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2024-08-14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共12篇)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篇1

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阅读教学来实现的, 韦志成先生指出:“从阅读教学的外部功能来说, 它统帅语文教学, 制约和影响着写作教学、说话教学和听知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要中之要。”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更是关系到阅读教学活动效果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对于涉世未深, 社会阅历和理论修养都不甚丰厚的中学生而言, 期望教材文本短周期内直接激起他们的兴趣, 让他们自觉得到美的享受和知识上的教益是不切实际的。学生常常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这就急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而从教师方面看, 能有效引领学生直切文本主旨, 径奔知能关键, 真正让他们在心灵上触动, 在知识上领悟, 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滔滔不绝的讲解, 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提问, 以及答问后的讨论和点拨。实践证明, 切合学生和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 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 掀起其感情的波澜,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之, 提问不当, 不仅对教学无益, 而且会堵塞学生的思路, 窒息课堂气氛。那么,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设计并实施提问,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提问应具体、巧妙、难易适度, 留有思考的空间, 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 不能程式化地为解决问题而让学生阅读, 那样的教学活动是死板的, 收效也微乎其微。教师要善于以情动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 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因此, 教师应从学生兴趣入手, 将问题设计的具体巧妙, 使学生感觉到有意思, 想要解决, 这样, 他们便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 用心体会文章的内涵。如《伤仲永》一文, 语言简练、生动, 但怎样让初入中学的学生感受到它的语言魅力而又不至于学起来枯燥呢?我便将问题设计成:“仲永的聪明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学生兴致勃勃地背出了原句, 再一提炼, 发现只用“忽、即、立”三个字, 便刻画出一个天资聪颖的儿童形象。由此学生认识到了本文语言生动、简洁的特点。进而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使他们在体会语言的同时领悟到作者的惋惜之情。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面要广, 人要准, 努力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一些新接触的知识点, 诸如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等, 一开始对于学生而言难以理解, 仅是教师讲解, 所得效果不一定很好, 尤其对于一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 很难掌握。如果由简单的问题引入,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进而提出概念, 学生则掌握的比较快, 印象也较深刻。例如小说《最后一课》的教学中第一次涉及了细节描写, 学生不知何为细节描写, 而概念讲解又太枯燥, 这时我从文章主题入手提问:除了韩麦尔先生, 小弗郎士, 其他人爱国吗?当然爱, 学生很轻松地回答。我继续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很简单的一个问题,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胸有成竹地找出来了, 如“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了眼镜, 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此时, 我才点出细节描写的概念, 同时让学生自己从文中再找一些细节描写, 小组讨论、体会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在他们交流时再适当点拨, 很自然, 大多数学生便都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二、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 切合学生实际, 紧扣教材训

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出, 并根据文意创设情景提问, 拓展学生思维。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点。新课程实施以来, 我们过多地提倡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侧重于“人文性”, 而忽略了语文最基本的“工具性”这一特点.每一堂语文课都有关于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 这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所以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应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 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出提问。故事性强的文章学生爱读, 如小说, 他们常常将注意力放在故事情节或人物上, 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读完文章的感受, 并侧重对人物的评价, 但我们知道, 不同的小说侧重点不同, 有的以情节取胜, 如《麦琪的礼物》;有的以语言见长, 如《边城》。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 很多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对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琐碎分析中, 设计了“小说刻画的人物有哪些?个性特征怎样?”等问题, 而实际上, 这篇小说并不以人物性格的塑造取胜。它的人物性格都是类型化的, 主题更是一目了然。它的精彩在于“情节的逆转”上。如果将问题设计成“你能用直观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吗? (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从情节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学生能很自然地概括出情节, 并由此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的主题, 甚至小说的描写手法。在学生发言时, 教师再适当点拨, 他们便自然地体会到这篇小说的构思非常巧妙。

阅读是读者主动的心智活动, 它以读者和作者的知识、思想情感的撞击为特征。因此, 阅读从来都不只是对文本意义的重建, 它还非常突出地表现为根据读者的经历、体验、知识、性格、思想在阅读中进行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是根据作品的语言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形象的表征, 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是在作品信息的诱导下, 根据经验, 延伸想象的时间、空间, 强化、丰富现时的体验、感受, 当然这些都需要学生进入文本中。有些叙事性的文章学生较感兴趣容易理解, 教师只需引导即可, 有些文艺性散文或文言文, 就需教师创设情景, 把学生引入文本中。如声情并茂的范读, 利用音乐或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兴趣等, 此时提出适当的问题, 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木兰辞》一课的教学中, 讲到“还乡团聚”这一部分时, 我播放《喜洋洋》的背景音乐, 让学生设想“木兰与家人团聚时是怎样的场面?”结果学生兴趣很高, 积极讨论, 设计出许多精彩语言, 描绘出生动的场面。通过这一活动, 学生在思维拓展的同时, 也掌握了民歌的特点之一———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我引导学生融入文本的情景, 把文中静止的情感变为真情实感, 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叶圣陶) , 又能把文章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 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 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再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 在教学时我放了一段舒缓优美的音乐, 让几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 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感受, 在让他们感受到一点“美”, 体会到盲孩子的“快乐”后, 我再让他们探究:盲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快乐?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盲孩子的快乐呢?这让你想到了什么?于是学生积极地讨论, 通过形象思维, 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的、听到、闻到、尝到、感受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 运用联想和想象真切地体验到盲孩子快乐的情感。

三、选择提问要把握好时机, 同时面向全体学生。

我所谈论的“提问”, 没有固定的位置, 更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 而是很自然的一种教学策略。什么时候提问, 要依学生, 依教学情境而言, 要恰到好处。一个时机恰当的提问可以使学生充分调动想象进行思维, 在云涌风起之际, 点燃智慧的火花, 从而使知识融会贯通, 产生顿悟, 使他们掌握知识, 学会阅读。如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 情节的构思非常精彩, 但学生一下子是无法体会到的, 我让学生仔细分析女主人公的活动, 体会她每做一件事时的心理活动, 结果学生的感受基本到位。在他们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时, 我便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家:男主人公的活动写得很少, 你能推测出他是如何买发梳的吗?为什么不详写?学生互相一交流, 很自然地得出, 吉姆与德拉一样为了爱人甘愿舍弃自己最珍贵的物品, 他们本质相同, 写其一即可推知另外一个人, 进而我让学生讨论文章中阴差阳错的结局有什么好处?经过前面的铺垫, 学生很快得出了答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突出了真爱。

教学从来不是单边活动, 而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多边活动, 因此提问首先应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听取回答, 以求实的态度肯定学生学习中的每一点成绩,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人的心灵深出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 即使自己对问题的答案作过认真的思考, 也不能拘泥与己见, 用现成的答案去约束学生。

总之, 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是一种教学策略, 绝不是信手拈来的只言片语, 是教师在充分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整体构思, 并结合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的语言实践活动。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可以很好地将教材、教师和学生联系在一起,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使他们主动思考、探索文章的内涵,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 进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3.第1版.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篇2

简析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可以充分运用,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巩固教材知识掌握和提高智力水平.本文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正确运用提问进行简要论述.

作 者:张欣惠 作者单位:西亭高级中学,江苏南通,226301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33.3关键词:语文教学 提问 艺术

早期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早期阅读 教师提问 有效性

问是思之始,学之端,也是幼儿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有效地运用提问策略,可以打开幼儿思维,促进幼儿思考,使他们一步步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早期阅读学习。因此我们要重视早期阅读中提问的有效性,这是教学中的关键。幼儿的思维过程往往是问题开始,在我们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的同时,可以点燃幼儿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一、问题的提出

许多幼儿园纷纷开展早期阅读教育活动。在早期阅读活动中要让幼儿与教师有效地来互动激发幼儿对早期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如何在早期阅读中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呢?我想应该从早期阅读的提问中着手,改变早期阅读活动中提问教学的现状,使提问更具魅力与艺术,更能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幼儿阅读概念的形成,引导幼儿主动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并引导幼儿真正有效地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然而当前的幼儿园早期阅读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低端低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影响到了幼儿早期阅读的积极性。如何在早期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早期阅读教学中如何增强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一)多提开放式问题

教师的提问类型基本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封闭式问题一般是“是不是”“行不行”“好不好”“喜不喜欢”这类要求幼儿朝某一个特定的方向去思考,有些像判断题或选择题的问题。这类问题多数没有实际意义,回答与否跟课程的进行关系不大。而开放式问题没有明确、固定的标准答案,能给幼儿以更多的思维空间,主要询问“为什么”“怎么样”等等。这类问题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思维、表达能力。因此,在早期阅读中,教师的提问要把握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运用符合他们思维特点的表达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意愿、思想。从而体现提问的开放而不封闭,也就是变单一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

(二)所提问题要具有引导性,适合幼儿的能力水平

古人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尤见提问贵在“巧”字。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使问题具有引导性。例如《摇滚青蛙》的故事中,将“故事中有谁?青蛙乐手们准备做什么事,它们又该怎样打扮自己,会变成什么颜色呢?它们个个表现得又是怎样呢?”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引导孩子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加深了孩子对问题的理解和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引导性。

(三)提问要注意幼儿差异

虽然年龄接近,但是幼儿之间由于自身原因及其社会环境原因会存在许多差异,我们要注意到这些差异,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幼儿发展的层次问题,尽可能地让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多进行一些思考,根据学生发展层次的不同,每个学生设计的问题难度都用不同,而且相对于每个学生而言都要加强一些思考性问题的提问。对于所提问题,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能力强者可以对其多讲述一些知识;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的就要求教师少讲述一点。如果有幼儿回答不出所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多进行思路的引导。通过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对幼儿进行一些指导,指导过程中应贴近生活实际,这样幼儿思路得到转变教学效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上去。

(四)注意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幼儿教师在早期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目的,合理安排问题的难易次序,先提问一些简单的认知性问题,再跟进理解性问题,最后升华为创造性问题,从而一步步引导幼儿理解所学内容,对阅读产生兴趣。

(五)幼儿回答时要耐心等待

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教师在提问后马上让幼儿回答,这是不科学的。幼儿回答问题的思考过程要经过听到问题——理解问题——思考问题——言语组织的过程,因此要给幼儿考虑的时间,3-5秒或较长的时间有利于幼儿表达和教师提问策略的调整。

在早期阅读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借助提问这一有效手段组织活动,促成早期阅读活动目标的实现,同时引发幼儿思考,促进幼儿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每个教师应认真思考提问的内涵,尽量做到让每个问题都有各自的功能和明确的指向。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三、结语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早期阅读活动中,如果只有老师的提问,没有幼儿的提问、质疑,是不能收到很好的启迪效果的,对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都是没有帮助的。现实教学中,大家都比较关注教师该如何优化教学中的提问,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而并不关注给幼儿提问、质疑的机会。早期阅读教学中除了要注重老师提问的问题设计,也不能忽略了给幼儿主动提问的权利,应关注早期阅读活动中双向性的提问。

【参考文献】

[1]周兢. 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徐光荣. 3-6岁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3]金晓梅. 浅谈早期阅读教学中的教学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5(2).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篇4

著名学者加里·D·鲍里奇提出:口头的说法和手势, 只会引起学生对提问进行回答或者回应, 不能引导其积极的思考。里查兹等对提问做出了定义, 提问是提问者提出询问意见让他人回答。本文更趋向于理查兹的定义, 把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限定为:英语阅读课堂的提问是教师通过课文, 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 以便理解阅读材料的话语。

一、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课堂提问的功能

英语课堂提问通常由四个环节组成:提问、诱导、回答和评价或反馈。提问几乎遍布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却往往忽略里面的一个或者两个环节。施良方对英语中问答行为的功能进行了总结:第一, 诱导学生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第二, 提示作用, 在教师提问过程中, 学生无法回答时, 教师要给予提示, 使其注意从哪方面来回答;第三, 提供练习与反馈机会;第四,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教学中的提问—回答就像是在考核, 这些问题都可以直接迁移到测试中。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对英语教学内容进行完美有效的组织, 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提问可以是向学生介绍或者传授第二语言的表达方法, 也可以是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手段。阅读课上, 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 所以, 提问也就变成了英语课堂教学中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部分。

理查兹和洛克哈特也对教师课堂中提问的功能进行了总结, 具体如下:第一, 促进和诱导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二, 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第三, 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第四, 查缺补漏, 找出课文中的有特色的句子和单词;第五, 有助于教师全面考查学生对阅读的理解;第六, 能鼓舞学生的士气, 促使其更好地参与课堂阅读。

综上所述, 教师的提问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 促进学生思维, 进而有效地进行课堂的组织和管理, 同时可以进行知识讲授和评价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数量和质量都会对课堂阅读效果产生影响。合理采用提问方法和技巧,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沟通, 便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 使得语言习得变得更容易。

二、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课堂提问的话语分析

李悦娥、范宏雅对教师在英语阅读中教师的话语进行了总结研究, 认为教师的话语结构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种, IRF (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 结构, 即引发———反应———反馈结构;第二种, IRFR (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Response) 结构, 即引发———反应———反馈———反应 (模仿或重复) 结构;第三种, IR[I1R1 (I2R2) ]F结构, 这种结构是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进行回答后, 教师不立即对学生做出的回答进行评价和反馈, 而是进一步提出问题, 让学生来回答, 这样反复进行之后, 老师再对提问的问题进行反馈评价;第四种结构, IR1F1/R2F2结构, 这种结构是教师提问之后, 有个别学生会进行回答, 教师对此进行评价和反馈, 这时教师如果依然不改变话题, 就可能有其他的同学对这个问题作出反应, 这时教师会再次进行话题的信息反馈和评价。

上面几种话语提问方法中, 引发——反应——反馈是最常用的话语结构, 现阶段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活动中, 不管采用哪种话语结构都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而IRF话语方式说明, 教师是课堂内容的传播者和课堂的安排者。这种方法的缺点是, 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 各种交流、练习的机会较少。而在引发——反应——反馈——反应话语结构中, 把反应这一环节重复了一次, 从而使学生得到反复训练的机会。而第三种和第四种话语结构把教师由原来主导者角色转变为协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随着教师对课堂教学控制的放松, 学生也会进一步学会相互的沟通和交流, 这就为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提供了可能, 并且还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奠定基础。

另外, 为了促使教师的话语能被学生准确地理解, 教师在讲述课堂内容时要经常进行话语的调整。Chaudron对教师上课时的话语进行了研究, 他指出第二语言学习中, 教师调整话语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第一, 语速, 教师上课的话语语速要适中;第二, 停顿, 教师上课时的话语要掌握住节奏, 停顿应保持一定的时间;第三, 语音, 教师的话语要洪亮, 清晰, 力图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能清晰地听到;第四, 词汇, 尽量不要用修饰的词汇, 要多用中性词汇, 尽量不用缩略词和口语化的表达形式;第五, 句法, 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要尽量采用短句, 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可以使用长句或者一些复杂一点的句型;第六, 话语的调整, 学习第二语言, 教师经常要重复, 以便为低水平的学生加深印象。

三、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课堂提问的策略

1. 问题设计策略

设计英语课堂的提问问题是优化英语阅读教学的前提。虽然很多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进行提问, 但是他们的问题有时候会缺乏必要的逻辑考虑, 其顺序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 因此, 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时候, 首先要进行问题的准备工作和设计工作。

(1) 分析教材, 确定提问的目的。提问要带有一定的目的, 也就是提问要带着预期的想法, 达到预期的目标, 这是阅读课成败的关键。有了提问的目标, 教师就抓住了上课的关键, 可以在课堂上有计划地提问, 教师也可以明确用什么问题、问什么问题。提问前教师首先要对提问的目标、范围、角度等进行反复设计。不同的阅读课, 教师要设计不同的阅读目标, 其提问也要有所侧重。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 教师提问要有所区别和分好层次, 所采用的提问方法也不同。所以, 提问目标的设计和选择应该是教师优先考虑的。

(2) 分析学生。对教材进行分析, 教师要合理地设计的阅读问题, 并且设计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和其已经掌握的英语知识分析教材, 同时还要掌握有关教材的相关背景知识、班级情况等等。在英语阅读提问教学中,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是教学的中心,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 吃透学生, 才能在上课时游刃有余地提出符合教学的高水平的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观察学生, 注意他们的一举一动, 为教学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

(3) 控制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的比例。关于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的提问比例并无固定的说法。然而学者们认为, 参考性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同时采用参考性问题对学生的回答更接近自然环境的话语。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实际, 将两种问题的提问比率控制好。参考性问题在每一节课堂上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其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思维的积极性, 让学生能多进行语言的回答,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4) 预测学生的回答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在备课中制定提问计划时, 也要考虑学生可能做出的回答, 也就是要备好课, 从而使教师可以游刃有余地管理课堂, 驾驭学生, 控制教学节奏和进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的内容:学生如何回答;学生可能碰到的难题;学生回答不对或者回答不完整是如何处理;学生不回答怎么办等等。对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 教师要想到合理的对策,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上课时的慌乱, 减少紧张情绪。此外, 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预测和设计, 以及回答问题和设计问题的对比分析, 可以促使教师更加清晰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使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更具有组织性, 利于学生的语言输入。

(5) 避免过多的程序性提问。课堂程序性问题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提问的问题, 通常是一些基本的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问题。然而学生在思维、心理、认知、兴趣、情感等方面已经接近成人, 所以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上不易过多使用, 教师一定要记住提问不能敷衍, 也不能使用命令式的提问方法提问。简单化的是教师用其进行课堂控制的问题, 一般只用是或者不是回答就可以。

2. 提问策略

提问策略就是教师提出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师提问要以简洁明了为原则, 问题的简洁明了会直接影响学生能否顺利理解和回答问题。特别是在英语教学中, 学生听教师的英语表达就已经非常困难, 如果教师的提问再模糊不清, 就更难让学生理解其提出的问题, 所以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难易、语速、音量等影响因素。一般来说, 语法结构复杂、句式变换较多的、概括性的问题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 教师提问要有步骤, 且一次提问不可过多, 以免使学生抓不住重点, 模糊了对问题的理解。所以, 教师发问,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尽量采用简单的提问方法, 控制好提问的速度和音量, 逐个提问, 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

3. 控制策略

(1)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回答时间。研究发现, 在课堂上教师提问可以延长学生思考的时间, 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等待时间增加, 学生的思考时间也就增加了, 作出的回答就更加详细。所以, 一些简单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即时回答, 对于一些有点难度的问题, 教师可以适当延长时间, 使学生可以有组织回答语言的时间, 进而全面、完整的回答问题。

(2) 教师的提问方式要灵活多变。创造均等的答题的机会, 让每个同学都能回答问题。在回答时, 可以综合运用齐答、点名回答、自告奋勇回答等方法, 避免只采用单一的回答方法。调查研究发现, 教师按照一定的顺序请学生回答, 又叫可预见性回答, 这种方法要好于即时提问的方法。另外, 提问要有技巧, 提问的广度和教学效果成正比例。

(3) 转问和探问。转问和探问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两种反问的形式, 转问就是提问一个同学后, 把问题再问另外一个同学, 探问是对某个同学进一步的提问。当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 教师可以重新对问题进行组织, 或者提出一个相关的问题, 或者将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再进行提问, 或者给以学生提示, 或者提个新问题。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 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的问题时, 学生更期望教师能够给以提示或者帮助, 以便使其继续正确的回答问题。

另外, 当学生顺利回答了问题时, 教师可以适当追加提问, 以便使学生真正掌握提出的问题。追加提问在教学中非常的重要, 因为在英语中很多题目是让学生判断对或者错的, 如果单纯回答对或者错, 有很大一部分带有猜测的成分, 通过进一步的提问, 可以真正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所以, 当学生回答了问题, 可以进一步的进行追加提问。

4. 反馈策略

教师要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 可以采用奖励、表扬等方法对其进行评价和反馈。教师的赞扬可以给学生以鼓励, 让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进而增加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使其更加认真积极地投入到回答中。批评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抹杀其学习动机。所以, 当学生正确地回答了教师的提问时, 教师要积极地回应, 给以肯定或者奖励。对暂时回答不正确的, 要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回答, 并鼓励其努力拼搏, 争取赶超。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表扬都是好的, 一般说来, 越具体的表扬越好。但如果是简单问题, 就不要直面表扬, 这样容易让学生对其能力产生低估。除此之外, 教师重复学生的答案也是对学生的鼓励和反馈。

参考文献

[1]李红.可理解输出假设的认知基础.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

[2]周星, 周韵.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1) .

[3]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4]骆北刚.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策略研究.教学月刊 (中学版) , 2006 (7) .

[5]胡青球, 埃德·尼可森, 陈炜.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模式调查分析.外语界, 2004 (6) .

[6]李红.可理解输出假设的认知基础.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

记叙类文章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5

记叙类文章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文/倪东方

摘 要:在记叙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会根据教学目的展开师生间问答、讨论、生成的语言交流活动。这里,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问题,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阅读教学中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增强知识转化为语文素养的能力训练的实效性,是发展学生思维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20世纪初期,教育界曾流行一句话:“知道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可见,教师对教学问题的预设、遴选、生成、运用的智慧,就常常成为决定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思“切”;求“精”;务“透”;凝“智”

一、思“切”:生成的问题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切”即切合具体的文本特点,切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切合学生的情感状况,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首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清晰和恰当的,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是,教师备课时要把握阅读的走势和学生的能力发展方向,明了课堂上哪一步应该提出问题,提什么问题。问题的用语应该符合语文教学规范,不宜偏和怪;其内涵和外延应是确定的,忌大而无当,让学生不明所以无从下手;必要时,需提供思考方向和方法,并作相应指导;再进一步,应根据不同文本、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教学目标,使用多样的提问类型,要有记忆性和知识性问题,更要有理解性、综合性问题,有时可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比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若只用一个大问题:“作者写花要表达怎样的中心?”就显得空泛,没有思维形成过程,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可设计几个小问题:(1)眼前的紫藤花有什么特点?(2)十多年前的紫藤花又是怎样的.呢?(3)作者由紫藤花的荣枯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更进一步,进入课堂教学视野的问题,应该考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情绪在亢奋或沉静中积极思考,以前的课堂提问,多是要求学生重复已教学过的问题的答案或复述信息,即记忆性或知识性的问题,这类问题不具备思考的力度,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好的问题,既要找到能撬动学生思维的“语言点”,又要与其他训练任务自然而然地勾连起来,由点及面,以获得一箭双雕甚至一石三鸟之效。

二、求“精”: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核心问题上展开

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看,不分轻重主次的满堂问使学生不易抓住主要矛盾,难以把握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不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和总体评价能力。课堂教学提问应该倾向于提出一些理解性、运用性和分析性、评价性的问题,尤其要把握一篇文章的核心问题。所谓“核心问题”,就是课堂诸多问题中最能揭示文本教育教学价值的问题。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要获得最大限度的效益,势必要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对核心问题的探讨上。教师的智慧就表现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并寻求突破,让学生的思维在核心问题上碰撞,以求得文本的透彻理解。在《孤独之旅》,“孤独”一词对于杜小康来说,包含哪些内容?小说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孔乙己》文章结尾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最后究竟死没死?这些就是文本的核心问题。《羚羊木雕》中,“我和父母的矛盾焦点是什么?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矛盾?”对文本内容和中心有提挈作用。

三、务“透”:在追问中让学生步步上台阶

课堂教学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问题连续跟进的过程。问题与问题之间应该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一步一步展开、推进与解决,就是教学任务和目标的一步一步的达成与实现。一个问题生成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力能达到多深,问题能探讨和解决到什么程度,这是教师在提问时必须予以密切关注的事情。问题是帮助学生透彻地阅读文本的诱因,离学生太近或太远,都不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古人曰:“提纲而众目张,振领而群毛理。”阅读中若能设计出环环相扣的一系列组合问题,引领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逐层深入的解读和把握,就会像整饬衣服时先提衣领一样,使整个过程贯通一气。教师必须掌控梯级提问层次,更可在一个问题上步步紧逼,利用追问促进学生将自己的思考明晰起来,深入下去,还能引导学生改善其语言表达,在合作探究中激发思考,形成能力。

四、凝“智”:有效捕捉并机智利用课堂上的动态问题

课堂中的细节、步骤并不完全按我们预定的完成,在师生对话中常常会有突发问题,我们称之为动态问题。能有效捕捉并机智利用课堂上的动态问题,巧妙引入或化解,常常能形成课堂教学的亮点。

记得自己那次上《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分析到人物形象时,有位同学发出感叹:“于勒好可怜啊!”马上有同学反驳:“他有什么可怜,有钱时,大把的挥霍,落到这个地步是他自找的!”还有同学说:“菲利普夫妇才真的可怜了呢!于勒花光他们的钱,使他们生活困顿,连女儿都嫁不出去!”我乘机提问:“到底谁可怜?”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争论,最后达成共识――“他们都可怜!”我乘胜追击问道:“到底是什么造成他们这么可怜?”学生情绪高涨,讨论激烈,最后都认识到:“社会的重压、生活的困顿导致人们道德的沦丧、亲情的淡漠。”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机智引导、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得课堂灵动而又高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遇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对课堂动态问题的处理,在于语文教师因势利导的智慧,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我们应该孜孜以求。

我想,阅读教学中巧妙运用提问的艺术,做到了思“切”、求“精”、务“透”、凝“智”,语文课堂的灵动高效也就不远了。愿与诸同仁共勉之。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缺乏参考性;提问对象;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119-01

英语是一门国际化的语言,也是当前使用面积最广泛的语言,是世界各国人民都愿意去主动学习的语言,在中国也是如此。随着中国在各方面水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腾飞,毫无疑问在国际中已经占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英语的学习和需求也就更加大了。而良好的英语阅读学习在整个英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一、英语阅读课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一)英语阅读课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对于英语的学习更多的在于将其良好的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是为了能最终将其良好的面向社会,学习英语也是如此,是为了最终能良好的适应实际的社会需求。除了在高考中占有相当多的分值之外,英语阅读还是一种综合性的英语学习锻炼,能够全面提升学生整体英文能力以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英语从起源一直发展到现在有着很多年的历史,因此在英语这门语言中也存在着许多的内部差异和小技巧,英语阅读就能很好的从相关文章中了解学习到这些地道英语的书面表达技巧和方式,在今后使用的过程中也自然会让人觉得更专业更地道,从而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二)英语阅读课的当前状况

然而英语阅读课在当前其实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说高中课文信息量大,许多英语教师为了赶进度,无暇顾及课堂提问的质与量,导致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得多,成绩中下的学生回答得少;一问一答的多,独立思考的少;直接或间接给答案的多,分析论证的过程少。

这样的英语阅读课程在极大程度上会使得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思维不活跃,不敢主动发问。而不能够主动进行英语学习 ,其最终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难以得到高分,更加不利于在生活中对运用英语来适应社会需求。

二、当前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师提问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准备不足,缺乏参考性问题

在英语阅读课上良好的提问是加强师生互动提升教学效果的良好办法,然后因为一些教师的不够重视或者并未完全意识到提问的重要性使得其在课前对于阅读课上的提问准备不足。没有充足的准备,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其效果自然就会大打折扣了。

除了准备不够充分之外,还有缺乏参考性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在阅读课中,一个好的参考性问题不但有利于学生加强对语篇字面意思的理解,升华文章中心。然而教师很少用参考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仅仅是使用一些展示性的问题来考察学生对段落大意的理解,从而减少了学生语言交际的机会,降低了英语阅读课程的真正教学价值。

(二)反馈不当,对提问对象的选择有所偏向

反馈不当也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的评价过于简单,这样会在极大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Good、Right这样笼统的词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如不进行评价。任何一个人都喜欢他人的关注和鼓励,在英语阅读课上的学生们也是如此,更多的交流和鼓励是学生们更加希望的到的回答。

除了教师的反馈需要更加注重之外,对于选择回答的对象也要慎重。的确,选择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够更好的维持住课堂气氛,让整个课程进度顺利进行下去,但是对于一些英语能力较弱的学生如果不进行良好的重视也同样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对于提问者应该更全面的选择来起到课堂提问的实际作用而不是指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问题回答。

三、针对以上问题对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建议

(一)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并加强准备

首先教师要对课堂提问有一个足够的重视以及认识,课堂提问是加强师生英语阅读学习互动的良好方式,也同时是老师对学生学习方向产生的正确引导。有了足够的重视度老师才能更加投入的进行一些相应的课堂提问准备工作也才能更好的將课堂提问在英语阅读学习中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在提问准备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良好的分析,在教授课程的同时又良好的保证学生的特性是非常重要的。分析相应教材并明确自身的提问目的,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也才能将课堂提问提升师生互动和内容理解力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最终预测学生的回答也有利于更好的控制课堂节奏。

(二)掌握良好的课堂提问倾向,对学生的回答尽量积极的鼓励

教师的措辞要精炼、简洁的进行提问,一次只提一个问题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且,教师的提问要结合相应教材的内容进行针对性提问,并且提问方向也应该更具发散性一些。将课堂阅读内容良好的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起到英语阅读课程提问教学的实际意义。

对于学生们进行的回答老师也一定要采取足够的重视和认真的回复。并且对于一些英语水平较弱的学生就要更加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让其回答,帮助进行英语水平提升。对学生不论是好生还是差生提问回答都进行一个细致认真的评价和回复才能更好的鼓励以及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学习课程中能以更好的兴趣继续学习。

结束语:

英语在当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并且在国际上的使用都非常广泛,因此加强提升英语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英语阅读学习又是整个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不仅在高考中占有着重大比分,还关系着对英语学习的实际使用操作能力。因此老师有效的在英语阅读课程上提出合理适宜的问题并且带动学生们有兴趣的回答才能更加全面的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英语能力。

参考文献:

[1]胡金花.浅谈初高中英语衔接——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亚太教育,2015, 07:52-53+49.

[2]吕璀璀,咸飞,咸修斌.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对学习者语言输出的影响研究[J].语言教育,2015,02:53-59+95.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篇7

一、阅读教学课堂提问与言语理答模式的关系

教师在结合阅读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需要及时作出反应和处理的行为都称之为言语理答行为。研究表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生是否感兴趣有直接的关系,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提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会使学生的面部表情、身体接触发生变化,引发学生的反应,以此来进行信息的获取。言语理答是教师课堂提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为了取得良好的提问效果,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前做好问题的预设,将问题设计与理答紧密结合起来,教师需要结合教学情境进行理答,通常将理答作为提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作为提问的后续处理工作。

二、阅读教学课堂提问与言语理答模式应用策略

(一)教师的专业素质影响理答效果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及言语理答效果,与教师的专业素质有直接的关系。专业的教师能够深入了解阅读教学中的内容,能够结合学生学习特点进行有针对性问题的提出,有助于确保提问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素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生观和知识观等方面的内容,是教师个人素质的展现,影响着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语文教师需要具备普通话、粉笔字、写作和文学修养等多方面的素养。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方法较多,教师需要具有强烈的主动学习意识,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品质为我所用。确保自身观念和思想的正确性,能够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客观性的评价,在自我学习中需要重视学生、同事、领导和家长的意见,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

(二)在提问前需要做好备课准备

做好课前准备,对确保课堂各项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知识的积累,结合当前的教学要求,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备课时,需要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提前的准备工作。与学生和平相处和及时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加强对教学客观因素的合理把握,并与其他任课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探讨,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为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苏教版《金蝉脱壳》一课中,教师在阅读教学前,做好课前问题的设置,能够方便在课堂上及时进行提问,对提高提问效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提问

提问的范围较广,问题的设计、提问对象及候答时间等都会影响提问效果。首先,在问题设计上,教师需要紧扣课文主题,确保问题与文章衔接的合理性,确保设计的新颖和巧妙,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升问题的质量,需要确保问题的精致性,问题设置需要按照先易后难和先简后繁进行设置。其次,教师需要严格把握问题候答时间,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保持热情,抓住学生的反应点,候答时间不易过短或者过长,需要确保候答时间的合理性。同时,教师还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制定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提问效果。最后,优化提问和言语理答需要以多种形式展现出来,由于语文阅读材料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教师在运用不同策略进行提问时,需要与体态语言、图示和背景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课堂提问质量。

(四)运用正确语言提升提问效果

提问及理答语言策略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肯定和称赞,对于学生回答不完整的内容,教师需要做好提示或者补充工作,使学生明确自己回答的效果,对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教师理答需要以赏识激励为主,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教师主要与激励为主。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教师围绕“滴水穿石的启示”为中心进行问题设置,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能够根据自身已有经验,积极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的提问主要针对教学内容,采用暗示性的手段,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程知识。教师在课堂提问中,需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正面提问,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结论

综上所述,说明课堂提问和言语理答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意识到提问及言语理答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文章内容,以便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预设,注重学生的提问和解答。确保教师提问和回答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当前教学发展的需要,需要将对话式教学融入语文教学中来,教师结合阅读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对改善教师的言语理答行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及言语理答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介绍,并提出了具体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教师提问,言语理答模式,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王莉芳.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理答行为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2]郭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策略教学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3]钱旺.PBL模式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4).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篇8

教师自己首先要对文本有正确的理解, 才能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

《台阶》是读了让人落泪的文章。父亲那勤劳的一生、艰辛的一路, 如一个个片段不停的在我们眼前闪回。低眉顺眼的过了一辈子, 父亲也有自己的愿望, 盖一幢有高台阶的屋子。他盼望着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 赢得别人的尊重。终于高台阶砌成了, 父亲却觉得怎么也习惯不了。这篇文章是以一个儿子的角度来写自己父亲的一生。由于是第三人称, 学生是无法直接看到父亲这个人物的心理活动的。而人物的内心世界正是我们需要去着重品味和理解的。对于生活在完全不同的背景下的学生要怎样才能领略上世纪的农村落后的经济面貌给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呢?我觉得提问的设计实在是太重要了。

一般的教学设计都是这样的:1、父亲为何要造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的渴望表现在哪里?2、父亲是如何造新屋的?3、新屋造好后, 父亲怎样了?4、总结人物形象, 把握主题。

我一开始也是这样来构建教学过程的主要问题的, 但是仔细思考后发现, 其实这样的提问是缺乏透明度的。给学生的感觉似乎是“雾蒙蒙”的, 很笼统缺乏鲜明的指向性。学生在回答时, 就像在“雾”中绕来绕去, 最终“一头雾水”, 师生茫茫然。

比如说:我在问学生“父亲的渴望具体表现在何处时”, 我原先期望他们找到的重点语句是第6—7节的“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 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还有第13节的“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 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荫。父亲坐在绿荫里, 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 那里栽着几棵柳树, 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 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 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可是, 学生一下就找到了第17节, 造屋的那些日子, 父亲是怎样兴奋的种种表现。其实, 我是想让学生找出在父亲准备造屋之前的具体的心理表现。可是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肯定不能怪学生, 是我在设计问题时没能说清楚, 没有注意到问题设计的透明度。

于是, 我很快做好了修改。我将问题改为“父亲在造新屋之前的具体心理表现在哪里?”通过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描写可以窥见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生这下很快就找到了第6、7、13节。然后让学生根据13节对父亲的神态描写“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设想“此时的父亲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很快就写好了父亲的心理活动描写———“我什么时候才能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呢?也让人家羡慕羡慕咱们, 等钱攒得差不多了, 我也一定能造成的。”

这时总结并过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老实厚道的父亲, 尽管地位低下, 但他敢于改变现状, 想获得别人的尊重。为了这个目标, 他做了什么?请你具体说说父亲为造屋做了哪些事, 从中反映了什么?这个问题一提出就是要引导学生对父亲造屋所做的具体事件进行分析, 从中体会父亲的人物形象。

区区九级台阶的新屋, 是父亲用一辈子的辛勤劳作换来的。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 父亲为了改善这个家庭一贫如洗的生活状态, 吃尽了辛苦。一年365天, 天天都在奔波劳碌, 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辛。凭借着自己的勤劳的双手, 终于实现了人生的愿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看到了一个有恒心、毅力, 不辞辛苦, 坚忍不拔的父亲形象。

到这时, 我原本设计的问题是:“新屋造好后, 父亲怎样了?”学生听了这个问题会很自然的回答“父亲老了。”那么, 这样的回答就太缺乏深度了。为什么会导致这种结果呢?还是因为没有注意教学提问的细节艺术。怎样表述才能使问题更加明确, 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要求答什么, 怎么回答。这样的提问对学生才是有启发性的。

于是, 我又改变了问题的设计, 变为“新屋造好后, 父亲的感受是怎样的?”这样, 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重要的信息———“尴尬的笑”, “不自在”, “若有所失”。“尴尬的笑”, “不自在”是因为父亲一辈子已经习惯了低眉顺眼、没有地位。几十年的艰辛生活, 谦卑、自卑的心理已经在他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内心自卑惯了, 所以尽管台阶高了, 但他的内心却不能适应。“若有所失”是因为失去了生活的目标, 劳动了一辈子, 不再干活, 父亲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所以失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父亲的人物形象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 我设计的问题是:“为了台阶, 父亲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健康、全部的精力。面对父亲, 作为儿子的作者会有怎样的情感呢?”学生的回答令我很欣喜。“我既心疼父亲的衰老, 为这个家庭的付出;也为父亲的勤劳、坚韧的品质而敬佩;更重要的是为父亲这样的付出感到同情和辛酸。”这样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很好的实现了。我期望学生了解的文本主题正是如此。

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9

一、牵一问而动全文

这“一问”即“主问题”。它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而又能让同学们进入到全篇课文中去的“大问题”, 有利于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有利于让学生的眼光进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课文的情节、脉络、人物、表情达意的手法等等。主问题就像一张网的总绳, 总绳一提, 就把课文的精华所在提炼出来, 把教学重点、学习难点拎出来, 提醒学生注意, 引导学生思考。

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可设置主问:

“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一句中异在哪里?”以此问牵

动全文, 既触动了学生深层思维, 又把文章中岳阳楼一阴一晴的独特景象和迁客骚人一悲一喜的精神境界连缀起来, 迅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

又如学习鲁迅的《孔乙己》, 恰如欣赏一部充满笑声的悲剧, 所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说说全文中的笑。一问激起千层浪, 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把学生引入了课文, 引到了专心致志的阅读境界。经过对课文整体的研读提炼, 学生找出了十多次笑, 并把它分成了四类:一是咸亨酒店顾客冷漠、无聊的笑;二是咸亨酒店掌柜冷酷、自私的笑;三是咸亨酒店小伙计解脱、解嘲的笑;四是咸亨酒店小孩子们天真、幼稚的笑。像这样“一问牵全文”的主问, 是教学过程的开始, 是思维炸药的引线, 学生在这个“抓手”的引领下, 体会到了“笑”犹如调料, “笑”出了世俗者的冷漠, “笑”出了孔乙己的可笑, “笑”出了科举制度的毒害。通过“笑”这个突破口, 读出了作者所揭示的主题, 强化了这悲剧带给人们的思索。

实践证明, 这些主问题的提出, 使学生明确了文章的学习目的, 把学生注意力牵引到了课文的重、难点上来, 能让学生认真阅读, 潜心思考。余映潮老师说:“主问题是教学中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 有着‘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所以, 教师在备课设计教案时, 要尽力找到一根可以把许多知识的“散珠”穿起来的线, 使教学过程显得形散而神不散。

二、打破砂锅问到底

这种提问方式即“追问”。它是以深入为方向, 以思维走向为路线, 发挥老师主导性, 调动学生主体性的过程。具体地说, 就是在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之后,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继续提问的一种教学方式。很多时候, 学生的回答是肤浅的、表面的,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地追问,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深刻, 类似于打破砂锅问到底, 一而再, 再而三, 让学生步步寻思, 将问题深化, 从而理解得更加完全、具体、透彻。

比如《木兰诗》的教学过程中, 我就采用了追问的方式。

师: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故事内容。

生: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 代父从军的故事。

师:木兰为什么要代父从军?

生: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师:那她姐姐为什么不去呀?

生:没她勇敢。

师:那从中可以看出木兰有怎样的美好品质?

生:关心国家安危, 体恤父亲年迈体衰;深明大义, 忠孝两全。

这样的追问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且追问内容出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 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广阔性和深刻性发展。

又如在《芦花荡》的教学中, 赏析老人这一形象时, 我设置的主问是:你最喜欢老人的哪一点, 为什么?学生结合课文讲得头头是道, 可总是在一个层面上打转, 为了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索, 我又追问:老人有没有让人不喜欢的地方?有学生心中原本就存有这样的疑问, 认为老人过于自信自尊, 还害得小姑娘受了伤, 由此课堂自然进入了更深一层的研读。随着研读的深入, 学生发现了三个“不怕”, 再联系“柔和”一词以及文中对老人的外貌描写, 学生由衷地感慨:文中的老人的确自信, 但真正使小姑娘受伤的不是老人的自以为是, 而是老人对孩子的喜爱。也正是这一点使老人的形象更有立体感, 不但不应该成为让他们不喜欢的理由, 相反该是最让他们喜欢的地方。老师在课堂上这种看似轻描淡写的追问, 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相互交流的兴趣, 而人物也随着对话的深入显得更加丰满, 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总之, 采用“追问教学”, 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从而营造出教师、学生、文本各方互动的教学氛围,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教师面对这种“意外”要迅速进行反思:这个想法是否更有价值?顺着这个思考将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出现?等等。运用教学机智及时对这些“意外”进行“过滤”“整合”“追问”, 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推进教学。

三、另辟路径, 放飞思维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创造性问题的设计, 有利于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尽最大可能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发表每人不同的见解, 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 并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爱莲说》教学之后可以这样创造性提问;“作者非常喜欢莲, 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生活中大家会对某些花草树木特别偏爱, 也同样会有一定的原因, 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 谈自己的感想和认识。”于是学生在思考后纷纷发言:有的喜欢野草, 因为它有“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有的喜欢腊梅, 因为它有顶风雪耐严寒的凛然之气;有的喜欢青松, 因为它有傲然挺立、不屈不挠的坚强品格……课堂气氛顿时异常活跃, 学生个个兴味盎然。这样的提问, 既延伸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又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思想修养受到了熏陶。

又如教师在《孔乙己》教学后, 可以创造性地提问“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在《皇帝的新装》教学后, 可以提问“游行结束后, 皇帝回宫想了些什么, 做了些什么”;在《斑羚飞渡》教学后, 可以提问:“飞渡场景中对于镰刀头羊的描写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幕?我们人类自身有这样催人泪下的情感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正确理解教学内容的前提下, 对教学内容进行加深和加宽, 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等进行再造想象, 跳出课文, 走向生活, 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使他们的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提高。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10

一. 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1. 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 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 扣住重点, 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 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 扣住重点引导点拨, 可谓事半功倍, 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 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 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教师针对重点、难点, 设计问题, 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 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 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 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 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2. 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 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 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使他们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 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 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 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 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 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 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 (1) 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行吗? (2) 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 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 学生马上从问 (1) 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 把竹柏影比作藻荇, 从问 (2) 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这样的提问,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 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 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 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 就是变提问的角度, 让思路“拐一个弯”, 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 寻找思维的切入口,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 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 “没问题”, 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 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 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 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 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 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 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 品味诗句, 这一曲问的妙处, 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

4. 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 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 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 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 既拓宽思维的空间, 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 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 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 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 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 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 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 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 然而它每况愈下, 失去自我, 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 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5. 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性。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 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 提问的繁杂细碎, 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提问设计的不周, 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 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 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 “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 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 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 它有着自已鲜明的特点: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 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 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2“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 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 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 它们各自在教的过程事发挥自已的作用, 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3“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 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快”。“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 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 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 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教学《故乡》一课, 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 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15分钟后, 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 故乡的人也变化了 (闰土和杨二嫂) 。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 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 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中, 主问题就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在教学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 表现出“执一而驭万”的一系列智能训练活动, 更由于这一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板块。

二. 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评价定型的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否能成为启发学生的思维, 传授基本知识等重要手段, 与对问题答案的评价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果评价定型呆板, 那么提问要艺术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传统的考试题目中, 有些题目不是鼓励死记硬背, 就是刁钻古怪, 近乎智力竞赛和文字游戏, 答题时稍有不慎, 就受骗上当, 作出错误的判断。这类题目要考查的其实不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读写能力。由于这些试题的答案标准统一, 也就异致了课堂上唯一标准答案是求的阅读提问设计。有人戏称“诱使学生就范”, 如果学生不肯“就范”, 那教师就只好尴尬地将自已的或教参的标准答案和盘托出了。提问的动机应指向了解和优化思维过程而不是指向思维结果, 因为思维结果并不是考虑思维质量的唯一指标。教学《在山的那边》,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教师提出了“山顶为何能诱惑我”一问。有学生认为因为爬上了山顶就能望见海, 这一思维的结果尽管尚有些偏差, 但它同样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这个时候教师并没有单纯的以对错来评判, 而是继续引导:那么为什么是一座座山顶呢?学生思考后明确:我以为爬上山顶就能望见大海, 所以每座山都有诱惑力。

这样提问与评价是教师切切实实与学生对作品同其怀抱, 品味咀嚼。学生是凭自已的审美经验在感悟作品。

2. 难题中的问题。

教师设计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 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已回答, 这虽然在形式上完成了提问过程, 但只是在学生的陪衬下表演了一下教师的高明, 而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又养成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习惯。课堂提问的“度”, 应该是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 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 最好是让学生开发大脑积极思维后获得准确答案。

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篇11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有效提问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35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然而,反思我们今天的语文阅读教学,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提问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提问不能面向全体,因人而异,课堂上优生唱独角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

2.提出的问题不科学,或太浅,或太难,或可有可无,无层次感,无坡度。

3.浅显琐碎的问题过多,没有方向性。教师让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并一下子提出多个问题。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根本记不清教师提出了哪些问题。

4.提问的时机把握不准。有的教师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索的时间;有的甚至先叫起学生,再问问题,学生答不准就反复追问,浪费了不少时间,也压抑了学生的思维。

以上提问的种种做法都是不科学的,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训练思维能力了。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什么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呢?

一、提问要切合学生实际学情,分层提问,面向全体,螺旋上升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换提问的角度,使所有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找到自信。

下面就以我听的一节语文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片断为例来谈一谈课堂的有效提问。

(一)从基础入手

学生在读完课文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读课文时十分认真,也读得十分流利,真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笔,画出有关父母对这首诗的不同评价以及当时‘我的表现的语句,读给同桌听一听。”

无论是什么样的课例,什么样的授课方式,教师都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以上提问看似简单,却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它是为中下水平的学生而设置的,中下水平的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这个问题也需要有一个搜寻与思考的过程。学生通过“读—画—思”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下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做了铺垫。

(二)层层深入

教师提问:“父亲和母亲为什么对‘我的同一首诗有不同的评价?”

教师的提问必须能够启发大多数的学生。毕竟班级中60%的学生都处于大致相当的学习水平,所以教师的提问应该由关注中下水平的学生转变为照顾大多数的学生,让他们形成语文学习思维。这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答案的延伸,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一个回顾全文内容、概括语言的过程。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当然这一问题的设计也是为了后面更好地引出作者对父母的爱的理解做铺垫。

(三)拓展延伸

教师问:“你如何看待巴迪的父母对他的爱?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个班级总有一些学生的思维是较为活跃的,所以要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思维,就应提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思考的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思维的品质是很重要的。当然,教师的提问并不是说有学生能回答出来就算完了,更重要的是通过个别学生的回答来带动其他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做到让每一个人都豁然开朗。

当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部分学生理解不了,但这个问题又不能不提,不能不解决时,教师应当铺设阶梯,逐步深入,围绕某个“总问题”设计一些容易理解的“子问题”做铺垫。这样才能使学生围绕“总问题”,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进而解决这一问题。

二、提问要遵循教材特点,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的精彩之处

教师首先应研读课标,深钻教材,研究学情,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上,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一)抓住课文题眼提问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上课伊始,可向学生提问:“‘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意思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这里用一个‘和字把这两句连在一起作为课文题目,将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学生通过读文、思考、讨论、教师点拨,解决了这个问题,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就突破了,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也就明朗了,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抓关键词句提问

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一位教师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这对父子‘了不起的?”教师抓住“了不起”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了广阔的背景。教师紧扣文本,让学生对“了不起”的感悟层层深入:从这对父子“了不起”的具体表现到“了不起”的原因及“了不起”的结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了这对父子真挚的感情及伟大的形象。

(三)抓中心句提问

教师如果抓住中心句教学,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桂林山水》一文中,可以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中心句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学生通过读文、赏析、思考,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味,感悟桂林山水的奇丽之处。整堂课避免了“满堂问”的现象,学生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欣赏、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三、提问要把握好时机,适时、适量提问

(一)提问要适时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问应该问在学生“愤”“悱”之时,问在“似懂而非懂”之处,这是一种艺术。恰到好处的提问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能够促使学生举一反三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一节课40分钟,学生不可能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上,这时教师的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前,当学生的注意力还不能回到课堂上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课中,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式干扰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可以排除障碍,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课尾,当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可以振作学生的精神,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二)提问要适量

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的思考,这反而会破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割裂文章的完整性。每一次提问后,教师都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全面周到。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又要兼顾教材的要求及特点,还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初探 篇12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的现状

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无度、低效”的现象。

(一) 量高质低的提问充塞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 一些教师经常把一篇很好的文章大卸八块, 提一些零零碎碎的毫无意义的问题。例如, 在教学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将军的信》一文时, 有个教师在让学生阅读了第5~10自然段后提出了8个问题, 其中三个是: (1) 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 (2) 文中的两个强盗都做了哪些事情? (3) 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 作者持什么态度?且不说劈头盖脸的8个问题学生如何招架得住, 单说这三个看似严密实则肤浅的问题就没有什么意义, 尤其是第三个问题在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的时候已涉及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 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 这样反复提问价值何在?教师零零碎碎地问, 学生简简单单地答;教师教得七零八乱, 学生学得糊里糊涂。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没有给学生带来认识上的升华, 一堂课下来, 学生就像被牵着鼻子的牛, 虽然也吃到了草, 但草质的好坏不容选择, 久而久之, 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有多少提升的空间?

(二) 重教轻学的提问普遍存在

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关注的更多的往往是教学形式, 在备课时对“教师如何教”想得特别多, 而对“学生如何学”则思考得比较少。课堂上看上去教师问学生, 但实际上却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因为这种提问应答实际上只是为教师的讲做铺垫, 学生仅仅是被动地听, 根本谈不上质疑问难。这样重教轻学的缺乏艺术性的提问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造成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种种随意、无序和低效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在教师心中根深蒂固。所以,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在课堂上投出具有艺术魅力的问题之石, 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特级教师魏书生在教学《故乡》时, 请学生讲:“假设水生的儿子长大后回到了故乡, 故乡发生了哪些变化, 家乡的人们又如何评论当年的闰土、杨二嫂和‘我’?”这样巧妙的提问,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跃学生的思维, 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所以说, 教师的提问艺术对引发学生的思考、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研读的兴趣并最终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意义重大。

二、怎样做到阅读教学中提问的艺术化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直接取决于提出问题的性质和方法。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 更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教学艺术。

(一) 精心设计提挈全篇的问题

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往往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 使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变得支离破碎。假如一节课中, 教师能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的阅读, 则可以收到“一问抵多问”的教学效果, 并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李镇西老师教学《孔乙己》一课, 用关键的提问作为突破口, 引导学生探究。李老师用“孔乙己究竟死没死”引出课文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然后抓住“大约”“的确”大做文章, 展开热烈的讨论。这个“牛鼻子”牵得很好, 全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人物命运及性格特征、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等) 都顺势牵了出来。

在《芦花荡》一文的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个___的老头子, 你从文章的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这样在分析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时就可以从人物的正面描写和环境的侧面烘托来着手, 阅读教学自然就重点突出、不蔓不枝了。

教师提挈全篇的问题设计, 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再是“咀嚼教师阅读之后贩卖的残渣”, 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课文的整体理解能力, 使他们对课文的解读不是零散的、支离破碎的, 而是全局的。

(二) 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

阅读教学中一气呵成、环环相扣的问题, 能较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度把握。

如在《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中, 教师提了这样三个问题: (1) __的济南的冬天 (从哪些事物表现出来) ; (2) 我从__句子 (词语) 体验到了老舍对济南冬天的___之情; (3) 品一品老舍散文语言的特点。教师从济南冬天的特点入手, 接着揣摩语言表现的特色, 进而领略老舍散文语言的特色, 三个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 体现了思维的梯度性, 学生随着老师的引导沉浸到了文章中去, 一层一层地挖掘出文字的美丽。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也使学生有话说、愿意说。

再如, 教学《〈傅雷家书〉两则》, 教师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 用“我读到了父亲的__, 他在信中这样说___”的句式表述自己的阅读感受; (2) 根据“我从课文中看到一个的傅雷;我从书中看到一个___的傅雷;我从资料中了解到一个_________的傅雷”这个句式, 阐述自己的阅读观点, 评价自己心目中的傅雷。两个问题从文本的理解、感悟到语句欣赏, 再到个性评价, 由浅入深,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逐步递增。

(三) 精心设计新颖有趣且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 培养聪明人。”因此, 从这点出发, 笔者以为课堂要巧妙施问, 做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孔子语) 。所提问题要新颖有趣, 且有一定难度,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乐于思考, 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思维的目的。

笔者在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有一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大家说说, 谁在‘叹惋’?”一学生回答得非常好, 他认为应该是桃花源里的人和渔人。理由是“皆”是“都”的意思, 说明包括了桃花源里的人和渔人。桃花源里的人生活得那么好, 却听到外面那么乱, 所以惊讶;而渔人生活在战乱中, 却碰到了这么一个好地方, 所以也感到惊讶。由此可见, 这类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也乐于动脑探究。学生思考的过程也会让学生对文学作品越读越会读、越读越有味, 学生的深层次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也能得以提高, 而这又无形中给了他们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也说过:“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 终于越来越深化的问题, 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新颖有趣且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 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上一篇:电气隔离开关下一篇:节事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