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系统电气保护

2024-06-05

综合布线系统电气保护(共3篇)

综合布线系统电气保护 篇1

在我国智能建筑施工过程中综合布线始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智能建筑综合布线的进行离不开电气保护技术的有效支持。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于电气保护技术在智能建筑综合布线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就具有极为重要的工程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电气保护技术简析

1.1 技术必要性

电气保护技术有着很高的必要性。既由于我国的室外电缆进入建筑物时往往会在入口处经过一次转接进入室内, 因此能够有效的避免因为电缆受到雷击产生感应电势或与电力线路接触而给用户设备带来损坏。除此之外, 电气保护技术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其能够有效的限制导体和地之间的电压。另外, 电气保护技术的必要性还体现在能够确保两个电极之间的电位差超过交流250V或雷电浪涌电压超过700V时来为导体和地电极之间提供一条导电通路, 从而能够有效提升其布线的稳定性。

1.2 适用范围

电气保护技术有着自身的适用范围, 通常来说固态保护器往往能够适合于60~90V这一区间的较低的击穿电压,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 其电路中并不能有振铃电压。除此之外, 电气保护技术的适用范围还体现在当期未达到击穿电压前能够有效的进行稳定的电压箝位, 但是如果一旦超过击穿电压则其会过电压引入地。另外, 由于固态保护器能够为综合布线提供了最佳的保护, 因此通过确定其适用范围就能有效的提升保护的效果, 最终能够更加便利的进行维护工作。即为了确保维护方便, 过流保护一般都采用有自动恢复功能的保护器来进行。

1.3 屏蔽效果

电气保护技术需要屏蔽效果的有效支持。在确定屏蔽效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分析其构成的屏蔽通道的薄弱环节。除此之外, 在提升屏蔽效果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消除电磁干扰, 工作人员应当确保屏蔽层没有间断点外, 还应当注重确保整体传输通道必须达到360°全程屏蔽。另外, 在确定屏蔽效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针对屏蔽层的腐蚀, 氧化破损等因素来优化屏蔽工作, 从而能够较好的做到全程屏蔽。

1.4 优化传输环境

优化传输环境对于电气保护技术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在优化传输环境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有效避免因为接地点安排不正确而引起的接地电阻过大问题, 从而能够更好地避免接地电位不均衡导致的接地噪声问题的出现。除此之外, 在优化传输环境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避免在传输通道的某两点产生电位差, 从而能够减少金属屏蔽层上出现干扰电流, 最终避免其性能与非屏蔽传输通道差距过大。因此这意味着为了更好地保证屏幕效果, 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对于屏蔽层正确可靠接地。在实际应用中, 为最大程度降低干扰, 除保持屏蔽层的完整, 对屏蔽层可靠接地外, 还应注意传输通道的工作环境, 远离电力线路、变压器或电动机房等各种干扰源, 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电磁兼容性的实际需求。

2 智能化建筑施工重点

智能化建筑施工重点包括了诸多内容, 其主要内容包括了根据功能施工、提升设计水平、增强规划水平、子系统施工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 对智能化建筑施工重点进行了分析。

2.1 根据功能施工

根据功能施工是智能化建筑施工的重点之一。在根据功能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对于计算机通信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除此之外, 在根据功能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对于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 (Building AutomationSys te m) 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S (Office Autom ation Sys te m) 以及通信自动化系统CAS (Communication Automation System) 等先进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 既在确定其施工功能的过程中来通过预先设置的数据对各个变量进行控制, 最终能够有效的提升施工的可靠性。

2.2 提升设计水平

提升设计水平也是智能化建筑施工重点内容。在提升设计水平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清晰综合布线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从而能够更好地根据各个系统来帮助综合布线设计人员有效的对其进行设计。除此之外, 在提升设计水平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根据建筑群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水平干线子系统和工作区子系统等不同的系统之间的区别来进行区分, 从而能够根据各个系统功能的不同来更好地确保布线施工的重点。

2.3 增强规划水平

增强规划水平是智能化建筑施工的关键所在。增强规划水平的过程中内部语音和数据以及图像传输都是工作人员所需要规划的内容之一。除此之外, 在增强规划水平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充分的考虑房间内部信息通信线路的设计。另外, 在增强规划水平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针对家庭应用网络常常集中在一个房间的情况和我国目前建筑设计中以开始采用统一规划房间用途的设计方案的现实情况, 来更好的解决了楼上楼下房间使用功能不同造成的不必要的噪声的问题。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通过增强规划水平工作人员还能够在进行住宅型智能化建筑线路设计的同时更好地根据工程功能设计要求进行布线前的线路设计, 从而能够有效提升设计的可靠性。

2.4 子系统施工

子系统施工即是对于智能化建筑综合布线中的各个子系统进行相应的布线施工。在子系统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合理的采用双绞线穿管埋地敷设。除此之外在, 在子系统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应当注重对于建筑内的连线进行连接。另外, 在子系统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根据线路设计要求来将各个系统进行连接。

3 电气保护技术在智能建筑综合布线中的应用

电气保护技术在智能建筑综合布线中的应用包括了许多内容, 其主要内容包括了提升接地保护系统性、增强布线可靠性、确保布线稳定性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 对电气保护技术在智能建筑综合布线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3.1 提升接地保护系统性

提升接地保护系统性是电气保护技术在智能建筑综合布线中应用的基础和前提。在提升接地保护系统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确保并且提高应用系统可靠性和抑制噪声的能力以及保障安全的能力。除此之外, 在提升接地保护系统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在进行布线设计施工前对于所有设备, 特别是应用系统设备的接地要求进行认真研究, 从而能够更好地弄清接地要求以及各类地线之间的关系。另外, 在提升接地保护系统性的过程中如果接地系统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其影响系统设备的稳定性并且引起故障, 甚至会烧毁系统设备, 危害操作人员生命安全, 因此工作人员通过提升接地保护系统性能够有效的促进智能建筑综合布线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3.2 增强布线可靠性

增强布线可靠性是电气保护技术在智能建筑综合布线中应用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增强布线可靠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确保配线间的接地应采用多股铜线与接地母线进行焊接, 然后再引至接地装置。除此之外, 在增强布线可靠性的过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配线架等设备接地应采用并联方式与接地装置相连, 不能串联连接。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根据综合布线系统的电气保护对于系统安全可靠运行起着重要作用, 并且通过精心设计和精心施工, 来促进智能建筑综合布线整体可靠性的不断进步。

3.3 确保布线稳定性

确保布线稳定性是电气保护技术在智能建筑综合布线中应用的重中之重。在确保布线稳定性的过程中随着合布线系统的不断完善, 在这一过程中系统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要, 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使综合布线系统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工作人员需要对于系统实施了过流过压保护、屏蔽保护以及接地保护等安全措施。除此之外, 在确保布线稳定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认识到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综合布线系统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智能建筑综合布线整体精确性的日益进步。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持续进步和智能建筑发展速度的持续加快, 电气保护技术在智能建筑综合布线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工作人员应当对于电气保护技术有着清晰的了解, 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智能建筑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建筑施工水平的持续进步, 电气保护技术在智能建筑综合布线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对电气保护技术和智能化建筑施工重点进行阐述入手, 对智能建筑综合布线要点和电气保护技术在智能建筑综合布线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气保护,智能建筑,综合布线,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巍.综合布线系统的电气保护[J].青年科学, 2009.

[2]高凌云, 高凌霞.论综合布线系统的电气保护[J].今日科苑, 2008.

[3]原刚.综合布线系统的电气保护[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4]汤杰.浅谈临涣选煤厂电气保护技术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综合布线系统电气保护 篇2

一.施工前的环境检查

在安装工程开始以前应对交接间、设备间的建筑和环境条件进行检查,具备下列条件方可开工:

1.交接间间、设备间、工作区土建工程已全部竣工。房屋地面平整、光洁,门的高度和宽度应不妨碍设备和器材的搬运、门锁和钥匙齐全。

2.房屋预留地槽、暗孔、孔洞的位置、数量、尺寸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3.对设备间铺设活动地板应专门检查,地板板块铺设严密坚固,每平方米水平允许偏差不应大于2mm,地板支柱牢固,活动地板防静电措施的接地应符合设计和产品说明书要求。

4.交接间、设备间应提供可靠的施工电源和接地装置。

5.交接间、设备间的面积,环境温、湿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规定。

二.施工前的器材检验

1.器材检验一般要求

(1)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对工程所用线缆器材规格、程式、数量、质量进行检查,无出厂检验证明材料者或与设计不符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2)经检验的器材应做好记录,对不合格证的器件应单独存放,以备核查与处理。

2.型材、管材与铁件的检验要求:

(1)各种型材的材质、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表面应光滑、平整、不得变形、断裂。

(2)管材采用钢管、硬聚氯乙烯管、玻璃钢管时,其管身就光滑无伤痕、管孔无变形,孔径、壁厚应符合设计要求。

(3)管道采用水泥管块时,应符合邮电部《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ydj39-90)中相关规定。

(4)各种铁件的材质、规格均应符合质量标准,不得有歪斜、扭曲、飞刺、断裂或破损。

(5)铁件的表面处理和镀层均应完整、表面光洁、无脱落、气泡等缺陷。

3.线缆的检验要求:

(1)工程使用的对绞电缆和光缆规格、程式、形式应符合设计的规定和合同要求。

(2)电缆所附标志、标签内容应齐全、清晰。

(3)电缆外护套须完整无损,电缆应附有出厂质量检验合格证。如用户要求,应附有本批量电缆的电气性能检验报告。

(4)电缆的电气性能应从本批量电缆的任意三盘中截出100m长度进行抽样测试。

(5)剥开缆线头,有a、b端要求的要识别端别,在缆线外端应标出类别和序号。

(6)光缆开盘后应先检查光缆外表有无损伤,光缆端头封装是否良好。

(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采用62.5/125μm或50/125μm多模渐变折射率光纤光缆和单模光纤光缆时,现场检验应测试光纤衰减常数和光纤长度。

1)衰减测试:宜采用光时域反射仪(otdr)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超出标准或与出厂测试数值差异太大,应用光功率测试,并加以比较,断定是测试误差还是光纤本身衰减过大。

2)长度测试:要求对每根光纤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应一致。如果在同一盘光缆中,光纤长度差异较大,则应从另一端进行测试或做通光检查,以判定是否有断纤现象存在。

(8)光纤调度软线(光跳线)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光纤调度软线应具有经过防火处理的光纤保护包皮,两端的活动连接器(活接头)端面应装配有合适的保护盖帽;

2)每根光纤调度软线中光纤的类型 应有明显的标记,选用应符合设计要求。

4.接插件的检验要求:

(1)接线排和信息插座及其他接插件的塑料材质应具有阻燃性。

(2)保安接线排的保安单元过压、过流保护各项指标应符合邮电部有关规定。

(3)光纤插座的连接器使用型号和数量、位置与设计相符。

(4)光纤插座面板应有发射(tx)和接收(rx)明显标志。

5.配线设备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缆交接设备的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2)光、电缆交接设备的编排及标志名称应与设计相符。各类标志名称应统一,标志位置正确,清晰。

综合布线系统电气保护 篇3

系统电气布线一般是指连接系统内部各分部件电气信号, 在各种规定的工作状态协调设备内部电子设备或机电设备正常工作, 并与其它系统进行能量传输和信息交换的设计工作。通常以系统内部线缆、线扎等形式体现。系统电气布线十分重要, 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系统的电气性能, 影响系统的可靠性、维修性, 影响生产的工艺性, 并对系统结构设计产生影响。

2 三维数字化设计现状

2.1 三维数字化结构设计现状

随着三维设计手段的广泛使用, 许多企业在产品研制中已经大量开展了基于UG的三维建模、结构仿真分析、生产加工仿真等应用工作, 缩短了研发周期、降低了研发成本, 提高了产品设计质量。某些产品在系统建模过程中, 直接采用了分部件制作的精确的UG模型,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1,2]。

2.2 国外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设计现状

国外对三维数字化布线设计已经开展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和应用, 开发出了多款包含三维数字化布线功能工具软件, 包括Pro/Engineer, Pro/CABLING以及UG等, 这些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国内也有诸多文献报道[3]。

2.3 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设计现状

目前, 三维数字化电气布工作在许多企业内部已经开展, 对工具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 形成了专用软件模块, 但主要应用单位是工艺部门, 与设计工作要求有偏差, 符合现有标准的设计资料还不能直接应用, 也不能输出符合现行标准的设计文件。对于系统电气设计人员来说, 并不适用。设计人员依然沿用传统的设计方法[4]。

3 系统电气布线涉及的工作内容

系统电气布线设计, 虽然说是“电气”设计的工作, 但对于一个具体产品而言, 还关系到产品研制生产的其它方面。系统电气布线设计与系统结构设计相互影响, 同时涉及产品的工艺性以及与生产有关的其它方面。

3.1 系统电气设计

系统电气布线设计是电气设计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体现, 将系统内部关联的电信号按规则连接, 最后以符合标准要求的二维电气图纸的形式输出。设计人员需要在了解各组成部分电气性能的基础上, 与分部件设计人员一起合理确定对外电信号的点定义, 并将系统内部各点经一定的路径正确的连接在一起。系统电气设计还应在其它设计人员的配合下确保产品电气性能满足上级设计师系统的要求。

而系统电气图包括电路图、接线图 (表) 和线扎图等不同形式, 从不同方面规定了系统电气要求。虽然不同图纸表现的形式不同, 但表现的实质内容是相同的。系统各电气信号点的连接关系, 在图册中以不同形式表述了4遍:电路图、接线图、接线表、线扎图各一遍。

现在的设计过程中, 这些内容都是设计人员手工录入, 耗时、费力, 大量精力消耗在没有技术含量的重复性工作上, 而且还难以避免人为失误。

3.2 与结构有关的设计、协调

进行系统电气布线设计时, 还要从电气设计角度参与结构设计, 事实上很多电气设计意图需要结构设计的配合才能实现。

分部件、电路板在系统内部的空间位置的安排也需要与结构设计有效沟通。在一些系统中, 有的电路工作时对其它电路会有很强的电磁辐射干扰, 从电磁兼容的角度出发, 就应该为这样的电路设计单独的腔体来安装;系统中, 有的电路之间有相互连接关系, 而与其它电路没有连接关系, 那么原则上有连接关系的电路板应尽量靠近;另外, “怕干扰的”和“会干扰其它电路的”应尽量远离。这些情况影响系统电气布线。

从电气三维布线设计的角度来说, 各线束原则上应做到“强弱分开”、“交直分开”以及“高低分开”, 这就需要对系统内部的信号进行分类, 按照不同特性将信号分成需要分别走线的几组。否则, 信号通过电缆束相互耦合、形成干扰, 即使电路板本身处理的再好也不能在系统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而导线的线型和线的多少, 线扎中形状、走向以及分束和固定位置、方式等更多的体现出形状、尺寸、重量和安装方式等结构特性, 这些特性与结构设计相互影响。

在现在的布线设计过程中, 这些与结构有关的特性在设计之初难以全部准确描述, 主要靠设计人员的经验和采用模拟手段估算, 在第一轮样机研制出以后, 对照实物进行修整。最常见的例子是, 固定导线线束的夹子很少有一次全部设计到位的。

3.3 与工艺人员的沟通、协调

系统电气设计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出几张图纸, 而是为了最终提供能够快速、大量生产的满足要求的产品, 如果产品电气设计工艺性不好, 可能会直接导致生产难度大、效率低, 而生产难度大还会使产品存在隐患的风险增加, 这些问题都会在后续的生产、试验和使用中或早或晚的暴露出来, 处理问题会牵扯设计人员大量精力。而且航天系统对禁、限用工艺有着详细、明确、严格的管理规定。因此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工艺性, 尽可能早的和工艺人员充分沟通、交流, 准确传达设计意图, 尽可能充分了解工艺要求。

目前产品研制中, 系统电气设计人员与工艺的沟通大多是依靠二维图纸和电话联系, 信息量较大但并不直观, 工艺人员对二维图纸的理解需要一定时间, 难以将所有信息及时、全面、无遗漏的反馈给设计人员。导致一些产品中出现工艺问题的情况, 而有的产品在设计收到反馈信息后已经没有周期进行设计上的更改了。

3.4 其它

除上述三个主要方面的工作外, 系统电气布线设计还需要与许多其它部门和人员开展沟通、协作。

4 电气布线设计三维数字化应达到的目的

采用三维数字化的手段进行电气布线设计, 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性, 解决传统设计方法和手段中的问题, 至少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4.1 完成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前面提到, 电气设计图纸中有些设计内容表现的实质是相同的, 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很多工作在实质上是重复工作。而计算机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高速度, 如果由设计人员完成某一设计的某一种形式, 而计算机自动按要求生成其它输出形式, 则可以大大提高设计工作效率。比如由电气设计以某种方式确定信号点的连接关系, 布线工具可以直接自动生成符合QJ 1931《电气简图绘制规则》的各种图形或表格, 甚至自动生成工艺人员需要的各种图形或表格。

4.2 消除人为失误

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无人为差错的特点, 重复性的、相互关联的、能够通过逻辑或计算判断的工作, 应交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减少人为工作环节, 消除人的因素引起的纰漏、失误。

4.3 兼顾二维设计输出形式、有效传达三维信息

现阶段的管理要求对二维设计图纸的要求并未改变, 因此以三维数字化手段进行设计的同时, 需要所有设计信息能够以满足现有标准的二维形式输出, 否则设计手段不能满足现阶段设计的基本工作要求。

以三维数字化手段进行设计时, 三维模型应能够被充分利用, 信息应全面, 信息的利用向工艺、生产、检验等环节无差错延伸。

5 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工作开展需要的条件

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工作的开展和推动需要很多条件, 本人作为电气设计认为:这方面工作的条件应包括以下内容:

5.1 专用工具软件

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工作的专业性很强, 同时涉及产品的其它方面, 需要专用软件支持、建立统一的规则才能有效开展工作。

5.2 配套的研制流程、制度、规范

新的设计方法和手段导致新的设计过程, 如果要充分发挥“三维数字化”的优势, 产品的研制流程、过程的管理、有用信息的产生、转化和管理都要有与之相适宜的规范。

比如, 原有产品设计过程大致是:先确定系统方案, 然后完成系统结构设计, 利用结构件生产周期 (可能达3个月) 的空档完成分部件技术要求的确定和分部件设计、投产, 分部件设计基本完成后确定电信号的点定义, 有了点定义再开始系统电气设计, 在结构件加工完成前完成系统电气设计和投产即可。

如果采用了高效高质量的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设计手段, 而沿用原有设计流程, 电气设计效率和质量确实是明显提高了。但是, 电气设计工作仍然在结构设计工作之后, 即二者未相互结合, 那么在早期结构设计和仿真时, 系统内部线扎的信息就无法对结构设计形成支持或约束, 不能提高结构设计的效率、减少反复, 对结构设计工作没有改观。

只有与三维结构设计同步开展三维电气设计, 形成有用信息, 才能与结构设计形成配合。而要与结构设计同步进行布线设计, 就需要有电信号的点定义, 即各分部件点定义应基本确定。那么, 产品研制的流程就可能变为:先确定系统方案, 然后完成系统结构初步设计, 完成分部件任务要求的初步确定和分部件点定义基本确定, 据此并与结构设计协调进行系统电气初步设计, 完成结构设计并投产, 完成分部件任务要求的确定和分部件设计、投产, 根据确定的分部件设计修改、完成系统电气设计并投产。

流程变化需要研制计划和管理要求相应变化。

5.3 有关的基础库的建设工作

推动三维数字化电气设计, 还应该有效的开展基础库的建设, 所谓基础库是指包括元器件、导线和其它材料的模型库、设计和工艺要求规则库以及其它一些必要的分类库。模型库中的模型所包含的信息应当准确、全面, 能够与其它库形成协作, 能够供设计、工艺等相关人员直接调用;规则库的规则应当能够覆盖现有设计、工艺和其它方面的要求, 能够及时对三维模型进行评估;基础库的建设和管理也应有相应的规则和流程, 需要严格遵守。否则, 工作效率和质量会打折扣。

例如, 工艺标准规定:与端子连接部位的导线截面积一般不应超过端子接线孔的截面积。具体到所内某一具体的连接器, 就是所连接导线截面积不得超过焊杯截面积, 否则会被定为设计导致的限用工艺。以往的产品研制中, 这一问题已有发生, 特别是一个端子焊2根或3根导线时, 线头的情况更复杂。如果连接器的模型准确描述了焊杯尺寸特性, 导线模型准确描述了搪锡后导线线头的特性, 就可以根据工艺规则在三维建模阶段发现存在限用工艺的情况, 及早处理。

5.4 信息化部门和使用部门以外的相关部门配合

三维数字化电气设计的推动涉及到方方面面, 需要各个部门协调配合。

在很多元器件产品手册中通常只对安装特性和电气特性等进行了必要的介绍, 根据这些内容建立的模型包含的信息并不全面;而有的元器件生产厂对产品已经建立了准确、详细的三维模型, 甚至是可以直接为我所用的。这就可能需要与元器件有关的部门参与协调。

而三维信息的归档、保管、流转、输出也需要一系列设备的支持和管理规定的制约, 这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

6 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工具的功能要求

三维数字化电气设计工具是开展设计的关键, 是实现功能的核心手段, 直接影响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设计的效果。其功能应满足并符合与工作有关的各种要求, 要求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6.1 应能够与结构设计相配合

三维数字化电气设计在布线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需要与结构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协调, 同时需要对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信息。为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 应与结构设计同步开展工作。因此, 工具软件应能够使电气布线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配合, 线扎的结构特性能够在结构设计的三维模型中准确表达。

6.2 应能够与已有信息化工作融为一体, 成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工作的开展和推动应在现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 应是本单位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不应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已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应能够应用于三维数字化电气设计中, 信息交换可以直接也可以间接, 但应该是自动的、基于计算机的, 而不应是手动的、基于人工的。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工具软件应具有这一功能。

比如, 所GECC软件可以直接生成几种格式的表格, 这些信息包含了系统元器件的信息, 生成的表格可直接用于图纸、报告和元器件订货。个人认为这些信息也应该可以自动应用于三维数字化电气设计中, 否则的话工作效率的提高就打了折扣。

由于各种工具软件是由不同的部门提出的需求、大都基于不同的开发环境和工具开发出来的, 因此信息直接交换的难度可能很大, 所以通过一些转换工具进行信息转换也是合理可行的, 但这些转换工具应在指定部门的主持下开发和使用。

6.3 信息的输出形式应符合现行的标准和规范

软件应能够将设计信息以符合标准的形式输出。对于设计而言需要能够生成符合QJ 1931《电气简图绘制规则》的二维图纸, 形成设计图册;对于工艺人员而言希望生成符合格式要求的工艺文件。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标准的输出格式, 还对软件功能的扩展和与其它工具软件的信息交换提供有力的支持。

6.4 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 提高工作效率

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软件应能够充分利用已输入的信息, 自动完成大部分工作, 人工参与的环节应尽量少。设计完成后软件应能以多种形式展示设计结果, 并能够自动根据规则对结果进行分析。

同时, 软件也应能够最大限度的将设计信息直接转换为工艺信息, 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效率, 也能够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人为失误。

同样的, 软件在应用于研制生产的其它环节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6.5 还应适用于电气设计为源头的其它环节

基于信息化建设的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工具, 应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能力, 因此其应用就不能只局限于设计环节, 或只局限于与设计直接相关的环节, 即软件的功能应最大限度的向后续环节延伸。

而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需求, 这就要求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工具软件能够面向不同的用户, 满足以设计为起点的所有信息用户的使用要求。

6.6 要考虑电气布线的发展趋势和其它形式

比如, 系统内部电气连接的形式很多是通过线扎连接实现的, 近几年也有通过挠性 (或刚挠结合) 印制板实现的, 这时候就需要布线工具软件与印制板制作软件互动。可能的过程是:布线工具软件给出印制板初步的结构尺寸和其它结构参数供参考, 信息导入印制板制作软件形成外形和尺寸信息, 完成印制板的设计并将信息返回布线工具软件进行分析, 同时信息加入结构模型用于结构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确认印制板设计是否存在问题。

6.7 要好用, 高效, 操作要尽量简单、直观

如果软件操作复杂, 需要人工录入的信息多, 使用起来效率低, 对设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没有改观, 甚至因各种原因反而导致设计人员的工作量增加, 那么这个工具软件是不好用的, 推广难度较大的, 这种情况应当避免。

7 结束语

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借助并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的特性, 使设计过程更加直观, 能够有效提高布线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是电气布线的发展趋势, 在国外已经开展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和应用。国内的水平还很初级, 但已有越来越多的单位投入这方面的研究。立足信息化建设和产品研制需求, 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出实用的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工具, 并形成相应的标准体系。通过采用先进的手段提高产品开发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周期, 提升单位竞争力。

摘要:随着三维设计手段的广泛使用, 全三维数字化结构设计方法和手段已经在产品研制中大量采用, 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而作为产品设计另一重要工作的系统电气设计特别是系统布线, 依然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 并未在设计方法和手段上呈现出与结构设计对应的发展。本文从系统电气设计的角度出发, 介绍了系统电气设计在产品研制中所涉及的方面, 说明了采用系统电气三维布线设计手段的必要性和应达到目标, 并指出在发展三维电气布线设计手段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系统电气设计,三维布线,信息化

参考文献

[1]白晓东.Pro/CABLING三维布线实践[J].航天制造技术.2006 (03) .

[2]安利全, 郑建明, 王永振, 张俊堂.三维布线技术在工艺中的应用.航天制造技术, 2009 (03) .

[3]米西来, 刘鹏.Pro/E线缆三维布线及生产应用.舰船电子工程.2009 (03) .

上一篇:温差计算下一篇:小学语文导入技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