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2024-05-09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共12篇)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篇1

有效教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又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的教学。因此,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拓宽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为学生构建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所做、所思,谈谈对有效教学的几点感悟。

一、精心设计情境引入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如,在教学“鸡兔同笼”时,利用多媒体创设这样一个有趣的画面:很多大公鸡和小兔子在草地上来回不停地跑,画面上看到的是满地的脚,还能听到咯咯咯的鸡叫声,学生看了这动画就哈哈大笑,我接着出示条件和问题:这里有鸡和小兔一共是50只,但脚呢,却有108只,请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呢?学生立即被问题吸引住了,他们马上很感兴趣地投入到这个问题的思考中。教学中有了这样的一个个情境引入,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精彩的课堂源于精心的设计,精心地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精心地设计了3个活动。

活动一:动态演示,做好知识迁移的准备。

一起与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采用的是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沿着一个顶点所作的高剪下来,移到另一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一活动的设计既为了勾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更是为了后进生能够与其他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活动二:动手操作,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首先让学生明确能不能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你又准备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来计算?(学生回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根据学生各自选择转化的图形,让他们自己寻找合作伙伴,形成合作小组,然后一同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来进行实验。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只有趣味相投者,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正是出于这一点,在课堂上让学生重新组合,形成志同道合的合作小组,才能更好地发挥小组作用。在小组活动中有学生质疑边是弯的,没有学过,不知道怎样求面积。教师提示:把圆平均分成8分、16份、32份……之后,再把它剪下来,拼一拼,能拼成什么图形,拼成的图形接近于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

组1:我们平均分成了8份,拼成的图形非常接近平行四边形。组2:我们把圆平均分成了16份,拼成的图形也像个平行四边形。组3:我们把圆平均分成了16份,拼成的图形很像一个三角形。组4:我们拼的图形像一个梯形。组5:我们把圆平均分成了32份,拼成的图形更像一个平行四边形。

比较分析,寻求突破点。在电脑中显示把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之后,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什么图形?最后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活动三:思考讨论。

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在把圆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4.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最后总结公式。在小组内再说一说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理解公式。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剪、拼、贴等动手活动,手脑并用,精神十足,不仅解决了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还让学生学得主动、扎实,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精心设计多样练习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数学练习设计应以有效性为原则。如,在“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这节课结束前设计的一个游戏。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号,按老师要求站立,看谁反应快。1.学号是质数的同学;2.学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3.学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同学;4.学号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同学;5.学号是合数的同学;6.没有站立过的同学。这样可以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结束这节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使学生养成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师生交流活动中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篇2

千阳县城关镇中心小学---------邓春云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不断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知识,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过程。有效教学就是说要通过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即课堂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中的阶段教学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说: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亲身体验和探索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那么,小学教师如何教学才能使课堂教学获得有效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有效教学。

一、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愿意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对学习有积极的态度,而善于从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则意味着学生有良好的数学学习意识。而教师就要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而不仅仅是数学问题的解决者。有效的学习情境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建立真实可信的现实背景,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不仅能解决有效学习情境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而且能够应用到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造者,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良好的学习状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获得素质的发展。为了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我们教师就应积极为学生创设与生活内容有关、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活动探索的动机。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教学时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切入口,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题材,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培养喜欢数学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有一位教师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大爷,今年63岁了,可是他只过了15个生日。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中有的说,老大爷今年63岁,一年过一个生日,至少也应有62个,怎么只有15个呢?是不是老师弄错了„„教师适时引出课题,让学生在书中寻找答案。学生打开课本,急切地阅读

起来。“原来他的生日是2月29日。”“原来时间也这么有趣。”将单纯的学习融入有趣的生活实际中,了解的“渴望”本身就是一种热情,它让学生学得了知识。

二、有效的开展数学活动

1、活动化学习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最有效的教学就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他们才能主动地发展知识,有效的建构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把课堂营造成学生的数学活动场景,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设计成一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在活动中发展创新。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当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老师提出:“给你一张正方形纸,你能不能折出它的1/4?试试看,请给你折出的1/4涂上颜色”这时,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动手操作起来,他们用多种方法折出了1/4。通过手、眼、脑并用,启迪了他们的大脑思维,很快又得出了很多种1/

8、1/16的折叠方法。这种以“动”激“活”的学习方法,营造出富有生机的学习氛围,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也让他们分享着进步与成功的喜悦。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动眼、动耳,而且还要动手、动脑、动口,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做、自己想、自己说进行积极探索、发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成功。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氛围、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养成动手实践的习惯、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以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实践活动,凸显活动性学习的科学内涵和外在表现,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自主建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各方面素养。再例如,在教学一堂数学活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摆一摆,用12个棱长2厘米的立方体可以摆出几种不同的长方体? ”四人小组摆后反馈。生1:我们摆的长方体的长是24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还有长是12厘米,宽4厘米,高2厘米,还有长是8厘米,宽6厘米,高2厘米。生2:我们小组除了他们摆的三种外,我们还摆出了长6厘米,宽4厘米,高4厘米。老师问:你能求出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吗?请选择一种进行计算,学生在动手摆的基础上列式计算基本没有问题了。教学实践表明,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试验

来发现一些数学规律和结论,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活动,这种探索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自主探索的过程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改变以例题、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例如,在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首先让学生任意写一个最简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按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分成两类。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为什么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而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接着老师让学生猜一猜,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跟什么有关?有的说与分子有关,有的说与分母有关,还有的说与分子、分母都有关。四人小组讨论,一111会儿,有同学回答:我们认为与分子无关,与分母有关,因为、、能化成有限82511小数,而、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分子都是1有的行,有的不行,则说明与分子无76

关。由于分母不同有的行,而有的不行,说明与分母有关。老师又提出了:分母是怎样的数能化有限小数?学生自动探究起来了„„

三、有效的联系生活实际

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中再现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生活现象,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同时,更深刻地认识数学的作用,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如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时,教师联系实际导入,我们地处如皋港开发区,许多外资企业来投资开发,开发区实行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我问:“如果我们参与拍卖,必须知道土地的什么?”生:“面

积、形状”。“现在有一块土地底价200元/每平方米,如果有一位开发商准备用50万元买这块地,你认为够不够?”

(30+ 80)× 40÷

2=110× 40÷ 2

=2200(平方米)

200× 2200=440000(元)=44(万元)

大部分学生认为够,可是有一位学生却提出:“拍卖时,如果人多,价格自然要提高,如果价格提到230元以上,50万元就不够了。”这学生真聪明,他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又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我们班级要办小小图书馆,需要一只长7分米,宽5分米,高6分米的铁箱,现在有一张边长15分米的正方形白铁皮,能做得成吗?大多数学生用计算的方法发现15×15=225平方分米,(7×5+7×6+5×6)×2=214平方分米,225>214,所以认为能做成的。但有的学生是用画草图的方法,作出判断的。通过作图发现白铁皮不够长,最后学生想到用焊接的方法拼起来还是能够做的。这类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的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样,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中的许多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越好,越省料。这样,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篇3

一、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与乐之是学生对学习发自内心的喜爱,学生只有对数学感兴趣,才能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来,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对数学学习保持持久的注意力与活跃的思维,进而为实现有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改变以往单调枯燥的教学,努力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宽松的教学氛围,以激起学生内心对数学学习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参与。

(一)改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态度。试想如果学生不喜欢甚至是讨厌数学教师,他们怎么可能会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呢?因此,学生对数学学科浓厚的兴趣应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对立的师生关系。不仅要尊重学生,将学生视与平等的学习个体,尊重学生不同的心理与情感需求,信任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还要在师生之间展开积极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换来彼此真挚的情感,从而真正拉近师生距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喜爱与认可。这样,学生才能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数学学科的学习上来,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讲究教学技巧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技巧,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点的讲解,那么教学自然枯燥无味,尤其是数学学科。数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枯燥性,而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生性活泼好动、天真的小学生,他们更加喜爱新鲜、有趣的事物,如果只是枯燥地教学,自然无法激起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们要讲究教学技巧,并借助其他教具、教学媒体等来为学生构建一个富有魅力与活力的数学课堂,这样才能激起小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对面前所呈现的知识表现出强烈的学习热情与浓厚的探究兴趣。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让学生主动探究

现代建构主义提出: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符号,而是存在于具体情境和可感知的活动中,人的学习应该在情境化的活动中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更应如此,我们应运用情境教学法,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点与生动的事物、真实的场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特定的活动中学习,这样更能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创造性地运用。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数学教学无法离开生活。加强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学的重要理念。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避免枯燥、孤立的知识讲述,而要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生活现象入手,为学生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这样既可以避免直接教学的枯燥性与单调性,增强教学的亲切感,又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如在学习认识小数时,我以学生所熟悉的超市购物来导入新课,学生大多有过独自购物或与父母一起购物的经历,让学生回忆各种商品的价格,这样便可以引入小数,这样的教学更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热情,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故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富有探索性与启发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问激趣、以问导思,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以解决心中的困惑。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与全体学生展开对抗,让全班学生一组来与教师比赛,互相出数,由对方判断能否被3整除。此过程中,学生发现教师即使对于一些较大的数字也能准确而快速地进行判断。这样,学生自然会产生困惑,进而猜想教师一定有什么简便算法。由此来导入,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更高。

三、注重课堂练习和反思,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一)实现精练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对于学生技巧的形成、数学能力的培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设计练习题时,教师要进行精心的挑选,不能机械重复,更不能搞“题海战术”,要设计弹性化的作业,即要有层次性和发展性。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刀切的作业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并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应富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发展性,既照顾基础差的学生,又要给学优生留有发展的余地。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练习题,做出个性化的答案,这样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数学能力,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效反思

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反思,深入剖析,看看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可以保持,认真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经过科学的反思,完善知识结构,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为此,我们要重视课堂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总结成功,吸引失败的教训,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引起学生的主体参与,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而除了要做好教学反思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后反思中来,让学生学会反思,这样学生通过反思,才能明确哪些知识已经熟练掌握,哪些还存在问题。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在反思中总结方法,从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篇4

一、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快乐学习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与乐之是学生对学习发自内心的喜爱, 学生只有对数学感兴趣, 才能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来, 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对数学学习保持持久的注意力与活跃的思维, 进而为实现有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 改变以往单调枯燥的教学, 努力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宽松的教学氛围, 以激起学生内心对数学学习浓厚的兴趣, 促使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参与。

(一) 改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态度。试想如果学生不喜欢甚至是讨厌数学教师, 他们怎么可能会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呢?因此, 学生对数学学科浓厚的兴趣应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对立的师生关系。不仅要尊重学生, 将学生视与平等的学习个体, 尊重学生不同的心理与情感需求, 信任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 还要在师生之间展开积极的情感交流与互动, 换来彼此真挚的情感, 从而真正拉近师生距离, 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喜爱与认可。这样, 学生才能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数学学科的学习上来, 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 讲究教学技巧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技巧, 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点的讲解, 那么教学自然枯燥无味, 尤其是数学学科。数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枯燥性,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生性活泼好动、天真的小学生, 他们更加喜爱新鲜、有趣的事物, 如果只是枯燥地教学, 自然无法激起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 我们要讲究教学技巧, 并借助其他教具、教学媒体等来为学生构建一个富有魅力与活力的数学课堂, 这样才能激起小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对面前所呈现的知识表现出强烈的学习热情与浓厚的探究兴趣。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 让学生主动探究

现代建构主义提出: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符号, 而是存在于具体情境和可感知的活动中, 人的学习应该在情境化的活动中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更应如此, 我们应运用情境教学法, 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点与生动的事物、真实的场景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特定的活动中学习, 这样更能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以及创造性地运用。

(一) 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数学教学无法离开生活。加强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学的重要理念。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避免枯燥、孤立的知识讲述, 而要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 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生活现象入手,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 这样既可以避免直接教学的枯燥性与单调性, 增强教学的亲切感, 又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如在学习认识小数时, 我以学生所熟悉的超市购物来导入新课, 学生大多有过独自购物或与父母一起购物的经历, 让学生回忆各种商品的价格, 这样便可以引入小数, 这样的教学更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热情, 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 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故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富有探索性与启发性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以问激趣、以问导思,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以解决心中的困惑。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我与全体学生展开对抗, 让全班学生一组来与教师比赛, 互相出数, 由对方判断能否被3整除。此过程中, 学生发现教师即使对于一些较大的数字也能准确而快速地进行判断。这样, 学生自然会产生困惑, 进而猜想教师一定有什么简便算法。由此来导入, 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 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更高。

三、注重课堂练习和反思, 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教学质量

(一) 实现精练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对于学生技巧的形成、数学能力的培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设计练习题时, 教师要进行精心的挑选, 不能机械重复, 更不能搞“题海战术”, 要设计弹性化的作业, 即要有层次性和发展性。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一刀切的作业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 而并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 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应富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发展性, 既照顾基础差的学生, 又要给学优生留有发展的余地。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练习题, 做出个性化的答案, 这样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数学能力, 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有效反思

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反思, 深入剖析, 看看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可以保持, 认真总结, 找出有规律的东西, 经过科学的反思, 完善知识结构, 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为此, 我们要重视课堂反思, 在反思中不断地总结成功, 吸引失败的教训, 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引起学生的主体参与,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而除了要做好教学反思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后反思中来, 让学生学会反思, 这样学生通过反思, 才能明确哪些知识已经熟练掌握, 哪些还存在问题。唯有如此, 学生才能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反思中总结方法, 从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篇5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几点策略

毕汉丽 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元马小学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这改革的大潮中,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离学生越来越近了,离生活越来越近了,课堂越来越有生机了。然而,在欣喜之余,我也存在着许多的困惑,既有对教学的困惑,也有对改革的困惑。如何应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保障课改顺利前行呢?我认为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保障教与学的有效性

1、教的有效性。

指的是教学方法不仅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内容,应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简单地说,就是你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要有教学效益,不能为了使用方法而使用方法,诸如当前的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都应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用,而不是为了追求这一形式而运用。因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即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2、学的有效性。

有效的学习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一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里所说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做作出来的,做作出来的积极性是被动的、应付式的,他不是学习者真实学习情感的流露。只有真正发自于学习者内心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促进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有效学习。

二是实实在在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学习者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体验过程,学习者只有在实实在在地体验过程中,才能感受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与脉络,才能体味到学习的三味,才能把知识一点一滴地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那些蜻蜓点水式地学习的人,是很难把握所要学习知识的核心的。

三是掌握学习方法是学习的首要。学习知识的过程不只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的点对点的学习,而是借助对某一个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的学习,以期达到对点所在面上所有内容的全面把握,这就是要求学习者不仅仅把学习的内容作为学习重点,更要把学会学习的方法作为学习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效率才能提高,学习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抓实基础,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一直在回避传统教学中的“双基”问题,好像只要一谈到“双基”就不是新课改了,把传统教学中的“双基”训练与新课改对立起来。可以说这是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曲解,正是由于当前存在着不同层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读,形成了一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漂浮现象,不少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没有形成。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不是对原有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它应是在保持传统教学中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只有这样,进行的改革才会有根,才会基础,才能脚踏实地。因而,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不应忘记合作、探究的基础,如果失去了合作、探究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那时的合作、探究只能成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形式而已,更何况,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主、合作、探究都无法实现的。

为此,今后的教学中,应把“双基”训练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机的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双基”也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注重运用,有效地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

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是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应成为我们教学中关注的一个重点。

原有的教材与生活实际也有联系,但相对来说,那种联系是间接,或很牵强的,甚至是造作的。同时,原有教材在知识运用时,大量出现的都是封闭式的练习内容,模式化的思维方式。这时的运用,与其说是运用,还不如说是在进行简单化的训练,它只单纯地考虑到了如何达成数学学科学习的需要,没有考虑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数学学习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这种枯燥的运用,时间一长,不仅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也割裂了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处理好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关系。

四、综合发展,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从一些学生学习反馈情况来看,我们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在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当前的教学中,更多的教师关注的是眼前的、短期的发展目标。可能很多人会说,我这没有错呀,但如果你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说,未免过于偏颇了。数学教学不应只关注到学生眼前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需要。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不能仅仅只教几个知识点,让学生会做题,考高分就行了。而是要把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也就是要授“渔”,而不是授“鱼”。

因而,关注学生的发展,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这不仅能提升现有的学习效果,也能为他将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把关注学生短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学生顺利成长。

刍议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篇6

1、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设置情境,使枯燥的数学趣味化,令学生体验到数学并不枯燥,也不陌生,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并且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培养不畏困难、严谨求实的思想品质,以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例如,在教学“利息”前,我让学生做了两个准备工作:一是到银行存一次钱,二是调查一下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学生交头接耳、跃跃欲试、对即将要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他们或邀同学,或邀父母,或独立操作,兴致盎然的完成了这一特殊的作业。上课的时候,学生们纷纷带来了他们的存单,还七嘴八舌的告诉我他们的发现:自己回家与父母以前的存单比较了一下,发现利率下调了;甚至还有同学告诉我他还计算了一下,发现存单上填写的本息合计少了,是不是银行弄错了……这样,既避免了利息的教学公式化,又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又如:上学时可让学生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外出旅游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又如:布置学生“观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2、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

联系生活实际,提炼数学知识。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形,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再回到书本上来。

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不是照书上的例题去教,而是跳出了教材,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关系,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过程如下:1、说关系。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与同学,与父母,与哥姐,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脑中对“关系”这个词有一个了解。2、猜老师的岁数。先猜猜老师是多少岁?(24)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加一个条件,大4岁,那老师几岁呢?(28)28也是一个数量,那大4岁是什么呢?引出是关系。3、猜扑克牌的张数,让学生猜猜教师手里有几张牌?(11)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多2张,那老师手里有几张?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接下来的新课,出示小白鸭、小灰鸭,分别为17只,25只,求小花鸭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才能求小花鸭。于是,课堂就沸腾起来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学生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在这节课中,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3、创设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例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并没有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月底,小刚的爸爸和叔叔领了工资,去万客来超市购物,超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小刚的爸爸看中了一双球鞋,价值197元,他身边有325元,叔叔看中了一块手表,价值398元,他身边有463元。他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快速算出应付钱数?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结合教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篇7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参与其中

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要求, 同时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知识都是在情境中展开的。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 为学生精心创设一个能够激起他们学习兴趣的情境, 让学生能够根据熟悉的事物产生探究的心理, 从而在结合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拓展思维, 提升自信心。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当教师提出一个新奇的问题或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有诱惑力的情境时, 很容易地就能将学生的探索欲望与主动性激发出来。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为学生创设一些与他们的生活相关联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还能够使学生积极思考, 对生活充满欲望并积极进行探索。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由此可见, 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在激发学生的潜能方面有巨大的作用, 还能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转化到学生的自主探究上, 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如学习“同圆或等圆的半径长度都相等”这一知识点时, 我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先是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一些车辆的图片, 播放完毕, 屏幕上出现了三个问题, 即为什么没有正方形或者三角形的轮子呢?是不是所有的车轮都是圆形的?可以有椭圆形的车轮吗?学生看到他们熟悉的事物, 很快就活跃了起来。在思考的过程中, 他们自动调整到了学习状态, 接下来的知识学习便水到渠成了。面对学生众多的设想, 我并没有生硬地予以否定, 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其他图形用作车轮的状态, 帮助学生验证他们的猜想。这样, 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生活处处有数学, 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与此同时, 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增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一直以来, 教师都是教学的权威, 学生严格按照教师所说的去进行学习, “教师说了……”的观念影响了好几代人的思想, 使他们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思维难以得到拓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 我们必须摒弃以往那种错误的做法, 找准自己的位置, 将自己放在教学的主导上, 给予学生关怀与尊重, 让学生能够有勇气进行自主学习, 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学生遇到的一道判断题为例:250×400的结果至少有三个零。经过思考, 学生迅速分为对立的两派:一派认为是正确的, 因为根据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运算法则, 这两个因数的末尾共有三个零, 结果肯定也有三个零;另一派则认为是错误的, 因为除了末尾的三个零, 25×4还有一个零, 结果应该至少有四个零。两派的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开来, 相持不下, 都认为自己有道理, 自己说法才是对的。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就要慎重对待了。如果教师单纯地否认其中的一种说法, 就会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判断能力产生怀疑, 进而失去探索数学奥秘的信心, 只能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 思维停滞, 难以得到长久的发展。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 让他们从多方面进行思考,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为了让师生之间的感情更亲密, 学生对教师更加信任, 教师必须多倾听学生的心声, 了解他们的看法与观点。当学生觉得“教师在意我、尊重我”时, 他们就会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 也会努力跟着教师的教学进程去学习, 成绩也会随之得到很大的提高。当然, 如果学生的观点出现错误, 教师也不要一味地进行批评, 而应该找到学生出错的原因, 帮助他们及时改正, 让学生对学习没有顾虑。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必须为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秉持“以学论教”这一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 在活动中获得真正的发展。这样, 我们的课堂才能时刻以学生为主, 成为真正的自主有效的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 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 从中感悟和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四、合理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又复杂的发展过程, 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 教学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 有了有价值的生成, 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 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 这样的教学显然不是有效的。因而对于那些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知识点, 教师必须敏感地捕捉和利用起来, 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 只要是我们提出来的有价值的, 教师都会很重视, 而且会和我们一起深入研究。久而久之, 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自然会培养出来。

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篇8

一、预习

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预习的重要意义:只有认真预习, 才能在课堂上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才能与大家讨论、交流;否则, 便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另外, 当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答案或错误答案时, 教师必须引起重视, 也就是说, 教师务必关注观点独到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针对观点独到的学生, 教师应给予鼓励;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热心帮助。

二、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有三点。其一, 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 更在于让学生增长智慧, 从而具备创新能力, 最终对学习和生活具有责任感与使命感。其二, 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 当实际情形超出预设时, 这样的课堂是对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考验。只有双方共同探究、并肩前行, 才能缔造丰富而美妙的课堂。其三, 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使学生善于发现事实和鉴别真相, 并坚持对事物进行严谨的分析, 从而理性地认识现实问题和道德问题, 最终在数学学习中变得坚毅而果敢。

三、注意事项

作为教学环节的设计者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教师须注意四个问题。其一, 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 以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 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终实现有效教学。例如, 在教学“圆柱的认识”这一内容时, 教师先让学生通过触摸和观察, 回答圆柱底面的形状和个数;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回答圆柱侧面的形状。其实, 这一过程只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 机械而接部就班地经历数学知识的过程, 也就是说, 学生缺乏好奇心的驱使、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 因此, 教师既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活动) , 又要注重活动的质量, 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 在活动中感悟。其二, 灵活处理教材, 精心设计问题, 并用问题引领课堂教学, 最终在反复的比较与认识中,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三, 在教学中, 既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又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努力引导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研究问题和深入思考。其四, 注重教学的实质, 也就是说, 活跃的课堂, 学生的思维未必积极;沉闷的课堂, 学生的思维未必不积极。其实, 形式上的东西不必过于关注, 关键在于:教学是否有效进行, 学生是否真正思考。

四、教学评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可见, 注重过程和结果的激励性评价才是更为有效的评价, 它既能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又能使教师改进教学。激励性评价有两个原则。其一, 客观公正的原则, 也就是说, 要正确对待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并认真分析他们的解题思路, 最终努力帮助他们寻找错误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学生在解题中, 有一些蕴含创新思维的想法, 教师应给予表扬和鼓励。总之, 在评价中, 教师应注意:既要正视学生的错误, 又要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其二, 评价语言须锤炼。具体有四个关键:一是用准确的语言评价, 以使学生接受正确的信息;二是用富有情趣的语言评价, 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三是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评价, 以引发学生思考;四是用独特的语言评价, 以照顾学生的差异性。

略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篇9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循教学客观规律,注重学生的学习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发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换取最大程度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满足社会对个人发展的要求。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有效教学重点是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明确时间和效率的关系。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不断进行反思,每一位教师必须不断地反思日常教学活动,从而制定正确的教学策略。

二、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一)克服传统观念,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是教师在前面说,学生在下面听,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形成教师为主导的命令式教学模式。这种局面对学生产生的重大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数学这一学科十分强调发散思维,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看法,阐述他们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讲授这样一道判断题:“250×40的乘积至少有两个零”时,肯定会有不少同学认为其是正确的。因为这道题中被乘数和乘数的末尾一共两个零,学生根据所教授的关于“被乘数和乘数末尾有零的简便乘法运算法则”,一下就可以发现有两个零。同时也会有学生判断它是错误的,这些学生会认为结果是应该至少有三个零。这部分学生除了依据“被乘数和乘数末尾有零的简便乘法运算法则”,还可以看出除了被乘数和乘数的两个零外,250的十位5和40的十位4相乘的结果还是零。学生们两种观点都有其道理,这时如果教师否定学生的一种看法,必然会影响一部分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以后不能坚持自己的判断,影响他们独立思维的发展。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鼓励学生开展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自己的理由,不但可以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同时可以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必须注意精心创设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探究意识,让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如在讲解《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入内容说;大家都知道西安有很多名胜古迹,其中就包括大雁塔和小雁塔,今天我们就研究和这两处建筑相关的数学问题。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这两座建筑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接着带领学生分析例题中的数学关系,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由于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借此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这些复杂的数学关系。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设出未知数X,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小学生以往从未接触过带有未知数的方程,如果不创设情境帮助他们理解的话,学生需要费力地去理解方程的复杂关系。采用了情境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走进生活,让数学教学贴近实际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探讨 篇10

一、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定位目标

新教材是在新的课程价值取向指导下开发出来的一个大型信息和工作平台,在这里,学生和老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共同学习和发展;是对新的课程价值取向的具体化和物质化。新课程使我们明白教材只是一种资源,并不需要我们照本宣科,但也不等于我们就可以天马行空,完全弃之不顾。教师应如何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充分理解、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重组、创造,并在实践探索中实现对教材的超越,促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只有认真研读教材,领会教材,整合教材,让资源贴近学生,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学,而不是教教材。

二、创设有效情境,实现有效合作

1.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所谓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内容,营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情境创设应贴近生活。情景不仅应是现实的,还应是承载数学知识的平台,是改变枯燥、抽象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用好“创设故事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创设动态情境”等教学方法。 教学应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用儿童的眼光寻找那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并且与儿童的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 创设使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有效的情境创设能促进学生进行较深刻的数学思考,有利于解决问题。情境创设应重在启迪思维,教师只有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具有“数学味”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碰撞中得到提高与升华, 让他们始终处于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中。

2.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

教师对全班同学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 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流制,如组长、纪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纪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纪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 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 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是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每堂课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学困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学习方式, 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必须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才能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三、关注学生情感,进行有效评价

1.评价形式应具有民主性和多样性

要使评价具有实效性,首先要营造民主评价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评价、善于评价;其次,评价形式多样化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可采用单向评价,即师评生、师评组、生评生、生评组;双向评价,即生生互评、组组互评、师生互评;自评,即生自评、师自评。教学民主能给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学生的心情愉悦,乐于接受知识。在这种气氛下,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这样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提高对数学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师生应处于平等地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总之教师应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做学生的朋友,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

2.评价方法应具有客观性和针对性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针对教学活动中师生参与的主动性和活动质量等情况进行评价,为了使评价具有针对性、客观公正性,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些评价方法,如评价学生参与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倾听别人意见是否认真,表达是否流畅能否有礼貌的质疑、解难,能否主动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否主动参与讨论,是否有较好的领悟、归纳别人观点的能力等。

3.评价语言应具有激励性和发展性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要彰显表扬性和鼓励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要予以表扬鼓励,这样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诱发出对数学的内部情感动力。

课堂评价教师应使用丰富的、激励性和发展性的语言,师生的交流也是彼此情感的交流,教师一个亲切、鼓励的眼神细微有效的动作,热情洋溢的表扬语言,能缩短彼此的距离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只有客观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评价方式才恰当有效,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总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使学生能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定位目标;创设有效情境,实现有效合作;关注学生情感,实施有效评价”等有效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能学,提升课堂效益,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村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7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11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是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充分利用好有限的45分钟开展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下实现“减负增效”的重要课题。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机勃勃,简洁有效。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众所周知,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一定的情境,数学学科也是如此。小学数学是一门以推理和演算为主的学科。要想让学生爱上数学并积极思考,就需要教师努力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营造一个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去发现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价值,这样才能持久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节时,如果从理论上来探讨秒的存在价值是空洞而乏味的,不仅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的情绪,而且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笔者充分发挥多媒体CAI的作用,将生活中一些激动人心的镜头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新年的倒计时钟声,让学生充分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教师也可以开展课堂简笔画示范教学,通过2~3秒钟能完成一个简笔画的创作;或者让学生通过课件观察一秒钟步行、自行车、汽车、飞机的行驶距离,了解百米赛跑中1秒钟对于运动员的影响等。这样的情境为学生充分认识秒的时间长度提供了直观感受,也增强了时间观念。

二、组织探究活动,激活学生思维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应将所教知识简单地“给予”学生,而是应当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而且还能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完全相等的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各一对,任意三角形三个等学具,启发学生借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师提问:“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已学会的计算面积的图形呢?”在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后,鼓励学生利用手头的三角形拼接成平行四边形,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的关系,说出相同锐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以此正确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又如,在讲解“圆的周长”一节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通过创设情境(大象和小兔跑步)来提出如何计算圆的周长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猜测圆的周长与什么因素有关?然后猜测圆的周长与半径、直径的关系,逐步进行验证,这样有助于明确学习目标,简化求证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心智尚不成熟,采用合作式学习能够使他们集思广益,达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与此同时,合作学习还会对学生的认识、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影响,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减轻压力,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第二课时)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笔者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活动。上课之前,先将学生以5~6人为一组,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塑料量具以及沙子,上课时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如何计算圆柱的面积,然后用多媒体呈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图形(如图所示)。让学生猜测一下两者之间的体积关系,并思考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在得到学生的各种答案后,笔者鼓励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每个小组用往量具里倒沙子的方式探究等底等高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体积关系。由实验得知,圆锥的计算公式为:

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特别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也能够在其他组员的帮助下,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进行积极尝试,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种学习模式更加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运用课堂评价,增强学生自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历程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全面了解课堂上师生互动、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应用水平和能力以及非知识方面的成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程度、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促进小学生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完善教师的教学。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获得了什么,怎么获得的。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率的行为。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追求的是“人人都要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必须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作为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我将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为构建高效课堂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艺.试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5).

[2] 倪红梅.有效: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35).

[3] 黄安楣.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与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2010(3).

[4] 董兴纪.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7).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之研究 篇1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进行, 教师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 愈加认识到了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成了热点问题。这便需要教师正确理解有效教学, 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措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新课改有效教学理念包含了下面几项内容:首先, 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情感和心智提高的过程;其次, 学习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潜力的激发;再次, 有效教学重视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重视教学效率的提高;最后, 有效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重视自我反思, 不断完善自己的有效教学策略。

二、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新课改过程中, 很多教师还是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 教师“灌输”知识, 学生努力学习, 但效果甚微, 教师很容易失去对教学的兴趣, 学生因为自身负担比较重, 很容易出现厌学的情况。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有下面几点:首先, 新课改的进行必须革新教学理念及策略, 教师没有及时进行理念的转变和方法的创新, 导致失去了新课改成功的重要基础条件。其次,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 教师不知道采取怎样的手段才能够将课堂教学和新课改理念结合在一起, 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三、做好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想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情境创设非常关键。问题情境能够很好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 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生活经验, 结合教学的内容, 合理创设。例如, 在讲授到“分数”一课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在西天取经时, 悟空指着一个西瓜说, 咱们四个人分一个西瓜, 分别吃西瓜的1/3、1/5、1/7、1/9, 该怎么分。八戒为了吃更多便说自己饭量最大, 吃1/9, 唐僧吃1/7, 沙僧吃1/5, 而孙悟空的饭量最小吃1/3。听到八戒的方案, 其他人都笑了。这个故事能够很好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学生学习时也会更加愿意进行新知识的探究。

四、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一)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身便是将外部活动转化成为内部活动的一个过程。所以, 教师应该增加学生动手能力的机会, 通过较为直观的操作,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帮助其掌握抽象的概括思维。

(二) 鼓励学生质疑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该鼓励学生质疑, 这样不但能够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还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 教师应该采取措施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让他们多思考多质疑。

(三) 给学生机会, 让其展示个性

学生不同, 其思维方式也存在较大区别,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机会, 让其展示个性, 这样其学习兴趣也会有明显提高。

(四) 合理利用小组学习, 提高教学有效性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在计算长方形面积时,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摆法来得到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能够促使学生认真思考, 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将教学和生活结合在一起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 应该合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 让学生利用周围的事物来理解和学习数学。如在学习周长时, 教师可以举国旗和操场的例子, 让学生计算, 这样学生不但能理解周长的定义, 还能够认识到数学和人类生活之间的联系,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 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进行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居士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24) :157-158.

上一篇:增加值的本质下一篇:价值与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