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

2024-08-17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共9篇)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 篇1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习惯的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多数会尽量满足,致使现在的孩子虚荣心重、攀比心理盛、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建设节约型社会,首先要求人们要有节约意识。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一种传统,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是给孩子永久的财富。

关键词:勤俭节约 良好习惯 传统美德 目录: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四)案例描述

(五)不节约习惯成因

(六)解决策略

(七)结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勤俭节约是个古老的话题。自有人类以来它就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与发展。再富的豪门也要教育子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老百姓更是把勤俭节约当成了传家之宝,一种美德佳话。勤俭节约也是世界性的话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人类享受到了高品位的现代生活。但是,由于无节制的利用和消耗自然资源,人类也面临着新的危机: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环境纷纷向人类发出警报。面对整个星球的资源恐慌,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口诛笔伐浪费现象,把节约提到了拯救人类生存家园的重要日程。

近年来,随着我乡经济的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及家人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甚至过分溺爱。致使一些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大多数小学生身上的浪费现象日益严重。每天上学、放学及平时,我们学校门口的一些小杂货店、小吃摊就热闹起来了。店门摊前围满了各年级的小学生,店主摊贩对学生兜里的零花钱可是动足了脑筋。同时消费品市场上针对小学生一族而设计的各种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也日益丰富多彩起来。

最严重的是小学生对这些“来之过易”的学习、生活用品并不珍惜,频繁换新,随手就扔,随便就丢的现象非常严重。每天中午,学生吃剩的零食、饭菜更是随处可见。看到这些现象无不让人想起古人脍炙人口的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于学校的公物更是不爱护,甚至随意破坏现象愈演愈烈。因此,如何唤起我校小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自觉行为已是摆在我校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如何让生活在当今社会的孩子们意识到节约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我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如何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这一课题。

二、研究目的

1、了解我校对小学生勤俭节约意识的现状认识,并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形成一整套系列性的教育引导方案。

2、使我校小学生深刻认识到浪费可耻,勤俭节约光荣的思想意识,培养我校小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美德,为创建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3、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力求改变我校传统的勤俭节约教育的那种枯燥的、呆板的、以教师说教为主、强制型的教育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小学生勤俭节约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与学科教学活动相结合、构建系列主题活动等方面形成一套操作性强的教育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勤俭节约的方法,并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

4、通过活动,促使大家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节约是一种社会责任,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一切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勤俭节约落实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5、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会合作。

三、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课题的理论价值:

能否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小学生的勤俭节约行为的教育,在培养公民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及道德素质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我校小学教师对于学生勤俭节约意识教育的科学教育观、有效性,培养我校小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自觉行为,形成一套有特色,科学性与操作性强,实效明显,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建构在农村小学校推进勤俭节约教育的教育理论体系。

课题的实践意义:

1、本课题的研究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将努力渗透对小学生勤俭节约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有利于培养我乡小学生的勤俭节约习惯,促进我乡小学生的文明进步,为我乡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升我校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勤俭节约行为的规范教育能力,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与声望,努力营造勤俭节约的学校氛围,形成良好的学校风气,并逐步影响到周围的环境,形成本地区良好的社会风气。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加强我校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引导和管理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能够秉承和发扬,使孩子们崇尚节俭,从此走向人格的完善与独立。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国家的教育法规,还是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论来看,本课题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四、案例描述 案例一浪费粮食现象:

午饭后,伙房前面的小铁车里倒满了饭菜;厕所边的垃圾池子里时常有一些孩子咬过的馒头、面包、没吃干净的水果、牛奶盒中有的还在往外流淌着牛奶、整块的方便面„„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出学生浪费的理由是:菜少,只好剩饭;菜不合口味,饭菜一块剩;米饭太硬,难以下咽;心情不好,吃不下;堂堂男子汉,打一点点饭会被别人笑话,就是吃不完也要多打一点;从小养成的习惯,改不了。

案例二学习用品的浪费现象: 讲桌上经常有孩子捡到的钢笔、中性笔、橡皮、自动铅、尺子等。向孩子询问是谁丢的,结果没有一个孩子认领;学生草稿纸浪费、作业本用之浪费。

案例三浪费水电的现象:

大白天教室里亮着电灯没人管;有一些顽皮的同学,在自来水的龙头下边互相用水大打水仗,水花四溅,十分开心,不知不觉之间,干净的地面弄湿了,过往的同学被吓得躲躲闪闪,大量的水也浪费了。

五、不节约习惯成因

不节约现象,每天都在校园内发生,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大量奢侈浪费的现象和风气,已经影响到校园内,校园里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现象比比皆是:讲节约会被认为是“土”,或是“抠门”。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除了在部分中学教材中有简单的水资源内容外,还没有一份教育中小孩子节约用水的专门教材,我们的教材还在停留在对孩子进行着“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教育,其实,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当少,关于节约方面的教育教师只能流于口头的说教,因为教师本身的教学任务相当重,有时只能在学科教学中穿插一些这方面的教育内容。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大队部决定以这次活动为契机,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符合少先队员生理、心理特点的,队员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培养队员们的节约意识和节约习:

2.现在大部分家庭的生活情况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而变得比较宽裕。家长都给了子女各个方面以最大的满足,新奇的玩具,名牌的衣服,高档的文具,充足的零花钱。就算是家庭条件一般的家长,也宁肯自己少用点,自己拘谨点也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来满足孩子的愿望,可以说是有求必应。不应该再让孩子过自己童年时代的那种艰苦的生活,因此许多家长尽量满足孩子的欲望,孩子们不愁吃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大手大脚,毫不珍惜。由此,孩子的一些坏习惯渐渐养成:比如灯开着人走了,用完自来水,水龙头不关紧就走了„„诸如此类的现象,很多家长却认为这些都是生活小事,自己代替关掉就算了,殊不知这样养成了孩子浪费的坏习惯。其次,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比较看重,而对孩子的习惯培养,他们认为无所谓,只要孩子学习好就可以了,疏忽了对孩子好习惯的教育。渐渐地使孩子觉得自己享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也就出现了好吃懒做、花钱如流水、浪费水电、浪费文具、浪费饭菜、浪费生活日用品等许多不文明的行为,节俭反倒成了贫穷和小气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有些父母没有注意自己的节约习惯和节约意识,给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缺少了言传身教的责任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孩子都看在眼里,在多数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一部分不良的行为和习惯是相似的。

六、解决策略

针对上面因素,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小孩子的节约习惯?可以从下面几点着手: 1.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现在孩子追求名牌、追求享受、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这不仅引起人们对当前青少年精神追求的忧虑,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当代社会转型时期消费价值观念的反思。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确立正确的消费伦理导向,应该成为摆在学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学校德育要主动承担起对孩子进行消费教育的职责,教育孩子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形成正确的消费行为。一方面,要帮助孩子树立珍惜资源和财富的现代意识。世界上的任何资源都是人类社会整体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节约不仅是个人美德,也是社会发展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必然要求。世界上的任何财富,都是劳动者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创造的。珍惜这种创造的成果,不仅是对社会财富的爱护,也是对劳动的尊重、对创造的尊重、对劳动者的尊重。在对待财务的态度上,让孩子明白,节俭并不是吝啬,浪费也不能体现真正的慷慨;另一方面,要运用道德手段引导孩子选择合乎时代和国情要求的消费行为,培养孩子“合理消费,俭而有度”的消费心理,消除节约是“抠门儿、小气”的错误意识,坚决反对攀比、炫耀性消费。学校要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孩子改变不良消费行为,使“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成为校园普遍的价值取向。

2.帮助孩子树立勤俭节约意识 1)给孩子宣讲勤俭节约的感人故事

树立孩子的节俭意识,必须从他们的内心深处入手,改变孩子错误的思想观念,教育他们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从自我做起。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大意是即使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的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缕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它提醒人们要时刻注意节约用度,珍惜劳动的果实。显然加强小孩子的节俭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任何一种好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

教育孩子从小树立“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通过讲解古今中外节俭节约的故事,让他们明白“细水可以长流,节俭也是财富”这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通过身边一些勤俭节约的小事,可深入浅出、以小见大地讲解其中的道理,使孩子明白,节衣缩食可为家庭减轻负担,节水节电可为国家节约能量,通过长期的节俭活动,真正堵住身边流失的财富。因此,有意识的选一些感人故事,并把它带入课堂,充分利用班队会活动进行宣讲,让孩子在心中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精打细算的习惯。

2)从多种正反案例的对比中使孩子深切感受到勤俭节约的重要

从地球的资源危机到人类的过度消费、从父母的辛勤工作到一部分孩子的好逸恶劳、从同学中的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到好吃懒做、浪费严重,在多种案例的对比中是使孩子深切感受到勤俭节约的重要——勤俭节约不仅是为自己节约对我们来说显得微不足道的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的父母、他人、国家、人类奉献自己的一片关爱、一点美德。

3.从小事着手,严格要求,引导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古人有一句名言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平时每天都会遇到很多小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从这样的小事做起的。比如:第一要教育孩子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对家里、他人、集体的财物都要爱护。节约每一粒米,吃饭时不乱倒饭菜;节约每一度电,人走灯关;节约每一滴水,洗手后要关紧水龙头,洗衣水、淋浴水可用来冲厕所等;节约每一张纸,不要乱扔白纸,用过的纸反面可以写草稿等;爱惜书本,不乱撕书本,;爱护桌椅、门窗、教学仪器和体育设备等。第二要求孩子在打扮上不要过分,不要追求新奇时髦,更不要互相攀比。第三教育孩子不要乱花钱,不随便向家长要钱。平时不挑食,不经常买零食吃,能节约的钱一定要节约。教师一发现问题,及时引导,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就会内化成固定的好习惯。

4.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勤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行为,可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如:家长会上从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入手,从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吃苦精神、理财能力与孩子中普遍存在的自理能力差、吃苦精神差、花钱大手大脚、被过分溺爱等情况进行分析,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让孩子参加各种劳动,让孩子懂得劳动创造财富,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提倡家长有计划地给孩子零用钱,少领孩子到高档消费场所,鼓励孩子把钱用到有意义的地方等,不要助长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消费心里。引导家长要关心和过问孩子零花钱的支出情况,教他们学会理财,即使家庭富裕,也不能肆意挥霍,让孩子养成精打细算的良好习惯。

七、结论

1.现在在我们这个班级里,乱撕作业本的现象没有了,从对于学习用品的使用和保管来看,节约使用的习惯好了很多,就连孩子们用的草稿纸,他们也想出了好多可以节约的好办法,先用铅笔打草稿,再用圆珠笔或钢笔,两面使用,写字时把字写得小一些,最后把草稿纸交到劳动委员那里,作为废品回收;垃圾箱里面再也看不见吃不完的馒头、面包、喝不完的牛奶了;所有的孩子都能做到走水停了。

2.家长会上好多家长反映:现在孩子在家里不再挑食了,买新衣服时再也不挑三拣四了,知道淘过米的水用来洗菜,洗完菜的水用来浇花、冲马桶了,时时处处都讲究节约了,浪费的现象减少了许多,他们在节约的同时还不忘提醒家人和邻居注意节约,孩子们还在社区里争做节约的宣传员,动员所有的人为创建节约型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总之,勤俭节约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对小孩子进行爱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对孩子进行勤俭节约教育活动,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孩子们犹如一张白纸,可以在上面画最美丽的图画,一个良好的习惯可以伴随他一生。让孩子在家庭、学校的教育引领下,养成一个又一个的节约好习惯,并且使这些好习惯能影响他自己、影响到家庭以至于整个社会,好习惯伴随孩子走过一生,给孩子带来美好的人生,让我们携起手来,争做勤俭节约小卫士!让勤俭节约的习惯伴随我们成长,让勤俭节约的传统永驻你我心间!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 篇2

一、创设探究情境, 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 要以情激境, 以最好的境、用最浓的情来导入新课, 形成“问题”。“问题”可以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 亦可由学生提出。学生因情景的巧妙渲染, 激发起了学习热情, 引发了学习兴趣, 同时认知系统也随之开始运转。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 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提问题:唐僧师徒在取经的路上找到了一个西瓜, 悟空来分西瓜。悟空说:“我分给八戒1/4个西瓜, 分给沙师弟2/8个西瓜……”悟空的话还未说完, 八戒就大声嚷嚷起来:“猴哥这样分不公平, 你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吗?”听完这个故事后, 请同学们来评评理:“悟空公平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心中产生了疑团:“八戒的份数少, 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小, 该怎么比较呢?”这样, 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 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二、创造探究条件, 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 自己推论, 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 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课堂教学时, 教师可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 但为了让全体同学的主体性得到更充分发挥, 潜能得到更好的挖掘, 探索精神能更快形成, 教师要积极诱导学生的思维, 引导他们自学, 利用“诱思导学”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铺垫。这样, 学生的整个认知系统就会被激活, 并高速运转起来, 就会由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进入到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的过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 通过“化圆为方”的实验, 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可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 让学生思维集中在“面积”上。再利用小组探讨、观察等教学手段,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 逐步理解圆的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 从而自己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恰当引导,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体现了自主学习的价值。

三、传授探究方法, 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

1.激发学习情感, 营造探究氛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其责任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数学, 并与学生一起做数学。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发表独立的见解, 敢于与教师争论。这样, 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我这样指导学生:一是动手操作, 让学生用小棒自由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在相同时间内, 看谁摆的最多。结果出现两种情况, 一些同学摆出相同的几个图形, 一些摆出不相同的几个图形。教师提问:你一共用了几根小棒?你想怎样列算式?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自由列算式, 学生有的摆出2个三角形, 列出加法算式3+3=6。再引导学生说出算式中加数有什么特点?学生有的摆出4个正方形, 列算式4+4+4+4=16;有的摆出3间房子, 列算式6+6+6=18;有的摆一把小伞和一间房子, 列算式4+6=10……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分别列出加法算式, 并观察每个算式中加数的特点。二是由加法算式引出新的运算, 说明求2个3相加的和、4个4相加的和、3个6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而4+6则不能用乘法算式。三是观察比较, 通过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比较, 得出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四是抽象概括,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教学,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抽象出乘法的意义。

2.创设问题情境, 学会发现与解决问题。小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 他们还不善于思考问题, 所以在学生学习新知时, 我巧妙地把教学内容 (思想、方法、知识) 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 (设置问题情境) , 启迪学生思维,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设置的问题是学生感觉和意识到的问题, 是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的问题, 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设置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 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形成积极、乐观、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学生具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 才能驱动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后, 创设问题情境:一根18厘米的细绳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讨论得出:18厘米就是所要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 周长÷2就是长方形的一个长与一个宽之和。然后借助钉子板, 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 积极思考, 并结合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观察周围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种具体现象的意识, 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体验探究过程, 保持自主学习的动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素质教育中, 我们不仅要满足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而且还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因为这种成功的情感体验, 能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 促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探究学习, 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如教学“分数与小数相乘”时, 出示一组题, 多数学生认为可以化小数为分数后再相乘, 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后相乘, 也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教师在肯定的基础上又继续启发学生探究:你能找到别的解法吗?此时, 学生思维异常活跃, 自主探究情绪高涨, 个个跃跃欲试。在小组相互合作、相互讨论中, 有些学生认为还可把小数和分数的分子相乘做分子, 分母不变。此时, 教师循循善诱, 使学生明确当小数和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是整数时, 用这个方法比较简便。接着再出示一组练习, 让学生巩固新知。这样不失时机地将练习题进行变化引新, 激发了学生的求异心理, 发展了创新思维。

五、设置探究障碍, 磨练自主学习的意志

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维加工, 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对中等生, 指导他们巩固所学新知识以后, 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一点的问题;对于学困生, 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优等生, 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 去尝试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问题, 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分层练习, 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 培养了创造力, 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 进入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根据问题的难易度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学习要求, 设计行之有效的练习, 做到巧练、有目的地练,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 有利于增强学习信心, 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 篇3

关键词:教学情境;探究性;自主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他们的求知欲望呢?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及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动力,最关键的一点是,教师能适时创设激起学生探究动机的情境。例如,我在教学“认识一位小数”这一课时,先让同桌之间合作量一量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学生最后发现所量得到的结果都不是整厘米,无法说出准确数量时,我就抓住时机说:“到底能不能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长宽的准确数呢?”(能)“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看看谁能从例1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证明自己的实力,所以,学生自学、思考都特别认真,最终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目的。

二、学习方式上进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同样,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也很重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但学生还是自己做自己的,一点看不到合作的迹象。这是由于教师没有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使合作学习的环节流于形式,失去了它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一定要讲得细一些。只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以后再合作,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三、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知识固然重要,但探究知识的过程更重要。尝试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逐渐由“试一试”逼近创新的境界。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剪下一个圆,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动手操作)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什么?生1: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生2: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生1:相等,都是2.3厘米。生2:相等,都是2.4厘米。生3:相等,都是2.5厘米。生4:相等,都是2.8厘米。师:你们的结论,教师不否定。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若有,这个规律是什么?生:有,相等。师:相等说明了什么?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此小节的数学,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灵活性人格表现为反应敏捷,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善于随机应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创新活动必要的人格因素,培养学生灵活性思维是灵活性人格的灵魂。所以,每一个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课前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把硬纸圆片等分剪成8个、16个、32个……小扇形,让学生拼成近似的长方形,通过寻找联系,推导出公式。这时,我别出心裁,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你们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同样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吗?”这一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动手实验,大胆求证,拼出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近似的三角形、近似的梯形等,同样也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充分展现了公式的多种推导过程,克服了思维的单一性,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进而达到了对学生的灵活性人格的塑造。

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 篇4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关键词:培养探究能力

我作为语文教师,感受到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讲授语文,那么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就不能在课堂上展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学继“双基”之后的又一重要目标。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使他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思想和方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重点应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学中,教师应 1

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形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二、引导探究是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窃读记》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让小组里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地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教师就草草收场,就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的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再如我在教六年级《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我班有的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借’用得不恰当,我认为应该用‘骗’。因为“借”按一般理解该是在征得别人的同意的情况下,拿别人东西再归还。可课文中诸葛亮借的箭并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归还。”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个辩论赛,分正方反方,正方说出“借箭”的理由,反方说出“骗箭”的理由。学生共分两组进行辩论赛,双方讨论激烈,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实践活动是重点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还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例如我在教学《跑进家来的松

鼠》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间再展开比赛。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再共同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小组。因为要表演,学生得仔细揣摩小松鼠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课文结束前,我让学生介绍你曾做过哪件事获得了父母的称赞或否定,并选四位同学当小记者,对介绍的同学进行访问,向他们提出:“获得称赞或否定时的心情。”并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质疑。这样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思维应变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我校是以特色教育为龙头,只有抓好特色教育学校才能在竞争的浪潮中求生存、求发展。语文教学也同样是这样,作为教师如果不改变教的方法,学生不改变学的方法,教师学生都将被社会所淘汰。自主学习使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才会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使真正的创新思维火花常开不败。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熊开明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关文信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 篇5

(一)去掉框架式的作文“填空”,还学生自主作文的主动权

多年来,传统作文教学暴露出以下弊端:教师给出指定的作文题目或范围,再由学生去“填空”;学生不懂得以真情实感来作文,完全按照教师的作文套路来写作,缺乏新意和创造性;作文条框、理论方法太多,遗失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与讨论的能力;作文教学带有极重的功利性,使学生为考试而作文;作文评价单一和模式化,不能激励学生自主自愿主动作文的热情等等。课改背景下的作文教学首先就要革除这种这种弊端,让学生选择作文,有自主作文的主动权。小学的学习阶段,是学生今后知识储备和能力发展的基础阶段,为了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能主动地发现问题,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作文触感和作文思维,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思考、表现和讨论,只起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关键环节巧引精点即可,千万不能以过多的条条框框限制学生。学生有了自主作文的主动权,那么在生活中就能写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这就间接地培养了小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少“填空”最好是“不填空”,还学生自主作文的主动权是培养学生探究性作文能力的第一步。

(二)培养学生阅读和搜集材料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也是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形成的关键,是探究问题的知识储备方式。探究的前提是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基础,这也是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小学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形成常阅读、爱阅读和懂阅读的习惯,积累素材,捕捉信息。否则,探究将会成为空中楼阁。

1、常阅读;

首先,就是常读课本。常读课本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基本前提,小学生的语文课本图文并茂,文字不是很多,自读课本难度并不大。在教学当中,教师要坚持“分期要求,堂堂训练,层层推进”的原则,由扶到放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对于一些不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去查字典。

其次,就是多读课外读物。多读课外读物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视野,是学生进行探究的重要来源。只有具备厚实的知识基础和广阔的视野才能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最后,就是多读学生作文。多读学生作文是指在每次作文训练之后,给机会让学生自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去朗读作文或者互相交叉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也会从中吸收别人的优点,避免不足,最重要的是,在让学生读的过程中,就等于无形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思想撞击的机会,使学生在语文中发现问题。

2、爱阅读;

有了阅读的习惯,爱阅读就自然水到渠成了。学生只有热爱阅读,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联系生活,进行反思再创造。

3、懂阅读;

懂阅读是指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阅读的方法。在指导学生看书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养成“提笔看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边看、边想、边画的自学能力;其次,要指导学生养成写读后感或说感受的习惯;最后,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通过阅读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探究生活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激发学生探究生活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原因有二,第一,作文只有来源于生活,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第二,没有探究生活的兴趣,对生活不热爱的话就无法实现探究生活,更不能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那么,应该

如何去激发学生探究生活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呢?

1、教师要善于创造写作情境;

前面已经谈到了要还学生自主作文的主动权,也就是说为了避免太多的条条框框影响学生自由作文的发挥,教师尽量放手让学生去写,需要指出一点的是,放手不等于放任,而是按照教学大纲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完成写作能力的培养。小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水平不高,在教师不明给题目的情况下难免会产生迷茫和困惑,这时候,教师就应该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组织阅读讨论或者创设问题等来给学生创造写作情境。例如,要想让学生探究“关爱他人”的意义和快乐,并围绕着这一中心写出心中的想法的话,在作文训练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与爱相关的课件、录象和音乐等,酿造气氛和情绪,然后让学生围绕着“为什么要去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有什么意义?”等问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感受写下来。如果是单纯凭教师定题目由学生来写的话,效果远不如事例中学生经过情感的变化,自发讨论,自愿作文来得好。

2、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去自由观察、探讨;

探究性作文关注的是过程。关注过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注学生对写作兴趣的参与以及参与的程度。[3] 对于一些学生陌生的事物以及事件的描写,教师应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去自由观察、探讨,最后形成习作。同时我们也知道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辍而就的,在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留空、留白,使其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自主探究,培养其探究生活、热爱生活的良好习惯。

(四)以学生“说—评—批”代替教师“讲—改—评”的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讲—改—评”模式:“讲”即教师讲作文的范围、要求,甚至设定题目,再由学生随堂写或课后写;“改”即教师评改学生的作文,设立等级或根据要求打分;“评”即评讲作文,指出存在的问题、优缺点以及示范读优秀例文,这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长此以往,会限制学生发现问题、写出真情实感能力的发挥。

学生“说—评—批”模式:即先由学生来讨论,说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再根据自己的想法写成文章,形成灵活多样;“评”即由同学来评同学的作文,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让学生评作文,会有助于学生形成作文评价的能力,既能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练就了胆量,又能增加促进彼此学习,互相交流的机会;“批”即学生互相批改作文。

对比两种作文教学模式,前者老师占绝对的领导作用,学生让老师牵着鼻子走,而后者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是学生来主导,结果也由学生来实行控制,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

(五)构建多样化的习作展示平台,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会或成功或失败地得出相应的实践结果,写成一篇篇有个人思想和思考的文章。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能力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成绩,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激励其实践探索,教师应该能为其构建多样化的习作展示平台。

1、优秀习作展示专栏;先由学生自己推荐出优秀的文章,然后教师再从中指导挑选,把公认为优秀的及具代表性和学习性的作文帖在教室里专门设置的优秀习作展示栏目上,以供大家学习、观摩。

2、制作学期刊物;教师引导学生去收集班上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以来所写的作文,整理成刊物,可以手抄,也可以复印、打印,视情况不同而不同。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 篇6

周锐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本文主要是针对新课程改革中,关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如何在课堂上落实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美术教学中要落实好这一理念,就必须真正理解它们的内涵。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主动学习,即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而获得的,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又称“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在学习中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呢?我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的:

一、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做主的学习方式,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即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求知的愉悦,并发展其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能学会的、通过伙伴合作学习能解决的内容我不讲。如今的美术教材一改过去的老面孔,趣味性很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较多,充分体现人文性。教学时,我尽可能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与学生一起学习,而不是教师一味地讲。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在教学中,我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例如:学习三年级第六册《橙色的画》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橙色是由红色和黄色调配而成的,知道不同量的红色和黄色调配出来的颜色是不同的,我没有给学生讲这部分知识,而是组织学生同桌合作、自主学习,请同桌两名同学,各拿出一种颜色,先进行等量调配,看看变成了什么颜色?再进行不等量的调配,看看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并能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得出结论不等量的红色和黄色能调配出不同的颜色,使学生感受到了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愉悦。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索、大胆尝试,培养学生探究、分析、概括、评述的能力。

一节课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学习,要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在教学中要有机地把握好探究学习和动手实践的时间,避免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虚化了探索领悟。美术课还涉及到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回家查找有关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例如:学习三年级《中国龙》一课时,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回家查找有关龙的资料,有的同学查找到的是有关龙的来历;有的同学查找到的是有关龙文化方面的;有的同学查找到的是龙的故

事;有的同学查找到的是龙的造型;还有的同学查找到的是龙各部位的象征等等,在课上我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学生不但了解中国龙的文化、历史,认识龙造型上的变化,还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集体创作出一条精气十中的巨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做到了心中有数、有目标;又能轻松、自主地学习,可化难为易,化深为浅。

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实施民主化教学,让学生在充足的学习时间里愉悦地学习,我们就要尽量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自主权,学习结果的评价权。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始终保持平等。如在三年级《画中的线条》一课的教学中,我有意的画出一幅没有线的变化的作品,让学生讨论后来评价,并请每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到前面也画一画,和老师比一比,看谁画的好,再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老师画的作品的不足,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认识线的表现力,运用线的多种变化来表现出自己的情感,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而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随着主体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的高涨,线条表现力的训练也得到落实。因此,教学中时刻要注意,对学生的创意,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意见,要尊重理解。

二、创造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者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是一种以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形式。美术课堂教学中交往活动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教师和单个学生的交流。

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把探究的机会让给他们,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学习的过程。例如,学习一年级《大家一起画》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创作一幅画,由于一年级孩子比较小,我把一张长卷纸贴到墙壁上,让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能同时作画,从分工、构思、构图、涂色都由小组长组织安排,小组同学首先集体讨论构思,选出主题;再找出三名同学起稿,如有不当之处可以组内相互修改;并由全组同学一起涂颜色,达到画面构思巧妙、色彩鲜艳,最后每组选出两代表给大家介绍一下本组的作品。通过本课学习,无论是绘画能力较强的同学还是稍差些的同学都能有所提高。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发展他们的探究、自主、创新、评述的能力,教师把合作、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同时受到激励、指导和建议,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学生有了更多的思维空间,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教学《有趣的属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邮票,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邮票的资料,课上小组汇报,组际交流,再请同学们将自己带来的邮票展示出来,小组讨论邮票的票面结构,使学生获取知识;在创作时,我鼓励学生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表现邮票,如线描、水粉画、剪纸、拼贴、彩笔画等形式,并且可以找自己喜欢的小伙伴一起创作,学生创作热情很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自由合作的空间,发展他们的个性。

合作学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表达的机会,可养成良好的和他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丰富了情感。如在教学四年级《恐龙世界》一课时,让学生四个小组进行恐龙知识问答。由于“恐龙”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从小就玩恐龙玩具,看有关恐龙的书,听恐龙的故事,因此,对本课的学习很感兴趣。活动前我让让学生分组找材料,可以从书籍里找,可以上网查有关恐龙的资料,如恐龙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种类、外形特点等,并下载一些图片,之后将获得的知识相互传递,然后进行知识问答,最后进行活动评价与总结。活动让全班学生了解了有关恐龙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究科学奥秘的精神,同时,这种互学互补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了融洽的、自由的

环境,为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了条件。

三、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能探索性学习。作为教师应当鼓励、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教师可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树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在教学《吉祥图案》一课时,我利用剪纸作品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组织同学以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图片、资料介绍给大家,小组内交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发现,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组际间再进行归纳,提出思考题,最后由小组讨论汇报总结提升。这样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话就说,大胆表达,教师也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鼓舞时,他们的探究问题的信心就会不断地树立起来。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索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质疑、讨论和推断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我尽量给小组中的每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去,不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如在教学《吃虫草》一课时,我找同学读课文《吃虫的植物》,请大家记忆课文中的内容,组织学生提出问题:听了课文介绍,你有什么问题吗?还想了解吃虫草的哪些知识?等等,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解答问题,再请同学们将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吃虫草的资料在小组内展示、交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探究,知道吃虫草的特点,了解自然界的美妙,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科学的情感。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进行自主、探究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 篇7

一、设计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助推器。但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形成矛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设计新颖、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利用多媒体,先让学生看到三轮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把它们的轮子改变为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状,分别模拟它们一路颠簸的情形。这时学生个个捧腹大笑,在熟悉而又轻松的氛围中产生了问题:“为什么圆的轮子不会颠簸,而其他形状的轮子会摇摆不定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车轮”这一司空见惯的事物,引起了学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探求问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了问题,不但体验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作图书馆,而是培养他们参与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学习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形式。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才会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所在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是丰富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放手,更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勤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教师应做到七个“让”:特征让学生去观察,规律让学生去发现,学具让学生去操作,算理让学生去讲述,思路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推导,难点让学生去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学习全过程。参与形式要多样化,如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有的可能有价值,有的可能很离奇,甚至可笑,但学生敢于提出,说明他们是积极参与思维的。当然,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参与的内容和形式也是不同的。

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以往常常是教师直接演示周长计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照着这个方法,用公式去套去算。这样学生虽然知道了计算方法,但没有亲自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缺乏自身对知识的感悟、体验的过程,因此不可能达到深刻理解的效果。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先让学生到运动场走一圈,弄清什么是球场的周长,再让学生分小组汇报测量的方法及计算周长的结果。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2+宽×2”,还有的是“(长+宽)×2”,但结果都是一样的。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实践思考,去探究,这样可使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角,从被动的学习情境中摆脱出来,学会如何探寻解题的途径,获取探索经验和一些终身有用的数学能力,长此以往,为学习将来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打下坚实基础。

三、精心启导,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要让学生有法可循,让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素质教育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操作、去归纳,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按小组进行动手操作,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并根据所摆的情况,完成书上的表格。由于是按小组进行学习的,学生很快就发现拼成的长方形有三种情况。接着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什么有关系?宽和什么有关系?面积和什么有关系?有了前面的直接操作,学生讨论得就比较认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每排摆的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和摆的排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所摆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最后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概括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用长和宽相乘比较简便,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 篇8

关键词 初中化学;自主探究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热点,自主学习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形成依赖于教师有意识地按照能力形成的规律,去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并通过一些相应的主体活动才能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操作、想象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呢?

一、寻找合适的自主探究素材

(1)对图片的利用与开发。教材编排了众多彩色图片,这些图片清晰而又明快的表现了主题,使教材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如何利用这些图片呢?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们改变了过去教师一个人在台上孤立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记的旧习惯,针对不同的图片,首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分组讨论,探讨一些问题,整理记录,逐步形成结论。图片给予的学习空间是编排教材的作者和教师无法想象的,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会将发散思维影响到每一个人,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图片,学生很容易形成许许多多的结论,并且学生对图片相关知识的掌握更深,一看到图片就想起了内容,突破了重点和难点,学生相互之间融洽地交流和合作,营造了和谐的课堂。

(2)对实验的探究与改进。实验教学是化学课程的显著特征,教材更是充分突出了化学实验。但是教材中的部分实验还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如教材第37页实验2—5所示过氧化氢分解实验,(1)装有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木条不复燃。(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木条复燃。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了探究并改进此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热烈讨论,制定了三种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大胆探究:第一组同学采取增大H2O2溶液浓度的方法,用10%的H2O2溶液加热,结果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第二组同学在5%的H2O2溶液中加入2滴新制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木条复燃;第三组同学从实验装置上进行了改进,效果很好。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同学们经过讨论,还提出了下列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①由第一组同学的实验可得出:影响H2O2分解产生O2的量的多少及分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②由第二组同学的实验可分析得出氢氧化钠所起的作用可能是什么?③第三组同学的实验验证了实验前同学们猜想的正确性,其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经过这样尝试,学生既丰富了自己的实验知识又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时一个实验的改进会给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

二、创设恰当的自主探究问题:

1.创设情景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探究的问题和兴趣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探究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师生在问题情景中互动、体验、探究、实践、感悟,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有些学生认为蜡烛燃烧现象见得较多,不观察就知道实验现象。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我们设置了问题群:你见过的蜡烛有哪些形状和颜色?你以前点蜡烛时有哪些发现?今天,我们再次点燃蜡烛,请你带着这样几个问题观察,蜡烛燃烧中有哪里变化?火焰有几层?哪层温度最高?有时燃烧为什么会冒黑烟?…通过系列的学生未知的问题群,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就激发起来了。有了探究的问题和欲望,再适时引导观察、探究,同学们个个认真观察、记录,又一次成功地自主探究就成功了!

2.贴近生活事例,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是自主探究的出发点,也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在自主探究学习时,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化学问题就在你身边,就在你平常的生活之中,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到化学的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化学”。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调查采访等探究形式,把化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或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沟通中,增长见识和能力。

3.利用课堂资源,激励生成问题

课堂中的教与学是动态的过程,特别是在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更是出现一些出人意外的事情。在老师的引导中,在实验的探究中,在学生的读书中,在同伴的讨论中,在自己的归纳中,往往会有许多的新的发现。这些新的发现就是课堂资源,也是极其有价值的新问题。老师在其过程中因势利导,进一步激励学生生成新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空气”这一节时,做完了红磷在钟罩里燃烧的实验后,有同学提问,剩余的约五分之四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吗?这个问题原不在教学计划之中,但是教师没有放弃,而是充分地肯定了这一同学的问题意识,并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最后,师生在探究实验中,找到了问题答案。课堂时常会出现意外,但意外中蕴涵着丰富的探究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中的意外,因势利导,恰当组织自主探究性教学活动。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从学习过程、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发现新的问题,然后进行更开放、自由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充分讨论,归纳总结出相应知识。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而开展不同的自主探究,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进行。适时的自主探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起来了,收获是意想不到的大!

三、开放性实验

让学生先设计自主探究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探究。还可以组织化学展览和化学综艺晚会,让学生自己撰写文章、编辑化学小报、问题征集及游艺活动。

实践证明,进行广泛的自主探究拓展,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策略。鼓励学生课堂内外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发展志趣和爱好。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 篇9

英语学科是一门交际性语言学科,它要求学生通过英语知识的学习,形成一种学习方法,具备一种能,即把语言知识变为语言技能。那么,如何在一节英语课有限的时间内,挖掘学生无限的英语潜能?这是下面要探讨的话题。

一、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做了新的规定,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这是教学观念的一次重大变革。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被允许发出信号,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机械地学,热情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难以得到保证,禁锢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作为教师,应从传统的师道尊严的阶梯走下来,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交朋友,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教师应尊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让学生意识到“应该知道的知识”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总是存有一定空间,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会问“为什么”,因此,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自主地学”而不是“被动听讲”来获取知识,使学生变“我学会”为“我会学”、“我要学”,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观念的转变。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民主的、互动的,教师如能把教学的乐趣留给学生去体验,激发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求知欲望,那么,学生则对教师表现为尊重、信任,“亲其师,信其道”,他们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师生关系得以缓解、升华。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是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基础,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提供自主合作学习机会,关注学生学习发展

1.放手让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 并加以指导

Heloc认为:“学习者自主就是学生自我负责管理语言学习的能力。具体地讲,就是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习得过程和自我评估学习效果。”

以往的学习目标,大都由教师固定于一模式,学生在一节课内把它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流于形式,不能体现学生个性的差异。而放手让学生自由制定的学习目标,或是过大、难于完成,或是过简单、体现不出学习层次,或是时间分配不恰当、导致学习过程次重不分。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给予恰当的指导。

首先,应根据不同的单元学习内容制定知识目标,对Listening、Reading、Speaking、Writing的侧重要有所体现。

其次,应客观分析学生自己的实际,包括自己的知识基础、接收能力及学习时间的不同,以便来考虑目标的切实性。

再次,应根据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自我反思,及时对未完成的或遗漏的知识进行补救。

科学的学习目标更具备可行性、实效性。我们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制定的学习目标在不断的完善,当他们在学习评价中得到肯定时,其实是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提升的作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则更高涨。

2.创设互动教学情景,让学生学会合作完成学习活动

良好的课堂互动建立在师生课堂角色的灵活转换中,无论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体现了以生为本,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然而,没有人际合作,就无法实现和谐的“教学互动”。

在英语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模块内容灵活设置话题,如故事表演、场景再现、猜谜、知识抢答或辩论会等形式,给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增强他们合作完成活动的愿望。他们以合作者的角色来进行互动交流,直接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在八年级(上)Module 9 Animals in danger教学中,笔者作了个大胆尝试,设置“人类”与“濒临动物”的对话情景,选学生1代表屠杀动物的人类A,学生2代表保护动物的人类B,学生5人代表camel、whale、tiger、lion、snake等濒临动物C,A、B、C。三方各自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行为或实际处境。起初,笔者担心会弄得一团糟,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们个个竞相模仿角色,且发言生动,俨然进入了童话世界,合作得热火朝天!

如,A方:Wow,it’s delicious!Come on,my son,kill more tigers for our meat!B方: Oh,no!Stop the killing!Animals are in danger.We need to protect them better.And don’t make the water dirty.They need clean water to drink!C方:Oh my god,the villages and farms are growing bigger.We have no place to live in!What can we do?

更让笔者惊喜的是,平时成绩较落后的学生也不甘示弱地帮着说:“It makes me sad…”,支持者的阵阵掌声让笔者深深体会到同学们合作无间!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我们要做的是灵活地提供机会让他们自主的学习,并耐心地关注他们的合作过程。

3.课堂上巧妙设置问题,注重培养自主与合作探究习惯

教师在课堂上应坚持采用较为灵活的、偏重自主与合作能力培养的启发式问题。教师的提问应尽量避免机械回答的单一式问题,多提一些能让学生开动脑筋的未知性问题,培养在不可预见的情况下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思维。对于原文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学生无法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则促使学生通过与他人讨论、合作学习来寻找答案,以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问题的巧妙设置,能培养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思考、去合作探究。

三、加强组际交流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上的合作精神

在英语课上,常见的Pair work、Group work是个很好的合作例子,有利于学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

笔者感受最深的是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组际交流。通常是:小组成员由四个英语水平各异的学生组成,设一名小组长(汇报员)和一名记录员,小组讨论时每人要自主发表意见,遇难题时大胆交换各自观点,记录员负责记下组内的合作成果。每隔一段时间,小组可重新组合。各组如有疑难问题,可以展开组与组之间的自由讨论,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整合问题——解决问题。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学会“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具备“国际合作精神”的品格。加强组际的交流活动,有利于实现这一目的。小组间交流、协商和合作都是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

四、学习评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合作过程中学生进行的自我评价,自我批评,共同分享,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还有,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估、分享学习策略,不仅可减轻教师负担,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喜悦,体验到进步与成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Excellent、Super、Good job、So-so、Come on是我们教师在英语课中常用的口头评价,在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共同肯定或鼓励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自主学习不仅仅意味着独自学习,它不仅是个体行为,也具备合作性。实践证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上的合作精神,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不断探究英语知识。这样,便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的英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上一篇:值班活动总结下一篇:小学低段随文识字中字理与心理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