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提问

2024-10-04

优化提问(共12篇)

优化提问 篇1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是教学艺术的综合反映, 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有效的课堂提问, 不但能够使学生的疑虑之情、困惑之感, 在老师指导下和自己思考中逐渐消失、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还能促使教师了解学生, 以便因材施教。但是,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中, 课堂提问还有许多不良现象, 怎样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更有效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想法:

一、剖析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的一些不良现象

1. 教师所提问题枯燥乏味, 学生无思考的趣味性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 经常会提一些枯燥乏味的问题, 如教学“倒数”的概念后, 教师问一句:“什么是倒数, 你知道了吗?”学生就机械化、无精打采地答一句:“知道了!”长此以往, 数学课的课堂提问激发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2. 教师所提问题笼统, 学生无思考的目标性

教师为了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经常这样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吗?”“你在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看着这幅图, 你想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没有明确的目标, 容易使学生产生不着边际的遐想, 怪不得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教师出示一幅原有8只小乌龟, 又来了3只小乌龟的主题图, 本来希望学生回答现在一共有几只小乌龟、用加法计算。但由于教师提的问题是“看到这画面你有什么想法呢?”学生纷纷举手, 有的说“我在想这些可爱的小乌龟可能是出来找妈妈的”, 有的说“这些小乌龟可能是出来产蛋的”。面对学生的回答, 教师哭笑不得。这样的数学课堂提问难以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3. 教师所提问题偏多, 学生无思考的重点性

在一节数学课中, 教师为了不让学生思想开小差, 提的问题是一个接着一个, 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应接不暇, 不加思考, 应付性回答, 事后, 学生就不知道刚才都答了些什么。长此以往, 数学课堂提问培养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师所提问题难易不当, 学生无思考的收效性

教师在数学课堂提问上走极端, 一种是为了在学生面前显示自己的教学水平高, 拔高教学目标, 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 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茫然不知、没有反应。另一种是教师把提问过于细化, 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顺着教师的提问随口说声“对的”“是的”。长此以往, 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 前者使数学课堂提问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者使数学课堂提问降低学生思维的价值。

5. 教师所提问的学生数量少, 冷落了大多数学生

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顺”, 为了尽早过渡到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下一个环节, 数学课上教师提出问题以后, 总是让那几个学习成绩好、回答问题正确率高的学生回答问题, 大多数学生是“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他们因受到教师的冷落, 不是在思考问题, 而是产生对教师的不满。长此以往, 数学课堂提问使他们对数学不感兴趣。

6. 教师提出问题后, 不重视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应有的评价

数学教师往往不注意与学生进行语言上的情感交流, 提出问题以后, 对于学生的回答, 总是简单地进行“对”“错”的肯定或否定, 忽视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的追问、解题方法的指导和点拨。长此以往, 数学课堂提问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问

综合以上课堂提问中出现的不良现象, 要达到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

1. 小学数学课上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使学生全员参与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 滋生动力,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 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挖掘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情趣因素, 进行激发兴奋点的课堂提问, 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 小学数学课上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目标性, 使学生思维有方向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要有目的地提问, 引导学生思考, 才能使教学到位, 使学生既学习知识、发展智能, 又受到思想教育。如:有位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当学生列出应用题的算式后, 劈头盖脸地问“看到这个算式里的两个分数后你怎么想”, 有的学生回答说它们都是小于1的分数, 有的学生回答说它们的分子都是1。如果教师把问题改为“这两个分数的分母一样吗?它们的分母不同, 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样的提问目标明确, 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 以及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启发学生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 小学数学课上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 使学生的思维有收效

小学数学课上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做到层层剥笋, 不断深入, 逐步达标。例如, 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第一层次:铺垫。启发学生议论商不变的性质和4.95÷45的计算方法, 目的是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第二层次:过渡。让学生据商不变性质填空:4.95÷0.45= () ÷45, 为新知学习降低难度。第三层次:新授。教学例题4.95÷0.45, 引导学生讨论:例题与复习题有何不同?怎样使除数变为整数?除数变化了, 要使商不变, 被除数该怎么变?商的小数点要点在哪里?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竖式计算。这样的课堂提问,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容易投入, 教学效果好。

4. 小学数学课的课堂提问要有双向性, 使学生能深入思考

数学课上应该是师生双边活动, 不仅仅是教师提问题, 学生回答;反过来, 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问难, 要学生针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给老师提出问题, 由教师回答问题。这样, 可以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探究能力。

5. 小学数学课上教师提出问题后, 要重视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教师如果能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评价,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增加学习的信心。对回答问题有独特见解的学生, 教师应高度赞扬;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 教师要肯定他们;对回答问题错误的学生, 教师要宽容。千万不能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表示或只作对与错的简单评价。只有以关心、爱护、理解为出发点, 才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 只要我们避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的不良现象, 努力使数学课堂提问富有情趣、难易适中、要求确切明白等等, 就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优化提问 篇2

自从研究课题被确定为区级个人课题获得立项以来,我对相关内容积极的进行了系统学习、探索,实验和分析研究。经过自己调整,进一步加强了研究的针对性。现将研究的进展情况汇报总结如下

一、研究进度

本课题5月立项以来完成了相关理论学习、资料收集、整理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调查政治课堂提问现状等研究准备工作。

具体说来具体做了以下以下工作:

1、09年5月-6月撰写了有关课堂提问的读书笔记,搜集了相关的资料,并总结了相关的经验。

2、、9月份通过课堂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在课堂提问中存在的情况。

3、9月份通过座谈、问卷调查了解政治课堂提问的现状,并对问题进行了分类测,通过定期同科同备课组听课评课,交流上课课堂提问研究的现状,验证存在的问题,依靠集体的力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明确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同时就听评课作为一项常规,贯穿于研究的过程。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工作总结www.gzzONGjie/gZzj/gZZj/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4、10月份针对研究的问题结合某班级设计了提问花名册,对提问的情况及时总结汇总。

5、11月、12月主要对课堂提问对象的普遍性和政治课堂提问的问题设置进行研究。研究中发现两者问题之间实际在操作中存在着不少的交叉,通过问题的设置方式、内容的研究可以有效地解决提问对象的普遍性问题,当然只是从技术角度考虑。所以从实际出发,将研究的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先从问题的设置角度着手去研究,最后再总结实际交叉的部分。所以以下将对政治课堂提问问题设置的方式、方法,注意的角度,进行总结汇报。

二、主要研究内容:政治课堂提问问题设置方法研究

政治课堂提问问题的设置是通过对问题设置的研究,对问题的内容、表达方式、层次、坡度、难度、时机、评价等各方面的研究,使课堂提问更符合教学的需要,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能促进教学互长。

问题设置的研究一方面要借鉴别人已有的经验,另一方面要在实际教学中去实践、去检验,将理论研究同实际教学结合起来,还要将老师、学生的评价融入研究之中,这样的研究才具有针对性,才更能符合实际的需要。

基本的研究步骤可以归纳为:“从理论到教学”,即通过查阅资料总结前人经验,通过教师交流借鉴他人经验,通过自身整理融合提高经验,课中将这些整理过的经验有意识的带入课堂,让真正的课堂去检验实际的可操作性。“从教学到理论”,通过课堂检验后,将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作为问题设置的有效方法策略。

三、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1、撰写了相关的读书笔记。

2、进行了政治课堂提问的公开课并及时评课。

3、总结自己的教学实际形成教学案例。

4、完成了问卷调查,并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类。

5、设计了提问花名册,并定期总结。

四、研究的主要结论

1、实验前后的调查结果对比表明:进行问题设置的研究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又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使课堂提问更具有针对性很受学生的欢迎。

2、在问题设置的研究中,我总结出来这么几个要点。

(1)在设计问题上,要根据教学需要,在重要处设置关键问题;

(2)要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要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清楚的、详细而精确的表述问题;组成简明合理的问题结构;问题难度与坡度要合理;要善于提探究性问题。

(3)在发问上,要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时发问;发问对象要面向全体,区别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要均等,鼓励全体学生参与;问题难度要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发问方式,灵活多变,丰富多样。

(4)在候答方面,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与回答时间。

(5)在理答方面,教师要注意倾听,对学生表示尊重;学生不能回答知识性问题的时候,教师宜直接给予答案;处理低层次单一答案的问题,教师宜对个别学生的答案直接评论;处理高层次的问题宜延迟评论,学生发表意见之后,再归纳答案;处理高层次的问题要容多纳异;给学生答问以积极强化;紧随学生回答继续发问。

(6)在反馈方面,要给予有效的教师反馈。

五、阶段性成果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问题设置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加了问题的针对性,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习效率。

2、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实际课堂中,学生不仅能够更有效的学习新知,还开拓思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研讨,教师不但可发现自己的不足,而且还可从学生那里学到许多东西,增强教师自身的素质,更好推进教学。

4、听课记录、评课记录、读书笔记。

5、调查问卷、问卷表、问卷分析。

6、课题研讨课光盘、教案、课件。

7、教学典型案例集。

六、存在的问题

进行问题设置研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研究中发现有些与其他方面研究有冲突的东西,所以需要及时去整理、鉴别、进一步归类,将研究范围进一步界定,改进,这样研究的方向才比较明确;另外在具体操作中纯粹以问题为中心有可能忽视整体的教学氛围,例如情感的有效表达,有时大段的表达情感也是很重要的教学方式。

七、下阶段研究的设想

优化提问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问;教师;学生;提问艺术

课堂教学提问是师生思维的碰撞点,教学活动的主题是教师与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基于教材而进行的对话过程,课堂教学师生思维碰撞的频度与程度反应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深度,因此,课堂提问与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渗透德育关系密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实施有效教育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浅而杂,会造成“满堂问”,既割裂了教材,又淹没了重点,也抓不住关键,更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问深且少,学生难以理解,摸不着头脑,百思不得其解,既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启不开思维的门扉,更不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可能出现的困难,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即优化课堂提问。

一、课堂教学提问要符合两个原则

教师课堂教学向学生提的问题,必须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紧扣教材,坚持有的方矢原则。小学语文属于社会学科的范畴,教学的科学性由教学内容和讲述方法来体现。儿童的认知规律,其内涵丰富,由形象具体到抽象概括,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提问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提出的问题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又紧扣教材,有的放矢,做到学生可接受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二、课堂提问要把握三个要素

课堂提问的三要素是指:①思维的方向。②思考的方法。③知识的规律性。即凡是教师向学生所提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明确思维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确定思考的方法,有利于揭示语文教学的内涵。

三、课堂提问要引导学生认真解读文本

提问要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能力。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了获取新知识而独立开展的学习活动。为此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文本,逐步掌握读书的方法。学生自学前,教师应当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巧妙地设计中心问题,让学生围绕要求和问题进行预习,探究新知。教师在讲课时,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并围绕教学重点,组织学生解读文本,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探索、读中归纳、读中总结。从而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

四、課堂提问要引发学生争论,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1.提问要成为学生思维的“助推器”。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最重要的手段。它对于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加深理解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特别是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在思考问题的转折处,在归纳总结的关键处,教师更要沿着学生的思路精心设计,反复推敲,使课堂提问真正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助推器”。

2.提问要创设畅所欲言的交流场面。学生思维的碰撞,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包括学生之间一起讨论,相互倾听,相互评价,相互合作与竞争。学生间热烈交流的局面一旦形成,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积极性以及语言表达、个性形成等方面都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3.提问要促使学生在质疑辨疑中体验成功。质疑主要指学生质疑问难,目的是培养学生多思善想的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见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辨疑是指教师在学生学完一个单元或一部分知识后,对易混易错的相近类似的字、词、句、段、篇组织学生讨论辨析,通过争论辨析后获得正确认识,正确掌握知识并体验成功。

4.提问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概括。一般来说,在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教师都要学生展开讨论探究发现,归纳小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通过归纳、综合和概括,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何优化课堂提问 篇4

一、课堂教学提问与教学目标统一性

课堂教学中, 提问是根据学习目标、学习主题、学习任务提出意向明确的问题。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 更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 使每一个问题都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 在“观察水的沸腾”一节中, 观察水沸腾实验, 重点在于观察水沸腾前后气泡的产生和变化, 温度变与不变, 声音变化等几个方面。可以设计一下的观察提问:

1.开始给水加热时, 在什么地方形成气泡?

2.继续给水加热, 观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发生的变化?

3.这时你听到什么样的声音?

4.在这个阶段, 温度计示数怎样变化?

5.当水沸腾过程中, 温度计的示数是怎样的?

上述提问, 使学生全面了解观察的方向, 不至于盲目地东看西看, 遗漏现象的典型特点。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所提问题泛泛一般, 脱离主题, 只能使学生茫然失措, 无所适从。

二、课堂提问全体性

课堂提问全体性, 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提问应使全体学生都能回答。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 既抓住点又顾及面, 既要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 又要让成绩一般的学生发言。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提问对应答人数要有量的要求, 每个问题根据难易及重要程度提问1至3人, 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 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面, 选择有利于发展中等学生的时机让他们参与, 争取每节课全班大多数学生能有解答问题的机会, 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课堂提问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对个别学生的回答, 无论正确与错误, 教师都要考虑这种回答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什么关系。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很好, 那么全班多数学生是否理解他的回答?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需要矫正, 那么他所存在的问题是否代表着多数学生?只有把这些情况搞清楚了, 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三、课堂提问具有层次性

提问时, 教师要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 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 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 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例如, 在《大气压的测定》教学中, 在做完托利拆利实验后, 在学生疑团未释的情境中, 我及时提出事先设计好的一系列问题:

1.测得水银柱的高度是76cm, 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是多大?

2.为什么托利拆利管中的水银面比槽中水银面高76cm?

3.实验时玻璃管不竖直做这个实验时, 对读数有没有影响?

4.用内径不同的玻璃管做这个实验时, 对读数是否有影响?

5.水槽内水银增多做这个实验, 对读数是否有影响?

6.玻璃管的长度变长或变短做这个实验, 对读数是否有影响?

7.如果管内进入少量空气做这个实验, 对读数是否有影响?如果有影响, 读数是变大还是变小?

8.能否用水来做这个实验?如果用水来做, 玻璃管至少得多长?

上述8个问题形成了一个系列,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这个实验的理解, 而且也可以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启发学生步步深入地沿着正确方向思维。

对于同一知识点的提问, 应该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 提问时, 要由浅入深, 一环紧扣一环展开。老师提问时, 要在安排问题的深浅度上多下点工夫, 作好一个引导或铺垫。

四、课堂提问具有趣味性

课堂提问要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从学生较为熟悉的日常现象、生活经验中提炼充满情趣、新颖别致的问题, 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讨论、主动回答。另外, 对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 教师要不落俗套, 善于变换提问角度, 设计精巧、生动有趣的提问, 让学生听后有新鲜感, 刺激学生的探究欲。例如, 学习“热传递”时, 可提这样一个问题:“把包着同种纸的木棒和铁棒, 同时放在火上烧, 问哪个棒上的纸先燃?”木棒、铁棒、纸、火都是学生熟悉的物体, 但在这里将它们有机组合起来学生仍有新鲜感, 会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物理教学内容中的概念、定律等一般比较抽象, 枯燥乏味, 很多学生对其缺乏兴趣。教学时应采取一定的措施, 如讲“惯性”一节的实验“不会飞的鸡蛋”前设问:“鸡蛋会不会随纸片一起飞出呢?”实验证实后又设问:“鸡蛋为什么不随纸片一起飞出?”通过这样的提问, 增强了趣味性, 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增强了吸引力。

五、课堂提问的回答稍候性

当问题提出后, 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 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 促使每个同学在心里都拟出一个答案。当自己的答案与被提问的同学的答案不同时, 每个学生就可以自己进行比较思考, 进一步分析或进行修正, 从而加深理解, 巩固知识。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 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 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 他便会嘴微张, 身体稍前倾, 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 或许会抬起头微笑, 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 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 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 要寻找这些表现, 寻找最佳人选, 从而发挥出所提问题的最大功效。

六、课堂提问形式多样性

深圳的刘显国将课堂提问按照提问形式, 分成了设问型、追问型、疑问型、互问型、顺问型、曲问型、笔记型、急问型、平问型、开拓型10类, 这些形式未必都实用, 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采用不同的形式, 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 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 即使是同一个内容, 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 也要注意转换角度, 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

总之, 对待课堂提问, 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 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 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 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 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 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 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 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 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物理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摘要:从课堂教学提问与教学目标统一性, 课堂提问全体性, 课堂提问具有层次性, 课堂提问具有趣味性, 课堂提问的回答稍候性, 课堂提问形式多样性六个方面, 对如何优化课堂提问进行了分析。

优化课堂提问的六个策略 篇5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人“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作为准备一节课、上好一节课的重中之重,力求实现课堂提问从内容、方式、语言、结构、过程到导学关系等诸方面的科学性安排和艺术性组织。〃

一、精心酝酿---优化课堂提问的内容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要求展开,不能“拾到篮子里都是菜”,随便凑几个问题。优化课堂提问内容至少应当兼顾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设计提问内容要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乙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

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课文或知识点结构体系巧妙的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

3.提问内容要有预见性

提问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缺陷,据此设计解答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即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在课堂上,一般不宜提发散

性思维的问题,以便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一课的内容。

4.课堂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区分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提问内容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学生无从下手。要为学生搭臵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教育测量中的难度PH=1-P/W,W表示课堂内的学生总数,P是答问通过的人数。难度PH在0至1之间,提问的难度一般应控制在0.3至0.8之间,使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答。

二、巧妙安排---优化课堂提问的结构

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提问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相互间存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组织课堂提问,优化提问结构,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1.注重整体性

课堂上所提问题要尽可能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

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

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的也能解决某个问题。

2.要体现量力性

一方面,要适时,即提问的时机要得当。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和“达其辞‟‟的最佳时机。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并达到解惑的目的。另一方面,要适量。提问设计要精简数量,直人重点。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由提问占据,应当重视提问的密度、节奏以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提问设计少而精,力戒平庸、繁琐的“满堂问”。可借鉴系统工程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合并、简化、删除,达到精简数量、加大容量和提高质量的目的。

3.要增强灵活性

课堂提问没有固定的程式,在导人、新授、讨论、练习等诸环节中都可以组织提问,或者说带着问题进行;也可以在学生精神涣散时,用提问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要善于灵活地穿插运用转入、点题、沉默、查核、催促、提示、重述、评论、强化、延伸、更正、追问和扩展等教学手段,使提问不呆板,不落俗套,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合理调控——优化课堂提问的语言

无论是问话还是解答,从高标准、严要求角度看,课堂教师提问的语言都应力求实现“六要”。一要语调愉悦。声音亲切柔和,感情丰富,能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二要语汇丰富。提问和解答妙语横生,流畅自如,形容得当,措词清新,必要时画龙点睛,一语道破;三要语言风趣。富有幽默感和诙谐性、含蓄性;四要语言精炼。对每个词句都能加以斟酌推敲,言简意赅。五要语言质朴。做到诚恳和实事求是,不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六要语言机敏。为顺利答疑解惑,要善辩,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问话上,要特别注意所提问题必须明白简练。所谓明白,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明确地知道教师提问的内容。所谓简练,即语言简洁清楚,干净利落,恰到好处,那种罗罗嗦嗦的冗长叙述,只能让学生昏昏然,抓不住提问的要领。

在问题的解答上,要尤其注意语言节奏感的合理运用。所谓节奏感,是指教师解答时,声调要有高有低,节声有快有慢。讲话不能总是一个声调,一个速度,声音要有停顿,该高则高,该低则低,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停则停(停顿的目的是给学生以回味、思考的时间)。

四、科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问的过程

课堂提问过程的优化,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臵境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用指令性语言设臵问题情境,由讲解转入提问,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提问有所准备。

2,臵疑阶段

在教师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经验,再要求学生回答。

3.诱发阶段

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作答。教师可查核一下学生对问题是否明确,促进学生回答;可以给出相关提示材料,协助学生作答。

4.评核阶段.

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答案,包括:检查学生的答案,估测其他学生是否听懂答案;重复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所答内容加以评论;依据学生答案联系其他有关材料,引导学生回答有关的另一问题或追问其中某一要点,即进行延伸和追问;更正学生的回答;就学生的答案提出新瓦解、补充新信息;以不同词句,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鳞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参与对答案的订正和扩展。

五、丰富多彩——优化课堂提问的形式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1.直问

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它属于叙述性提问,是教

师在讲述性谈话中的提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

2.曲问

为突出某一原理或者为向某一原理逼近,可以从问题另一侧面发问,寻找契机。

3.反问

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进逼,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

4.激问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处于准备状态时,使用激励性的提问,激发学习情绪,促使其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把学生从抑制状态调动到兴奋状态。

5.引问〃

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6.追问

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说明理由”等,这样便于易中求深。

六、主辅分明——优化课堂提问中的导学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毫无疑问,课堂提问尤其应当体现这一精神,因为在课堂提问中教与学矛盾的两个方面关系表面化,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本身最为直接。

一方面,课堂提问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课堂上学生应当是教学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在我们教师设计问题的时候,心中首先要想到学生,估计他们会怎样思考,怎样回答。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要采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方针,回答对了,当然很好,即使答错了,我们也应当给予鼓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们的回答问题才能始终活跃,没有思想负担。有的教师期望学生的回答能与教师或书本上的所谓“正确”或„„标准答案”说法一致,如有的学生回答的不一样,还未等他说完,就迫不及待地打断:错了,不必说了。其实,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的思路、标准答案南辕北辙是难免的,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对待,即使学生回答是完全错误的,教师也应倾听他说完再给予评解,说不定他的这种

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作为教师应及时予以讲评纠错才是。

另一方面,在我们组织课堂提问时,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条件。在我们设计提问时,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内因作用,引导学生去积极探求真理,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引导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情境,从根本上改变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同时,要欢迎学生发表创新见解,欢迎学生对自己的讲解提出不同看法,对教材内容的缺点和问题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绝不要有意无意地压抑学生发表创新见解的积极性。

课堂提问的设计技巧,课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提问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教学目标。

彭春义

鞍山市第六十八中学

浅谈优化课堂提问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有效性课堂 提问方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无疑则无思。目前课堂上,特别是高年级的课堂常常是设问:即自问自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为什么?我作了一番调查,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提问时没有讲求提问的艺术。优等生每节课点起来回答,学生没意见,而有些中等生想答可又怕答错。由此可见,教师自问自答的现象不是学生的问题,而在于教师的提问技巧。

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知,只在每事问。”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固村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提问是课堂上师生交流最重要的方式,提问是教师和学生通过对话回答的双向交流以完成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开启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适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运用得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情况,还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正像美国教育家卡尔汗所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他对启发学生心智,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优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提问还须善问,提问要区别对象,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和提问角度。《学记》日“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呜,叩之以大者,则大呜,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这就是说,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就要敲,轻轻点拨;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就要敲大锤,重重提醒;对学习优异的学生,提问要偏难一点;对学习差的学生,要容易一点,否则他们会丧失答问的信心。我认为课堂提问需要不停的螺旋上升,具体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1.低起点:教师的提问必须立足于中下学生。无论哪个班总存在相对的中下学生,如果那20%的中下学生在课堂上长时间思索不到教师提问的答案或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必定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甚至影响整个班级的教学成绩。以上几个提问看似简单,却十分地重要。首先,它是为中下学生而设置的,通过中下学生的回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2.逐深入:教师的提问必须启发于大多数的学生。毕竟班级中60%的学生都处于相等的学习水平,所以老师的提问应该由关注中下学生转变到照顾大多数的学生,让他们形成语文学习的思维。

3.高要求:教师的提问必须深入于优秀学生。一个班级总有20%的学生表现出活跃的语文思维,所以要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思维,应该提出一些值得深究的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纳道:“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4.再回落:优等生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回答,也必将影响其他学生的思维,这时候再让他们(尤其是中下学生)去回答那些较有难度的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当然,教师的提问并不是说有学生能回答出来就算完了,更重要的是通过个别学生的回答来带动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做到让每一个人都豁然开朗。

那么如何才能优化课堂提问呢?在此谈谈本人的一点浅见。

一. 深入钻研,选准问“点”

课堂提问应选准问点,优化问点。这个点可以是重点词中心句,也可以是一处细节,某条线索……但这个点必须是最能体现训练重点,最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要点,是牵一点而动全文的关键处,这个点要在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确定。

例如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可以把握住“梦”字。围绕“梦”设计问题,如:李白极力渲染梦境的美好,有什么作用?通过这样的提问探讨,学生就能理解李白的情感,从而准确把握诗的主旨。

二. 遵循规律,掌握问“时”

提问要掌握火候,时机恰当。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愤悱状态下提出问题,进行启发,就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比如,一位教师在讲《故都的秋》一文时,正值秋天,他这样设计了导语:“诗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你认为呢?你知道哪些描写秋的诗句?请背给大家听听。”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你一句他一句。接着教师适时转移话题:“让我们看看郁达夫先生是怎样描写故都的秋的吧!”学生带着激情与渴望进入了对《故都的秋》的学习中。

三. 面向全体,把握问“度”

“度”就是难易程度,课堂提问必须难易适中。太难则忽视学生心理特点,超出理解水平和知识基础,导致超前抑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太易则会使学生思维处于停滞状态,失去提问的价值。课堂提问要切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要追求全体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全体学生都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这应该是高效课堂一个最根本的要求。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留给他们一定的发言机会,为他们准备几个较简单的问题,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这种“度”的控制,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在提问中根据反馈信息,及时矫正与调控。

1. 注意提问的大小与数量。

课堂提问既要避免不着边际又大又空的“真空”问题,又要力戒琐屑不堪、缺乏思考价值的小问题。大而空的问题往往不能贴近教学目标,学生的答案模棱两可,教师的评价也含含糊糊。这样的问题不但无效,而且会让学生养成囫囵吞枣的浮躁习气。缺乏思考价值的小问题起不到启迪思维的作用,反而会滋长学生不加思考、信口开河的坏习气。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密度,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进行科学的设计。不少语文课堂不同程度地存在提问不适量的现象:一是表现在问题少而空,课堂气氛沉闷;一是无价值的“问题”满天飞,课堂上问答声此起彼伏,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少。从目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后者显得特别突出。多而滥的提问,使教学走入了“牵牛”式教学的误区,学生失去了冷静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提问也因此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2. 注意提问的深浅与难易

课堂提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深浅恰当,难易适中。好的课堂提问就像枝头诱人的果实,既非伸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而是跳一跳就能得到。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不少教师教材钻研不可谓不深刻,理解不可谓不透彻,问题设计不可谓不新颖,最终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发言质量也让人不敢恭维。究其原因是设计提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生估价太高,教师又缺乏铺台阶搭梯子的能力,导致课堂陷入僵局或是成了某几个尖子学生的能力展示台。

四.灵活运用,讲究问法

提问要讲究方法,这是教学的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像启发问探索问疏导问等。这个法要因人而异,只有灵活运用,才能保证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 抓住时机,及时评价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认真评价学生的回答。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要坚持表扬为主,时刻给学生以鼓励,当然这里的鼓励不是迁就,对学生回答中的错误也要及时适当纠正,让他们深入思考。即使回答完全错误,也应该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或许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要努力去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一定的肯定。尤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特别鼓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障碍。

六. 拓展提问,延伸课堂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有效提问, 优化物理课堂 篇7

一、优选问点, 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点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有些班级虽然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也都积极地思考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但他们的物理成绩却总是不能尽如人意。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教师问题设计的质量不高, 没有抓住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点、重点和难点。课堂提问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优选问点, 从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入手, 找到最佳的问题切入点, 引导学生打开灵感的大门, 从而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提问效果。

在认识“大气压强”这一物理概念时, 教师利用装满水的玻璃杯和纸片为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在实验之前, 教师先问道:“如果老师用纸片盖在这个装满水的玻璃杯上, 然后将玻璃杯倒过来, 纸片和玻璃杯的水会不会落下来呢?”学生都认为纸片和水会受重力作用落下来。但实验的结果却恰恰相反, 玻璃杯倒立后, 纸片还是牢牢地贴在杯口。这时教师继续问道:“同学们猜一猜为什么纸片和水都没有落下来呢? 到底是什么作用让纸片一直贴在杯口的呢?”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 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加深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二、丰富形式,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 如果只是局限于某一种提问形式的话, 难免会引起学生的不耐烦, 削弱了课堂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所以, 要想优化物理课堂提问, 丰富课堂提问的形式至关重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取提问形式。例如, 教师可以利用悬念式的课堂提问进行新课引入,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引发其思维冲动;利用启发式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进而使他们产生顿悟。在学习《物质的密度》这一章节时, 教师为了启发学生思维, 先向学生提问道:“如果用纸将体积不同的铜和铝包起来, 你有什么办法将它们分辨开来呢?”学生听到问题后都陷入了思考, 在小组讨论后很多学生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不少学生认为可以用两块金属的重量来判断, 体积较大的那块重量就要大一些。这时, 教师就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单凭质量和体积就能够确定它是哪种物质吗?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最终得到了利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来区分物体的结论。教师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提问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提高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使学生能够在自主思考中一步步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因材施教,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是每一位教师职责所在。教师在课堂内外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建立起亦师亦友的良性师生关系, 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只有这样,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才能把握好不同难度问题的比例。

对于一些表现优秀、成绩较好的学生, 教师要以赞扬为主, 告诫为辅, 在满足学生的荣誉感的同时避免学生出现骄傲心理。对于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 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鼓励, 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利用针对性的问题设计, 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提问中有所收获, 有所进步。

例如在探究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时, 教师结合现实生活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都在电视上见过气功大师躺在布满铁钉的木板上的表演吧? 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 如果把那些铁钉撤掉一半, 或者只有几根的话, 气功大师还敢躺在上面吗?”这种与现实生活贴近的课堂提问一下子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听到问题后都纷纷表示, 只剩一根铁钉的话可能会对气功大师造成伤害。这时教师继续问道:“那为什么气功大师躺在钉子很多的、布满铁钉的木板上却没有受到伤害呢?”, 学生们热烈地讨论起来, 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课堂提问设计的优化策略 篇8

看似寻常一问,结果为何这般悬殊?其原因就在于名师问的背后是他们对所教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是他们对学情的充分了解和把握,是他们丰厚的学科积淀,是他们过人的技能、技巧及教学智慧。他们问得少而精,轻巧的点拨却做到了“他熠熠闪光的思想”总是“温柔地俯视不易调控的课堂”。虽然不同的文本、学情、教学环境等客观因素决定了他们问题设计的不同特点,不同的理念、悟性、个性、风格更决定了他们对问题设计的不同选择。虽然问的方式千差万别,但其中的规律隐隐可循。研究众多名师课堂提问设计,尤其是同课异构课的问题设计,必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课堂提问设计的规律,把握课堂提问设计的优化策略,优化设计我们自己的课堂提问,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

通过比较分析,我认为名师课堂提问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巧妙切入,牵一发而动全身

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寻找独特切口,巧妙突破,是名师的第一高招。抓住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分析归纳是通常教师解读小说的路径,这种做法难免会破坏小说的整体感,上得琐碎、凌乱。特级教师程红兵老师执教的《我的叔叔于勒》由小说中他人对于勒的评价、分类的方式设计了问题,切入文本,去带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展示了不同情况下人物的反应,自然而然地把握了人物的个性,小说的主题水到渠成地揭示。而特级教师王君老师执教的《出师表》则分别站在第三者、诸葛亮、刘禅的立场上采用角色换位的方式设计问题,让学生真实地进入了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实地揣测人物心态,真实地体验人物情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品味咀嚼文言的热情。都自然达成了教学目标。高处着眼,低处入手,牵一发而动全身,激活了课堂,问题设计角度独特而巧妙。

二、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

课堂上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学生关注当前的学习、主动参与的证明,固然令人欣喜,但我们应该看到绝大部分学生的提问是肤浅的低层次的记忆性问题,是个人的而非个性的认识,缺少广度和深度。教师如能独具慧眼,从无疑处生疑,必会推动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特级教师郭初阳老师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华连卡,这么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子,她竟然会爱上别里科夫?你怎么解释”?为了利于学生思考,他补充了课文删去的内容,让学生找“它删去了什么东西,从而隐藏了什么东西?”引导学生探究作品复杂的深刻的内涵。结果学生谈到了契诃夫的创作观,谈到了作品的社会环境背景,谈到课文删除后缺少了现实感、人物不完整、情节不合理等缺点,甚至还谈到了性爱与情爱等问题,思维的发散性之广之深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意料。给学生一个平台,他们会给我们一个全新的世界。

三、无中生有,彰显教育智慧

“文有不言者” (刘熙载《艺概》),“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譬如一室内,人之所游焉息焉者,皆空处也” (清·袁枚《随园诗话》)。这“空”,正是作者有意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意义空白。教师若善于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再造想象,或者编织插叙,或者续补情节,或者改写人物,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学会在“空白处”有机填补,就会在联想和想象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当然学生的想象应该是合理合情合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是无中生有的所谓创造性阅读。

特级教师王君老师执教《纸船》时无中生有,以杜撰的一封冰心奶奶的来信掀起课堂波澜,以“诗歌评改会”作为载体,引导学生炼字炼句体会诗情。教师真正地把课堂让给了学生,让教与学精彩对接,活力无限,则更彰显出教育智慧。教育家爱德华有一句名言:“教育就是教人思维。”若是有心人,训练思维的方法则无穷无尽。

四、山重水复,纷呈无限精彩

“教育要介入学生的生活。让他们产生两难处境,让他们的灵魂颤抖,每一个选择都是挣扎,都是冒险,都是精神生命的参与。唯有这样,师生生命才能产生共振,才能获得高峰体验。那是教育的极致,也是生命的大美。”站在这样的高度,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才有质感,有高度,有整体性。既贴近学生实际,又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学生在选择、挣扎之后是一个个高潮迭起而又异彩纷呈的课堂。特级教师王君执教的《我的叔叔于勒》连续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1.“同学们,如果把题目的这个句子还原到课文当中去,你怎么读这个题目?”“请你再次速读全文,找一找,文中对于勒还有哪些称呼?”

2.“结合这些称呼,回顾课文,请设计一条曲线来展示于勒的人生轨迹的起伏”“标出表示于勒的称呼反复变化的原因。”

3. (重点来研 究于勒的 第二封信。) “就是这封信,成为了菲利普一家的福音书,成为了他们十多年的希望。但是,现在,请你仔细研究一下这封信,你发觉这封信有什么破绽吗?”

4. “从哲尔赛岛回来之后,菲利普一家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我的叔叔于勒》被选进教材的时候被删去了开头和结尾,我们再来看一看你又会读出什么?”

学生从这些问题中读出了冷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读出了亲情的变异,到读出一个坏人的于勒,到读出有一些温度的于勒,到读出有一颗温柔的心的于勒,到读出对菲利普夫妇的恨转而变得同情,到对菲利普一家生活的无尽的想象。正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给了学生无限丰富的阅读视角,才有了学生对人物内心、对现实生活的艰难无限丰富的认知。才能够刺激学生去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思考命运。体会到作品的“无限的丰富多彩”。

五、于矛盾处设疑,体会独运匠心

有些课文的标题或内容看起来自相矛盾,实际上却正是文章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不仅可以化解学生的疑惑,而且可以使他们领会作者的独运匠心,进而模仿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甚至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认识事物认识生活的视角,对学生的影响将更为深远。

被誉为“文化语文”教学流派的特级教师程少堂老师的经典课例《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程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作品开头写很美的自然风光,抗日战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作家这么写是不是违反现实的呢?如果不是违反现实的,他的用意何在?”由此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从而感知到了人民对这土地深沉的爱、所有抗日战士战斗动力的源泉、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更体会到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人和内心之间的和谐统一的文化内涵,感知到“天人合一”适中和谐的文化对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影响,感知到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对文学的影响。小问题引发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令人惊叹。

优化提问策略创设高效课堂 篇9

一、合理设疑, 注意提问的适度性

初中政治课每周只有两课时, 一般每课时要上完一个框题, 而每个框题的教学内容都比较丰富, 又与生活、时政紧密相连, 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因此, 在短短的45分钟里提问不能过多, 否则会使学生应接不暇, 缺少充分思考的时间而陷入迷茫、麻木状态;当然提问也不能太少, 否则学生会因刺激不够而分神、走神。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围绕教材的基本结构、重难点而提出的, 能够激发学生认真读书, 钻研教材, 正确思维, 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种问题, 实质上就是把教材中储存状态的信息转化为传输状态的信息, 用外部控制的手段,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 这就需要教师在深研教材的基础上, 把教材的内容弄通, 在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 才能提出有价值、有品位的问题, 给学生以有效的刺激, 达到调动学生思维, 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二、了解学情, 增强提问的思维性

提问落实在“最近发展区”, 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 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 从而实现“跳一跳, 摘到桃”的目标。为此,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深入了解学情, 精心设计有梯度、有层次的问题。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课时, 我运用这样一个案例:“守寡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女儿小英抚养成人, 女儿成家后还帮着照看外孙。外孙长大后参加了工作, 小英却把母亲当成了累赘, 平时恶言相向, 生病后不闻不问。老人悲愤难忍, 悬梁自尽。小英虐待母亲的行为激起了公愤。司法部门经查证实, 以遗弃罪判处小英有期徒刑四年。”原来我设计的问题是:“读完材料你有何启示?”学生要不就是无言以对, 要不就是答案“五花八门”, 很难引向“法律体现、维护社会主义道德”这一知识点。后来我将设问改成这样阶梯式的两步: (1) 小英的什么行为引起公愤?如果你是小英的邻居, 你会怎么做? (2) 小英最后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说明法律和道德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如此一来, 有了第一问的铺垫, 不仅把“法律体现、维护社会主义道德”这一空洞的知识点讲透, 学生对其的印象也更为深刻了。

三、创设情境, 增强提问的生活性

学生不仅仅是“书本世界”中的人, 更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政治课教学要回归生活, 联系生活, 着力打通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教材的知识世界, 让学生把自己摆进去, 把现实摆进去, 让政治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非常直白地提出问题, 尽可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然地展示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尽可能真实, 以便于学生明了解决问题的意义, 激活探究的意向, 最好是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中, 由学生来展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做个成熟的消费者》一课时, 我整堂课就是围绕一条线索:中学生小飞要参加英语口语比赛, 需要一身得体的参赛服装。据此我设计了几个有针对性却又熟悉的场景并设问: (1) 超市如何挑选早餐? (2) 街角地摊“买一件终身包洗”可信吗? (3) 大商场季末商品5折, 怎么很多衣服都不打折? (4) 选定衣服付钱时老板说不要发票可以便宜点, 你该怎么办?这样就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了解成为成熟的消费者必须具备的素质”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而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高。

四、反问析辨, 注意提问的生成性

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有错误是正常的事。学生错误的答案会暴露出学生知识的缺陷, 或思维方法不对等问题。针对这些现象, 教师应随机应变地作出引导, 将学生的思维渐渐带到正确的思路上来。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 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 如果一味简单地加以否定并授予正确的结论, 不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回答问题导向性上发生错误时, 不妨将错就错, 以错误结论为前提, 施加新的问题, 衍化出许多荒谬的结论, 学生在“上当”“中计”中思辨, 在处处碰壁中顿悟。在初三中考复习《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 我选用了当时的热点新闻:“上海浦东机场的一次航班因雷雨天气延误, 航空公司没有给予合理的解释和赔偿, 延误了10多个小时后的旅客情绪失控, 于是20余名旅客冲入跑道逼停国外飞机。在一系列冲动的行为后, 旅客最终与航空公司达成协议, 每人获赔1000元, 但拦机乘客也被处以治安处罚。”设问: (1) 旅客作为消费者的哪些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 (2) 乘客维权反而受处罚, 请你从公民权利和义务关系的角度谈谈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在第2问的答案中, 出现了另类的声音:“如果旅客不这么闹一闹, 谁来重视你啊?”此时, 我如果简单地否定和训斥, 反而会刺伤学生的心灵, 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针对这一插话, 我就继续发问:“‘拦机维权’可能会产生哪些危害?”通过学生自己的回答, 自我矫正错误观点。

如何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提问 篇10

一、数学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中

数学课堂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差别,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数学课堂提问问题的难度要适中, 问题过深或过浅, 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 达不到启发的目的, 激发不了学生的求知兴趣;提问的问题过难, 又让学生茫然, 学生无所适从, 不知从何下手。因此, 数学课堂上所设计的问题要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合适的问题,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使学生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 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备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课标和学情等, 在课堂上要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以便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让多数同学经过一定的思考可以解决问题。

二、数学课堂提问要有梯度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学生不可能迎刃而解, 这就要增加思考的阶梯。其方法是无梯时架梯, 有梯时增加阶梯的密度。另外, 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并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下面这个例题的教学:从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一点, 分别作两腰的平行线, 所成的平行四边形周长与它的腰长之间的关系如何?说说你的理由。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例题进行改编, 注重提问的层次性, 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1:这个图形中有你熟悉的数学图形吗?问题2:若点在底边上移动, 请问图中有哪些量是变化的?问题3:点在底边上移动的过程中, 什么线段变短, 什么线段变长, 两线段的和是否变化?通过这三个有梯度的问题, 能让更多的学生发现答案, 进而解决平行四边形周长与它的腰长之间的关系。像这样针对学生实际情况, 设计出不同梯度的问题,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数学课堂提问要适度

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采用的方式, 提问并非多多益善, 提问的次数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 要掌握一个度。过多, 学生易紧张而来不及思考;过少, 则缺乏必要的启发, 学生听课容易懈怠。提问主要是看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是否能发展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 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所以, 数学课堂提问要适时适度, 既不要太多, 也不要太少, 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使提问发挥最好的效果。

四、数学课堂提问要多角度

波利亚首创的“怎样解题表”, 倡导教师的提问, 应该从普遍适用的记忆性问题开始。据此, 我们将拟定解题计划阶段的提问分为:只涉及“这一问题”的提问;涉及与此题相关的“一类题”的提问。从这些联系点着手提问, 能帮助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理解, 有利于促进知识的广泛迁移, 使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 能更容易地激活这些知识, 灵活地运用它们解决问题。数学课堂提问无固定模式, 不要只局限于一个角度, 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 根据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在新鲜事物上的特点, 可适当变换角度提问, 增加提问的新颖性, 同时也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数学课堂提问要体现数学思想方法

让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 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合理地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优化课堂提问,激发学习情趣 篇11

一、设疑新颖,激发情趣。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要提得巧,提得新。如,我教《苏州园林》时,我这样设计问题,导入新课: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那么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的设疑导入,既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入情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问题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置矛盾,激活思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我认真地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利用矛盾,设计提问,让学生心理上产生疑问。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疑问时,也就意味着学生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例如,我在教《孔乙己》一课时,我在同学们读完全文,了解到孔乙己是一个受封建教育文化毒害很深,穷困僚倒而且迂腐麻木的人物形象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孔乙己既是个可怜的人,本应为别人所同情,为什么课文中多次写到人们对孔乙己的行为哄堂大‘笑’?而且里面不但有地位较高的酒店老板,更还有地位和孔乙己一样的,挣扎在贫困线上的短衣帮呢?”问题提出来后,我让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看法。有的说是孔乙己的情绪令人发笑,有的说孔乙己的语言、动作惹人发笑,还有的说是由于人们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造成人们思想麻木。同学们都急忙找课文,探讨问题,严肃的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通过同学的热烈讨论,老师的巧妙点拨,大家对课文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文章不仅是塑造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来控诉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还揭露了当时人们的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揭示出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这样提问,使同学们从另一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可见,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理解问题也透彻。

三、变换角度提问,拓展学生思维。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同一材料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思考,从而启发学生去发现新的知识。如我在教《愚公移山》一课时,我让学生思考研讨题: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这道题非常适合当今青年学生的思想思维,同学们都非常踊跃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这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愚公太天真了。”有的说:“愚公也太自私了,自己未能完成或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居然让子子孙孙去做。”也有的同学说:“这不是应该根据其体裁及创作用意来定论吗?”在激烈的争论中,我了解到同学们的思想之后才导入新课,我先把有关于寓言的文体知识介绍给同学们,让他们明确寓言就是一种常用假托的故事或用拟人的手法描写自然事物,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体裁。这则寓言就是借愚公移山这一事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敢于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这样,通过变换角度提问,拓宽了同学们的思维,从而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 。

四、层层设疑提问,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层层设疑,不但能吸引学生思维,而且能使学生思想脉络清晰,从而有利于对课文的整体认识。如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 一文时,发现学生未能掌握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我便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有的同学认为是于勒,有的同学认为是 菲利普夫妇,也有的同学认为于勒和菲利普夫妇 都是主人公,这时候,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继续提问:“假如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那么于勒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学生紧扣课文,抓住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分析, 明白了作者让于勒三次变化着身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也变化了三次,前后迥异,强烈对比,把菲利堡夫妇内心世界充分地展现出来。于勒在文中的作用也就清晰了。同学们也掌握了文章的主旨,课堂气氛也较活跃。

优化语文课堂提问三题 篇12

那么, 优化语文课堂提问应当考虑哪些因素呢?我以为, 以下几点是不可忽略的。

一、能否启动主体内驱

师问生答, 从启动与策应的形式上看,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但如果学生的答案需要通过主动性的探究获得, 那并不能说没有主动性。换言之, 形式的被动与被动式学习并非一回事。新旧教学理念的分水岭就在于, 教师的提问能否启动主体内驱。传统的语文教学在这方面是有明显欠缺的。传统语文课堂问答的结果, 也无非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一些看起来很有效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而教师的引导则总是或委婉或直接地把学生的思路往一条路上汇聚 (这种情况在公开课中出现最多) 。此时, 所谓的提问艺术就只是传授知识的艺术, 学生的独特理解和独特感悟无从谈起, “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更是一句空话, 课堂提问的过程也就成了“传话”过程。新课程下发问的教师, 只不过是师生平等对话大背景下, 暂时轮值到充当“发话人”的角色。这一角色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智慧地、有效地启动学生的主体内驱, 也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比如, 我教学《劝学》一文时,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原文第3段末句“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是不是省略句?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 比一比哪个小组答得准且答得快。表面上看, 这是一个是非问, 其实, 学生必须答出“是”或“不是”的理由, 而这理由的得出, 又非得精研上下文不可。答案为“是省略句”。既然如此, 回答者就必须告诉大家, 它省略了什么内容, 补全后是什么样的。通过一番研读, 大家基本明确:补全后大致如下, “君子 (才厚艺高) 生非异 (于常人) 也, (只不过君子) 善假于物也。”而“善假于物”也就是比喻“后天学习”。表面上看, 提问似乎是为了落实“省略句式”这个知识点, 其实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寻绎作者的思路、文脉。这就是教学艺术上的曲径通幽吧。

二、能否激发学生思维

“学非问不明” (陶行知) , “疑而能问, 已得知识之半” (培根) , 这是从求学者的角度而言。但现实往往是, 我们的学生就是提不出问题, 准确地说, 是提不出具有“起码质量”的问题, 这就使得学生与教材的对话落空了。教师久等无问, 也就失去了耐心, 回到满堂灌的老路上去。其实, 学生“无问”之时, 恰恰是教师提问之良机。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 通过巧妙的提问, 着眼于学生的“思”, 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奋点。当学生的思维细胞处于沉睡状态时, 正需要教师去唤醒、去激活。这时候的提问, 必须着眼于培养良好思维习惯, 提高思维强度, 发展学生智能。好的提问能够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 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

比如, 教学《沁园春·长沙》一文, 如果一般地讲上阕写景, 下阕抒情, 情景交融, 学生必会产生审美疲劳和思维懈惰。笔者在教学时,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同样的景色或自然环境, 人们的情感可能全都相同吗?为什么?同学们很快就联想到《岳阳楼记》中的“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作出“不可能全都相同”的结论。真正有难度的“为什么”三字让大家陷入了沉思。通过小组讨论, 大家找出了很多理由:或因处境、心境不同, 或因社会环境不同, 或因个人性格、胸襟不同, 等等。于是, 大家懂得了, “阔景生壮词”是有条件的, 毛泽东能发出“谁主沉浮”之问, 而局促于一隅的井蛙式人物就不可能。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主客同构”等知识, 强化其理性认知。这就是教学艺术中的投石效应 (投下小石子, 激起大涟漪) 吧。

三、能否引导深入探究

提问最怕冷场, 然而, 冷场偏偏是语文课堂上经常遇到的尴尬。当然, 也有的语文课看似问得风生水起, 答得活色生香, 实际上提的都是些毫无思考价值、探究价值的问题。幼儿式的浅问带来的是课堂虚假繁荣的泡沫。最理想的学习当然是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然而, 当学生尚未找到门径时, 教师的引导就十分重要了。而高质量的提问在引导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众所周知, 如果提问得当,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 活跃学生的思维, 也只有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探究性学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很难想象, 语文老师的提问无效、无序、无章,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无法享受到“思考”之美, 情绪低落, 还会有什么探究性学习。

优质的提问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 能“一石激起千重浪”, 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例如《记念刘和珍君》第三部分有这样的话, “刘和珍是我的学生”“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针对这两句话, 一位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又“是我的学生”, 又“不是我的学生”, 应怎样理解?学生各抒己见, 终于弄清了鲁迅先生正是在这一对“相互矛盾”的语句中, 热情赞颂了刘和珍“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 表示了自己对刘和珍烈士无比崇敬的心情。这样的提问就能启引学生的探究意识。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没有完全照搬, 而是在借鉴那位老师提问方式的基础上, 更深入一步:你觉得“是×, 又不是×”这一话语模式一般出于什么样的表达需要?这里的“是×”和“不是×”自相矛盾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充分研讨后得出了这样的认识:“是×, 又不是×”这一话语模式往往出于强调事物某一性质或情感某一侧面的需要。比如, 鲁迅说“刘和珍是我的学生”, 是从职业关系上说的, 而说“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时, 则是强调在反抗强权、勇于斗争的精神方面, “我”没有资格做“她”的老师。这种话语模式的重心大多在“反常”的那句“不是×”。这种提问, 就不再是就事论事, 而是将一种话语模式的功能揭示出来, 既能举一反三, 提高阅读水平, 也便于今后灵活运用。这就是教学艺术中的追加效应吧。

对于一堂好的语文课来说, 教师提问的频度、难度、梯度、延展度等都需要精心设计, 处理好提问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关系更需要统筹规划。真正做有心人, 优化提问, 就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 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 营造师生沟通的问题情境, 形成“疑义相与析”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多功能电子式电能表下一篇:文博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