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共12篇)
学习数学兴趣培养 篇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作为数学老师要想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我首先从生活实际入手, 在课上引入一定的生活场景或实际问题, 让学生动手动脑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增强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比如, 在教学测量旗杆高度一节内容时, 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 面对旗杆提出问题:“同学们, 谁能用简单迅速有效的方法测量出旗杆的高度呢?”话音刚落, 同学们就叽叽喳喳地说起来。一句话再加上实际场景的作用, 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有一位学生说:“老师, 我有办法, 只要有一把与旗杆等长的钢尺就可以直接测量。”还有的同学说:“爬上去用绳子测一下, 然后, 再用尺来量绳子, 这样得到的数据就是旗杆的高度。”我没有马上做出否定的回答, 而是笑着对他们说:“想法不错, 可是, 爬旗杆不容易, 也比较危险, 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同学们便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有的人干脆动手操作起来。我适时地提醒大家:“可以使用其它工具进行测量, 当然也可联系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数学就是为了应用嘛!”于是, 有一组学生开始用尺子来测量旗杆影子的长度。我便提醒他们测量时要选取好的方法以减少误差。有另一组学生开始测仰角, 并且把数值记录下来。最后, 在大家的动手操作、共同讨论的情况下, 找出了用三角函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简单实用可行, 是一个科学有效的好方法。本节课, 同学们热情高涨, 课堂气氛活跃, 在操作中学到了知识。因此,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解决实际问题, 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好途径。
其次, 让学生人人体验成功的自豪与快慰, 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任何一个人都渴望成功, 都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别人认可, 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和鼓励。所以, 我在教学过程中, 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且适时予以表扬和鼓励。我告诉学生成功无大小, 对于自身而言, 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是巨大的收获, 因为, 进步再小也是进步。试想, 我们每天前进一点儿, 就距离真正的成功更近一步。我们要为这每一次的微小进步欢欣鼓舞, 以快乐的心情, 去争取更大的进步, 那么成功就近在咫尺了。
比如, 我班张小同学, 他从小失去母亲, 与父亲相依为命。近几年来, 父亲为了生计问题不得不丢下他去外地打工, 家里就只剩下张小一个人, 每天除了洗衣做饭, 还要下地干农活。沉重的家庭负担压得他抬不起头来, 致使数学成绩一直不太理想。我就静静地观察他, 在课上尽可能多地提问他, 只要他答得不是非常错误, 我就不失时机地表扬他、鼓励他。帮助他找回失落已久的自信心。有一次, 数学测验他居然考了一个及格分, 这对于成绩一向不好的张小而言, 可以说是一次不小的成功。于是, 我在班上表扬他说:“张小同学, 这次考了六十分, 这是多么大的进步哇!我坚信, 在张小的不懈努力下, 他下次一定会考得更好。我们为他鼓掌!”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发现, 张小的眼中噙满了泪水。此后, 这位同学学习数学的劲头更足了。要想培养出对学习的持久兴趣, 就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敢于迎接一切来自于各个方面的挑战。不怕挫折勇往直前, 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往往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所以要想使学生们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 就必须着力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积极健康心态的保持。让他们走出户外, 接受阳光地普照, 同时也经受狂风的肆虐和暴雨地洗礼。如果在狂风暴雨中依然能够站稳脚跟, 执著前行, 那就是一个充满高级情趣的生活强者, 这样, 他不但会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收获, 即使在其它领域也必将会满载而归,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去摘取数学王冠上那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摘要:让学生人人体验成功的自豪与快慰, 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任何一个人都渴望成功, 都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别人认可, 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和鼓励。所以, 我在教学过程中, 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且适时予以表扬和鼓励。我告诉学生成功无大小, 对于自身而言, 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是巨大的收获, 因为, 进步再小也是进步。试想, 我们每天前进一点儿, 就距离真正的成功更近一步。我们要为这每一次的微小进步欢欣鼓舞, 以快乐的心情, 去争取更大的进步, 那么成功就近在咫尺了。
关键词:兴趣,成功,数学学习,实践,积累
参考文献
[1].程帆.迅速有效的成功方法.中国致公出版社.
学习数学兴趣培养 篇2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习积极能动性中很活跃的成分,也是诱发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正常条件下,学习兴趣越浓,学习效果越好。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乐于学,主动的学;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实践中。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潜在因素,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指导,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解决数学质量的一种首要手段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结合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融入情感,激发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进行认知性的学习,也进行情感性的学习,两者是密切联系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除了用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外,还应该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把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结合好,以充沛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教学技巧去感染学生,沟通师生关系,建立深厚的师生情感,就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比如在我所担任的班级中,有一部分同学成绩偏低,徘徊不前,究其原因,他们最初也是有上进心的,只是数学基础薄弱或学习方法不当或学习毅力不强,以致成绩一时上不去,内在的要求与外在的表现始终得不到统一,结果对数学学习产生冷淡、畏惧,甚至排斥心理,以为学习成绩差,会遭到老师的忽视、同学的歧视及家长的厌弃,这样造成恶性循环,他们就丧失了自信心,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经过对他们耐心帮助和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针对性地给予指导,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信心百倍,刻苦学习,很快赶了上来。这样,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成绩也会随之提高。
二、榜样激励,增加兴趣。
利用本校及周围的典型事例和名人作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因为榜样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而青少年又富有模仿性,爱效仿父母、师长,爱学习有威望的同学,尤其崇拜成功的人物,所以数学教师应善于发现、培养和宣传数学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教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讲一些数学故事,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对本节课没有兴趣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讲一些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是怎样在艰苦的条件下学习数学的,最后成为数学家。如数学家陈景润一生的梦想与事业是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那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数学家哥德巴赫在研究中发现:大于6的偶数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的形式。如6=3+3,8=3+5,10=3+7,12=5+7,……人们验证了许许多多的偶数,结论都成立。但数字是无穷无尽的,大偶数这个结论成立吗?陈景润用了一生的热情去解决这个问题。他的研究把问题的解决推倒了最边沿。遗憾的是,他也未能彻底给出证明,留给我们或我们的后辈去解决了。陈景润为攻克这个世界难题,草稿就写了好几麻袋,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勇攀高峰的精神!这样即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又激励他们。
三、联系实际,发展兴趣。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本身就是课堂,如果知识能学以致用,学生就会感到知识的重要性,因而会更用功学习。所以,教师应从生活现象中,挖掘知识应用的素材,用联系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把日常生活的实例转化为课堂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能更大程度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同类项”时,准备了一袋装有1角、5角和1元的硬币,问:哪位同学能帮老师数一下这里一共有多少钱?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第一位学生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里拿出来,边拿边数,记时3分钟。第二位学生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把5角的2个2个的拿出来……,记时2分钟。而第三位学生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记时1分30秒。然后问其他学生会怎么数,选择哪位同学的数法?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又问为什么呢?从而引出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同类项。学生明白了: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不错,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让学生意识、体会到这一点,让学生有“源头”意识。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真正地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四、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情境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臵于乐观的情感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感受数学的力量和美;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去体验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更好的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如在教学“求代数式的值”这一内容时,设臵这样的情境:教师首先出示一个代数式“5a+4ab+7ab-4a-11ab”,然后让学生来考考老师,让学生说出任意一组a、b的值,不管数值有多大,老师都能立即说出代数式的值。刚接触代数式的学生感到万分惊异,认为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他们的一个个问题都被解决时,他们又感到十分震惊,认为老师是多么的了不起,而当我将代数式化简得到a时,学生发出了阵阵的感叹,原来奥秘就在于此,同时也认识到把代数式化简后求值是多么的重要。好的情境创设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教师变得更有活力,让我们的学生兴趣激昂地掌握知识。当然在情境创设中,我们还要注意形式上的多样性和新异性,内容上的生动性和科学性,方法上的启发性和挑战性,活动上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同时也要避免只是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新奇而忽略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倾向,要注意情境创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教师只有以学科知识创设情境,以情感来掌握知识,多总结生活经验、教学实践经验和不断地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有更多的教 学情境,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服务于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
五、注重评价,巩固兴趣。
兴趣来自儿童的好奇心,勇敢来自于希望和鼓励。没有赏识,没有成功,也就没有了自信,没有了希望。学习数学时学生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的回答问题,他多么希望老师能够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应及时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体贴与督促,用居里夫人的名言“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来激励学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看准时机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运用多种激趣手段,进行教育教学,学生定会使出浑身解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行列中,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逐步得到巩固。
六、体验成功,升华兴趣。学习了某种知识而不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加以应用,人们对这种知识便很难产生兴趣,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学会了知识后,作为老师,应珍惜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不断让学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练习,充分发挥想象,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数学,乐于学习。如果学生用他们学到的知识,为自己或别人解决了问题,他们将感到无比自豪,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兴趣。比如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后,让学生解决有关“牛饲料”、“种植计划”、“成本与产出” 等实际问题,使学生利用掌握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无形之中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了升华。
学习数学兴趣培养 篇3
【关键词】课堂中 学生 主体
初中数学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数学相对困难。因此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因此,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了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就会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学生的思维就会与教师的思维同步,可以高效率获取知识。可见,要让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将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一、情感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构建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情真意切才能使学生满腔热情的投入学习。如果教师对学生冷漠、鄙视、厌恶、嫌弃,他们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并向逆向转化;反之,教师对学生爱护、关怀、理解、体贴,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映,并可能向正向转化。大量的实例表明:无论怎样的学生,都会在情感的感召下,受到触动而接受教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因此情感教育是教师为每个学生的人生大厦铺垫的最初基石。我常常和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课堂上我们是师生,生活中我们是朋友”。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很自觉,高兴地做老师要求他们做的事,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教师便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到因人施教。
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通常感到比较枯燥困难,这样就容易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抓住学习要点、降低学习难度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1)充分利用课本上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在授新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新的知识概念或数学方法,多数学生停留在在“似懂非懂”的层次上,这就需要教师在讲完课后及时布置练习题。因为课本上习题不仅难度适中而且紧贴教学内容,所以容易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所学方法。例如:“数的开方”这一节知识是新接触的运算知识,且抽象难懂。该节知识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关系到以后函数、平面解析几何在内大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基于此,我专门安排了一节习题课,即加固了该节内容又对同学们一些常见错误进行了改正,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2)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几何全等三角形判定这一章是几何推理证明的入门阶段,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攻克难关很好的入门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浅入深,以旧带新。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即帮助他们掌握了推理证明,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即努力根据已知条件推导未知因素,利用我们所学习的定理、公理、定义等对习题进行证明。这样即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又防止了枯燥单一,增加学生对习题的应变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通过组织口答、互答、演示、互评、动手操作等活动,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比如:讲解全等三角形边角边判定定理时,让全体同学画一个三角形,使AB=10CM,∠B=40°,BC=15CM,然后让同桌的同学将他们所画的两个三角形重叠在一起,比较两个三角形是否能够完全重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都满足哪些条件,进一步引导出“角边角”公理。即增加了公理的可信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学的“活”、学的轻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要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培养兴趣,促进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还能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受欢迎的题材。
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四、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書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以上观点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供大家参考。文中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成绩 篇4
一、用情感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和人相比是有差异的, 每个学生的水平基础不尽相同, 这就造成了个体的差异。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对知识的认识理解接受也就会有先有后, 有快有慢。这时, 教师就需要有耐心。教师的态度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 当老师把学生看成朋友, 和他们平心静气交谈, 学生们就会把教师当成无话不说的朋友。反之, 如果教师用简单粗暴的态度来对待学生, 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这也是我们不想看到的。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用情感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需要老师放下架子, 体贴关爱学生, 使学生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 把注意力转移到知识学习上来, 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 造成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枯燥、困难, 使得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直接的结果就是成绩下降。所以,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要点, 使得学习难度有所降低。 (1) 为了巩固学生学到的新知识, 就需要紧紧围绕书上的习题。学生初次学习新概念, 多数处于“一知半解”的水平上, 教科书上的习题由于紧贴教学内容, 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练兵场。 (2) 由浅入深、按部就班。把教学的知识点按难易程度分门别类, 在简单的知识点上严格把关, 使学生都能牢牢掌握;在简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 掌握推理方法, 循序渐进, 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在课堂教学中, 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有宽松活跃的氛围, 使得学生们不是把学习看做一种负担, 而是觉得是一种乐趣。教师指导学生发挥主动性, 积极参与到班级同学互动中, 相互提问, 相互分析和解答, 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使学生们乐在其中。
三、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培养兴趣
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师只要把每一节课设计出形象、生动的情境, 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上面, 就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带着问题去研究课堂上学习的知识, 不断地创新思想, 渴求新的知识。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很重要
学习数学兴趣培养 篇5
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在于方式的多样化
彭定刚 电话*** 重庆市潼南县梓潼初级中学
类别:教研 学段:中学 学科 数学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教学艺术、数学学习的成功感、学以致用。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与“乐”就是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以学为乐,就是学习兴趣。数学家韦尔斯十年磨一剑攻克费尔马大定理,就是从小就迷上了这个世界难题。那么作为一位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键在于方式的多样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高兴,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
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二、重视教学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和研究,我总结出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
(一)让数学变得好玩。当然,让数学变得好玩,不只限于游戏,很多的动手操作也有这样的效果。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时,先让学生制作一个纸质的等腰三角形,再动手折叠三线体会三线合一,然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这三线再次体会三线合一,这样会带来更感性的认识,从而推动理性思考。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广开思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中必须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诱发创新的潜能。因此,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上,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相似三角形性质应用”的导入设计为:“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首雄伟建筑——埃及金字塔,高146.5米,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楼,底边各长230米,由230万块重约2.5吨的大石块叠成。如此壮观的伟大建筑,人们是用什么办法测量的呢?古代一位数学家只用了一根已知长度的木棒和一定长的刻度尺就轻易计算出金字塔的高度,你知道为什么吗?”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把多媒体引入课堂,科技的日新月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它们图文并成茂,色彩丰富,生动形象,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人想看,爱看,如果能得到恰到好处的运用,相信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适当的幽默与肢体语言的功效。沟通靠的是语言,幽默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一种语言方式,是艺术化的语言。适当的幽默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所谓的教学幽默指的是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风趣的语言,动作,表情表达出幽默感,使学生忍俊不禁,引发出会心的笑,也可以用适当的小幽默,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所以平时多收集一些小笑话也是很有用的。
除了适当的幽默,肢体语言也很重要。据研究资料表明:在信息的传达中,语言的表达效果仅占7%,语调的表达效果占38%,肢体语言的表达效果占55%。教师做的手势,不仅有强调、示范的作用,更能比言语更清楚的表达鼓励及制止学生的行为,而手势的适度、协调、大方,更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一些理论而又抽象的知识经教师生动、易理解的肢体语言一变通,便变得具体而明确,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效果。
所以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生动形象并恰如其分地运用诸如眼神、表情、语调、动作等教态语言,那么必将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还能学得愉快,师生互动也能配合默契,这样必将营造出生气勃勃,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五)重在引导,妙在开窍,教之以法,施之以练。在不知不觉的教学示范下,灵活的教法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就能逐渐领悟到学习数学的要领和表达知识的技巧。
(六)在教学上要开动脑筋,一成不变的风格,使学生少了一份新鲜感。在不同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时候,甚至可以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去搞调查研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落伍,尤其是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了,但是偶尔用用学生也有新鲜感。
三、体验数学美感,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美感。从理论教学中,体验逻辑之美,体会探究的乐趣;从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之美;体会 “黄金分割”比具有一种悦目之美,自然之美、和谐之美、艺术之美;三角形的重心内分中线为2:1,这也是一种和谐美;数学公式都是那么简洁、整齐、和谐,这些都使人产生美感。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我们知道美有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美,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让我们数学教育也展开它美丽的翅膀,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子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出考卷,要注意循序渐进,分层要求,把握好难度、梯度,要敢于让学生取得好成绩,使之能产生一种成功的感觉,一有进步就要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鼓励他们,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感,培养信心。
(四)对考试,作业中的失误,不能责怪、讽刺,而要耐心地帮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到知识上的缺陷,然后用类似问题对他们重新测试,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做,不仅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双方的距离拉近了,思想上不断得到沟通,而且有利于教学,提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亲和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能自己寻找生活素材,集体交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习的最高阶段,就是学以致用,利用自己或集体的智慧创造性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收集商品宣传单,找出自己需要的商品,并计算出需要付多少钱;比一比谁提的数学问题多,大家怎样解决等,营造家庭购物的氛围。利用知识的迁移,很好的开展实践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成为新世纪的建设人才。
爱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得到发展。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教师要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究其应用价值。面对实际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并不一定要直接向学生提出“学什么”的问题,最好把学生带入实际情境中,使其身临其境,迫切想知道“怎么样”“为什么”,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大胆地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的是有用的数学。当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感兴趣,也只有此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同时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又反过来激励学生探究更多的知识。这样既体现了学习数学的意义,也激发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有这样一道题:一个长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8米,若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这是一个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价值。在教学时我没有直接讲解分析,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鼓励他们猜测与探索,大胆发表见解。学生们各抒己见,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待学生基本明白问题的实质后,我适时地加以点拨,问题迎刃而解。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的时候,才会对它真正地产生兴趣,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学生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知识。
二、引入数学故事
在数学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引用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故事。这样做能够丰富课堂的知识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发挥故事所特有的教育功能。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之后,我引入“棋盘上的学问”:国王为了嘉奖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向他许诺全国的金银珠宝任他挑选。而发明者只提出一个请求,在他发明的国际象棋棋盘的64个方格中,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最后一格放263粒小麦。国王听后认为这要求很简单,当场答应了他。同学们,你们认为国王能满足发明者的要求吗?提出问题后,我要求学生运用刚学过的知识来探讨这个数学问题。学生初步感知后,我把故事结果补充完整:经过几十位大臣计算后,国王才发现,若将这些麦粒铺在地面上,可将整个地球表面铺上3厘米厚,他根本满足不了发明者的要求。把这个新奇的故事安排在这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若再加上适当的条件布置给学生进行课下思考,让有条件的学生自己验证结果,会进一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
三、感知数学的美
美是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产物。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是以自然美、社会美,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艺术美、科学美的形态而存在。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例如,在一些简单的式子中,我们就可以发现数学美:12=3×4,56=7×8,12=3+4+5。普罗克拉斯早就说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计算机的运算原理中,也存在着数学的简单美。说起计算机,就不能离开二进位制。在二进位制中,只需使用0和1这样两个数字就可表示出所有数量,1表示有,0表示无。应用这种计数法,计算机可以很方便地用一个特别按钮的“开”和“关”来分别对应数字“1”和“0”。进而,只需适当增加按钮的数量,我们就可用按钮的组合来表示任何一个二进制数。这是多么奇妙的数学的简单美。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
认识数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篇7
一、认识数学中的美
1. 联系生活的美。
数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相关, 当我们看到T型台上模特的婀娜多姿时, 自然会想到她们匀称的比例与“黄金分割”的关系;看到五彩缤纷、巧夺天工的地板组合时, 会联想到“平面镶嵌”;欣赏喷泉的优美与流畅时, 又不禁会赞叹抛物线所外延出的美等等, 这让人很惊讶, 而学生的思维恰恰就是从这种惊讶开始的, 教师可以用这些丰富的实例让学生爆发思维的火花, 去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实质, 从而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数学不再是传统意识中的呆板、脱离实际的代名词, 而是丰富、生动且有价值的数学。进而可以掀起学生感情的波动, 使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更深入学习较复杂、有难度的数学问题, 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2. 外部形态的美。
线条流畅的抛物线, 外形各异的轴对称图形, 无不给人以美的感受。如讲抛物线时, 可以先画出抛物线, 让学生对这种光滑的单线产生兴趣, 然后去认识它的顶点、对称轴, 以及与坐标轴的交点等这些数学元素, 并试着自己画抛物线, 并逐步与解析式联系, 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紧密联系, 掌握问题的实质, 并利用其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对于轴对称图形, 我们可以先看图, 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 “轴对称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 中心对称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后也可以完全重合”的表象, 这时告诉学生他们认识的某条直线, 某个点就是对称轴和对称中心。掌握了数学概念, 然后再围绕概念, 进一步研究点、线的对称, 做到小步骤、多层面, 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二、认识多媒体参与的数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出现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如:Powerpoint、几何画板、flash等为我们的各类知识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让老师把抽象的东西在学生面前变得具体、易懂, 让老师向学生的叙述变得直观、易懂, 这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更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三、认识数学的简洁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且具有很大的抽象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无论是数学式还是图形都给人以简洁、干练的特征, 教师在讲解时也避免了啰唆、神秘, 对概念或法则要点归纳成很清楚的几条, 让学生一目了然, 处处显示出简洁、流畅的特点。同时, 每讲一道习题都要精心帮助学生总结知识点及解题规律, 揭示其内在的联系, 以便学生把获得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对数学的正确认识。
四、认识数学中的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主要包括:符号化思想, 集合对应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等等。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的理性认识, 且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及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 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 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 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应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结合所教内容适时渗透、反复体会、及时总结, 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五、认识数学中的思维能力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数学的思维方法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组成因素, 是数学学科的“灵魂”, 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学生掌握了它, 便能更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 学生一旦把数学思维方法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就能获得智能的发展。
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 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 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 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标方向, 又有自己的见解, 既有广阔的思路, 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 既敢于创新, 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还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认识数学的发展史
在数学课上, 穿插数学史知识介绍, 数学家们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过程和生平轶事, 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学习数学史, 学生会了解到一些杰出数学家的事迹, 会了解他们热爱数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正确的科研态度及科研方法。如, 讲解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 在其墓碑上刻着一个圆柱, 圆柱内有一个直径恰好等于圆柱高的内切球, 这个图形是阿基米德最自豪的发现:两者的体积和表面积都相等。这个发人深省的事例会引起学生极大兴趣, 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还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不怕挫折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最后, 还要认识数学及其所蕴涵的思想, 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有利于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 促进其精神健康和身心发展, 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 形成乐观开朗的人格特征, 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摘要: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 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 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 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搞好数学新教材的教学,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建议 篇8
一、教学方式简炼化
数学是一个完整的又紧密联系的体系,没有一定的基础是无法进一步学习的。学习新知识就是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理解、探究新知识,掌握运用它,并将它纳入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体系中的过程。学生的归纳、分析的能力有限,数学老师要善于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得到新知识。
如:在学习多项式的加减法运算时,对于多项式的加法“a+a=?”,我作如下举例: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什么?不是2,而是2个苹果,因此,“a+a=2a”。依此类推,学生对一些同类项的合并就易掌握了。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组题的计算,将题上下摆放,让学生观察总结规律:3a+2a=5a, 7b-4b=3b, 8c+2c=10c。学生发现结果中的字母与前面一样,系数为前面的系数进行加减得来。其实这就是加减法的法则,由学生自己练习归纳出来的知识更容易为他们所掌握。最后我让学生试着用语言叙述规律,使其掌握规律。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结论、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学习的兴致自然会高。
二、教学过程和谐化
1. 民主。
教育学家陶行之说过:“只有民主才能释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最高峰。”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运用鼓励的教学评语,让学生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这样使学生处于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氛围中,确保他们拥有自己自由支配的空间和主动探索的心态,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去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让教学过程成为培养创新品质过程。要创设民主的氛围,一要淡化教师的权威。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主发现,不惟教师是从,勇于向教师提出不同见解。此外,教师在偶尔出错时要勇于向学生承认并改正。教师要培养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理智感,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二要淡化书本权威。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不惟书是从,使学生懂得任何书本知识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三要淡化强制性要求。教师要鼓励个性与独特,一题多解的情况在数学里经常会出现,要鼓励学生多元思维。教师要“宽容”探索中的错误和“越轨”,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无拘无束、无所畏惧、敢想敢说、敢想敢做的“自由主地”,让学生喜欢数学。学生在讨论中、争辩中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 和谐。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轻松、乐观、愉快的情绪下学习,学生能集中注意,思维敏捷而活跃。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乐”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情境游戏等活动中快快乐乐地说,轻轻松松地学,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的激情,让他们爱数学。数学的学习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有了一个完好的、优秀的过程,结果自然就会好。
三、多媒体教学生动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口授、学生听讲为主,这种教学方式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有时很难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情境感、生动性,可以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中,使学生以最简单的方法获得科学知识。[1]函数的基本思想是“数形结合”,它反映了实际世界中动与静、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及其转化的数学模式。在常规的数学教学中,这种数学思想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和动作的引导来贯彻的,学生理解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函数的基本思想方法在时空上得到连续、直观的表现,使数学的唯物辩证思想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例如: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画出更多的、足以使学生确信“点可以转化为线”的事实的点;直线的平移可以使学生很快地理解“y=kx+b”中“b”的本质属性;运用动画技术,将表示解析式“y=ax2”的图形———抛物线进行平移、观察、分析、验证,最后导出解析式“y=ax2+k, y= (a+m) 2与y= (a+m) 2+k”,这种“逆向思维”,即由以前的解析式→抛物线转为由抛物线→解析式,能使学生对“数形结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3]
在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教学优势,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展示新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情景创设生活化
学生是生活中的主体,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想不通的事、而其中有不少是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教师要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数学的学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会更浓,学得才会更好。
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反比例关系,我在课前准备了半桶水,一根木棍,让两个学生来抬。我移动水桶在木棒上的位置,学生发现水桶离哪个学生越近,那个学生就越感到重,而越远则越轻,在这里面就存在一种反比关系。我再让一个学生吹一个气球 (不必太足气) ,让他试着用手指戳该气球,气球没坏;但拿来一根针试试,气球一下子就破了,这里也存在着反比关系,等等。教师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呈现在课堂上,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使自己的教学富有情趣、充满趣味、饶有风味,使课堂教学摆脱“死气”,充满“生气”。只有这样,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才能有保证,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持久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形成良性循环。[2]
参考文献
[1]杨峰.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现代化, 2006.8.
[2]曹仁斌.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中学数学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9
一加强师生情感, 激发学习兴趣
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的认识活动总是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兴趣越浓, 情感越深。数学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 而且也是情感活动过程。学生的学习情感调控得好, 可以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学习。那么怎样才能搞好学生的情感教育调控呢?
1.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一种需要
数学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工具, 而且也是科学技术和发明创造的基础。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 而信息时代有两大主要特征: (1) 计算机被广泛应用; (2) 数学无所不在。数学在经济、地质、生物、物理、化学、计算机等领域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海王星的发现, 就是直接利用数学计算而发现的。生产和生活中也处处用到数学, 如计算利息、设计工程、加工产品、丈量土地等, 都离不开数学。只有认识到学习数学是一种需要, 他才会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 并从中发现乐趣,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增加感情投资
平时要做有心人, 多找学生谈心, 了解他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并给予及时的帮助, 当他们思想上有波动时要及时教育鼓励。每次考试后要帮助他们找出成功的地方, 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之处, 使之“亲其师、信其道”, 对老师产生一种依赖感, 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教学中应对学生一视同仁, 要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 与学生交朋友, 学生的不当之处要给予诚恳、耐心地指正, 切不可讽刺、挖苦, 更不可当“出气筒”。
二提高学生课堂自主性, 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 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一个人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了兴趣, 便会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 创造出奇迹。但初中班的学生由于从小学升入初中, 有些学生难免会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 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 因而更需要老师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兴趣是学生投入学习的巨大动力, 如教学中用直观演示法揭示数学概念, 用复旧引新法引出和形成新的概念, 用比较或对比法区别容易混淆的概念, 利用故事引出书本中要讲的内容, 以提高他们的求知欲。
1. 精心准备课程
教师必须备好课, 使知识传授准确无误, 如果讲授内容丢三落四, 顺序错乱, 自然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渐渐地也不爱听课, 跟不上课程进度, 自然就成为了数学科的差生, 到时就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追赶其他同学, 如果在这段时间没有赶上, 容易产生偏科。作为教师讲解内容要难易适中、重点突出, 难点分散, 要循序渐进, 切不可跳跃性过大。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像启导法、点拨法、直观法、类比法、递推法、巧设问题情境法等, 采取讲练结合, 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 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状态,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2. 讲究语言艺术
语言运用得体, 则妙趣横生, 引人入胜。课堂教学中切忌平铺直叙, 要抑扬顿挫。上课要精神饱满, 切忌有气无力。巧妙运用名言、名句、口诀、典故等, 不失时机的幽默, 把学生不自觉地吸引过来。如在讲到三角函数符号法则时, 采用“一全正, 二正弦, 三两切, 四余弦”的口诀, 读起来朗朗上口, 学生愿听易记。讲极限时, 我引用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求圆周率时说过的一段话, “割之弥细, 失之弥少, 割之又割, 以至于不可割, 则与圆全体而无所失矣”, 学生感觉很新鲜。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才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另外, 学生大都有“不能比别人差”的心理, 即使是成绩极差的学生也有“不能倒数第一”的心理, 因此上课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促使学生积极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复习三角函数公式时, 我有意让学生分成两组摆“擂台”赛, 看哪一组正确率高, 结果学生谁也不愿为本组丢脸, 都自觉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利用学生的进步, 巩固学习兴趣
所谓“成功的喜悦”是指个体达到预定目标时的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变成差生的原因大都归于经常性的失望和失败, 使他们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 老师应遵循数学学习规律, 一步一个脚印, 稳扎稳打, 注重从易到难的原则, 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要给学生成功感, 让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培养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因为“成功越大, 兴趣越大, 动力也越大”, 当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一次成功后, 即使是解决了一道不很复杂的习题, 他们也会像完成一项重大科研成果一样高兴, 继而产生巨大的内驱力, 会使他们毫不犹豫地投入下一次和再一次的攻克学习, 从而形成持续稳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要设法多创造竞争和成功的机会,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不同基础上取得不同层次的成功, 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 够得着”, 体味到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 让他们从成功中看到自己的能力, 增强学习的信心, 进
随着音乐课程的不断推进, 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不断转变和提升,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 如何让学生在音乐课堂里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让音乐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让音乐课“活”起来, 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
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非常重要, 我会尽量做到语言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因为准确简练的语言不会使学生感到乏味;生动形象的语言会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也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幽默风趣的语言可调节学生的听课情绪, 减轻学生的疲劳强度, 形成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教授《四季景色美》时, 我的导入语是, “充满希望的春天、烈日炎炎的夏天、硕果累累的金秋和雪花纷飞的冬天是我们喜欢的季节, 并且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四季景色美》。”这样的导入语开门见山, 让学生很快识得“庐山真面目”。
二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1. 新课导入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学生对感兴趣的事往往表现得很积极、很热情, 只要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他们就会马上投入到愉快的学习中来。例如,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猜谜语、听故事, 我在教授《闪烁的小星》之前, 是这样导入的, “小朋友们!你们猜一猜, 什么东西一闪一闪亮晶晶, 挂在天空放光明, 好像千万只小眼睛?”学生根据平时的观察, 会马上说出:“是星星”, 接着我让学生模仿小星星眨眼睛的样子, 这样, 学生会对小星星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投入到歌曲的学习中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精心设计的导入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 自然巧妙的过渡
音乐课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它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自然巧妙的过渡, 让人听着、看着不会感到牵强和别扭。如在教授《动画城里真热闹》时, 聆听完歌曲《一个师傅仨徒弟》, 我就问学生:“小朋友们, 你们知道电视里哪个节目播放的动画片最多吗?”学生马上就会想到“大风车”, 因为他们最喜欢看这个节目了。这样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了对歌曲《大风车》的学习。
而巩固已有的兴趣。
四开展第二课堂, 增强学习兴趣
在传统课堂教学之外, 有计划地开展第二课堂, 例如组织数学课外活动小组, 对他们定期辅导, 讲述一些关于数学发展史、最新研究成果等问题。组织辅导小组, 使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 开阔了视野, 扩大了知识面, 拓宽了
3. 鼓励学生进行表演
学生在学习音乐时, 会对音乐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课堂上我大胆尝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通过动作来表现音乐, 让他们去动、去实践、去玩!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投入到神奇的音乐世界中去。在欣赏《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曲子之后, 我鼓励学生表演, 让他们可以自由组合, 也可自己表演, 舞蹈形式自创。这样, 学生随着音乐有的几个人一组跳起了圆圈舞;有的自己模仿小天鹅;有的两人一组跳起了拍手舞, 整个课堂变成了一片舞蹈的海洋, 学生们尽情地唱着、跳着, 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又如在欣赏《挤奶舞》时, 边播放音乐边让学生观看蒙古族人的生活片段和挤牛奶的视频。学生看后就会不自觉地模仿起来。这时, 我让学生随《挤奶舞》的音乐进行表演, 他们有的模仿挤奶;有的模仿摔跤;有的模仿射箭;还有的模仿骑马, 看到他们的表演, 我没有强调这首曲子必须模仿挤奶动作, 而是让他们自由发挥、大胆表演。通过这项活动, 学生会对蒙古族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对蒙古族歌曲产生强烈的学习欲。
4. 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创编与拓展
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我们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 充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让他们在创编中体验音乐美, 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教授《小乌鸦爱妈妈》一课时, 歌曲学完后, 我让学生把这首歌编成一个小故事, 再以图画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 还可给故事续编一个结局。这样, 在音乐声中, 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及自己的想象, 画出了一幅幅感人的画面, 续编结局也给他们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他们有的说:“小乌鸦后来长大了, 给它的妈妈建了一个新家, 它和妈妈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说:“小乌鸦的妈妈后来去世了, 它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它经常给它的孩子讲自己和妈妈的故事。”……看着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用自己真挚的语言憧憬着小乌鸦的未来, 我感觉非常欣慰。
当前, 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教学要求教师建立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尊重学生, 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 使学生在欢乐中探索音乐的奥秘。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学习和运用音乐教学中已揭示的教学规律去指导教学实践, 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教学艺术的研究, 从而达到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提高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10
一、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并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的认知对象主要是经过前人无数次实践总结出来的认识成果——概括化的知识体系, 抽象性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课堂上运用直观教具演示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还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生加法时, 教师可以用直观演示的方法, 如树上有3只鸟, 地上落着5只鸟, 问学生树上有几只鸟?再通过引诱使小鸟都飞下来, 让学生数数地上共有几只鸟, 并告诉学生这种计算叫加法。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 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 这样, 教师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使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将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 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教师在课后进行练习设计时, 要将其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 给他们参与活动的机会。如教学“圆的认识”时, 可提问学生: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为什么不做成长方形的呢?通过这样的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兴趣, 然后教师可通过运用其它形状演示达到引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寻找规律, 引发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找规律的活动, 不断拓宽其获取数学知识的渠道, 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 激发找其规律的兴趣, 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如学习“9的乘法口诀”时, 学生发现了每句口诀结果的个位数字都依次递减1, 而十位上的数字都依次增加1。这样学生通过这个规律只要记住第一句口诀, 其他的口诀就能够很快编出和记住了。学生掌握了规律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就会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
四、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要求解疑的心理需求
教学中平铺直叙的讲解, 一般不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出悬念, 才能引发学生要求答疑解惑的兴趣。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教师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 然后任意量出两个角的度数, 告诉教师;当学生说出两个角的度数后, 教师便很快说出第三个内角度数。此时学生会想, 老师怎么会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呢?由此产生了疑问。教师借此设疑:“大家是否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呢?”通过教师设疑, 激起学生要求解疑的心理需求。然后, 教师再开始新知识的教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被大大激发。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学生在学习到一定程度的数学知识后, 就会不只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了, 而是希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开展自己的视野, 发展特长。那么教师就可以组织各种课外活动, 从而创造一个自由、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而课外活动要比课堂教学更灵活, 也有利于因材施教,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受好、特长自愿参加, 在课堂教学之余可以举办数学讲座、数学学习交流会、开展数学实习作业等,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外活动中不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11
找到数学与生活的切入点
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其实并不是从一开始接触数学就有这种感觉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中没有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因此,找到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切入点,就成为培养数学兴趣的方法之一。
例如,在“讲解0是否是自然数”这个问题时,学生要记住并不难,但是要给他们讲个故事肯定会印象深刻,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授过程中,笔者举例道:“很久以前,人们是靠打猎为生的,可是并不是每天都会有收获,有时候收获也不相同,终于人们想出了好办法,就是在绳子上记数,于是就产生自然数,今天没打到猎就是0,而打到的也都是正整数,所以产生了自然数。”通过这样故事的讲解,学生立刻对自然数产生了兴趣,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多讲些有关数学史的小故事,会增加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合理设置问题
课堂上,教师合理设置问题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手段。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授课时,根据课标要求、教学要求,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思考的过程,进行认知,达到学习目的,使学生有成就感。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如何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是课堂提问技巧的关键。课堂提问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检查、反馈评价的一种教学方式。根据提问的目的可分为:直接提问结果、过程书写提问、检查性提问等。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有:从激发兴趣入手、从思考过程引导入手、从对新知识铺垫性入手等。将知识全面覆盖,递进性的问题,逐层诱导,目的明确,这样便可以促进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正确、合理、科学的提问其实是在教学设计中吸引学生的很好手段。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课堂教学独有的特色: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目的,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石,有了基石的引导,便为达到目的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在《数据的收集》第一课时课堂设计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5分钟,然后在大屏幕上出现贯穿本节课的问题。问题一:现在请你作为调查组的组长,调查全校同学带眼镜的比例。问题二: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事件的总体和个体分别是什么?问题三:你选择何种调查方式?为什么?问题四:你会怎样进行这次调查?请尽量说详细。问题五:要想得到结果需要进行怎么的运算?5个问题一出,学生立刻活跃起来,通过分小组的讨论研究之后,由学生分析,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案例中,了解了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的概念,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的现实问题。接着,笔者又举出第二组问题。问题一:是否所有的调查都可以同时应用“普查”和“抽样调查”?请你用具体的例子说明。问题二:“普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缺点各是什么?”通过第二组问题学生的回答之后,本课的重难点已经全部完成,本课笔者只用了7个问题,就将全部内容授课完成。学生讨论热烈,兴趣浓厚,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启”的“愤悱”状态。在这个思维的突破口上,笔者及时点拨,学生茅塞顿开,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最后自己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实践表明,课堂提问是每位教师最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只有设计出准确的、合理的、有梯度的课堂问题,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创造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兴趣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课堂活跃,学生参与数量多,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所以,数学课堂上多设计一些小组实验,小组探讨可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通过这样方式得到的实验结论印象更加深刻。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大力提倡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新课标体现的重要理念。数学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研究总结,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学生书本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从而激励学生真正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中去。
例如,在进行《利用影子测量旗杆的高度》一课教学时,笔者将学生分好组,带到操场上进行实地授课。让学生借助皮尺、现有同学的身高,在阳光下设计出了一套测量物体高度的办法,在学习中既训练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又很好地体会了三角形相似的对应边和相似比。学生学习兴趣浓郁,学生反响非常好。有了小组的合作学习,课堂就可以照顾到每位学生,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建立自信,思维灵活的学生也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思考和探索各种问题,这样既激励学困生,又增强学优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是多样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探索,开拓创新,长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再到可以独立发现问题,做到有驱动力地学习。
如何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12
一、在操作中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应为幼儿准备和提供丰富的学具、玩具、材料, 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通过操作与尝试, 获得直接的经验和感受。例如, 教幼儿认识长方形时, 先给每个幼儿一些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纸, 让幼儿用尺子量一量、比一比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区别, 然后再给幼儿一些纸, 要求幼儿将一张纸撕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的形状……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正确答案。最后再让他们涂涂、数数、拼拼, 尽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兴趣盎然、思维敏捷, 掌握内容就显得十分自然, 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二、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幼儿是在操作中认知的,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 我将相关操作材料投放到数学活动区, 让幼儿进行操作。对一些数学能力较差的幼儿多加观察, 对他们提出简单的要求, 鼓励他们完成操作, 并将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示, 该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 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 特别是当他的成功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时, 这种感觉会更强烈, 从而促使幼儿更加愿意投入数学活动, 不断培养其兴趣。在区域活动中, 操作材料的提供应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如, 学习认识时钟时, 让幼儿亲手拨动玩具钟盘上的长短针, 以获得关于整点、半点的概念。又如, 投入多种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珠子, 让幼儿按颜色或形状进行串珠子学习分类,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在各种游戏中培养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正如福禄贝尔所说:“游戏是幼儿的最高阶段, 是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 因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寓数学知识的学习于游戏之中, 使整个教育活动更富有情趣, 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为此, 在数学活动中, 教师应着力于在幼儿熟悉的游戏中渗透数学内容。例如, 在组织幼儿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时, 当“老鹰”捉住了许多小鸡的时候, 教师不要急于把“小鸡”放走交换角色, 而是说:“今天的老鹰捉住了很多只小鸡, 可它怎么数也数不清, 小朋友来帮它数一数好吗?”幼儿听后很快来了兴趣, 帮忙数了起来, 一数正好是10只。教师再继续进行引导:“如果我们把这10只小鸡分成两组, 有几种分法呢?”这样, 孩子又兴致勃勃地复习了10的组成。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 将一些数学知识巧妙合理地融于充满情趣的游戏中, 孩子们会学得更主动, 学习效果会显著提高。
四、在生活中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为此,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就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充分挖掘幼儿在每一个生活环节中的数学教育资源, 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环境巧妙地渗透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为幼儿营造“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氛围, 让他们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 不知不觉地学到新知识。
【学习数学兴趣培养】推荐阅读:
数学学习兴趣培养10-25
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07-09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12-07
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反思07-23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养10-10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琐谈08-22
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刍议论文11-23
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论文01-25
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07-09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