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论文

2024-07-22

中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论文(精选12篇)

中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论文 篇1

数学教学重要的一环是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数学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学好数学。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教育氛围必然是和谐、愉悦的,对教学有着促进作用。学习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兴趣是与一定的情感相联系的,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使之情感得以满足。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情感随之变化,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对中学生来说,教师的举动或表情都会引起他们相应的情感变化,因此,教师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应从一言一行开始,注意调动学生的健康积极的学习情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不喜欢“严肃”的教师,因而教师的教态要和蔼可亲。课堂上,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把学生当成教学活动的朋友。教师要杜绝用命令式的语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应多采用合作性的口吻,如:“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成果?”“谁想说一说?”“哪位同学愿意资源共享一下?”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及时对其进行评价,如:“你和老师的想法相同”、“很有创造性,真好”等等,教师要学会赏识,从而激发学生继续主动参与的兴趣。

二、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1. 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数学美感很强,数学学科本身知识结构的内在美,数与形特征的表象美,数学思想方法独特奇异的美,教学中表现出数学语言符号,图象信息简洁形象的美,课堂教学中探索思考解题过程美,点拨启发思维的艺术美、作用美等,都给学生以美感,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情趣。

如在“黄金分割”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向学生揭示舞台上报幕员站的最佳位置;女青年腰带扎的最理想的位置,黄金分割用于优选法及建筑、绘画、舞台艺术设计等各种实际应用等,使学生感受到黄金分割的形态美及应用价值,学生兴趣浓,就会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动机。

2. 在数学应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有着很强的应用性。调查显示,数学课最吸引学生注意的是教师提出一些生活上的实际问题,让大家用数学方法解决的时候,较多的学生表示喜欢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中学生思维习惯仍保留一些小学阶段直观思维,他们通过平常生活、学习中的事与物去理解记忆所学知识,建构新知识体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心理上越来越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同,又喜欢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引导学生观察和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是提高数学兴趣的重要方法,尤其是那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有直接关系的数学问题,更能引起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根据教育心理学分析,当中学生实现某一目标后,自我成就感、表现欲望就会增大,且渴望更大的成功。

三、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是数学的生命,没有问题数学就失去了魅力。对于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趣味性的问题,创设美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内向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生动活泼地学习。

1. 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参与学习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来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只有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好奇心。

如:一元二次方程中“根与系数关系定理”的教学,大都采用先让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通过观察根与系数关系得出定理,再证明、应用定理的程序。的确,这是启发学生发现命题的好方法,但是上课开始为什么要解方程、观察呢?我在本课导入时表明:我们通过解方程求根,与它相反的问题是什么呢?即已知根求作方程。那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进一步引导学生,求方程是什么意思?即求出方程各项的系数,也就是说,我们的问题转化为已知根求方程的系数。为此,我们必须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以上是采用“巧设悬念,诱发动机”的方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常用的方法还有“设疑法”、“是非法”、“类比法”等。

2. 变式引伸,保持学习兴趣。

变式是指相对于某种范式的变化形式,所谓“变式”,就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不断变更问题的情境或改变思维的角度,在保持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之下,使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不断迁移的变化方式。如:题设与与结论的互换,图形的位置、形状、大小等的变化,规律及语言符号的互译,一题多用,多题重组等形式。变式给人以新鲜感,有利于维持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避免因长时间单一、枯燥的学习活动抑制大脑兴奋,使学生兴趣逐渐消退,甚至出现厌烦的学习心理。变式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变式教学在课堂上展示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完整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能力,是“三基”教学、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如:三个方程中,x2+4ax-4a+3=0,x2+(a-1)x+a2=0,x2+2ax-2a+0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解,求实数a的范围。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明确“三个方程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解”与“三个方程都无实数解”二者必居其一,因此,变换角度,从问题的反面出发,容易解决。

问题的设置、问题的变形,不仅能够激起、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并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力,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境地,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罗正华.教育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刘晓明.现代学习论与学习指导.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李淑珍.中小学凡是健康咨询与矫治.知识出版社,2006.

中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论文 篇2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

一、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兴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以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这样做,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活跃起来。

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在愉快而又紧张的氛围中学会这一抽象的知识。刚上课,我就给学生讲一个“猴子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3个大小同样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猴(1)1块。猴(2)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猴(3)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不一会儿,学生都说:“同样多”。于是,我追问道:“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要领时,我说“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就知道了!”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下自然地导入了新课,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转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在这里,疑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使学生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学习新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1、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之中。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互相交流,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圆锥的体积》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主动认识事物,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先用神秘的语气对小学生说:我们已经学会了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今天我们要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圆锥体体积和圆柱体体积之间藏着一个很有趣的小秘密呢?接着用激将的语气说:你们能把这个小秘密找出来吗?

这样学生探索秘密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于是我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让学生比一比这个圆锥体的底面、高和圆柱体的底面、高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底面分别相等,高也分别相等。接着我把圆锥体装满黄沙倒入圆柱体,让学生观察倒几次把它装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看结果是否相同。(学生动手操作,倒三次正好装满。)我马上问:你们发现圆锥体的体积和圆柱体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生很快说出圆柱体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圆锥体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1/3。从而学生自己得出圆锥体体积公式:V=1/3sh

这一教学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热情高。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

三、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阶段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我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还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使练习有趣味性。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教师要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究其应用价值。面对实际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并不一定要直接向学生提出“学什么”的问题,最好把学生带入实际情境中,使其身临其境,迫切想知道“怎么样”“为什么”,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大胆地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的是有用的数学。当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感兴趣,也只有此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同时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又反过来激励学生探究更多的知识。这样既体现了学习数学的意义,也激发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有这样一道题:一个长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8米,若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这是一个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价值。在教学时我没有直接讲解分析,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鼓励他们猜测与探索,大胆发表见解。学生们各抒己见,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待学生基本明白问题的实质后,我适时地加以点拨,问题迎刃而解。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的时候,才会对它真正地产生兴趣,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学生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知识。

二、引入数学故事

在数学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引用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故事。这样做能够丰富课堂的知识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发挥故事所特有的教育功能。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之后,我引入“棋盘上的学问”:国王为了嘉奖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向他许诺全国的金银珠宝任他挑选。而发明者只提出一个请求,在他发明的国际象棋棋盘的64个方格中,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最后一格放263粒小麦。国王听后认为这要求很简单,当场答应了他。同学们,你们认为国王能满足发明者的要求吗?提出问题后,我要求学生运用刚学过的知识来探讨这个数学问题。学生初步感知后,我把故事结果补充完整:经过几十位大臣计算后,国王才发现,若将这些麦粒铺在地面上,可将整个地球表面铺上3厘米厚,他根本满足不了发明者的要求。把这个新奇的故事安排在这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若再加上适当的条件布置给学生进行课下思考,让有条件的学生自己验证结果,会进一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

三、感知数学的美

美是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产物。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是以自然美、社会美,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艺术美、科学美的形态而存在。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例如,在一些简单的式子中,我们就可以发现数学美:12=3×4,56=7×8,12=3+4+5。普罗克拉斯早就说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计算机的运算原理中,也存在着数学的简单美。说起计算机,就不能离开二进位制。在二进位制中,只需使用0和1这样两个数字就可表示出所有数量,1表示有,0表示无。应用这种计数法,计算机可以很方便地用一个特别按钮的“开”和“关”来分别对应数字“1”和“0”。进而,只需适当增加按钮的数量,我们就可用按钮的组合来表示任何一个二进制数。这是多么奇妙的数学的简单美。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篇4

一、根据具体内容,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 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 灵活地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 对于新授课, 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例如在投影与视图中, 我们通过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 或者验证几何结论。此外, 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 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 在一堂课上, 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二、数学实验法

数学实验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 每次有实验的时候, 连最不爱学习的学生也会动手认真地去做、去尝试。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数学实验, 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 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 引导他们探索新知识。我们千万不要因实验的条件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 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 实验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让数学融入实际生活

让学生用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感兴趣的问题, 也可以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在此过程中会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 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 达到能力的创新。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数学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粉笔+黑板”给出的信息是平面的图像和单调的声音, 板书浪费大量的时间, 还不一定规范, 而利用投影和电子白板教学通常采用的是“互动课件+灵活讲稿”的方式, 通过形象直观、动态演示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功能, 能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 具体地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 生动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 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涉及面更广, 优化了课堂教学。而且能让学生形象生动地进入教学情境中,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 让他们充分体会教学, 知道教学的发生、发展和延伸, 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某些数学概念, 仅靠教师的讲解及教具的演示, 在理解上是有一定的困难的。现象本身来源于生活,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教师的动作与画面运动状况相辅相成, 引发了学生参与活动动手模仿的愿望, 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总之, 只有充满情趣的数学课堂, 才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才能使学生迷恋上这样的课堂, 这也是我们数学教师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中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论文 篇5

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在于方式的多样化

彭定刚 电话*** 重庆市潼南县梓潼初级中学

类别:教研 学段:中学 学科 数学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教学艺术、数学学习的成功感、学以致用。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与“乐”就是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以学为乐,就是学习兴趣。数学家韦尔斯十年磨一剑攻克费尔马大定理,就是从小就迷上了这个世界难题。那么作为一位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键在于方式的多样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高兴,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

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二、重视教学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和研究,我总结出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

(一)让数学变得好玩。当然,让数学变得好玩,不只限于游戏,很多的动手操作也有这样的效果。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时,先让学生制作一个纸质的等腰三角形,再动手折叠三线体会三线合一,然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这三线再次体会三线合一,这样会带来更感性的认识,从而推动理性思考。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广开思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中必须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诱发创新的潜能。因此,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上,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相似三角形性质应用”的导入设计为:“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首雄伟建筑——埃及金字塔,高146.5米,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楼,底边各长230米,由230万块重约2.5吨的大石块叠成。如此壮观的伟大建筑,人们是用什么办法测量的呢?古代一位数学家只用了一根已知长度的木棒和一定长的刻度尺就轻易计算出金字塔的高度,你知道为什么吗?”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把多媒体引入课堂,科技的日新月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它们图文并成茂,色彩丰富,生动形象,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人想看,爱看,如果能得到恰到好处的运用,相信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适当的幽默与肢体语言的功效。沟通靠的是语言,幽默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一种语言方式,是艺术化的语言。适当的幽默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所谓的教学幽默指的是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风趣的语言,动作,表情表达出幽默感,使学生忍俊不禁,引发出会心的笑,也可以用适当的小幽默,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所以平时多收集一些小笑话也是很有用的。

除了适当的幽默,肢体语言也很重要。据研究资料表明:在信息的传达中,语言的表达效果仅占7%,语调的表达效果占38%,肢体语言的表达效果占55%。教师做的手势,不仅有强调、示范的作用,更能比言语更清楚的表达鼓励及制止学生的行为,而手势的适度、协调、大方,更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一些理论而又抽象的知识经教师生动、易理解的肢体语言一变通,便变得具体而明确,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效果。

所以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生动形象并恰如其分地运用诸如眼神、表情、语调、动作等教态语言,那么必将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还能学得愉快,师生互动也能配合默契,这样必将营造出生气勃勃,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五)重在引导,妙在开窍,教之以法,施之以练。在不知不觉的教学示范下,灵活的教法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就能逐渐领悟到学习数学的要领和表达知识的技巧。

(六)在教学上要开动脑筋,一成不变的风格,使学生少了一份新鲜感。在不同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时候,甚至可以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去搞调查研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落伍,尤其是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了,但是偶尔用用学生也有新鲜感。

三、体验数学美感,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美感。从理论教学中,体验逻辑之美,体会探究的乐趣;从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之美;体会 “黄金分割”比具有一种悦目之美,自然之美、和谐之美、艺术之美;三角形的重心内分中线为2:1,这也是一种和谐美;数学公式都是那么简洁、整齐、和谐,这些都使人产生美感。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我们知道美有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美,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让我们数学教育也展开它美丽的翅膀,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子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出考卷,要注意循序渐进,分层要求,把握好难度、梯度,要敢于让学生取得好成绩,使之能产生一种成功的感觉,一有进步就要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鼓励他们,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感,培养信心。

(四)对考试,作业中的失误,不能责怪、讽刺,而要耐心地帮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到知识上的缺陷,然后用类似问题对他们重新测试,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做,不仅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双方的距离拉近了,思想上不断得到沟通,而且有利于教学,提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亲和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能自己寻找生活素材,集体交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习的最高阶段,就是学以致用,利用自己或集体的智慧创造性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收集商品宣传单,找出自己需要的商品,并计算出需要付多少钱;比一比谁提的数学问题多,大家怎样解决等,营造家庭购物的氛围。利用知识的迁移,很好的开展实践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成为新世纪的建设人才。

爱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得到发展。

学生数学兴趣培养新探索 篇6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趣的情景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学习热情,促进学习主动性。如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我拿一个漂亮的小风车在讲台上玩耍,学生一片哗然,都想要老师的小风车玩一玩。于是我因势利导,对学生说;“咱们班30多人,一个小风车怎么够玩呢?老师教你们做风车好不好?”孩子们高兴得快要跳起来,于是我把那漂亮的小风车拆开,同学们仔细观察,原来风车的扇叶居然是由长方形、正方形纸做的。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孩子们全神贯注地观察老师的制作过程,就连每一张纸的每一步变化他们都注意到了。在学制风车的过程中,学生们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是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点;把正方形纸折成四个三角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风车转动时,所转路径是个圆……在老师引导下,孩子们很快就做成了自己喜欢的小风车,在愉悦的气氛中轻轻松松的学数学。

二、联系生活,增添兴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老师可以把数学知识包装在创设生活情境中,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使本来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

如教学“凑10”的认识,我拿出10块糖,对同学们说:“妈妈买回10块糖,将要分给哥哥和妹妹吃,你能帮兄妹分一下吗?”有人说:“哥哥5块,妹妹5块,这样公平”;有人说:“哥哥4块,妹妹6块,哥哥应该让着妹妹”;还有人说:“哥哥3块,妹妹4块,还剩3块留给妈妈,因为妈妈很辛苦。”……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对10的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且体现了人文精神,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尊重与关爱。

三、动手操作,提高兴趣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在数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操作、练习等,激发他们多种的感官接受知识和信息,让他们在动手中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手的运动又促进了脑的灵活运用。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立方体图形”时,我给学生准备“百宝箱”(箱子里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指导他们按下面的过程来操作探究,寻找规律:

看一看: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的形状,了解不同形体的特点;摆一摆:让学生把不同形状的实物分组摆放,进一步了解形体特征;摸一摸:让学生根据形体特点,从“百宝箱”中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摸出来,分组摆放,深刻感悟形体特征,感悟曲面和平面的不同……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敢于创新的勇气。

四、鼓励质疑,发展兴趣

学贵有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疑”才能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去探索;“善问”反映了学生本身学习的深入,头脑在变复杂,智能在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好问的心理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那些新奇大胆的念头,别出心裁的想象,不但给予适当赞扬肯定,而且还要及时引导,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培养求异思维,发展其兴趣,如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人民币优美的图案,各种文字深深吸引了学生,于是班上一位很不显眼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外国的钱币也是人民币吗?古代的钱是什么样的?”这些知识虽不在教学范围,但老师无法抹杀孩子可贵的好奇心。于是我当众表扬了他,并让全班学生先回家搜集资料,再交流。经过交流孩子们知道了美元、日元、英镑……知道了古代最早的钱是天然币、刀币、方孔钱等等,直到现在第一套人民币;知道了中外钱币的人物有毛泽东、富兰克林、莱特兄弟、格林兄弟……我向他们讲述了这些伟人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兴趣盎然。

五、巧设练习,升华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7

同学们便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有的人干脆动手操作起来。我适时地提醒大家:“可以使用其它工具进行测量, 当然也可联系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数学就是为了应用嘛!”于是, 有一组学生开始用尺子来测量旗杆影子的长度。我便提醒他们测量时要选取好的方法以减少误差。有另一组学生开始测仰角, 并且把数值记录下来。最后, 在大家的动手操作、共同讨论的情况下, 找出了用三角函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简单实用可行, 是一个科学有效的好方法。本节课, 同学们热情高涨, 课堂气氛活跃, 在操作中学到了知识。因此,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解决实际问题, 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好途径。

其次, 让学生人人体验成功的自豪与快慰, 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任何一个人都渴望成功, 都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别人认可, 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和鼓励。所以, 我在教学过程中, 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且适时予以表扬和鼓励。我告诉学生成功无大小, 对于自身而言, 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是巨大的收获, 因为, 进步再小也是进步。试想, 我们每天前进一点儿, 就距离真正的成功更近一步。我们要为这每一次的微小进步欢欣鼓舞, 以快乐的心情, 去争取更大的进步, 那么成功就近在咫尺了。

比如, 我班张小同学, 他从小失去母亲, 与父亲相依为命。近几年来, 父亲为了生计问题不得不丢下他去外地打工, 家里就只剩下张小一个人, 每天除了洗衣做饭, 还要下地干农活。沉重的家庭负担压得他抬不起头来, 致使数学成绩一直不太理想。我就静静地观察他, 在课上尽可能多地提问他, 只要他答得不是非常错误, 我就不失时机地表扬他、鼓励他。帮助他找回失落已久的自信心。有一次, 数学测验他居然考了一个及格分, 这对于成绩一向不好的张小而言, 可以说是一次不小的成功。于是, 我在班上表扬他说:“张小同学, 这次考了六十分, 这是多么大的进步哇!我坚信, 在张小的不懈努力下, 他下次一定会考得更好。我们为他鼓掌!”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发现, 张小的眼中噙满了泪水。此后, 这位同学学习数学的劲头更足了。要想培养出对学习的持久兴趣, 就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敢于迎接一切来自于各个方面的挑战。不怕挫折勇往直前, 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往往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所以要想使学生们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 就必须着力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积极健康心态的保持。让他们走出户外, 接受阳光地普照, 同时也经受狂风的肆虐和暴雨地洗礼。如果在狂风暴雨中依然能够站稳脚跟, 执著前行, 那就是一个充满高级情趣的生活强者, 这样, 他不但会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收获, 即使在其它领域也必将会满载而归,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去摘取数学王冠上那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摘要:让学生人人体验成功的自豪与快慰, 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任何一个人都渴望成功, 都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别人认可, 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和鼓励。所以, 我在教学过程中, 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且适时予以表扬和鼓励。我告诉学生成功无大小, 对于自身而言, 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是巨大的收获, 因为, 进步再小也是进步。试想, 我们每天前进一点儿, 就距离真正的成功更近一步。我们要为这每一次的微小进步欢欣鼓舞, 以快乐的心情, 去争取更大的进步, 那么成功就近在咫尺了。

关键词:兴趣,成功,数学学习,实践,积累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有妙招 篇8

在实际教学中, 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的故事等, 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 在讲解方程的有关概念时, 介绍方程的起源, 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迈进;在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 介绍与托尔斯泰有关的数学问题和故事, 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实践证明, 这样教学, 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选择多种教法

例如, “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 学生总以为是复习课, 往往会产生轻视的心理。鉴于此, 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关”, 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 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 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数、负数、有理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的意义, “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在“运算关”强调符号问题等等。讨论完毕后选出学生代表, 在全班进行讲解, 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 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 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 充分利用实际生活资源

新课标要求, 教师要能完全驾驭教材, 将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 在身边找数学。大多数学生认为, 数学除了抽象就是乏味, 导致他们对数学产生排斥的心理。为改变这种现状, 教师就应该选用学生身边的数学进行教学。如, 教学“相交线与平行线”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具有相交线与平行线形象的例子。

(2) 活动中做数学。例如, 教学“统计调查”前, 教师让每个学生都当一回小小调查员, 自己设计问卷, 调查全班同学暑期的打算。实践证明, 学生在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中学会了统计的方法, 还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4. 分层进行培养

学生禀赋、家庭条件、知识基础各不相同, 必然会产生差异。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教学时, 教师就必须进行分层教学。

(1) 目标分层,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 采取目标分层的办法,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目标, 增强每个学生的信心, 同时这样做还是对重点和难点的一个分解, 让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觉得我能悟出, 让中等生感到我能行, 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2) 训练分层,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参与的机会。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所不同, 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不同, 进行分层训练,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这样做既可以使好学生吃得饱, 成绩差的学生吃得下, 又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 评价分层,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起点为标准进行评价, 这样利于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5. 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篇9

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 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创设和谐的氛围,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认为给学生关爱, 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 提高学习效率。因此,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误解、鼓励学生的创新。鼓励他们独立思考, 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 以表扬、鼓励为主, 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 如沐春雨。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 给予表扬和鼓励, 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 也不能选择批评, 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 而应给予启发开导。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尽量利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学习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 让学生感到每节课都有新意, 保持新鲜感。比如学到相似三角形时就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 用所学的知识去实地测量当地的一些知名建筑物, 还可测量河岸的宽度等等。再比如学到排列组合时可以让他们去考虑策划一场晚会节目的安排。这样的例子很多, 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更多地与实际生活联系, 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也处处服务于生活, 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 才有学习的动力, 才能保持对数学的求知欲。

三、通过争论, 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争论之中, 寻找自我价值的体现,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 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四、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起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应用是数学发展永恒的推动力, 只有认识到数学的应用, 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有更大的动力。华罗庚教授曾认为: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生物之谜,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 我一直在思索, 能否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一些应用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一些有意义的自我探索, 达到学有所用的效果。学生不是对学习失去兴趣, 而是充满渴望, 关键是我们教师应该做怎样引导。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 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 课前先让学生和家长到超市购物, 感性认识购物需要人民币, 并记住所买物品的价钱。上课时让学生说说如何购物的, 为学习人民币作好铺垫。课上又让学生通过模拟购买不同价格, 不同品种的物品, 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 算钱, 找钱的过程中, 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从中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使用到人民币的地方,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五、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 其优势为有利于认知水平的提高:增加认知内容的灵活性、增加认知时空的调控性、实现认知手段的多元性和增加认知水平反馈的及时性等;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的培养等。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将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和发展趋势。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 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机会, 做到课本让学生看, 思路让学生想, 疑难让学生议, 错误让学生析,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面向全体学生, 分层推进教学, 做好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10

一、重视学生体验活动, 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的生命活力来源于对事件或对事实的感受和体验, 来自于对问题的好奇和思考, 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和认同, 来自于探究体验中的惊叹和喜悦, 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索的空间, 引导学生经历感悟、体验的过程。如:在《小数加减法》教学中, 可以模拟购物的生活情境, 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 一共多少钱?在模拟情境过程中, 阿姨询问如何计算的, 计算过程需要注意什么?小朋友回答:0.8+0.6=1.4 (元) , 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从低位加起等, 让学生在模拟情境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知识, 并体验了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 对数学知识感到亲切可信, 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 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积极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增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体验和认识。如: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一吨水, 你认为能做到吗?学生可以课下完成实践调查活动, 数学学习过程在于经历有关的教学活动, 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并获得对有关知识的体验, 提高学习兴趣。

二、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发扬教学民主

努力实现“高效课堂”, 激发学习动力。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发的, 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 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 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所以提倡“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 努力实现“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五项策略: (1) 预习先行, 先学后教, 实现两个前置, 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 (2) 教学从“学情”开始实行, 根据“学情”做出决策; (3) 注重对抗质疑, 落实小组评价; (4) 注重当堂纠错, 及时矫正反馈; (5) 课后尽可能实现“零”作业, 如需布置, 布置发展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探究, 提升学生能力的拓展作业。“高效课堂”紧扣“教”与“学”真正实现两个转变, 教师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为主转变, 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研究式”学习为主转变,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使学生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总结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得到提高, 激发出学习兴趣。

关注学困生, 激发兴趣。教育公平是教育的核心思想, 强调从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 就课堂教学而言, 包括学习过程均等、成功机会均等, 即每个人的不同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都得到满足, 教育公平面对不同需要的、有差异的所有学生, 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但课堂中往往是学习程度好的学生施展才能的舞台, 他们往往能积极动脑, 踊跃发言, 提出自己的见解, 而学习程度差的学生不善于思考, 没有发言权, 只能当个配角,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得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激发创新思维, 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1. 从质疑中挖掘学生创新思维的来源。

儿童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与幻想, 解释他们看到的一切, 而这些正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契机”。如:在《平均分》这一课中, 通过表演给两名同学12块糖的实例, 让同学们说一说不同的分糖方法。“1、11”、“3、9”、“4、8”、“6、6”, 教师询问, 你喜欢哪一种分法?为什么?这样引入“平均分”。先让学生自己表达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有的同学这样理解:“1个蛋糕切成同样多的两份, 姐姐一份, 我一份”。学生这种思考过程也正是产生新思想的过程, 其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激发了学习动力。

2. 从操作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操作是一个人手、眼、脑等多种器官的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它变得更加明智, 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成聪明的工具。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中, 让学生通过摆出不同图形来学习。生1:我摆了4把小雨伞;生2:我摆了6个三角形;生3:我摆了一所房子和一棵树。教师询问每个小朋友用了多少根小棒?在操作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愉快地学会了新知。

四、教学手段形式多样, 创造愉悦学习氛围

采用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教学手段。一年级孩子喜欢听故事, 我把“看图编题”换成“看图编带问题的数学故事”。如:河里有5只鸭子, 又游来了3只鸭子, 一共有几只鸭子?孩子们都踊跃回头。“编数学故事”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为活跃课堂气氛, 让全体学生动起来, 还可以运用竞赛、小歌谣、游戏、抢答等不同教学形式,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 学生积极性高, 不会厌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 只有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因此, 教师要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努力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经常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 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 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开发学生积极思维。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 只有当学生要求学, 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 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非常重要。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兴趣、情感、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实施情感教育提高教学效率 实施情感教育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因此提高教学效率不但要保证教师教的效率,更要保证学生学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更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反应。及时与学生沟通,采取积极评价,使学生体验到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教育情感。特别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更加关心和体贴他们。

二、提倡开放课堂,倡导练习的“百家争鸣”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这里所指的开放性的练习其实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的问题而言的。其特征是一般没有现成的算法与确定的答案,要求解题者去假设、猜想、验证,并要求解题者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上。因其特点,开放性练习情节更富有挑战意味,令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能激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有鉴于此,它的设计一要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二要能具有让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根本目的是要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三、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的必要性

社会上有这样一种偏见:语文教学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因此要求语文教师本身要带着情感去教学;而数学教学则以传授学生數学知识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为主,所以数学教师不必强调有感情的教学,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于是便给学生留下了这样的印象:生动的语文课,单调的数学课;喜欢语文而讨厌数学——原因是数学太枯燥。正因为这点,数学教师们应该得到警示: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生动起来;让我们的孩子喜欢数学。那就得从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做起,用我们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教学心理学上说,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特别是对小学生更为强烈。教师的情感会引起他们的共鸣,当你朝气蓬勃地走入课堂,学生也会精神振奋;当你无精打采地讲授课程,学生也会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因此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和饱满的精神,对每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让学生对你有感情,喜欢你所教的课程,乐意学你所教的内容;让学生感受你的激情和饱满的精神,使他们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学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管是课堂还是课余,教师都应该全身心地将自己融入到孩子们中间,用自己的全部感情来爱护他们,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在自己的教学舞台上精彩地完成任务。

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沟通平台、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

五、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

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本身就构成了对学生莫大的吸引,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的驱动力。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课堂上的资源限制,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大大提高课堂参与的有效性。

由于网络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并茂的多种感官刺激,以及丰富多彩的交互式机界面,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标;而且网络资源内容丰富,又不受时空限制,所以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水平、需求和目标决定数学学习进度,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和内容进行学习。这弥补了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中“齐步走”的弊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学生通过自测反馈信息能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以确定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与目标。在这样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学生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整,并学会独立使用网络资源、对数学题目进行取舍、加工、组织和调整。因此有助于学生在“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元认知能力,并逐步形成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革新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努力摒弃"教师唱主角"的课,"见书不见人"的课,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

参考文献:[1]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篇12

一、创设生动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地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不但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请两位学生代表两辆汽车,站在教室前面,让两位学生同时相对而行,让学生演示两辆车相遇的情景,并配以恰当的汽车喇叭声。这样的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生动有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了相遇问题中总路程、速度,以及相遇时间三者的含义及内在联系。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生都有很强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兴趣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等,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在讲授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时,我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20°,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它同学所做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我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相互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我启发学生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公理。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四、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把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促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过程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争取做到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和具体可感。

五、精心选择,融入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知识

爱因斯坦有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超过责任感。”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休止的“应试”与“题海战”,就会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难、繁、枯燥乏味。不少学生因此丧失学数学的信心,从而导致教学质量急剧下降。中学数学教材一般以演绎的形式进行编排,更加强调思维的严密性,而缺乏生动活泼性,往往使学生感到晦涩难懂,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教学中,教师若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教材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需要达成一定程度的契合,就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讲对数时教师可“对数是懒汉思想的产物”这句话抓住学生的心;讲数列时,先介绍中国古代数学中有关的数列的研讨;讲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与龟兔赛跑、国际象棋的故事联系,激发学生对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枯燥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诸如数学发展简史、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的成长过程和有关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名称的来历,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还可以有的放矢地讲述一些趣味性强、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好奇心和丰富想象力的数学典故。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心理,兴趣盎然、其乐无穷。

例如:“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普遍感到内容简单但很难灵活运用。于是我首先介绍中国古代著名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关于勾股定理内容的著名叙述,即“勾三、股四、弦五”,接着又列举并解答了《九章算术》中记载的一个关于勾股定理应用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钦佩古人数学钻研精神的同时,对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倍感自豪,继而克服因“畏难”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上一篇:中职学校学生创业教育下一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