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探究

2024-06-09

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共12篇)

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探究 篇1

摘要: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它改变了传统教育填鸭式的教育模式, 从学生的视角出发, 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工作。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贯彻了新课标精神。本文就从自主探究教育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出发, 探究其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课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

过去的语文教育是专制的教育, 教师霸占讲台, 教师讲授, 学生接受, 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是被动消极的, 首先, 教师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千篇一律的教法使学生乏味, 教师教的辛苦。其次, 学生被动接受, 成绩得不到有效提高, 没有学习兴趣, 长此以往学习能力差, 只知道教师给出答案, 记笔记, 背诵要点, 不知思考, 对思维能力的提高毫无益处,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新课标提出了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既提高了学习效率, 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可谓一举两得, 自主探究模式逐渐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可, 成为一种教学风尚。初中学习是学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 是学生长身体长智慧的重要时期, 初中的语文教学不仅能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 还能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自主阅读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内涵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一) 内涵

所谓自主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自己的试探与求索、总结与概括, 获得经验与体验, 发展智慧与能力, 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主要有四个基本要义:一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二是以学生的自主、能动和创造为基本特点, 三是强调学生自主建构, 四是强调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动态性。以上述基本理念为依据构建的教学模式即为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在国外, 不少学者对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过探究, 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流派, 如布鲁纳的发现法、萨其曼的探究训练模式、施瓦布的生物科学探究模式, 等等”。

自主探究阅读教学, 是在阅读教学中以自主为原则, 以有效方法为条件, 在探究精神支配下, 通过教师与学生与文本主体间的对话,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质疑能力和探究意识的一种动态的教学过程。

(二) 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实施的过程

语文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课前预习、课中指导、课后复习。因为其本身的特点, 所以要求积累的知识较多, 实践性也较强, 所以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很关键, 活动前指导, 活动中交流, 活动后评价, 才能保证自主探究教学的正常施行。

课前: 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指定阅读篇目。在语文阅读学习中, 课前预习至关重要。学生的课前预习能为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了解文章思想感情奠定基础。语文阅读的学习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所以在预习前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效的预习, 掌握预习的方法, 是学好知识的前提,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语文自主探究阅读的课前预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 阅读材料, 对阅读材料的大意有自己的体会, 即感性认识;第二, 总结文章的主旨、艺术手法等内容;第三, 总结对文章的初步理解, 即文本解读。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 可以使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防止填鸭式教学的产生, 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印象深刻, 提高学习效率。

课中: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种探究不是对学习的所有内容都进行探究, 而是在该探究的地方实施探究。在该探究的地方, 教师进行有效的提问, 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生按照教师的提问以及提示积极进行探究, 由表及里的进行学习。教师的提问应讲究艺术,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不可提出过难的问题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了自主探究外, 还可以在适当的内容上以小组探究的形式进行, 学生可互相交流经验、感想等, 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学习, 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

课后: 鼓励学生课外学习, 课后探究。语文的学习是积累的过程, 不仅仅是课堂的学习就一劳永逸, 对课堂之外的阅读要重视积累, 语文的学习讲究整体性, “听说读写”四位一体, 所以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之外可做适当的拓展延伸, 由阅读延伸到读写等, 增强语文实践性, 既提高了语文素养, 又提高了学习成绩, 一举两得。

二、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

语文阅读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 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教师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引导和提示, 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 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

与以往相比, 新的语文观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工作, 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应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借此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也可由此及彼拓展到多种层面、多种文体, 此外, 语文知识具有较强的生活性, 教师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对文本的理解, 也可用讲故事、戏剧表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 投身语文阅读学习中, 兴趣大增, 事半功倍。在此期间也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要强化自主意识。自主是形成能力的前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所以文本的情感体验也需由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只能起到“引导”作用, 应学会“放手”, 切不可喧宾夺主, 代替学生完成体验, 使学生与阅读文本相剥离, 只有“自主”, 从自身知识结构、情感体验出发, 才能产生阅读兴趣, 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其次要弘扬合作意识。尽管我们要强调“自主”意识, 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的差异, 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合作意识, 学生之间交流不同的体验产生出的思想碰撞往往是知识的创新和互补, 所以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在合作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要培养探究意识。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情境,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 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探究也更有目的性, 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下培养积极思维,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 和所要探究的内容相联系, 这样学生才能印象深刻, 提高学习阅读积极性。

(二) 教师的巧妙引导是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关键步骤

自主探究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不是所谓的让学生探究就与教师无多大的关系了, 相反, 它对教师的要求反而更高,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指导, 学生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 让人措手不及, 所以教师应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对文本进行透彻的分析, 然后进行巧妙的引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启发引导, 循循善诱, 层层深入, 有计划、有条件的逐层展开。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 用形象直观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 对《范进中举》的讲解, 就可以通过图片观赏、视频播放的方式, 让学生清晰了解范进中举后疯癫的状态、更加痛恨科举制度的罪恶, 进入批判的教学情境。

三、实施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模式要注意的问题

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模式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在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广泛施行, 但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把握好自主探究的度

自主探究也要掌握好“度”, 防止过犹不及, 要恰到好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控制深浅和掌握全面。

一要控制深浅。所谓“深浅”是指阅读探究的难易程度, 太难的话就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让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 容易产生挫败感。太易则不利于能力的提高, 所以需要教师能掌握好度, 量体裁衣。具体操作过程中, 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因材施教, 即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所要教授内容之间的关系, 采用正确的方式;二是层层深入, 即在引导学生思考时, 从简单、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 学生解决后再一步步加大题目的难度, 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 和已解决的问题之间建立起联系, 或从学生已知的地方入手, 由已知推导出未知, 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工作。

二要掌握全面。所谓的全面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仅仅拘泥于文本内容, 要根据文本的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 从而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 分析问题更加全面, 理解、彻底“吃透”文本,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 在细节上进行完善, 阅读的讲解切记表面化, 学生云里雾里, 不知所以然, 考试时更容易丢分, 所以要“吃透”, 二是要学科之间相联系, 语文是一门百科全书, 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密切,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把语文阅读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或许就会产生“化学反应”, 迸射出思维的火花。这里的“全面”教师不应断章取义, 不可所有的问题都拿来自主探究, 只能用于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上, 如果所有问题都拿来探究学生可能会产生厌倦心理。

(二) 完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过程评价主要应以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表现为主, 即在一定的评价体系指导下, 按照三个阶段的要求, 对教师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不只是看中结果这一表面化的概念, 要找出缺点, 加以改进。这不仅具有诊断、导向、激励作用, 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教学水平。该模式的评价主要以学生的阅读成绩作为参考, 结合学生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的表现, 文本难度, 实际情况等多种因素进行考量, 使多种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 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 由于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一个新生事物, 更待发展和完善, 所以对其模式的评价体系仍然在艰难地探索中, 不能急于求成, 需要后来人加以继承和发展, 推动语文阅读教育事业的进步。

四、结语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形成学习能力。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 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不但能培养语文的阅读能力, 更是在探究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 让学习充满乐趣, 在轻松的氛围里学习到真本领, 开阔视野, 拓宽知识面, 摒弃死读书、读死书的被动学习方法, 让学生从痛苦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 从而爱上语文课, 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刘立青.初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

[2]徐翠梅.浅析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J].语数外学习, 2012 (12) .

[3]语文课程标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 1997 (7) .

[5]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魏明宠.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甘肃教育, 2003 (4) .

[7]陈延鑫.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聊城:聊城大学, 2014.

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探究 篇2

多种阅读教学手段引导高三学生自主阅读的探究

文/钱红燕

摘 要:阅读在英语试题中占据着“重中之重”的地位,阅读教学也相应地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阅读能力”。而客观地看,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高中生尤其是高三学生的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对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存在差异,需要有区别地制定多种阅读教学要求和采取多种阅读手段,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关键词:自主阅读;阅读能力;阅读教学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高考英语至关重要。江苏高考英语试题中与阅读有直接关系的题型有阅读理解(30分)、完形填空(20分)和任务型阅读(10分),共计60分,占总分(120分)的一半。尤其是从英语高考的阅读理解试题来看,阅读题量逐年增加,阅读在英语试题中占据着“重中之重”的地位。阅读教学也相应地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把“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其基本理念之一,并明确提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阅读能力”。自主阅读是人们主动获取、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英语能力的最基本素质。而客观地看,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高中生尤其是高三学生的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本人认为主要的因素有学生阅读情感的缺失,词汇量不足,阅读策略和技巧的缺乏;教师阅读教学观念的陈旧等。因此,对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存在差异,需要有区别地制定多种教学要求和采取多种阅读手段,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一、分级阅读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要求要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都客观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分级制定教学目标,采取分级阅读,使教学要求和学生的阅读水平相互适应。分级阅读模式是将图书按照难度分成不同的级别,然后按照儿童的实际阅读能力及智力发展水平为其提供合适级别的图书。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给学生推荐和分配难度适中的读物,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新知识,丰富阅历;又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和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和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同时让学生在相对流畅的读物中体验作品的美感,享受阅读的乐趣,从而有兴趣和动力自主阅读更多的读物。

如今有相对成熟的阅读级别的评价体系帮助教师准确找到学生的阅读级别,从而指导学生选择相应的读物。Lexile分级是一套衡量学生水平和标识文本读物难易程度的量化标准。它主要根据词汇的难度和句子的复杂程度来衡量文本的级别。教师把阅读材料递交到Lexile网站,网站会自动反馈该材料的级别。教师可以把各级别的基准短文(300词左右)提供给学生,要求其独立阅读并划出生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词量确定其阅读级别范围,从而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二、兴趣阅读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自主阅读,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阅读的坚持,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调查问卷,教师已经了解到学生阅读的兴趣范围。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开始推荐学生不同的符合他们阅读兴趣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把自主阅读坚持下去,并持之以恒,这就是兴趣阅读。

1.顺应学生的阅读特点,选好学生爱看的第一批阅读材料

首先,在自主阅读开展的初期,教师一定要对提供给学生阅读材料或书刊进行精挑细选,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他们所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对自主阅读产生好感。

2.把阅读材料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轻松自在的阅读环境

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因此,教师除了需要对真正不利于学生健康的书刊进行控制外,学生读什么,怎么读,教师不必过多地干预和制约。通常,学生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高三的学生,每个都已形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对此,教师要了解和引导,而不是干涉。学生的阅读兴趣上来了,热情高涨了,慢慢地,他们对英语阅读的态度就变成了“我要读”,真正做到自主阅读。

三、话题阅读

现行牛津版的高中教材,每一个模块都是围绕一个主要的话题展开的。这些话题涉及社会、文化、宗教、法律等,尤其是第十一模块与高三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大大激发了高三学生的兴趣。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开展自主阅读时,可以把课堂内外的阅读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起到巩固和深入的作用。以M9U2的话题Historic sites为例。这个单元介绍了希腊卫城和中国明皇陵,学习过后,学生对世界著名的古迹的兴趣意犹未尽。这时,话题阅读开始了。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又以一个洲为范围去查阅和搜集世界各国著名的古迹的信息。小组长分配各组员搜集资料的任务。搜集资料时,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来寻找资料。教师要先对学生作一个指导,尤其是如何利用网络搜集资料。网络上的资料五花八门,难易程度不同,学生很难把握。因此,教师可以推荐适合他们自主阅读的英文网站,让学生主要在这些网站进行自主阅读和搜集资料。学生搜集到的`资料也可以用range软件测试一下是否适合他们阅读。这样,保证学生能自主搜集到适合自己的资料进行自主阅读。其次,小组长组织各组员汇总阅读资料,交流心得,总结各自的阅读成果。最后,教师组织全班进行话题阅读交流,分享信息。话题阅读有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背景知识,使自主阅读更顺利地进行。

四、问题阅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真知。问题阅读就是指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整个阅读过程,使学生优化自己的阅读的方法。美国教育家John S Brubacher也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教学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开展问题阅读教学,首先,教师要根据阅读内容和学生的阅读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提出质疑,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从而引发学生内在阅读的需要,使阅读围绕着问题而展开。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质疑的技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到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索,让学生在自问自答的过程中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五、合作阅读

合作阅读是把学生按照阅读级别和阅读兴趣分成各自的阅读小组,阅读适合本组的材料,然后在学生读有所思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阅读心得和阅读乐趣。合作阅读可以让每个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和从不同的途径解决问题,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积极地自主阅读,在你追我赶中使阅读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为了保证每个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自主阅读,可以通过随意让组员发言阅读心得或课堂提问等方式来监督。合作阅读实质上就是集体的自主阅读。

总之,教师采用多种阅读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高三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习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阅读、自主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其今后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霈。用分级阅读促进英语阅读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2(09):35.

[2]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精选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周艳霞。合作阅读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06):51-52.

(作者单位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 浅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几点尝试论文

★ 学生引导评语

★ 学会利用积极的自我暗示

★ 《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说课稿

★ 引导学生优秀评语

★ 创设良好氛围,发挥自主效能(人教版教学论文)

★ 学生自主实习保证书

★ 自主实习学生保证书

★ 自主招生学生自荐信

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探究 篇3

关键词:自主探究;动机;机会;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提倡探究性学习,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探究知识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以教材为载体,善于在课文与学生中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蓝蓝的威尼斯》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威尼斯的“蓝蓝”特点,我让学生边看多媒体演示边用语言描述:“现在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美丽的威尼斯,让我们站在高楼上来欣赏威尼斯的美景。”学生看着画面,观赏着眼前的美景,仿佛已置身于威尼斯。此刻抽象的语言与鲜明的美景联系起来,然后学生交流讨论,最后他们理解了“蓝蓝”的含义。

二、保证时间,提供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课堂中,教师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如教学《幽径悲剧》,我在总结课文时指出:“课文为什么给人悲的色彩呢?”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起手来。我没有立即让他们回答,而是让学生认真读课文,思考周到,这样可以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出他们经历了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

三、精选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仅有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发展是不够的,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主探究精神的人,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自主

性、创造性能否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否体现组织者、促进者的作用。

1.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适应生活需要的、合理的、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

比如复述课文,它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难度较大的“说”的练习,角色完全由学生自己定,教学的效果就迥然不同。“说”者因为有了一个忠实的听众,有了交流的对象而说兴更浓,并且很自然地会用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听”者则一改沉默静听的僵化现象,回归生活的真实,边听边做出反应。整个课堂都沉浸在这种生动活泼如听相声似的活动之中,谁都会乐于尝试。

2.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短暂的、新颖的。通过声音、色彩、图象等具体形象来感知事物,可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来进行直观教学,引导學生进行认知,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一文时,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黄山的奇峰怪石、松树、烟云、日出和温泉,结合书中的优美语句来介绍,教学中的难点很快在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中得以解决。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这样的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开展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让学生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在合作中学生可以寻求适合自己的探求方式,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

如在教学《枣核》时,我让学生在四人合作小组中展开讨论:枣核表现了友人什么情感?通过研讨,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培养了概括能力,增强了主动探究的能力,提高了交往能力。学生从中感到合作的力量大大超过了个体的力量,自己和集体不可分割。

总之,探究是学生认识事物、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引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探究新知,以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使“主动探究”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第二中学)

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探究 篇4

那么, 在自主合作探究式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指导和正确评价学生的阅读, 避免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化现象再度上演呢?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和应对。

1、教师是学生阅读课文的顾问、参谋和引导者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 “教师是一个引导者, 他撑着船, 学生们用力把船划向前。”也就是说, 教师在学生的活动中要扮演“顾问、参谋、引导者”的角色,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 是学和做的主人, 学生必须具有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探索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 平常大多数教师, 只注重学生提出问题, 却不能给予适时地点拨和指导, 常常任随学生提问、讨论。这样的课堂, 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学生的对课文的理解很凌乱。可以这样说, 没有教师的适时引导, 学生就好像没有源头活水的鱼儿, 只能在自己小小的池塘里乱碰乱撞。那么, 教师应当怎样去引导学生的阅读讨论呢?我认为, 在备课时一要熟读教材, 二要充分了解学生预习过程中收集的信息与对课文的注悟, 然后加以批阅整理, 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 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课文导读话题。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在课堂上适时引导学生处理各种信息, 当学生对课文把握不了探究的方向, 对问题冥思苦想还不明就里时, 教师就可以及时调控和点拨, 帮助学生全面和深入地把握课文。另外, 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时, 要注意创设民主平等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改变教师讲, 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要相信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在听说读思议中得到锻炼, 从而保证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2、教师和学生是参与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合作者

有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话:教师若不能用适当的问题有序地层层深入地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组织起来并引向深入, 其结果“不是听任对话在同一肤浅的水平上滑行, 就是眼睁睁看着课堂陷于一片混乱”。为了不至于出现这样的结果, 教师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 应当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地位, 要充分意识到自己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平等的合作伙伴。同时教师还必须在课堂上承担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通过自己精心设置的教学导语和各种教学方法,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主动地自学、探究、讨论、交流和合作, 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规律, 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从而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教师与学生是感悟课文的平等评价者

在合作探究课文的过程当中, 由于学生在人生阅历、认知水平方面有差距和不足, 因此在感悟体验知识时, 有时会出现误判, 有时会顾此失彼, 抓不住问题的症结, 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让学生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慢慢地成熟起来。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人观点, 要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商讨言辞亲切的的课堂氛围。如“你觉得可以吗?”“你的观点呢?”“老师认为是……”等等。对学生的见解, 教师要在其他学生补充探究、充实结论的基础上做出客观、全面、科学的评价。要多鼓励多表扬学生, 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和赞赏, 不要怕学生出错, 要允许学生出错;千万不能横加指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 而应当平心静气地指导学生冷静分析, 反思总结, 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在最后总结阶段, 教师整体的补充性的整和和提升, 更要尊重学生的研究结果, 使每个学生一堂课下来既产生成功感, 又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动力。

摘要: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是目前许多地区、许多学校较多采用的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方法。然而, 一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 也不乏出现了淡化教师主导作用、单纯追求“学生中心主义”、“学生主导主义”的现象。因此, 在自主合作探究式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当好学生阅读课文的顾问、参谋和引导者, 做好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的合作伙伴和感悟课文的平等评价者。

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探究 篇5

课题研究报告

我们语文教研组于2008年承担了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究”的研究。课题实施一年来,在县教研部门的关心与指导下,我们课题组依据研究方案,加强了对这一课题的管理力度,以课题研究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主旋律,扎实研究,带动了学生学习能力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课题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将课题实验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与界定:

(一)、课题背景

1、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课改的显著特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我们课改研究的主攻方向。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2、目前在农村学校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意识仍占主流。学校教育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满堂灌、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等,学生纯粹是被动接受知识,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不利于对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

3、经过一年的研究与探索,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已有了一定的关注与思考,这些为我们所要开展的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界定

在本课题研究中,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而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我们所指的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原有的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1、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否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发展自身的主体性的过程。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合作学习是一种双边和多边活动,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等彼此间的互动,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使教学过程远远不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3、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已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研究过程:(一)研究目标:

1、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探索一条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形成的有效的教学样式。

2、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让学生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材料、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的能力,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3、通过课题研究,全体教师积极更新教育观念,迅速转变教学方式,提高专业技能,与新课程同行,随课程改革一起成长,形成一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和先进教育思想的高素质教育队伍,全面提升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

(二)、研究内容及操作:

学科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各学科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尝试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操作样式:创设情境,有效质疑——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双赢——反思回顾,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具体我们是这样操作的: 1.创设情境,有效质疑

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教材和实际,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需要入手,从社会生活现象入手,创设了三方面的教学情境:①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矛盾,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相关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产生要弄清未知的迫切需要,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②活动情境。中学生好动,有意注意能力不强,为此,我们可从活动开始,提供与所要研究的新问题有关的材料,引导学生操作与观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形成动态性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和想像,增加体验和感悟,为学生有效质疑提供诱因。③生活情境。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由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及热点问题入手,学生感到自然亲切。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设计新颖的导课形式,如故事法、悬念法、实验法、紧扣题眼法、欣赏优美画面法等,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作好准备;要求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一切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料。如我们常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资料;要求教师设计材料要能迎合学生口味,如在英语教学中,出示画面的一角,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事物,然后用英语来表述;在数学教学中举行一个小型的竞赛活动:夺红旗、争小花等;在语文教学中设计一个招聘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辩答等,激起学生迫切学习新知的心态。

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情境中的矛盾时,就会产生疑惑。最佳提问点找到了,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基本思考方式。赞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本钱。”从质疑思考的方式来看,可分为以下几类:复述型,这类质疑着眼于对知识的巩固、复习,例如“有哪些”、“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概括型,这一类质疑要求从已有事实中抽象出要领或原理,例如“有什么特点”“告诉我们什么”等问题;分析型,这类质疑着眼于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等,往往问“为什么”;想像型,这类质疑基于形象思维能力,一般采用想像、再现表象、填补空缺等方法,如“仿佛看到(或想到)什么”等问题。当然,在这一环节中,提何种形式的质疑,得针对质疑点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2.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明确目标的操作通常做法是:①让学生把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提出来;②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筛选、整理,或删除次要的,或将问题整理成几个有序的有内在联系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就逐渐明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水平的把握,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他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学生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并非什么都需要教师教了才会,当学生投入到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去时,学生智慧的火花会不断地碰撞、开发。因此,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借鉴一些先进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摸索和总结出一套适于自己学习的方法,或自学看书、或操作发现、或观察归纳、或猜想验证等。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之后,教师要面向全体同学,留给学生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让每一个学习者都“活动起来”,让他们能够独立地思考和冷静地处理问题,从而获得体验和乐趣。

3.合作探究,互动双赢

合作探究,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多通道的相互交流,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网络式的立体交流体系。因为大家相互交流,又相互启发,每个人的思维都处于活跃、开放的状态,思维的不断碰撞将会形成“思想风暴”,激活学生的神经细胞,接通学生的神经联想,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迸发出各种独特的想法和见解。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互动互助”有效学习小组,好中下不同层次学生搭配,指定组长,合理分配发言次序。在合作探究中我们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尊重,学会交流

强化合作互助形式,各学习小组根据问题进行合作互助学习时,有效互动,先由每生汇报对问题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交互作用,把个别的发现转化成共同的财富,丰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认识,然后提出个人在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供全体组员讨论。最后,对达到的共识以及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准备下阶段交流时发表见解,并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进行有效合作探究。只有以合作的学习活动为纽带,才能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朦胧的意象变得清晰、具体、血肉充盈了。”

4.反思回顾,总结归纳

在课堂教学中,还需及时地指导学生反思与回顾。反思与回顾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知识本身的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内化,促进新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加固。如指导全体学生默想学了哪些知识以及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指名学生初步总结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情况如何,由学生对个体小组情况做出评价,教师进行必要的总结,提出希望;另一方面则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与回顾,让学生画知识结构图或画学习流程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归纳学法,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获取一次次心理上的愉悦,为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奠定自信的基础。

5.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为了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致,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和本课学习形成的技能去解决生活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从创新实践的目的出发安排拓展。如语文教学后,结合课文内容,当场编一首热情洋溢的小诗,创作一个精彩的故事,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说说自己的肺腑之言;课后有效地组织学生编排小报、表演课本剧,进行辩论、开展一次社会调查„„这些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良好心理品质。

6.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生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

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尝试形成了一个探究学习的基本流程:选择确定主题——设计方案——搜集整理材料——成果表述

具体我们是这样操作的:

①课前,根据活动内容,为学生创设自由思维的空间,给足自由思维的时间,让学生选择确定要研究的主题。

②分配任务时,让学生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发挥团队作用,学生自主合作进行设计方案,制订计划的学习活动。

③在搜集材料中,凡学生自己能发现的,教师坚决不引导;学生能自己总结的,教师坚决不演示„„把学习自主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由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但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应加大指导的力度)

④在探究学习搞一个段落后,要求学生将研究报告、活动小结,用笔头、口头、实验、小品等多种形式进行总结汇报。

⑤教师对学生每种总结所得进行肯定,从而让本次总结所产生的创造火花成为下次创造的起点。

⑥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索过程的了解和探索过程中科学观念及科学精神的形成,不是仅在乎于探索的具体结果。

五、研究的成效:

开展课题研究一年多来,经过实验班教师及其他中青年教师的全身心地学习、合作、探讨、研究、实践,并不断总结,使课题实验得到顺利的推进,同时也取得了大量的成绩。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对教师和学生而言,课堂教学首先是他们生命活力和生命价值的体现;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播过程的实质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激活和播种知识,学生是在自己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探索活动中生成和生长知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参与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一条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操作样式已基本构建。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或独立活动,或合作活动,通过多向交流的汇集,参与的意识极浓,表现的欲望和情感的流露极强,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课堂生命活力得到了焕发,课堂教学逐渐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开放、高效的理想摸样。

(二)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

1.教师经过锻炼,教学观念进一步更新,教学方式进一步转变,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水平也得到了可喜的进步。为了展示我校学习方式研究的教学成果,学校先后举行了三次赛教活动,在比赛中,我们语文教师的不同风采与学生的学习水平,获得了与会者的普遍好评及有关领导的肯定。魏玉丽老师在去年的秦皇岛市“三优课”赛教中荣获了中学语文组的二等奖,李建英老师获得了县级优质课。

2.在学习方式的研究过程中,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又提高了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及技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改革要求。我校魏玉丽老师制作的课件参加省级多媒体教学大赛获得了二等奖。

3.教师理论水平逐步提高,科研能力日益增强。一年来,我们课题组教师为全校教师上公开课、教研课4节,老师们撰写论文的能力也大大加强,论文及教案多次获奖或发表。其中,2008-2009年我们教研组在各种刊物发表论文论著5篇。

(三)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开发与提高,我校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每学期期末的质量验收中,实验班的成绩总是第一第二;在今年的毕业会考中,我校上有23人达到卢龙一中录取分数线,进入高校学习。此外,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和谐的发展。一年中,我校学生总能积极参加各类学科活动并获奖励。其中,我校侯冬梅同学和藤振广同学的习作《心中的丰碑》参加秦皇岛市征文活动获得了三等奖。

六.结果分析与结论:

1.真抓实管,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

搞教育科研,一定要真抓实管。我们每月两次利用双休日集体备课时间都组织教师集中学习、研讨、交流经验;平时领导注重深入课堂,指导上课,小结提高;每年督促教师撰写论文。

2.科研实验,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年来,老师们在学习方式研究这块园地里积极地进取,推动了我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科研实验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身心素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了早期开发,为新世纪培养创造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存在问题,是促进继续研究的动力

自主探究与语文阅读教学 篇6

一、自告奋勇

(一)敢于“自白”。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发生的本身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要鸣发内心感兴,顺着这两个倾向,自然会不容自遏地高兴地说。”如,曾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感受到雷利失去父亲的痛苦和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结合课文二、三两个重点段帮助学生搭建了两个说话训练的平台:活动一,大屏幕上先出示两张图片,一是在第二次海湾战争中牺牲的中国联合国武器核查专家郁建兴的家人及武警战士到机场迎接他的灵柩的情景,二是郁建兴遗体火化时他的家人悲痛欲绝的场面。然后设问:“让我们再默默地读一读2、3自然段,想一想,假如你就是雷利,在这样的场景中,面对爸爸那血染的遗体,你会说些什么?活动二,学习第四节时,播放第二次海湾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灾难的录像片段,然后设问:“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

(二)享受“自由”。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求得自我独立的欲望,是其获得独立自主性的内在根据和动力。如,《匆匆》这篇文章,没有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阐述了时间宝贵且易逝的道理。针对这篇文章的特点,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互赠书签”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感悟格言警句的魅力,规范自己的言行。在这个活动中,可以首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反复诵读课文,从文中挑选一、二句格言警句或自己事先准备的格言警句写在课前精心绘制的小书签上,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并说说送这句话的原因。

(三)怡然“自得”。教会学生开发、利用身边的语文课程资源建立自己的新课堂,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可以根据文章是一篇说明文、内容比较枯燥的特点,把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文章的趣味性作为教学的突破点。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课上让学生上台展示地球在茫茫宇宙中的美丽可爱和异常渺小,以及人们破坏地球所造成的一系列灾难、危害,自配上声情并茂的解说。以画面再现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以资料改造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去仔细读书,深刻感悟,产生要精心保护地球的共鸣。

二、自食其力

(一)学会自学,自我建构。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去学、去练,进行听、说、读、写的各项训练。教师要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识字、读书、交往、写作,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学习,学生既读懂了课文又掌握了学习方法,既积累了语文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二)个性展示,自我激发。见仁见智的阅读必然能开掘学生个性中自由的天性,使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为每位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和氛围,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起来。自我展示的形式有: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组长陈词、辩论、朗读比赛、成语接龙、创造性复述课文等。

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探究 篇7

传统的小说教学中, 为了教学需要而割裂整体, 并把所谓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 特别是三要素几乎讲每篇小说都要重复一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却往往忽视了小说的整体性教学及学生的主体参与, 学生对这种程式化的讲授毫无兴趣, 这同时也导致了小说的魅力得不到展现, 其丰富的德育熏陶、审美教育等功能也会失去。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发挥主体精神, 完善主体人格, 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为此, 笔者认为, 由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的不同, 对小说的看法就不能强求一致。西方也有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不应该用一种统一的范式界定学生的理解。我们在分析小说三要素及主题的时候, 应该以辩证的眼光面对学生的思考和争鸣, 允许课堂上有不同的声音。这个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力、鉴赏力和想象力, 还可以极大地激活他们的思维, 开启他们的智慧,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自主解读, 整体把握

根据阅读规律, 小说教学的第一步, 应是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相关的知识参与阅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道理永远不会过时, 许多语文大师也都呼吁要重视阅读。可以说, 没有阅读, 就无法品味小说中人物语言及描写的精美与高妙。

首先, 自主阅读之前必须把相应的背景知识教给学生, 因为只有在背景知识的支持下, 学生才能进入作品的世界并与作品进行沟通, 才能激起阅读兴趣而移情入文。但因高中小说选取的作品涵盖古今中外, 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风土人情、人物情节等与学生的知识储备可能存在一定的距离, 常使阅读无法进入,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搭起一座沟通背景知识与作品内容的桥梁。

其次,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把握主要内容, 形成自己的体验并且写下来。一是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是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 如自己特别喜欢作品中那部分内容, 或许理由有些幼稚, 但也可能是极富创意的见解。三是引导学生质疑并自主解决。在阅读体验中, 教师无论是能够回答的, 还是当时不能回答的, 都应引导学生自行寻找答案, 不可越俎代庖。四是小说通过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即小说的主题, 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真理。鲁迅先生论《红楼梦》时说:“经学家看见《易》, 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对一篇小说的解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教师不要硬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学生头上。

第三, 灵活运用多样化的阅读方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根据小说的内涵与语言的难度特点, 可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尤其是对那些生动感人的情节、幽默风趣的描写叙述、感情强烈的人物语言、触及心灵的议论, 可以让学生想象、朗诵, 还可以通过影视再现, 让大家共同体会形象的场面、全方位地感知相关情景, 学生自然就会体悟到作品所渗透的感情, 领会作品人物形象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主题。如《守财奴》“抢夺梳妆匣”一节, 声情并茂地诵读就很容易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在影片《边城》中, 风景怡人的湘西, 清澈透明的小溪, 方头渡船, 吊脚楼, 龙舟竞渡, 碾坊, 真实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一下子就沉浸在独特的氛围之中, 从而感受到在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是那样的淳朴和善良, 天保和傩送对翠翠的爱情是那样的含蓄、内敛, 情窦初开的翠翠又是那么的美丽纯情, 祖父是那样朴实本分:人和环境, 水乳交融, 和谐统一。显而易见, 不同的阅读方式使学生对情节、人物、环境气氛及作品主题的理解与感受, 远强于老师一节课的深入分析。

二、合作交流, 充分认识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 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 而是在与教师、文本的交流中积极主动地发现, 建构文本的审美意义, 甚至创造更深刻的内涵。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将会修正、加深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理解, 甚至可以触动心灵、促进思维多维度发展。交流的方式可以多样化, 但教师一定要逐步引导, 由浅入深, 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交流的方式, 让每一位学生都想说、敢说、能说,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组织语言、分析问题等的能力。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复述故事。这种问题可以让一些平时不太爱说话、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解决。这一方面实现了信息的转化———书面信息转化为口头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复述, 使学生巩固了对作品的印象, 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学生的口头交流与沟通的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锻炼。

二是交流自己的体验, 对文本中人物形象、主题、优美句段、环境描写、情节结构等谈谈自己的认识。每个人交流的内容不一定是长篇大论, 但必须包括自己的观点、理由, 而且表述的时候要有条理, 即使是优美文段也要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这种“对话”要求师生之间敞开心扉, 真诚相待, 教师对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给予及时的肯定。这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是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的外部土壤, 是敢想、敢说、敢做的内驱力。而且这个过程也便成了师生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过程。

三是大胆质疑, 讨论合作。“思生于疑”, 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 是创新的起点。善于发现问题, 勇于提出问题, 是独立思考的表现, 是自主学习的表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则是合作提高的载体, 是学生阅读思考能力提高的保证。因此, 在阅读小说的时候, 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在交流的时候可以对老师、同学的观点提出疑问, 也可以对作品的具体内容提出质疑。这些问题或者是理解性的, 或者是欣赏性的, 或者是评价性的, 或者是应用性的, 它们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学生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上对作品的认识, 有时也会产生许多新颖的见解。通过合作探讨可以引导学生辨别理解上的差异、归纳共性, 加深对作品的认识, 也可以从技巧上引导学生领悟规律、总结方法。总之, 质疑讨论的过程是师生及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 所有人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最终实现学习的目标。

三、深入探讨, 拓展提高

课文仅为例子, 如在阅读中一味就课文内容及写作技巧进行分析, 学生就不能真正认识作品。因此, 教学时往往可以将节选的小说折射开去, 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天地!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根据作品所提供的材料, 通过课内课外的多种渠道, 寻找、搜集相关资料, 进行创造性学习。相信他们会从中摄取更多营养、逐步培养出较高的审美品位, 从而提高文学鉴赏力。具体而言, 可以从情节的改变、比较阅读、形象的再创造三个方面入手。

情节的改变。情节是小说的基础, 有些小说就以情节取胜, 有时让学生去改变小说情节, 重新安排人物的命运, 对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把握主旨有出人意料的效果。《项链》是莫泊桑的代表作, 一百多年来经久不衰。其情节曲折多变, 结尾更是出人意料。教学中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创作, 比如说, 假如玛蒂尔德没有丢失项链会怎样, 假如玛蒂尔德一直没有发现项链是假的又会怎么样。这时学生思维的方向是多维的, 思维的深度也是各不相同的。也许这对主旨的理解无关紧要、对理解人物也无重大作用, 但对于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促使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 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比较阅读。可以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比较, 或者在同一题材不同的表现形式之间加以比较。这是一个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 也是加强读者思维深度和广度的过程。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在小说教学中, 教师灵活巧妙地运用比较阅读, 可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如《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的一段文字:“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学生读完这段文字后, 通过想象产生的审美情趣是妙不可言的。而看完影片中的林妹妹, 学生顿时会有一种原来不过如此的感觉。众所周知, 影视的特点是形象性强, 缺点是束缚人的想象力, 而文字则没有这个问题。因此, 比较阅读更能让学生积极体会语言艺术, 从而培养学生思考、探讨问题的能力, 发展个性。

形象的再创造。老舍先生曾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 往往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本质意义。而人物形象是作家、时代的共同产物, 具有典型性, 它既代表着一定的时代社会意义, 也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观念等。因此, 探究性指导不能只限于再现作品的形象, 也不能仅满足于从作品的形象世界去获得感受, 而应鼓励他们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塑造这样的人物?如何认识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个性特点形成自己的理解, 以此来激发其深入探究的热情,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如对玛蒂尔德 (《项链》) 的理解, 我们不能强求从“批判她的虚荣心”的反面角度去理解, 有学生认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有的认为她“美丽、善良、勤劳”, 她的遭遇值得同情, 这就是对小说人物的个性化理解。

初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分析 篇8

一、给予学生更多的阅读空间, 努力激发其阅读兴趣和热情

中学阶段的孩子们一般感情都较为充沛, 求知欲也比较强烈, 在这种状态之下, 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大部分初中生由于自制力较差, 阅读书籍往往全由兴趣而定, 一味沉浸在武侠、言情小说之中, 仅仅把课外阅读当做一种消遣, 这无疑是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不仅如此, 部分家长和教师功利心过强, 认为学生只要学好教材中的课文就可以了, 过多阅读课外书籍会浪费和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 在这种理念影响之下, 他们严格限制学生读书兴趣、读书范围, 一旦发现学生阅读超过课本之外的书籍, 就对其进行批评、甚至挖苦, 这种状况不仅致使课外阅读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效, 还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伤害了学生学习的意愿。在自主探究阅读理念之下, 教师一定要坚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着重加强对学生阅读心理的保护, 在发现他们沉浸在武侠和言情书籍之中时, 要采取恰当的方法予以引导, 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书刊, 努力为他们营造一种自主、宽松的阅读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起学生的阅读热情。

二、为学生推荐优秀书籍

中学阶段的孩子们对文字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因此教师可在这一时期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中外优秀文学书籍, 比如国内书籍可请学生看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莫言的《红高粱》等, 国外书籍可请同学们阅读一下《飘》《安娜·卡列尼娜》《基督山伯爵》《呼啸山庄》《红与黑》等。相信学生在阅读这些有些书籍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大开眼界、获取丰富文史社科类知识, 还能有效提高自身阅读理解能力及对文字的把握能力, 可谓益处良多。

三、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有效提高阅读成效, 因此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建议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展开:首先教师可向同学们系统介绍一下名人读书的方式、方法, 请同学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予以适当地学习和借鉴;其次请同学们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 把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对自己有启发或较为优美的语句及时记录下来, 这样长期坚持下来, 学生不仅可以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还能有效提高自身对文字的把握能力;最后培养学生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 古语有言, “不动笔墨不读书”, 可见记录对阅读所能发挥的力量和过程。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生活之间沟通和交流的过程, 或者说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是学生思考、获得心灵启发的过程。学生养成记录的习惯, 就会随时把自身这种零碎、混乱的思想付诸笔端, 一方面抒发了情感, 另一方面又把知识、思想演变成自己的东西, 可谓益处良多, 所以从这个层面而言, 指导学生养成随时记录感悟及读后感的习惯是很关键、很重要的。

四、定期组织开展读书交流会

定期组织开展读书交流会有很多好处, 归结起来最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读书交流会的开展给同学们提供了交流读书心得的平台, 在读书交流会上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最近的读书感悟, 可以彼此推荐好的书籍, 在这一过程中无形中实现了学生思想的交流和互动, 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延伸了他们思考的深度等;另一方面读书交流会的开展有助于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在这种浓郁的读书环境之下, 可有效增强全体学生读书的热情和积极性, 可带动不热爱阅读的学生进入阅读的世界。

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篇9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使用电教手段等等。如我在教学《周总理借书》一课前, 翻阅了大量资料, 写了一篇充分体现总理一生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精神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时, 自己都感动得流泪了;学生也受到了老师的感染, 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 深刻地体会总理精神的伟大, 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精细程度是以前没有过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 并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但是, 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 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 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 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 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 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 终生受用。

三、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难点在什么地方, 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 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 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 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一位教师在讲《蝙蝠和雷达》一课时, 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 “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 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 去思考, 想办法解决。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 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燃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习, 主动地去探索。

在阅读教学中, 师生应处于平等的地位, 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 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 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 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篇10

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上述目的, 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才能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 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 笔者在教学《周总理借书》一课时, 翻阅了大量资料, 写了一篇充分体现总理一生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精神的短文。当笔者声情并茂地读完短文时, 学生都怀着崇敬的心情, 深刻地体会总理精神的伟大, 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精细程度是以前没有过的。但是, 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 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 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 教师应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提出有点拨作用, 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 不愿意思考问题时, 教师应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 以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 教师要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 使学生产生兴趣, 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形成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效率, 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 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 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 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 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 教师要下力气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力争解决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才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收获。比如, 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 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过, 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讲读课文之前, 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 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学生养成了这种搜集材料的习惯, 在学习其他课文时, 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 也为其将来收集、整理信息, 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提供条件。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难点在什么地方, 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 减少无效劳动。这对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促进主动探究, 激活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一般来说, 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 一位教师在讲《蝙蝠和雷达》一课时, 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课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 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对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 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想解决的办法, 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 着力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 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在阅读教学中, 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 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 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学生应在互相问答、相互讨论的互动作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自主探究,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篇11

策略之一:创设探究的条件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该是伙伴型关系。我在实践中发现,不同的教学环境,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得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我在三年前上《第八次》这篇课文,在学习布鲁斯从蜘蛛结网中重新找回信心一段时,我问:“布鲁斯躺在木板上看到了什么?蜘蛛结网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于是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很简单地说出了答案,从浅层次理解了蜘蛛结网成功的原因。

相隔三年后,我同样上《第八次》这篇课文,在学习布鲁斯从蜘蛛结网中重新找回信心一段时,我让学生思考:“布鲁斯躺在木板上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又追问:“如果蜘蛛第八次结网还不成功,它会怎么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潮澎湃,对生成的新问题大胆想象,互动交流,更深入细致地体会到了蜘蛛结网成功的真正原因。

在相隔三年的时间里,我上了两堂观念完全不同的课,前者比较封闭、传统的讲解式,学生只要根据课文内容来回答问题,连发言的积极性都没有,哪来研究的欲望呢?后者比较开放,重学生的读悟、想象体验、互动交流,课堂上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地位,敢想象、敢发言、乐讨论、畅交流。实践证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学生进行研究的最佳时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最佳时机,促使学生常常处于一种“蠢蠢欲动”“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那么学生在阅读时随时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策略之二:搭起探究的支架

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让学生研读文本,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提高学生对语文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在执教《拉萨的天空》这篇写景文时,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1)自由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课文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横线画出来。(2)出示一组拉萨天空的图片,默读第2~4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拉萨天空的蓝?画出表现蓝的句子或关键词,并有感情地朗读。(3)自由读第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如果拉萨缺少了蓝天做的窗帘,会怎样?

这样的教学设计,给学生阅读写景散文搭起了支架,学生在触摸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首先引导学生抓住统领全文的句子:“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通过品读此比喻句,整体感知拉萨天空的美。接着精读课文,给学生自由朗读和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品读文本语言的基础上,体会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最后升华主题,让学生联系上文来感受蓝天对拉萨的重要,再现圣地窗帘的美。

策略之三:珍惜探究的成果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不是对文本内容的“镜式反映”,而是学生个体在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基础上对读物的重新建构。

我执教《祁黄羊》这篇历史故事时,在课的末尾提问:“学了课文,你们觉得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许多同学都认为祁黄羊是个正直无私、一心为国的人。可一位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答道:“我觉得祁黄羊是个自私的人。”话音刚落,其他同学哄堂大笑,我在惊愕后的一刹那,用鼓励的眼神看着这位异见的同学,请他说说为什么。他自信地说:“我们都知道祁黄羊是个聪明能干的人,他先举荐重病缠身的解狐,心里肯定明白解狐是不行的,悼公还会让自己再举荐一位人才。他这么做也为第二次举荐自己的儿子打下了基础。所以我觉得祁黄羊是自私的。”学生的分析不无道理,此时我带头给了他热烈的掌声。课后,我和同学一起查了历史资料,原来这篇文章是由两个历史小故事合并起来的,为了文章的连贯,作者稍加改动,把祁黄羊的两次举荐写得很紧密,致使引起了争议。

这位学生的固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有研读价值的专题。他敢于超越教材和教师的思维品质,让我们为之喝彩。的确,学生在异想天开、敢想敢说中所犯的“美丽错误”,往往能转化为一种极有研读价值的资源,这样,探究性学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中心小学)

自主、开放、探究式阅读教学探步 篇12

关键词:阅读,教学,探究

新课标倡导自主、开放、探究的阅读教学。因为在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知识的获得, 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 还是思想品德的陶冶, 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来实现。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 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 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 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 自主、开放、探究的阅读教学, 不只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等能力, 在多向交流地过程中, 更好地锻炼自己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敏捷性。

一、实现自主、开放、探究式阅读教学应经历的途径

预习性阅读。平时, 我们要求的预习, 多是一句话:“明天讲第×课, 大家先预习一下”。学生是不是真的预习, 怎样预习, 教师都不太清楚。要向自主、开放、探究的阅读教学逼近, 预习性阅读这一环节就必不可少。可以把预习性阅读的要求定为两点:一是初知课文, 二是搜集相关信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文各有侧重。在时间安排上, 以搜集信息为主, 初知课文为辅的一般放在课外进行;以初知课文为主, 搜集信息为辅的一般放在课内进行。预习性阅读要抓好“读、思、查”三个要素。“读”, 指阅读要学的课文, 能把课文读通、读流利;“思”, 指对所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初步理解, 特别是要找出自己不解之处;“查”, 指查找老师指点的相关信息或自己认为应该查找并能查找到的信息。只有把预习性阅读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结构才有可能发生变化, 课堂上学生可以积极提出自己对课文的初步见解, 可以交流自己搜集的对阅读本文有益的相关信息以相互启发, 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以相互探讨。这样, 学生就会从一开始把阅读当成“自己要做的事情”。因此, 预习性阅读是向自主、开放、探究阅读教学逼近的不可或缺的前提;自悟性阅读。自悟性阅读强调的是自我感悟, 把自主思考放在第一位。阅读时, 教师主要巡回了解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哪些地方感兴趣, 对感兴趣的材料大致了解到什么程度, 做到胸中有数。学生则利用这部分时间, 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 充分感知领悟阅读材料, 做到真正有自己的见解。这一环节中, 学生阅读的方法大致有:朗读体味、默读揣摩、点线勾勒、文字笔记、图画再现等。朗读体味:这是脑、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在朗读之中传出作者的情意, 通过理智地了解, 再有感情地朗读、亲切地体会, 达到一遍比一遍入调, 一遍比一遍与作者的心灵靠近。默读揣摩:这是眼、脑并用的学习方法。便于咬文嚼字, 细细琢磨字、词、句、段、篇的内涵及联系。如果觉得字、词、句有独到之处, 可用点线勾勒, 如果感到理解到位不吐不快, 可在课文行间或天地空白处做上文字笔记。既锻炼写的能力, 又便于后面的讨论交流。图画再现:这也是眼、脑、手并用的学习方法。图画可是简笔画, 也可以是彩笔画。把文字的描述变成画面, 既遵照原文意思, 又可适当融进自己的想象, 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自悟性阅读不止这几种方法, 而且这几种方法也可交替、融合使用, 关键是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巩固性阅读。自悟性阅读, 是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材料, 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材料深入的体味。为了有效地开展自主、开放、探究的阅读教学, 以及使其能够朝深层次方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就需要巩固性阅读。巩固性阅读如何体现自主、开放、探究呢?我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设计自主、开放、探究性的巩固练习。譬如开展对课文观点或主人公形象的讨论活动, 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设计课后读书活动。学完一篇课文之后, 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内容、体裁或其它方面与之相关的文章和书籍, 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

二、实施自主、开放、探究的阅读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民主、平等原则。自主、开放、探究的阅读教学取决于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始终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充满活力和个性的人, 而不能视学生为容器。教师的一切活动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因此在课堂上, 应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 哪怕是错误的, 允许学生与教师产生“顶撞”, 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真正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方向、目标原则。自主、开放、探究的阅读教学, 是以读为主线而进行的语文实践活动, 自主、开放、探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应自始至终把握整个阅读教学的方向, 使自主、开放、探究的阅读教学按其本身的规律进行, 最终实现整体教学目标;真实、可信原则。自主、开放、探究的阅读教学, 是为了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因此, 首先要消除“假读现象”:有的课堂上, 学生对某一部分你读、我读, 缺乏相互之间的探讨,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不到任何进展。二是要消除“假议现象”:或者老师设计的讨论题没有讨论价值, 学生讨论只是走过场;或者教师对讨论不加诱导, 一切活动由学生随意进行, 教学方向不明, 学习效率低下;三是要消除“假疑现象”:教师只追求课堂上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表面现象, 学生对一些较低水平甚至已经弄懂的问题提出疑问, 老师再问, 学生立刻能应对答案, 学生以此博取老师欢心, 这扭曲了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的根本目的。

三、实施自主、开放、探究的阅读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要激发阅读探究的热情。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自觉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尊重学生, 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以利于激发学生自觉阅读探究的热情。同时, 还要从关注“学困生”这个角度入手。正像布鲁姆所说的:“三分之一学生, 由于缺乏与教师进行课堂交往的机会, 而真正变成了学困生。”对待学困生, 教师应特别关爱。发展性教学认为, “没有学困生, 只有差异”,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 因人而异地为“学困生”创造参与阅读探究的机会, 鼓励他们扬长避短, 促进他们满腔热忱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要保证阅读探究的时间。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开放、探究的阅读, 教师应还给学生读书的权利, 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 要把“书声琅琅”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准。一位教育专家说过, 语文教学就是要变着法子让学生读书。通过教师的范读、领读、伴读、引读, 学生的朗读、默读、齐读、自由读、分组轮读、分角色表情朗读等形式, 根据教学的需要“因材施读”, 引导学生在“读”中探究, 在“读”中提高。

上一篇:亲子教育的特色研究下一篇:保险业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