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论文(共13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论文 篇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照本宣科式转变为引导式。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有限,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而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但是,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还不够深入,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不够成熟,因此,在日后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改革中,应该对引导式教学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
一、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的意义
数学作为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其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小学数学能够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引起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厌恶,因此,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改革,引导式教学方法对数学教学的开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引导式教学方法摒弃了传统的直接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一些简单的实例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使用一些简单的教学道具,让学生在实际教学演示中比较轻松地理解知识点。最后,教师采取课堂问答的方式,设计简单有趣的数学小问题,并且准备一些小奖品,使课堂不再那么枯燥无聊,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方面,小学生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特别当面对枯燥乏味的事,很容易分神。另一方面,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也有比较强的求知欲,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科学引导,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述物体形状时,可以事先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彩色卡片,并且结合提问的方式进行讲解,这样既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又有助于小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深印象。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可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引导式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适当地采用问题教学法,即在课堂中就一些简单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提问,例如,在进行物体单位的讲解时,就可以事先准备一些道具来加深学生对单位的理解。如,手中的铅笔长度为多少,水杯的重量为多少,然后利用事先准备好的量尺或者实验秤进行实际测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知识点,这一方式也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
(三)重视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纠错
小学生在学前教育阶段对数学的学习仅限于简单的数字加减运算。由于思维方式不成熟、理解能力较差,对数学没有形成系统的学习体系,也没有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引导,因此,小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教师需要耐心讲解引导,而不能粗暴批评,否则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甚至使学生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自我约束力不足。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讲课方式比较枯燥无趣,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也不够生动,学生因为无法理解,很容易出现厌学心理。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经常提问学生,还要经常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需要注意规范课堂秩序,在学生讨论完后及时对小组讨论成果进行验收,并且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给出中肯的评价,对优秀的回答给予一定的鼓励。以此来实现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结语
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引导式数学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引起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方远荣.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35):12-14.
[2]朱亚芳.提高小学数学有效性的教学行动策略[J].教师,(11):33-34.DOI:10.16681/j.cnki.wcqe.02077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论文 篇2
一、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及其教学内容, 设计适宜的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 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根据教学的内容, 教师在创设情境的同时, 采取有效的引导措施, 以巧妙的引导与情境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其能够主动地探索、学习, 并积极引导其思考, 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样一种情境教学方式的应用, 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其求知的欲望被激发, 更为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保证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中注重知识点的概括提炼和及时的教学总结
新课标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贯彻新课标的要求, 为学生营造一种较为自由的学习氛围, 要注重课堂知识点的概括及提炼, 并通过及时的总结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点内容较为零散, 在教学中, 教师要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使数学教学能够以一种有序的方式推进。教师在上课之前, 要对教材内容有充分的了解, 做好备课准备, 理清知识脉络, 从而使数学课堂更具条理性和有效性。通过教师的概括总结,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深化其对基础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总结,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概括总结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以举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迁移, 使其更为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概括总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课堂中, 从而使其更为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注重多种资源的综合应用
小学数学有效引导的实现, 要及时发现各种有利的教学资源并对其进行综合应用。例如, 教学实践中, 学生会存在一些理解错误, 这些对于教师而言也是有效的资源。教师要对这种“错误”充分利用, 引导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原因, 并从错误出发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知识梳理, 使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思维和认识, 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教师在课堂中, 关注学生出现的错误, 也是对其教学的一种反思和检验, 使其更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思考理解错误原因的同时也对其教学进行全面的反思, 提升其教学水平。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过程, 教师对于学生的各种错误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正确的纠正措施的应用能够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并且使其得到一种情感体验。教师应该捕捉学生出现的各种差错, 发现其背后所蕴含的教学价值, 将学生的错误作为有效的教育资源, 通过教师的点拨等引导形式,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
四、正确认识学生理解上的偏差, 进行及时的点拨和深化讲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对于学生出现认识上的失误或者理解上的偏差时, 教师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教师的课堂引导, 能够使学生回忆起已学知识, 并将其与新知识点相结合, 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在教师引导的过程中, 针对学生的理解偏差, 能够以思维方式的渗透或者解题方法的借鉴等, 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来解决学生的难题, 使得学生的自尊心不被破坏的同时也锻炼其逆向思维能力, 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这种问题也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多样性, 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针对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具体情况, 进行有效地点拨,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实现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避免引导的空泛, 提高教学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论文 篇3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人之良师。”在一堂课的伊始,教师的一句话、一个行动,可能会将学生一堂课的注意力牢牢拴住,这是教师的魅力,更是教学的魅力。在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当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当你满心期待学生能够精彩地表现时,学生却东拉西扯,语句杂乱无章。但此时若是能够做到“有效引导”,那么对课堂教学的质量无疑能够起到提高作用。如果在课堂的伊始,教师便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身上,让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保持最佳状态,持续最长时间,那么学生自然便会产生渴望继续学习下去的欲望。这样,便起到了先发制人,变被动让学生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去汲取知识。
二、“有效引导”策略的实际应用
1.善用课堂总结进行有效引导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日益落实,有效引导策略也让学生能够在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攫取知识。在课堂中,教师的一句话,能让学生找到自身的不足与缺失,也能够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将既有知识优化为知识核心。教师通过总结中的点拨与引导,帮助学生点石成金。
2.结合教学手段进行有效引导
引导可以通过总结来完成,但是并不代表引导是某一问题的结束,相反,应是由学生从一个问题跳跃到另一个问题的拓展过渡,让其能對更深层次的知识进行挖掘。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应拘泥于使学生得到认知与理解,而应让学生根据既有知识,产生对另一知识层面的探索需求,这可以通过提问、质疑等方法来完成。让学生沉浸在充满趣味与挑战的课堂氛围中,使其思考、交流,与知识、技能等都得到进一步发展。
3.联系教学实际进行有效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引导时机的掌握是关键,早在春秋时期的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引导哲学中的重点并不是靠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与如何新颖的教学手段,而是联系实际、抓住引导时机来进行的。在教学中,笔者在当学生认识到自身失误与理解上的偏差后,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来帮助学生进行解题思路的梳理,以唤醒学生对既有知识所得的经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下面,举例说明:
教师出示:○○△○○△……谁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
生1:上台表演的动作是:拍一下手、拍两下肩膀,拍一下手、拍两下肩膀……显然这是错误的表示方法。
师:谁能把黑板上的图形补充完整,摆出这位同学所表示的规律?
生2:上台把一个三角形贴在这组图形前面。
师:你刚才表演的是这个意思吗?
生1:点点头,是这样的。
在学生出现理解错误时,便处于前面所言“不悱不发”中“悱”的状态,如果教师通过适时的引导,将学生的错误轻松化解,不使其受到伤害,则变相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质量怎能不高。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是当前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大力推广、提倡。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浦县深土中心学校塔底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论文 篇4
教师:杨世磊
在本学期,我校落实相关文件精神,积极组织教师针对“小继教”相关工作进行落实和解决,在此次的学习中,我收获颇深。这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学生的眼光、学生的发展需求来看待和剖析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教师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课外阅读如何进行有效指导的问题,就给了我极大的启示:
一、发现问题。
1、现在,能进行阅读指导的家长不多,且家长对学生指导也较多的受到自身的学识水平和职业的影响。
2、不少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还多停留在“号召”上,缺乏切实有力的措施,少数教师甚至是放任自流。
二、反思自己。课标很重视课外阅读板块,但自身很少能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并缺乏具体的实施计划的指导。
三、怎么做。
1、激发阅读兴趣是关键。以美国一个教师为例,她在教一年级学生时,设计了种种“快乐的家庭作业”,如:阅读同学们的名字等,很有意思。
2、怎样指导学生读呢?一是读物推荐课。二是读书方法指导课。三是读后叙述课。四是交流评论课。五是读书笔记辅导课。
书中对这些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用起来非常方便。通过学 1
习这本书,不光使我学会了怎么做,而且理解了为什么这么做。读这本书,我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学做合一吧!
何谓有效教学?专家早有定论,是指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也明确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
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
么,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即是有效教学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制定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准确和明确。教学目标的准确应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当然,目标众多,并非时时处处都要一应俱全,面面俱到。具体到一篇课文、一节课,可以适当增删,有所侧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从
而使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
三、注重学习讲授的有效性
讲授是课堂中最直接体现教师素养和功底的一种教学方法,始终
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效讲授要注意少而精,唯其少,才重点突出,引发听者的重视;唯其精,才可能在师生互动中起到强化、画龙点睛的作用。反之,若讲授面面俱到,讲的太多太泛,学生听课时的思维则会处于“休眠”状态。此外,有效讲授还应遵循可接受性原则,若讲的太深奥,学生听课时的思维则会处于“茫然”状态。因此,因材施教,因“生”施教,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渐入课文的佳境,渐入学习的佳境。
四、注重学习指导的有效性
当学生的话题方向偏离课堂主题时,教师的课堂指导应体现出适
时合理的引导性,将学生的思维引回到课堂主线上来;当学生的思路阻塞,处于瓶颈状态时,教师应本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体现指导的启发性,推动学生思维向前行进;当学生的理解出现不足或错误时,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体现激励性,积极努力地发现学生的可取处、闪光点,即时反馈,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努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处和改进、发展的途径和方向。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的成长进步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作文教学中,可进行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活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实施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关注教学反思,不断地改变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单调的、缺乏情趣的教学要剔除;灌输式的、不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要剔除;同样的做秀式的、华而不实的教法也必须剔除。
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能有效地讲授、有效地提问、有效地激励,自己“教”得不苦,学生“学”得不累,却能得到真实的进步和成长。这实乃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是我们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之崇高境界。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论文 篇5
还有其他方法吗?
勺窝乡希望小学 马泽
2014年7月9日,在勺窝乡教育管理中心左桎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还有其他方法吗?”,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案例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许多问题,就像“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摸到了那些石头,摸得怎么样呢?
案例 某教师在教学15-9=?的时候,教师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请学生汇报。生1:我把15分成10和5,10-9=1,1+5=6 生2:我把9分成5和4,15-5=10,10-4=6 生3:我是这样想的,因为9+6=15,所以15-9=6 这时,已经没有学生举手了,但老师还是继续问:“还有其他算法吗?”教师反复问了两三次也没有学生回答。
课后,有教师问授课者:“你问了两三次,还有别的算法吗?学生也没有回答,你究竟想干什么?”他振振有词地说:“教材中还有一种数数的方法学生还没有说到呢?”
这样的算法多样化不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意义又何在呢?
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试题,这些都是很好的做法,说明教师注意了学生的差异性,但教师还要硬领学生对同伴的方法进行理解,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达到思维的相互沟通;本案例中虽然有好几种方法,但是其实质还是通过拆数,将新知转化为旧知,教师应该对各种方法之间相对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辨析,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比较、归类。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和自我调整,使得学生的建构活动富有意义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否则,只会使算法多样化停留在表面,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一节课下来,为什么很多同学只记住了自己的算法,对别人的算法却一问三不知。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提倡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挖掘学生潜力的手段,更是展示学生创造思维的载体。教学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不能简单的对待算法多样化。《课标》把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摆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明确提出“淡化笔算,强调估算,鼓励和提倡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不但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也成为各种课程标准教材的具体要求。
二、算法多样化与学生发展。
算法多样化的提出标志着教学理念从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变为了关注学生个性化的主动地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表现;
第二、通过不同算法的呈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也是人们创造出来的结果,数 学中的种种法则都是一种人为的约定,是人们长期以来达成的共识。
第三、不同的算法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素材。第四、给学生思考和发展流出了空间。
多样化和优化:如果算法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算法的优化则有利于培养学生高水平的数学思维。在倡导算法多样化时,教师应确定哪些是基本算法?哪些是特殊算法?哪些是同一思维层面上的不同表现形式?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比较异同,发现其中的规律,选择最优的算法。这样经历从“多样化到优化”,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升其策略的多样性,也帮助学生形成优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算法的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算法的优化则有利于培养学生高水平的数学思维。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都注意了引导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法,从量的角度发展学生思维,但往往忽略从质的角度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如何从质的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算法,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质疑、辩论、反思,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找出合适自己的、并对自己后继学习有帮助的方法作为基本方法,这个过程就是算法优化的过程。
判断基本算法有三个维度:一是从心理学维度看,基本算法应该是多数学生喜欢的方法;二是从教育学维度看,基本算法应该是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方法;三是从科学维度看,基本算法应该是对后续知识的掌握有价值的方法。算法的多样化和算法的优化要为学生比较、反思提供了充分的素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比较其异同,有利于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学会有选择地接受,使多种多样的算法不再仅仅是某些学生的突发奇想,而成为按照一定方法有序思考的必然产物,从而提高思维质量,培养学生高水平的数学思维。
三、教学建议。
实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教学内容来定,一般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出各种算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观点去思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快乐。给不同层面的学生展示的机会,同时教师也有了了解学生思维特点的机会,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出示了问题:有许多饮料,一箱是24瓶,这样的饮料16箱有多少瓶?得到算式:24×16=?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起计算方法,再小组讨论交流,汇报他们不同的算法如下:
(1)24+24+„+24=384(16个24相加)(2)16+16+„+16=384(24个16相加)
(3)24+24+„+24=192(8个24相加),192×2=384(4)16+16+„+16=192(12个16相加),192×2=384 „„
2、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把多种多样的算法呈现出来后,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多种算法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交流、比较、反思和感悟各种算法,或同意或反驳,在交流中甄别,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3、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按照算法最优化的标准,我们还应该着力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算法,促进其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
4、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各种方法都有它的优势和它的局限性(包括常规的解题策略),交流甄别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找出各种算法的适应性,使学生在面对具体情境和具体的数据时能选用比较灵活的计算方法。
总之,落实“提倡算法多样化”,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备教案转向备学案,注重学生基于经验的学习,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尊重、接纳、欣赏”召唤学生思维的创新,在学生能力所及、兴趣所至的范围内,尽可能实现算法的全面化和算法的个性化,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大背景下,交流整合,寻找到和计算方法吻合的、适合自己的相对较优的方法,从而实现个体意义上的“算法最优化。”
案例“你的办法与他不同在哪里?案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并注意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沟通,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自己发现各种方法之间的不同与相同,并适当对同一种类型的方法进行整合、归类。在此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并且思维水平也有了提升,同时也让学生学会用联系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论文 篇6
数学生活化?还是生活数学化?
勺窝乡希望小学 马泽
2014年7月12日,在勺窝乡教育管理中心左桎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数学生活化?还是生活数学化?”,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案例分析。
在数学课堂上,许多教师都注意到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好的联系在一起,更有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搬到了操场。
案例:操场上的数学课。
1、课前准备。
在教室里,老师问:孩子们,你们想参加赛跑比赛吗?喜欢的孩子和老师一起到操场上去好吗?
提出具体要求。
2、操场上的数学课。
a、第一组学生赛跑,其余学生观察“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谁的前面有谁?”“谁的后面有谁?”
b、三组一起跑,其余学生继续观察。
C、教师问:你能说说哪时前面吗?帮助学生明确,要看运动员脸的方向来定前后。
3、巩固所学。
a、学生排队,提问:谁能告诉老师的前后有什么? b、同学之间互相说说,你的前后是谁。
4、总结:教师问,通过操场上得活动,你明白了什么? 射线就是射出去的线吗?
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像这样的射线吗? 生1:手电筒射出的光时射线。
师:(肯定地)手电筒射出的光可以看做射线。生2:汽车车灯射出的光是射线。生3:太阳射出的光是射线。生4:喷水枪射出的水也是射线。师(犹豫地):喷水枪射出的水是射线吗? 生齐答:是的。„„
3、分析讨论
看了这两个案例,想说什么?
二、数学教学要贴近生活。
1、从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上来看,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2、数学教学应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是学生形成背景性的经验,特别市一些具体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
3、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十分的广泛,因此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善于选择适合的数学内容来联系生活实际,而并不要求所有的内容都要联系生活,数学并不等于生活经验的积累。
今天的抽象是明天的具体,只有将生活经验和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生活数学化。
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数学化。
生活仅仅是为数学化提供了一个背景和情境,数学是常识的系统化,但是,数学不是生活,特别市我们注意到许多数学的概念在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而仅仅存在于人的理性的头脑中。
数学化的基本方式是学会数学抽象方法,也就是保留具体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而排除其他非本质属性。
再创造学生学习到数学知识,重要的是体会到数学知识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学会探究发现的方法,体会到创造的快乐,进而激发继续学习的愿望。
三、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
1、日常数学是指在日常生活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学校数学是指在学校课本中所涉及到的数学。
2、学生在抽象数学概念的心理表征上具有两个特点:直观形象性、不一致性。
3、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与沟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知识不能仅仅是学生已有经验的再现,而应该是在原有基础上使学生有进步和提高,教师要及时将“日常数学”向“学校数学”过度,将生活数学化,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要注意将“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必要的回归,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4、案例:两位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
5、展示自己在课堂中做得出色的案例。(老师们畅所欲言)。
四、教学建议。
1、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
通过平时的接触、谈话、观察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巧妙地应用到教学中来。
数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经验上,教师要积极地为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创设条件。
2、注重教学模型的建立。
“教学模型”是指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的相依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应用意识强调的事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它的侧重点在于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属于观念、意识的范畴。也就是说他是“隐性”状态的数学。
学生在课堂上所提出、解决问题的数量与质量,是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有无形成的最重要的参考指标。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论文 篇7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长期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从主观上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也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学生将学习当作负担和压力,对数学学习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同时也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得到改变,逐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主.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的策略,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本文在此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策略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与进一步建设.
二、良好的氛围才能让学生主动积极的配合
从本质上说,教师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也就是要按照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在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等方面进行引导. 更进一步说,教师就是要得到学生的配合,让学生信赖自己、依赖自己,最终在自己的引导下更有效率的学习.
因此,教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做好有效引导,首先要做的就是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愿意积极主动的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和探究. 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首先要让学生感到愉快和放松,才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和信赖感. 其次, 教师需要注意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言谈举止,要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使学生愿意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探究和学习.
以《认识图形》这一节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设定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趣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大家手里拿着的书本是什么图形,大家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 ”
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应该留给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将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此过程中, 教师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合理利用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态度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引导. 例如, 一名学生提出:“每天起床上学时看到的太阳是方形的. ”此时,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责问,利用严厉的语气告知学生太阳是圆形的. 基于此, 学生对教师产生恐惧,不再愿意在日后的学习中配合教师,也不敢随意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降低了引导的有效性.
三、注重引导的时机
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明确的是引导是需要建立在合适时机的基础上的. 换言之, 教师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也就是要通过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意识,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在实践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对时机选择,通常导致引导的有效性不高,甚至中断学生的思考,进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利用纸张或者其他材料制作两种图形,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和概念有深刻了解,同时探究两种图形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在实践过程中, 学生逐步认识到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一种特殊形式,能够对长方形进行适当的调节来得到正方形. 此时, 学生的思维和意识受到启发, 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深层次思考. 而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因此对学生进行引导, 要求学生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或面积,或者要求学生探究其他方面的问题. 基于此, 学生的思考被教师的引导所打断. 这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和意识处于停滞状态,容易让学生失去继续探究的信心和动力,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因此,教师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进行学习. 例如,在《平行与平移》的学习中,班级的气氛变得沉默, 学生在相互间进行小声谈论. 这就表示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在学习和探索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 此时,教师就应该敏感的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如文具盒、小棒等等来进行平行和平移,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真实的提高.
四、通过思维的碰撞提高引导的效率
最后,教师应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也就是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教师制定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获得更真实的提升.
例如,在《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并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方法探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在小组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 部分学生提出利用手里的积木进行图形的组合,再将不同图形的面积相加得到组合图形的面积,而其他学生则根据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观点.这就能够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与学习中,按照教师的引导进行共同的探究与学习. 这就能够让学生在思维和意识的碰撞中进行更有效的学习,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有效引导的目的.
结束语:总的来说,引导职能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主要的职能,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为主要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做好引导,提高引导的有效性. 这就需要众多小学数学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交流,提出更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引导策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并让学生在引导中获得真实的提升.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角色和职责得到变化,已经从知识的传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做好引导工作成为众多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论文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引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有效引导学生,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存在各种问题,例如,教师在问问题时,学生回答不出,教师不知道怎么引导学生。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师快速找出解决方案并实行。怎样才能进行数学教学的有效引导?下面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引导策略进行简要论述。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在课堂中具有主导地位,而忽略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角。教师传授知识时,学生仅仅是听教师单一的讲解教材内容,因此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少课堂上的积极性。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一门科目,小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若是在听课过程中,没有让学生对学习有积极性,就会造成学生遇到听不懂的理论知识也不会请教同学以及老师的帮助,从而教学效果低下,学生不能有效提升学习成绩[1]。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有效引导策略,使教师通过指导的方式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具有独立思考意识,这样不仅能增强学习趣味,实现教学高效性,而且在师生间互动过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小学教育在社会中正在茁壮成长,教学模式上也得到很大改善。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在取得高效课堂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数学作为小学教学重要的一门学科,在改革的浪潮中面临了許多挑战。数学作为我国教学重要学科之一,对未来理工科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生要有牢固的小学数学基础。通过利用小学数学教学中趣味性的特点,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让学生轻松学习知识并进步。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
(一)总结数学教材重点内容
小学生由于年龄限制,缺乏对教材重点内容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材内容上要进行有效总结,构建知识结构,将知识梳理成简单易懂的知识点,让学生轻松的学习数学内容[2]。教师在总结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在设置问题时进行合理的总结,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程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灵感,提升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以及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能够在师生互动时,加深师生间感情。例如,在《分数比较大小》这一章节授课时,教师可以在讲完课后,问学生怎么比较分数之间的大小,由学生提出解决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或者,教师可以对学生解决方法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回忆上课内容,从而根据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重新认知,这样不仅可以加深课堂教学印象,还能够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总结能力和认知能力。
(二)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
由于大多数小学生好动爱玩,在课堂上注意力很难集中,因此,想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3]。例如,在《分米、厘米的认识》讲授时,可以向学生讲述某同学的基本情况:小明同学据目测150厘米,在3米高的教室中,他的桌子上有一本20分米的数学书。这样学生就会想什么是米、什么是厘米、我有多高呢?会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产生兴趣。通过一些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对知识有个新的认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三)与学生沟通交流学生实际学习情况
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重点容易偏离,因此,教师要运用适当的方法纠正学生学习重点的偏离,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重点知识掌握,并帮助学生自主思考方法,使学生拥有正确的解题思路以及正确的问题思考思路,使学生准确的掌握重点知识。在课堂下,教师要时常与学生进行交流,询问学生在问题上的不足之处,以及平时自学时对知识的学习情况,然后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在学习思路、学习方法以及重点知识的归纳等进行指导,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清晰的认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科目理应受到师生们的重视。教师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时,要注意从数学的科学性以及实用性为出发点,来培养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引进有效引导策略,以此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实现高效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智丽.“有效引导”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田.湘潮(下半月),2011(08).
[2]詹志毅.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12).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论文 篇9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引导策略成 莉
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发展依然强劲,但国人的道德水准没能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道德滑坡。在此大环境下如何教育青少年,如何有效地对其进行德育引导,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塑造良好人格,是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语文教师更要承担一定的德育责任。
一、语文课堂教学与德育引导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非附加任务。语文课本中,一字一句皆承载着作者的思想与灵魂,若能引导学生读懂、领悟,必将提高学生的道德基础文明。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笔者非常赞同,德育引导并不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辅助手段。要想有效开展德育工作,需对德育有一个科学认识。二元结构学说认为,道德包括基础文明和德性修养两方面;其中基础文明是可教的,德性修养则依赖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德育教学时,应着眼于传播基础文明,在修养方面则进行引导,旨在帮助学生自发地将外在的道德知识内化为行动准则,而不能把学生物化,视为容器强行灌输德育内容。语文课堂虽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园地,但由于教材的编排顺序等多方原因,语文课程系统与德育训练体系并非浑然一体。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引导还应围绕教材展开,不能漫无边际、脱离课堂。
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引导策略
高中语文教材蕴含着动人的真、善、美。然而在高考背景下,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致使语文教学极度简单化。学生在枯燥的知识技能训练课中苦不堪言,甚至麻木不仁,这对德育工作是十分有害的。若想使语文课堂重归人文性,必须让感性回归,让课堂环境与师生内心不再被纯理性的、机械化的知识掌握所湮没。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以理近人,以情动人,以德服人,使学生在感性的情境中得到道德熏陶。
1.以理近人,在教材中认知基础文明
笔者在《五人墓碑记》教学中,将德育目标定为“了解本文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认识大义”。生死价值观对于高中生而言并非生活中经常讨论的`话题,却是每个青少年多多少少都曾思考过的。因此,笔者在教学时运用注释,加强历史背景知识的讲授,与学生共同探讨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并示范配乐诵读,激发学生感性,帮助学生了解“激于义而死”的观念,同时例举了大量的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舍生取义的典型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即便学生无法当场将这些观念全部内化,也必然会在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以情动人,在情境中内化道德修养
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因为情感具有信号功能和传染性,教师的心理活动往往能够即时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引导工作时,首先要做到投入,其次还要将感情有效地传达给学生。
笔者在《我与地坛》一课的教学中,采用了情境导课的方式,在背景音乐中动情地介绍作者史铁生的经历,与学生一起换位思考,如果是自己在青春年华断了腿,将有何感想。学生在所营造的情境中无不动容,深深体会到作者的孤独与痛不欲生,以及领悟生死后的坦然。一堂课下来,学生纷纷感慨亲情的伟大,并树立了逆境不倒的正确人生观。教师的感情流露,激发了学生心底的真实感情,引导了学生的情绪流向。如果只是简单对课文词句进行分析理解,是不可能达到此种德育引导效果的。
3.以德服人,在表率中实践高尚情操
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的引导并非仅限于课堂,而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作。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之前,应先对自己的道德立场进行反思,不能课堂上教一套,课堂下做一套,否则无论说得多好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的道德修养也势必被教师的言行不一清零。
三、德育引导中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目的
德育引导的目的是学生价值观的生成,因此教师首先不能只注重丰富多彩的理论和手段,天马行空,而应在每次授课前明确教学的三维目标,合理分配时间,避免脱离教材、离题偏题;其次,传统德育往往片面追求社会公众价值而忽视本体价值,因此教师要明确德育的本质在于育人,避免追求“假大空”,脱离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生活实际。
2.优化教法
传统教学中,学生一听到“德育”二字就想到古板乏味的说教。笔者认为,其原因归根结底在于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僵化教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引导时,教师应采用多种教法学法,可以讲授法、对话法与讨论法交叉进行,也可以借用丰富的现代化教具。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进行配乐朗诵,在学习名著小说时播放改编电影视频,使道德的熏陶生动直观、饶有趣味。此外,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着力于必修内容,省略选修内容,忽视教材中的写作与口语部分。这种做法看似节约时间,实际对于德育引导工作是毫无益处的。教师应将阅读、口语与写作也归为课堂内容,让学生阅读名著,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进行思想吸收与汇报,教师适时点评总结,进行德育引导。
3.适时适度
德育引导工作毕竟是融会贯通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能够照本宣科。由于学生成长轨迹的不同与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课堂上往往出现计划外的情况。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引导时,必须做到灵活,能够随机应变。此外,德育应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层次。教师在进行德育引导时应注意深度,不能过于肤浅,也不能超越该年龄段青少年的接受水平。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设计引导策略,才能使教学工作围绕学生展开,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再者,德育工作与语文课堂教学相同,教师都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主人公,因此,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道德问题的选择与表述应该力求客观开放,不能站在道德的绝对制高点,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总之,身为语文教师,在育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到:“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教师在进行德育时,应致力于营造和教学内容相协调的教学情境,代入主观感情,呼唤感性回归。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坚持经常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引导点,创设德育课堂环境,那么这对培养学生的端正品行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疑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使学生终生受益。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论文 篇10
摘要: 教师要注意用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问题进行引导。这些引导,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理解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还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问题 引导 教学 数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很多学生,由于其本身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再加上数学教学本身严谨的推理思维性质,往往给学生造成一种枯燥乏味的错误认识,许多学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如果能让抽象的数学不再枯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真正认识到数学并非神话,她就植根在我们的周围与生活中,真切体会到数学是丰富的,生动的也是有趣的,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不会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负担,反而会当作一种求知上的享受。
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技能之一的新课导入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戏剧中的“序幕”,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很特别的教学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初步认知。这个初步认知对每个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面对刚开始的数学知识,有些可以比较容易地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有些却需要加入一些分析思考,而这些分析与思考有的时候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困难。因此,教师要注意用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问题进行引导。这些引导,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理解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还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我们将通过两则教学案例的分析来体会如何进行问题引导。
案例一 分数的?算
在小学数学中,分数的运算教学是一个有难点的课题。
首先,对于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的运算,学生们稍加练习基本上是可以掌握的。到了异分母部分,出问题的地方就会多起来。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规则简单,容易记忆和操作,而以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则要麻烦些。问题的实质在于学生们没有真正理解分数以及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的意义。
此时,教师应当用一些问题来引领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回忆一下,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理解为是3个的和。
教师再问:加上为什么是呢?我们想一下,3个苹果加上2个苹果不是5个苹果吗?我们这里的“苹果”是什么?
学生们会回答:是。
教师可以接着说:我们现在不把它叫苹果了,把它看做一个“基本单位”好了。当我们把看做一个基本单位时,加上就是3个基本单位加上2个基本单位,一共就是5个基本单位。5个基本单位就是。
所以我们才总结出了 “同分母的分数相加,为什么要分母不变,分子相加”这样的运算规则。
接下来,教师可以提问,和怎么理解呢?
学生们此时会回答,是3个的和,是2个的和。
教师问,怎样加在一起呢?
学生们稍停片刻,便会回答:“老师,这里出现了两个‘基本单位’啊,不知道这种情况怎么算。”
教师问,那么,什么情况下大家就会计算呢?
学生们会回答:“老师,‘基本单位相同时’我们就会计算。”
教师问,我们要计算与的和,是不是只要把它们化成“具有同一个基本单位的”分数就可以了,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此时,学生们就自然地进入到“将与化为具有同分母的分数”这一个过程中。
这个过程完成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上述做法,加以总结,这就是“以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后加减”的计算规则。
经历这个过程的好处是,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数学思考和研究之中,他们认为,这些计算规则是自己“发现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数学教学的“再创造”过程。
案例二 解方程
小学数学近年来的重要变化是引入了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教学内容,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过去使用的小学算术方法经常要用“逆向思维”手段,而方程使用的方法可以看做使用“正向思维”。
但时,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与学生一起分析解方程的内在机理,只是让学生记忆和应用几个规则,效果不会很理想。
我们举一个例子:解方程3x+5=11。
如果学生们只注意具体的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等,似乎学数学就得记这些规则,否则就无从下手了。如果这样,那就很糟糕。
其实,我们应运用学生们在小学阶段学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来进行类比启发。
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问:一个数加上5等于11,求这个数,用什么方法?怎么算?
学生们会回答:用减法,用 11 减去5 就是结果!
问:那么,3x+5=11,求这个3x,用什么方法?怎么算?
学生们会回答:用减法,用 11 减去5 就是这个3x,它等于6。
于是,学生们就明白了,移项就是在代数运算中做减法的另一种说法。
下一步怎么做呢?受刚才思维活动过程的启发,他们就会兴奋地说:
一个数x乘以3得6,求这个数,用除法,用3除以6。
这就是代数运算中的“方程两边同时除以未知数的系数”。
这样,学生们能体会到数学中的运算方法是在不断得到启发的过程中加以提升的,学习数学就应当对其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领悟,而不是靠背诵一些法则进行。通过课堂实践,我们可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具有许多奥妙之处的,也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并加以改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论文 篇11
[关键词]基层小学教育;小学数学教育;数学教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学生在固有的教学方式中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越来越不满意,因此,在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情况下,对于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有所改变,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于自己学习数学知识和探索数学知识的能力,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高度重视和合理应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小学数学学习的效率。
一、基层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基层小学的数学教学工作改革中也取得了极大地成就,提高了基层小学的数学教学效率,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有效引导”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好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对某地的小学数学课堂进行调查后,我们发现了有的数学老师虽然采用了“有效引导”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但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限制,使得“有效引导”变了味。
二、“有效引导”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固有的教学模式又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成为了学习教学工作重要的一部分,数学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时就要求数学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对于学生思维的引导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数学知识的效率,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提高基层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效率
1. 提前做好预习
在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接下来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不仅仅将数学学习的场所安排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已经对于本节课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银行利息”时,提前给学生布置一个问题:“小明有1000元的零花钱,希望将1000元以定期存款的方式存入银行一个月,银行定期存款的利率是1%,那么小明在一个月后总共可以取出多少钱”,通过对于课堂问题的提前布置和安排,我们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本章学习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2. 提高课堂质量
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时,采用“有效引导”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效率和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数学老师要明确自己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时引导者的身份,通过对学生在学习上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数学是一门重视实践和理解的学科,老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算数”的教学时,我们可以给学生假设一个场景:小明拿500元给班里的47名同学买运动会的奖品,在商店发现一个篮球80元,一个羽毛球拍60元,一个乒乓球拍20元,一个笔记本2元,小明需要买2个篮球,2两个羽毛球,4个乒乓球,小明需要将剩下的钱全部买成笔记本,问小明最后可以买多少笔记本,每名同学最多可以那几本笔记本。全班学生在听到这个问题后,有的同学说每个同学可以拿1个笔记本,也有同学说每个同学可以拿1.4个笔记本,全班学生的情绪因为这个情景假设的问题而充分的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也有了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参与度明显提高。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假设来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参与程度,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3.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自身的种种不良习惯而失去了学习的耐心,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导时也需要注意对学生不良习惯的纠正,避免学生因为不良习惯的影响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使得学生终生受益。
4. 做好对于学生的教导工作
每个学生在地位上都是相互平等的,学生的成绩存在着高低之分,但是学生本身不存在高低之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可能只是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错误或者是因为学生本身不良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于此类学生,教师应该加强与他们之间的交流,帮助他们对其学习方法上的错误进行改正和对不良的学习习惯进行更正,加大对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关心和关怀,教师可以通过“温暖式教学”的方法来对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激励,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帮助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进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基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可以有助于学生掌握课堂上的各种知识,加强学生知识的储备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己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同时对于学生本身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需要实时对学生进行关心,既可以提高师生之间的融洽度,也有利于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来投入学习。
参考文献:
[1]方远荣.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3(35).
[2]杨亚娟.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教学交流的策略[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四卷[C],2013.
[3]陈惠芳.问题导学:开展“对话式教学”的应然之道———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3,(8):88-93.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论文 篇12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习能力
要想上好一堂课, 就必须要创设好这堂课的问题情境, 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是教学的的有效方法。创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 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意义。不但可以防止学生在上课时开小差, 还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所有注意力。此外, 好的问题情境, 还可以很好地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 还要根据所教学的内容,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比如, 老师在给学生讲解分数大小的课程时, 可以用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来引导学生: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 悟空说:“咱们有一个西瓜, 我们要把西瓜分了吃, 四个人分别可以吃西瓜的九分之一, 七分之一, 五分之一, 三分之一, 那我们四个人应该怎么分呢?”大家都知道, 猪八戒是很贪吃的, 八戒说:“我的饭量是四个人中最大的, 所以我要吃西瓜的九分之一, 然后师傅应该吃西瓜的七分之一, 而沙师弟则吃五分之一, 大师兄在我们当中饭量最小, 吃西瓜的三分之一。”在听完猪八戒的分析之后, 他们都笑了。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则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样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自行探索新的知识, 这样, 老师也可以轻松地引入新课进行教学。
二、通过改变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一)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因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所以他们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要想使他们自主学习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 老师对学生要加以指导, 通过一些方式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儿童的思维发展一般是通过外部活动逐渐向内部活动转化的过程。所以, 好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 老师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直接让学生自己操作会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就像牛顿自己动手做凳子的故事, 这样, 学生的感性认识会逐渐加强, 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 兴趣也会得到增加, 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二) 给予学生提出质疑的平台
小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 他们会因为一个问题而产生很多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 要多鼓励学生对不懂的问题提出质疑, 根据学生提出的质疑, 首先要让他们自己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后, 老师才给予学生正确的解答, 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 还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拓宽学生思路, 使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多质疑和思考。所以, 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几点: (1) 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 指导学生, 让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3) 老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来启发学生解决问题。
(三) 提供机会让学生表现自身个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 思考问题的方法与思路也不相同。老师在教学中, 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现出自己的个性。比如说, 老师在给学生讲解几分之几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 然后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纸片, 让学生把纸片平均分成几个小块, 把一些小块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对上颜色的色块用分数表示。学生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已经上色的部分, 这样为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样的教学方式,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展现学生自我的个性,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扩展。
(四) 利用分组方式加强教学
在教学中, 合作学习是网络式、多层次、立体化的学习模式, 分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占主导地位。例如, 在教学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 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通过分工合作, 让他们用多种方式在一张长方形的纸上摆小正方形, 小正方形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 然后让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最后通过这样的方式寻找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的方法,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意识, 还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去思考问题。
三、结合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 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让学生能更好地从周围的事物去理解和学习数学, 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了解到数学其实无处不在, 存在在每个人的身边。在教学周长的含义时, 老师可以根据实际生活提出问题, 比如, 如果要为课桌制作一个大小相符的周边, 这个周边应该有多长?这个就关系到周长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与现实相符合的, 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存在生活当中, 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关于周长的含义。
小学数学概念有效同化教学策略 篇13
策略一:全面探寻已有固定观念
同化学习就是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作为固定点来吸纳、同化新概念,这些相关概念就是固定观念。因为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丰富的,因而与所学新知相联系的固定观念应该是多样的。同一新知的学习,往往有多个不同的固定观念。这些固定观念从学习时间上来说,有的离新知比较近,有的离新知比较远;从外在特征上来说,有的比较外显,有的比较内隐;从清晰程度来上说,有的比较明朗,有的比较朦胧;从同化作用上来说,有的比较强,有的比较弱。
面对如此复杂而丰富的固定观念,在概念教学中,首先要全面分析同化新概念的固定观念,由近及远,由显性到隐性,并预测其在新知学习中的同化作用,以其同化作用的强弱为主要依据,抓住重点,兼顾其他,组织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受感知觉中强刺激的影响,人们常常将离学生比较近的、比较外显的、比较明朗的观念作为固定观念,而忽视甚至漠视因时间的延长、记忆的衰退或条件的内隐而变得模糊,但同化作用却比较强的固定观念。例如,对于小数来说,人们很快能将刚学的十进分数作为它的固定观念。但是教学实践表明,如果仅仅用十进分数作为固定观念,教与学总免不了肤浅和生硬。再仔细深究我们就会发现,小数其实是人们对整数的一种仿写——把十进分数仿照整数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显然,整数不带分母的简便书写特性也是小数的固定观念之一。此外,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十进分数可以仿照整数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我们不难发现,这是缘于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都遵循十进制计数法。这样十进制计数法也应该是它的固定观念之一。只是“满十进一”的思想十分隐蔽,是一种隐性的固定观念,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这种观念学生很少用语言表达,但却经常不自觉地在使用,应该说这个固定观念缄默而稳定,对理解小数产生,同化小数概念及其运算,都具有极大的作用。
对于这些同化作用特别强,但外在朦胧而隐蔽的固定观念,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发掘,而且要尽可能通过复习、重组、改造等方式使之显性化,并使其具有更合理的同化结构。可以说,多种固定观念的多重联系,使学生对小数的产生及其意义获得了通透的理解,有效地促进了小数概念的同化学习。
策略二:架构立体的同化模式
根据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概念同化应该有三种形式:即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三种学习模式各有特点:下位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的迁移;并列结合学习需要学习者在已有认知结构中寻找相关观念的潜在的吻合因素即“同构态”,并将这种相同的结构抽象出来,因而并列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结构迁移;而上位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提升。相比较而言,下位学习的进行比其他两种学习形式要容易一些,因为演绎性获取相对来说要比类比性获取和归纳性获取更省时、省力,且易于保持。
由于数学概念逻辑联系的多样性,概念同化的三种学习模式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既有分别,更有联系。在概念同化学习中,同一概念的学习往往不能仅靠其中一种模式完成,而必须综合采用两种或三种模式同时作用才能完成。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可以把各种模式之长有机组合起来,构建最牢固的认知“脚手架”,最大限度地放大已有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的内驱力,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小数概念,如果将小数仅仅与十进分数相联系,小数概念的同化模式可以用下图表示:
显然这属于并列结合学习,而且是一种一对一的转换式的并列结合学习。
如果将小数不仅与十进分数,而且与整数、十进制计数法建立起联系,那么同化的模式应是这样的,可用下图表示:
从左面的图式可以看到,引导学生建构小数概念,可以先利用整数的写法和十进分数两个观念的组合,初步建构小数,这是一种组合式的并列结合学习;初步认识小数后,再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和小数,感悟其共同点——都遵循十进位值制,理解正是它们都遵循十进位值制,十进分数才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这样又使学生将新学的小数概念纳入已经十分熟悉且概括性、包摄性更强的十进位值制的思想之下,这又是一种相关下位学习。显然,通过下位学习,能使学生对小数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样来看,学生有效同化小数概念的模式应该是并列学习和下位学习的有机组合。其实在前文所列举的教学准备片段中,在建立小数与十进分数联系的同时,笔者又通过引发学生的类推猜想,旨在帮助学生建立不易注意的小数与整数的联系,变单一的并列转换学习模式为网络化的并列组合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新旧概念的“同构态”,使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知实现一种结构性的迁移,进而顺利地从购物情景拓展运用到例题的测量情景中。
策略三:逐级提升同化水平
概念同化的本质就是揭示新旧概念的联系。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小学生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能力较差而形象思维活跃。因此,小学数学概念同化学习中,新旧概念联系的复杂性、抽象性决定了学习者对新概念的精确建构不可能一蹴而就,像概念形成一样,也应该遵循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
例如,引导学生认识小数,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特别是对其中蕴涵的十进位值思想的感悟需要经历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需要引导学生的认知结构实现一种渐进式的转换和提升。具体来说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
1.情景感知。生活中有两种情况经常用到小数,这就是购物情景和测量情景。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教材从测量的情景引入,引导学生将测量的结果即不足1米的课桌的长和宽,先用整数表示,再用分数表示,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小数。如果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应该是购物的情景学生更为熟悉,积累的数的经验也更丰富。因此,有必要在测量情景前增加购物的情景,以此为切入点。像前文列举的准备性教学片段中所述,通过猜想类推,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整数、分数、小数等数经验实现对小数的自主建构:小数与十进分数等值,它也是对整数形式的一种仿写。接着,引导学生把购物情景中获得的认知迁移到测量的情景中;然后,借助两种不同生活情景的启示,初步建构纯小数的位值雏型;最后再返回到购物的情景,以纯小数为基础,建构带小数的位值雏型。相机完成教材中“想想做做”第2、4题,初步形成关于小数的数感。
2.数形结合。《九章算术》日:“析理以辞,解体用图。”古往今来,数与形密不可分。数形结合具有双向性,一方面“以形助数”——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来阐明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形为手段,数为目的;另一方面,以数助形——借助数的简洁性和概括性来提炼事物(图形)的本质,数为手段,形为目的。显然,在认识小数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实际生活情景后,可以采用以形助数的手段,对小数位值雏型进行形象的解剖和精确的刻画,使小数位值雏型转化为直观的位值模型。教材中“想想做做”第1、3、5题等练习,提供米制直观图以至脱离了具体量的正方形图、数轴图等,这些都是为学生理解小数提供丰富的直观支撑,使学生形成有关小数的清晰表象,为概念的抽象概括提供坚实的基础。
3.抽象概括。在学生根据米尺图、正方形图填写好有关的分数和小数后,引导学生归纳纯小数的本质属性:不管是1元、1米、1个正方形„„只要平均分成10份,那么十分之几都可以用零点几表示;反之,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在学生填写完数轴上的小数后,适时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使学生明确:数轴上0-1之间都是零点几;1-2之间都是一点几;2-3之间都是二点几„„从而深化理解带小数的意义。
概念同化的学习方式虽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从概念到概念的过程,但是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建立,不是—种简单空洞的逻辑链接,同样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一个生动丰富的学习过程:情景感知——数形结合——抽象概括。只有这样才能使新概念真正在已有的概念体系中“落脚”,获得心理意义。
策略四:同化与分化有机整合
奥苏贝尔在同化理论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学习组织的四大原则。其中第一条原则就是渐近分化的原则。该原则主张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明确新旧知识的区别,并使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协调整合。因此,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心理建构还应该是—个从同化到分化的过程。当然,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这种分化应该是与其对立面——同化有机统一的过程。在概念同化过程中,如果说同化是寻找新旧概念的共同特征,那么分化就是辨析新旧概念的区别特征。同样,对小学生来说,这种分化也应该是渐进式的。例如,在引导初步认识小数后,可以通过如下两个层次的设计逐步实现新旧概念的精确分化。
1.联系具体量析数。例如对于36.6℃来说,要使学生明确,同样是“6”,前者表示6℃,而后者表示6/10℃。
2.析抽象的数。先出示现代使用的小数,如768.6,然后由近及远,出示远古使用的小数,如6785|4763等,让学生辨析小数部分位值与整数部分的异同,将数学史的介绍与对小数的位值辨别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实现小数与整数位值意义的分化,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论文06-05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行为策略初探论文10-24
小学数学教学引导策略11-25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策略05-31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05-26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10-26
小学数学中的有效教学05-23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11-13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10-01
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