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论文

2024-11-19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论文(精选10篇)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论文 篇1

兴趣是学习活动中重要的心理因素,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它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执着的追求和积极的探索。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注重实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尽量利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每节课都有新意,保持新鲜感。例如在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时,其基本方法是通过剪和拼,使新学习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很容易就学会这种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了。所以可以特意安排一节课,专门让学生动手剪拼图形,观察剪拼成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这样,学习以上三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时,就“水到渠成”,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由于能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所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创设操作情境,将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主动地深入学习。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就是教师创设的典型场景,这种场景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把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善学,从而增进知识,增长才干。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是师生双方共同创造的,尤其是要靠教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理论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要创设一种能有效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美的情境。如二年级上册,在学习完2、3、4乘法口诀之后,学习乘加、乘减一课,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伊始,教师说:“王爷爷在麦地边上种了几棵玉米。(出示课件:4棵玉米的种植地,每棵玉米有3个玉米棒,显示王爷爷拿着铁锹离去的动画。)这里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什么问题呢?”学生立刻会意,很快说出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教师继续说:“忽然有一天,有一只拿着香蕉的小猴子路过这里,它扔掉香蕉,偷偷地掰掉了一个,然后又很快地溜走了。(出示猴子偷玉米的过程。)第二天,王爷爷来了一看,啊!王爷爷他说什么了呢?”学生很快说:“玉米怎么少了一个!”“那现在是多少玉米呢?”于是学生之间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教师接着问:“该如何列算式算出结果呢?”于是学生有的陷入苦思,有的比比划划,有的在两两交谈议论。学生很快地列出了算式。这样的教学,入情入理,情境与数学问题相映相融,学生学习起来心情舒畅,兴趣盎然,整个学习的过程也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教师所创设的情境问题,为学生创造了异想天开的机会。

三、精心设疑,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三大要素,有目的地进行多方练习。如:教师右手拿5支铅笔,左手拿4支铅笔,问学生一共有几支铅笔。学生回答后教师又说:“一共有9支铅笔,老师右手拿5支,左手拿几支?”学生说对后,教师给予表扬,接着教师又把一部分铅笔放在铅笔盒里,一部分放到手里,随之设疑提出:“你们猜一猜,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这时,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有的说:“铅笔盒里有5支。”“有的说:“铅笔盒里有4支。”此时,教师惋惜地告诉他们:“你们猜的数都不对。”并反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猜得不对吗?”这时教师说:“这不是一道完整的题,它缺少一个总数条件,所以你们算不出来。如果教师说‘一共有8支铅笔,手里拿着2支铅笔,铅笔盒里一共有几支铅笔呢’?”这时学生恍然大悟,人人积极思考,争着发言。这样,学生在求知解疑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诱发了学习兴趣。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就是注重数学的实用性,让数学贴近生活,突出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运用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尽量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利用身边的例子、生活中的例子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课前先让学生和家长到超市购物,感性认识购物需要人民币,并记住所买物品的价钱。上课时让学生说说如何购物的,为学习人民币做好铺垫。课上又让学生通过模拟购买不同价格、不同品种的物品,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从中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使用到人民币的地方,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多方法,只要教师每堂数学课都能精心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挖掘出一些数学趣味因素,从而使数学课堂高潮迭起,妙趣横生,就能极大地改变数学学科的繁难、枯燥、乏味的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论文 篇2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知识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而应用又反过来激发了学生的更大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把课本中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 使它走近学生生活, 开拓出可供他们思索、探讨和发展的空间。学生不但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 而且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进一步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 他先出示一道趣味题:“妹妹今年9岁, 她哥哥从出生到今年, 只过了3个生日。请同学生们想一想, 她哥哥今年几岁?”有的学生顺口答道:“3岁。”但一想不对, 妹妹今年都9岁了, 怎么哥哥才3岁呢?大家疑云骤起, 谁都想知道一个正确的答案。就在这时教师笑着鼓励大家:“你们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吗?自己到书上去寻找吧。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至此, 学生探索热情高涨, 产生了学习“年、月、日”这一新知的浓厚兴趣, 诱发了主动学习的动机, 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探索中。

二、讲究提问技巧, 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如能恰当得法地运用好课堂提问, 就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训练小学生的思维,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 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课堂提问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需要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一定要做到要:精心设计, 注意目的性;面向全体, 注意广泛性;循循善诱, 注意启发性;大胆创新, 注意开放性;新颖别致, 注意趣味性。这样学生在求知解疑的过程中, 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 够得着”, 学会知识, 提高能力, 从而诱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游戏方式,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儿童天真烂漫, 活泼好动, 自控能力差, 注意力容易分散, 上课有时也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的理念, 适时、适度地安排一些数学游戏活动, 比如“抢答”、“找朋友”、“争冠军”、“接龙比赛”、“开火车”、“夺红旗”、“送信”、“动手比一比”等等。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精神高度集中, 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 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消除了学习的疲劳, 又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了知识。例如, 在学习了《元、角、分》一课后, 我让学生把玩具、食品等物品集中到一起, 然后标上价格。有的学生扮演售货员, 有的扮演顾客, 用写有面值的“钱”去购买。在买卖过程中, 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实践, 既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又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善待和关爱学生, 运用激励性和期待性评价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数学教学不仅是一种活动, 而且是一种充满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有与学生的情感达到和谐统一, 互敬互爱, 并把这种情感转化为动力, 才会使学生对数学课充满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参与, 乐于探索, 快乐成长。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评价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 它具有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功效。在数学教学中, 要寻找每位学生的闪光点, 多说鼓励表扬的话, 少训斥, 少批评。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 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 天长日久, 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 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 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 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 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 满足学生的需要,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这些激励性和期待性评价, 会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心理推动力, 在潜意识中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 让学生在真诚的期待中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在反复尝试中获得成功。

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指出, 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小学生的荣誉感特别强, 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充分发挥自己作用的内在需要, 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尊重。要注意不失时机给予表扬、鼓励, 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几个鼓励的掌声、一朵小红花, 在很大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对待学习较吃力的学生, 教师更应善于挖掘其闪光点, 并加以放大, 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 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信心和动力, 从而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因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学习数学需要循序渐进, 只有在学习上克服大大小小的困难中看到自己的力量, 增强了学习信心, 才会出现“越学越爱学”的境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 产生成就感, 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

浅谈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44-01

数学是一门具有逻辑性、抽象性和广泛性的学科。要想促使小学生学好数学,使其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施教者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让两者相辅相成,发挥各自的优势,组成统一体,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营造一种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求新立异、学有特色,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提出问题,就得先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是让学生独立自主的体现,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促使他们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学数学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过程,如果可以让学生自己经历发现问题——艰苦思考——找到答案的过程,学生会产生成功的喜悦——“我能自己学习了”,同时也会更加激发学生对进一步学习知识的渴望,从而形成学习过程中的“引取兴趣——探索新知——问题解决——再激兴趣”的良性循环。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优化数学课堂。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讲故事创设教学情境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到课堂中,在讲述或者表演生动有趣的故事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数学知识,再加上多媒体等教育设施的辅助配合,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掌握新知识,优化课堂教学。

三、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数感,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生活实际就是注重数学的实用性,让数学贴近生活,突出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运用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利用身边的例子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训练学生关注事物时,除了事物本身外,还要从中发现事物的数字特征,这一点尤其适合低年级的学生。通过这些训练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神秘,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处处留心皆学问。说到数学生活体验,强烈推荐购物。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到家后承担家庭采购员角色,每次购物前统计家里的物品需求清单,根据价格制定预算、核对账目、回家清点物资再复核等。

四、加强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玩好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多融入一些动手操作活动,定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操作,对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来获得知识,这样既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能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培养其创造精神。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也更容易地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有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利用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在教学中能举办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那么会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进行口算接龙、分组比赛、争当小老师等活动,这样既可促使学生重温已学过的内容,又巩固了他们所学的知识。此外,游戏也是教师经常用的教学办法。小学阶段数学游戏有很多,比如数字绕口令—青蛙跳水(适合1-3年级,训练数感),巧算24点扑克牌游戏(适合2年级以上,口算训练),抢数30(或数火柴棒,适合2年级以上,训练数感和推理),移动火柴棒(适合2年级以上,训练口算和数感),拼七巧板(适合1年级以上,平面空间训练),拼立体七巧板(又叫索玛立方体,适合3年级以上,立体空间训练)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所教知识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模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数学、探索数学,勇于创新数学。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来加以表扬,使学生们不断保持学习兴趣。

六、结语

小学数学学习是小学生建构知识、发展思维和能力的活动,要让小学生学好数学,就必须要让他们爱上数学。数学是抽象的,因此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感觉到枯燥无味,为此我们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 燕.提高小学数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的分析[J].读写算,2015(12).

[2] 谢佩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J].教育革新,2005(4).

[3] 兰 云.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7).

[4] 艾 静.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10).

[5] 平先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数学大世界,2011(5).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论文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培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由于孩子们的年纪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所以常常出现在课堂上学生注意力分散、”走神”、上课不好好听讲、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老师在课上一遍遍的讲解,学生自己感觉会了,但是在自己独立做题的后发现还是不会做,从而出现失败的体验,数学成绩总是得不到提高,很多学生表示都已经对数学失去了信心。

一、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1、学生自身的需要

学生本身的需要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兴趣是需要的延伸。需要的对象就是兴趣的对象,在生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兴趣是暂时的兴趣,稳定的兴趣是建立在社会性需要的基础上的。如果孩子对自己学习的目标明确,知道自己努力学习会收到满足体验,就会努力做。

2.学生的能力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影响

如果学生能力高,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少,就会激励他们积极解决问题,从而更容易产生兴趣,相反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学习中总是遇到困难和阻力,学生难免有畏难情绪,经常因为这样产生不愉快的情绪,慢慢的自信心没有了,不愿意去学了,反复出现这样的负面情绪,会强化学生对数学的厌烦甚至自卑,最终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

当前很多因素影响下,学生感觉不到或者很少感觉到成就感。在数学学习中,教师的辅导与提示是必要的,特别是在入门之时,在一些可能特别困难的概念理解和技巧掌握上,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但是,有的时候,教师给予学生的提示过多总是急于提示,这样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让学生感到自己什么也做不好,需要依靠老师解决问题,从而缺乏自信,也丧失了很多机会。

4、家庭环境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影响

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有时过高,学生的.能力很难达到,就会打击孩子的自信,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形成;反之如果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过低,学生感觉不到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这样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学校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影响

学校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兴趣的重要方面。比如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中,方法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要选择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难易适中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都是要媒体呈现。另外,师生关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只有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才能使学生接受老师、认可老师、甚至崇拜老师,在这样的老师组织的课堂上,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对自己要求会更高。有了对老师的喜爱,学生的学习更加努力,希望得到老师的更多的关注和称赞,对数学更容易产生兴趣。学生不感觉喜欢老师,甚至对上数学课心生畏惧,那么学生的学习情绪是紧张的,在情绪紧张的状态中,大脑思维也变得不灵活了。可见师生关系的紧张,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心理特征和原有认知水平,创设富有生活化、问题化、游戏化的情境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例如:在讲授人民币时,我让学生课前就收集了超市里很多东西的价签,一上课,我就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价签,让学生说一说商品的价格。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后面的人民币知识学得也快。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新奇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创设有趣的、吸引学生的情境。一个好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2、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

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厌烦的特点,巧妙的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通过读一读、说一说、做一做、议一议、画一画、摆一摆、数一数、量一量、拆一拆、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变抽象为具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由抽象到具体、由具体到感悟,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促进知识的内化。

3、注重适当利用多媒体教学

学校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应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多媒体丰富了课堂教学,直观形象,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枯燥的知识通过媒体展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课堂变得活跃有生命力,多媒体为数学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4、评价要多样、多元、注重过程评价

恰当、及时的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的,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和建立自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中老师应注重整体评价,不要单纯注重分数。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论文 篇5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是科学课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因为科学课每周仅两节,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少,有很多课外的观察与实验、制作、写科技小论文等作业,学生如果不对科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持续下来,就不可能自觉地、主动地去完成,因此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科学的重要一环。怎样才能培养好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趣味性浓是科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之一,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来,这就需要自然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进行培养。可用以下的方法来进行。

1、用故事激发兴趣

科学这门学科是很有意义的,更是严谨的。教师如果在课堂中只以单纯的理论灌输给学生,学生对此在理解和接受上有一种朦胧之感,心理上有一咱乏味、厌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要充分、合理。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富于幻想,好奇心强,若选取大自然中的奇闻怪事作为教学补充教材,这样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动爱说、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采取观察、实验、竞赛、游戏、讲故事、猜谜语、填图着色、质疑问难等各种形式来引导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学得轻松,学得有趣。

3、实验激发兴趣

有趣的实验会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玩儿中增长知识。这既能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体验中牢牢掌握,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志趣。

二、正确对待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成功是发展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如果同学们克服了较大的困难而获得成功,那他们以后的学习就更加积极,兴趣就更加浓厚,成功使学生产生了兴趣,失败后经过努力而成功,学生兴趣会更加浓厚。

三、重视师生之间的感情建立,带动学生的兴趣

兴趣与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感情表现得比较明显。他们往往是对哪个老师有感情,就对那个老师教的课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科学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由于师生感情融洽,不仅使原来学习兴趣浓的学生能持续下来,而且也带动了原来学习兴趣不够浓的一些同学,也积极地参加了课外的科学研究活动。因此可以说,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就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持久兴趣。

与科学课同行

湖北省丹江口市徐家沟小学 王 倩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我于2001年参与了“小学科学教育研究”的课题实验工作,率先在我市使用科教版的《科学》教材,在我对“新课改”还是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市教研员和学校领导给予了我极大的关心和帮助。两年来,通过一次次的教研活动、学习培训,使我意识到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正是这样的机遇,使我有机会与新课程同行,在“新课改”下成长。

一、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科学课的学习活动中

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中,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要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像这样统一规格的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只有了解学生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在《科学》实验班上,我首先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科学成长记录袋》,收集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科学日记、科学作品、实验记录、科技小制作等,由此来把握不同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轨迹。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我一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因此分组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状况。在分组时,我考虑到每个学生自身的性格、态度、学业情况、家境等多方面因素,尽可能地使每个小组趋于平衡。如:根据学生性格不同,将性格外向、热情、开朗的学生与性格内向、胆小、不善言语的学生相结合;根据家庭住址的远近,将家离得较近的学生安排在一组,以便使他们有更多地机会开展课外小组探究性活动;根据学业的情况,将优、中、差学生相结合,并设立小帮手,让优生与后进生结对子,做朋友;根据性别的不同,将男女生相搭配;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将家境富裕的学生与家境贫困的学生相结合„„通过一段时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相互学习的风气日益增长,曾经学业较差的学生也对科学学习充满了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应当从呵护学生探究兴趣出发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精心设计好一节课,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设计了一系列的连环问题,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纳入到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一旦学生回答错误或不是我需要的,就左右提示,让学生重新走回“正途”。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甚至开始揣摸老师的心思,专找我“需要”的话来说,全然不管自己有什么需要。新课改的到来,使我意识到传统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的主动性会渐渐丧失,甚至会影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发展。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为主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我在教授《电路出故障了》一课时,课前一名学生拿着组装好的电路,请我帮她解决电灯不亮的问题。这是一个奇特的案例,原因出在灯座上,灯座在生产过程中,误将两片带圆形缺口的铁片分上下组装,灯泡下端的连接点没有接在铁片上,而是与圆形缺口中央的塑料连接,同时下端的铁片过长与上端铁片接触在一起造成短路。我立即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抛弃教学设计的预案,在课堂上请学生帮她想办法解决问题,同学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猜测“电池没电了吧?”“电线可能断了”“电池盒两端没有与电池联接好”“灯泡坏了”„„就连平时胆小,不爱发言的学生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我把学生的各种猜测记录在黑板上,可是面对这么多不同的猜测,怎样才能找出导致灯泡不亮的真正原因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经过各种实验进行验证、排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促进者”,学生在进行自主的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细心地观察,认真地倾听学生的意见,在实验失败或讨论出错时,我不是指责,而是给予鼓励和理解,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敢于行动,继续不断地探索和思考。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从而发现组装的电路可能会出现种种故障,并根据各种不同的方法加以验证,从而排除故障。这种学生自发的学习过程远比教师反复“教授”的更为生动,更加深刻。事实上,在许多科学课上,都会随着探究的进程,而生成一些研究问题,如果我们置之不理,就有可能损伤学生的探究欲。因此,我们既要认真搞好教学设计,也不能完全拘泥于教学设计,应该因地制宜,从学生科学探究的需要出发。课程标准中指出,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远比高估更可怕,因此,我们应相信学生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并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学”知识。

三、注重过程与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由于学生对自己学习知识的概念、原理、定理和规律的过程不了解,就没有能力开发和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对知识的学习就只能是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机械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因此教师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教学中,我利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分离盐和水的方法》时,我首先出示上次课中学生溶解的达到饱和盐水,让学生观察盐水的变化。很多学生发现:“杯中的水面比原来低了”,“盐水表面有一层‘冰’,用手一捅就破了”,“杯底有一些盐粒”,“杯壁周围有许多小盐粒”„„针对学生的发现,让他们进行猜测,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可能盐水蒸发了,所以水面比原来低了”,“上次盐放多了,可能没溶解完”,“杯壁上的水蒸发了,盐留下来了”„„学生争论的焦点最终停留在“盐会不会随水一块蒸发”上。在充分的研究、讨论之后,我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实验中,学生不停地惊呼“快看,我们小组盐水又结‘冰’了”,“我们的水煮起来越稠了”„„通过学生经历实验的全过程从而发现水蒸发了,盐不会和水一起蒸发,进而使学生联想到怎样把海水中的盐分离出来,把海水变成人们需要的淡水水源。整节课结论的出现是水到渠成的,学生探究过程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过去我们处理这样的问题往往是用验证的办法简单处理,学生固然有一些满足感,但仅限于获得了一个结论。现在我感到,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探究的快乐是任何别的形式无法取代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四、和学生成为平等的“研究者”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一种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传统的教学理论只看重认知过程,忽略了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从而造成个别学生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低的现象。通过近两年的课改实验经历,我体会到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平等的“研究者”身份,以开放的教学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在对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中,有关“蚕的生命周期”的长期观察研究活动中,我和学生一起养殖了五六盒蚕,并亲自经历了从蚕卵孵化出蚁蚕直至蚕蛾产卵死亡的全过程。在活动中,我和学生共同制订计划,进行分工合作,安排好包括“我”在内的每个人的职责。如谁负责采集桑叶,谁负责打扫粪便和残叶,谁负责定时喂食等等,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和学生处于同等的地位,和学生一起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交流养蚕的经验体会,为取得的点滴成绩而感到高兴。我从不以师长的身份去要求他们干些什么,但学生却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与学生建立起朋友式的深厚感情。在对学生学业评价上,我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对待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多找闪光点。我常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以商量的口吻对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加上鼓励性的语言,如“你的爸爸、妈妈、老师和同学们都相信你,一定会学得更好”等。在对待学生的作品或考试成绩上我采取等级制,按“优、良、中、差”四种情况分别标记“A、B、C、D”,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从不因学业问题而轻视任何一名学生。

孩子的潜在创造力是无限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以分数论“英雄”,而应当主动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护他们的创造力。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一段时期的科学学习后,在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想像力、创造力等方面均有大幅度的提高,照他们的话说:“我们感到科学太有趣了,学起来非常轻松,我们乐意学科学。”两年来的课改经历是值得回味的,从科学课的实验中,我获得了“新生”,是它促使我去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同时也把我从应试教育的边缘拯救回来,在如火如荼的课改天地中,许多新的课题,有待我们去探索,去研究,我愿尽我所能,奋力拼搏,与新课改同行。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论文 篇6

武姣

【摘要】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学生只有对所学科目感兴趣,才能把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随着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才能得到保证。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培养

音乐

兴趣

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到: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李岚清前副总理曾说过:“艺术教育主要不是技术教育,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力。”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其基础性主要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音乐学习兴趣,或者说音乐兴趣是基础中的基础。兴趣对于学习音乐的重要意义已无可置疑。这要求我们音乐教育者要使学生“学会音乐”变为“会学音乐”,把学习兴趣归还学习者。因此,教师不能停留在把所有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需被动地听、机械的记就满足的阶段,而要设计、构思出能够调动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式。

一、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首先要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和性格,是不会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一个不尊重学生的教师,凭借教师的权威主义和管理主义来教育学生,只会熄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埋没了学生的创新才能,由此还可能使师生关系处于冲突和对立中,使得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相互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二、提升自我,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很重要。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的上课风格、谈吐甚至是仪表,才会去喜欢你上的这堂课。所以除了认真备课外,还需要对自己的素质进行提高与鉴赏。在表情状态上应该精神焕发、神采奕奕,在语言上要规范、幽默、生动些,相信学生肯定会喜欢这样的老师来给他们上课。相反,如果我们的老师总是心事重重,眉头紧锁,那么学生原本对音乐课的一点兴趣,也会因为老师的冷漠而逐渐消失。学生都会有参与集体合作的愿望,都会有表现自己的愿望,把握好学生的这些心理因素也是有效的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可以尽可能多给学生集体合作的机会,比如组织班级合唱比赛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外活动也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完成一些课堂上留下的音乐作业,参与学生的音乐课外活动,多组织一些有关的活动,培养一些有音乐细胞,喜欢音乐的学生,并且帮助学生寻找锻炼的机会。

三、营造环境,激发学生潜在的兴趣

一方面,创造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外部环境,例如在音乐教室的墙壁上悬挂几张音乐家的画像,张贴一些有教育意义的音乐格言。另一方面,在音乐课堂上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创设参与的氛围和情境,让学生敢于创造。教师的鼓励和赞赏是打开孩子们心灵的钥匙。一个赞赏的眼神,满意的点头,会意的微笑,都会如一缕春风,吹拂着孩子们的求知心扉,让学生处处都能感受到你的温暖,体验到你的呵护,觉得你不仅是良师益友、参与者,有时还是服务者。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才能得到提高。例如:在熟唱《我是小音乐家》这首歌曲后,我让同学们自己把歌曲的主要内容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创编动作,老师作一些提示。最后我让编的较好的同学为大家展示一番,此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编得不好的同学老师也进行了鼓励。我觉得,通过这样的的方式上课,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学生便会真正体验到音乐的乐趣,音乐课堂便会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并为他们幼小的心灵留存最美好的东西。

四、寓教于乐,把音乐知识趣味化

音乐乐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是枯燥的、乏味的,然而它们又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只有掌握好理论知识,才能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不走弯路,提高音乐素质。面对十岁左右的小学生,教师只有寓教于乐,把理论知识趣味化、形象化,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例如《火车开啦》一课,我让学生们排成长长的“火车”,边模仿开火车边学习火车开动时的“Wu Wu”声,并借此学习书上的变化节奏。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节奏也掌握的较好。因此,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故事、音乐游戏、范唱以及视觉形象的刺激等教学形式,易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五、利用教材,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乐)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每首作品都展示了一幅美的画面,让人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美,并根据作品的情绪进入音乐意境,使他们在音乐意境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提高审美能力。例如《春水》是一首童声合唱的歌曲,作曲家以生动的语言,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春水潺潺,在田野上奔流的情景。其实是借助了“春水”的比喻,表现了孩子们活泼、顽皮的形象以及他们欢欣喜悦的心情,同时也折射出农村孩子关心农事、热爱劳动的朴实品质。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歌曲的情绪,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并乐在其中,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春水顽皮、活泼的形象。这时学生情感已沉浸在作品美的意境之中,同时,表出了想学、想唱的欲望。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找出美的意境,从而达到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六、注重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要做到环环相扣,步步精彩,每一步都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将教学内容融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音乐节奏、旋律。如:每次在听辨音练习时,我发现学生没有兴趣,于是我就自制了一些音阶、唱名头饰,设计了“欢乐坐凳子”游戏,让学生戴上头饰,有节奏的绕着一个凳子律动,我弹哪个音,戴这个音头饰的学生,就坐在凳子上,这样就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了。另外充分利用各种方法丰富教学,把语言、音乐及舞蹈的基本动作融合起来,设计出各个教学环节特有的旋律。如开始上课设计“师生问好歌”、学生表现好时设计了“表扬鼓励歌”等,这些教学常规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很容易在音乐氛围如此浓厚的环境中学习音乐,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质。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总之,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重视音乐兴趣的培养,才能顺利地、很好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才能真正使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尽情的感受美、体现美,享受美。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7

一、巧设悬念, 以奇兴趣

悬念产生好奇心, 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原动力。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巧妙的设置一些悬念, 就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性, 使其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的认识过程, 充分的发挥其主动性, 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 首先, 引导学生根据圆柱和长方体, 正方体得体积计算方法来提出猜想, 但底面积×高计算的是圆柱的体积, 所以学生会想到圆锥体积可能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在产生悬念后, 再引导学生验正说明, 即让学生用一个空心圆锥装满沙子到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 看几次到满来验证, 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二、创设情景, 以景生趣

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等特点, 各种概念的描述既苦燥有无味, 要使抽象得数学内容变的具体生动就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 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场景之中, 变抽象的为有用且能立杆见影。例如;在教学人民币元、角、分的认识和应用时。为了使学生把抽象的元、角、分的加减法熟练掌握, 把教室布置成了一个简单的购物超市, 让每两个学生轮流当收银员, 其余学生当顾客, 让每位顾客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 这样, 在购物超市这样的具体环境中, 他们互相指导, 互相合作, 轻松愉快地就把元角分的加减法熟练掌握。甚至有了这次购物经历, 也使得学生的生活能力大大提高。

三、巧用多媒体, 以新引趣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 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新颖的方法, 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提高兴趣。而多媒体手段应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使教学变的生动, 活波, 感染力强。通过播放课件、录像、光碟、观看远程教育课例等等多种介质的采用, 来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让学生了解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要长时, 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运动员在比赛跑步时所站的起跑位置有什么不同, 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调动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在带领他们到操场去看一看, 帮助其理解了这一内容, 使学生体会到圆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情感投入, 以情育趣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 教法学法固然重要。但是情感教学也是不能忽视的,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情感交流过程,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情感基础, 只有教师真心的爱, 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使他们觉得老师可亲可敬, 由衷的喜欢老师, 喜欢老师所教的这门学课, 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为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得人, 特别对中小学生来说, 由于他们年龄小比较单纯, , 爱憎分明, 对一个老师的喜爱或讨厌, 直接影响他们对该学科有没有兴趣爱不爱学。记得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由于该生数学基础比较差, 所以最怕数学, 如此恶性循环, 该生非常讨厌数学课。但是我发现该生乒乓球打的非常好。于是我就主动接近他, 常常和他切磋技艺, 由于该生和我玩的时间长了, 漫漫的把我当成知心朋友, 有什么话都愿意对我说, 于是我就不失时机的对他说;你看, 你的球技都超过了老师, 象你这样聪明, 只要你好好努力, 数学一定能学好。这样吧, 老师帮你补习数学, 怎么样?由于该生以与老师结下了比较深的友谊, 所以非常信任老师也不忍心拒绝老师, 从此以后该生就狠下功夫学习数学这门课, 由于有不断的进步, 该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经过一年的努力, 该生成为本学科的尖子生。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8

一、教师课前应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那么,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的讲,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得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其次,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良好的开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首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教师良好的情趣去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态势,为一节课的学习作好必要的心理铺垫。如果开场白讲的好,就能先生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宛如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因此,导入新课要在“求奇、求趣、求妙、求新”上下功夫。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知道数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更是一种情感过程。对于这种情感教学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果雨”的场景——让不同类的水果以下雨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等学生观察以后教师可以提问:“出现了哪几种水果?各出现了几个?你能记住吗?谁有好的方法来帮助大家记清楚?”这就很顺利、迅速的引入了统计的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让他们感到有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加强。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是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也应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经常给予学生赞扬,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四、创设课堂情境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发问:“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教师说:“同学们,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有几岁,就过了几个生日?可是小明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五、以语言的艺术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亲切自然,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鼓励和陶冶。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和抽象性较强,更需要教师能以精湛的语言艺术,并赋以优美恰当的表情、动作、手势、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艺术氛围,使他们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七、应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这种直观教学,增大了课堂容量。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优生和差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优生从被动等待中解放出来,差生从被动压抑中解放出来,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

八、满足学生自己做主的愿望

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意识,那就是自己的事情想自己做主。实践也证明,如果条件合适时,给学生做主的机会,他们住住会把事情处理得比较恰当。当学生自己努力把事情做好后,他们会有强烈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这也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论文 篇9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对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要求;提出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由此可见,如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是教师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在活动中的生趣

1.在应用活动中生趣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广的学科,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百分数知识时,教师要求学生搜集饮料瓶、商品外包装上的百分数;搜集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如在报纸上写着的百分数),让学生解释含义,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以后生活中的百分数。学生兴趣高涨,动手实践,计算验证。

2.在操作活动中生趣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发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形面积时,先让学生动手把圆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然后说一说学过图形与圆形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得到圆形面积=πR2。这种从动手操作到语言叙述,从语言叙述到公式的得出,就是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在这种有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了数学问题,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

3.在情境活动中生趣

数学教材有自己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可产生学生兴趣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探究事物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源泉。”教师应挖掘这些因素,充分发挥教材中内在的潜力作用,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由学生出题,教师与学生比赛,看谁判断快,学生对教师的“秘诀”产生了兴趣,迫切想要了解,强烈的求知欲望已经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种情境的创设已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设计情景,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4.在课外活动生趣

课外活动能创造一个非常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加,因此它比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如开展数学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探索教学规律,发现规律,增强学习兴趣。又如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小知识,如古老的数学计算方法、数学符号来源,数学家们的生活片断、诗歌中的数学,让学生领略数学的丰富世界,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二、在感悟中激趣

外在活动引发的兴趣只是暂时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内化为对数学内涵的欣赏和追求,让学生从感悟中领略数学的魅力。

1.感悟“美”

数学中的美不同于美术中的线条、造型、色彩的视觉美,不同于体育中的体形、动作、力量的运动美,也不同于各种的音响、节奏、旋律的听觉美。数学本身的内在美瑰丽多姿,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让学生进行体验并感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对称图形时,出示一幅幅对称美丽的画面,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教师进行引导:为什么大家对这些图形都说美,是数学中对称的神奇力量。从而让学生透过美的现象,感悟到数学的对称美。又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用语言是这样叙述的: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它们的和不变。用字母来概括就是(??+b)+c=??+(b+c),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用数学方法来表示太简洁了,从而感悟到数学中的简洁美。当然数学中还有许多的美(如统一美、奇异美等),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美的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2.感悟“趣”

学生能感悟到数学是有趣的,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在苦在累也是乐而不疲。

(1)巧用修辞手法激趣。有时对数学资源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学生兴趣倍增。如在教学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中,戏称0为大方的穷光蛋,这一比喻,不但把本课时中的难点凸显了出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涨了,下课后还谈论着这一有趣的称呼。风趣的语言,恰当的手法让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使数学更具吸引力。

(2)找有趣数学现象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为了巩固计算方法,必须进行练习,但大量的练习往往枯燥乏味,有位教师充分利用回文算式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知道计算方法后,出示了63×12,21×36,14×82,28×41四题,计算后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创造这样的有趣算式吗?没有一个学生不想计算的,纷纷进行笔算寻找。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中的一些有趣现象,如数字黑洞、回文数等,让这些材料成为数学课堂中的有趣的教学资源。

三、在激励中促趣

有人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一次次的成功就会给学生带来无限喜悦和美好的憧憬,从而可不断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1.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师应设计适合不同能力水平的作业,使广大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成绩,让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如6□7>649,□里可以是()。对于差生只要求能够填出几个,对于中等生能够全部填出,对于优等生应概括出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这种形式的练习题让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积极评价,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成功者。小学生很在乎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给予学生多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尤其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进步时,教师应及时对其激励性评价。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九暖,冷言一句三伏寒。”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切莫让自己的评价使学生对学生数学失去兴趣。

浅析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10

数学教育

2008级

颜运

摘要:众所周知,兴趣对学习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并针对这些方法对老师提出了几点要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培养;要求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人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基本因素之一,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的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 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它能激发大脑积极思维, 促进发现事物的新线索, 并进行主动探索创造。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 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就能积极有效的进行思维活动, 提出问题, 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才能创造性的运用知识, 并努力的改进学习方法,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兴趣在学习中的的重要性

1.1小学高年级数学的特点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高年级数学内容来说虽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它是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启蒙阶段,为学生后期各个科目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只有那些对数学学习有浓厚兴趣,把学习看成自己的意愿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已的整个认识活动活跃起来。有兴趣学习就有良好的开端。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的一半。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探求知识。

1.2兴趣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兴趣是人们进行创造发明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造思维的先决条件。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除了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构建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外,更重要的是挖掘教材潜力,在教学内容上做文章,给学生创造出“异想天开”的机会。要达到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1

和引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就必须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取引入入胜的教学方法,在给学生传授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对外部世界不可遏制的好奇心,从而为今后的数学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兴趣有助于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为什么”,因为浓厚的兴趣激发着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无形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一种探究欲望,希望通过“为什么”的提出来做出各种设想、推理,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可设计一个猜是什么三角形的练习:第一个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个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又猜出是钝角三角形;第三个只露出一个锐角,学生也随口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抽出这个三角形,一看是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学生感到好奇,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兴趣的培养不仅对阶段性的数学学习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也为后期更深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及对老师的要求

2.1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必须重视数学教学过程中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将会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继而导致学生厌烦学习,可见“兴趣”对学生的认识和学习是何等重要。教师要运用教育科学和教学艺术去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扉,去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使学生的品质、知识、能力在愉悦的心境中得到主动的发展。笔者谨就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一点不成熟的做法。

一、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过程即是师生信息传递、交流的双向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而只有彼此情感交融,才能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会促使或阻碍人的认识活动。有的课堂,教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情绪热烈、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醉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教学效果必然可佳。而有的课堂,教师不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教法呆板,讲解枯燥乏味,只有教师自己在口若悬河地讲个没完,学生却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其教学效果必然不良。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情绪,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1)创设良好的开端,引发兴趣。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首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教师良好的情趣去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态势,为一节课的学习作好必要的心理铺垫。如果开场白讲的好,就能先生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

心理状态,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其关注,尤如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因此,导入新课要在“求奇、求趣、求妙、求新”上下功夫。如一位教师在讲“比例尺”时,首先提出了这样有趣的问题:“张师傅看到图纸就能制造出符合要求的机器零件;李老师看到地图,不用实地测量,就能知道烟台到济南的实际距离。这是谁在暗中帮助了他们?”学生回答了许多,随即教师板书课题:“比例尺”。尽管同学们对比例尺还不理解,但从刚才的提问中,已感到了“比例尺”的神奇力量,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求知欲开始了新的学习,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当学生对某种学科知识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学、爱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记忆力得到加强,想象愈来愈丰富,思维也愈来深刻。这种兴趣哪里来?要靠教师很好地组织,精心地设计。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时。让学生用自己手里的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拼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大家的兴趣特别浓,立刻动手拼了起来。并把这些图形贴到黑板上,接着讲授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很快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

(3)用语言的艺术性,增强学习的兴趣。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亲切自然,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鼓励和陶冶。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和抽象性较强,更需要教师能以精湛的语言,艺术,并赋以优美恰当的表情、动作、手势、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艺术氛围,使他们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4)一题多解,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数学题中的解法甚多,恰当的使用一题多解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都有好处。它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熟练掌握相当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而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如教《乘法的简便运算》时,出了一道题“25×88”,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在教学几何形体知识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具,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这样,学生学起来有兴趣,学习能力同步得到发展。

(5)训练思想方法。做任何事情都存在着思想方法问题。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活动的基础,它为数学活动提供思路、逻辑手段以及具体操作方法。数学知识的应用是有条件的,数学的思想方法是则无处不用的。当学生体会到掌握思想方法后所得到的自由,对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很大的。譬如学完一章或一节后,如何使学生一想就能够将学过的知识回忆起来,这就需要系统地掌握知识结构,而对知识结构的认识,就需要用发

展变化的观点来把握它的内部联系。

三、利用多媒体教具、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好奇心强,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因此,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教学方法的直观性,对推动学生学习有较大的作用。针对这一特点,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儿童喜爱的小动物,色彩鲜艳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点燃他们的兴趣之火,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讲解表格式应用题时,例题是树上有3 只小鸟,又飞来6 只,一共有几只?教师用多媒体制成课件,先出现第一个条件,当学生读出第二个条件“又飞来6 只”时,教师再点一下鼠标,又有6 只小鸟飞到树上,学生看到这栩栩如生的画面,兴趣盎然,注意力也会非常集中,这时教师再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而怎么列式,化静为动,课堂气氛活跃,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学到了知识。

(2)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是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的一个手段。因此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听芝罘区的苏静教师讲《面积》时,她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桌子、凳子的面,再给几个图形比较一下大小。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及时抓住物体表面大小、图形的大小,阐述面积的含义,这样面积的概念很自然地在学生动手实践中产生了。学生经过自己操作,懂得了什么是面积,这样比教师照常规讲解的效果强多了。

四、巧妙设计课中休息,保持兴趣。数学比较抽象,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产生厌倦情绪,从而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家阿良莫夫的研究表明: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7~10 岁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约有20 分钟,10~12 岁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也不过25 分钟左右。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课中休息,既能缓解学生的疲劳,又能使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保持下去,每节新授课都设计1~2 分钟的课中休息,以此来调解学生的情绪。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周长计算》一课时一位老师这样设计课中休息:把长方形周长计算法则编成儿歌配上音乐,录好音,待休息时放给学生听。内容是:同学们仔细看,长方形四条边。它的长边叫做长,短边稍短叫做宽,四边结合叫周长,这周长怎么算?动脑筋想一想。对边相等记心间,这条性质是关键:计算周长并不难,一个图形给两数,表示长和宽,四边相加是周长,长加宽来长加宽。算式究竟怎样写,写作两个长加宽,长宽之和乘以2,这个算式最简便。学生通过这样的课中休息,不仅调解了神情,缓冲了疲劳,把学生的情绪再一次调解到极为兴奋的程度,同时又使本课内容进一步得到巩固,这样两全其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五、精心设计游戏活动,提高兴趣。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通过一些恰当的游戏活动保持和提高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数学知识或使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在每节数学课中,都精心设计一些小游戏,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

果。例如:一位老师在讲完9 加几的加法后,设计了给小动物找家的游戏。在每个小动物身上写出9 加几的加法算式,给小动物的家编上相应的门牌号,让同学们把小动物一一送回家里。另一位老师在讲完乘法的初步认识后,为了巩固这一知识,设计了给小动物当裁判的游戏。为了提高计算能力,教师可以经常和学生一起做爬数学山,看谁先过桥,夺红旗,小小接力赛,小猫钓鱼等游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兴趣高,记得牢。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不正是我们现在所要大力提倡的吗?总之,教师必须寓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

2. 2成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教师的要求

教学是一个师生信息交流的活动,要使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必须创造一个愉快的教学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采取一切教学手段,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从多方面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才会使学生对这门抽象的学科,感到有趣、有味,才能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有以下方面的能力:

一、教师应具备较高的审美情趣, 能从抽象的事理中发掘出形象美, 让学生从形象地感知中去接受支持, 而不是简单的 逗趣!总之, 让学生在美的感知中去学习、去发现、去创造。

二、要想做到上述一切, 教师还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传授能力, 特别是学科间知识的联系(这里并非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精通各科的指示, 实际上这也是办不到的), 因为有时同样的指示, 用本学科知识去解释可能学生记忆平平, 但如果用相关的其他学科去说明, 也许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 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1)控制课堂情趣的能力。有时候, 由于某种原因, 学生的情趣很难立刻进入本堂的内容中来, 比如, 上节课内容的延伸讨论、一场比赛的书影、一个突发事件、某个热门话题等, 都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或过于沉闷中, 这时候, 作为教师如果不加以适当的调整, 势必影响到本节课的内容的完成;但是, 教师也不能生硬的将学生拉到你的课上来,而应从他们的话题入手, 逐渐引向本堂内容,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

(2)异常现象的处理能力。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思维习惯、思维方法等决定着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特别是有一些爱钻牛角尖和思路偏斜的学生, 在某个问题上会与老师争论不休。教师如果跟他纠缠下去,势必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在不伤害他的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 以商讨的语气终止争论, 引入正题。

(3)有自我解嘲的能力和承认错误的勇气。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教师不是永远都正确的。问题是在出现错误时, 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 一味的掩盖或强词夺理, 都不是明智之举, 结果使学生对教师的能力产生怀疑, 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正确的做法是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 如果是一时弄不清的问题, 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而要留有商量的余地。

总之, 在教学中, 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更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重视学生全面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是学生会学、乐学、善于学习, 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结束语

学习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对学好数学具有强烈而持久的推动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完善自己,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严谨的数学不再严肃。

参考文献

[1]赵祖红.小议数学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J].教育艺术,2009,1:67.[2]吴景兰.小学数学教学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普教研究,1995,4:52.[3]宁焕成.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N].科技咨询导报,2007-2-3.[4]李清秋.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C].初等教育研究,2007.[5]李成彦.浅谈激发小学生书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J].科学教育,2008,5:31.[6]郭焕弟.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48.[7]张希勤.谈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J].中国校外教育,2007,9:85.致 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首先要向我的指导老师吕定洋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论文从选题、设计到撰写、定稿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吕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还有吴令军等同学的指正,在这里我对他们的帮助深表谢意!

上一篇:铁通网络部门述职报告下一篇:盐城市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