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兴趣培养

2024-10-25

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精选12篇)

数学学习兴趣培养 篇1

什么是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获得知识的强大内部推动力, 是学习的强化剂。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 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 乐而不倦的勤奋钻研, 这样, 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越来越有信心, 越来越有兴趣, 就会轻轻松松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知道,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重视给学生讲结论, 而忽视产生结论的原因, 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限制, 要适应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就必须打破这种教育模式, 使课堂充满活力。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 我在教学过程中, 创造了一些辅助条件,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产生求知欲, 把学到的数学知识, 转化成一种情趣和动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优化课堂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1. 精心设计, 利用有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欲说不清、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效果很不明显、学生很难理解、抽象的知识, 利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使概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深奥的原理通俗化, 静止的问题动态化, 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声像同步, 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思想活跃,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的环节中, 教师用电脑制作出动态的课件——“魔法盒”。输入一个数, 经过“魔法盒”的变化, 又输出一个数, 比如:输入6, 输出的是16;输入30, 输出的是40;等等。学生本身对魔法表演就具有浓厚的兴趣, 这样一来,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积极思考, 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是怎样变化的呢?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输入的数与输出的数的关系, 结果发现输出的数比输入的数总是大10, 从而发现规律。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a→a+10的答案。最后, 让学生找出用字母表示任何自然数的方法。这样一来, 使同学们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 也知道了它的由来, 学会了学习方法, 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理论化, 让他们感到学得有味。

2.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等差异, 进行分组, 在小组内要强调合作, 组外强调竞争, 以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扩大学生的参与机会、动手机会。培养小组活动中敢说敢想的心理,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中“几何图形面积”的时候, 利用小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再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小组内的同学动手剪一剪, 拼一拼, 比一比。学生已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字母公式是S=ah, 在此基础上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白梯形的上底+下底就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边, 梯形的高就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样通过动手, 学生很容易产生兴趣, 轻而易举地就掌握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由于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 所以梯形的面积公式要除以2。又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 我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切一切、比一比, 小组合作交流, 自己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再如《圆的面积》、《三角形的稳定性》等, 都可以放开学习, 通过小组动手合作, 取长补短, 互帮互助, 共同进步。这样, 学生学得十分积极主动, 参与热情很高, 学习的效率非常高。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 得到知识, 培养思维, 让学生感悟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样是十分有益的。

二、数学的教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而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 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数学, 收集数据材料, 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 感受数学应用的重要性和广泛性。这样既可以积累数学知识, 又可进行德育教育, 更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与生活联系, 虽说学生的年龄小, 但他们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生活联系, 教师要有意识地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引发数学问题, 使数学与学生感兴趣的事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 教学“相遇应用题”时, 我让两位学生表演走路相遇的情境, 使学生真正理解“相向、相反、同时、相遇”等一些数学术语。又如, 在“认识元角分”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把讲台布置成一个小商店, 给出商品的价格, 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购买商品的过程, 并计算出所找的钱数, 这样, 孩子们通过实践, 知道了购买商品要花钱, 花多少钱, 找多少钱, 减轻了孩子对人民币认识和计算的难度。再如:“折扣”“百分数”“填存款凭条”“邮票中的数学”“计算利率”这些知识都可以放手, 让学生们亲身经历这些过程,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特别是在教常见的百分率时, 我首先组织学生开展用气枪打气球的游戏, 请学生算一算自己的命中率, 检查并计算班级里桌椅板凳的完好率,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计算竞赛, 请学生算一算自己计算的正确率, 最后请学生算一算, 今天本班学生的出勤率等。这样采取生活数学的实例, 由于是学生熟知的, 学生容易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自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应用价值, 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 激发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 联系实际, 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 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 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并不神秘。而且, 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并形成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摘要:多媒体课件进课堂, 溶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于一体, 诱发兴趣。学生动手操作会开拓思维, 产生兴趣。教师联系实际生活, 学生会增加学习兴趣。

关键词:趣味,直观,动手,生活

数学学习兴趣培养 篇2

素质教育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转化数学后进生就是每一个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某些问题的是非曲直有时还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遇事容易感情用事。如果教师常用鼓励和肯定的态度去期待后进生的进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常用表扬、奖励等手段鼓励学生,还要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和闪光点,这样才能使后进生从怕上数学课到爱上数学课,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乐于学习数学。

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别人和社会对自己的承认。后进生也不例外,他们有强烈的上进心,渴望学习进步,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因此,教师更应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状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后练习、辅导、检测等方面分层设计,实施差异教学,对后进生降低目标要求,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缓步上升,课堂上把简单问题留给后进生回答,当后进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做出数学题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于肯定和鼓励,使后进生体会到成功的喜乐,从而后进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增强,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自觉学习的目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后天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中学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大多数学生觉得难,没有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教师幽默诙谐的语言引导,这些原本抽象难懂的知识就完全被生活化了。

作为数学教师,在教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应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在课后复习时,要求后进生作业前对每天课堂学习的内容温习一遍,遇到不会的问题及时请教同学或老师,不要将问题积累。后进生请教时,教师更应以饱满的热情耐心讲解,直至后进生完全明白为止。还要求后进生每周末将本周学习的内容总结一次,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数学学习兴趣培养 篇3

关键词:导课;情境;动手;练习;创设;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深厚的兴趣,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愿望,从而发挥自己的内因作用,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在我的长期工作实践中得出如下一些体会:

一、导课巧妙新颖,吸引学生兴趣

良好的导课是数学教学成功的一半,如何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导课的作用至关重要。合理的、有兴趣的导课会让学生痴迷于数学课,教师应抓住这一环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新奇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认识几何图形》一课时,课堂伊始,我给学生出示了一幅很漂亮的由几何图形组成的画,这时候学生很好奇,接着,我让学生数数这个图中一共有几个自己学习过的或认识的几何图形。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被激发出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抢着回答,然后再数数一共有几个几何图形。如此导课,不仅让大家认识几何图形,学会了知识,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合理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能很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合理创设情景的关键在于找到学生们的爱好或兴趣所在,并将这种爱好和兴趣与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在学生思考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同时也进行了数学内容的思考。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这种教学的方式很有效果,就连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能积极踊跃地举手回答问题。

例如:动画片《海绵宝宝》小朋友们非常的喜爱,我利用动画片里的海绵宝宝作情景,让大家回想下,这个可爱的海绵宝宝是由什么形状的图形组成的,在大家回忆动画片的过程中,几何图形、立体图形一个一个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通过这些合理的情景、情境创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提高数学及教学质量的良好途径。

三、增加动手机会,促进学生的兴趣

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更加有利于已学习知识的巩固,并能使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发现新的知识,动手活动需要学生的手脑并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学习几何图形的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节活动课:上课的时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发一些牙签或火柴,让各小组自己摆几何图形,看哪个小组摆得最快最多。学生摆好后,给大家讲各种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大家对照着自己摆的作品,算出自己摆的几何图形面积。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在教学活动中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更有利于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对新知识的掌握。

四、进行巧妙练习,增添学生的兴趣

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和布置在学生兴趣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材施教的同时也要因人布置作業,布置练习题的原则是让学生巩固已学习的老知识,并为学习新知识做适当铺垫,在实际布置作业中,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应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不同,布置不完全相同的作业。

如学习程度较好,能顺利掌握新知识的学生应侧重新知识的诱导,将已学的老知识的巩固放在次要的位置。对于学习程度不太好的学生应重视老知识的巩固,在巩固老知识的同时,适当增加一点难度,如若学习程度不很好的学生的作业题和学习程度较好学生的一样,学习程度不很好的学生会感觉作业很难,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更加的巩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五、加强组织教学,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老师的个人威望对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都有经验,上某某老师的课的时候孩子们不敢在课堂上说悄悄话,但是在有些老师上课的时候课堂秩序却弄得一塌糊涂。良好的课堂秩序对学生兴趣的保持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六、注重个人形象,提高职业魅力

教师个人的形象也影响到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课的兴趣,不管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上课的时候都要衣着得体,不能打扮得过于花枝招展。不恰当的衣着会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老师的穿着上,而不能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在数学课上。建议不管什么季节老师的衣着都要得体,不要穿奇装异服。衣着的原则是不过分吸引学生眼球,不跟数学课内容抢学生的注意,使自己和学生容易相处。

数学学习兴趣培养 篇4

美的事物能激起人的好奇心理、热爱心理、向往心理、孜孜以求的心理, 数学是人类理智中共同美感的一部分, 是一种美的综合体.让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美, 欣赏数学中的美, 进而创造数学之美, 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那么数学美在何处呢?怎样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之美, 激发学习兴趣呢?在此略谈几点拙见:

1.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和谐、统一之美, 激发学习兴趣

和谐是数学美的基本内容, 它是指一个部分与另一个部分及其与总体的和谐一致, 其实是数学中对立统一的概念、运算、命题、图形等在结构与形式方面的体现.

和谐的特征之一, 就是多样性中的统一, 数学尤其表现出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统一是数学发展的深层动力,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和谐美,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如不同的三角形有统一的面积公式:undefined, 不同的曲线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 有统一的定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寻找数、形乃至客观世界的内在联系, 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2.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对称、雅致之美,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在其内容和结构上都具有对称美.如:代数中的对称多项式、奇偶函数的图像、互为反函数的图像、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等.黄金数undefined就是现实中的美的反映.

3.讲述数学故事, 介绍数学的新、奇、趣、巧之美, 激发学习兴趣

如介绍数学著名悖论龟兔赛跑问题、格尼斯堡七桥问题、两大几何体系对第五公设的不同诠释.表象和本质的不同和内在联系:如undefined, 分别令undefined或undefined, 若只从形式上看显然两个式子不同, 结果却相等, 能否得到undefined呢?引发学生的思考, 激起探究的欲望, 激发学习兴趣.

二、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结合所学的内容, 联系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用数学结论解决地砖图案问题, 用数学知识解决容器的最值问题, 用数学思想解释摸彩游戏的中奖问题, 用数学方法揭穿江湖骗子的猜数 (猜姓) 游戏, 用数学概率分析“水滴石穿”“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谚语问题.让他们看到数学在广阔的现实中所闪现的巨大价值, 并以此来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 提高数学能力.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改变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 善用批改时多样的符号及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当我看见学生作业做得漂亮我会在旁边加一个笑脸, 并写上“真棒”;如果某个地方因为粗心而做错我会在旁边画个哭脸, 并写上“真可惜”;如果一名学生用很复杂的方法做出一道题目本人会在旁边画一个流汗的脸, 并写上:“是否有简单一点的方法呢?”多用“你领悟力很高”“你这道题的解法很新颖”“你太有才了”等鼓励的批语……当学生看到这样的批语, 想必一定会非常期待每次作业的发放, 因为或许作业评语当中就有老师对自己的赞赏与鼓励, 能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与期待.因此作业批改过程中善于使用多样的符号与语言, 能够使得作业批改不再是冷冰冰的对与错, 而是能够点缀学生们那繁忙而单调的学习生活, 利于沟通师生间的情感,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够使学生和作业都“活”起来.

2.让学生体会到解题中的无穷乐趣, 加强课堂课间课后的师生互动, 激起学习兴趣

一堂课下来, 学生们对于这节课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疑惑与想法, 但下课铃声一结束, 教师往往书本一夹就走了, 课后与学生的交流甚少.为了克服这一弊端, 我尝试着让学生在作业结尾处夹上小纸条, 纸条内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完成作业之后, 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写上一些对老师的话, 可以是对于本节课的疑惑, 也可以是本次作业的感触, 甚至可以写下自己对老师的要求和建议.

3.教学方法竞赛化, 激起好胜心理提高兴趣

中学生争强好胜, 一听比赛就跃跃欲试.在教学中充分引用竞争机制, 把一个班分成实力相当的几个组, 每组之间开展竞赛, 不仅能提高兴趣, 还能增强合作意识,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采用多样性的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力求用丰富多彩的、新奇的、不断变化的活动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上可组织一些猜数学谜语、做数字游戏等活动, 课间组织制作数学工具, 进行数学测量, 阅读数学课外读物, 举办数学文艺晚会, 看数学电影等,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 发展智力, 提高兴趣.

五、多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特别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通过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方式, 创设情境, 激发情趣,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化静为动, 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可通过Flash动画设计出波浪滚滚的正弦曲线、欲达不能的渐近线、翩翩起舞的蝴蝶定理等, 激起好奇心, 提高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养 篇5

【内容摘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本文结合个人体会和教学实践,总结出六点要素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数学素养:

一、诱发求知欲,产生学习兴趣;

二、以生动的实例,激发学习兴趣;

三、要求学生计算迅速,调动学习兴趣 ;

四、重视操作过程,发展学习兴趣;

五、鼓励争辩,提高学习兴趣;

六、体验成功的快乐,巩固学习兴趣。

【关键词】兴趣、探究学习、内驱动力、发散思维、体验成功

【正文】“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而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诱发求知欲,产生学习兴趣

正确的学习目的往往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保持浓厚的兴趣需要对学习意义有清楚的认识。就数学而言,一方面,它是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工具和基础,另一方面又是今后参加祖国四化建设所必须的知识,体现着“数学是一切科学得力的助手和工具”,反映了“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作为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无论将来干什么,要为祖国作出贡献,都要有渊博的知识;只有从小学开始好好学习,付出不懈的努力,愿望才能成为现实”,从而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学好数学的志向,使美好的愿望成为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并告诉他们:“当医生就要懂得药性和剂量搭配”,“当建筑师就要会计算面积及用材多少”,“当企业家要懂得计算成本和利润”……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离不开数学,买东西算钱需要数学,做衣服量尺寸需要数学。学生正确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学习它的意义后,就会从内心产生对学习数学的需要,从而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二、以生动的实例,激发学习兴趣

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学科。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学生产生了新问题,接下来便会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三、要求学生计算迅速,调动学习兴趣

在学生具备一定的速算能力的基础上应向学生提出速算的要求,为此练习是应用时间指标,开始指标可以低一些,让大多数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算完,以后逐步提高要求,鼓励算得快的人进一步提高速度,还可以采用一些有利于提高计算速度的练习形式如几分钟内完成下面的练习、计算竞赛、抢得数、看谁算得又准又快等,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灵活选择算法能力,在教学口算计算方法时,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以

记一些题目,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的教育,如:熟记25ⅹ4=100,125ⅹ8=1000,口算125ⅹ32时可这样算:(125ⅹ8)ⅹ(32÷8),所以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培养速算能力还要帮助学生计算,动脑筋,找窍门,走捷径,对他们的作业要多肯定、多鼓励,使学生通过计算练习尝到速算的甜头,养成自觉进行口算和简便运算,选择最佳算法和验算的习惯,学生不仅乐于速算,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获取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四、重视操作过程,发展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因为仅是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实行操作和答问中,明确思维方式弄懂算理,学生在搬弄具体事物时,发散思维,使其印象更深刻,学习兴趣更浓。

五、鼓励争辩,提高学习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各不相同的个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读者心中的《红楼梦》。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自我体现,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简算1200÷500一题,我让学生先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学生们兴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做了起来。之后我组织同学交流结果:“商2余2”,“不对!应该商2余200”……班里一阵骚乱,而且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居多。这时,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向对方提问。于是,双方同学马上就展开了唇枪舌战,一开始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地,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所以,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六、体验成功的快乐,巩固学习兴趣 要想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如:画出线段图帮助他们理解应用题、让他们换句话说说理解题意、举个例试试等,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走向成功。

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6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习活动中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顽强的追求和积极的探索。培养兴趣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数学知识教学进行。根据他们的思维特征,在感知和理解教材的两大环节中,一定要重视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情感过程,结合教材,努力创设新奇、新异、新颖的情境,注意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使直接兴趣转化为学习的间接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在知识的生长点、转折点设计有趣的提问,以创设最佳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抓住学生“好胜”的特点,创设“成功”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掌握有利时机,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鼓励、诱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从中获得喜悦和快乐,这样再从乐中引趣,从乐中悟理,更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直观形象,唤发兴趣

人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直观形象这一原则,即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有充分地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说一说的机会,以丰富、深化感知。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方面是:教师通过数学或数学史学的故事等,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比如: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如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既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又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三、精心设疑,诱发兴趣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所谓设疑,是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针对学生喜欢趣味性,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看实物口说应用题”时,注意抓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三大要素,有目的地进行多方练习。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勤奋学习,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教学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如通过“小猪帮小兔盖房子”学习“比多少”;通过“小动物排队”学习基数、序数。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感到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另外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例如:通过在站台上上、下车的人数来学习加减法。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就不但能激趣,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一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较窄,在运用数学的实践活动中,我多采取模拟现实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形式,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活动内容,如跳绳、踢球、赛跑等,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这样就可以给学生以亲切感。

总之,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四、应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 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一课时,先给学生讲个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看他,当时小李正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小明一看就告诉小李哪道题做错了。小李非常惊讶,问小明有什么“判断的秘法”。此时,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种秘法?”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上完了这节课。

2. 引起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注意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圆的定义”的教学时,虽然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圆形的实物接触得不少,小学又学过一些与圆有关的知识,对圆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圆的本质特征。如果教师此时问学生:“究竟什么叫做圆?”他们一时很难回答上来。不过,他们对“圆的定义”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这时再进行教学则事半功倍。

3. 给予成功的满足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4. 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尤其是活动课上一般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5. 及时反馈,不断深化学习动机

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角度看,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控制。学生学习的情况怎样,这需要教师给予恰当的评价,以深化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矫正学习中的偏差。教师既要注意课堂上的及时反馈,也要注意及时对作业、测试、活动等情况给予反馈。使反馈与评价相结合,使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反馈的诊断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当通过反馈,了解到一个小的教学目标已达到后,要再次“立障”、“设疑”,深化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始终充满了学习动力。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动机 篇7

一、不断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 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

我们要改变以往“以教为主, 以学为辅”的教学模式, 实施全新的教学模式, 使每个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首先, 要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验情境中, 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研究的欲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要努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不同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 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 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增强探索意识、研究意识, 使学生能大胆地对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使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 以科学的精神积极探究,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其次, 要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用性。教学时, 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在学生探索、发现的关键时刻,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 体验数学知识、概念之间的关系。同时,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要尽量避免兴趣主义, 形式主义。

二、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有效进行奖励。

实践证明, 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的学习积极性高, 进步较快, 主要是因为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 一方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求知欲得到满足, 从而使学习的态度和手段得到了及时的强化, 激起了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另一方面又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激起克服缺点和不足的信心与决心, 并较快地得到改正和弥补。

教师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手段时, 要考虑到多个方面, 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其一, 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公正, 这是评价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评价不公正, 不实事求是, 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反而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其二, 评价的语言要恰如其分, 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评价语言, 不同的力度。对经常受到表扬的学生, 要适当地指出他的缺点, 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对缺点较多的学生, 当他们有了一些进步就要及时肯定, 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要知道, 教师一句简单的“好极了!”、“你真棒!”有时却能让学生激动不已, 终生难忘;简单的一句“你觉得这样对吗?”能让多少优等生戒骄戒躁, 少走弯路。第三, 教师要使用多种鼓励形式, 如语言鼓励、手势鼓励、微笑鼓励等。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学习结果, 又在鼓励中体验成功,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对学习动机起到强化作用。

三、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大纲对教学提出了客观的要求, 但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智力水平有异, 相同的要求会使部分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一部分学生却吃不饱, 这就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一个班级中, 对于优等生, 他们基础较好, 头脑反应也较快, 对于大纲提出的要求, 他们往往能很快的达到, 并且会觉得太过简单, 没有挑战性, 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教师要为他们设立新的目标, 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于班级中的后进生, 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 当然也会对学习失去信心, 同样的目标, 他们往往难以达到, 这就要求我们要帮助他们定一个更加实际可行的目标, 并在他们达到目标时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例如, 在日常的训练课上, 我们在设计习题的难易度上就要充分考虑到优中差生的具体情况。习题中, 70%的基础题, 全班大都会完成, 20%的灵活运用题, 中等学生可以完成, 10%的思考题, 优秀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这样做了, 人人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篇8

一、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时, 老师出了这样一个题目:甲有12本书, 乙有8本书, 甲比乙多几本书?乙比甲少几本书?由于此时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不太完善, 理解此题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分为甲乙两组, 把各自所有的书的本数在桌上摆一摆。甲有12本书, 放在第一行;乙有8本书, 与甲一一对齐, 放在第二行。通过实物, 学生很容易得出问题的结论。这样, 教学过程由直观到抽象, 由感官感知到形象思维的升华, 帮助学生明确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就是另一个数比一个数少几, 学会了比较的方法, 同时也初步培养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既学会了知识, 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生兴趣盎然。

二、运用实物、模型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使抽象的概念公式感性化

为减少学生认识事物的困难, 充分调动少年儿童的好奇心理, 让他们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等, 利用多种感官多方位进行感知, 获得丰富直观的表象。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概念时,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圆周和圆面”的表象, 教师可找一个圆的实物模型, 周围镶上蓝线作为教具, 让学生仿此法做一实物圆。教学时, 学生观察到明显暴露的圆周长, 然后再沿实物圆周边摸一圈, 在触觉中突出“周界”的感觉。然后让学生伸开手摸一摸圆面, 获得平面的感觉。最后指导学生在自己的实物圆上用彩笔描绘圆的周长, 用阴影部分表示出圆的面积, 以加深印象。这样“圆周”和“圆面”相应的表象深深印在脑海里, 不至于二者混淆。

三、发挥学生的特点, 让他们在动口中培养兴趣

说的内容和形式要求多样化, 避免单调、无趣。例如:指定单人说, 也可以分组说、前后位讨论说, 全班一齐说;还可以采取游戏的形式说 (开火车、接力赛、对口令、抢答等) 。这样越说越明理, 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起来, 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也解决了教学难点, 并且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

四、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探讨情趣和解决问题的合理意向

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方法和形式去完成教学任务, 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和方法都是教与学的密切结合。因此, 数学情境的创设则是激发、启迪学生心智的良好方式, 可以使师生融为一体, 在良好的氛围中顺利地达到教学目的, 而情境创设的先决条件必须是教师善于运用教育机制, 为学生提供有利的信息刺激, 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做法: (1) 联系身边熟知的事物进行情境创设, 如教学长方体, 可让学生观察文具盒;教学周长, 可让学生触摸黑板一周、课桌面一周等。 (2) 用数学实验进行情境创设。比如讲重量单位千克时, 可以用天平称1千克沙子, 然后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2分硬币, 也称出正好1千克的重量, 放在天平的两端, 正好平衡, 使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得出1千克=1000克, 由于好奇心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 师生一起实验得出结果, 记忆也牢固。在创设的情境中, 由于情感贯穿教学过程, 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努力学习, 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9

同学们便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有的人干脆动手操作起来。我适时地提醒大家:“可以使用其它工具进行测量, 当然也可联系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数学就是为了应用嘛!”于是, 有一组学生开始用尺子来测量旗杆影子的长度。我便提醒他们测量时要选取好的方法以减少误差。有另一组学生开始测仰角, 并且把数值记录下来。最后, 在大家的动手操作、共同讨论的情况下, 找出了用三角函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简单实用可行, 是一个科学有效的好方法。本节课, 同学们热情高涨, 课堂气氛活跃, 在操作中学到了知识。因此,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解决实际问题, 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好途径。

其次, 让学生人人体验成功的自豪与快慰, 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任何一个人都渴望成功, 都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别人认可, 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和鼓励。所以, 我在教学过程中, 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且适时予以表扬和鼓励。我告诉学生成功无大小, 对于自身而言, 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是巨大的收获, 因为, 进步再小也是进步。试想, 我们每天前进一点儿, 就距离真正的成功更近一步。我们要为这每一次的微小进步欢欣鼓舞, 以快乐的心情, 去争取更大的进步, 那么成功就近在咫尺了。

比如, 我班张小同学, 他从小失去母亲, 与父亲相依为命。近几年来, 父亲为了生计问题不得不丢下他去外地打工, 家里就只剩下张小一个人, 每天除了洗衣做饭, 还要下地干农活。沉重的家庭负担压得他抬不起头来, 致使数学成绩一直不太理想。我就静静地观察他, 在课上尽可能多地提问他, 只要他答得不是非常错误, 我就不失时机地表扬他、鼓励他。帮助他找回失落已久的自信心。有一次, 数学测验他居然考了一个及格分, 这对于成绩一向不好的张小而言, 可以说是一次不小的成功。于是, 我在班上表扬他说:“张小同学, 这次考了六十分, 这是多么大的进步哇!我坚信, 在张小的不懈努力下, 他下次一定会考得更好。我们为他鼓掌!”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发现, 张小的眼中噙满了泪水。此后, 这位同学学习数学的劲头更足了。要想培养出对学习的持久兴趣, 就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敢于迎接一切来自于各个方面的挑战。不怕挫折勇往直前, 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往往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所以要想使学生们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 就必须着力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积极健康心态的保持。让他们走出户外, 接受阳光地普照, 同时也经受狂风的肆虐和暴雨地洗礼。如果在狂风暴雨中依然能够站稳脚跟, 执著前行, 那就是一个充满高级情趣的生活强者, 这样, 他不但会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收获, 即使在其它领域也必将会满载而归,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去摘取数学王冠上那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摘要:让学生人人体验成功的自豪与快慰, 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任何一个人都渴望成功, 都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别人认可, 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和鼓励。所以, 我在教学过程中, 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且适时予以表扬和鼓励。我告诉学生成功无大小, 对于自身而言, 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是巨大的收获, 因为, 进步再小也是进步。试想, 我们每天前进一点儿, 就距离真正的成功更近一步。我们要为这每一次的微小进步欢欣鼓舞, 以快乐的心情, 去争取更大的进步, 那么成功就近在咫尺了。

关键词:兴趣,成功,数学学习,实践,积累

参考文献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成绩 篇10

一、用情感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和人相比是有差异的, 每个学生的水平基础不尽相同, 这就造成了个体的差异。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对知识的认识理解接受也就会有先有后, 有快有慢。这时, 教师就需要有耐心。教师的态度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 当老师把学生看成朋友, 和他们平心静气交谈, 学生们就会把教师当成无话不说的朋友。反之, 如果教师用简单粗暴的态度来对待学生, 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这也是我们不想看到的。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用情感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需要老师放下架子, 体贴关爱学生, 使学生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 把注意力转移到知识学习上来, 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 造成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枯燥、困难, 使得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直接的结果就是成绩下降。所以,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要点, 使得学习难度有所降低。 (1) 为了巩固学生学到的新知识, 就需要紧紧围绕书上的习题。学生初次学习新概念, 多数处于“一知半解”的水平上, 教科书上的习题由于紧贴教学内容, 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练兵场。 (2) 由浅入深、按部就班。把教学的知识点按难易程度分门别类, 在简单的知识点上严格把关, 使学生都能牢牢掌握;在简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 掌握推理方法, 循序渐进, 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在课堂教学中, 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有宽松活跃的氛围, 使得学生们不是把学习看做一种负担, 而是觉得是一种乐趣。教师指导学生发挥主动性, 积极参与到班级同学互动中, 相互提问, 相互分析和解答, 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使学生们乐在其中。

三、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培养兴趣

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师只要把每一节课设计出形象、生动的情境, 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上面, 就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带着问题去研究课堂上学习的知识, 不断地创新思想, 渴求新的知识。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很重要

初中数学学习兴趣培养 篇11

一、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好恶,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一个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把他的学生教的喜欢学自己教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控学生的情绪,使其自信地、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只有教师的教妙趣横生,学生的学才可能生动活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

二、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是内化过程中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条性、经典性的内容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学过程中要刻意创设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通过问题解决来优化学生的知识功能,优化教育功能。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现成的知识,也不应满足于简单地解决一些问题,而应给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课题,促使他们不能仅凭已有知识和习惯就可解决,而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当学生跃跃欲试时,教师才去启发、点拨、诱导。反映在课上,教师要多有意识地设置疑问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不断产生思维热点,不断使你的课产生高潮。当学生在挑战中找到乐趣,在积极思维中培养了思维的坚韧性,在"无疑"处发现疑问,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会富有生命力。巧妙设置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问题情境,创设自主参与的条件,就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乐意的投入教学活动中去,同时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抽象、枯燥的认识,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当一个学生真正认识到这门课成为他实际需要的时候才会对它产生兴趣,只有把所学的东西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掌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属于非智力因素,却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因,而课堂是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主阵地”,教师只有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实践探索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提问,学生听回答”和大量练习等,学生兴趣不高,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动手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先让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三角形,然后把,∠A、∠B、剪下来与∠C拼在一起,观察∠A+∠B+∠C是不是一个平角,得出结论后,再引导学生学习其记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思维活跃,从而激发了兴趣。如在学习"可能性"时,我在三个口袋里分别放了"红球"、"绿球"和"黄球",让学生从不同的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讨论摸出一定是红球吗?从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通过动手操作,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同时又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激发了学习兴趣。

五、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提问较易回答的问题,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法。即以多数学生跳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为教学起点,将教学目标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把学生的挫折感降到最低限度,使学生有能力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注意发现学生每一次的点滴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闪光点,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在每个目标层次做到快速反馈,激励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建议 篇12

一、教学方式简炼化

数学是一个完整的又紧密联系的体系,没有一定的基础是无法进一步学习的。学习新知识就是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理解、探究新知识,掌握运用它,并将它纳入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体系中的过程。学生的归纳、分析的能力有限,数学老师要善于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得到新知识。

如:在学习多项式的加减法运算时,对于多项式的加法“a+a=?”,我作如下举例: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什么?不是2,而是2个苹果,因此,“a+a=2a”。依此类推,学生对一些同类项的合并就易掌握了。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组题的计算,将题上下摆放,让学生观察总结规律:3a+2a=5a, 7b-4b=3b, 8c+2c=10c。学生发现结果中的字母与前面一样,系数为前面的系数进行加减得来。其实这就是加减法的法则,由学生自己练习归纳出来的知识更容易为他们所掌握。最后我让学生试着用语言叙述规律,使其掌握规律。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结论、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学习的兴致自然会高。

二、教学过程和谐化

1. 民主。

教育学家陶行之说过:“只有民主才能释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最高峰。”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运用鼓励的教学评语,让学生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这样使学生处于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氛围中,确保他们拥有自己自由支配的空间和主动探索的心态,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去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让教学过程成为培养创新品质过程。要创设民主的氛围,一要淡化教师的权威。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主发现,不惟教师是从,勇于向教师提出不同见解。此外,教师在偶尔出错时要勇于向学生承认并改正。教师要培养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理智感,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二要淡化书本权威。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不惟书是从,使学生懂得任何书本知识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三要淡化强制性要求。教师要鼓励个性与独特,一题多解的情况在数学里经常会出现,要鼓励学生多元思维。教师要“宽容”探索中的错误和“越轨”,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无拘无束、无所畏惧、敢想敢说、敢想敢做的“自由主地”,让学生喜欢数学。学生在讨论中、争辩中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 和谐。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轻松、乐观、愉快的情绪下学习,学生能集中注意,思维敏捷而活跃。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乐”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情境游戏等活动中快快乐乐地说,轻轻松松地学,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的激情,让他们爱数学。数学的学习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有了一个完好的、优秀的过程,结果自然就会好。

三、多媒体教学生动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口授、学生听讲为主,这种教学方式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有时很难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情境感、生动性,可以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中,使学生以最简单的方法获得科学知识。[1]函数的基本思想是“数形结合”,它反映了实际世界中动与静、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及其转化的数学模式。在常规的数学教学中,这种数学思想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和动作的引导来贯彻的,学生理解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函数的基本思想方法在时空上得到连续、直观的表现,使数学的唯物辩证思想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例如: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画出更多的、足以使学生确信“点可以转化为线”的事实的点;直线的平移可以使学生很快地理解“y=kx+b”中“b”的本质属性;运用动画技术,将表示解析式“y=ax2”的图形———抛物线进行平移、观察、分析、验证,最后导出解析式“y=ax2+k, y= (a+m) 2与y= (a+m) 2+k”,这种“逆向思维”,即由以前的解析式→抛物线转为由抛物线→解析式,能使学生对“数形结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3]

在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教学优势,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展示新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情景创设生活化

学生是生活中的主体,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想不通的事、而其中有不少是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教师要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数学的学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会更浓,学得才会更好。

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反比例关系,我在课前准备了半桶水,一根木棍,让两个学生来抬。我移动水桶在木棒上的位置,学生发现水桶离哪个学生越近,那个学生就越感到重,而越远则越轻,在这里面就存在一种反比关系。我再让一个学生吹一个气球 (不必太足气) ,让他试着用手指戳该气球,气球没坏;但拿来一根针试试,气球一下子就破了,这里也存在着反比关系,等等。教师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呈现在课堂上,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使自己的教学富有情趣、充满趣味、饶有风味,使课堂教学摆脱“死气”,充满“生气”。只有这样,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才能有保证,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持久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形成良性循环。[2]

参考文献

[1]杨峰.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现代化, 2006.8.

[2]曹仁斌.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中学数学研究.

上一篇:驾校教练员管理论文下一篇:比喻词语