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提问的技巧(共12篇)
小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提问是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课堂提问的功能,讲究课堂提问的技巧,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笔者在数学教学中的体会,对此谈几点看法。
一、提问的明确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后提问:“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成这样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通分的算理。
二、提问的层次性
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体现两个原则:一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能拾级而上;二是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后,教师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306这个数有没有小数点?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教师及时启发:小数点如果点在“3”的后面,整数部分变成几了?小数点点在“0”后面呢?小数点点在什么地方,这个数才仍是306呢?如此步步深入的提问,学生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答案的。
三、提问的多样性
如,教学应用题:苹果60千克,比西瓜的2倍少2千克,西瓜有多少千克?优等生一下子就列出算式:(60+2)÷2,而后进生或无从入手或列出算式:60×2-2。这时教师可借助提问引导:首先直问“这里的2倍,是指谁的2倍?”再曲问“西瓜的2倍,如何列式?”从而指出60×2这一步与题目矛盾,推翻60×2-2的列式。接着马上引问“苹果刚好是西瓜的2倍吗?”再追问“少2千克怎么办?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多种提问形式相结合,学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后进生也会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问题。
四、提问的悬念性
数学课堂提问应尝试着在教材要求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一种迫切的求知状态,然后进行提问,在其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达到思维最佳状态,效果最好。如,在讲完长方形面积之后,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与周长的区别,此时设问:“两个长方形周长一样,面积也相同吗?”“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不同,周长大的面积一定大吗?”这两个问题于学生无疑处促其有疑,会给学生极大触动。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活跃起来,纷纷主动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并展开了争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主动给自己出了许多计算周长和面积的题目,自己又解答出来,进一步巩固了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自己主动探索,通过实例明确了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是否恰当,是否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关键在于必须做到既备课又备人,只有在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对提问的角度、引导的方式等做到胸中有数,有计划、有步骤地作出科学的提问。
小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2
【内容提要】:数学课堂提问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离开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无法真正实现,而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实践表明,有效的问题,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投入自我探索,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尤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本文着重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阐述提高课堂提问效果的策略,同时论述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法。
【关键词】:提问
策略
技法
数学教学的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师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技能,也是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发学生的的主动意识,让自觉地去质疑、探究、发现,并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取知识、经验。也正是因为这样,课堂提问技巧的优化越来越为我们所重视。可以说,课堂提问设计得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情绪融入到课堂氛围中来,同时也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励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呢?我认为关键还是“问题”二字。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
一、数学课堂提问行为现状分析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几乎在每堂数学课中都有所采用。它常常是教师通过最初的提问引导出学生最初的反应和回答,再通过相应的对话和交流,引出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并对学生回答予以分析和评价,课堂提问的作用在于:首先,可以激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利用已获得的信息,主动地开展联想,积极思维。其次,可以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同时通过师生之间对话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和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实际上提问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作用不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粗效提问,实效不高。教师往往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回答,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的教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
2、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为此,分析数学教学的特点,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出发,教师亟待对自身的课堂提问的原则和方法加以研究。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精心设计问题可以把教师教的主要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主体作用的发挥。
(一)根据教材内容特点,提问要有“点”
在小学数学课中有各种“点”。“点”是每个学生都应当掌握的主要内容,因此围绕“点”要反复设计提问的问题。要抓住“点”的内容、词语设问,使学生明确“点”、理解“点”、掌握“点”,从而保持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学生进而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围绕“点”设计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围绕教学“关键点”设问。所谓关键,是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容易突破。如在圆面积计算教学中,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整节课的教学难点,理解由圆转化的近似长方形与圆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则是教学关键所在。教学中,通过拼割法将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后,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1、请大家仔细观察,由圆分割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哪些联系呢?弄清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也就解决了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给学生留了较广的思维空间,能促使学生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学生可以说的内容很多,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有条理地罗列两个图形的联系,中等生可能说的稍欠条理,而学困生也能说出一点或两点来。总之,人人有言可发,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然后,教师再集中全班同学的正确意见,有条理的再归纳一遍:两个图形的形状变了,但面积大小没变;近似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近似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
2、完成上述发现后再提问:我们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那么,根据上面的发现,圆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这时学生对圆与长方形的内在联系已经很明确,完全能对自己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加以整理运用,独立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连接点”设计问题。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
如在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根据与之有关的旧知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师只需先后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分子和分子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
2、你能想办法把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吗?
3、变成了同分母分数,现在你知道怎么做了吗?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就会运用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自己学会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了。
又如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时,先让学生用列举的方法将18和30的公约数写出来,从中找出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再让学生将18和30分别分解质因数。这时老师提问: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有哪些? 他们与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有怎样的关系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提问,能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也能降低学习新知的难度,较好的把握了知识整体结构。
3.抓“致盲点”设计问题。所谓“盲点”是在正常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实际运用中又往往会影响学生正确思维的问题。盲点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帮助学生自己发现盲点。如教学“正负数认识”时,当学生明白“正数、负数”的概念后,我提问学生“0”是什么数?有的说“0”是正数,也有的说“0”是负数。这时我设问: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学生很快就判断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就把学生容易忽视的盲点抠了出来。使学生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二)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提问要有“三原则”
1.提问的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学生进行自我调控式学习,并在学习中为自己设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小学数学《圆的周长计算》时,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出圆的周长时,提出“黑板上的圆测量能用滚动法吗?”迫使学生不能不另开辟蹊径,想出了“绳测”法。此时,又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成圆,提问:“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教者的这一问便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通过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
2.提问的逻辑性原则。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②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③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④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⑤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⑥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提问的合作、探究原则。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我们都知道,教学活动是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所承载的知识,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体验来获得。因此,课堂提问就必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必须本着平等、合作、对话的原则,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为前提,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会他们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自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是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提问的前提。要使提问收到较好的效果,还必须讲究提问的技法。
1.提问对象要明确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提问只要在问题设置上深入研究即可,提问谁无关紧要。常为了课堂气氛热闹,获取完美答案,提问集中在几个优等生身上,或为了让后进生不分散注意力,专挑他们人微言轻提问,或认为课堂教学以一般学生为出发点而过多提问具有一般水平学生。由此往往无法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即无法发挥优等生的表率作用,也无法提高后进生的积极性。应此,课堂提问要尽可能宽广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提问时所选的对象是对所提问题在经过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能回答或基本能回答的学生,换句话说,问题的难易与答问对象水平应努力追求“跳一跳,摘到桃”的理想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提问要深浅适度。对于重点难点知识,老师一般都设计一些复合型提问,由于它是由多次提问组成,要注意设计好提问的层次序列,这既是由数学严密的逻辑性所决定的,也是学生的认识规律所要求的。
2.提问语言要精炼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的语言既要顾及数学得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如 “看到此题,你想到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不好回答。又如“观察这两列数列,你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也难回答,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还有发问时,对句子较长的问题或较难理解的问题,应适当重复一遍,而对一般的问题,则应提倡只说一遍,以免使学生养成不注意听讲的习惯。
3.提问时机要灵活
教师在备课时,大都对课堂的提问作了精心设计,甚至连让那个同学回答、学生回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所准备,但课堂教学是个师生双方交互式的动态过程,因而在问答过程中出现一些老师在备课时没想到的事情也是常见现象,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学活动。提问要特别注意把握好时机。如在教学“年、月、日”时,一上课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王叔叔今年30多岁了,可过的生日和他八岁的儿子一样多,你说他现在有几岁呢?”全班同学一下子就议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王叔叔为什么还没有过第八个生日的原因时,我向学生出示课题:“年、月、日”,并说:“今天我们学会这些知识后你就会明白了。”学生很快就对学习这部分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提问思考要留空
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从问题提出到点名让学生回答应有一个适当的停顿。至于停顿的长短,一般可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反应情况(如举手情况)而定。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作出及时的明确的反应。如前所述,评价是提问的有机组成部分,切不可低估其作用。当学生流畅完整的作答时,一句极普通的“很好”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的回答与众不同,富有创造时,一句赞许的话也会使之倍感成功的欢乐。及时的反应还便于学生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
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解疑者、组织者,要诚心诚意的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贯彻教学意图、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对于准确了解教育对象,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掌握课堂提问技巧。
一、在新旧知识衔接处的提问
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的。在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时候,教师通过设计适当的铺垫性提问,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目的。如在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可先检查6的乘法口诀,然后提问:在5的乘法口诀中,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最后一个数表示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能体现同类事物的特征,使学生搞清口诀的来源,并运用这一规律推出6—9所有乘法口诀。
二、在教学重点处的提问
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防止所提的问题含糊不清,过难、过偏或过于简单;要做到“问”而生“思”,“答”有所“得”,收到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发展联想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重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提出深浅适度,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应针对教学重点提问:为什么要先通分,然后计算。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启发性提问,既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斩理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在教学难点处的提问
针对教学难点,设计指导性提问,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教学圆柱体体积时,可针对圆柱体体积公式推导出这一教学难点。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重点理解书本上两幅画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教师通过教学模型直观演示,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四、在法则、定律、性质推导处的提问
针对法则、定律、性质的推导,设计探索性提问,有助于学生观察思考问题时,按一定的思维顺序,捕捉事物的特征和数量间的联系,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达到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的目的。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李红霞 韩华球 添加时间:2008-12-17 10:34:00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技巧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问题;对策
思考是促进学生思维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思考的重要前提就是提问。教师提问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会促进学生专注思考,增加学生的课堂学习思维量。课堂的提问并不是随意的,只有仔细斟酌之后,才能提高提问的科学性。引导小学生融入语文学习活动中,通过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是促进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突显的重要方法。在当前教学中,不当的课堂提问行为比比皆是,大大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笔者选择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一、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启发式的提问,是新课改后应用最为普遍的提问方式,但其提问的行为并不完全正确。问题设置的不合理,问题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缺少个人发展的空间,师生之间的提问互动性不足,都影响了课堂提问作用的发挥。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几点分析。
1.问题设置不合理,缺少扩展空间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以提问为起点的。新课改指出,教师提问越科学,学生的发展空间就越大。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往往与小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有所差距。有些问题过偏,有些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讲又太复杂,不能够全面回答。虽然教师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很充实,但学生在无法回答教师的问题之后,学习积极性会下降,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因此,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回答问题获得能力上的提升,才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目的。
2.课堂提问的方式过于死板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一些教师的提问方式过于死板,灵活性不高。这部分教师往往会利用教案中的固定模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而不会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灵活地更改,大大影响了课堂提问的创新性。还有一些教师总是跟随别人的教学脚步,提出一些老、旧的问题,这不利于小学生思维的扩展。例如,“作者的思维情感以及中心思想”这样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没有任何新意的,很难调动小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像“对不对”或者“是不是”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中出现,虽然能够得到学生的反应,但这种反应是不经过大脑的,此类问题的提出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3.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不足
课堂提问的过程,应当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具有疑问,才能促进提问行为的产生。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学习不足之处下手,进行课堂提问。但是,一些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顾自己的讲解,不顾学生的反应,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提问中发挥不了任何作用,还会激起学生的厌烦感。没有互动的、干巴巴的提问,会让教学氛围没有生气,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情绪。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对策
面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更多地以新课标的要求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来进行反思,开拓创新性的课堂提问方法。下面,笔者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启发性的课堂提问
对于小学生来讲,提问是思维运动的起点。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进行提问,先要进行认真的推敲,看问题是否可以真正地激发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興趣,是否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启发式的课堂提问,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与积极思考,是学生思维得以扩展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提问,会让学生具有与文本互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习得一种学习方法。
比如,在教学《称象》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称象的方法有哪些呢?课文中用到了什么样的方法?”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做思维运动。学生需要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开发,想一些称象的具体步骤,之后,要与课本文章进行互动,发现课本中所讲的称象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了想法,就要敢于站起来表达,促进学生体会思考与回答问题的乐趣。启发式课堂提问的应用,有利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开放化发展。
2.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提问时,教师要考虑到自己提问行为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提问前,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设计,考虑问题的启发性、变通性以及挑战性,挑选最具有教学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要利用课堂提问对学生的思考方向进行引导,加大学生的思维运动范围,让学生的思考层次更上一层楼。那些不经思考就可以回答的问题不要提,学生无从下手的问题不要提,科学地进行提问,问题要紧扣学生的能力和思考范围。
3.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自己的提问行为,对于学生是否认真思考,回答内容是否有效并不是很在意。教师习惯于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提问,根本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要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性,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留出时间进行思考,有利于其答案的周全性提升,也会让学生扩展自己的思考空间,自主提出问题。
4.讲究课堂提问的态度
教师提问的态度,会对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情绪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神态要安详且自然,从而给予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教师不得用问题故意为难学生,而是本着服务于学生学习的态度去提问。教师更要正确评价学生的思考行为与回答行为,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的自尊心在学习过程中被尊重。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生乐于提问,乐于回答问题,融入课堂活动中去。
在教学《一夜工作》这篇课文时,学生在朗读“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的时候,情不自禁地自主加了一个“啊!”那么此时,教师并不能对学生说:“读课文时不能出错误,不能自己添加或者删减字。”其实这是一个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好时机,教师应该启发学生:“为什么你会加了一个啊字?”学生便会回答:“因为有崇敬之情。”这样一来,教师不但尊重了学生的想法,更引导了学生去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促进了课堂的教学效率的提高。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4
一、在新旧知识衔接处提问
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出上引申和发展的, 在新、旧知识过渡的时候, 教师通过设计适当的铺垫性提问, 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 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达到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古诗前, 提问一下学过的以前的古诗, 对学生知识的迁移很有帮助, 并可以使他们的知识纵向联系起来, 便于记忆。
二、在教学重点处提问
学生的思维只有在活跃的状态下, 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因此,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防止所提的问题含糊不清, 过难、过偏或过于简单, 要做到问而生思, 答有所得, 才能开拓学生思路, 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 提出深浅适度, 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 在教学《猫》这一课时, 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猫的特点。教师可以这样问:“课文写了猫的什么?”教师抓住最能体现猫的特点的关键词句进行提问,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了解了这个规律, 教师在提问时就会抓住重点,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在教学重点处设计启发性提问, 既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在教学难点处提问
针对教学难点设计指导性提问, 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 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火烧云》的难点是让学生体会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和形状变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进行反复读, 以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在课文的优美情景处提问
提问要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述的世界里, 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作者的思想, 达到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例如教学课文《鸟的天堂》, 文章写得十分优美。课堂上借学生的质疑:“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积极地各抒己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 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学生通过朗读, 大胆想象是风吹、鸟动、新发的嫩芽、阳光的照耀、绿叶本身孕育的无限生机……教师用提问的方法, 引导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例如:关于“真是一株大树”一句, 学生读时习惯强调句中的“大”字, 实际上作者强调的是“一”株大树, 所以要启发学生朗读时读出“一”株大树。读好这句话, 读出榕树的大,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朗读的感受, 说说为什么这样或那样读。在学生置入文章的情境中时, 就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最佳时机。
电大小学语文研究课堂提问技巧 篇5
课堂是学校完成其基本教育职能的中心地域,在这一有限空间中,要求所有参与教学的人员,包括教师与学生,调动起自身的所有能量,尽最大可能最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摒弃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创新,将课堂塑造成为教师与学生双向优质互动的平台,于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以有效提问为重要途径的引导式教学方式,正成为热议的对象。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方式确实有助于师生双方的互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有效提问”的理解不同,以及个人教学风格的差异,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建构的问题,却不能够真正体现“有效”二字,造成的结果是,表面上热闹的课堂,实际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因此,究竟怎样的课堂提问才能算得上是“有效提问”,怎样才能通过建构有效的提问达到引领教学方向的目的,以及什么样的问题才能使师生之间达到有效互动,正是我们努力思考的问题。
非凡的课堂教学艺术,诞生于由浅入深的启发式教学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往往能够使学生孜孜以求的答案得以催生。而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手段,是检验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随着对发展智能的日益重视,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成了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上着实下一番功夫。如何使课堂提问成为联系师生的纽带,成为启发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呢?结合笔者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参照听评课所得,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语文教师要在提问上做到“六要”
1.提问要紧扣作者思路
问题是为理解课文服务的,所提问题一定要紧扣作者思路,使学生从问题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有的教师这样问:“作者是怎样浏览金华的双龙洞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样的问题很容易错乱作者的文脉,也易打搅学生的思路。若问:“能把作者游双龙洞的地点按顺序说出来吗?”学生定会跃跃欲试,接着问:“每到一处,作者有什么见闻?从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教师再把学生所答问题简明扼要地板书出来。这样学生不但能清楚地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更重要的是体会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提问要有针对性
教师所提问题要目标明确,言简意赅。只有提的准,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定向性思维,若无的放矢,任学生的思维如野马脱缰,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如何把握住这个“度”呢?教师首先一定要找准教材的重难点,再精心设计出问题,使学生回答后对文章的重难点豁然开朗。如《赤壁之战》一文,重难点是周瑜为什么只用三万人马击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若直接以此发问显得很笼统,学生不易掌握,若问:“为什么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并引导学生认识曹军把船连接起来行动不便,这样一问一答,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1
3.提问要有思考性
“伸而不获,跃而得之”,所提问题要紧扣教材。使学生在问题启发下获得教师的教学目的。如《别了,我爱的中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真挚的爱,若问:“本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就显得一掠而过,或问:“本文里为什么三次出现了‘别了,我爱的中国’?”学生又难以一时答出。换一个问法:“‘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学生很快会找出。接着再问:“三次情感有什么不同?”学生结合刚才所答就会说出,作者的情感海涛澎湃,一次比一次猛烈,一次比一次激昂。这样,学生在启发思考下就会理解作者就要离开生他养他的热土,离开伤痕累累而又可亲可爱的母亲,心中那刻骨铭心的爱,浓烈眷恋之情就会呼之欲出。
4.提问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学好每个问题的触发点,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而一个问题提出时呆板平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就不可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相反,如果变换一下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如《跳水》一文,服从“事物的联系”这个重点训练项目,如何让学生认识联系的发生与发展,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且较为抽象,若问:“人与猴子有什么联系?”就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若这样设计:①哪些地方介绍了大人逗孩子?②哪些地方描写了猴子逗孩子?③人与猴子相互联系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易答也乐于答,再加上教师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事物的联系”这个训练重点。
5.提问要适时
提问最好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进行:①在学生有一定的想法、有疑问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时提问;②在学习到重点、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提问,通过提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找出事物的本质与根源;③在学生找不到突破口、思路无头绪时提问,通过提问引起思维。
特级教师霍懋征在《谈课堂提问》中说:“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学生对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不很清楚。根据这一难点,让学生通过表情朗读、复述,了解阿妈妮、大嫂、小金花三个人物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对志愿军战士的关心、爱护;然后提问:那你们说说志愿军为了抗美援朝又做了什么呢?通过对中朝军民双方舍生取义、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的理解,来体会中朝人民的友谊。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学难点,也推动了教学过程的进展。”
6.提问要有适度性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63-01
教学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要讲究提问的方式技巧,通过有效的提问,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教学反馈信息,并使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脉络和作者的用心,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发展,学会质疑问难,形成独特个性。而讲究方法,讲究技巧显得尤其重要。
1 把握时机
课堂提问选择时机非常重要,我们在提问时,不仅要在微观上考虑问点是否优化,问法是否艺术,而且要从宏观上总览全文,使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处于最恰当的时机。一般来说,可以选择下列时机:当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无法突破时;当学生受旧的知识影响很深,而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若有所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时……诚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 遵循顺序
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化,其效能就越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提问设计应循什么“序”,才能“渐进”,甚至“跃进”呢?我认为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
2.1 由点及面。语文教材中知识点的作用并不是一致的,集中力量解决那些重点、难点、特点,能最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抓住教材中的这些点设问,然后从这一点扩散开去,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提问系统,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进行深层的思索,由一点而及全面地把握课文内容。
2.2 由表及里。语文教学的关键也就是帮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即字、词、句、段,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我要求学生品读洪教头的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注明自己的心得,然后参加讨论:洪教头怎么戴帽子?怎么入席?怎么嘲讽?怎么挑战?怎么出招?怎么失败?问题层层拓展,性格步步凸现,由外表到内心,展现出一个粗鲁傲慢,狂妄浮躁的乡下拳师的可笑形象,同时反衬出林冲虎落平阳、步步退让的无奈处境。
2.3 由浅入深。课堂提问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最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给颜黎民的信》中有句比较隐晦的话:“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次提问:①鲁迅喜爱桃花吗?②龙华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鲁迅理应去看看,为什么不去呢?③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上文找出有关词句,明确鲁迅是喜欢桃花的。第二个问题抓住学生理解的关键,引导学生理解鲁迅不去龙华看桃花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深入追问,水到渠成,使学生理解这句话蕴含着鲁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怀念,对反动派罪行的强烈愤慨,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2.4 由具体到抽象。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按照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顺序依次发展的。提问设计也应遵循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打斗场面时,可设问:㈠找出描写双方打斗动作的词语;㈡模仿双方的动作打斗;㈢猜摩品评双方动作的优劣;㈣体會林冲的沉稳勇猛。如此抓住关键词语,启发学生进行动作表演,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形象思维,使学生理解课文主旨,让学生的思维完成一次飞跃。
2.5 由理解到创造。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可以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教师设计提问,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教学《卢沟桥的狮子》,设计想象性问题为:除了作者写的这些狮子形态,还有哪些形态的狮子?请用”……有的……好像……”的句式表达出来。如此提问,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兴趣。
3 注重变化
提问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而教学艺术的活力在于创新。因此,有效的提问需要问题设计者倾注心血,不断追求创新。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做到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趣,从而为学生所喜闻乐答。
3.1 变直为曲。直,就是直接发问,问点显露,问题明确,学生容易回答。但直问的最大弊端在于形式呆板,缺少变化,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
曲,就是曲问,就是不从正面发问,而是绕道迂回,旁敲侧击,问在此而意在彼。曲问的妙处在于含蓄生动,饶有情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空,从而调动学生答问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曲问,可以提高答问的效果。
教学《清平乐村居》时,针对“最喜小儿无赖”一句,若直问“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必定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绕道迂回,可问:“小儿子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问在此而意在彼,则可以增加思维含量,使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
3.2 化顺为逆。顺,就是顺问。教师按照一般的逻辑和时空顺序发问,学生只需顺藤摸瓜。顺问的最大不足在于思维的价值不大,而且多次的顺向提问,学生的思维还会出现暂时性抑制。
逆,就是逆问。它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点,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逆问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训练了学生全面地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草船借箭》,不顺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是逆问:“假如借箭不成功,可能产生哪几种情况?现在借箭成功,又说明了什么?”
3.3 化实为虚。就是通过假设一定的环境、背景、条件,在各种关系发生转换的基础上提问,使学生入境悟理。
如:教学《太阳》一课,分析太阳第一个特点时,巧妙地采用假设法提问:“如果地球和太阳之间有一条路,如果你一生下来就会行走(假如你能活100岁的话),一生能走完这条路的几分之几?如果你乘太空飞船,待飞到太阳那一天,你大概有多少岁?”这样的提问新奇有趣,不仅使学生通过计算,对“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探索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7
一、问题与误区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这种常用的、古老的教学手段却往往被我们忽视, 课堂提问的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 甚至还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
1. 追求问题的数量, 却忽视了其质量
常见到这样的现象, 老师频频抛出问题, 学生忙于应付, 根本就无暇深思, 课堂看似活跃, 但学生的思维并没有被调动起来, 还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追求教学目标, 却忽视了学生的发展
有些教师错误的认为, 学生回答的答案必须符合教案, 对于不同的答案, 往往就不予理会或强行引到老师的思路上来, 这样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也就违背了提问的初衷。
3. 追求答案的正确统一, 却忽视了问题的开放性
有的教师为了完成课程进度, 或者是怕学生听不懂, 常把一些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 用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学生逐渐变得不会也不爱思考了。
二、有效问题的基本特征
那怎样的“课堂提问”才算是“有效问题”呢?笔者认为, 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 目的性。问题要做到有效, 也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教师设计问题时就清楚的知道问题是为哪个教学目标服务的, 是否通过答案, 判断出学生是否理解知识, 掌握方法, 领悟思想, 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第二, 适度性。教师提出的问题, 必须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 且难易适度, 既让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 又让学生感到有解决的信心。当然, 也可以留1-2个较难的问题, 让一些学有余力的孩子做进一步的提升。
第三, 反馈性。恰当的反馈方式会引起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 及时正确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既可以指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 又可以强化学习动机, 激发更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第四, 发展性。有效的问题要为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服务, 教师要多设计思考空间大, 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 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问题, 从解决一道题变成解决一类题。
三、有效问题的实施策略
孔子在《学记》中说道:“道而弗牵则和, 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要使问题有效, 也必须做到弗牵、弗抑、弗达。
1. 弗牵———关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有效问题要做到“引导”而不是“强牵”, 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问题设计, 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 注重问题的探究性、拓展性和开放性, 把重心放在引导学生探索上, 使学生参与到探究和发现过程中来, 学生可以大胆质疑, 充分表达,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学生标新立异, 提出不同观点, 若只是简单的予以否定, 势必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教师一方面对某些可取之处予以肯定, 另一方面通过对比让全班学生进行再思考, 学生不仅掌握了正确的分类的方法, 还能对方法予以评价, 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连贯性。
2. 弗抑———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课堂提问中只有尽最大的可能满足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需要, 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问题的设计要有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角形分类的相关练习中, 有一题是:下面的三角形都被一张纸遮住了一部分, 只露出一个角, 你能确定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
首先, 只出现一个锐角, 下半部分用纸挡住, 问:“这是什么三角形吗?”大部分同学最初认为是锐角三角形, 而后也有的认为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我又接着问:“为什么三种都有可能呢?”“如果露出两个锐角, 你能判断吗?”再次引发学生思考。
其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问题。提问后, 要学会等待, 须知“此时无声胜有声”, 不要着急给提示, 留一定的思考时间, 也留一些说明或补充、修改的时间。
再次:要注意合理评价。正确的要加以赞赏, “锦上添花”;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等予以肯定, “雪中送炭”, 还可以巧妙的利用错误资源, 寻求正确答案。
3. 弗达———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问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知识点,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数学思维的方法。五下《找规律》:有1-10十个数, 每次框出相邻的两个,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和?“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谁能想出与众不同的方法?”也许是受了“与众不同”几个字的鼓动, 书上只列出2种方法, 而他们却想出了四五种, 且每种都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
简单的问题, 不妨把机会留给学生, 多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去尝试, 你会发现, 他们思维的潜力是巨大且深不可测的, 有时这样的“遍地开花”还能感染身边的同学一起思考, 让数学课堂时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苏格拉底认为:课堂问题是“接生婆”, 它能帮助新思维诞生。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它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激活数学思维;有效问题能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更能促进教与学的和谐互动, 让数学课堂更加有效!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 有效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迪思维, 提高课堂效率。本文针对问题的目的性、适度性和反馈性, 结合实例谈有效问题的策略:弗牵、弗抑、弗达, 从而使课堂提问更加有效。
试析小学语文的课堂提问技巧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技巧,提问要点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既是推进教学进程的一种手段,也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一座桥梁。作为教师,应该认真思考“问什么”和“怎么问”,让课堂提问成为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成功互动学习的最好体现。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简单阐述了如何做好语文课堂教学提问。
一、依据课题内容设计激趣式导语提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的学科具有内在的兴趣。”在教授新课伊始的启发谈话阶段里,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对学生的激趣导学给予高度重视,因为,面对摆在面前的一篇全新课文,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接下来的成果性授学往往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丑菊》这篇课文,依题目可设计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秋天都有哪些花儿吗?菊花是什么形状的,你觉得它们美不美?既然大家都说菊花是美的,可这篇课文的作者却用“丑”这个不雅的字眼来形容它们?到底什么原因呢?菊花是美是丑,我们认真学习课文后即可分晓,现在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显而易见,通过老师对课前问题进行如此这般的精心设计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在潜意识之中被普遍激起了。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普遍激起时,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便显得游刃有余,而这种依据课题内容设计激趣式导语引出的解疑探索式学习,必将使学生对“丑菊名丑实不丑”这个文旨的记忆持久而深刻。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要点
第一,启发性。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要点之一启发性。启发性提问也是教师组织教学必备的方式,启发式提问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在启发性中提问要适时、适度、适量。只有发挥启发性的作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二,明确提问对象。课堂提问的对象是全班学生,并且着重考虑中、差生的接受水平。提问时要讲究有先有后的原则,平时回答少的优先,回答问题胆怯者优先,回答正确率高的居后,回答正确率低的也居后。另外,教师要正确处理学生的回答,因为学生的回答会出现答不出、答不全、答不对的情况,对这些学生不能弃之不顾,而让其他的学生回答。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其完成答问过程。
第三,重视提问的作用。有这样一句话“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非常必要;既要加强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视,又要培养学生大胆探索,勇于提出问题。
三、课堂提问应注意的方面
有鉴于上述种种后果,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通过课堂提问来组织教学活动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与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2.积极提示,善于启发。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有意识地把设问的过程当作开启学生思路的过程,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3.要由浅人深,循序渐进。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研习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
4.由具体到抽象。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按照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顺序依次发展的。提问设计也应遵循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打斗场面时,可设问:(1)找出描写双方打斗动作的词语;(2)模仿双方的动作打斗;(3)猜摩品评双方动作的优劣;㈣体会林冲的沉稳勇猛。如此抓住关键词语,启发学生进行动作表演,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形象思维,使学生理解课文主旨,让学生的思维完成一次飞跃。
四、设置悬念,调整角度
设悬念为的是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他们的感悟。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生疑,产生悬念,从而激发他们认真阅读课文,以求从中找到答案的欲望。同时,要抓住课文中关键的词语以及句子,对其设置悬念,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投入到课堂的学习,更好的掌握和理解课堂重点内容,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有利于语文词汇的积累,提高语文的成绩。学生回答问题时,如果偏离要点,久思不解题意,答非所问,或答语模棱两可,教师就要根据这种反馈信息,调整提问角度,排除思路障碍,理清思路,从而畅通思维,拓宽思路,使学生瞄准最佳方位。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与实施课堂提问,几乎属于教师或曾经站过三尺讲台者都不习自通,然而,真正具有艺术性并对教学活动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课堂提问却着实不易。其实,好的课堂提问除了必须基于课文内容的个性特征进行类型式选择外,还应该立足于各地区、各学生群体、各年龄段的具体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确实做到开启学生的心智、锻炼学生的敏锐思维、陶冶学生的健康情操、增强学生的是非美丑判断力,从而有助于最终实现让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人格品质得到最优秀化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小学三年级英语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9
一、课堂提问应当适时
在合适的时间提出合适的问题, 这是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师应当把握的首要原则。三年级的小学生还不具备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当让问题形式与问题目标直接联系, 分别置于导入、过渡等教学环节。在进行新课导入时, 教师可以采取设问的办法, 造成知识的悬念, 这会让课堂显得浑然天成, 更加符合学生口味。比如在接触My friends这一单元时, 教师可以呈现一幅朋友聚会的图片, 指着图片中的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回答:“Who is he?/ Who is she?”等, 并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句子:“He’s.../She’s...”这种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 符合从浅到深的认知规律, 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不至在新语言面前受到阻碍。在进行教学过渡时, 教师应当注意知识点的衔接, 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借以锻炼学生的类比、联想等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与课堂接受能力。在进行基于突出重点目的的提问时, 课堂提问起到的是串联知识主线的作用, 当问题的答案被锁定以后, 学生也就基本解决了课堂的重点学习内容。对于教师来说, 从学生的回答中, 完全可以了解学生对于重点内容的领会与理解程度, 并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纠正与补充课堂教学内容, 达到让学生反复演练、重点演练的目的。在进行基于化解难点目的的提问时, 适时提问可以有效解决语音、语调等小学三年级学生易于犯错的问题, 减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性障碍。比如在My friends这一单元中, 教学的难点之一是能熟练地听懂、会说、会读并会写he、she、my friend和goodbye, 并能够准确发音, 教师可以以难点训练为出发点, 逐一向同学们询问准确发音, 以便加深学生印象。在导入、过渡、重点、难点几个方面的提问上, 适时性原则始终是适用的, 教师要打有准备之仗, 在课前就应明确什么时间节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二、课堂提问应当艺术
课堂提问应当艺术的一个基本前提是, 所有的问题都应该言之有物, 而不能出于凑时间的目的提出一些价值不大的问题。比如一些教师为了图方便, 会提出一些以Yes或者No来回答的极简单问题。从表面上看来, 这种提问方式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教师可以一直发问, 学生能够顺利作答, 然而实际上, 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真正打开, 也不会因为这种表面的活跃氛围真正融入到课堂中来。仍以My friends一文为例, 教师在大屏幕上给学生提供这样的画面:在写字台边上, 有一名女孩背对大家而坐。教师要借助这个背景和同学进行交流, 可以用这种方式提问“Who is she? Is she Lucy?”虽然学生可能热烈地给出答案, 但是教师满耳充斥的无非是Yes或者No的声音, 除此以外, 再难听到其他的回答。在这种问题模式下, 学生并非不想做出更多的思考, 而是无需做更多思考, 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全部的回答都如同条件反射一般, 极不利于锻炼学生思维。当然教师也可以采取下述方式和学生交流:“Who is she?”虽然较上面的方式少了一句话, 但是学生的发挥空间更大了, 同学之间可以就此问题进行更大幅度的交流, 同时给出回答:“She is Lucy.”或者“Thisis Lucy.”等。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 可以用英文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 这些主动思索后的答案, 远胜于教师的讲解说教, 当然也远胜于“Is she Lucy?”那种画蛇添足般的问句。
三、课堂提问应当有序
课堂提问应当注意循序渐进, 给学生提供精心设计的问题。维果斯基指出:最好的教学, 是应当走在学生前面的教学。提问教学模式同样如此, 只有教师把提问的内容置于学生既有经验之上, 学生才不会有疏离感;而只有教师在提问的内容中融入新知识, 提问才会为课堂增效带来帮助, 也就是说, 新旧知识的两相融合, 才是有序提问的课堂。对于教师来说, 需要把设置的问题看成一座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 让学生从此岸走到彼岸。比如若想使学生了解friend这个词汇的复数含义, 教师不必过多强调英语的语法知识, 仅在提问中渗透friend代表一个朋友, 而friends代表两个或者多个朋友即可。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技巧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一、问题要精练, 提问要把握时机
老师提问的时间不外乎新课前对已学知识的提问、引入新课的提问和新课后总结性的提问, 虽说在课堂中老师提问的次数是不受限制的, 但切记提问要抓好时机, 老师要通过细心的观察来发现何时提问最能活跃气氛、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最能引发学生思考, 之后根据课文内容来提出问题。
例如, 在讲“特殊的葬礼”一课时, 首先为学生播放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枯竭的过程, 之后再让学生朗读课文, 读完后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特殊的葬礼是一篇关于什么的记叙文, 如果你是塞特凯达斯, 在你枯竭的时候, 面对曾经伤害你而今又来祭奠你的人们, 你最想说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这是一篇教育我们要爱护大自然的记叙文。”“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让爱惜保护大自然。”这样一个提问, 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也教育了学生要爱护大自然。
二、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 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不能只是提问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 这样不利于融洽师生关系, 老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都能体验正确回答问题的喜悦,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 老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有层次, 要把较难的问题留给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 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 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 这样就可以激发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讲授“奇怪的大石头”一课时, 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提出类似“这是一块什么样的石头?”等能够直接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的问题, 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出“为什么李四光会认为这块石头奇怪?”这样的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性回答的问题, 在课文讲解完毕时, 可以提出“通过这篇课文, 同学们认为李四光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具有讨论性的问题, 让学生自由讨论, 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课堂提问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要点、理解文章精髓、发挥思维想象的重要手段, 因此, 每一位语文教育者都应恰当地设计课堂问题, 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 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郭根福.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 2008 (12) .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11
关键词:语文;趣味性;思维能力;提问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提问能增加师生间的交流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师生间的绝大部分认知和情感交流都由此来完成。一个好的问题,就如同一根纽带,将师生间的认知和情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架起师生互动的桥梁。
2.提问能反馈教学中的信息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知道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从而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回答问题,从教师那里获得自己学习情况的信息,以便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使自己的学习活动更加有效。
3.提问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当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是非常集中的,都在朝着一个目标努力。一个好的问题既是一种兴奋剂,又是一股凝聚力,它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构建高效课堂。
4.提问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中一个好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他们思潮涌动,浮想联翩,从中有所发现和感悟,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课堂提问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问题的系统性、整体性
注意问题的系统性、整体性,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例如,在教学《猴子种果树》一文的时候,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乌鸦是怎样对猴子说的?猴子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就会对猴子做事没有耐心、没有主见、急于求成的性格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为下一步从整体上理解猴子为什么“什么树也没有种成”打下了基础。
2.注意问题的趣味性
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强大动力,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享受到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树立起做学习的主人的信心。例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的时候,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变点儿什么呢?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将教学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3.提问要严密准确
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科学严谨,仔细推敲,使问题逻辑严密、语言准确,力求问得明白、清楚、通俗、简练。例如,在教学《晚上的太阳》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课题中的“太阳”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晚上有太阳吗?晚上的太阳指的是什么?这样,学生回答起来才会有准确性,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答案。
4.提问要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设计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谁的本领大》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风和太阳为了证明自己的本领大,进行了几次比赛?结果谁赢了?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更深、更广,并把问与阅读、口语表达和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课堂提问的技巧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水平的高低,不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而且还关系到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
1.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精心设计问题。所提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教材的特点和重、难点,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问题要由浅入深,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能体会出其中的妙处,使他们有渐入佳境的感觉。
2.善于创设情境
教学中教师要多通过谈话去培养师生情感,有时还可以通过讲故事、说笑话,让学生笑一笑,轻松一下,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情绪放松,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对学习的信心,这也是抓住了设置问题情境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机遇。
3.在课文的关键内容上、题眼上设问
所謂关键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者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和章节,抓住这些内容设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一个班少则几个人,多则几十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有的聪明活泼,有的不爱讲话,也有的反应较慢,这就需要教师全面了解班上的每个学生,做到提问时既要有针对性,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思考、会思考,让全班学生都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一句话,课堂上恰当地运用提问,能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应该做到精心设计、耐心听取、正确评价,使每个学生都具有积极参与的意识,保持高涨的热情,使师生情感水乳交融,教学过程配合默契。这样,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就一定能实现。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初探 篇12
一、问题设计要具有探索性、开放性
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所以, 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由此可见,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必然成为我们设计问题必须把握的重要原则。我认为, 探索性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潜在智力解决求知途径的问题, 开放性则是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创造良好的求知环境。两者是相互关联的, 蕴含着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下面, 我以教学“循环小数”为例, 简述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如何体现这一原则。
首先, 我让学生计算“10÷3”和“56.8÷11”, 然后采取循序渐进的手法, 按设计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1.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 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 (1) 两个式子都不能除尽; (2) 余数有规律; (3) 商也有一定的规律。)
2. 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的余数和商, 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 (1) 余数重复出现; (2) 商也重复出现相同的数字; (3) 商重复出现的数字有的是1个, 有的是几个。)
3. 那么, 像商这样的数和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略。)
综合学生的答案, 指出像商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 由此引出新课“循环小数”的教学。
这样设计问题的巧妙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这些问题具有层层推进的特点, 既为学生开辟了探索思维的渠道, 又为学生提供了广泛思维的环境, 实现了探索性与开放性的有机结合;二是在这样的提问中引出新课, 既体现了所学知识的连贯性和知识过渡的自然性, 又突出了新课内容的新颖性, 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三是从除法计算开始, 经过“自以为简单”到“疑惑不解”再到“恍然大悟”的过程, 在客观上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曲径通幽”的境界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进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情绪。
二、提问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启发性
猜想和对猜想的验证, 是人类揭示客观规律的有效方法。“哥德巴赫猜想”从提出到得以证明, 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集聚了很多科学家的智慧, 最终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实践证明, 把这种方法引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 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提出与所学课程密切相关而又适合他们猜想和验证的一些问题, 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应当注意的是, 猜想不是“胡乱猜想”, 而是要有依据, 要善于动脑。为了使学生会思考, 锻炼思维, 课堂提问一般不要使用“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语, 因为这样提问的答案只有两种选择:肯定或者否定, 很可能导致学生“瞎猜”。如果改换一种形式, 充分利用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和求强好胜的年龄特征, 让他们通过自己“猜一猜”来揭示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 则可以明显地激发其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高度集中, 从而进入一种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 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然后让他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这样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思维方式的转换上得到锻炼。因为实际情况常常是许多学生囿于习惯性思维, 便不假思索地回答:“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为了培养学生验证猜想的习惯和能力, 从根本上提高数学素质, 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不应该马上对学生的猜想做出直接判断, 而是继续引导:“你能自己举一些例子来验证一下吗?”如果学生流露出迟疑的神态, 也可给予提示:“比如13、23等等。”通过验证, 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种猜想是错误的。教学实践证明, 这种有针对性的启发式提问, 既能确保学生注意力集中, 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 又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由单一性向多角度、全方位拓展, 对提高学生素质很有好处。
三、提问方式要具有多样性、趣味性
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是人, 探索课堂提问的技巧必须注意人的能动作用的发挥。这里的“人”是指居于教室之内的教师和全体学生。根据“教学相长”的原则, 课堂提问不应该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单一模式, 在适当的时候和必要的情况下, 也可以由学生向老师提问、学生向学生提问、小组向小组提问。为了确保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主导地位, 在课堂上随机设计问题时, 教师应处于“假如我是学生”的状态, 学生则应具备“假如我是教师”的心理。这种心态调整可以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使师生在平等的相互问答中实现情感的交融, 使趣味性在提问方式的多样性中得以体现, 最终达到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比如, 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整理和复习”时, 我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学生首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知识要点, 设计相关提问, 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 表述本组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提出问题, 其他小组在回答问题的同时, 也可对他们的理解提出质疑, 相互辩论, 最后达到认识的统一。
提问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在课堂提问技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具体应用中, 教师必须掌握“多样性适时”和“趣味性适度”的原则, 使其恰到好处, 不可滥用。多样性、趣味性不足, 会使教学活动呆板乏味, 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多样性过多, 趣味性过浓, 或者不加选择地频繁使用这种方式, 反而有损教学的严谨, 影响教学质量。对这种“度”的把握, 同样属于课堂提问技巧之列。
【小学课堂提问的技巧】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10-12
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09-05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07-11
生物课堂提问的技巧10-03
有关课堂提问的技巧07-05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计划09-22
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07-18
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技巧06-02
课堂提问的艺术与技巧08-29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