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精读

2024-11-27

阅读教学中的精读(精选11篇)

阅读教学中的精读 篇1

长期以来,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一直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和重点。众所周知,阅读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这是我们所要关注的重中之重。在阅读课中渗透通读与精读的指导,让学生在通读中把握全文信息,在精读中体会每个词、每句话的用意,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并在反复的练习中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

一、在通读中把握全文信息

通读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我们在阅读报纸、小说、诗歌时,采用的都是通读的方法,其目的在于了解全文内容。在阅读技巧指导中渗透通读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帮助他们更快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司马光》一课为例,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画出文章的主角、配角和大体事件,然后进行通读,并对事件的每一次细节给予重视,从而快速了解文章具体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这样一来,在了解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便可以更好地进行精读。另外,在通读期间,还应要求学生挖掘出文章中出现的生字和生词等基础信息,由此让学生在通读的过程中快速掌握课文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整体来讲,通读是一种简单、实效性强的阅读技巧,是学生进行精读的前提。甚至可以说通读的效果和质量会直接影响精读。

二、在精读中体会文章情感

精读和通读的区别在于:精读需要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用词、语句和段落等要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分析作者如此描述的意图。精读能够促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体会,加强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力。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为例,在读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着重分析文章中的小骆驼和骆驼妈妈的对话,特别是小骆驼自卑的原因,以及他突然觉得应该自豪的原因。在分析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围绕骆驼妈妈的语言进行剖析,在间接指出骆驼的优点的同时,要求学生联系自身,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存在一些被忽略了的优点等等。由此,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同时就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由于小学生受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制约,在围绕精读启发他们思考问题时,我们有必要进行合理的点拨,以此让学生懂得“想什么,如何去想”。而经过反复的练习,学生在阅读其他文章时,便可以更好地找到切入点和阅读方法。

三、在反思中感悟阅读真谛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行反思,思考自己的阅读过程是否存在遗漏,是否存在某些不足,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阅读能力,并在反思的过程中挖掘出更多不曾被自己注意到的重点。如上述两则案例,在指导期间,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对老师存在着极强的依赖心理,对很多问题他们几乎不会主动思考。所以在阅读期间,我为学生安排了一些反思问题,如“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语,是否可以用其他的词汇替代?如果换一种表达方法,课文内容的表达是否会发生变化?比如骆驼妈妈直接将骆驼的优点都告诉给小骆驼,而不是小骆驼主动提问,骆驼妈妈解释,课文在说服力上是否会出现变化?”由此一来,学生在反思中便可以投入更多的思考,在延伸探究的过程中会更深刻地把握课文细节。另外,教师长期实施上述指导手法,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不论是通读,还是精读,都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通读,能让学生快速梳理全文,把握全文信息;精读,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局部重点,促进学生对文本关键信息的理解。但是,受到能力、学情等多方面要素的影响,若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还需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和备课中进行持续的研究。

阅读教学中的精读 篇2

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论述了在英语精读教学中的三种尝试:变被动为主动,变识记为欣赏,变思维定势为思维变通,以期能提高精读教学的质量.

作 者:张庆艳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7 “”(45) 分类号:H3 关键词:精读   主动   欣赏   思维变通  

★ 范文在尝试中成长

★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反思

★ 苗族地区的文化调查报告

★ 在尝试中成长600字精选

★ 在尝试中成长作文

★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 高中思想政治教案参考

★ 高中思想政治说课稿

★ 非权力因素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阅读教学中的精读 篇3

关键词 叶圣陶 精读阅读 阅读教学

叶圣陶先生(以下简称叶老)是中国20世纪伟大的语文教育大家,其精读思想更是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富有生命力的语文教育思想。重读叶老的精读理论,对今天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叶圣陶精读思想概述

叶圣陶、朱自清二位先生于1942年发表了《精读指导举隅》,叶老写了前言部分,这是体现他精读思想的重要文献,另外还有《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等文。

叶老对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的指导做了精辟的论述。

1.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精读不只是一种阅读方法,还是一种教育思想。叶老把语文教材分为精读本和略读本两种,与此相适应,将课型分为精读课型和略读课型,与此相配套的阅读学习方法分别是精读法和略读法。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1]叶老认为,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要养成文学欣赏的能力和阅读的习惯。这个目标需要精读和略读共同完成。精读是主体,是就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而言的,精读所占课时多,教师要做详细的指导,学生要从精读中获得种种阅读经验。精读是准备,是就精读的目的而言的,从精读中获得种种经验,其目的是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阅读其他文章或者著作,这就是略读。

2.精读指导的思想

叶老在《略读指导举隅》中说:“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2]但是细致、深入的指导并不等于教师要始终扶着学生走路,教师要本着使学生逐步减少对教师依赖的原则来指导精读。

精读指导要经过预习指导、课内指导、练习指导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在指导上下功夫。“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3]

预习阶段的主要任务:通读全文,解决生字生词,解答教师的疑问。教师的有效指导体现在任务的布置和预习检查上。

课上讨论阶段的主要任务:质疑解难,含英咀华,深化认识。教师的指导体现为:督促学生课下做充分的准备;平时要帮学生养成讨论问题、发表看法的习惯,包括听话、评判、发表、态度、观点比较的习惯;精当的点拨,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错误之处予以纠正,对疏漏之处予以补充,对疑难之处予以阐明。

练习阶段的目的是:涵咀得深,研讨得深。主要形式有:吟诵、参读和复读。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为:对吟诵语调高低、强弱、缓急的指导;对参读文章选择的指导;用足以看出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考查。

二、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课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给阅读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材使用观的更新,使教学目标和内容多元化;学习方式的更新,改变了教师的“满堂灌”,凸显了学生主体;阅读教学理念(对话和个性化阅读)的更新,解放了学生的阅读,教学气氛空前活跃。但是问题也随之呈现。

1.教师指导缺失

在阅读对话中,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多了,但是学生作为不成熟的对话者,肤浅、偏差是难免的。教师为了表示尊重学生的见解,放弃话语权利,成为“旁观者”和简单的“应和者”,廉价的表扬和不置可否的评价随处可见。更有甚者,有的课改学校出现了“无师课堂”,课堂成为学生自娱自乐的天地,文本成为学生随意阐释的对象。“教师不作为”“教师浅作为”正成为目前阅读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2.阅读的基础训练缺失

20世纪80~90年代,语文教学的核心概念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阅读、写作能力是训练的重点,但机械、刻板,以浅层记忆和理解为主。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的关键词是人文性、语文素养、体验、个性见解等,与生活、社会和学生的联系多了、活动多了、拓展多了,而扎扎实实的阅读训练却少了,对课文精推细敲的功夫少了。热闹的课堂之下是对基本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培养的掏空。

三、叶圣陶精读思想对中学阅读教学的启示

1.要让精读、略读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配合

与叶老所处的时代不同,现在的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分编的精读教材和略读教材,但是每个单元都规定了精读(讲读)课文和略读(自读)课文,自然就应有精读课型和略读课型。但是教师的精读和略读意识不是很淡薄,处理显得很随意。

(1)精读宜精

精读是对读物全面、细致、透彻的阅读,“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4]。要通过精读养成细读深思的习惯,学会阅读各种文章。精读宜沉下来字斟句酌,咬进文字深层,嚼出文字真味,而不是走马观花,在文本外围打转。

(2)略读宜略

略读是对精读的应用,从精读获得的种种经验要在略读中得以应用,读的篇目多了,那些经验就会内化为阅读能力和习惯,一生受用。

(3)精读和略读相辅相成

从教材编排看,一个单元安排的几篇课文,不仅在内容或者文体上有联系,在阅读经验上也应该是相互照应的。

叶老对精读和略读的设计启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阅读教学。

(1)单元规划,确定目标

精读和略读的配合需要有单元的整体规划,要有单元训练的重点,精读略读才能一以贯之,形成合力。

(2)合理分配课时

该精的精,该略的略,精读略读才能相得益彰。一个单元,可以用3~5课时精读一篇,如《孔乙己》,其他篇目用1课时略读或者课下自读。

(3)强化课型意识

把精读课文上成精读课的样子,把略读课文上成略读课的样子,精读为“一”,略读为“三”,举一反三,相互照应。

2.走出“精读指导是逐句讲解”的误区

说起精读指导,我们往往把它和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联系起来,因而把精读指导和课改新理念对立起来,导致精读指导步入误区。

(1)逐句讲解

新课改之前,精读课上,教师逐句讲解十分普遍;新课改以来,在某些“异化”的精读课上,这种现象依旧存在。

(2)指导缺失

如前所述,教师退出指导席或者指导不到位。

叶老的精读理论正本清源,给我们如下启示。

(1)逐句讲解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理念的产物,是“满堂灌”的体现,并非精读所致。针对精读指导中逐句讲解的现象,叶老曾用归谬法来证明其不可行:①假定学生无法了解那些字词的意义,……⑤假定教学只是授受的关系,学生是没有能力的,自己去探讨也无非徒劳,必待教师讲了授了,他用心地听了受了,才会了解他所读的东西[5]。

(2)精读指导的目的是养成学生自己熟读精思的习惯,这个习惯只有在学生自己的阅读中才能形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精读学习也不例外。“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6]教师要本着使学生逐步减少对教师依赖的原则来指导精读。

(3)精读指导的特点是“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精读指导是精细的,但就指导的内容而言,只需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给学生所不能。叶老认为教师应该揣摩哪些地方是学生不容易领会的,就要在那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思考后不能解决的,再向学生讲明白。精细的指导功夫,教师要用在如何引导学生阅读上,用在对学情的了解上,用在对点拨时机的观察上。

(4)精读指导的效果在于能“举一反三”。精读指导应立足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叶老说:“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7]教师做精细的指导,目的是使学生在精读中获得各种经验,学生自己应用这些经验再去阅读长篇巨著或者其他篇章。所以,精读指导要有一定的代表性、示范性,发挥“一”的作用。教师在指导中,要有一种自觉意识,注重“类”的提炼点拨。

3.每个阶段的精读指导都要在追求实效上下功夫

精读要经过预习、深入探讨、练习巩固三个阶段,这是普遍的现象,和叶老的设计基本是一致的,我们耳熟能详,但是说到效果,中学六年都难有成效,预习、探讨、练习,一步不落地做下来,阅读教学始终低效。长此以往,师生产生的学习倦怠,预习可有可无,探讨流于形式,巩固依赖于练习册。

精读要想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指导。叶老对精读指导的实效性作了精辟的论述,值得我们细细玩味,对照今天的做法,获得有益的启示。

(1)预习阶段指导

①任务要具体、有针对性。大部分教师把预习任务确定为:解决字词、疏通文意、了解大意。叶老认为,古代诗词,可以根据体例确定其朗读的节奏;文言文,可以要求断句。还有提问,他认为,“学生应该知道而未必能自行解答的,却不妨预先提出……”[8]这两个提问的标准——应该知道、未必能自行解答,值得教师体会。现在流行的学案,习惯提出很多问题,像练习册,是没必要的。有些问题在通读中自然能解,有些问题比较繁琐或者艰深,不是学生必须知道的。

②检查要得法。检查预习的通行做法是朗读和问答,但是朗读没有具体要求,问答涉及面有限,效果不理想。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检查形式,但是无论哪种检查形式都要要求具体、面向全体。如用读书笔记检查,对生字词要求:工具书的解释+联系上下文含义的自我表述;对解答的问题要求:是自己参考和思索所得(教师要给学生提示参考和思索的路径及方法)。

(2)深入探讨阶段指导

①备疑要充分。研讨环节的种种问题多和学生准备不充分有关。为了使这样的活动有真正的意义,就要让学生做充分的准备。有些教师把课堂讨论的问题只放在课堂上提出,显然是没有充分准备的。学案把一个比较详细的学习方案教给学生,要求学生课下自学,课上展示,有的课改学校,每天都有一半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学案,这些做法都有助于学生课前准备。

②点拨要精当。精读指导,关键在于一个“精”字,字字珠玑,学生才会真有收获,指导效果才会好。有的教师一说起来,汩汩滔滔,没完没了,远不如关键处的三句五句让人警醒。前几年流行的“定时讲课”限制了教师发言时间,潜在地也就提出了精当的要求,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③减少问答式。教师学生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双方对接频繁,教师的主导就会过多介入,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倡导讨论展示后的教师点拨、总结,倡导在一段时间内让学生有比较大的自主、自由空间。当然,教师何时介入学生的讨论,也要看需要。

(3)练习巩固阶段指导

精读的课后练习,还是首先要在“读”上下工夫。精读不是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它要求熟读精思,获得深入的体会,“文章不厌百回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最后阶段的阅读练习是前面教学的深化,学生会达到阅读的新境界,获得阅读的新感受。无论是叶老倡导的吟诵、参读、复读,还是我们使用的比较阅读等。

做大量的习题,巩固所学,对以阅读为课程目标的语文而言,并非捷径。仍然字字珠玑,切中要害,有正本清源的作用。指导学生反复读、细致读,才是精读指导的根本。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叶老的精读思想仍然字字珠玑,切中要害,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其启示我们:精读本来的样子很简单,就是要重视读书,重视读书的成效,就是要扎扎实实地下到精读和精读指导的功夫,为一生的阅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乔桂英(1969-),女,山西太原人,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阅读教学中的精读 篇4

关键词:中学英语阅读,自主精读,设计

1. 引言

“阅读课”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英语新课程标准》[1]指出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能识别单词及主要句型结构;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结局;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能借助资料及工具书查找有关的信息进行学习。实际上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还没有达到这一要求。

没有过硬的英语阅读能力,学生就不会考取好的英语成绩,进而对学习英语失去兴趣,因为英语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中学英语阅读出现的问题,提出应用自主精读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2. 问题分析

在教学实际中可以发现很多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不够,在解答阅读题时正确率难以提高,对文章中的一些重要表达不能理解其含义,最终陷入不愿多读,不爱阅读,同时惧怕英语考试的怪圈。根据目前研究,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指导不足[2]

有些老师的教学思想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以文章为语言实体的水平上,英语阅读材料常被限定于课本教材,而其他方面的阅读材料很少被针对性地纳入教学内容并作为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工具。一些教师经常为学生安排较多的阅读任务,但实际的指导很少,一般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就是布置大量阅读题让学生在课外完成,然后在课内对一下答案,老师基本不给予指导,同时教材中的文章也只是作为传授语言知识的一种形式。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有些老师还沿用旧式教学方法,逐句翻译课文,逐段分析课文,使学生养成依赖老师的习惯。这种重传授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2 学生阅读训练方法不足[3]

中学生在英语阅读时通常只注意阅读数量,轻视阅读质量,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学习不够,能力培养和训练不够,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大量阅读任务,有时抄一下答案。学生甚至不知道怎样去做,只是觉得作业多。这就造成了看似学生在阅读上费时多但效果差的情况,因为学生总是在被动地完成阅读的量,很多学生甚至根本没读懂阅读文章而没有实质的进展,最终形成不愿多读、不爱阅读的现象。

通过以上对问题分析,可见初中学生英语阅读水平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没有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二是学生长期形成了被动接受的阅读习惯,缺乏学习的自主性。

3. 自主精读法的设计

自主阅读能力是一种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4]。自主精读是在自主阅读基础上达到更高要求的阅读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学生运用词典、参考资料、光盘、网络等工具自主阅读英文材料,在阅读过程中逐词逐句地分析和理解,同时了解文章相关背景知识。这种方法重在正确理解文章的每一句的表达方法和含义。

自主精读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这种方法耗费时间长,需要学生持之以恒,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稳定提高英语水平的效果。但从大量成功提高英语能力的案例来看,这种“磨”的方法对于母语非英语又缺乏英语训练环境的人来说可能是真正有效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如果能够对自主精读训练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实施,使得这种方法效率更高也是可以实现的。

3.1 自主精读材料的选择

对自主精读材料的选择,有两个方面要注意:一是“广”,二是“度”。“广”是指选材时要求阅读文体的面要广,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都要涉猎,实用性文体、文艺作品均应顾及,并且要选择优秀的有代表性的读物,尽量选择那些文质兼美的读物来练习。教师应当经常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及时纠正不加选择或盲从流行作品的倾向。“度”是指难易程度要适中。中学生英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如果不注意题材的难度,则很容易降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和阅读的兴趣。难度适中的阅读材料可以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成就感,特别是通过自主阅读了解了文章中的思想,会使学生意识到英语作为一种“工具”的作用。实际上也只有难度适中的英文材料才能让学生自主完成阅读成为可能,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材料的推荐上可以发挥一些引导作用,结合课堂教学进程,推荐内容和难度都比较合适的材料,避免学生盲目阅读,弱化训练效果。在没有教师逐步引导推荐的情况下,《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可以作为中学生课外精读的材料。

3.2 自主精读的实施步骤

3.2.1 在指导学生阅读前。

教师应给出该单元自学要求,让学生自主地预习文章、练习等,指出可能出现的难点,并要求学生先自己查字典和其他工具书,并找到与阅读文章相关的背景信息,准备参与课堂活动。

3.2.2 在指导学生阅读中。

第一步,略读。了解文章的文体类型,以及文章先后所谈内容的大致顺序,从而把握文章内容框架,并决定是否对这篇文章进行精读。学生应该学会找出文章的关键的词(组)或句子。找出文章的关键词句可以通过词语跳读法和句子跳读法来完成。一般情况下,各种体裁的文章都可以采取这两种方法,并且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同时运用,但具体讲,叙述和描写类文章可选用或侧重词语跳读法,说明文和论述文章应考虑采用或侧重句子跳读法。文章体裁可以从文章标题判断出来,如没有标题或标题不能完全肯定文章体裁时,可再借助该文章的开始位置的第一、二个句子来判断。文章的中心句是用来阐述文章主题,说明作者观点的句子,中心句多数位于段首或段尾,有时也位于文中,因此,在阅读时应注意文章的两头。找到了文章或每个段落的中心句后,也就基本上理解了文章的大意,自然而然在脑海中形成文章的框架。在没有明确的中心句的情况下,尤其是在阅读叙述类和描写类文章时,找出含有关键信息的关键词也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

第二步,进行单词与单句层次的精读。学生应该逐词理解其词性、含义,以及在语境中的用法。学生在遇到不懂的单词或词组时需作标记,如在熟悉的单词上画上“√”,一般熟悉的单词上画上“○”,不熟悉的单词上画上“×”,对不懂的单词先根据上下文对其含义和用法进行分析,能猜出的就猜,然后通过字典核查进行分析理解;在确实难以把握的情况下可以请教老师以加快理解记忆。在这个阶段,并不是提倡一遇到不认识的词句就马上查阅字典或书籍等工具书,而是先要学会运用词汇方面的技能,如运用词素和词素构词(前缀、后缀及词根等)的知识来判断,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并运用语法知识判断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善于通过上下文猜测生词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在猜出单词后运用记忆单词的方法来熟记单词,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理解力,这是能读懂英语阅读材料的基础。学生词汇量不足是课外阅读的主要障碍,其次是阅读速度慢,实际上通过大量的自主精读训练,阅读速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教师为学生自主精读提供有效的指导是改善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

第三步,复杂句的精读[5]。英语长句的精读,遇到比较难的语句,不要急着翻译成汉语,而是鼓励学生进行释义,可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练习英语表达。刚开始时会有些困难,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给予一定的提醒。其办法有两种:一是把长句拆解成若干个短句;二是对原文进行解构,而后重新组合。这其中的关键有三点,第一是要吃透原文,全面彻底、准确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各种深层含义,以及语言风格;第二是要找出句子主干,弄清句子各部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即分清主谓关系及修饰成分;第三是要理清句子各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搞清这几点,就可以将英语长句拆成短句,或打乱原文结构,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汉语的语言逻辑顺序重新组织句子。中文和英文的思维习惯有所不同,一定要严格按照英文思维习惯来组织句子的结构,分析句子结构尤其是复合句时,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以及各种句子相互套合使用时的结构和用法,需要对句子进行解剖分析,找主句,然后分析从句的结构,并确定从句属于哪种类型达到完全理解句子在上下文的涵义的要求。此外在精读时还应该注意分析复杂的句子结构,以及其中涉及的新语法点,利用过去所学的语法规则来辨认复杂句中是否有与过去规则不吻合的地方,并进一步辨认出这些不吻合的地方可能是对哪一个语法项目中规则的补充,借助系统的语法手册来验证所作出的辨认,通过这一过程掌握新的语法点。

第四步,宏观层次的精读。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框架,以及作者写文章的主旨再思考,理清文章的层次,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了解文章的来胧去脉。按照阅读文章体裁来根据文章体裁的基本要素来阅读文章。按照意群一组一组地读,对本段(篇)达到粗中有细、大中有小的程度。如果是议论文,可以要求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问题、论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并判断作者的写作态度,理解文章段落间的过渡性,以及作者思维发展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因素,分析作者是如何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叙述的,把握文章的主要线索、时空顺序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五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后及时让学生操练。操练方式多种多样,如造句、找出新词编故事,小组进行角色扮演,重现课文内容,等等,完成对文章复述的任务。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材料进行重新加工处理,再通过口头(或者默写)将课文内容用英语表达出来,这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总结中心思想相同,这种复述课文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巩固课文。在具体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在复述完之后能够把精读文章背下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及对好句的记忆与运用。

3.3 自主精读中的自我监控[6]

自我监控是指个体利用某些标准评估自己学习进展的过程。它是一种执行过程,可激活或抑制其他过程,对思维过程和结果进行实时评价。一般说来,自我监控包含着两个步骤:辨别出自己要监控的行为;记录、评估自己所控制行为的某些方面。每周一篇的阅读周记就是对阅读的自主评价,可提高阅读学习的效率,更好地调节控制阅读活动。阅读周记包括对阅读计划、自主精读过程等的评价,是总结收获、解决问题的阶段性反思。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自我监控技术,如自我记录技术、自我记分技术、自我提高技术,帮助学生增强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能力。在自主精读学习中,学生既是整个学习过程监控的主体,又是这一监控的对象,他们将自身的实践活动作为监控的对象,施以监视反馈和调节控制。学生有了监控意识,才能不断地修正错误,调整目标,变换策略,改进方法,取得进步。自我监控是自主精读的关键过程,只有学生对学习自我监控,自主精读学习才能成为可能。当然,自主有不同的水平,学生能达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他们的个性、目的、教学要求和文化背景。因此,我国学生的自主阅读更有其特点。这种自主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不是完全的自主,更不是我行我素,而应是主动识别阅读目的和内容,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老师参加各种自主阅读活动。

4. 结论与建议

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和阅读能力,与当社会发展对英语的需求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差距较大。自主精读法是提高中学生阅读的有效方法,但是这需要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和教育者要转变观念,在老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下,在学生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在家长的配合下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运用自主精读法不能贪多求快,要循序渐进,逐渐达到阅读的效果。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一定要按照本文所提出的自主精读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其中的一些过程专门训练,有所突破、有所提高才是最实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朱全健.浅谈初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新教师教学, 2010.7.

[3]韩宝成.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教育导刊, 2007, 12.

[4]Helo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 1981.

[5]刘庆荣.英语长句的翻译.中国翻译, 2009, 6.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精读与朗读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精读;朗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87-01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更深的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文本,还需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等。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也是难度比较大的部分,因此,必须加大气力研究阅读教学的一些问题。在阅读教学中,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精读和朗读方面的训练,以提高学生整体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一、精读的训练

语文阅读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方面来说,则是要求学生从“泛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

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则是指导“泛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学生要灵活自如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由此及彼”的应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读方法。而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无疑精读是最为重要的,它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精读训练和教师的讲读内容密切结合起来。

精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有效的阅读能力,切实解决读什么和怎样读的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精读可以是对文章局部的分析,是品味重点字、词、句。例如《赤壁赋》一文首段中作者对月的描绘“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品味“徘徊”一词的运用,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由此一词就可以领略到本文的景美、人的心灵获得的愉悦之美以及苏轼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

加强学生的精读训练,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应着重指导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勤于动笔,划要点、编提纲、摘佳句、作批注、写心得等,在读书的同时动笔,可以使阅读细、深、透、活一些。

在课程改革中,精读训练可以是教师给出一定的阅读方向,在中学低段教师还应给出一定的赏析模式,指导学生赏析文本,并用相对规范的语言来归纳阅读的体会。例如在教授《发问的精神》一文时,我没有急于指导学生的阅读,而是引导学生依靠学习经验,发扬发问的精神,自己就课文内容发问,研读文本。再利用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开始的时候,我很担心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准备了一些问题作为阅读的方向。可是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对课文的赏析有一定的方向指导,所以学生不仅提出本文学习的重点,有几个问题还是我没想到的。尤其是对本文论据采用是否合理展开了争论。所以精读课文,不是教师简单的将课文肢解,指出重点讲授难点。学生的全面感知和总结才是我们要好好开发的地方。

因此精读既是教师的指导过程,又是学生调动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效的精读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培养阅读能力。

二、朗读的训练

阅读教学应该强调朗读。语言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朗读是思想和情感在发声。

朗读不仅是表达,也是表演,而且是对文章的重新写作。具体的朗读操作,把朗读者的思维和想象能力都转化为对字句和语段的独特处理。

正确的朗读方式,可以帮助对课文的理解,反复朗读,对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表现方式有很大帮助。例如在教授高中一册诗歌单元时,就可以由朗读将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融为一体。《致橡树》的深沉,《再别康桥》的空灵,《错误》的婉约等,都可以通过朗读对文章进行感情化、艺术性和表演性的处理,深深吸引住学生,见出实效。

在朗读教学中,虽然有很多教学辅助资料,但是我个人认为教师的范读更能起到示范的作用。教师出色的朗读,会深深的感染学生,将学生带入文本的世界;同时也使教师的风采等到了展示,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崇敬之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曾经做一次学生调查时,有几个学生表示喜欢语文的原因是“老师朗读课文时声音很美,抑扬顿挫的朗读把他们带进了文本”。这短短的几句话给我带来不小的震撼。从此我很注意训练自己的朗读。用心的朗读创设了情境,使我的教学在开篇就打下了梦幻般的基础。

朗读可以使书本上的思想和情感灵动起来,语言真正鲜活起来,把文章中蕴含的思想倾向、人格态度、感情色彩,都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自己的方式传递给他人,感染他人。成功的朗读教学可以带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能够一举完成多种训练任务,是非常生动有效的阅读教学。

总而言之,无论是精读还是朗读,抑或是其它一些阅读方法,都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到语文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才能确保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初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 戴有孝.安秀梅.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J];发展;2009.

英语精读课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6

关键词:英语精读课,文化,语言,文化导入,关系

一、引言

英语精读课是学生学习英语最根本的中心课程,对精读材料的引进及精读材料的讲解,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让学生掌握英语的切实可行的重要教学手段。精读课的作用是多重的,既是听说课、阅读课,又是语法课、写作课。精读课教学中兼顾多样性、多重性,无疑会使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得到多重训练,最终达到目的。因此,在英语专业诸门课程中,精读课历来被认为是核心课程。然而,长期以来,在英语精读课上,教学总是围绕着语言的基础知识展开。师生双方都把精力用在机械的语法规则、词汇记忆及句型操练上,误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些,就能将英语运用自如了。但是,在实际的交流中,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在这里我并不是否认上述教学带来的好处,但是更多的情况是,学生虽然已经拥有了丰富的语法知识和词汇量,能造出许多语法和语义意义上正确的句子,他们却不能适时得体地运用,造成交流中的语用失误。

可见,教学仅限于语言形式的方面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我国加入WTO,与国际间交流日渐频繁,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于英语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因此,更多的外语教学专家认为学习外语不仅仅是学习这门语言,同时还要学习这门语言的文化,了解语言在文化中的正确运用,才是学好外语的根本,才能做到自如地交流。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英语中的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tura,原义是“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的意思。从广义上,有些学者把文化说成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从狭义上理解,他们认为文化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而语言是什么呢?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以言语形式进行表达和理解的一种音义结合系统,是客观世界与人的主观条件相结合的产物。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因此,要理解语言就必须了解文化,要理解文化就必须了解语言。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要知道选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密切关系决定了在英语精读课中,英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文化知识的输入,把文化知识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真正学好语言,能够正确、得体地运用。

三、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一)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简介

英语精读课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阅读为重点(注重文章的细微分析),辅以听、说等各方面。首先,在低年级阶段,精读课所占比重最大,每周6—8学时。其次,精读课的教学质量好坏关系到学生英语基础构建与否,直接影响到其大三、大四专业课的学习。再次,学生精读课的学习状况直接关系到其能否顺利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最后,精读课程是学生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最佳途径。作为一门基础课,精读课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至关重要。

(二)文化和精读课之间的联系

我国高校目前采用的精读教材有如下共同特点:课文几乎全部是原文材料,题材和体裁广泛,内容丰富,同时还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教材中文化含量的增加必然对精读教学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即精读教学在重视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文化知识教学。

重视文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于文章的深入理解,其中包括教师结合课文,介绍英美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习惯、民族宗教、社会制度、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的文化。

(三)如何在精读课教学中导入文化

1. 结合教材介绍文化内容

目前英语专业精读教材多选用的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英语教程》。我校高职高专应用英语专业则采用的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英语基础教程》。无论是广泛院校采用的前两者丛书,还是我校采用的这一系列教材,文章都是英美文学知识、经典名篇、当代作品等。因此,在讲述课文之前,教师先给学生介绍一些背景知识,不仅能够加强他们对文章整体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够扩大他们的视野,拓宽其知识面。例如:笔者在讲述《新编英语基础教程》第一分册Lesson one“English Then and Now”之前,因为这篇课文是讲英语的发展史的,所以笔者在之前讲述了英语发展基于三种日耳曼语言即盎格鲁语、撒克逊语、朱特语;并且又分别给学生介绍了每个部落的历史情况,让学生充分了解语言的形成和历史的变迁是分不开的。

2. 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不同语言的形成依据其形成的环境、文化习俗等有所不同,因此,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对于语言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词汇又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差异。以往教师在教授单词时,过多地注重词的发音、拼写、词形变化及字面的意思,而忽略词汇深层的内涵意义和实际运用。而有些教师则对词汇教学不够重视,认为词汇并不需要教学,只要教会学生读会这个单词和理解它的意思,课后让学生自己去背,然后让学生听写就完成了词汇教学。这使得学生往往连常用词汇的基本含义也掌握不好,换个场合和搭配就不懂了。比如:“I am blue today.”如果按字面意思去理解,就成了“我今天是蓝色”,会让人觉得一头雾水,而如果熟知西方文化就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今天心情蛮忧郁的”。再如,龙(dragon)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诸如“龙飞凤舞”、“生龙活虎”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圣经》中撒旦被称为dragon。又如英美人说“Hello!How are you.”“Glad to mee you.”等。而汉语习惯讲的“您去哪?”“上街呀?”“吃了吗?”如果直译成“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had your meal?”,英美人很可能误会你要限制他们的自由或是你要请他们吃饭。因此,不能把中文的招呼用语按字面意思直接翻译成英文的招呼用语。

3. 语法中的文化体现

教师在介绍某些句法结构时,可同时介绍其语意和交际功能。如附加疑问句“Lovely day, isn’t it?”实际上是无疑而问,只是英美人引起话题的一种常见的方式罢了。“Why don’t you do something?”形式上疑问句,却表示一种有礼貌的请求和建议。“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the radio?”不表疑问表请求,按照西方人的风俗习惯,提出的请求常用问句形式,以表示有礼貌的请求,但若长辈对晚辈或比较熟悉和随便的人之间可简单地使用祈使句。

4. 阅读中结合文化知识

在英语阅读中,文化背景的渗透,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获得对文章的正确理解,而且可以为学生在不同语境中正确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风俗习惯、法律制度及行为准则等方面的问题,其应该最大限度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黯熟英汉两种文化的现实差异,只有这样,才会加深对文章的了解和掌握,否则,理解就会受阻。比如:The path to November is uphill all the way.此处的“November”为关键词,指的是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to be held in November(即将在11月举行的总统选举),显然,如果不了解November在此的真正含义,就很难理解这一句子所要传达的信息。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的学习,课文的理解还应从语篇整体把握,只有联系一个材料所反映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现状、教育制度等文化知识才能对该材料的主题,即作者写作意图、观点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反馈。只有了解背景知识,学生才能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背景知识的教学,通过历史文化知识来促进语言的学习,以便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汇、句子乃至全文的文化内涵,掌握立体的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1]金德军, 刘露笛.高校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中的形成性评价概观世纪桥, No.7, 2009.

[2]陈影.浅析英语精读课中的背景文化教学.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 (1) .

[3]汤莉.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差异渗透的策略.

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7

一、精读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一)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相互交织性

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影响着语言的发展。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外语学习除了提高语言技能,最终目的在于了解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因此,在英语专业的各门课程中都应注重文化因素的渗透,重视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学习到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成为中西文化的桥梁。

(二)英语专业精读教学改革的需要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版)》的要求,英语专业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文化敏感性。”实际上,很多高校教师为了使学生顺利通过专四、专八测试,授课重点还停留在词汇、语法等基本语言知识和应试技巧的讲解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大纲的要求。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不到提高,就导致了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人才的匮乏。

二、精读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笔者以杨立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为例介绍文化导入的内容,认为在英语专业精读课中渗透文化知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词汇的文化内涵介绍;地理知识介绍;哲学历史知识的介绍;节日风俗知识介绍;政治文化知识介绍,等等。

(一)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

H·Douglas Brown在《Principles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一书中提到“每一种第二语言的使用都有不同程度的文化,外语教学应该力图解决语言的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构成的基本单位,词汇可以体现出文化差异。例如《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三课《A Dill Pickle》一文中出现了“daffodils”一词,不同文化中daffodils的象征意义也不同,在中国,它象征纯洁的爱、纯洁的生活;在西方,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然而它在古希腊传说中寓意着自恋、自负的人。教师在授课时挖掘该词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男主人公的人物特征。

(二)地理知识的渗透

通过熟悉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学生了解该国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十课《Pompeii》一文描述了火山爆发及庞贝末日时的景象。这就要求学生了解庞贝古城所在位置及周边的地理环境。因此,在背景知识导入时,可以请学生在黑板上画一幅地图,通过地图直观地看到庞贝古城距离罗马约240千米,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在维苏威火山脚下10千米处。这就自然联想到了古罗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有利于了解庞贝古城的历史和文化。

(三)哲学历史知识的渗透

哲学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学生对哲学思想的认识,有利于他们更加了解世界,了解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异同,从而奠定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基础。《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四课《Diogenes and Alexander》中描述了古希腊两位著名人物——无所顾忌、无所畏惧的犬儒主义哲学家和位居万人之上的君主亚历山大。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两位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生信条,以及人物之间的异同,就必须渗透文化背景知识,例如在介绍犬儒主义时可以扩充讲解1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且与同时期中国哲学家相比较;介绍亚历山大大帝时,可以联想到古希腊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等。

(四)节日习俗方面的渗透

了解不同国家的礼节和习俗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见识,培养学生与其他国家、地区、民族人民平等交往的意识,也可以避免出现跨文化交际失误。因此,为了使学生和外国人能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在授课时就要多渗透这方面的内容。比如在《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十三课《Christmas Day in the Morning》一文中就提到了西方传统节日圣诞节。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现今很多中国人也流行过圣诞节。但事实上,他们对圣诞节的起源、发展、习俗、地区特色及其对社会影响了解很欠缺。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可以把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中西方节日习俗的差异。

(五)政治文化方面的渗透

了解政治有利于学生了解整个社会和社会文化,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二课《Say Yes》一文中,从表面上看男女主人公是因为家庭琐事争吵,实际上是由白人是否愿意和黑人通婚的话题产生了争执。所以在授课时要贯穿种族歧视问题的探讨,让学生了解种族歧视的来源、经过、形式等,使他们正确认识种族歧视,并引导他们在与外国人交流时树立正确的态度。

总体来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首先教师要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观看外国影片、与外国人交流,了解外国文化及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而向学生渗透文化知识;其次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分组找出每篇精读课文中的文化点,查阅资料补充背景信息。

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的今天,要想和外国人无障碍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仅仅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了解他国的文化,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Douglas.B.H.Principles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Inc.1980.

[2]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3]何兆熊.我们的一些教学理念在《综合教程》中的体现[J].外语界,2005(3).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孙宇,王天昊.谈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教育探索,2010(7).

阅读教学中的精读 篇8

一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精读是英语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开设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 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 为各专业学生就业、创业服务。

在教学目标上, 由注重知识获得向注重知识运用转变。结合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 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 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课堂教学不再以课文讲解和语言知识为重点, 而是突出训练英语表达能力, 通过讨论式学习、模仿式写作和评价式研究, 使教材中的课文变为讨论、写作、研究的话题和模仿的样本, 使英语学习摆脱语言知识积累的传统模式, 让学生通过英语课堂教学不仅提高英语表达能力, 同时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笔者在实践中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科学规划各知识模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在原有教材内容基础上进行调整, 并在教学过程中修订实训项目 (见附表) 。

三教学活动设计与教学方法应用

实践教学活动分为课堂实践活动和课后实践活动。

课堂实践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英语听说、阅读、翻译、写作等各种技能, 培养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 以及对应用文献的阅读与模拟套写, “学”与“用”紧密结合, 以应用为主导的教学法贯穿始终, 充分体现培养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的教学方向与目标。注重教会学生如何为满足自身交际需要, 来提高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达到实践目标。它既能开发学生运用语言的潜力, 又能激发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活力。另外,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侧重增加商贸英语知识。通过展开一系列融入任务性和主题性教学思想的课堂活动, 结合多媒体软件和网络资源,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 教师需遵循以目标需求带动学习的原则, 注重了目标设计的合理性, 明确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真正做到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答疑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认真贯彻“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 “听、说、读、写、译并重”和“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原则, 进一步克服忽视听说技能训练的弱点, 加大了实际听说交际技能的训练, 把培养实用口语交际能力作为本课程的重要任务;加强了对应用文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 满足学生毕业后实际的涉外需要。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密切联系起来, 探索了一条“以人为本”的灵活多样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1.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大学体验英语课程知识点众多, 如果按照知识体系学习, 学生往往不能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完成实际交际。为此, 我们精心选择了能涵盖课程知识点, 且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的案例, 引入到教学中, 随着某一主题的逐步深入, 学生不仅学到了语言知识, 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语言技能的把握,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 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每个主题的开始都安排了相应的情境预设, 在这些预设中通过实际应对和问题的设计, 引导学生获得对新知识的感性认识, 对后续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3. 讨论式教学方法

为了体现语言的多样性、灵活性, 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对于同一情境的不同应答, 选择适当内容, 采取讨论式教学, 集思广益, 畅所欲言, 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4. 分组合作式教学方法

为确保参与度及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语言实践, 运用此教学方法。对于较大型的交际任务, 4~5人分为一组, 分工合作,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接受任务后, 每组指定一名组长, 带领全组学生分析情境要求, 进行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各组学生进行讲解, 全体学生进行测评, 最后老师进行点评。

5. 网络自主学习指导法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解答、在线测试、课程录像等内容全部上网, 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方式, 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 随时学习。充分利用了网络辅助教学手段。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 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6. 课外辅导教学

为强化课堂教学内容, 我们加强第二课堂教学, 利用英语文化节活动组织英语演讲比赛、趣味活动等, 这些活动更新了教学理念, 是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一个支撑点, 又能较好地带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运用英语, 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课后实践活动根据每单元的话题指导学生利用网络、纸质等资源以及学校和社会资源进行课外调研, 并在每单元结束时安排一节课的时间,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各种形式的汇报调研, 通过这种形式,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 并学会合作式、探究性学习, 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第二课堂教学举办专题讲座, 观看原版电影, 组织各种形式的英语竞赛, 开展自由论坛, 排演英语短剧等,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这些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为学院营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同时,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整体文化和信息素养。将网络化的学习、网络化的教学, 网络化的作业和考试、网络化的学科资源等各模块完整地结合起来, 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应用的老师提供了一个实用、高效的网络环境。

四成绩评定

成绩组成:本课程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并注重过程考核, 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 平时成绩占80%, 期末成绩占20%。

考核方法:平时成绩的构成包括课堂内考核、课外活动考核等组成, 由教师结合学生互评、自评的基础上打分, 期末采用终结性测试卷形式, 以教师评价为主。

通过上述考核, 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实践技能、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学习态度等进行较全面的评价。

五结束语

通过一个学期的探索与实践, 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 课堂参与意识有所增强, 课后互动学习的氛围也更浓厚了。当他们自信地参加模拟英语求职面试时, 笔者看到了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设计体现的成果, 今后还将继续探索更加符合学生水平和社会需求的教学实践方法。

摘要:精读是英语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教学法, 更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 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突出训练英语表达能力, 通过讨论式学习、模仿式写作和评价式研究, 使教材中的课文变为讨论、写作、研究的话题和模仿的样本, 使英语学习摆脱语言知识积累的传统模式, 让学生通过英语课堂教学, 不仅提高英语表达能力, 同时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任务教学法,精读教学

参考文献

[1]高安芹、牟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8)

阅读教学中的精读 篇9

首先, 什么是“合作学习”呢?真正的合作学习其实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 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 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

那么, 基于中国大学公外英语大班授课的现状又如何有效地进行合作式学习呢?为了验证合作学习会在诸多方面优越于传统教学模式, 我在我所教的班级中选取了两个人数、水平、学习氛围等相当班级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教学试验。结果如下:

其实施过程如下:

1 合理分组

学习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分组的方法采取了不同方式:a.自愿结组——依据学生的性格爱好等特点进行合作。以调动组内各个学生的积极性, 让其在宽松、和谐的合作氛围中完成各种学习任务。b.不同水平混合编组———将班级的学生按学习成绩的差异, 混合编组, 由学业好的同学带动其他同学,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展同伴互助, 以达到互相促进提高的目的。c.同等水平编组———依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合作。即:采取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合作方式。d.就近分组———将班级同桌两个人组成对子;前桌两人与后桌两人结成四人组。刚开始小组活动时, 可先由教师指派学业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 形成默契之后, 自行决定角色, 让每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2 合理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2.1 合作时机

教师要将合作学习与班级授课、个人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合理分配各部分学习时间, 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教师可以在学习的难点、疑点等处组织合作学习, 帮组学生形成合作的积极心理态势。由于学生个人知识、能力的局限性, 对于学习中的难点, 往往感到束手无策, 在难点处开展小组合作, 能集思广益, 较快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在疑点处开展小组合作能促使学生在交流中互动, 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2.2 任务性质

合作任务要兼具必要性、趣味性、挑战性, 调动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据此, 教师要明确合作的目的和要求, 精心设计一个话题是小组讨论顺利开展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之前, 深入研究课文, 理出课文的基本框架, 课文内容以及课文所传达的意义;确定所学课文的哪些地方适合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话题是否基于课文之上, 能否挖掘课文的内涵;讨论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能否激励其有感而发。教师还应尽可能把握学生在阅读课文与讨论问题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或难点。应避免小组操作性不强的、给题范围过窄或过大的任务, 要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 以小组论、代表汇报、评析, 修正错误、提出正确见解的基本步骤进行合作学习, 将合作目标与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机的结合, 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 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另外, 将课堂作为实践交流的平台, 以所学的内容为切合点, 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 让学生以组为单位, 根据对角色的把握, 通过夸张的语音语调, 惟妙惟肖的模仿, 再现课文情景, 它不仅增添了活动的乐趣, 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意识到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依赖, 荣辱与共, 学生也在活动中根据学习需要的推动自主的学习, 积极地与他人合作, 为荣誉而竞争。

3 建立恰当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英语精读课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 可以促使学生更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 并体验合作学习方式、发展合作学习精神的重要性。同时, 把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 可使学习小组成员认识到合作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个人目标的实现只能依赖集体目标的实现。当然, 在小组评价时, 也要对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恰当的评价, 这样可在小组内部树立榜样, 激发组内的竞争, 调动每位成员的参与的积极性, 打消依赖别人的思想。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包括:a.小组之间采用竞赛的形式,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组内的凝聚力。b.以纪律性、参与度、成果和创造性等指标建立小组讨论评价表, 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 组内相互打分, 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参与讨论。c.对讨论的总体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既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表达的流畅性, 又要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行为, 让学生学会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 增强合作意识, 提高与人交往的水平, 发挥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交往能力方面的教育功能。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与调研, 通过期末考试这一标准化测试手段再一次证明了合作式学习这一模式也可以在大学英语精读授课中发挥其优势。当然, 现在的中国大学的英语大班授课的现状对于合作式教学也提出了挑战与机遇, 完全一刀切式的从始至终的一种合作式教学有时也会使学生感到厌倦, 所以还应该探究其他灵活方式的合作式学习。另外, 一些高校已经决定把大学英语四级与学位进行了脱钩, 这更要求高校英语教师把教学目的、效果、社会需求等因素考虑在内以进一步有效地实施合作式学习。

摘要:从一位工作在大学英语教学第一战线的教师的视角出发, 分析并提供了在大班英语教学中实施合作式学习的原因和方法。

关键词:合作学习,大班教学,英语精读

参考文献

[1]郝志平, 董小莉.英语精读课堂合作学习质量探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

[2]刘吉林.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一) [J].人民教育, 2004, 1.

[3]Jacobs, G.M.&Power M.A.杨宁, 卢杨译.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4]蔡慧萍等.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5]靳玉乐.合作学习[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6]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阅读教学中的精读 篇10

【关键词】大学英语精读;双重活动教学法;交际能力

引言

王才仁教授倡导的“双重活动教学法”确认教学的实质是交际,认为教学过程是通过人的交际的优化促进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有效运作,不断实现学生认识结构的重构,达到人的素质的逐步升华。[1]此教学法以其独特而又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引起了广大外语教师的极大兴趣与关注,并在实践中经受了检验,对大学英语精读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双重活动教学法”的概念与实质

“双重活动教学法”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运用信息论、交际论等新兴理论观察教学过程,在总结国内外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中国实际出发而提出的外语教学模式。它确认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师生构成二主体,是平等、合作、协商关系;并强调教师主体作用在于精心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推动学生参与,引导学生直接地与客体发生作用,保证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其核心是“活动”,“活”有三层涵义:(1)把文字活化成为口头交际语;(2)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3)把教学内容活化为交际。“动”也有三层涵义:(1)身体各个器官动。(2)认知结构动。(3)人的主体意识动。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听说读写的技能,活动的任务是使听说读写具体化。[3]可以说,没有活动就没有交际,没有活动,知识得不到很好的吸收,更没有知识向技能、技能向能力的转化。[4]可见,“双重活动教学法”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优化教学方式。活动要遵循六项基本原则,即教学双目的、教学双主体、外语双信息、输入双渠道、输出双环境、交际双层次。这一理论给大学英语精读课进行活动教学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及很强的可操作性。

2.我国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现状

近几年,我国一些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时要求有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此外,许多高校把CET-4、6级考试成绩与学位挂钩,并以其通过率作为衡量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迎合学校对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效果的检查或评比,英语教师们只好为学生英语考级而教,采取灌输教学法,将课文沿着“生词——课文——语法——句型——练习”的模式而教,引入、操练等部分可有可无,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英语的交际功能。学生在题海战术下做题——做题——再做题,有些学生虽然通过了四级或六级考试,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非常差,不能用英语进行有效、得体的交流,多年辛苦学到的却是“聋哑英语”。这种教学方法违背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要求。长期如此,学生的英语素质将会越来越退化。

实际上,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知识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前提,没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就不可能获得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但有了语言知识并不等于就具备语言交际能力。外语教学不能脱离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与训练。[2]要达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大学英语精读教学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而“双重活动教学法”是进行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一种理想方法,因为该法着眼于中国外语教学的实际,弘扬了传统教学法的优秀成分,同时也吸收了交际法中的一些先进思想和做法。

3.如何用“双重活动教学法”来指导大学英语精读教学

“双重活动教学法”要求教学内容一般由五个步骤构成一個完整的教学过程,即“Lead in(引入:复习已学内容,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Elicitation(启动:呈现新内容)——Input(输入: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输入)——Reproduction(加工: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运用新知识)——Output(输出:联系实际,进行言语交际)。”这些步骤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是怎样体现的呢?下面以《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中的第三单元“The Present”为例来说明“双重活动教学法”是如何通过它的五个步骤来贯彻它的交际原则。

3.1 Step1. Lead-in(引入)

“引入”就是根据学生的已知信息设计出一些问题或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新内容上,诱发学生的学习期待和兴趣。好的“引入”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大学英语精读课文的“引入”环节非常重要。

笔者在上“The Present”这一课时,首先提出以下几个Warm-up Questions:

(1)Everybody likes presents, such as birthday presents, Christmas or wedding presents. What presents would you like for your birthday?

(2)Do you know your parents’birthdays? What do you usually do to celebrate their birthdays?

此话题接近学生们的现实生活,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经过热烈地讨论后,紧接着又提出下一个问题:

(3)How do people celebrate their birthdays in China? How about birthdays in Western countries?

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纷纷对中国人怎么庆祝生日各抒己见,但对于西方人如何过生日却了解不多,笔者借此机会向学生们进行文化渗透,介绍有关西方人庆祝生日的习俗,并进行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还播放一段西方人庆祝生日的英文影片给他们欣赏,促使他们的思维进入活跃的状态。

3.2 Step2. Elicitation(启动)

“启动”即启发学生动。教师在呈现新知识时,精心设计出引人入胜的活动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处于积极“动”的状态,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接受新知识。

在启动阶段介绍课文的故事情节并提出疑问:

Today we will learn a story about the present. An old lady was very excited on her 80th birthday because she was hoping that her daughter would come to see her. She was sure that even if her daughter could not come, she would at least send a parcel to her. After all, eighty is a special birthday. So the old lady waited eagerly for the postman.

Questions:

(1)What present did the old lady receive from her daughter?

(2)Did she like it?

(3)Why did she tear the cheque into piece?

以发问方式启动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而且有利于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逐步学会“如何学习”,从而达到培养、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3.3 Step3. Input(输入)

在前两个教学环节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兴味酣然的状态,笔者因势利导,引出课文内容,但不是让学生“Open your books”,或“Listen to me”,而是要求他们“Listen to the recording”,目的是训练他们的听力,也是为了输入规范、地道的英语。一遍录音播放完后,检查学生是否摄取了信息,正确回答问题后才打开课本。接着让学生快速的阅读课文,回答投影在屏幕上的一些问题:

(1)Do you think that Myra really cared about old people? What did she really care about?

(2)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act that Myra visited her mother only three times in two years and Myra,s husband never?

(3)Did the old lady,s neighbors contribute to her birthday celebrations?

(4)Did the old lady want a lot of special presents for her birthday?

此步骤旨在训练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带着问题阅读并揣摩,能促使学生真正有兴趣地阅读,而不是走过场,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掘其潜能。

接下来展示课前制作好的教学课件,高信息、高密度地输入课文的重难点,讲解有关的词组、句型等。在整个输入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尽量用英语交流,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学生积极参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这种建立平等、和谐、协商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是“双重活动教学法”的要旨。

3.4 Step4. Reproduction(加工)

“加工”即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运用新知识,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教师可巡视课堂,为有疑问的学生解决困难。同时也真正体现了“双重活动教学法”提倡的师生互为交际双主体的地位,这也正是此法不同于其他旧的教学法之处,特别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笔者设计讨论的话题是“血浓于水(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讨论旨在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1)明白血浓于水的道理,养成尊敬老人的品德;(2)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3)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词组和句型。

对于此话题,学生们积极参与,踊跃地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老太太的女儿Myra及其身为市长的丈夫Harold对老人缺乏关心,几年都没有去看她,甚至在老太太八十大寿时,也没有来祝贺,而只是寄来一张支票和贺卡,说明他们对母亲漠不关心,没有真挚的爱。但是有些学生提出相反意见,他们认为Myra和Harold是舍小家顾大家,Myra忙于老年人服务事业,还因此获得了一枚奖章。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例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母亲年迈、三个孩子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鞠躬尽瘁于西藏建设的孔繁森。正因为有了这些无私贡献的人才有社会文明的进步。

此加工步骤的主要目的是围绕教材设计出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的活动,活化教材,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体现了“双重活动教学法”中倡导的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外语交际能力的观念。

3.5 Step5. Output(输出)

“输出”就是总结前四个步骤所学的新内容,联系实际加以运用,进行真实的言语交际,“双重活动教学法”最强调一个“真”字,在开展活动时,强调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觉得真实,有话可说。如果缺少这一环节,学生学到的只是空洞的书本知识,交际能力得不到培养,素质也得不到提高,教学双目的就不能实现。

本课的输出可采用情景法,即叫几位同学分别扮演the old lady、Myra、the little boy(Johnnie)等角色表演这个片段。这种情景表演,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提高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语境中完成交际任务,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活语言。

4.结论

“双重活动教学法”中“培养运用外语的交际能力和提高人的素质”的教学双目的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相符合,即“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应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5]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运用“双重活动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交际为目的,通过开展对话、讨论、表演等课堂交际活动,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语言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英语进行的交际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3]王才仁,曾葡初.英语双重活动教学法[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3-7.

[2]赵琦.论双重活动教学法在视听说课教学中的印证[J].外语电化教学,2001,(12):12-15.

[4]覃修桂.承前启后,创建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模式—评“双重活动教学法”[J].外语界,1999,(3):19-23.

[5]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第四批立项课题(编号:2008B081)研究成果之一。

阅读教学中的精读 篇11

关键词:建构主义,随机进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引言

随机进入教学模式也可称为随即通达教学, 斯皮罗等人把学习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 他们根据对高级学习的基本认识提出了“随机进入教学”。是指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 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 而且目的不同, 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1]。这种反复不是传统教学中为巩固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简单重复, 因为在每次学习的情境方面会有互不重合的方面, 而这将会使学习者对概念知识获得新的理解。

随机进入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模式, 因此要进一步了解何为随机进入教学模式, 就要先对建构主义有所认知。近年来, 建构主义理论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使得新的教学模式有了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 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2]。

随机进入教学模式 (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的特点

随机进入教学模式避免抽象地谈概念的一般运用, 而是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及具体情境中, 涵盖充分的实例, 同时涉及其他概念。以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 (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不难看出, 随机进入教学对同一教学内容, 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为不同的目的、用不同方式加以呈现的要求, 正是针对发展和促进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提出的。

因为随机进入教学模式是针对发展和促进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设计的, 所以比较适合于英语的词汇、语法规则、翻译技巧和精读教学[4]。

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

在传统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 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往往是详细讲解语言点, 每句翻译, 分析难句结构。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记不全太多的知识点, 过于重视文章的微观分析而忽略了对其宏观把握, 结果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大意不了解, 影响了对整体和细节的理解。这样做本末倒置, 事倍功半, 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影响了学习效率。

英语精读教学既要对文章进行微观分析, 更应引导学生对其宏观把握, 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在英语精读教学中, 要尽量让学生独立进行阅读, 参与阅读过程的分析、推论、归纳等,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中得到培养[5]。随机进入教学将教学文本设计成超文本, 这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随机处理所牵涉的语言知识点, 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微观分析。通过随机进入教学的重要环节———思维发展训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深度理解, 发展他们的判断推理能力, 从而实现对文章的宏观把握。

现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中Unit 4 American Dream课文A篇Tony Trivisonno’s American Dream为例:

1. 呈现基本情境

教师利用本书附带的光盘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教师播放光盘中Unit 4 American Dream Pre-reading中所提供的一段短片, 根据短篇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如下:

*What did American Dream mean to Dr.Hertz’s grandparents?

(hint:It first meant getting out of poverty;later it meant the chance for their children to succeed.)

*Why does Dr.Hertz say that the American Dream is in one’s head and in one’s pocket?

(hint:It is in one’s head because one wants to live as well as or better than others;it is in one’s pocket because one has to keep on spending money so as to have things other people have.)

教师通过短篇和问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希望进一步了解什么是“American Dream”的情境, 同时也引出、确定了本单元的主题“American Dream”。

2. 随机进入学习

在多媒体教室里, 学生利用光盘中将课文设计成超文本的便利, 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随机获取所需信息, 独立探索, 进行随机学习。课文中需重点掌握的词汇、语法、难句分析、理解及翻译和文化背景知识等均以知识点的形式做成了超文本, 每段的左侧均有两个按钮, 一个可听课文示范朗读, 另一个可看到译文。学生通过超级链接获取所需信息, 进行自主学习。以课文第21段为例: (文中带下划线部分表示有超级链接内容)

Reluctantly (1) , the banker wrote a mortgage (2) for$2, 000 and gave Tony the house with no down payment (3) .Tony was delighted.From then on, it was interesting to see that any discarded (4) odds and ends (5) around our place—a broken screen, a bit (6) of hardware (7) , boards from packing—Tony would gather and take home.[6]

(1) reluctantly:ad.勉强地;a.reluctant

eg:She reluctantly washed all the dishes he ate.

(2) mortgage:n.抵押is a device for protecting a creditor (债权人) by giving him an interest in property of his debtor.If the mortgagor (抵押人) does not pay the debt, the creditor seeks a court—ordered sale of the property and the debt is paid out of the proceeds (收益) .

eg:My mortgage is with a small building society.

3. 思维发展训练

在教师的指点下,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通过超文本技术随机获取课文中所牵涉的语言点, 这是对文章的微观处理, 是长期以来传统英语教学所强调的一方面。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创新的学习方式, 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 也就是说, 新课程改革应兼顾课文的宏观处理和微观处理, 即要求学生对文章的深度理解。因此, 在帮助学生处理课文所涉及的语言点之后, 教师可以就文章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

*How did Mr.Crawford get to know Tony?

*What happened over the next few days?

*What was Tony’s lifelong dream?

*How did he make his dream come true?

*Why did Mr.Crawford compare Tony with the greatest American industrialists?

学生结束发言后, 教师进行总结。

4. 小组协作学习

教师提出另外一些问题供学生在小组讨论, 如:

*What is the author’s interpretation of the American Dream as illustrated in the story of Tony?

*Do you think integrity, determination and hard work can take everyone from log cabin to White House?Why or why not?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essence of the American Dream?

这些问题不是简单地在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的, 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学生需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开发想象力、创造力形成自己的见解, 从而达到对文章的宏观把握和深度理解。学生共同讨论这些问题, 有助于扩展理解力。

5. 效果评价

学生在经过对课文的微观处理和宏观掌控之后, 会在脑海中形成自己对“美国梦”这一主题的看法。最后, 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每个人对“美国梦”的诠释可能不尽相同, 但总的来说美国人自己认为美国梦的本质是:只要你足够努力, 每个人都会成功。课文中的主人公就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 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 这也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随机进入教学模式的应用结果

随机进入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英语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的地位, 并根据自身的英语水平对文章进行微观处理,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教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加自由、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还使他们掌握了如何学习的技能, 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提高自己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改变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状况, 师生互动增强,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J].外国教育资料, 1999 (1) :35-39.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育, 1998 (3) :3-6.

[3]陈淑清.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D].吉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6.

[4]杨晓娟.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过程设计模式[D].山东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0.

[5]刘红梅.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5 (1) :141-142.

上一篇:接地故障保护下一篇:加强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