时,能够巧妙地联系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情境。如:我在讲授《醉翁亭记》时,首先让学生迅速地回顾我们前面学过的课文《岳阳楼记》,再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上。

(三)“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老师考大家一道科普题。”语文课考科普题,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问大家:红色的花朵热情,奔放,令人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四)“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导入法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如:学习诗歌《湖心亭看雪》,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湖心亭看雪》的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五)“直观演示,提供形象”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草莓》一课时,我就直接拿着一个草莓进课堂导入新课,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六)“故事导入,启迪思维”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在讲授《马说》时,我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述关于伯乐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通过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七)“留心观察,利用教材资源”导入法

不少同行以为教材资源即课文,其实,教材资源除课文外,还包括附图、插图、附文……这此都是教材资源。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插图,它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景物绘制或拍摄而成,是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插图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可以用视觉形象补充文字描绘的不足。举例说:我在讲授《凤筝》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教材上的一幅插图,然而问:“大家先不要看课文内容,说说这图上画了什么?”有的学生说,画面上画了三个孩子,一个在门里两个在门外,他们都在专注地看天上的凤筝。老师又问,谁能具体地描述一下这三个孩子的神态?有的说门外的孩子彼此抢夺着,似乎那小一些的孩子也想过过自己掌控凤筝的瘾,而那个大些的孩子,凭着自己的人高马大执意不肯。有的学生说那在孩子借了小孩子的凤筝,就不肯还了。有的学生又抢着说……从这些学生的反映可以看出: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而学生的积极参与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教学效果好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了。我事先也没料到一幅小小的插图能引来学生强烈的兴趣,就像一泉活水,荡起了无限的涟漪。

(八)“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导入法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中的情境,接受新知识。如《阿炳在1950》一课,我先简单介绍《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播放《二泉映月》的录音带,让学生欣赏。《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手法写作的作品。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感慨万千的情绪。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由此而引出阿炳,让学生来探究阿炳坎坷的命运。

(九)“现代技术,制作课件”导入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实现了“地球村”的梦想,这给教育带来了重大变革。课件这一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而制成的新鲜事物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如我在讲解《孔乙己》时,我先播放了相关时代背景的课件,是从电影《孔乙己》中剪辑的片段,让学生对这一时代背景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学完这篇小说后,学生们头脑中都有了对孔乙己形象的想象,进一步了解小说的主题,深入体会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阿炳在1950》一课,既可用音乐导入法,还可用课件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

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3~5分钟左右,不能占太多时间。

再次,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要精心设计,有时还需预演摹拟,做到“万无一失”。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 篇6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是小学语文教师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创设一定教学情景,拉开一堂课的序幕的教学策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是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第一个闪光点,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小学语文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讲究它的导入技巧。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地乐于受教,让小学语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极大限度地提高40分钟的教学质量。

悬念导入: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妙术,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且听下回分解”。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如讲《草船借箭》一文时,我在课堂初始扮演说书人,来了一段说书:话说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当时,曹操刚刚把刘备打败,又要进攻孙权。这时的孙权、刘备都像热锅上的蚂蚁,惟恐曹操一下子吃掉自己,于是这两家就商议联合起来对付曹操,先下手为强。刘备就派遣自己的军师诸葛亮到孙权那协助作战。孙权的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字叫周瑜。周瑜很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于是,他就暗地里盘算,企图整治和加害诸葛亮。他假借商议军事为名,叫诸葛亮三天之内必须造十万支箭。在这仅仅三天的时间里,周瑜又设置了种种障碍,不但不给诸葛亮造箭所用的材料,而且还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如果三天之内造不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就会被就地正法。欲知诸葛亮如何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他的“高招”如何,请同学们自己认真读读课文《草船借箭》。

导游解说:小学语文课文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草虫鱼,无所不及,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先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角色,身临其境,促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威尼斯的小艇》导入。首先出示课件,威尼斯文字资料:威尼斯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教师以导游的形式简介了威尼斯概况。教师设置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乘坐飞机穿越时空隧道,跨过千山万水,去游览威尼斯,看看威尼斯的小艇。

音乐、歌曲导入: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讲课文之前,播放一段乐曲,在情感上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草原》一文,上课铃一响,一首悠扬的《牧羊曲》立即将学生带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草原。教《月光曲》一文,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它时而铿锵有力,时而舒缓缠绵,令学生陶醉,此时,老师再说这优美动听的乐曲便是《月光曲》。

影视导入: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现代的课堂趋向于“声情并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我们的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长征》是毛泽东的一篇不朽的名篇,那磅礴的气势,昂扬的斗志,博大的胸襟,惊险的画面,深刻的内涵,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教学中,首先利用影视课件导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把学生引进课文的情景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心中自然激起对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藐视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崇敬,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的热情。

质疑导入: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巧妙的导语如果蕴藏着丰富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着急之态。只有通过学习之后才能弄清问题。如《迷人的张家界》的导入:你听说过张家界,知道张家界在哪里吗?课文是哪几方面描写张家界的迷人?读了课文你一定被张家界的自然风光迷住。

揭题导入: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与文章的立意有密切联系,教师如果能从解题入手,自然导入,一定能帮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理解。这种方法一般在成语故事、童话、寓言故事一类的课文运用。如《狐狸和乌鸦》的导入。同学们,狐狸是一种很狡猾的动物,有一天,它看见树上一只乌鸦嘴里叼有一块肉,于是直流口水,很想得到这块肉,就哄骗乌鸦。狐狸是如何骗乌鸦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故事。

新旧知识导入:带着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再通过自己比较,体会而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刻舟求剑》导入语: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一个学期以来同学们一定读了不少的成语故事。谁能说说你读过哪些成语故事?(旧知识导入法)生:(学生说成语故事的名字,或找一个学生说一个成语故事(讲故事导入法)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非常好,有机会我们开一个成语故事会,好不好?生:好!师:每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成语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再学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看看《刻舟求剑》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除此之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还有演说导入、直接导入、联想导入法、作者简介导入、游戏导入、谜语导入、绘画导入等等。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技巧探讨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导入技巧

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够顺利的促进教师语文课程教学的开展,教师在开展新课程之前,往往都会准备一个简短的、能够顺利过渡到新课程内容的环节。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课堂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课堂环节。

一、创设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这一方法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常用的导入方法。小学生好奇心强,往往这种悬念式的导入就会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往往就会很愿意带着问题去学习,因为疑问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探求和思索。学生们只有对一堂课的内容充满兴趣,才会追着老师问为什么。例如,在讲解《月球之谜》时,在开始新课内容之前,可以问学生:“同学们是否在平常的新闻中注意过有关人们探索月球奥秘的新闻,在你们的眼中,是否在心里有关月球的想象?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月球之谜,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来了解世界上人类探索月球之谜,以及有关月球的奥秘。”通过这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导入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导入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和文章相关的视频、音乐、图片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例如,在讲解《迷人的张家界》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播放有关张家界风景的图片以及张家界风景的纪录片,将张家界的美用多方位的角度展示给学生,相信学生一定会沉浸在张家界的魅力之中,并且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讲故事方法导入

小学生年龄小,在家里也喜欢听爸爸妈妈讲故事,他们对故事里的内容和虚拟的人物充满好奇。因此,教师在讲授语文课程时,也可以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点进行课前导入,提升学生学习文章的热情和提升对新课的关注度。

刍议小学语文课导入技巧 篇8

好的导语就像是磁铁,能从根本上把学生的精力这块“磁铁”牢牢地吸引住,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跟着老师的引导,去学习知识,甚至主动探索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课前导入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怎样导入才能成功收到良好效果呢?下面结合本人日常教学实践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导入要“正中要害”,体现一“准”字

所谓“正中要害”就是导入要“精”“准”,教师要准确把握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用精准的导入语一刀见血地把新授内容引出,所以说课前导入要有方向性,要切中学生的命脉,方能易于取胜。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授《神奇的克隆》时,教师先讲述小学生们都非常喜欢的《西游记》中孙悟空,他可以拔一把毫毛吹口仙气就能变成一群孙悟空的神话,神话中的故事情节有些是不现实的,但是,现如今真的可以复制一模一样的另外一个你,甚至更多的你。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神奇的克隆”技术。那么,“克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带着疑问,学生迫不及待地走进了课本,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导入要“推陈出新”,体现一“新”字

每个人都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新知的欲望,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处在人生最初的学习阶段,对每一项新事物都充满着好奇。所以,教师要是能够经常变换导入方式,就会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假如教师再把设问、音乐、猜谜语、音视频等形式融入课前导入中,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在教授《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边听《一个真实的故事—丹顶鹤》这首优美的歌曲,边观看丹顶鹤故事的视频。先让学生对丹顶鹤有一个宏观的了解,让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学生)提前对丹顶鹤的模样、生活习性等初步了解,让学生对丹顶鹤这一动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再进行课文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导入要“引人入胜”,凸显一“情”字

每位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所以,其内心也有着丰富而不尽相同的想象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来设计课前导入语。可以渲染、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想象力,跟随教师一起创设学生自己心目中最美的想象,学生就会顺其自然地融入所授内容当中来,并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授《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先让学生想象“天堂”的美丽,让学生想象自己心目中认为最美的天堂。之后教师再介绍天堂对于我们是不是非常美好,因为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去想象天堂的情景,学生的回答肯定是“肯定的”。同学们有了自己想象的天堂,那么你知道音乐的天堂在哪里么?这样就顺势并成功的将课文导入了。

四、导入要“因人制宜”,注重一“适”字

课前导入一定要考虑你的教授对象—学生的年龄因素。不同年龄的学生对同一事物的观察角度以及注重点都会不同,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前导入时一定要“因人制宜”,只有抓住小学生该年龄段的心理,才能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的效果才会更好。

比如:一位老师在教授《最后的姿势》一文时,就很好地抓住小学生纯洁、富有同情心的心理以及小学生对父母强烈的依赖性等特点,让学生把那位平凡而伟大的老师比作自己的母亲,那位老师为了救护自己孩子般的学生,在地震的那一瞬间将动作定格在一生最后的姿势。这样的课前导入就适合学生富有同情心的心理,就做到了“因人制宜”。

小学语文导入技巧论文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技巧解析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众多, 教师如何做出最恰当选择, 体现的是教师教学智慧。课堂导入是教学最初环节,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活整个课堂学习气氛, 还能够为教师教学创造更多切入契机, 形成课堂教学重要成长点。课堂导入方式没有固定模式, 任何生搬硬套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教情、学情存在较大差异, 教师需要综合考量多种制约因素, 针对教学实际科学设计、适时投放, 为课堂教学奠定基调。

一、设问导入, 激活课堂教学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激趣手段很多, 利用悬疑问题引导学生思路, 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一贯做法。教师设计悬疑问题并不难, 但要体现问题的悬疑性、探索性、价值性, 则需要教师作出更多方面的调研分析。首先是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挖掘, 初中教材大都是名篇经典, 其内涵丰富性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度解析, 要校准操作方向, 探索为教学服务的途径, 设计出来的悬疑问题要适合教学需要。其次是对学生生本展开学情调查, 学生学习认知存在个体差异, 由于学习基础、学习效率、学习爱好都不尽相同, 学生对文本学习理解自然也呈现个性化特征。教师要对大多数学生心理需求作出科学评估。这样才能找到学生生本和教材文本思维对接点, 形成针对性更强的教学导入设计。

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时, 教师是这样设问导入的:“父母对我们的爱是真挚的。我们作为子女要充分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虽然父母对我们有些严厉, 但这也是一种爱的表达。在这些细微生活小事中, 我们能不能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呢?父母的疼爱曾经感动过你吗?你是通过什么体会到的呢?这种感情体现在父母的言语中还是行动中呢?无论是哪一种, 都会让我们感动和终生难忘。今天, 咱们就来学习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从这段导入设计中不难看出, 教师提出了一连串儿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具有浓烈的情感因素, 足以让学生为之动容。实践证明, 教师设计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对学生产生的激发力是剧烈的, 启迪学生学习思维的效果是显著的。

二、故事导入, 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教学引入故事, 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也与学生兴趣点相吻合。教师成功介入可读性故事, 可以瞬间将学生思想集中起来, 迅速提升课堂教学气氛。初中学生思维特别活跃, 具有极强好奇心, 对生动有趣的故事有特别敏感性。如果教师能够结合文本学习内容展开故事讲述, 自然能够将学生思绪调动起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运用自身表达优势, 根据教学需要借鉴现成的故事, 或者是自己编辑故事, 让故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切入点,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实现体验感知, 并对教材文本形成迫切探索欲望。

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 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引入了一段闻一多先生的故事:“闻一多先生是民主斗士, 他面对国民党特务敢于拍案而起, 可见其坚韧的情志。其实, 生活中的闻一多是一位非常乐观的学者, 虽然带有几分狂放, 但对学生却是非常尊重的。据说闻一多和朱自清曾经在西南联大做过搭档。朱自清在中文系开设‘文辞’研究课题;而闻一多在西南联大大讲唐诗, 先生进入教室不讲课, 而是掏出烟斗, 很客气地问学生:哪位吸?学生当然不会吸烟, 闻先生自己先点上一支, 开始朗诵起唐诗来。”学生对闻一多没有太多了解, 教师讲述闻一多的生活轶事,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媒体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之后, 给教师施教带来更多选择。教师利用多媒体强大展示和联网功能, 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直观、形象教学情境, 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展示图片、动画、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材料信息, 通过声光电信息冲击学生感官, 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课堂教学自然呈现高效性。多媒体应用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重要特征和标志, 在具体操作时, 很多教师容易对多媒体产生依赖感, 将不该省略的教学行为都省去了, 这也是不正确的教学媒体观。多媒体虽然具备诸多优势, 但多媒体永远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教学地位, 过分依赖多媒体自然是喧宾夺主了。

多媒体播放视频可以快速聚焦学生关注力, 在学习《安塞腰鼓》相关内容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 内容是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 学生为视频中安塞腰鼓强大气场所震撼, 有些学生开始手舞足蹈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 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了解安塞腰鼓的机会。学生对视频直观展示有特别触动, 为顺利介入文本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 学生快速形成学习认知。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 篇10

然而, 目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不重视, 甚至忽视语文教学导入的现象较为普遍。具体表现为:导入方法陈旧, 不合时宜;啰嗦冗长, 开口千言, 唠唠叨叨, 却离题万里, 学生听了半天, 一头雾水, 不知所云;信口随意一说, 缺乏趣味, 平淡无奇;没有导入, 直接开始新课教学……随着高效课堂的大力倡导和推进, 课堂教学导入的科学设计显得比任何时候都迫切, 要改变当前的这种现状, 须熟练掌握和运用以下导入技巧。

一、吃透教材, 为科学设计导入打基础

教师在备课阶段, 要深入文本, 吃透文本, 全面深刻地掌握文本内容、重点难点等, 为导入寻找突破口, 寻找导入和文本之间的最佳切入点, 否则就会导致文本内容和导入环节之间脱节, 起不到引导的作用。

二、熟练掌握运用多种导入方式

(一) 引用式

教师在全面了解文本内容的前提下, 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名人名言、谚语俗语、诗句等作为导入的中心词。如《陈涉世家》一文的导入可这样设计:“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一部史书:‘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可见这部史书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之高, 这部光辉的著作就是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它, 学习它。”引用名人名言可增加导入的说服力, 同时会让学生更加重视这部作品, 增加学习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差。

(二) 问题式

一是设问式, 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导入。如《过零丁洋》可这样导入:“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面对元军的封官许愿为什么宁死也不接受呢?是他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不。那是为什么呢?是他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胜过对自己的爱。他是这样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宁死不降, 而被元军残酷地杀害。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位民族英雄的浩然正气吧!”这种导入的好处是一问一答, 一气呵成, 逻辑严密, 让学生能快速抓住文章的主旨。二是反问式, 问而不答。如《鱼我所欲也》一文可这样设计导入, “一位乞丐快要饿死了, 可他为什么不吃别人以不礼貌的方式施舍的食物呢?要知原因, 从本文中找吧。”这样设计, 可以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追根究底的求知欲, 并使他们产生急于知道真相的迫切感。

(三) 复习旧课式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 是强调学习中温习的重要性, 这不仅仅是巩固知识的过程, 更是通过温习做到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 从而达到有新领悟、新收获、新发现的过程。因此, 温习旧知识导入新课也是常见的一种方式。但大多数教师多侧重于检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对于通过“温故而知新”, 并由此导入新课却没有做到, 也就是为温习而温习。久而久之, 相当一部分教师惯用这种导入方式, 以为用起来得心应手, 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这对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是很不利的。那么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首先应对旧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整合, 让其系统化, 然后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由温习旧知识顺畅地过渡到学习新知识。这种导入方式的好处是一举两得, 对于学生巩固知识, 贯通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四) 情境式

一是通过讲故事、寓言、史实等把学生引入到一个特殊的情境中, 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和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在感同身受中理解文章主旨。

二是展示图片。如学《沁园春·雪》一文时, 可在课件中展示北国冰天雪地的壮美雪景, 让学生看到一幅红日照耀下红装素裹的妖娆景象, 这样学生心中对祖国的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理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自然就不费力了。

三是播放音乐。如学《智取生辰纲》一文时, 可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 学生在雄壮的乐曲中, 感受到梁山好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侠义心肠, 感受到好汉们的胆气、豪气, 为学生正确认识梁山好汉有很大的渲染作用。

四是播放影像资料式。影像资料更具直观性, 学生观看后受到的感染也就趆明显。如学《杨修之死》时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有关杨修被曹操所杀的情节, 让学生在复杂曲折的剧情中认识曹操虚伪、残忍、狡诈、妒贤嫉能而又老谋深算的性格特点;对杨修恃才放旷、耍小聪明、做事不谨慎, 最终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也会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

情境导入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是其他导入法无法比拟的,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很有优势, 但要注意掌握使用的度。

三、语文课堂教学导入三忌

一忌喧宾夺主, 让导入内容冲淡了主题。要知道, 导入部分内容和文章主旨是绿叶和红花的关系, 这一点一定要掌握好;二忌作秀, 所作的导入有明显的做作成分, 是为了别人看的, 其实实用性不强;三忌导入新课占用时间太长, 占用了学习主要文本内容的时间。

总之, 课堂教学导入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创新性。教师要重视导入环节的科学设计, 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善于摸索、勇于创新, 就一定能够设计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实用性较强的导入方式, 让导入真正为教学中心服务。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教学的首要环节, 其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教学实践中, 导入环节往往是课堂教学的软肋, 其现状令人担忧。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部分教师不重视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 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 另一方面是有些教师没有掌握导入的技巧和方法。因此掌握一定的导入技巧显得尤为必要, 只有这样才使导入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等重要作用。

初中语文导入技巧 篇11

一、 故事诱导。学生的好奇心强,爱听故事。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因素,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问题冲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辩,造成观点冲突,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上课伊始,老师提出两个问题:①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一个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了去路,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还是绕路行走?②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出路,你是选择挖掉屋前的大山,还是选择搬家?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发表针锋相对的看法。老师借势导入: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吧。

三、 小品表演。把要学的课文内容,经过事先简单排练后,请2—3位具有一定表演才能的同学上台将课文内容通过小品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此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情节的理解。

四、 谜语开门。谜语能开启学生的智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习积极性,营造欢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有重要的作用。

五、 游戏激趣。 课前安排一个跟课文相关的游戏节目,让同学们积极参与。例:上课前,老师将班级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准备四个方面的材料:A组备人物,B组备时间,C组备地点,D组备事件,然后分别请各组派同学上台写出自己的材料,组成一个基本的故事情节(可能会出现一些妙趣横生的故事),如:元谋人五万年前在撒哈拉沙漠踢足球;刘德华31世纪在火星打扑克;2003年,布什和萨达姆在美国自由女神像火炬上决斗……在同学们兴趣盎然之际,老师顺势导入课题《作文教学:合理交代记叙的要素》。

六、 直观演示。采取直观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能激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教师趁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不会感到课文的枯燥无味了。直观演示还包括实验操作等。

七、 巧用媒介。巧妙地运用电视机、幻灯机、录音机、电脑等电教用具,通过欣赏音乐,观看电视、录像、电影等方式,激活学生的艺术细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在声音的世界里》这篇文章中,可欣赏两段《命运交响曲》和《二泉映月》,分别感受一下不同的音乐魅力;观看一段豪放痛快的“安塞腰鼓”录像后再讲《安塞腰鼓》,这样能够艺术地导入课题,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巧设课堂导入应充分考虑的是: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还要通过“学生演导”或“师生合导”,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把课堂导入变成展示学生多方面才艺的舞台。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语文教学中的导入技巧 篇12

一.创设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是指教师在上课时用幻灯、录音、课件、视频或图片等, 带学生入情入境, 体会文章中的人物感情, 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这个阶段情感丰富, 思想单纯, 内心容易受到感染,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 在教学伊始就创造出情境, 把学生带入预定的情感情境中, 使学生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并产生共鸣, 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创设情境, 并且使情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参与性, 这样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积极投身于教学活动中。比如在教授《云南的歌会》时, 我采用了这样的导入, 找了几个学生学唱《刘三姐》中的对唱, 使学生一下就抓住了文章的主题, 对课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还有, 在《最后一课》的导入中, 我找到了一段关于近代中国国土沦丧, 受外敌侵略的录像, 让学生感受到爱国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情感, 然后说:“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个在外敌侵略时的法国小男孩的内心”, 这样安排, 使学生在上课时就进入老师设置的“圈套”中, 不仅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激发了他们内心的情感, 这样对作者表达的情感更能感同身受。

二.温故知新导入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我看来,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新旧联系, 温故知新, 既能巩固旧知识, 又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例如, 在教授朱自清的《春》这一课时, 可以这样导入:“一提到春天, 我们眼前立刻会出现一幅春光明媚、绿满天下、花香鸟语、万象更新的景象。古往今来, 无数的文人墨客对她进行赞颂, 同学们记忆中有哪些有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呢? (学生回答)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贺知章的《咏柳》;“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同学们说了很多关于春天的美好诗句, 但是我们往往是发现春天, 却不会描写春天, 今天就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吧!”这段导语先回顾了从前学过的有关于春天的诗句, 而后引出新课, 通过回味古诗, 无形之中, 学生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绚丽多姿, 这样《春》这篇文章对他们就更具有了吸引力。如此导入, 学生们就会迫不及待的去阅读课文了。

三.设置疑问导入法

这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经常用到的导入方式。所谓设置疑问导入法就是教师有意提出问题, 制造悬念, 激发学生探索、求解的愿望, 积极思考问题的一种方法。如《奇妙的克隆》可以这样导入:“1996年7月5日, 有一只叫多利的小羊在英国诞生了, 这时有三只母羊都有证据证明自己是多利的母亲,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同学们到课文《奇妙的克隆》中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这段导语提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问题———一只小羊怎么能有三个母亲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恰是文章的说明对象:什么是克隆。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 找到答案, 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对文章有兴趣, 对答疑有信心, 那么学习的主动性自然会大大提高。再如在教授《走一步, 再走一步》时, 问学生:这个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思索, 从而引入新课, 所谓水到渠成。

四.利用图片导入法

在每册初中语文书的前面都会有几页插图, 这些插图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材料, 适当的运用这些材料可以一举多得。在资讯发达的今天, 可以利用的手段也很多, 从互联网上也能搜索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 充分发挥其作用, 以此导入新课, 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 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课时, 先展示有关天气的图片, 学生们可以一边欣赏图片一边聆听课文范读, 耳睹目染, 形象直观。在此基础上, 讲解课文, 学生听的认真仔细, 津津有味, 轻松自如, 然后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写解说词, 配合云彩变化的图片, 以“小小预报员”的身份介绍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而且使课堂具有新鲜感, 学生获得成就感, 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再如, 在学习《背影》这一课时, 我找到了几幅漫画, 分别描写了父亲给我送别、父亲给我买橘子、父子离别的内容,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漫画, 讲述漫画内容, 学生饶有兴趣的观察, 踊跃发言, 就轻松进入了新课, 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对文章的内容作了大致的了解而且还加深了对重点情节的印象。因此,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 用图片的形式进行导入, 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介绍背景导入法

背景导入法就是通过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 使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一种方法。初中教材中不仅选编了一些现代作品, 而且还选编了古代、当代作品, 还有外国作品。为了消除在阅读时可能产生的障碍, 就应该在导语中讲述历史知识、时代背景, 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文意, 与作者产生共鸣。比如像鲁迅的《故乡》、胡适的《我的母亲》、牛汉的《华南虎》等, 这些文章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写作的触发点;宜采用回顾历史、讲述背景的方式导入。还有一些因时间距离而难以理解的情况, 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文章描绘了月色下庭院中的美景, 寥寥数笔表达了作者赏月的欣喜、遭贬谪的悲凉、散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种种复杂的情感。学生难以理解, 教师在授课时就必须介绍当时的背景以及苏轼其人。这样学生学起来就轻松的多了。

六.讲述故事导入法

回顾这几年的课堂教学, 我发现在课堂上提出课本以外的内容时, 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 对这些内容非常感兴趣, 如果在课堂上能够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 通过讲述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来导入新课, 无疑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在讲《斑羚飞渡》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一群猎人在围捕斑羚群时, 把它们逼到了悬崖边。为了求得种族生存, 斑羚们想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办法:用老斑羚做跳板, 让小斑羚踏着老斑羚的后背逾过不可能跨越的悬崖, 每一只小斑羚的生存都是以一只老斑羚的牺牲为代价的。这样的导入, 不仅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也为主题做铺垫。又如在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 则是将它加工成一个情节相当生动的小故事, 从讲课文所记载的故事进入课文。因此, 对于那些叙事性或故事性虽强, 而对学生来说又普遍感到很吃力的课文, 在导人新课时, 完全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克隆”出一个与课文几乎是一个“嘴脸”的小故事, 接着“顺水推舟”地进入新课;或者, 首先由课文的作者或主人公“扯”出一个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故事, 接着顺“风”而下地进入新课。这样可以让学生轻松愉快、思维活跃的进入课堂学习中。当然, 故事本身既要生动有趣又要短小精悍, 以免喧宾夺主。

中学语文教学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之外, 还有诸如比较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直观导入法等等, 这里不再一一赘述。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方法多种多样、角度灵活多变,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 从哪种角度导入, 都必须要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 遵循启发性、趣味性、知识性和鼓动性的原则。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导入设计, 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是一项非常值得钻研的技术, 必须以厚实的文化功底和良好的语言素养为基础, 我们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才能不断缩小与既定目标之间的距离,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王荣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综合布线系统电气保护下一篇:化学浸泡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