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

2024-05-14

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精选12篇)

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 篇1

摘要:在进行教学时, 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使他们在自动探究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尽可能轻松地接受知识、更快地理解知识, 并从中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课堂环境

《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研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 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进行教学时, 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使他们在自动探究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尽可能轻松地接受知识、更快地理解知识, 并从中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明确提出: “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 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对应的能力, 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当然, 要学生在课堂上敢说、肯说, 成为课堂演说的主人, 关键要创设良好环境和氛围, 进行教学民主, 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迫感和焦虑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一切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在学习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尊重相信学生, 使学习活动富有成效。从时间上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条件, 改变单调乏味的“独自式”教学。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倡导多元的学习见解, 教师不以主观意愿强行牵引学生。引导学生对“书本”和“生活”两个世界的沟通, 使学生体会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 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 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才敢张扬个性, 在探索未知的知识时释放出巨大的潜能。自主探究教学的主题和学习者应有充足探究时空, 去自读自悟、自得自用, 发展自己, 去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发现者, 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 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讨论、理解, 在读中感知, 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在自学探究中, 让学生把学、思、疑、问连接在一起, 学有所思, 学有所疑, 疑有所问, 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 并鼓励学生独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 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努力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 思路由学生探索, 方法由学生寻找, 意义由学生概括, 难点由学生突破, 习作由学生点评。面对学生的疑问, 我们不要过早解释, 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一是生生合作探究, 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探究优势, 就相关疑难问题, 相互启发、研讨;二是小组合作探究; 即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 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全班集体探究, 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 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 集中解决难点。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 让学生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火花, 在质疑解惑中明晰努力方向。教师要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旨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 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

课堂上学生可以不举手发言, 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涌动,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很多, 成功的喜悦常常挂在他们的脸上。只要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他们就能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拓展学习空间, 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科学”, 这就要我们进一步开放学语文的空间。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我们还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 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 掌握什么方法, 理清什么概念, 明白什么道理。然后, 让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 学会举一反三, 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 巩固和扩大知识, 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

语文教学适应新时代需要, 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注重文学熏陶与实用能力的关系, 尊重多元文化, 关注文化变革,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新课程标准”不仅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新知识、拓宽学科视野的要求, 在继承和扬弃中发展, 并予以语文学科新的内涵, 注入鲜明的时代特色。教师应摒弃以前的单纯的口头说教, 注意学科之间的融合, 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发展合作精神, 养成实用工具书和查找资料的习惯, 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师的责任, 不仅在于给学生知道知识, 更要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湖北宜昌语文“课内外衔接能力训练”教改课题出的语文学习四大支柱 ( 阅读、收视、社会调查和组建文学社团) 为我们拓展了学语文的空间。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 放飞学生到大自然、到社会、到网络中去寻觅丰富的精神食粮, 与自然对话, 和自然做朋友, 走进大社会, 让学生感受社会和生活的变化, 引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 学生的兴趣激发了, 主动学习意识增强了, 探究的意识、探究习惯、探究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还锻炼了学生的意识和动手的时间。

三、给学生更多自主的参与探究的时间

传统教学课程最常见的模式是“教师滔滔讲授、学生默默领悟”。教师独揽课堂教学大权, 学生成了知识的内器, 被动接受知识, 完全没有了主体性, 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能力被忽视。同时, 教师在讲授语文课的, 习惯于以既定的思维模式, 单纯套用现成的结论。另外, 用文章学观点对充满内涵的文章进行肢解。“结构层次、段落中心写作特点”的分析沿袭几十年而不变。在作文教学中, 题目几十年一惯例, 忽视学生内在情感的表现, 过于强调共性与政治、社会热点的结合, 而忽视人文关怀, 文章假话、空话、套话甚多, 缺乏真情实感, 不允许或不鼓励学生说真话。语文教学方法的僵化, 必然导致语文学科学习效率低下, 学生学习兴趣索然, 语文水平令人堪忧。

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这就是要求教师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准确深入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要做这一点, 教师必须在备课是钻研课程标准, 吃透教材, 了解学生, 抓住关键, 努力于精, 把要解决的问题凝缩在有限的时间里。为达到其“精神”之目的, 要坚持“多退少补”的原则:“多退”既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或思考, 能感知内容和理解的问题, 教师要退而不讲; “少补”即在学生困惑、难于理解之处, 教师要适当补充, 并提供必要的相关材料, 供学生感悟理解之用。习惯于反复讲、详细讲、全面讲的教师, 要从繁说细讲中解脱出来, 大胆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经过探索和实践, 这一教学为学生创造最佳学习的精神状态, 培养了学生自我意识, 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 帮助学生学会符合学习规律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独立的人格, 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 篇2

罗田县实验中学 秦学志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那种“要我学”的陈旧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充分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充分开展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教学,是初中许多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下面我就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来谈一下肤浅的看法和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初中学生心理上有较强的自主性,但行为上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识,有潜在的主动探究的动力,但由于学生的认识比较肤浅,学习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走“自主探究性阅读”之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

“自主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的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

“自主探究性阅读”以变“教我学”为“我会学”为核心目标,它的教学理论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的有效途径。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以创设学习空间为载体,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教育。

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我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一堂课里占去绝大部分比重的是老师在教学生如何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很狭小,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堂阅读教学课,如果一味的是老师在唱主角,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从何而来?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自主探究的意识了。从这点上看,我们应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空间,用以激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探究意识。而给足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并不是说不要教师,让学生放任自流,漫无目的的小和尚念经般的去阅读。恰恰相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此时就显得十分重要,那就是如何去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探究兴趣。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多种激励的机制的运用,多角度、多方位的问题的设计等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而设计疑问,提出问题,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更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究性阅读”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

比如在学习《月亮上的足迹》的时候,课前可以设计一项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近月球”(1)关于月亮的传统故事你知道哪些?(2)有关月亮的成语、对联、诗词名句你有知道多少?(3)月球上的环境和我们地球一样吗?它上面究竟有些什么?(4)人类什么时候首次登上月球,我们国家的登月计划叫什么?(5)你认为人类该如何开发利用月球?这些问题的设计,给了学生查找资料,合作交流的机会。课堂上,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就有了探究的兴趣,就能收到既立足于文本,又跳出文本而进行迁移性、发散性的多角度的探究性的阅读效果。

二、授之以渔而不授以鱼,创造自主探究性阅读的条件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效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在阅读方法上对学生加以指导,而不应该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学生有了老师提供的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就为他自己的自主探究阅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学起来也就会信心十足,得心应手。

如在《春》教学中,我就摒弃了过去教授它时的方法,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几分钟后有几个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春花、春草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五幅图画;有五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孩子们的嬉戏。有同学到前面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给了学生方法方面的自由选择,这是尊重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体现,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三、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享受自主探究性阅读的乐趣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要“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叶圣陶语),又要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3 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重视学生自主的朗读文本,会使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性阅读的乐趣。

学生的朗读可以是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同时,也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走进作品博大而精深的世界,从中发现与自己人生息息相关的地方,也能饶有兴趣地读出自己的感悟。

四、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主体的个性差异决定了他们在自主探究性阅读过程中的差异性。在自主探究性阅读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因为自主探究性阅读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了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

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应有层级性,评价的语言应有鼓励性。可设计适合个体阅读需要的问题: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哪句诗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文中对“ - 的描写”,你能分别联想到什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或这首诗)应该怎么读?请为文中介绍的风光画上一幅画,看哪一组同学画得最好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五、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培养自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总结是一大环节,而这个环节基本都是老师来做。其实这种总结是学生一种极好地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反思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因为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 4 式。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的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它会使学生自主探究得到深化,产生质的飞跃,会使自主探究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和精神品质,而最终成为一种创新学习的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我想只要围绕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目标,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阅读的视角去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教师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阅读,指导学生策略性地阅读,逐步学会阅读,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阅读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索更博大的未知世界。

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 篇3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 阅读教学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今天不断推进课程改革,阅读教学中如何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开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充分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是许多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那么如何促进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呢?我就自己的多年阅读教学实践经验来谈一下肤浅的认识。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讲授多,学生探究少。学生在教师的统一要求下阅读文本,练习巩固,或者以练代读、以考代读,缺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教师一言堂,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师生间肤浅的对话,学生死记硬背多,创新思维少。

2.阅读教学中探究过程欠缺或没有明确的探究主题。学习过程是一个思考问题、探究未知的过程。不少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阅读,却省略了探究过程,有时即使进行合作探究,却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如果任由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探究,却不对相关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总结。没有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发表独到的见解,忽视学生的个性化探究创造和有益的合作探究。

二、培养阅读能力,激发探究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得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积极阅读,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学习之母,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好读乐读。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好阅读文本的情境,激发他们在语文阅读实践中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效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是学生个体的自主阅读,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保证学生合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边动手的习惯,想方设法让学生乐于思考,学会质疑,激起求知欲望,迸发创造思维。

2.紧扣文本,授之以渔。紧扣文本,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精心设计,启发探究,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必然是独特的,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领学生进入到文本之中,与文本、作者心灵交流。见人之所见,悟己之所悟,丰富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营造和谐民主氛围,培养探究阅读乐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同时重视学生自主阅读,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聘想象,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性阅读的乐趣。

1.一堂阅读教学课,如果是老师一味的独霸课堂,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自主探究意识也就无从产生了。给足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并不是说让学生放任自流,漫无目的,而是要求教师去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的空间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

2.阅读教学可以形式多样,如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在朗读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到乐趣,由要我读变成我要读。

四、立足文本,拓展探究渠道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提倡“自主探究性阅读”,这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立足文本,拓展探究渠道,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

1.读透文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拓展探究渠道。首先教师要抓住文本,抓住文本的思想内容、关键词句,对文本详尽解读,然后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重点词句,从关键处提出关键问题,潜心研究,认真欣赏,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让学生能进入作品,感受、揣摩,延伸拓展。

2.教师精心设计紧扣文本的问题,在提问中拓展。语文教师要备课充足,准确解读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在师生互动中形成激励学生思考,因势利导进行有效拓展,并在动态生成中,通过联想想象拓展探究,让学生及时获得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 篇4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明确了这三者的定义与关系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开展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因为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教学时, 这三种学习方式是并存的、相互渗透的, 也只有将这三种学习方式融合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潜力, 达到教学目的, 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合作学习, 就必须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思想, 即混杂分组、相互帮助、个人职责、平等参与、合作技巧、小组自治。

混杂分组就是教师将不同性别、学力、智力、个性、学习态度、兴趣的学生分在同一合作学习小组中, 组成2~6人的小组, 使不同情况的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混杂分组有随机分组和指定分组两种类型。

相互帮助强调小组成功需要小组每个成员的努力, 每个成员由于其在角色、资源和工作责任上的联系都会有独特的贡献。

个人职责就是培养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感。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内驱力, 也是避免出现合作学习时, 有些组员包办小组全部工作和学习任务, 或者有些组员置身组外, 拒绝参与的现象。合作学习中, 组员的职责有两项:一是完成学习任务, 二是确保所有组员学会学习内容。

绝对的公平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任何一个特定的题目中, 都会有很多原因使学生之间的贡献不相等, 这样可能会导致有些学生长时间缺乏参与机会。因此,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小组, 并看看学生们是否在公平参与。

小组工作改变了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直接的监督者, 要让学生一丝不差地完成自己交给的任务, 也不再需要指出和改正每个错误。自治权交给了学生或学生小组, 他们有保证工作完成的职责, 他们制造错误并发现它们, 同时找出改正的方法。

根据合作学习的基本思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以下方法: (1) 圆圈说、读、写, 即学生3~6人一组, 围坐成一个圈每次一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轮流朗读全文接龙, 其他学生当听众并指正错误。圆圈写要求学生3~6人围坐成一个圆圈, 就某一主题进行写作。 (2) 内外圈。将学生分成两组, 围成内外两个圆圈, 面对面地交流。然后外圈的学生向左跨一步, 面对内圈的另一位学生进行交流。内外圈法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环境, 适用于朗读、扩词、造句、复述课文、看图说话等教学。 (3) 编号。在合作学习小组中, 给每个组员一个编号, 如1~6号, 在小组交流学习结束时, 教师叫号, 让每一组中被叫到号的组员代表小组交流。可用于读生字、朗读或背诵课文等。 (4) 发言卡。用来代表发言次数的卡片。每个组员每次发言时都要拿出一张发言卡, 发言卡用完的组员不能再发言, 直到所有组员的发言卡都用完, 再重新开始。 (5) 三步采访法。这是一种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方法。教师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 两两配对:1和3;2和4。第一步, 让1采访2, 3采访4。第二步, 让2采访1, 4采访3。第三步, 每人在组内或全班依次介绍被采访者的想法。这种方法对内向和不愿表达自己思想的学生很有帮助。

学生初步质疑提出的问题, 很多教师要整理归纳成几组问题, 再让学生进一步讨论解疑。这一环节的教学还可采用不同的合作方式进行, 不同的组合方式可扩大交流面。这一环节是这一阅读教学的重点环节,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在这里则成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学生遇疑无法解决或需要打开思路时, 给予必要的点拨与指导。

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 篇5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情感的前提,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积极进行思维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回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才能主动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讲故事、做游戏、设置悬念、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惊奇、疑惑、新鲜、亲近等情感,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

如:在设计《图形变换》一课时,课前创设以下情景:

师:亲爱的孩子,快瞧!老师带来了哪些礼物?(课件出示:由平面图形拼组而成的各种漂亮的图案,如:汽车、房子、轮船、小鸟、风车等。)

引入:这些礼物漂亮吗?想不想自己动手拼一拼?好,老师现在就满足你的要求,这节可我们来学习《图形变换》(板书课题)。

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多个动态图案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课堂上来,并且巧妙地引入课题,将学生带入自主探究的世界。

学习新课前,铺垫激趣,抓住新旧知识联系紧密的内容,带领学生步入“最近发展区”,着眼于学法的迁移。形式灵活多样,着眼于“趣”、“实”、“活”,兴趣盎然,生动活泼,制造悬念。这一阶段主要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很多。具体如下:

1、揭题提问 即揭示课题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这样的提问一能够使学生从上课伊始就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能够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在揭示课题后让学生看着课题提问。学生提出了“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要注意些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有没有关系?”、“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作用)?”等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想及早知道“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强烈愿望。

2、自学提问 即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在接触新知的过程中发现与原有知识发生矛盾,学生把认为矛盾的地方提出来,为进一步探究新知确定思维方向。现代教学所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是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

3、尝试提问 即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提出问题。数学知识是按照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的。因此延伸知识和难度不大的例题时可以让学生直接尝试,是其在尝试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四年级上册在教学除法需要调商时,先引导学生自学例题,列出算式272÷34,再尝试解答。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除数34看作30试商9,结果发现34乘9得306比被除数大。怎么办呢?学生在尝试练习中产生了疑问。

4、辨析提问 即对有共性的难点,对易混易错的、相似的概念、法则、性质等知识,让学生进行辨析,在辨析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

二、组织自主探究实践活动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由学生自主探索、操作、实践、推理、归纳、讨论、总结,变“学会”为“会学”。第一阶段有了问题,学生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明确了探究的方向。接下来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1、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探究形式 其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独立探究。即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三是班级集体探究。主要是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集中解决难点。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互相交流中。探索出各种知识。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怎样求圆的周长呢?下面我们借助学具圆片来研究。

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圆形纸片,你有办法知道它的周长吗?可以借助工具,请小组同学商量方法(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

师:哪个小组先来介绍你们的方法?

生1:我们是用绳子绕圆片一周,然后量出绳子的长度,就得到了圆片的周长。

师:你能上来示范一下吗?大家觉得要想测得更准确要注意什么?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我们先在圆片上作个记号,然后把圆片沿着直尺滚动一周,就量出了圆片的周长。

师:你能也上来示范一下吗?大家觉得要想测得更准确要注意什么?

生:(1)要做好标记;(2)不能滑动,要滚动,(3)要滚一周,不能多,也不能少。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测量的方法求圆片的周长,真棒!还有其它办法吗?

生3:我把圆沿着圆的直径对折几份,量出每一份的圆的弧长,再乘份数就知道这个圆的周长。

师:这些办法有没有什么缺点?

生:……

师:为什么呢?

生1:我们没有那么长的绳子,更不可能用滚动的方法。

生2:就算我们有足够长的绳子,可是量起来太困难。

师:看来用测量的方法也能解决,可是太麻烦,那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

生:计算。

师: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

师:鲁班因为受到叶子割手发明了锯,牛顿因为苹果落地发现了地球引力,那么你们能不能通过回忆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推导猜想并形成了假设:计算圆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怎样计算圆的周长?”请小组同学合作探究方法。

生:直径和半径。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因为圆的直径和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师:我们知道圆的直径和半径越长圆越大,那圆的周长就越长,圆的直径和半径越短圆越小,那圆的周长就越短。看来圆的周长和直径或半径的关系确实很密切,那大家来观察,你认为圆的周长与直径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师:我们知道长方形的周长是它长、宽之和的2倍,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是怎样的关系呢?

生:倍数关系。

师:请大家观察,你认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生:圆的周长是直径的2倍多。

师: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指图继续让生说。

生:直径把圆平均分成了2份,半个圆周的长比直径长,圆的周长是直径的2倍多。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达成共识,圆的周长一定比直径的2倍多,(板书:2倍多)那会比几倍少呢?或者接近几倍呢?

生猜并说理由。

师:圆的周长比直径的3倍多一些,到底是几倍呢?有什么办法知道?

生:我们可以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用周长除以直径,算一算。

下面请各小组再拿出表格,找到每个圆的直径,填在第三栏,并用计算器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把结果记录在表格第四栏中,除不尽的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各小组完成后,老师把各组的表格依次放在展台上。)

师:我们测量的圆的直径都不一样,周长也不一样,请同学们来观察这些周长除以直径的商,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都比3大。

生: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都是3点几。

生:都在3.2左右。(板书:3.2倍左右)

师:也就是说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也证明我们刚才推理的结果是正确的,其实,在古今中外,有许多数学家研究过这个问题,他们经过大量的实验,已经证明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无限不循环小数,它是3.1415926……,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板书:圆周率)用一个希腊字母π来表示。(板书:π)。

教学中,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不仅亲身体验了什么是周长,同时体验到测量策略的多样化,以及怎样与同伴合作,怎样向同伴学习,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以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常用的探究方法有:

(1)观察——认识。即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了解、认识并掌握某些知识(概念)的本质特征。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较常见的橡皮、墨水盒、火柴盒、砖块、化妆品盒、篮球等物品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从而认识了解并掌握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

(2)操作——发现。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如:在教学三角形和梯形等面积公式推导时,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通过拼凑成平行四边形等操作方法,从而推导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猜想——验证。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商不变的规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大胆猜想:“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然后通过动手操作,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 1/2、1/4、1/8并用阴影表示出来,学生再通过比较发现了这三个分数相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算式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最后再得出结论。这一探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途径。

(4)概括——归纳。即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如:在教学2、5、3倍数的数的特征时,即可运用此法,从而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

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 篇6

一、发挥主体地位,引导自主学习

语文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个体发展的服务者。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有充分自学的时间,充分质疑的时间,充分讨论的时间,充分读书的时间,充分作业实践的时间。《标准》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把握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何种学习内容,都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阅读课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阅读期待”,在习作课上有“习作期待”,口语交际课上有“交际期待”。在组织教学时,要让学生实现以下几点:

1.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就一篇课文来说,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的程度也不一样,喜欢的方面也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让他们在兴趣中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教学《春》时,有的学生喜欢春草图,有的学生喜欢春花图,有的学生喜欢春风图,还有的学生喜欢春雨图。我在组织教学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文字欣赏揣摩,激发学生走进文章的欲望。

2.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学习内容不同,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学习方式也不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中的对话时,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或分角色朗读,或讲故事,或表演……不论是哪一种学习方式,只要学生自己喜欢,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自主选择合作伙伴。

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师的组织和协调下,学生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在探讨问题时学生可以越位,自由组合,找到自己称心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问题,一起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始终只是一个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必须毫不吝啬地把阅读、思考、活动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共同合作中得以发展。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思维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

二、引导探究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理解前人发现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在探索活动中,学生往往都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这种学习方式在未来的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应积极倡导。

我们应使学生做到学会质疑问难、学会求异思维。在语文教材中,有的内容看似平淡无奇,没有多大的趣味和吸引力,但都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无论是课文的题目、课文的内容、文中插图、标点符号、空白之处,还是课文的结尾,都有质疑之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写到哈尔威船长在成功地救出了遇难船只上的乘客和船员后,自己却随遇难船只沉入了大海,难道他就没有机会救出自己吗?他为什么不愿救出自己呢?这样做值得吗?如果你是哈尔威船长,你会怎么做?这样我们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质疑,教会学生质疑的能力。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学到了解决困难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珍视自己的独特见解,珍视对教材、对问题、对教师、对学习方法等的独特理解、体验和感受。做到不人云亦云,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否定教材、敢于否定前人的经验、敢于否定教师、敢于否定自己和同伴。

总之,自主、探究性学习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将发挥独特的作用,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每个学生既是老师,又是学生,既是提问者,又是答疑者,他们不断地转换角色,相互启发,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流露情感,发展语言,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敢于“标新立异”。自主、探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扬起了风帆, 为学生的蓬勃成长开垦了一片沃土。

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 篇7

一、自主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强烈的学习动机是保证学好的前提, 没有这个前提其他的都免谈, 对学生尤其如此。兴趣是稳定的、能体现人的管理倾向、发展倾向的心智特点, 因而它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更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对一门学科的兴趣既是掌握这门学科的一个原因, 又是掌握这门学科的一个结果。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

1. 激发和培养兴趣应从展示语文的美入手。

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人类语言文字的瑰宝。上下五千年, 纵横千万里, 承载着炎黄子孙的悠久历史和伟大精神, 它的伟大神奇令世人惊叹。教师要用自己生动的语言, 昂扬的激情, 以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去激发和感染学生, 使之内心的智慧、思考力、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等逐渐激发出来。同时, 教师要给予学生的语文实践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完全自主地进入语文学习, 与文中的主角同悲同喜, 同挣扎共命运, 定能够达到“我”与语文融为一体的状态, 这样, 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冲动。

2. 培养兴趣要让“情”贯穿语文课的始末。

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 似乎更强调情感。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尽管也有表象运动和抽象思维, 但不能离开情感活动, 而情感活动往往对作品的质量至关重要。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语文教学中的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因此, 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课堂实施过程如下。

1. 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在合作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贯穿于合作学习的全过程, 是引导教师设计和开展合作学习的出发点, 也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最终归宿。我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低效或者是无效的原因大多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关。因此, 教师在实施合作学习之前, 要引导学生对合作学习目标有清晰的理解。

2. 选择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主要是围绕一定的内容来展开的, 初中语文课堂合教学作学习的内容一般是讨论或者探究的问题。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 同时注意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 并且难度应该适中,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合作、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作用[7]。合作学习问题过于简单, 往往浪费学生的时间;太难, 又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情绪, 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3. 分配学习任务。

在语文合作学习中个人任务的明确有利于避免不劳而获的学生的“搭车”行为, 同时也是对部分能力差的学生的鼓励, 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感到自身对于集体的价值。在合作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部分学生代替全组完成了学习任务, 其他的同学也乐于依赖个别能力强的同学。合作学习活动的评价主要是考虑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 这也造成了能力强的学生不希望能力弱的学生拖累, 自己包办了所有的任务, 能力弱的学生得不到锻炼机会。在合作学习活动中, 对于任务的分配, 除了教师制定可以分配的学习任务以外, 小组同学需要根据各人能力合理的分配任务, 使小组每个成员都可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1. 精心设计探究问题, 激发探究切口。

只有蕴含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起他们的探究兴趣。如向学生呈现生活中的相关事例或自然界中的现象, 让学生分析并用理论加以解释;让学生对比已知事实和新事实, 并独立做出概括, 等等。此外, 问题的设置要多一些创造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在力求问题准确性的基础上, 更要兼顾探究问题的创造性, 提问要注意延伸、拓展新知识, 启发学生再发现, 提出更多的问题, 使学生在质疑和释疑中, 走进探究性学习的新天地, 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 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 在理顺了文章的思路, 简析了诗歌的悲剧内涵后, 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刘兰芝被遣回家时, 焦仲卿说‘不久当还归’, 请问如果没有‘太守求亲, 兄长逼婚’这一突发事件, 刘兰芝和焦仲卿还能破镜重圆吗?”这个“虚拟性”问题一提出, 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课堂气氛随之活跃。原著固然有无穷魅力, 而假设的情节又激发了学生对原著的解读, 使其进一步体验到了语文创新活动的乐趣。

2. 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

创设问题情境是为提出问题奠定基础的, 提出问题又为主动探究明确了方向。主动探究是问题解决的开始。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动脑, 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个性得到张扬。施瓦布说:“探究学习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 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 同时, 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 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可见, 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是多么的重要。

3. 集思广益, 合作探究。

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产生疑问, 这是完全可能的。这表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是学中有探, 探中有学, 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 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 这一步开始时给学生5—10分钟时间, 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 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 教师不应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 而应当以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解疑。

合作探究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以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一道共同解决疑问, 或者在关键处加以点拨, 学生可以从合作探究中获得问题的结论。因此, 师生合作探究从本质上说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真正成为问题的发现者、解决者。

4. 激励评价, 拓展探究。

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 又要得出结论, 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 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 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这一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 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 大家总结, 教师补充。教师在评价的时候, 要注重对学生探究精神、探究态度、探究方法与能力、探究行为习惯的激励评价。另外,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 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精神、探究态度、探究方法与能力和、探究行为。拓展探究一般有主题拓展和延伸拓展。

摘要:目前, 初中语文教师纷纷把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引入课堂和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通过质疑、求证、交流、体验, 努力寻求对文本的理解和对自我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精神和语文素养的自我建构能力。作者结合教学实践, 分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裴娣娜.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J].学科教育, 2009, (2) .

[2]柯政.论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9) .

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 篇8

一、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学习

无论做任何事, 都要有兴趣才能有继续坚持的动力与决心。如果对一件事没有丝毫兴趣, 那么就不会有为之努力的欲望。对于学习同样如此, 尤其是小学生。小学的孩子们正处于懵懂时期, 对很多新鲜的事物都会产生好奇心, 但同时也容易对一件事物失去兴趣。小学生的耐心有限, 对于枯燥的事情, 不会花费时间去做。此时, 作为他们的指导老师, 就要想法激起他们的兴趣, 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索。例如, 今天学习的课程是了解一种树。那么, 若是仅限于课本上的讲解, 学生未必能懂, 即使懂了也不一定能记住。

二、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学习

现在的义务教育中, 大多数老师喜欢占用孩子的时间, 让课堂成为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是自己成为课堂的主角, 并为学生安排许多复杂繁重的任务, 忽视了学生需要时间消化、思考。要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就要给学生足够的支配自己时间的机会和自由, 让学生自行思考问题、悟出更多的知识与道理。此外, 课堂上的活动必须确保每个学生的参与, 避免每个班级只有几个学生活跃的现象。一般来说, 成绩较差的学生时常会产生自卑心理, 如果老师对其不闻不问, 甚至是歧视, 不仅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阴影, 让孩子厌学。这时老师应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 多给予他们帮助, 引导他们往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重视学生提出的疑问, 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索精神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 疑则进也。”读书学习就怕发现不了疑问, 有疑问才会有进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思考, 首先要使之产生疑问。老师在课堂上, 应积极引导学生, 鼓励他们去想象、去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甚至敢于对课本上的知识提出质疑。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说的精神,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重要的意义。另外, 老师应做到让自己和学生平等,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思考, 并及时引导学生去思索他们自己提出的疑问, 用提醒、暗示的方式帮助他们思考出正确合理的答案。但是, 学生提出质疑的前提是他们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如果没有兴趣, 就不会有去探究、了解的积极性。因此, 作为指导老师, 就要想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关键点。

四、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使学生自愿学习

首先, 老师将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去自行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要适度, 也不能一味地放任, 如果没有适用的方法或过度地放任学生, 会让学生产生懈怠的心理。因此,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 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 找到最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例如, 在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时, 可以先让孩子自己阅读。读完后, 找出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谈谈自己的感受。若是不理解、有疑问的地方, 及时提出来。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他们自己去想、去记。读完了像朋友一样一起交流, 说出阅读后的感想, 提出疑问。让学生想到什么说什么, 可以提感想, 可以提疑问, 也可以发表与课文中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

五、帮助学生确立目标、鼓励学生坚持自主学习

在小学教育中, 由于学生年纪较小, 很多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自己的目标与方向, 只能被动接受老师安排的任务, 把这些任务当作目标来完成。而多数老师也是将自己对学生的期望和教学目标放在孩子身上, 把它默认为学生的目标。因此, 我们在教学时, 应考虑到学生自身的条件, 更多地引导他们自己去确立目标, 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另外,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时很多学生会直接放弃。作为辅导老师, 就应该多给学生鼓励, 帮他们分析出问题, 帮助他们一起解决, 增强他们的信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承受, 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 可以通过适度地给学生施加压力, 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自主学习, 并非放任学生独自去琢磨一切, 而教师对学生不管不顾。偶尔向学生施加压力, 也能增强他们去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极为重要。它不仅关系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放学生的思想。给学生领略探究的机会, 有利于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学生个性的发展。从小学开始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更有利于培养出有思想、有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摘要:要将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能力强的人才, 就要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主要是以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为主, 老师指导为辅, 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 在一些方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养成自我读书的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教学,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曹春荣.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J].文理导航 (下旬) , 2015, (4) :52-52.

[2]傅学兰.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快乐阅读 (上旬刊) , 2012, (3) :54.

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 篇9

一、巧导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授新课程前要精心铺垫, 巧设导语, 形式要生动活泼, 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有魅力且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创造一个乐学的情境, 使学生以极高的热情并投入到新的学习之中.如, 在比例线段教学中, 有这样一个例题:在相同时刻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 学生对比例问题比较抽象, 我就找出身高不同的甲、乙两名学生, 让他们同时站在阳光下, 再找两名学生, 把他们的身高和影长都测出来, 然后把甲乙两名学生的身高和影长都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自己去判断甲乙两名同学的身高和影长是不是成正比例.这样学生就能比较直观地了解相同时刻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的关系, 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 同时是课堂的主宰者, 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而新课堂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的过程, 他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 要实现这一点, 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 在教学中, 凡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筋能完成的, 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 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只起到点拨讲评的作用, 把思考的时间、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化理解新知识, 从而掌握规律, 达到学懂弄懂的目的.

三、设计“开放型训练题”, 放手操作, 促进自主发现

目前“开放型”习题类型较多, 我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总结出以下五种: (一) 答案不唯一.也就是一题有多种答案, 甚至有无数个结果, 而大部分题在解出不同结果时, 能总结出解题规律.如图1, 平行四边形中画上一条直线, 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图形.通过开放型的操作、观察思考, 为以后的学习作好准备. (二) 条件不唯一.学生对题目先从不同的角度补充条件, 然后解答, 这种训练教学中比较常见.如图1,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补充条件, 解出答案. (三) 问题不唯一.也就是学生在补充不同问题中, 得出不同的答案.如, 甲乙工程公司共同修建一条高速公路, 如果甲公司单独施工, 则要三年完成, 如果乙公司单独施工, 则要两年完成.而实际施工时, 甲公司单独施工半年后, 乙公司才开始施工, 学生可补充如下问题:乙公司施工多长时间能建成这条公路?到建成公路时甲公司施工多长时间?甲、乙两公司完成工程量分别是多少? (四) 解法不唯一.教学设计一题多解的训练应是开放型训练的一种典型.如图2, EB//DC, ∠A=∠E, 求证:∠A=∠ADE.学生在解答时, 展开不同思路得出几种解法. (五) 选项不唯一.所谓选项不唯一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或兴趣, 选择自己喜欢做的题目, 改变以往给学生练习在数量和对象上都划一的做法, 在教学中要提供一组题目,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题进行计算.

四、学生自己选择作业

传统的作业形式是全班统一, 有些学生“吃不饱”, 有些学生“吃不了”, 这明显违背了现代的教学原则.因此, 我们对于学生在作业方面的要求不能“一刀切”, 要面向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作业, 让学生选择不同数量、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作业去做.具体的做法是:以年级为单位, 经过教师的集体讨论, 编制统一的作业, 按难易程度分高、中、低三个档次, 让学生自己选择.当然, 教师应该规定哪些是必做的、哪些是选做的.

探究四 函数y=x2 (|x|≤2)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三边均与抛物线相切, 切点分别为P, Q, O.求四边形ABCD面积的最小值.

解 设直线AB与抛物线切于点P (x0, xundefined) .

∵y=x2, ∴y′=2x.

∴直线AB的方程为y- xundefined=2x0 (x-x0) .

令y=0, 得undefined.令y=4, 得

undefined

undefined, 当且仅当undefined时取等号.

undefined

这两个问题是将半圆改成半椭圆和抛物线, 适当改变多边形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开展变式教学的载体.

如何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 篇10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猜一猜”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上眼摸一个,同时请其他学生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

生1:他摸到的是6号。

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号, 也可能摸到3号。

生3: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或6号。

学生猜后, 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 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

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

生1: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

生2: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

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

生3:多放几个6号球。

生4: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

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教师的传授,而是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加强动手操作,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剪下一个圆。

师:请同学们把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动手操作)

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生1:折痕相交于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

生2: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部分……

师: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

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

生1:相等, 都是2.3厘米。

生2:相等, 都是2.4厘米。

生3:相等, 都是2.5厘米。

生4:相等, 都是2.8厘米。

师:你们的结论,教师不否定。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

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

生1: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

生2: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

生3: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

生4: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

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 从你们所量的数据来看, 有没有规律?若有, 这个规律是什么?

生:有,相等。

师:相等说明了什么?

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

生:有无数条, 都相等。

师:回答非常正确。

此小节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实物钟,与同桌的比一比,看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1:都有两根针。长长的细细的一根叫分针,短短的胖胖的一根叫时针。(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学具的时针、分针)

学生2:都有12个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

师:请同学们自己转一转,说一说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小组讨论交流)

这样通过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开放教学过程,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

师:同学们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

生1:把这些东西都摆放在一起。

生2:摆放整齐。

生3:把好玩的摆放在一起,好看的摆放在一起,好吃的摆放在一起。

生4:把同样的东西摆放在一起。

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

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

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

(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

师: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师:除了现在这样分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类?(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生1:玩具可以按有轮子与没有轮子来分。

生2:图片可以按画面来分。

生3:水果可以按颜色、味道来分。

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 篇1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在语文教学中要贯彻好这一基本理念,就必须真正明确它们的内涵。第一,自主。即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第二,合作。就是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第三,探究。就是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呢?我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 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改变满堂灌的旧的教学方式。灌输是教育者为达到一个固定的目的而采用的强制的手段,而不管受教育者是否愿意或是否有能力接受,它是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和理智能力的蔑视。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现代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2 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给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精神愉快,发展他们坚毅、智慧、敏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2.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下,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有更大的自由进行学习。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实施民主化教学,让学生愉悦地学习,选取自己喜欢的方法、内容作为重点学,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积极探究的意识。

2.2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 一节课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去思、去说、去写,让所有的学生充分活动起来,让所有的学生按自己的水平和需要独立读书学习。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几个问题,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通过自读、自想、自说,来解决问题,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学习新的课文时,既心中有数、有目标,又轻松、自动,可化难为易,化深为浅。根据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可灵活把握所讲的内容,比如学生已经懂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思考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伙伴合作学习能解决的教师不讲,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要积极加以引导。

3 创设情境,激发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表达的机会,可养成良好的和他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它可以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学生有了更多的思维空间,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快乐合作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合作探究的兴趣,给学生提供融洽的、自由的学习环境,为他们积极地合作学习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要善于、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而积极地、生动活泼的学习。

4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有的问题学生一次就能解决,有的则要经过一番探究才能解决,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树立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学生只有对解决问题充满信心,才能使自己在探究过程中不论成功或是失败,都能精神振奋,不断克服探究的障碍,取得探究的最后成功。我们应该鼓励、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其次要努力创设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刨根问底”,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探究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探索时间,教师还可作适当的提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和鼓励。

浅谈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 篇12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可以激发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推动力.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 又相对枯燥无味, 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和生动活泼的特点构成矛盾.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 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 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 以引发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兴趣.

例如:教学“质数与合数”时, 首先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 让学生分别用3个、4个、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拼成的长方形有几种情况?这一情境的设置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兴致勃勃地动手摆的基础上, 师提问:“如果给你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 拼出的长方形的种数是不是越多?”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兴趣高涨, 心中充满疑问, 积极思考起来.为了证明自己的观念, 他们主动探索, 发现了当正方形的个数是偶数时, 拼出的长方形种数会多些;当正方形的个数是奇数时, 拼出的长方形的种数会少些.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正方形的块数是2, 3, 5, 7, 11, 17, 19, 23……时, 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正方形的块数是4, 6, 8, 9, 15……时, 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这时师告诉生像上面一行的这些数就叫质数, 像下面一行的这些数叫合数.这样提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水到渠成, 使一节单调、枯燥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被有力地激发出来, 这种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取得的学习效果比老师硬塞给现成的概念要好得多.

二、加强动手操作, 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现代教育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 极力地将数学知识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的实践操作活动, 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 在做数学题中学习数学.

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 由于学生在低年级就认识了圆柱, 对圆柱的形状、特点已初步了解.因而, 在教学中, 不是出示实物圆柱让学生观察圆柱的特点, 而是提供材料, 让同学自己动手做圆柱.在做圆柱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选择材料, 动手制作圆柱, 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同时还发现当长方形的长或宽和底面圆的周长相等时, 才能做这个圆柱的侧面.这样通过动手操作, 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 使学生感受知识的“再创造”的探究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提高自主探究的效率

萧伯纳有段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 我也有一个苹果, 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是一个苹果;但是, 倘若你有一种思想, 我也有一种思想, 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 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他启发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 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 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 扩大参与面, 提高自主探究的效率,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将大课堂的长篇讲解逐步缩减, 加强小组研讨学习的分量, 将多种学习形式相结合, 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每名同学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 展现自己的才华, 集合大家的智慧, 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 首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动手操作, 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形, 并根据所摆的情况, 完成下面的表格:

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很快就发现拼成的长方形有三种情况, 从而更快地进入分组讨论阶段, 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什么有关系?宽和什么有关系?面积和什么有关系?有了前面的直观操作, 学生讨论得比较认真, 就连差生也觉得有话可说, 在讲座的过程中, 学生无所顾忌, 畅所欲言, 发现长方形的长和每排摆的长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和摆的排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所摆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最后让学生小组讨论, 归纳概括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的最简单的计算公式.这样有计划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弥补了以教师教为主体的不足,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 促进知识技能的互补, 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上一篇:数学化校园下一篇:宏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