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关于提问的心得:提问,不能成为圈套

2024-08-14

语文教师关于提问的心得:提问,不能成为圈套(共3篇)

语文教师关于提问的心得:提问,不能成为圈套 篇1

提问,不能成为圈套

一位老师执教《呼兰河传(节选)》,在“初读课文,拟写一个题目”这个环节,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同学们结合初读课文的感受,给这篇课文拟写一个题目,谁来说说自己拟的题目。

于是,学生纷纷举手。

生1:我的拟的题目是“童年花园 乐土”。

师:还有吗?

生2:我拟的题目是“最忆是童年”。

生3:我拟的题目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童年”。

显然,这位老师此举目的非常清楚,通过“拟题”的办法,来熟悉文本,对课文整体感知,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可谓一石多鸟,也是不少老师常用的方法。

可是,没想到,执教老师下面的一番话,却让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师:从刚刚同学们拟写的题目中,老师捕捉到三个关键词:一个园子,两个人物(“我”和祖父),一段快乐无忧的时光。(板书:“一个园子”,“两个人物”,“一段快乐无忧的时光”)

显然,这位老师对接学生回答后的一番话语,几乎是空穴来风,自说自话,是预设充分的台词演绎。我把这一片段反反复复地看几遍,试图还原出原始的场景,可以肯定地说,学生的回答中,压根就没有老师所说的“三个关键词”——一个园子、两个人物和一段快乐无忧的时光。如果一定要坚持“同学拟写的题目中,老师捕捉到的关键词”,恕我驽钝,只能找出一个,“童年”,至多,“回忆”也可以勉勉强强算上。

如此场景,在公开课中并不鲜见,有老师当做遮人耳目的必杀技,其实就是自欺欺人的做法,忽悠而已。难怪有人对公开课“作假”深恶痛绝。

上述案例,是某省级优质课比赛中的一个片段。其实,早在十多年前,钱梦龙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某些课堂提问,已经成为一种变相的教学圈套。他列举了两种:一种叫“浑水摸鱼法”,课堂上其实没有学生说,老师却说“这个同学说的好”;另一种叫“口是心非法”,明明学生说错了,却说“这个同学说得好”,比如学生回答“革命到头”,老师却在黑板上板书“革命到底”。

看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上述案例中教者正是“巧妙”地运用了钱梦龙先生所批评的第二种“口是心非法”,学生并没有回到什么教师希望出现的“关键词”,但这并不妨碍教师继续教案剧的上演,管你说的是不是我要的答案,只要通过我的口“重复一遍”,“修饰一番”,再通过我的手在板书上写出来,那就是我要的答案。

也许,听课老师未必会在意这个细节,但是,学生肯定会听到了老师的说法。长此以往,会造成什么影响?教学生作假。我私下揣测,只能说,这位老师只顾自己的一流演技,忽视了学生的存在。

在教学情境中,学生不能圆满回答教师的提问,这本是常态,我们应理性面对,何必要忌讳呢。相反,提出一个问题来,学生立即小手直举,回答得滴水不漏,倒是值得怀疑的。要么就是问题本身没有思维含量,要么就是制造的假象——这些年,这些事,我们见得多了。学生思维遭遇卡壳时,更显示出教育的问题所在,学生是否因为文本的阅读还不到位,是否还未思考成熟,语言组织还自认为不满意,是否还需要时间来充分酝酿老师的问题……。

其实,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预设的答案有差距之际,也正是教师自身的很好的反思和调整的时机。许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正是他们善于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情境,巧妙地引导学生真实地暴露思维状态,进而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开拓,哪怕是语言组织上也可能会循循善诱直至有所增益,留下了一个个值得咀嚼再三的镜头。一切自作聪明、故弄玄虚、掩耳盗铃的行为,都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拙劣表演,逃不过学生明亮澄澈眼睛的。

语文教师关于提问的心得:提问,不能成为圈套 篇2

一、把握原则,开启正确提问模式

语文课堂提问是有原则的,并不是所有的提问形式都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课堂提问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提问是为了促进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尽量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而非部分学生,更不应该只提问优生而忽略了差生,这样会更加加重两极分化现象。鼓励性原则,即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发言,即使在学生答错了题,教师也要将其回答的闪光点提出来作为鼓励。例如,当回答《静夜思》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时,学生如果回答:表达了作者对夜色的赞美。显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情感,此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作者所处的环境景色虽然不错,但是作者却无心享受,是因为他思念家乡。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引到正确的思路上来。

2.层次性原则。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设置不同的提问深度。提问优等生,可以比较深入;提问差生,可以选择比较基础的问题。

3.启发性原则。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问题要有价值,避免毫无价值问题的出现。例如,当学习《芦花荡》时,就老头子不带枪这一行为进行思考,教师在提问时可以假设老头子带枪,让学生猜想最后的结果;或者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没带枪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性格?而不要提问老头这样的性格有什么不好这类没价值的问题。

二、巧妙提问,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现如今,教师采用的多是“填鸭式”教学,课堂只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学生无法参与进去,每节课都收效甚微,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可能会磨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此状况下,成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显得尤为重要,此时迫切需要一种新思想,于是情景式提问教学应运而生。创设情境需要我们设计情境,首先,我们不仅要有计划、有意识地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做到因材施教,而且还要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例如,在教《草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中的情景进行了解;再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草原的图片,让学生在视觉的享受中进入想象中的草原之境。最后,教师可以提问:课文中描述草原美景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此外,教师在新课的预习中还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预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效率,从而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中国教育全面实施改革,教学创新在教学水平的提升及学生能力提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预习十分重要,而且语文特别强调自主探索学习,包括情感与句式,只有自身主动学习了,才能真正掌握语文内在的思想情感。例如,教师在讲授《狐假虎威》这篇课文之前,可以给学生讲狐狸和老虎的特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对预习的内容进行提问,学生有了兴趣会更好地回答教师的提问。

三、客观评价,深化提问教学效果

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教师需要进行评价。课堂评价是鲜活的、动态的,课堂上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获得最充分、最合理的教育与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意义重大,所以,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和专业素养,不断让自己的评价更丰富,不断让课堂变得更高效、精彩。传统的评价就是直接指出学生的对错,毫无乐趣可言。所以,今日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牢笼,丰富评价内容,不仅带来乐趣,更收获结果。首先,评价主体要转换。以往总是以教师为主体,而此时我们不妨试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者评价他人。每一次学生的正确评论,都是自己的一次反思。而且让学生自我评价,也是尊重学生人格的表现。在此过程中学生调动一切自己学过的知识,相当于又复习了一次,而每一次评价的展现,也是学生自信心提升、兴趣形成、勇气增加的一次机会。

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教师可以提问学完这篇课文后的启示。学生的回答各有各的特点,其中包括优点和不足,也许学生的回答不够全面,此时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对该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或者对该同学的回答进行补充,这样一来,一个提问,可以让学生进行多次思考,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语文教师关于提问的心得:提问,不能成为圈套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    有效提问    策略

一、有效提问的基本特点

1.问得清楚。教师提出的问题清晰,让学生明确应该怎样回答;问题能够恰到好处地指出需要学生回答的基本观点,如果问题表述模糊,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困惑。教师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能够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一步步地回答。

2.目的性强。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明确提出问题的真正目的何在?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意识到提问能够引起不曾预料到的具备一定价值的知识点。

3.言简意赅。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言简意赅的,冗长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在理解上的混乱;一次只能提问一个问题,多个问题罗列在一起,容易引发学生思维方面的混乱,使学生很难把握好准确的答案。

4.发人深思。教师设计出好的问题,能够发人深思,特别是在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所提出的基本问题是可以引发学生较为强烈的反应与积极的思索的。

二、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找准“敲门砖”,抓住“两个点”。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当旧知识与新发生碰撞之时,学生便能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这就是学习动机。而教师创设的新颖重实效的有效提问,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敲门砖”。“敲门砖”找到了,教师通过对学生采取有效提问的方式,这正是教师对学生采取的有效的外部刺激,在全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前提下,展开问题的分析与解答。“两个点”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只有抓住这“两个点”,开展有效提问,才能再进一步去验证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两个点”的实际理解与掌握的程度,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设计问题要体现“坡度”。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降低对重点与难点问题理解的坡度,提问要做到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以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而摘到自己想要的果子。比如教学《变色龙》,可以采用“梯度提问法”:奥楚蔑洛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没有坡度,全班学生都能回答)他善变体现在哪些方面?(坡度小,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他虽然善变,但他始终都没变的是什么?(坡度适中,半数学生能答)什么因素左右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塑造这个形象?(坡度大,少数基础好的学生答出)这样的问题设计从易到难,拾级而上,分别对应不同的学生进行提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摘到自己想要的果子,都有所收获。

3.讲究提问与等待的策略。教师提问学生,应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全部学生都有被提问到的机会,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想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在等待的过程中去思考问题,组织出更具有灵动性的答案。

4.做一名善于倾听的“老师”。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地聆听学生的讲解,不要打断学生的回答,要善于做好“听课笔记”,将学生回答的“亮点”与“出错点”进行汇总,给予适度地反馈。反馈时既要认可学生回答的“亮点”,也要注意对其“出错点”中合理性的部分予以肯定,让学生加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深切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重视。

5.问题设计要凸显目标意识。课标就是旗帜,树立课标意识,问题设计才能不偏离原则和方向。在进行课堂提问之前,教师需要考虑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还应该考虑提出这样的问题具体缘由何在。课堂提问突出目标意识,才能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更容易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学习《捕蛇者说》时,老师可以紧紧围绕“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教学目标,设计这些问题:“永州之野产异蛇”中的“异”体现在了哪些方面?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想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文章主人公的上辈都死于捕蛇,自己也有几次差点丢掉性命,可为什么还不肯去更役复赋而继续捕蛇呢?这些问题的设计紧密围绕本课主旨,学生从中了解到作者“揭露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罪恶”的写作意图。

三、提问之中的注意问题

1.提问的问题要“好”。好的问题能够使用明确与直接的语言来进行表达,容易被学生理解,引起学生思维方面的活动,并能解决疑难与发人深思。

2.提问的问题要“统筹兼顾”。教师的问题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学目的、提问目的、哪方面的问题能恰到好处地实现这些目的、提问可以在多大的范围之内实现等。

3.提问要体现“别具一格”。也就是说,将提问看成是可以充分了解一个班级之内存在的基本问题并想办法来进行解决,并不是对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的有效检查。提问应该在班级之内对问题进行平均分配,恰到好处地保持学生思维方面的活跃性。

总之,有效课堂提问教学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语文课堂的殷切呼唤。我们应该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蔡爽.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问”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S1) .

[2] 李志厚.通过有效提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J].教育导刊,2004(9).

上一篇:网站建设课设图书管理系统(DOC)下一篇:宾馆质量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