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科学课堂提问技巧(精选5篇)
优化科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1
小学语文课堂, 教师要讲究提问的方式技巧, 通过有效的提问, 增进师生交流, 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供教学反馈信息, 并使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脉络和作者的用心, 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促进思维发展, 学会质疑问难, 形成独特个性。而讲究方法, 讲究技巧显得尤其重要。
1 把握时机
课堂提问选择时机非常重要, 我们在提问时, 不仅要在微观上考虑问点是否优化, 问法是否艺术, 而且要从宏观上总览全文, 使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处于最恰当的时机。一般来说, 可以选择下列时机:当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无法突破时;当学生受旧的知识影响很深, 而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若有所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时……诚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2 遵循顺序
系统论认为, 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化, 其效能就越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提问设计应循什么“序”, 才能“渐进”, 甚至“跃进”呢?笔者认为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
2.1 由点及面
语文教材中知识点的作用并不是一致的, 集中力量解决那些重点、难点、特点, 能最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抓住教材中的这些点设问, 然后从这一点扩散开去, 提出一系列问题, 形成提问系统,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进行深层的思索, 由一点而及全面地把握课文内容。如在《少年王冕》一文中“娘, 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 不如帮人家放牛, 心里倒快活些。”是个难点, 教学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1) 王冕在学堂里真的闷得慌吗? (2) 从他后来的哪些行动中可以看出他说的是违心之言? (3) 从中看出王冕是个什么样的人?
2.2 由表及里
语文教学的关键也就是帮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即字、词、句、段, 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 我要求学生品读洪教头的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 注明自己的心得, 然后参加讨论:洪教头怎么戴帽子?怎么入席?怎么嘲讽?怎么挑战?怎么出招?怎么失败?问题层层拓展, 性格步步凸现, 由外表到内心, 展现出一个粗鲁傲慢, 狂妄浮躁的乡下拳师的可笑形象, 同时反衬出林冲虎落平阳、步步退让的无奈处境。
2.3 由浅入深
课堂提问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 最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给颜黎民的信》中有句比较隐晦的话:“至于看桃花的名所, 是龙华, 也有屠场, 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 所以我是不去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 可依次提问: (1) 鲁迅喜爱桃花吗? (2) 龙华既是看桃花的名所, 鲁迅理应去看看, 为什么不去呢? (3) 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上文找出有关词句, 明确鲁迅是喜欢桃花的。第二个问题抓住学生理解的关键, 引导学生理解鲁迅不去龙华看桃花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深入追问, 水到渠成, 使学生理解这句话蕴含着鲁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怀念, 对反动派罪行的强烈愤慨, 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2.4 由具体到抽象
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按照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顺序依次发展的。提问设计也应遵循这一规律, 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打斗场面时, 可设问: (一) 找出描写双方打斗动作的词语; (二) 模仿双方的动作打斗; (三) 猜摩品评双方动作的优劣; (四) 体会林冲的沉稳勇猛。如此抓住关键词语, 启发学生进行动作表演, 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形象思维, 使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让学生的思维完成一次飞跃。
2.5 由理解到创造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可以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 教师设计提问, 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如在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时, 教师可设计出这样的想象性问题:除了作者写的这些狮子形态, 还有哪些形态的狮子?请用”……有的……好像……”的句式表达出来。如此提问, 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兴趣。
3 注重变化
提问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 而教学艺术的活力在于创新。因此, 有效的提问需要问题设计者倾注心血, 不断追求创新。只有这样, 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做到问法新颖, 形式灵活, 富有情趣, 从而为学生所喜闻乐答。
3.1 变直为曲
直, 就是直接发问, 问点显露, 问题明确, 学生容易回答。但直问的最大弊端在于形式呆板, 缺少变化, 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曲, 就是曲问, 就是不从正面发问, 而是绕道迂回, 旁敲侧击, 问在此而意在彼。曲问的妙处在于含蓄生动, 饶有情趣, 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空, 从而调动学生答问的积极性。因此, 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曲问, 可以提高答问的效果。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 针对“最喜小儿无赖”一句, 若直问“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必定索然无味, 不如变直为曲, 绕道迂回, 可问:“小儿子是个‘无赖’, 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问在此而意在彼, 则可以增加思维含量, 使提问别具一格, 新颖有趣, 富有启发性。
3.2 化顺为逆
顺, 就是顺问。教师按照一般的逻辑和时空顺序发问, 学生只需顺藤摸瓜。顺问的最大不足在于思维的价值不大, 而且多次的顺向提问, 学生的思维还会出现暂时性抑制。逆, 就是逆问。它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点, 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逆问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 构成矛盾情境, 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训练了学生全面地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 不顺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而是逆问:“假如借箭不成功, 可能产生哪几种情况?现在借箭成功, 又说明了什么?”
3.3 化实为虚
就是通过假设一定的环境、背景、条件, 在各种关系发生转换的基础上提问, 使学生入境悟理。教学《太阳》, 分析太阳第一个特点时, 巧妙地采用假设法提问:“如果地球和太阳之间有一条路, 如果你一生下来就会行走 (假如你能活100岁的话) , 一生能走完这条路的几分之几?如果你乘太空飞船, 待飞到太阳那一天, 你大概有多少岁?”这样的提问新奇有趣, 不仅使学生通过计算, 对“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 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探索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总之, 教育的责任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提问的艺术在于促进思维发展。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 才能焕发出提问的精彩,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摘要: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特点, 优化课堂提问技巧, 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技巧,优化
优化科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2
教师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诸如目的不明确,零碎不系统,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或自问自答,随口发问之类的问题比比皆是。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提问和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所以,笔者认为,除了以检查教学效果目的的提问外,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主要不是去发现“知道正确答案的学生”,而是帮助全体学生学会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会如何“处理”面对的问题,去形成“会思考问题的学生”。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过:“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而“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深入钻研教材,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从而真正达到提高科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目的。
一、当前某些科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无效问题较多
有的教师喜欢集体问答,经常向学生提“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是什么”等问题。教师问,学生答,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好多同学只是条件反射,随声附和,根本没有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养成滥竽充数、不愿思考的习惯。因此可以说,这样的问题没有多大的存在价值。
2.提问总是面向个别优秀学生
有的教师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单纯向个别优秀学生提问,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抓住答对的学生,把他当作顺势往下滑的杆子,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表面上看教学过程十分顺利,岂不知,这样做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地去思考,去参与,而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致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每况愈下,这是与“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
3.提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就像是演绎教案。在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时,往往提出问题后,急于让学生做出回答,而且一答对就过去,以完成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却很少去考虑“学生们都思考了吗?是真的答对了还是猜中的。”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学生却难以得到足够的发展。
4.对学生的回答缺少及时的、必要的评价
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也不让其他学生评价、质疑,而是马上让另外的同学回答,追求多样性,鼓励发散思维。这样的问答虽然改变了一问一答的模式,却也伤害了回答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更加不清楚自己的回答正确与否。那么,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一些策略
1.精心设计,目的明确
师生互动交流的主要形式就是提问,提问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必要手段。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会分散精力,浪费时间。因此,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的目的,是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还是了解学情、复习旧课的摸底性提问,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或是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等。
像有的教师一样,有的课堂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密集得像“地毯式”的“狂轰滥炸”;有的问题一个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不是启引,而是即让另一个学生代答,常常是一长串的学生才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提问,既不能活跃课堂气氛,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更谈不上什么创新的培养了。
也有的教师不好好钻研教材重难点,导致课堂提问的设计往往粗制滥造,或偏难过易,或空泛琐碎,学生思维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
2.难易适度,深题浅问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提的问题应难度适易,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是”与“不是”,要使学生“跳一跳、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使之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
3.新颖别致,激发情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一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提问内容上的新颖别致外,还应在提问的形式上不断地变化,如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使教学的效度下降,甚至趋向无效。
4.循循善诱,层层深入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启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设计的问题不能空洞面广,要有梯度。形成了提问的梯度,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之逐步提高。
5.面向全体,鼓励为主
提问要面向全班。对教师来说,教室里不应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教师的教诲。对个别基础差的,在提问中,教师要优先照顾,鼓励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学生应答完毕,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还要指出其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题的同学白眼相待,也不能乱表扬,更不能不加点评,直接让其坐下。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方向。?
教师提问时,应当先向全体学生发问,等全体学生思考一遍之后,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可以使全班学生注意教师所提的问题,并使全班学生都积极思考,在心中试拟一个答案,还能更好地对某个学生的答案加以评价,提出质疑。教师提问时,一般问题只说一遍,语言要清楚明确,把问题说出之后,就不要再重复,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提问的习惯。
总之,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科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3
摘 要: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的常规手段,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热情,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63-01
提问是教师最常见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三者间联系的主要方式。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在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热情,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提问呢?我们在实践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和研究。
一、提问要有趣味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出具有趣趣味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无意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并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因而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提高思维效率。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支持,因而贴近生活实例,既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也使学生兴趣盎然。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圆的认识》时,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场赛车比赛,第一辆赛车的车轮是正方形的,第二辆赛车的车轮是圆形的,第三辆赛车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谁先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二、提问要有层次性
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关键在于是否能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对学习较为困难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回答较为基本或较浅的问题,不论回答的对或错,首先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对学习成绩较高、能力较强层次的学生,让他们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有时还与他们较劲儿.故意为难他们,训练他们的能力。还可以把一个问题分解成了解、理解、综合分析三个层次的问题,让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主动积极地进入角色,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提问要有悬念性
人都有好奇的天性,一旦有了疑虑,非得探明究竟不可,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可以使用悬念手法。应尝试着在教材要求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引发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迫切的求知状态,然后进行提问,在其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达到思维的最佳状态,效果最好。例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一上课就设置了一个让学生感到非常意外的问题:“小明前几天刚过了第10个生日,而他的爸爸刚过了第9个生日,为什么呢?”…学生的求知欲望马上就会调动起来,很快就进入新知识的探究阶段。
四、提问要有启发性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提出既具有思考性和深刻性,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如在除法教学中,“12÷7”,商到千分位时出现4,要求保留两位小数。这时,提问“要求商保留两位小数,千分位上的4怎样处理?”这样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从心理上处于期待状态,产生了一种渴望掌握知识的内在要求,开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所学知识中去。
五、提问要有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一位教师教了整数减带分数后,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学生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5又忘了减少1,得3+3/4。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3+3/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减带分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提问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提问是教师提出的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解决方法的问题。它和传统的提问有很大的不同,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更重要的是,一个发散性提问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我们这样做可以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收集、积累知识的习惯,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离开教师也能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在实践中还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由一位教师教,教后同学为老师打星,师生互评,主张提问要具有开放性、挑战性。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成功的课堂提问,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提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努力探求课堂提问妙法,使学生在课堂提问中迸射出创造的火花,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华.精心设问构筑有效数学课堂[J].江西教育.2010(33)
新课标下初中科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4
关键词:科学课堂,提问,技巧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以精心设计的提问启迪学生的思维,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促使他们参与学习, 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但是, 目前初中各班级人数多且程度差别较悬殊, 这加大了教师在课堂中对提问把握的难度.有些教师担心提问多了, 课堂纪律难于驾驭;提问少了, 师生之间很难沟通, 教师也难以了解学生对所教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问过难, 程度较差的学生会感到不适应也容易造成学生中的两极分化;提问过于简单, 则失去了提问的价值, 也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兴趣.如何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其实, 提问是有技巧的, 只有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精心设计提问难度, 灵活运用提问方法,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问要把握时机
提问是丰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锻炼学生听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讲解中适当地插入一些提问, 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既起到锻炼学生思维与听说能力的作用, 又可以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正确把握提问时机, 巧妙设问, 及时吸引学生注意力, 这是体现教师教学的重要方面.
教师可在以下几处进行提问设计:在导入新课时设问, 以调动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问, 既可以复习旧知识, 又能引出新知识, 有利于突出知识整体性;在接触新知识的关键处设问, 引导学生准确掌握知识实质, 是优化课堂提问不可缺少的一步;在学生学习遇障碍处设问, 有利于突破知识的难点;在力点处设问, 能抓住力点, 整体把握教材;抓住题目的变通处、知识的疑点、模糊点、兴趣点设问,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
二、提问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 驾驭学生思维,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 常用的提问方法有以下几种.
提问个别——由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某个问题.
提问小组——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 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 其他成员补充.
提问全班——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同一问题, 各抒己见, 最终得出统一答案.
提问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 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课堂上的学习任务, 符合教学规律, 值得大力提倡.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也应注意自己的言辞, 对学生的回答应该给予正面肯定或否定, 否定时应给出正确答案, 评价要及时, 评价可由教师评价, 也可适当放手, 让学生评价.无论是教师评价, 还是学生评价, 都要体现激励机制, 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根本, 从而提高问和答的质量.
三、提问设计要合理
1.问题要有趣味性
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提问设计要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 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 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课文巧妙的艺术构思设计提问, 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初中生的好奇和探究心理特别强.对同样一个问题, 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 使之新颖奇特, 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
例如, 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 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
“英国的动物学家康莫森在某国家的水塘里发现一种鱼常浮在水面上, 并向空中伸一伸头, 当时康莫森给这种奇怪的现象作了一个奇怪的解释:这种鱼浮在水面是为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因此给这种鱼命名为`爱嗅气味的鱼', 现在人们称其为`嗅鱼'.根据你的估计, 这种气体究竟是什么?它具备哪些性质?”
对这样的以故事为背景的科学问题, 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由此联想和进一步研究人类呼吸的原理.事实证明如果问题的情境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上必能使他们以愉快的心情探索问题的答案, 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在这种活跃的情境氛围中设置的问题, 能使学生由好奇立即转入积极思维的状态, 展开想象的翅膀面对充满疑惑的问题直至问题的最终解决.
2.问题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 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问题应结合教学目的,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置.
例如, 学习了欧姆定律后, 学生对公式R=U/I常常产生错误认识,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一组提问:
(1) 某导体两端加8 V电压时, 测得电流强度是0.5A, 导体的电阻是多少?
(2) 若在导体两端加16 V电压, 测得的电流强度是多少?导体的电阻是否为原来的两倍?
(3) 根据公式R=U/I, 我们可以说导体的电阻跟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跟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吗?
通过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理解了变形公式R=U/I.由此可见, 问题的切入点通常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 以及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处和容易产生疑问的地方.提问应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
3.问题要有针对性
学生能否积极地进行思维和语言交流与他们的思维是否受到“点拨”有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善于巧设疑, 同时还要善于导疑、点疑.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陷入困境或对某个问题发生争执无法深入时, 教师就要迅速而细心地分析学生成疑的原因, 及时以适当的方式点破迷津.这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能力, 预测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产生的思维障碍, 并通过巧妙的设疑, 突破难点和关键, 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例如, 人们生活在大气中, 却从未感受到大气压强.让初中生一下子接受大气压的存在, 确实困难.在“大气压强”一节的教学中, 如果教师做以下一个小实验, 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取大、小两个试管, 小的恰能套在大的里面, 先在大试管中倒入半管水, 然后把小试管插入大试管中, 再把它们倒过来.当学生看到小试管不掉下来, 反而不断进入大试管时, 就会惊讶地发出疑问:“小试管怎么不掉下来?”“是不是水把小试管吸进去了?”“是不是有一种什么力把试管推进去?”对这样的疑问, 学生怎能不积极思维, 对其探究一番?
4.提问要有整体性
提问要紧扣教材内容, 通盘考虑, 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 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 组织一连串问题, 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逻辑的“问题链”.设计的问题要环环相扣, 紧密联系, 而且要紧扣教材, 重点突出, 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学习“大气压的测定”时, 在笔者做完托里拆利实验后, 在学生疑惑不解时及时提出以下问题: (1) 测得水银柱的高度是76厘米, 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是多大? (2) 为什么托里拆利管中的水银面比槽中的水银面高76厘米? (3) 实验时如果玻璃管不竖直, 对读数有什么影响? (4) 用内径不同的玻璃管做该实验, 对读数是否有影响? (5) 实验时, 如果管内进入少量空气, 对读数是否有影响? (6) 这个实验为什么不用水来做?如果用水来做实验, 玻璃管至少得多长?以上问题一环扣一环,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个实验的理解, 而且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启发他们积极地进行思考.另外, 教师对授课中的“放”和“收”事先也要有计划.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 可以通过巧妙的提问, 把它集中起来;当学生的注意力持续地集中于某一问题而产生疲劳时, 教师应该用巧妙的问题把它引开, 从而使讲课疏密相间、快慢结合, 以保持学生听课的兴趣.
5.问题要有探索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所提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通过问题的设置,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开拓思路,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例如, 笔者在教学《温度的测量》时, 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两人一组) , 每组发给一些装纯净水的小瓶, 有一根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请每组学生自制温
提问:玻璃管中的有色水柱在热水中为什么上升?在冷水中为什么下降?
学生回答:水会热胀冷缩.
提问:这样的装置可否用来测液体的温度?该装置有哪些缺点?怎样改进?
该节课以自制温度计为主线, 笔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 然后根据原理设计测量温度的装置,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
总之, 教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 又是一种教学艺术, 授课时不在于“多问”, 而在于“善问”、“巧问”、“有效地问”.优化、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教与学达到水乳交融的和谐统一, 真正引领学生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合而为一, 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优化科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5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计、发问。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发问。
一、提问要善于抓住契机,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寻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就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
1、深题浅问。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所以对一些难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例如《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解决了。又如《变色龙》一文,教者可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2、浅题深问。有些问题尽管重要,但看似浅显,往往为学生所忽视。我们提问时就要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才能得其三味。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这里省略号的用法看似简单,稍不留意就滑过去了。但我们如果深入探究,就可见作者的匠心。教者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较深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作者用省略号是为了表现小姑娘“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
三、提问要善于曲直互换,引人入胜。
1、直题曲问。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善于转弯抹角、改头换面,留有思考的余地,把问题以曲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
2、曲题直问。直题须曲问,曲题也可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四、提问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一题多解提问。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空间,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方法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2、联系生活提问。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學习了《始终眷恋着祖国》中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之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优化科学课堂提问技巧】推荐阅读:
优化科学课堂的引入06-10
科学应用“目标教学”优化音乐课堂教学11-19
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08-06
科学发展优化党建09-24
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07-18
科学合理性优化配置09-30
科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05-30
优化投资环境保障科学发展心得体会11-21
实践科学发展观优化发展环境心得体会11-12
优化提问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