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通用12篇)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 篇1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以学生阅读生疑为引线,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的阅读模式。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的语文教材为基本内容,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给予了学生更为自由的学习空间, 同时对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 我们应如何组织探究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呢?
一、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自主探究
中学阅读教材中的名家名作, 主题深刻、特色鲜明。课堂上教师要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 设法让学生沉浸其中, 然后让学生自主参悟, 会文悟道, 阐发观点, 形成智慧。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强调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兴趣爱好, 选择性地探究教材中的某一方面, 实现“点”的突破。例如, 《雷雨》结尾部分鲁侍萍走到周萍面前说:“你是萍, 凭——什么打我儿子?”教学中可以这样提问:文中的“萍”是否编校错误?若非编校错误, 有何隐情?请联系课文说明理由。回答这个问题, 要准确把握鲁侍萍这个人物丰富的内涵, 要联系剧情、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话剧艺术的语言特点, 这便构成了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学生反复揣摩, 因境悟道, 不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得到了文学熏陶。这种探究式阅读强调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性, 主要依靠的是教师设定的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对问题的感悟。
二、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形成独特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使学生透过人物外在的语言、动作、神态, 认识其内在性格特征, 从而准确理解人物形象所蕴涵的社会意义, 把握人物形象的本质。而这些正是欣赏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关键和核心, 也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的人物形象本身具有主体化的特征, 加之阅读活动个性化的特征, 学生眼中的人物形象理应不同。比如, 在研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 学生提出:“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 他开始已经约好和秦王换璧, 怎么又把璧送回家, 还要别人讲信用。”他刚说完, 教室里一片哗然。我先是一愣, 继而肯定的他的看法, 并要求同学们思考他的问题。最后大家得出: (1) 蔺相如的做法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2) 对不讲信用的人就不要跟他讲信用; (3) 兵不厌诈。从这一问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转化为一种极有探究价值的资源, 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实现评价的民主性。
三、让学生抓住“留白”, 开展扩充阅读探究
文学作品中的“留白”往往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是扩充式阅读探究的重要内容。例如, 课文《祝福》多次使用了留白, 四叔反复说:“可恶!然而……”这可以作为一个训练的点, 让学生揣摩四叔的心理, 并补充“然而”后的内容, 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人物语言的积极性, 并真正探究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更好地体会封建礼教的罪恶。再如, 挖掘必修四《雷雨》中人物对话潜台词的深层含义, 更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交流探究中领会人物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周朴园多次以极其简单的“哦”“嗯”应答, 究竟隐藏着什么意味?鲁侍萍在见到阔别三十年的周萍后说“你是萍……”就未语凝噎, 这能表达出她此刻最想说的话吗?扩充式阅读探究不仅可以取之于课本的已有资源, 还可灵活地凌驾于课本之上。不管是什么答案, 教师都能感受到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以及自身所体会到的愉悦。
四、通过专题, 让学生“组团”探究
为使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 提高钻研的能力, 教师可在每一学期均以“组团”式阅读探究安排二至三个专题, 让学生围绕这些专题, 自主探究, 交流合作, 共享探究成果。如教学《荷花淀》时, 安排“战争”这一专题, 要求学生围绕“战争”探究阅读其他此类题材的作品。如探究阅读中学教材中的《七根火柴》《最后一课》等名篇, 甚至探究阅读《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太阳依旧升起》等巨著。这样, 围绕“战争”这一专题, 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潜能, 使学生关注时事, 参悟人生, 对和平充满憧憬。
五、通过辩论式, 引导学生阅读探究
辩论极能展现一名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语言技巧、旁征博引的能力。辩论式阅读探究, 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发散性思维, 又能在辩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009年江西省高考语文材料作文,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要求学生用辩论的眼光来阅读社会现象, 蔡铭超参与拍卖当年八国联军侵占圆明圆时掠夺走的兽首并导致流拍, 这一行为是爱国主义的表现, 还是有损中国人的形象?是恶意地破坏游戏规则, 还是勇敢地挑战这本来就不合理的规则?笔者将事件的前因后果以材料的形式分发给全班同学, 要求他们谈谈对事件的看法, 学生们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个个各抒己见。这一活动既提醒了学生要走出校园, 关注社会热点, 又让他们在阅读、探究、辩论的过程中, 提高了自己的思辩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教师要随机评价探究学习效果
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参与研究的态度。二是学生在研究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三是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对学生在研究中未能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 对学生在研究中有失偏颇或偏激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纠正。为了让学生对发展研究保持盎然的兴致, 教师在评价中要注意激励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发现的快乐, 要让学生始终能尝到研究性学习的甜头。
七、探究式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探究性阅读教学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发展, 教师由主宰课堂到主导课堂,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做通才教师, 而不是只懂语文, 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自我全面发展; (2)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难的随机性, 使教学过程可能出现不可预知性, 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智慧驾驭能力, 还要有很强的组织协理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 (3) 教师不应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 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 (4) 教师要乐于吸取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乐于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设备 (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 , 乐于把阅读教学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总之, 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 是人文教育的必然趋势, 它将推动语文教学整体改革, 把语文教育推向一个崭新的时代。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 篇2
摘 要:随着国内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进,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本文着重研究了探究性阅读教学中阅读主体学生、阅读导体教师两方面因素,以期对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可行性实施策略有所指导。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
探究性阅读是以阅读为本质,将文章的相关信息不断筛选出来,从而提升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目前,高中语文阅读多采用探究性阅读教学,但仍然存在着生搬硬套的情形,因此,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对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进行深入的探讨,为新课改阅读教学贡献一己之力。
一、对阅读主体―学生的研究
学生是探究性阅读的主体,能否进行探究性阅读以及教学成果的取得,从根本上来说都取决于学生。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珍视学生的个体见解
首先,培养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和自主探究。传统的阅读教学喜欢让学生大概读一遍文章后即展开教学活动,还未形成独立思考前就进行思想的灌输,这样不仅会使学生思维懒惰还会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知和自主探究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比如在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时,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与体会,感受文中对荷塘景致的整体描绘,同时感受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的心境,这样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体味作品深厚的哲学韵味。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经验与文本进行交流。阅读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读者心灵与作者的对话和交融。在探究性阅读中,同样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体悟作品构建的意义,去探究作品所隐含的深层意蕴。当然,学生缘于不同的生活体验对作品的理解不尽相同,教师在保证积极引导下也应该珍视这种独特的理解。比如在讲解《背影》一课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端茶送伞的浅层次中,对于作者在朴实的文字以及一幅看似平淡的生活画面所表达出的对亲情刻骨铭心的体会并未理解。课后老师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父母背影半个小时,用心去体会父母的背影所折射出来的浓浓亲情。通过这种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及体验的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及理解。最后,通过往回看的方式,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对一部作品的完整掌握往往需要精读和反复的阅读,对信息进行再次加工,从而促进对文章的理解。
2.探究性阅读贵在培养学生自能发问、自能探究
首先,注重文章关键词语等处的质疑。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注重文章的遣词造句,句子及用词都会反复推敲来达到文章要传达的意境。学生只有反复推敲、品味这些关键词汇,才会理解文章的精华。其次,在文章看似“矛盾”处质疑。比如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忘却”与“纪念”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词汇,作品也正是在这种矛盾中探究作品的主旨。再次,勇于对传统观点进行质疑。传统观点多属于众人长期积累下来的观念,多具有局限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对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决不可用所谓权威的观点来禁锢学生。最后,对文章无疑处生疑。比如在《智取生辰纲》一节中,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不用马车等方式进行运送,而是采取最费时费力的人工运送的方式”,问题一提出,老师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让学生进行讨论,最终说明杨志谨小慎微的性格以及对此次押运任务的重视。
二、对阅读导体―教师的研究
探究性阅读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但是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作用不容忽视。
1.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开始探究
一方面,教师要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心理自由的情形下进行探究和学习。
另一方面,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入境生情。教师在此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并构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渲染、创设问题、借用多媒体、引发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探究
学生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来引导。一是对学生的问题及理解予以引导,二是在学生思维活动及探究过程遇到障碍时进行引导。
3.学生探究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延伸
在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总结时,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探究阅读的结果,还要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总结,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精神进行鼓励。
总之,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应遵循学生自主阅读的原则,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作家进行对话,更好地读懂生活,探究文章的背后价值,让探究性阅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浅析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07-01
所谓的探究性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使用学术研究的情景对语文教学文本展开研究性阅读,获取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过程,和自觉接受阅读活动有一定区别。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要针对探究性教学,以此作为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探究的课题,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塑造学生的学习素养。
一、探究性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高中时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性阅读是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探究性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应用探究性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获得亲自探究的体验,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化严重,没有把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为了达到课改的要求,很多教师在没有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就开始探究性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之后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再进行分组讨论,最后选派小组成员进行课堂发言,这种教学方式确实很热闹,但是学生并没有学到一些本质的知识。一些高中语文教师缺乏对探究性教学的本质认识,只是追求一些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课应该如何开展。
(二)现代教学手段的滥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了教育的进步。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高科技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效的扩展了教学的容量,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科技教育的背后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播放一些具有观赏性的电影片段,这种方式降低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降低,高中教师在讲解《长江三峡》时,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长江三峡的一些美丽的图片,这样做虽然有一定的好处,可以调动学生的学校热情,但抹杀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字词了解三峡的美景,但是一系列展示图片沾满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还用一些教师利用多媒体放映的影像和语文课本有很大出入,在课堂中通过观看影片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但是也会导致学生对课本产生误解。教师在讲解《边城》这篇文章,教师在播放影片时会播放《边城》改编之后的电影,这部电影的放映使学生对课本产生了误解,沈从文优美的文笔,通过观看电影是无法领悟作者表达的内涵的。
三、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的教学方法
(一)创立优越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环境
创立优越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环境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首先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实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要做好宣传工作,就要使教师甚至整个教育界对探究式教学活动有深入的了解。其次,有关部门和学校要向教师提供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硬件设施。学校还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使教师对探究性学习有深入了解帮助学生掌握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探究性的学习的能力。另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帮助下展开探究活动。
(二)在探究性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实施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其一,要创立和谐的课堂的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可以减轻学生的紧张心理,尽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其二,创设教学情景,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调动学生的热情。教师在讲解《氓》这篇课文时,可以以现实中的爱情为例,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引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思考。其三,教师要深入了解课本,谨慎的选取探究课题。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讲解《项羽本纪》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选取这样的问题:如果再给项羽一次符合的机会,他可以获得胜利吗?这个问题时开放问题,但是学生也不可以胡乱回答,学生要掌握很多知识才能够做出评价,学生要深入了解项羽的性格特点,学生在查找资料过程中可以掌握很多课外知识。
(三)提供资料,深入探究
为了更好的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因为探究性阅读教学源于教材,要使学生吸取大量课外知识,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使探究性教学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艳.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有效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1(09).
[2] 康小红.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式探究学习[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7).
[3] 晏艳琴.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2(12).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篇4
一.把握指导思想, 因材施教
1. 自主选择———“溺水三千, 取一瓢而饮”
中学阅读教材中的名家名作, 一般都是特色鲜明、主题深刻。传统教学中, 教师只是简单地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 学生往往在此中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应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实践性和自主性, 强调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兴趣爱好来探究教材。比如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学生可以从作者“淡淡的哀愁”中探究作家的心境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可以从作者“淡淡的喜悦”中探究作者的审美趋向和超脱情怀等。
2.展示个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作品都有不同的主题, 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主题的理解也有不同, 每个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和审美观点进行思考, 这就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涵义。学生通过探究性阅读提出了许多富有个性的见解, 加深了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因此, 探究性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独特地去参悟自己的人生。
二.拓宽思维, 全方位教学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不同的阅读文本, 实现阅读教学的探究, 可以有以下四种模式:
1. 辐射式。
以某一单元或篇目为中心, 向外延伸拓展, 成辐射状, 即辐射式阅读教学探究。如《祝福》, 引导学生向外拓展。由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探究到鲁迅的其它小说, 如《孔乙己》, 探究到巴金的小说《家》、《春》、《秋》等。
2. 定点式。
所谓定点式阅读教学探究, 即根据教学要求、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采用情景设计法或问题设计法,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装在套子里的人》, 为探究别里科夫的思想和小说主题, 可以设计问题: (1) 什么原因使别里科夫的恋爱最终失败? (2) 别里科夫生活在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 (3) 别里科夫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会有什么言行?……学生依据这些问题, 或其他问题开展探究, 分析出人物的思想, 揭示出作品的主题。
3.聚焦式。
以聚焦式阅读探究安排二至三个专题, 围绕这些专题, 让学生自主探究, 交流合作, 共享探究成果。如“战争”这一专题, 可以拿《最后一课》、《七根火柴》等名篇, 甚至《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太阳依旧升起》等巨著来举例探究。既使学生关注时事, 对和平充满憧憬, 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潜能。
三.循序渐进, 多层次理解
1.定位专题。
阅读总是对内容充满期待, 这就是目标定位。学生在学习《荷塘月色》前, 总会期待着了解并思考如下一些问题: (1) 文章是写在什么背景下? (2) 朱自清这个人是什么样的? (3) 其所写的“荷塘月色”会是怎样的样子? (4) 作者在背后会有着怎样的心情?学生阅读的期待和反思的心理为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的探究领域做出了专题的定位。
2.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学生收集资料, 研究文献的基础环节, 是阅读消化、分析整合、形成探究成果小论文、展示学生个性的重要环节,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学生在拜读《哪里走》、《一封信》的时候, 联想起梁代的《采莲赋》, “嬉游的光景”虽然很“有趣”, 却又“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由此及彼, 想到《西湖曲》, “到底惦着江南了”, 勾起了乡思。
3. 总结评价。
当学生阅读探究得到成果的时候, 首先对其予以肯定, 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文章, 让学生互相之间诵读。第二, 教师把学生探究出的如散落珍珠般的成果连缀, 应做好综合点评, 真正实现以点带面, 整体把握阅读文本的主旨。第三, 及时指正或补充一些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不当或不足的地方。
叶圣陶指出, 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惟在启发导引”, 而学生能自为研究, 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 “以点带面, 参悟人生”的探究性教学活动是一项成功的尝试。当然, 中学语文课知识包容性强, 教学工作量大, 尤其阅读部分, 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春天因为其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而美丽, 同样, 语文课探究性阅读教学也会因为它活力无限、魅力无穷而更加精彩。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 篇5
南昌县广福一中 李新亮
城市教师为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欢欣鼓舞,大张旗鼓时,我们乡村教师面对教学改革的滔滔之势却望洋兴叹,举步维艰。探究性阅读教学越来越注重、讲究人文探讨,这在城市实施起来得心应手,在乡村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教学《春》、《济南的冬天》、《钱塘湖春行》等美文,如果让多媒体打出相应的各个时令各个地方的人物景观,把课文内容直观化,就能帮助学生切实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在农村,多数学校没有多媒体的一臂之力,教学起来,终究有点望梅止渴的遗憾,教学《我的信念》、《论语十则》、《风筝》探索月球奥秘等需要利用图书馆、阅览室、书店查阅有关居里夫人、孔子、鲁迅、月球等人文资料,进行人文课题研究更是需要家长、社区中工厂、企业的配合支持„„城市里校舍气魄,设施齐全,硬件软件志在必得,而乡村许多学校校舍局促,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使用也只有让录音机、幻灯机你方唱罢我登台,而且经常因没电或缺少遮阳物而使英雄无用武之地。
虽然这些不会成为在农村放手进行人文探究教学的主要障碍,但城乡生源反差巨大,分流严重,这是能否对城乡学生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思想不可忽视的问题。近几年,农村学生中稍有资质者在应试教育的形势下,浩浩荡荡地向城关进发,致使乡村学生中稍具学习品质者已是凤毛鳞角,不少学生停留在小学四年级水平,回答问题语不通,意不顺,结结巴巴,让人等得不耐烦,根本不能形成城关课堂那种互相交流,其乐融融的氛围。即使按部就班地硬让他们去合作,去交流,课堂时间也浪费不起,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不了。再者,学生们词汇贫乏,课文内容读不大懂,拘谨呆板,让他们象城市学生那样接受浮光掠影式的字词教学,短短几分钟,掌握音、形、义、其实是太没有自知之明了,因为农村学生根本做不到预习、复习。让他们去课外收集有关花木的象征意义,诗词歌赋,阅读鲁迅、居里夫人,让他们在短短几个课时内,课文内容还是云里雾里时,就去探究“生命的长河为什么是无止境的?”“神圣的事业为什么总是痛苦的”去评论为什么“山坡上卧着些村庄”的“卧”字用得好„„,学生如何会对这些繁难乏味的人文问题感兴趣,这就犹如逼着乞丐去造大楼,可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偏重人文性的探究性阅读教学也就只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罢了,而城市学生见多识广,能出口成章者比比皆是,发表见解,讲起道理来畅所欲言,头头是道,上课时总能和老师桴鼓相应。课堂上注重人文性的探究也就顺理成章了。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孰轻孰重要依人而定,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要看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基本能力。在农村如果一味地步城市之后尘,那眼高手低的结果只能是全盘皆输,教师和学生都会对语文失去兴趣,不仅课堂实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期中考试成绩进一步反映出,过于注重人文性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在农村的失败,所以寻找适应农村学生现状的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要务势在必行。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应该遵循“语”字当头,积累词汇的原则,教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把时间大胆地花在落实字词教学,真正掌握和运用课文词汇上,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这对于懵懂的农村学生来说,实在是第一要紧的事,事实上这跟注重人文性的探究性阅读教学之间尤如吃饱了饭欣赏风景一样,饭吃不饱,是看不到美景的,语文课上离开了赖以生存的语言土壤,完成思想教育便如缘木求鱼,只有抓住语言这个根本,一以当十,其他派生任务便迎刃而解。让农村学生学习课本语言积累词汇,可以从以下途径展开:
一、背诵课本中精彩语段,精练诗文。
背书不应只局限于教材中要求背的有限的几篇几段,只要词语富有表现力,都值得背,记忆力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大段地背下来,记忆力差的可以有选择地背,农村学生基础差,课外积累少,正如零食没得吃,正餐一定要吃饱。通过熟读背诵让学生逐步积累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储存丰富的语言材料,背诵时,诗文的风采、格调,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都会在背诵者的赞同、感悟下,不知不觉地化为己有,受到感染和陶冶。靠背诵加深理解、帮助运用,虽原始但很有效,它是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催化剂。
二、同类词语集合法
课文中有很多词语是可以归类的,有的一篇课文中就有许多属同一类的词语或短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归类摘录,如写神态的词,写声音的词,写颜色的词,写心理活动的词。或者联系前后文,温故而知新。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可以专门摘录表示航天科技方面的名词:宇航员、宇航事业、航天中心、火箭发射架、三级燃料、指令舱、宇航服、指挥中心、点火指令、自动点火器、预定轨道、中间点、中和点、引力的静止点、操纵杆、登月舱、登月器、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宇宙射线、激光仪、月震仪、航内航天服等,经过摘录并反复朗读,学生对这些词语就耳熟能详了,以后碰到就会有意地注意了。其实,对同类词语进行集合本身就是一种探究。
三、复述法
复述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文中所描写的人物、事件、情节、环境、主要观点,精彩片断等,它是学习语言的最直接的方法,复述过程中需经先吸收,贮藏课本语言,然后才能运用和表达,教学《明亮上的足迹》,我要求学生先熟读上述“二”这组词语,然后添枝加叶,复述登月全过程,以此来达到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令人惊喜的是许多学生针对这些名词提出了一些能激发探索科学兴趣的问题,如“登月服”和“宇航服”有什么不同?“ 引力的静止点”是什么?“三能燃料”为什么不全都用液氧液氢?”利用复述法掌握课文词汇点燃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火把。
四、连词成段法
“连词成段”就是在学完一篇课文后,把本课中关键词语由学生自由选择十几个或几十个连接成一段连贯、流畅、中心明确集中的片断。如学生用《春》中的词语连成了一段话:国庆节那天,我呼朋引伴走上街头,一切都欣欣然的样子,老年人精神抖擞,妇女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小孩子们在街头公园的繁花绿叶中穿梭,商店里播放的音乐时而宛转低沉,时而嘹亮高亢,老板们无需酝酿销售技巧,生意特好,连街边到处悬挂的彩球也不能静默,在微风中卖弄自己的舞姿。这一天,一切都舒活了,一切都烘托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连词成段法增强了对词语的理解力,提高了表达能力,为探究性阅读教学储备了力量。
五、仿写句式
仿写句式这种语言训练方法对于摆脱学生语言的幼稚,不够老练,使语言更通顺、更流畅大有裨益,也是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时,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汉语句式纷繁复杂,教师要善于选择有特色的句式加强训练。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思考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探究性阅读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62-01
阅读是融合了语言、文化与心理等复杂情绪活动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探究和理解作者对于世界某一个方面的观察与感悟,并以之作为基础构建客人对于文本及世界的感受。教育部提出,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发展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因此,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既是顺应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变当前阅读教学现状的重大契机。
一、高中语文应用探究性阅读教学方式的必要性及特点
1.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语文阅读教学不但是提高学生表达技巧与艺术写作手法的途径,更是提升学生的文字审美能力阅读感悟能力的重要方法。探究式阅读教学,能够组织学生对不同风格与情境的阅读材料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与质疑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2.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为目的性,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学生必须带着与文章相关的问题深入探究文本,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例如文章主旨是什么、作者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必须有鲜明的教学主题,才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保持清晰的思路;第二个特点为自主性,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主体为学生,只有充分发挥出学生主体地位才能够提高其主观能动性;第三是开放性特点,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无论是阅读文本、思维方式都是开放的,从而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阅读知识、吸收阅读技巧。
二、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对策
1.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处于主体位置,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工作能否顺利关键在于学生,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要求反复阅读,阅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完整把握一部作品往往需要反复进行阅读。高中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产生的障碍主要来自于对文本缺乏理解,因此需充分应用反复阅读策略,重复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收集与加工,从而促成理解;第二则是整体感知文本,对文章大意的感知是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基础,要求学生以大局入手,掌握文章的大意与中心主旨,把握文章基调,在感知作家心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有意味的词语和段落,进而提高语言审美能力,并充分体味到作品更深层次的意蕴。同时,学生还应当充分与文本及作者对话,在阅读过程中调东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积极主动的构建个人对于作品的解释,从而补足作品中空白结构以及想象方面的内容。
2.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
探究性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并不否认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发挥教师的作用,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归纳文章内容,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充分展现出平等的理念,坚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原则,创造性的对教学过程予以引导。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探究性学习情境中来。教师在进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之前,首先通过问题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本的感知与品味过程中来,进而构建其自身的理解。通过形象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增强阅读教学课堂的艺术魅力,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感觉到语言艺术、表达内容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共鸣、促进探究思维的形成。
3.发掘文本的空白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能够提供多层次的框架供学生学习,但是其中有很多空白处以及未定点需要发挥出读者的想象给予具体化,才能够实现作品的意义。学生对作品进行探究性阅读的过程,就是实现作品空白处具体化的过程。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的学习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中满含着多种意象与景色,其共同构成一幅满含情感与诗意的景象。伴随着孤帆逐渐远去,影子渐渐湮没在长江天际尽头,作者的心绪也如同滔滔的江水一般起伏不定。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意如果不依托意象或者实物则无法进行表达。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握情感的空白,抓住文中的重点,例如关键词句与段落等,并由此产生联想。与文本和作者进行交流,实现语言富含与鲜活意象之间的转换。这样的移情体验能够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使文中的内容在学生的脑海中获得崭新的呈现。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篇7
1 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 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 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 自行建构起来的, 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 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 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 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 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 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 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 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 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 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 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 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 有一定的感情, 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 甚至一篇文章, 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 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 久而久之, 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 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2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中,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 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 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这在课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这是语文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是人文学科, 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 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 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 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评价, 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 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3 授之以渔, 让学生会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仅爱读, 而且要会读, 读得好、读有成效。作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 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的某种需要, 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 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 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 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 然后通解一句之意, 又通解一章之意, 相接连作去, 明理演文, 一举两得”, 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 引经据典, 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 指导学生精读, 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边读、边想、边批注, 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 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 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 要集中注意力, 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 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 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 生活日新月异, 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 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 很难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 采用速读法不啻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 在阅读中质疑,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读书有所疑, 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 方能有所得。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要教有所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为长进。”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我鼓励学生质疑, 增强质疑求异的信心, 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 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善问, 并把这种质疑扩展到课外阅读中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教师的指点, 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这段话最本质的特征在于明确了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正视了学生作为读者的权利, 让学生亲自体验阅读的过程并发表独立见解。
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 有理想、有感情的生命个体。他们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爱好, 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 这必然决定了他们对所读文章理解的不同。
阅读是一个再创造、再认识的过程, 是一种个体的情感体验。学生的阅读应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们理当尊重学生不同的阅读感受, 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表独立见解, 才能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篇8
一、引导学生进行主动阅读,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青少年的天性, 而传统的师问生答、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却扼杀了他们的这一天性, 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中学阅读教材中的名家名作主题深刻、特色鲜明, 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通过肢解教材, 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学生往往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权力。因此, 教师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确定目标和引导学生达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 放手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阅读, 做到学生自明目标, 自寻学路, 教师以学定教。同时, 要在尝试性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1. 自问自答, 鼓励学法创新。
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就可解决的, 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学法或自创学法, 独立试读, 自问自答。对课文中的一些历史知识可以由学生自己去考证, 如《谭墀嗣同》一文中“‘定国是之诏’是指什么?”“为什么‘皇上有所询问’却让‘总理衙门传旨’?”等等, 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查找资料;对于一些有争议的课文篇章的理解, 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寻那些有争议的观点, 完成“你赞成哪一种观点”的课题研究报告, 如《药》中“乌鸦”、“花环”等意象的理解。即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 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学法, 教师应大加赞扬, 并倡导大家学习运用。这样, 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 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创新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2. 边学边想, 鼓励质疑创新。
在尝试性阅读教学中,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 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质疑, 教师要给予表扬。这样, 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又激起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兴趣,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更有创造性。
二、珍视学生阅读体会, 在阅读教学中展示个性
“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主题, 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主题也有不同的理解, 每个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进行思考, “各以其情而自得”。
鉴于此, 我在阅读教学探究性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强调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性地探究教材中的某一方面, 实现“点”的突破。同时, 引导学生对文章亮点进行咀嚼品味, 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 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亮点, 粗看平淡无奇, 细读则如饮甘醇。如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玛蒂尔德, 有人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令人同情的形象;有人认为她是一个值得赞美的形象, 因为从她丢项链、赔项链的经历显出玛蒂尔德刚强的性格和诚实、天真的品质;有人认为, 她有勇于承担责任、敢于直面挫折的坚毅顽强的性格;也有人认为她爱慕虚荣, 是一个值得批判的形象……学生从不同角度走进文本, 自我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意图, 领悟文本的深刻意蕴, 这就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带向更高的层面, 激发学生创造和批判的意识。
三、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可见, 学与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传统的语文教学, 教师大多给学生布置一些封闭性的思考题, 表达形式程式化, 答案都能从教师的讲授或教材中找到, 这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使学生会思、善想, 以培养学生创新的个性思维品质。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关键词语进行深化探究, 解读文章的主题。例如, 在讲授完《烛之武退秦师》后, 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拓展题:2013年10月3日, 日本、美国17年来首次修改防卫指针, 钓鱼岛适用安保条约, 这就赤裸裸地暴露了美国干涉钓鱼岛的野心。假如你是一名外交官, 请运用今天学到的烛之武的外交技巧, 根据美日历史矛盾和现实的利害冲突, 思考怎样打开钓鱼岛问题的新局面。由于这样的问题新颖且贴近生活, 学生听后探究热情高, 不少学生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类似这样的拓展探究题, 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而且大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中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篇9
一、以学生为主体
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是要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说:“教师的教为的是学生的学。谁来学呢?学生。学生必然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学习的过程看,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和感知, 通过他自己的思维进行, 别人不能越俎代庖。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 才能把人类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库存, 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钱梦龙老师提倡“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 这个“人”就是学生。“目中有人”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还要发扬教学民主。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师生的阅读共同产生, 不一定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笔者在组织学生阅读《七颗钻石》时, 并没有把情节预先设定为教学目标。而是让学生预习后, 进行课堂讨论, 我问:“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否需要赏析?”结果大多数学生说不需要, 于是就跳过了故事情节的分析, 直接讨论小姑娘的形象。在师生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体现。另外, 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没有必要用教学书上的答案统一学生的认识。著名的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说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二、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探究性学习,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 “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 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在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关键是要学生自己能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 这种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实现。因此, 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要以学生自读为主, 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 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 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 而不是替代作用。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语文论集》) 阅读专家曾祥芹先生呼吁:阅读教学要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 建立在教师点拨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自读”机制。实乃真知灼见!学生在自读中“自为理解”, 主动探究, 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 就能得到思考和感悟的满足, 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享受, 得到科学思维和技能的训练。
教师的点拨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导, 也可以是具体的解答。但都要注重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教师的点拨可以在学生自读遇到理解障碍之后, 也可以在遇到疑难之前。例如在学习了初一语文第四单元“多彩四季”后, 我把描写四季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教师点拨:描写景物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要注意写得有声有色;描写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描写景物要注意动静结合……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基本上都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而且还发现许多其他的描写方法。这样学生再遇到写景文章, 基本上不要老师再多讲, 会自己分析了。
三、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 课堂教学主要应采用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独立思考问题, 能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克服思维的盲从性和依赖性。由于不受旁人的指点, 由于没有现成的结论,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得出的认识往往比较客观;而且, 独立思考思维训练强度大, 思维能力提高快, 能够较快地培养自学能力。所以, 在学生自读课文时, 应鼓励独立思考。但是,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如果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的阅读往往会陷入迷惘困惑之中。因为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 况且学生处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 “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独立思考必须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集体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 它可以发挥课堂学习的集体性优势。在集体讨论中, 学生集思广益, 相互切磋, 取长补短, 启智开悟, 可以化解独立思考碰到的疑难和障碍, 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 两者相得益彰, 思维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组织学生讨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 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发表观点的兴趣和动机。在讨论过程中, 来自学生的问题比较容易激发讨论欲望, 因为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 当同学提出问题时, 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 以满足自尊心和好胜心。当然, 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围绕教学中心, 不一定都切合教学要求, 有些问题可能是钻牛角尖的, 有些问题可能是言不及义的。这时, 教师就要加以引导、点拨, 概括出符合教学要求、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自读初期, 讨论的问题主要由教师提出, 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恰当, 创设“愤”“悱”情境, 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 激起讨论的积极性。
其次要创设师生平等、民主研讨的课堂情境。在讨论中, 教师不要轻易做优劣正误的评判, 对学生的发言, 要尽可能给以正面评价。哪怕是极微小的合理成分, 都要充分肯定。即使完全错误, 也不要直接驳斥, 而应从发言的勇气、态度等方面加以鼓励。错误要指出, 不能模糊过去, 但语气要委婉, 态度要恳切, 措辞让人容易接受。在讨论中, 教师要尽可能以讨论者的身份参与, 尽量淡化“裁判”色彩。这样, 课堂气氛平等、民主、融洽, 讨论才能顺利进行。
四、思维训练与记诵积累相结合
语文是一种能力构建。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训练, 而思维的工具是语言, 思维离不开语言, 因此思维训练必须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语言就必须积累语言, 多读多背。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训练语感的最佳途径是熟读背诵。从心理学的角度, 熟读背诵, 能让书面语的一切言语因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诵读多了, 印象就会深刻起来, 最终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系统。有了这个系统, 就有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 即语感。有了语感, 无论听话还是读书, 都能理解其含义, 感受其形象, 判断其正误, 体察其具体中的细微差别;有了语感, 提笔作文, 表情达意就能得心应手, 遣词造句就能左右逢源, 体味到“神来之笔”、“妙笔生花”的快感。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 背诵积累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熟读背诵的意义, 并给以具体的指导。一是背诵的内容必须典范精粹。可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名篇。背诵古诗文对人的语言训练作用是全方位的, 从语辞的典雅到文脉的贯通到思想的睿智, 无不浸染熏陶着读者。二是要讲究背诵的方法。背诵时不要贪多求快, 而要仔仔细细地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这样更容易记得牢, 背会的内容还要经常进行巩固。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篇10
一、引入探究情境, 确定探究主题
在探究性学习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着重从文本选材、构思立意、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 直至从作者、编者的思维作为切入点, 将学生引入与探究有关的情境中。
案例:北师大版第九册《黄河象》教学片断:
师:探究《黄河象》写作上怎么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首先要确定《黄河象》的重点, 大家首先就这个问题发表意见。
生:我认为介绍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是重点, 因为题目就是“黄河象”。
生: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样子容易介绍, 但是, 黄河象化石为什么会那样完整就很难讲得清楚, 应该重点写。
师:“完整”是这具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作者有必要给读者具体介绍, 而为什么那样完整不但很难讲得清楚, 也是读者迫切要求进一步弄清的问题, 文章必须着重写。为了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 科学家对黄河象的来历进行了严密的假想, 现在我们就着重探讨作者是怎样详写科学假想黄河象来历的。
在这个阶段,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情境, 即时收集学生的问题, 及时指点, 权衡轻重, 善带善略, 释疑解惑, 因势利导, 相机点拨, 确定自主探究的方向, 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自主合作探究, 体验探究过程
过程远比结果要重要。教师把学生引入探究情境后, 要引导学生以主动的带着问题, 仔细阅读课文, 画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 体会科学假想黄河象来历合理不合理, 为什么?想想科学家的假想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学生默读思考后, 教师再点名读课文, 经评议再点名读课文。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生:为什么时间是200万年以前?事情发生的地点为什么是条“弯弯的”“缓缓地流”的小河?
生:不是200万年以前的事, 黄河象的骨骼就不可能变成化石。假想小河“弯弯的”“缓缓地流”很重要, 这表明这条小河是一条容易沉积泥沙的小河, 不然黄河象怎会陷入淤泥?
生:“碧空万里无云”, “太阳炙烤着大地”, “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 写出假想中的天气很热。“栎树呆立不动”, 说明没风以至热得羊群、驼鸟也耐不住要“走来走去”。天气这么热, 是从黄河象干渴难忍想来的。天气越热, 黄河象就越渴。所以科学家要尽量把天气想得热一些。
生:为什么会“扑踏扑踏地”走?怎样会假想带头的是一头老公象?
生:“扑踏扑踏地”走就显示出干渴得有气无力。见到小河“就高兴地跑起来, ”说明渴得非常厉害, 迫切需要喝水。老公象领头是象群生活的一种习性, 再说, 不是老公象, 骨骼化石怎么会那么高大?
生:“够不着”、“又往前走”、“美美地饱喝一顿, 再洗个澡, 那才凉爽呢”进一步突出老公象迫切要喝水的欲望, 正是由于这样迫切要喝水, 才导致失足落水, 陷进淤泥, 淹死在河里。
在这个阶段, 学生要多读多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并分析问题。教学把主要问题作为课堂研究学习的中心, 核心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学生自主地探索学习, 并按学生问题设计教学板块和进度, 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独立或合作研究解决问题、或产生新的问题。
三、分享探究结果, 综合训练提高
学生探究的结果, 要通过表达外显化, 通过交流合作互补。这个阶段学生的活动又形成结论, 用书面、口头、图表等形式展示, 并做交流, 如演示、宣读研究结果, 进行答辩等。教师要组织好讨论, 鼓励学生的创见, 帮助把结论扩展和深化, 有的问题一时不能得出答案, 可以存疑, 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对于探索的过程、方法、结论, 师生共同小结。有些学习内容还可以拓展延伸, 如:旁枝逸出, 探讨新的问题;举一反三, 运用知识和方法;阅读类似题材或体裁的文章, 扩大视野。
案例:北师大版第九册《黄河象》教学片断:
师:对!科学家想得很严密。大家说得很好, 只是欠条理, 现在大家先做个作业, 再有条理地说说黄河象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的始末。
1. 填空:淹死的时间 () , 地点 () , 天气 () 。
2. 请按科学家的假想把“喝”、“渴”、“陷”、“热”填在括号里。
黄河象淹死河里的始末: () → () → () → () →最后淹死在河里。
生:啊!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是按照:陷→喝→渴→热这样的逆向推理推出来的。
师:是的, 科学家从已知探求未知, 从结果推想原因, 运用追溯性的逻辑推理方法, 从发掘出来的象化石的形象先推想到“陷”, 从“陷”推想到“喝”, 从“喝”推想到“渴”, 再从“渴”推想到“热”。最后, 得出假想的结论:热→渴→喝→陷, 直至淹死在河里。科学家这样进行假想合情合理, 十分严密, 很有说服力。是不是大家都来谈谈。
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凭借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紧密地结合起来, 变常规的“平推式”教学为“探究式”教学, 为学生构筑了比较理想的思维框架。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会寻找语言转换的机会, 读懂课文的过程中, 会寻找变化的语言,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上, 师生共同探究《黄河象》怎么突出重点, 叙述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 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 假想合情合理、逼真, 有说服力。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篇11
关键词:探究式阅读;高中语文;质疑;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8-050-01
0
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占了较为重大的一块比例,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发现,学生的语文成绩和学生的阅读能力息息相关。由此,教师务必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教学,让学生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准,从而逐步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探究性阅读的具体内涵
所谓阅读,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不仅包含了文学内容,还包括学生在进行阅读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有效和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从而能够完成对自己的认知,重塑自己的世界观。由此可见,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素养,加强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从而全方位地提升自我,让自己成为达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能力要求。
因此,为了有效保证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学会在阅读教学中增加探究性阅读板块,从而将阅读教学升级,让学生探索到阅读的更高层次。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学习的桥梁,而阅读是语文学科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教师务必仔细钻研,让学生尽快适应探究式语文阅读学习。
二、探究性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实行方法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高中阶段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教师,务必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推行探究性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了将自己作为教学中的主角,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自己所讲的知识。而探究性阅读教学实行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让探究性阅读教学发挥最大的能量。
探究性教学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方法,學生必须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中心,所有的操作都和自己息息相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重要,才能够有效配合老师,让探究性语文教学按照进度持续下去。也只有如此,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够最快速的提升。
例如,笔者在讲述有关《荷塘月色》的相关内容的时候,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读文章,让学生对相关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从而能够有一个宏观的印象。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对文中较为经典的句子进行剖析,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应内容的理解。通过整体印象,肢体解读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教师务必积极指引学生进行探究阅读
虽然教师在探究性阅读中不再是主角,但是也不能随意教学,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虽然学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学生毕竟还需要引导,不然就是脱轨的火车,无轨迹可言。
笔者认为,作为教师,为了有效起到引导作用,可以按照一下的方法来做:依据相应的阅读内容合理设计情景,如果是深沉的内容,就可以使用舒缓的语气进行朗读,从而让学生进入到相应的情景之中,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文本阅读,从而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
(三)掌握阅读文本的载体作用
笔者认为,每一篇文章,文本都是学生阅读的有效载体。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到文本载体的重要性,从而有效的利用之。有了文本这个载体,学生就能够感受到文章的多个层次,从而能够逐步的体会到文章的主旨。也只有逐层深入的文章,最能够发挥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优势。
例如,笔者在讲述有关《采莲赋》的相关内容的时候,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笔者鼓励学生通过课后时间查阅和文章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从而理解这篇文章出现的背景,依据背景理解文章。通过这样的模式,学生能够对相应的文章追根溯源,从而能够有效理解相应的文本内容。
(四)将课堂教学和课外内容相结合
笔者认为,虽然探究性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从而不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此情况下,教师务必要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多阅读,多探索,多运用,从而锻炼相应的能力,让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变得扎实,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结语
综上所诉,在高中阶段进行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对学生的作用十分明显。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务必打破自己认知局限,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语文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丁颖.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2]齐正宇.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贯彻探究性阅读法[J].德州学院学报,2012.
浅析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 篇12
探究就是探究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 进行积极学习和创造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可以使探究者获得最为直接的经验, 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不断提升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探究性阅读则是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的, 紧密地围绕在相应的阅读目的上, 对文章相关的信息进行准确、快速地分析和把握, 这一过程是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己独立的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探索研究, 使自身对知识的筛选、认识和处理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过程。探究性阅读最重要的目的, 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
二、影响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主要因素
1. 探索性阅读教学中老师的定位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 老师是整个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过度放纵或权威管理两种错误的方式, 从而使得整个探究性阅读过程无法形成一种平等、轻松、民主的良好氛围, 最终使得探究性阅读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也就丧失了探究性阅读最基本的教学目的。
2. 学生自身的性格态度
由于生活环境以及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 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别, 这些差别对探究性阅读的实际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的接受知识, 在思想上形成了一种懒惰的思想, 不愿意主动地去思考问题, 这也不利于探究性阅读的开展。
3. 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指导出现偏差
在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出现老师指导上的偏差现象。有的老师简单的认为探究性阅读教学就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 也有老师认为探究就必须要有相应的讨论过程, 没有讨论就称不上探究。实际上, 不管是个人探究、小组探究、集体探究都属于探究的范畴, 探究不一定必须要讨论, 个人的阅读也可以是探究的过程。所以, 在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时, 组织形式和探究方式可以适当灵活的进行选择。一些老师过分的追求探究过程的自主性, 让学生完全自己去探究, 这样会使得学生整个探究过程变得效率低下、方向模糊, 老师也没有起到其相应的指导作用。还有一些老师总是怕学生不能正确地把握探究的方法, 对那些需要学生自己去解决的问题, 过分的帮助指导, 使得学生无法在探究性阅读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探索, 直接导致了老师由辅助的指导者变为探究的主体实践者。学生作为主体应该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压制, 学生也就丧失了探究性阅读的兴趣。
三、提升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有效对策
1. 重点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
探究性阅读教学要求重点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 即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们对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予以确认。我们都知道, 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他们主要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感触以及自己的思维进行的, 通过自己的学习, 确定自己的主体地位, 把学到的知识经过总结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钱梦龙老师曾经说过“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 这里面的人就是指的学生, 也就是说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 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让自己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自主发展, 提升自己的智力和能力。
2. 学生和老师相互讨论, 对探究性的教学进行优化
学生与老师进行相互讨论即合作探究, 其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式。第一, 学生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例如, 同桌可以根据自己认为的疑难问题, 相互讨论, 相互交流, 相互启发。第二, 成立小组合作探究。三到五个学生成为一个小组, 这个小组的成员相互探讨, 各抒己见, 促使大家开发智力, 最终使得小组成员对概念更加清楚, 对结论更加明确。第三, 老师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老师可以根据课程情况, 出一些有启发和层次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的探究走向深入, 在探究过程中, 老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参与, 必要时可以加以提示, 引导学生并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 找到答案。
3.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兴趣
在给初中进行语文探究性阅读时, 需要老师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 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探究文章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 拓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灵感, 所以, 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热情与学生在阅读教学情境中的情感有着直接的关系, 有效地教学情境是学生实现探究性阅读活动和探究性阅读的目标的前提。例如, 在《济南的冬天》这篇初中课文中, 在给学生进行教课时, 可以依靠多媒体技术, 让学生亲眼看到济南冬天风景的视频, 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在上课时聚精会神, 与作品融为一体, 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感觉自己就在济南的冬天, 激发学生的灵感, 顺其自然的学生就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沉浸在老舍文章的深处, 通过画面和文字的相互结合, 让学生去进行探究性阅读,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对此处有着无比的向往, 从而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4. 通过对老师的角色进行改变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氛围
在进行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时, 老师可以是参与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和引导, 让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坚持自己的主体地位, 让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需要以参与者的身份, 充分了解与倾听学生的需要, 在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艺术教学, 需要学生思维散发才能获取灵感, 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是上好一堂课程的前提,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表达, 切记不可一言堂, 用固定的模式来讲话学生对专项阅读技能的训练, 而是要作为一名引导者, 引导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既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 激发其思维活动, 主动探求知识, 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 又不放任自流。
总之, 探究性阅读在一定程度上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改革视角, 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在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探究式教学的时候, 一定要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 并且与时俱进, 不断的深入研究, 整合出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促使初中学生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性阅读教学中, 从而让初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他们的探究性阅读能力, 也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卞春霞.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中学教学参考, 2012, (25) .
[2]舒志胜.关于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探讨.神州, 2013, (1) .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推荐阅读:
语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07-27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07-04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10-15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06-20
探究性阅读初中语文10-09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07-19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05-1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08-2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09-12
高中语文阅读探究教学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