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2024-09-22

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通用9篇)

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篇1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若干策略与评价

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运用的方法,既是数学课堂交流的方式,也是启发教学的重要工具.有效地把握课堂提问,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数学课堂提问有关问题的研究,可以阐述课堂提问中的一些现象,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并根据课例阐述课堂提问中应注意的问题,从而可以有效地利用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作 者:钱明 Qian Ming 作者单位:浙江省华强中等职业学校,浙江,杭州,310017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年,卷(期):200929(12)分类号:G632.41关键词:课堂提问 数学 策略 问题

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篇2

一、探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误区

1. 评价语言机械重复, 带有片面性。不管学生回答问题如何、思考是否到位, 哪怕是算对了一道基本简单口算题, 教师也是大加赞赏, 认为评价改革就是表扬, 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话语虽是表扬的, 却因重复多, 导致一些很好的评价语言没有达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有时反而有负作用。

2. 评价方式机械单一, 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教师往往喜欢从形式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有的教师总是喜欢用“表扬他”来表扬好学生, 一堂课反复出现这种形式, 成为一种固定的表扬方式, 师生之间就像动物之间的一种条件反射一样, 毫无情感。有的教师奖励小物品, 导致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完全被奖品所吸引, 而对学习本身或所学内容本身没有产生兴趣。

3. 评价只注重知识, 忽视情感价值。认知性任务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的, 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 而不考虑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应仅包括认知的发展, 还应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发展, 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4. 评价主体单一, 尤其忽视学生自我评价的价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评价者, 学生是评价对象, 教师在什么时候提出, 就在什么时候进行。学生的职责主要是听从教师安排, 做好接受评价的准备。在这个评价活动中, 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得到真正改变, 课堂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学生评教师等十分少见, 评价主体多元化未能得到普遍落实。

二、实施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1. 评价方式多样化, 注意有效激励, 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 取消固定化的评价方法, 特别是多采用激励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包括语言激励、情感激励和动作行为激励等。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 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评价是根据特定的教学进程随机引发的, 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使评价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 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 更多地给予鼓励, 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

2. 评价主体由师生共同参与,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而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构成应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 而传统教学中往往偏重教师评价, 要改变这一现象,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 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 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 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 等等。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则采取延时评价的策略, 使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 然后引导学生互评, 在互评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和积极的情感。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 调动其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3. 关注个体差异, 重视个性评价, 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全程化。教师课堂中的评价, 要促使学生产生参与的需要、表现的欲望。教师还要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尤其是数学课堂上的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 以适应人才多样化的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逻辑方面的发展,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4. 控制课堂教学评价范围, 把握课堂教学评价尺度。首先, 教师要根据该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 确定评价的主要范围。其次, 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 一定要简练、明确、到位。注重评价实效性, 使评价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一方面, 教师要控制评价频率, 避免使用过于烦琐的评价程序, 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 延误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另一方面, 要防止评价的形式主义的现象产生。积极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能够改变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 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让我们深入探索和勇敢实践, 完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

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篇3

课堂教学教学评价评价策略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课程改革倡导人性化的、动态的、发展的评价理念。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对象以及评价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转变。新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就是关注人的发展,课程评价应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他要求超越传统的课程评价模式,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和教育的功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并在反思中变“结果”为“新起点”,这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最大效益,也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

一、探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误区

1.评价语言机械重复,带有片面性。不管学生回答问题如何、思考是否到位,哪怕是算对了一道基本简单口算题,教师也是大加赞赏,认为评价改革就是表扬,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话语虽是表扬的,却因重复多,导致一些很好的评价语言没有达到应有的激励作用,有时反而有负作用。

2.评价方式机械单一,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教师往往喜欢从形式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的教师总是喜欢用“表扬他”来表扬好学生,一堂课反复出现这种形式,成为一种固定的表扬方式,师生之间就像动物之间的一种条件反射一样,毫无情感。有的教师奖励小物品,导致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完全被奖品所吸引,而对学习本身或所学内容本身没有产生兴趣。

3.评价只注重知识,忽视情感价值。认知性任务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的,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应仅包括认知的发展,还应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4.评价主体单一,尤其忽视学生自我评价的价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评价对象,教师在什么时候提出,就在什么时候进行。学生的职责主要是听从教师安排,做好接受评价的准备。在这个评价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得到真正改变,课堂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学生评教师等十分少见,评价主体多元化未能得到普遍落实。

二、实施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1.评价方式多样化,注意有效激励,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取消固定化的评价方法,特别是多采用激励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包括语言激励、情感激励和动作行为激励等。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评价是根据特定的教学进程随机引发的,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使评价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更多地给予鼓励,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

2.评价主体由师生共同参与,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构成应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而传统教学中往往偏重教师评价,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等。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则采取延时评价的策略,使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然后引导学生互评,在互评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和积极的情感。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其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3.关注个体差异,重视个性评价,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全程化。教师课堂中的评价,要促使学生产生参与的需要、表现的欲望。教师还要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数学课堂上的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多样化的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4.控制课堂教学评价范围,把握课堂教学评价尺度。首先,教师要根据该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确定评价的主要范围。其次,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定要简练、明确、到位。注重评价实效性,使评价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一方面,教师要控制评价频率,避免使用过于烦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延误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要防止评价的形式主义的现象产生。积极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改变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让我们深入探索和勇敢实践,完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篇4

[字体:大 中 小]

[日期:2011-12-14] 来源:阳羡小学 作者:邵网萍

当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也暴露出一些诸如形式化和低效化等问题。数学课堂如何实施有效教学,让学习更深刻,让课堂更有效?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立足数学现实,把握课堂“脉搏”

教师的课堂教学视角应着眼于课标的落实和学生的学习现实。有效的数学课堂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出发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使教学目标更切合实际,真正把握课堂的“脉搏”。

如,四年级《认识整万数》一课教学中,不少教师从“方便教师引导”这个角度思考对教材内容安排做了一些顺序改动:设计了先认识个级和万级数位顺序表,在此基础上去认识整万数的意义,学习读法与写法。在教学实践中,这样处理教材,虽然方便了教师的导,却难了学生的学,学习效果不如预期。究其原因,没有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去组织教学,在实质上失去了有意义学习的支撑,形成了程序化的操作,学生的学习自然不会深刻有效。因此,让学生紧紧围绕“多少个万”这个学习支点,通过在计数器上拨、数、说、写整万数,有意义地建构知识,学生的认数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目标。

二、创设有效情景,激活学习需要。小学生与生俱来就有对未知事物的新奇好问,自我探求的愿望和表达观念的冲动。这种需要往往要有意义的问题情景激发。教师要努力让学生置身于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情境中,让他们主动经历,体验价值,感悟方法,激发动因,激活经验。这种有价值的问题情景通常与学生的生活和兴趣紧密联系,与知识渊源和思维价值相关联。

一是有矛盾的冲突。教学“圆的认识”一课,运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情景:古人设计木质马车轮胎曾尝试了三种方案,第一种轮胎外形为六边形,前进不畅;第二种为椭圆形,车身不稳;第三种为圆形,既畅又稳。让学生观察后提出探究问题:为什么车轮是圆的?圆形与其它图形相比有什么特点?课堂的学习目标自然揭示,学生的探究意识被问题唤醒。

二是有知识的传承。《认识整万数》课始提供各国“甲流感”感染人数(整万数)信息后,质疑:这些大数是多少?又怎么写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的祖先怎么计数:起初学会用石子计数,用1个小石子表示抓到1只羊(个),后来,抓到了更多的羊,他觉得用很多小石子计数不方便,于是又想到了用更的大石子计数。这个大的石子表示多少?

(十)再后来人们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学会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计数。你还了解哪些计数单位?我们借助计数器来继续研究更大的计数单位。这种简要介绍认数发展史的情景导入,让学生在感受“十进制”伟大成就同时,引导传承前辈们不断实践探索的精神文化。

三是有方法的渗透。教学《轴对称图形》,老师展示精美的剪纸作品(轴对称图形)激趣:这些美吗?剪纸有什么小窍门?当堂剪“人、中、干”等字给学生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剪纸的小窍门在剪前的“对折”。剪成后的汉字剪纸暂时不展开,引导进一步观察和猜测剪纸的另一半会是什么汉字?你是怎么想的?这些剪纸作品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对这后折痕的两边完全重合)通过还原与展开汉字剪的操作体验,渗透“对折”与“完全重合”的基础概念,为学习判断轴对称图形作了方法渗透。

三、提供探究素材,引导自主体验。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种数学亲历活动应围绕问题解决的策略、新知探究的方法有序展开,引导学生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到学习活动。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素材,给他们自主生成问题的机会,学生能自己发现的知识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让他们围绕问题主题有层次地展开思辩探索活动,探寻问题解决的方法规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用转化思想分层次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练习:两题复习转化思想的应用;问题:你能想办法把图中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操作: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动手试一试;讨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请你们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例3;交流:把小组学习的结果全班交流。通过借助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讨论,分析,归纳等操作思辩过程,体验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体会“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

四、注重学习反思,培养思维品质。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反思时间,注意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培养学习反思品质。

一是要针对探究的结论规律进行质疑性反思。教学《年、月、日》课尾,教师设计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反思:刚才,我们通过研究2005年的年历,你知道了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为什么二月很特殊,只有28天?教师肯定该生会主动思考问题,并建议他可以通过上网查询“二月很特殊”的缘由。并追问:其它年份的大小月是不是都是这个规律?特殊的二月是不是总是28天呢?引导查看 06、07、08年历,确认大小月的天数规律,初步体会有的年份二月有29天,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要针对学习的策略方法进行比较性反思。认识乘法的意义并会解决简单的乘法应用题是小学二年级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乘法意义的“根”在于“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本”在于其“简便运算”。因此,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后,教师设计这样一组习题组织比较性反思:(情景图:蛋糕每块3元,巧克力每袋5元,饮料每瓶2元)小明买了1块蛋糕和1瓶饮料,一共要多少钱?小红买了2瓶饮料一共要多少钱?教师在学生初步说出算法后,组织引导:①模拟。用1个圆片代替1元,模拟按物对应付钱,感受购物时两种“合”的体验。②计算。③说理。结合操作表述“几和几相加”,“几个几相加”。④反思。为什么求“小红一共要多少钱?”既能用连加算,又能用乘法算?求“小明一共要多少钱?只能用加法算?⑤想象。如果,小红要买4块巧克力要付多少元?怎么算?学生回答“4×5=20”,教师让学生想象加法算式“5+5+5+5”(根据学生所说用5元币演示),为什么不用加法算了?买6块巧克力呢?„由于学生的学习反思建立在生活经验上,便能清楚地找到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与区别,深刻体会到乘法计算的优越性,加深了意义的认识,加强了表象的建立。

三要针对前段学习情况进行自评性反思。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总结学习成果,组织自我评价。

五、多种方式融合,追求最大效益。

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应单一的和孤立的,探究性、体验性和接受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应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应用,学生的主体体验性和主体接受性应该是互为前提的;学生主体参与性与教师主体引导性应该是互动的;学习者的个体体验与群体体验应为互补的;现实亲历和理性思考应是同存的;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体验应是交融的。真正寻求最大的学习效应。

教学苏教版第八册《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简写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大部分教师选择用接受学习,学习效果不太理想,当堂的达成度不高,尤其是对a×a,a²,2a, a+a ,辨别不清。有的老师安排学生自学后介绍表示方法,学习效度也不理想且费时。将自学与传授结合起来组织教学,则明显优于前面两种学习形式。教师出示学习提纲:①什么样的式子可以简写?②这些式子怎样简写(举例说明)?③简写时应注意什么?先让学生阅读自学,将自己的思考在小组内交流,并在全班交流,教师指出难点a×a,2×a表示方法与意义。再组织辨析,有效地促进知识的内化。

六、倾听学生想法,及时反馈点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想法和疑惑应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时组织点拨引导,提高课堂学习的达成度。

如,《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教师组织反馈时,有同学指出两次“对角折”法所得每份不是它的四分之一。老师没能让学生说说想法,而是直接否定了学生的错误想法,强调“这样分是平均分,课后可以验证!”其实,“课后可以验证”等这些搪塞的引导不利于学生概念的理解。这个同学的问题是学习中的一个共性问题,不少同学会错误地认为“外形同”等同于“平均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用沿长宽“两次对折”后,进一步去观察比较“平均分”,就会强化对分数关键概念的认识。

此外,采用小组学习等方法,分层练习、分类指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的机会,尤其是“后劲生”能触手可及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也是十分重要的。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宜兴市城西小学 赵洪元 宜兴市归径小学 傅福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数学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如果教师在课堂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能激起学生思维剧烈活动的问题,往往比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更重要。正所谓有效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相反,如果教师的提问很肤浅,看似场面热闹,老师一问学生齐声回答,表面学生全会,实则没学到什么,还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如果问题模棱两可,学生则会云里雾里,一脸茫然,根本摸不着头脑。因此,只有处理好课堂的有效提问,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方法的交流、经验的分享,才能使课堂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一、捕捉“三种”契机,提升提问时效

在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所谓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

1、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及时提问。

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的地方,往往是教学重点所在之处。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通过采用铺垫性、辅助性的提问,降低坡度,减小难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我们在引导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时:“学校把360 本故事书分别放在上、中、下的书架上,上层的1/4等于中层的1/5,等于下层的1/6,求下层书架上放多少本书?”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思维发生了障碍,这时教师点拨提问:“这三层书架中每一层书各有多少份?每一份的本数都相等吗?为什么?这三层共有多少份?”经这样一问,学生思路顿开:上层有4份,中层有5份,下层有 6份,所以一共有15份,下层占故事书总本数的6/15,也就是360本的6/15。这道难题就这样被解决了。可见教师这个问正是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既疏导了学生思维的障碍.解决了疑难,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当学生的思维产生“模糊”时,及时提问。

所谓思维“模糊”,就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存在着片面性。教师在学生思维产生“模糊”时,应采用反问或点拨性提问能引起学生反思,培养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运用正确思维规律,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如,一位教师教了整数加减小数后,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学生先计算2+1.4得3.4,再从被减数5中减去3.4,结果在退位过程中又出现了问题,得2.4。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存在着片面性,有些模糊不清。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适时引问: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2.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加减小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当学生思维缺乏深度时,及时提问。

由于学生受阅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问题往往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只停留在一般或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时教师要及时提问,步步探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向纵深拓展。探究性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教学“认识二分之一”一课时,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一个正方形纸上找1/

2、1/

3、1/4,再观察比较得出1/2>1/3>1/4,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寻找规律,一位学生答:“我发现数越多那个数就越小。”这位老师听到这样回答时立刻否定,使学生的认识停留在一般或浅层次的水平上。其实老师只要启发性地引导就可打开学生的思维。如问:你发现哪个部分的数越大,这个数就越小,为什么?最终得出结论:同一物体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份的数就越小。这样的及时提问,步步深究,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得到拓展。

二、加强“四大”认识,提升提问素养

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是连接认知目标和学生学习需要之间的桥梁,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去的催化剂,更是诱发学生从现有认知水平上升到高一级认知水平的助推器。因此,必须加强对有效课堂提问的重新认识。

1、重新认识课堂提问的功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讨论一般都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的答案,任何与这个答案不相一致的回答都将被老师否定。由此可见,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提问的主要功能就是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更好地跟着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思路走下去,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对老师课堂所提问题,就不再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而是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这样就使得课堂提问所起的作用就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提问的过程实质上就简单成了知识的搬运(教师—学生)过程。这种提问,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有悖于新课程的。因此,必须对课堂提问的内涵有一个新的认识。新课程下课堂提问应更注重帮助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素养。在热烈的讨论过程中,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获得了一些体会、心得和结论,对学生来说,这种知识是极其宝贵的。

2、重新认识设计问题的角度。

新课程理念要求设计问题的角度要有所创新。课堂提问由低到高有六个水平:知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据统计,目前教师课堂提出的问题属于第一第二水平占80%,而其中要求学生回忆(或掌握)知识点的问题占到80%中的60%,与之相对比的是第五第六问题微乎其微。由此可见,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多属“低水平”的,而缺乏高水平认知的问题,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而恰是后者最能启发诱导学生的,也是促使学生形成新型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点。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注意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

有这样一道题:小明的爸爸今年暑假准备带全家参加“西湖一日游”,安排小明去买票,小明来到旅游公司售票处,只见窗口写着:西湖一日游门票价格:A种: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B种:5人以上团体,每位100元。老师提出以下问题:(1)这两种不同的买票方法你能理解吗?(2)你是怎样理解的?(3)如果你是小明,你准备怎样买票?(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创设开放性问题,使学生在富有挑战性问题中,不断发展多角度,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对课堂提问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使问题具有较好的启发诱导性和清晰的层次性,减少低水平的问题,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提问的思维含量。

3、重新认识回答问题的评价。

新课标要求我们对回答问题的评价要有新思维。学习不是简单地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体验知识和感悟知识的过程。教师不能简单地按照自己或课本中的逻辑来对学生的理解做出非对即错的评价。教师应当要鼓励学生质疑,从不同的角度、多层面、多渠道地分析问题,独辟蹊径。

比如,课堂中学生回答对了,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答得妙极了!”、“你真棒,答得真好!”、“你真聪明,答得好极了!”;学生答得不完全正确,教师就评价说:“你肯动脑,答得较好,只差那么一点点,不然就更好了!”,并补上一句:“谁来为他补充一下?”即使有答错了的,微笑着评价说:“你真肯动脑,换个角度,继续想想看,相信你肯定能想出来,老师在期盼着呢?”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以学为乐的最高学习境界。

4、重新认识课堂提问的调控。

课堂提问要注重艺术性。提问时要注意哪些细节,提问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情况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考虑好并做好充分准备,以便教学中及时调控,实现师生和谐互动。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在以下四方面引起注意:

第一,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师生互动的过程性。教学过程中,要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要改变过去教学中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的简单做法,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的促进者。把课堂提问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探索上,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能够运用知识,妥善处理信息,学会分析推断,进行表达交流。

第二,问题提出后,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回答应有充分的估计并事先想好应对的策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既要精心分析教材、设计课堂问题,考虑问题的设计表述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简明易懂;同时更要花主要精力去分析学生情况。特别是分析所教学生的学习特点,包括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地考虑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做好应对措施,把握提问时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第三,考虑问题的提出是否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设计问题时,要考虑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思维,问题要包含多种水平。要防止出现优生活跃、差生兴趣不高现象,也要防止因教师传递不当的期望或者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表现出的歧视,给学生带去教学机会的不平等或致使学生因教师的低期望而导致学习动机降低。总之,课堂问题的设计要能够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第四,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手段。兴趣是学生发展的根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学习才有积极性,才肯动脑筋想问题,才会钻研问题。因此,加强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是实现师生积极互动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改变过去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打天下的形象,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手段,在生动、直观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从而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实现课堂效益化。

四、加强“五项”优化,提升提问实效

1、加强问题结构的优化,提升提问实效。

问题结构应该逻辑严密。数学知识结构严谨,系统性强,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要素,相近的问题情境,相似的思维方式,只要找到具有沟通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就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这种由浅入深,以旧引新的提问方式,可称为迁移法,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提问策略之一。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由于学生广泛掌握了长、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了用割补法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策略,所以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解决问题。①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②用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能否拼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③动手测量数据,填写操作实验报告,找出求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2、加强问题情境的优化,提升提问实效。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的、需要学生克服的带有启发性的学习情境。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能促使他们去主动思考、去探索。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个性、水平存在差异,教师要针对这些差异,创设不同的任务情境。如果提问对象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提问应多以认知性问题为主,直问直答。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提出问题。对尖子生可适当“提高”,对普通学生可逐步“升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适当“降级”,满足不同胃口的需要,从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时,教师虽然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但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的学生,这还是能做到的。

3、加强提问策略的优化,提升提问实效。

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选择不当则可能弄巧成拙,破坏课堂气氛。提问应掌握火候,选准时机,巧设疑难。具体来说,提问要注意:①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②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③置问于教材的矛盾处。④置问于教材的含蓄处。

4、加强提问方式的优化,提升提问实效。

课堂提问要因题而异、因人而异,在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不能使用一种固定模式,这就是“大体须有之,定体则无之”。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掌握更多的提问艺术,并不断优化提问的方式。提问的方式很多,常用的有:①开放式提问;②突破式提问;③比较式提问;④猜测式提问;⑤启发式提问等。

5、加强引导技巧的优化,提高提问实效。

问题提得好固然十分重要,但这仅是成功的一半,还有更为重要的一半,那就是怎样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设计得十分巧妙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却收不到应有的启发思考、发展思维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问题提出之后,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或进行了引导,但“启而不当”、“启不得法”。只有“启而得当”、“启而得法”,课堂提问才不流于形式,才能落到实处。教师可以运用以下优化对策:①铺路架桥。当学生由于思维定势等因素的影响思维暂时受阻,无法正确回答教师的问题时,教师应及时铺路架桥,予以疏导。当有些问题因为难度太大,学生一时无法讲清时,教师要适时“架梯”,在终结性问题的前面,补充一些易回答的问题。②引向、指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时会出现“东拉葫芦西扯瓢”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适时地给学生引向、指津。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5

——浅谈教师的有效引导策略

撰写者:王丽丽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也积累了许多经验,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对《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修订,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下面,我根据自己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的体会,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度,总结探索教师有效引导的基本策略。

一、通过“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研究表明:问题情景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一定帮助,但是,只有有效的问题情景,才能真正为学生有效数学学习服务,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合适的环境。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致力于“问题情景” 的开发,更应该着眼于“有效问题情景”的研究。在创设有效问题情景时,应该根据编写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所教数学内容的本质和内涵,选取适当的角度,采用严谨、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数学知识自身的特征,精心进行设计,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符合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学习欲望,使之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二、通过“有效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数学活动主要包括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该通过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案例:人教版第二册《认识图形》这一单元,在学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等四边形等几何图形的知识后,我设计了《巧拼七巧板》的数学活动课,先让学生了解七巧板的悠久历史,并欣赏高年级学生所创作的用七巧板拼成的图形,引导学生数学思考。然后,让各学习小组分别设计游戏活动,用七巧板拼成各种各样的图形,在学生拼出的“变形金刚”、“忍者神龟”、“小步枪”等图形中,老师让各学习小组互相汇报并找出都是有哪些几何图形拼成的。最后,让学生总结参加数学活动的收获和体会,评选出最佳数学活动能手。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将数学课上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真思考,互相交流,并撰写数学日记,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样,把课堂中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宽,既有全员参与又为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通过“有效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完善认知结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不管学生说什么,老师总是爱插嘴。对一个个学生的发言,一一进行补充:“你说的是……”,“你在说……”正因为如此,每个学生表达的意思才逐步变得明了,但发言者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相互碰撞、相互联系却没有产生出来,教学一度陷入一对一的局面。造成这种的后果,教师大都是怕课堂出现“冷场”,于是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发言进行附和、帮腔、概括、评价。如果教师能够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然后再加以引导,这远比让学生多多发言来得重要,我们追求的并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应是“相互倾听的教室”。学生只有有效地倾听,才能对别人的思考、看法进行认可、批判、分析,进而来调整、丰富、完善自己的认识结构。教师只有倾听,才能从学生的错误点开始,从学生的差异点开始,进一步组织有效的教学。

教师以欣赏的眼光思考着学生的这些想法,不但能启发他们的智慧,更能保护好他们后续学习的动力。倾听是一种捕捉,倾听是一种调整,倾听是一次新的起点,一次思考交流的开始。只有在用心相互倾听与交流的过程,才能通过学生的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沟通,最后才能达到认知结构的进一步完善的目的。

四、通过“有效思维实践”,引导学生提升数学智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做到立足于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实践。教师要善于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思维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思维过程,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去推导过程、概括规律、归纳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智能。

案例: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等边三角形》一课时,在学生初步了解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后,我采取放手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自己 “做”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在动手操作中,有的学生用三根等长的小棒“围”,有的学生用书上介绍的方法“折”,还有的学生“画”出了一个等边三角形。教师鼓励 “画”的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方法:先画一个60度的角,以角的顶点为一个端点在角的两条边上分别截取同样长的线段,再将两条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就围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这样画出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在这里我引导学生用已有的三角形内角和及等腰三角形的特征等知识进行推理论证,作出判断,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索研究中积极思维,从而获得活的知识。这种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实践活动,不仅对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等优秀品质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智能。

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篇6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就是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通常认为“有效”,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要做好有效教学,必须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策略。

一、整合教学目标的策略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动力,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同时又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教师在制定课时目标时,要从实际出发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与学生的心理牲和认识水平相适应,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二、用教材教的策略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提倡“用教材教”。

1、认真钻研教材是创造性地“用教材”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认真钻研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

2、创造性地“用教材”,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注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三、情境教学的策略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

1、用好新教材中教学情境的文本资源。新教材特别注意选取生动有趣、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素材,精心设计了单元主题图或重要课题情境图,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的 理念。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情境图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目光去观察思考,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提出问题。

2、教师应是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如我在执教新课标人教版数学第五册《分数的认识》一课引入新课时,使用的动画片段,就是选用了学生喜爱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卡通人物制成的;又如我在执教新课标苏教版第十一册数学《比》,根据所学的内容精心设计了一项侦破案件事例,都大大激发了学生认知的需要、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动机。

四、活动教学的策略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比如在执教《分数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折腾1/4,通过自己动手感知1/

2、1/3,比较它们的大小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理解和感悟了新知识的同时,也对所学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一定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发挥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中,教师应全面、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等因素出发,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方式学习,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五、激励评价的策略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 的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特别是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学生能从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六、优化练习的策略

优化练习是实施有效教学的着重点。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方面,将单项与综合、口头与书面、操作与应用统一起来,做到“点”上突破,“质”上过关,“量”上控制,“面”上沟通,在设计中求趣,在“探索”中求法,在“变通”中求新,把优化练习落到实处。

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篇7

一、传统意义上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 课前进行预习

一个充分的预习工作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学生对于新的数学知识学习的品质. 预习可以加强学生数学学习的针对性, 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起课前充分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 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 为学生构建起一个数学知识预习的体系或者题纲, 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之后,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的预习内容, 使其构建起自己的预习体系. 这样, 学生会习惯课前预习活动, 更会建立起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力. 学生在预习中可以发现未知的数学问题, 将这些问题作为课堂上学习与攻克的目标.

(二) 课中认真听讲

在课堂上, 认真听讲, 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手段. 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的, 建立起课中认真听讲的学习习惯极为重要. 所谓的认真听讲, 主要有两点要求:第一, 在课堂上, 学生要集中注意力在教师的讲解之上, 杜绝与数学学科知识学习无关的行为, 对新知识进行学习, 与旧知识进行有效联系. 第二, 教师要认真倾听教师与学生的看法, 自主发表自己的想法. 在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设置可以讨论的问题. 比如在讲解“比一比”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站起来与同桌比比高矮, 估测高多少矮多少. 这样, 学生的精力会得到集中, 也会更高效地跟随教师的引导.

(三) 课后仔细作业

课后作业是巩固学生已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建立起课后仔细做作业的学习习惯, 对于学生全面与深入地掌握数学知识有积极作用. 教师要提醒学生运用规范与清晰的书写完成作业, 使作业具有整洁的感观效果. 作业的整体内容格式与数学符号的书写都要严格按照课本要求进行. 教师还要规定学生确保依靠自己完成家庭作业, 不许出现抄袭, 可以利用独特方法, 但不可胡乱完成. 另外, 要对作业进行有效的检查, 不可草草了之. 在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之时, 教师可以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制度, 为表现良好的学生发放小红花, 以荣誉督促学生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二、创新意义上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 勇于质疑的习惯

质疑是善于发现的表现, 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本来就是一个探究与思考的过程, 从多个维度进行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勇于质疑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批判他人的见解, 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数学问题解决方法. 一般来说, 在新旧知识进行交替, 利用法则与规律进行问题的解决以及概念的形成过程中, 质疑的机会较为多见. 教师要利用这些契机, 引导学生进行质疑. 比如说在讲解长方形时, 有同学会说:“对边平行且内角都为直角的图形是长方形吗? ”教师反问:“全部都是吗? ”有学生会在这样的引导下发现“正方形”这一特殊群体, 提出“正方形就不是长方形啊, 但对边平行, 四个内角都是直角”.

(二) 乐于实践的习惯

在面对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理论之时, 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数学与具体实践有密切联系,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鼓励学生进行实践. 比如在学习图形时,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出简易的三角形、长方形与正方形. 在实践中, 学生要制作这些图形, 必然要了解图形的性质与特点, 这就会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动力的提高.

(三) 甘于合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知识探究的过程, 合作是进行知识探究的有效手段. 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增强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在合作过程中, 每一名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不同的见解会使学生的思维角度与思维方式发生转变, 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也会大幅度提高.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通过合理的分组, 培养学生甘于合作的习惯. 例如, 在讲解“认识钟表”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钟表的读数方式有哪些”等类似的问题. 小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先看时针, 再看分针”、“看时针指的数字, 再数分针与12相隔的格子, 每一个格子代表五分钟”等. 在学生的头脑风暴中, 学生会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方法.

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有效策略

高效数学课堂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投入最小精力和最少时间,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有进步、有提高,掌握最多知识,课堂达到最满意教学效果。简单点说就是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听得懂、学得会、记得牢。高效数学课堂表现为学生从不喜欢学习数学转变为喜欢数学,从不参与课堂数学活动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从不会学习数学转变为会学。由此可以看出,评断数学课堂教学高效的标准是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学生是否愿意学习数学。

一、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一门重要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综合素质。当前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形式并不是很乐观,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普遍较低。

小学生身心正处于最初发展阶段,对周围一切充满新鲜感,对新奇事物产生强烈认知意识。如果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无法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就有可能被其他事物吸引,从而转移注意力,无法集中精神听讲,听课效率随之降低。而且数学是由数字组成的一门科目,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比较枯燥,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让他们走进数学世界,学生可能会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从而放弃数学学习,甚至对以后学习都产生影响。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况看,除了学生自身注意力不够集中导致上课效率低下外,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也是造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虽然已经实行教育改革很多年了,但是依旧有很多教育者秉承“小学生现在年龄还太小,思维能力不够强大,只适合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许多知识现在不能理解,等到上了高一年级自然就会懂了”等错误教育观念,从而导致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这些教育者不懂得创新,忽略学生处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

二、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的教学观念。教师要转变传统“灌输式”和“讲解式”数学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的学习具体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此外,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况且小学生自律能力较差,因此,学校要设立严格的管理制度,班级要有严肃的纪律,让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讲。

三、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1.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的特点,有效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不断深入了解学生。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小学数学教学任务、目标制定有效的教学设计。比如,学“简单加减法”这一节内容时候,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可以先了解学生都喜欢什么东西,如喜欢什么水果之类的。上课的时候,老师在教加减法的时候可以用这些水果举例,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水果学习简单的加减法。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喜欢的东西带到课堂上,通过这些学生喜欢的东西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更快速进入主题,从而提高上课效率。

2.教师要将教学内容立体化。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软件发挥了很大作用,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良好的效果。因此,为了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教师不仅可以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高效教学设计,还可以从多媒体教学软件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使教学内容立体化,创新教学手法,给学生带来新奇体验,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时候应该注意下面所述几个问题:首先,注意使用多媒体软件的方式。不同教学内容应使用不同呈现方式,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加以选择。例如,学习“平面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图片方式展现各种图形,而学习“立体几何”的时候,教师要用动态图法方式进行全方位展示。另外,教师要适量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使用要有度,不能对多媒体教学软件产生依赖心理。

3.教师要设立奖励机制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只有让学生自发、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建立奖励机制激励学生学习。当学生有所进步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适当鼓励和奖励,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例如,观察同一事物的时候,学生观察角度各有不同,教师要从学生角度出发理解他们的思维,对他们的创新思维给予肯定,然后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发育阶段,对新奇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课堂上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造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师可以从为学生创设有趣情境吸引学生上课注意力,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将教学内容立体化,设立奖励机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信心等方面入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芳.营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4.

[2]李畅.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初探[J].学周刊,2015.

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篇9

东石镇山前小学

许霜霜

“交流”是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古人云:“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既有个体的,也有小组合作中的。现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交流的策略:

一、课堂有效交流的必要性:

教师要有重视课堂交流的意识,了解有效交流的重要性。如备课的时候,预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要充分。如本校陈老师在集体备课有一年级《图书馆》时,就充分认识到课堂交流的必要性,很好的体现在她的教学设计中。因为课堂有效交流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就连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达到愉快和主动学习的目的;最后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这也是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

二、课堂有效交流的前提:

《课标指出》“人人都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是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努力的目标。众所周知,在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人,我们要围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为他们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民主平等的氛围。陈老师在执教三年级《比一比》就很好利用课前谈话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如“最近老师带学生去参加泉州市电子机器比赛,活动中有我们学校哪些同学,还有一些成绩,现场照片让大家看看啊”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才会成为一种需求,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师生的情感交流与合作是一切有效教学的必需的要素。任何先进的传播媒介之所以不能取代教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因为教师能创造富有情感的氛围,它既是交流的条件,也是交流的产物。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构建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课堂有效交流的途径:

只有正确的交流方法和必备的交流能力,才能保证交流活动的成效,才能确保每位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交流活动当中,有效地在相互交流中完善认知,调整自我。在课堂有效交流活动中:

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阅读是了解和学习数学的一种常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一种基本策略。阅读材料并不仅仅限于数学课本,学生自己写的作业、材料、数学史话和故事等都应成为他们的阅读内容。通过这种有序和广泛的阅读交流,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关系中了解和学习数学,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分享同伴的解题策略。同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读与勾、圈、批注、摘录结合,提高读的效果。如六年级的题目如“一件衣服打八五折后就可以少花61.2元。这件衣服原价多少元?”在给学习讲解时,注意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阅读,并进行有意识的批注。提高阅读的效率。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倾听,是课堂上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只有养成这种素养和意识,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灵动,知识的传授才会显得水到渠成。如陈老师在执教《图书馆》的过程情境导入中,仔细观察,说一说你从图上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学生说了丛林世界 4本,海底世界 9本,另一个学生说了童话故事28本,这时老师说“刚刚有同学说过的就不能再说,补充同学没有说过的,这样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哦“同学们就很注意倾听。因此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无论是小组成员,还是参与交流的教师,我们都要在过程中,注意倾听他人的想法,分析其中的对错,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出适当的判断。在听表达的过程中,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听解答问题的采用的方式方法;听表达的内容是否全面、观点是否正确;与自己对照找出差距或不同,准备随时质疑或补充。

3、引导学生学会对话

在倾听别人发言时,经过自己的思考后,还要学会对话,通过对话,把交流引向深入。陈老师接着让同学们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很多同学都举了手,也提了很多不错的问题。有一学生说“丛林世界和海底世界共多少本?“老师就接着说,”有同学可以直接解决问题的吗?这样引导学生课堂对话。也可以用这样一些方法进行对话提问:一是质疑型提问,如:“你讲的我不太明白,能不能说的更清楚些?”二是反驳型提问,如“如果是这样,用你的方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三是补充型提问,如“前面我想的跟你差不多,但是后面我是这样想的„„”

4、引导学生学会“写数学”

课堂交流大都时间是以语言进行交流,教师还可以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写数学”,就是引导学生把他们学习数学的观察发现、心得体会、反思和研究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与探索研究能力。

四、课堂有效交流的关键: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

老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促进学生自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陈老师在执教《比一比》充分应用谈话情境,学生参加比赛的活动。引出课堂回答比赛,并且每个回答问题分值在0---10之间,激起学生热情,教学效果很好。情境有多种,现实的情境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容易提高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有趣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这种综合性的刺激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思维的效率;探索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可以通过多维度的分析,从而实现多层次地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成功的感觉;辩论的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启动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助于他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开放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巨量的综合性的信息,从而为他们个性化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2、设置交流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科学思维的焦点。要确保问题最大限度发挥作用,设置时必须增强目的性、针对性,要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设计。陈老师接着说“机器人踢球比赛,屏幕上有三个学生三次的踢球结果,用哪个数来表示小坤一分钟机器人踢球的一般水平问题呢?让学生带着疑惑,深入思考。设置交流问题,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的交流向纵深发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探索之中,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悬念,引发学生去研究和讨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好奇心,这对促进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培养探究能力有很大的好处,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增强了自信心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3、运行积极评价,增强交流成功感

在组织交流活动时,应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通过评价增强学生参与交流的乐趣,在评价交流活动时,可以让学习之间开展互评,让每个人谈自己的成绩与不足,谈其它人的成绩和长处,既看到自己的成绩又能明确今后应努力的方向,增强参与交流活动的成功感,通过参与交流中的表现和收获,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通过交流活动不仅展示了自我,而且弥补了自身的许多缺憾和不足,从而使交流活动不仅是一个交流思想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兴趣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善于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交流思想给予肯定,对交流过程中遇到障碍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地输导、鼓励,进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上一篇:迷恋“销售精英”只能是死路一条下一篇:表彰颁奖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