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提问的技巧(共12篇)
小学语文提问的技巧 篇1
课堂提问是贯彻教学意图, 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恰当的提问, 对于准确了解教育对象, 开发学生智力, 启发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检查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掌握课堂提问的时机。
一、在新旧知识衔接处提问
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出上引申和发展的, 在新、旧知识过渡的时候, 教师通过设计适当的铺垫性提问, 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 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达到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古诗前, 提问一下学过的以前的古诗, 对学生知识的迁移很有帮助, 并可以使他们的知识纵向联系起来, 便于记忆。
二、在教学重点处提问
学生的思维只有在活跃的状态下, 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因此,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防止所提的问题含糊不清, 过难、过偏或过于简单, 要做到问而生思, 答有所得, 才能开拓学生思路, 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 提出深浅适度, 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 在教学《猫》这一课时, 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猫的特点。教师可以这样问:“课文写了猫的什么?”教师抓住最能体现猫的特点的关键词句进行提问,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了解了这个规律, 教师在提问时就会抓住重点,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在教学重点处设计启发性提问, 既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在教学难点处提问
针对教学难点设计指导性提问, 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 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火烧云》的难点是让学生体会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和形状变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进行反复读, 以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在课文的优美情景处提问
提问要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述的世界里, 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作者的思想, 达到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例如教学课文《鸟的天堂》, 文章写得十分优美。课堂上借学生的质疑:“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积极地各抒己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 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学生通过朗读, 大胆想象是风吹、鸟动、新发的嫩芽、阳光的照耀、绿叶本身孕育的无限生机……教师用提问的方法, 引导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例如:关于“真是一株大树”一句, 学生读时习惯强调句中的“大”字, 实际上作者强调的是“一”株大树, 所以要启发学生朗读时读出“一”株大树。读好这句话, 读出榕树的大,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朗读的感受, 说说为什么这样或那样读。在学生置入文章的情境中时, 就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最佳时机。
总之, 教师要通过提问, 达到积极引导学生来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更要不断探索提问的时机,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提问的技巧 篇2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的思维交流过程,教师教的如何,学生学得怎样,需要一定的方式了解,课堂提问既是方式之一,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可以温故知新,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查漏补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提问过程,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可以为化解教学重点、难点提供契机,并可以借此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了解。从学生的角度看,提问可以启发思维,开发智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这种技巧也被普遍应用。
“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我国源远流长。大教育家孔子主张“每事问”,提出“疑”,“思之始,学之端”,十分强调疑对于启迪思维促进学习的重要作用。教育家朱熹认为“大疑则可大进,”“群疑并兴,乃能聚进”。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并没有强调用提问来启发学生思考。
提问并不是“满堂问”,有些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由原来的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听转化为教师“满堂问”学生吱吱唔唔乱回答,一节课下来感到又单调,又没味道,什么也没有记下。提问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提问得成功与失败,效益的大小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质量,应找出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我认为在提问学生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要有目的性:
提问必须为教学服务,为提问而提问无助教学,只能浪费时间。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为了引出新课,为了突出重点,为了总结归纳,还是为了使学生精力集中等将问题设计好。
2、提问要有启发性、引导性:
精选的启发性问题,教师要加以引导,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要抓住课文的突破口、节骨眼设计问题,才会引发学生思维的多项探测。不要提“对、不对”,“是,不是”,或者学生不加思索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和与课文内容无关的问题。
3、提问要有逻辑性、层次性:
逻辑性是指提问和教材间具有的内在逻辑联系。提问要按教材内容合理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提高。提问不注意顺序,会造成学生思路混乱,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4、提问要有适度性:
适度性是所提问题难易适中,不贪大求全,防止过浅。例如:《称象》一文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只要了解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不需要贪大让学生知道曹冲及三国的事。
5、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参与率。有些教师提问问题时,总喜欢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回答,这样省时省力又省心,但这样学生参与面太小,久而久之,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会处于消极状态,懒于思考,不利于这些学生的成长提高。有些教师则喜欢总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从而推断整体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两种做法都有悖于教育教学的原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提问技巧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提问技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相应的提问技巧,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促使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并得出正确答案。
一、树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设计
首先,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设计问题的重要前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教学的基本工具,而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必须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问题。
其次,教师要全面了解教材,预设学生的回答,把控好课堂教学秩序,明确整个教学流程。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问学生:“一大一小两个铁球是否真的能够同时着地?如果是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它们会不会同时着地呢?”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促使学生主动深入地阅读课文,并进行思考。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抓住问题本质,明确提问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提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因此,教师必须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地设计。
如在教学《小伙伴》时,笔者问学生:“玛莎丢了背包之后,那些小伙伴都对她说了几句话,你喜欢哪个小伙伴?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本意是引导学生回答“安东做得最好,因为安东用实际行动帮助了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大部分学生回答出了教师预设的答案,但是也有几个学生认为安娜做得最好,因为安娜提醒小伙伴不要犯这种错误,帮助小伙伴养成好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既要纠正学生的回答,又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以说“你们回答得很好。如果你们遇到类似的事情,会怎么做呢?”这样一来,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的正轨,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三、做好差异化教学,设计多样化的问题
受性格、成长环境和个人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不相同,导致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设计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如在教学《猫》时,教师可以问成绩优异的学生:“猫古怪的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对于能力稍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你对整篇课文有什么感受?”这种有层次的问题,既充分尊重了学生,又促使学生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设置提问时,教师应当树立提问意识,抓住问题,明确提问目标,做好差异化教学,设计多样化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提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窦冰,苏政波.对中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提问技巧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4).
[2]李锁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提问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1).
[3]郭晓静.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
[4]徐德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J].快乐阅读,2015,(24).
[5]孟凡玉.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5).
[6]樊茂旭.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技巧分析[J].神州,2013,(36).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4
一、课堂提问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1. 从课文内容的关键处提问。
所谓关键处, 是指学生不易理解、掌握的词、句、段, 抓住这些关键引导提问, 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教学《詹天佑》一文, 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习全文的关键。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找出这篇课文的中心句, 然后围绕中心句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 如“杰出”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位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以上提出的这一系列问题, 都是围绕中心句引发的, 从而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2. 从课文内容的空白处提问。
作者在写作时, 为了使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和行文简洁, 通常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 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如《丰碑》一文, 有三处可供读者思考的空间: (1) 有人告诉将军“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后, 将军愣住了, 久久站在雪地里。他这时他在想什么呢? (2) 军需处长牺牲前, 坐在光秃秃的树干下想到了什么? (3) 当红军战士穿着军需处长发的棉衣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时, 他们可能想到什么?会说些什么?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从这些课文内容的空白之处提问。正是这些课文内容的空白之处, 给学生留下了创新思维发展的有利空间, 学生以此为源点, 不断地辐射式展开, 层层递进,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 培养了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课堂提问应体现问题的多元性
1. 问题的来源应是多方面的。
课堂问题可以由编者提出, 可以由作者提出, 可以由教师提出, 还可以由学生提出。精读课文在“预习”和“思考、练习”中设计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独立阅读课文在“阅读提示”中也设计了问题。这些问题有涉及课文内容的, 有涉及课文中心的, 是课堂讨论的重要凭借。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问题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切不可忽视。
2. 提问的对象应是多层次的。
大多数教师喜欢把问题分配给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因为这些学生的回答可以使老师满意。殊不知, 这必然造成课堂互动的不平衡现象, 使某些学生过多地受到老师的注意, 而忽视其他学生。而提问对象的多层次决定了问题的多层次,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要。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知识水平, 可对胆小、羞于回答问题的后进生设计一些简单、回顾性的问题, 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对中等生可设计一些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对先进生可设计一些有创造性的问题,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带动作用, 让全班同学真正互动起来, 体现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层次性。
3. 问题的解决应是多角度的。
问题解决的多角度是指用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 其答案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如对一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可以通过查字典、查重点词的意思来理解, 也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还可以通过演绎来理解, 这完全取决于问题本身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课堂提问应控制提问的“度”
1. 控制问题难易程“度”。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 学生的认知领域可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因此, 教师提问应遵循这一规律, 控制问题难易程“度”。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 可设计三组问题。第一组:狐狸见到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后, 对乌鸦讲了些什么话?乌鸦如何回答?这是一组记忆型的问题, 目的是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第二组:狐狸凭借什么骗到了乌鸦嘴里的肉?你觉得狐狸怎么样?这是一组理解型问题,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组:当乌鸦发现被狐狸骗后, 会怎么想?怎么做?这一组问题是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的,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这三组问题紧密联系,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 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2. 控制提问时间的“度”。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 要把握住两个时间的“度”。第一个时间的“度”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不要马上指定学生回答, 因为学生回答问题需要一个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第二个时间的“度”是指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 不要立即评价, 要有足够的一段时间才去评价学生的答案。心理学研究表明:延迟评价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过早评价, 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 都会抑制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性。
四、课堂提问应体现问题的创新性
1.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一系列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营造一种强烈的课堂求知气氛。学生在这种氛围下, 才能用自己的大脑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2. 保护学生“幼稚”的思维。
小学生常常有一些“幼稚”思维, 因为他们没有成人那么多的生活经验和定向思维。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幼稚”思维, 培养他们突破定型的提问能力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如教师提问:“雪化了, 会是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雪化了, 是春天。”再如“花儿为什么会开放?”“因为花儿睡醒了, 想看看太阳。”这些稚嫩的回答成为创新的重要源头, 教师应加以保护。
小学语文提问的技巧 篇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问技巧分析人教版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误区
首先,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比较空洞,缺乏深度,让学生无从下手,容易形成提问之后卡壳或冷场的现象,无法实现提问的目的。其次,问题过于表面化与形式化,针对这种问题,学生无需深入思考就能够获得答案,虽然从表明上来看符合提问教学法的要求,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提问方式比较浅显,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思维萎缩。再次,问题过于直白单调,学生的思维空间较小,只是简单地按照顺序提出一个个知识点,从而导致学生思维容易僵化,无法充分激发其学习动力与探究兴趣。最后,教师采用一定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进行回答,限制了他们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提问方式比较单一,一直用“教师问、学生答”,很少用“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答”,缺少互动。还有教师把提问作为教学的唯一手段,整节课都在提问,让学生“应接不暇”。也有教师在提问之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短,学生的思考时间比较有限,所以无法对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一)加强启发性的课堂提问
对于小学生来说,提问是思维的起点,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提问时,首先需要对问题进行自信推敲,所设计的问题是否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启发式的课堂提问,需要强调学生的积极思考与主动探究意识,是拓展学生思维的基础。教师运用启发式提问,可以促使学生与课文内容产生积极互动,可以帮助其在思考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幸福是什么》教学中,教师首先就可以提问学生:自己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课文中人物对幸福的追求又是什么?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且与课文内容产生互动,理解问题的中心思想与真实含义。另外,通过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还能够渲染课堂氛围,提升学习效率。
(二)加强艺术性的课堂提问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进行提问时,需要充分考虑问题的艺术性、科
xiaoxue.xuekeedu.com
学性与有效性。在提问之前,教师应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要考虑到问题的挑战性、启发性与变通性,最终挑选最具有教学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运用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让其思考层次更具深度。而对于那些不经思考、无从下手的问题就无需提问,提问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范围与学习能力。例如,在进行《鸟的天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没有看到鸟?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很多鸟?学生们就会思考为什么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提升问题的艺术性。
(三)加强针对性的课堂提问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且是经过仔细斟酌而筛选的文章,对于重点内容的思考与探究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认真深度钻研教材,要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充分突出课文重点,不能过于笼统,也不能太空太大,否则,学生对于文章的分析就会支离破碎,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例如,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阅读教学中,为了提升提问的针对性,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当时的人们都绝对相信亚里士多德吗?人们相信与崇拜亚里士多德到什么程度?伽利略对这个观点的怀疑是否有依据呢?这些问题贯穿着整个文章内容,还是文章重点?所以针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对于学习这篇课文来说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四)教师重视课堂提问态度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态度,会对小学生思考以及回答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对问题比较重视,学生在思考与回答过程中也会重视该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问题时,神态需要自然而安详,表示对问题的重视,从而帮助学生提升问题的重视程度以及树立回答问题的自信,教师不能故意使用问题来为难学生,应该以服务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态度进行提问。例如,在进行《一夜的工作》阅读教学时,教师提问学生时,为了体现出对问题的重视程度,神态应该安详自然,表示凝重,设置的问题可以是:从哪里可以体会到周总理的简朴生活?从哪里可以体会到总理的劳苦?对问题的重视也能够体现出对周总理的尊敬,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对周总理的崇敬之
情。
三、总结
xiaoxue.xuekeedu.com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浅谈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152-01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情感等的重要手段。但是,提问不是课堂教学唯一的手段。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所以提问的前提应当是学生充满兴趣、信心的自主学习质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无疑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启发思考;引导学习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具有评价功能、反馈功能。但是,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因种种原因提问不是太宽,就是太窄;不是太深,就是太浅;不是不着边际,就是零零碎碎,大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所以,下面就谈一谈小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提问要有目标
目标是教师所预期的教学目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情感。所以,提问不仅要有目标,而且,应当是显性的行为目标。因为提问本身就是达到目标的重要的手段之一。提问的目标性能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问要注意:提问的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目标,这样才能围绕教学的中心任务进行教学;提问的目标可以是一系列目标即一个目标体系。例如联环提问和发散性提问;提问的目标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确定,即提问的难度和深度要恰当。
有位老师在教学《狐假虎威》时设计了一个问题:出示短文“王小二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一个日本军官问:‘小孩,你什么的干活?一个汉奸狗腿子狐假虎威地说:‘皇军问你是干什么的,快说!王小二瞪了狗腿子一眼,不慌不忙地说:‘放牛的!”“大家想一想,文中抓假虎威是什么意思?”这里提问的目标是巩固、运用、迁移。李吉林老师在情境说话、写话课《萝卜娃娃看到了田野》中,当学生说了田野的景色后,李老师提问:“刚才你们说的都是田野的景色,忘了田野的主人。田野的主人是谁?为什么农民伯伯是田野的主人?”这里的目标是引向事物的另一个方面,开拓思维。
二、重视提问的技巧与时机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技巧,巧妙的提问内可以使学生充分调动想象进行思维,在风起云涌之际,引爆智慧火花。从而使知识融会贯通,产生顿悟,使学生的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且不可机械死板,不要总是用"是什么","为什么","有没有","哪些"这些提问的词。不能一个连一个的提问。这样往往适得其反。提问中选由一个个小问题的提出为一个要解决的大问题的提出创造时机。在知识的关键处和本质之处及时提问,如:在教学中《跳水》一文时,当船长看到儿子在横木的顶端时,竟毫不犹豫地用枪逼着儿子跳水这一内容时,同学们争论不休,我相机提出:船长为什么要这样做?想一想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救孩子?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想到了跳水有很多优势,而且其他办法既浪费时间,也不一定安全。这样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去,使学生积极去探索,自主地去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效率。
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
我们要使课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渠道,就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提问,会提问,提好问。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不是不能提出问题,而是不敢提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点是学生怕自己的提问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或许学生自信心不足,没有提问的勇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气氛,以鼓励学生提问,对学生的表扬越及时,效果越好,激励作用也就越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对每一个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分的肯定,促使他们充满自信心,对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还要倡导全班同学向他学习。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分角色游戏。如:“答记者问”、“今天我做主人了”!等,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课堂提问,并评选出最优秀的小记者,还可以单独组织一些小型的评比活动。如:对提问积极的学生进行评比,从而引发人人争先进、大胆发言、踊跃提问的良好风气。
四、在课文的优美情景处提问
注意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述的世界里,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作者的思想,达到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例如教学课文《鸟的天堂》文章写得十分优美,课堂上借学生的质疑:“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各抒己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学生通过朗读,大胆想象是风吹、鸟动、新发的嫩芽、阳光的照耀、绿叶本身蕴育的无限生机……该篇文章用词优美,语句精辟、简练,教师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例如:关于“真是一株大树”一句,学生读时习惯强调句中的“大”字,实际上作者强调的是“一”株大树,所以要启发学生朗读时读出“一”株大树。读好这句话,读出榕树的大,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朗读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这样或那样读。在学生置入文章的情境中时,就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最佳时机。
五、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启发性提问
小学语文教材的知识,一般是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所以在课堂提问时,我们要根据不同年段和不同思维特点,提出的问题要适合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并要有启发性,例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大部分同学都能够理解当时的原因。而在他弥留之际他唯一的想法就是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师就要适时启发学生体会肖邦爱国情感,体会课文的主旨。而"把自己的心脏带回自己的祖国"就是他爱国情怀的极致表现,对学生的提问起到积极引导作用,从而达到激情、明理、导航的目的。
试析小学语文的课堂提问技巧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技巧,提问要点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既是推进教学进程的一种手段,也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一座桥梁。作为教师,应该认真思考“问什么”和“怎么问”,让课堂提问成为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成功互动学习的最好体现。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简单阐述了如何做好语文课堂教学提问。
一、依据课题内容设计激趣式导语提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的学科具有内在的兴趣。”在教授新课伊始的启发谈话阶段里,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对学生的激趣导学给予高度重视,因为,面对摆在面前的一篇全新课文,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接下来的成果性授学往往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丑菊》这篇课文,依题目可设计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秋天都有哪些花儿吗?菊花是什么形状的,你觉得它们美不美?既然大家都说菊花是美的,可这篇课文的作者却用“丑”这个不雅的字眼来形容它们?到底什么原因呢?菊花是美是丑,我们认真学习课文后即可分晓,现在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显而易见,通过老师对课前问题进行如此这般的精心设计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在潜意识之中被普遍激起了。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普遍激起时,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便显得游刃有余,而这种依据课题内容设计激趣式导语引出的解疑探索式学习,必将使学生对“丑菊名丑实不丑”这个文旨的记忆持久而深刻。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要点
第一,启发性。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要点之一启发性。启发性提问也是教师组织教学必备的方式,启发式提问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在启发性中提问要适时、适度、适量。只有发挥启发性的作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二,明确提问对象。课堂提问的对象是全班学生,并且着重考虑中、差生的接受水平。提问时要讲究有先有后的原则,平时回答少的优先,回答问题胆怯者优先,回答正确率高的居后,回答正确率低的也居后。另外,教师要正确处理学生的回答,因为学生的回答会出现答不出、答不全、答不对的情况,对这些学生不能弃之不顾,而让其他的学生回答。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其完成答问过程。
第三,重视提问的作用。有这样一句话“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非常必要;既要加强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视,又要培养学生大胆探索,勇于提出问题。
三、课堂提问应注意的方面
有鉴于上述种种后果,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通过课堂提问来组织教学活动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与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2.积极提示,善于启发。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有意识地把设问的过程当作开启学生思路的过程,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3.要由浅人深,循序渐进。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研习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
4.由具体到抽象。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按照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顺序依次发展的。提问设计也应遵循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打斗场面时,可设问:(1)找出描写双方打斗动作的词语;(2)模仿双方的动作打斗;(3)猜摩品评双方动作的优劣;㈣体会林冲的沉稳勇猛。如此抓住关键词语,启发学生进行动作表演,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形象思维,使学生理解课文主旨,让学生的思维完成一次飞跃。
四、设置悬念,调整角度
设悬念为的是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他们的感悟。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生疑,产生悬念,从而激发他们认真阅读课文,以求从中找到答案的欲望。同时,要抓住课文中关键的词语以及句子,对其设置悬念,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投入到课堂的学习,更好的掌握和理解课堂重点内容,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有利于语文词汇的积累,提高语文的成绩。学生回答问题时,如果偏离要点,久思不解题意,答非所问,或答语模棱两可,教师就要根据这种反馈信息,调整提问角度,排除思路障碍,理清思路,从而畅通思维,拓宽思路,使学生瞄准最佳方位。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与实施课堂提问,几乎属于教师或曾经站过三尺讲台者都不习自通,然而,真正具有艺术性并对教学活动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课堂提问却着实不易。其实,好的课堂提问除了必须基于课文内容的个性特征进行类型式选择外,还应该立足于各地区、各学生群体、各年龄段的具体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确实做到开启学生的心智、锻炼学生的敏锐思维、陶冶学生的健康情操、增强学生的是非美丑判断力,从而有助于最终实现让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人格品质得到最优秀化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技巧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一、问题要精练, 提问要把握时机
老师提问的时间不外乎新课前对已学知识的提问、引入新课的提问和新课后总结性的提问, 虽说在课堂中老师提问的次数是不受限制的, 但切记提问要抓好时机, 老师要通过细心的观察来发现何时提问最能活跃气氛、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最能引发学生思考, 之后根据课文内容来提出问题。
例如, 在讲“特殊的葬礼”一课时, 首先为学生播放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枯竭的过程, 之后再让学生朗读课文, 读完后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特殊的葬礼是一篇关于什么的记叙文, 如果你是塞特凯达斯, 在你枯竭的时候, 面对曾经伤害你而今又来祭奠你的人们, 你最想说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这是一篇教育我们要爱护大自然的记叙文。”“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让爱惜保护大自然。”这样一个提问, 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也教育了学生要爱护大自然。
二、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 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不能只是提问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 这样不利于融洽师生关系, 老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都能体验正确回答问题的喜悦,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 老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有层次, 要把较难的问题留给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 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 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 这样就可以激发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讲授“奇怪的大石头”一课时, 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提出类似“这是一块什么样的石头?”等能够直接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的问题, 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出“为什么李四光会认为这块石头奇怪?”这样的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性回答的问题, 在课文讲解完毕时, 可以提出“通过这篇课文, 同学们认为李四光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具有讨论性的问题, 让学生自由讨论, 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课堂提问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要点、理解文章精髓、发挥思维想象的重要手段, 因此, 每一位语文教育者都应恰当地设计课堂问题, 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 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郭根福.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 2008 (12) .
小学语文提问的技巧 篇9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误区
首先,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比较空洞,缺乏深度, 让学生无从下手,容易形成提问之后卡壳或冷场的现象,无法实现提问的目的。其次,问题过于表面化与形式化,针对这种问题,学生无需深入思考就能够获得答案,虽然从表明上来看符合提问教学法的要求,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提问方式比较浅显,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思维萎缩。再次,问题过于直白单调,学生的思维空间较小,只是简单地按照顺序提出一个个知识点,从而导致学生思维容易僵化,无法充分激发其学习动力与探究兴趣。最后,教师采用一定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进行回答,限制了他们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提问方式比较单一,一直用“教师问、学生答”, 很少用“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答”,缺少互动。还有教师把提问作为教学的唯一手段,整节课都在提问,让学生“应接不暇”。也有教师在提问之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短,学生的思考时间比较有限,所以无法对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一)加强启发性的课堂提问
对于小学生来说,提问是思维的起点,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提问时,首先需要对问题进行自信推敲,所设计的问题是否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是否具有启发性, 是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启发式的课堂提问,需要强调学生的积极思考与主动探究意识,是拓展学生思维的基础。教师运用启发式提问,可以促使学生与课文内容产生积极互动,可以帮助其在思考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幸福是什么》 教学中,教师首先就可以提问学生:自己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课文中人物对幸福的追求又是什么?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且与课文内容产生互动,理解问题的中心思想与真实含义。另外,通过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还能够渲染课堂氛围,提升学习效率。
(二)加强艺术性的课堂提问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进行提问时,需要充分考虑问题的艺术性、科学性与有效性。在提问之前,教师应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要考虑到问题的挑战性、启发性与变通性,最终挑选最具有教学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运用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 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让其思考层次更具深度。而对于那些不经思考、无从下手的问题就无需提问,提问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范围与学习能力。例如,在进行《鸟的天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没有看到鸟?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很多鸟?学生们就会思考为什么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提升问题的艺术性。
(三)加强针对性的课堂提问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且是经过仔细斟酌而筛选的文章,对于重点内容的思考与探究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认真深度钻研教材,要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充分突出课文重点,不能过于笼统,也不能太空太大,否则,学生对于文章的分析就会支离破碎,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例如,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阅读教学中,为了提升提问的针对性,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当时的人们都绝对相信亚里士多德吗?人们相信与崇拜亚里士多德到什么程度?伽利略对这个观点的怀疑是否有依据呢?这些问题贯穿着整个文章内容,还是文章重点?所以针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对于学习这篇课文来说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四)教师重视课堂提问态度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态度,会对小学生思考以及回答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对问题比较重视,学生在思考与回答过程中也会重视该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问题时,神态需要自然而安详,表示对问题的重视,从而帮助学生提升问题的重视程度以及树立回答问题的自信,教师不能故意使用问题来为难学生,应该以服务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态度进行提问。例如,在进行《一夜的工作》阅读教学时,教师提问学生时,为了体现出对问题的重视程度,神态应该安详自然,表示凝重,设置的问题可以是:从哪里可以体会到周总理的简朴生活?从哪里可以体会到总理的劳苦?对问题的重视也能够体现出对周总理的尊敬,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
三、总结
小学语文提问的技巧 篇10
一、精心设计, 目的明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技能上的实验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在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精心设计一个既能体现文本的主要内涵, 又能紧紧吸引学生眼球和思维的问题。让我们来看看王崧舟老师《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吧。上课一开始, 王老师在与学生谈话的同时, 用粉笔轻轻地在课题的“深”字下面画了个着重号, 之后便抛出了整堂课的第一个问题:为何要在“深”字下面画个着重号呢?这个“深”字要表达些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 既有效地把握了文本的教育目标, 同时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指向明确。
二、难易适中, 逐步深入
教师设置的问题一定要处在学生已有知识系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几乎所有名师都很好地掌握了这一尺度, 提出的问题难易适中, 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不断寻求文章内涵。来看看蒋军晶老师的《生命的药方》一课吧。课堂伊始, 蒋老师就很直接地在学生读文时提出了一个能帮助学生充分走进文本的问题:这篇课文一共讲了几件事?分别讲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是基于学生读文、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之后提出来的, 我觉得非常适宜。只有了解了全文写了几件事, 才能进一步地深入课文, 最后提出值得讨论的问题:明知吃药不管用为什么还要很高兴地吃药?明知去新奥尔良不可能为什么还会欣然同往?明知死亡是非常可怕的为什么还要玩死亡游戏?问题难度逐步提高, 层层深入, 最终明确了课文的重点:是希望、快乐、友谊围系了这一切。
三、新颖别致, 充满情趣
一样的话, 通过不同方式说出来所达到的效果会截然不同。在语文教学中, 问题的提出也是一样。好的方式, 新颖别致, 会让学生情绪高涨, 乐于参与, 这样我们的语文课上起来就容易多了。就如周益民老师的《童年的月亮爬上来》一课的教学中, 周老师的一个问题紧紧地吸引了学生:月亮, 月亮, 究竟有几个?这个问题充满情趣, 刚开始的确让全场师生惊讶。是啊!月亮究竟有几个呢?哦!原来是有多少首诗就有多少个月亮;每个人的心头都有一轮自己的明月。如此精妙的提问为后续教学作了一个很有力的情感铺垫, 接下来周老师就很自然地引入了一首首有关月亮、饱含思念深情的诗。
四、循循善诱, 曲径通幽
不经历风雨, 又怎能见彩虹?名师大家们的课都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问题刚提出来时是“山穷水尽疑无路”, 可经过一番引导之后, 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永正老先生的《把作文写的有声有色》习作教学就很有利地诠释了这一点。教学伊始, 于老便用课件展示了两段优美的短文, 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大家读一读这两段, 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学生积极地在短文中寻找着, 找到了相关内容的词语之后, 于老又提出一个问题:这些表示声音的词叫什么词?学生立即回答:拟声词。于老随机就说:“在这样的短文中, 我们不仅看到美丽的景物, 还听到了一些事物发出的声音。既写出了看到的, 又写出了听到的, 这样我们的作文就会有声有色。”如何“把作文写的有声有色”是个多么抽象的问题, 可经过于老的简单分析之后, 它便迎刃而解。
五、因势利导, 灵活多样
好的提问, 总能启人心智。那么如何才能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呢?我认为, 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既要适用于学生, 又要适应于教材, 还要富有变化。因为学生的思维在一刻不停地变化着, 我们的教师也要能跟上这样的变化。曾听过窦桂梅老师上的名著导读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窦老师从古诗和中国四大名著入手, 引出《西游记》, 进而引导学生认识《西游记》中的人物, 提出小说的三要素 (环境、人物、情节) 。在分析小说内容时, 窦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白骨精一共变化了几次?分别变成了什么人?在揭示完变化之后, 窦老师转而又问了第二个问题:孙悟空打了几次?结果如何?分析到这里, 课文似乎应该就此打住。可窦老师却富有变化地抛出了第三个问题:孙悟空三打之后, 唐僧的态度都起了哪些变化?引出唐僧对孙悟空评价的话 (无心为善, 有意为恶) , 升华了课文蕴含的主题内容———善与恶的关系, 同时也延伸了课文内容, 起到了名著导读的作用。
好的提问, 总能让人深思, 发人深省。而我们老师提出的问题要紧密联系教学内容, 更要紧密联系每一个学生。所谓: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育大师无不体现做为一个师者的示范作用, 让人望而叹之, 望而羡之, 更应望而学之。
摘要:提问是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课堂教学技能, 但流于形式的虚假提问无任何意义。因此, 为人师者要掌握提问的要领, 精心设计, 循序渐进, 使得问题新颖且具启发性, 这样才能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11
【关键词】:学启于思思起于疑 因势利导 沿袭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无疑非常重要。而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习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具有评价功能、反馈功能。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注意尤其语文教师更应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语文课堂是激发学生智慧的天堂。当师生双方被文本的魅力感染的时候,语文课就不再是学习的负担,而是精神世界的陶冶炉。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就必须精心准备,尤其在课堂设计上花一番功夫,一旦设计出精致巧妙的问题,课堂就会出现让人期待的情景。所以语文教师必须设计好问题,提问出有质量的问题。那么如果做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探索遣词炼字的奥妙,激发情趣
課前,教师要反复的读课文,深入研究课文,研究所教课文在教材、单元中的地位,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和具体的教学目标,着重设计一个中几个关键性的提问,以问题为纲,统率教学目标。如教《亡羊补牢》时,若教师随便发问:这体现了什么道理?那是非常空洞、呆板、令学生乏味的。如果教师能围绕三个问题去“做文章”,让学生思考:第二次丢羊后,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的学习、研讨、探究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空前的活跃,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而教材教参中规定的学习重点就被进一步的扩展和延伸。
二、巧设“障碍”,制造“冲突”,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我是小学教师,但是有时候对初中的语文课也很关注,在网上我有幸学习过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已》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已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已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进行问题设计。
三、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切忌直来直,启发性就不强,而启发性教学也不能只看形式上的有问有答,更要看它的实效,即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例如教学《燕子》时,引导学生理解“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个句子,提问:“这句话什么意思”?在展示一段五线谱后,再提问:“这会是怎样一支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春天的赞歌?”由于燕子与音乐中间有一定的跳跃性,这样的提问也有跳跃性,而文字引起的联想就是架在其间的桥梁。所以,跳跃性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所以说,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分层设问,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教者要站在高处,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也乐于接受。如作文教学《亲情》时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最亲的亲人,但是只能选择五个,这对于学生来说很难,肯定是很慎重的,这是第一个层次:找准基调情感;然后选择其中的一个划掉,这个层次目的是让学生激发情感,因为划掉一个亲人是需要感情牺牲的,更难,这是第二个层次;接着依次划掉亲人的名字,在这个选择中,学生的情感不断地深化,逐次提高,为学生的情感激发不断升温,依次达到“全面爆发”的目的,到最后,要求学生只能留下一个亲人的时候,很多的孩子痛哭流涕,泣不成声,学生的情绪达到极限,这个时候,我及时因势利导,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同学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力求情感的真实性,学生说的都很好。并且能写下来,可以想象,这次作文必定成功的,之所有这个成绩和,原因在于教学方法上采取了情感分层,化抽象情感为具体真实的感受,让学生的情感来自内心,争夺为真心就有实意。
五、巧妙设问,变“死”为“活”
现实教学中,有很多的课文比较抽象,如《刻舟求剑》一文的教学,优秀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所体现的哲理上。他们会通过一些巧妙的设问,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实际生活的问题设计中:生活中,你遇见类似于刻舟求剑的例子吗,请说给大家听听,你在学习中遇见过这样的事情吗?怎么做才不会犯刻舟求剑的错误是,这样学生的思想就不会被课文的圈子所束缚,把死知识变成了活知识,思维也不会沿袭前人的老路,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总之,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艺术,从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出发,一定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问题也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问题的设计就是一堂课的重中之重,是备课的重点所在,围绕以上几点来设计问题,课堂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朝阳教育》
语文课堂的提问技巧 篇12
因此,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 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 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 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 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 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抓住契机, 设置矛盾, 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 不是一开始就兴趣的, 为此, 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 抓住突破口, 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 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 (问题) 时, 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 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 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 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 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 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
二、提问变直为曲, 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 启发性就不强, 久而久之, 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 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 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 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 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 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 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 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 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 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 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 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 在这个时候, 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 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 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 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 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 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因此, 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 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 化难为易, 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 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 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 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 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 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 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 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 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 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地问,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变色龙》一文, 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 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 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 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 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 既拓宽思维的空间, 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 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 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 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问”, 让学生想得“深”, 想得“广”, 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 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小学语文提问的技巧】推荐阅读:
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07-18
语文课的提问技巧07-01
语文课中提问的技巧10-03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应注意的三个方面教育论文09-04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初探08-30
小学语文背诵的方法和技巧06-02
小学课堂提问的技巧11-07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现状研究09-01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06-21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技巧论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