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积累

2024-09-04

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积累(共12篇)

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积累 篇1

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多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有读中积累、背中积累、学中积累、用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积累等。本文就小学语文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开辟语言积累途径,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谈几点体会。

一、朗读中丰富积累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重视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善于读,功莫大焉。”

例如,《你姓什么》一课是一首儿歌,介绍了许多音近形异姓氏。儿歌有三段,第一小节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我请两名学生和我一起配合读,一方面注意读出一问一答的语气,另一方面注意人称“你、我、他”的使用。接着,我请学生三人一组合作自由读,再请两个小组上讲台交流读,既读出了语气又加深了理解。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如《国庆节的晚上》一课,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国庆节晚上天安门广场美丽的景象,尤其是描写焰火形状的几句话写得特别好。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这段话,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再把喜爱的感觉读出来,配上动作表演,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学生融入优美的文字中,在有感情朗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了语言。

二、分析中深化积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分析中学习和积累语言。我们强调在分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要学生读文章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如《小山羊和小熊》一课,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小山羊路过小熊家,对小熊说:“熊哥哥,外面风大雪大,能让我在您这儿住一夜吗?”一个夏天的夜晚,下着倾盆大雨。小熊路过小山羊的家,对小山羊说:“山羊弟弟,外面风大雨大,让我在您这儿住一夜吧!”同样是请求住宿,可是小山羊和小熊问话的语气是不一样的。我让学生读读这两句话,找找有什么不一样。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最后得出:小山羊是在请求住宿,说的时候很客气,从多了个“能”字和一个问号可以看出;而小熊则是在要求住宿,从“让”字和一个感叹号可以看出。

又如《小兔和树的对话》一课,秋天,小兔看到枫树的叶子变红,感觉很奇怪;看到桦树叶子快掉光了,感到很担心;看到松树叶子又多又绿,感到很着急。在学生学习了课文,理解了内容后,我又一次带学生回归到整体,问:“奇怪、担心、着急这几个词能否交换?”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不能交换。”奇怪是因为小兔对枫树叶子颜色由绿变红感到疑惑,担心是因为桦树掉叶而怕他生病,当小兔知道了掉叶是为了平安过冬,看到松树还有很多叶子,就很紧张,怕松树不能平安过冬,担心的程度越来越深,就变得着急了。这样,学生在品词、赏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了语言,丰富了语言储备。

三、背诵中沉淀积累

背书的过程,就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的过程。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佳作,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重要方法。小学低年级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较好的时期,教材中的儿歌、短文朗朗上口,语言浅显易懂,通过背诵可让学生不断充实语言库存。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更高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在指导学生背诵的时候,我告诉学生,读到能背下来时不要停下来,应再读几遍,这样才能记得牢。背诵后忘得最快的是刚背好后的十几天,因此,在熟读成诵后隔三差五就要复习一下。平时,我也经常对学生进行情境训练,以便对背诵的内容巩固、运用。如学《一粒种子》时,我问:“种子钻出地面以后,会看到什么?”学生就把前一课背诵的内容复述了出来:种子看到了在雨中穿梭的燕子;种子看到了绿色的柳叶、红色的桃花;种子看到了一条清凌凌的小河,河里的鱼儿欢快地摇动着尾巴……曾经背诵过的内容顷刻间变成了自己的语言自如地运用起来,学生感到十分自豪。

四、运用中内化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把握时机,设计灵活的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沉淀积累。如在教学第二册的《王冕学画》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来感知课文传递的内容和情感。其间我根据课文内容精选了一些美丽的荷花图,以帮助学生理解王冕为画好荷花不灰心、仔细观察、反复练习的学习态度。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王冕为什么能画好荷花,再结合实际对比我们和王冕的学习条件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了解王冕是个怎样的孩子,从而指导学生带着对王冕的敬佩之情朗读全文。在拓展部分,我让学生依次欣赏了王冕的墨梅、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郑板桥的竹等名家名作,同时让学生们了解,这些名家能有今天的巨大成功,每个人都是和王冕一样付出了长期艰辛的努力。接着我让学生们欣赏了往届学生的笔墨作品,看着大屏幕,学生不断发出赞叹之声,羡慕敬佩之情溢于言表。赞叹之余一个个表示要向他们学习。在水到渠成之后,我总结了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明白的道理。最后,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说说自己曾努力做过的一件事,说清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是怎么做的,做得怎么样。第二天晨读课上,我让学生们交流反馈,我对那些用词准确、词汇丰富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内动力。

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积累 篇2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有不少学生说话吞吞吐吐,畏首畏尾;句子写不通或干瘪贫乏;作文语无伦次,辞不达意„„这是因为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平时没有积累,俗话说:“胸无点墨,怎能下笔成文。”“学习语文,不是靠传授,而是靠积累”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然而,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积累指导十分重要。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一、以课文为阵地积累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生动.新颖,有不少是名家名篇,其中不乏值得深入学习和探究的地方。在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通过朗读来领悟文章所表达思想感情,在朗读中动情、生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如《桂林山水》中写漓江水的一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时轻轻拉长声音,给人静的感觉。“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比上句稍高,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声音响亮,饱满,给人充满生机的感觉。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上想象的发挥,便体会到了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心通其意,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同学通过背诵、摘抄等方式积累了自己喜欢的优美文字,其中有一部分同学还能以图画配以文字的形式再现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在课外阅读广阔的天地中积累语言

俗语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只限于课本,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新课标》就明确提出作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充分拓展空间,为学生的语言积累的丰富创造条件。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多多的积累生活素材,养成每天坚持读书、看报,看电视,多多参加实践活动的习惯。相信有了如此丰富的素材和词汇,学生的笔下定能“妙笔生花”。

1、加大课外阅读量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鼓励班级中的同学订阅各种期刊杂志,加大课外阅读量。在今年的征订中,大部分的同学订阅了近30多种各类书籍,其中62%是与语文学习有关的,如《做人与作文》、《儿童文学》、《中国少年文摘》等。另外,学校图书室的开放,也让学生们拥有了一个规模不小的“书海”,每周四午管我都会带学生去集体阅读,增长各方面的知识。课余更是让学生自由去图书室借阅各类书籍,同时还在班级中树立爱读书的榜样,不断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读书成为班级中学生崇尚的一种“时尚”,因为我们知道有读书,才有积累.2、摘抄优美词句

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因此,在四年级开始我就要求学生每人备一本积累本,专门摘录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如课内外阅读中发现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描写生动细腻的语句或含有丰富哲理的哲理句和千年传诵的名言警句等等,并要求他们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当学生兴致勃勃地把摘抄本放在我眼前时,我也被其中的优美词句吸引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有古典诗词,有名言警句,还有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太丰富了。两年下来,大部分同学都有了自己的“资料库”,厚厚的好几本,在每周的交流会和平时的写作中86%的同学能大胆地表述,积极地运用自己积累的丰富词句,这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有极大地帮助,同时也让孩子们主动喜欢上了积累。从内心深处视积累本为“珍宝”。

三、在写作中运用积累的知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即是说,阅读是吸收,是积累,是基础;写作是在阅读的吸收与积累的基础之上的表达。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是习作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同样,习作教学也会对阅读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在写作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观察、去思索、去表达,其结果就会比在阅读中得到的认识又提高一步。

语文课就是学生的语言实践课。学生正是通过阅读学会读书,通过习作学会作文。语文学习并不是孤立的,它和民族的文化紧紧相连,和生活实际紧紧相连,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文化积累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

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积累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 乐趣 魅力 意境

在语文发展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积累语言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在发展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呢?

一、体会积累语言的乐趣、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教师要指导学生把优美的语句摘记下来,并且换化成自己的语言,在作文和说话中加以运用。同时,教师对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得好的句子,要用红色笔标记,并附上自己的赏析,这样能增加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并能增加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乐趣。

而且,学生应该学习一下作者的描写手法,化为己用。这样长期积累的话就可以出口成章,把摘抄语句和语言归纳变成自己的爱好。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习这些语句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在生活中爱上写作,爱上阅读。

二、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中体会积累语言的乐趣

学校应该每天开设阅读课,利于学生收集精美的句子。同时学校应该开设在外写生写作的课程,利于学生阅读中摘录的句子能够得到运用。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的是指导作用,指导学生怎样正确地运用和掌握积累的语言。笔者认为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积累的乐趣,包含以下几种方法。

(一)熟读成诵法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只有了解了摘录的文章的意思,才能出口成章,在实践中更好地去运用。熟成背诵法又包括:主导词背诵法、提纲背诵法、手抄与背诵结合法。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分别介绍了这三种方法的运用。

(二)主导词背诵法

如果文章不是很长,可以找出段落中最主要的部分,然后根据主要意思进行概括归纳,归纳完后再比较一下与原话的不同之处,如果自己归纳的比原文要好的话可以用自己归纳的部分,相反归纳的不好,要找到原因,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三)提纲背诵法

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要先把文章熟读几遍归纳出文章的大体提纲,根据每段提纲的大义来背诵,这样既能练习学生的记忆力也能练习学生的语言归纳能力。

(四)手抄与背诵结合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些人照读背诵的很慢,但是把要背诵的内容抄一遍却能很快地记住。所以可以让学生试试不同的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在此基础上,应该灌输学生巩固的思想,在能刚好背下来的时候要再多读多记几遍,以此巩固发到熟练背诵的程度,达到事倍功半的结果。在刚开始背诵的时候,记住得快但是忘得也比较快,再能熟练背诵后应该适时地复习,这样就不会很快忘记背诵的内容。

(五)摘记法

把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写在纸片上,或者在书中标记下来。学生可以自己随身带一个手抄本,当生活中遇到优美的句子或者感人肺腑的话时可以记在手抄本上。

(六)归类法

对于自己收集优美的语句,可以自己归纳分类。比如描写人外貌的包括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更多时候侧面描写比正面描写表现的更为生动形象,学生可以把自己摘录的侧面描写的语句进行归纳,学习一下侧面描写的方法。

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如何积累语言,就能够在实践中形成一种习惯。

三、运用比较法理解体会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比较法能够看出普通的语句中不同的地方,能看出丰富的哲理。

(一)省略原句原段中的精彩词句与原句原段比较。

例如,“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和“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让学生比一比,这两句有何不同?学生仔细一读,发现第二句多了一个比喻句。再让学生说说有了比喻句好在哪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二句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徐悲鸿不知疲倦学画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比喻句的妙处。

(二)用其他词句替换原文的词句再与原文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原文遣词造句之精妙。

例如,“他十分珍爱图书。”句中“珍爱”一词引导学生换词,可换成“爱护、珍惜”,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珍爱”包含有“爱护、珍惜”之意,更能表达出主人对图书的“爱”,可见作者用词多么精妙。

四、运用想象法畅想语言的意境之美,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对意境优美的句段或全文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文中意境之美。例如,《但愿人长久》一文中写到:“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乌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在这里,可引导学生想象人们全家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的情景。第三小节中写到:“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埋怨起来。”可引导学生想象苏轼面对明月,听着外面传来的笑声,他会想些什么呢?古诗《游园不值》的佳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那满园的春色。学生在大胆的想象中,丰富了课文的内涵,领略了语言的意境之美,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总之,在语文发展性阅读教学中,只要学生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就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成为一种爱好。

参考文献:

[1]张勇.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累语言[J].小学教学参考,2011(22).

[2]杨庆太.小议培养小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J].学周刊,2011(8)期.

[3]汪洋.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积累[J].吉林教育,2011(23).

[4]金雅琴.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的思考[J].基础教育,2006.

沉淀语言积累, 扬帆阅读教学 篇4

一、朗读促积累, 培养语感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也是理解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手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日常教学中, 首先, 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朗读时间。教师必须正视朗读的重要作用, 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 以便在读中品味文章内涵, 避免出现为赶进度, 以讲代读、以析代读的现象。其次, 采取多种朗读方式,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方式有很多, 如领读、范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评读、快速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课文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 让学生在朗读中思维、领悟, 将规范的语言储存进自己的大脑, 不仅品尝了“原汁原味”的语言, 而且有效地进行了语言积累。长此以往, 这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是大有帮助的。

二、背诵促积累, 沉淀语言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杜甫亦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 背诵是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背得多了, 记得多了, 学生的大脑中储存了很多优秀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甚至有些已经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了, 在需要用的时候就能脱口而出、下笔成文了。因此,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正确地看待、使用“背诵”这种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科学的背诵方法, 让学生在理解中背诵、记忆, 让学生主动地背、轻松地背, 避免死记硬背。只要学生坚持不懈地背诵, 就能将语言材料沉淀在大脑中, 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那么, 在恰当的时机就会喷涌而出、妙笔生花了。

三、摘录促积累, 丰富材料

摘录也是促进语言积累的好方法。俗话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将文本中的精彩语句、片段节选摘录在自己的本子上, 并且经常翻阅、鉴赏, 在这样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过程中, 一是可以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形成摘抄的意识, 将精彩的语言材料都积累下来, 以备不时之需。二是有利于学生的记忆、理解。眼过千遍, 不如手抄一边, 学生在抄录的过程中, 手、脑、眼并用, 注意力高度集中, 一边抄录一边思考, 不仅能够很好地理解文本, 而且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丰富了语言材料, 开拓了学生思想。摘录有价值的语言材料, 能够使学生满腹经纶, 而且扩大了视野,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 培养创造性思维。

四、复述促积累, 转换语言

复述就是将阅读到的文字材料用自己的语言重复讲述一遍, 是将学到的规范语言转换为自己语言的过程, 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重要方式。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复述方式, 比如根据课文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和情节进行详细的复述, 或者让学生发散思维对文本进行再加工和改造, 然后进行复述, 此外, 还可以按照提纲进行复述、按照关键词复述等等。复述要力求完整、通顺、连贯、精练, 有感染力, 但切忌照本宣科。通过这些对文本的复述, 学生可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 也能把握课文脉络, 把文本资料和自己的知识架构整合, 将这些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等到应用的时候就能厚积薄发, 脱口而出了。

五、练习促积累, 发展思维

练习就是通过各种习题训练的方式来提升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要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多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 蕴含着很多很丰富的智慧言语、智慧表达,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来进行语言练习, 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发展学生的思维。这些练习的方式包括品词、仿句、填充课文、句式变换、挖掘空白内容等等, 比如仿句练习, 就是利用课文中的精彩句子进行仿写练习, 在《桂林山水》中, 关于桂林的山和水的描写非常经典,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这样句式的仿写。再比如句式变换练习, 可以将“把字句”变成“被字句”, 将陈述句变成反问句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这些练习, 以便发展思维, 促进语言积累。

六、改写促积累, 提升素养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叙述严谨、语句优美, 如果将这些有特点的课文进行改写, 或改变文章的叙述方式、或改变文章的文体, 都是进行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这种改写中, “以写促读”, 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升学生的语言素质。比如, 在学习了《草原》《迷人的张家界》后, 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出导游词, 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来讲述。这种形式的改换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素质。

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积累 篇5

《浅谈语文教学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

香格里拉市上江小学

浅谈语文教学中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

香格里拉市上江乡小学

杨德芳

摘要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担负着的积累语言的任务。语言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读中积累、学中积累、说中积累、用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的积累等。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思想的工具。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情感态度等,无不烙着语言的印迹“言为心声,察其言,观其行,知其人。”小学时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素养。”

语言的积累不光凭借书本,依靠课堂,还应延伸到课外,取材于生活。

关键词

语言文学

朗读中丰富积累

语言素材

语言是文学用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材料和基本手段,正所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而学好语言绝非一朝一夕、简单轻松的事情,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经历,没有千锤百炼的精神,要筑就语文学习的大厦,提高语文素养,就永远只能是海市蜃楼。重感悟,重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显著特点。在“基本理念”“总目标”中均有相关描述:“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分段目标中则更是多有具体表述。这些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渐进、历练的过程。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懂得积累语言且坚持不懈,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掌握积累语言的途径与方法。本人现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开辟语言积累途径、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朗读中丰富积累

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因而、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些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教师要在教学的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文章的特点,这样学生会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二、课堂教学中积累

(1)充分利用教材,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背诵优美的词、句、段。选择文本中优美的词、句、段,指导学生背诵,让学生把知识储存在记忆里,训练记忆力。如教学《趵突泉》一课后,可指导学生背诵文中描写趵突泉三个泉眼的句子,学生在说话或作文时可以仿照这样的写法,进而生动形象的描述事物。结合文本,收集信息。当今是信息时代,利用电脑、网络查找资料快捷方便,我们所教的学生不应该四读书,而应学会怎样去读书,获取新知识。在教学中应指导查阅相关资料,便于理解课文,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也积累了语言。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可以引导通过网络查阅《鸟的天堂》相关的资料,有的同学查到了有关作者的资料,有的同学查到了有关大榕树的资料,还有的同学查到了当地的环境资料,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积累了语言。

(2)开辟说话园地,从说话中积累语言

说话是对语言资料的一种使用,它能让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另一方面进一步积累语言。说话处在一个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中,其终端就是所谓“内部语言”。说话在其建构过程中不断向“资料仓库”提取合用的材料,并不断前行,有含糊变得逐渐清晰起来。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一定的“所有”语言表达出来。在语文课堂上开辟说话园地,开展课前三分钟系列演讲训练,让学生按照座位顺序,每人一次,提前准备课外阅读的精彩片段,不但促使学生阅读相关方面的书,而且巩固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品析中深化积累

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中积累。我们强调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已有。

四、说话中沉淀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

五、运用中深化积累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达到语言的再积累。

六、课外勤于积累

叶老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谚语、歇后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利用休息日尝试一日家长工作,在节假日深入农村体验生活,组织参观、访问,调查厂矿企业……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自然产生联想,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

鲁迅先生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在语言积累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

七、灵活运用,内化语言

不论实在课内积累的语言语言,还是课外积累的语言,如果没有运用,没有消化、吸收,完全内化,那么巩固率是很低的,而且还有学多被遗忘。因此,教师不但指导学生积累语言,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积累的语言。如我们常听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三天不练口生,三天不练手生”“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等一些谚语、歇后语,同学在协作中灵活的运用到作文中,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1)作文里交朋友,内化语言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最高阶段,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体现,鼓励学生在作文中用云积累的语言,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好词好句,教师在批改文章时应用红笔标出并加以评价,并指导学生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

(2)在课外活动中内化语言

在一些辩论会上,教师要对学生表达应允的好词好句予以充分的肯定,并进行鼓励。在语文活动课上,组织“成语接龙”“找反义词、近义词”等游戏让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战线自己的语言能力。

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而积累和运用是理解的前提。只有天天积累,我们的学生才会形成浓厚的语文素养,才会后积而薄发,他们的语言才不会苍白,他们的思维才会被点燃点亮。

参考文献

应关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篇6

初中语文教学本着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教学目的。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或手段,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情况,为素质教育提供基础。

一、读写中积累字词

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课后训练题一方面是字词积累,一方面是课后练习题。这些都是针对语言材料的有效积累,是语言的基石。如果没有这部分内容,是无法顺利地迎接以后的學习和发展的。将最基础的字词积累掌握好的话,可能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更加顺畅。而且通过字词积累,学生运用的更加熟练,也有效地避免了学生词不达意或者词汇量匮乏的现象。另外,在字词积累中,关于成语的积累是最常见的,也是积累中最为难的一部分内容。成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较为关键的一部分,在考试中常常会出现成语的搭配问题,比如,在学习七年级《忆读书》时,文章中出现了很多成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成语进行理解,并且体会成语运用的感情色彩。只要教师在字词积累的教学引导中,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监督和引导,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定会感受到字词积累的好处,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在写作时出口成章,准确地表达写作意义。

二、增加课外阅读量

如果单凭书本上的语言知识积累可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多地阅读课外读物进行有效的积累。在新课改实施标准中,对课外阅读量做了明确的规定,关注对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新课改的这一规定确实为课外阅读提供了基础的平台,为此很多学生也积极投向课外阅读中。但是,长时间地开展课外阅读就会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完全投入进去,更谈不上积累。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教师要不断地改革创新,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比如,教师可以定期选择一本书上的精彩片段阅读给学生听,待学生到兴趣盎然、意犹未尽的时候结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为下一次阅读积累埋下深深的伏笔。

综上所述,语言积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的是需要时间和精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形成自己的语言仓库,做到用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积累 篇7

一、朗读中丰富积累

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我觉得作为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如:上个学期在讲《虞美人》这首词时, 我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再配以恰当的音乐,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读中理解词句的意思,在读中想象词句描写的画面,在读中感悟作者心情,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词句之中,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二、品析中深化积累

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中积累。我们强调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已有。如:《鲸》这一课中, 有很多说明性的文字, 作者表达非常准确。我先让学生自读这些句子,然后说说这样表达好在哪,或者用换词的方式问一问学生这样行不行。如:“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一个“约”字便能体会出作者语言的准确。此外不要忘记学习作者是抓住事物特点介绍事物的说明方法。这样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的表达方法以及说明方法记忆在脑,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

三、说话中沉淀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如:上学期在学习《草原》后,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摘录到摘抄本上,然后让学生反复默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向同学介绍内蒙古风光和风情。说话前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列成提纲,介绍时尽量用上自己摘录到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使学生在说中积累。另外,复述是将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用故事描述、导游介绍和即兴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在说话中沉淀积累。

四、运用中深化积累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如:在学完《鲸》和《松鼠》两课后,我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并尝试着进行改写。也就是说,用《鲸》这一课的表达方式去介绍松鼠,再用《松鼠》这一课的表达方式来介绍鲸。这样,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巩固了所学到的说明方法,又实现了所积累语言的再次运用。

五、课外勤于积累

叶老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谚语、歇后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利用休息日尝试一日家长工作,结合综合性学习开展活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自然产生联想,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

鲁迅先生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在语言积累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指导他们在阅读中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等,把生活学习、电影戏剧、报刊书籍、宣传标语、电视广播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记录下来,广撷博采课外语言,并在同学中进行传阅交流,互相观摩。这样直接、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多了,写文章就会语言丰富,表情达意就能挥洒自如。

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积累 篇8

一、在朗读中理解词语

语言的形成离不开反复的训练。为此,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重视课文的朗读,化烦琐讲解为诵读,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强化初读,有重点地指导精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可以理解词语的内涵,领悟作者写作的情感和目的。如,在学习《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时,要让学生弄清整首诗的主题、内涵,首先,应引导他们反复朗读,在具体语境中了解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祖国的幅员辽阔,哪一些句子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悟情的基础上,学生自然能理解祖国的可爱之处。然后,让学生畅谈祖国的山川美景,说说家乡的风俗、特产及近几年的巨大变化等。最后,以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文化灿烂、民族伟大、奋发开拓等词提纲挈领地串连全诗,复述诗句,达到以读悟情、以读解词、以词概文的目的。

二、通过熟练背诵

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期。教师抓住这一黄金时期,在学生的小脑袋里“装”些诗文佳作,有利于他们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做好一定的铺垫,尤其是对于学生“不会表达”的缺憾是一种很好的补偿。低年级的语文教师要尽量做到精讲多练,挤出时间指导学生背诵。要求学生会背的课文,教师必须先会背,与生同背,与生同乐。同时,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下列活动:1.每日背一句。语文教师可选择一句简单优美的课内外语句、诗句,每天早上利用5分钟时间带领学生背诵。2。每周背一诗。每周选择一首适合学生的古诗,要求学生不仅会背诵而且能理解其意,感悟其情。背诵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形式也多种多样,可检查性地抽背,巩固性地小组背、齐背,也可在课间背、课前背、放学背、路上背等。

三、通过阅读迁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举一反三,选择适宜的补充材料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指导学生有效积累语言。补充阅读的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以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等。这样,便自然地形成了以课文的词、句、段、篇为中心辐射点的课文与课外材料有机融合的大阅读格局。如,学了《鸟的天堂》一课后,可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学习课文中写鸟声、鸟影和榕树的句段,让他们以那只机灵可爱的但课文中并没有详细描写的小画眉写一段话,注意写出小鸟儿自由自在地在乐园中飞翔、嬉戏的情形。这是练习对课文句段的迁移来积累语言。

四、重视语言的运用

积累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因而,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开展一些课内活动,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促进学生语言的运用和发展。如,学《同学录》时,让学生模仿此诗的格式进行仿写;学了《爸爸的鼾声》后,让学生模仿着写诗歌。在评价学生习作时,笔者常把运用好词好句作为评价的一个标准,对文中的好词好句圈圈点点,讲评时大加表扬,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自己积累的词句,以提高作文的水平、说话的技巧等。

五、重视课外大天地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读书能力,但积累的习惯还是没有养成,为培养学生的积累兴趣,笔者在班里设立了图书角,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并让学生在积累簿上摘录课外书中的好词佳句,写下自己的读书体会。

此外,为了使学生的课外积累能有效地坚持下去,笔者还多次举办手抄报活动,开展我从书中知多少、故事会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他们积累的兴趣。每天布置一定的读书和积累任务,要求每位学生每天读书半个小时以上,以形成读书和积累的习惯。每天让学生轮流在教室黑板的右下角抄一首古诗,在早读时简单地给同学作一讲解,扩大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随着学生语言积累的丰富,其习作水平和语文素养也在不断提高。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篇9

一、读背结合, 积累语言材料

语文学习要积累的材料很多, 但最基本的莫过于词语的积累。冰心奶奶在谈及语言积累时曾经说过这样一个例子:“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 笔下却形容不出来, 而有的孩子只好以‘好看极了’、‘好玩极了’、‘有意思极了’等等简单模糊的字句, 轻轻带过就算了”。可见, 词语积累越多, 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 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 文本中散落着精美的词语。我们可以将课文中的词语依据某种线索组合起来, 帮助学生积累。如《剪枝的学问》这一课, 就散落着一连串的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教学中, 我们就可以随课文内容将其相继出世, 帮助学生归类诵读, 积累这方面的词语。

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但死记硬背不可取, 背诵应该在阅读时进行准确的感知和透彻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所以, 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要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如《乌鸦喝水》这一课, 我们可以在导入环节帮助学生积累“反哺”一词。首先, 老师组织孩子们玩“听句游戏”, 每讲一个句子, 让孩子重复一次:乌鸦妈妈老了, 飞不动了。小乌鸦叼回虫子, 喂给妈妈吃。然后, 引导孩子们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最后, 告诉孩子们, 乌鸦的这种行为叫“反哺”。于是, 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 深深地记住了这个词, 积累进了自己的词库。当然, 积累词语不能靠一朝一夕, 要持之以恒, 积少成多。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时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通过朗读和背诵, 学生能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 精美篇章, 不断充实语言库存。

二、比较发现, 积累语言图式

积累是手段, 表达是目的。学生积累的语言材料如同颗颗散落的珍珠, 需要用“线”串起来才能真正为表达服务。这根线, 就是语言图式。口头语言有两种形式———“会话语言”和“独白语言”。心理学一般将“聊天、座谈、讨论等情况下言语活动使用的语言叫“对话语言”, 也叫“会话语言”。这种语言有很多意思不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 而是在共同的语境中彼此意会出来的, 在文法结构和逻辑系统方面不严谨。“独白语言”一般是指报告、演讲、讲课等较长时间的独自的言语活动中使用的语言, 也叫“独自语言”。这种语言有一定的内容, 并围绕此内容组织自己的发言或安排发言的前后顺序, 需要有专门的言语训练。可以说“, 独白语言”更接近“书面语言”, 是用口说的“书面语言”。学生在入小学前, 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会话言语”水平, 但是“独白语言”还处在起始阶段。小学阶段是独白语言的训练黄金期, 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交际中关获得“独白语言”材料的机会不多, “独白语言”材料的获得和运用的最重要的场合就是学校的语文课。

语文课文中包含着大量的“独白语言 (书面语言) ”的材料, 对于语言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的小学生来说, 每一篇课文中不仅存在着生字新词, 还存在着不少新的语言图式。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看菊花》中, 有这样一个句子: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这个句子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理解并不困难, 然而一让他们说, 许多学生都会说成“它们正迎着风开放”。有一个同学, 老师反复指导了五遍, 他还是说“它们正迎着风开放”。用“图式理论”来分析, 就是该学生在前语言结构中没有这个句子图式, 在“风”前面加上了“深秋的、寒”这些定语修饰, 就变成了新的句子图式, 学生就不会说了。所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 发现新的语言图式, 让学生熟悉并适应“独白语言”图式及其构建习惯, 并逐步形成语感, 有效提高表达能力。

三、尝试运用, 内化积累语言

课文中学过的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对大部分学生而言, 仅仅是储存在记忆里的“消极语言”, 难以自觉地转化为“积极语言”。不少学生已经上高年级了, 无论是说话还是作文, 依旧词语贫乏, 所用的句子还是一些大白话式的最简单的句子, 并且不连贯、有语病。可见, 储存在记忆仓库里的词语和语言图式, 只有通过及时地反复地运用, 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才能得心应手地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学生有意识地在运用自己已有的积累语言, 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 设计灵活形式, 让学生尝试运用, 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 并沉淀积累。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揭示《鹬蚌相争》一则寓言的寓意前, 引导学生在角色的朗读中体验鹬蚌相争的情境, 又巧妙地运用课文中语言表达的结构, 设计了填空式的句式训练, 并问学生:“你能不能仿照课文的句式也写一段话, 立即让鹬蚌停止相斗?”再出示句式:你这只傻____ 啊!今天不_____, 明天______, 你 (们) 就会____。记住:____________。这样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掌握了课文中的新的语言图式, 积极使用语库里的积累语言, 促进了积累语言的内化。尝试运用, 为学生在今后的其他语言环境中独立运用新学语言搭建了一级台阶, 架设了一座桥梁。

四、激励评价, 养成积累习惯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 是目前形势下我们所追求的。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但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课堂教学中的口头评价。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积累需要激励性口头评价。学生的语言积累的兴趣需要教师的激发和维持, 进而形成习惯, 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 给予及时、恰当的肯定和激励, 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例如苏教版三年级《军神》, 课文中出现“沃克医生”这个人物。“沃”是个生字, 需要学生掌握它的音、形、义。学生通过预习能读准字音, 但记忆并不深刻, 更别说运用了。课堂教学中, 初读之后, 我问:课文中是说医生的名字叫———沃克, 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个字?学生们开始思考, 答案纷纷呈现:沃尔玛、沃尔沃……我适时评价:生活就是学语文的地方啊!同学们真会学习!于是学生愉悦的、高涨的情绪产生了, 良好学习氛围形成了, 积累语言的途径孩子们也不知不觉中知晓了。

事实证明, 除非经常给小学生以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否则他们只为最终的奖励而长期努力是不现实的, 小的但又经常的表扬, 比大的但极少的奖励更具价值。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时, 一定要注意运用激励性评价。课堂上教师善意、用情、适量、适度、适时的激励性评价, 不断地在学生心中点燃求知的的火花, 使他们品味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快乐, 这对激发学生积累语言兴趣、养成语言积累习惯有着重大作用。

课堂阅读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阵地, 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隐藏着的语言特色、表达特色, 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 引导学生利用、模仿文本的语言进行交流、运用, 达到新语言结构的同化。同时, 要努力使学生养成自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习惯。这样, 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 习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参考文献

高中阅读课语言积累途径研究 篇10

一.突出朗读, 丰富积累语言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古人为学, 无一例外要求学生朗读如流。清代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 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夏丐尊、叶圣陶先生在《文心》一书中说“国文英文等科是语言学科, 不该只用眼与心, 须于眼与心以外, 加用口及耳才好。读, 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一个人的通与不通, 往往不必去看他所作的文字, 只须听他读文字的腔调就可知道。”可见朗读对于学生理解文章, 积累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语文阅读课上也应把朗读放到重要位置。为此, 我们依据文体特点, 选择了诗歌、散文、文言文作为朗读的重点内容, 并且细分出一些具体的朗读学习单元。

二.扩大阅读, 做好摘录, 丰富积累语言

现今中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已徒有其名了, 他们整天被作业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 很少有学生光顾图书馆、阅览室, 这样的现实, 极大限制了中学生的语言积累。为改变这种现状, 在学生入学之初, 我们就为每位学生印发了《中学生必读书目》, 有计划有选择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优秀著作,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我们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著作, 并对每天的阅读量做出规定。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我们要求学生每天做摘录, 对每天的摘录量也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对学生摘录的东西我们要求学生做好分类整理和消化, 并定期展示共享。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我们把课本和阅读课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设置了多节由教材课文延伸出去的阅读课,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拓展阅读。

三.利用校本教材, 丰富积累语言

我国刚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课程类型, 进一步突出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地位, 这也为学生丰富积累语言创造了条件。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是语文。报纸、电视里的新闻、故事, 大街上随处可见的精辟的广告语, 人们口耳相传的谚语、歇后语、名言警句, 甚至门上的对联, 风景区的古诗词或名人的题句, 景点的介绍词等等, 这些都是语文, 这些都是值得积累的语言。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 在生活中进行语言积累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为邯郸是中国成语典故之乡。为了进一步上好语文阅读课, 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 我们编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 如《邯郸成语典故集锦》《邯郸历史文化》等。这些课本的知识有很强的趣味性, 并且与学生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学生表现出很强的学习兴趣, 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既学到了文化知识扩大了语言积累也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 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

四.学以致用, 在写作中积累语言

作文训练就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 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 因此, 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而训练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 可以是日记、周记、读后感、命题作文、随笔等等。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写作过程中, 要尽量引导学生把自己日常所积累的语句运用到写作中, 这样慢慢的积累在本上的知识就内化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和素养。

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学生语言的积累也是这样, 是一个长期的, 艰巨的过程。只有通过不同途径, 运用多种方法, 多多积累, 学生才能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 才能由量变引发质变, 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摘要:当前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积累重视不够, 学生语言积累的途径单一,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学生语言匮乏, 写作能力低下, 语文素养难以得到真正提升。本文就阅读课如何进行语言积累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进行语言积累的方式方法。

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积累 篇11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积累,认为从以下几方面来做比较有效:

一、教会学生在听中积累语言

现在电视、广播、网络、MP3、录音机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通过这些传播媒介学习语言,对学生来说没有任何负担,反而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学生耳熟能详,就会从中积累语言文字,有时会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受。这些都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特别是要努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我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组织学生认真收听、收看美文欣赏、童话故事、新闻报道、各种活动等,碰到一些新词、妙句,随时记在黑板上供学生识记。不仅如此,我还把“听”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平时选购一些优秀的富有儿童情趣、富有生活气息的中外儿童诗或短小精美的文章的磁带,让学生带回家听,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就丰富了;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一起多交流、相互讲故事,学生一下子都主动地寻找故事之类的书籍来看。这样,并没有强迫性的要求,学生从听到“看”,自然水到渠成,并为进一步丰富学生语言作好了铺垫。

二、熟读背诵,在背诵中积累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学生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为学,一开始只是读、背。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学生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愤悱在心了,教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也掌握了文,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其实,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教学的高妙之处。很多专家都痛心于语文课堂很少听到琅琅书声,一些范文佳作,虽经语文教师二、三课时口干舌燥的讲析,但仍有学生不能熟读课文。我要求所教中、高年级学生有选择地尽量多背,或记住大意复述课文,并且根据学校安排把小学生应该背诵的80首古诗词落到实处。不仅如此,我还根据现有教材,增加了一些诗文或优美片断,鼓励学生熟读背诵。

三、增加学生课外阅读,在阅读中积累

吕叔湘先生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积累语言材料光靠课内加强对课文的朗读和背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引导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因为只有博览群书,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基于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尽量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面。我为学生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

我坚持做到了以下四点:(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留出阅读的时间;(2)在课堂上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其会读会摘录,如就全书来说,往往以浏览性的默读为主,对那些语句优美生动的段落,应反复诵读,摘录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等,还可写一些体会文章;(3)提出语言积累的具体要求,对所摘录的好词好句好段,要求学生每两周进行一次自我梳理,归类“入库”,每学期末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翻箱倒柜”,使积累的语言文字不至于“发霉烂掉”,从而提高积累的长久性;(4)每周定时检查,并作好统计,在班上公布,给认真的学生加星。这样做,促使了学生更自觉、更认真地进行阅读,保证了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平时,我了解到学生对某些作家、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强烈的自主阅读心理,就围绕这些热点举办专题讲座进行指导。这样不但可以更有效地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不可或缺,还能对正确选择阅读、科学指导阅读产生明显的正效应。在每学期末,我们会举行成果展览会,摆放学生阅读过的书,展览学生摘读的成果,张贴学生的各种体会文章……评选出课外阅读“全能”奖、“摘录”奖、“泛读”奖、“以读促写”奖……在班上表彰总结,让学生品尝扩展阅读的收获,享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阅读的热情,培养阅读的习惯,巩固其成果。

四、放开手脚让学生多说,从说中积累语言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说话是对语言材料的一种使用,它能让学生一方面运用积累的语言,另一方面进一步积累语言。说话处在一个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中,其终端就是所谓的“内部语言”。说话会在其建构过程中不断向“材料仓库”提取合用的材料,并不断前行,由含糊变得逐渐清晰起来,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一定的“所有”语言表达出来。为此,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了说的训练,如:开展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训练,让学生按座位顺序,每人一次,提前准备自己课外阅读的精彩片段;每周举行一次好词好句欣赏会,让学生将自认为优美的词、句、段与同学一道仔细品味;每两周举行一次故事会,或诗歌朗诵会、好词好句接龙比赛、辩论会等,活动中,人人必讲,这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促使学生读相关方面的书,而且巩固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这些活动中,我为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舞台,设计说话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有条理地说,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在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谈收获,议看法,评瑕瑜,让学生一方面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另一方面在“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况中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与渴望,同时也在说话中帮助学生积累了新的词汇、短语、句子,掌握了新的语言结构,既提高了学生说话的技能,又达到了巩固平时学习的语言材料的目的。

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积累 篇12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以教材为主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吸取课文中的语言精华, 不断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下面以朱自清的《春》为例, 谈谈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滴做法。

一、整体把握, 感受语言

1. 在“读”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美。

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应从朗读开始, 因为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式, 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表现了春草的柔嫩、春花的烂漫、春风的温暖柔和、春雨的细密、人们的喜悦, 而这些特点, 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味觉表现出来的。

2. 在“读”中训练学生的语感。

语文的核心是语言, 语言的核心则是语感。《春》一文文质兼美, 十分适合朗读。教学中笔者采用范读、集体读、小组读、学生个体读等方式, 抓住具有感染力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让学生通过比较, 想象理解, 发现其中的意蕴。

3. 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词句的妙用。

学习朱自清的《春》,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体会到大量叠词、儿化音运用, 短句和长句、整句和散句交错运用所构成的轻松明快、亲切柔和的节奏和韵律。

二、读品结合, 领悟语言

品主要包括品课文中的音乐美, 品语言的生动真切, 品修辞诗意的美感。

1. 品课文中的音乐美。

《春》一文的语言清隽简约, 充满诗意。比如“春花图”中的“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 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通过让学生听配乐范读, 这种以排比、儿化韵的交错构造的散句, 宛如山间溪流, 清脆悦耳, 会使学生深深陶醉在语句所带来的音乐美中。

2. 品语言的生动真切。

《春》一文, 作者以看似平淡却异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卷春的图画, 谱写了一曲春的赞歌。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去朗读品味, 才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开篇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 从“盼望着, 盼望着”反复的语句中就可品味到。还如“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偷偷的”用拟人的手法, 一个“钻”字活化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雨密密的斜织着”, “斜织”两字把微风吹动雨丝的情景写得精确传神;“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中的“闹”字不仅有形, 似乎还有声, 让人仿佛看到了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竞相采蜜的情景。

3. 品修辞的诗意美。

《春》一文中对比喻、拟人、排比的大量运用, 使文章的语言有了一层光亮的色彩。比如写春花, 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各种花的情态色泽, 花朵之多, 花色之艳, 争春比美, 互不相让;写野花,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品读这些修辞句, 学生会获得诗意的美感。

三、拓宽视野, 积累语言

只有读得多, 记得多, 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积累语言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 课前搜集资料, 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春》之前, 笔者让学生搜集有关“春”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展示所搜集的资料:春字的不同写法, 春天的节气, 春天的物候, 含“春”字的词语, 含“春”字的古诗词及文学作品, 描写春天的优美语句, 等等。学生对资料搜集、介绍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

2. 熟读课文, 积累语言材料。

朱自清的《春》是名家名篇。课堂上,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笔者引导他们对课文中的佳句、精彩片段有感情、有节奏地反复诵读。笔者还通过播放视频、配乐朗读来创设情境,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欣赏作者的精彩描述、感悟表情达意的奥妙中, 与作者产生共鸣, 使情感升华, 从而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

四、读写结合, 运用语言

上一篇:专业市场群下一篇:排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