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的兴趣培养论文(精选12篇)
小学数学中的兴趣培养论文 篇1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 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 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 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 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 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 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 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 宽2分米, 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 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 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学生1回答:它的面积不变, 还是6平方分米.学生2回答:它的面积变了, 比5平方分米小.此刻, 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名学生的回答, 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 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 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 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 自己得出结论.这样, 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 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二、创设竞争性情境, 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 “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 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 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 教学中做到“低起点, 突重点, 散难点, 重过程, 慢半拍, 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 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 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 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讲授“8的认识”, 在做课堂练习时, 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 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 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 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 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三、创设游戏性情境, 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 设置游戏性情境, 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 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 在游戏中得到知识, 发展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例如, 在课堂训练时, 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 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 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 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 以积分多为优胜, 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 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精神高度集中, 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 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故事性情境, 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 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 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 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 共3筐, 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 乾隆皇帝很高兴, 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 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和珅马上讨好, 忙跪下:“启奏陛下, 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 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 后宫主管90个, 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 宰相刘墉跪下:“启奏万岁, 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 分90个芋头, 每人不足两个, 而后宫主管34人, 分90个芋头, 每人不足三个, 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得有理, 那依刘爱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 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 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 从而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沃建中.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实现新课程教学参考.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4-05.
小学数学中的兴趣培养论文 篇2
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的.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必须要实行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它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致和协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就必须必须遵循和执行一定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要求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日常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关键,那么,我们就需要以此为原则来不用该年龄阶段的知识去引导学生的努力方向.比如说,现在小学阶段,那些小学奥数比赛已经非常流行了.这些所谓的奥数竞赛,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知识结构,很多题目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但这在校园里却是一种很普遍的风尚,这种错误的风尚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使他们发出“数学难”的呼声.这样的学习榜样当然值得肯定,但不适宜在推广而后实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结合社会的生活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双重因素.那么,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主要是要联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到有挑战性,又感觉到好玩和有成效.这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中不但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又有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2.所采取的方法
以根本原则为基础,以具体措施为方法来有针对性地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数学的教学学习环境来说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外思考和课外作业.在课堂教学中,应该:
(1)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以所教知识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2)不同的成功体验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对成功的体验,老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区别对待,并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这样所有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数学这一学科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所以说,循序渐进、激励优生和表扬后进生都是可行之策,每一名学生都会体验到自己的成就感来获得喜悦之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积极表扬和鼓励
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和争强好胜的特点以及荣誉感,所以,在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来加以表扬.特别是,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使得学生们不断保持学习兴趣.(4)趣味性课堂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篇3
一、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必须在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学习上来,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这样导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途中又饿又渴。悟空说:“我去找点吃的吧。”不一会儿,他抱着一个又圆又大的西瓜,馋嘴的八戒直奔过来,悟空一把拦住:“慢着,八戒,你是吃这个西瓜的1/2、2/4还3/6呢?”八戒 一边挠着后脑勺,一边抹去嘴边的口水,一边说:“我当然要吃3/6了,因为它的分子、分母都比较大,吃得自然就最多了。” 于是,他大声叫道:“猴哥,我要吃这个西瓜的3/6。”孙悟空突然哈哈大笑起来,学生此时心里充满疑惑,不明白孙悟空的为何发笑,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被激发出来,抓住这个契机教师再让学生把事先准备的三个大小完全一样的圆纸片,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6份, 然后把其中的一份、两份、三份涂上颜色,最后分别剪下三个涂色部分进行比较。结果比下来三个比值一样。这样用生动有趣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分散了新知识的教学难点。
二、在课堂上强化兴趣
小学生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喜欢玩,如果小学数学教师紧紧抓住他们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加入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游戏,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上来,且可以让学生在玩中掌握所求知识,那么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进行2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时,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练习,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可以设计一个集体游戏——“打扑克”:课前先把硬纸片剪成扑克牌一样的大小,然后在纸片上写上一些20以内加减法算式,全班每四人一组,每组一套扑克牌,比谁抢算的次数多。名义上是“打扑克”,实际上是锻炼学生的计算速度。通过游戏,大大提高了练习效率,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三、利用习题,保持兴趣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以后,除了要及时在课堂上进行兴趣的强化以外,还应在课后进行一系列的相关练习,这一才能让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在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时候还要鼓励并帮助他们一起解决困难,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不至于中断。与此同时,还可以在课后组织一些数学竞赛,不但巩固了课堂知识,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兴趣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保持。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篇4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 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 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 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 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 宽2分米, 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 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 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学生l回答:它的面积不变, 还是6平方分米。学生2回答:它的面积变了, 比5平方分米小。此刻, 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 给学生留一个悬念,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 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 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 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 自己得出结论。这样, 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 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二、创设竞争性情境, 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 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 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 教学中做到“低起点, 突重点, 散难点, 重过程, 慢半拍, 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 表现自我的机会, 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三、创设游戏性情境, 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 设置游戏性情境, 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 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 在游戏中得到知识, 发展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例如, 在课堂训练时, 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 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 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 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 以积分多为优胜, 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 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故事性情境, 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 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 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 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 共3筐, 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 乾隆皇帝很高兴, 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 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了马上讨好, 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 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 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 后宫主管90个, 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 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 分90个芋头, 每人不足两个, 而后宫主管34人, 分90个芋头, 每人不足三个, 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 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 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 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 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 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五、创设操作性情境, 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 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 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 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又能提高操作能力, 培养创造精神。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 篇5
化归思想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某种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较简单的问题。应当指出,这种化归思想不同于一般所讲的“转化”、“转换”。它具有不可逆转的单向性。
2.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一定的数量关系形象地表示出来。即通过作一些如线段图、树形图、长方形面积图或集合图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使问题简明直观。
3.变换思想
小学数学中的兴趣培养论文 篇6
【关键字】小学数学 教学方式 兴趣 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能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在成长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小学数学本身具有的活跃性和思考性决定着学生只有深入其中的了解了数学的奥妙才能产生一定的乐趣,因此,小学数学的兴趣引导对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提高的基本体现,也是小学教师能够有效完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了解到,提高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形式,就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基本目标,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课堂上,学生能否有效掌握学习知识,能否有效的掌握数学工具,兴趣的引导是一个重要的标志。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环节中,兴趣培养的重要性表现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第一,兴趣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数学乐趣。小学数学,面向的是刚入学的孩子,是一群对数学本身没有太多概念的群体。因此需要利用激发孩子对于数学的敏感和兴趣来提高数学教学的吸引力,否则可能让孩子一开始便觉得数学的教学过程是单调而枯燥的。适当的进行兴趣引导,让孩子能够明白利用数学知识可以获得很多的乐趣,深入的了解数学本身的乐趣。刚入学的孩子对于教学活动本身就没有明确的概念,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玩的乐趣,明白数学知识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乐趣。
第二,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集思维、情感与行动于一体。小学的数学教学是一项思维启蒙教育,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辨别能力都是一种有效的培养方式。而在此过程中利用情趣的能动作用,能促进学生数学教学过程中集合思维、情感和行为于一体,高度集中注意力。加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锐性。让学生首先喜欢数学,善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掌握数学规律。
第三,兴趣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兴趣的能动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激发个体的自主性,利用兴趣的能动作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爱上数学,积极运用数学工具,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表现形式。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重要的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在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重要性,掌握数学的规律性,看到数学的乐趣性,也就促进了学生要求接触数学,更进一步了解数学的欲望,因此,兴趣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四,兴趣有效的密切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爱屋及乌,使我们通常用来描绘个人爱好的一种广泛用语。其实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也可以利用爱屋及乌的引申义,学生可能因为喜欢某一位老师而爱上某一门课程,也可能因为某一门学科的喜爱,而爱上教这门学科的老师,这是学校的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在小学,学生自主判断能力没有最终形成的阶段。而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对于数学本身的兴趣,也是较强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怎样培养小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兴趣。
一直以来,教学过程中兴趣培养是教学的一个难题。运用正确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是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表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营造学生喜爱的数学教学环境。营造适当的数学教学环境是小学数学教育有效进行的基本前提。学生只有在一定的学校氛围中才能集中注意力,只有在学生喜欢的环境下才能让学生自主的提高学校的效率。首先营造活泼的数学教学课堂,可以利用游戏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其次,有意识的加强教室布置的数学元素融入,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对小学生来说是最有效的;最后,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二,建立适当的激励措施,加强学习中竞争的正效用。天常有道,适者生存。世界的进步是在一定的竞争机制中产生的。小学的数学教学一样可以利用竞争的激励作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来提高其对数学的喜爱,因为数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教学课堂上,利用多样的竞争方式分组来进行数学比赛,请小朋友自己作为裁判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胜出的小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促进学生的主动性。
第三,融洽师生关系,利用“爱屋及乌”的积极作用。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更大的层面上意味着自己的具有一定威信的爸爸妈妈。一般而言,学生对于教师的信赖更甚于宠爱自己的父母,特别是对于小学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利用学生的信赖,融洽师生关系。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加强生活中数学元素的融入,在平常的生活中,有意识的加强学生无意识的利用数学知识。当一个学生喜爱的教师教导学生利用数学只是分析问题的效果往往比一个学生不太感兴趣的教师的教导效果要好很多。因此,可以利用“爱屋及乌”的原理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中,自主的分析和整理数学问题,感受数学。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生成的思考[J].奥数网,2010
[2]王德鹏.《课堂教学中问题的预设与生成》[J].《小学数学教育》,2005.12.
浅谈小学数学兴趣的培养 篇7
面对新教材, 教师可能有很多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说, 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抓好新知识的切入
任何事情的开始都必须有好的开头, 这样能够引起对事情的兴趣。有信心把事情做到底, 而且做得到位。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很注重学生新知识的学习, 将教材设计得图文并茂。任何学生拿到教材都会有一种新奇感, 感觉到有趣, 有迫切学习的欲望。新教材问题的设计, 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之间的衔接, 考虑到新旧知识的过渡, 要将学生巧妙地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之中。
教师应该注意教材情境的设计, 不惜花更大的时间, 设计课堂的导语, 将问题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感到知识浅显, 便于理解。新知识的切入, 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这样学生在起始阶段就感觉不到问题的难度, 又能够对所学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六年级第一章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活动之中, 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 让学生自学第一章的有关内容, 对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 自己评价学习的程度, 在讨论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年级的学生, 面对较难的数学问题, 一定加强引导, 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惧怕心理, 努力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将数学的美艺术地感染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敬重教师的学识, 向往着数学学科的教学艺术。
二、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任何知识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既有一定的知识性, 又有着一定的趣味性。作为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科特点, 让所教的学课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新鲜活泼的生活材料中,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比较接近生活实际, 很多例题直接来自现实生活, 甚至就在学生的身边。所讲的知识不但是学科知识, 更有一定的趣味性, 学生不会感到枯燥。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也较灵活,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 能够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素质的提升大有益处。
教师要抓好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设计好课堂的导语, 且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 比如激情导入, 故事叙述, 图案表演, 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带着兴趣去学习。
三、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 渗透学法”的思想, 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有诸多栏目, 构思独具匠心。其目的是让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 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 我从兴趣教学入手, 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培养讨论习惯, 培养观察能力。
比如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的方式;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小结习惯。如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 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 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 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正确的学法指导, 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开辟第二课堂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任何一个学科知识的获得, 都不是单单靠课内的知识, 因为课内的知识往往局限性大, 教师还要扩展学生的视野, 开辟学科的第二课堂, 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很多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而且对某一个方面很感兴趣, 有着一定的探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学生的优势,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学习, 又能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 增强知识的运用性。在各学科的教学中, 每个单元的后面都设计了学生的拓展练习,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练习, 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举办一些兴趣小组, 使课内知识与课外有机结合, 发挥学生的潜能,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六年级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 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可能性。
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 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 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 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 抓住他们的闪光点, 让他们感受成功, 领略成功的喜悦。
小学数学兴趣的培养和保持 篇8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获得成功,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1. 巧设悬念,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巧设问题,让一个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导入时应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为上好整堂数学课做好铺垫。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从教材内容需要出发,以组织有趣的数学竞赛或讲述生动的小故事等方法来引入,不仅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引人入胜,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情激趣。
首先,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情感。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板着面孔,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厌烦。因此,教师要力求创造和谐的情境,以从容、和蔼的教态融洽师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要尽量做到音量适度、语言亲切、语调抑扬顿挫,使学生在听讲过程中不感到累。同时还应注意适度运用幽默,给孩子以欢乐,活跃课堂气氛。
最后,教师要注意多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以期待信任的目光,以温和的言语打动学生的心灵。例如,在进行口头计算时,学生一紧张,叙述就不连贯。此时,教师如脸带微笑地点头认可,可让其充满信心。
3. 教学生活化,提升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领悟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这样,通过教学知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如知识用在日常的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用于什么问题等,使知识的学习密切地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已有经验,这样可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既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用途,又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深深地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与现实生活是紧密相联系的,离开数学将寸步难行。
二、保持兴趣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后,教师就更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来诱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使学习兴趣得到保持乃至高涨,从而形成一种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 参与教学中持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兴趣的保持,运用良好的导入方法激趣后,都需结合知识的生长点、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设计参与教学过程的活动,逐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发展到“我会学”,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如在学习图形面积时我为学生设计参与的机会,人人制作学具,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操作。在推导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形面积公式时,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推导,不仅在参与公式的推导中理解了公式,而且有机地把图形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掌握了量与量之间、形与形之间、量与形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保持了学习的兴趣。
2. 应用知识中持趣
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教育学生运用学到的抽象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这正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现实世界中简单的数量关系和初步的几何知识,去理解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在学习“小数的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到商店里观察“商品标价”,也可观察“菜篮子价格”等生活实际来加深认识。在学习“统计表”后,可调查统计本校和社会上有意义的事物,如各班级为“希望工程”捐书数量,经过数据整理,制成能说明问题、有实际价值的统计表。这样,应用数学知识,不但能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心理品质。
3. 榜样教育中持趣
教师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插入一些数学家为了追求一个成功的实验或演算而废寝忘食的故事,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解决思想上怵头学习数学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保持兴趣。如陈景润如醉如痴地为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而带病推理、演算,草稿纸成吨的故事;牛顿、华罗庚的学术成就就都不是靠天资,而是靠勤奋学习和肯钻研得来的。
同时,教师也可以社会上具有明确学习目标、克服种种困难进行学习的模范人物和身边同学中的优秀分子为榜样。选择在数学学科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让其介绍自己如何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刻苦努力使成绩很快提高的事迹,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4. 成功体验中持趣
对成功的体验是提高兴趣的最佳强化物。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能促进数学知识、方法的掌握,反过来,掌握了数学知识方法又会激励和增强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步步获得成功,尝到了甜头,亲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能增强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数学因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习数学需要循序渐进。只有学生在学习上克服大大小小的困难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了学习信心,才会出现“越学越爱学”的境地。我曾作过调查,在喜爱数学的学生中,因数学成绩好而喜欢数学的约占32.5%,而数学后进生中,因为不会、不爱学习的占86.3%。这说明学习的成功,对促进和增强学习兴趣起重要作用。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情境,兴趣培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 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 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 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尽量利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学习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 让学生感到每节课都有新意, 保持新鲜感。有了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 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到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以兴趣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 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状态, 从而主动深入学习。故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 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创设竞争性情境, 引发学习兴趣
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 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 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 教学中做到“低起点, 突重点, 散难点, 重过程, 慢半拍, 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 表现自我的机会, 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 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 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讲授“8的认识”, 在做课堂练习时, 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 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 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 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 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 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三、创设游戏性情境, 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 设置游戏性情境, 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 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 在游戏中得到知识, 发展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例如, 在课堂训练时, 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 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 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 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 以积分多为优胜, 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 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精神高度集中, 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 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有力地提高了学整理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故事性情境, 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 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 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 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 共3筐, 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 乾隆皇帝很高兴, 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 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了马上讨好, 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 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 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 后宫主管90个, 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 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 分90个芋头, 每人不足两个, 而后宫主管34人, 分90个芋头, 每人不足三个, 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 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 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 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 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 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五、创设操作性情境, 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 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 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 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又能提高操作能力, 培养创造精神。例如,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时, 其基本方法是通过剪和拼, 使新学习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方法, 就能举一反三, 很容易学会这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了。再如, 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 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 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 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和知识本身的魅力, 适当地调整教学过程, 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时时注意激发学生沉睡的兴趣, 做到“课开始, 趣已生;课进行, 趣正浓;课结束, 趣犹存。”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 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纪迎春.让学生爱你所教的课——从兴趣与学习谈起[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1, (03) .
[2]成莲莲.如何培养学生持久的数学学习兴趣[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1, (03) .
[3]张秀娟.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学周刊·理论与实践, 2009, (7) .
谈小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篇10
一、 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 唤起学习兴趣,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 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 在教学中, 老师能注意一些细节悉心捕捉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 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 一个肯定的动作, 一个慈祥的眼神, 一个满意的笑容, 一朵象征性的小红花, 同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兴趣, 从而以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去.
学生是情绪化的学习者, 任何一名学生 (不管他的学习成绩多么糟糕) 都有被别人关爱和尊重的需要.这种情感需要的满足, 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 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 我会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这样的信息给他们:老师是喜欢你们的, 老师渴望见到每一个人的进步.他们学习中一点小小的进步, 我都会给以认真而诚恳的肯定并加以鼓励.提起学生郭峰铄, 教过他的老师都直摇头, 说他作业拖拉, 字迹潦草, 成绩落后, 习惯差, 上课随便下地溜达, “朽木不可雕也”.一个偶然的机会, 我发现他的作业一反常态, 字迹认真工整.问他原因, 他低声说:“我也想得个奖品.”原来是我最近实行的奖励方式 (测验中满分都有奖品的, 基础知识没疏漏奖两颗星星, 出错不严重的奖一颗星星) 激发了他的上进心.于是我及时抓住这一闪光点, 在班上大加鼓励.几周后, 奇迹出现了, 他不仅作业认真按时完成, 而且也不和同学打闹了, 不随便下地了.数学单元小测验得到了两颗星星, 之后我不失时机地连续表扬鼓励, 并亲自向家长打电话报喜, 从此, 郭峰铄变了.
潜能生不是一成不变的, 无可救药的, 只要理解他们, 尊重他们, 热情关怀他们, 方法得当, “潜能生”也能转变为“优秀学生”.
二、重视操作,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1. 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 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
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 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天鹅头饰, 并且请班里的九个小朋友戴着头饰表演天鹅飞来飞去的情景. 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这道活动的“例题”, 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 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教师很轻松地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
2. 利用学生好动及好胜的心理特点, 组织一些数学游戏、竞赛抢答等活动, 让每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一般的学习竞赛对学生影响最大, 因此大部分孩子会在竞赛中通过努力不断进步. 若采用竞赛与自我竞赛相结合的形式就会使先进的学生更先进, 后进的学生也变先进. 这样还有利于防止学生的骄傲情绪和自卑心理.
三、以学生为主, 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因此, 如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广大教师潜心钻研的永恒主题. 当前的课堂教学经过一系列的改革, 已逐步走向科学、合理, 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他们有意注意的难以持久性, 避难就易的动机倾向性, 个人意志品质的脆弱性, 致使教师的教学理想难以完全实现, 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投入高效益低”的现象. 那在课堂中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持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在引入新课之后,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起学习兴趣, 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 进行自主学习, 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疑,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适时的创设情景等办法, 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加深印象, 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 拓展思维, 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轴对称图形”时, 在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后, 一部分学生对给出的图形的判断感到有些困难, 我就对他们说“让我们像‘一休’一样来想想办法吧!”孩子的信心又上来了, 然后, 我让学生用纸描出这几个图形, 并剪下来折一折, 再作判断, 此时原有困难的学生已受到启发, 也轻而易举地作出了判断.这样设计教学给各层次学生探究新知的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使他们获得新的满足,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学习兴趣.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 我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方法, 引导他们尝试自学、讨论, 并及时肯定鼓励, 整堂课学生们趣味盎然,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起学习兴趣, 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 进行自主学习, 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四、体验成功乐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 自己概括出定义、规律、法则等, 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自己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 其学习也就越积极.因此,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 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 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 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 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 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取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 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 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 自己“创造”出来的, 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
小学数学的兴趣培养 篇11
从教几十年,我深感要当一名好教师,工作艰巨,任重道远。我不断追求,几番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盎然的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经验与收获。
一、精彩亮相
“亲其师、信其道。”去年我接手一班没人敢要的“后进班”。该班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成绩差,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因此,我精心设计了第一堂课,来了个“精彩的亮相”。课堂上,我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机械的要求,更没有指责。我在黑板上画了许多图形,并在上面用彩色粉笔向学生提了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你知道阿基米德检验皇冠的故事吗?1+2+3……+100=?你能把字母改成数字吗?……真是琳琅满目。课中学生们情绪飞扬、热情高涨,他们埋头演算、交头接耳、争得面红耳赤……同学们的学习欲望已被点燃,我便不失时机的说:“同学们,大家一提起数学就觉得数学是枯燥无味、繁琐复杂的,今天大家都看到了吧!其实数学是一门内容丰富、富有趣味的学科,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那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在数学的海洋了畅游吗?”雷鸣般的掌声骤然响起。最后师生在用扑克牌玩“24点”的游戏结束了这一堂有趣的数学课。
二、激疑激趣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激趣正是为了让学生“因疑而生趣”,引起学习的兴趣。教学中我经常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巧设悬念,激发求知欲。在讲《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首先由学生随意出数字,师生比赛,看看谁能又快又准的说出那些数能被2、5、3整除。当然比赛的结果是老師以绝对的优势取胜。学生惊奇:到底有什么规律?这样的疑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又如《循环小数》这一课,上课伊始,同学们就被一道:“5÷7的第103位商是什么数字”给难住了。同学们有的眉头紧锁、冥思苦想,有的奋笔疾书、洋洋洒洒更是要写出103位商……当学生们山穷水尽之时,我适时提出解决之道:5÷7=0.714285714285……并依据循环节的知识提出,5÷7=0.714285,103÷6=17……1,根据排列知识可得出第103位数是7。一堂概念课便充满盎然的兴味。
这样,从学习的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向思维的“风口浪尖”,让他们成为思维的主体,明确了思维的方向,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过程也充满趣味。
三、让学生在参与中激趣
“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思维与活动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要经历“感知—表象—概括”这样的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恰恰是需要学生参与的。学生的感知和参与是认识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基于此,教学中,从教具的演示开始,就要吸引学生进入积极的参与状态,让他们动手动脑、拆拆拼拼、摸摸切切,师生共同完成数理的推导。例如,教学《长(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我采用全班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切萝卜:切第一刀,发现一个面;切第二刀,发现一条棱;切第三刀,发现一个顶点……这样“面、棱、顶点”的概念在学生的亲自参与中逐渐建立起来。又如教学《环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半径6厘米的圆,然后剪下来并计算面积;随后让学生在剪下的圆上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同心圆,再次剪下,并计算环形的面积。不用教师多费口舌,学生便能根据手头的教具推算出计算方法。其它的几何知识的引进和公式的推导,我也大多采用类似的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取乐趣、发展思维,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四、善于挖掘教材、学生潜在的智力因素
“接近和深挖事物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主要源泉。”在教学比较抽象的知识时,我一般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根据思维渐进的原则,充分挖掘教材和学生潜在的智力因素,把抽象的数理用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思考的乐趣。如教《能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时,我出示一组分数:把 化成小数。尔后问:“这些分数的分子都一样,为什么有的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而有的不行呢?”“其中的规律与分子有关还是与分母有关?”学生在疑惑和猜测中展开了思考,这一过程便是发现的过程。教师只要适时点拨,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术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逐渐情晰起来。
在教学中,我还经常设置一些富有趣味、思考性较强的题目,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不断激发兴趣。适时激发学生兴趣思维的高潮,使学生充分体会思考探究的乐趣,学生便越学越爱学。
浅谈对小学数学兴趣的培养 篇12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习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从前, 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 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 一概不顾, 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 配他的教材。”这样的结果只可能是教师教的很多, 而学生收获的却非常少。因为,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指导教师, 当学生对于一件事有兴趣的时候才会积极、主动地对其进行思考以及探究。因此, 要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 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 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进程中, 教师善于将教材中的重点或者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连起来。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的东西就是在身边的, 并且让其感觉到学习的兴趣及其重要性。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解乘法分配律内容时, 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给他们讲了高斯用很短的时间内计算出自然数从1到100的求和的故事。这个故事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这样, 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 从而对要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另外, 要抓住学生“好胜”的特点, 创设“成功”的情境, 以激发学生和学习兴趣。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是在自由、自主的学习环境当中获得的, 因而, 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们学习动机, 尤其是在对“好胜”之心的把握上, 通过运用巧妙的手段, 让学生在一种“争强好胜”的情况下把所需要的知识掌握住, 并灵活地运用到实际。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从这句话中我们就不难看出, 在教学当中, 教师应该根据其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对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当中始终保持着一颗对于知识的好奇心, 以此来引领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渴望, 一步步地引领学生们步入知识的殿堂。比如, 当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这一堂课时, 教师可以专门为学生准备一堂手工操作课, 让学生自己通过对于纸张的拼凑和剪裁, 在学会一种解题方法的同时, 能够融会贯通地学会其他图形的解题方法, 并且牢固地记住究竟该如何算出各个图形的面积。这一方法的引用, 就是为了告诉教师们, 在教学当中不要一味地停留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当中, 要结合课本中的内容为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始终保持着兴趣, 这样学生们才会愿意学习, 并且记忆知识也牢固。
三、课堂形式要多样化, 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差, 学习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 如果重复形成单调的练习内容和方法, 就会使学生烦躁、厌倦,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教师应及时变换练习方法和内容, 如“十几减几”的巩固练习, 先出示写有这道题的小黑板:把上一行的每个数都减9, 得数写在下一行的 () 里。11、13、10、15、12、17、16、18 () () () () () () () () 然后进行以下行形式的练习: (1) 全班口答; (2) 两人抢答比赛, 看谁算到得有对又快; (3) 按小组夺红旗比赛。给全对的小组插小红旗鼓励。让学生始终保持兴趣, 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复习, 巩固所学的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加强直观教学, 培养学习兴趣
人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 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而数学学科的特点又是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那么, 怎样使学生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呢?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 能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 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能印象深刻, 永久不忘。
五、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就是注重数学的实用性, 让数学贴近生活, 突出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运用能力。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 尽量联系实际,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设计问题, 让数学走向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神秘, 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体现数学的实用性。例如, 在教学生们学习“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中, 可以让学生从实际行动中去感知人民币的各项功能。如让学生跟着家长去逛一次商场或者去超市购物, 并且记住在这里面所交易物品的价格, 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告诉大家都是怎样购物的, 并且让学生在课上再次模拟购物的过程, 从实际当中感觉到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及其用途, 把学生的积极性从这样的体验当中调动起来。
【小学数学中的兴趣培养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兴趣培养10-05
小学数学兴趣培养教学06-13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07-30
浅谈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06-16
中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论文07-22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07-25
小学数学论文:创设思维环境 培养思维能力07-28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论文06-05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论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