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有效探究性教学(共12篇)
数学有效探究性教学 篇1
1.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在了解探究性学习重要性之前,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探究性学习。顾名思义, 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以一种探究的精神去发现数学世界中的奥妙。“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教授性而提出的另外一种更加适合当今教学的方法。探究性学习的本质就是需要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 然后自主地去查找各种资料, 从而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性活动中, 学生不仅获得了应该掌握的知识, 更加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学生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对小学生还说, 或许比课堂上获得的那些浅显的知识还要重要, 这将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
再者说, 被动的学习获得的知识容易被遗忘, 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的活动, 才能更好地消化知识, 从而使之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 创设一种和科学探究很相似的一种情境性学习, 让学生通过自主地收集、分析和处理来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并不是什么无比恐怖的事, 与此同时, 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 就会更加积极地学习。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更是一种无比重要的学习观。它反对之前那种被动的学习方式。
2.加强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1) 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没错, 只有学生自主地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掌握, 对于学习数学来说, 学生需要构建一种知识的框架, 这种框架并不是学生单纯地死记硬背就能获得的, 而是需要学生反复地练习和强化。
(2) 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要想更好地加强探究性学习, 教师应该学会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如果老师都十分严肃, 好像教室是他自己一个人的舞台, 那么学生怎么敢提出自己的问题, 然后大家一起来探究呢?因此, 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敢说、敢做, 这样才能保证探究性学习的正常进行。例如, 我们在教“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节时, 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进行拼凑, 再让学生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进行拼凑, 让学生在比较和探究中认识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出正方形和长方形或是平行四边形。这时, 再让学生探究如何来求这些图形的面积。在这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才是这堂课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积极引导, 多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 这也是他们进行活动的一个动力, 小学生喜欢夸奖, 一夸奖, 就会有学习的激情, 自然而然就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3) 小组合作交流。现代人应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等基本素质。学生应该善于合作, 在合作中进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将学生分为若干组, 然后每一组负责一个课题, 让学生自主探究, 最后将他们小组的探究成果在课堂上向同学展示, 老师进行讲评。例如, 在教“圆的周长”这个课题时, 如何才能知道圆的周长, 老师可以让学生在本小组内自由讨论, 分享他们的独特方法, 然后, 让他们来讲他们的方法以及如何想到这个方法的, 这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 之前的传统课堂总是老师一个人在黑板上讲书上提到的方法, 而学生的头脑并没有动起来,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开发他们的大脑。进行这类的小组合作交流, 可以发现除了传统的公式法以外, 还有其他方法, 有一些虽然不是很合理, 但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 我们也一样地鼓励支持。
(4) 探究性学习要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探究性学习是一个群体的活动, 因此, 教师应该学会调动班级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都参与到探究的活动中。我们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孤立了, 小学生的内心是很脆弱的, 对一些平时比较腼腆, 不爱讲话的学生, 我们更应该给予他们更大的鼓励。
教师在教数学的过程中, 要让每位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发挥他们的想象, 展开数学思维方法, 进行交流。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 要想更好地加强小学数学的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不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还需要开展活动, 让课堂更加富有趣味性, 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学生培养成创造型人才。
摘要:现如今,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角色应该转换, 不能再以老师为中心, 而是应该以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教学的一系列的活动, 在探究性的课堂中, 教师需要充分地尊重每位学生的差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需要让课堂充满活力, 充满对学习数学的渴望, 自然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就成了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趣味性,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丽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发[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0.
[2]蔡金香.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3.
数学有效探究性教学 篇2
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深刻体会到:学生自己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发现、获得新知识,既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又能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那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怎样才能将探究学习真正落实到位?以下我就在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尝试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动手激趣,重视第一个探究性实验
七年级上册教材共有探究性活动57个,本册教材安排了6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每个探究基本上都包含了科学探究的6个步骤。由于探究的内容不同,各个探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和探究技能训练的侧重点不一样。本书第一个探究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无论是知识背景还是材料用具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都没有难度,组织实验也不受实验器材和装备的影响。从实验设计本意理解,也并不是要求学生严格按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去一一完成,而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重点理解变量和初中阶段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只允许出现一个变量。在教学中个人认为,教师在实验中无论学生选择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中的哪一个因素进行探究都是可以的,设计的实验方案只要具有可操作性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不同的组探究不同的变量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不仅
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为使实验设计更加完善,教师及时给予点拨:(1)需要做对照实验吗?需要探究几个变量?这么多变量需要设计几组对照实验?要几个实验装置?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然后教师讲解探究实验重点在于控制变量法,每一组对照实验只能控制一个变量,其余条件都相同。这次活动需要较长的观察时间,教师要有耐心,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这样,一则学生有成功感;二则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授人以渔,规范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
无论学习什么,方法最重要,探究性实验亦如此。教材专门安排了《探索生命的方法》这节内容,编排了实验法研究的示例——“蛆是从哪儿来的”,并归纳出实验法研究的七个步骤。本人认为,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只注重七个步骤的记忆而忽略七个步骤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思维顺序,不能只注重探究过程的完整性而忽略各步骤的独立性。
所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本人重点结合已做过的探究性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比对课本示例,完善“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节中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从而建立完整的探究思维顺序。要建立完整的探究思维顺序,本人有意识地设计了针对思维操作技能的强化训练。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不急于让学生一下子设计出完整的探究性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分散教学难点,而且可以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实际教学中,本人感觉到实验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的,而明确实验变量是实验设计的关键,也是学生实验设计的难点。
本人根据课本中提供的不同的探究实验,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实验变量确定的方法,总结实验变量确定的方法。
方法一:直接从实验目的获取。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什么?(光)
方法二:分析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推出。如: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首先演示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分别泡在浓糖水和清水中的萝卜条所呈现的不同现象。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浸在不同溶液中的萝卜条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如果将已经皱缩变软的萝卜条放在清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浓糖水和清水有何区别?萝卜条的细胞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实验原理是细胞吸水或细胞失水,找出实验变量——细胞外界溶液的浓度,主要在实验设计中理解“什么是对照”、“什么是干扰因素”、“如何巧妙地设置对照组”、“如何避免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等关于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思路。掌握了实验设计的关键,一举突破了实验设计的难点,所以对紧接其后的探究性实验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科学训练,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没有探究,就没有创新;没有训练,就不能形成能力。真正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必须在生物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
1.完成教材安排的探究性实验,从感性认识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验的目的改变实验材料或重新设计。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一实验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实验中增加将天竺葵的叶片与银边天竺
葵叶片直接进行对比实验,用淀粉的产生部位同时也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以试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探究思维训练,从理性认识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目前,围绕学生探究能力训练的试题不少,选择与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为背景的探究试题效果更好,也可以根据学生熟悉的生物学知识、事实和材料为背景编制训练题。在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无疑是对生物教师提出的一个更高要求。
数学有效探究性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性学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23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有效学习方式,它的本质是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我探索学习。探索性学习相对传统的学习方式来说,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因而探索性学习在当今新课改背景下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倡导,成为现阶段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学生普遍应用的一种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笔者对此问题的认识如下。
一、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
探究性学习先要有问题,然后才能围绕问题探究。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每个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敢于展示,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电教、实物、挂图、游戏等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选用学生能接受到的实际例子来引课,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心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兴趣,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树立学习信心,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用一根绳子把羊拴到草地中的木桩上,羊边吃草边走。提问:你看了这幅图想提问什么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羊走了一圈有多长?还有的学生提出: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习起来就特别有兴趣。
二、要从优化教学方法着手,培养学生善于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的优化,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与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注意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及解题策略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课堂教学中,要有计划地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形成自己的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知识形成和发生、发展点将就对知识加以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对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多题归一的探究意识,进而指导学生主动探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例如:例如,在“角的认识”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认识角的: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物品上有角?折一折,请你用一张纸折出不同形状的角。摸一摸,角是什么形状的?让学生感受到角的特点,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画一画,尝试画角,并说说你的发现。
三、要从巧妙设计探究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就是说,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恰到好处。恰到好处是指提出的问题必须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的兴趣,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但不是轻易就知道结论,问题的大小也要适度,既不能一步就解决,也不能过于笼统、涉及面过大。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可以直接提出课堂教学的终极性目标,也可以分阶段提出几个阶段性目标,最终探索出终极性目标,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去主动探究。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完全一样的梯形,上面印有一平方厘米的小方格,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并根据自己的算法尝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探究讨论,得出以下方法:方法一:数方格。方法二:将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方法三:是将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方法四: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方法五:从梯形的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方法六:将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四、要从密切联系生活落脚,提高学生探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探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的重要性,客观真实的问题解决的探索性与开放性,以及学习情境中丰富的体验性。也就是强调数学教学要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为此,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根据生活中的事物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解决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与快乐,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布置一些贴近教材内容,贴近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独自去探究各种解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花园里去实际测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在学完《统计》之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进行统计。有的调查班级同学生日的,有的调查同学喜欢做什么的,喜欢吃什么等等。这些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知道了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促使了学生的实践意识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有效探究性教学 篇4
自开题以来, 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投身到课堂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研究中去, 对农村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并结合实验教师常规研修课, 镇、校公开课, 开放周, 送教下村, 师徒结对等教研活动,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探索, 做了以下有效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小组合作探究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探究性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 互相启发, 达到优势互补, 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 同时探究学习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才能实现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在校举办的公开课开放周上, 袁雪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就是一次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方式的探讨. 通常情况下, 大多数教师教授学生新知识的时候, 都是自己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些什么, 要掌握些什么, 而这节课不是袁老师自己说, 她是让学生说, 问他们想学些什么. 在学生自主思考、自主选择的基础上,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 把各组的意见综合起来, 形成如下几点意见: (1) 百分数有什么好处 ? 为什么要学百分数 ? (2) 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3) 怎样去写百分数? (4) 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不同? 这样一来, 学习目标明确了, 教师知道怎样去上好这节课了, 学生呢, 因为老师是引领自己去探讨自己想要学到的东西, 所以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
二、合理地组织好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团队意识. 教师在进行分组时, 要正确处理好异质学生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 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每组4~6人为宜. 在组成小组成员时, 一些学优生出于对小组荣誉的考虑或者个人表现欲望强烈, 会拒绝或排斥学困生, 或者不给学困生展现自我的机会, 使学困生变得更加胆小、自卑. 此时教师要耐心地做好引导工作, 帮学困生建立起“我能行”的信念,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 教师要鼓励学优生学会尊重他人, 让他们懂得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 享受体现自身价值的快乐, 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习惯. 组分好后, 要对组内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 使每名学生都能各尽其责, 让他们感觉到每次合作探究学习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能轻松自如地组织小组合作了. 这种合理分组、合理分工模式的探讨, 一改原先那种因不作任何安排, 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 七嘴八舌的讨论, 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如同一盘散沙的现象, 每一个参与合作探究的学生不仅有所收获, 而且在收获的同时, 分享到了集体的快乐!
三、正确把握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
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学习内容都需要合作探究的, 合作探究一定要把握好时机. 同时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探索性和讨论的价值, 否则合作探究就如画蛇添足, 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 如当学生对探究的内容产生了兴趣, 但仅凭个人操作无法完成的时候;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我思考、探索有困难的时候;解决一个问题, 方法多样的时候, 等等, 这些都是值得进行合作探究的, 教师如果正确地把握住了这些时机, 去组织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就是有效的.在一次师徒结对送教课上, 刘娟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 合作探究就是一大亮点, 这节课中既有学生间的合作探究, 又有师生间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都是选择在学生需要合作的时候进行. 当教师要求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的纸折成1/4, 学生折的方法不一样时 , 教师就把学生分成4个一组 , 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 再由各组向班级汇报, 班级共享成果, 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 既引进了良性的竞争机制, 又达到了成果共享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行为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由于学生都是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合作探究的,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都不尽相同, 所以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交流, 每名学生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同时也要乐于回答别人不懂而你懂的问题. 这也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和敢于求助、乐于帮助的习惯. 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专心地听别人发言, 尊重别人的发言, 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以上这些良好的合作行为需要教师对学生悉心地培养.
探究性学习数学教学论文 篇5
一、“探究性学习”内涵
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使用探究的思维方式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去,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并转化为数学能力的一种新式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探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发掘并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强调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抽象、推理等的一系列方式去解决数学问题,并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来获得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强调由教师对数学问题的发问,到由学生自己对问题发问,并能够形成数学思维意识。
二、“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探究性学习”教学的模式的基本过程为:创造数学问题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行探求,讨论——对数学问题验证,得出结论。
(一)创造数学问题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建,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所以教师在设定探究性问题的时候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问题的情境要能帮助学生引起疑问。第二,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够因此彼此之间的类比迁移与纵横延伸。学生在对原有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注意探究问题的设计能够与将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在对原有知识进行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让学生进行自我探求,并深入讨论
教师在学生的整个探求过程中不需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指导,这很容易让学生养成惰性和依赖性,不利于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其次,教师在学生进行自行探求的过程中,要能够给学生自我探求的机会。教师在学生自我探求以前,要注意将现有的知识进行一下铺垫,让学生在现有知识上去探求新的知识,这更能让学生在探求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更能够以足够的信心让学生参加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三)总结问题并进行验证,从而得出结论
在经过上面的自行探讨之后,需要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验证,进而得出确切的数学结论。教师将班级的同学分成不同的探究小组,在每一小组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做到数学思维的条理要清楚,说明运算的详细过程。当然学生当中难免会出现不善言语表达的学生,教师尤其要鼓励这些学生敢于发言,并且要将语言表达方面的一些技巧传授给学生,逐步让他们学会有条理的来表述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逐渐将生活的语言引导数学的语言当中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并且要注意在不同看法出现之时,学生要能够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提出疑问,这样更能够引导学生从发挥其学习主体的作用,能够做到学生之间彼此取长补短,一起提高。然后教师再进行汇总,写到黑板上。然后引出这一道题的.解题方法——整体法,然后代入到所求解的因式中,求解出答案。教师在公布完探究性学习的结论后,要注意将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进行一一评价,无论是正确的结论还是错误的结论,都要让学生从中学到新知识,掌握一种新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反思
课堂有效教学性探究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1.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的核心环节是课堂,课堂是学校教学得以实现的基础环境。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课堂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渠道,是教师发展和展示才能的舞台,是教师的立业、建功之地。课堂是学生发展、成才的主阵地,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战场。(李学红,2009)课程内容再丰富、教学理念再先进,没有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就不能真正产生实效。因此,课堂教学是教学最基本的环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实现都来自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质量形成的重要源头和基础,是提高教学整体质量的关键。
课堂有效教学行为作为有效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教学行为的集中表现形式,它以教师课前认真备课,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为基础,以课后的辅导、作业批改、质量检测与分析为支撑,以学生的参与、配合、内化为条件,与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教育智慧、教学技能紧密相关。
2.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及原则
有效教学一直是教育的一种理想与追求。在教育史上,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有效教学的问题了。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徘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揭示的就是教学要让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时机才会有效的道理。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强调的“产婆术”启发式谈话,也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到了近代,自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到赫尔巴特提出“四段教学法”及其以后的“五段教学法”,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如何使一个教师同时可以教很多学生,即教学如何做到“有效”,乃至“高效”。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呢?
有效教学是一种提倡效果、效益、效率三者并重的教学观,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有效果指的是学有所得、所获;有效用指的是学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有用的;有效率指的是学的过程和方法是科学的、简洁的、省时的。形象地说,有效教学是一种“多快好省”的教学。所谓“多”是指在单位时间里学生的进步快、收获多;所谓“快”是指单位教学时间短,更主要指除了教学之外,学生还有娱乐与休息的时间,而不是将所有的时间全部投入到教学或学习活动之中;所谓“好”是指教学的质量好,不是个别学生的成绩好,而是整个教学对象的成绩好;所谓“省”就是花的时间、精力与所取得的成就相符合,当然,理想的结果是事半功倍。总之,有效教学是指师生以课程标准为导向,遵循教学活动特别是学生活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产生尽可能好的教学效益,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余文森,2012)湖南大学教授姚利民认为有效的教学具体应该表现为以下八个方面:(1)充分准备和精心组织;(2)教学目的明确;(3)教学有条理且清楚;(4)教学富有挑战性;(5)适应性教学措施;(6)让学生肩负一定的学习责任;(7)重点突出;(8)师生最大程度的交流。
我们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教学的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学生的主题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率观念;再次,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有效教学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实现专业化发展。
美国有效教学研究专家杰里·布罗非的《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有效教学的12个基本原理,分别是建立支持性的课堂气氛、学习的机会、课程一致性、连贯一致的内容、深入细致的对话讨论、练习与应用活动、支持学生参与学习、学习策略的指导、合作学习、成就期望。
3.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有效课堂应该做到平实、真实、丰实、扎实,这“四实”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所谓平实,是指在教学中要讲求实在。实实在在地设计教学,实实在在地落实教学目标,实实在在地完成教学任务。所谓真实,指的是还课堂的本来面目,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在继承优良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所谓丰实,是指课堂有生成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有所升华。所谓扎实,是指课堂教学要有实际意义,要根据已经设计的目标、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任务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学有所得。优化课堂的教学策略,第一,优化课前准备,为提高课前效率做保障。第二,优化时间安排,努力创建学习型课堂。第三,优化学法指导,探究最佳教学途径。第四,优化练习布置,巩固转化学生的知识。第五,优化督促机制,保证学生全员高效参与。第六,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第七,优化教学反思,改进提升教学水平。第八,优化课堂规则,建立规范高效课堂。
4.结语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我们常讲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是一项长期的需要不断注入创新思维的研究课题,也是提高教育及哦啊学质量长效机制的实质与核心。
参考文献:
[1]李学红.聚焦有效课堂,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J].上海教育,2009
[2]余文森.有效教学三大内涵及其意义[J].2012.5
[3]杰里·布罗非.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M].2012.
实施化学探究性教学的有效模式 篇7
一、实验探索模式
该模式从学生实验入手, 通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实验, 利用学生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脑思考等活动, 让学生去感触直观具体的实验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发学生的整体思维, 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
例如, 《 实验室制取氧气》 一节, 从过氧化氢溶液能否产生氧气, 如何产生氧气发问, 让学生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实验用品 ( H2O2溶液, Mn O2、Cu O和Fe2O3粉末, 试管, 药匙, 导管和橡胶塞, 集气瓶等) 设计实验。 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 ( 1) 向Mn O2粉末中滴加H2O2溶液; ( 2) 向Cu O粉末中滴加H2O2溶液; ( 3) 向Fe2O3粉末中滴加H2O2溶液, 完成实验, 同时检验是否产生了氧气以及产生氧气的快慢, 经过上述实验对照, 学生对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条件、催化原理以及催化剂的选择有了初步的认识。 然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条件、实验原理、实验装置有了整体性的认识, 提高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情景创设模式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自然学科, 它自形成以来就与生产、生活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化学教师在备课中应该收集和参考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 氢氧化钠的性质》 一节复习课, 教师先拿出一瓶盛有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 敞口放置在桌面上, 接着启发学生对这瓶试剂的成分作出猜想, 学生会依据“ 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易变质的特点”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甲同学认为可能是氢氧化钠;乙同学认为可能是碳酸钠;丙同学认为可能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然后教师提供酚酞试液、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试管和胶头滴管等用品, 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 在学生完成相关的实验, 得出结论后, 教师进一步点拨:如何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混有的碳酸钠呢? 工业上又是如何制取烧碱的?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最后得出工业上制取烧碱和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混有的碳酸钠反应原理相同的结论。 通过创设情景的探究和分析, 学生明确了科学技术与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学得生动, 学以致用。
三、调查研究模式
调研型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 与学生一起探讨要解决的问题, 搜集、整理知识材料, 确定调研方向和目标, 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考查, 获得直观信息, 然后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总结, 达到对知识内容的整体认识。
例, 《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课, 调研的目标和内容有: ( 1) 人类如何利用水资源? ( 2) 自来水场如何净化水? ( 3) 当前水资源被污染的现状; ( 4) 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 进行分组调查, 展开实地调研。 他们走访了自来水场、污水净化场, 了解山区农民的饮水状况, 上网了解水力发电工程 ( 有条件的可以参观水力发电场) 等。 学生们通过考查, 认识了水资源的宝贵性和地球上淡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性, 增强了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污染的意识。 同时在调查研究的学习中, 学生掌握了吸附、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这样, 学生能带着书本知识走出课堂, 带着问题步入社会, 在实践中获取真实认识, 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观察表述能力, 有助于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发展。
探究性学习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篇8
关键词:探究,教学,语文,效率
本世纪初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学生独立发现问题, 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它需要学生有强烈的探究意识有良好的探究习惯, 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有多种方式, 并不断的革新。它既可体现在教学的某个环节又可体现在整个课堂教学里。比如之前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先学后教”模式就是典型的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近一年兴起的“翻转课堂”更是把探究性学习方式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 课堂教学教什么由课前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成果来决定,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巨大的体现。但是,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同时我们必须考虑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保证, 再新颖多样的学习方式如果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只是妄谈。那么, 探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有效性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可以这样说, 真正的恰当的探究性学习一定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反, 如果探究性的学习拉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它一定是伪探究性学习。笔者认为, 在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目标下, 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去思考:
一、平衡教师的预设与探究性学习下的课堂生成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本教材的自行内化建构与认识。它集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是课堂教学中生成教学内容, 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探究性学习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学生在思考探究的基础上自行提出来的, 主要是动态生成的而不是教师预设的。那么教师的预设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微乎其微了。可是, 教师的预设也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 没有对课堂教学的预先设计就好比进行一场毫无准备的战斗。没有预设, 课堂教学就难以形成体系, 难以完成教学计划, 语文学习就会陷入散乱无序的状态中, 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的。所以, 我们只有把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有机统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在预设的基础上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大框架, 在这个大框架下抓住课堂教学的生发点, 适时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将学习内容引入更广更深处, 拓展学生的思维, 开启它们的创造力。让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互为依靠, 成为鸟的双翼, 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提出问题的策略。探究性学习第一步是问题的提出, 问题意识是探究的基础。而这些问题主要是学生在阅读教材、观察生活等基础上思考提出的, 当然问题也可以来自教师, 由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探究的课题。教师在这个阶段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学会抓住阅读过程中新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结构的矛盾点, 学会将自己的质疑形成为适宜的、可供学习探究的具体的问题。教师应在此环节发挥激励、引导的关键作用。
收集运用信息的策略。确定了探究学习的具体对象, 学生就要在收集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当然, 这一过程可以在课下也可以在课堂中, 学生可以通过研究语文教材、研读学习内容相关资料、浏览网络信息、制作调查问卷、实地采访记录等方式收集信息, 并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将信息灵活运用到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推论解释的策略。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得出结论需要一个复杂的艰难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对信息收集整理的基础上, 根据逻辑关系推理论证, 得出对问题解释。他们的解释和观点必须与收集整理的信息材料相一致, 必须尊重事实尊重规律, 同时又应发挥想象创造能力, 大胆推论, 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批评, 学会运用归类、分析、推论、预测方法。将观察思考的结果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形成超越原有认知的新的理解。
评价反思的策略。形成探究性学习的结论并不是其终点,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只是针对这一问题本身, 它还包括在探究性学习过程里学生的其他收获。因此, 得出问题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后,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评价自己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了哪些提升, 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 而不只是看结论本身。
三、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一种探究。怎样的教学内容适宜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 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如何做好探究性学习后期的总结收束工作都是对教师语文教育教学素养的考验。教师的语文素养、教育教学素养没有一定的层次是很难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的指导的, 如果教师的语文素养缺失, 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就极易成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徒有其表的空架子, 除了浪费时间精力之外教学的有效性可想而知了。所以, 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语文素养, 这是发挥语文教师指导作用的根基;其次要把握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内涵, 将它内化为自我的教育意识, 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数学有效探究性教学 篇9
一、借助探究实验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在传统的高中实验教学中,部分化学教师过于依赖教本,多采用让学生借助课本预习并分析想像教材中蕴含的相关化学实验,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化学基础的不同与学生想象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一些典型的实验案例,并通过具体的实验演示,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以高中化学“二氧化硫的制备与性质”这一实验为例,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为学生引入尾气吸收试剂及装置的选择这一经典的实验.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之前所学的氯气性质和尾气吸收装置的特点.引导学生明确吸收装置的设计特点以及对试剂的要求.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考氯气的相关知识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和条件等一些因素.然后,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试剂与实验仪器,并带领学生一起完成相关的实验,在实验的演示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关的化学原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同时可以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知识的迁移,提升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化学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借助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传统教师的实验教学方法多为为学生示范后让学生依样画葫芦的进行模仿.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实验的操作过程而已.这样的实验模式下,学生收获的价值很少,不利于学生化学思维的提升.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操作,验证来掌握化学技能,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师在讲到“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这一实验时,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思考性的问题导入教学:“学生都知道水能灭火,但是你们觉得水能生火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滴水生火”的趣味小实验导入教学(用脱脂棉包住少量的过氧化钠,放在石棉网上,再用滴管往脱脂棉上滴几滴水),通过这样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几个探究性的问题:“脱脂棉为什么燃烧起来了?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问题设置之后,教师可以以4~6人为一小组,将学生平均分为若干小组,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通过分析与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正确科学的结论.如,A组学生猜想,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气,氢气燃烧并引燃脱脂棉.而A组的实验是:在小试管中加入少量的过氧化钠粉末,用滴管往试管中滴几滴水,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然后将其移近酒精灯并松开拇指.A组的现象是没有听到任何声音,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过氧化钠和水反应没有生成氢气.通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通过相应的实验验证自己猜想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借助探究实验强化课堂学习效果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部分教师是将实验与理论分开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常常会导致学生的记忆混淆,无法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对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化学实验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强化学生化学课堂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纯碱的生产”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纯碱的生产及发展过程.了解路布兰法,掌握氨碱法(索尔维法)及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一节课时间为学生讲解本课相关知识,在课程讲解过程中重点为学生讲解本课目标知识,为下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第二节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实验室上课,引导学生先做氨碱法生产纯碱(索尔维制碱法)实验,并引导学生探究这种制碱法的优缺点,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与分析思考可以发现其优点在于:原料食盐和石灰石易得而且产品纯度较高,氨和二氧化碳可循环使用,且制造步骤简单.其缺点在于:生成的氯化钙不易处理,且实验利用率低,仅有70%.实验分析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合制碱法实验(侯氏制碱法),同样分析实验的优缺点可以发现这种制碱法相较上一种相比,且原料利用率低,废物排放少,能源消耗低且成本较低.这样的制碱法符合当今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目标.
总之,探究性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锻炼学生的化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化学实验来提升学生在化学课堂的学习效率,同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另外,教师应善于借助化学实验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强化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化学成绩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二利,王晓丽.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教学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128-130.
[2]陈中旺.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问题与策略[J].广西教育,2015,38:32-33,50.
探究性实验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0
学生在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是靠记住一两件孤立的和零散的事实,而更多地是需要理解,只有自己主动探究的知识才能较长时间地留在学生头脑中,学生的知识不是零散和孤立的,而是有逻辑编排的,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同时学生能够更好地把一些事实性知识有条理地储存在这个知识框架当中,并能调用他们学到的知识。
有效性探究实验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应用科学史进行探究有效性教学
如:探究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教学策略:光合作用的研究和发现,源于对植物生长现象的好奇和研究。从看似最简单的容易被忽视的“植物为什么能够生长”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科学家们的新奇、有趣、巧妙的实验,从而理解“植物生长之谜”在于自然界中最伟大的化学反应“光合作用”的进行,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线索。在此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设置的逻辑关系缜密的环环相扣的层层设问和学生的亲自实验参与,由浅入深,展现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使学生感受科学家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师精心选编和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料, 使学生感受科学家离自己并不遥远,科学离自己并不遥远。 如教师拍摄的校园中的丁香、珍珠梅生长图片,校园中彩叶草实验材料,检测土豆中的淀粉等,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 在激发兴趣的同时,又把科学家们的研究活动和同学们的研究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参与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或者说参与到构建光合作用的的概念过程中,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观察能力、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
主要教学环节:展示植物生长现象实例→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和讨论:植物为什么会生长→设计并展示海尔蒙特实验:探讨植物生长和土壤的关系→分析普里斯特里的实验, 明确空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分析沙克斯顿实验结果,并通过马铃薯、彩叶草的实验证明,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从原料、产物、条件、场所方面总结什么是光合作用,解释植物生长之谜。
二、通过自主探究实验进行有效学习
如:探究动物的组织
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思路:制作和观察脂肪组织装片;观察人体四种组织永久装片;描述同一组织和不同组织中的细胞组成特点;说明什么是组织、什么是细胞分化。
设计思想是:将实验探究和概念学习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分析和讨论,自主构建组织和细胞分化的概念。
选择鸡腿作为实验材料独具匠心。以鸡腿为实验材料, 有以下好处:
能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和主动性;
鸡腿的肌肉、骨、脂肪、皮肤容易区分,能引发学生思考不同组织的宏观差异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增强亲自观察的欲望;
脂肪组织明显可见,细胞容易挑取和制作装片,组织细胞结构典型且易观察,学生在亲自操作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和理解组织的概念。观察与思考:
1.你观察的切片名称是什么?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2.你认为这些切片可以分为哪几类?
3.同一组织的永久装片中细胞形态结构是否一致?
4.比较不同组织的永久装片中细胞形态是否一致?
三、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进行探究性有效教学
数学有效探究性教学 篇11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兴趣 问题 质疑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针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所提出的。新课改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正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改,树立生本教学观,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经历学习过程,享受探究成果,以顺利达成新课改所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三维教学目标,实现有效教学。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实现有效教学呢?对此,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要以兴趣为先导,只有激起学生对语文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想学、愿学、乐学,有了学生这些积极的情感、情感与态度等,探究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否则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动机不强,只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学生是否感兴趣,愿意参与、主动学习,这是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一个重要区别。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力为学生构建一个富有活力与魅力的语文课堂,以激起学生对语文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喜爱语文教师,自然会将这种喜爱带到语文学科的学习上来。因此,我们要向学生展现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就外在来说,言行举止、衣着打扮都要得体,适合教师的身份,要带给学生良好的印象,从形象上来赢得学生的好感。如果言语粗鲁、衣着邋遢,学生初次见面就会产生不好的印象,而使得学生与教师离得更远。就内在来说,语文教师要有修养、有道德、有内涵,要以一颗爱教育事业、爱学生的心,要用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才能让教师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里,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喜爱。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自然会将对教师的喜爱转移到语文学科的学习上来,语文学科自然也会成为学生所喜爱的学科。
(二)讲究语文教学的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尤其对语文学科来说,文字具有着无穷的魅力。为了更好地展现语文特色,我们要学会运用各种教学工具,如图片、音频、视频等,讲究语言艺术,注重用词、语气、语调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和教师一同畅游于语文的殿堂,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如此才能激起学生对语文学科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时,我们不要只是机械而没有情感的读,尤其对于一些情感性强的文章,我们要善于运用语言、图片等来将这些枯燥而静止的文字还原于真实的生活、逼真的场景,让学生如临其境。这样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对文本强烈的阅读欲望,而且更加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掌握写作方法与特色,更加深刻地领会文字的力量。
二、提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
问题是开展探究性教学的核心,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围绕着问题来展开的,问题本身的价值性直接决定着学生探究活动的成败。为此我们要重视问题本身的设计,提高富有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展开有效的探究。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呢?
(一)贴近性
问题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与认知规律,如果偏离学生的基础与思维,就很难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以学生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现实基础与认知规律来设计问题。
(二)针对性
成功的教学是要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加强针对性,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教师在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三)深度性
要能够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将学生的认知活动推向高潮,达到学生对知识的重组与重构。在设计问题时我们不能只是就教材本身来进行问题的设计,而是将学生的整个知识结构联系起来,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这样才能提出富有深度的问题来。
(四)开放性
封闭的问题只能是从教材中提取信息,具有答案的唯一性。开放性问题具有条件的不完善性与答案的多样性,这样更能让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五)全体性
教学所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是大众教育,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注重问题的层次,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真正实现教学面向全体。
三、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不是目的,这只是引导学生质疑,自主提问、主动探究的一种手段。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探究活动的开展并不仅体现在学生对问题展开主动探究,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勇于挑战,善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这正是学生思维的集中体现,是探究活动的关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核心。为此,在探究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还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充分交流、激烈讨论,不断生成独特见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与提出更多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会提问,掌握自主的方法,拿到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一)鼓励
教师要体现教学的民主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教材、挑战教师。学生只有具有了批判意识,才能不唯书、不唯师,才能敢于质疑与挑战,才能产生更多的独特见解与看法,进而提出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以所谓的标准答案、教材教参来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要鼓励学生将文本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等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文本为中心,展现学生的个性,这样学生才能产生不同的见解。
(二)激励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要慎重对待,如果只是简单地对对与错来判断,那么势必会打击部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而使得学生逐渐失去信心。问题提得好,要指出具体的好在哪里,提得不好,不好在哪里。不光由教师来指出,更要学会启发与引导,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过程暴露出来,这样不仅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情况,而且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学会思考与思维,学会提问。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起点,以提出富有价值的问题为契机,以引导学生自主提问为核心,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与参与空间,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探究性活动中来,让学生学有激情、学有动力、学有目标、学有成效。
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初探 篇12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 让学生围绕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 用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自主地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 获取知识。
一、创设情境, 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究的空间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以指导学生思维;同时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 从而给思维以动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 通过所给材料和生活实例, 诱发思维, 引导思路, 增强探究的内驱力。教学梯形面积时, 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相关知识。我在课堂上把全班学生分成15 个小组, 每组4 人。合作探究时,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感受无穷的思想方法。在交流展示时, 学生就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例如, 有的小组提出了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小组提出了把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有的小组提出了把一个梯形对折、剪开、旋转、平移, 从而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许许多多方法。
二、鼓励质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自主学习
小学阶段的孩子天性敏感、好奇、好问、好思, 有强烈的求知冲动和情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因势利导, 就能将学生的求知冲动转化为向指定教学目标前行的强劲动力。教师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足够时间和空间, 启发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首先培养学生敢于思考问题, 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时, 我让学生用直尺测自己的腰围。有的孩子就想到用一根绳子测量自己的腰围, 再用刻度尺测量绳子的长度。那一刻, 学生兴趣盎然, 迫切地参与探究活动。
学生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渴望意识, 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小学阶段, 这种意识非常强烈, 它常常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 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和问题情境, 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 参与课堂教学, 参与探究活动。
三、做好课堂评价, 以此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加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 是对教学活动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主动研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创性等进行及时而有针对性的评价。此外,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及时反思。通过这样的反思与评价,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有效地进行评价, 我每天都要记录学生的行为日志。开学伊始, 我为全班学生准备一个本子, 每个学生若干页, 记录他们课堂上的行为表现, 有意义的或是异常的行为表现, 他们的心声, 并做一些简要的说明。行为日志放在班级, 便于掌握学生动态。
总之,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探究性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可行的, 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复杂性, 尽管教师给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 也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但学生很难发现规律性的东西, 甚至一些学生陷入困境, 对新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及拓展更是束手无策, 这时老师就很有必要进行引导。教师也应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讨论、交流与合作的前提下, 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梳理, 对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予以重点强调。
摘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来自于对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 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究的空间。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活动中学会获取有效的知识信息, 学会自我思考, 自主质疑, 自我探究新的问题。
关键词:独立探索,自行发现,求知欲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05.
[2]吴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 2008-11.
【数学有效探究性教学】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究与思考07-30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探究05-08
提高初中数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教学设计研究08-26
开展“在新课标下数学的有效教学的探究与实践”活动的体会07-23
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05-17
数学探究性教学实例06-14
有效的探究性学习11-03
数学有效教学07-13
数学学科有效教学07-18
数学有效教学探研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