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精选12篇)
语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 篇1
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但传统的语文教学却过多地强调工具性从而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结果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肢解课文, 繁琐的分析与刻板的训练让学生对语文教学失去了兴趣。而不少教师又都走向另一个极端, 谈到工具性, 便认为是技术主义, 于是语文又成为了“人文性”的天下, 导致语文教育的目标逐渐被淡化。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 语文教学呈现出更多的人文性是时代的要求。因而,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必要明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 在充分挖掘文本人文性的基础上落实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 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一、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第一, 语文本身就是语言工具的一种, 不光是人用以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 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态, 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是学习其他科目所必备的。语言与人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 因此语文的人文性也能够影响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从整体上讲, 语文作为工具能够呈现人的思维理念, 价值观与追求, 最终实现对人的重视与尊重。
第二, 语文教学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语文能力, 同时还要明确语文知识在语文活动中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 让学生理解文章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与态度。语文的人文性不能脱离语文的工具性, 教师不能脱离语文知识而对人文性进行单独教学。
第三, 发掘人文性的内涵必须紧紧围绕着文本, 不能在脱离文本的基础上直接讨论文本中的思想内涵, 否则不能够对文章进行透彻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家庭环境与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必然会对课文中包含的思想感情产生不同的理解, 如果不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 很容易形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因此,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语言表达形式与文本对话中的情感。
第四, 解读人文性的内涵是不能被割裂的。尽管每篇课文中的人文性都是较为丰富的, 但从整体上看, 语文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文内容都是不成体系的。如果将人文性作为割离的内容进行学习, 语文课就会成为政治课, 最后成为枯燥的说教。语文课的人文性内容的传达只有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教学相互结合, 才能够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第五, 从教学方式看, 人文性的熏陶不能是单纯的说教, 抽象的说理与机械的灌输都不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有效手段, 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自己的阅读与赏析, 借助语言文字平台, 逐渐领悟文本。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相互统一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坚持三个“回归”原则。
第一, 从语言到思想再到语言回归。语言与思想是相辅相成的, 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 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必须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培养语感与能力。通过强调语言与思想的结合, 最终让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统一。
例如在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一文中, 记叙了东汉末建安年间, 庐江太守衙门里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而双双殉情的故事。学生进行阅读之前,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汉乐府诗歌形成的年代与历史背景, 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主人公的情感起伏变化, 最后再分析当时的民众创作诗歌的情感基调 (以哀悼为主) 。除此以外, 也要让学生领会封建家长制对当时年轻人的伤害。学生要通过分析诗歌中出现的词语使用特点与文章的语序结构, 欣赏与领会汉乐府诗歌独特的语言魅力。
第二, 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回归。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分析课文的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的利弊, 并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让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让其优势互补。如果片面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 离开文章的整篇思想内容去孤立地讲句子结构, 做局部地训练, 不仅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还无法把握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生的局部训练越彻底, 越有利于学生把握整体。只有大量地与灵活地进行局部训练, 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
第三, 从语文到生活再到语文回归。语文是来源于生活的,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教师与学生的大语文观念已经形成共识。学生阅读课文从根本上说是出于实际生活的需要, 也是认识世界的方式, 要依靠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原有知识积累与文本进行对话, 从而构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三、结语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和语言能力, 阅读始终不应该离开自己的生活。要掌握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 既要让学生重视词句训练中的积累, 又要引导学生重视生活的感悟思索。
参考文献
[1]付翠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探索[J].中国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2 (01) .
[2]丁浩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探索[J].高考 (综合版) , 2013 (01) .
语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 篇2
八道沟中学
王君
一、研究背景 1.《新课标》指出: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
2、近年来,“研究型课程”的实践和探索,其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生长点。“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是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趋势的。
3、近几年来,有关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初中语文教学逐渐从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从机械生硬的灌输教学向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转变,从追求学生的应试能力向追求学生全面语文素质的提高转变。在这些方面,各地已经有不少的教改经验和教研成果,其中不乏有许多可供借鉴的理论观点和具体做法。但就整个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初中语文教学不容乐观,还存在着浅层化、高能耗、低效率等倾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还没有真正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没有从打好自己精神底子的深度来把握;教师的教学理念趋向于追求短期效益,教学方法上或过于讲究程序,或随意散漫,没有从心灵上与学生的深入的交融与沟通。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语文学习的规律、掌握语文能力,以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首选课题。我们试图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课题为教改重点,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推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一个具有较大价值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使学生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写作,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语文教学目标。
(一)树立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有学好语文的信心。事实上,每个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学习潜能,由于学生的心理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偏向,致使一部分学生对学语文产生一种畏惧心理,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培养主动探究学习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使学生能迅速地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从而对疑难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进行合理地判断,提出批判性的意见和建设性的建议,用自己的独立思考,去衡量、鉴别、比较,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思维的批判性;让学生能突破思维的模式,形成新颖独到的见解,求异创新,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三)寻找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等教学方式,变老师的教为学生的主动学、主动探究,转换教师的角色,与学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主要的任务是“引导”,“教”为“学”铺路、架桥、引航,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四)养成良好的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能主动查阅资料,利用好手头的材料进行探究性地学习;针对不同类型与要求的文章能自觉进行粗读、泛读、精度,提高阅读效率;勤作笔记,自觉积累资料,能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为学习写作积累比较充实的材料;课堂发言逻辑严密,表达顺畅,声音响亮,表意清楚。
三、研究意义
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接受方式和特殊的交际方式而存在的社会现象。因此,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从终身教育的角度认识,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比较给阅读知识更为重要。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探究性学习”将课堂开放到现实的情境,探究什么、怎样探究,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学生通过探究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这种探究经历是具有个体特征的,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有很大帮助的。2.有利于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实施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法,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实施者。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实践操作为主的,它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4.有利于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是学生的“研究室”,教师已无法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学生也不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要考虑的是,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需要什么帮助,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应做出怎样的评价,而学生则注重如何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下与同学协作完成问题的探究。课堂中,师生所寻求的是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四、研究内容
(一)构建主动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破除以教师的见解代替学生的思考,以现成的答案代替必要的探究的教学陋习,“抓精华、讲精彩、练精要”,引导学生看书、思考、质疑、交流,真正使课堂变成“学堂”;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每一节可必要提出若干问题,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探究解疑;教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方法,教读课文侧重与阅读规律的传授,自读课文以学生自读为主,课外阅读互相推荐,交流读书体会,撰写阅读心得,及时总结评比。实施的程序为:质疑——选题——探究——解疑——检测。
(二)培养良好的主动探究学习底的阅读品质:
学会思读,能聚精会神地快速默读文章,揣摩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重点及其基本表达方法,提出问题,认真记录,以备讨论解疑。
学会议读,对阅读中思考的问题及时与同学和老师商讨,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合理排序,有重点地进行讲解。议读是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的大好时机,必须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起到挑灯拨火、因势利导的作用。学会赏读,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字句能与同学和老师共同鉴赏,做到“奇文共欣赏”,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最有价值最有意味的内容提供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学会练读,练读是阅读的巩固阶段,让学生整理已经思考商讨的内容,作归纳性的训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精练的练习给学生操练,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拓展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阅读教学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安排开放课,每周安排一节课为“课外作品阅读课”,阅读材料以《美文选编》、《语文报》为主,自然组成学生阅读小组,学生轮流当阅读组长,集体讨论选定优秀文章,读后交流体会,由阅读组长向全班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并进行当堂评比;作好课外阅读笔记,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记录课外阅读心得,优美文句,摘抄必要的作文材料,每一学期期中检查,期末评比一次。
(四)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阅读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由于读者个人的经历不同,在阅读活动中对于文本的解释也不同。因此,课前教师就应充分分析教材隐含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教法,做到教有个性;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做到学有个性。对于相同的问题,教师心中有了多元的理解,学生才会有个性的发展。
(2)课中点拨。阅读活动就应该让学生把主要经历放在阅读原文上,通过不同目的的读通、读懂、读好、读熟、读深,完成阅读活动。①激活自我参与。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集体朗读最容易让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潜藏状态,不利于学生表现自我。此时,教师应让学生与文本深入接触,主动地、专心致志地、饶有趣味地去读。当学生个体需要一旦被激活,其个性也就充分地得以发挥,课堂才会出现生成的东西。②引发自我思考。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语文积淀不同,在课堂上,教师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没有差异的才是不正常的,教师要注意倾听杂音、不和谐声音,及时捕捉个性思维的时机,从而使之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否则就会扼杀个性之种,培养的是没有创新、只会听从的庸才。③倡导自我交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教学中,允许学生出错,挑战教材、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让生生、师生、时空互动,让重点、难点、疑点对接,形成的对话,而不是用标准答案去禁锢学生的口舌。
(3)课后反馈。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和索取,而应是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创造。阅读教学后,教师要注重及时反馈,收集处理信息,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个性进一步得以张扬。如阅读卡、读书笔记、手抄报等。让学生看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和收获,促进共性发展。
五、研究方法及步骤
研究采用教学实验方法,确定实验班级,在教学实验中不断地总结分析,确保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实用性。
本课题分以下四步进行:
(一)2011年12月----2012年1月,确定研究对象,选定我校初二(1)(2)班等不同学习程度的班级为实验班级,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二)2012年2月—2013年1月,确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主动探究学习研究”的基本框架,并进行教学研究,得出第一阶段研究成果。
(三)2013年2月—2013年9月,修正完善已有的研究模式,做第二次调查分析,继续研究。
(四)2013年10---12月,总结研究成果,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六、预期研究成果及形式
①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操作模式。②撰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七、课题组的构成、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负责人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较高的科研能力,长期担任教研组工作,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组织能力。其他老师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有较好的科研能力和时间保证,能胜任本课题工作。同时,课题将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具备必要的外部条件。
语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 篇3
一、根据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的相关点,循循善诱引导探究
阅读教学,首要的是应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课堂阅读探究能否进行,首先取决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无探究的兴趣。学生这种研读兴趣很难自发产生,它需要教师在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相关点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诱发学生课堂阅读探究的兴趣,以兴趣诱导学生深入自觉阅读。该策略能否有效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要在“准”字上下功夫。平常要下功夫了解全班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学生的共同兴趣,找准学生兴趣点;备课时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下功夫找准能与学生兴趣发生共鸣的课文内容要点。这样,课文内容与学生兴趣的相关点便成为课堂阅读探究的动力源和有效探究的活动载体;二是要在“诱“字上使力气。不仅要不断诱发兴趣,而且以兴趣诱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读书、乐于探究,并随时把课堂阅读探究引向课外阅读探究。
二、找准阅读已知与未知的联结点,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及时发现学生课堂阅读过程的认知冲突,并创设相应的阅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紧紧围绕阅读中已知与未知的联结点进行探究,可以促进学生在积极情感的帮助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实现阅读的再创造。例如教学《五彩池》时,可先引导学生扣题生疑:“五彩池在哪里?为什么叫五彩池?五彩池的景色怎样?”并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你认为怎样才能弄清楚这些问题?”及“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鼓励学生尝试平时很少用的方法,来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现了自主探究阅读的成果。在观看了五彩池的电视片断后,注意让学生比较片子与课文对五彩池的介绍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等学生说完后让学生和原稿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点,课后要求学生查阅报刊书籍、有条件的上网查找有关五彩池的资料,继续探究。这些联结点与课文内容、师生提问、有关资料等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阅读探究的问题场,有助于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能力的自然生长。
三、寻觅课文与生活的结合点,引入活水引导探究
陶行知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课堂阅读教学也是这样,它不是把老师的理解、感受与获得强加给学生,更不是将知识原封不动地“塞”给学生,而是要设计导致学生产生某种理解、感受与体验的“碰撞”,让“碰撞”产生本身必然会有的效果。如果设计是教学,那么碰撞就是一种生活的教育,我们的阅读教学需要用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充实,使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来体悟课文,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习得语言,陶冶情操。例如教学《狼和小羊》时,齐读课题后,请学生带着“课文讲的是狼和小羊中的谁?”这一问题仔细读课文。有的说:“课文讲的是狼和小羊中的狼。”有的说:“是狼和小羊中的那只讲话没有道理的狼。”队伍又问:“这些话还可能针对谁讲?”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汇报。有的学生说:“课文讲的可能是动物界的老虎,因为老虎吃小动物的时候,从来都不商量,从来都不讲理由。”有的学生说:“课文是寓言,文中的狼不有可能指与狼同类的东西,也可能是鳄鱼,可能是毒蛇,可能是大坏蛋。”
四、抓住表演与评价的分歧点,角色表演引导探究
角色表演,是阅读探究的一种重要途径。当学生按所担当的角色需要去读书、去思考、去体验,进行独白、表演时,学生就会带着情感主动去学,而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坐视。当扮演角色的新鲜感受、成就感让孩子兴奋不已时,教材中原有的逻辑、抽象的文字符号将不再远离学生,而是化为了学生具体生活的内容和生动可感的生活形象,学生由习惯上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变为积极尝试的主动角色,与认识的对象融为一体。
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阅读 篇4
一、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必然
高中语文新课程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明确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既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生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良好习惯,还要使高中生掌握探究的方法,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作品的能力与水平上。一方面,语文学科知识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为探究性阅读教学铺设了向其他学科渗透的跳板,搭建了能力发展的桥梁。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从阅读形式来说,可以从文学角度和文字角度研究它,也可以从文化角度和文章角度研究它。语文知识的开放性和综合性注定了探究的广阔性和无限性。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知识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这又为探究性阅读教学提供了探究的多维空间,留下了深入钻研的余地。文章是稳定的,但人们的认识理解是流动的。探究性阅读教学方式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
二、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实施的误区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衡量新课程改革进展的重要外显标准,它的状况往往反映了整个课程改革的实际状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观念上,教师普遍接受了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在课堂实践上,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也成为热点。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的误区:
误区一:盲目实施。新课程提倡探究性阅读教学,但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安排探究性阅读活动。不管是小说还是科普文,都要经历探究才算“学习”,似乎每一篇课文都试图衍生点“研究性”的东西,而不辨选文属何种类型、“研究”采取何种样式,因而“挖掘”出一些怪模怪样的“研究课题”。同时,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探究性教学延伸价值的实现,而异化了探究性教学的本原目标。因为教学内容的移位,使得“概括观点”、“筛选信息”、“理解难句”、“体会作者精神”等语文教学目标旁落了,致使语文课程“不像语文”了,语文教师也成了“杂家”,而语文教材则成了“杂货铺”。
误区二:流于形式。探究性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把探究性阅读当做一种课堂时尚去演绎,教学中只追求形式上的探究,而没有扎实的探究过程,更没有有价值的探究结果,这样的探究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迷失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有些教师把探究性学习“嵌入”某种固定的操作程序中,只要是探究性活动都要按照预设的程序“按部就班”地执行,如在阅读教学中,第一阶段确立要探究的问题;第二阶段小组合作探究;最后交流探究结果。这就使原本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变得机械死板,限制了师生创造性的发挥,久而久之也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三、有效实施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对策
高中语文新课程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课程结构、教材选文也更加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那么,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如何有效开展?笔者试从阅读主体(学生)、阅读导体(教师)两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教学策略。
1.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珍视学生的个人见解。探究性阅读教学认为文本的生成与存在离不开读者的解读创造,必须通过读者的复杂活动来实现。读者是阅读活动的主体,能否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学生。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珍视其个人见解。
2.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适时参与引导和归纳。探究性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发挥其主导地位,适时参与引导归纳。
(1)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探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感知文本、品味文本,进而探究并建构起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语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 篇5
1来源: 作者:转
1-13]
一、课题提出
1、素质教育的要求。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变“为传授知识而教”为“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我国当代教育长期以来对“教育是为了培养人”关注不够,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几乎没有进行创造、想象、重新生成的空间,更没有抒发内心的感情和阐明不同见解的自由。”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3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学会探究性地阅读与学习。
2、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背景已由单一的、封闭的文化转化为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加之语文教材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以及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更需要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阅读文本,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字体:大 中 小]
3、课堂教学现状的呼唤。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现象。语文课堂的肢解性讲析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使语文丧失活力与魅力。许多学生不是因为不喜欢语文而不爱上语文课,而是因为不喜欢上语文课而不爱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调动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使语文学科在各科评价中地位普遍偏低,人气不足。师生往往仍沉溺于应试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惯于在应试的圈子里打转,而事实上导致的结果是,语文既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明显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考分——毕竟语文优劣之间在分数上差距并不太大,又不能张扬语文自身特有的人文精神,总是在两难之中无所适从,处境尴尬,迷失为学生并不重视也不愿意多耗费精力的“第三世界”,甚至被认为是学与不学、学多学少无关紧要的学科,语文在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中应有的作用失却了。
4.近年来,上海、南京等省市开展了“研究型课程”的实践和探索,其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生长点。“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是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趋势的。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整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一个具有较大价值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写作,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语文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2.具体目标:
(1)树立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有学好语文的信心。事实上,每个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学习潜能,由于学生的心理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偏向,致使一部分学生对学语文产生一种畏惧心理,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2)培养主动探究学习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使学生能迅速地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从而对疑难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进行合理地判断,提出批判性的意见和建设性的建议,用自己的独立思考,去衡量、鉴别、比较,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思维的批判性;让学生能突破思维的模式,形成新颖独到的见解,求异创新,培养思维的创造性。(3)寻找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等教学方式,变老师的教为学生的主动学、主动探究,转换教师的角色,与学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主要的任务是“引导”,“教”为“学”铺路、架桥、引航,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4)养成良好的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能主动查阅资料,利用好手头的材料进行探究性地学习;针对不同类型与要求的文章能自觉进行粗读、泛读、精度,提高阅读效率;勤作笔记,自觉积累资料,能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为学习写作积累比较充实的材料;课堂发言逻辑严密,表达顺畅,声音响亮,表意清楚。三.理论依据
需要动机理论马斯洛需要理论认为,人具有不断发展和生长的内在本性,人的需要是行为的根本动力。学习要有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它是学习的最初动因,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基础。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主体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是形成和推动创新行为的内驱力。兴趣是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情绪和态度定向,具有较强的兴奋力,会迫使主体主动寻求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手段。内部发展需求是教学互动场构建的内在机制,尊重学生的内部发展需求是主体参与教学、促发教学互动的前提,学生的发展需要是他们学习的巨大动力。根据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两个维度,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现实的教学需要,以确保学生有相对较高的参与教学主体性;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教学需要层次,以确保学生绝对较高参与教学的主体性。合理的学习需要是动态的,教师在满足学生现有的合理需要的同时,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需要,追求动态平衡,帮助学生不断拥有较高的学习需要的自觉性。学生有了自觉的高层次需要,其主体参与教学的境界就会更高一些,动机就会更纯一些,兴趣就会更足一些,同时就会表现出更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便是要自主探究,以求得主动发展。布鲁纳也这样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自主探究学习就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索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主动探索精神和主动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
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定容量的知识,还要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任何指导,只有当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充分研究,通过和同学的探讨,完成学习任务,把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在自己的身心结构中逐步接受过来,转化积沉下来,完成内化的过程,成就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发展。自主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学习质量大大提高,也有可能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从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角度看,在“感性和感情的因素、文化观点、道德情节、环境意识、艺术感觉”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更多的影响,也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才能实现。
从学习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上看,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必然会有新旧知识的交汇,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消除差距的矛盾转化过程中,认识得到发展。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思维不断深化,不断发展。自主探究不断激活思维,促进旧的经验和新的知识之间的融合,促进了认识的递进。在学习中总会有思考,有疑问,学习就是逐步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美国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的借鉴意义。这是一种自然教学方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描述和互相交流感受,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思维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复杂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对自然界有秩序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分为“探究”和“研讨”两个环节,紧密联系。在语文学科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同样存在着这两个环节。教学中教师把以课文为范例的学习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去支配,探索出材料所揭示的内容;师生之间通过语言表达交流、补充各自的看法,使得个别的认识向一般意义的认识升华。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并激励、引导儿童独立思考,自行探索,发表创见,培养创新能力。
孔子学思结合的教学法的启示。孔子认为,仅仅“多学而识”,或单从经验或书本上获得知识,而不进行深刻的思维活动,结果会一无所获。学习和思考必须结合起来才有收获,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动探究正是很好地把学和思结合了起来,因而能收到效果。而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见解则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和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引导提供了指导。四.课题实施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读者(学生)个性为归依,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把阅读还给阅读主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的内容和意义。
2、问题性原则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探究性阅读从学生的“问”开始,是一种问题质疑式学习。探究的问题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均可,但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和现实生活创设一种开放性的、富有意义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在有启发的条件下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实现语文再创造。
3、过程性原则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过程化学习,没有过程的结论是没有体验、没有深刻理解的结论;不追求结果的过程也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但是,也不能苛求所有学生的探究结果都达到满意的效果;同时,这种学习有阶段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必一次探究透、探究完,其阅读水平随年级增加而逐步加深。
4、合作性原则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文本不但是因文得意的心智技能,而且是缘文会友的对话行为;不但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和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话,而且还发生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这样,探究性阅读就必然会融入和谐友好的协作氛围,产生渴求与同伴协作探究新知的心理欲望,在共同对话中探究,在共同探究中求知,在共同求知中发展。
5、倾听性原则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是一样的,学习方法和理解水平也不尽相同,对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的感悟,也不会完全相同,阅读的结论常常是多元的。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善于倾听的习惯,另一方面,自己更应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观点,发现其中的智慧、亮点和偏颇、冲突,因为这种阅读体验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探究资源。事实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点与疑惑处,教师才能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从而引导学生朝着探究的终极目标奋进。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展开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把优化课堂教学作为研究重点,努力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中重点关注的目标。
(二)构建主动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破除以教师的见解代替学生的思考,以现成的答案代替必要的探究的教学陋习,“抓精华、讲精彩、练精要”,引导学生看书、思考、质疑、交流,真正使课堂变成“学堂”;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每一节可必要提出若干问题,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探究解疑;教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方法,教读课文侧重与阅读规律的传授,自读课文以学生自读为主,课外阅读互相推荐,交流读书体会,撰写阅读心得,及时总结评比。实施的程序为:质疑——选题——探究——解疑——检测。
(三)培养良好的主动探究学习底的阅读品质:
学会思读,能聚精会神地快速默读文章,揣摩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重点及其基本表达方法,提出问题,认真记录,以备讨论解疑。
学会议读,对阅读中思考的问题及时与同学和老师商讨,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合理排序,有重点地进行讲解。议读是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的大好时机,必须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起到挑灯拨火、因势利导的作用。学会赏读,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字句能与同学和老师共同鉴赏,做到“奇文共欣赏”,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最有价值最有意味的内容提供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学会练读,练读是阅读的巩固阶段,让学生整理已经思考商讨的内容,作归纳性的训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精练的练习给学生操练,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四)拓展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阅读教学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安排开放课,每周安排一节课为“课外作品阅读课”,阅读材料以《美文选编》、《语文报》为主,自然组成学生阅读小组,学生轮流当阅读组长,集体讨论选定优秀文章,读后交流体会,由阅读组长向全班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并进行当堂评比;作好课外阅读笔记,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记录课外阅读心得,优美文句,摘抄必要的作文材料,每一学期期中检查,期末评比一次。
六、课题研究对象 七到九年级学生
七、课题研究方法及步骤
研究采用教学实验方法,确定实验班级,在教学实验中不断地总结分析,确保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实用性。本课题分以下四步进行:
(一)2007年11月----2008年1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研究人员,开展学情调查,完成课题申报,拟定实验方案。
(二)2008年2月—2009年1月,确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主动探究学习研究”的基本框架,并进行相关的课堂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得出第一阶段研究成果。
(三)2009年2月—2009年9月,修正完善已有的研究模式,做第二次调查分析,开设研究课,进一步研究实验对策,进行实验比较。
(四)2009年10---12月,总结研究成果,汇报公开课,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师资条件 姓名 学历 职称 王丽军 本科 中教一级 于世源 本科 中教一级 刘振莲 本科 中教一级 张世霞 本科 中教一级 刘士夫 本科 中教一级 2.实验分工
(1)课题负责人: 王丽军(2)理论指导: 于世源(3)实验教师: 刘振莲 张世霞刘士夫
九、资料准备
(1)图书馆查阅,个人购买(2)上网查找参考
十、预期研究成果及形式 ①构建阅读教学的课堂操作模式。②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十一、经费预算(略)参考文献: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北师大出版社
李翠萍:《新课标理念下的探究性阅读模式》 《教师报》 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 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标准”下的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 课 题 方 案
内容提要
语文综合性活动课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基本方式的课程。它联系学校、家庭、社会而开展活动,关注科学生活和文化生活,可以有效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目的,体现“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的理念。关键词
语文
综合性活动
意识
能力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农村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和其他学科一样,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培养少数能升入上级学校的“尖子生”作为主要任务,不顾农村大多数学生、特别是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的需要。致使不少学生在校学习3年,上了700多学时的语文课,到毕业时竟连一篇浅显的文章也读不懂,连一篇简单的实用文,甚至连一封信也写不好。所以,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语文课学不学作用不大。调查表明,这种状况不但存在,而且比较普遍。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育工者面前不可回避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其原因是:
1、多数农村中学生喜欢语文,努力学习,但是无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可行的计划,跟随老师“正步走”,学习方法不多,不系统,只有少部分学生有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
2、农村中学生学习方式多数以接受式为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则为鲜见。老师喜欢滔滔不绝地灌输,学生爱好默默无语的聆听。
3、多数学生把语文课文读得很熟,以为将练习册完成了,课文也就学完了。没有意识也没有条件扩展链接相关材料。
4、农村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有盲目性、随意性、猎奇性和消遣性。无课外阅读计划,喜欢看什么就看看,对学习不一定要有什么帮助,看书后不作读书笔记,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和整理。
在实际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基本上还没有摆脱以前“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框架和活动模式,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局限于听、说、读、写单项活动的演练,只在提高学生语文某项能力上下工夫,一些教师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全部异化为写作课,变成给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训练。如将《这就是我》演变成纯粹的口语训练,将《我爱我家》演化成命题作文训练。
一些教师囿于过去课程观念,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就抱怨新教材脱离农村学生实际,感到无所适从。还担心“非语文”内容过多地介入,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像语文课”。根据调查,超过50%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从没有认真进行过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加强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其实就是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解释。《语文课程标准》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空间。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欲望。“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正如《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如果通过课题研究总结出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的教学模式,为在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推广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提供参考和借鉴的范例。将对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就开始重视个性发展和个体的智慧,尊重儿童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主义教育家主张让儿童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观察力、求知欲、创造力并积累学习经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更加关注儿 童,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出“儿童中心论”、实验“活动课程”。以瑞士皮亚杰和美国布鲁纳为代表的教育观真正地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教育的问题,为综合性学习奠定了心理学基础。他们认为学生的主体认知结构和建构过程不能简单的靠教师教,而要通过 学生的主动作用才能获得,因此提出了“发现学习”。20世纪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把个体的主体意识推到极致,认为教育是为学生个人自由的发展提供服务的。提倡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奠定了“综合性学习”倡导创造性能力的理论基础。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从而实现认识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师所知道的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终生学习”、“全人发展”等思路, 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加强教育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乃至 整个社会和人的一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措施,在注重教育理念的突破的同时,都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并试图以此作为突破口来体现新的教 育理念。美国强调以“探究”为特征的学习策略,采用“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这两种模式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具有相同的理念、方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主,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另外,一些国家开设综合学习课,旨在使学生能把各科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各个国家的课程结构来看,综合课程或实践课程是力图实现所有课程的整合。其目标是培 养个性健全的人,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 人的本性。
构建新课标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才能培养出适应世界的现代人,教育才完成了它的任务和使命。21世纪是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的世纪。今日一份美国《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信息量的总和。人类的科技创新和发明的速度越来越快,16世纪有26项重大发明,20世纪仅上半叶就有961项!因此,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是未来人的通行证。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给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自然实验法和教育经验总结法进行实验研究。具体的还有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有关理论依据的研讨及国内外相关经验的研讨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外出活动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文学作品选读,主要用调查法。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主要用在平时的课堂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研究方面。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已有研究的思考,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将课题研究的目标这样定位: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09、1—2009、2)。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论证工作,上网查看相关资料,学习研究《语文课程标准》。
2、课题研究阶段(2009、3---2009、11)制定并落实课题研究的具体计划,总结有关课题实验的意见。通报课题研究情况,提出课题研究要求。
举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研究课、公开课,并进行分析,同时对参与上课的学生进行诊断性检测。举行部分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实验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意见与建议。
拿出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为研究论文和阶段性研究报告,学生语文综合性时代青年》郜艳编辑:cngaoyan@263.net
《风流一代》郑儒凤编辑:zhengzheng911@163.net 《深圳青年.国际》慧慧编辑:hhwwjb@163.net 《女友》莎梨编辑:wsl_23@163.com 《爱人》贾琼编辑:xajiaqiong@263.net 《爱人》艾葭编辑:ijia7757@21cn.com 《爱人》如风编辑:rufeng923@163.com 《楚风.新故事》罗尔编辑:luoer@963.net 《辽宁青年》宋凌燕编辑:slymao@sina.com 《青年心理》李明宇编辑:limingyu5858@sina.com
《中国大学生》李东辉编辑:sunboy2277@sina.com lidonghui123@yahoo.com.cn 《女报.记实》肖海生编辑:xiaohscn@yahoo.com.cn 《女报.时尚》王相明编辑:danceswithwolf@163.net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篇6
关键词:语文;探究性教学;初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86-01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课程当中的地位仍旧不不可替代的,但是其改革的成果和现状却并不大,最大的问题就是阅读教学的过程和阅读教学的本质相偏离。所以要想达到新课改的目的,改变现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的不足,探究性阅读也自然的成为了阅读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希望。
一、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相关概念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书面语言来获得经验,不断的去掌握阅读的方式和方法,最终达到能力以及智慧的提高。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在该过程当中让学生得以成长,所以阅读在课堂上实质就是实现教师、阅读文本、学生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由于初中生在阅读的技巧上、对文本的理解能力等都有一定的偏差和不足,所以初中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开展阅读,而且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都需要进行交流和讨论。探究性实践教学最为重要的是要和阅读教学的规律保持一致。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将探究带到课堂当中,在课堂上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针对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的过程,对语文的阅读文本进行自我理解,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语文阅读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阅读区拓宽思维,培养阅读能力。
根据以上的分析,探究性阅读的概念可以这样定义: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将自主阅读和共同讨论作为基础,将阅读教材当中的文本作为需要开展探究性阅读的内容,一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所处的社会作为参考依据,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出问题情境,学生可以互相之间以各种形式进行讨论,在这些过程当中主动的去获得知识,主动去学习运用知识,最终使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二、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现状及特征分析
1.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过程就是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但是在教学实践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例如教师对探究性教学概念的掌握程度不深,导致在教学活动当中将其演变成了另外一种方式的灌输式教学;再比如教师在课堂之上对学生进行的口头赞扬很多时候是没有任何目的的,这样就导致了课堂的激励效应消失;探究式的阅读教学也强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是实际这种教学却变成了放羊式的;合作学习也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变成了走形式;探究内容往往是没有任何目的的。
2.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征。
笔者根据多年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根据他语文阅读的特征以及探究性教学的特点,将语文探究性教学的特征分为以下三点:
(1)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文本阅读的过程。探究性的阅读是将学生作为主体的,在课堂上强调学生需要和所阅读的文本进行充分的接触,能够对文本进行完好的体验并根据阅读的信息去进行情感的表达,同时探索性的阅读还要求学生能够全部的参与进来。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允许学生进行个性的发挥,这样也就做到了对学生潜能的深挖,所以说探究性阅读教学对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教师在进一步的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也就达到了新课改当中对于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目的。
(2)语文探究性阅读需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合作。首先如果合作是学生之间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给学生充分的信任,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这一过程当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监督与指导学生。其次如果阅读是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的,就需要在师生的探究当中求和。探究性的阅读如果发生在具有相同背景和知识的同伴之间,主要是交流经验,如果存在不同的意见,在排除的过程当中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实现了学生体验以及对话。对话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也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还包括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总是对话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对话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透过文字的描述去感应作者的内心,去进行“探究”,去进行心灵“体验”,去透过文字“理解”作者,去在内心“构建”一个相似的世界,将自己所感受到的用语言来表述通过文本的阅读对社会、对世界有了新的体验和认知。体验可以不是具体的,可以是对人生的感悟,也可以是对自己的一种感悟,甚至还可以延伸到对生命的意义以及人活着的意义的感悟和理解。
三、改善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具体措施
1.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改基础上要做到对语文探究性阅读进行有效的改善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教师要从做到身份的转变,从原来的课堂主导者变成探究学习过程当中的参与者,这样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让教师逐渐的成为语文探索性阅读教学的领路人。
2.探究性的语文阅读教学要做到文本内涵的深挖。
在语文探究性阅读的课堂上进行的文本教学内容是整个学习过程当中的对象,所以教师所选择的进行探究的文本内容要能够和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相匹配。例如教师所选择的《木兰诗》这篇课文的时候,如果教师只是将学生进行探究的重点内容引导到如何去探究花木兰的战绩,这样就没有达到探究性课程开展的真正目的。另外,探究性阅读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阅读课程当中,就要去引导学生深挖阅读文本的内涵,可以从文本的空白处去发现问题,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可以结合民众和皇帝游行结束后的心理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推测出人物的性格。也可以从文本当中寻找关键句,通过关键句的引导进行细致的探究学习,例如在王维的作品《使至塞上》中有这样的优美句子“大漠孤烟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研究句子当中的“孤烟”“直”,为什么后人将该句成为千古名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课下去进行有关资料的解读,让学生去扩展知识面。
3.探究性的阅读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开展利于目标的达成。
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而在整个探究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担当的是引导者和指导者的作用,通过加强合作和交流,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例如在学习初中课本当中的《最后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的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领会亡国之情,然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根据领会到感情进行小组内讨论,然后学生让学生从具体内容当中去提出问题,最后小组谈论解决的方法,从讨论当中去领会文章的内涵,去感受人物的精神境界。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探究性教学给语文的阅读教学提供了改革的动力,本文通过研究发现了语文探究性阅读当中的一些问题,分析好粗了探究性阅读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建议。总之,初中语文阅读使用研究性的方式是比较新的理念,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志贵.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作用与实践.语文教研.2008年8月:43。
[2]董娜.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西南大学.2010年6月:1-46。
[3]卢显照.对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的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7月:95。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 篇7
一、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自主探究
中学阅读教材中的名家名作, 主题深刻、特色鲜明。课堂上教师要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 设法让学生沉浸其中, 然后让学生自主参悟, 会文悟道, 阐发观点, 形成智慧。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强调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兴趣爱好, 选择性地探究教材中的某一方面, 实现“点”的突破。例如, 《雷雨》结尾部分鲁侍萍走到周萍面前说:“你是萍, 凭——什么打我儿子?”教学中可以这样提问:文中的“萍”是否编校错误?若非编校错误, 有何隐情?请联系课文说明理由。回答这个问题, 要准确把握鲁侍萍这个人物丰富的内涵, 要联系剧情、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话剧艺术的语言特点, 这便构成了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学生反复揣摩, 因境悟道, 不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得到了文学熏陶。这种探究式阅读强调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性, 主要依靠的是教师设定的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对问题的感悟。
二、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形成独特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使学生透过人物外在的语言、动作、神态, 认识其内在性格特征, 从而准确理解人物形象所蕴涵的社会意义, 把握人物形象的本质。而这些正是欣赏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关键和核心, 也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的人物形象本身具有主体化的特征, 加之阅读活动个性化的特征, 学生眼中的人物形象理应不同。比如, 在研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 学生提出:“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 他开始已经约好和秦王换璧, 怎么又把璧送回家, 还要别人讲信用。”他刚说完, 教室里一片哗然。我先是一愣, 继而肯定的他的看法, 并要求同学们思考他的问题。最后大家得出: (1) 蔺相如的做法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2) 对不讲信用的人就不要跟他讲信用; (3) 兵不厌诈。从这一问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转化为一种极有探究价值的资源, 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实现评价的民主性。
三、让学生抓住“留白”, 开展扩充阅读探究
文学作品中的“留白”往往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是扩充式阅读探究的重要内容。例如, 课文《祝福》多次使用了留白, 四叔反复说:“可恶!然而……”这可以作为一个训练的点, 让学生揣摩四叔的心理, 并补充“然而”后的内容, 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人物语言的积极性, 并真正探究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更好地体会封建礼教的罪恶。再如, 挖掘必修四《雷雨》中人物对话潜台词的深层含义, 更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交流探究中领会人物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周朴园多次以极其简单的“哦”“嗯”应答, 究竟隐藏着什么意味?鲁侍萍在见到阔别三十年的周萍后说“你是萍……”就未语凝噎, 这能表达出她此刻最想说的话吗?扩充式阅读探究不仅可以取之于课本的已有资源, 还可灵活地凌驾于课本之上。不管是什么答案, 教师都能感受到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以及自身所体会到的愉悦。
四、通过专题, 让学生“组团”探究
为使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 提高钻研的能力, 教师可在每一学期均以“组团”式阅读探究安排二至三个专题, 让学生围绕这些专题, 自主探究, 交流合作, 共享探究成果。如教学《荷花淀》时, 安排“战争”这一专题, 要求学生围绕“战争”探究阅读其他此类题材的作品。如探究阅读中学教材中的《七根火柴》《最后一课》等名篇, 甚至探究阅读《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太阳依旧升起》等巨著。这样, 围绕“战争”这一专题, 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潜能, 使学生关注时事, 参悟人生, 对和平充满憧憬。
五、通过辩论式, 引导学生阅读探究
辩论极能展现一名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语言技巧、旁征博引的能力。辩论式阅读探究, 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发散性思维, 又能在辩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009年江西省高考语文材料作文,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要求学生用辩论的眼光来阅读社会现象, 蔡铭超参与拍卖当年八国联军侵占圆明圆时掠夺走的兽首并导致流拍, 这一行为是爱国主义的表现, 还是有损中国人的形象?是恶意地破坏游戏规则, 还是勇敢地挑战这本来就不合理的规则?笔者将事件的前因后果以材料的形式分发给全班同学, 要求他们谈谈对事件的看法, 学生们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个个各抒己见。这一活动既提醒了学生要走出校园, 关注社会热点, 又让他们在阅读、探究、辩论的过程中, 提高了自己的思辩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教师要随机评价探究学习效果
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参与研究的态度。二是学生在研究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三是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对学生在研究中未能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 对学生在研究中有失偏颇或偏激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纠正。为了让学生对发展研究保持盎然的兴致, 教师在评价中要注意激励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发现的快乐, 要让学生始终能尝到研究性学习的甜头。
七、探究式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探究性阅读教学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发展, 教师由主宰课堂到主导课堂,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做通才教师, 而不是只懂语文, 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自我全面发展; (2)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难的随机性, 使教学过程可能出现不可预知性, 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智慧驾驭能力, 还要有很强的组织协理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 (3) 教师不应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 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 (4) 教师要乐于吸取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乐于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设备 (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 , 乐于把阅读教学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语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 竞争压力的增大, 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子女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层出不穷。不难发现, 如今不论在哪个领域都倡导要“从娃娃抓起”, 可见家长是多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为了让孩子能够德智体美育全面发展, 我国的教育机制也从之前的应试教育慢慢向素质教育转变, 这一点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是拓展性阅读教学。
一、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实施的现状
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模式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应运而生的, 它不同于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主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突破应试教育的限制, 旨在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创造性和探究性。这一新阅读模式的出现无疑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全新的途径, 更是一个大的进步。
然而每一次改革和进步对人们来说都是双刃剑, 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也不例外。首先,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是应试教育的模式, 完全没有意识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多重要。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响很多年了, 但是应试教育的残余依然存在。不少小学语文的教学依旧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识字为主, 阅读为辅, 完全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也更涉及不到对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开展。其次, 很多地方并不重视小学生的教育问题, 师资整体水平低, 也不了解先进的教育文化理念, 也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对小学生实行拓展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最后, 是学生的家长产生的影响, 很多家长文化水平较低, 依然还是应试教育的执行者, 对拓展性阅读没有深刻的认识, 对学生拓展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起不到一点积极的作用, 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力。
二、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改善策略
目前教育现状对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实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阻力, 让这样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语文阅读模式举步维艰, 很难进一步地开展和实施。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一) 国家方面
国家要关注小学生阅读教学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问题上给予充分重视。可以通过在选取小学生语文教材的内容中进行改革, 选取一些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文章, 也可以在基本教材之外多提供一些课外读物, 让学生可以有机会读到内容更丰富的文章, 开拓他们的视野。
(二) 学校方面
学校要与时俱进, 响应国家对小学生教育体制的改革, 充分重视并实施小学生拓展性阅读教学。首先, 提高学校语文教师的入校门槛, 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教学资格, 特别是专业知识要具备;其次, 可以开展各种与阅读有关的游戏和活动, 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的阅读氛围, 让其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有意义的活动来增强对阅读的兴趣, 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舒适、宽松的环境。
(三) 教师方面
学校的语文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 让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常常更新, 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侧重对学生拓展性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指导, 引导他们在阅读中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要让教师自己的墨守陈规阻碍了对学生拓展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组织阅读会, 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成果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并对他们的成果做出指导性意见。这个过程很关键, 教师的指导意见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 让他们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从而鼓励学生去阅读的同时, 也有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 不仅要丰富阅读材料、拓展阅读范围, 还要注重学生阅读环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为学生提供有意境的阅读环境。比如教师在讲解《桂林山水》这一节课时, 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做课件, 课件内容可以找一些有关桂林山水优美景色的图片、音乐以及宣传视频等, 把这些要素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同时也能通过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四) 家长方面
家长们要摆正自己的心态, 不要太急功近利, 只追求成绩, 要试着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 多关注孩子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所以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对整个教育过程和实施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是很重要的。有些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家长, 要尽可能去了解新的教育模式, 积极和老师沟通, 配合学校开展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活动, 鼓励孩子去探索和学习。
三、总结
总之, 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 要把握好方向, 要明白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 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最好时期。既然历史选择了素质教育, 选择了拓展性阅读教学这样一个模式, 教师就应该各司其职, 真正为学生去考虑。积极开展和实施拓展性阅读教学, 利用这个模式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开发他们阅读的潜能, 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通过各种活动, 耐心地引导学生去适应并接受这样一个阅读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会受益匪浅, 也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 通过实施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也会解决很多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病, 让学生摆脱一直以来的“读死书”, 活跃他们的思维, 从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查应忠.论小学语文拓展性教学的应用[J].吉林教育, 2015 (01) :79.
语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 篇9
一、准备阶段
探究性阅读是高层次的阅读认知活动,是课堂学习方式的重大改革,它具有不同于传统学习方式的很多特点,如开放性、研究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等。因此,它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方面,一要熟识探究的基本特点和过程,二要做好探究的必要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三要进行必要的探究物质准备,尽可能为探究创造条件。学生方面,强调具备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实施阶段
步骤一:情境设置和探究目标的确定
创设情境是探究的初始阶段,它是探究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情境越典型,对探究越有利。比如,宜朗读的课文可通过反复品读领悟句、段的景物来进入情境,如朱自清的写景抒情美文《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宜表演的课文可通过动作演示或重现场景调动情趣,如童话《皇帝的新装》;宜通过直观的画面或生活体验获得印象和感知的,如巴金的《繁星》、沈复的《幼时记趣》。教师在探究前的造情设境,既可以缩短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使学生获得初步感悟,又可以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激趣、蓄势。
探究目标必须十分明确。一般而言,可分为三类,即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设计和制定目标往往由课文的教学重点和疑难点来决定,方式可由教师指定或学生自定或师生商定。如《苏州园林》一课可以探究:苏州园林色彩的运用体现了园林设计者怎样的艺术追求?哪些设计体现了苏州园林“雅”的特点?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管哪一种形式,教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探究目标力求有价值,有深度和广度,“敲碎文字看里面的东西”,去发掘隐藏在课文内外的知识和道理。
步骤二:探究时空设定和方法的指导
探究目标确定后,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从探究方法的范围看,我以为大致划分为三种:(1)课内探究;(2)课外探究;(3)课内外结合探究。课内探究强调在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内解决问题;课外探究强调开发利用课外学习资源,把探究活动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课内外结合探究强调学习的综合性。采取哪种方式由探究目标和需要决定,要充分利用时间、空间不同的特点,解决不同的问题,达到既定目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国宝———大熊猫》一课时,确立了探究“大熊猫的特征”的目标。教师根据目标先引导学生在课前收集与大熊猫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大熊猫的认识,并针对自己收集的资料谈谈想法或提出疑问,再让学生以“我是一头大熊猫”为题,从大熊猫的呼吸、食物、睡觉等方面介绍大熊猫的情况,从而使自己和其他同学对大熊猫有了全面的了解。这样就把课内外结合起来,完成了探究活动。在目前的条件下,探究性阅读教学多应用这种方式,主阵地在课堂,课外的探究起到辅助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特点的文章,引导探究的角度是不同的。以下是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常用的几种方法:
1.对关键词句的探究。
作家都善于锤炼语言,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朱自清《背影》中的:“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拣定”一词表明,父亲在为儿子安排座位时,是细心斟酌了一番的,最后才选择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为什么要选这张椅子呢?因为儿子带的行李多,又是一个人。父亲的细心、父爱的深厚通过“拣定”一词充分表现了出来。这样步步推进,层层深究,学生能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对主题的多元思考和深化延伸。
对文章的主题,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探究文章的主题时,不但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而且有的文章还可以作深化延伸的探究。比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充分表达了苏东坡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间,既想出世,又想入世;既积极进取,又退让无为。因此,我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代文人不仅苏东坡,像李白、欧阳修、范仲淹等都具有这样的人格两重性,造成这种人格的根源是什么?学生在课外查资料,写探究性小论文,有一部分学生在小论文中提到,中国古代文人很明显受到两种思想的影响,一是儒家思想,二是道家思想。人生仕途得意时,儒家进取思想处于支配地位;失意时,道家思想使他们自我麻醉,中国古代的文人很多都是这样的。这种见解很有见地。
3.对课文的大胆质疑。
对课文进行再评估分析,这种探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比如学了《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有学生提出愚公的做法真的可行吗?有的学生认为搬家会更好,还有学生提出既不必挖山也不必搬家,而应该对太行、王屋二山进行开发利用,让它们造福于子孙后代。我想这些问题肯定会引爆学生思维的火花。
4.在比较阅读中探究。
学习了同一类课文,我常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如学习了《白杨礼赞》和《松树的风格》后,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对这两篇课文进行比较探究。学生通过这种比较阅读的探究,不仅深入地认识了这两篇文章的特点,而且学会了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还可以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如初中阶段学习了鲁迅的《社戏》、《故乡》、《孔乙己》等小说后,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鲁迅的作品,去探究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作品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步骤三:关注探究过程和分享探究成果
教师不仅要全身心积极投入探究活动,还要细心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关注学生的每一个发现,充分肯定学生自由、富有创意和个性的发现、表达。如教学《孔乙己》,探究“《孔乙己》中的笑”这一问题时,要鼓励学生对“笑”进行多角度的理解,首先是孔乙己的“可笑”。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营生,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相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写孔乙己的可笑,实质上是对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尖锐嘲笑和讽刺。其次是要发现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掌柜是剥削阶级人物,他对孔乙己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玩弄和欺凌;短衣帮的劳苦大众对孔乙己的取笑,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
教师要带着分享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探究成果,善于做一个鼓励者和欣赏者,尊重学生的体验、感受。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探究的成果,展示多元的阅读理解。展示的常见形式有:(1)读后感;(2)故事续写或改写。如《皇帝的新装》一课,探究的成果可以是“皇帝发现真相之后”、“小孩与骗子的对话”等充满创意故事续写,还可以是卡片、评注、调查报告、辩论、答辩等,不强求统一。
三、评价阶段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篇10
随后, 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说这首诗歌是“绿色的”, 因为它连续运用多个意象, 表达诗人的苦难和坚定的信念, 不仅传达了诗人自己的心声, 也传达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充满了无尽的希望。
正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领悟诗歌时, 一位女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认为这首诗也可以是白色的。你看, 诗人虽然已经是一个大人了, 但是他还有清澈如秋水般的纯洁, 明朗像水晶般的透明。隽永的诗句和儿童一般执拗的真诚深深地让我们感动。‘文革’虽然距离我们太遥远了, 但是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在那黑暗污秽、沉重压抑的环境中诗歌如雪一般的纯净。因此, 这首诗歌也可以是白色的。”
她的话音刚落, 教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突然间, 我意识到我的学生会对这首诗歌的颜色有不同的见解。况且, 只要他们能言之成理, 又何尝不是领悟诗歌, 不是对诗歌的“再创造”呢?干脆以此为契机, 让他们各抒己见吧。
不一会, 一位性格开朗的学生说:“这首诗还可以是红色的, 诗中充满了真诚和力量, 回荡着一种英雄气概, 是一种指向心灵深处的感悟与呐喊, 整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 他相信未来一定会是光明的。诗人深情地歌唱了希望, 歌唱了对人类的爱、对世界的爱, 给当时处于迷惘与失望之中的人们以希望之光。对未来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阳那样喷薄而出, 把整首诗都染红了。”
这时, 学生都笑了, 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一位平时表现很深沉的学生说:“这首诗还可以是紫色的。紫色代表着忧郁失望, 又象征着高贵不屈.诗中‘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等几个意象, 描绘了那个荒芜艰难的时代;‘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别人的情怀’、‘凝露的枯藤’写出了生命由鲜亮而黯淡、由饱满而枯竭的经历, 让我们看到了以食指为代表的青年人生中的失意、落寞和不快。然而, 诗人又高昂着坚强的头颅, 奏出了心底的最强音.《相信未来》像一首雄浑的交响乐的主旋律, 在那个阴云密布、精神痛苦的时代, 为人们的心灵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一位急不可待的学生脱口而出:“还可以是五颜六色的。因为诗歌本身意象繁多, 色彩丰富, 而且意象之间有意识的组合, 给我们带来跟以往诗歌截然不同的新鲜感觉。另外, 未来总是美好的, 五彩斑斓的, 所以是彩色的。”
离下课还有五分钟时, 个头高高的班长站起来说:“这首诗还可以是黑色的。因为它像黑色大理石一样庄严静穆, 在沉默中孕育着无可反驳的气势、无所畏惧的精神, 强烈地震撼了读者的灵魂。虽然我们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 不是快乐而是痛苦, 但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吟哦中,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坚定不屈的信念。”
在这个课例中, 教师发表了自己关于颜色的见解之后, 一位学生迅速建构了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这位学生的精彩发言以及课堂里自发的“热烈的掌声”, 很快发现, 学生可能根据“颜色”这个支架, 对这首诗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悟”, 于是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正如这位教师所反思的:这一节课虽然没有按照既定课程计划执行, 但让我更加体会到, 只要能确认学生“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合法性”, 学生就有可能对课文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地阅读”。那么,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浅析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07-01
所谓的探究性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使用学术研究的情景对语文教学文本展开研究性阅读,获取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过程,和自觉接受阅读活动有一定区别。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要针对探究性教学,以此作为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探究的课题,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塑造学生的学习素养。
一、探究性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高中时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性阅读是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探究性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应用探究性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获得亲自探究的体验,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化严重,没有把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为了达到课改的要求,很多教师在没有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就开始探究性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之后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再进行分组讨论,最后选派小组成员进行课堂发言,这种教学方式确实很热闹,但是学生并没有学到一些本质的知识。一些高中语文教师缺乏对探究性教学的本质认识,只是追求一些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课应该如何开展。
(二)现代教学手段的滥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了教育的进步。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高科技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效的扩展了教学的容量,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科技教育的背后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播放一些具有观赏性的电影片段,这种方式降低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降低,高中教师在讲解《长江三峡》时,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长江三峡的一些美丽的图片,这样做虽然有一定的好处,可以调动学生的学校热情,但抹杀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字词了解三峡的美景,但是一系列展示图片沾满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还用一些教师利用多媒体放映的影像和语文课本有很大出入,在课堂中通过观看影片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但是也会导致学生对课本产生误解。教师在讲解《边城》这篇文章,教师在播放影片时会播放《边城》改编之后的电影,这部电影的放映使学生对课本产生了误解,沈从文优美的文笔,通过观看电影是无法领悟作者表达的内涵的。
三、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的教学方法
(一)创立优越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环境
创立优越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环境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首先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实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要做好宣传工作,就要使教师甚至整个教育界对探究式教学活动有深入的了解。其次,有关部门和学校要向教师提供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硬件设施。学校还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使教师对探究性学习有深入了解帮助学生掌握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探究性的学习的能力。另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帮助下展开探究活动。
(二)在探究性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实施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其一,要创立和谐的课堂的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可以减轻学生的紧张心理,尽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其二,创设教学情景,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调动学生的热情。教师在讲解《氓》这篇课文时,可以以现实中的爱情为例,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引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思考。其三,教师要深入了解课本,谨慎的选取探究课题。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讲解《项羽本纪》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选取这样的问题:如果再给项羽一次符合的机会,他可以获得胜利吗?这个问题时开放问题,但是学生也不可以胡乱回答,学生要掌握很多知识才能够做出评价,学生要深入了解项羽的性格特点,学生在查找资料过程中可以掌握很多课外知识。
(三)提供资料,深入探究
为了更好的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因为探究性阅读教学源于教材,要使学生吸取大量课外知识,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使探究性教学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艳.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有效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1(09).
[2] 康小红.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式探究学习[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7).
[3] 晏艳琴.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2(12).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篇12
一、引导学生进行主动阅读,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青少年的天性, 而传统的师问生答、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却扼杀了他们的这一天性, 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中学阅读教材中的名家名作主题深刻、特色鲜明, 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通过肢解教材, 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学生往往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权力。因此, 教师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确定目标和引导学生达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 放手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阅读, 做到学生自明目标, 自寻学路, 教师以学定教。同时, 要在尝试性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1. 自问自答, 鼓励学法创新。
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就可解决的, 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学法或自创学法, 独立试读, 自问自答。对课文中的一些历史知识可以由学生自己去考证, 如《谭墀嗣同》一文中“‘定国是之诏’是指什么?”“为什么‘皇上有所询问’却让‘总理衙门传旨’?”等等, 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查找资料;对于一些有争议的课文篇章的理解, 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寻那些有争议的观点, 完成“你赞成哪一种观点”的课题研究报告, 如《药》中“乌鸦”、“花环”等意象的理解。即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 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学法, 教师应大加赞扬, 并倡导大家学习运用。这样, 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 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创新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2. 边学边想, 鼓励质疑创新。
在尝试性阅读教学中,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 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质疑, 教师要给予表扬。这样, 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又激起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兴趣,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更有创造性。
二、珍视学生阅读体会, 在阅读教学中展示个性
“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主题, 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主题也有不同的理解, 每个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进行思考, “各以其情而自得”。
鉴于此, 我在阅读教学探究性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强调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性地探究教材中的某一方面, 实现“点”的突破。同时, 引导学生对文章亮点进行咀嚼品味, 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 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亮点, 粗看平淡无奇, 细读则如饮甘醇。如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玛蒂尔德, 有人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令人同情的形象;有人认为她是一个值得赞美的形象, 因为从她丢项链、赔项链的经历显出玛蒂尔德刚强的性格和诚实、天真的品质;有人认为, 她有勇于承担责任、敢于直面挫折的坚毅顽强的性格;也有人认为她爱慕虚荣, 是一个值得批判的形象……学生从不同角度走进文本, 自我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意图, 领悟文本的深刻意蕴, 这就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带向更高的层面, 激发学生创造和批判的意识。
三、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可见, 学与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传统的语文教学, 教师大多给学生布置一些封闭性的思考题, 表达形式程式化, 答案都能从教师的讲授或教材中找到, 这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使学生会思、善想, 以培养学生创新的个性思维品质。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关键词语进行深化探究, 解读文章的主题。例如, 在讲授完《烛之武退秦师》后, 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拓展题:2013年10月3日, 日本、美国17年来首次修改防卫指针, 钓鱼岛适用安保条约, 这就赤裸裸地暴露了美国干涉钓鱼岛的野心。假如你是一名外交官, 请运用今天学到的烛之武的外交技巧, 根据美日历史矛盾和现实的利害冲突, 思考怎样打开钓鱼岛问题的新局面。由于这样的问题新颖且贴近生活, 学生听后探究热情高, 不少学生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类似这样的拓展探究题, 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而且大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语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推荐阅读: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09-02
语文教学论文:开展探究性阅读的基本方法11-17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07-04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10-15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06-20
探究性阅读初中语文10-09
语文探究性阅读策略11-18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07-19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05-12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的转变性分析探究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