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精选13篇)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1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城南小学 朱美芬
曾看到一篇文章——《保卫童年》。文中这样写道:“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期——童年。童年的生活,应该是绚丽多彩的;童年的生活,应该象童话故事般那样令人回味和向往。孩子们把他们这段最美好的时光献出来和我们分享,我们又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呢?我们能让他们的童年幸福难忘吗?……”由此,我想,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改变不了前者,但是我们可以改善后者,那就是我们可以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种轻松、自由的学习空间中和孩子们进行平等的对话与沟通,并不断地优化教学设计,建立有效的课堂常规,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学、乐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更有效,使孩子们能寻找到多一点的乐趣!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尊重差异,提出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不同的遗传素质,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人文环境,决定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认同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就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分层要求,提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目标,这样,教学活动才是有针对性的。基础性目标是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学习目标,是人人必须达成的;发展性目标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心理需求等,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有效教学应该在学生实现基础性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努力实现可能的发展性目标。所以,教师要理性地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学会等待,给部分学生达成发展性目标提供适度的缓冲。当然,教师还要了解和研究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重视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二、平等对话,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以良好的心境进入学习过程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师生互动的学习情境,可以使学生克服障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拥有自由的话语权,充分释放潜能。
三、联系实际,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数学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往往是生活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升华。因此,有效的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教师要在明确数学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关于这一内容的生活背景,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经验的联结点,充分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四、关注体验,构建自主的学习过程
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更强调学习者的自我体验。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已略去了其发展的曲折过程,这给学生数学学习的“再发现”带来了困难。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延长知识的再生过程,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行各种观点的交锋,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五、激活内因,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提高2 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学法指导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学生认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反思,使学生学会学习。
当然,有效的教学还应该考虑对学生的学习实施积极的评价。教师应确立并传递对学生的学习期望,这种期望应是学生经过积极努力可以实现的,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成功。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并非新的命题,它应该贯穿于我们教学的全过程。
2009年9月1日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2
一、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老师的首要任务.数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 还是一种情感过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曾指出, “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 它需要教育者专门地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 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老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育, 培养学生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创设求知情境, 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动力. (2) 课堂授课艺术.教师通过授课的艺术性、形象性、鲜明性、趣味性, 揭示数学教材的本身魅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3) 面向全体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帮助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 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 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 (4)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 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 迅速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 注意捕捉后进生回答中的合理因素, 发展他们思维的“闪光点”, 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后进生能够回答的问题, 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 是体验数学应用, 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因此, 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 这样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 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例如教学加法的实际运用时, 教师可以出示一幅画有不同颜色、不同只数的兔子图, 然后问学生“图上关于兔子你看到了什么”,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它吗”.随着问题的深入, 学生的思维也逐渐拓展、活跃起来:有的观察, 有的动手分白兔、黑兔, 有的合作……最后通过四人小组上台汇报研究结果, 找到了不同的方法: (1) 点数出兔子的总数, 有一个一个地数的, 也有两个两个地数的. (2) 按群计数 (左边9只, 右边6只) 后, 算出总只数. (3) 按颜色分类计数 (白兔8只, 黑兔7只) 后, 算出总只数.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旨在使学生感受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 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引导探究新知
1. 在合作、交流情境中讨论学习, 探究新知
实践证明, 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 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地创造讨论的情境, 精心组织学生讨论, 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交流,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 教师让学生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说是, 有的说不是, 学生的意见分歧很大, 情绪高涨, 教师立即组织小组讨论, 通过组内交流, 使学生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意义, 再让学生根据概念进行判断, 最后动手验证.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发展, 也让学生感受到思考问题要从综合考虑, 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2. 在实践、操作情境中探究知识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 实践, 寻找规律, 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教师给学生准备了一些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图形,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怎么表示这个图形的四分之一?学生通过动手对图形的剪、拼、折等活动, 可以用多种方法表现这个图形的四分之一.通过操作思考使学生感知到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 其中一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这一过程, 学生通过充分的操作、思考、实现了分数的初步认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利用生活资源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寻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让学生在感知中认识, 在理解中思考, 在整合中提升.例如, 学习面积的有关计算后, 我把学生带到熟悉的学校餐厅进行实施测量, 然后提出, 根据所测数据, 同学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个个积极动脑, 跃跃欲试, 提出了很多问题: (1) 餐厅的面积是多少? (2) 我们学校如果有500人就餐, 用餐时人均面积是多少? (3) 若在餐厅地面上铺上0.3米厚的水泥地板, 需要水泥和沙子各多少立方米? (4) 若每立方米的水泥需500元, 每立方米的沙子需要25元, 那么在铺餐厅地面时共需要多少元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 学生的实践意识增强了, 数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3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课堂变活跃了,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等方法主动去获取知识,教与学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如何在教学中多一份实在,少一份做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恰如其分的找到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结合点,是目前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有效性的把握需要教师起到导向的作用。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教学,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捕捉机会,激活思维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学习状况,将课堂上的动态资源作适度的开发和有效的利用,及时地改变原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以促进预设目标的高效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即时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信息,并施展自己的教学机智,让有效在教师的引领下自然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或受以往一些负迁移因素的影响,往往会生成一些片面的或错误的认识和见解。教师要积极捕捉这种动态资源,以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偏差,以发展的眼光理解这些信息的价值,引导学生自己去剖析,以错引正,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避免灌输,实现学生自悟。
[案例1]
例题:360÷(180-90)=?
师: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生l:先算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除法。
生2:我认为还有一种算法,先用360分别除以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所得的商相减。
显然,生2所说的方法是受以往乘法分配律负迁移的影响产生的。这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否定这种想法。而是放下原先的教学预设,让生l、生2分别板演。一会儿,生1已完成,生2抓耳挠腮做不下去了:
生1:360÷(180-90)=360÷90=4
生2:360÷(180-90)=360÷180-360÷90=2-4
师:这两种方法哪种正确?为什么?
生3:生1解法是正确的,生2解法是錯误的。我能通过举例来证明,如12÷(2+4)=2,而用他的方法结果却是9。
生4:我也认为生2解法是错误的,因为该题是“用360除以180与90的差,商是多少”,而不是“用360除以180的商减去360除以90的商,差是多少”。
生5:我认为生2是受了乘法分配律的影响而算错的,乘法分配律只在乘法中适用,除法没有分配律。
这时,每一位学生脸上都荡漾出开心的笑容。因为他们已经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对错误进行了剖析,这样不仅可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产生,而且还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达到了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拓展应用,回归生活
重视拓展性内容的训练,能使学生的思维拓展、想象丰富,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探究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大有裨益。要搞好拓展教学,首先要利用好学习活动中的拓展内容,并针对不同的拓展内容决定拓展的程度,以达到科学有度地拓展,从而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高度,并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当知识和技能与生活实际相冲突时,我们更应该尊重和倾向于生活的现实,因为学是为了用,是为了学生的社会性回归。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学是为了回归到用,教学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学以致用,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本色,不再是抽象的条条框框,也不应是简单的机械重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学科拓展的本意和要领所在,也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
三、梳理归并,纳入系统
教师应努力让学生掌握知识系统的结构,而不是零星的知识片断。教学中突出重点、掌握结构,让学生领会原理、融会贯通,可以避免知识庞杂而不得要领。同时,系统的知识是记忆的支柱,又便于联想和应用。因此,及时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出有关知识的一般结论,并结合必要的讲解,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体中的相互关系和结构的统一性,并纳入知识系统,这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
四、巧用方法,突破难点
所谓教学难点,一般多指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教学内容。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是优化课堂、提高课堂质量的重要举措。突破教学难点,其方法很多: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复杂为简单,或变生疏为熟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化难为易。实践证明,“对比呈现,口诀记忆”是一种突破教学难点的好方法。
[案例2]
了解单位间的进率,是为了化聚单位,而化聚单位仅仅知道他们之间的进率还不够,为了更好地克服这个难点,笔者又进行了尝试——对比呈现,口诀记忆。
为了易于学生理解,将高级单位简称大单位,将低级单位简称小单位,这样一来,对比明显,而且朗朗上口:单位变大,数字变小,除以进率;单位变小,数字变大,乘以进率。如例题:18小时=( )天。
问:单位变大还是变小?
答:变大。
问:你选择了哪一条口诀帮助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答:单位变大数字变小,除以进率。
问:你觉得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几?
答:24。
问:算式如何?最后填几?
答:18÷24=0.75。
如此练习几次之后,学生独立地解决此类问题时,会习惯性地在自己的头脑里问出这样几个关键的问题来帮助自己思考。熟练了进率,熟练了口诀之后,学生自然而然会将这个过程简化成除以进率几和乘以进率几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解题的正确性,速度上的优越感也随之表露无遗。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位实践者的执著追求,尽管需要教师在这一领域内作出艰辛的努力、刻苦的钻研和反复的实践,但是只要从日常教学的每节课、每个环节做起,少些浮躁,多点耐心,少些埋怨,多点反思,养成追求教学有效性的敏锐意识,不断深入课堂进行教学的探究和实践,有效的课堂教学将不再成为空喊的口号而变成辉煌的现实。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4
摘 要 让课堂40分钟时间焕发出无限的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苦苦追求的目标。本文将主要分析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里实施有效教学。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1精心创设情境,促进有效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1)情境创设的目的应该明确。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做到具体、明确,不能一味笼统地问“你发现了什么?”一方面,要及时从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数学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把情境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2)在教学中,要尽量让情节具有现实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亲切感。设计情境时,应适度回归生活,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3)情境的形式要有所变化。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变化。
2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深化有效教学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新课程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积极背景,如:立足生活、联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情境的创设等,作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这些因素,随时关注学生参与的状态、广度、时间、方式、品质及效果等,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确保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3合理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升华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
3.1尊重学生的生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无法在课堂上研究和展开的,则要留到课余或条件成熟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地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下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因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地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们提出来的有价值的,教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们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进一步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培养出来。
3.2弹性预设,为动态生成提供时空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学生留足空间。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上一旦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善于抓住和利用好学生生成的资源,这也是一堂精彩有效的课的重要决定因素。
4及时、适度、多样地评价学生,达到有效教学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2)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激励不在于一味地表扬和“藏拙”。太多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自我。要注意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善于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通过教师或学生的交流指出其不足,不要为表扬而表扬,以免迁就错误而产生误导。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篇5
摘 要: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情境;重难点;思维;追问;有效的提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科任教师也在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而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活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特级教师吴正宪也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使这颗心脏正常、有力地跳动,就要精心、精确、精准地进行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策略。
一、利用情境巧提问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手段,能够起到引导教学方向、揭示教学内容、推动教学发展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读懂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分析哪些知识用提问表达,每个环节应该设计的提问的难度如何。对教材进行梳理,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知识内容,能够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适当的情境提出问题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学加法交换律一课中,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猴吃桃子的故事:沉浸在故事中的学生被小猴子的可爱深深地吸引着。是啊,猴妈妈为什么笑呢?这“笑”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富有数学味的生动的情境,引发了关键的问题,促进了学生数学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抓住重难点巧提问
每一节课都有重难点,它是学习的核心部分。学习的效果如何,主要看学生能否围绕重难点展开思考,在学生所接触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处提问,引导他们掌握知识的本质,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笔者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适时提出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通过这样有效的提问,加深了学生对圆的面?e公式的理解,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捕捉思维巧提问
课堂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学生思维是否活跃,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把握提问时机,是否善于利用学生思维的特点,捕捉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促使其学会思考。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及时抓住课堂生成进行提问,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这样,学生的回答就会富于创造性,让课堂呈现精彩。比如,我在教学“体积与容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体积的概念理解得更透彻,我适时提出了问题:“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体积,谁能结合生活中的物体说一说你对体积的理解。”一个男孩打破了短暂的沉寂,指着讲台上的黑板擦说:“黑板擦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黑板擦的体积。”“苹果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数学书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听得津津有味,他们把体积的概念诠释得淋漓尽致。学生的思维充分地被这个适时的提问调动起来,使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
四、紧扣追问巧提问
课堂提问是设疑、激疑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外显形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在提问之后不断追问,抓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思考现象背后的数学道理。比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摸奖游戏,先准备了一个没有放有蓝色球的箱子,说:“如果哪位同学能从箱子里摸出一个蓝色的球,你就能获得一个笔记本作为奖品。”结果几个学生上来都没摸出蓝色的球。有些学生急了:“箱子里是不是没有放蓝色的球啊?”“大家也这样认为吗?”教师反问学生。很多学生都表示赞同,要求把箱子里的球都倒出来看个究竟:有红球、黄球、绿球,真的没有蓝球。“老师根本就不想让我们中奖!”“为什么我不想让大家中奖呢?”一个学生回答:“箱子里根本就没有蓝色的球,您却规定摸到蓝色的球才能中奖,我们当然不可能中奖了。”学生都点头称是。我顺势追问:“怎样才能使同学们有获奖的机会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回答说:“在箱子里放进蓝色的球,这样就有可能中奖了。”……有趣的摸奖情境,充满数学思考的追问,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使学生对“不可能”“可能”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思维在教师环环紧扣的追问中得以延伸和发展。
总之,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我们的教学还在继续,我们的研究永不停息。
参考文献:
浅析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6
扶余县三岔河镇中心小学张寿康
在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广大教师和教学专业人员认真研究教学的策略,更新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的办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凸显教学效益呢?
一、改革备课思路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众所周知,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我们教师上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备课理清思路。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要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去备课。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这节课准备安排几个学生的活动,每个活动怎么安排;其次要考虑在活动中教师怎样去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第三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老师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这样的备课才是我们倡导的,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二、把握教材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把握教材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系统地分析教材。首先在理解《标准》基本理念的前提下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和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的认识结构,只有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材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不是唯一资源。实验教材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使用的广阔
空间。如,有的教学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弹性,便于大家灵活使用。但实验教材处于实验阶段,可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所以,我们在教学教程中,要依据《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四、改革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7
一、树立新的教学观,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这也是新课程理念实施的目标之一。这些目标的提出, 实际上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不但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习惯于“粉笔+黑板”, 以书本为主, 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 广大教师要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主在课堂上获取知识, 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在数学课堂上, 应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让学生畅所欲言。与此同时, 教师要和学生多交流,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思想和感情动态, 并给予帮助和引导,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因此, 在小学教学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探索。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关系, 他们的学习行为和习惯还处于刚刚形成的阶段。另外, 他们的自控能力不够, 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一些阻碍。因此, 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 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 使他们能够明辨是非善恶, 走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把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 待学生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以后, 鼓励学生去尝试计算出教室内钟面的面积;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后, 可以让他们把学习小组内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求出一个平均数;学了计算长方体面积以后, 可以让学生计算自己卧室的面积。如果能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他们会深深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 并提高学习兴趣, 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
三、整合教学内容, 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的价值不言而喻, 需要每一个学生都认真学习数学知识, 掌握基本技能, 并在学习的过程中, 能自主发现和获取数学价值。学生的能力不同, 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发展也有所不同, 因此他们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差异, 这就需要教师解决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在设计教学活动或者问题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班级中的后进生, 教师要多关心和关爱他们, 当他们遇到困难时, 不能置之不理, 要给予一些鼓励和指导, 让他们重拾信心, 并快速地融入到课堂探究合作中。与此同时,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要把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创新整合, 提高其综合性,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元化的素材, 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富有活力, 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比如, 在教学统计这部分知识时,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当转变和整合教学内容, “我们学校准备创建一幢高楼, 校长想争取一下我们同学们的意见, 你们认为是创建体育馆呢?还是创建科技馆呢?”问题一提出, 学生马上就开始进入到了激烈的讨论状态, 这样的教学方法大大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吸收知识、选择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已有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形势下, 我们要重视学生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的机会。数学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比较差, 因此, 数学学习对他们来说比较困难, 如果教师还是按照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昏昏欲睡、枯燥无趣, 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在这样的形式下, 教师要改革和创新教学手段, 努力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如在带领学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清晰、直观地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过程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和割补后的长方形的宽和长之间的联系, 进而为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水平、智力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着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效率, 为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冬女.刍议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祖国:建设版, 2014 (4) .
[2]郭伟.让“无情”的评价变为“有情”的激励——刍议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6) .
[3]董爱民.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旬刊, 2012 (10) .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一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下面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实施教学有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在整体把握《大纲》与教材的情况下,弄清本节课的重点、要害、难点以及本节课的目标;然后再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制定。A层学生只要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B层学生在熟悉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C层学生要求在B层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有良好的数学素质。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经过努力,“跳一跳,摘到桃”,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实现自己的小目标。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学生能说出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能进行简单计算;B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能熟练地加以应用;C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并要求能灵活运用。当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既定目标时,后进生有了学习信心,中间学生的潜能被挖掘,优等生的能力不断被释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主要因素。相反,没有兴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低效的教學,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再配置以多媒体的辅助,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教材《加减混合运算》一课时,课的开始是这样设计的:(幕示情景图)停车场上有6辆小汽车,开走了3辆时,老师问有什么变化?当又开来2辆时,老师再问: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老师要求把刚才看到的情况连起来说一说,这时,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说:停车场上有6辆汽车,开走3辆,又开来了2辆,这时,停车场上还有几辆汽车?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去。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自主探索是指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没有自主探索,就不会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这就是说,课堂上,一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二要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摩、动口表达的适度空间。自主探索是每一节课都必须要有的环节,而合作交流则不然,合作交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教学难点,完成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同时,合作学习也是丰富学生经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无论是自主探索还是合作交流,都需要老师的适当指导才能达到有效学习,否则,任由学生“自主”的课堂,只能表现为看似活跃,其实低效的课堂。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克和千克》时有这样一个片断:老师请四人小组合作称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老师话音刚落,小组内便忙活起来,同学们开始为称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好不容易意见达成一致后,一些人开始称物体的重量,而另一些人却在那儿讲闲话,摆弄天平等,小组合作就在这样杂乱无章的状况下进行着……。这样的课堂,缺少老师正确的组织和引导,忽略了合作的质量和效果。本案例中,如果老师能够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如果组长能够控制全组,明确分工,使每个学生在合作过程中都担负明确具体的任务,并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真正使合作学习朝着稳健有序的方向发展,那么,合作学习的质量才会提高,学生的交流才会有实效。
四、让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
若能将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数学才是活动的、富有生命的,才能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怎样用数学,从而萌发数学应用意识,进而真正喜爱数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逐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兴趣、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所谓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讨 篇9
摘 要: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知识与科技的日益更新,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我国进行得如火如荼。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必须要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为主,培养学生以学为乐的志趣,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本,以行之有效的策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高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氛围;生活情境;小组合作探究;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是引导小学生对数、数字、图形、公式等各种相关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是为日后初高中和日常生活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的科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以,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结构、形式、内容、策略等应当有所优化与革新,以此适应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以此迎合新课程的深化改革。
一、以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不仅在于教师的教法,在于学生的学法,更在于课堂教学的整体环境和氛围,良好、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良好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稳定师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状态,可以鼓舞和振奋师生的内在情绪,可以改变紧张的师生关系,可以减轻师生的心理负担,从而达成数学知识传授的有效目标,达成师生情感的层次递进。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数学竞赛等形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实现师生有效行为的内在激发。
二、以贴切生活的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求学的欲望
新课标改革的基本理念强调数学的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连接,只有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并轨,才能使数学教学面向生活,使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因素,是连接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纽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生活为原形,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素材,为学生创设现实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现实表象,进而挖掘数学潜在的本质规律,实现生活化向数学化的内在转化,实现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例如,在小学数学《元、角、分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单独去商场或超市了解商品的相关价格,并亲自尝试如何购买东西,再通过课堂上模拟购物,相互交流,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的体验过程获得准确、清晰的“元、角、分”的概念,体会到数学的内在魅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和应用技能。
三、以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主体的竞争意识
小组合作教学是改变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止化等教学弊端的高效教学形式。以灵活的小组合作形式取缔机械化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小组合作讨论取代教师一言堂、一人堂的传统讲授模式,以小组合作探究转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体自主探究的局势,引导学生自主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勉互励。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达成数学知识内在本质的剖析,达成数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升华。例如,在小学数学《长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长方形的长面、宽面与长方形的面积之间的联系与关系,让学生在松弛有序的时间与空间中放松思维、深化知识、强化技能。
四、以优选信息技术拓展数学教学的内容与范围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守新课改提倡的开放性与科技性原则,必须将信息技术作为数学教学的侧面辅助支撑,以信息技术的现代化、集成化、统筹化、视听一体化等优势优化教学活动、弥补教材缺陷、精简教学结构、完善教学效果、拓展教学范围。例如,在小学数学《梯形》的相关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图片或是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现梯形的多面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形象的指引下探究梯形的内在本质,让学生在图形与动画之间的相互转化下体验数学的趣味与魅力。
总之,作为小学教师,应时刻反思教学中的弊端与矛盾,应时刻坚守基础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应以科学的、先进的策略为指导,以此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10
二十里铺小学
禹健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在课堂中要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
1、利用多媒体,燃起兴趣的火花
小学生对动态的新鲜的事物很感兴趣,喜欢探究。在一个个问题得到解答的后面,是学生知识的积累,思维的启迪和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功能,以直观、动态、形象化的演示效果,创设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的视听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饶有兴趣地观看生动画面的同时,渐入佳境,在愉悦的气氛中享受数学思维的快乐。
2、鼓励质疑,培养自主意识,“学习是快乐的,思索是快乐的”。在这样的求学探知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自己才是课堂的主宰,从而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小班化的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观,重视学生的求索精神,重视他们的兴趣和需要。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1 帮助孩子去发现自身价值。教师只有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教学活动才会精彩纷呈。
二、构建多样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
1、探究——促动
正如《课标》所提出的“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强调自主探索,应使数学学习成为探究性学习,注重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时空,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经验出发,在丰富的具有现实背景的研究活动中经历、探索有关数学结论。教师要改变以例题、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
2、合作——互动
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的重要特征,合作是现代社会人的重要活动方式。通过互动体验,感受数学思想与方法,认识数学知识与经验,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获得自我反思和纠正的机会和体验,实现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独立思考,在合作交流时有角色分工,在合作交流后有动态生成。
3、激励——自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地捕捉称赞学生的时机,重在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励的方法有语言的、体态的、动作的。同时注重群体的评价。在小班化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评价过程中,就出现了以学生群体评价的方法,即在实施小组学习的时候,评价不是指向学生个体,只有当小组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时候,才能获得肯定的评价。
学习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在小班化教育中,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维的过程,教师经常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学的?”等等,通过评价来引导或矫正学习的过程。数学课中,我重视让学生讲讲解题思路,暴露思维过程,使学生得到及时的指导。“小班化教育”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评价具有诊断、鉴别的功能,同时也具有调节、激励的作用,我关注的主要是后者
(1)老师走到学生中,成为学生的学习设计师、合作者和引路人。
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地去创设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 3 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在我们的小班化教育中,教师真正走到学生中,有时蹲着,有时坐到学生中,有时半跪着进行指导,营造一种和孩子“等高”的平等气氛,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更率真地袒露他的一切,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2)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自由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积极营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提问,假设和陈述;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态度,对所学内容作出科学的质疑、批评、乃至争辩,还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说不,向教科书说不,最大限度地扩张学生的思维空间,形成师生双边心智的对流,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的“师生场”。用泰戈尔的话说:像阳光一样拥抱你,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3)注重分层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评价,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所体现的层次,主要是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进度有快有慢,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利用分层要求来实现分层评价,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能得到成功的快乐。
如在《认位置》这一课中,在课的最后,我让各小组从学习态度、主动参与程度、学习效果这三方面对本组进行自评,满意的把代表自己小组的五角星贴在红颜色的一圈,觉得一般的贴在橙色的一圈,觉得不满意的贴在黄色的一圈。我觉得学生对自己小组的评价非常客观。我也清楚地感知到这节课的集体评价往往能延续到下节课,并对下节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小班采取分组教学要特别注意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之间的有机融合,让这三种形式充分发挥优势,相辅相成,做到1 + 1 + 1 > 3。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11
一、抓住教学起点,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受教育者完成一定的教育计划后身心各个方面需要达到的具体规格要求及其结构体系。它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因素之一。因此,教学目标在制定时要抓住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也就是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技能达到的程度和水平。《基础教育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目标要考虑三个维度,并且三维目标之间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我们要正確把握学生在三个维度方面的发展情况,以此为基础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有些知识学生比老师更为了解,甚至更为精通,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更是早有接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分析至关重要,这对教师抓准教学起点,理顺教学过程都是必要的。
二、深入研究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选择教学内容。一定的目标是通过一定的内容教授来完成的,教学内容不适当,再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现在,教学内容的常见呈现方式是教材,教材是依据课程计划而制定的系统化的教学用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材的改革都在进行,从过去的一纲一本到现在的一纲多本。尽管如此,教材本身始终是一个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而客观世界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教材是很难反映时代的新发展、新成果的。所以,教师需要客观地分析教材,优化和改进教学内容,把社会发展中的新成果、新进展有选择地增添到教学内容中来。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对教材创造性使用的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储备。
三、联系实际,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小学数学教学是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生特有的年龄阶段特点决定了教学要由直观到抽象,要有一定的情境,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的学习建立联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体验所学内容中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情境建构时要全面考虑,突出重点,做到情境创设适中,创设的情境目的要明确,情境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总之,课堂永远与教学联结在一起。没有教学就没有课堂,教学是课堂的具体内涵。课堂教学构成课程实施的主要过程,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落实,必然要求课堂教学的变革,要求新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这就要求在职教师能做到:重视方式,讲究效果;重视设计,讲究效率;重视内容,讲究效益。恰当利用现代科学教学手段,采用各种教学策略,设计符合自己特点的个性化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尽可能地学到无限的知识。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篇12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 一) 课堂提问形式过于单一
大多数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形式过于单一,只是单纯由老师提问,学生答的形式存在,且提问比较频繁。大部分数学老师只顾自己的感受,一股脑地提问,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知道,提问的方式学生是不是感兴趣,是不是留了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大多数小学数学以学科内容为主要提问对象, 其它的延伸知识或发散性思维的问题非常少。另外,课堂提问的评价机制比较死板,只是单纯的以“数学问题的正确性”为标准,从不考虑学生答题过程评价,不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时甚至出现课堂提问针对性不强,提出来的问题窘况,根本引不起小学生的兴趣,最终造成“只问不答”的局面。
( 二) “问答式”的提问多于“启发式”的提问
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育学理论,只是机械化将课堂教学内容转变成“问题”,为了“提问”而简单地“提问”,“问答式”的提问多于 “启发式”的提问。大多数小学教师没有完全理解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精髓, 提问过于形式化,表面上看上去师生互动良好,有问有答,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实质内容。教师只是简单的针对学科的知识点提些记忆性的问题,问题的深度、广度明显不够,并不能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心理学应用不够理想,数学问题设计不够准确,不够科学,只是简单的、单纯的为了提问而提问,没有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并没有经过认真的准备,具有随意性。通常只是从网上或教科书直接照搬现成教案,这样设计出的提问自然缺乏针对性、科学性与启发性。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率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小学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渠道,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素质教育,实现课程知识的宣讲。高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完成学习,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让学生快速消化知识; 反之,无效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感觉情绪低沉,无效的课堂提问让学生解答迟钝,师生教学互动性不强。 小学数学与小学语文组成了小学教学体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 如何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具有非常重的现实意义与教学意义。只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才能保证小学生轻松快乐地接受小学数学知识; 只有启发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才能体现新一轮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气氛融洽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地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通过仔细分析学生所学的知识,通过设计课堂问题,在考核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率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积极运用提问技巧,提高课堂提问效率,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 一) 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活跃,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点开展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设置具有启发式问题,直接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设置、讨论和寻找答案。启发式提问可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可以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智力。问答式提问,只能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不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小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
( 二) 课堂提问应通俗易懂
小学生年龄偏小,理解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偏弱,理解问题时往往会表面化,或简单直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设计通信易懂的问题,不能太书面化或理论化,尽量做到通俗化、形象化。提问的方式应该游戏化,让小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回答问题,尽量让小学生自我完成,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争着回答,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 三) 课堂提问应结合问题情境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的原因,对于抽象思维难以接受,形象思维有利于小学生接受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结合问题情境,尽量使用图片、演示等具体的情境,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在参与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趁热打铁,由兴趣引出问题,及时引导和答疑,让学生在问题解答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 四) 课堂提问应具有针对性
小学数学教课堂提问应该有的放矢,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针对某一具体的数学问题,设计针对性强的课堂提问。这种针对性强的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及时掌握课堂内容,消化课堂知识。另外,课堂提问的针对性还应该保持连贯性,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锻炼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数学思维,当然这种推断式的课堂提问也会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四、总结
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可以直接反应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直接影响教与学的互动。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高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小学数学教师认真分析课堂提问效率的影响原因,深刻意识课堂提问效率的重要性, 反思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率的必要性,从课堂提问的启发性、通俗性、 针对性和情境四个方面,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重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就能够真正发挥课程提问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提问,提问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牢牢掌握课堂内容。随着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探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率的必要性,最后提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率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13
小昆山学校
戴倩莹
【摘 要】口算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数学作业和数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分析小学数学口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依据相关的理论及实践经验、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师如何采取有效的口算教学策略,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
【关键词】口算教学 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
口算也叫“心算”,是一边心算一边口说的运算。它是一种只凭思维及语言活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计算方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委会指出:“培养学生口算、估算、速算的意识,对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口算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数学作业和数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如今的许多数学课堂都是创设情境,即便是计算课,也是与解决问题放在一起,口算的踪影很少寻觅,口算渐渐离开了我们的数学课堂。那么,如何提高口算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当前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口算的速度不达标:新课标要求1~3年级的学生一分钟内能口算8~10道题,而我们不少学生一分钟只能计算出4~5道题。
2.口算的正确率低下:我曾对本校五年级74名学生做过一项统计调查,执教的的两个班级每天数学课前3分钟做20道口算题,统计每个同学规定时间内做对几道题,经过两周的统计,从数据上分析,我发现两个班级都有不少学生要错2~3道题。
3.口算的方法不当:许多老师应该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让学生说出口算的计算方法时,不少孩子虽然计算的结果正确,但他们运用的却是笔算的计算方法。一次校内听课活动,老师执教内容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课前她安排了一组口算题目,复习引入,其中有一个题目24+32,一个学生的结果是56,答案是对的,但是当老师让他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时,他却说,先用4+2=6,在个位上写6;再用2+3=5,在十位上写5,所以24+32=56。显然,它所用的计算方法是笔算的方法。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学生“会口算”、“能熟练地口算”,不仅包含速度快、结果对的意思,还包含着方法正确的意思。所以要衡量孩子们口算学习的效果怎样,必须从结果、速度、计算方法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衡量。
二、口算教学中主要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通过上面的剖析,不难看出目前我们的口算教学状况与新课标的要求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差距客观存在,但产生差距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上不重视:平日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一些老师认为,口算有什么好教的,很简单的题目学生都会做了,完全没必要在这上面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试中遇到由于口算错误没考到一百分的优秀学生时,会责备他们粗心不认真。其实不然,我觉得是这些教师是不太了解口算教学的全部意义,不知道口算检测的正确标准,所以口算在他们眼中并不重要。
2.重计算结果,轻思维过程:许多教师平时也加强口算训练,而事实上,一些教师只重视学生口算的结果,忽视算理教学,致使学生运算速度慢,满足于机械地按照法则进行计算。在平日练习中经常遇到这几类情况:口算20×40时,很多学生会算成20+40,算成60或者600,教师应该让学生说一说,当时是怎
么想的,提醒学生看清运算符号;在口算45+28时,学生往往会忘记进位,算成63;在算62-19退位减法时,会不退位算成47,而不注意当个位上不够减时应从十位退一做十再减,这些看似很简单的算理,学生的理解还需要一定的过程。但有些教师以学生计算正确为目标,不愿花时间去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不去比较、评价各种解题思路的优劣,不愿在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上下功夫,教师要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究竟是学生的学习习惯问题,还是口算方法问题,只有找准错因,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口算训练才能落到实处。
3.忽视口算的速度:主要表现为没有遵循“在正确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口算速度”这一教学原则。例如有的教师满足于计算正确,不注意速度要求,我在办公室里就听到其他班的数学老师对学生说:“口算题目多简单啊,怎么还会错呢,实在不行算不准的话,在草稿纸上列竖式啊!”听了这样的话,我觉得这位老师完全是追求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忽视了计算的速度及能力的培养;另一种情况是个别教师追求快,而忽视正确率,认为速度快但容易出错的学生只是粗心而已。这些教师平时不注意教给学生口算的方法,忽视引导学生运用合理、灵活的计算思路来提高运算速度。
三、提高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的有效策略(一)提高口算速度的策略
1.巧用运算定律,提高口算速度。在平日教学中,许多学生的口算速度是不达标的,口算速度太慢是目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们会发现,中高年级的许多心算活动涉及到分配律的运用。例如:一个有良好数感的学生会很快地发现25×14=(25×10)+(25×4)。有研究指出,口算的最一般基础是数意义上的“凑整”,其加减法运算建立在结合律的基础上,乘除法运算建立在分配律及分解因数的基础之上。事实的确如此,日常加减法的口算,无不利用“凑整”方法作为计算的载体,从而完成原本复杂的思考过程。如前文所举的44-25,用44-20-5的方法就是利用“凑整”的思想降低思考的难度。我们想必还有这样的体会,在应用口算最广泛的菜市场,商贩或者顾客将尝试这样口算货物价格的:2.8元/斤×1.8斤,1.8当做2斤,2.8×2=5.6(元),2.8×0.2=0.56(元),9.6-0.96=5.04(元)。这个计算过程速度快,道理清楚,结果准确,这也是利用“凑整”的思想来口算的。
透过这些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凑整”的方法有所不同,然而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即“凑整”都是为了便于利用可使用计算简单的运算定律。如上述两例,前者“凑整”后可以用减法的运算性质,后者“凑整”后可利用乘法分配律。可见,加强对数与数之间关系的理解,能灵活地根据数的特点进行拆分、重组,尤其是能灵活地运用各种运算定律,这是形成扎实口算技能的必要途径。
具体来说,实际教学中可抓好以下三点:
(1)熟练掌握运算定律。要让学生理解并熟记常用的一些运算定律,如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减法运算性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除法的运算性质。同时,要让学生形成能够根据运算数据的特点,快速地联想到相应运算定律的技能。
(2)加强运用运算定律口算。教师尤其要注意的是,运算定律的运用,不能局限在学习定律或在做简便计算时,而是要在各种计算过程中,都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运用。
(3)要进行针对性训练。因为运算定律的口算题目的特点,不同于学生习惯的“笔算化”口算的方法,因此,教学后,教师应当进行一定的针对性训练来巩固学生对运算定律的深层感知。例如,教学44-25可以用44-20-5的方法后,就要进行一定量的训练,使学生在熟练计算的同时,加深对减法运算性质的理解。
2.熟记常用数据,提高口算速度
在我曾经的学习当中,就采用会熟记一些常用数据的方法。熟记一些常用数据的运算结果,可最大限度地提升运算速度和正确率。实际上最基础的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开始教学时,很注重让学生明确算理。但到一定时候,学生形成的是看见8+7就想到15的意识。正是诸如此类的不断积累,使学生最终熟记了这些最基础的、最常用的运算结果,而学生也正是运用这些基本技能去解决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乃至更复杂的各类笔算、口算。现实中,熟记常用数据的运算结果,都能像这样不断地推动计算者计算水平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熟记常用的25×4、24×5、125×8、25×8、75×4等的运算结果,也熟记过一些平方数,如112=121、122=144,132=169„„熟记这些数据,不管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使得学生的口算既快又准。除了熟记一些口算时常用的数据外,学习一些巧算结果的方法,对提高口算速度也是大有裨益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熟记一些口算时常用的数据,可以丰富学生的计算技巧,使之成为除“凑整”计算之外的另一种有效方法。例如计算125×16,若我们知道125×8=1000,那我们就可以采取125×8×2的方法,就能快速地算出答案2000。
3.坚持长期训练,提高口算速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小学生的口算能力,不但要让小学生弄懂数学计算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算法,还要引导小学生坚持进行练习。口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要求教师要重视口算训练的持久性。例如我坚持在每天课堂的35分钟里,抽出3分钟来练一练口算,我觉得是十分有必要的,特别是到了中高年级,学生不再像一、二年级那样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所以我不会舍不得这3分钟,我充分利用这3分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里练习、校对、反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就是这短短的三分钟,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与此同时,我对个别口算比较薄弱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每次精心设计典型易错的题目进行训练,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学生的口算能力都有所提高。
(二)提高口算正确率的策略 1.加强算理教学,重视思维过程
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法就是计算的方法,解决“怎样算”的问题。口算教学,应当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去掌握计算的方法和法则。其中,弄清算理是关键。要突出口算算理的教学,需要让学生真正经历口算算理探究的过程。只有经常运用算理来进行口算,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有效的锻炼,心智活动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现以网络上“乘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教学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1:学生尝试解决一组乘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题目为:10×3、20×2、20×3、40×7、300×6„„教师组织学生反馈算法。
师:这些题目,你们都是怎么算的? 生1:1×3等于3,再添一个0等于30。生2:2×2等于4,再添一个0等于40。生3:2×3等于6,再添一个0等于60。生4:3×6等于18,再填两个0等于1800。
„„
生(多数):我知道,只要先不看因数中的0,乘好后再把不看的几个0补在积的后面就行了。师:小朋友们说的真好,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计算非常简单。
显然,这位教师很满足于学生发现的非常“简单“的算法,也觉得学生掌握了这样的算法,因此认为本课的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了,殊不知,这类乘法口算为什么可以先去掉0,在添上同样多的0,即这样计算的算理的关键之处,却被教师忽视了。我们可以想象,经历上述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会的仅是一种机械操作的程序,即使这种程序操作的再熟练,于他们的心智的发展、思维水平的提升却是价值不大的。
案例2:(如案例1一样,学生也发现了计算的“窍门“,但教师却做了如下的处理)师:这样的算法到底可以吗?谁能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学生一时没理解教师的问题,有点茫然)
师:比如1×3的这个1,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乘好后还要添个0?(学生陷入沉思,但一会儿就纷纷说开了,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反馈)生1:这个1是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
生2:1个十乘3,就得到3个十,3个十是30,所以在3的后面还得添个0。„„
(教师再用教具演示,比较算式10×3,师生共同探究,学生逐渐深入理解算理)师:那么另外几道题我们又该怎么解释呢?
生3:2个十乘2,就得到4个十,4个十是40,所以在4的后面还要添个0。生4:2个十乘3,就得到6个十,6个十是60,所以在6的后面还要添个0。生5:3个百乘6,就得到18个百,18个百是1800,所以在18的后面还要添两个0.„„
从这个案例,我们看到,教师对算理的追问给学生出了一道难解之题。但是,学生经历了“茫然——思考——解释——顿悟”的探究过程,却真正理解了算理。经历了这个思维过程的学生,必定能够熟练地做出这类口算题。更为重要的是,因为经历了这个过程,学生的思维被全面激活,对数学严密的逻辑性得以体验,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得到培养,他们得到的是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收获。
由此可见,在口算教学时,学生不理解算理,教师需要引导,否则学生的计算只是停留于形式化地计算,他们只是机械地掌握计算程序。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是提高口算正确率的重要前提。
2.合理把握口算算法多样化的“度”
就计算方法而言,算法多样化是新教材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口算算法多样化的认识存在误解,认为提倡算法多样化就是算法越多越好,课本中引导的每一种算法一定要讲解,算法的优化就以为学生想怎样算就怎样算,结果造成许多人为的教学失误。
案例:前些天名师工作室组织去江苏太仓听课,其中一节课中,在学习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44-25时,一开始学生只想到44-5-20,44-20-5和竖式三种方法,经过教师的点拨后,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又得到了下列几种算法:
算法1:40-25=15,15+4=19——把被减数分成40和4,先从40里减去25,再把所得的差与4合并。
算法2:40-20=20,5-4=1,20-1=19——个位上4减5不够减,还差1,就从十位上减得的差20里去掉1。
算法3:44-24=20,20-1=19——把减数分成24和1,再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
算法4:30-25=5,14+5=19——把被减数分成30和14,从30里减去25得5,再把14和5合并。
算法5:十位上,30-20=10;个位上,14-5=9;得数是19——先算十位,再算个位。
因为快速、正确是口算的要求,所以合理、简捷的口算方法则是达到目的的唯一途径。对于任何一道口算题来讲,必定存在着优劣之分的多种算法。以上述教学为例,学生开始做出来的三种方法分别是44-5-20,44-20-5和想竖式,经教师点拨后的方法有后面的五种方法。我认为,于本题而言,前面的三种方法可称为“优”法,后面的四种方法应为“劣”法。因为很明显,后面的四种方法尽管也可以计算出正确的结果,然而期间太多的曲折,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因短时停顿而受挫,这势必会影响计算的速度。同时,也因为心智活动过于复杂,还对每个小过程的计算产生干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计算的正确率。
在口算教学中,方法太过复杂,不仅不能保证较快的速度,不利于得出正确的结果,而且违背口算的本意。所以在口算教学中,倘若过分追求方法的多样化,往往就会得出一些只适合于个别优秀学生的、不带有普遍性的方法,错失了优化基本算法与熟练掌握运算技能的时机,这样一来,口算教学的目的是不能达成的。在口算教学中,一旦常见的、基本的算法出来以后,教师所做的工作不该是盲目地追求算法多样化,而应该及时地引导学生去理解算理、对比分析,从而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基本算法,形成基本的运算技能。
(三)解决口算方法不当的策略 1.选用多样的口算训练方式
口算训练方式要具有多样性。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提高口算能力必须多练,然而计算教学枯燥、乏味,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从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例如:可以结合教学实际不定期的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口算比赛或数学游戏,像玩扑克、送信、开火车、走迷宫、亮卡接力赛、口算板训练法、小册子口算书写法、分类编组法、录音机听算法等;另外还可以组织口算竞赛,“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等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能促进口算能力的提升。
2.选用恰当的口算训练的方式
当前口算教学中大量采用视算的形式,主要是看着题目直接写出得数和看着题目口述得数两种方法。进一步分析这两种方法,我们不难发现,要学生用笔写出答案,很容易造成学生采用“笔算化”的口算方法。如计算25+18时,学生就可以先算5+8=13,并在得数处写好3,然后再来计算十位上的数。这样一来,实际上就已经背离了“口算即心算”的本意。而看着题目口述得数,则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的口算,因为日常生活中用到口算时,往往是需要计算者根据呈现在学生面前,相对来说,削弱了学生的心算过程。我认为在口算教学中,一定要多采用符合口算本来面目的训练方式,最主要的是可以尝试以听算为主、视算为辅的训练形式。题目的呈现可采用教师报题目或放录音的方式,学生答题应多用口答的形式,使得学生做口算时的学习环境尽量贴近口算的本真面貌。同时注意训练要有计划、有系统,要从一年级学口算时就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训练,且训练要常抓不懈,注重速度和正确率。
总之,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际教学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究的。我们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正确扎实地开展口算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11-13
浅谈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的策略07-17
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09-22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10-01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论文08-29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行为策略初探论文10-24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10-26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黎斌07-24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